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2024-07-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精选8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第1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课程号:107032030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总学时:45

分:3 先修课程:无

面向对象:本科一年级学生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任课教师:政治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教师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系列中的第一门课程。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大学新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础。本课程教材由绪论、三个主题部分共计八章和结束语组成,涵盖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做忠诚的爱国者、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方面的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统一。推荐教材或主要参考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2010年第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辅学读本》,许汝罗、王永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备注:理论课

Introduc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Code:107032030

Course Name: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otal Hours:54

Credit:3 Pre-course:none

Object-Oriented: compulsory of undergraduate freshman Assessment methods:examination

Instructors: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political department

Course Description:This course is the first one among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eries that set by 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basic content and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are to comprehensively use the basic stand, viewpoint, method of Marxism;via the education on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ethics and legal concept as a basic content;combine theory and practice to give reasonable and persuasive answers to the problems which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and concerning.Also to lay a solid basis for ideological and moral and legal cultivation to meet their needs to grow and develop as well as to promote their duties to become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of our socialist cause.The textbook of this course is formed by introduction, three thematic parts which have eight chapters and conclusion.It is covered with contents that suitable for college live and other materials that can help to establish correct ideals and beliefs, to be a patriot, to obtain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ethics and legal concept and so on.This course requires students to focus on Marxism theory, to study and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morality and law, to value the reality practice and eventually achiev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behavior.Recommended 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he writing group of this book,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1st edition, 2010 5th edition.“’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legal basis’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Reading”, XU Ru Lo, Yong-Liang Wang editor,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1st edition.Note: theory course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使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书编写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计划学时:周学时 3,总学时 51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新特点,认清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明确的成才目标;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和在本课程中的主线作用;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及学习方法,激发起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

1、认识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2、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教学难点:

1、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本课程的特点和作用、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四、培养优良学风 第二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第三节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思考题:

1、你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上大学后你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你的目标?

3、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什么意义?

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认识理想信念在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理想与实践的关系,把握实现理想的基本条件,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教学难点: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思考题:

1、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2、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4、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爱国主义这一民族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新时期忠诚的爱国者。教学重点: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教学难点: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三、增强国防观念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思考题:

1、当代大学生应怎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2、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3、大学生怎样培养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成为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较为系统地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学重点:

1、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难点:

1、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思考题:

1、思考人生问题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意义?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为什么正确的人生观要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为核心?

4、为什么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

5、怎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2、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三、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思考题:

1、大学生应当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2、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4、诚信品德对于大学生有什么意义?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社会秩序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认识在公共生活中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特点和作用,了解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教学重点:

1、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2、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要求 教学难点: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三、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第四节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二、网络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思考题: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怎样才能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2、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3、大学生应如何增强公德意识?

4、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5、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应如何加强自律、遵守社会规范?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认识职业活动的特点,以及与职业活动相关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艰苦创业、实践成才的准备;同时学习与恋爱婚姻有关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恋爱婚姻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教学重点:

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3、爱情与人生 教学难点: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2、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第一节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一、爱情与人生

二、婚姻与家庭

三、家庭美德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思考题:

1、为什么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规范?

2、如何理解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3、大学生应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质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4、怎样理解爱情的本质?

5、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及运行机制,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理念,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掌握提高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学重点: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教学难点:

1、权利与义务观念

2、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二、自由平等观念

三、公平正义观念

四、权利义务观念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3、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法律思维方式有哪些基本特征?

5、大学生应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我国宪法、实体法、程序法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重点: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3、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教学难点:

1、宪法的基本原则

1、犯罪概述

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2、如何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3、如何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4、如何理解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结束语

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学时:1

一、做“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

二、开拓视野、发奋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

三、加强修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四、课程复习总结;

五、期末考试要求和安排。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第2篇

课程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思想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提高思想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崭新的课程。

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3年修订版 本书编写组编写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1.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导、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一门公共理论课基础学科。

2.目的: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做忠诚的爱国者;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生、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切实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3.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育各种道德素质,提高法律素养、自觉遵纪守法,促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首先,在教学目标确立上要与中央的教育精神相一致。本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保持高起点、高要求,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特色和作用。这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基础上重新编写的,适应了新时期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才的素质需要,教材在内容体系、重点难点等方面都作了一些调整和变动,着力体现了高起点、高目标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上确立更为高远的目标,发挥该门课程应有的人才培育作用。

