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诗赏析

2024-07-08

左思咏史诗赏析(精选15篇)

左思咏史诗赏析 第1篇

左思咏史诗赏析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①,离离山上苗②。

以彼径寸茎③,荫此百尺条④。世胄蹑高位⑤,英俊沉下僚⑥。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⑦。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⑧。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⑨。[1]

作者简介

左思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291-299)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录于

[4]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作品注释

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涧:两山之间。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苗:初生的草木。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径:直径。径寸:直径一寸。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此:指涧底松。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世胄:世家子弟。蹑(niě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⑧金:指汉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七叶:七代。珥(ěr耳):插。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⑨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伟:奇。招:招见。不见招:不被进用。这两句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以上四句引证史实说明“世胄

[2]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是由来已久。

【赏析1】

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四句,意为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作者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用“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四句,意为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作者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段灼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当时朝廷用人,只据中正品第,结果,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刘毅的有名的《八损疏》则严厉地谴责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晋书·刘毅传》)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是个奇伟的人才,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何焯早就点破,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这首诗通首皆用对比手法,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赏析2】

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松树郁郁葱葱地生长在山涧之底。郁郁,形容草木繁盛的样子。,离离„离离‟形容小草分散下垂的样子。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径寸茎‟直立一寸的茎,指小草短小的枝叶。,荫此百尺条„百尺条‟指松树高大的树枝。

世胄„世胄‟世族子弟。胄,后裔。蹑„蹑(niè)‟登,踩踏。高位,英俊沉下僚„僚‟官职。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汉代的金日(dī)和张汤两家,凭借祖先的功业,从汉武帝时起,到王莽篡汉止,七个朝代,世代做汉朝的高官。七叶,七世。珥汉貂,插着貂尾的帽子。汉代侍中、中常侍等官帽上都插着貂尾。藉,借助、依靠。珥,插。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像汉代冯唐这样的英俊之士,到了老年时尚职位低微,不被重用。冯公,汉代的冯唐,文帝时年已七十左右,仍作中郎署长,一个很小的官。伟,人才出众。招,召见、重用。

欣赏指要

左思出身寒门,虽有振世济困的志向和令洛阳纸贵的才华,却因为生活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魏晋时期,终究得不到重用。左思的这首咏史诗是在借咏史而咏怀,表达自己对曹魏以来严酷的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批判。诗人从涧底松和山上苗起兴,以“涧底松”喻寒微出身者,以“山上苗”喻世族出身者。在诗人看来,造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是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诗人还从历史人物中找出了例证:“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在金张和冯公的对比中揭露和谴责腐朽制度所衍生出来的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魏晋诗坛上,用诗来抨击门阀制度,左思是第一人。他以古喻今,从切身之痛出发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在咏史诗方面的贡献,犹如谢灵运之于山水诗,陶渊明之于田园诗,可以说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其慷慨激昂之气、质朴豪迈之风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朗读时需要多加体会。

有关资料

据《世说新语》记载,左思貌丑口讷。与左思同时代的潘岳是著名的美男子。《世说新语〃容止》记载:“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与此相对应,《世说新语》描写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据《晋书〃左思传》云,左思少时学书与音乐不成,其父认为他笨,左思受到刺激,发奋勤学,历十年而写成《三都赋》。《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价涨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由来于此!《文心雕龙〃神思篇》称“左思炼都以一纪”,把他列为古来文思迟缓的作者之一,评为:“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

沈德潜说:“太冲(左思)胸次高旷,而笔力又复雄迈,陶冶汉魏,自制伟词,故是一代伟手。”(《古诗源》卷七)。

左思咏史诗赏析 第2篇

咏史诗

作者:左思朝代:魏晋 梁习持魏郎。

秦兵不敢出。

李牧为赵将。

左思咏史诗赏析 第3篇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杰出的诗人。司马家族统治下的西晋是我国历史上比较黑暗的朝代之一。左思出身寒门, 因为当时门阀氏族把持朝政, 寒门庶族常常受到排挤, 他仕途不得意。他的很多作品反映了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同时也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他的诗赋成就很高, 他的《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他的诗, 谢灵运认为“古今难比”, 钟嵘《诗品》也将其列为上品。《咏史》诗八首, 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 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其二写道:

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 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 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 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 白首不见招。

无独有偶, 比他晚一百多年的南朝鲍照同样生活在一个“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 (《晋书·刘毅传》) 的门阀社会, 鲍照空怀一腔热忱, 却报国无门, 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 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 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 开人世所未有”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 但是这样一位重要的诗人居然史书无传, 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鲍照身前身后之寂寞冷清可见一斑!在精神压抑中迸发出来的愤懑之情, 在他的笔端化为警世的闪电, 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指黑暗的现实。《拟行路难》第四首, 即是鲍照此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其中写道: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与左思的《咏史》 (其二) 相比, 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表现手法上, 都运用相似的比兴手法。《咏史》 (其二) 前四句用涧底松来比喻英俊人才, 用山上苗来比喻世胄子弟, 因为他们的出身不同, 所以社会地位就会有天壤之别, 由此展开评论。《拟行路难》 (其四) 则用“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起兴, 认为人生的境遇就像水倒在地上会向不同的方向流散一样, 人生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也在揭示由社会地位带来的不公。

在表达的情感上,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才能湮没、壮志难酬的遗憾和对氏族门阀制度的极度愤懑和鞭挞。左思《咏史》 (其二) 从第五句开始, 由自然现象直指社会的不公, 语言犀利直接, 并且指出这种现象由来已久, 历史上比比皆是。作者借用冯唐至死不得重用的典故, 一方面表达自己才华无法施展的遗憾, 同时也是刺向门阀制度的一把匕首, 是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控诉和批判。《拟行路难》 (其四) 从第三句开始, 同样由自然现象过渡到“人生”, 说自己“心非木石岂无感”, 他似乎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不然, 只要深研诗意, 就可以体会到诗人故作恬淡的语言中蕴含着的无限愤慨。他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 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他越是自我宽解, 故作超脱之语, 我们就越是感受到他那颗被压抑的心灵在对命运苦苦地抗争。

两首诗又各有特点, 《咏史》 (其二) 语言铺张华丽、对仗工整、长于用典, 全诗用到的对比手法, 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中把涧底松和山上苗、径寸茎和百尺条、世胄和英俊、金张和冯公放在一起作对比, 来说明阴阳易位、贤愚颠倒的极不合理的事实, 给读者以强烈深刻的印象, 达到讽喻的最佳效果。《拟行路难》 (其四) 语言质朴, 句式相对自由。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文字写成, 明白晓畅, 气势连贯, 浑然一体。更难得的是, 鲍照用如此浅近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含蓄的诗意和深沉的感情。语言的平易与诗意的深邃, 二者的融汇, 使诗歌古朴而不流于浅陋, 含蓄而不失于生涩, 具有一种浑朴莽苍的格调。诗歌不以文辞取胜, 却以真情动人。可见作者复杂的心路历程, 也足见诗人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

在情感的表达上, 今人吴调公评《咏史》 (其二) 说:“如果前二句中的一‘蹑’一‘沉’还属于冷眼观察, 那么后二句转入对‘地势’和‘由来’的揭示, 就表现为诗人痛心疾首和大声疾呼了。”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 。所以诗人的情感表达是直白的, 是愤怒中的喷腔而出, 掷地有声, 振聋发聩。《拟行路难》中如果说前面的“心非木石岂无感”还能表现诗人的慷慨义愤, 那么后面的“吞声踯躅不敢言”就变得那么痛苦和无奈, 实在是精神极度压抑中的低吟浅唱。所以诗人情感的表达是委婉、曲折的, 就是这种委婉的表现, 更加反映出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

