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概论试题

2024-07-30

区域规划概论试题(精选6篇)

区域规划概论试题 第1篇

04459区域规划概论

绪论:区域规划的作用:①合理配置生产力,提高布局的经济效益。②合理配置城镇居民点体系,提高布局的社会效益。③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态效益。

1956年国家建委制定口数;⑦互补区域的标准人

口数。

增长极核理论: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起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发展的长期计划和要求。

区域规划基本原则:①全国“一盘棋”原则;②承认和自觉地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③因地制宜;④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过进一步加工的原料(如金属、水泥、木材等)称为材料。两者统称为原材料。

动力因素:对于经济区的生产力布局与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劳动生产了《区域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

1981年4月中央书记处作出了开展国土整治工作的指示。同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置国土局。

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创始人之一霍华德的著名著作《明日的花园城市》(1898年)

其后,盖迪斯在他的《演变中的城市》(1915年)一书中,确定了霍华德的理论,强调城市的发展要同周围地区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规划(强调规划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师协会在雅典通过的《都市计划大纲》(简称雅典宪章),明确地指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1944年艾伯克龙比参照巴洛的建议主持编制了大伦敦地区的规划,此规划非常有名。

区域规划的理论依据: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和聚团原理。

1978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发表的马丘比丘宪章和1981年的华沙宣言,提出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和统一。

“中心地”理论:199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首先使用,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体系可分别根据市场、交通和行政最优原则而形成。包括:

①中心地的数目;②互补区域(即中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的数目;③互补区域的半径;④互补区域的面积;⑤提供中心财货种类及其数量;⑥中心地的标准人

两个明确内涵:一是作⑤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少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经济文化建设;⑥国防安全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原则。

中心,增长极具有“推动”劳动地域分工:根据各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地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的长之意。60年代起,对增差异,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长极核自然沿着部门增长平与特点和地域区位的不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同来反映的劳动地域差异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叫劳动地域分工。这种分工线展开,增长极开发模式较既包括部门与企业间的分适合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工还包括把一定生产部门和地区。

固定在一定地区的分工。

经济区划:是按照地域2.区域工业布局 经济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工业布局又称工业配全国各地区进行战略划分置,工业分布或工业区位。和战略布局,构成具有不同指工业在地域上的动态分地域范围、不同内容、不同布或工业生产的地域组织。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区。

区域规划中的工业布区域规划:是以一定地局规划包括以下两个相互区的建设布局为研究对象。联系的工作内容,即一是工而地区是指某一地域整体业的地点布局,二是工业的的组成部分,即地域单元。

厂址布局。

城镇规划:即中心城或工业的地点布局:主要一个小城市(镇)的规划。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种规划规定了城镇发展长期计划及经济区划所确的方向、性质、规模、甚至定的地区工业发展方向、工规划结构都要受地区的条业结构,地域分工和区际联件制约。

系。

地域单元:地区是指某工业的厂址布局:主要一地域整体的组成部分。所是在工业地点布局的基础以区域规划以地域单元为上,根据各个工业项目的特研究对象。

点和要求,并结合地区的的区域规划的分类:按建具体条件,综合厂区的地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来形、地质条件、用地面积,划分,城市地区区域规划、与水源、能源的距离和保证工矿地区区域规划、农业地程度,企业对外联系的交通区区域规划、风景旅游及休运输条件,与协作企业的远疗养地区区域规划、大中河近距离,与现有城镇居民点流综合开发利用的流域规的相互位置,基本建设工程划和按照我国各级行政管适合投资的大小及对区域、理的区域来划分的省级、地城镇环境的影响等因素,进区级、县级三级区域规划。

行多方案的分析比较,选择区域规划范围的确定:总体效果最优的建厂地址。①经济上的联系;②工程技影响地区工业布局的术上的协作关系;③地理上主要因素:原料因素、动力的完整性;④行政区划上的因素、燃料因素、消费因素、一致性。

运输因素、劳动力因素、时区域规划的依据指的间因素。(简答/论述)

是规划的前提和技术经济原材料:凡是直接由农条件:地区资源条件、地区业和采掘工业提供的原料自然条件、地区技术经济条(如各种矿石、原油、原棉件、国家对地区经济和社会

等)一般称为原始材料;经

率的提高,直接依赖于动力发展的水平。

燃料因素:燃料供应基地对工业产生的布局起着重要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消费因素:尽可能接近消费地区是所有工业部门在工业布局时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工业生产不脱离产品的消费地区这个因素对于确定轻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布局及对一些食品工业的布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运输成品比运输供给它们加工的原料要困难得多。

运输因素:应理解为将原料、燃料运到生产地,并将成品运到主要消费地区的运输工作总量和运输成本。

劳动力因素:社会主义工业布局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为建立高度的物质技术基础,要求最充分、最有效的利用劳动力资源。

时间因素:应理解为能加速工业企业投产的各种环境或条件的总和。

区域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简答/论述)

①工业布局应贯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②尽量使工业生产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地区。

