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2024-07-15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精选6篇)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第1篇

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方案

根据《关于组织学校首届微课比赛及参加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通知》,为保证学校首届微课比赛及参加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选拔比赛顺利进行,制定比赛工作方案如下。

一、比赛规则

1.每个参赛教师拍摄微课视频10~20分钟,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2.评审标准参照《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评审规则》(见附件1,其中“网络评价”部分因技术原因稍作改动),采取网络投票和专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网络投票20分,专评审80分。

二、比赛程序

14月18号前,请各学院组织参赛教师填写《浙江工业大学微课录制时间表》(附件2),电子版发送至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邮箱:jioxzx@zjuedun。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统筹安排录制时间并通知参赛教师。

24月22日至4月24日,参赛教师根据确定后的录制时间到屏峰校区健行楼A103教室录制微课视频。

34月25至5月15日,在校园网、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网站组织网络投票。45月10日至15日,组织专评审。

55月15日至5月20日,确定获奖名单、参加省级复赛名单。

6根据需要组织参加省级复赛选手二次拍摄微课视频。

四、校内奖项设置与省级复赛推荐

根据网络投票和专评审结果,全校评选“微课教学十佳教师”和优秀奖10名,并在“微课十佳教师”内根据分数高低遴选参加省级复赛名单。

五、比赛组织机构

学校设立首届微课教学比赛领导小组、评审专组、工作小组,其中领导小组由李小年副校长任组长、计伟荣任副组长,专评审组组长、人事处、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为成员。工作小组由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组成,具体事宜请联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常光云老师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第2篇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承办单位: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分中心、相关高等学校、有关机构

二、比赛网站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专用网站为:http:// weike.enetedu.com。比赛通知、方案、公告、流程、评审规则、常见问题解答等,均在本网站公布。作品具体技术规范和操作步骤参见网站首页比赛指南。

三、参赛对象

参赛对象为本科院校专任教师,每位参赛教师提交参赛作品数量限为1件。按文史(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和理工(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两大类别分组参赛。

四、比赛内容

参赛教师可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目录)确定参赛课程,选取知识点,设计、制作微课。目录网址参见教育部网站:

http://)完成注册、登录、提交作品及相关附件。

凡有选手参赛的学校,均需在比赛网站注册校级管理员账户,该账户通过比赛网站身份认证后方可使用。学校管理员身份注册及认证方法如下:

1.注册,登录比赛网站:http://weike.enetedu.com,点击网站首页导航栏右侧“注册报名”,选择“学校管理员注册”,如实填写学校相关资料,完成注册。

2.认证,登录微课比赛网站,进入“管理中心”,点击左侧的“身份认证”,下载“学校管理员身份认证表”,填写盖章后,将扫描件图片上传至“身份认证”处。

3.管理,校级管理员账户经由比赛主办方核实认证后开放管理权限,即可对本校参赛作品进行相关管理。

省赛组织单位管理账户由网培中心授权省级赛事管理人员使用。

六、比赛阶段

比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

1.初赛、复赛时段为:2014年4月25日-2015年4月25日。各省可根据本省情况在2014年4月25日-2015年4月25日时间段内安排本省赛事进度,各省应认真组织,广泛发动,积极为本省高校教师参赛创造条件。

各高校可在本省赛事安排的时间段内组织选拔本校参赛选手, 制作、上传参赛作品。经学校统一选拔推荐的参赛教师直接进入复赛。每个学校推荐名额限制为:本校专任教师的3%。

各省赛事组织单位安排复赛,评选出优胜者,推荐进入全国决赛。推荐名额将根据参赛作品数量和质量决定,原则上不超过本省参赛教师总数的5%。

2.决赛阶段:2015年5月-2015年8月由比赛主办方组织专家评审,评选出决赛获奖选手,并择期召开表彰大会。

七、作品要求

参赛教师围绕一门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录制成时长在5-15分钟的微课视频。并配套提供教学设计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辅助材料。

1.教学视频要求

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视频片头应显示标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内容有字幕提示。视频格式及上传要求详见“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站(http:// weike.enetedu.com)比赛指南等相关文档。

2.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

多媒体教学课件限定为PPT格式。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单独提交。其他与微课教学内容相关辅助材料如练习测试、教学评价、动画、视频、习题、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等材料也应单独提交。

3.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学科、专业、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文件格式:word。

八、奖项设置

1.个人奖: 比赛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2.优秀组织奖:面向各级赛事组织单位,根据赛事组织情况,评选优秀组织奖。

九、其他事宜

1.参赛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须同意授权赛事主办方享有网络传播权。所有参赛作品向社会免费开放,主办方可授权有关单位出版作品,出版后,原创者有署名权及获得报酬权。

2.参赛作品及材料需为本人原创,不得抄袭他人作品,侵害他人版权。若发现参赛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或有任何不良信息内容,则一律取消参赛资格。

3.赛事组织单位不向参赛教师或学校收取参赛费用。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第3篇

为讨论方便,先将两届比赛的评审规则中不相同的内容进行对比(见表1),然而再逐项分析。

1 作品规范

两届赛事评审规则的一个主要差别就是对作品规范性作了不同说明。在材料的完整性方面,第一届大赛要求参赛选手将包括教学方案设计、课件、习题、总结等在内的所有辅助扩展资料和微课主要资料微课视频一并打包上传;第二届大赛仅要求教学方案设计和课件以及微课视频作为一个整体上传,而诸如习题或总结等其他辅助性扩展资料则可以单个文件为形式进行上传。两者都是对整体性的要求,但文字表述却不尽相同。到底怎样才算是一个整体呢?