其次,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力争融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于一体。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传授是基础,是第一个层面的要求;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目的,是第二个层面的要求,这两个层面统一于理论联系实际之中,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看,后两个方面的要求尤为突出。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一方面要重视讲清、讲透一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能实现其各种素质的自我提高。在这一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学生首先能够产生对自身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自觉性、自律性和创造性。

2.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理念。第一,在学时上对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做出合理的安排。

第二,在课内教学时,积极为课外时间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提供基本知识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基础。

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该体现出强烈的实践性特点,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学生对自身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锻炼、培育其自我发展、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3.考核方法基本要求:本课程为必修课程,期中(期末)考试采取平时考查+实践报告。具体构成:考勤(10%)+作业(10%)+上课发言(10%)+三次测验成绩(30%)+实践报告(40%)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新特点,树立明确的成才目标;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和在本课程中的主线作用;以及了解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在联系,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及学习方法,激发起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

1、认识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2、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3、了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

1、认识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对大学生的意义

2、本课程的特点和作用、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了解)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三、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掌握)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了解)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思考题:

1、你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3、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什么意义?

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认识理想信念在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理想与实践的关系,把握实现理想的基本条件,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教学难点: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掌握)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掌握)

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了解)

一、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二、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三、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思考题:

1、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2、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4、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爱国主义这一民族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新时期忠诚的爱国者。教学重点: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教学难点: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掌握)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了解)

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掌握)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维护祖国统一

四、增强国防观念

五、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思考题:

1、当代大学生应怎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2、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3、大学生怎样培养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成为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较为系统地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学重点:

1、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难点:

1、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

一、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五、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掌握)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了解)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思考题:

1、思考人生问题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意义?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为什么正确的人生观要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为核心?

4、为什么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

5、怎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2、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了解)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了解)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掌握)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掌握)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思考题:

1、大学生应当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2、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4、诚信品德对于大学生有什么意义?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培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树立遵纪守法的正确观念,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教学难点:

1、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2、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了解)

一、法律的词源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掌握)

一、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掌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2、如何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3、什么是法律的本质?什么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4、简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是怎样的?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理念,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努力成为法律的坚定维护者。教学重点:

1、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2、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难点:

1、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了解)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掌握)

一、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第三节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了解)

一、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二、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思考题:

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2、法治思维方式有哪些基本特征?

3、大学生应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认识在公共生活中的相关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了解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活中,婚姻家庭生活中以及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以及个人道德品质。教学重点:

1、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2、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

1、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了解)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二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掌握)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三、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第三节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了解)

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四节 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掌握)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二、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三、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思考题: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怎样才能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2、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3、大学生应如何增强公德意识?

4、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的关系是什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第3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教学改革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课) 是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面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决定了“基础”课教学必须着重解决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问题, 即通过本课程的教育训练,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定向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 为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评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 摸索出了一条高职“基础”课改革的成功路子。

一、高职“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1. 设计了结合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

对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与学生实际和职业生活联系普遍不足的现实, 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就业“四贴近”为原则, 围绕培养职业素养, 确定课程四大模块与两大部分的教学内容, 并使两大部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 (分课内、课外两块) 有机交融。

第一模块———大学生活我适应。这一模块属于新生适应教育内容, 主要是帮助刚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 帮助他们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和明确的成才目标。

第二模块———精彩人生我憧憬。这一模块属于思想教育内容, 包括理想与爱国情操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重点解决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方向问题, 使高职学生初步具备安排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确立起坚定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 构建和谐的人生, 成为忠诚的爱国者。

第三模块———道德品质我高尚。这一模块属于道德教育内容, 包括社会公德、恋爱婚姻与职业道德教育, 主要引导高职学生在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第四模块———法律素养我良好。这一模块属于法制观教育内容, 主要是帮助高职学生知法、用法、守法、护法, 提升其法律意识, 培养其作为一名“社会人、职业人”的基本法治素质, 初步具有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领域中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

