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给孩子零用钱?

2024-06-25

该不该给孩子零用钱?(精选10篇)

该不该给孩子零用钱? 第1篇

小学生该不该有零用钱小学作文

“我认为……”咦,是谁这么振振有词?哦,原来是我和妈妈为了“小学生该不该有零用钱”而争得不可开交呢。

“我认为小学生应该有零用钱。”我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的零用钱是自己做家务挣得的,如果有了零用钱就能让我在小时候学会理财,长大后,不管工资有多少,都能很好规划,幸福生活。”

“我觉得小学生不该有零用钱。”妈妈说,“理由有这几点:1、衣食住行都由家长提供,孩子不需要用钱。2、有些同学会用零用钱买一些不适合带到学校的东西,在上课时玩,影响课堂纪律,自己也听不好。”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第一点:家长可以提供一切,但是如果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需要的工具家里没有,身上又没钱,要等你们下班回来给我钱去买,没准店早关门了。多误事呀!第二点:孩子会拿钱买一些不该买的.东西,带到课堂上玩。我从《课外阅读》这本书上看来的一个故事能驳回你的观点:一个澳大利亚人正在与家人吃饭,她3岁的孩子指着一道很辣的菜问好吃吗?那位母亲叫他先尝尝。那个孩子刚把菜放进嘴里,就辣得哇哇大哭了起来。家人很心疼,问那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她告诉家人一个道理:别人告诉你的东西,你不一定能记住;只有亲身尝试了,你才能吸取教训。”

“听了你的故事,我非常敬佩那位母亲。”妈妈若有所思地说:“她放开手脚,让自己的孩子在尝试中成长,在挫折中进步。我……是不是过于束缚你了呢?”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肯定地说:“如果孩子能管好自己,合理使用零用钱,我觉得有零用钱还是可以的。”

妈妈终于被我说服了。呵呵,我也够铁齿铜牙了吧?

该不该给孩子零用钱? 第2篇

闺女从今年开始,特别执着想拥有自己的零花钱。往年的压岁钱都不看,直接给我,今年单独挑出来和我说要自己存起来,还缠着我给她买了个小钱包,结果去小伙伴家里还忘记拿回来了,碎碎念了好几回最后自己用纸做了个小钱包,将她所有的“财产”都放进去了。呃,这是小财迷的节奏吧吗

零花钱,平时上超市的时候找零的钱如果闺女要求了,我都会给,还有每次家里卖废品的钱都归她管,拿回去后都存到小猪储钱罐里了,每年都倒腾出来好几次,然后换成纸币用来给她买书、买玩具、买她自己中意的东西,正儿八经的给零花钱是今年她向我提了好几次再和她商量约定好后给才给了。我先给她一百元,面额有50元、20元、10元、5元、1元、一角、五角,放在一个小盒子里,附带的还有一本小本子和一支铅笔,每次从里面支取钱写上日期和用途,也可以写上当天花钱的感想,不会写的就用拼音代替,本子里的内容一个星期和我分享一次,从中感觉到有偏差的地方加以引导,渐渐的两个星期再分享一次,渐渐的一个月再分享一次、

其实我一直觉得不用太早给孩子零花钱,但是如果孩子明确提出来了,也需要重视,有方法的去满足,虽然可能会出现孩子与孩子这间互相攀比、花钱没概念、大手大脚、乱买零食这样那样的问题,可并不能因为这些原因而剥夺孩子的权利,这也是培养孩子自立的机会,还可以帮助她认识钱的概念、付出的美德。换个角度仔细想一想,对于是否给孩子零花钱就不会再那么的纠结了!

给学困生贴标签该不该? 第3篇

一全面了解学困生

给学困生贴标签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以便区别性地深入了解学困生。我们知道学生的本质特点之一就在于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但是这种发展既是不均衡的, 有的学生发展快, 有的学生发展慢;又是具有多样性的, 有的学生擅长数学解题, 有的学生精于阅读理解, 有的学生却喜于绘画艺术。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不仅要考虑他们要教什么, 而且要考虑他们要教给谁, 这就需要去全面地了解学生。日常教学中不同的老师对于同一名学生的评价和态度大相径庭的事例并不罕见, 其实学生本身并没有变, 而是教师了解学生的角度不同。有些教师以学生的表面行为表现和成绩作为评价的主导, 让一系列消极印象首先占领上风, 于是就产生晕轮效应, 即以过去对某个学生的消极印象来判断这个学生的其他方面。而有些教师却能在真正的单独交流中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 用长远的眼光评价学生。一般情况下, 学生的学业成绩会成为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绝不能成为唯一衡量标准。

