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铅球教学中学生的素质培养

2024-08-16

论推铅球教学中学生的素质培养(精选9篇)

论推铅球教学中学生的素质培养 第1篇

论推铅球教学中学生的素质培养

摘 要:要解决推铅球这类体育课枯燥和乏味的问题,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在布置题目和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探索技校生素质培养的问题。本文将论述推铅球教学中的过程素质培养。

关键词:推铅球 教学 素质 培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良人才。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技工体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技工教育理论界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和探讨,许多技工院校也正积极探索技校生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方面,体育教学课堂中到底可以用哪些教学手段、哪些教学内容、哪些教学方法呢?

一、什么是素质培养

简单地说,素质培养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个性,注重开发潜能,注重健全个性为特征的一种培养教育方法。素质培养是伴随终身教育的培养。

二、体育教学和素质培养的关系

体育教学是以发展学生身体为主的教学活动。体育对身体素质发展的影响,实质就是通过体育促使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能力和精神几方面得到充分的、均衡的发展。而发展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可以为将来顺利适应岗位工作准备良好的身体条件。

三、素质培养落实到体育教学的途径

1.从应试教育向素质培养教育的观念转化

应试教育和素质培养教育不是对立的,教学目的是一样的,简单地讲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是采取的方法不一样,得到效果也会不一样。体育教学法是随着时代的需求而改变的,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

应试教育就是用分数来量化,或者说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一种教学方法。体育课应试教育指的是单纯为体育考核和体育达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多次反复地做练习来达到熟能生巧,无法避免枯燥和乏味的教学。注重分数高低的教学,势必会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2.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

如在推铅球教学中,为改变课程内容枯燥和乏味的现状,笔者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布置一道题“怎样才能把铅球推得远?”在回答问题时,有一学生提出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老师,我把手臂肌肉、肩膀肌肉、腰背肌肉等这些肌肉练发达、有爆发力了就能把铅球推得远,还是经常练推铅球就能使这些肌肉练发达、有爆发力了呢?”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着实让笔者吃惊。于是,笔者首先表扬了学生上课时肯动脑筋,想问题想到点子上,这是上体育课所希望出现的现象,然后让学生明白这个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了培养这种精神,养成这种习惯,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一问题深入思考下去,彻底弄懂,探索体育锻炼的乐趣,笔者再把题目细化地布置下去,第一题:推铅球体现哪些肌肉的力量?第二题:哪些项目练习能锻炼这些肌肉变发达和有爆发力?第三题:铅球为什么是推的而不是掷的?第四题:怎么样推铅球的姿势和动作算是对的?

课后,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到处去找答案,有上网的、有上图书馆的、有去问别的体育老师的„„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对能在现场检验的,就帮助学生进行验证;不能在现场检验的,就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讲出道理使学生有所收获。题目答案的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注重这个过程,鼓励和肯定学生对体育关注的过程,让学生有继续探讨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不会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相反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从事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身体的锻炼。

3.素质培养的成绩评定

素质培养的过程要进行量化,用量化的分数来肯定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

素质教育就是不以传统的教育和考核方法来培养和评价学生,而是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成绩分为四档: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非常活跃,作业做得好,勤思考,学习效果佳为优,分数90~95分;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比较活跃,提问回答还好,勤思考,学习效果中等为良,分数80~89分;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基本上完成要求,分数60~79分;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基本上完不成要求,分数在55分以下。

综上所述,素质培养是教师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好品质、高情操、积极的、坚强的、有团队精神的,有健壮体魄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市技师学院)

论推铅球教学中学生的素质培养 第2篇

关键词:速度节奏,最后用力,影响因素,教学方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田径运动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其中对推铅球的传统技术的研究刚进入精密化阶段,但是新技术都是在传统技术上的发展,对传统技术的研究仍有其重要的意义。[1]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可知,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优秀专业运动员的训练进行研究,就我国专业优秀运动员提出了影响其铅球速度节奏的各方面因素,如重心速度与铅球速度差值过小,运动员滑步阶段的蹬摆技术不够完善,铅球最高速度和重心最高速度差值大等。没有适合铅球技术教学中速度节奏的培养方法的理论研究。基于这种现象,本文主要针对学生的铅球技术学习,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最后用力阶段铅球的速度节奏,找出因素,提出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教练员在铅球速度节奏教学和学生在铅球技术中速度节奏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以致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速度节奏,提高铅球成绩。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铅球技术教学中最后用力阶段速度节奏的培养。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广泛了解和吸收前人创造的研究成果,查阅有关专著、文献资料,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体育学、心理学、运动竞赛学、运动训练学等多部专著与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 观察法

观察影响调查对象扔铅球最后用力阶段速度节奏的因素,与专业优秀运动员进行对比,比较体育系学生是在哪些方面的速度节奏出现问题及提出其原因。

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和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的比较、归纳、分析与综合,阐明和总结本课题的研究观点,提出建议。

