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2024-06-07

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精选6篇)

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第1篇

临夏县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侯孝国 报道

【导语】为迎接近期国家对临夏县实地开展的第三方评估、省际间交叉考核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日前临夏县召开专题会议,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安排部署。

【正文】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临夏县委书记安华山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传达了此次国家扶贫考核工作的相关事宜和有关要求。安华山就此次考核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全力做好迎接考核各项准备工作;要按照各自职责强化措施,抓紧时间立即行动,把各项工作进一步抓实抓细,配合好、服务好考核组考核工作,实事求是的把我县的脱贫攻坚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展现出来;要坚持问题导向,对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举一反

三、认真总结、查漏补缺;各乡镇各部门要立即行动,为这次考核工作打好基础。

【正文】会议强调,目前已经到了全力冲刺的关键阶段,各乡镇各部门要压实责任全力攻坚,加大工作力度、加大调度力度、加大问责力度,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下足“绣花”功夫,确保扶贫数据质量精准,确保扶贫资金高效使用,确保考核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第2篇

**县位于湖南省西部,云贵高原东缘,是抗日战争受降历史名城,区域面积2099平方公里,辖5镇23乡,居住着侗、汉、苗、土家等21个民族,总人口38万,其中侗族人口占55.8%。属少数民族自治县、革命老区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县。今年9月3日-5日,我县成功举办了湖南省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和第五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自芷江成为全省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县以来,我县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完成了职能整合、机构设置、人员划转及县乡两级办公硬件建设,目前发证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下面,我就芷江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情况作个汇报。

一、扬帆起航,任重道远

目前,我县不动产登记工作主要由国土资源、房产、林业、经管四个部门分别进行登记和管理,各部门分别有自己的登记方式及管理模式,原有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不动产权利信息体系,给政府进行社会科学管理和宏观调控增加了许多难度和风险,不仅不利于政府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而且不利于方便群众交易及登记。2014年6月4日,在接到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的函》,成为全省不动产统一登记三个试点县之一的重任后,我县乘机构改革东风,拉开了不动产登记试点工作序幕。

一是认真调查研究,全面摸清底数。2014年6月以来,我县在省市相关领导的指导下,组织国土资源、房产、林业、经管、编办等部门认真开展调查研。

员15人,纳入国土资源所统一管理。

四是狠抓工作进度,加快发证能力建设。自县不动产登记试点工作筹备小组成立以来,为了抓进度、抢时间,拟定了倒排工期时间表,责任明确,密切配合,确保软、硬件建设保质保量完成。一方面,加快硬件建设。县国土资源局将原来出租给私人用于开设酒店的大楼收回作为不动产登记中心办公场所,并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用于不动产登记中心及办证大厅的装修及办公设备采购。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不动产登记服务窗口,统一受理各乡镇不动产登记申请,通过内网进行审批,方便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事项。另一方面,完善软件配套。在省测绘二院的支持下,我县对不动产登记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再造,编制办事指南,制定收费管理办法和登记权属纠纷调处办法,明确不动产登记中心“五股两室”的工作职责,完善人员管理、人员培训、业绩考核、责任追究等相关工作制度。

二、攻坚克难,大胆探索

由于原有的体制职能分散、人员结构复杂、没有统一的数据系统平台等原因,我们在近一年的试点工作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我们正确面对,认真研究对策,采取卓有成效的方法进行有效化解:

一是对于机构设置整合难的问题。首先,由于受机构设置权限制约,在国土资源局加挂不动产登记局牌子和成立副科级以上单位、需要市级编制管理部门审批,我县已向怀化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专题请示,待市编制部门批准后实施。对此,我县将相关职能明确到县国土资源局管理,在县国土资源局下设**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暂不明确副科级别,待市里批复后再在县国土资源局加挂**县不动产登记管理局的牌子和明确副科级别。其次,受机构编制总额“只减不增”的政策限制,加上我县现有行政编制十分紧张,因此无法为国土局增加行政编制,针对这种情况,县试点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办法,根据“人随事走、编随人走”的原则分别从国土资源、林业、经管等部门连人带编选调一部分人外,然后从全县范围内总额调剂了10个编制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充实到不动产登记中心。