③贯彻专业化生产分工与协作的原则。

④综合利用和保护环境的原则。

⑤工业布局要与区域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协调发展相适应

⑥国防、安全的原则。选点: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选择工业企业的建设地点。

选址:是进一步在选定地点的范围内,具体确定工业企业座落的位置。

工业选点的基本要求:

(简答/论述)

1.应明确选点的主要任务,选择最佳的生产地点。

2.应根据产品的原料、市场、能源和技术等的指向来确定工业企业的地点。侧和河流的下游,同时必须考虑工业对周围环境、农牧业、渔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城市市区和居住区内,只允许配置居民生活所必需的、无害的、不需要与居民区建立卫生防护地带独立的阶段。

2.钢铁工业需要大量的铁矿石原料和燃料。

3.生产过程是化学、物理的变化过程,对环境污染严重。

钢铁工业的建设条件:初加工工业,应当布置在产棉区;

2.纺纱厂则要考虑原料、市场及劳动技术条件;

3.印染厂应特别注意与纺织厂的配合用水源的供给和污水的排放问题。

如:许多大耗电、大耗水的工业,建厂地点一般选择在动力基地,或江河沿岸,特别是能提供廉价电能和大型水电站附近;各种精密仪表、电子计算机等所谓“知识密集性”工业,则要更多地考虑技术协作条件,一般多选在科学技术中心。

3.应选择建设条件较为优越的地点。如:工业一般应靠近铁路、航道及公路干线,交通运输方便的地点,运量特大的工业更要尽可能接近车站、码头;耗电大的工业应尽可能接近能源中心;应考虑地方建筑材料的供应与施工技术条件,以便充分利用当地技术力量,就地取材,避免长途运输等。

4.应选择尽可能利用现在城镇居民点。

5.在进行工业选点的同时,应相应考虑城镇或职工生活区的位置。使两者有良好的关系,且不影响今后的相互发展。

工业选址的基本要求: 1.每个工厂对用地面积、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用水数量、质量,“三废”的排放与处理,供电、供热、运输、协作等方面都有特定要求。

2.厂址应符合国防、安全、卫生、防震、防火等规范的要求。

3.选址时应充分结合自然地理特点,消除污染、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弱人为的和天然的灾害。

4.配置在同一工业区内或相邻的工业,其相互间不应有妨碍卫生及对产品质量不良的影响。

5.工业选址时,应充分注意节约用地,尽量利用荒地、薄地,少占或不占良田好土。

具有“三废”污染的工业,不宜布置在市区,并应位于城镇盛行风向的下风的工业。

用地面积大、用水量大、用在我国的能源构成中,汽量大、用电量大、运输量煤炭占70%。采煤工业要占大、协作面大、职工人数较用大面积场地,一般条件多。

下,矿井工业场地占地指标钢铁工业的位置,如果如下:

既接近铁矿产地,又接近燃选煤厂工业场地的大料基地,这是很理想的配置不小,根据选煤厂的规模大方案。

小来确实,可参与下表:

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石油工业是一个复杂是有色金属采矿和选矿工的工业部分,它包括油、气业布局的首要因素。的开采;贮运和加工等一系机械制造工业一般生列工业部分和工业企业。

产过程包括:技术准备过影响石油加要工业的程、工艺过程和辅助生产过布局因素是错综复杂的。石程。

油加工工业生产的特点、石影响机械制造工业布油加工工业的布局应考虑局的主要因素:

以下基本特点与要求:

1.机械工业本身的基1.分布在石油产品的础;

消费区域;

2.冶金工业的水平及2.充分考虑资源的综其分布状况;

合利用,组织企业协作化和3.动力的分布状况; 联合化生产

4.消费对象的分布。3.考虑建厂条件的要根据有色金属的特点,求

有色金属工业具有原料消4.考虑环境保护条件耗大、耗电量大、耗水量大、的要求。石油加工工业对环生产综合性强、设备复杂、境有较大的污染。厂址选择技术要求高、机械化程度高应在城市与居民点盛行风等特点。

向的下风侧和河流的下游,有色金属工业布局应并与城市居民区保持足够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的卫生防护距离。

1.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管道输油的特点(管道理布局;

运输的特点)

2.开展综合利用; 1.具有均衡、平衡、连3.重视环境保护。续、安全和易于实行自动化化学工业的原料根据管理的特点,运行和维护简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单,需用人员少。

1.原始原料:如各类矿2.运量大。物原料、动植物原料以及空3.投资少,建设也较容气、水等;

易。

2.副产品原料:各类工4.成本低,转送能耗业、农业的副产品原料以及少。

它们的“废料”;

钢铁工业布局是最重3.化工半成品(中间要的基础工业,是其他工业体)原料:如硫酸、苯、酚发展的物质基础。钢铁工业等。

生产的特点:

轻工业部门以(纺织)、1.钢铁工业是一个庞(造纸)、(食品)等部门为大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一个主。

十分复杂的生产过程。在整棉纺工业。棉纺织品是个生产过程中,可以分为矿我国纺织工业中的重要生山开采(包括采矿、选矿)、产部门。

炼铁、炼钢、轧钢四个相对1.轧花厂属于失重的2

4.纺织印染联合企业的布局,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在进行水泥工业布局时,应考虑以下基本要求:

1.应尽可能靠近石灰石和粘土原料产地或矿山、燃料动力基地,同时注意接近消费中心。

2.产、供、销均衡分布。3.比较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4.要注意环境保护; 5.大力利用工业、矿山废料。

6.因地制宜采用相应的生产工艺。

造纸工业企业具体布局上:接近水量丰富,水质优良的水源地,一般都要求沿河、湖水源地分布,并应布置在城市河流下游和盛行风向下风侧。排放的废水、废气污染环境,应建立回收和处理装置,切实作好对“三废”的治理与环境保护工作。

食品工业在布局上要求趋向原料产地的有制糖、乳制品、榨油、果酒、罐头等。要求趋向消费地区的有冷饮、糕点、啤酒、面包等。有一部分食品加工工业,介于上述二类之间,可以布置在消费地区,也可以布置在原料产地,如肉类加工和冷藏工业。工业区类型:(单一)、(混合)、(综合性工业区)区域工业布局规划编制基本步骤:

1.基础资料的调查和分析

①现状资料的调查和分析;②规划资料的调查和分析;③资源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工业资源主要分为三类:矿物资源、森林资源和农业资源);④建设条件的调查和分析;⑤劳动力条件的调查和分析;⑥环境质量的调查和分析。

2.区域工业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业发展规划初步方案的拟订;工业的总体布局;工业区的组织

时发生的费用。3.区域农业布局

农业生产的特点:明显找出水体污染源和污染环境条件(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地带生因素和岩石、1.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充分考虑巩固国防、3.工业布局的方案比较

工业选点方案分析比较举例;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效果分析。

矿物资源:是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具有“枯竭性”,但生产很少受季节影响,无周期性。

农业资源:包括各类工业原料—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如纺织工业的棉、麻、丝、野生纤维等原料;食品工业的淀粉类、糖蔗、甜菜、烟草、畜产品、水产品、果品、油料等原料;造纸工业的野生纤维和农副产品经及其他轻工业原料。农业资源一般可以再生产,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质量直接取决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水平。

森林资源:可以再生产,具有周期性的特点。

工业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若干具有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群。

工业区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以资源开发为基础的工矿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

根据工业区的生产内容和生产联系的方式可分为单一工业区、混合工业区和综合性工业区。

单一工业区:即有密切联系的同一性质的工业组成的企业群,集中布置在一定范围内的同一地段上。

混合工业区:由不同性质互相有影响的企业组成的工业区。

综合性工业区:不是以生产性质完全一致的工业企业组织起来的,但它把对环境有共同要求,或对厂外工程建设有协作要求的企业组织在一起。

为了比较不同方案的劳动耗费,常常采用这样二个指标:投资额和经营费用。

投资额:是国家进行建设时所需的费用,这是一次性的费用。

经营费用:是指建设方案投入生产以后制造产品的地域性、严格的节律性、矿物、地形、地貌等非地带较长的周期性、生产的不稳性因素),从而提出控制污定性

染的意见与要求;

农业区:是在农业生产2.结合现有工业的发上具有相似性的地区。

展和新工业的配置,一个一农业区划:把农业区间个的工业点(区)进行水体的差异性和区内的一致性,污染的预评价。

系统地揭露和反映出来。

3.揭示水体污染的发农业区划,由于目的和展趋势,合理的调整或采取方法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种工程措施以消除或减轻污类型:

染。

1.按照农业本身已形能源:指一些自然资源成的特点所作的区划。

中存在某种形式的能,利用2.按照农业生产条件它可以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差别划分的农业区划的电能、热能、机械能、光3.按照自然条件和经能、声能等各利其它的能,济条件(包括原有农业基这样一些自然资源,称之为础)的类似性和发展任务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类似性所进行的农业区划。

气、水力、风力以及原子能、农业发展的远景规模:太阳能和地球内部热能等是根据规划期内国民经济等。

各部门对各类农产品的需一次性能源:在各类能要量和挖掘生产潜力的可源中,凡是自然界现成存在能性来安排的。这些需要量的,即没有经过加工或转换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的:的能源。

消费需要量、生产需要量、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储备需要量、外调的需要经过加工或转换而得的产量。

品,如火电、蒸气、焦炭、区域农业技术改造规煤气以及各种石油制品等。

划包括机械化、水利化、化影响电厂容量的基本学化、电气化

因素:

化学性规划:主要是通1.电、热负荷情况;2.过对农业增产指标、土壤类资源条件;3.设备选型;4.型与等级和作物组合等的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

分析,提出对各种肥料的需交通位置:即指交通的要量。

“点”在交通“线”和交通农业化学化:指供给农“网”中的地位,或交通业生产有足够数量的化肥“线”在交通“网”中的地和农药而言。

位。

4.区域水利、能源及交通交通运输规划的主要运输系统规划

指标是运量、周转量、运输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工具需要量,经及基本建设壤污染是环境污染三个最项目的数量的规模四项。