3 最后用力阶段的速度节奏的一般规律及要求

铅球的最后用力必须在两腿远端固定(支撑)的条件下进行,以便为髋和躯干用力提供有力的保证。[2]最后用力的初始状态,即要有合理的超越器械使铅球获得有效的加速距离,又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动作,这就要求下肢运动加快,使得髋部横轴的速度超越臂部运动的速度,身体处于扭紧状态,即身体超越器械。[3]

在最后用力前形成左侧支撑,使髋部升高,身体伸展,既加大了身体各环节对地面的作用力,又加大了出手的垂直分速度和形成较合理的出手速度。[4]在最后用力技术速度节奏训练时,既要加强用力速度和用力节奏的训练,又要体现完整动作的加速用力特征,而且注意环节用力与整体用力的协调配合和动作的放松与加速。

4 推铅球最后用力环节中影响速度节奏的因素及外在表现

一般在初学时,往往在铅球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影响到铅球速度节奏的培养,现就对滨州学院体育系的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得出体育系学生在背向滑步推铅球中最后用力阶段速度节奏出现的错误及其影响因素。

最后用力阶段是推球技术中的关键阶段,出手速度的80%-85%来自最后用力阶段,因此,教学中更应关注这段速度节奏的学习。经过观察研究,此阶段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阶段。

首先,最后用力阶段用力顺序不正确,不能从下到上、大肌群带动小肌群。主要原因在于在水平着地时身体最初形成侧弓时,躯干的上肢急于发力没有送髋转体,下肢力量传递不到上肢去,仅靠上体和上肢用力。再有初学者出手时无力,没有很好的左制动,出现这问题的原因是左腿没有快速有理、力的向上蹬起,没有左撑,左臂后拉左肩,左肩后撤,重心靠后。其次观察还发现许多学生没有最后的甩腕拨指,原因之一是过早的拿球离肩,形成抛而不是推的动作;再是出手时手型不对,没有意识的去拨球。这些问题都对铅球在最后用力阶段的速度节奏产生较大影响,影响铅球成绩,在教学中应多加注意。

4.1 成绩较好的学生最后用力阶段影响速度节奏的因素及外在表现

在铅球成绩较好的学生中有30%的学生出现第一种错误,出现第二种错误的学生有10%。

见表4.1:用力顺序不正确这种错误主要出现在身体素质好技术能力一般的学生身上,有1/2(男女生各占1/4)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未形成动力定型,对技术掌握不够。

身体素质技术能力都好的学生出现左制动不明错误的占1/3,都是男生。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不够,未引起学生注意。出现在身体素质好技术能力一般的学生中,男生占2/3,女生并未出现,原因主要是投掷时形成倒肩动作,自我意识不够,使左肩打开,左制动不好。

在成绩好的学生中并未出现第三种错误。

4.2 成绩一般的学生最后用力阶段影响速度节奏的因素及外在表现

在成绩一般的学生中有50%出现第一种错误,出现第二种错误几率是40%,出现第三种错误的几率为50%。

如表2身体素质一般而技术能力较好的学生出现第一种错误动作几率为4/15(男生2/15,女生2/15),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较差是影响这类学生用力顺序的主要因素。而身体素质较好,技术能力一般的学生占1/3(男生占2/15,女生占3/15),主要因素是未形成定性,着急上肢发力,而不是从下肢蹬地开始,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学习动作慢并且不完整。还有一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都一般,这类学生出现的错误几率是2/5(男生1/5,女生1/5)。这些学生主要是身体的协调性影响。部分女生是因为没注重发力顺序,只是同上肢去投。

素质一般、技术能力较好的学生中出现第二种错误几率为1/3(男生占1/6,女生占1/6),主要原因是身体控制力和平衡力差,虽主动制动,但效果不佳。另一部分身体素质较好或一般,技术能力一般的学生占2/3(男生占1/4,女生占5/12),主要原因是自我意识力差。

身体素质一般而技术能力较好的学生出现第三种错误几率为4/15(男女生各占2/15),主要原因是爆发力不好,导致出手慢。手臂动作慢,没有快速振臂的过程。而身体素质较好,技术能力一般的学生占1/5(男生占2/15,女生占1/15),主要是手臂没有主动拨球。还有一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都一般,这类学生出现的错误几率是8/15(男生1/5,女生1/3),主要是控制速度能力差,手臂速度慢。

4.3 成绩较差的学生最后用力阶段影响速度节奏的因素及外在表现

第一种速度节奏的错误在铅球成绩较差的学生中出现几率为60%。第二种错误动作出现几率为60%。第三种为80%。

如表3:身体素质很差,技术能力较好的学生出现用力顺序不对的几率为1/3(男生1/6,女生1/6),这类学生学习技术能力较好,但素质有一定不足,身体的神经支配协调差使发力不能从下至上,用力顺序不正确。另一类素质一般、技术能力较差的学生占4/9(男生占5/18,女生占1/6),主要影响因素是学生记忆动作的能力差,学习动作慢,导致技术的错误。还有一部分学生素质和技术能力都较差,占5/18(男生1/6,女生1/9)。是由于身体协调性的影响,再有因为身体素质差,对学习兴趣低,影响课堂技术的学习,一些女生心理方面害怕失误,信心差,对用力顺序的学习有一定影响。

