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文课程总结

2024-07-15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精选8篇)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 第1篇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行动导向理念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SJG30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02-0040-02

近年来,高职职业人文教育的价值被逐步认知,并得到多样化实践,但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是一种“职业形态的人文教育——职业人文教育”,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1]职业人文素养对于高职学生具有基础和先导作用,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它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本文主要对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做以研究。

一、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思路

职业人文课程是面向高职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周密规划。一是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职业素养的本质属性是职业的,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指明了课程建设目标确立的依据,即课程建设应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围绕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提高展开,这样就为课程建设找到了“突破口”和“切入点”,即按照认知规律和工作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循序渐进原则。职业人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并不普遍、课程建设时间又较短,因此,课程建设要有问题意识。课程建设必须基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在分析现有教育教学状况基础上,找到职业人文教育方面凸显的实然偏差及问题,循着问题导向路径,在解决问题中进行课程建设。三是突出人文教育特色。职业人文课程建设除要考虑职业教育特点与要求外,还要遵循人文素养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人文教育特色,这样教育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四是统筹开展课程建设。要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明确课程建设目标,构建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重视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搭建职业人文教育与地域历史文化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平台,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育教学考评体系与保障机制等。

二、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主要内容

现代职教课程论思想表明,课程不仅是有组织的教育内容,而且是一个包括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教育情境的生态系统。[2(]P4)职业人文课程建设就是指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再围绕这一课程目标,建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并开展相应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工作过程。课程建设时要处理好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课程设置中的模块式与综合化等之间的关系。职业人文课程建设时,还要及时吸收人文教育最新成果,不但要反映社会现实,更要未雨绸缪,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注意各课程间的统一,分清主次,把握重点,在基本职业人文素养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层面上构建课程的内容和框架。

1.明确课程教育目标。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职业人文课程的.教育目标就是通过相关人文知识的学习及其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基本人文素养和与人合作、语言沟通、应用文写作等职业通用能力,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人”、“岗位人”,并为学好其它课程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教师的职业人文素养是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品质基础,其主要内涵包括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以及为人师表的师风师德等,具有专业性、内隐性、整体性、渗透性和开放性等特点。[3]职业人文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学科的优化组合,注意教师梯队的形成。整合校内人文师资教学力量,利用好基础部、思政部、党群、宣传、学工等部门人文师资力量;建立校外人文兼职教师队伍库,以满足教学需要。

3.建构课程内容与教材。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首先要根据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据此分析出相关的职业人文素养要点,遵循学习规律,谋划学习模块,解构职业人文课程内容。其次,融合人文学科相关内容,重新建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基本人文素养和必备的职业通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基本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人文通识、文明礼仪、艺术欣赏和经典选读等内容;职业通用能力方面教育内容应包括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应用文写作以及就业创业等内容。再次,要注重挖掘地域人文资源,形成特色教学内容,切实做到教学内容“宽、厚、精、新”。围绕课程教育目标与内容,按照职业人才培养路径、脉络,将生活、学习、人文、科技、行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炼要点,形成框架设计,跨学科选取内容,以活动为载体,以互联网、多媒体为支撑,有效与新媒体技术链接,建构综合立体教材。

4.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历史积淀不足,人文环境欠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又相对较短,人文基础也较薄弱。因此,应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及“人文素养养成式”的培养方式。即在进行学情分析基础上,对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加以肯定、鼓励,放手让其自我发展、完善;对人文素养欠佳的学生通过组织开展参观感受、体验等实践活动,利用校内外人文实践基地,使学生身临其境,促进其自主发展提高。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课程网站,开展网上学习、讨论、交流,网上提交作业及网上考评考核等,提高学习效果。

5.强化课程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教学管理是课程建设的制度保证,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一是制订人文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应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学分、学时;二是加强人文课程的教学过程管理,制订学业成绩考评体系;三是要促进人文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学质量提升等相关政策制度的制订与完善;四是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与督导队伍,定期对课程教学进行督察和反馈;五是教学力量与教学资源要形成共享机制。要注重认知和行动两个过程,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职业人文教育“双结合”考评机制。教学评价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转变为“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考评;从注重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整体性评价。

三、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特色与创新

1.创新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要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设计的起点,围绕职业岗位人的职业人文素养要求,打破学科体系,整合学科内容,精选人文知识,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从而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这样,通过课程教学,既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又能在职业通用能力培养过程中,增长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及持久的发展潜力等。

2.建设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应整合和利用那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行业文化资源,以保证课程的生命力及成效。如开发利用淮安“运河之都”文化资源,将“开放、包容、恢弘、传承”的运河文化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利用周恩来故居、纪念馆等作为人文教育实践基地,并开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再如,根据淮安市IT、钢铁、盐化工等支柱产业需要及岗位要求,按照认知规律和工作逻辑相结合的原理,谋划针对地方产业需要的职业人文教育学习模块,将行业(企业)文化嵌入到人文课程教学中去。

3.建设一种综合型的立体教材。由于高职学制、学时相对较短,不可能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职业人文课程内容必须整合、精炼,并注重综合型立体教材建设。如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员编写出版的《职业人文综合教程》教材,上册《人文基础》整合了文史哲等人文知识基本内容,并建设了人文知识资源库;中册《职业人文》立足岗位需求,注重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教材从“通识能力”培养逻辑设计开始,巧妙对接“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坚持跨学科“课程串”的设计理念,以活动为载体,建构新型教材,并建设了包括就业创业等案例资源、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下册《行业文化》着重针对专业对应的社会岗位(群)编写教材。

4.采用模块化的课程教学设计。精心设计职业人文素养课程中的“基本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基本人文素养”方面教学内容应设计成必修与选修模块,其必修模块着重进行人文通识、文明礼仪等教学,选修模块应结合专业特色以及学生兴趣爱好开展教学,着重进行艺术欣赏、经典选读等教育;“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教育内容也应设计成必修与选修模块,其必修模块应着重进行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应用文写作等能力培养,选修模块应着重进行就业、创业能力等培养。

参考文献:

[1]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5).