二是对人员整合到位难的问题。县不动产统一登记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从四个部门划转,涉及编制性质及个人待遇问题,人员难以及时到位。尤其是房产部门,由于二级事业机构全部使用的自收自支编制,不仅负责房产登记的工作人员进入不动产登记中心(全额)解决编制性质难度大,而且留守人员由于收费职能被整合,担心待遇无保障而人心不稳。此次改革,房产部门的人员去留是关键。为确保房产部门人员抽得动、留得住、人心稳,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关于留守人员的待遇问题,县财政局和县房产局进行核算,对未划转的留守人员待遇全部由县财政部门按财政供养人员列入预算解决;关于人员的调出方式问题,根据实际需要,县不动产登记中心需从县房产局调入26名工作人员,鉴于房产局人员多、编制性质特殊的实际情况,这26名同志的调出方式由县人社局牵头,按相关程序通过考试考核的方式择优选调。这项工作在6月10日之前已完成,其中80%的人员均具备中高级职称,为以后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对数据信息整合难的问题。按照上级要求,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必须以现有的地籍管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基础,将有关不动产登记的信息全部纳入平台,既不能推倒重来,又要充分利用原有信息,由于我县不动产登记部门的数据资料各不相同,资料较为复杂、技术要求高,导致对原有的登记信息整合比较困难。对此,我县与技术支撑单位多次研究,制定了《**县不动产原有资料移交方案》,确定了“清理—移交—整合—利用”的原有登记信息整合程序,先由涉及单位自行清理,建立移交清单,实施统一登记后再封存、移交。目前,我县房产部门已投入50万元,对历史房产发证资料扫描录入,完善数据库信息。

三、无缝对接,平稳过渡

试点工作千头万绪,各部门之间利益关系纵横交织。我们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求同存异、平稳过渡的原则,将新的不动产登记和原有的体制进行无缝对接。

一是在工作职能上进一步整合。在将原有各部门的登记职能整合到新的不动产登记中心外,把县房产局负责的房产交易、房产测绘、产权管理、建设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等管理职责整合到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负责的林权管理职责(包括权籍调查、林地流转等)整合到县国土资源局;县经管局负责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整合到县国土资源局。这样我县涉及不动产的权籍调查、交易转让、产权登记、信息查询全部统一到一个部门进行,有利于方便群众办事,能够更加便倢有效地维护人民群众的财产权利。二是在工作方法上不留后遗症。为了实现不动产登记的平稳过渡,平衡此前的各方利益关系,我们通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如矛盾纠纷的调处,在新的不动产登记证件出台之前产生的各种矛盾,继续由原来的发证单位负责解决,新证发出后产生的矛盾,由新的中心职能部门解决;房产部门在没有正式进行档案移交之前,迅速将原有档案一律封存,将选拔前往不动产登记中心的业务人员充实到业务一线,这样更有利于后续资料的移交。

四、凝心聚力,迎难而上

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第3篇

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形势任务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国内考察到广东讲改革,第二次就到河北阜平革命老区考察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先后十余次看扶贫,多次重要会议讲扶贫,就做好扶贫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非常丰富,今年,按照中央的要求,扶贫系统全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特别是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扶贫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两个重中之重的思想,扶贫改革创新的思想,科学扶贫的思想,精准扶贫的思想,内源扶贫的思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讲话内容非常全面,讲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还讲到“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总书记的这些深刻思想和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努力方向。在今年首个扶贫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推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李克强总理也非常重视扶贫工作,在今年“两会”上宣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并立下了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军令状。汪洋同志担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对扶贫工作亲力亲为,多次进行研究部署。

围绕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和全国扶贫系统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明确抓落实的工作思路。为抓好落实,国务院扶贫办研究提出了“12345”工作思路。一是坚定《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两不愁,三保障”等扶贫目标,补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二是突出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和区域扶贫攻坚两个重点,实行“双轮驱动”,通过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三是培育雨露计划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三个扶贫工作品牌;四是处理好打赢攻坚战与打好持久战、解决突出问题与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扶贫事权、“输血”与“造血”四个关系;五是做好建档立卡、干部驻村帮扶、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创新金融扶贫和推动社会扶贫五项重点工作。

第二,落实千万减贫任务。为完成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提出的减贫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的任务,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按照减少现有贫困人口15% 的目标下达了今年的减贫计划,并明确将减贫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年度扶贫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底按照减少贫困人口15% 为基点对各地进行考核。国务院将此作为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的一项重点,纳入工作督查、第三方评估和跟踪审计。省里层层分解,将任务进一步落实到县。各地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目前看能够完成今年千万减贫任务。