其中身体素质很差,技术能力好的学生出现左制动不明的几率为4/9(男女生各占2/9),主要是因为身体控制力差。素质能力一般或较差而技术能力差的学生出现错误率为2/3(男生5/18,女生7/18),影响因素是自我意识差,智力方面较低,学习技术差,对左制动掌握不够。

其中身体素质很差,技术能力好的学生出现腕指不发力的错误几率为5/9(男生占2/9,女生占1/3),这类学生出错主爆发力差并且没有主动拨球。素质能力一般而技术能力差的学生出现错误率为1/2(男生2/9,女生5/18),主要是学生没有主动拨球。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都较差的学生出现错误率5/18(男生1/9,女生1/6)出现错误的原因爆发力差,拿球不正确,无法拨球。

5 结论

以上是使学生在滑步推铅球各个环节出现的错误动作的外在表现和影响因素,通过观察发现,身体素质的速度、力量和技术能力对学生铅球的速度节奏影响很大。除此之外,在心理、态度及兴趣方面也有一定影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铅球速度节奏,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田径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卢明娟,高志勇.铅球最后用力时机的把握[J].少年体育训练,2002(3):40.

[3]崔允龙,刘宗姝.最后用力时铅球运行距离、时间与成绩的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5):63-65.

[4]谢振禹.推铅球最后用力过程中的左侧支撑[J].龙岩师专学报,1996(3):114-117.

[5]王燕智.推铅球技术中最后用力投掷点的分析与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4):57.

[6]苑高兴.铅球最后用力的主要技术标准[J].田径,1999(5):27.

[7]袁作生.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论推铅球教学中学生的素质培养 第3篇

为了研究中学生在推铅球过程中头部位置变化对推铅球技术的影响。笔者以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为例,从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四个步骤进行了逐一解析:

第一步:握、持球与滑步前的预备姿势。持球后,背对投掷方向站立,此时头部应与躯干保持一致,目视斜下方。此时若有意抬头或低头都会反射引起四肢及躯干肌群的紧张,不利滑步动作的顺利完成。滑步开始,无论采用何种预摆姿势,均应使头部与躯干姿势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俯身、屈膝、下蹲等动作的完成。抬头则会导致背部伸直,四肢难以弯曲,从而破坏团身姿势,两腿难以发挥出最大力量。

第二步,预摆与滑步动作。在预摆的过程中,可采取高姿势或低姿势两种方法。若采用高姿势预摆时,双眼应看投掷反方向右下方,头部略低。若采用低姿势预摆时,头部应与背部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在做滑步过程中,头部位置的改变,会使整个滑步动作产生更大影响。正确的技术要求是:头部自然伸直,与躯干保持一致。教学实践中,初学者往往会出现诸如上体过早抬起,重心过早移向左腿。肩轴与髋轴难以扭紧等错误动作。究其原因,均与头部位置不正确的改变有关。抬头会迫使上体过早抬起,身体重心过早移向两腿之间,使超越器械动作难以完成,头部前倾过大会造成前俯过低,会影响到下肢蹬摆的程度和力量以及蹬地角度,使身体重心起伏过大。过早转向投掷方向则破坏了身体平衡,使肩轴与髋轴难以处于扭紧状态,缩短了最后用力的距离。

第三步,过渡与最后用力动作。完成滑步动作后,从右脚着地至左脚着地为过渡阶段。此时,两眼仍目视投掷方向的后下方。头与躯干保持一致。完成过渡动作后,左脚一着地即开始了最后用力动作。头部位置的改变也同样影响着最后用力动作的完成。进入最后用力时刻,首先发力的部位是右腿,而此时为使身体重心仍然落在右腿上,头和上肢左侧仍然保持自然伸直并与躯干一致的状态。这样会产生上体的前移落后于下肢的向前推进和右髋部的转动等良好效果以保证身体处于扭紧状态和“超越器械”的完成。伴随着右腿的蹬转,髋部的转动前移挺出,头部和肢体的左侧逐渐转向投掷方向,继而左臂先向前,再向身体左侧摆。使上体充分展开,但此时应强调,头与左侧的转动仍慢于髋部及下肢的转动。否则会导致运动员腰部肌肉橙驰和减弱右腿的蹬地力量。待“满弓”动作形成。逐渐后仰,促使背部肌肉紧张性加强,有力地协助了胸部向投掷方向的转动以及挺出,同时加强和协调两腿的蹬起。从而保证了上体、右侧肩部、投掷臂及手指的快速有力的“鞭打”动作。

