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规律总结

2024-06-27

欧姆定律规律总结(精选11篇)

欧姆定律规律总结 第1篇

分离定律

基因作为遗传单位在体细胞中是成双的,它在遗传上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因此,在减数分裂的配子形成过程中,成对的基因在杂种细胞中能够彼此互不干扰,独立分离,通过基因重组在子代继续表现各自的作用。这一规律从理论上说明了生物界由于杂交和分离所出现的变异的普遍性。

基因分离定律的F1和F2要表现特定的分离比应具备以下条件:

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2.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3.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4.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注: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又称独立分配规律)是在分离规律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多对基因间自由组合的关系,解释了不同基因的独立分配是自然界生物发生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

注:不连锁基因。对于除此以外的完全连锁、部分连锁以及所谓假连锁基因,遵循连锁互换规律。

连锁与互换定律(伴性遗传)

连锁与互换定律是在19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后,人们以更多的动植物为材料进行杂交试验,其中属于两对性状遗传的结果,有的符合独立分配定律,有的不符。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材料进行研究,最后确认所谓不符合独立遗传规律的一些例证,实际上不属独立遗传,而属另一类遗传,即连锁遗传。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率或互换率。

高中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总结

1、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F2:1YyRr:1Yyrr:1yyRr:1yyrr。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1)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3)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4)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4、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④细胞学基础: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⑤实质: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欧姆定律规律总结 第2篇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知识点

一、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注:说电压时,要说“xxx”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xxx”的电流。

3、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压的模拟实验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这里使用了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法”

(类比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V常用单位:kVmV、μV

换算关系:1Kv=1000V、1V=1000mV1mV=1000μV

2、记住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1.5V一节蓄电池2V家庭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两要、一不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Ⅰ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

Ⅱ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和0—15V。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压在3V—15V可测量,若被测电压小于3V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压大于15V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

(四)、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

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

“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主电路为通路,“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压表损坏;②电压表接触不良;③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2、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

“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表无示数”说明没有或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流表短路;②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开路,此时电流表所在电路中串联了大电阻(电压表内阻)使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明显示数。

3、电流表电压表均无示数

“两表均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两表,除了两表同时短路外,最大的可能是主电路断路导致无电流。

二、电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1KΩ=1000Ω

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

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

3、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4、结论理解:

⑴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⑵结论可总结成公式R=ρL/S,其中ρ叫电阻率,与导体的材料有关。记住:ρ银<ρ铜<ρ铝,ρ锰铜<ρ镍隔。假如架设一条输电线路,一般选铝导线,因为在相同条件下,铝的电阻小,减小了输电线的电能损失;而且铝导线相对来说价格便宜。

(四)分类

1、定值电阻:电路符号:。

2、可变电阻(变阻器):电路符号。

⑴滑动变阻器:

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

结构示意图:

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使用方法:选、串、接、调

根据铭牌选择合适的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接法:“一上一下”;接入电路前应将电阻调到最大。

铭牌:某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1.5A”字样,50Ω表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50Ω或变阻范围为0-50Ω。1.5A表示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5A.作用: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②保护电路

应用:电位器

优缺点:能够逐渐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但不能表示连入电路的阻值

注意:①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告诉了我们滑片放在两端及中点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

欧姆定律规律总结 第3篇

一、“楞次定律”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创设问题情境, 以学生分组实验为手段进行建构主义教学;通过创设合作学习气氛,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实验设计和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 为学生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思考, 组织学生讨论, 给予评价。

二、学生的前概念分析

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积累了关于电磁感应的不同物理情景, 知道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本节教材中的实验前两节都已做过, 只是从“感应电流方向”的角度重新尝试研究, 学生对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应该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2) 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 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 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2)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实验, 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

(2) 尝试用所学的知识, 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方案, 并动手实验操作。

(3) 通过探究之后, 使学生学会依照物理事实, 运用逻辑判断来确立物理量之间关系, 树立把物理事实作为依据的观念, 形成根据证据、逻辑和现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注重实验的意识,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实验素质, 使学生有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参与真实记录实验现象、多角度分析、逐步明确归纳方向、得出定律的过程, 体会物理规律的简洁美。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楞次定律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总结;教学难点是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与原来磁场之间的关系以及定律内容表述中阻碍二字的理解。通过创设以下情境来突破重点、难点:

(1)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并设计研究方案

(2)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分享、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 学生讨论最终得出楞次定律

(3) 通过创设情境练习由学生尝试讨论总结出楞次定律应用的步骤

(4) 创设“铝管中磁性物体的下落”的情境, 指导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进行多角度的研究

四、教学流程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在开展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先分析学生的学情, 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的生长点, 建立物理模型, 创设各种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主动体验, 激发学生的思考, 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跳出来客观分析从原来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建构新的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他人交往来认识世界, 又在这种交往中不断调整与修正自己的认识, 从而达到对世界更全面、更透彻认识的目的。

关于楞次定律的教学

1、创设问题和实验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片段1: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请学生观察实验。

实验:“跳环”。如图, 将教学用的可拆变压器的条形铁芯竖直放置, 把轻质铝环套在其上, 接通电源的瞬间 (注意通电时间不要超过30s) 铝环上跳。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并思考:

问题1:是什么原因是铝环上跳? (接通电源的瞬间穿过铝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铝环中产生感应电流, 磁场对感应电流有作用力)

问题2:感应电流的方向有如何判断呢?

实验:一个导体棒和一个灵敏电流表G组成一个闭合回路, 让导体棒在匀强磁场中来回切割磁感线。

请学生注意观察老师的操作, 同时认真观察灵敏电流表G指针的偏转情况即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 并思考:

问题1:此时的感应电流方向如何来判断? (初中学生学过:右手定则, 仅适用于导体切割的情景)

问题2:能否找出一个更普遍的规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如右图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如何判断?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 猜想一下, 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设计意图:其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起学生对知识学习欲望, 引导学生找出可能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明确研究的方向。

2、与前概念经验相关联、实践探究新问题

创设实验探究情境

(1) 让学生观察线圈的绕向

(2) 引导学生用旧电池判断出灵敏电流表G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3)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四人一组接好闭合回路进行实验探索, 并把观察结果填入备好的表格内。

请学生根据实验结果, 找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这时需要教师应用电与磁的关系加以启发与引导, 在表格的最后一栏加上“感应电流的方向”, 最终归纳出结论:Δφ是B感产生的原因, 而B感对Δφ有阻碍作用。并让学生仔细品味课本上的楞次定律的表述以加深理解, 并正确理解“阻碍”的含义。

设计意图:一方面能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搜索, 另一方面可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与认识的内在联系过程 (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 , 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3、关于楞次定律的应用

教学片段3:

教师提出问题:楞次定律没有直接给出感应电流的方向, 只是概括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原则, 那感应电流的方向到底如何来判断呢?让学生尝试应用楞次定律, 再去判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和该实验中的感应电流方向, 使学生认识到右手定则能判断的或不能判断的, 楞次定律都能判断;并进一步总结出楞次定律应用的步骤。

在长直载流导线附近有一个矩形线圈ABCD, 线圈与导线始终在同一平面内。思考:线圈在向右平移的过程中, 线圈中有没有感应电流?若有, 那方向又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 使学生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电和磁的完美统一, 对于学生认识物质世界是一个观念上的飞跃。

4、有关楞次定律研究课题

研究“铝管中磁性物体的下落规律”, 把两个外形完全相同的物体 (一个为磁体另一个不带磁性) 分别从竖直放置的铝管上端放下, 一个物体很快地从下端掉出, 而另一只要等数秒后才从下端管口落出.根据这一实验背景, 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

(1) 对此课题进行研究, 你将提出和论述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实验?

(2) 你猜一猜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 请分析物体进入铝管后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能否建立一种物理模型?

(4) 用实验来验证假设?你提出的实验方案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

(5) 给你打点计时器的一套装置, 能否用它来研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进行实验, 记录数据, 并分析实验结果.如果用图像分析的话, 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学物理”、动脑去“想物理”, 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 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五、教学得失

物理“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各种合适的妙趣横生的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和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 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物理思维方法和有效的学习习惯, 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遗憾的是, 由于时间限制, 不能让学生在多种电磁感应的物理情景下得出楞次定律, 否则效果更好。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所有的物理知识, 包括概念、规律、定理、定律等, 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探索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创新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以“楞次定律”实验教学为例谈谈实验情境的创设。

欧姆定律规律总结 第4篇

1 库仑定律在动力学上的应用

题例1 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有甲、乙两带电小球,开始间距为L,已知甲的质量为m,在库仑力的作用下,它们由静止开始运动,开始时甲的加速度为a,乙的加速度为4a,经过一段时间,甲的加速度为a/4,那么这时两球相距多远?此时乙的加速度多大?乙的质量为多少?