简论左思咏史诗 第4篇

关键词:咏史 咏怀 建安风骨

最早以咏史诗命名的当推东汉班固的五言《咏史》。钟嵘在《诗品·总论》说:“东京二百载中,唯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1]班固的这首《咏史》几乎用的是史事的叙事手法,我们很难窥视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感情。因此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无法与左思《咏史》相比,但不难看出后者对前者的承袭。清人何焯说:“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隐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太冲多自虑胸臆,乃又其变。”[2]从咏史诗的发展顺序来看,以“隐括本传”为正体,以“自抒胸臆”为变体。前人的咏史诗虽有咏怀成分,但偏重于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把历史现象、经验与个人的现实遭遇、情感体验如此成功的结合在一起,始自左思。刘熙载《艺概》说:“左太冲《咏史》似论体。”[3]所谓“论体”,重在议论。惟有采用议论方式,才能坦率咏怀。诗人把议论融于形象,使作品富于感情。不管是回顾过去,还是面对现实或驰想未来,一切理想和雄图的表述,都紧紧地扣合着激发人们想象的具体事物。每首诗中,诗人的自我都得到了升华。

张玉谷所言:“(左思的咏史)或先述己意,以史实证之。或先述史实,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与史实暗合。或止述史实,与己意默寓。”[4]诗人往往错综史实,连类引喻,从容调度,纯熟而自然地直抒胸臆,名咏史,实咏怀。如《咏史》第一首,直抒胸臆,把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与慷慨抒写无遗。第二首“郁郁涧底松”里,一边是赫赫洋洋的金日磾和张汤,一边是年老官微的冯唐。对比了他们的悬殊地位,这样“蹑高位”和“沉下僚”的具体事例有了,“由来非一朝”的铁证也昭然若揭。在《咏史》第三、五、六三首中,左思歌颂了段干木、鲁仲连、许由、荆轲、高渐离等高节之士的情操。鲁仲连建有功业,诗人景仰;许由不慕功名,自甘退隐,作者追慕;荆轲、高渐离傲岸世俗更为太冲赞赏。第四首诗中,作者表示愿以扬雄为准的,著论辞赋,希以“立言”求“不朽”。第七、八首中,诗人“直举胸情”,诉尽寒士的悲辛。

由此可见,左思所关注的不只是事件所蕴含的得失意义及道德评价,而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通过历史上的人、事来抒发,这样的咏史诗往往有所寄托,他把历史人物作类的归纳以探讨寒士的命运与出路,从中获取的不是某件事的具体教训,而是抉择生活道路的启示。这使他的《咏史》超出事件的限制而真正具有“史”的意味。

左思是西晋杰出的文学家。他是当时重视形式而轻视内容的不良风尚中重振建安风骨的唯一诗人。钟嵘评其诗“出于公干”,[5]公干即建安诗人刘桢,在论及陶渊明时说“又协左思风力”[6],“风力”与“风骨”相近。可见钟嵘标举“左思风力”,含有左思再现建安风骨之意。钟嵘还说他的诗“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7],也批评他“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8]。这固然是囿于齐梁时尚,但我们从中可知钟氏所谓“左思风力”并非指其诗的文采,而主要就其内容而言。很显然,左思不像以前的咏史诗人那样,只在客观铺叙史事中略见自己的意旨,而是能慷慨地以古人自喻,做到了咏史而己之情性俱见。他的咏史诗具有强烈的抒发性。再加之他恰当而变化多端地以史实作为抒怀的素材,这就使他奔放热烈的感情能多角度地自由迸发。故他的咏史诗典而怨,精而切,得讽喻之致。其建安遗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他在咏叹古人古事中抒发了自己慷慨敷昂、高洁不凡的功业理想

咏史第一首,叙写自己早年的文才武略、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铅刀虽钝,犹贵一割,为国捐躯,何等慷慨。一“眄”一“盼”,一“澄”一“定”,表现了他为国立功的勃勃雄心。“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与渴求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建安诗人曹子建何等相似。

(二)无情的批判了黑暗的现实

如果说前面抒发的理想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清醒认识,那么咏史其二则是他对当时门阀世族的直接揭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涧底松喻受屈的寒士,山上苗喻依仗门第世代为官的士族。通过比兴,揭露了当时贤愚不分的黑暗现实,指出了这种历史悠久的根源。“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观今鉴古,全诗洋溢着强烈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晋时代,在门阀世族制统治下,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左思着他的身世之感,同时还替古人发了牢骚。如果说曹操的《蒿里行》是用民歌体的形式反映了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现实,是“汉末实录”,是“史诗”,那么,左思以咏史诗的形式展现了魏晋门阀制下庶士受压的历史。他在兴寄讽喻中嵌进史材,咏史以咏怀,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建安风骨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一脉相承。