第四步。铅球出手后维持身体平衡动作。铅球离手后,伴随着右腿的动作,头部应及时前倾,使四肢弯曲,达到降低身体重心、维持身体平衡的目的。

二、中学生在学习推铅球技术时。常见的头部位置错误、原因及其规避

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学生在学习推铅球技术过程中,出现的常见头部位置移动的错误及原因,以为提出更好的解决对策。笔者对部分中学的推铅球技术教学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中发现了如下主要错误和问题:

(1)常见头部位置错误。预备姿势阶段:低头、两眼从非投掷腋下向投掷区看,从而破坏了正确的身体预备姿势状态;滑步姿势阶段:抬头并将面部转向投掷方向,眼望落地区,以致破坏了超越器械用力前的正确姿势;最后用力阶段:眼望落地区及低头,既破坏了身体用力结构又改变了动手角度。

(2)出现头部位置错误的成因。①中学生动作概念不清,尤其头部动作概念不清。这与中学体育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对头部在整个投掷过程中的运动情况讲解不清有一定关系。另外,与中学生不适应投掷技术对头部动作的要求也有一定关系;②急于求成。一是中学体育教师急于验证肢体和器械位置与正确技术的吻合情况。二是目标干扰。中学生在学习推铅球时,往往将优秀或及格标准做为自己的投掷目标,每次投掷便不由自主地将目光移向该标准处;③用力方法不当导致身体中轴发生转动。中学生在练习推铅球时,囿于用力方法不当,在投掷过程中最后用力阶段。时常会出现身体中轴发生转动,头部位置自然向投掷臂相反方向转动。

论推铅球教学中学生的素质培养 第4篇

解决接轨后教材的科学处理, 导致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也累。这些能说是素质教育吗?从“智障教育”来看, 这方面的情况可能更突出。现在智障教育还没有全国统编的教材, 导致各智障学校或智障教育班的教材“五花八门”, 有用幼儿园教材的, 有用普通教材的, 有用上海卢湾生活实用教材的, 也有用广东顺德的人性化教材的, 或者各种教材兼而用之。其实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对智障孩子的教育目标不明确, 对智障孩子的特殊性认识不够清晰。难道这也能说是素质教育吗?

二、特殊教育需要怎样的素质教育

那么, 特殊教育需要怎样的素质教育呢?首先, 我们要对什么是素质教育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对于素质教育, 笔者比较认同李镇西老师关于素质教育的观点: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笔者认为特殊教育应该是民主的特殊教育、科学的特殊教育、个性的特殊教育。同时, 特殊教育还应具有时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素质的任务, 因此, 在物理实验课程中, 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实践功能, 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尤为必要。

一、对素质教育本质的再认识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 国家教委的解释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

代性, 随着现代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日益重视, 特殊教育应该有更多的时代印记。

1. 民主的特殊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把残疾学生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 而不是根据学校的需要、教师教学的需要、部分学生的需要去教育。其次, 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有更“宽”、更“博”的爱去实施教育。最后, 应该有更“全”、更“活”的评价机制。从这个层面来说, 首先应该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更“全”、更“活”, 然后才是对学生的评价。因为如果做不到对教师“全”与“活”的评价, 对学生“全”与“活”的评价无异于是“望梅止渴”。

2. 科学的特殊教育

笔者认为, 特殊教育要紧跟特殊学生的特殊性, 包括特殊学生的特殊心理、特殊的价值观、特殊的学习需要、特殊的学习目标等。如果特殊教育脱离了特殊学生的这些特殊因素, 那我们的特殊教育就是“南辕北辙”。因此, 我们要把握其科学性, 只有实施科学的特殊教育, 才能达到特殊教育的真正目的。

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 是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

3. 个性的特殊教育

正是由于特殊学生的特殊性, 导致我们的学生在身体、心理、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呈现更大的差异性。因此, 特殊教育应该是更“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 这就注定了特殊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的个性, 更注重学生的个性需要。

4. 时代的特殊教育

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色, 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特殊教育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茁壮成长, 理所当然地应有这个时代的印记。可以说, 特殊教育的发展理所当然地应该以改革开放为背景, 自觉地改革创新, 融入时代的主流中去。

参考文献:

[1]李镇西.与青春同行[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陈军.特殊教育热点专论[M].北

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 (2010—2020年) [Z].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现行的应试教育中被教育者以听为主, 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过程的民主化、个性化, 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采用自主学习、发现式学习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物理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

实验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两者共同遵循教学规律, 又各自具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实验教学具有专门的实验理论, 又是以实践操作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团体协作精神的发挥,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农业院校普遍开设针对农科专业的农业应用物理学实验课程, 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 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是说, 实验教学在完成实验教学大纲所安排实验内容的同时, 不仅要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技能, 而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