解析 设乙球的质量为m′,甲、乙两球的电量分别为q1和q2,由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库仑定律,当两点电荷相距L时,有

点评 本题以两球间的相互作用为主线,将库仑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有机综合,重点考查库仑定律的平方反比特征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即时性.在力电的动力学综合中是一个经典题型.

2 库仑定律在物体平衡上的应用

题例2 如图1所示,已知两带电小球A、B的电荷分别为QA、QB,质量mA=mB=m,都用长L的绝缘丝线悬挂在O点,静止时小球A紧靠绝缘墙壁,OA=OB=L,且A、B相距d.为使平衡时A、B间距离减为d/2,可采用以下哪些方法:

A.将小球A、B的质量都增加到原来的2倍

B.将小球B的质量增加到原来的4倍

C.将小球A、B的电荷量都减小到原来的一半

D.将小球A、B的电荷量都减小到原来的一半,同时将小球B的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

解析 B球受力如图2示.对B由共点力平衡条件有FmBg=dL, 而F=kQAQbd2, 得d∝3kQAQBLmg, 故只有选项D正确.

点评 本题以物体的平衡条件为背景,重点考查库仑定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力三角形的几何解法.该题型在电场选择题中是一个常考的热点题型,也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物理问题.

3 库仑定律在动量上的应用

题例3 一带电粒子射入一固定在O点的点电荷的电场中,粒子运动轨迹如图3中虚线abc所示,图中实线是以O为圆心的同心圆,不计重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此粒子一直受到静电排斥力作用

B.粒子从a→b过程,动量的变化率越来越小

C.粒子从a→b→c过程,动量的变化率是先变大后变小

D.粒子从a→b→c过程,冲量为零

解析 通过对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分析知:带电粒子始终受点电荷的斥力作用,并且所受库仑力先增大后减小,由动量定理知其动量的变化率先变大后变小;再由由带电粒子运动过程的动量三角形知其动量的变化量不为零,即带电粒子所受库仑力的冲量不为零.此题正确答案为A、C.

点评 本题以带电粒子间的库仑力作用为背景,在知识概念上重点考查了库仑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动量式(动量定理)及带电粒子的运动径迹分析等力电重点知识.

4 库仑定律在能量上的应用

题例4 如图4所示,A和B是两个点电荷,电量均为q,A固定在绝缘架上,在A的正上方的B放在一块绝缘板上,现在手持绝缘板,使B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竖直向下做匀加速运动(a

解析 (1)设B刚脱离板时距A高度为h,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点评 本题以带电小球间的库仑力作用为背景,在知识概念上重点考查了库仑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及动能定理以及动力学中的临界现象等力电重点知识.题目经典、综合性强.

帕金森定律-总结 第5篇

帕金森管理学上的启示

1、要敢于削减臃肿机构,克服工作惰性。在行政管理体制中,如果帕金森定律发挥了作用,那么行政机构就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在忙碌,但工作效率却越来越低下。因此作为管理者要痛下决心,敢于削减臃肿机构,彻底解决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敷衍塞责现象的发生。要克服工作惰性和思想的局限性,激励职工紧张而努力地工作。

2、要珍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者教育职工,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好时间,必须为每一项任务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增强职工的时间观念,充分利用好时间,争取事半功倍的效果。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要教育职工,即使时间是充裕的,也不要挥霍浪费。珍惜时间,提高效率,是取得成功的要诀。

3、要善于发现人才,敢于重用人才。作为管理者,不仅要学会相马,学会赛马,而且还要有用人之胆、容人之量,要敢于启用比自己强的人。领导者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用人必须出以公心,是非分明,量才录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也惟有 如此,才能实现用人上的良性循环,走出帕金森定律的怪圈,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不然,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必然会导致恶性循环,工作效率每况愈下。管理者不仅要独具慧眼,能够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还要有容人之量,敢于启用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使工作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

