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新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2024-06-04

徐志新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精选4篇)

徐志新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第1篇

徐志新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从事麻醉学专业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2年,1985年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4年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05年在法国孔泰大学贝藏松中心医院研修肝移植麻醉,现为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海南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南省麻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特约审稿人,曾经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760228,39860078)的课题研究,2002年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年主持海南省卫生厅课题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麻醉药物的临床药效与器官保护。2017年及2018年主办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琼继教(2017)133号、琼医会学术函(2018)22号)。在中华麻醉学、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如下。

1.单次静脉注射曲马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镇痛的效果.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9):922-923.2.年龄对妇科手术七氟醚麻醉清醒肺泡浓度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7):667-669.3.靶控输注异丙酚时脑电双频谱指数与皮肤电传导监测患者镇静深度准确性的比较.中华麻醉学杂志;2011;31(3):321-323.4.异丙酚不同效应室浓度下皮肤电传导与脑电双频指数的比较.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65-68.5.硬膜外麻醉时皮肤电传导变化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1):8-10.6.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诱导在无肌松条件下插管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2):122-124.7.乌司他丁对心肺转流患者血浆S-1001β蛋白、炎性因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9):878-880.8.氨茶碱对七氟醚全麻苏醒期双频谱指数的影响.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5):3195-3197.9.罗库溴铵对维族患者全麻诱导时熵指数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2011;31(6):661-663.10.汉族和哈萨克族靶控输注丙泊酚浓度差异的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3):225-227.11.糖尿病患者术后吗啡镇痛的效果.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2):157-159.12.芬太尼复合七氟醚诱导无肌松插管的量效关系.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0;(2):251-253.13.2%七氟醚两种低流量洗人半紧闭麻醉环路时的浓度变化.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0;(3):392-393.14.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时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异丙酚靶控输注浓度的影响.重庆医学;2010;39(4):434-435,437.15.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中华麻醉学杂志;2009;(6):525-527.16.静注曲马多预防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1):18-20.17.妊娠对硬膜外麻醉腰骶段阻滞效果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1):29-31.18.七氟烷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及血清TNF-α、IL-

10、IL-1β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11):2753-2755.19.右美托咪定与利多卡因联合输注对乳腺肿瘤切除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5):639-641.20.丙泊酚麻醉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元再生和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18):1797-1799.21.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对慢性神经痛模型大鼠行为能力、疼痛程度和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表达的影响[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7,(6):6-11,32.22.利多卡因咽喉表面麻醉对老年患者麻醉诱导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9):2237-2238.23.肝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发生高血糖的相关因素及乌司他丁的干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0):5857-5858.24.不同呼吸管理方式在唇裂修复术麻醉中的应用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14,(1):178-179,187.25.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对慢性神经痛模型大鼠行为能力、疼痛程度和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表达的影响[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7,(6):6-11+32.26.不同麻醉方法对下肢骨科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2).

徐志新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第2篇

1.导师的个人简介

彭芸花,女,博士,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海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硕士生导师,第二临床学院副院长。1995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获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妇产科硕士学位;2011年获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传学博士学位。2012年被聘为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2013年被聘为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副教授;2015年11月担任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临床教务处处长,全面负责本科生教育;2016年被聘为兰州大学妇产科学硕士生导师;2017年年底调至海南医学院;2018年被聘为海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硕士生导师。多年来从事妇产科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妇科内分泌疾病的诊治、腹腔镜手术及产前诊断、高危妊娠及危重症病人的诊治。在科研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科研能力,主攻妇科肿瘤的靶向研究及产科高危妊娠的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在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Obstertrics and Gynaecology Research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3篇载SCI源刊物上;主编或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3部;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省级科研项目5项,校级项目4项。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6名;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名)。2.研究方向

1.妇科肿瘤的靶向研究;2.高危妊娠 3.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1)学术论文(注:右上角标“*”的为通讯作者)2017年

[1] Yunhua Peng, Xingxiu Wang, Huiqin Feng et al.2017.Is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ervical cancer?An evidence-based metaanalysis.J.Obstet.Gynaecol.Res43(5):913-922(SCI, IF=1.091).2016年

[2] Yunhua Peng, Xingxiu Wang, Jingsun Zhu.2016.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plus surgery versus surgery alone for cervical cancer: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Obstertrics

and

Gynaecology

Research.42(2):128-135(SCI, IF=1.091)2015年

[3] Yunhua Peng, Zhiyi Wang, Weisheng Liu, et al.2015.Size-and shape-dependent peroxidase-like catalytic activity of MnFe2O4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highly efficient colorimetric detection of target cancer cells.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44(28): 12871-12877(SCI, IF=4.029)2013年 [4] Hao-tai Chen, Yun-hua Peng, Yong-guang Zhang et al.2013.Detection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Serotype O by ELISA Using a Monoclonal Antibody.32(1): 47–49.(2)专著