那么应该如何全面了解学困生呢?一是教师应该摆正姿态。我们在分析教师职业角色时强调教师是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在这一系列的教师职业角色分析中, 我觉得作为学生的朋友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个性化发展的社会, 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学生只会本本分分地坐在教室里, 等待教师传授知识。如今, 每个学生都追求自己的个性发展, 学生不只是需要获得知识学习的满足, 更希望能与老师成为朋友, 得到情感上的共鸣。那么何为朋友?就是能与学生交心, 能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往, 学生困难时能获得帮助而不是责备。如果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这样一种朋友式的情感交流方式, 学生才会乐于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师是在于学生的精神交往中, 忘记自己是教师, 而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那种教师。所以如果将教师的其他五个角色作为目标, 那么作为学生的朋友则是达成这些目标的桥梁。二是多方面了解学困生。决不能仅凭学习成绩就给学困生判死刑。通过多方面的沟通和了解, 一定能够寻找到他们身上的优点, 探寻出他们学习中的困难。我们提倡公平、提倡沟通, 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学困生的。因为优等生往往都很受到教师青睐, 他们一般不缺乏公平和沟通。但是学困生却是被人忽视的。其实他们是很乐意与教师沟通的, 因为与教师的和平谈话会令他们觉得很开心和安慰, 但这样的机会似乎很稀有。想想自己的学生时代, 是否曾经因为教师的一个眼神或一句关心而高兴上一整天, 这足以窥探出学生的心理。有的学生叛逆或淘气, 但也许他只是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有的学生沉默寡言, 但也许他只是缺乏交流的技巧或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不要小看学生的这些日常行为, 因为它足以影响到学生对待教师以及他所教学科的看法。因此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缺乏与学生, 特别是与学困生沟通交流的机会。这种沟通交流不只是学习方面, 更多的是在生活、兴趣爱好等许多方面。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 久而久之会突然在某个学困生身上寻找到从未留意过的闪光点。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 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吗?

所以学困生这个标签不能随意贴, 或者说这个标签只能贴在教师的心里, 而不应表现在言语行为上的歧视。放在心里, 做上记号, 此时被贴上标签的学生就如同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教师集中全力单独攻破。教师在不断的交流中会发现原来换个角度观察, 有些学困生也并不学困。

二公平对待学困生

给学困生贴标签是为了提醒教师注意公平对待这些学生。当教师已经切切实实发现某些学生在某些课程学习上存在困难时, 为他们贴标签是必要的, 以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 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对所学内容很困惑, 并且因为从来得不到老师的赞赏和关注而缺乏自信心。久而久之, 他们便成为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教育心理学认为习得性无助是指建立在先前的自我无法控制的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预测, 即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将导致失败。换言之, 学困生起初具有努力的倾向, 但是由于总遭失败, 并且得不到老师的鼓励和帮助, 于是对自身产生怀疑, 不再愿意努力, 甚至逃避学习。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对待学困生?第一, 给予同等甚至更多的机会。传统秧田式的座位安排仍是主流, 亚当斯和比德尔曾对传统的“秧田式”座位进行研究发现:教师在授课时目光习惯于落在前、中排, 并且和前、中排的学生交流密切。为此前、中排地带‘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他们将这个区域称为“行动区”。在“行动区”之外的区域则是教师视觉上的“盲区”, 处在教师视野“盲区”的学生很难参与课堂活动, 很难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而学困生的座位往往被安排在“盲区”, 但是座位靠边不能代表思想也可以靠边。认识到这一点, 教师应该更加关注盲区的学生, 特别是盲区的学困生。首先上课时至少应该给予他们同等的参与机会, 一是为了时刻提醒他们保持注意。心理学认为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其中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在教学中, 教师经常向学生提出新问题、新任务和新要求, 并且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让学生在参与中意识到自己仍是课堂中的一员。当然这些提问应当是符合学生水平的, 切忌经常性地提出拔高性的问题为难学困生, 这样反而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可以随时检查他们是否能够跟上课堂进度, 以便根据反馈适时优化教学设计或给予学困生特别辅导。第二, 给予更多的“关照”。学困生在某门课程的学习上存在困难, 一般情况下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基础较差, 在获得新知识时无法建立其知识的关联, 也就是缺乏帮助理解新知识的辅助性知识。二是缺乏兴趣, 学习动机不强。对于前者来说, 基础知识差导致了理解迟缓, 这就需要教师放慢步调。给予更多关照意味着这些学困生有更适合和更多接受学习的机会。对于后者来说, 教师给予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更多的鼓励, 可以改善师生间关系,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表明, 如果学生敏感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 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较强。因此无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中的哪一个, 只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就能够有所改观。

