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稳定

2024-05-13

注重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稳定(精选6篇)

注重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稳定 第1篇

注重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稳定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员工思想、行为的依据与准绳,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员工个人成长进步的精神纽带。企业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文化主体地位;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求:“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劳务中心工作的实践证明,心理和谐凝聚力量,心理和谐促进稳定。

一、以人为本,动态把握职工思想

劳务中心面对的是离岗退养这一弱势群体,他们有的由于健康原因,有的为了支持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等原因离开岗位,日常生活涉及的大多是柴米油盐之类的生活琐事。一些在一般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在离岗退养人员中就可能引起较大反响或波动,比如历史遗留的种种问题、物价的涨幅、子女求学就业、本人患病、家属求医、工作无着落、甚至股市的涨跌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的“导火线”。这一切矛盾的产生,都是因为心态的失衡所致。

以上种种,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动态掌握职工信息,突出“三个性”,即及时性,第一时间掌握职工动态信息,及时反馈信息;针对性,针对不同困难群体,采取个性化操作;持久性,坚持对困难职工排忧解难的工作跟踪,努力构筑与离岗职工密切联系的桥梁,不断拓展与离岗职工密切联系的内涵,互通互动,始终保持和维护好与离岗职工联系的主线。

实行职工信息变化的动态跟踪,有的放矢地做好解难释疑和沟通疏导工作。日常工作中,我们把职工情况分为三类:一类是重点职工重点抓,跟踪管理;另一类是次重点职工,我们保持经常联系,及时关心;再一类是一般职工,对这些职工进行适时联络。针对职工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重与职工的沟通和交流,把企业的关爱及时送到离岗职工的心坎里。

二、细化管理,彰显人本服务理念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到精细化管理,工作层层落实;做到知职工情、解职工忧、暖职工心。

早在2009年底,劳务中心对责任管理组根据三厂整合后的实际进行了再组合,打破管理组原来以三厂为基础各自组建的格局,重新划定责任管理区域,设置管理责任组,以拓展责任组长与离岗职工互相熟知度,实现职工各类信息动态沟通与把握,明确总体工作思路及责任区管理工作的定位,要求责任管理必须坚持以促进心理和谐来夯实稳定工作基础的原则。

为使责任管理区的各项工作更趋完善,中心保障部和综合办在年初制定了全年工作计划,修订和完善中心的有关规章制度;根据不同岗位,修订、细化岗位职责;启动上下区域联访工作办法;规范各类工作信息的反馈及汇总。在此基础上,完善日常工作月度考评和季度百分考核,把个人业绩和效益挂钩,进一步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精细管理,首先在练内功上下功夫。练内功,就是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不断提升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离岗职工思想活动趋向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以情动人,在坚持“四心”即热心、耐心、诚心、细心;“两服务”即为离岗职工服务、为改革服务的基础上,提倡“用心”与“恒心”,用心把关心职工生活,解决职工困难,稳定职工思想的工作做圆满;持之以恒地把离岗职工的心理和谐作为我们工作的主要抓手,凝聚人心,确保稳定。

工作中,坚持信息的动态把握,与信息的及时反馈,做到“三个必访”:对新进入中心职工必访、职工困难或患病必访、职工家庭有重大变故必访;坚持“听、带、疏、帮”的四字工作法。听,就是倾听职工心声、呼声;带,就是及时反馈职工想法和要求,把“疑难杂症”带到每周管理例会上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或措施;疏,就是针对职工的各种疑问及时做好解释疏导;帮,就是尽力对生活困难的职工或就业困难的职工提供帮助。

劳务中心坚持面对面家访,做到“四有”:访前有准备,访中有措施,访后有跟踪、有备案,从而保持了与离岗职工互动畅通的联系通道,为动态把握职工情况变化,及时落实帮困措施,提供了信息平台,较好地将中心“以情动人、温暖人心”工作落到了实处。

劳务中心注重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始终把握好情理之度,凸现雪中送炭之情,就是在职工最困难的时候、最无助的时候、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他们的身边,维护稳定,构筑和谐。

三、任重道远,构筑和谐企业新局面

当前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目的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