注:为醒目起见,二者文字表述相同的部分从略。

首先,必须搞清楚微课的本质特征。微课是一个资源集,其有机成分主要是微视频,但有微视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单一的视频教学材料不足以支撑整个学习过程,还需要其他辅助性材料予以配合才能保证学习效果,按照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等的说法,配套资源可以有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6个构件。这样,从形式上来看,第一届要求上传的资料更像是一个整体———一个以微视频为主体,以其他扩展资料为辅的整体。然而在微课实际使用过程中,打开一个文件包,往往只关注主体,而忽略其他,从而导致其他辅助材料形同虚设。相比较之下,第二届要求上传的是包含在一个整体资源包之中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文件资源,尽管微视频依然是主体,但其他文件也是学习者不能绕过的资源,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倾向,因此第二届大赛规则作此调整,其意义正是为了提醒学习者在看完视频之后,不要忘了还有尚未打开的文件夹。可见,对微课整体性要求还不能只看形式,更要紧的是看其实际使用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作品的技术规范。两届比赛在这方面有两处不同,其一是时长,第一届要求时长10~20 min,第二届要求时长5~15 min;其二是字幕提示符,第一届要求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符,第二届要求主要教学内容有字幕提示符。先说时长:“短小精趣”是微课的主要特征之一,“短”不一定就“精”,但“精”则务必要“短”,因此一定限度的时长应是作品规范的硬性要求。美国专家Bradley T.Vander Zanden的研究表明,成年人的持续注意时长平均为20 min,未成年人则不及20 min[2]。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则认为微课应控制在10 min以内,这样才可以使教学目标更为明确,从而集中说明一个问题。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脑的注意时长为10 min左右,10 min之后,脑细胞因缺氧而受到抑制。另外,传播学研究者也认为,10 min是满足当今碎片化阅读方式的最佳时长。大数据时代的学习者们已经养成了超文本链接的新型浏览模式,无法对同一事物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下的45 min或更长时间的一节课已不再适合新生代的学习者。因此,从理论上讲,微课时长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愈短愈好。在实践上,情况则各不相同,但总体是尽可能短。TED的视频讲座严格限制在18 min以内。可汗学院的视频理科为5 min左右,文史类为12 min以内。Youtube的在线视频时长为15 min。凤凰微课的视频多数控制在5~10 min。而美国的David Penrose更是提出时长仅为1 min的所谓“微讲座”的理念,人称“一分钟教授”。首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参赛作品可能受到评分规则的引导,多数趋向于11~21 min,而获奖作品一般时长为6~15 min。综合考量,第二届大赛评分规则将时长由原来的10~20 min调整为5~15 min是适合的。资源粒度过大,容量过多,单位时间长,容易造成微课学习者认知疲劳,降低学习效果。适度的时长和资源粒度更能使学习内容聚焦,更适合知识点的细分,更适合以多种智能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学习模式,从而更适合微课资源的网上传播。

再看字幕提示符。从第一届评审规则强调的在“主要教学环节”上添加字幕提示符到第二届评审规则强调的在“主要内容”上添加字幕提示符,实际上是对第一届大赛作品实例的纠偏。据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发布的《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的抽样统计分析可知:没有添加字幕的参赛作品接近半数。添加字幕的情况分两类:一类是添加全字幕的微课作品,占到全部参赛作品的32%;另一类是添加部分字幕的作品,占19%。后者又分两类,一类是将字幕提示符添加在重难点上,另一类是添加在主要教学环节上。从教学效果来看,参赛作品中的字幕添加暴露了如下问题:一是在主要环节上添加字幕给人总的印象不是进行微课教学,倒像是浓缩版的传统45 min课堂教学,难以发挥微课应有的教学效果;二是部分微课教师口音较重,音质不好,而又没有在重要内容上添加字幕,导致所讲授的内容无法不折不扣地传递给微课学习者;三是部分字幕添加不当也会造成认知干扰,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影响教学效果。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微课作品制作人还不十分清楚为什么要添加字幕以及应该在什么地方添加字幕。字幕提示符是一把双刃剑,在合适的地方出现合适的字幕,犹如画龙点睛,能起到辅助理解和学习的功用;反之则好比画蛇添足,会对学习过程形成不必要的干扰和抑制。因此说,字幕的添加是很有讲究的,包括字幕的字体、字号、颜色、位置,甚至亮度等都可能构成微课学习者认知资源的一部分,但无论如何,都得尽量保证微课内容的重难点上有说明性的字幕,这样既可利用字幕的设置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又能促使学习者思考当前内容与整体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从而提高微课的整体传播效果。

