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索》活动设计

2024-06-23

第六课 《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索》活动设计(精选10篇)

第六课 《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索》活动设计 第1篇

第六课 《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索》活动设计

一、活动主题的产生与确定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同步地学习与英语有关的文化。于是,我们为了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我们决定让学生以“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索”为题,通过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教学形式,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二、活动的研究计划

围绕“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索”这一活动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讨论选择具体的小课题,如“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颜色在东西方语言中的运用”、“数字在中西方的不同意义”、“英语手势语拇指上的学问”等等。然后,学生组成小组,制定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利用课外时间,分组进行研究、对比、分析、讨论、整理,然后写出论文或总结,最后到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来展示与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

三、活动的目标

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索”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资源,收集相关资料或信息,并加以妥善处理,形成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2、自主制定研究活动小课题方案的能力,包括安排小组研究活动的时间、过程、基本方法、人员、条件等要素;

3、小组成员能看自主地撰写简单的研究小报告;

4、通过小组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报告研究过程的体会和心得,大胆地向他人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养成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

6、通过此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了解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知识,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活动的实施

1、通过书本或各种媒体查阅资料。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可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与课题有关的资料。

2、访问外教。让学生利用外教到我校来讲学的机会,让他们对外教作一次采访,了解一些与本课题有关的知识。

3、分组采访或咨询全校的英语教师,看看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多少,学生认真听取并作好笔记。

4、学生小组研究、对比、分析、讨论、整理。

5、最后写出小论文或总结。全班学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进行交流并讨论。

6、教师把学生研究成果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长学习英语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合作的快乐。

五、活动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1、小组1的小报告: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饮食被认为是健康食物,它包括fruit, green, vegetables, 具有丰富的纤维素、低糖脂。中国人吃的食物含糖比世界其它国家少。英国人吃的食物为含有丰富脂肪的油炸土豆片、奶油、干乳酪和巧克力。他们吃含糖量较多的蛋糕、软饮料,糖等等。

此外,中国人午餐食物较丰富,而英国人由于午休时间短,工作地点与家里相距较远,来不及回家吃饭,午餐简单。英国家庭中晚餐则是他们的正餐,可能有开胃酒、主菜及饭后甜点三道菜。

小组2的小报告:颜色在东西方语言中的不同用法

Ⅰ、Colour(颜色)Chinese(中文)English(英语)

red(红)革命、喜庆愤怒、危险

blue(蓝)肃穆、庄严沮丧、消沉

green(绿)春天、希望幼稚、缺乏经验

white(白)恐怖、死亡、纯洁纯洁、天真无邪

Ⅱ、带有颜色的一些习语

如“红茶”为“blacktea”而非“redtea”;“清咖啡”为“blackcoffee”;“brownrice”为“糙米”;“brownsugar”为“红糖”;“brownbread”为“黑面包”;“红眼病”是“green-eyed”而非“red-eyed”;“yellowpages ”是“(转载公司、厂商等名称及电话号码的)黄页电话号簿”而非“黄色书刊”。

小组3的小报告数字在中西方的不同意义

我们中国人都喜欢“6”(顺)、“8”(发)、“9”(长久),不喜欢“4”、“7”,认为这两个数字不吉利;西方人却不同,他们不喜欢“5”、“13”,因为它们与基督教的救世主——耶稣被害有关,同时又与英国从前的星期五为“绞刑日”有关。

小组4的小报告

Ⅰ、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

我们汉语中常用职业、职务来尊称某人。如:韩教师、李校长,而英语中不能说HanTeacher,也不能说TeacherHan,应称为Mr/Miss/Ms Han,英文中的姓和名排列顺序与汉语相反,即名在前姓在后,如Jim Green;而中国人的姓名即使用汉语拼音书写,也应姓在前名在后,如Song Dan(宋丹)。

此外,因为西方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许多我们中国人认为可以公开于关心和友好的询问,如“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d your meal?等,会引起西方人的不快,他们会认为这是触犯了个人隐私。因为外国人忌问年龄、婚姻等等。