第三,落实中办25号文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建档立卡,摸清底数。今年,我们把建档立卡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和扶贫工作的“一号工程”,大力推进。目前各地已全部完成贫困村、贫困户的识别,并录入到信息系统,全国共识别出12.8万个贫困村,8800万贫困人口。二是着力规范驻村帮扶工作。各地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对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完善,基本实现了对贫困村的全覆盖。目前全国共派出驻村工作队近12万个,派出干部40多万人。三是强化精准帮扶措施。在深入分析致贫原因的基础上,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实施雨露计划、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扶贫三大品牌,作为精准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重要措施。通过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第四,落实片区规划。目前,片区扶贫攻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片区规划落实情况总体较好。相关地方党委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加大推进力度。片区联系单位履行牵头责任,积极开展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履行行业责任,出台了一批面向片区的特殊扶持政策,不断加大行业投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认真履行协调责任,组织开展规划项目进展情况梳理,加大对跨区域重大项目的支持协调力度。

第五,推进改革创新。一是推进贫困县三项机制改革。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用好指挥棒,目前中组部会同我办制定的贫困县考核指导意见已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近期将印发。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念好紧箍咒,杜绝一边享受贫困县支持政策、一边过富裕县日子的现象 , 目前文件已经报国务院,即将以领导小组名义下发。完善贫困县退出机制,打好攻坚战,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研究贫困县的退出机制,明确政策,落实责任,支持和鼓励贫困县尽快减贫摘帽。二是推进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机制改革。经国务院同意,今年8月扶贫领导小组下发《关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意见》,建立以扶贫成效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将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强化省、市两级政府的监管责任。简化资金拨付流程,完善信息披露,坚持公告公示、第三方监督、扶贫对象参与,严格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去年审计发现的违规资金已全部整改到位。三是创新金融扶贫方式。扶贫办与人民银行等7部委印发了《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金融服务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与财政部、人民银行等5部门印发了《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支持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与扶贫办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支持贫困地区、贫困户发展。各地采取建立担保金,开展小额信贷保险等多种形式,为贫困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第六,推动社会扶贫。今年国务院将每年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作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国务院第一次召开全国社会扶贫工作会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表彰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国务院办公厅第一次印发社会扶贫指导性文件,全面部署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创新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汪洋副总理还亲自主持召开社会扶贫座谈会,专门听取企业家、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负责人意见建议,共同探讨社会扶贫新途径、新办法。会后,万达集团启动了对贵州丹寨县的整县帮扶,通过5年的持续扶持,努力使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社会扶贫出现新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贫困人口规模大幅减少。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突出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全国还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832个扶贫工作重点县片区县,按照国家标准还有近亿贫困人口,参考国际标准还有2亿贫困人口。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加大,一般性经济增长带动贫困人口增收难。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扶贫投入大幅增加难。同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全面落实帮扶政策,打好扶贫攻坚战,有四个现实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一是贫困村、贫困户识别出来后,帮扶措施如何跟上。二是驻村工作队派驻到位后,如何发挥作用使用好。三是扶贫项目、资金下放到县后,监管工作如何跟上。四是社会扶贫工作部署后,如何落实到位。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在做好六项机制改革、十项重点工作的基础上,坚持整体推进和精准扶贫到村到户相结合,在区域发展方面,认真实施好片区规划,突出抓好四项重点工作。在精准扶贫方面,突出抓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

区域发展四项重点工作:一是突出抓好片区规划重大项目的落地。已经列入“十二五”行业规划,符合条件的优先启动;未列入“十二五”行业规划,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十三五”行业规划。同时,探索建立片区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和实施机制,定期统计、汇总、通报、协调片区内重大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推动片区规划重大项目加快落地。二是突出抓好贫困村整村推进。结合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在片区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大力实施整村推进,集中资源解决贫困村内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一个村一个村的脱贫,以点促面,促进整个片区脱贫。三是突出抓好片区政策的充实完善。行业部门尚未出台支持政策的,要根据片区的特殊困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尽快出台,力争做到每个行业部门都有对片区的特殊支持政策。将行业部门面向所联系片区的一些试点政策推广到14个片区。统筹考虑片区县和重点县,逐步做到两者政策大体一致。四是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开发。要立足片区资源优势,坚持以组织化、市场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为导向,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增强片区的“造血”功能,促进贫困农户增收。

