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黄庭坚

2024-07-23

菩萨蛮 黄庭坚(精选18篇)

菩萨蛮 黄庭坚 第1篇

菩萨蛮,菩萨蛮黄庭坚,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

菩萨蛮

作者:黄庭坚朝代:宋体裁:词 轻风袅断沈烟炷。霏微尽日寒塘雨。残绣没心情。鸟啼花外声。离愁难自制。年少乖盟誓。寂寞掩朱门。罗衣空泪痕。

菩萨蛮 黄庭坚 第2篇

(1)本词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4分)

(2)本诗表达感情含蓄委婉,请结合下阕对此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4分)描绘了一幅春天烟雨迷蒙中(1分),草木生机勃勃(1分),渔翁醉眠桥畔(1分)的闲适自得(1分)的图画。

(2)(4分)下闺抒情含蓄委婉。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然、田园的渴慕之情((2分);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田园风光美好,向往归隐之意,意味无穷(2分)。

菩萨蛮创作背景:无

菩萨蛮赏析:

据此词原序所说,这首《菩萨蛮》当是戏拟王安石集句诗之作。

开首二句以极自然轻盈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化用杜甫“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这句诗。两句诗不仅从字面看放这里十分熨贴,而且从原作的意境看,也与这首词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诗句的媒介,将读者导向了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这样便活画出整个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世界。

“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接住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一结语将上面贯串下来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

这首词全靠直接剥录他人诗句而成,虽非作词之正道,却也颇有移花接木之妙。

个人资料:

菩萨蛮 第3篇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④,双双金鹧鸪⑤。

【注释】

[1]小山:指屏风上雕画的小山。金明灭:金光闪耀的样子。

[2]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度:覆盖。香腮雪:雪白的面颊。

[3]弄妆:梳妆打扮。

[4]罗襦:丝绸短袄。

[5]鹧鸪:这里指装饰的图案。

【阅读指津】在中国文学史上,温庭筠可称为第一位专业的花间派词人,而且中国词史上的词别集是从他的《金荃集》开始的。他流传下来的词近七十首,多数保存在赵崇祚编的《花间集》中。作品大都写闺妇或歌女们的爱情,也有少数写边塞题材的。

李清照《菩萨蛮》赏析 第4篇

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

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

——李清照 《菩萨蛮》

乡愁可以删除吗?看看李清照的案例《菩萨蛮》吧。

要说李清照的乡愁,先要从某个春日说起。春风柔柔,春日薄薄,介于冬与春的过渡阶段,冬日的棉袄压柜子里了,穿着夹衫刚刚好,这心情也刚刚好。睡一个小觉,起来,天气微微地寒,穿着夹衫却还消受得了,想梳妆,摸摸发鬓上,那梅花状的首饰却残破不堪了。

残破的梅花首饰是个按钮,一摁它,乡愁这个程序就蹦出来了,怎么都关不掉。怎能关掉呢?李清照是北方人,如今寄居在南部浙江,不是打工来的,也不是下海来的,而是被金兵赶来的。在她的生活里,故国没了,家乡济南没了,自小生活过的那座幸福城市——东京开封城没了,这世间最亲爱的人——赵明诚也没了。

没了就能忘了吗?有时候也能忘,就是醉酒的时候——忘了除非醉。

如何消除乡愁?有沉香和美酒。睡时烧一点沉香,喝些许美酒。然后处于睡眠状态,看看效果如何。一觉醒来,熏香着完了,乡愁却还在走,在浓烈的酒意中走,乡愁病毒粘在醉意这套程序中,继续走着,乡愁有多重,醉便有多浓。

杀毒失败,乡愁扩张,弥漫在整个南宋王朝,覆盖的不只是李清照,还有岳飞、陆游、辛弃疾…… ■

菩萨蛮 黄庭坚 第5篇

【原文】

菩萨蛮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赏析】

据此词原序所说,这首《菩萨蛮》当是戏拟王安石集句诗之作。

开首二句以极自然轻盈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化用杜甫“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这句诗。两句诗不仅从字面看放这里十分熨贴,而且从原作的意境看,也与这首词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诗句的媒介,将读者导向了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这样便活画出整个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世界。