领导者在选择助手 时可参照以下这些方法: 1 参与决策有效执行法 领导选择助手时,首先必须明确所选拔的助手不仅仅是自己的助手,而主要是决策集体中的 一员,他们必须明确每一决策的背景及前景,积极参与决策。实践证明,助手参与决策程度 越高,其责任心越强;执行越自觉,行为越规范,效率越高。任何只将助手当做自己的 传 话筒,或要求助手只能顺从己见不得有异议的领导,势必要失败的。2 发挥优势法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因此领导要善于发现下属的特长,然后根据自 己的目标择优选取助手。3 才职相称法

被选人才的素质、才能一定要与所任职务的职权、职责、任务相称。4 决策权可转移法

领导所选助手,一定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即:领导因故离职、离单位时,能担负起对随时可 能到来的或发生的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力和相应的组织能力。5 主动结构法

领导在选配助手时,一定要考虑所选人才与自己能否形成合理的主动结构。6 员工接受法 领导所选人才,一定要考查本部门大多数员工对该人才的接受程度,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企业如何避免帕金森定律的困扰

也许下面的办法有助于企业效率的不断提高:

第一、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当一个组织内的成员都善于学习、不断进取的时候,才能保证管理者能够持续的满足管理岗位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情况、新技术、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管理者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够满足管理的需要。

管理者的素质不是先天就有的,主要依靠后天的教育培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

1、集中式教学。将管理者送入较长期的教育培训机构,接受比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如企业内部大学培训、外部培训机构,以及参加各种行业知识教育等。其优点在于系统化、规范化,特别适合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理论修养。

2、短期培训。由企业组织的较短期的、专题性的培训,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技巧。比如营销培训、财务培训、具体管理工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等。短期培训针对性非常强,是及时“充电”的有效方法。

3、自我修养培训教育不是万能的,基本素质的提升大都得依靠自己。古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首先就是从修身开始,最后才能平天下。企业管理者提高个人素质方面,也必须从修身做人开始,树立“终生学习”的观点。

第二,招聘员工要公平公开和透明。建立全方位的招聘机制,不能够让被招聘员工的直接上级来全权招聘,而应该让更高级别的管理者参与进来,这样就避免了用人者出于私人目的而任用比自己能力低下的员工。

第三,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组织内部要建立积极的人才培养或储备制度。对于一定级别的管理者,再其绩效考核中要加入下属员工的培养指标。管理者必须每年要有向上层输送管理人才的指标,要有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任务。这样,则可以防止管理者只任用能力比自己低的人。

第四,定量对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进行考核。企业管理要注重扁平化管理,消除不必要的内部管理层级和管理流程,进一步提高管理的透明化和集中化,增强管理的执行力和持续性,形成简洁、高效的管理流程。比如,集团内部业务板块、业绩等方面相近的兄弟公司之间可以进行比较,也可与外面性质(民企)、规模、产值相近的公司进行比较,优化自己的管理层级和模式。

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产出增加值,反映的是企业新创造价值对员工分配的份额。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销售收入,反映劳动投入占实现价值的总产出的比例。定期对部门或组织进行这两个重要指标的考核,使其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两个指标在一段时期内持续的增长,那就意味着帕金森定律产生了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否依旧由各级管理者掌握,成为最为核心的问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建立独立的管理系统,才能保证一个相对不受各级管理者人为因素的干扰,一个相对公正、公开、平等、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人员的增补、选拔、任免权力由独立的部门执行,职能单位的管理者专注于具体工作目标和内容,直接降低了管理者通过增加人员的方式逃避权力和职位危机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各级管理者权力危机的解决途径,不可避免地转移到提升业绩的方向来,进一步提升组织的效益。

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建立在独立的绩效考核与成本核算管理基础上的,它可以帮助企业发现组织中是否存在能力极其平庸的管理者,从而在劣势条件下,获得更多的优势。