[2]徐国庆.现代职教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鸣鸣.论高职教师职业人文素养[J].教育学术月刊,,(11).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 第2篇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大学之道》体味了儒学真理,明白了人生实际上都是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的,就我个人理解而言,很多事物都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所以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实际上都反映了他内在的思想和个人的品质。

充分了解到这点后,我们又继续追求了君子风范,“色思温,貌思恭”老师反复强调的这句似乎依旧的耳

畔回响,好似在我们平静的心湖投下了一颗石子,荡漾开层层波澜。

第二章,从自我转换到了他人。简明扼要的两个字“尊重”道出了千百年来人与人相处法则的真谛,为别人考虑多一点,换位思考。这一章中我们不仅聆听了于丹老师对《论语》的感悟,同时还品味了孔圣人的处世之道。这其中我最向往的是这样一个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心有所待,心有所盼。我明白了,其实人与人应该保持着像太阳和地球那样的距离,温暖却不炙热。

当然,在这一章,我们还讨论了贯穿我们人生始终的两种情感:友情和爱情。显然,这是大学生在生活中必须经历的吧。。。。。。

那么我们是要追求高山流水吗?或者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我看来都不是的呢。我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靠日积月累的相处产生的。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滋长于信任的土壤中。这些对于以寄宿制为主的大学生活中尤为重要。爱情,也当如此吧。只不过关心的对象变成了异性。那就更需要宽容与理解了。总之,遇到谁都不容易,就像书上说的来此世间不容易,相遇一场不容易,这么这么不容易,大家就好好珍惜彼此吧!

在报效社会这一章中,胡适先生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可谓是穿越了时间的瀚海来到了我们的身

边。虽然是对于当年的大学生说的,但他的建议在今天任然显得非常珍贵。特别喜欢他在文末的那两句“今日的失败,都是由于过去的不努力。今日的成功,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所以从今天开始“持之以恒,相信自己,并发自内心的告诉自己,我一定可以”

最后的一章,“善待自然”,现在这恐怕是全球都要关注的问题了吧。若说五年前所说,说环境恶化离我们还有些遥远,但从的冬天开始,我们就深刻地体会到了环境恶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酷寒的冬季和一直持续到四月的春寒,五月上旬的骄阳似火到现在好似又回到了三月。。。。。。真的是分不清到底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一直一直捂在长长的袖子中的双臂在五月上旬好不容易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一场雨后,又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躲回了袖子里。我想对于所有爱美的女生来说,这都是一种遗憾吧。似乎再也不能享受比男生多的那项权利:可以穿漂亮的衣服。。也许这个有些肤浅了,但是,这个确实我最直接的体会了。

所以,在学习这一章的知识,对我们来说真的受益匪浅。从慷慨激昂的《西雅图宣言》到温馨唯美的童话《施舍的树》,从 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看到了土地母亲的神圣;从树对小男孩的无私奉献,我也联想到了大自然对人类无私的贡献,写到这里,我不禁开始反思,我们到底是如何对待大自然的呢?随意排放工业污

[

关于高职人文的学习总结

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 第3篇

教育部在2006年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党的教育方针在高职院校的体现,表明高职院校不单是培养懂技术、善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同样要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建设者。值得注意的是,应如何理解“高素质”的内涵及其与“技能型专门人才”之间的关系。关于“高素质”的内涵,文件中有进一步的说明,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公民修养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文件还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一般认为,这主要指职业技能或职业能力。这种理解大体上是正确的,但对于两者关系的把握却存在着误差,即认为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是两层皮,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一些学校因为没有看到人文素养教育的直接、显性作用而忽视了人文素养教育,把狭隘的职业能力培养当作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

对于职业能力,德国教育界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认为,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指“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符合专业要求的、按照一定方法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热情和能力”;(1)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在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2)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理解奉献与冲突及与他人负责任地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3)他们还从能力性质的角度,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前者指“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4)而后者指“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5)显然,职业基本能力虽然是“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却不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才是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就要重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而人文素养课程是培养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德国的主流教育思想把人文素养教育当作职业能力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人文素养课程也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外加进去、与职业能力不相干的并列的两个组成部分。

广义的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课程的涵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6)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也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即所有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进程;二是单个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进程。首先要讨论的是广义的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即高职院校开设的全部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高彩霞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研究》是系统研究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的理论专著,她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分为“懂社会、懂科技、懂可持续发展”三大模块,其中又包括“文、史、哲、社会学、艺术、社交、思想道德、经济、时事、创新、学习、创业、生态与环境、身心健康、人生规划”(7)等15个门类,120多门课程,可谓详尽之极。高彩霞的“文化素质课程”与本文的“人文素养课程”内涵基本一致,只不过说法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她对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和认识是比较全面的,所列举的课程基本涵盖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较少考虑到高职院校课程结构、课程类型的特征,基本上是在传统的学科课程层面上探讨人文素养课程,课时安排方面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