左思作品中抒发了高洁不凡的人格理想,鲜明地提出了评价人物的独特标准——尊重“寒士”,追随“隐士”,钦佩“侠士”,倾慕“达士”。

咏史其四,以赋的手法铺写京城的豪贵繁华和扬雄穷居著书的寂寞,表现了对寒士的崇高评价。清人何焯说:“此首言地势既非,立功难觊, 则柔翰固在,潜于篇籍,以章厥身者,乃吾师一也。”[9]指出了左思在“铅刀一割”的理想没有实现之后,力图“以翰墨为勋绩;以辞赋为君子”以寂寞寒士自况。左思的确有与扬雄类似的经历。公元272年,他送妹入京而迁居洛阳。当时著名文人陆机听到左思想作《三都赋》就讥笑他说:“此间有绝父欲为此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但左思仍穷居著书,赋成之初,时人看不起,最后左思请有高誉的皇甫谧为之作序延誉,终于使得“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由此可见,左思对历史上的寒士的崇高估价渗透了他个人独特的身世之感,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豪贵士族的蔑视。

咏史其八抒发了作者认清黑暗现实后产生的愤嫉和绝望。他反对苏秦、李斯之辈的暴兴暴亡,主张做一个安贫知足的达士。这虽于反抗黑暗现实是消极的,但与那些虚伪狡诈、逐鹿荣华的人相比,就高洁得多了。左思独善其身的归隐思想是真率自然的感情流露。他能在污浊的现实中坚持独立的人格,正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骨气的真实表现。

综上所述,左思咏史诗能直抒胸臆而不颓废,抒发感情时有《古诗十九首》那样的真率自然,而去其庸俗颓废的糟粕。整组咏史诗达到了历史感、现实感和身世之感的统一,洋溢着向上的情调,托史抒怀,使人感到风力内充,有建安诗人“骨气奇高”、“慷慨悲凉”的风骨。

注释:

[1][5][6][7][8]周振甫:《〈诗品〉译注——周振甫译注别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2006年版。

[2][9][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清]刘熙载:《艺概(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清]张玉谷:《古诗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左思咏史诗赏析 第5篇

咏史(八首其八)

作者:左思朝代:魏晋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赏析】左思的《咏史》诗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另外,《咏史》诗在艺术上也有着它特出的地方。

第一,力矫太康颓靡文风,承继建安雄健骨力。

晋初太康文坛上,总的创作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结合现实实际;追求辞句华丽和对偶的工整,形成了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在这种颓风面前,左思则独树旗帜,以《咏史》诗为代表,继续发扬了建安文学“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优秀传统。虽然以咏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创,但左思能从现实生活出发,精心选择史实,巧妙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咏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讥世。这不仅突破了前人咏史诗只限于一事,“堆垛寡变”的局限,而且与太康文学刻意摹仿古人、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倾向分庭抗礼。钟嵘说,左思的《咏史》诗“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是很符合左思诗的实际的。在艺术形式方面,《咏史》诗并非不注重,诗人从华丽之中求朴拙,于浮泛之外求深蕴,质朴自然,奔放沉郁,绝少雕镂的痕迹。综上两个方面,钟嵘称赞左思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左思风力”(《诗品》)。王夫之则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破,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评选》卷四)这些评价是公允的。

第二,才志结合,浑然一体。

陈祚明曾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创成一体,垂示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无其志,语必虚矫;有其志而无其才,音难顿挫。”(《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陈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于才志结合,是很对的.。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其一,正面畅抒自己的理想,可谓全组诗的总纲;其二,写遭受门阀制度的压抑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其三,表示要以段干木、鲁仲连为榜样,另僻蹊径,以期报国;其四,写自己甘于孤寂专心著述,成就自己;其五,再写此路不通,而想追奔许由;其六,赞誉荆轲,借以披露情怀;其七,从历史上许多英俊人物沈埋下僚,以慰心中的不平;其八,写社会的黑暗,决心避世,求洁身自好。这些作品中,思想情感似滔滔江水,奔泻翻腾;又似九曲黄河,曲折回环,一咏三叹,反复宛转。慷慨悲壮之中,有细腻旖旎;低音纤气之内,又挟滚滚沉雷。左思把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分别写在各首之中,恰似一个巨手巧匠把颗颗散珠组成一个完整精美的花环。因而《咏史》“遂为古今绝唱”(胡应麟语),在中国文学史上,咏史诗体同左思的名字便紧紧联起来了。