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一是驻村帮扶工程。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协助村两委编制发展规划,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尽早实现脱贫。二是职业教育培训工程。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生活补贴或贴息贷款,通过2-3年的职业教育培训,掌握一门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三是扶贫小额信贷工程。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实施特惠金融政策,提供额度5万元以下、期限3年以内的免抵押、免担保、基础利率、全额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四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居住在不具备生存和发展条件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结合解决“三个一亿人”的问题,给予特殊支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五是电商扶贫工程。在贫困村开展电子商务扶贫试点,发挥市场化电子商务渠道的作用,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六是旅游扶贫工程。在全国选取20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旅游扶贫工程,2015年先在600个贫困村开展试点,帮助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增加收入、提升能力,推动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七是光伏扶贫工程。在6个省30个贫困县开展贫困村光伏扶贫试点,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在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支持因地制宜开发光伏农业扶贫。八是构树扶贫工程。充分利用杂交构树生产能力强、生态效果好、适应面广的特点,推进产业化经营,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贫困农户增收。九是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利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率先脱贫的经验,采取“1+11”创业培训模式,通过一个月集中培训和十一个月“一对一”“面对面”的创业指导,帮助学员形成创业致富能力,为贫困地区培养一大批贫困村创业人才。十是龙头企业带动工程。采取信贷支持、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其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

二、提高对做好旅游扶贫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这些年各地在旅游扶贫方面中做了不少工作。大家取得的成绩让人很振奋,探索的经验很珍贵,更加增强了我们进一步做好旅游扶贫工作的信心。旅游扶贫不是旅游和扶贫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加一大于二,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有多方面综合效益。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力强,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创新。要把优势产业与最需要帮助的人结合起来,与最需要干的事情结合起来,变娱乐产业为行善产业,变特困片区为景区,变贫困为富裕。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不要苦等,苦熬,要实干巧干,扶贫部门不要坐等各方面的支持,要积极主动争取。

一是发展乡村旅游扶贫,能够帮助贫困地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832个片区县重点县,主要分布在国家生态功能区内,其中近300个县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这些地区目前发展虽然相对落后,但是生态环境很好,是祖国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在我国现有的1392个5A和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中,60% 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区,70% 以上的景区周边集中分布着大量的贫困村,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都很独特,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修饰整理、梳妆打扮,都是原生态。“十二五”以来,一些地方利用这些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展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贵州近两年在1630个村寨开展了乡村旅游,去年乡村旅游收入达到430亿元,接待人数占到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37%。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但带动当地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升级转型,还带动当地商品流通市场的活跃健全,带动贫困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有的县市将旅游目的地向贫困村扩展,连成一线,打造成片,推动了当地区域整体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贵州等地的实践表明,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完全能够成为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二是发展旅游扶贫,能够帮助贫困群众拓展新的增收渠道。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调结构、惠民生具有很好的集聚功能和平台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贫困地区的一些景区和景点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形成了若干条“小环线”、“大环线”,旅游人次逐年增长。有的地方很好地把握住了旅游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因势利导,在旅游沿线的贫困村开展了一批农家乐、小超市、小型采摘园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形成了地方品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重庆市“避暑纳凉到乡村”,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品牌。他们利用夏季山区贫困村清凉舒适的独特优势,在电视台、网络向重庆市民推出“今年避暑哪里去,贫困山村来纳凉”的宣传广告,在全市177个贫困村发展1.3万多户旅游重点户,接待能力达到了20万张床位,年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户均收入超过3万元,同时还带动了一批高山贫困户发展高山水果蔬菜等增收项目。重庆乡村旅游之所以取得立竿见影的增收效果,就在于他们导向鲜明,在瞄准市场需求的同时,把贫困村发展、贫困户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扶贫,重点不是建大马路、大广场、大酒店,关键是游客到农家,住得是不是干净整洁,吃得是不是健康卫生。

三是发展旅游扶贫,能够提升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随着旅游业在贫困地区的兴起,一批贫困村为了搞好接待,让城里人留得住,在旅游和扶贫等部门的支持下,搞了一些村容村貌治理项目,制定了一批村规民约,开展了一些接人待物的培训,群众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从2004年开始兴办旅游产业,相继建成了休闲漂流、生态农庄、峡谷探险等项目,家家户户都办起了农家乐等项目,人均收入过万元。进到村里,我们看到每家每户整洁卫生,村民个个待人有礼。赤溪村能够由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充分表明贫困村发展旅游产业,既能增加群众收入,还能极大地改变村容村貌,提高贫困群众的文明素质,提升我们整村推进工作层次和水平。