姜大源认为:制约职业教育课程的三个重要因素是“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和个性发展”,因而职业教育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有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8)这不仅是偏重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专业课程的要求,也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人文素养课程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开设三种不同形式的人文素养课程:必修课、选修课、非独立课程。必修课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高彩霞对此列出了20门课程,共计240学时。笔者以为,在当下多数为三年制的高职院校中,占用的学时过多,特别是采用“2+1”模式的学校很难实施。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和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出发,培养学生“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理解奉献与冲突及与他人负责任地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二是培养学生“从宏观层面了解、理解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及发展,对在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的课程,除普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外,有必要整合现有学科资源,开设《人类文化进步与科学发明》课程,此课程应整合科学技术史、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等方面的内容,并可渗透世界观教育,从而使学生对人生、社会、历史有一个整体上的正确认识。三是就业与人生规划方面的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定位,其涵义不仅指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也包括要重视就业教育和人生规划教育。就业是人生规划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人生规划有着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境界。人生规划的低层次要求是找到工作,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地,此时职业更多是谋生的手段。人生规划的高层次涵义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审美情趣、人生追求选择所要从事的职业,并在职业活动、职业成就中获得满足,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人生规划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对在校学习的、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也包括诸如性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笔者认为,这三个方面的必修课程的学分应不少于8,学时应不少于140。

选修课也是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的重要形式,其总课时与必修课差不多,是必修课的必要补充,也是必修课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深化。笔者以为,在三年制高职院校中,人文素养选修课程应在6~8学分之间,学时应在100~140之间。相对于学生个人而言,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程所占比重并不大,但可供选择的范围却非常广,尽管高彩霞列举了一百余门人文选修课程,但并不能说就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及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开发符合自身人才培养特点的人文素养选修课程。除了开设课程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非独立课程的形式进行人文素养教育。鉴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应特别突出实践教学,不少学校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50%,课堂理论教学时间相对较少,这就要求人文素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要做相应的调整,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非独立课程的人文素养教育。非独立课程的人文素养教育形式包括讲座、社团活动、各类竞赛、实践活动、工作现场的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这些虽然不以课程的形式出现,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对此环节的管理,将其作为课程的延续纳入课程体系,并应进行必要的考核。如指导学校文学社的教师,既要加强对文学社活动的指导,又要对社团成员的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对达到要求的成员,给予一定的人文素养课程学分并记入总学分。

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并不存在一个完整的显性学科课程体系,如哲学、社会学那样有一个相对封闭的由十余门课程组成的显性课程体系。尽管高彩霞列举的人文课程囊括了文史哲、社会学、经济学、艺术、社交、身心健康、人生规划等百余门课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但单个学生只能选择其中6~8门课程,很难形成完整的体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只能学习到一些零碎、残缺不全的知识,只要处理得好,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少量的课程同样可以实施完整的人生教育,人文素养课程在本质上是异质同构的。这就要求人文素养课程不能仅着眼于课程体系,而应着眼于完整的人生历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及序化方式——根据一定的逻辑或原则排列教学内容的顺序。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连续——线性结构化方式,包括阶梯式课程和螺旋式课程;另一种是非连续——同心圆结构化形式,其基本思路是“优先关注复合性和整体性,而不是过多地关注严格意义的学科性内容的序化”。(9)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界的专业课程已开始进行非连续——同心圆结构化形式的改革,课程的内部自足性、逻辑独立性弱化,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考虑多个学科的逻辑结构和排列顺序的综合课程得到重视。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也有必要重新规划,进一步理顺课程之间的关系,增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效性。例如《人类文化进步与科学发明》与《职业与人生规划》不仅本身就是综合性课程,包括多个学科的内容,采用以点带面的组织方式,而且是开放的,也就是说其教学不是一次完成,而是随着学业的加深,以不同的形式如选修课和讲座、活动的形式累加进行的。

狭义的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狭义的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指单个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和排序,在专业课程中,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课程结构受到青睐,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是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人文素养课程同样要适合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师多是接受过学科教育或从事过学科课程教育的,如中文系毕业、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转向文学方面的人文选修课教学,很容易将原先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序化模式带进人文选修课程教学,使之呈现较强的学科课程特征。如高彩霞建议开设的《公共关系概说》、《中国哲学简史》、《中国文学史》、《西方哲学史》等课程,从课程的名称上看,就带有明显的学科课程特征。笔者以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不应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也不应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是更应强调知识的实效性和行为性,即注重从具体、形象的实例入手,培养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理性认识和情感认同。这意味着教师要根据高职院校课程的特点和任务,重新开发人文素养课程,选择教学内容,安排组合及排序方式,而不是对属于文史哲专业的某些课程的简化。这不仅应体现在人文素养选修课中,也应体现在必修课中。如我院开设的《人类文化进步与科学发明》课程,综合了科学技术史和人类文化史的内容,渗透了科学伦理、社会学、历史学知识教育,呈现出综合课程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一般本科学校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化方式,从情境性、人本性原则出发,采取案例导向结构化、混沌结构化等多种方式,即课程内容的组织不完全按照史学学科的纵向逻辑,也包括横向结构甚至任意结构。