左思咏史诗赏析 第6篇

试分析左思对咏史诗的创新之处。

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钟嵘评为“质木无文”。此后文人也都有咏史之作,曹魏时王粲、阮璃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但班固以来的咏史诗,大抵是“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一诗咏一事,在史事的客观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诗,既受前人影响,又有一定创新。

具体说来,左思的咏史诗多自抒胸臆,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抒怀的新的创作道路,成为后人效仿的范例,这是左思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陈祚明曾评价为“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又如“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最能表现左思气概。钟嵘《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日:“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日“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日“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日“精切”;他的诗能起到讽谕作用,故日“得讽谕之致”。总之,左思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被称之为“左思风力”,有再现建安风骨的意思。

左思咏史诗赏析 第7篇

招隐

作者:左思朝代:魏晋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峭茜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

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

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

左思《咏史诗》浅析 第8篇

首先, 左思的咏史诗打破了以往咏史诗的传统写法, “不专咏一人, 不专咏一事, 己有怀抱, 借古人事以书写之, 斯为千秋之绝唱。”[1]我们知道, 咏史诗正式确立于班固的《咏史诗》, 但是班固的这首诗歌情节简单、人物单一, 被认为“质木无文”[2];到了曹植、王粲, 他们仍然是沿袭了咏史诗的传统写法, 仅就历史而论历史, 并无“个人”的加入。左思的咏史诗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非常多, 但他不再铺叙古人古事, 而是对历史有选择的加以采用, 使之以成抒发个人胸臆的兴寄之物, 从而开创了咏史以咏怀的新路, 对后人影响极大。试举一例:

三良诗

曹植

功名不可为, 忠义我所安。

秦穆先下世, 三臣皆自残。

生时等荣乐, 既没同忧患。

谁言捐躯易, 杀身诚独难。

揽涕登君墓, 临穴仰天叹。

长夜何冥冥, 一去不复还。

黄鸟为悲鸣, 哀哉伤肺肝。[3]

咏史诗 (七)

左思

主父宦不达, 亲戚还相蔑。

买臣困采樵, 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 归来亦负郭。

长卿还成都, 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 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 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屯邅, 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 遗之在草泽。[4]

曹植的《三良诗》取材于《诗经·秦风·黄鸟》, 咏赞的是子车氏三兄弟为穆公殉葬的史事。整首诗可分为三层, 开首两句是第一层, 点出了作者的意旨——他认为三良殉葬是一种忠义的行为。中间八句为第二层, 完整的录叙了三良为穆公殉葬的场景:三良登临穆公的墓穴, 回想生时共享人间的荣华快乐, 死时要共同分担忧愁, 仰天长叹:“谁说捐躯容易呀, 等到要牺牲自己时却发现真的太难!”诗歌最后结以黄鸟也为之悲鸣, 慨叹这样的捐躯十分的可悲。纵观这首诗, 诗人并未明显地在三良的行为中杂入自己的胸臆, 诗人似乎只是以一个局外旁观者的身份在向人们陈述介绍评点这段历史, 是在发思古之幽情。而与之相反的是, 左思的《咏史诗》其七涉及了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四位贤哲的事迹, 诗人写他们贫困不遇时的困苦生活显然不是在向人们介绍这四位贤人。诗人在描述中加入了自己的胸臆, 在诗人看来, 贤哲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 就必须怀才而有“遇”。一个人纵使见识卓异, 如果未“遇”, 也只会永远处境艰难, 有饿死填沟壑之忧。就如主父偃、朱买臣等四位贤人未“遇”时, 连他们的亲人都蔑视他, 自己的妻子也背叛他。虽然后来“遗烈光篇籍”了, 但那是因为他们最后终于有了“遇”。诗人写主父偃、写朱买臣、写陈平等实际上都含有自己的影子——满腹才华, 出身卑微, 先都怀才而不遇处境艰难。然而像他们那样怀才有“遇”, 终有成就的人自古又能有几人呢?诗人发出自己了的感慨:每个时代没有有才的人呢?然而像主父偃等这样怀才而后终有“遇”的寒门才子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的人只能是有才而被埋没。这样的事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是自古就有的。诗人写自己被“遗之在草泽”的愤慨与不平, 是咏史更是在伤今。