三、搞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旅游扶贫工作除了旅游、扶贫部门外,还涉及到宣传、发改、财政、农业、交通、水利、电力、国土、文化、卫生、环保等多个部门。各省扶贫部门的同志会后要向党委、政府领导汇报。要把试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试点工作领导机制,把工作目标和责任分解落实,做到事事有人办、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负责。我办和国家旅游局商定,每年搞“三个一”:召开一次现场会,总结交流经验;进行一次表彰,对做得好的颁发示范县、示范村牌子;每年10月,省旅游局和扶贫办联合向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报告旅游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我们两部门汇总后向国务院报告。

二是要做好试点实施规划。实施规划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试点的成效。思路不清,就仓促搞一批这样那样的项目,试点工作必然“砸锅”。一开始就要把规划设计作为头等重要的事抓好,重点要干什么、当前要干什么、长远要干什么都要一一理清楚、想周到,不要一哄而起。国家旅游局将组织动员有资质的旅游规划企业帮助编制旅游扶贫规划,具体指导试点旅游村设计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扶贫部门要做好协调配合和服务工作。各省市制定的实施规划和试点方案,要报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备案。

三是要做好试点村的选择。试点关键是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在于试点村数量多少。选择试点村要围绕成熟景区和成熟线路集中选择贫困村,借助现有的旅游资源和市场资源,按照连成一线、打造成片的目标开展试点工作;要选择资源禀赋和周边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比较好,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前景好的村开展试点,条件差的村要先放一放,具备条件后再搞;村组织村干部力量较强、有创业致富带头人的村应优先纳入。

四是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要把环境搞好、把办法搞多、把资金搞足、把工作搞活。扶贫部门要积极配合旅游部门,扶贫资金、政策要向试点村倾斜。对未列入整村推进规划的试点村,要纳入规划。对已经实施了规划的村,要围绕村级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建设一批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公益项目,如路、水、电、厕所、停车场等。对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的贫困户,要给予扶贫小额信贷的政策支持,有条件的户支持额度可适当放宽。对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企业,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给予利率优惠的贷款支持,并可给予适当贴息。开展旅游扶贫工作,仅靠扶贫政策推动是不够的,要统筹各方资源。国土资源部近日提出了一项支持政策,片区县土地占补平衡项目节余指标可在省内交易。大家要用好这些支持政策,优先解决试点村接待设施和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

五是要搞好带头人培训。发展旅游产业需要有明白人组织带动。2014年国家旅游局组织了3期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培训班,培训了900名村官,2015年将继续开展贫困村村官和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培训。国务院扶贫办也将在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项目中,安排旅游扶贫方面的培训班,实现试点村村村都有带头人。各地扶贫部门也要相应调整培训规划,加强旅游扶贫培训。

六是要注重运用市场机制。要以规划为引领,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瞄准贫困村旅游扶贫项目特定的目标市场、目标人群,认真分析这些目标市场和目标人群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国家旅游局和扶贫办谋划开展“美丽乡村游”、“乡村过大年”等系列品牌创建活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旅游扶贫工作宣传。旅游扶贫还要注意和社会扶贫等工作结合,组织动员社会组织、个人参与到旅游扶贫工作中来,辅导试点村旅游经营户上网入户、发展旅游电商,汇集各方力量,共同帮助试点贫困村形成稳固的市场和客源。

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第4篇

(一)上下联动,齐推进。

一是市级成立高山生态扶贫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市发展改革委、城乡建委、扶贫办等市级有关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搬迁工作,负责协调小组日常工作,其它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同时明确市级相关部门分片对口联系30个区县。二是各区县均建领导班子,由区县领导亲自挂帅;在发改委设立办公室。由发改委负主要责任,其它部门配合。三是制定了五年规划及今年具体实施方案,14个贫困县通过现场评审方式,启动项目实施,部分区县完成今年搬迁任务50%左右。

(二)横向考察,学经验。

为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搬迁政策,重庆市加强横向沟通交流,学习考察相邻省市开展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搬迁方式、补助标准、资金整合及住房、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积极做好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制度顶层设计。