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污染在运量:可采用平衡法,环境污染中占有极其重要它是计算运量的主要方法,的地位。其污染物的来源主此外也可采用系数法、比例要是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法和实际统计法等。

农灌退水,其中以工业废水周转量:周转量是运量对水体的污染最大,对水生与平均运输距离的乘积。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人体运输工具需要量:在预的健康危害最为严重。

测出地区内各种运输方式污水处理的布局在实的周转量后,将它除以近期际工作中应考虑以下方面各种运输工具周转量的合的内容:

理定额,即得到近期运输工1.根据水体污染调查具需要量。

资料,判断水体污染的现交通运输网的布局应状、污染过程、危害程度,考虑下列因素: 3

加强行政联系和促进经济落后地区发展的要求;

3.贯彻一盘棋精神 4.适应运输“一条龙”的要求

5.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条件,结合地区特点,使交通运输网的建设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5.区域城镇居民布局 城镇化与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关系:

1.城镇不能脱离它们所在的区域而孤立存在。

2.城镇居民点体系,也是反映区域生产力分布的基本形式,各个城镇居民点的人口规模、行政职能、经济特点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整个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差异。

3.城镇居民点体系也是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而不断地发展与变化。

4.城镇居民点体系形成与发展与城镇化过程紧密相连。

城镇居民点体系:区域内这种由不同等级与规模、不同职能特点的城镇居民点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空间统一体。

城镇规模:反映在人口数量和用地面积的大小,也反映在市政工程设施和城镇的面貌等方面。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按城市形成与发展历史的远近划分:1.新兴城市;2.古老城市。

区域规划说明书分为三个部分编写:总体综合规划、分专业“条条”规划、分地区“块块”规划。区分城镇类型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职能上的差异; 2.城镇规模的不同; 3.城镇地理位置的特征;

4.城镇形成和发展历史的时间。

城镇规模:可以反映在人口数量和用地面积的大地理位置分。①平原城市;

②山区城市;③沿江河及滨海城市;④边疆城市。

五、按城市形成与发展群地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中心村:一般是生产指挥部级的单位所在地,设在日常生活、文化服务机构。

明本区域与周围地区地经济、社会联系及其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出规划依据,确定发展地区经济的小,也可反映在市政工程设施和城镇的面貌等方面,但最本质的特征还是反映在人口规模上。

城镇分类:

一、按城镇的行政职能分:①首都;②直辖市;③省会(或自治区首府);④地区;⑤县城;⑥镇。

二、按城镇的经济与文化职能分:

1.广大农业地区的城镇;

2.专业性的工业城市:一般指以某一种工业为城市的主导工业,配合主导工业相应地发展一些综合利用和协作配套工业,形成性质比较单一的工业城市。

3.矿业城市:主要指开发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而发展起业的以采掘业为主的矿业城市。

4.综合性工业城市:一般都有自己的主导工业和一系列配套工业。工业部门比较齐全,轻重工业都有一定的比重,具有对复杂、高级产品的加工能力,而且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技术力量的文化教育设施。

5.交通枢纽城市:包括港口城市和在铁路枢纽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6.水利枢纽城市:指由于强大的水力资源的开发、大水坝的建设和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而形成的水利枢纽城市。

7.风景游览和休息疗养城市。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或具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重要的文物古迹。

8.纪念性城市。具有重要历史或文化纪念意义的城市。

9.其他特殊性质的城市。

三、按城市规模的大小分类:

1.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2.大城市:50—100万人口;3.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4.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四、按城市所在的自然

历史的远近划分。新兴城6.区域规划工作的编市、古老城市。

制程序:第一阶段拟定国民城镇居民点布局的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经响因素:(六项)

济假定;汇集规划基础资资源分布条件;自然地料,掌握区域经济地理特理条件;人口分布条件;交征,明确工作中要研究解决通条件;工业分布条件;原的问题。第二阶段根据有关有生产布局的基础和科学领导机关研究后的技术经技术发展的水平。

济假定,编制区域规划草城镇居民点布局的基案。主要是进行现场踏勘和本要求:

技术经济调查。

1.贯彻“控制大城市规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 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1.综合平衡、统一规划 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

说明生产与需要之间2.贯彻充分利用现在相互的适应(在数量和质量城镇的基础与改造旧城的上)程度。它反映了国民经原则

济各部门之间合理的比例3.应充分注意建设条关系,要求相互协调、平衡。件

这种关系通过国民经济计4.应贯彻节约用地的划平衡表给予了明确规定。

原则。

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5.城镇居民点的布局各企业、每一个具体建设项要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在地域上的分布和具体卫生条件

建设地段上的选择上,加强6.城镇居民点布局应相互间的联系的密切配合。考虑国防安全与抗震、防灾反映了配置各物质要素的的要求。

自然条件和工程技术措施卫星城镇离中心城市的要求,意味着空间上的协应有合理的距离。太近,则调平衡,使各物质要素各得易与市区联成一片,使大城其所,有机联系。

市市区继续扩大,并增加了建设进度和程序上的对市区的依赖性的交通压合理安排的密切配合。不致力。太远,则与中心城市联于生产脱节、建设中断,从系有便。一般应以30—50而使之尽快发挥投资效果,公里为宜。