“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接住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一结语将上面贯串下来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

这首词全靠直接剥录他人诗句而成,虽非作词之正道,却也颇有移花接木之妙。

阅读答案:

1)本词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本诗表达感情含蓄委婉,请结合下阕对此简要赏析。

3、“江山如有待”运用了何种手法?请赏析其妙处。(3分)

4、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赏析。(4分)

5.词的上片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有何作用?(5分)

6.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春天烟雨迷蒙中,草木生机勃勃,渔翁醉眠桥畔的闲适自得的图画。

2)、下闺抒情含蓄委婉。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然、田园的渴慕之情((2分);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田园风光美好,向往归隐之意,意味无穷(2分)。

3、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②作者不直接述说自己向往大自然的美好,而从对方着笔,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2分)

4、①表达出作者喜爱自然、追求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思想。(1分);②上片借景抒情,描绘了风景优美、闲适怡人的溪桥野渔图;(1分)③下片用陶潜的典故表达出归隐的意图;(1分)④最后一句运用设问手法,巧妙地明确了作者的追求。(1分)

二:

(1)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4分)

(2)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主题?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开首二句描绘了一幅溪桥野渔图(1分),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溪边桥畔,渔翁正醉酒酣睡(1分),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1分)。“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活画出整个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世界。(3分)

菩萨蛮 黄庭坚 第6篇

原文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本词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本诗表达感情含蓄委婉,请结合下阕对此简要赏析。

3、“江山如有待”运用了何种手法?请赏析其妙处。(3分)

4、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赏析。(4分)

5.词的上片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有何作用?(5分)

6.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春天烟雨迷蒙中,草木生机勃勃,渔翁醉眠桥畔的闲适自得的图画。

2)、下闺抒情含蓄委婉。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然、田园的渴慕之情((2分);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田园风光美好,向往归隐之意,意味无穷(2分)。

3、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②作者不直接述说自己向往大自然的美好,而从对方着笔,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2分)

4、①表达出作者喜爱自然、追求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思想。(1分);②上片借景抒情,描绘了风景优美、闲适怡人的溪桥野渔图;(1分)③下片用陶潜的典故表达出归隐的意图;(1分)④最后一句运用设问手法,巧妙地明确了作者的追求。(1分)

赏析:

开首二句以极自然轻盈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化用杜甫“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这句诗。两句诗不仅从字面看放这里十分熨贴,而且从原作的意境看,也与这首词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诗句的媒介,将读者导向了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这样便活画出整个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世界。

“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接住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一结语将上面贯串下来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

菩萨蛮 黄庭坚 第7篇

菩萨蛮

作者:张先 朝代:北宋 体裁:词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释】

①一弄;一曲。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②十三弦;筝有十三根弦。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③秋水;形容眼波。

④春山:春日山色青黑,故用于喻指妇人姣好的眉毛。

【译文】

弹筝女子一声声弹奏,用哀愁的古筝演奏《湘江白》,似乎持到了湘江春水。纤细的手指在13根弦上随意掉洒,将幽怨的怅恨尽情诉说。 面对酒宴,眼如秋水般明眸慢转,琵琶上的一柱似一行斜飞的秋雁。当弹到伤感的时候,不禁断肠,她微蹙黛眉,楚楚动人,更令人怜惜。

【赏析】

对韦庄《菩萨蛮》主题再探讨 第8篇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一直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赞美江南的美景, 表达对江南的依恋;此词从开头的“江南老”, 中间描写江南的美好, 到最后“老”前呆在江南, 极力写江南之美这是韦庄的一首词, 一种是借写江南美景反衬思乡而不得归的痛苦。笔者分析这首词的内容时结合韦庄所处的时代以及韦庄本人的性格特点, 赞同第二种理解, 即本文还是传统的那种主题“游子思乡”, 只是手法与以往思乡诗词不同。