三全心帮助学困生

有的学困生因为换了一个环境, 甚至只是换了一位教师, 则会出现较大的进步。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偶然, 那些被教师贴上学困生标签的学生是否天生学困。也许只是因为一时的挫败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 甚至换来批评和责备, 于是便一蹶不振。我们知道学生的智力、个性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多样化, 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计划往往是根据教师的要求和课程目标制定的, 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进度又怎能满足如此多样化的学生群体要求。所以为了做到全心地帮助学困生, 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小步调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但是这种发展潜能何时发展, 怎么发展是需要根据个体特点慎重考虑的。作为教师, 对学生提出要求, 产生期望是理所当然的, 但学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始终达到教师的期望。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 由于班级学员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教学进度又很快。尽管原本具有努力学好的意向和信心, 但却在一次次失败中失望, 直至不再愿意付出努力。所以教师制定的发展进度很重要, 应当根据各学生的现有水平, 提出他们能力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要求, 甚至可以适当地低估一点学生的能力。教师不恰当地低估学生的能力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这样学生就很可能付出很少的努力, 而且很容易放弃努力。特别是学困生, 为他们制定小步调计划, 确保学生在进入下一步学习之前已经掌握之前所学的内容。当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是他能够做好的, 并且确实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那么学生必然会继续努力前进。二是及时反馈。学困生最缺什么?缺鼓励。因为学困, 所以始终被放在被人忽略的位置, 也许教师从未想过自己的一句表扬可能会对学困生产生多大的功效。学困生在接受重复学习或巩固学习时往往表现得很吃力, 他们的心理上已经承受了落后的自卑, 如果还不断受到批评, 则很容易让他们心灰意冷。但是如果能在每一次微小进步中 (例如吞吞吐吐的发言、给予提示后的解答、较长等待后的回答) 都能给他们一句鼓励, 对他们来说则是莫大的动力。因为教师的鼓励是支撑他们信心的动力。对于学生来说, 信心所带来的巨大动力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这样的反馈应当及时, 应当频繁。

综上所述, 给学困生贴标签是一把双刃剑, 用在妙处则对学生产生帮助, 用之不当则可能成为对学生的诬蔑。而作为教师, 当举起这把剑时首先要考虑好为何而用, 该如何用。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123-124.

[2]AnitaWoolfolk.教育心理学[M].何先友,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413.

[3]李瑞.传统课堂座位排列的负面影响及建议.[J/OL].http://www.14edu.com/guanlixue/xuexiao/061114ZF2011.html

[4]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14.

该不该给孩子补锌 第4篇

孩子常见缺锌的原因

我们日常吃的食物中不乏锌元素,真正需要补锌的孩子很少。但由于各种因素有些孩子还会有缺锌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吸收不良慢性腹泻可影响锌的吸收利用,同时锌的代谢主要由肠道排出,腹泻次数多,锌排出增加。

多汗汗中有锌,在大量出汗时,锌丢失过多。据测定儿童一天随汗丢失的锌可高达4毫克;婴儿大汗可流失锌1.3毫克。

婴儿未哺母乳母乳初乳中含锌量比成熟乳高,婴儿生后未哺母初乳或母乳不足,又未及时添加富锌辅食可致锌摄入不足。

锌需要量增加生长发育迅速的小儿易出现锌缺乏,这种情况在贫困地区多见。

锌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铁、钙摄入过多则锌的丢失增加。

如何给孩子补锌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至少也要母乳喂养婴儿4~6个月,然后再逐渐改用牛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母乳中锌的吸收率高,可达60%以上。尤其是初乳含锌量高,平均浓度为血清锌的4~6倍。

辅加富锌食品动物性食物的含锌量高于植物性食物,且动物蛋白质分解后所产生的氨基酸能促进锌的吸收,吸收率一般在50%左右。人工喂养的婴儿应从4个月起,开始添加容易吸收的富锌辅食,如瘦肉末、蛋黄、鱼泥、动物肝、花生米粉、核桃仁粉等。

均衡膳食3岁以后的儿童,完全可以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锌元素。所以要从小教育孩子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注重饮食结构合理平衡,粗细杂粮混合搭配,这样孩子一般是不会缺锌的。

药物补锌 孩子必须有相应的症状以及病史或者缺锌的喂养史,还有医院的静脉血锌化验结果,确诊为明显缺锌,才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硫酸锌糖浆或葡萄糖酸锌等制剂。一般用药限定时间不可超过2个月,复查正常后应及时停药。因为锌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距甚小,使用不当,很容易导致过量,锌过量的表现和缺锌差不多。

如何确定孩子缺锌

目前检查儿童是否缺锌,各医院多采用两种方法,即测头发中的锌含量和测血液中的锌含量。

血锌对近期体内锌的变化较灵敏,而对长期或慢性因素引起的缺锌不如测发锌可靠。但由于影响发锌测定结果的因素很多,如头发易被含锌物质沾染,会影响发锌的测定结果,结果很不可靠。但血锌也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感染、饮食、肝肾疾病等。

因此诊断儿童是否缺锌,必须结合症状、体征及有无缺锌的原因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若补锌后症状得到改善,也可说明有缺锌。指尖微量血检查的结果可靠性就更差一些,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补充的依据。