2 教学安排

与第一届评审规则相比,第二届评审细则在教学安排项目方面有三个变化,都体现在选题价值上。第一,是该要素赋分从先前的5分上调至10分;第二,选题特征保留了独立性、示范性和代表性,但去掉了“完整性”;第三,第一届要求选题“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第二届仅仅要求选题“应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虽然变动不大,但意义不可小觑。首先,变化体现了选题价值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参赛教师确定选题需要弄清两个问题:用微课来做什么;为什么做微课。“做什么”是基于教学实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深度分析来确定的,往往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什么做”则是对微课作品的应用模式的把握。有了这两方面的思考,就可保证所制作的微课为学习所需,是教学中常见的、代表性问题。选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微课制作人的问题意识,面对众多知识点,如何能放眼全局,只取要害,通常反映教师对困扰学习、影响教与学效果的典型问题的把握能力,这种能力本身亦是对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思考和理论深度与广度的间接考量。简单地说,微课制作人只要时刻“心系学生”,始终牢记制作微课的根本宗旨即是为了应用到学习者的学习实践中去,提高教与学的效果,那么其效果就有了方向性的保障。第一届高校微课大赛暴露了不少选题方面的问题,比如选题要么太大,要么太小;知识点要么太多,要么太偏等等。微课选题固然要小,但“小”而不“简”,反要“微”而“全”,也就是说,虽然切题很小,但也要保证其独立前提下的完整性。这里的“完整性”是强调完整的微课内容,包括完整的教学过程、完整的教学步骤、完整的逻辑衔接等。微课虽小,却要自成一体,保证对一个知识点的完整理解。当然,“完整性”也并非要把一个知识点的前世今生讲得彻彻底底,一无遗漏。况且,在几到十几分钟的微课里就一个知识点能把它讲解得面面俱到,也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在评分规则中出现选题的“完整性”等字眼,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不如删除的好。至于将“能够有效解决”修改为“应针对”,则显然是考虑到其文字表述与目标达成要素的部分文字表述雷同,无此必要,因此进行了调整[3]。

3 教学效果

两届比赛评分规则在教学效果上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目标达成的分值由原先的10分调至15分;二是涉及到教师时,连要素名称都变了,先前是“教师风采”,第二届改为“教师规范”,与“技术规范”相呼应。项下的说明变化更大。首先,分值的变化反映了该要素在所有评分项目中的比重增加,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制作再精良的微课作品,再好的选题和教学设计,如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那么它也是毫无价值的。因此,增加该项目的比分,可以引导微课制作者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投入更多关注。其次,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施动者,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两届比赛都对教师要素作了许多要求,但二者差异明显。

第一,微课一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彻底颠覆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也由主体向主导转变,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者、学习计划的制订者、学习效果的判定者,他还要扮演其他更重要的角色———微课学习者的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咨询者、协调者、参与者与交流者,同时还是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顾问、评价者、教材开发者、资源管理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等。然而,第一届比赛的评分要素命名为“教师风采”有暗示参赛教师必须出镜、突出教师在微课中的比重的意思,客观上背离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居于主导而非主体地位的宗旨;同时,教师为了展现“风采”,难免会在微课录制过程中抢镜头,出镜太多,形成干扰,从而分散微课学习者的注意力,增加认知负荷,降低学习效果。另外,强调“教师风采”还可能会影响参赛教师对微课录制方式的选择,对第一届微课比赛结果的统计数据显示,单纯采用摄像机录制的微课作品比例为53%,高于采用传播效果更佳的摄像机与录屏软件相混合的录制方式,后者仅占46%,其原因可能和摄像机录制方法可以更好地展现“教师风采”有关。相比较地,“教师规范”则不但强调了教师应当发挥适当角色的客观必要性,而且亦无夸大教师作用、进而喧宾夺主之嫌。

第二,第一届评分规则仅仅在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师仪表两方面作了限定,而且要求教师“严守职业规范”,但是教师职业规范是个笼统的概念,含义较广,举办方似乎有意指向教师仪表体现的职业规范,这又显得多此一举了。因为,在这样严肃、大规模的全国赛事中,想必每位参赛教师都不会在着装、举止方面有失风范的。第二届大赛评分规则对教师规范作了四个方面的限定要求:教师语言、教学逻辑、教学内容和教师仪表[4]。其中,“教师仪表”前加了“如”字,表明参赛教师根据所制作的微课可以选择出镜,也可以选择不出镜,这一点符合客观需要。教学内容是满足学生所需的重要知识点,贯穿于微课各个环节,是微课的根本和生命线,设计科学、制作精良的微课还需配之于教师完美的演绎。当然教师清晰的讲解也离不开缜密的教学逻辑,因为含混、充满歧义的逻辑常常让学习者不明就里,抓不住主线,摸不着要点,弄不清媒体素材的组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微课的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第一届评分规则没有强调“教学逻辑”和“教学内容”两点,明显是忽略了微课的本质性要求,忽略了一切都应服务于内容这一根本原则。

4 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和第二届全国高校(本科)微课教学比赛的评审规则,可以明显发现后者体现了对微课更加成熟的认识和更为准确的把握。参赛者应有意识地根据评审规则的调整来制订更加有效的教学安排和制作规范,以便整体上提高微课作品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评审规则[EB/OL].(2015-05-16).http://weike.enetedu.com/news/html/2013-2-25/10132251032171.htm.