Ⅱ、感谢与赞扬

由于各国人民的风俗、礼节、交流都受特定环境的影响,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人在交往时,更注重委婉、含蓄,而美国人却注重直来直去,“坦率”就能体现他的价值观和交流方式。当中国人听到赞扬后会谦虚地说“不”。尽管内心极度高兴,但也绝不喜形于色,因为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而美国人听到赞扬后会说:“Thank you”。

在餐桌上,面对美味佳肴,中国人不会轻易地随便吃,因为这是不礼貌的表现,而美国人会大口品尝主人的手艺,这是对主人的尊重和礼貌的表现。

对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查看,显得不礼貌;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所送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并称赞一番,然后欣然道谢。

小组5的小报告英美“手势语”拇指上的学问

在英美国家的手势中,拇指的不同指向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着他人“咬拇指”和冲着他人“用拇指按鼻子”。这都是很无礼的,都是对他人的极大侮辱,谁见了也不会轻易罢休。

(二)、“拇指朝上”表示赞成和支持;“拇指朝下”表示强烈的反对。这两个短语表示的动作来源于古罗马。那时,斗士们要在公共竞技场上拼死搏斗,败阵的斗士垂下双臂表示投降。如果公众翘起拇指,就饶了他;如果公众拇指朝下,他就会被当场杀掉。

(三)、我们中国人要求搭便车,就向司机招手,而英美人则是向司机“竖起拇指”。

六、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1:通过开展这一项活动,我觉得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所无法学到的知识。

学生2:最主要的我学会了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利用英文字典等学习工具,这对我一生都将是有用的。学生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我体会到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一味地灌输文化知识,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是指导者,我们体会到了探索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七、指导教师对该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到此,围绕“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索”这一活动主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已近尾声,而这时,我发现他们对学英语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大多数同学已初步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收集资料或信息,并能妥善处理资料,形成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此外,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报告研究过程的体会与心得,大胆地向他人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获取的知识更不易遗忘,语言学习与相关文化的了解是不可分的,我们应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尊重。减少或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障碍,为进一步学习和使用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学习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具有传统学习所不可替代的优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相互学习中自觉地取长补短。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老师对很多学生的认识也更全面了。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1.农村中学,学生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较少,绝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脑,所以上网查询只能利用在校时间,显得很仓促。

2、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体现主动性,特别是动手能力差,英语素质不是很高的学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极分化。

附:研究过程记录样表:

课题方向:

小组成员:

我们首先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我们的小组是这样分工的:

我们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是:

我们在想办法的过程中,有过这样一些争论:

我们的办法:

我们还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他们是:

这是我们的研究小报告:

通过这次研究活动,我发现了小组其他同学的很多优点,如:

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和别的小组相比,我们写的小报告的优点是:

有待改进的地方是:

第六课 《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索》活动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不同的整理信息的方法,尝试对提供的信息进行整理。

2.学习选择恰当的方法对以前学过的科学内容进行整理。

3.体会整理信息的作用,形成信息整理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陕西的民俗文化的资料进行了下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并对下载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

二、师生互动 师如何时整理陕西民俗文化资料?仔细阅读P28生回答。整理分析资料(1)甄别资料A 文献性的资料,即参阅他人的资料,B 事实性的资料,即自己调查整理的资料。

(2)整理、共享资料

A 共享文件夹

B在计算机中将资料分类,将各类信息、资料归纳整理,加以统计。

C 给共享文件夹下存放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我们获取信息后,要从这些信息中找到我们所研究主题的特征或发展趋势,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如何整理自己获得的信息。

三、巩固练习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统计表,完成整理自己的资料。生总结

四、课堂小结

第六课 《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索》活动设计 第3篇

1中美文化的不同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同时又是世界文明发源地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美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从1775年前的独立战争算起,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二者作为当今世界排名前两位的经济体,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言自明。但是不同的国家发展过程必然造就不同的文化,当两种文化相互碰撞,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 下文从不同角度试分析中美文化差异。