节约劳力、物力,以加速资对各类城镇居民点布金周转。

局规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综合平衡主要内容:原方面的问题:

材料、燃料、电力、运输、1.明确各城市之间的建筑材料、水资源、劳动力、职能、分工和协作关系,加商品粮等的平衡。

强经济联系与协作;

2.多方案分析比较方2.注意控制城市人口法

和用地的发展,防止使这些一般进行多方案比较城市的市区继续扩大、联成分析的内容大致有下列几一片。

方面:工业企业分布和不同3.结合工业改造,合理配置方案的比较。资源综合进行城市内部的工业调整。

利用的经济评价。有关专业4.统一进行地区内供部门规划方面的技术经济水、排水、动力、道路等工分析。土地合理利用及其经程设施规划。协调城之间建济评价。有关区域环境质量设中矛盾,避免浪费建设资的分析评价。

金,以取得最大的投资效区域规划说明书分为益。

三个部分编写:

5.加强城市群地区的总体综合规划:主要内环境保护工作。

容是阐述区域的自然和经6.统一组织整个城市济条件,分析地区特点。说

原则,发展地区国民经济的有关控制指标以及规划具体内容上的综合简要说明等。对规划地区的范围、面积和确定地区界线的根据,行政区划、人口、民族等也要做概括说明。

分专业“条条”规划:分专业编写。简要说明各专业规划的一般情况和特点,规划的依据、原则,规划的主要意图和具体内容等。包括的专业一般有:工、农、商,仓储,交通运输、水利和给排水,能源供应,城镇及居民点,建筑基地,科技、文教、卫生、体育事业及风景区、休疗养区的规划等。

分地区“块块”规划:在规划地区以下,根据合理分区的要求,划为若干规划分区。规划分区的目的,在于组织各系统的综合平衡。在说明书中应反映这部分的内容,分区进行编写,其内容包括:分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分析和规划概况的说明,各专业系统规划的内容;城镇居民点的经济特点、规划和发展方向等。

区域规划概论试题 第2篇

1、简答题(60分)

(1)区域规划的特点有哪些?

(2)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的内容是什么?

(3)区域规划中自然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规划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论述题(40分)

区域规划概论试题 第3篇

一、近期区域规划出台的过程

早在2004年,在省级行政区域层次,地方政府不约而同地提出新的区域概念或对过去提出的区域概念青睐有加,一些省市区纷纷提出或实施内部区域发展与合作新举措。如,福建省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广西自治区的“北部湾经济区”、山东省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河南省的“中原城市群”、湖南省的“长株潭”城市群、湖北省的“武汉城市圈”、江西省的“昌九工业走廊”、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都市带”、陕西省的“关中经济区”等概念频频见诸媒体与政府文件,成为引人注目的时髦词汇。2004年,几乎每个省级行政区都不约而同地扛起了区域经济的大旗,以至于完全可将这一年称为“区域经济年”。

虽然不能排除少数地方政府盲目“跟风趋热”的嫌疑,但绝大部分地区对区域经济的重视,是对客观发展要求的一种必然反应。2001年我国“入世”后,来自国外的竞争冲击与压力明显增大,“兄弟阋于墙”则不可能“外御其侮”,只有联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舞台上的整体实力,而全国发展的整合是建立在各省级行政区内部不同地区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轮区域冲突爆发,各地区与整个国家利益损失严重,中央与地方政府都认识到了克服冲突加强合作的战略意义。不难看出,新区域概念的出现,是国际竞争压力增大与克服区域冲突要求的必然产物。

在地方政府重视区域概念的同时,中央政府开始不断强化区域规划指导。在“十五”期间,中央政府提出在京津冀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进行区域规划试点。最近两年,国务院频繁批复许多区域规划。2008年国务院通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2006-2020) 》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同一年,国务院批准了《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2009年,除批准战略区域层次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外,国务院先后发布或批准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我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不是区域规划,而是一个局部地区的发展规划)。目前,还有成渝经济区等许多区域的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

2009年新的区域规划层出不穷,许多人不禁要问:为何这一年区域规划出台如此密集?未来会有更多的区域规划出台吗?

二、区域发展阶段性特点决定了需要区域规划的指导

任何区域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考察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过程会发现一个基本规律,即当一个地区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人均GDP 5000~6000美元)前后会面临结构调整问题,大量传统企业会面临外迁的压力。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许多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都达到或超过了中等发达水平,有些城市化地区正在接近这一水平。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大量企业外迁或倒闭,导致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与就业水平下降,这正是区域发展阶段性规律的反映,而不是什么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区域也会面临此类问题,金融危机只不过是加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而已。