[2]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第二届全国高校(本科)微课教学比赛评审规则[EB/OL].(2015-05-16).http://weike.enetedu.com/bisai_guize.html.

[3]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EB/OL].http://weike.enetedu.com/report/news/pdf_0001-0153.html.

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初探 第4篇

关键词: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252-03

无线网络化时代,“微”(Micro-)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等具有“微”(Micro-)属性的交往方式、思想内容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极大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发展。高校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就是顺应时代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中体现“微”(Micro-)特征的教学模式。

一、“微课”是新时期思政课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的改革选择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把“微课”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2008年来,“微课”及以“微课”为基本要素的慕课快速发展。2010年开始,国内教育界也兴起“微课”热潮。相比之下,高校思想政治课“微课”研究与实践却起步缓慢。但高校思想政治课“微课”教学方式改革又是迫在眉睫的事,从“微”时代背景而言,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已是时代的大势,在这一大势下,思政课“微课”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下知识传播、思想培育与价值观确立具有“微”性,思政课开展“微课”这种“微”特征的教学方式改革,是顺应时代之举

“微”时代下,虽然信息大爆炸,知识传播却呈现“微”化:传播的途径多样化,尤其是各种移动智能终端成为知识传播的新宠;传播的信息碎片化;传播的速度快捷多变;传播的方式互动与自我,在自媒体平台上人人是主体,人们交互评价、影响;知识呈现网格化,缺乏理论的深度变化与紧密逻辑性。这些变化直接关涉高校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他的思想养成、价值观确立越来越受到知识碎片化的影响,逐渐呈现碎片化、扁平化等“微”特性,其思想与价值观多元有余、分析批判性不足。针对知识传播和学生思想价值观的新特性,高校思政课在培育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教学中,遵循并积极利用这些传播特性,开展“微课”这种“微”特征的教学方式,就成为顺应时代之举。

(二)“微”时代中的高校学生心理也呈现“微”性,政治课开展“微课”教学方式改革,是因势利导之举

当今高校学生是一群善用移动工具、生活在电子交流中的新新人类。他们非常娴熟地把握“微”时代的各种手段,遇事则进行网络搜索,从百度、搜狗等引擎中寻找各种答案;他们热衷于论坛交流、自媒体互动而可能讷于直面交往;他们不喜学习中的灌输、强制、被动、单向度;他们学习兴趣广泛,涉猎内容多元,多任务超负荷学习能力较强,但难以长时间专注,注意力比较分散;他们多数个性开放,思想自由多元,行为自主。他们除了具备这一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外,还染上这个“微”时代的色彩。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因势利导,开展“微课”教学方式探索,是契合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和时代特情的必然选择。

(三)新时代教学媒体技术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思政课把握潮流,进行“微课”教学方式改革,也是尊重科学、充分利用新型教学技术的明智之举

高校教学方式的改变,一者受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心理情况与社会需求所决定,二者受教学技术的影响。“微”时代所具有的自媒体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带来教育技术的突飞猛进。与这些教学技术相匹配,“微课”教学方式也成为时代潮流。思政课把握潮流,充分利用新型教学技术,进行“微课”教学方式探索,是尊重科学技术之举。

可见,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其实是顺应时代、技术要求,合乎教育对象心理特点的必然选择。

二、“微课”是新时代思政课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有效教学方式

从“微”时代大局看,思政课“微课”改革是时代之必然;从思政课教学本身着眼,“微课”教学方式是较好解决一系列思政课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更好发挥思政课程教书育人作用的改革之举。

(一)“微课”是弥补、解决原有思政课教学不足的较佳手段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一直在努力,从“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式教学到精品课建设、精彩教案建设等等,探索进取未曾停滞,成绩有目共睹。但“微”时代下思政课程教学方式问题仍有不少。从我们2010年来对思政课程追踪调查看,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规范、为人师表普遍评价较高,但对教学方式方法则颇多批评,认为过于陈旧、创新不足。