1. 1道德观、伦理观的异同

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宣传、信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思想。作为长期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中国人,从小就被教育、灌输人与人之间要懂礼,要顾大局。同时21世纪,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等新的理念,与原有的儒家思想不谋而合。中国式的伦理与道德简单地说就是融合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与现代思维中的顾全大局等,有较强的人文关怀感。而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虽然摒弃了中世纪欧洲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但是民众普遍信仰基督教。 这使得基督教思想、“圣经”故事对民众伦理观、道德观的创立有了很大的影响。美国文化中普遍存在保护弱小如父亲母亲养育儿女但是对于年迈的老人却缺乏关怀。同时,由于思想观念的原因,美国人家庭观念强,对家庭成员呵护备至但对于家族却缺乏认知,对此可以比较英语与汉语中关于家庭成员的称呼。最后,作为第一个将人权写进宪法的国家,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美国人心中。

1. 2中美文化中的等级观念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阶级、等级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小到朋友宴请的座位安排,无一不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等级思想。虽然我国宪法中也明文规定了人的平等自由的权利,但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该权利无法完全实施。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则恰恰相反,从独立宣言颁布时起,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中美两国的等级观念的差异最直观的表现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国文化讲究父慈子孝,而美国文化中父子平等则是主旋律。

1. 3对事物认识观的迥异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举一反三,以史为鉴成为年轻人最重要的课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认为,老人、经验远比知识、活力重要,所有的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只有循规蹈矩才是正确的途径。相对于中国文化的保守,美国文化可以说更倾向于激进的创新。美国人喜欢新事物、 新想法,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美国人乐于用创新的方法解决旧的事物。如此这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苹果、谷歌、 微软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出生在美国,而恒源祥、老美华等百年老字号在中国屹立不倒。

1. 4两国价值观的异同

延续了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中中庸作为为人之道,最受君王推崇。然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新中国的建立。舍己为人的思想渐渐成为中国人思想的主流。中国人团结一致,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服从组织。而美国人则更注重个人价值。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就是这种观念的最突出体现。两种观念的碰撞,最直观的印象是两国媒体塑造的人物。中国媒体塑造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类的英雄团体,而地球另一端的人更期待超人、钢铁侠一样的超级英雄来拯救世界。

2中美两国文化不同的产生原因

如同各国各地的饮食、语言一样,文化同样是根据美中两国所处的地理、人文、历史环境所决定的。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看,中国属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中华民族文化( 不包括各个少数民族文化) 发源于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流域。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强调自给自足,而非商品交换,这种经济对中国文化具有重大影响。在古代,低水平的生产能力决定了集体农耕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血缘宗法关系在人们生活中影响巨大。事实上,中国文化是以 “家”为基础的,家庭血亲关系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扩大,最终形成了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由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君王的高度集权需要基层的人民群众具有高度统一的思想,而崇尚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与忠君爱民的治国策略不谋而合,因此得到传承,发扬光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世界观等均向其发生倾斜。

美国属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同中国的情况大有不同。一方面,工商业的发展对美国文化影响深远,商业发展不仅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人们更强调个体价值及法制、公平理念。另一方面,独立战争前的美国,由于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反对压迫、反对不平等的思想开始生根发芽。随着日后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人人平等的根本思想得以稳固。注重个人主义的思想开始普及。此外,美国的地域性和社会性流动很大,人们的朋友、邻居等会经常发生变动,导致人们更注重个体,强调通过个人努力改善自己的境况,最终实现个人梦想。总的来说,个人主义是美国社会价值观的核心。

3中美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始于让无数炎黄子孙都倍感耻辱的鸦片战争。伴随着鸦片滚滚而来的还有来自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理念。号称中国最完善的排水系统来自青岛,出自德国人之手。对比取中庸之道,保证排水能力的北京, 拥有激进超前的青岛排水系统似乎走其前面一百多年。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中美文化交流更为广泛。且不说星巴克进驻故宫是文化的侵略还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单从立法的角度,中美文化早已互相影响。借鉴美国独立宣言的内容,我国物权法的出台保障了个人财产合法权益。而在美国华人所拥有的春节假期亦佐证了这一观点。

4结论

第六课 《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索》活动设计 第4篇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 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

2.一千年前,李白作有“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诗句,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3.上述材料体现了下列哲学道理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无限的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天气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据此回答4-5题