在四大模块的教学中, 我们始终认为“基础”课教学最终能否取得实效性, 关键在于学生的“知”与“行”能否统一。为此, 不仅大大强化了课内实训在教学中的课时比例, 把总课时中的14课时用来进行课内项目实训, 根据学生将来职业岗位素质要求, 设计了基地职业生活体验感受、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优秀毕业生人生轨迹评议、劳动合同案例剖析四个序列化的实践项目, 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实训过程中感悟理论、体验生活, 使其职业素养得以养成和提升, 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归属感”与职业“自信心”, 而且再加以“社会热点关注”PPT制作、公益活动两个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 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提高了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 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见表1)

2. 建立以活动为载体的情境教学模式

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 教学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情境式教学是“任务引领、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的学习机制。现以“情境四:历史使命承担———成为忠诚爱国者”为例进行说明。

这一情境的教学任务有三个:其一, 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知晓爱国到底爱什么;其二, 认识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其三, 振兴中华, 作为高职生的我怎么办? (安排2课时加课余时间) 。我们选择了“爱国题材事迹收集”、高震东“天下兴亡, 我的责任”演讲稿为活动内容, 让学生通过爱国题材事迹收集, 对高震东演讲稿内容的思考触动, 增强报国之心。具体步骤如下:

(1) 课前布置资料收集任务。教师在前一情境教学结束前, 把这一情境学生需要在课外做的任务内容以及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告知学生。

(2) 课外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是情境式教学成败的关键, 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分小组分工协作完成收集爱国题材事迹收集的任务, 并把事迹与自己的感受制作成PPT课件。

(3) 课堂交流讨论。交流探究体会是情境式教学的教育价值提升。本情境交流的方式是学生用PPT课件把收集的爱国题材事迹在课堂上进行主题发言, 老师听取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4) 讨论点评与课堂讲授。老师在听取学生的汇报后, 针对学生主动探究中获得的认识和交流中反映出的问题等进行梳理, 对学生的资料收集结果、讨论情况进行评定, 并结合学生调研中涉及的典型案例, 导入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 让学生对爱国的主题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5) 课堂讨论高震东“天下兴亡, 我的责任”演讲稿, 总结归纳: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 思考讨论演讲稿部分内容, 从中明白“作为高职生的我, 应如何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爱国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做起。

由于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强调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因此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由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 由知识接受到生活经验的转化, 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3. 构建以职业素养养成为目标的考评体系

考核是对教与学的评价, 评价将直接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改革只有涵盖考核改革, 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高职“基础”课教学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考核必须有利于督促学生对平时基本教学规范的遵守, 有利于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因此, 我们取消了学期的终结性考核, 改为多元性、全程式的考核。具体而言, 学期成绩由课堂表现 (20%) 、“社会热点关注”PPT制作 (10%) 、公益活动 (10%) 以及阶段性的项目实践考核 (四个项目分别占总成绩的15%, 合计为总成绩60%) 组成。这种注重多元性、全程式的考核模式, 突破了原有单一笔试及作业考核的方式, 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相关知识和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它让考核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4. 采用变教学为导学的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必须适应情境教学,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过调研法、角色扮演法、课堂讨论法、情感体验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变教学为导学, 通过让学生参观、听讲座、调研、观摩、角色扮演等具体途径, 以及让学生写体会、写调研报告、辩论、讨论交流、听教师讲授与指点等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方式,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主动性, 使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与情境教学的内容相得益彰, 以促进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品格和实践能力。

5. 运用以生动性为特征的现代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积极选用恰当的案例与音频影像资料, 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 生动活泼, 突出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如通过借助多媒体、网络观看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视频来讨论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高职“基础”课改革中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基础”课开在大一第一学期, 我们立足于大思政, 从为专业服务, 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服务的角度设置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就必然面临着如何与各学院的始业教育、实训相结合以及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的问题。如开展情境一中, “基地感受职业生活”, 情境二中“听取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时, 组织基地参观与优秀毕业生讲座, 都需要“基础”课老师与教学管理部门协调才能顺利实施。在与学生专业特点、实训相结合时, “基础”课教师必须主动了解所教专业的特点及相应的实训安排, 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实践过程之中,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第4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情况分析;方案