“微课”探索是改进思政课教学不足的有益尝试。“微课”的片段化设计、微视频的模式、情境化教学、短时大量信息的涌现,这些都比较吻合“微”时代的高校学生学习特点,有利于抓住他们的眼球,聚合他们的短时注意力。“微课”内容是精心选择的,通常抓住教学的核心内容,专注教学关节点问题,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另外内容问题。“微课”展开包含着一对一的教学情境,其叙述包含一定趣味性甚至故事性,形式相对生动,这些均有助于消解教师灌输、自上而下宣教的消极形象,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与“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二)“微课”也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有效工具,是解决大学中学思政课内容重复、深化教学内容的重要方法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政课”系列,对以往教材体系做了较大改进,把马克思主义三大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等有机整合,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很好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系统性。教材的核心原理依托马克思恩格斯等的经典原著,又紧密联系中国实践的实际,还适度兼顾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前沿,在一定思辨性中涵盖着价值关怀。但是,精当的教材还不是精彩的教学体系本身。教材的高度理论化、体系性在展现思政课深度同时,也凸显了教材文本阅读理解的难度。如何从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如何把精彩的教材内容在课堂中深入浅出呈现,是思政课教材发挥育人和意识形态作用的重要一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微课”教学方式的改革,不失是应对上述问题的好办法。“微课”以情境化微视频展开教材核心话题和各类关键点内容,设计、创作片段的教学单元,因而,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把教材的逻辑体系转化为问题逻辑的教学体系,有着化整为零、删繁就简、避轻就重等传统教学方式所缺乏的优势。

除了教材理论性、体系性令“微”时代学生苦恼外,思政课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思政课与中学的交叉重复,也使曾经战斗在高考前线的大学生意见颇大,较明显地损害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新奇性。

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妥当处理上述课程之间较明显的重复、交叉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而借用“微课”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减少重复教学、深化或提升重复的相关内容。比如,教师制作相关“微课”,突出交叉重复内容的核心观点,以微视频形式阐述其关键,并以问题的方式把余留的重复内容交给学生课外思考;或者采用由学生制作“微课”的方式,促使学生自主研究、整理重复的相关内容,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当然若能以特定“微课”提升重复内容的思想性学术性、挖掘其重复表象之外的微妙差异则更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开眼界拓心胸中培养德性、养成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微课”是化解大学中学思政课内容重复、深化教学内容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以合理形式恰如其分阐述思政课核心思想,是“微课”教学方式取得成效的关键

思政课“微课”是合理形式与科学内容的统一,达成两者的协调,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才能够取得好成效。

就形式而言,“微课”有四类:一是视频拍摄形式的“微课”,采用专业摄像机、DV或者手机等工具;二是屏幕内录式的“微课”,制作前进行“微教案”设计,完成教学课件PPT,然后运用会声会影、屏幕录像专家、写字板等软件工具,录制教学音视频;三是软件合成类“微课”,如由PPT、Flash等软件录制或编辑合成;四是由运用以上二种或多种方式混合制作成的“微课”。除了上述形式外,当前还有一种过渡的形式,即把原先思政课的视频课程剪辑成若干片段,把相关片段加工成为“微课”。采用何种技术手段、运用怎样的软件硬件,会影响“微课”的质量和“微课”教学效果,技术条件是“微课”成败的重要客观因素。

就内容而言,思政课“微课”的内容选择首先要遵循思政教材内在逻辑的原则。思政课“微课”主题必须以思政课程的内在逻辑为线索,既以每门课的内容逻辑为主线。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微课”主题必须围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这些核心,以每章的内在逻辑为线索,像绪论部分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具体展开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一线索。

思政课“微课”内容选择还需进一步落实在教材逻辑展开中的关节点、理论的重难点、现实的热点难点以及与课程相关的学生兴趣点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通过对其教学内容分析与梳理,选择每章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作为“微课”的内容,可以形成如下的“微课”主题:“马克思生平”、“马克思思想贡献”、“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特征、发展及评价”、“世界辩证图景”、“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认识辩证图景”、“何为真理”、“真理何为”、“社会辩证图景”、“价值由谁创造”、“剥削的奥秘”、“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图景”、“社会主义的实践”、“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等。

这些“微课”形式与内容如能精巧统一,思政课“微课”的实效方能呈现。因此,对于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的探索,关键是以合理形式恰如其分阐述思政课核心思想。

四、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是初步的,存在着各方面多层次的问题,有待我们继续研究与不断解决。

其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思政课“微课”内容的选择存在深层矛盾。思政课理论的体系性、逻辑性与“微课”的碎片化呈现一定的紧张。思政课的思想性、价值性与“微课”所含的具象化、碎片化也有一定矛盾。“微课”在某种程度上隐含着后现代的性质,具有对真理、整体、本质等现代价值的挑战甚至解构,如何避免“微课”所隐含的这类影响,发挥其建构思想、塑造价值的作用,是思政课“微课”改革的深层考验。

第二,思政课“微课”教学实施面临一系列困难。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刚性规定与“微课”灵活教学存在一定冲突。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权威性,教学大纲具有统一性,施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学内容的权限不大。而好的“微课”显然不是原有教学的视频化,“微课”设计要求微原创,既对形式有新创,又对内容有新意,如何在创新与权威间达成协调,非常困难。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微课”教学方式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微课”的时间安排与传统教学时间会产生矛盾。从思政课“微课”教学的初步实践看,由于教学时间的高度紧张,“微课”深入教学的程度远远不够,整个教学中能够进行“微课”教学的课时相当有限。