4.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5.“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重“武装”,忌“包装”。如果只讲“包装”,不讲“武装”,就失去了意义。这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发展观是真理性的认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7.唐代画家戴篙曾作《斗牛图》,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为珍品。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斗牛图》终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牧童知道两牛相斗从来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8.2011年11月22日至23日,广东省深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汕头召开。把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新一轮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使全省各地初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服务型政府雏形。顺德作为广东改革的“标兵”,在改革中对党政机构进行重组,原有41个党政部门大幅压缩至16个。至于改革效果如何,还应当由老百姓说了算。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人民群众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9.下列诗句中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0. 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

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1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 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圆圈式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被推翻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16.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

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 B.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发展的 17.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农民种地

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

③工人做工

④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

⑤学生学习

⑥经济体制改变

A、①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⑥ 18.马克思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论述主要说明的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C.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活动

D.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19.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必须将认识用于指导具体实践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D.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20.2011年9月,科学家在“中微子振荡实验”中测量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超过光速,但随即发

现实验存在问题,测量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最新测量结果显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并没有超过光速,原测量结果存在误差。由此可见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③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④认识随实践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无止境的 A.①④

B. ①②

C.②③

D.③④ 21.下列没有体现要重视实践的观点的名言警句是()A.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

B.敢想敢做

C.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D.有志者,高山是台阶;无志者,小沟是江河

22.达•芬奇曾经说过“热衷于实践而不要理论的人好像一个水手上了一只没有舵和罗盘的船,拿不稳该往哪里航行。”这表明

A.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B.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C.理论和实践是始终统一的 D.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2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4.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25.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26.人们常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这说明了

A.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认识总是先于实践而产生的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27.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一概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才能获得 B.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改造世界离不开认识世界 28.胡锦涛同志在庆祝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 B.认识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C.认识的根本任务和目 D.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9.“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朝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明 A.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 B.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 30.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A.阶级性 B.反思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二.非选择题(共计40分)

31.据有关部门透露,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一是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尚未完善,二是就业空间相对紧)。因此,国家把鼓励创业摆到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这是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并依据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下,一人创业可以带动五人实现就业。分析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了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13分)

32.飞船向空间站运送人和物资,必须解决对接的难题,我国的起步比美俄晚了30年。美俄都采取直接的多次发射试验的方法解决,费用大。我国“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是在地面做了117项试验,在多次的曲折之后,一次发射取得成功,而且是最难的智能自动对接。空间站建成后,美俄靠地面补给,代价大,我国拟利用植物、微生物的培养来生产食物、空气和水,建造一个天上江南。未来,中国要使人能到达深空的任何地方。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简评我国载人航天的探索。(15分)

33.材料一 : 自上世纪90年代初确立发展市场经济以来,便有了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说法,在“又快又好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连续四年两位数增长。

材料二 : 在2006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引人注目地提出了经济发展要“又好又快发展”,这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有所改变。“好”与“快”两字之调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的强调发展的速度,转为更注重发展的效益,增长的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将是今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路。

简要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哲理?(12分)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

一.选择题

DBDBD/DBBBA/BCCDA/DCBAA/DBDCB/DBDAC 二.非选择题(共计40分)3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面对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国家形成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的共识,把鼓励创业摆到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1分)(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分)实践证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下,一人创业可以带动五人实现就业。(1分)(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2分)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2分)国家始终把鼓励创业摆到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并在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共识指导下,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下,实现了一人创业可以带动五人就业。(1分)32.答案:(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是在多次试验和解决很多问题的基础上取得的。(2分)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3分)我国载人航天要解决的难题会越来越多,没有止境。(2分)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运动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3分)中国载人航天的实践、理论和技术水平是不断提高的。(2分)33.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2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断发展。(2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分)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原来的“又快又好”发展为“又好又快”体现了这一哲理。(2分)

第六课 《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索》活动设计 第5篇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知识点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你能行)① 年中共八大召开,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是 意义② 1958年党提出的总路线是 :。紧接着党又发动了 和 运动,发动以上运动的原因是、、这时期“左”的错误的主要标志是、、和。

二、巩固训练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于()A三大改造时期B一五计划期间 C大跃进时期D十年文革时期 2.中共八大后十年间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是()A王进喜B邓稼先 C焦裕禄D雷锋 3.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这是由于()A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B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C苏联撕毁合同D急于求成4.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开展土地革命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镇压反革命D.开展“文化大革命”