一、分析情况,明确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是帮助高职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的重要途径。如何加强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教育,针对高职学生的道德培养展开有效教学,就成为每一位任课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步,我们应明确何谓有效教学。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导、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第二步,我们可通过分析教学对象及课程特点发现开展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所在。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文化基础普遍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同时也具有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强的优点。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与学生的所学专业关联不是很明显,学生往往将这门课程视为所学课程中的“鸡肋”,对其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分析了高职学生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之后,我认为要想达到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其重点在于改变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固有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难点在于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针对分析所得出的开展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我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列为以下几点:一是通过与学生的坦诚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培养学生说真话的习惯,引导学生做一个真诚的人、坦诚的人;二是通过实例讲解与实操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想得到、说得清、写得顺;三是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理性地看待、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

二、根据目标,制定方案

(一)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沟通

在之前的分析中,如何改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学生心目中枯燥、死板的印象,是开展本门课程有效教学的重点。而课程、教材是固定不变的,要想寻求改变,最关键是要看教师如何操作。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这一特点,导致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容易照本宣科,自说自话,出现“一言堂”的现象。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了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因此,若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首先应注意加强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多多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营造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其次,课后的师生交流也同样重要,因为在课堂下的师生交流较课堂上的更为平等、更为轻松,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更容易以真实、坦诚的态度与教师进行沟通。

(二)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以后,要想保持这一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下一番工夫了。

1.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实例讲解

针对之前提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学生的所学专业关联不是很明显的这一特点,可通过精选、增加教学内容中的实例比例这一办法进行改善。教师在开学初应当先行了解所授课班级的学生专业,在教学中多举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也便于学生分析、掌握知识。

2.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加大实操比例

为达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高职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辩论、演讲、社会调查、情境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入课堂。另外,教师还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设计任务,运用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将专业与课程学习结合起来。例如: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安排学生制作以宣传“八荣八耻”荣辱观为主题的网页;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给学生布置设计公益主题海报一类的任务。

教师要引导、教育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锻炼他们专业能力的同时,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三)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要检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课程考核是最为直接的方式。但是以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往往以刻板的理论知识点为主要考试内容,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反感。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文化理论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而言难度较之本科院校学生更大,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为关键的是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的德育课程,我们不应将学生是否能正确回答卷面上的概念题、问答题或是论述题作为检验学生的品德、人生观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因此,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也是开展此门课程的有效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

1.改变课程考核的评分比例

将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表现,如:出勤情况、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占成绩考核的30%,还可增加一项加减分项目,对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的学校或社会表扬或表彰进行加分,如:因不良行为受到学校处分或其他部门处理的,则要相应减分;将学生日常的实操项目的完成情况也列入成绩考核之中,占30%;期末考核占成绩考核的40%。

2.改革评价标准

在批改期末考试试卷的时候,教师也不应以唯一的标准答案来评定学生的回答,而应鼓励敢于说出自己真实观点的学生。要在哲学层面上评价学生,而不是就其某一观点的对与错、是与非来进行评判。只要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就应该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及相应的分数,而不应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答案进行机械式回答,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灵活思维,也容易加重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刻板的印象。

三、小结与成果

1.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真正受益。

2.充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效地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效果,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下得去,用得上,能发展”的合格人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第5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探析

本文指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承担着道德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对其准确定位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 者:李娜 杨晓霞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 “”(5) 分类号:G521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课程定位   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第6篇

1、角色定位活动方案: 方案名称

“我是大学生”——主题演讲(3课时)

设计依据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活动主题

角色定位

项目目标

使学生及时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明确自身形象、使命责任、成才目标的认识,学会明辨是非,懂得善恶美丑。

项目任务

先以召开主题讨论会的方式进行,学生要完成查找资料、撰写发言稿、小组讨论、小组发言、班级发言交流等任务。讨论题目是:1.“我是大学生,我该怎样做”大学生的角色定位是什么?真正的大学生应该做什么?2.大学生活应该怎样度过?哪些是大学生应该做的?哪些是大学生不应该做的?

项目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项目上教学活动中,围绕讨论题目撰写500字演讲稿。2.发言稿中至少引用一句名人名言。3.演讲稿要独立完成,写自己的认识。

项目实施

每个同学都要围绕讨论主题,结合实际,深入思考,撰写500字演讲稿。题目是“我是大学生”。以8-10人左右为一组,选出讨论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人,围绕讨论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并以关键词或短句的方式归纳本组同学的共同意见,将讨论结果写在纸板上。