一.知人论世

诗词的赏析讲究“知人论世”, 我们不妨来了解作者以及该词的创作背景。广明元年 (880) 韦庄在长安应举, 黄巢攻占长安, 韦庄逃至洛阳, 后流落江南。乾宁六年再试不第, 后为西蜀节度使王建掌书记。唐亡, 王建称帝, 庄为宰相, 终老于蜀。俞平伯、李谊等学者多认为此词作于韦庄晚年仕蜀时期, 是韦庄回忆当年旧游之作。而当时韦庄的故乡是“乡园不可问, 禾黍正离离” (韦庄《南游富阳江中作》) , 那个战火纷飞的长安, 即便游子想归也不能归, 归去徒添悲痛。韦庄的一些诗里很明显地执拗地表达了故国之思:“几时携手入长安” (《浣溪沙》) ;“如今俱是异乡人” (《荷叶杯》) ;“故国音书隔” (《清平乐》) ;“凝恨对残晖, 忆君君不知”《菩萨蛮》;“年年春日异乡悲” (韦庄《江外思乡》) 。对于这么一个日夜思念故乡的人, 不可能一反常态, 一心依恋他乡, 不思回乡的。

二.内容赏析

韦庄的这首《菩萨蛮》一反常态, 开篇就道: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人人都说好的江南, 在作者眼里“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这四句绘出了一幅百看不厌的烟雨江南画卷, 人在画舫里泛舟碧波, 卧听春雨。韦庄用白描的手法, 疏朗地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图和江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以及美丽的江南人物, 堪称咏江南春色罕见之佳作。如此亲历的美景美趣美人似乎给了“江南老”更充分的理由, 是否游子可以宽慰自己“此心安处是吾乡”, 不必去思念那战火纷飞满目疮痍的故乡?由此从事理上来看, “江南老”包含两个理由, 游子归家不能, 又加上江南风景太好, 这两点客观原因足以造成游子只能在江南老。但是游子是否愿意在江南老呢?注意!这里用的是“只合”, 意思是“只应该”, 而不是表达情感的“惟愿”“只想”。由此可见, 即使如此美好的江南, 也不能让游子心甘情愿终老于此。“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这句顺承上几句而来, 未老不要回乡, 回乡定会后悔错过这美景而断肠。但词的开头句是“游人只合江南老”, 此处却否定“江南老”, “未老莫还乡”, 意思就是说老了定要还乡。美丽的江南, 满目疮痍的故乡, 给了作者江南老的充足理由, 无奈情感上还是无法接受。

全文可分三层来分析:第一层是别人说江南好, 而作者这个游子又无家可归或者有家归不得, 于是别人劝他“只合江南老”;第二层是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感觉江南确实美到无以复加。第三层, 现今回家不能, 江南又如此美, 那么就姑且留在此处。最后一句就是在下面三种情况下得出的:一则, 漂泊在外的游子, 家乡正是战火纷飞, 不留在这美丽的江南, 又能归去哪里?千般思量万般斟酌之下才作出暂时留下的选择, 这种留下包含的无奈和沉痛就不言而喻;二则, 即使在这种逼迫无奈下作出了选择, 词人还是有保留的, 他不认同开头旁人劝他“江南老”, 虽然如今归不得只好暂时留在江南, 但老年时候定要回去的。因为古人一直信奉“树高千丈, 落叶归根”, 即使是魂也要回到故乡, 故乡才是游子灵魂的寄托地。据此看来, 江南很美值得留下, 至多也不过是对自己目前思乡不能归的自慰。三则, 从语意上来看是应该留在此地, 但最后十个字两句话, 竟然用顶针手法将最易惹动游子故国之思的词语“还乡”连写两遍, 这简直就是对“还乡”的强烈呼告, 更于“还乡”前置一“莫”字, 将那种归乡不能的无奈沉痛推向极致。如此百转千迴不正是为了表达思乡而不得归之的沉痛无奈吗?正如诗人另一首诗里所写“此处见花枝, 白头誓不归”, 说因为这里美好, 所以即使白头了也不愿回乡吗?非也!因为现今老了仍然归乡无望, 只有发誓不回去了, 这明显是愤激之词、绝望之语, 深沉委婉地表达了乡思之痛。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第9篇