其次, 左思在《咏史诗》中力图构建一种自己所希企的理想人格, 这比前人单纯的用道德眼光来评述历史要深刻的多。班固的《咏史诗》从儒家孝道的角度来咏赞缇萦舍身救父的行为。曹植诗以“忠义我所安”开篇, 王粲诗虽然开篇指出三良殉葬是“空尔为”, 隐含诗人对穆公行为的责备。但这并不是诗人的主旨之所在, 诗人的主旨是要称颂三良“同知埋身剧, 心亦有所施”的勇气, 认为正是三良为穆公殉葬的忠诚行为才使得他们“生为百夫雄, 死亦壮士归规”, 得以流芳百世。阮瑀诗中写到“谁谓可此处, 忠义不可忘”, 亦为赞赏他们的忠义。他们三个的意思如出一辙, 都是从君恩臣义的角度叙写三良为穆公殉葬是忠诚的表现。建安十六年, 曹操西征大破马超, 随从者莫不感奋, 他们出于对曹操的感遇之恩, 进而发出忠君效命、报恩捐躯的感慨就是十分的自然了。左思的《咏史诗》是针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而发, 但他并未停留于单纯从传统道德角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出批判, 他在诗作中融入了对自身境遇的思考, 在努力的探索魏晋时代的庶族文人究竟应该怎样自处。左思的《咏史诗》中涉及了十二位历史人物——冯唐、段干木、鲁仲连、扬雄、荆轲……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诗人所选用的这些人物形象, 就会发现诗人描述的实际上是一个群体——寒士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生侧陋之蓬户” (左芬《离思赋》) 的卑微出身, 而后或以自己的高洁人格, 或以自己的卓异才华而“英明擅八区” (《咏史诗》其四) 。这些寒士要么不慕功名富贵, 自甘退居高隐, 要么为人排难解纷, 却不求回报, 要么蔑视权贵, 超越世俗。他们的人生道路选择实际上也蕴涵有诗人自己的追求。在《咏史诗》其二中, 诗人写到“吾希段干木”, “吾慕鲁仲连”。段干木是战国魏人, 是当时的贤者, 隐居穷巷, 不愿为官, 魏文侯对他很尊重。后来秦国要兴兵围魏, 司马唐谏说段干木是位贤人, 魏国以礼待他天下没有不知道的, 不可以加兵, 于是秦终不敢攻打魏。所以说他是“偃息藩魏君” (“偃息”为退隐高卧之意) 。鲁仲连亦为战国时人, 好俶傥之术, 亦不肯为官。据史载秦使白起围赵, 赵国正计划尊秦为帝, 以求罢兵。当时鲁仲连正在赵国, 说服了赵人放弃这个计划, 使秦军后退五十里。在“舌辩”退秦之后, 鲁仲连再三辞让平原君的高封厚赏, 说世上所贵者是那些能为人排难解忧的不羁之士, 为人排难解纷而有所取则和商贾之人没什么差别。段干木、鲁仲连这种不慕功名, 功成不受赏, 自甘退隐, 粪土权贵的高尚品格正是诗人所一直追求的理想人格。所以诗人在最初的诗歌中流露最多的就是“功成不受爵, 长揖归田庐”;是“功成耻受赏, 高节卓不群”。然而时代发展至魏晋南北朝, 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中正品第人才, 虽有德、才、家世三项, 却以家世为先, 战国时期那种“偃息”、“谈笑”退敌军的时代已如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还了, 想要在如今这样的一个“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环境下建功立业, 才干退居次要的地位, 以一定的大族势力作为依托则成了必不可少的条件。诗人“生侧陋之蓬户”, 一介寒士何谈建功立业?无功无业又何谈受爵?所以诗人“功成不受爵, 长揖归田庐”的人生理想最终只能走向破灭, 但是诗人并未就此自暴自弃, 向污浊的社会现实妥协, 实际上在诗人的心中一直有一个人格的底线, 那就是无论功成与否, 人格的独立与尊严都是士人的最根本的立身处世之道。诗人十分推崇荆柯。在《咏史诗》其六中, 诗人并未选用我们所熟知的易水送别、与秦王搏击的场景, 而是选取了荆轲与燕国狗屠以及会击筑的高渐离同饮于市、哀歌相和的故事, 他的旁若无人、他的眄邈四海、他的蔑视权贵中都蕴涵有诗人自己的情怀, 虽然他最后刺秦王并未成功, 但是他的这种不谄媚权贵, 视权贵为尘埃的精神是“与世亦殊伦”的, 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这同时也是一个士人处世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左思在其《咏史诗》中托古人言志, 借古事抒情, 力图架构起一套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远远超越了前人。即使与同时代的人相比, 他的这种“功成不受爵”的人格理想, 他的这种不谄媚权贵的精神也是高出当代的。