人文素养选修课程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采用更具体的、与学生学习领域及职业生活更接近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深化学生对社会、人生、自我的正确认识,从而使其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例如,针对爱好唱歌的学生,可开设《流行歌曲欣赏》选修课,通过挖掘流行歌曲中的人文思想,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针对喜欢文学的学生,可开设《文学与人生》或《中国当下早慧作家作品赏析》选修课,以文学为切入点,对学生实施人文素养教育;对商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开设《胡雪岩的商业成功与商业理念》选修课,对学生进行商业道德教育。此类课程完全打破了学科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内容往往采用混沌化结构模式,如《文学与人生》课程,不是按照文学史或文学概论的逻辑组织教学内容,而是选取古今中外那些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同时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启迪意义的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通过对其人生或作品的透析,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另一方面,促进其健康成长。每一个作家的人生传奇和作品赏析都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专题与专题之间是随机结构。人文素养选修课的另一个功能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类型及其不同的兴趣和需要,为不同个体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10)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也不例外,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外,也负有培养、丰富学生审美情趣的任务。因此,对于那些在舞蹈、唱歌、绘画、写作等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学校应为其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使其成为不仅会工作,而且具有较高品位的人。为这些学生开设的课程,应该是注重艺术能力培养的课程,与一般的人文素养课程结构又有不同之处。

注释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3陈桂生:《课程辩》,《课程·教材·教法》,1994年第11期

4高彩霞:《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页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人文 校本课程 实践

[作者简介]江彩凤(1978- ),女,广西防城港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8)何茂(1975- ),男,广西防城港人,广西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广西 南宁 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高专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GA18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46-01

一、高职院校定位与体育人文校本课程的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了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指出:“学校定位是指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在一定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类型、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指导思想。现代教育观念也要求教育模式由终身教育取代阶段性教育;教育本位由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中心;学生的发展从以重视学科转为重视能力,最终成为与世界接轨的素质教育。体育教育的基础性和高职院校的定位决定了体育人文校本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中的基础地位。

二、高职院校学生体育人文素质现状

1.体育人文校本课程概念。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体育人文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制度、一种法律,包括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价值选择、体育目标、体育道德、体育规范和体育的设施条件等。体育人文课程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学生人性人格。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健身性、休闲娱乐性,重视学生的价值取向,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实用的、休闲的现代保健方法和理念;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适应日益多样化、全球化的社会生活。

2.高职学生的健康观。健康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是人权的最重要表现。世界卫生组织对现代健康定义为:“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躯体健壮或没有疾病。”高职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对健康的自我觉醒,是保证生命最佳状态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95%的高职学生不能准确陈述健康的定义,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认为健康即身体健壮,20%的学生能说出心理健康,而对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和环境健康几乎没有能提到,这说明高职学生的现代健康观没有建立。

3.高职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体育本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是关于体育在培养人、改造人等方面的本质功能价值判断和基本观点。目前高职学生认为体育就是学校的教育手段和目的,没能在体育的价值方面形成一个正确的观点,对体育教育的开展产生了掣肘现象。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功能、实现身体健康的途径及整体健康内容的认知水平是影响体育行为的关键因素,正确的认知产生动力。

4.高职学生的素质观。我国一直以来重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应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所获得的较稳定的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定位,除了要培养他们的技能素质外,还应重视能力、个性发展、身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显示,75%的高职学生认为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就是精通职业技术,而对素质的其他内涵知之甚少,这是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的真实反映。

三、高职院校开发体育人文校本课程的实践路径

1.重塑教育理念,真正树立人文体育观。高校体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让学生领会其中蕴涵的体育价值,真正树立人文体育观。体育人文呼唤我们学会关心,学会关怀,学会珍惜。正如杜威所言,一种真正的人的教育就在于按照社会环境给天生自发的活动以一种理性的指导。体育人文教育观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关怀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生命意识,重塑人文关怀和人权保护的价值观。学生从人文的视角看待身体的活动,才能领悟体育的真正意义,形成对体育人文价值的认识,真正地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2.调整教学内容,构建新型高职体育课程体系。传统的体育教育内容较为单一,而体育人文教育是一种全面育人的教育,应在人本原则的指导下,融合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和人文教育内容,教会学生“做人”“爱人”“立人”,生成完整人格,彰显完美人性。如健美操、体育舞蹈课程中,应增加更多美的元素,让学生体会到练习带来的美,向学生传授运动损伤和营养知识等。体育人文课程适当减少“人体生物科学”内容,从“人的哲学”层面增加生命哲学与生命伦理学、体育哲学、体育人类学与体育文化学等内容,以提高学生对人的本质、生存及历史发展规律与价值的正确认识;增强大学生生存与生活能力。适当突出体育人文教育思想,积极建构将身体运动、身体教育、身体艺术与人生哲学“融合”起来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

3.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在体育人文教学中,要将“健康”“健美”“健心”“健脑”融入学生发展教育中;以“育身”“育体”“育心”“育人”的和谐生命运动教育观完成“人的解放”与“课的解放”。采用更具艺术、审美、感性、人本的多元化教学手段,更具科学化、信息技术化、大众化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个体特点,因材施教。在教育过程中,注意竞技性和娱乐性、刺激性和休闲活动的结合,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使学生在友好的氛围中学习,增强学习兴趣。体育教育应使学生的体格发展与人格完善协调、社会实践与人格实践协调,生命机体的健康及个性品质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的身心和谐、知行统一和人文素质,为培养具有相对完美而独立人格魅力及旺盛生命活力的高职学生服务。

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其人文素养高低直接影响人文教育的成败。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应向学生讲授人文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涉猎广泛,除了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修养。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都具有较全面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但除体育实践外,其他学科知识缺乏,特别是人文素养方面十分不足。另外,教师对人文素养的态度也深深地影响学生对体育人文素养的态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教师培训,采用有效措施鼓励教师自我提高,大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是高职院校实践体育人文校本课程的基础任务。