[1] 临床内分泌疾病诊疗新进展.2015.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主编)

[2] 临床技能与思维.2016.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副主编)[3] 临床妇产科常见急危重.2014.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副主编)

[4] 妇产科常见病诊治手册.2011.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参编)4.主持过的科研项目(项目名称;项目编号;级别;经费; 起止日期)

近5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如下:

1.靶向磁性纳米药物在化疗耐药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城关区科技计划项目。已结题。1/5。

2.智能型基因-化学药物共传输磁性纳米复合物载体的构建及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3/6。

3.新的医疗模式下医学生实践教学模式培养的探索。兰州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在研。1/5。

4.建立健全临床带教队伍管理体系的思考。兰州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在研。3/5。

5.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医学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海南医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在研。1/5。

徐志新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第3篇

导师负责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培养模式。导师制对于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和科研指导, 促进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沟通, 推动研究生的个性发展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硕士研究生学业的完成和人格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对导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 现实生活中导师与硕士研究生之间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

2 导师与硕士研究生的矛盾和冲突

现实中导师和硕士研究生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显性隐性的各种冲突, 比如研究生抱怨导师“放羊”, 导师抱怨研究生“‘等靠要’思想严重, 缺乏主动精神”;研究生吐槽“生活无聊、学术无增益”, 导师认为“很多学生根基不牢, 要从头夯实基础”, 有的研究生则认为“老师管这么严干什么?我将来又不搞学术”, “老板”称呼在高校中的普遍存在, 等等[1]。这些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都与研究生对导师角色期望定位及落差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创造性地将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方法应用于硕士研究生对导师角色期望落差所产生的风险研究中。

3 硕士研究生对导师角色期望落差的风险研究

导师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的主导力量, 其自身角色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硕士研究生对导师角色期望的实现程度。

3.1 导师角色期望的特点

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一种互动关系, 其中一部分单向地体现在导师的服务 (在角色定位基础上的活动) 是否能够实现或超过研究生的要求和期望。将这种单向的导师角色定位 (或期望) 基础上的活动作为在一定资源约束下, 所要创造的独特的服务。这种服务 (项目产出物) 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的、独特的、一次性的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即各种各样的风险。期望落差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事件或条件, 一旦发生, 会对项目目标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些风险就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的消极矛盾或相互激励, 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

3.2 各阶段研究生对导师角色期望落差风险识别和分析

风险识别和分析是项目风险管理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只有对项目的潜在风险进行充分认识和深入分析, 并做出相应的应对计划, 才能对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描述时, 主要内容应有:风险事件的名称、风险事件的类别、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事件的影响或后果、风险发生的可能时间和可能环节、触发器/征兆。

风险识别和分析是一种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 由于项目在实施过程中, 各种条件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项目的风险也在不断变化, 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者要持续不断地去识别风险, 密切注意风险的变化, 并不断识别新的风险, 因此, 风险识别和分析贯穿于项目的整个过程, 也就是整个研究生成长的生命期。研究生成长的生命期初步主要划分为新研究生入学前 (启动阶段) 、新研究生刚入学阶段、课程学习阶段、科研阶段、学位论文阶段、就业阶段, 另外再加上生命期后阶段 (即毕业后) 。这些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 是有相互交叉的。

识别和分析不同阶段风险的内容, 分析事故树 (包括典型成功案例) , 分析风险发生机理, 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研究生入学前 (启动阶段) 阶段, 学生还处在本科阶段, 学生正在寻求报考哪位导师阶段。学生对导师的角色期望处于宏观的, 模糊阶段。这部分包括学生对导师的年龄期望、对导师应具备的最重要素质的期望。这部分数据拟主要取自于历年研究生报考考试情况分析。新研究生入学阶段, 这个阶段研究生刚刚进入新的状态, 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独立的空间和时间, 这个阶段是两个原来不太熟悉的具有不同个性的独立个体, 建立联系和关系的阶段, 这阶段最重要的是关系期望, 即研究生希望与导师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和交往范围与方式。这个阶段多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 也是研究生管理部门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课程阶段, 具有与本科生相继承而为科研打基础的特性。不同学科有其自身特色的教学规律, 课程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得到完善和创新。这个阶段对导师期望更多的体现在对教学工作的体验上, 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这部分内容也是我们课程调整和培养方案改进的基础。科研与学位论文阶段, 是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或报告的最关键阶段。这阶段的主要风险问题有: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的关系、与导师学术交流范围、手段和方式等。就业阶段。主要体现在希望导师在哪些方面做工作, 比如推荐工作、联系实习单位、分享经验、接受学生就业咨询等。生命期后阶段, 也就是研究生毕业几年, 到达新的工作岗位成为单位的骨干员工后, 再回顾对导师角色的期望。