左思《咏史诗》开创了咏史以咏怀的新路, “创成一体, 垂式千秋”[5], 对后人影响极大。然而正如中国历史在魏晋时并未孕育成熟一样, 咏史诗发展至左思也并未完全达到浑圆“以唱叹写神理”的境界。

注释

1[1]《文心雕龙·明诗》, 见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 中华书局1980年版, 第62页。

2[2]《诗品·序》, 见《诗品注释》 (梁) 钟嵘著, 向长清注, 中华书局1986年版, 第4页。

3[3]《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二版。

4[4] (《汉魏南北朝诗选注》, 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咏史诗歌赏析 第9篇

咏史怀古诗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⒊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㈠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对比失落或同病相怜两种。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㈡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注][1]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2]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3]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鉴赏方法指要

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其次,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往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感情成分较浓。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如杜甫《咏怀古迹》。杜甫为什么追念王昭君呢?其实,这是没有找到二者的对接点: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

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怀古咏史诗的写法多样,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有用典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

小结: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注】:两诗中的“周郎”指的是周瑜,后一诗中的“魏帝”指的是曹操。

2.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区别何在?

3.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汴河曲 [唐]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⑴ 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李商隐咏史诗《龙池》赏析 第10篇

【龙 池】

李商隐

龙池赐酒敞云屏,

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

左思咏史诗赏析 第11篇

咏史诗

作者:王粲朝代:魏晋 自古无殉死。

达人所共知。

秦穆杀三良。

惜哉空尔为。

结发事明君。

受恩良不訾。

临没要之死。

焉得不相随。

妻子当门泣。

兄弟哭路垂。

临穴呼苍天。

涕下如绠縻。

人生各有志。

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

心亦有所施。

生为百夫雄。

死为壮士规。

黄鸟作悲诗。

左思咏史诗赏析 第12篇

咏史二首

作者:张祜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汉代非良计,西戎世世尘。无何求善马,不算苦生民。

外国雠虚结,中华愤莫伸。却教为后耻,昭帝远和亲。

留名鲁连去,于世绝遗音。尽爱聊城下,宁知沧海深。

左思咏史诗赏析 第13篇

咏史

作者:吴氏朝代:清体裁:七律 六贵同朝激虎彪,横江勒马下秦州。

银枪酒市春双靥,玉昼莲台月半钩。

赵鬼西京谙汉赋,阿兄东阁压通侯。

左思咏史诗赏析 第14篇

咏史

作者:罗隐朝代:唐体裁:七律 蠹简遗编试一寻,寂寥前事似如今。徐陵笔砚珊瑚架,

赵胜宾朋玳瑁簪。未必片言资国计,只应邪说动人心。

左思咏史诗赏析 第15篇

咏史

作者:皎然朝代:唐体裁:五古 独负高世资,冥冥寄浮俗。卞子去不归,何人辩荆玉。

鬻舂意不浅,污迹身岂辱。鸾铩乐,虬蟠甘窘束。

上一篇: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工作计划下一篇:2023年学生会环境保护协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