5.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人文环境。环境对人发展的潜移默化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良好的校园体育人文环境为体育人文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学生的思想、行为、个性的塑造离不开体育人文环境。体育人文校本课程应加强以人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人文内涵,强调文化成分,制造浓厚的体育人文氛围,组织体育文化节、体育嘉年化、民族体育,开展形式各样的趣味竞赛等活动,培养高职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人文奥运”后的中国体育,应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体育人文在理念的内涵、体育人文实践的具体途径等还有待深入探讨。但体育人文所具有的重大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是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应着眼于其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陈瑞玉.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认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李政涛.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 第5篇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测绘工程ZK1201的《测量平差》的教学,在工作期间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导向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教学任务。

下面是本人在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的总结。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①认真钻本思想、基本概研教材,对教材的基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做好每一次课的的实训计划。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由于我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和上课不爱听讲的原因,所以在上实训课的时候先对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进行回顾。

③考虑教法,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一些理论课的疑惑通过实训来解答。

2、课堂上的情况。

由于是理实一体课程,大多数同学都抱着好玩的心态来上课,所以一定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让他们提

出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课题来做,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样课堂纪律就可以保持了,学生也认真。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虽然《测量平差》这门课程具有较大的难度,但在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相应的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建筑系:刘琪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 第6篇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专业的一门基础主干课程。本课程在2012~2013学年的第二学期第一次开设以来,根据实际社会需要、企事业对应用化工检验人员能力要求以及学校具体教学环境,对该门课程共进行了多次改革,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体系,随着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要水平和层次的不断变化,我们将随时改进我们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达到与时俱进,增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一、《化工原理》教学改革基本情况

1、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现代课程观、人才观、价值观,树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等等。为此,必须认真学习,并且使其成为教学行为的指南。我们深切体验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决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学习、领会,不断反思、对照,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时学习。为此,我们将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放在教研工作的首位,紧紧抓住不放松,时时宣传不懈怠。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带头学习,不断地用新理念分析认识教学中的问题。

2、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发展自己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受教师指挥,然而新课改“要求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完成好新课改实验任务,我主要抓了以下三个环节。

(1)教师备课,不再一味地考虑自己该如何教,而是思考学生会怎样学。教学方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兴趣来设计,课前查找大量设备结构的图片,设备的工作视频录象等等,争取做出一流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考虑教材与本校学生的适应性,要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并努力编写适合自己的教材。

(3)教师上课,不再过多地采用讲述、演示等教学方式,而是要学会倾听学生,给更多学生发言的机会;学会尊重学生,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会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资料信息;尤其要学会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灵活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4)课后总结,不仅考虑教法的改进,而是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研究排除的方法,探索探究学习的规律。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理论教学的特点是只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而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煞费苦心的备课,结果常常发

现学生没有听,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组成。而学生的学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面,为提高学生对分析化学的兴趣,可采用举例的形式教学。经常给学生讲解化工原理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以及给人们日常生活所带来的有利一面。通过这些实例讲解,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

(2)提问式教学过去只是讲课前进行提问,这学年增加了讲课中间的提问,针对上次讲授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检查了学生对上次授课内容掌握情况。

(3)研讨式教学从讲课的内容中拿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并归纳总结,然后由学生上讲台讲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走上讲台的胆量,以便将来顺利的走上讲台。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丰富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学习和交流,加强教师们的合作与资源共享,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技能的水平和提升课堂教学中的现代科技含量。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这种学习环境,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群体互动过程中,共同创设环境教育的良好氛围。

4、课后作业灵活安排

引导同学到图书馆进行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加深理论联系实践,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差距与反思

我们的《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实验刚刚起步,我们虽然作了些努力,也取得了点滴的成绩,但是与上级领导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其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新编改革教材工作发展不平衡。

2、教学内容不够精练,还需要提高,否则影响教学计划制定。

高职生人文素养论文 第7篇

一、高职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社会环境层面上,主要表现为浮躁和功利,快餐文化和网络游戏盛行。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使高职生大部分时间用在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上,或者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迷失自己,放逐自己,迷恋充斥着空虚与欲望的网络小说。社会中消极的示范,已经让高职生缺乏学习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知识和接受文学经典给养的兴趣,很少有机会接受人文知识方面的熏陶。高职院校层面上,对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受固有观念的影响,重技术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教育,关注学生经来的“生计”,而忽视了学生未来的“生活”。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人文素养课程开设较少甚至不开,专业课程中人文教育的渗透更是微乎其微。承担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更多的任务放到团委、学生管理等部门,不能形成全院联动,共同育人的工作机制。教师层面上,承担专业课的教师因受到自身教育理念及知识水平的影响,在授课中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他们或者认为进行此类教育是应景的,让学生掌握实实在在的技能才是关键,这些务“虚”的内容没有多大必要,或者在涉及人文素质教育时生硬地将其灌输进去,不能通过灵活生动的方式,去激发学生、感动学生,从而造成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也打击了教师进行这方面培养的积极性。学生层面上,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生看过文学经典读本的比例偏低,看过5本以内经典作品的占不到30%,大部分学生接触过经典,但是通过改编之后的影视资料了解的,这些资料有一些共同的倾向,即不尊重作品原著,改编的成分比较大;同时,观看影像与阅读原著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不同,阅读更能让人沉下心去细细品味作品中所蕴含的道理及启示。此外,学生的课余时间更多地放到考级,考证方面,没有更多的余力去阅读文学经典著作。