各小组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点评总结。

讨论过程要安排同学摄影。

成果展示

由团支书、学习委员收齐每位同学的发言稿(电子版),配上图片和照片,制成电子书。优秀的发言稿打印后,出一期板报。

项目评价

根据每位同学的发言稿质量和小组代表的发言情况综合评定,记录一次平时成绩。

知识要点 小结

第一,大一新生,应认识大学生活特点,适应大学生活,迅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提高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克服“等、靠、拿”思想。

第二,努力学习,培养优良学风。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第三,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肩负历史责任,善于从身边小事做起,做文明的表率。

注意事项

项目任务的目标、要求以及评价标准要具体、明确,确保每个同学都明了活动的流程和自身要完成的任务。

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如学生干部,、有专长的学生让他们来承担背景布置、引导讨论、活动主持、摄影、电子书制作、板报展示等工作。

2、道德实践活动方案: 方案名称

做一件崇德向善的事——道德实践活动(3课时)

设计依据

绪论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活动主题

道德实践

项目目标

帮助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项目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内外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创新或勤工助学等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活动、然后在班级汇报交流等任务。

项目要求

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项目上教学活动中,围绕主题做一件崇德向善的事。可以是亲身做一件好事,也可以寻找好人好事。

2.写出本小组的的体会,传递正能量。

项目实施

1.每个同学都要围绕主题,做一件崇德向善的事。

2.以8-10人左右为一组,选出组织者、记录人、发言人,把本组崇德向善的事情经过和体会记录下来,以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制成PPT,图文并茂。3.各小组发言人在全班发言。4.教师点评总结。

5.讨论过程要安排同学进行摄影。

成果展示

由学习委员收齐各组的PPT交给任课教师。

项目评价

根据各组的PPT质量和小组代表的发言情况综合评定,记录一次平时成绩。

知识要点 小结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途径。第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第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锤炼高尚品格,可以为应对和解决走向社会、立业成家等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基础。

注意事项

1.项目任务的目标、要求以及评价标准要具体、明确,确保每个同学都明了活动的流程和自身要完成的任务。

2.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发挥学生骨干作用,让他们来承担背景布置、活动主持、摄影等工作。

3、普法实践活动方案: 方案名称

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法律知识竞赛(6课时)

设计依据

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活动主题

法制宣传

项目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并认同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理解并掌握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培育法律信仰,增强法治价值的认同感,正确行使公民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争做法治先锋。

项目任务

以法律知识、法治生活、法治人物、法治事件等为表现对象,围绕大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进行法律知识竞赛。

项目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项目教学活动中,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治生活、法治人物、法治事件。

2.每个同学都要参与法律知识竞赛答题。

项目实施

1.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项目教学活动中,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治生活、法治人物、法治事件。

2.每个同学都要参与法律知识竞赛答题。3.老师点评总结。

成果展示

奖励:一等奖20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50名。

项目评价

根据每个同学的答题质量综合评定,记录一次平时成绩。

知识要点小结

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抓手。

第二,树立法治理念,尊重法律权威,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第三,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平等的、统一的,要正确地享有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注意事项

1.项目任务的目标、要求以及评价标准要具体、明确,确保每个同学都明了活动的流程和自身要完成的任务。

2.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发挥学生骨干作用,让他们来协助比赛现场的布置工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第7篇

学时数:8学时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简称“05方案”),根据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除必须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学时外,还应安排一定学时用于实践形式的教学。实践教学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以感知体会-理论思考-讨论提高为主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一、实践教学目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践教学具体安排情况

主题实践活动一:适应新生活,确立新目标(2学时)

内容:大学生适应新生活答疑会,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以及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

方式:教师就学生较为关心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学生也可现场提问。时间:第7周,星期二第5、6节(西区),星期四第5、6节(东区)地点:东西区多媒体教室

要求:教师第一次上课时告之学生,下课前将纸条收上来,课后归类汇总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准备。

参加人员:思政部全体教师,董凤,王永生,陈永红负责具体事宜。主题实践活动二:国家兴亡,我有责任(2学时)内容:观看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影片 方式: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

时间:第9-10周,星期一至星期四第5、6节(各任课教师根据多媒体教室使用情况灵活安排具体时间)

地点:东西区多媒体教室

要求:教师在播放影片前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学生观看后写出总结 参加人员:思政部全体教师,董凤,王永生,陈永红负责具体事宜。主题实践活动三:做一个有价值的人(2学时)