哪些症状提示孩子缺锌

生长发育迟缓身高、体重、头围等发育指标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显得矮小。

智力发育缓慢动作及语言发育迟缓,智商低下。

行为异常易发生精神不振、行为异常等症。

消化功能异常缺锌使唾液中磷酸酶减少,味蕾功能减退,故出现厌食、偏食、口腔炎、口腔溃疡等;

异食癖喜欢吃不能吃的东西,如泥土、火柴杆、煤渣、纸屑等。

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异常,抵抗力下降,因而易致感染,特别是反复患呼吸道感染。

皮肤毛发异常有肢端皮炎、慢性湿疹、痤疮,烫伤创面不易愈合,头发稀黄、缺乏光泽、指甲不光滑、有白点等。

该不该给孩子零用钱? 第5篇

很多年轻的夫妻想早点生小孩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趁父母年轻能帮着带小孩,小两口也能安心工作挣钱。可大多数给父母带了的又会埋怨他们带得不好。现在的老一辈大多是20世纪50或60年代的人,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不景气,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很多,所以生活都要节俭着过。现在时代不同了,如果让老人带小孩,哪些会影响到小孩子呢?

老人容易溺爱小孩

老人对孩子容易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每当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老人一般采取顺从的方式,这样孩子的错误不能及时改变,不合理的要求越来越多,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采取吵闹、哭等方式逼老人就范。

错误思想观念的引导

老人生活的时代跟我们不同,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差异,有些老人根本不会意识到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对于一些孩子的好奇行为,老人会“好心”地加以阻止,导致孩子缺乏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老人觉得多吃才健康

老人的观念是,孩子吃得多,就长得好发育好,所以会不停得喂吃的,当孩子不愿意吃时,还会用零食哄着喂,这会使孩子产生排斥心理,导致有很多小孩宁愿吃零食也不愿吃饭。

替代孩子做事情

孩子玩具洒落一地时,老人不厌其烦的整理。孩子会走路时,老人还是要抱着或背着,这样的包办事情,使孩子没有独立意识,事事不会自己思考,动手做,只希望别人帮忙。

老人的行为会伤害孩子

孩子跟老人一起生活,因为老人的五官都出现衰退现象,看电视要放很大声,离电视的距离也非常近,小孩的器官还没发育齐全,对尖锐的事物特别敏感,稍不注意可能造成损伤。

老人没有活力 导致小孩内向

现在晚婚晚育的人越来越多,家里的老人也大多年事已高,老人年纪一大,自然就不会像以前一样好动,也不爱说话,孩子一旦运动少,跟外面的人交流少,很容易形成内向的性格。

该不该给孩子零用钱? 第6篇

孩子该不该请家教?如何给孩子请家教?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把自家的孩子毁掉的。给不给孩子请教教,需因人而异。

就我的经验而言,如果孩子在班上的成绩始终处于上游水平,那就属于优秀孩子,完全不用请家教的,家长要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孩子继续保持。优秀的孩子通常学习自觉性好,家长可以多花点心思,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给孩子安排好伙食。学习好的孩子,大脑营养要跟上,脑力劳动要消耗大量维生素和蛋白质。

在小学阶段,对优秀的学生而言,课堂上的知识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所以,需要在征求孩子意见基础上,给孩子报课外学习班。

我在小学三年级给女儿报的有钢琴班、语文班、奥数班。语文班女儿学了一年,她自己觉得没有意思,就退了。

奥数女儿学了三年,结果女儿 在2002年成都市第七届小学数学竞赛六年级组获得二等奖,2003年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中国数学会举办),再加上小学六年被评为锦江区三好学生,凭这三张奖状,女儿进了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七中初中部)。这为女儿最终进入清华奠定了基础。

对于成绩在班上中等的孩子,父母要特别注意了。建议从一下方面着手:

1、对孩子学习习惯进行规范

孩子成绩不是太差,及时规范孩子的学习习惯,孩子压力不是很

大。

2、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奖赏和惩罚。

严格控制孩子的物欲,孩子一旦有进步,就赞许,就从内心地表现出喜悦来,物质奖励是次要的;要让孩子知道,他努力学习有进步,是对父母最好的安慰和报答;他学习不用心,可以适当降低他的生活水准,剥夺他的物质享受。当然,如果你的孩子检查后属于智力有问题,那就别降低他的生活水准了,只要他尽力就好啦,就不能在学习上对他要求过高,希望过高了。

我女儿大概初一的时候,曾经有大概一个星期的时间,因为女儿在学习上不用心不听话,我大幅度降低女儿的“生活水平”做了三件事情:别吃肉,早上别喝牛奶,洗澡别用香皂用肥皂。我义正言辞告诉女儿:“你这样不用心的孩子,爸爸没有心思给你提供像样的物质生活的,你就只配过叫花子生活。”尽管这样惩罚女儿我的心非常痛,晚上会偷偷躲在房间里落泪,但是,为了女儿一辈子的幸福,我不能做任何让步。这三件事情对女儿身体不会有太大影响,然而对她心灵震荡是巨大的。女儿终于做了让步,学习又入正轨了。