实际上,许多城市和地区已经认识到了这种规律,而且有些城市开始主动安排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传统企业转移并想方设法发展接续产业,即所谓的“腾笼换鸟”。但是,单个行政区在调整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时往往难以从全局的角度考虑,有些地区在结构性困难面前感到无所适从或一筹莫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全国整体空间格局优化的角度考虑,中央政府通过区域规划指导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引导地区发展的方向,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近几年国务院批复的区域规划都是针对城市化水平高、已经或即将面临结构与布局调整的重要经济中心区域。可以说,近几年区域规划的密集出台,是引领这些地区发展格局优化的需要。由于这些重要区域对整个国民经济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央政府通过规划引导这些区域良性发展,既是优化这些区域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

三、区域规划是完善政府区域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从全局角度可分析区域规划密集出台的体制背景。进入新世纪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未来进一步完善体制的关键之一是完善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是我国未来改革重要方向之一。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管理主要是按“条条”(即部门)进行的,这种调控由于难以落实到具体空间而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致命缺陷,政府想事事都管,但往往顾此失彼,而且在这种体制下,地方只不过是没有利益主体身份的“棋子”,地方发展经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受到压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将调控重点由部门转向区域,明确政府的有限作用领域。从1953年至2005年延用了半个世纪的“计划”一词改为“规划”,并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背景下改革政府调控理念与调控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般而言,政府区域管理的主要手段有两个,即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通过区域规划引导重点区域的调整与发展方向,以使全国空间发展最优化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职责。近几年密集出台区域规划,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安排。

但值得注意的是,区域规划这个区域管理工具的主要功能是优化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安排,而不是实施优惠的政策,区域利益再分配是区域政策的功能。因此,指望通过国务院批复而获得特殊利益安排是不切实际的,谋求特殊政策需要在区域政策方面做文章。此外,国家战略是指国家整体发展的蓝图性谋划,而区域规划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具体空间安排,其作用主要是引导一个区域的发展方向,区域规划获得批准与国家战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区域规划是政府区域管理的重要工具,出台区域规划不仅与计划经济没有联系,而且会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四、区域规划的未来

“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经明确了未来将主要运用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调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今后会有更多的区域规划出台是毋庸置疑的。规划一个对全国或大范围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区域的发展,是中央政府的职能与重要作用领域。

根据发达国家区域管理经验,目前我国的区域规划还不尽完善。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区域规划制度基础不完善;缺乏区域规划规范;区域规划实施机制不明确。充分发挥区域规划对区域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开展区域规划立法,通过立法明确区域规划的主体与客体。区域规划主体是指区域规划决策部门,目前中央政府区域规划决策权分散在众多部门。区域客体是指标准区域的划分,目前我国还不存在这种可供区域规划利用的、制度化的区域划分体系。

第二,统一区域规划本身的规范。已经出台的区域规划在基本概念、规划内容、结构等许多方面不完全一致,这会导致理解偏差,影响规划本身的操作性。制定标准、统一的区域规划规范迫在眉睫。

第三,明确区域规划实施机制。有些区域规划没有实施细则,这种规划依然停留于“纸上画画”层次;有些区域规划缺乏实施过程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多数区域规划没有明确规划本身的调整机制。明确区域规划的实施主体、监督与评价机制和调整机制势在必行。

由此可见,真正发挥区域规划的作用,还需要做许多具体工作。目前虽然出台了不少区域规划,但总体而言,区域规划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这项工作本身需要总结与提高。虽然迄今为止的区域规划工作本身还存在种种不足,但由于区域规划无论是对完善体制,还是对促进区域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区域规划出台,区域规划在引领我国区域格局优化与区域管理规范化方向方面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摘自:《金融博览》2010年第1期编辑:张小玲)

编辑后记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概论 第4篇

1.依托主干知识,注重能力立意

试题兼顾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模块的主干知识,涉及到《诗经》、官营手工业、“市”的变迁、明代内阁、洋务企业、民国初年风俗变迁、九一八事变、战略反攻、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罗马法、伏尔泰的思想、工业革命的成就、美国的政治体制、《四月提纲》、新经济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入世之后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选官制度、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西方福利制度等。从考点的分布来看,除了世界近代史的比重偏少外,其余覆盖面较为均衡。

试题突出基础性,但也并非是纯粹识记的考查,知识与情境的依存度非常高,如第(1)题需要合理解读冯梦龙的这段话,进而判断与山歌相似的“民间性情之响”是《诗经》;第(7)题要完整把握章乃器所说的话,对“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的转折性语句要通盘考虑。

试题同样注重对历史概念、事件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前因后果的挖掘,如第(2)题“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第(5)题“对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认识”;第(14)题“分析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第(22)题第(2)问要求进行主题论证等,由此实现对知识与能力的立体式考查,提升了思维的含量,这是对传统题型的创新与超越。

2.贴近时代,注重“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

试题不刻意回避社会热点,如选官制度、福利政策、日本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涉及公平与正义话题的梭伦改革、和谐社会等,引导历史教学要适度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着力培养考生要具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世界眼光的现代公民素养。

“新材料”、“新情景”的试题创设亮点纷呈,如第(6)题考查学生的证据意识;第(11)题创设“不同时期我国对待外债的态度和政策的变化”的信息情景,考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思想观念的变化。第(23)题第(3)问“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第(24)题(A)第(1)问“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第(24)题(B)第(1)问“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等,都强调了基于材料的分析、概括和归纳。