5、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是()A、浮夸风B、整风运动 C、大炼钢铁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6、“大跃进”时期的一首漫画诗写道:“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它所反映的是()A、高指标和瞎指挥B、浮夸风和“共产”风 C、高指标和浮夸风D、瞎指挥和“共产”风 7、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① 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 急于求成③ 自然灾害④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

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冒进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9、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是在()A、电子工业B、钢铁工业C、石油工业D、航天工业

第六课 《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索》活动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识记中华文化基本特征、包容性的含义

2.理解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3.运用相关材料分析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重点难点】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教学课时】 2-3课时(含试卷讲评)【基本知识】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表现是什么?有何见证? 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2.为什么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什么?包容性的含义是什么?有何表现? 有何意义?

3.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怎样? 4.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那些方面?

【知识关系】 关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侧重点侧重于从纵向和动态,即从中华文化侧重于从横向和静态,即从中别 不同 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化的特征,强调中华文化内涵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阔

表现不表现为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汉具体表现在文化的独特性、区同 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

见证。联(1)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系 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 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

区别 概念 中华民族创造的区一个民族在历史和现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在别于其他民族而独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地域特征的文化

明成果的总和

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具有独特具体的地域深 一,一般指具有历史传性;研究对象是特定范

统的、地域的、非主流围的族群和社区;民族

文化 性 联系 中华文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化与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域文化

中华文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化与民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族文化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化与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族文化

【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A.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别国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懂,汉字可以。”这说明D.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

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

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3.(2012届盐城模拟)“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一曲《龙文》打动人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有涌动着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血脉和融入其中的民族情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D.)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012届北京西城区期末)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D)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1年高考海南卷)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C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12年高考天津卷)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C)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7.(2012年高考安徽卷7)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D)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2011年高考江苏卷21)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C.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 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12届台州模拟)每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晚”都有一个民族歌舞大串联的节目,诸如《和谐大家园》《我和草原有个约会》《卓玛》《幸福生活亚克西》等。这表明(C)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B)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12届昆明模拟)温总理说,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文化。这深刻说明(A)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②中华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中华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中华民族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2.(2011.上海)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举行,是首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各参展国与国际组织在展馆设计和建筑上,创意独特,并含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尼泊尔馆则截取了其首都加德满都在两千余年历史中,作为建筑、艺术、文化中心的几个辉煌时刻,通过建筑形式的演变来展现城市的发展与扩张;非洲联合馆将带您进入充满神秘色彩的新奇而陌生的非洲大陆……这些展馆又不约而同地凸显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理念,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有人欣赏了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华文化不愧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文化。”结合材料,请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这一观点。①上海世博会中国展馆的设计和建筑展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确实应认同和尊重本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②各国展馆的设计和建筑集中展示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还应该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题中观点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3.(2011年高考福建卷)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六课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第7篇

基于以上认识, 笔者结合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和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育思想, 立足于语言训练, 以学生为主体, 联系和调节了多种制约点 (时代、学科、学情) 、多种学生类型 (智力超常、中常、低常) 、多个认识阶段 (初探、深究、升华) , 运用单元教学法研究已有的成果, 对高中语文进行了改革, 创设出了巧妙、快乐、低耗、高效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机制。

一、语言举一讲读课

1、疑——设疑

“思之始, 学之端”, 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必须在课前精心设疑。设疑要瞻前顾后, 从单元整体着眼确立训练点, 设计训练线, 力求体现“六性” (即:准确性、目的性、选择性、启发性、系统性、灵活性) ;设疑, 要左顾右盼, 是课文内各训练点、线, 相辅相成, 相互为用, 力求在“六级”水平 (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上有所牵涉;设疑, 可以以多种类型 (书面的、口头的) 习题形式出现;设疑, 可以选取不同的切入口且要有适宜的“度”。设疑是本课型取得成功的前提, 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2、导——引导

教师逐步将“疑”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采用“读、查、思、问、记、议、写”等方法进行自学、互学、探幽发微、释疑解惑、品味感悟。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相机引导, 或点盲为明, 或激冷为热, 或激热为线, 使学生顺利越过障碍, 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思维境界。