劳务中心的工作从原来的安置富余人员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从传统的管理到运用计算机管理,从行政管理到情感管理,从单纯的解决职工困难到促进职工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环境,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只是处于初级的尝试阶段。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探索职工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建立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矛盾处理、权益保障等长效机制,帮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二要不断提高情感管理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职工多沟通、多交流,通过换位思考,产生相互理解、认同与宽容,真正与职工交朋友;三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引导职工学会心理调适,塑造阳光心态,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关注职工心理健康,提高职工对我们工作的满意度。

构建和谐企业,是一个不断化解各种矛盾的持续过程。中心的和谐稳定工作,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下,根据我们企业的改革发展以及职工思想的实际,不断化解各种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将持之以恒,继续努力,为创建和谐企业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注重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稳定 第2篇

注重心理健康,建构和谐课堂

当今社会,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新课程标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程中”.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学生能在一个快乐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时,就一定会产生健康的心理;反之亦然.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她让学生徜徉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之间,以情悟情,以心契心.在这种情境的教学中,学生快乐着,教师快乐着.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就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快乐洒满课堂.语文是一幅幅阿娜多姿、色彩明艳的画;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在传承“母语”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课标” 的基本要求.

作 者:孙会琼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景园小学,黑龙江大庆,163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3 关键词:心理健康   和谐课堂  

注重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稳定 第3篇

以安保工作为切入、提升科学管理的意识

根据教育局保卫科有关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部署和重点工作的要求, 因地制宜逐步加强安全技防建设、有效落实安全工作的技术防范。经过领导班子的研究并得到教职工的理解后, 就全园安全工作达成共识。校园的安全稳定是幼儿园对社会、家长和师生的责任承诺, 是办好教育、创优教育服务的根本。2007年8月经过针对安全技防工作的酝酿、提出申请、经教育局保卫科以及相关保安部门对安保资质的核准, 幼儿园率先与天津市特种保安服务公司签订了安保服务, 为校园的安全环境创建、家长、师生提供安保服务, 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同时, 以安保工作为切入、提升科学管理的意识, 切实强化规范了各岗的安全管理行为, 为园所的整体安全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安全技防建设、硬件建设是校园安全的必需

2009年幼儿园提出安装校园视频监控设想后, 得到教育局保卫科的支持和河西区教育产业管理服务中心后勤服务的协助和合作, 幼儿园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加大技术防范设备的资金投入, 并确保在短时间内投入使用发挥安全效益。2010年该园代表河西区托幼园所接待了全国校园安全督导检查团的检查和接待、得到教育督导团有关校园安全工作的肯定。

落实安全教育管理、创建和谐教育环境

幼儿园一方面注重加强对教职工的安全教育管理强化法制意识和责任, 另一方面加强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幼儿、家长以及社区的安全教育工作, 注重家园共同携手的安全教育、教育培养、监督管理等) 。同时, 幼儿园还更注重加强对幼儿自救能力、自我逃生教育的安全教育活动, 提升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幼儿园注重加强对教职工普法工作的学习和相关的考核, 坚持每学期的学法和普法知识, 强化教师的法制意识, 落实法制宣讲课的落实。通过“安全教育工作座谈会”和“有关幼儿园意外伤害事故法律讲座”等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队伍对法制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定期的学习与培训、家园分享的实践教学活动促进了安全教育的有效落实和深入开展, 确保了幼儿园安全稳定的环境, 为安全的和谐校园奠定了基础。

注重情感教学,构建和谐课堂 第4篇

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学生的个别因素,包括焦虑,自信心等;第二类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课堂交流等。针对这两类原因,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一下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构建和谐课堂的目的。

一、关爱学生,克服学生焦虑情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内因。作为教师,我们在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方面可能都做得很好,但如果缺乏了对学生的关爱,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发挥出学生的潜力。所有学生,无论是成绩优秀的,还是成绩较差的,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的因素作为动机的。”对于我们来说,对学生的关爱就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因此,我们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要出现同样的错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只有满腔热忱地关心和爱护学生,才能教育和感化他们,学生对课上所教知识才会乐于接受。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焦虑心理表现,就应根据造成学生焦虑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引导学生采取措施克服焦虑。例如,给那些容易产生焦虑的学生提供更多享受成功喜悦的机会;允许学生在使用语言时犯错误;尽量减少学生之间的竞争;鼓励学生适度冒险;帮助学生如实地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采取适合不同个性学生需要的课堂活动形式;及时给予奖励等等。