(三)加大投入,保落实。一是通过整合中央、市、区县(自治县)资金,打捆中央预算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生态移民资金、市级统筹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等,落实2013年搬迁资金计划16亿元。为有效解决“搬富不搬贫”的问题,市里按8000元/每人落实到区县(自治县),由各区县(自治县)针对安置条件、贫富状况的不同,制定差异化分类补助标准,重点支持建卡贫困户、农村低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为确保补助足额到人,要求各区县(自治县)对搬迁项目计划、搬迁资金安排、搬迁对象、补助标准和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公示,通过加强搬迁资金监督检查及验收,纳入年度绩效考评等措施,确保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程政策、资金落实到位。二是加大区县自筹力度。区县根据本级财力适当安排一部分,对口帮扶一部分,动员社会捐赠一部分。如黔江对有搬迁意愿,但没有搬迁能力的特困搬迁对象,通过部门一对一帮扶和财政兜底的方式进行安置。同时,加大宣传,通过网络、电视等让群众、社会了解支持扶贫搬迁工作,形成搬迁合力。三是通过土地筹集资金。通过地票交易、申请额贷款,“三权抵押”等筹集部分资金。

(四)制定办法,强管理。

为确保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市财政局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会同发改委、扶贫办、城乡建委共同制定了《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资金管理办法》,对搬迁标准、支持对象、资金来源、资金整合、资金拨付程序、项目资金公示、项目检查验收、违规问题处理等进行了明确 。

(五)调查研究,找问题。

搬迁领导工作小组深入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开展调研,收集并掌握了搬迁需求与指标计划的矛盾、补助标准不统一、特殊对象搬迁困难、安置区的用地困难、后续产业如何发展、集中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实地查看部分搬迁安置点建设情况,了解搬迁工作推进中的难点问题。

(六)部门“会诊”,提建议。

针对调研及区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市发改委、市财政、市扶贫办、市城乡建委等部门积极讨论解决措施:坚持贫困户优先的原则,将贫困人口搬迁比例作为一项硬指标纳入考核,要求区县制定出台向贫困户倾斜的分类补助政策。合理控制建房规模,规划设计多种经济适用户型供搬迁户选择,引导群众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加强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死绝户退耕地、原有农户迁移退出耕地、土地流转等方式,妥善解决安置农户“菜园子”问题;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新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相结合,打捆各项支农资金,统一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安置点产业发展纳入各区县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引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做到产业发展与搬迁入住同步。针对存在的搬迁指标、新旧补助标准不统一、五保户集中供养安置对象补助资金、扶贫对象搬迁难、集中安置点用地指标、安置搬迁户菜园地、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搬迁户后续致富等7个方面19个问题,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加以落实解决。

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第5篇

许业富

2006年第5期 ——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明确要求“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要把握好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这个中心任务,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要主题来进行,力争到2010年基本解决我省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坚持开发式扶贫。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导贫困地区在国家和社会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下,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改善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群众基本收入来源,提高贫困群众的基本素质,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也是扶贫开发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对丧失劳动能力,开发式扶贫不能解决其温饱的贫困户,要建立健全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动员组织党员干部包扶、能人大户帮扶,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坚持瞄准贫困群体。扶贫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每一项扶贫政策,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个扶贫项目,都要着眼于贫困人口受益脱贫。要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步推进,因村因户制宜,逐村逐户明确扶持措施。对贫困村、贫困农户什么时候脱贫,采取什么方式扶持,通过什么途径脱贫,都要制订具体计划和措施,任务要明确,责任要到人。要坚持群众参与的原则,把项目的选择权、资金的使用权、效益的享受权交给群众,真正使群众得到实惠。安排扶贫项目、使用扶贫资金,包括社会各界的帮扶措施,都要尽可能直接用于解决贫困户温饱、增加收入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

坚持整村推进。坚持以解决贫困户温饱为中心,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群众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发展社会事业为基础,以建立稳定增收产业为核心,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动力,每年在重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插花”地区确定1103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同时,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老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百千万”新农村建设工程(即抓100个重点村试点示范、每年推进1000个重点村建设、带动10000个村行动),到2010年,全面实现扶贫开发“三基本、两实现”任务,即到2010年全省基本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完成6425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基本解决行路、饮水、用电、上学、就医、通信、听广播、看电视等“八难”问题;实现贫困地区人平1亩高效经济林园,实现贫困地区每户有一项稳定增收的养殖业或其他二、三产业经营门路,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坚持产业化扶贫。一是以贫困户增收脱贫为重点,分区扶持产业发展。加大对老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拿出部分财政扶贫资金建立产业化扶贫担保金和风险金,扶持每个重点县发展壮大1-2个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主导产业优势和区域规模优势都比较突出的产业化扶贫格局。二是大力实施“银企合作扶贫”工程。组织全省100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制定发展与信贷需求规划,积极与农行做好协商工作,搭建“银企合作扶贫”平台,推进实现银、企、农三赢。三是拓宽产业化扶贫领域。加大对招商扶贫、旅游扶贫项目的扶贫贴息