琵琶金翠羽[6],弦上黄莺语[7]。劝我早还家,绿窗[8]人似花。

【注释】

[1]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房。此指官贵人家女子的闺房,一说犹青楼、妓女所居。

[2]堪惆怅:堪,“那堪”的省文。此指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3]香灯:即长明灯。通常用琉璃釭盛香油燃点。

[4]流苏帐: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常饰于车马、帷帐等物上。此指饰有流苏的帷帐。

[5]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此句是当黎明之时将要出门离去女子留着眼泪与之辞别。

[6]金翠羽:指琵琶上用黄金和翠玉制成的饰物。

[7]弦上黄莺语:此句是指琵琶之声犹如黄莺的啼叫。

[8]绿窗:绿色纱窗。指贫女的闺室。与红楼相对,红楼为富家女子闺室。

【阅读指津】 古诗词鉴赏阅读,第一步应该是读懂。读懂层面是说要懂诗词的主旨大意以及诗词的大致风格与特色。完成这个层面的阅读,除了自身的文学修养外,要“借诗读诗”。所谓“借诗”就是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如果是考试中的诗歌,还可以借助题目信息来读懂诗词。

韦庄生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他一生饱经离乱漂泊之苦。黄巢攻破长安,他逃往南方,到处流浪。直到59岁,才结束了这漂泊流离的生活。这首词,就是他浪迹江南一带时思念故乡、怀念妻子的即时之作。上片回忆别时情景,红楼香灯、流苏半卷的富丽环境,与残月出门,美人倾泪的愁苦离情形成强烈对比,愈发增添了离人的惆怅。下片写异乡怀人,悦耳动听的琵琶声,宛若爱人的耳边叮咛,正劝我早日归家团聚。整首词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毫无滞碍,格调清丽疏淡,蕴藉风流,手法上虚实结合、纯用白描,具有浓郁的民间词气息。

对于诗词的理解,绝对不能像科学那样,过于讲求理性与严谨,诗歌之美就在于意义的多样性、模糊性。因此,我们在读诗作,尤其是考试时,一定要细心品味诗词的韵味,而不是一味停留在文辞释义上。如“美人和泪”,是“我和泪与美人辞”,还是“美人和泪与我辞”,还是同时存在?这需要同學们去做一品鉴。还有“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是弦上的琵琶(声)像黄莺,还是黄莺跟琵琶的声音都像女子说话的声音?也可以这么理解,琵琶声就代表女子所要诉说的情意。每一声的琵琶语,就是她每一声的叮咛与嘱咐。每一声的叮咛与嘱咐说的是什么?“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要记得在故乡,在绿窗之下,有一个如花般的人等待你。“似花”,这两个字有多种的暗示。一个是说美丽的女子像花,有这么美丽的人等你,你还不回来吗?这是似花的第一个作用。似花,还有第二个作用,天下的生命最短暂的,是花给人的感觉最强烈。你眼看它含苞,眼看它开放,眼看它零落。如花的美人如果你不及时回来,等到你回来的时候,辛辛苦苦等待他回来,凄凄凉凉人老了,花也谢了。