二、赏识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一)赏识学生,多发现学生优点

学生正处于好玩、好动、自制力差的年龄段。,上课时出现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这些情况在所难免。一味的批评只会使学生反感,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个优点,就是一份自信。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同时,委婉地指出缺点,并指导学生改正。对于缺点多、学习差的学生,也要避免对学生做出过多的负面评价。相反要学会接受学生,认可每个学生都是作为具有他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点去鼓励他们,同时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学会欣赏并赞扬学生。

(二)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增强学生自信心

心理学家Stanley Coopersmith通过研究儿童心理后发现,自信心弱的人往往极度害怕、胆怯。他们不能自我决策,对成功的期待值偏低,而且不愿意发表意见。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自信来自成功的体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我们应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承认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注意分层次提问题,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准备难度不一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答对,享受成功的机会。对于回答不正确的,教师应多用激励性语言,不做 “No,youre wrong.”这样的评价,而是鼓励他们“Think about it again.”或“Use your head,then youll have an idea.”一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我们才能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既要注重面向全体,使阳光普照到每一个角落,又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的起点上得以发展提高。

三、创设和谐课堂,把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

现在由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充当了严厉的监督者,逼着学生死记硬背。结果学生上课紧张,教师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表现不佳而发脾气。许多教师上课时立眉横目,严肃之极,俨然是抓小偷的警察,把“严”“狠”当作了纪律好坏的法宝。结果师生关系有时对立如敌我矛盾,课堂气氛有时比考场还紧张。这离我们主张的愉快课堂、自主学习还差得很远。学生对课堂气氛的感受对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有很大影响。学生实际感受到的课堂环境和他所希望的课堂环境越接近,他的学习效率就越高。能否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首先取决于教师的行为。

教师首先应从自身做起,创造机会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应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宽容学生缺点,维护学生的尊严与爱好,相信学生能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生活经历、成长经历、性格倾向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思想、情感,不要对对方作定性评价,而只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有乐观良好的心态,耐心地对待学生,鼓励求异质疑,欢迎标新立异,多鼓励,少批评,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心里装着他们。这样,他们就可以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消除紧张心理,自主而愉快地学习。

同时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还应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特别要注意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妨多采用合作型的小组活动形式。因为成功的小组活动形式可以使学生产生归属感,有积极和相互支持的气氛,可以促进各成员的积极自我形象,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实际要求,积极地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应其自主学习的愉悦环境和和谐气氛,及时准确创造新颖教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把我们的爱心毫不无保留地倾注在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做到知情合一,外语课堂教学就有可能摆脱目前这种师生缺乏情感交流与沟通、机械传授语言知识的沉闷的课堂气氛,出现一种学生积极参与并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崭新的课堂氛围。

注重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稳定 第5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合同关系。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为规范劳动关系双方行为,保障双方正当权益,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和生产工作秩序的基石,企业内部的沟通和企业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创造条件。同时,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是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基本要求。

新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将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律在1994年劳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对员工的保护力度,提升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新法出台后,必将给实施多年的各地劳动合同条例和已确定的劳动关系立法模式带来重大调整,同时,将对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和推动和谐企业建设,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产生深远影响。

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的“互利共赢”、“双赢共生”,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应当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员工权益”的原则。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需要企业和员工双方共同努力,并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一、以公平促和谐,切实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当前部分企业的劳动关系不太和谐,员工不积极、有怨气,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公平造成的。在资强劳弱的形势下,公平最直接体现在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责任除了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相关利益人,即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其中,员工利益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也可以这么说:企业社会责任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员工问题。

这是因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并非是个创新概念。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张而引起一系列社会矛盾,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特别是劳工问题和劳资冲突等而被提出的。

企业社会责任之员工权益问题,在员工的基本劳动条件上主要集中表现在生产条件、生产安全、职业中毒、加班、劳动关系紧张、员工基本权益保障这六个方面。

1、建立平等的劳动关系。为了充分保证劳动者知情权,企业在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