二、文学经典阅读对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高职教育是“人”的教育,我们培养学生不仅仅是让其成“材”,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其成“才”。文学经典阅读可以很好地让高职生完成从“材”到“才”的转变。

(一)文学经典阅读可以丰富高职生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比如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涉及到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宗教知识等等,是一个大宝库,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可以获得极为丰厚的知识给养。

(二)文学经典阅读可以培养高职生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指从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出发体现出的为人处事的一种胸怀。文学经典作品读的越多,读者的胸怀就会越广阔,人生感受就会越丰富,还可以从作品中获取积极健康的做人和做事的准则,使内心得到安宁,心灵能够丰盈,能用一种更加和谐的姿态去对待自我,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三、基于文学经典阅读,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增加文学类选修课程,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适当增加一些文学方面的选修课程,并具体规定学生应获取的这类课程的学分,作为学生获取毕业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执行。在课程开设方面,可设置《中外文学名著导读》《品味儒家经典》《唐宋词欣赏》《明清小说欣赏》《四大名著导读》《当代名家名作讲评》等,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高职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课程。为保证学习效果,更新课程的考核方式,比如可采取提交论文、排演话剧、文学创作、我说名著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强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将人文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真正收到实效,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注重经典文本细读,建立恰当的阅读方式

高职院校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所谓细读,是立足于文本、从文本出发的阅读,也就是充分阅读,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高职学生在进行经典文学阅读时,应注意回归原著、尊重原著,最好不要采用那些简介本,删节本,并在参考注释解析的基础上,勤做笔记,认真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如此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精神和给养,品味作品所带给读者的一种独特的魅力。

(三)利用微信、网站等新媒体途径,营造浓厚的阅读文学经典氛围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学经典,营造浓厚氛围。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橱窗,开设文学经典专栏,分期分批地介绍经典名著,内容可以涉及作品的梗概介绍、作者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以及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等,从而引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通过学院网站,开设专门的“文学经典大家谈”栏目,增设一些名家讲座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收听到名家谈名作的精彩内容,甚至可以在网上进行互动;开设系列文学经典讲座,邀请当地有研究专长的文化学者、某个领域的资深教授,为学生提供精神盛宴,并进而提升他们学经典,提素质的积极性。

(四)依托学院文学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学活动

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文学社团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拓展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考虑设立国学社、文学社、演讲社、诗歌朗诵协会等人文社团,这是开展文学经典阅读活动推广活动的好平台,依托文学社团可以开展文学经典读书会、文学经典读书笔记展览和评比、文学经典阅读沙龙、文学经典朗诵和演讲比赛等活动,并注意挖掘人才,打造精品社团,让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和学院的亮点,从而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积极健康的环境感受经典魅力,接受文学熏陶。此外,学校社团管理部门和指导老师也要做好文学社团的指导工作,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考核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任丽娟 杨东静 单位: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第二篇

一、智能手机是良好的教育教学载体

(一)手机移动教育具备了成熟的物质技术条件

从手机硬件条件来说,目前的智能手机配置普遍较高,手机计算速度相当于数年前的电脑计算水平,流畅地应用多媒体。就手机软件技术而言,随着手机CPU性能的迅速提升,以及GPRS、3G、4G技术的开发利用,众多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都为各种多媒体软件安装及运行架构了良好平台,手机应用软件被不断开发和嵌入,且常常免费提供给用户。学习者除了借助各种辅助学习软件,如基于移动通信的GPRS业务(手机上网和彩信)、手机阅读软件、语音辅助学习类手机应用软件等等,在手掌上涉猎各方面知识,摄取丰富资讯外,还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微信(Wechat)、即时通信(IM)、微博(Microblog)、维基(Wiki)等社交软件,搭建学习交互平台。手机软硬件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智能手机的疾速普及以及3G向4G的阔步迈进,手机移动教育正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手机移动学习

因其特有的泛在化、个性化、交互性学习优势深受大学生青睐移动互联网被誉为“数字金矿”,它与手机的联姻掀起了手机移动学习的热潮。手机随身携带,随处联网,学习主体本是不断移动的个体,学习真正实现无人不可、无处不在、无时不能。在手机上开展学习,学习者能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把握与教师或学习伙伴互动交流的方式和节奏,其信息推送功能还能为学习者呈现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构建个性化的学习发展模型。[5]手机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学习者可以采取同步或异步方式与专家、教师、学习伙伴等进行交互,既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定制与反馈学习信息,又可以通过论坛、群组、微博、微信等随时发表见解与他人分享。高职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G时代湖北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研究”项目组于2014年5月间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天门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院校,对316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100%的学生手机能够连接移动互联网,80.7%的学生希望所属学校通过手机主动向自己传递教育教学信息,83.2%的学生希望图书馆为自己提供手机上网和手机短信服务,81.6%的学生愿意通过手机学习微课程。这组调查数据显示了高职生对手机移动教育的期待,这种指尖上的教育契合了他们的学习心理。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载体,整合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探索一条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满足高职生自主学习需求的手机人文素养培育新路。