农业应用物理实验课程涉及的物理知识虽然不复杂, 但是内容覆盖面比较广,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能力就是实验操作能力, 也是一种实践能力。我们知道实践能力包括两种:一种是按规范化进行的物理科学实验能力。例如实验教学中学生必须按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规范化使用仪器, 按照规范化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等, 这种类型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学科特征;另一种是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处理与物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这种利用科学知识沿着正确的思路尝试性操作, 具有较强的应用特征。农业院校设置的针对农科专业的物理实验, 在重视前一种实践能力的同时, 也强调后一种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对农科大学生后续各门实验课程的学习以及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人才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对大学生在实验科学的方法与技能、科学研究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养成教育。

我们发现, 实验教学中存在学生为实验而实验, 走走过场的现象, 甚至以“看实验”代替“做实验”的也大有人在, 实验效果可想而知, 素质教育无从提起。为解决这一矛盾, 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培养学生素质,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理念是:遵循实验教学规律, 彰显实验教学功能, 加强学生素质培养。

三、彰显实验教学功能, 培养学生素质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和科学素养,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物理教学实验时应准确把握以下实验教学特点, 彰显实验教学功能, 培养学生素质。

1. 发挥实验操作时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验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比较开放, 实验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从而独立完成实验实践操作, 学生的技能与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在教学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在实验教学环节上, 主要表现在仪器的调整、使用仪器及操作仪器测量数据方面。对仪器的认识、到尝试使用再到熟悉, 都是学生在主体实际操作中完成的, 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得到系统锻炼;需要重新测量时, 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发挥。测量数据是否正确、误差的大小, 需要学生做出判断, 需要学生积极思考, 找出原因, 然后重新测量。学生经过积极思考不断完善, 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发挥实验过程的自主探究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通常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有部分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需要学生自行查阅参考资料, 设计方案, 自拟实验操作步骤, 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性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结果是开放的, 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对比分析与大胆尝试, 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因此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设计创新,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要对学生的发言作肯定性的评价,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与学习热情, 既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生间的差异, 可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

3. 发挥实验小组的协作作用,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实验教学往往采用的是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方式, 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倡导协作性学习方式, 鼓励小组间积极交流, 能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因为学生在基础知识、实验能力、个性与心理间是存在差异的, 组成实验小组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但要注意实验小组的合理组合, 精心组织并增强各小组间的交流, 有利于促进实验教学中学生协作性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和集体意识, 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与情感的培养, 学生学习期间及以后在工作中均容易与其他人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4. 发挥实验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特点, 促进学生素质的培养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倡导发展性评价, 重在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转变与发展, 强调让学生不断进步, 学生整体获得发展。具体到实验教学的评价, 教师应不仅仅看学生是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能否完成实验及得出正确实验结果, 更注重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完成设计性与研究性实验时有没有创新意识、创新设计能力、是否有独到见解。这种注重过程的评价, 有效避免了学生为了达到所谓的目标, 随意修改实验数据甚至编造数据的现象。这种评价的过程化和日常化, 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均渗透于整个实验过程中。

教育学指出:教学有法, 而无定法。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除了遵循教学规律, 更应该发挥教师的自身教学特点, 使大学物理实验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物理规律、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

摘要:农业院校设置的针对农科专业的物理实验课程, 对农科学生后续各门实验课程的学习以及培养科学素质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物理实验教学特点, 彰显实验教学功能,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学生素质培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第5篇

一、实施素质教育要紧扣新教材

传统的化学教材结构清晰,逻辑性强,但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学科的抽象知识上,要求学习者像科学家那样思维和工作,忽视了学生的需要,也割裂了学科间的综合。因此,化学教材应以化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而这恰恰就是新教材所体现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教材在实验方面也进行了强化: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数目均有所增加,对实验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一些实验设计和解答实验习题”,“培养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要求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能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和评价,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不但如此,新教材还强化了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的联系,介绍了当代的新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藝,提出了环境和环境保护问题。这些都为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依据。

二、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

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对任何理论知识的掌握,都必须建立在通过观察而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及日常生活中坚持对事物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探究,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细节。

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周密地进行观察和探究的好机会。为了增加学生观察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重做或补做教材上的实验,可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书后的家庭小实验,也可以做自创性实验(为解决学习中的难题自己设计的实验)。如条件许可,可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作学生实验或边讲边实验,增加学生观察和探究的机会。通过加强学生实验教学,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2.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要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增加一个实验:取一小块钠投入装有硫酸铜溶液或硫酸铁溶液的小试管中,会有沉淀生成,这种现象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可将某些演示实验(简单的试管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应开放实验室,鼓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还可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会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运用已学知识去单独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自学化学必须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阅读、记忆、思维、想象、归纳、运用和实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1世纪的“文盲”是那些不会通过自学而不断更新知识的人。时代呼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在教学中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和机会,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

物理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第6篇

一、加强实验操作, 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培养科学素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实验的具体操作及实验数据的处理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等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其对科学的追求和探索的积极性。