二八定律(经典人生总结) 第6篇

20%的人用脖子以上赚钱,80%的人用脖子以下赚钱 20%的人正面思考,80%的人负面思考 20%的人买时间,80%的人卖时间

20%的人想找一个好员工,80%的人想找一份好工作 20%的人支配别人,80%的人受人支配 20%的人做事业,80%的人做事情 20%的人重视经验,80%的人重视学历

20%的人认为行动才有结果,80%的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20%的人我要怎么做才有钱,80%的我要有钱我就怎么做 20%的人爱投资,80%的人爱购物 20%的人有目标,80%的人爱瞎想

20%的人在问题中找答案,80%的人在答案中找问题 20%的人放眼长远,80%的人只顾眼前 20%的人把握机会,80%的人错失机会

20%的人计划未来,80%的人早上起来才想今天干嘛 20%的人按成功经验行事,80%的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20%的人做简单的事,80%的人不愿意做简单的事 20%的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80%的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 20%的人如何能办到,80%的人不可能办到 20%的人记笔记,80%的人忘性好

20%的人受成功的人影响,80%的人受失败的人影响 20%的状态很好,80%的人态度很好

20%的人相信自己会成功,80%的人相信别人会成功 20%的人永远赞美、鼓励,80%的人永远谩骂、批评 20%的人会坚持,80%的人会放弃

《质量守恒定律》课堂反思总结 第7篇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丰富的,可以给师生使用的资源,比如,在进行测定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这一实验时,安排给学生使用的药品包括有:粗的和细的铁丝,浓的和稀的硫酸铜溶液,学生在进行实验,进行交流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小的改变可以改变反应的速度,再引导他们去总结,原来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可以改变反应的速度,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时也一样,用两支蜡烛的同学,现象比较明显,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

这样,就将一些会考的要求渗透进平时的教学中了.另外,每得一个结论,马上进行相应的练习作为间隔,既巩固了知识,又调节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课堂上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的资源,这些资源得到正确利用的话,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新课标的精神,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为此,对本节课的实验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将所有的演示实验都改成了学生实验,并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去探究.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欧姆定律规律总结 第8篇

1 研究的整体设计

1.1 文献检索

进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专业检索界面, 检索地理学、儿科学、航空航天、经济学、力学、农业工程、数学、外科学、眼科学、哲学、宗教11个学科中各杂志在本学科2012年提供引文的数量情况。其中宗教、哲学、农业工程、航空航天检索引文时是面向全数据库检索, 其他各学科检索引文的范围仅限于本学科数据库所收录的中文核心或科技核心类期刊。为了节省篇幅这里仅做典型的检索式举例如:“年=2012 and引文=航空学报”、“年=2012 and (中文刊名=数学学报or中文刊名=应用数学学报or中文刊名=计算数学or中文刊名=数学物理学报or中文刊名=模糊系统与数学or中文刊名=系统科学与数学or中文刊名=数学进展or中文刊名=应用数学or中文刊名=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or中文刊名=工程数学学报or中文刊名=应用概率统计or中文刊名=高校应用数学学报or中文刊名=数学杂志or中文刊名=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or中文刊名=数学的时间与认识or中文刊名=数学年刊) and引文=数学学报”。

1.2 数据处理设计

将各学科检索到的各期刊文献提供的引文数量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具体情况见表1和表2 (这里为了节省篇幅仅举力学和外科学为例) 。我们以期刊累计提供的引文数量为y、序号为x、Ln (序号) 为z, 利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x、y进行曲线拟合, 求出各学科R2值然后再做进一步分析, 对y、z做图然后与经典的布拉德福曲线作比较, 对结果进一步分析讨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文期刊分布规律数学模型的建立

我们通过对自变量x和因变量y进行曲线拟合得到表3中的结果。各拟合方程的方差分析结果都表示方程成立 (均为P<0.05) 。其中三次模型和对数方程决定系数均值较高, 为了便于做进一步分析我们选择系数较少的对数方程。得出引文期刊分布规律的数学模型为y=b0+a0ln (x) , 其中y为某学科期刊提供的累计引文量, x为该学科期刊数量。b0为某学科期刊中提供的引文数最多的期刊所提供的引文量, a0我们称为增长系数, 因为这里对方程求导之后可以得出期刊累计提供的引文量的增长率为a0/x, 由此也可以看出期刊所提供的引文量呈现一种集中的趋势, 随着期刊序号的增加累计引文量的增长明显减小。