2、强化和完善企业的民主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企业的员工达表大会或员工大会制度,强化与企业工会组织的沟通,积极支持企业工会的活动,保障并尊重工会组织在调整劳动关中的职权,遵循平等合作原则,充分发挥民主管理形式在实现劳动关系稳定中运行机制中的功能。进一步健全完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劳动争议调解等制度,民主管理可以实现劳动关系运行中的自行协调和事前协调,预防劳动争议。

3、完善劳动关系管理体制,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员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员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员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员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企业应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4、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实现管理的程序化、标准化。

二、以发展促和谐,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相协调。

企业的发展是和谐的重要前提,企业的和谐是发展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根本因素。

企业效益和员工收入必须同步增长,确保员工坐下来气顺、干起来带劲,同时,应积极打造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实现企业效益和员工素质的共同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1、积极为员工创造干事业的平台,引导员工不断增强能力和提升技能,在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自身利益。通过了解员工的认知动机、期望等心理与员工沟通思想和情感,使员工理解企业发展的远景,进而凝聚群体合力,焕发出员工的自主创新精神,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一方面,企业领导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心系群众,全面了解员工的诉求,特别是工资发放、奖金分配、福利待遇等利益冲突方面的诉求,使企业与员工真正互相理解,双赢共生。

2、积极教育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劳资一家亲”的经营理念,真正把员工作为企业的财富来看待,积极为员工提供贴近生产工作实际的素质、技术、技能培训,实现员工个人能力的提高。

3、营造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精神激励的主要手段,应充分发挥激励、沟通、内聚和导向功能,促进形成企业和员工共同的宗旨、理念和价值观以及道德行为准则,引导企业和员工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以稳定促和谐,积极帮助员工解决后顾之忧。

注重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稳定 第6篇

民族宗教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于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构建和谐0的民族、宗教关系,积极把握民族宗教工作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自觉地承担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责任,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民族宗教问题在国内外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9.11”事件以后,由民族宗教矛盾引发的地区性冲突有上升的趋势。有些战争或冲突,虽并不直接表现为民族宗教矛盾,但也都和其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少数民族人口有1亿多,居住区域占全国96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64%,信教群众有1亿多。这“两个一亿多”必然牵动着国家的全局。就我处而言,属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少数民族中,以回族居多,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7处。

当前,我处民族宗教工作形势总体是平稳的,民族宗教工作的地位不断提升,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工作合力日益增强,形成了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宗教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由于受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民族宗教工作面临复杂形势的考验。我们在看到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局势 的复杂,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把民族宗教问题作为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突破口,千方百计进行渗透,使民族宗教问题更加复杂和敏感。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宗教问题与政治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当前的民族宗教问题比以往更复杂,所面临的形势更严峻,民族宗教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去重视、去加强。我们必须站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从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宗教问题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民族宗教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和群众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准确把握工作的趋势、特点和规律,积极稳妥、有理有据、合情合法地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发展。

二、把握重点,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对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一主题,在推动发展上下功夫,在构建和谐上用力气,在强化特色上做文章。

(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抓好宣传教育。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必须长期坚持,并根据民族自治地方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权利的基本法律,是我国民族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保

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必须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区的合法权益。在各族领导干部和群众中大力开展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民族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和思想觉悟。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带头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民族政策,定期检查民族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确保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维护团结稳定。要从本地民族工作的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妥善处理涉及不同民族成员的矛盾;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处理化解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发扬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优良传统,适应新的形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良好局面,使各族人民始终齐心协力,共谋发展。

(三)抓好经济发展工作,促进共同繁荣。各级政府要对少数民族相对聚居村(社区)的群众,从经济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少数民族企业,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财政转移支付、专项扶持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确保扶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合理分配使用,真正起到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作用。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托优势资源,面向市场,大力培育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四)做好少数民族干部人才的培养工作。要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干部政策,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制度,既遵循干部工作的一般规律,又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干部成长的特殊规律,注重在实践锻炼中考察培养干部,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善于领导、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要注重人才资源开发,把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纳入人才总体工作规划,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工作机制,不断优化用人机制和环境。