二、手机在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应用

(一)通过校园无线网络、WAP技术等学习人文课程

课程本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职院校除了已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不足外,其人文课程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也常受鞑伐。高职生理论学习动力不足,但动手能力强,喜欢在行动中学习,基于手机的课程学习能够构建自主学习模式,调动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综合素养。适合手机移动学习,以慕课、微课为典型代表的在线人文课程资源已经非常丰富。国内专业的慕课公开课在线教育平台慕课网集聚了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公开课、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等十余个颇具影响力的在线课程网站,甚至包括Coursera、edX、Udacity等国际慕课“三巨头”,众多人文类课程资源唾手可得。和慕课一样风靡教育领域的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趣味性强的特征,也与碎片化的手机阅读一拍即合,众多教育机构争先恐后开发微课程。国家开放大学开通了汇聚优质微、小课程资源共享、学习的公共平台——“5分钟课程网”,现有近万个“5分钟课程”,计划到2015年建成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涵盖数百个学科领域的3万个“5分钟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者登陆该平台学习后,能通过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进行成果转换,由此获得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或文化休闲教育等学分。还有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课程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凤凰微课网等汇聚了海量的适合高职生学习的人文课程微课资源。这些课程网站适应手机访问需要,设计了手机互联网接口,高职生可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解决人文课程在校内难以足量开设、课内学习时间不足的矛盾。由于高职生对这些课程信息并不十分了解,有的课程资源需要付费才能使用,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批量购买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叫好又叫座的课程菜单,供他们自由选择,适时学习。学校甚至可规定在线学习人文课程的门数或学分,以网上学习学分替换校内课程学分,限定选课范围和比例,引导学生通过“指尖上的媒体”自主学习。

(二)通过手机图书馆阅读经典人文作品

人文经典能够经受历史考验,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树立起不朽的价值丰碑。高职生阅读人文经典能够领略其丰富的文史哲艺内涵,架设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互通的桥梁,接受经典文化春风化雨般的渗透和浸润,从而胸怀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传承《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理念,弘扬“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秉持《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操守,塑造《孟子》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6]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为当代社会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空间,助推了空前繁荣的文化生产,其信息资源承载能力超乎想象,能将古今中外卷帙浩繁的人文经典囊括无遗。图书馆是高职院校文献信息的集散地和传播枢纽,能承担引导、指导大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人文经典的重任,让大学生通过访问WEB网页、访问基于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数字资源、扫描电子书借阅机上的二维码等方式,将图书馆“装入”手机中。图书馆应该编制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本校高职生必读书目,根据不同的专业可稍有侧重,联手教务处、各教学单位制定阅读考核办法,使人文经典阅读进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阅读量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学分,从制度上约束、推动高职生阅读人文经典,诱导他们逐渐疏离娱乐化的浅俗阅读,投身激发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深度阅读。

(三)通过手机短信和微博、微信获取人文资讯

信息时代高职生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浩如烟海的资讯有时也难辨真伪和良莠。学校应该慎重遴选契合高职教育本质、有价值且受欢迎的人文资讯,通过手机短信和微博、微信等方式推送给学生,让他们汲取鲜活丰富的人文养料。首先,智能手机的短信功能可以推送文本、图片、音频、视频,或者组合各种多媒体文件,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基于手机短信息的移动学习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创建学习群组,创建能够通过手机发送的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的人文知识库,譬如各种人文讲座的音频和视频,给高职生群组学习者或个别学习者量身定制人文知识学习内容,随时发送短信或语音留言给学习者群组或个体;学习者则利用该系统定制人文咨询短信息,设定其接收的频率和密度,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策略,适时求教教育者,与学习伙伴进行异地沟通交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以传统楹联培育高职生人文素养,每周二和周四,每名学生的手机都会收到学校发送的蕴含丰富哲理的楹联短信,这些“编外教师的话”教他们做人、求学、立业,成为他们课余翻阅、玩味品鉴的精神食粮。其次,高职院校可建立官方微博和人文素质教师个人微博,编制一张无形的信息发布网,适时发布有吸引力的人文信息。另外,学校还可搭建校园微信平台,开通学校公众账号,使在校生成为用户,发布多媒体人文资讯供他们学习分享。

(四)利用社会性软件开展交互式人文素养培育活动

试析高职人文教育的课程建设 第8篇

合理定位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

(一) 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个体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关键能力, 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应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综合职业素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一文中, 将“核心能力”阐述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 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 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 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 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职业核心能力强调的是, 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 劳动者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 所以, 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竞争的加剧, 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必然引发职业结构上的巨大变化, 传统职业渐渐消亡, 新职业在不经意间不断涌现。人们的职业生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传统职业生涯的稳定性正在被动态的职业生涯所取代, 越来越多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面临着自然而然的职业转换。职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对个体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单一技能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形势, 具备可迁移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是适应职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流动的关键。高职的人文教育, 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自我实现所必需的能力和态度, 它不仅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而且在动机、需要、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 培养学生应对环境变化的意愿和能力, 使学生具有能够在不同工作和组织间实现平稳过渡的个人弹性和职业适应性, 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中实现职业生涯持续和谐地发展。可以说, 人文教育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内在持久的动力。

(二) 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认为, 教育必须以人的本质属性为依据, 全面拓展人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智力的发展, 还包括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从而达到人的自然、社会、精神的和谐统一。职业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 同时必须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伦理和职业心理, 在学生人格发展、人格适应和培养人格的动力、自我效能、能力动机等方面重新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身心协调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人文教育课程既是一个知识体系, 又是一个价值体系, 既涉及人类的社会文化领域, 也涉及人类的精神和价值领域。所以, 人文教育涵盖了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 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心理人格和谐健全的人为出发点,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 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人文知识, 形成对社会的认知结构, 掌握多方面的社会生活知识, 促进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正确认识或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行为选择。其次, 人文教育提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水平, 重视个体作为“人”的价值, 认识和发掘生命角色对于人的内在意义, 形成和谐、平静、合作、诚实、公正、平等、同情、理解和爱的人文精神。