试题材料来源广泛、形式多样,有图片、画报、漫画、柱状图、人物言论等,历史著作除了继续选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史学大家的著作或言论入题更为突出,如余英时、吕思勉、萧公权、汪荣祖、斯塔夫里阿诺斯等,大量的经典材料和史学大家史料的引用,使得整份试卷变得厚重,蕴含的思想更为凝练,也启示着中学历史教学要更多地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关注过程与方法,注重知识的比较和纵横联系

试题力求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考查方面有所突破,如第21、22、24(B)题等,或考查历史比较能力、或考查认识历史现象和趋势的能力、或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判断、比较、归纳、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或方式,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

江苏历史卷已连续两年设置了开放性论证类试题:去年要求考生论证陈旭麓的观点;今年的试题又进一步创新,虽然提供了“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的主题,但仍需考生准确概括“史家历史认识的修正受到掌握史料的多少、理解的程度以及史观的影响,同时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这一观点,并加以论证,试题将论证能力与史学研究能力相融合,提升了思维的严密性。

试题注重知识的整合和重组,挖掘与主干知识相关联的延伸性、隐性知识,以此考查考生把握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的能力,如第(13)题“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第(16)、(17)题,涉及“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等。注意不同模块的综合考查,贯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第21题第(2)问“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第24(B)是中外关联。

4.强调“以史为鉴”,注重史观与价值观的渗透

试题体现了古为今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浓厚气息,如第(21)题第(3)问“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第(23)题第(4)问“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第(24)题(A)第(3)问“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第(24)题(B)第(1)问关注“个体的品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等,这些设问依托于具体的考点,在材料的基础之上巧妙渗透,既升华了试题立意,又增强了价值观考查的有效性。

试题重视多重史学范式的运用,这成为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问题的一把钥匙,如第6、20、22题;第24题(A)第(2)问、(B)第(2)问等,涉及社会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其中唯物史观仍然是阐释历史现象的重要依据。

综观江苏高考历史卷,无偏题、难题、怪题,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加强对试题特点的研究,必将对中学历史教学与复习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艺术概论试题六 第5篇

1.艺术概论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C】A.精神活动B.审美活动C.艺术活动D.情感活动

2.在我国,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这一思想的是。【C】A.鲁迅B.胡适C.蔡元培D.王国维

3.哲学主要通过 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A】A.美学B.宗教C.政治D.伦理学

4.诗剧《浮士德》是 的代表作。【B】A.雨果B.歌德C.狄德罗D.席勒

5.《蜀道难》是我国唐代诗人 的名篇。【B】A.杜甫B.李白C.白居易D.高适

6.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是 的代表作品之一。【C】A.荒诞派B.魔幻现实主义C.黑色幽默

D.意识流

7.我国京剧史上的“四大名旦”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和【D】 A.白玉霜B.张君秋C.梅葆玖D.尚小云

8.何占豪、陈钢创作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B】A.大提琴独奏曲B.小提琴协奏曲C.二胡独奏曲D.交响曲

9.电影艺术诞生于【B】A.1921年B.1895年C.1905年D.1915年

10.《西斯延圣母》是画家 的代表作之一。【B】A.达•芬奇B.拉斐尔C.米开朗基罗D.欧里庇多斯

11.《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 的代表作。【C】A.马赫B.李斯特C.约翰•施特劳斯D.贝多芬

12.电视剧《四世同堂》是根据 的长篇小说改编的。【B】A.马金B.老舍C.茅盾D.鲁迅

13.《霓裳羽衣舞》是 代的宫延乐舞。【B】A.汉B.唐C.宋D.元

14.“三一律”是欧洲 戏剧的创作法则。【B】A.文芯复兴B.古典主义C.浪漫主义D.现实主义

二、填空题

15.法国18世纪评论家布封曾在他的《风格论》一书中提出风格即人的著名观点。

16.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现场演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17.艺术鉴赏的审美效,突出地表现为共鸣、净化、领悟三个方面。

18.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19.艺术典型主要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20.广义戏剧包括话剧、戏曲、歌剧、舞剧等,狭义的戏剧主要指话剧。

21.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

22.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

23.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是间接性、广阔性和想像性。

三、简答题

24.简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1)形式的变幻。绘画是一种具有直观性的视觉艺术形式。在绘画中,一切精神性的内涵都需要通过变幻的形式来表现。(2)瞬间的凝固。绘画艺术的语言是线条、色彩和形体块面,由它们构成的画面是凝固的静物形态。

(3)丰富的意味。绘画突出形象的蕴含,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25.简述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之间含义的不同?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极大的不同。

(1)艺术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艺术领域所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2)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26.简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1)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更广阔的天地;艺术与科技、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促进了艺术观念、美学观念的变化。(2)艺术对科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实体,都在不违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设计和造型,科学与艺术和