研究物理问题时, 常渗透着许多研究方法:如实验中常含有控制变量法。电压的教学中有类比法;速度、压强的定义采用了比值定义法;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是猜想、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力的概念是通过对大量的事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习题教学中采用分析法、综合法:观察复杂仪器常遵守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的观察顺序;体温计体现了客观设计的一般原理;转化原理、放大原理等等。在教学中教师隐性地渗透这些方法却显性地对学生进行方法教育, 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其物理素质有很大的益处。

二、利用教材, 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思想教育, 提高思想素质

讲“火箭”一节时, 笔者介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如60年代的卫星上天以及80年代的卫星回收技术等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教学中也要告诉学生, 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内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但在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以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 从而增强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勤奋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许多知识点中包含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如随着物体的吸热增多, 物质可由固态变为液态, 液态变为气态。这里面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摩擦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体现了辩证的观点, 利用这些知识我们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教育, 告诫学生知识在于积累, 分析事物要看清它好的一面, 也要看清它坏的一面。

利用物理学史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不畏艰苦、坚忍不拔、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如在讲奥斯特“电流的磁场”等课时, 我们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 谈心得, 谈体会, 对学生进行思想意志教育,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也深深地被科学家的奋斗精神所感染。

三、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立见解, 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更应尊重学生, 与他们平等交谈、讨论, 使学生不仅能找到物理学中规律性的知识, 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进行小制作和小实验, 如针孔照相机、潜望镜、测力计、潜水艇;学完照明电路之后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配电室,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的机会, 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实验和观察能力, 是创新精神的基础 (1) 让学生认识实验和观察是获得真知的重要手段。例:在提出了“力是否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问题后, 让学生动脑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回答问题, 不少学生设计出了这样的方案:把一个物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 用手推动小车让它由静止运动起来, 当推力去掉后, 小车仍然要前进, 它就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又如:《物理》 (第一册) 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浸没在水中的石块, 它受到的浮力跟它在水中浸没的深度有没有关系, 用什么样的实验可以检验你的答案。”好多学生通过分析设计出了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并亲自实验观察, 得出正确的答案, 通过引导学生先实验观察, 再探讨知识,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和观察的重要; (2) 让学生常动手, 提高实验技能, 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制作与设计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制作技能的根本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技意识的重要手段, 更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的必由之路。初中学生以简单模仿性制作为主, 除完成书中安排的制作外, 学以致用地做一些生活和科技中常见的实物制作和模型制作, 学习了电路的知识后, 引导学生设计和调试闪烁的节日彩灯电路;制作发出美妙动听乐音的精美贺年卡。这些制作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创意构思和设计, 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实验作风。向课外延伸,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 巧妙地引导, 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向课外延伸, 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实验器材、做课外实验等, 使学生深刻理解重点知识, 并能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定义、公式等, 形成各种能力。总之, 实施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历史使命。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根据物理学科和学生的特点, 更新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7篇

【关键词】 声乐教学;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声乐表演者只有将声音、情感和动作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才能充分体现出声乐艺术的魅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演唱者心理素质的好坏极大地影响着其演绎作品的完整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还需要了解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将声乐技巧的培养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演唱者在演绎歌曲的时候充分发挥个人水平,获得成功。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心理情绪状态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在课堂上、在表演中采用一些实际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高校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健康的最新定义中提出了健康的三要素,分别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力。这个新的定义再一次突出了“心理健康”与“适应力”的重要性。纵观现今的高校生活,绝大多数的学生存在着无法适应社会或集体生活的问题或者不能承受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种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虽小,但是其影响却不容忽视。

高校学子,在经历了中学时期激烈的学业竞争,可以说是在“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下度过了高中三年。当学子们走进大学,一方面生活上脱离了家长的“过度保护”;一方面学业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无法很快地适应高校的授课模式与学习方法。这样的生活学习状态导致不少学生在大一上学期甚至一学年都处于“磨合期”。如何更快地帮助学生们度过“磨合期”,适应大学学习节奏,是这一时期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当度过“磨合期”后,学生们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学业上的竞争和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尤其对于从事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压力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化成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时候,会对表演的完整性带来不小的影响。而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而言,如何正确地面对就业压力,如何把课堂所学化成生存或者是求职的技能这又是要面临的又一“难题”。

声乐教学在专业院校教学中是重要的学科,教师们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还需要对教学的思想、内容以及方法进行提高与更新。在教学中必须以人为中心,全面地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演唱演员。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科学的演唱技能和发声方法,更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唱歌状态与演唱水准。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专业的教学内容包括发声的训练、共鸣、咬字吐字等各种技巧,以及如何更有情感地诠释和演绎声乐作品。当学生们熟练掌握这些声乐技巧后,为了能在上台演唱时更完整地诠释作品和展示技巧,更为重要的是日常注重对学生们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