第三,思政课“微课”制作中存在一系列技术、条件、能力方面的限制问题。“微课”制作需要相应软件技术的运用、需要一定的IT知识背景、一定的美术功底。目前来看,思政课教师普遍缺乏这类相关技术、能力的储备。

问题的存在提供了我们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和改进的机会。

我们认为,思政课内容有其特殊性,并不是所有思政课内容都能够适合“微课”表达,“微课”方式有时无法很好阐释思想性强、逻辑性强的观念,因而,“微课”是补充思政理论教学的一种重要工具与手段,它不能取代理论教学。思政课“微课”教学需要妥善处理“微”与“全”的关系,即“微课”与其它教学内容相协调衔接、把“微课”内容融入教学整体中、把“微”教学融入整个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微课”不宜喧宾夺主,它是思政课教学的一种新颖方式,但不是唯一。倘若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微课”来组织、展开,那么,思政课教学的碎片化情况会很明显。

思政课“微课”是顺应“微”时代的教学改革,以其灵动、简短、精致、动画等“微”特征而引学生关注,但“微课”不是传统教学方式的颠覆。教学技术是不断前进的,每一次教学技术或教学媒体的改进都会引起教学方式的改革。但时至今日,传统教学方式依然传承下来,并且不断丰富发展。在思政课“微课”改革上也是如此,“微课”教学方式是新时代下思政课改革的新探索,它需要与传统教学方式很好的协调、融洽。设想“微课”将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理论讲授模式,设想“微课”教学方式将给思政课效果带来革命性成果,可能是不现实的。

从我们对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的初步探索来看,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困难,但仍不失是一种“微”时代下新教学方式的积极尝试。这些问题与困难通过各方努力和积极创造条件,应该能够得到较好解决,届时,思政课“微课”能够发挥更好的涵养精神、培育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第5篇

一、初赛阶段学校选拔推荐事宜

1.本科院校

各高校可通过组织评选推荐参赛教师,每个学校推荐名额限制为:本校教学涉及的一级学科,每个学科不得超过3名。例如:文学学科门类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类,可推荐不超过3名选手进入复赛。各学校可在此原则下根据本校院系、学科专业设置等情况组织选拔,经学校统一选拔推荐的参赛教师直接进入复赛,如无合适人选可不予推荐。

本赛事方案中所指一级学科参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

本科院校按照文史(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工(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两大组别评选。外语类教师均纳入文史组-文学类别参赛。

2.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单独评选,推荐名额限制为:为本校教学所涉及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19大类下一级专业类别,每类不超过2名。例如:农林牧渔大类下的农业技术类,可推荐不超过2名。各学校可在此原则下根据本校院系、学科专业设置等情况组织选拔,经学校统一选拔推荐的参赛教师直接进入复赛,如无合适人选可不予推荐。

高职院校设A、B两组评选:

A组,农林牧渔大类、交通运输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土建大类、水利大类、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轻纺食品大类、医药卫生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公安大类;

B组,财经大类、旅游大类、公共事业大类、文化教育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法律大类。

二、个人参赛

如因所在学校未组织选拔或其它情况需要以个人身份参加比赛的教师,可以通过“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平台直接报名后提交作品,经专家评审结合网络评审评选出优胜者进入复赛。

个人参赛选手不占学校名额。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第6篇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微课推广研究”,项目编号:JG14EB077。

【作者简介】

1.杨明(1959-09),男,湖南省长沙人,大连职业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

2.李戈文(1967-06),女,河北省北戴河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研究。

【摘要】 微课教学对于数字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办学模式都是一个变革。即全国高校教师微课比赛后,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于2014年3月举办了首届全国高职微课教学比赛。比赛得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及高校教师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响应,极大地推动了微课在高职院校的普及和推广。为了参加这个比赛,我们应了解微课的定义,掌握微课教学设计和微课制作的相关技术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数字资源建设水平。

【关键词】高职教育;微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1.全国高职教师微课教学比赛的背景

早在2006年11月,国家正式启动了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计划,明确了在全国建设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其中任务之一就是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2007年4月9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2007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7]25号),通知中说:“我部将在前几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的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评审工作”。2010年和2011年中央财政分两批安排经费启动了约30个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重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2012年5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中提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通过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经过一系列的投资和建设,高职教育常规的课程教学模式依然单调,课程教学单元依然复杂和庞大,学习资源依然过于简陋,学习方式仍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需要。微课无疑是更加符合职业教育学习资源,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技术手段。但是,与普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微课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处于滞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非正式学习环境建设重视不够,微课研究和开发不普及,没有开展微课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关于微课开发的人力、资源和技术都处于萌芽阶段。为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搭建高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于2013年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比赛得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及高校教师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响应,全国共设31个省级赛区,全国参与比赛的高校超过1600所,参赛选手12000多人。自2014年起,单列了高职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及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推动高职高专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决定2014年3月至9月启动第二届高职微课教学比赛。