菩萨蛮 黄庭坚 第10篇

菩萨蛮

作者:韦庄  朝代:唐  体裁:词   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

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绿,

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

菩萨蛮 黄庭坚 第11篇

菩萨蛮,菩萨蛮洪,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

菩萨蛮

作者:洪朝代:宋体裁:词 吴姬压酒浮红蚁。少年未饮心先醉。驻马绿阳阴。酒楼三月春。相看成一笑。遗恨知多少。回首欲魂销。长桥连断桥。

菩萨蛮 黄庭坚 第12篇

菩萨蛮,菩萨蛮陆游,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

菩萨蛮

作者:陆游朝代:宋体裁:词 小院蚕眠春欲老。新巢燕乳花如扫。幽梦锦城西。海棠如旧时。当年真草草。一棹还吴早。题罢惜春诗。镜中添鬓丝。

菩萨蛮 黄庭坚 第13篇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温庭筠《菩萨蛮》14首,都是供奉皇帝让宫女们吟唱的宫廷艳词。

此词是14首中的第二首。

“能逐絃吹之音,为侧艳之词”的温庭筠被后人赞誉为“花间鼻祖”,而他所处的正是五代纷争,中原动荡,戎马倥偬,笔砚难安的时代。惟西蜀、南唐,较为僻静,君臣苟且怀安,寄情声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温庭筠的《菩萨蛮》恰恰又是为皇帝所做的应歌,不是为抒情而发。据《唐诗纪事》卷54记载:唐宣宗最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为了讨得皇帝欢喜,请温庭筠代写,并秘密告诫他不要对外公开。而温庭筠不畏“恐吓”,故意泄了密。令狐绹对此怀恨在心。此后,温庭筠累举不第,卒不得志。此记载说明了此词的特点——是唱给皇帝听的。因此必须以宫廷生活为背景,内容和辞藻也必须以宫怨、闺愁为主。这就形成了14首《菩萨蛮》的总特点。

从此词的内容和风格看,它主要写了一个女子梦中淡淡的哀愁情事。通读全词,自已认为“惹梦”乃是词中最为关键的词眼。抓住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此词。但是词中人物因何入梦,梦中又是何等情事,以及梦后心绪如何,词中又没有作明晰的叙写,词人只是以意象的组合和转换、环境的构造和渲染、人物衣饰及活动的刻画和点缀来组成词篇,一切都深隐在一片精美朦胧之中。正因为上述原因,以致历代解会不一,甚至被贬为温词最晦涩之作。

词的开头两句就写出了居室之清雅无染,晶莹剔透,无不渗透着环境之温馨,情事之香艳。

“水精”,有人写作“珊瑚”。在我看来,若更想为词创造“惹梦”之意境,非作“水晶”解不可。以水晶作帘,更能描绘出闺中陈设的玲珑雅洁,犹如李白诗中云:“放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颇黎枕”,玻璃枕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无不是与“水精帘”一呵成气,尽显华美。而“暖香”、“鸳鸯锦”又与前句两物相得益彰,从而为我们描绘了一出浓艳的美人恹恹佳梦,特别是“惹”字,状此时此刻之美人情态,十分精确传神,用的也是灵动入境,真可谓着一“惹”字而意境全出。若把它换作“作”、“生”等,便意趣索然,感情僵之而不深腻。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笔锋一转,写到了室外之景象,杨柳堆烟,残月朦胧,雁渡寒江,给人一种凄凉清冷的感受。此两句甚似与前句毫无逻辑联系,着实难为理解,以致历代对此句解读不一,一指为叙梦中之事,清代常州派词论家张惠言在《词选》中言:“‘江上’以下,略叙梦境”,认为承上句入梦之后写梦中所见,主人公内心的唯见雁飞、不见人回的怅惘,自然见于言外;或解为截印象之美,如俞平伯在《读词偶得》中所言:“飞卿之词,每截取可以调和的诸印象而杂置一处,听其自然融合”,此两者莫衷一是。不过,我更同意其他学者之言,认为江上二句,乃叙时景,也即说的是初春破晓的时候。原因有三:一是,初春乃象征着希望的开始,符合人本性对希望的渴望,联系到该词创作的背景,词中女主人公内心的怨,更是在这个时候最易得于泄发;其二,可起到引起下文之用,在内容和结构上浑然天成;其三,更能说明“惹梦”的内在原因。