二、技能训练中的心理素质培养

伊·卡·那查连柯曾说过:“歌唱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理活动现象之一。”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在唱歌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内容和目的的重要性。如果学生在练唱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精神不振,缺乏演唱激情,那么这个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是不可能做到正常发挥的。因此,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提高学生们的声乐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演唱过程中,从表面上来看是在用喉咙唱歌,事实上是在用大脑和心智来唱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歌唱热情,让学生明白只有在精神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呼吸器官和喉头、口咽腔等各种发声器官才能处于踊跃并且协调一致的兴奋状态,从而使发声能够畅通;才能将歌曲演绎得自然、优美从而感染所有的观众。

高校声乐教学也要从思想上让学生对声乐技巧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声乐技巧提升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们知道“动机”是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也是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率的因素。因此,在让学生进行声乐学习中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声乐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明白心理素质是为演唱技巧服务。教师要正确地运用动机强化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另外,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知意识,科学联系声乐技巧。“意识”是心理的一种体现,不同的心理实际上是反映出不同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是教学成功的保障。要让学生们了解到,好的学习意识才能对声乐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不良的学习意识一定会对学生的声乐学习造成阻碍。高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可以采用暗示法、节奏调节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意识。

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可以从创建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及用美好的事物来启发情感等方面来实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创建和谐、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声乐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变成了特殊的师生关系。声乐教学大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真正放松,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用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对学生充满宽容、忍耐、热情,教师还要用精湛的教学技能和声乐技巧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演唱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声乐教学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生良好的情商,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们多加鼓励,帮助学生们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和培养顽强的意志。教师要用赞赏和肯定学生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用激励来安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信。除此之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程 中还要让他们感受到美好事物。情是音乐的灵魂,最感染人的也是歌曲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比如在教《满江红》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要通过范唱,将音乐中美好的东西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对歌词的理解和表达也要融入相应的场景,演唱者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是英雄救亡兴国的悲壮。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就不能很好地进入到音乐的意境之中,其演唱便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歌曲的风格和呈现优美的风貌。

nlc202309082356

三、在演唱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练兵先练心”,这是我国的一句充满哲理的古话,说明心理素质自古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条件。这里的“练心”就是指通过日常声乐课上的学习、练习以及演唱实践与自我修养,以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们在教学中在鼓励学生用听觉去判断声音好坏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观察学生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是否都达到了唱歌的最佳水平。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唯一的主导作用,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共性和个性、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差异与相互关系,并在这种日常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正确的教学思路以及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有很多演唱实践活动都是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的机会。最常见的演唱活动是比赛、演出、微课等各种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中,采用比赛、演出等展示自我演唱能力,不同的演唱规格和表演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同。比如让学生先倾听其他同学的演唱,找到别人身上的很多不足之处,在自己演唱过程中尽量避免和别人一样的缺点和毛病,让自己的演唱更加完美。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人的小毛病自己是看不到的,如果通过避免别人身上的毛病来改掉自己身上的不足,对声乐学习来说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给学生提供演出的机会,高校有很多活动机会,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无论演出、比赛的规模大小,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宝贵的锻炼机会和展示的舞台,都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信,积累经验。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演唱,舞台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会逐渐增加。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借用竞争机制,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可以通过分组学习、团队竞争的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也强调了竞争的重要性。有了想争第一的想法,才会有敢争第一的实力。

歌唱艺术是与听众面对面的艺术,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的方式有很多种,增强舞台适应能力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都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不管教师采用哪一种方式教学,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就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明白心理素质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参考文献:

[1]郑兰.心理因素在演唱教学中的作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李莎.浅析歌唱心理在声乐实践中的重要性[J].才智,2011(15).

[3]李东方.声乐学习中良好歌唱心理培养方法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4]文小珍.试论声乐教学中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10.

生物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第8篇

一、利用好教材中的科学数据, 培养推理论证的思维能力

教材重视运用客观数据来增强说服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例如:讲到“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时, “问题探讨”中先列出了“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进行分析、交流, 得出结论:生物体总是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 归根结底是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来组成自身。因此,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所特有。此外, 教材中还给出了“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 (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 ”图, “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 (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 ”图, 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干重还是鲜重, 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O、H和N这4种元素含量最多。教学中用好这些数据、图表, 培养学生进行合理地推理、判断, 也会使他们意识到结论来自于实验和实验中测得的数据, 并非凭空臆造出来, 从而逐渐养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落实实验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高考考查实验能力是必然的, 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 操作能力,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收集、整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对简单的生物学事实进行验证的设计实验能力等。教师要重视科学实验的方法训练,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首先, 平时要认真上好实验课, 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 了解实验材料用具, 掌握实验方法步骤, 学会控制实验条件, 使用实验器具, 学会观察、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数据, 并能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教师在组织生物学实验时, 应该要求学生如实地反映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 如果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期有偏差时, 要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些情况, 必要时可以重做实验。