3、缩——浓缩

师生共同把离散状态的言语印象归纳出清晰的脉络, 把内在的言语实质描绘成规律, 把大量言语材料析晶出精华, 使其储存、积累起来, 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方法一:过滤信息, 寻找规律。方法二:简单包容, 合理变化。通过这样的取舍, 增加学生的信息摄入优势。

4、练——操练

通过模仿练习, 使语例及其规律得到检验、巩固、校正与充实。这一步是学生将其概括所得知识, 进行广泛迁移的过程。或由教师创设一种情境, 或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取一个情境, 模仿语例组合和表达方式进行遣词造句练习。

二、语言自读导练课

语言自读导练课的所有内容概括如下:

1、通过导学、导疑、导练、导结这样的方法, 使得在导向定标逐步达到感知整体、理解局部、思维操练、自查自结的目的。

2、导学、导疑、导练、导结应分别采取以下做法。

在导向定标时, 注意应采用这样的几个方法:美读感染法、读书指点法、引导发现法、定向质疑法;在感知整体时应注意读、查、议、辩四个方法的运用;思维操练时应结合这些方式:比较式、分析式、综合式、概括式、想象式。最后通过系统教学模式、揭示思维规律、迁移练练写写、变式延伸目标进行导结。

3、在这个语言自读导练课上, 通过上述1中的内容使学生逐步达到如此效果:

领会问题阅读法、章法剖析法、比较阅读法、变式写作法不同的方法的运用, 然后感受语言、触发语感, 接着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进而迁移语言、拓宽语感, 最后达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目标。

本课型将思维的“导”与“练”贯穿于教学始终, 营造出最佳的课堂运行机制。使课堂教学赖以运转的一切环节、程序、方法、手段及以思维导练为主线的合理组合, 产生内动力, 自驱力。对这条运行主线的强化和控制, 既要把握好“导”的力度、梯度、效度等, 又要将“练”有机的渗入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去, 形成一条纵向的训练。同时, 要充分研究“导”“练”艺术, 使“导”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使“练”, 如水银泻地, 无处不入。

三、言语心智训练课

1、读, 读的过程可以帮助初步捕捉初感, 粗解情意, 并且达到口脑并用的效果, 从而对于所读内容有个初步定向。

2、思, 思可以帮助进一步, 联想比较, 粗解情意, 对所读内容瞻前顾后的比较, 更好的起到点拨的作用。

3、议, 这一过程通过各抒己见, 揭示规律, 进而发散思维, 诱发自己的深层次的理解。

4、练, 通过适时适度的练习, 对前一步的内容迁移训练, 变式拓宽, 寻找变式。

5、学, 通过测补反馈, 是学生最终强化达标, 积累语言, 深化所学。

本课型是语言教学从静态的语言教学转向动态的言语训练, 将语文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将听说读写融入一炉, 从 (1) - (5) 的每个过程都是在深化递进, 解决了读写严重脱节的问题。按照这一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 使学生由指导学习变为自觉学习, 最后达到自能学习。

四、书面语言实践课

1、激发

引发疏导, 形成动机 (输入信息, 目标导控, 形成思维定式) ;相机点拨, 认识语境 (于学生产生“愤”“悱”时点拨, 架构认知桥梁) ;联系教材, 借鉴旧知 (调动知识库存, 活化知识经验积累, 实现沟通) 。

2、思议

是作者思路逻辑化、系统化的过程:解题说文, 展示思路 (构思条理化, 成竹在胸) ;编拟提纲, 固定构思 (构思结构化, 文字提纲) ;交流提纲, 自我修订 (信息反馈, 自我矫正) 。

3、初作

结构展开, 意贯笔随 (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初步转换) ;教师巡视, 因材施教 (通过反馈, 导控矫正) ;书写规范, 一气呵成 (文脉贯通, 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完全转换) 。

4、评议

使学生实现自我调控矫正的过程:抽样评改, 师生共议;交流评议, 相互借鉴;自我评改, 认识提高。

5、重做

润色文句, 修正谬误:规范书写字句;严格遵循行款;正确使用标点。

6、评改

包括:自读自改;集体阅读;互评互议;赏读佳作, 教师评议;综合评价, 自我小结;作文复作, 争取挑摘。

五、语言引放活动课

1、引

旨在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知识点、线、面、体内容, 引向课外更深、更广的天地, 以课内带课外, 强化个性人才培养, 实现从“领会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过渡。