对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要在进修培训、职称评定、职务聘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支持和吸引各类人才到少数民族相对聚居村和少数民族企业发展创业。

三、把握关键,促进宗教工作新发展

宗教问题具有长期性、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安定团结,关系到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统一,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关系到渗透与反渗透、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保持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已经成为衡量新时期宗教工作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适应宗教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挑战,促进宗教工作新发展,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全面落实宗教事务条例。

(一)加强党的宗教政策和宗教知识的宣传培训。充分运用座谈会、学习会、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同时加大党的宗教政策和宗教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通过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克服其对宗教认识上的一些误区;通过对各级宗教工作干部的培训,使其能熟悉掌握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办事;通过对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培训,使其能知法懂法守法,自觉在党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范围内依法开展宗教活动。

(二)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各级民族宗教事务部门要结合实际进行全面调研,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问题,进一步探索依法管理的有效途径,切实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抓好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教育,着力做好教职人员的培养工作,把握主动,确保领导权掌握在爱国力量手中。全面分析当前基督教工作形势,坚持集中治理和经常性管理相结合,以依法治理基督教私设聚会点为突破口,抓治乱治热,促进基督教活动的正常化。巩固伊斯兰教的综合治理成果,在守法爱教的前提下,规范合理的开展活动,维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抓好佛、道教道风建设,支持宗教界人士和爱国宗教团体搞好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的规范管理,着力解决乱建寺、乱修庙问题。同时,要有效防范和及时处置涉及宗教因素的突发性事件,对突发事件要及时上报,果

断处理,努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切实维护宗教领域的稳定。

(三)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建设。支持、指导、帮助爱国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最为关键的是把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宗教人士手中。要加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抓紧培养选拔政治上与党真诚团结合作、宗教学识较好、在信教群众中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中青年教职人员,改变爱国宗教界人士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对接受党和政府领导的宗教界代表人士和信徒骨干,要本着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的原则,支持他们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要继续解决落实宗教房产政策的遗留问题,进一步增强宗教团体的自养能力。帮助支持爱国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改善工作条件,解决经费不足等实际问题。

(四)加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涉及宗教和宗教工作的中心问题,是党在新时期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民族宗教部门必须主动热情地开展好这项工作,通过正确引导、热情鼓励、主动帮助、积极推动的方式组织引导宗教与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适应,引导宗教界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加强领导,是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根本保证

(一)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应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对民族宗教工作的管理不应削弱,而应该大力加强。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加强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把民族宗教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重视、关心、支持民族宗教工作。要在方针政策上进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到基本情况清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措施得力,策略方法得当,绝不能使问题成堆,甚至矛盾激化,要扎扎实实地把民族宗教工作抓出成效。

(二)要明确责任,部门联动。民族宗教工作不只是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事,而是党委、政府各个方面的共同责任。民族宗教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多部门的支持。民族宗教、公安、安全、财政、民政、城建、教育、新闻文化等

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尽其责。尤其是处理民族宗教方面的突发事件,要有统一领导,形成综合协调机制。有关部门要制定应对民族宗教方面突发事件的预案,并在经费、通讯、交通等方面给予物质保证。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三)要强化主体、健全机构。民宗宗教事务管理要做到机构、领导、办公条件、人员、经费五到位;明确民族宗教执法主体,有法人、有机构,有公章,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积极多方争取,努力创造条件,切实加强宗教执法主体建设。各级政府要多关心、多支持、多鼓励民族宗教工作干部,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问题。

(四)要加强学习、培养队伍。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民族宗教工作干部、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这三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关键。要培养一支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全面理解和正确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具有必要的民族宗教知识、善于领导民族宗教工作、工作能力强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要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要求,具有很强政治和大局意识,较高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水平、丰富的民族宗教专业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较强的依法行政能力、在民族宗教界有较强亲和力的民族宗教工作干部队伍。要下大力气培养一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同党和政府真诚合作、自觉抵御渗透的爱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要将宗教界有较高水平、有凝聚力、有威信的中青年教职人员选拔到爱国宗教团体里,加强爱国宗教团体的建设。特别注意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民族宗教代表人物和宗教团体的作用,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他们。

上一篇:我的哥哥作文欣赏下一篇:锅炉工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