我通过对女儿倾尽全力的关爱和严格的管教,让女儿知道了她只有好好学习,她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才能给爸爸带来快乐。

关键是,家长要做有心人,及时发现问题,即使想法纠正。小学我女儿一个同班同学,也是单亲家庭,是和母亲一起生活。她母亲大概觉得因为单亲家庭亏欠了女儿,所以一味宠爱管教不力,到初中后,孩子成天和母亲打架吵架,完全没办法管教了。后来这孩

子高中毕业没有,她母亲不说,邻居更不好意思问了。

溺爱的悲剧!!

3、建议不要忙着请家教

中等成绩的孩子,只要努力,是可以追上来的。

我之所以反对请家教,是因为太多的孩子请家教后,上课更不用心了,觉得反正有家教做后盾。就我观察,请教教的,绝大部分最终效果都不好。请家教极其容易让孩子养成上课不专心的坏习惯,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4、要多做孩子的思想工作

一定要告诉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是关系他自己一辈子的幸福,不好好学习,父母是救不了他的。

当然,也有这样的父母,已经给孩子买了几套房子啦,还给孩子买了几套社保医保啦,只等孩子20岁就可以领养老金啦。你是怎样安排你的孩子的未来的,你怎么指望他能努力学习考一流大学呢?

我女儿小时,偶尔有不听话的时候。我会非常严肃告诉她:“既然不想好好学习,以后不想从事白领、金领工作,爸爸也就不为难你了。明天爸爸就给你买一副背篼和火钳,你就去捡破烂卖钱为生好了。爸爸给你买最高档的不锈钢的背篼和火钳,也算对得起你了;因为风吹日晒,爸爸再给你买顶草帽给你顶在头上,买个塑料围裙围在腰上,买双雨鞋也不怕踩烂泥浆了,好不好?”

即使是小学的孩子,也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很多,你给他摆事实讲道理,他会做出比较做出选择的。

问题是现在的父母太溺爱孩子了,只觉得孩子小啊小啊,不沟通、不交流,不管教,上了高中孩子性格就基本定型了,这时发现成了歪脖子树,再想板直,晚了。

对于中下等的学生,是不是请家教,也要具体分析。

小学阶段,没有必要请家教。

成绩不好,只要是学习习惯不好。家长多管教,多和老师沟通,严格按照老师的吩咐规范孩子;你如果不愿意规范孩子,生怕孩子委屈了受气了,请100个家教也白搭,最终反而害了孩子。只要孩子学习习惯规范了,成绩就可以慢慢跟上了。

初中、高中阶段,孩子成绩下游水平,家长要做认真分析。如果孩子的确是智力问题,孩子本身学习态度是认真的,家长可以给孩子请家教,尽做父母的心意和责任。

如果是因为调皮,就不能随便给孩子请家教,否则,孩子更没法管教了。多管教、多做思想工作,要孩子自己着急了希望把学习赶上去,这个时候请家教,才有效果的。

事实上,如果高二高三了,孩子聪明就是调皮学习不好,盲目请家教,多半是安慰家长自己而已,不如转个水平差一点的学校,孩子也许在班上成绩可以算是中等了,自信心有了,也许对学习反而有利。

也是一个我女儿的小学同学,学习也踏实,成绩本来是中游水平,小学升初中时候,如果她去二流学校,可以进尖子班;结果她父母走关系交一大笔议价费进了七中普通班,结果成绩一直属于下游,父母一直请家教,花钱不少,效果不大,最后勉强上了二本线。如果当初

上二流学校的尖子班,上一本线肯定没有问题的。

所以,盲目崇拜家教,遗患无穷。

别相信家教,家教只是传说…

HGY

2013

该不该给孩子零用钱? 第7篇

环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它给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力量。环境是立体化的、从头到尾的“三维教材”, 就像青蛙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改变不同的体色, 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会长成不同的个性。给孩子提供适宜成长的环境, 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孟母三迁”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人们所熟悉, 它给家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故事原理是这样的, 在孟子很小的时候, 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守节。他们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 孟子学了些丧葬、哭号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 将家搬到街上, 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 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事。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 官员进入文庙, 行礼跪拜, 揖让进退, 孟子见了, 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后来孟子通过精学六艺, 终于成为一代思想家。故事中, 孟母所做的工作只是搬家, 也是孟母教子的实际内容, 即为孟子创造适合他成长的环境。新环境潜在的力量引导了孟子的情趣, 提高了孟子的兴趣层次, 为孟子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和心理基础。就孟母的期望而言,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孩子潜能的开发, 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不良的环境抑制了孩子潜能的激发, 并且让孩子养成了陋习。

由此可见, 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三种良好的环境:

一是良好的人际环境。

在家庭中, 主要的人际关系是父母和孩子, 也有部分家庭有爷爷奶奶或外祖父外祖母一起住。因此, 夫妻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的性格。如果夫妻相互尊重, 孩子也从家庭中学会尊重他人;如果夫妻相互宽容并欣赏, 孩子也能从这里学会宽容和欣赏他人。

二是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求把孩子居住的空间尽量布置得干净、整洁、优美, 孩子的小书房尽可能儿童化。要给小孩准备好小书桌、小书柜、玩具柜及其他必要的工具书。家庭成员尽量在一天中挤出半个小时共同读书, 或共同讨论某一个问题, 或者解决孩子在好奇性反叛中提出的各类问题。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 每天争取有30分钟左右的独立时段, 这个时段可以各人做各人的事, 这是从小锻炼孩子独立能力的好办法, 也是培养孩子专心做事的好办法。

三是良好的生活环境。

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孩子生活规律、行为习惯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为了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较为固定的作息时间, 如起床的时间、锻炼的时间、学习的时间和作息的时间, 让孩子在日常起居中形成各种良好习惯。

“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对孩子特别重要, 因为这是孩子身体好的奠基工程。富兰克林说:“早睡, 早起, 使人富有、健康和聪明。”

作为父母, 要尽量养成回家吃饭的习惯, 如果没有特别的困难, 父母最好每天赶回家和孩子一起进餐。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教授刘良华在其《新父母学校》一书中说:“家庭的共同价值观, 就在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该不该给孩子玩Ipad? 第8篇

热议焦点

幼儿长时间玩iPad影响视力与发育

(节选自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医生指出,长时间接触iPad对孩子不利

“我每天上班,就是接触孩子,有的小朋友到了医院后,看见打针会哭,有的甚至一见穿白大褂的医生就吓得流眼泪。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总会掏出自己的手机来哄孩子。”杭州市儿童医院儿科专家李光乾说。

见到这种新鲜的东西后,孩子产生了兴趣,所以停止了哭闹。对于这种哄孩子的方法,他觉得偶尔用一下没关系,但千万别让孩子长时间接触这些数码产品,否则会对孩子今后的生长发育不利。

李医生说:

“首先,这些数码产品都有一定的辐射,有辐射,就会造成孩子体内细胞的损害。尤其是孩子在玩时,会让这些东西接近脑部,这样就容易造成脑神经细胞的损伤。”

另外,两三岁孩子的视力发育还不成熟,当他们近距离接触屏幕上色彩的强烈刺激时,会对视觉发育不利,容易导致近视。

而且,孩子在玩这些号称早教的游戏时,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那上面,会导致大脑疲劳,也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李医生还是建议家长,别让孩子长时间接触数码产品。

专家观点

玩iPad也许在幼年开始就培养了孩子的技能,但反过来,这是不是父母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放弃,或者对儿童健康发展的一种损害?儿童本有一个基本的生长和学习过程,有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玩iPad既影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影响他们大脑的活跃度与创造性,因为互动并不意味着创意。

iPad会给儿童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现在尚不知晓。儿童本来在看图画书,搭积木,玩小汽车,踢球,想象一下,突然在这些玩具组合里加上iPad,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性?无论如何,所有的孩子只要一上手iPad,就会立刻懂得他可以通过触摸与设备互动。这会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

网友观点

李瑞峰of奢华志:呵呵,我想买ipad不过是感觉它是教育儿子的好东西。大玩具,可以让两岁到五岁的孩子能有更多的自我认知。但至于年龄超过27岁,还拿着玩意在地铁上的,我也不太理懈。

文艳-财经早班车:这么小的孩子最好多玩些来自自然取材的游戏和玩具,过早接触电视和电脑可能会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毛启盈:1岁左右的孩子还玩不了游戏,ipad一摔就坏了。不过。大人玩,孩子看倒可以推荐。

BTV体育李岩:我就在想啊,有了电脑我们担心孩子们不会写字儿只会用键盘敲字怎么办?现在,有了ipad,我更担心孩子连键盘都不会用了咋办?就会用手指头杵了!

米苏来啦:对孩子来说,ipad只不过是若干玩具其中的一种,不像大人,玩具少的可怜,所以不用担心,不过,还是要控制好时间,玩儿太久肯定不好。

琴子琴事:我之前也不让孩子玩我的电话,后来看到一些education的app就下载让他看,没想到他很喜欢而且还会跟着一起念,觉得好不可思议,所以老公才会想让孩子玩ipad,让他可以打发时间,可是我有点抗拒。不过我想我无法改变现有的生活趋势,只能随波逐流,但是我真的想让孩子有更简单的童年。

出色源于本色微博:人们总习惯于用旧有的眼光和认识去评价新鲜的事物,这容易产生错误的结论。首先新事物是进步还是退步?如果进步,为何就不利于孩子?其次未来还会有比Ipad更甚的,ipad如果现在不接受,未来也不?如果真是这样,孩子现在能接触到的一切在100或是1000年前绝不是这样,可孩子是现在聪明还是过去聪明呢?