至此,已将美人佳梦的精致朦胧美显现得淋漓尽致,从这高超的展现中突出强调了“惹梦”的精妙之用。

承上所作的铺垫,后片主要通过美人梦醒以后的梳妆打扮行为来暗示出其“惹梦”的原因。

换头“藕丝”句,着实写出了美人身著浅黄淡绿之衣,尽显清雅怡人,意著此衣,实则想以此向外传达内心难以言传的幽思。“人胜”句则是前句梳妆动作的持续。“人胜”,即彩胜,妇女们头上的饰物,似人形。据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所记:“人日剪彩为胜,故称人胜”,说的是农历正月初七所剪的一种人形剪彩。“参差剪”,指的是剪成大大小小各种形态的人胜。“参差剪”除了状“人胜”的形状外,还写出了剪彩人的精致动作。在这两句里,词人以冷静旁观之立场作客观泛化之描写,用意象的排列组合和跌宕变化传达出了人物的幽微心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香红”,鲜花也。词人不直接说花而说“香红”,是从花的色味着笔。两鬓簪花,中有距离,故曰“隔”。“双鬓”句中着一“隔”字,则两鬓簪花如画。双鬓插着鲜花,头上簪着金钗,末句再着一“风”字,无不使人觉得两鬓之花香飘浮不定,且觉金钗上的人胜也在春风中颤巍巍的摇晃不已,恍荡之间,一下子让人觉得词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心绪,则显得更为朦胧迷离,只在“惹梦”的“暖香”和“鸳鸯锦”、拂晓时分江上的“雁飞”、以及“参差剪”的“人胜”等富有“意味”的意象中,逗露出一丝节序之感与怀人之情。这正如词人在《春幡》写下的:“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

词于至此,吐露出美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心思,回应前片,也回答了“惹梦”的原因。

再回过头来重新品味此词,无不让人拍案叫好。从结构上看,上下两片似不相属,但“香红”二字与上面的“暖香”映射,“风”字又与“江上”二句呼应,神理贯通,脉络具在,形成了浑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再者,整首词的上下片各句之间都严格押韵,“枕”与“锦”、“烟”与“天”、“浅”与“剪”、“红”与“风”,形体规整一致,从而展现了温词形体音律的成熟精美。

作者简介:

肖景仁(1989.10~),男,汉族 ,广东雷州市,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2级美学专业研究生。

菩萨蛮 黄庭坚 第14篇

菩萨蛮,菩萨蛮晏殊,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

菩萨蛮

作者:晏殊  朝代:宋  体裁:词   芳莲九蕊开新艳。轻红淡白匀双脸。一朵近华堂。学人宫样妆。看时斟美酒。共祝千年寿。销得曲中夸。世间无此花。

菩萨蛮 黄庭坚 第15篇

菩萨蛮,菩萨蛮刘焘,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

菩萨蛮

作者:刘焘朝代:宋体裁:词 小红桃脸花中笑。笑中花脸桃红小。垂柳拂帘低。低帘拂柳垂。袅花风鬓绕。绕鬓风花袅。归路月沈西。西沈月路归。

菩萨蛮 黄庭坚 第16篇

菩萨蛮,菩萨蛮刘敏中 ,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

菩萨蛮

作者:刘敏中 朝代:元体裁:词 眼中有此妖娆色。花中无此风流客。一月一番新。一年都是春。盈盈花上月。几度圆还缺。不去卷金荷。奈渠花月何。

菩萨蛮 黄庭坚 第17篇

关键词:江南;文化;韦庄;词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自古文人对江南别有一番情结。历史上在江南留连过的文人,大多跟江南结下了不解情缘,此后一生,不断忆江南、梦江南,在他们内心深处,江南不再是遥远的他乡,而是文化和精神的乐土。江南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不仅是江南风光旖旎美景醉人,更是因为江南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令人乐不思归。晚唐五代词人韦庄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留连江南,如痴如醉,词中流淌的江南文化情韵,感染了一代代的读者。那么,究竟什么是江南文化,韦庄又如何与江南结下情缘,并用词笔描绘了江南清秋佳日的盛景呢?下文笔者一一道来。