谐、互补。

27.简述艺术批评的内涵和功能?艺术批评是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文化活动。艺术批评主要有四种功能:①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②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其创作给予帮助;③通过批评的展开,对艺术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④通过艺术批评,协调艺术与意识形态其他领域的关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28.简述审美理解的内涵?(1)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认识、领悟或把握;(2)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像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领悟式的理解;体现出积淀在感生中的理性,是审美判断和逻辑推理的结果;(3)审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现和必要环节,能够推动想像和联想的展开,并促成艺术意蕴的升华。

四、论述题

29.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展开三个层次:(1)艺术语言。它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艺术发展中不断变化和革新。艺术语言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艺术家应该在创造活动中不断锤炼语言,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的创新。(2)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3)艺术意蕴。它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涵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和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的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30.结合艺术实践,谈谈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护理概论试题 第6篇

1、健康:

2、护理程序:

3、护理诊断:

4、护理事故:

二、选择题

1、在克来米亚战争中,由于南丁格尔的努力,使士兵的死亡率从42%下降到()

A、4%B、2.2%C、4.4%D、5%E、2%

2、国际护士节定于()

A、南丁格尔创办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时间B、南丁格尔诞生日

C、南丁格尔获奖时间D、南丁格尔去世时间E、以上都不是

3、中医理论“三分治、七分养”中的七分实质上是()

A、护士B、护理C、护理病人D、护理教育E、护理改革

4、南丁格尔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护士,被尊为()

D.现代护理科学家E.现代护理教育家

5、南丁格尔诞辰日是国际()

A.妇女节B.儿童节C.护士节D.劳动节E.健康节 6、交谈过程中的技巧()

A、交谈开始—礼貌热情、开放式提问

B、交谈中间—鼓励、促进、心理支持

C、交谈结束—适时、自然、结束语

D、交谈中应注意的其他技巧

E、以上全对

7、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创办于()

E.广州中山医院

8、建立护患关系的原则不包括()

A、独特性原则B、长期性原则C、目的性原则D、专业性A.现代护理的鼻祖B.现代护理专家C.现代护理管理家A.北京协和医院B.福州医院C.南京医院D.上海仁济医院

原则E、可分期性原则

9、下列哪一项不是历史上的护士形象()

A、母亲形象B、修女形象C、侍者形象D、仆人形象E、健康咨询者形象

10、儿科病房有一患儿,当他不停的哭闹时,护士应采取的沟通技巧是()

A、亲切地抚摸B、耐心地倾听C、面部微笑地表情D、沉默地技巧E、耐心地劝说

11,、在倾听技巧中,以下哪项做法不可取()

E、不必保持目光的接触

12、护士为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时,下列哪项不妥()

A、了解病人的感受B、鼓励病人表达其感受C、详细向病人介绍病情D、倾听病人的诉说E、给予恰当的解释和安慰

13、护理四个基本概念的核心是()

A、人B、环境C、健康D、疾病E、护理

14、不属于马斯洛关于人的五个层次基本需要的是()

E、自我实现的需要

15、护理理论的框架是()

A、人、健康、环境和护理B、人、健康、疾病和护理C、人、健康、家庭和护理

D、人、健康、关爱和护理E、病人、健康、环境和护理

16、护理操作前未向病人解释而致病人紧张,此压力源()

A、不被重视B、丧失自尊C、缺少信息D、环境陌生E、疾病威胁

17、在倾听病人说话时,不妥的行为是()

A全身贯注地听B 轻声地说“嗯C及时评论病人所谈的内容D保持目光接触E适宜的距离

18、非语言性行为不包括()A、全神贯注B、集中精力C、用心听讲D、双方保持合适的距离A、生理的需要B、心理的需要C、安全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

A介绍B倾听 C微笑 D点头 E抚摸

19、持治疗盘的姿态为双手托治疗盘,肘关节贴近躯干呈()

A 45°角 B60°角C90°角D105°角E120°角

20、现代护士的角色功能不包括()

A生活照顾者B疾病治疗者 C知识教育者

D护理计划者E健康协调者

21、护理系统属于()

A自然开放系统B自然封闭系统C动态开放系统D动态封闭系统E静态开放系统

22、护理程序基本框架依据的理论是()

A系统论B人的需要论C压力适应论 D信息交流论E解决问题论23、提出自理模式专家是()

A南丁格尔 B罗伊 C奥瑞姆 D纽曼 E佩普劳

24、提出适应模式的护理专家是()

A南丁格尔 B罗伊C奥瑞姆 D纽曼 E佩普劳

25、机体对付压力的第三线防卫是()

A生理防卫B心理防卫C自力救助D专业辅导E成功适应 26、护理体检是方法不包括()

A视诊B触诊C叩诊D听诊E实验室检查

27、属于客观资料的表现是()

A疼痛B面色潮红C恶心D呕吐E眩晕

28、PIO护理记录格式的含义依次是()

A 护理措施、健康问题、结果评价

B 健康问题、护理措施、结果评价

C 健康问题、结果评价、护理措施

D 护理措施、结果评价、健康问题

E 结果评价、健康问题、护理措施

三、简答题

1、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理论分哪几个层次?

2、护理诊断的陈述方式及其表述公式是什么? 3、护理诊断包括哪几部分?

上一篇:演讲稿中的故事下一篇:班会策划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