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 职业性原则

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以面向个体未来的职业生涯为基本态度, 针对学生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 遵循职业性原则。职业性原则反映了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 也为高职人文教育寻求面向人的发展和职业需要相协调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在现实教育生活中, 人文教育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 尤其应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及将来的社会角色或职业角色密切联系。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活动包含着不同性质和内容的人文教育, 侧重培养不同内涵的人文素质。因此, 高职人文教育如果离开了职业意义, 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只是以抽象理论、学科知识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 是难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

(二) 整体性原则

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是知、情、意活动的统一, 所以, 人文教育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途径所构成的系统工程, 它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整体性原则, 人文教育必须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是全方位的教育实践过程。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需要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方面整体构建, 要在教学计划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生活以及校园规划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全面落实, 必须融入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人文教育有人文知识、社会、自然、学生社团活动等显性课程, 又有学校建筑、校园景观、师生关系、学校管理制度等隐性课程, 如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高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隐性课程, 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学识水平、人格性情都会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建设高职人文教育知行合一的课程内容

(一) 以“人职匹配”为原则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人职匹配”是个人个性特点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适应的具体体现。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 对个体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个体在进行职业选择时, 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种类, 即做到“人职匹配”。如果“人职匹配”相宜, 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 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立足“人职匹配”要求的人与职业的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 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 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自主性, 这是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自主性是个体认识自我及调控自身行为能力的能力, 是个体思考分析、体验内心情感的能力, 是个体感知资源及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的能力, 是个体根据自我意识、内心体验领会‘意义’职业群的能力”。 (1) 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决定着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自觉性, 促使学生具备参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己的行动力, 从而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职业知识结构、职业心理状态、就业心理预期和职业行为方式, 积极应对各种就业问题, 并勇于尝试不同的职业角色, 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主体地位, 成为一个协调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明确职业定位, 感知对自我有意义的职业群, 培养学生自主性的选择未来职业的能力。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个人职业和个人生活等各方面所做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和期望, 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职业理想是理想在职业人生中的体现, 职业理想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有助于确定人生发展的目标, 增强职业发展的动力。规划职业理想的实践, 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选择与决策技巧, 把职业理想融入为社会服务的共同理想, 进而实现职业生涯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二) 以“适应职场”为导向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对于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 是个人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 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职业意识在人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既影响个人职前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向, 也影响着个人职后就业状况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职业意识教育应成为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高职人文教育要以职业意义为基础, 把职业的审美性、伦理性、艺术性和社会意义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内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2) 帮助学生认同职业角色, 形成对于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职业意识所涵盖的职业认知、态度、情感等隐性素质只有通过人文教育的熏陶感染, 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三) 以“爱岗敬业”为基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每一种职业岗位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道德要求。这种以“爱岗敬业”为标志的适应性是个体职业生存状况的最基本内容。最新的调查显示, 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 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反倒退居二线了。据统计, 70%以上的企业认为, 应该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所以, 以爱岗敬业为基点,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是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树立学生尊重职业的意识, 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 发现职业与自我的关系, 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 以适应自己未来所选择的职业, 并在今后的职业适应过程中积极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结构, 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只有根据现行的工作需要改变原来的职业目标和兴趣, 调整心态, 培养对所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 在实践中产生对职业的热爱, 才能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在职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构建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学习共同体

(一)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人文教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我教育的过程, 教师是人文教育中的对话者, 是协调教育行动的组织者, 是学生成长经验的分享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主动选择。学生只有成为课程的主体, 才能调动自己的全部精神要素, 参与课程学习。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 其自我意识已处于比较发达的状态, 能够在了解职业生活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信息收集, 对情感、价值、意志等人文要素进行评价、判断, 形成自我设计, 进行行为选择。以对话的方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师生在平等基础上相互理解和交流, 使人文教育合理地介入并有效地引导, 是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的条件。教师要以人为本,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知识价值观, 在教育中能够真正地尊重人、发现人、发展人。教育的人文精神是教育的本质力量, 也是教育的本原属性。它以人性发展的可能性为起点, 以关怀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 教师应是这一目标的最佳承载者和实践者。

(二) 构建学生与社会企业制度文化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只有通过活动, 才能对外部的客观世界发生作用, 才能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 并在这一过程中改造、发展和完善人自身, 因此, 实践是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人文素质的形成, 是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许多人生感悟、社会体验、对自然的认识、对工作的了解、人际的交往、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人文教育由理性的知识形态变成感性的行为。职业生活作为反映个体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 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职业生活所拥有的体验性、互动性情境, 以及对它的理解和应用, 为高职人文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生动的场景, 职业生活又包含着丰富的默会性人文知识, 对高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经验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学生与社会企业制度文化互动的实践学习形式, 使学生在人与职业、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中具有自我建构、自我成长的平台, 形成面向职业生活的人文素质。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其职业性, 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必须与高职的办学目标、培养方向等紧密联系, 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突出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2 (19) .

[2]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OL].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http://dlib.cnki.net.

[3]陈瑞丰.马克思实践观下高校职业理想教育[J].出国与就业, 2011 (20) .

[4]王进, 施霞.大学生职业意识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9) :69.

上一篇:以青春为主题的高一优秀作文600字下一篇:有灵气的作文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