2.全国高职教师微课教学比赛对微课的定义

按照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定义,“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012年11月)。第一,这一定义明确了微课的呈现形式是视频,并且是数字视频,格式有明确的要求。第二,微课所涉及的内容只能是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在一个微课中不能包涵综合性知识或系列化课程,教学环节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第三,微课的内容要简短和完整,不能有缺失,比赛要求微课时长在10-20分钟左右。第四,比赛强调的是“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微课要记录教学过程,内容要制作国家课程标准和明录中有关的课程教学,一般要有教师的上课或讲解。第五,比赛侧重比教学,而不是单一的比数字技术,要在表现教师教学功夫的基础上,表现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我们可以用“数字微课”来定义这个特定形式的微课,总结起来就是:以视频为呈现形式,记录一个教学环节,时长不超过20分钟,内容与课程相关,突显教学艺术,兼顾教育技术。

3.微课的设计

3.1 微课选题

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独立性、代表性,综合考虑微课的选题。作为微课教学比赛的选题,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地代表课程的特点,要选择能展现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的内容,要选择适用于教育技术手段的内容,并在规定时长内能完成的教学内容。微课内容包括教学类、解题类、答疑类、实验类、活动类等。根据内容确定微课模式,现有的微课模式有:屏幕讲解式,教学现场式,情景剧式。第一,屏幕讲解式就是教师事前准备好课件,在个人计算机上对着屏幕边演示课件边讲解,使用录屏软件录制视频,一般没有学生参与。这种模式适用于理论课或解题课等内容,特别是适用于软件类的教学。第二,教学现场式就是以课堂或实训室里的教学活动为主,主要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参与过程,适当加上课件、其它视频或画片等辅助资源所构成的微课。这种模式适用于师生互动式教学,能够很好地表现教师的教学艺术。第三,情景剧式是把教学内容编成情景剧,通过拍摄有故事情节的内容完成微课制作。这种模式适合于情景启发、案例说明、岗位操作类教学内容。在选题上不能沿用课程名称,以防造成题大内容小的问题,更不能造成“文不对题”的问题。对于简单的知识点不适宜制作微课,更不能不加设计,对着现有的PPT进行讲解和录屏。

3.2 微课教学设计

这种设计要对微课教学进行完整的设计,确保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方法得当,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合理。微课的教学设计更加强调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1】。对于屏幕讲解式的微课要设计好课件的运用,要考虑背景音乐的设计,必要时要考虑加入手写板的设计。教学现场式微课要注意设计好特点突出的教学法,如案例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竞赛教学法、探究法等等。特别是教学设计中要周密考虑教育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如课件的使用,黑板的使用,教学器材的使用,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情景剧式的微课要将教学内容设计到剧本里去,既要考虑教学效果又要考虑剧情,防止出现失去教学性或失去情景性的偏差问题。可以考虑将教学放在职业岗位现场,将教学与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微课教学比赛的教学设计基于两个基本思想,一是微课制作的目是比赛,要将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媒体、教学特色和教师风采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是微课教学设计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比如说情景剧式微课的制作难度和制作成本都很高,需要一个类似制作微电影的团队才能完成。微课的拍摄和后期制作需要强大的物质条件,如演播室、录播教室、非线性编辑和相当数量的素材。因此,学校在申报微课比赛时要考虑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4.微课的构成及素材

4.1 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没有固定的软件平台,现在多以微软的PowerPoint为主。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性,课件知识内容要正确无误,文字表达清晰。PPT的内容要清晰,不得有模糊或误解。二是艺术性,平面艺术设计合理,符合艺术要求。版面的布局要合理,一个版面的字数不宜过多,字号要适中。PPT设计时要考虑投影机的环境,特别是要注意银幕的亮度。三是媒体技术。文本、概念图、图片、动画、视频等运用合理。PPT的配色要合理,同一个PPT的配色方案要统一。对于教学现场PPT效果差的情况可采用后期抓屏的办法来弥补,但是很难做到镜头切换自然。

4.2 教学视频

在拍摄教学视频时,用光、取景、机位、镜头焦距等都很重要,正确的拍摄不但会给人一种视频享受,也会能够明确交待和表现教师的教学活动。微课教学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教师要操控课件、多媒体控制台、现场教学设备和实验设备。这就需要视频拍摄有更周密的思考和准备,对于复杂局部的教学现场至少需要三台摄像机。因为现场灯光的和银幕的冲突,教学现场的课件实拍效果一般不好,建议后期编辑时通过格式转换或抓屏获取视频素材,然后再加入到教学视频中。对于课件或电脑屏幕中的细节内容,可采用缩放关系帧的办法让教师机屏幕上的细节放大给观众看。对于PPT模式的微课,一般不需要采用画中画的办法出现教师的讲解镜头,对于必须的镜头也可以采用全屏显示的办法。的口语表达至关重要,语言的规范性,语音语调的适合性,语速与节奏的适合性,语言的丰富性。