2、放

旨在引导学生从小语文课堂走进大语文殿堂, 猎取更多的言语珍奇, 传造出更优美的言语精品。方法一:指导学生在课外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视节目等;方法二: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民歌、民间故事、对联、谚语等;方法三:让学生假期注意观察民风民情, 考查河流、溶洞等, 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语文能力, 树立“处处留心学语文”的意识, 实现“主动学习”向“学会学习”过渡。

3、奖

对课外活动进行评选, 评出优、良、中、差, 对于较好的给予物质的和精神的鼓励。

六、单元小结考评课

第六课 《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索》活动设计 第8篇

庄子,名周,号南华真人,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庄子与梁惠王、早年时期的庄子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去世时享年83岁。庄子祖系楚国贵族,后因楚国**,祖上迁至宋国。庄子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4] 故后世说得老子其精髓最多者有两人:曰庄周,曰韩非。

庄子的代表作品《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逍遥游【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①:“魏王贻我大瓠之种②,我树之成③,而实五石④。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⑤。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⑥。非不呺然大也⑦,吾为其无用而掊之⑧。”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⑨!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⑩,世世以洴澼为事(11)。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12)。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3),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14)。越有难(15),吴王使之将(15),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17)。能不龟手一也(18),或以封(19),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20),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21)!” 【注释】

①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②魏王:即梁惠王。贻(yí):赠送。瓠(hú):葫芦。③树:种植、培育。

④实:结的葫芦。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⑤举:拿起来。

⑥瓠落: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⑦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⑧为(wèi):因为。掊(pǒu):砸破。⑨固:实在,确实。⑩龟(jūn):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11)洴(píng):浮。澼(pí):在水中漂洗。(kuàng):丝絮。(12)方:药方。(13)鬻(yù):卖,出售。(14)说(shuì):劝说,游说。

(15)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16)将(jiàng):统帅部队。(17)裂:划分出。

(18)一:同一,一样的。

(19)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20)虑:考虑。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21)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成语——望洋兴叹

【出处】:《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第六课画展设计 第9篇

第六课画展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策划画展、布置画展的基本知识与过程,锻炼实践能力。

2.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有条理地策划并布置画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整体设计意识和团体协作精神。

3.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参观画展,体验自豪感,并互相学习,获得审美愉悦感。

二、重点、难点。

小组合理分工、合作,有系统、有条理地策划并布置画展。

三、教学过程

1.参观画展:

视频欣赏法国卢浮宫。

2.提问引导:

(1)提问:你看过展览吗?它给你什么印象?

(2)图片展示:慈溪会展中心

(3)画展是美术作品与观众见面、交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你知道一个成功的画展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展览的海报、陈列方式、主题……)

3.思考讨论

(1)开开眼界:欣赏各种展览,定格在慈溪油画贺年展。

教师简单介绍画展,并提问:

(2)标签的设计主要有哪几部分?

(小巧可爱,上面要有作者、作品题目、材料和展示团体的名称。)

(3)采用什么方法悬挂?是否紧贴墙?

(作品的悬挂要适合参观者的视线角度,适度倾斜。)

(4)你看到过哪些装裱方式?

中国画的装裱采用卷轴方式,西洋画一般采用画框方式。画框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件自己最优秀的作品,提前将作品装裱好。)

4.拓展欣赏

学校美术作品展览

5.创作要求

以分工合作的小组形式,策划并布置一个有特色的主题画展,看哪一组的展览最吸引人。

6.参观评选。

评选优秀展示组,并请优秀组介绍自己的创意和经验。

第六课 设计不可思议的自我介绍 第10篇

世界上所有顶尖的演讲都是从自我介绍开始的,自我介绍是自我推销的钥匙,任何人一开口其实都在做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会发生。自我介绍是让大家了解你的最便捷的方法,也是与人拉近距离的第一步,所以自我介绍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别人对你的感官印象,以及以后交往的基调。