该不该用钱奖励儿子做家务?等 第9篇

奖励儿子做家务?

施老师:

从儿子上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和老公就借鉴其他父母的经验,用钱来鼓励儿子做家务:洗一次碗给1元,扫一次地给1元……结果是,从此儿子就不愿意无偿地做家务,只要让他干一点活儿,他就会把手一伸,说:“拿钱来!”怎么别人就能用这个办法培养孩子的财商,我却把孩子培养成“唯利是图”的人了呢?    —读者 东东妈

))))

单纯就“孩子做家务给钱”来说,我并不认为存在特别大的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操作。如果家长只是重视“给钱,孩子就愿意做家务”这样一个行为结果的话,就会错误地引导孩子将“做家务”与“金钱”之间建立联结,每一次的奖励就是在重复鼓励孩子的这种逻辑,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有钱才干活,没钱莫商量”的行为。显然你就是“为了鼓励孩子做家务”才给他钱的。这样讲不是批评你,而是为了帮助你发现问题的原因。

如果我们因孩子做家务而奖励钱的目的是培养他的理财观,那么,家长关注的就该是孩子拿到钱后是怎么处理的:是存起来、买学习用具还是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是完全学习你们的做法,在需要别人做事时奖励其他人?这些都能反映出孩子是如何理解你的奖励行为的。你只关注他是否做了家务的行为,自然就会导致我上面分析的结果;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指导孩子如何合理花钱上,才可能达到培养孩子理财的目的。不过你不要着急,更不能过早给孩子贴上“唯利是图”的标签。

今后可以多用精神奖励和语言肯定,比如“孩子,你真棒!你已经学会承担家庭的责任了。”“谢谢你,儿子,你已经可以为我们的家出力了!”这不仅仅是一种奖励,更是从根本上对孩子自我价值的认可,也会让孩子感觉你尊重他、需要他,他年龄虽小但在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多增加这方面的鼓励,逐渐减少金钱的奖励,慢慢地,孩子“唯利是图”的行为也会消失。

冷漠的老公,让我想离婚

荀老师:

我每天下班回来都要做家务,辛苦得快虚脱了,可老公既没主动帮过忙也没心疼过我;我感冒生病了,老公很少过问,当着他的面吃药,他也像没看到一样;两个孩子也是我一个人在操心。我身体本来就不好,为了孩子,尽量去操持这个家。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更差了,我越来越忍不下去,觉得无法在他身上找到温暖,还不如离了清静。但又怕影响孩子的成长。我该怎么办?    —读者 美珍

首先,谢谢您能勇敢说出心中的困惑并努力寻求帮助,这是非常宝贵的!印第安人有句谚语:“停一停,让灵魂跟上脚步。”寓意是我们在打拼中往往会少了一些有意义的思考,尤其是对自己生活的反省。您的来信中有数个“我”字开头的句子,都是满含委屈的述说,似乎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张伤心无助的面容。

在信的最后,您提到对孩子的影响。看得出作为妈妈的关切心远超过了对自己的安排,令人感动。只是对孩子的影响,并不是大事件例如离婚才会发生的。影响是随时发生的,而且孩子们对感受的捕捉远远超过对事情的理解,也就是说父母的情绪状态远比一些事情的发生重要。不管将来您对自己的生活做怎样的安排,相信您会努力给孩子正面的影响,比如: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能够面对并积极解决;努力了,不一定能达成自己的心愿,但努力是必须的。父母间的关系互动会深刻影响到孩子将来的情感应对方式,彼此的不理解和长期的冲突远比分开影响更深远。相信“忍”和“无助的埋怨”都不是您想教给孩子的情感应对方法。

所以,您是否愿意为自己、为孩子再多一些思考?比如那个让人痛苦的男人,您真的曾努力了解他吗?他的愿望、对家庭的期待、他生活中的那些故事,您是否知道?您是否真诚平和地与他沟通过,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具体的期待告诉他,而不是简单的情绪表现呢?经过所有努力之后,相信您可以面对现实,这也是给孩子和自己最好的生活礼物。

该不该给孩子用一点高档品 第10篇

“能不能让我说两句?”本社评刊会上,忍耐已久的编辑乌耕实在是憋不住了,指着上期那篇《给孩子用一点高档品有好处》的文章,坐在了沈万臻老师对面,一副PK到底的架势。

长期关注教育问题的乌耕老师坚持认为:不该给孩子用高档品!会毁了孩子。

作者沈万臻觉得:用一点高档品还是有好处的!她特别强调是“一点儿”!

PK由此展开……

沈万臻(有点急了,探出半个身子):我觉得那些特穷的家庭,给孩子适当买点高档品,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关心、被重视,让孩子变得有方向有价值感,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有错吗?