4.3 其它素材

微课片头片尾、微课后期配音、微课字幕、微课背景音乐等。

5.微课的视频制作

首先,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好,在视频素材中,教师的语音效果非常重要,语音、语调、语速,还有教师的体态表情,这些对评委的影响都非常大。另外,在视频录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录音的质量和录音环境的设置。不要出现音量过小、背景噪音大、混响时间过长、高低频不平衡等问题。必要时可做后期配音。

其次,教师在录制微课时要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灵活使用课件、多媒体操控台、银幕、教学仪器和操作设备等。充分发挥教育技术手段对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作用。

第三,教师的站位、发型、服饰、化妆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切忌不能小视这些问题。有的教师站位偏离讲台中央,有的教师站在背景有黑板边缘或银幕边缘的地方,录像后效果很不美观。发型、服饰、化妆等都要庄重平淡,不能因这些因素引起学生或评委对教师的特殊注意。

第四,摄像时应注意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拍摄,同时也要对整个课堂或教学现场有个交待。不要运用大特定镜头,对于教师或学生使用中焦距足够交待清楚镜头中的主体。镜头中的主体要随着教师的教学内容转换,这就要求拍摄者要对教学活动要充分的了解。教学现场的教师、学生、黑板、课件、银幕、仪器设备镜头切换时要注意视角和视距的合理性,防止给观众带来视觉反差或方位误解。

第五,微课拍摄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可以在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阶梯教室、会议报告厅、演播室等。但是,事先要注意声光的环境条件,比如:光的照度要达到摄像的要求,光的色温要符合要求,不得有其它光源的抗干扰,要注意教学现场光源的合理使用。教学现场最好有隔音和吸音材料的墙壁,以保证无抗干扰和回音过大。

微课视频制作前的教学准备要周密而全面。首先,主讲教师要对自己的授课内容了如指掌,要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以应对较为严格的视频录制。第二,教师要对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做好检查,必要时要事先运行一下。第三,拍摄场地要选择没有声光干扰的教室或报告厅,要防止产生突发的干扰。拍摄现场要事先考查光的照度和建筑隔音问题,还要考虑拍摄现场的温度和风速,防止给师生带来不适。第四,要事先向学生通报录制微课,让学生做好课程预习,同时准备好服装和打扮。

6.全国高校教师微课比赛评分方案

比赛要通过初赛(校赛),复赛(省赛)和决赛(国赛)三个层级,决赛评分方案是“作品规范”:10分,“教学近排”:35分,“教学效果”:35分,“网络评价”:20分。

7.全国高校教师微课比赛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技术要求高,制作难度大,学校技术装备不足,参赛教师要求高,外包工作复杂。

第二,参赛作品容易雷同,学科和知识点分布不均,导致微课与传统教学视频相似。

第三,比赛要求的微课带有明显的传统授课的色彩,从课程导入到进入讲授,时间依然很长,内容依然复杂,并不利于碎片化学习,与微课的基本概念有偏离。

第四,微课功能定位偏向于教师专业发展,而忽视对学生学习的支持【2】。

第五,以赛促教效果不显著。比赛对促进微课在高职院校内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但是,目前因为缺乏机制体制的建设,微课资源的普及和利用依然存在障碍,参赛获奖的优质微课资源并不能很好的利用,也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各学校和教师进一步发挥微课在当前时代中的作用。

8.对策

8.1 打好基础,做好常规教学

微课教学比赛的出发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应把提高学校专业建设质量,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放在首要位置。目前情况下要做好本校数字资源开发与利用,做好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目前尚不能夸大微课的教学作用和引领作用,要稳步推进,重抓基础。

8.2 提高教学团队素质

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是微课开发与利用的关键,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重视教学课件的普及和提高。比如,应做好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课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做好多媒体素材制作和管理等基础工作。

8.3 加大新型教育技术装备的力度

微课制作需要硬件技术条件,这些条件在过去的高职院校建设中并没有完整配套,如果在原有普通的多媒体教室录制微课,就会出现噪音干扰、投影机光干扰、混响时间过长、背景墙不协调等问题。因此,参加比赛的微课制作应具有如下技术条件:微课制作工作室、演播室、录播教室、高配置计算机、交互式触摸教学平板、媒体服务器等。

8.4 处理好参赛和常规教学的关系

以赛促教是高职教师微课比赛的目的。各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搞形式化和突击活动。微课虽小,但制作成本不低,加上参赛的驱动力,对学校的正常教学有压力。建议学校开展有计划的微课开发活动,组成制作小组,做好教学和比赛两不误。正确处理微课的建设与应用的关系【3】,通过参加比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

8.5 加强微课开发的校企合作

微课开发涵盖了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微课开发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可以开发出更加符合职业岗位的微课,在微课制作环节上也可以考虑让企业参与,从而解决微课制作所需的人力和物力。

总之,微课是一种数字资源,比赛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微课教学水平,为加速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04):33-35

【2】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5-13

上一篇:供应链论文范文下一篇:感悟人生:懂得生存,学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