通过自我介绍,你将学会如何去包装和销售你自己,你最大的进步来自于你无懈可击的自我介绍,如果你想持续不断的进步和成功,那就每次重写自己无懈可击的自我介绍。通过自我介绍,不仅可以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还会改变你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在公共演讲中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这是一个让别人眼睛发亮的机会,他决定了别人是否要听你的演讲。所以你要讲自己的特色讲出来,将对别人的好处讲出来,人们最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你自己的故事,没有什么难以启齿的,讲出来就是奇迹。

三种自我介绍

设计不可思议的自我介绍根据演讲的主题设计自我介绍的一个整体的思路)(1.一定要介绍姓和名,以及来自哪里

2.自我介绍就是写自己的剧本(过去,现在,未来)

过去

过去做过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些不可思议的记录,叹为观止的业绩,回顾过去,赋予过去价值

现在你现在正在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有多少人欣赏你,支持你,与您合作,有什么团队在帮助你 未来

你有多么远大的梦想 人生使命

你将创造什么样的记录

你将如何实现你的梦想,你有什么样的目标,计划

3.引起共鸣

4.告诉大家你将给大家带来多么兴奋的消息和资讯。

一. 简单型自我介绍

1.生活当中简单的自我介绍

1.问好2.说出你的名字3.很简单的对你的名字进行解

(解释成地名,拆分,知名人物的人名)

这种自我介绍用于台下的会议当中,聚会当中,交流会中,2.关于公众演说的简单型自我介绍

场合:员工会议,公司总结会议,交流会等等。在三十秒时间介绍你自己

1.问好(来宾,先生,企业家,演说家,伙伴,领导上午,晚上,下午好)上台第一句就问好

2.感谢.(听众,主办单位,工作人员)

3.介绍名字(可以修饰)

4.来自哪里

5.从事什么职业(在学校就介绍学什么专业)

6.祝愿祝愿每一个伙伴身体健康,事业更加辉煌,祝愿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更多,从而

实现自己理想,祝愿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能认识更

多的朋友,能够收获最真诚的友谊,能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举例: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掌声)非常高兴今天能在这里认识大家。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给我的支持,让我能来到这个课程,我想,给我们全天下最伟大的父母亲热烈掌声鼓励一下,好吗?(掌声)谢谢,我叫李磊,黄是李磊的李,磊是

李磊的磊。我来自湖北荆州,目前从事演讲口才培训行业。在此也祝福在座的每一个朋友,家庭幸福,事业有成,也希望每一个朋友在这几天能学到更多,收获更多!谢谢大家!(掌声)

二.塑造型自我介绍

场合:主持人不懂得介绍你,不懂得如何包装你。听众在心里问为什么要听你的。无论在哪里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塑造你自己。(而且我们无论在哪里,一上台首先要想到塑造,塑造重要性,塑造现场的演讲的氛围,塑造你演讲的资格,塑造你的团队,公司)。如何塑造自己

塑造你的梦想,你的价值观,你的目标。

1.问好

2.感谢

3.介绍姓名

4.来自哪里

5.从事职业

6.个人的梦想,价值观,目标

7.对别人的好处

举例: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认识大家,我叫李磊,来自美丽的湖北荆州,目前从事公众演说培训事业。我2011年开始接触公众演讲,曾经参加,研究过20多位世界大师的培训课程,在全国高校巡回演讲100余场,目前正在研究如何让更多的人走上舞台自

信演讲,魅力表达,突破自我,成就未来。我的梦想是用演讲的方式创造一个自信的时代,我会用我一生的时间去为之奋斗和努力。如果大家需要提升演讲口才,或者有志于演讲事业,可以找我。谢谢大家!

演讲有三个境界:1.有掌声 2.能收钱3.收人心(团队,优秀的人才,客户)

怎么收人心 :讲梦想,目标,价值观,讲个人,团队的价值观,目标,使命

三.宣传型自我介绍 当你出名以后,就会有很多人来了解你,来查您的资料,如果你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没有人会这样做。所以我知道现场的每一个伙伴一定是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出名,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你,所以一旦你的答案是是的时候,你就需要学会第三种自我介绍

1.头衔

2.人物描述(他是什么样的人)、3.过去的经历,业绩,记录,作品等(就是包装你自己)

4.别人的评价

5.目标和使命。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公务员考试试题下一篇:行政文秘实习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