一、江南文化

江南在中国古典文化史上,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文化符号。晚唐五代,江南在经济和文化上不断崛起。江南文化辐射的地域范围,大致是今天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江南有着天然的太湖水系,沿线遍布鳞次栉比的水乡小镇,以扬州、金陵、苏州、杭州等几座城市为中心,江南的城市经济不断发展,晚唐五代时期,与战火不断、兵连祸结的长安洛阳相比,扬州、金陵和杭州三座大都会日趋崛起,并向四周扩展,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文化圈。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北方文化的文化形态,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突出表现为一种审美的诗性文化。学者刘士林曾论述“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诗性文化……构成江南文化的‘诗眼、使之与其他区域文化真正拉开距离的,恰是在它的人文世界中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文化实用主义的诗性气质与审美风度。也正是在这个诗性与审美的环节上,江南文化才显示出它对儒家人文观念的一种重要超越。”[1]可见,江南文化体现出来的审美关照方式,是江南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根本内容,而这样的审美眼光与诗性表达,与诗歌的表意不谋而合,诗词在江南恣意生长,诗词在江南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与活泼泼的生命力。

二、韦庄的江南文化情结

文化上的江南地位日益凸显。五代以后,江南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更形成了可观的城市群,“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足状其盛。据考证,“杭州在唐代已经日趋繁荣,到五代时,又继续得到发展。当时钱塘江`舟楫辐辏,望之不见首尾'。吴越既以丝织品、茶叶、瓷器向北方朝廷进贡,又利用以此换取的允许贸易的机会,往来贸易以获利。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商业贸易的繁荣,吴越扩展旧城。凿石填江。吴越扩建后的杭州城包括子城、夹城、罗城三重。夹城周围50里,罗城周围70里。钱塘江捍海堤,一般认为是保护农田,其实更具有保护杭州城市的功能,保证了杭州城郭的安全”。[2]

唐代自战乱以来许多文人留寓江南。金陵因其龙盘虎踞的战略地位,也成为北方士大夫寄居的中心之一。据史书记载,金陵石头城建好后,大批文人南下避乱。如贞元二年进士及第的李棱“有别业在江宁”,与其父母定居于此。唐末,长安人刘著迁到金陵。韩洄: 《太中大夫守国子祭酒颖川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赠户部尚书韩公行状》一文记述“天宝末,盗陷西京,兄侄七人遭罹不淑茹痛,违难寓于江南,布衣蔬食,不听声乐者,积六七年”。文人们来到江南后,继续写诗填词,目之所触,心之所感,笔致变得温婉细腻。这一时期,文人所作如《思越人》、《忆江南》、《望江南》、《渔歌子》等词牌曲调,都瞩目江南风物人情,歌咏江南生活情景与心中感触,在审美情趣上大多赞誉江南盛景或流露隐逸世外桃源的闲情逸致。《全唐诗》卷522,收录了一首杜牧的《刘秀才与池州妓别》 :“楚管能吹柳花怨,昊姬争唱竹枝歌。金钗横处绿云堕,玉著凝时红粉和。”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江南,丝竹管弦相和,温柔缱绻之乡,令诗人们留连忘返。