其次是重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教材讲述了科学家如何提出问题, 创立假设, 设计实验, 通过实验进一步确定事物的内在必然联系, 从而来验证假设, 得出规律, 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能力。例如:讲到生长素的发现时, 教材介绍了1880年达尔文向光性实验和1928年温特实验, 得出一系列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 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 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 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 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教学中, 还可以介绍其它相关实验, 进一步探究生长素分布, 运输的特点, 重现科学家的研究过程, 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进而认识生长素的生理特点, 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探究能力得到全面、科学地发展。

三、重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一个学生背熟了他所读过的东西, 虽然没有完全理解, 可是能流利地回答教师的一些问题, 这是一种积极性, 但这种积极性能不能发展学生的智慧、能力并同时加深其知识呢?当然不能, 我们应当努力追求思考的积极性, 使知识在深刻理解和应用的情况下不断地发展。

1、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知识应用有活水源头

自学能力是人的基本学习能力, 是终身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做到: (1) 坚持预习。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知识在未知领域探求, 努力理解重难点, 尝试完成课后练习, 坚持不懈, 能使自学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达到较高水平。 (2) 认真做练习。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讨论、询疑、释疑, 巩固课堂知识。 (3) 主动整理笔记。课后学生主动对上课笔记进行梳理, 补充, 拓展, 对课本插图加以注释, 比较, 这个过程能加深理解, 帮助记忆, 有利于将知识过渡为能力。

2、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准确表达知识, 夯实应用基础

用各种形式表达知识内容, 能活化知识体系, 有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用文字简洁完整, 用图形形象明了, 用曲线能定性定量, 用表格能概括比较。例如:教材对种群知识点的处理, 就用了文字叙述概念, 图形表达年龄特征, 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变化, 计算测出种群密度。这有助于学生从各角度理解并掌握, 同时学习了用多种形式表达种群特征。

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剖析, 理解知识, 在整理过程中进行重组和发散。例如:“基因”可以整理为: (1) 基因概念; (2) 基因与DNA, 染色体的关系; (3)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4) 细胞核基因与细胞质基因; (5) 常染色体基因与性染色体基因; (6) 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 (7) 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 (8) 基因频率与自然选择; (9) 基因工程等。

3、引导学生发现生产、生活实践、环保及科技发展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塑就应用意识

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生物学问题很多, 例如:“基因食品”能补充和修复人类基因吗?青霉素使用剂量为什么越来越大?生物入侵和天敌引种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腿会抽筋?怎样预防和处理?等。这些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知识面, 更能使所学知识“活起来”。

4、营造情境, 训练应用能力

(1) 在自身保健和生活实际中应用

许多生物学知识与卫生保健、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训练应用能力让学生从自己开始。例如:学习看体检报告单、学习调配营养餐, 学习家酿甜酒, 学习移花接木, 学习杂交育种、学习贮藏种子, 水果等。

(2) 在练习中具体应用

这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首先, 教师应精心选择习题, 尽量做到: (1) 题目的语言描述要清晰、不要含糊、词不达意。 (2) 题目不要只考查字眼, 而忽略知识本身。 (3) 题目内容最好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思考性, 对不同知识程度的学生都有应用训练之效。其次, 注重方法指导, 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寻找并归纳各类题目的解题特点。以情景信息题为例, 归纳出解题要求为:a、认真阅读, 理解题意, 找出关键词;b、努力提取已学过的相关知识, 在已知知识与要回答的问题之间构建联系;c、作答并检查。

谢奇 (1972—) , 女, 汉族, 福建省安溪县人, 本科学历, 中学高级,

摘要:新《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同学, 提高生物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等三个方面。教学过程中,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 不仅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 而且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第9篇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数学要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尽可能的提高。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尽最大努力,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让每个学生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酷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他们会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一旦学生达到这一层次,我们就可欣慰地说,“我们培养的目标达到了”。我们通常所讲的“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只授之以‘鱼’”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学习函数时与商品销售相联系,培养学生用函数的思想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基本数学能力之一,也是数学

素质的核心。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然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着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教材的编排不可能十分系统完整,在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给出,只是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具体地说,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三、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中学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如特殊、一般、消元、换元、降次、配方、待定系数法等)、逻辑型(如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反证法等)、宏观型(如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整体化归、数学模型等)。

中考改革内容也强调: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在此基础上考察与初中水平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强化语言训练,促进信息交流,提高综合能力

数学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代数、三角、几何教材中综合了许多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学中数学应发挥基础学科作用,加强学科内联系,挖掘各知识交汇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

数学语言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学生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形式,文字语言是数学逻辑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日常言,图形语言则是直观、形象、生动,符号语言简捷、抽象、精确、概括。“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离开了语言是无法学习并交流的。

五、重视数学应用,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的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理论的多少,也不仅在于其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学生性格活泼,既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喜欢学习有生动现实基础及将来从事“四化”建设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才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做中学,通过问题学,着重从学生今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能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和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因此,加强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培养他们“爱学”态度、“乐学”情绪、“会学”技巧、“自学”能力,突出“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我们深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素质教育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上一篇:关于未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情况说明下一篇:议论文引用名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