3.3 风险应对和控制

项目风险是一种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如果不管理或管理不好就会造成损失, 同时, 项目风险还包含有机会成分, 如果能够很好地开发和管理将会有效地提升利益相关主体的满意程度。在对各个阶段各种风险要素分析的基础上, 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和控制措施, 来合理管理研究生对导师角色落差的风险。这部分主要是以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构建硕士研究生导师角色。比如, 导师定位应怎样与硕士生期望之间相互调适;采取怎样的行政体制, 从宏观上规范导师工作和学生管理。

4 小结

徐志新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质是决定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导师团队通过导师间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在形成巨大合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科领域科学技术的更新、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12年以来,根据“服务国家特需人才培养项目”的要求,鞍山师范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并为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协同效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构建“双导一助”模式,形成梯队式的导师团队。经过四年来对导师团队的不断打造,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共32人,其中理论导师16人,实践导师16人,另配备助理导师9人。理论导师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8人;博士4人,硕士9人,学士3人;36-40周岁3人,41-45周岁7人,46-50周岁3人,51-55周岁3人。具有良好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已形成了学前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幼儿园管理、学前课程与游戏四个研究领域团队。

为全面提升导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我校特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学前教育学学科带头人杨莉君教授为团队带头人,成立了以辽宁省教育厅相关行政部门领导、东北师范大学及辽宁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教授为代表的导师顾问团。同时,为保证导师团队的稳步发展,我校大胆吸收具有硕士学位的年轻骨干教师作为助理导师加入特需项目试点工作。作为导师库的备选力量,助理导师在辅助导师工作、辅导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同时,参与了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快速成长,为我校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梯队式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关注“双导师”的专业特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导师团队建设机制。为打造“熟悉行业实践”的理论导师与“懂得学前理论”的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队伍,我校特别关注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专业特征的优势和不足,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学校出台了针对研究生导师到行业一线挂职锻炼的相关文件,要求理论导师每年必须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学习、调研、兼职不少于一个月,使其有机会了解行业企业的现状和需求,不断丰富他们的专业实践背景和实践能力,推进了教师教学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学校还积极主动地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相关行业企业聘请的实践导师与理论导师“结对子”,加强导师间的信息交流和平等沟通,促进双方的相互尊重和信任,在共同指导学生从的过程中优势互补,保证协同行为的顺利进行。

同时,学校还分批对导师团队进行全员培训,多次安排导师参加各级各类研究生工作交流会议、研究生导师培训会议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会议,邀请相关研究生教育专家到我校进行指导。如2014年7月,国家教指委翟秘书长亲自带队“送教上门”来我校,吴刚、卢家楣、邬志辉、魏薇、周润智等5位专家分别以教育硕士论文标准、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教育案例与案例教学、培养方案以及实践教学等内容为主题,对全体研究生导师进行了培训;2014年10月,邀请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高夯院长来我校就“教育硕士培养规律”进行了讲座和培训;四年来,参加境外、省内外培训和学术交流的导师达150余人次,满足了导师团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促进了导师团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此外,我校还通过扶持重点学科建设等形式,投入建设基金,积极组织导师申报和开展学前教育的课题研究,丰富了导师的实践背景和研究经历,使导师能够有意识地把调研结果和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第三,引入竞争、淘汰机制,构建导师团队动态管理模式。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特性,针对导师团队建设的需要与实际,我校依据 “专兼结合”、“分类聘任”、“聘约管理”等原则开展了导师团队管理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在导师遴选工作中,我们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对于理论导师,我们坚持做到优选、精选,在全校范围内推荐和遴选,很多导师都具有多年聯合培养硕士生的指导经验;对于实践导师,我们把那些来自于校外行业、企业一线,拥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及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人员吸收到导师队伍中,满足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保证了培养质量。在导师考核工作中,我们依照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对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进行定期的聘期内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导师进行通报并限制指导研究生的数量,督促其加快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如果在聘期内的终期考核时仍没有达标,则取消其硕士生导师资格,以此明确导师的职责以及职责所对应的奖惩。

上一篇:1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下一篇:盗窃事件调查处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