战乱年间,韦庄长期流连江南,这里的软玉温香足以抚慰失意漂泊的才子之心。据《唐才子传》记载:“庄早尝寇乱,间关顿踬,携家来越中,弟妹散居诸郡。西江、湖南,所在曾游,举目有山河之异,故于流离飘泛,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虑,或反袂兴悲,《四愁》、《九怨》之文,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3]韦庄为生活所迫,浪迹万里,漂泊江南湖湘十几载,可谓遍历风霜。其间为求仕求食而奔走干谒,惨淡经营,整日焦灼不宁。唯一可堪安慰的便是这春江水暖,西风莼鲈,莺歌燕舞,美景炫灿,江南美人温柔缱绻,江南安宁富庶,一点点滋养着韦庄那颗沧桑漫漶的心。江南山川风物、丰厚的文化也滋润着这批文人。韦庄与江南结下了不解之缘。“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江南的富庶、安逸吸引了一直在动乱之中疲于奔命的韦庄,于是决意去江南寻找安身之所。他先后到过安徽、湖南,到过江浙一带镇江东阳、两衙两湖。“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风景如画,繁华的都市市井文化,让韦庄紧绷的神经和纠结的心态稍稍得以放松,惊骇狞厉之色渐渐褪去,灵魂变得安然、飘逸。对江南文化的浸染、对江南风物山川的不吝褒扬,使他的诗词作品染上了浓郁的江南文化风韵。

三、韦庄词的江南文化情韵

韦庄《菩萨蛮》五首流露出纤细温润的江南文化情韵: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劝君今夜须沈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春水、桃花、鸳鸯、燕子、杨柳,还有姑苏寒寺的夜半钟声、扬州廿四桥的明月、杭州钱塘江的秋潮、西湖的秋月和莼菜、松江四腮的鲈鱼,江南风物人情之美,令人不知不觉间消魂沉醉。江南如画的山川风物,江南富有诗意的生活方式,让韦庄的词笔也变得清丽温润,缱绻动人。韦庄词呈现出清丽自然的风韵,正是一种诗意情怀的审美外化。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菩萨蛮》词五首尽显诗情画意与文士情怀。在这些词里,江南风物浸染了古典的诗意,江南有着诗一般的生活氛围,草长莺飞,杏花春雨,水乡风致,妩媚旖旎,江南女子感情细腻委婉,性子婉转千百度,心思千珑万窍,在词里描画入木三分,这一切都脱胎于江南文化的清新秀逸与灵动脱俗——正如上文所述,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诗意文化。

战乱频仍的年代,大批文人士子流落江南,江南文化与这些文人相互成就了彼此。叶嘉莹先生亦认为,“韦词则像一曲清丽婉转、充满生命和感情的‘弦上黄莺语。[4]随着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词在江南传唱,吴越歌女、笙箫传播蔓延,词的题材内容和调名曲牌诸方面不断完善,而明丽秀美的江南成为诗人才子钟灵毓秀之所钟,既使这个诗性的南国田园得以建立,也让词日渐脱离音乐,获得了独立的生命力。

作为一名江南游子,他乡过客,韦庄以江南为栖息地,暂且沉醉片刻,以慰藉那颗躁动不安的灵魂,然而,莫名的乡愁却始终笼罩着他的心。词人正是用江南极致的美景来反衬对故乡的思念。正如《白雨斋词评》中所说:“一幅春水画图,意中是相思,笔下却说江南风景好,真是泪溢中肠,无人省得。”[5]

参考文献:

[1]刘士林.江南文化与江南生活方式.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2月第1期.

[2]傅崇兰.城市史话[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47- 48.

[3]辛文房著,李立朴译注.唐才子传全译[Hl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637.

[4]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菩萨蛮 黄庭坚 第18篇

菩萨蛮,菩萨蛮李元膺,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

菩萨蛮

作者:李元膺朝代:宋体裁:词 彩旗画柱清明後。花前姊妹争携手。先紧绣罗裙。轻衫束领巾。琐绳金钏响。渐出花梢上。笑里问高低。盘云玉螭。

上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16.3分式方程》下一篇:关于忙碌作文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