内容:就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展开主题演讲。方式:参赛人数每班两到三名,全体任课教师担任评委,评出一、二 三等奖若干,颁发荣誉证书,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时间:第12周,星期二5、6节(西区),星期四5、6节(东区)地点:东西区多媒体教室

要求:教师提前布置作业,学生个人自愿与择优录用相结合;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参加人员:思政部全体教师,董凤,王永生,陈永红负责具体事宜。主题实践活动四: 道德在我心中(2学时)内容:观看反映道德模范感人事迹的影片 方式: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

时间:第13-14周,星期一至星期四第5、6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第8篇

1 课程设计理念与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从而切实指导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1]。基于这一情况, 我们可以确定该课程的设计理念是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核心, 帮助学生成长, 建立起完善的学生中心教育课程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的性质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这一性质也就规定了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观念的思想教育, 因此我们可以将该课程定位为引导性教育课程活动。

2 课程设计理论基础与思想启迪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在于“四个统一”原则, 即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相统一原则、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励相统一原则、研究对象与教学对象相统一原则、教师创造意图与学生接受能力的统一[2]。基于这四大原则, 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 必须要在对文本内容 (知识点、方法论、理论体系) 完全吃透的前提下, 从大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对课程进行重新解构与重组设计, 在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同时, 也不断追求课程教学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3 课程整体设计

3.1 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包括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两方面。能力目标主要是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公民责任意识, 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3]。具体来说, 教师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 以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为教学中心, 引导大学生完成从中学向大学的心理转变与能力提升, 将其培养为合格守法的新世纪公民;知识目标是课程设计的之间目标, 它要求大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 学习现代社会文明观念, 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常识, 并且掌握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与社会公德要求。

3.2 课程内容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生、国家、道德、公民、法律等五个部分,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与课下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将实践教学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当中。

4 课程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采用具体化教学、形象化教学、生动化教学、网络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化教学即指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形象生动的具体事件, 使学生更为直观与真实地体会当中所蕴含的道理, 从而培养自我理性思维, 在积极地思考与探索中深入理解文本知识;形象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对鲜明的典型形象进行示范性介绍与展示, 通过模范的典型示范作用来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潜质, 从而达到教师意图与学生认知的有机结合;生动化教学是指教师投入强烈的情感进行生动化个性形象的传授, 通过情感陶冶、期待、暗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地融入生动化教学课堂氛围之中, 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网络化教学即指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信息化网络功能, 加强优化课程课件的建设工作, 并将网络技术拓展到课外教学范畴, 在拓宽课程教学领域的同时,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4]。

5 课程教学情境设计

5.1 故事化情境

(1) 选择大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事件与案例, 让大学生产生熟悉感与代入感。如教师在讲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问题时, 可以将本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案例作为切入口, 向学生提问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再经过教师专业分析之后, 让学生通过身边真实的案例深刻体会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选择对学生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事件。以合同法的相关知识为例, 合同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中都会遇上的问题, 而在进行该知识点的具体阐述中, 教师选择本校大学生在就业时所遇到的典型合同纠纷案例, 通过运用相关合同法的知识进行评判和解读分析,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合同法对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性。

5.2 活动化情境

活动化情境包括多方面的形式, 教师可以依据不同需求开展主题辩论、课堂演讲、专题谈论等不同活动。主题辩论是一种有效活跃课堂氛围的教师方式, 教师可选取当前社会中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要求学生就此进行辩论。例如就“老人该不该扶”这一社会热点展开课堂辩论, 让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 教师通过适时的引导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完善自我的道德能力。课堂演讲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自信心。而专题讨论活动可以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而有效地学习, 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增强学生自学、好学的兴趣。

5.3 生动化情境

教师在进行生动化情境建构时可以选择典型人物典型事件, 以生动化教学的形式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例如近年来媒体上比较常见的“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活动, 感动中国人物的亲身经历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精神的洗礼和震撼, 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崇高的社会理想与人生价值的本质。

6 结语

综上所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有效设计, 能够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观念, 提高个人素养, 坚定崇高理想信念, 有够有效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静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0, 4 (9) :55-56.

[2]任生俊, 武艳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应注重大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2, 2 (5) :10-11.

[3]姚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实效性探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13, 1 (3) :25.

上一篇:配眼镜_叙事作文300字_三年级写事作文下一篇:关于安全教育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