贷款力度,同时推进改革,积极扶持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等项目。四是全面推行小额贴息贷款工作,切实解决好贫困户在发展生产中的困难,帮扶他们脱贫致富。

坚持实施“雨露计划”。“雨露计划”就是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省委、省政府确定“十一五”期间“雨露计划”的总任务是: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25万人,带动100万人脱贫。今年“雨露计划”转移培训3万名贫困劳动力安置途径,省扶贫办已与有关方面签订安置就业协议,并在每个市(州)认定一所职校作为省级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完善培训网络。各地要按照分解下达的任务,选好基地,认真组织实施。“雨露计划”实施对象是贫困劳动力人口,培训资金不能挪作补贴富裕户或关系户。各地要将中高考落榜贫困生优先纳入“雨露计划”,优先安置就业。这是解决贫困“遗传”的重要措施,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要借鉴宜昌市贷款培训、安置还贷、就业脱贫的经验,实行订单定向培训,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款从哪里还的问题,努力扩大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

坚持做好扶贫搬迁工作。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了“十一五”扶贫搬迁11万贫困人口的任务,并决定今年从财政预算中专项安排2000万元,另外筹措4000万元资金,再次把扶贫搬迁4万人作为向全省人民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把这件实事办好,必须明确搬迁对象,制定安置方案,规范搬迁程序,落实搬迁资金,切忌搞形式主义,切忌搞高标准建房,切忌穷人的资金富人用。要探索多种搬迁安置方式,解决好贫困人口在迁入地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坚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一是要创新整村推进后续管理机制。重点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任务,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还要加强后续管理,巩固提高成果。建立后续投入机制,解决好少数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续建和完善一些标准不高的基础设施;建立产业发展的后续服务机制,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完善基础设施的后续管护机制,确保这些设施长效利用。二是创新“雨露计划”机制。以青华职校及其分校为龙头,网络其他培训安置就业渠道不畅的职校,组建“湖北雨露培训集团”和苏州英格玛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驻武汉办事处,负责统一招生培训、统一派遣就业、统一模式管理,提供“雨露计划”政策、信息等咨询服务,做好全省贫困学员的招生、就业中转等工作,同时建立“雨露计划”贷款助学机制,打造青华品牌,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完善维权机制,由集团与用工企业签订相关协议,维护学员合法权益,并对安置就业的学员实行跟踪服务管理,定期回访,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处理,保证员工工资按时领,保险按时交,纠纷有人解。三是创新产业化扶贫反哺机制。这些年来,每年用于产业化扶贫的贷款在10亿元左右,特别是重点扶持了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理应从利润返还、安置就业、产业带动等方面反哺贫困农民。四是创新扶贫搬迁运行机制。要建立准入机制,不是贫困搬迁户,不能享受补贴;要建立约束机制,乡政府或扶贫部门要与搬迁户签订有关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要建立权益保护机制,处理好搬迁户原有的房产、土地等,防止产生纠纷。五是创新社会扶贫的组织动员机制。要建立联络协调机制,做好中直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服务工作,争取更大的支持;要建立督查通报机制,抓好各级党政机关对口帮扶工作;要建立激励和互惠机制,形成全社会扶贫合力。

坚持落实扶贫责任制。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老区贫困地区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十一五”扶贫开发的任务,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进一步明确目标,明确责任,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措施,做到责任上肩,任务到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把扶贫开发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人,限期完成任务。针对“插花”贫困日渐突出的问题,研究出台《关于加

强“百乡千村”扶贫工作的意见》,加大“插花”扶贫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贫困地区党政主要领导扶贫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的要求,定期开展检查考核,务求扶贫责任制落到实处。加大《老区条例》的执行力度,督促扶持老区建设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建立激励机制,对扶贫开发力度大、进展快、效果好的重点县市进行表彰,对工作不落实的提出批评,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xx村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总结 第6篇

20xx年以来,xx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贫攻坚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战略性任务,以农民致富增收为重点,以全面脱贫摘帽为目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周密部署,真抓实干,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各项工作。