乌耕(沉着从容,但也睁大了眼睛):穷人家的孩子就不应该追求什么高档品。难道他忍心看父母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从牙缝里省下钱来给他买“耐克”鞋穿?

我一哥们儿,穿他孩子淘汰下来的上高中穿的校服,他还乐颠颠儿地说:“看,这衣服多结实!”

穷人家的孩子,更应该体谅父母的不易,尤其在今天这么物质的社会,更应该让孩子养成抵制物质诱惑的能力。

王石平(嘿嘿笑着):乌耕老师,你不能把小孩子看成一个圣徒吧!不能以一个神的标准去要求他,适当的物质会让孩子的成长更健康、更快乐,我们是指适当,既不太多也不太少。太穷的孩子心理的健康与快乐是更困难的——不是没有,是更难。

乌耕(瞪起眼睛):如果父母内心平和,孩子看到比自己富有的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他的内心也就会平静,不会有什么耻辱感。

沈万臻(啪啪啪拍起了桌子):哎呀,乌耕老师,小孩子没法跟这个社会的风气抗衡的,他也没能力抵御那些“狗眼看人低”的坏风气。

我亲戚的孩子上幼儿园老被老师训斥,就因为家里穷,孩子平时穿得比较破,老师瞧不起她!这时候,你还能跟孩子说那些大道理吗?一个幼儿园的孩子能懂吗?你可能没有经历过赤贫的生活,在那种穷与屈辱包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容易变态的,是会产生心理问题的。

王石平(严肃):这让我想起了高尔基。他小时候跟祖母一起靠捡破烂度日,可他去上学的时候,会把那身破衣服脱下来,换上他母亲的衣服,因为他想让自己干净、体面一些。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的,而外在的形式,比如穿着、学习用品与他的自尊也是相关的。

张文静(很大声地说):有句话说“女孩子要富养,男孩子要穷养”,我觉得有道理。我看过一部叫《墓道》的电视剧,对我触动挺大,那个女孩小时候太穷了,长大了对金钱的追求简直不择手段。

我们周围也有这样的女孩,因为家庭没有给予她物质上哪怕一丁点的温暖和感动,长大后可以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放弃做人的底线,因为她们没见识。

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读过《麦琪的礼物》,麦琪把她美丽的头发卖掉,给爱人买一条怀表链子;而她爱人把怀表卖掉,给麦琪买了美丽的头饰,爱是需要有所附丽的,是体现在物质上的。我们还听说贫寒的父母会在圣诞节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买一件他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喜欢的礼物,哪怕这件礼物对他们家来说就是“奢侈品”,父母也想通过这件礼物表达对孩子的在乎、爱。

沈万臻(又激动起来):有钱人就给孩子用高档品吗?在我十几年的家教过程中,看到有两部私家车的家长,竟然舍不得给孩子买一支下水流畅的钢笔。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得一边甩笔,一边写字。你说家长是没钱买好用的笔,还是根本没把孩子放在心上?

乌耕(大手一挥):有些家长确实不合格。为什么现在“啃老”的这么多?不光是有钱人的孩子“啃老”,普通工薪族的孩子也在“啃”。大家想想为什么?

孩子“啃老”,就是小时候家长对他太溺爱,看别的孩子穿“耐克”,他就要“耐克”,久而久之,孩子就觉得这个世界就该给他,而不是靠自己劳动挣得。给他们买房子或许还嫌小呢!

沈万臻(忧心忡忡):可有的家长明明没有那么穷,孩子却穿着坏鞋子,我做家教时,有个孩子给他妈妈打电话,她妈妈说在商场买衣服,孩子一听就哇地哭出声来,“妈,你能不能给我也买一件?”我觉得孩子到了这份上,也太可怜了。

乌耕(不服气):中国家庭缺少的是平等教育。我曾经读过一个故事,一个著名女配音演员,国庆节家里吃大闸蟹。一共买了三只,爸爸不爱吃,把自己那只给孩子,这个妈妈坚决反对,说不能给孩子特权,要吃,就把这份也分开吃。你看,这多好!这就告诉孩子,没有人在家里享受特权,有的孩子永远吃双份,永远想不到家长吃没吃,永远觉得自己应该,凭什么?就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平等教育才会让我们的内心平和,才不必靠高档品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王石平(笑):其实我们这一方的观点也不是说就给孩子买高档品,不买不成,我们说的是“用一点”,说得是高档品的“度”的问题。

争论没有结束,这是本刊第一次把编辑会上的意见登到了刊物上,这也是为了抛砖引玉,对我刊的任何观点有不同看法的读者,可以来与我们PK!

我们的联络方式:0531-82027194;邮箱sdznxf@126.com。等你来哦!

sdznxf@126.com

上一篇:新版农村土地流转协议书下一篇:教育均衡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