一、强化保障,夯实基础,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严格责任落实,规范工作程序,强化考核监察,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保障。

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常务副组长,各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配齐设备,建立健全以农业服务中心为主阵地、贫困村为主战场、贫困户为主攻点的工作网络。

二是建立层级责任保障。

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各辖区的直接责任人,各村党支部书记及各包村干部为具体责任人。镇、村、组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脱贫任务、时限及责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精准发力,强化落实,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基础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以精准扶贫为突破口,坚持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在精准分析上动脑筋,在精准帮扶上求实效,真正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

严格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要求,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严格按程序清退,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重新识别纳入,确保底数清、对象真、信息实。全面完成全镇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信息采集工作,并建立完善动态管理体系,非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二是精准分析贫困原因。

在摸清地数的基础上,详细统计贫困对象基本情况、收入构成、对政府的诉求等情况,分门别类地归纳梳理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婚致贫、因房致贫等六个致因,强化数据支撑,其中低保贫困户占xx%,因残因病致贫人数占xx%,因残因病致贫人数占xx%。

三是精准制定脱贫措施。

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原因,充分结合实际,因户、因人制定帮扶计划与帮扶措施,截止目前已完成x户xx人脱贫工作。

三、分类施策,多措并举,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是抓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

充分利用xx等贫困村的土壤特点与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培育蔬菜制种基地,目前x个贫困村发展蔬菜制种面积xxx余亩,预计每亩年收入xxxx余元。同时充分发挥xx等村的薄皮核桃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品种改良与产业拓展,加速农业提质与群众增收步伐。

二是抓基础设施,优化脱贫载体。

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强化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xxx余万元,完成xx沥青混凝土道路工程和xx村危桥改造工程;投入xxx万元,实施xxx安全饮水工程,目前已完成机井建设,正在进行管道铺设;投入xxx万元,建设xx新建小型拦河坝,新增有效灌溉面积xxx余亩。

三是抓技能培训,增强造血功能。

加大对贫困户技能培训,我镇联合人社局、扶贫办累计培训贫困人员xxx余人,实现劳动力转移xxx余人,真正让贫困户掌握产业发展技能与脱贫致富技巧,切实增强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与可持续发展后劲。

四是抓扶贫开发,做好民心工程。

计划投资xx万元实施xx村二级提灌工程,新建提灌站x个,新修蓄水池x个、泵房x个,铺设管网xxx米,地埋管线xxx米,目前正在进行招投标。投资xxx万元完成校庄老区村建设项目,新增灌溉面积xx余亩。

五是抓协调推进,突出民生保障。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救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保体系;加强卫生事业发展,加速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巩固发展城乡医疗保险,完善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补助政策和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政策;进一步实施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工程;积极为贫困家庭学生办理高校助学贷款;对贫困村优先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自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镇、村、组三级的共同努力下,贫困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进一步扩大巩固扶贫成果,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劳动力大量流失。

当下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加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增加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工作难度。

二是产业扶贫难度较大。

由于尚未形成优势新型产业,贫困户传统种养殖产业劳动力需求大、风险高、经济效益低,且农村留守人员中老弱病残居多,缺乏劳动力,获取技能渠道较少,接受培训能力较差,仅依靠农户自身发展,规模小、经营粗放,难以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导致种植、养殖等产业扶贫的落实程度较差。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

坡头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底子薄,税源不足,没有充足的财力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比如水利建设滞后,交通路网结构不完善,这都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扶贫开发进程。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坚持精准扶贫,完善扶贫详细规划。

按照全面脱贫的目标,对照精准脱贫标准,算好明细账、倒排工期、细化措施,落实任务,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严格对照脱贫攻坚任务台账,确保20xx年底实现脱贫xx户xxx人的目标。

(二)坚持产业主导,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着力围绕蔬菜制种、薄皮核桃种植与中药材种植方向,积极鼓励和支持扶贫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加速脱贫步伐。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

坚持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加速实施

扶贫开发民生项目建设进程,加快解决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行路难、用水难和产业发展瓶颈的问题。

(四)强化智力扶贫,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针对贫困户劳力技术素质低的实际,采取综合培训和转移就业相结合,组织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加强与劳动等部门的密切协作,切实抓好贫困户劳力的务工技能培训和劳力转移工作,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家。

上一篇:幼儿的教育工作计划下一篇:培养教师过程性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