2.2 引文期刊分布规律与布拉德福定律

引文期刊分布规律是否符合布拉德福定律, 其分布规律有何特点呢?我们以外科学 (其他各学科与外科学相一致这里不再累赘罗列) 为例, 对y和Ln (x) 做图分析, 结果见图1。此图形与布拉德福曲线图一致。我们也利用区域分析来解释这种结果, 如果将期刊所提供的引文分成相等的三个区即n=3, 每个区的引文量为m, 依据我们的数学模型, 则可以得到m=b0+a0ln (x1) 、2m=b0+a0ln (x2) 、3m=b0+a0ln (x3) , 于是x1/x2=x2/x3=e-m/a0, 由此我们通过数学模型也能很好的解释引文期刊分布规律其实是符合布拉德福定律的。

3 讨论

3.1 引文期刊分布规律说明某学科各期刊提供的引文量存在一定的集中和分散趋势

我们前期研究科技期刊文献引用分布规律时发现“占期刊已被引文献数30%的论文提供50%以上的引用”[3]。国内李江等[5]研究中国科技期刊被引频次分布时, 将期刊按照被引频次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也发现前20%的期刊的被引频次占总体的61.5%。本研究提示某学科领域各个期刊所提供的引文量存在一定的集中和分散趋势。这反映了信息传播和知识交流的一般性规律, 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交流都是以某核心信息为中心向外不断发散的。期刊是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 一些优秀的科研选题和科技成果常常会成为某学科信息交流的主体。承载这些论文的期刊也就会成为该学科领域相关研究被引的主要对象, 形成引文行为中的马太效应, 由此也就形成了引文期刊分布的集中和分散规律。此外, 我们本次研究进行曲线拟合, 所选取的方程对于各个学科来说其R2值均很高, 且统计学检验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作为引文期刊分布规律的最优的集中分散趋势的方程表现形式, 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2 引文期刊分布规律符合布拉德福定律

本研究我们同时用图形描述和区域分析两方面来证实了引文期刊分布规律符合布拉德福定律。特别是利用我们得出的数学模型证明了以上结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们提出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欧阳显菊等[6]利用一种期刊的引文也得出了引文按期刊分布符合布拉德福定律的结论。我们本次研究选取多个学科, 检索引文的范围有些学科以核心期刊为主, 有些进行的是全数据库的检索。无论那种检索范围对于最终结论影响不大。所以无论是从单个期刊的引文来分析, 还是进一步扩展到某学科整个领域, 引文的期刊分布都符合布拉德福定律。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的学科类别不仅仅有科技类也包括社科类, 所以此结论就学科范围来说具有普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邱均平.信息计量学 (四) 第四讲文献信息离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0 (4) :315-314, 316-320.

[2]鞠邦男, 袁军鹏.对我国布拉德福定律研究文献的科学计量研究[J].现代情报, 2010 (11) :109-112.

[3]董建军.科技期刊文献引用分布规律的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 24 (4) :688-693.

[4]王晓芳, 王健, 袁广林, 等.基于布拉德福定律的Web被引频次分析[J].计算机科学, 2012 (S1) :328-330.

[5]李江, 伍军红, 孙秀坤.中国科技期刊的“核心区”研究——基于布拉德福定律与二八法则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6) :869-873.

关于墨菲定律的实践报告总结 第9篇

高一综合实践课程中,由费淅,杨红,雷纯懿,岳柳絮,廖芮,喻如诗,周俊旭七人组成的咸蛋超人组对墨菲定律进行了实践调查,现此将实践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周我们进行了网上搜寻莫非定律的定义及运用,全面的了解了墨菲定律的含义及生活中的意义,使得我们对此次的实践活动有了较清楚的规划和了解。

第二周,组员喻如诗,周俊旭进行了社会调查问卷,对群众对墨菲定律的了解和生活中会出现的几率进行了现实调查。调查人群的年龄分为中老年人,幼青年人等,对社会上不同阶级的人群 进行了有意义的调查,记录了生活中为什么会发生墨菲定律的原因及发生的几率,为此该如何防止墨菲定律的发生。组员从中获取了大部分有利信息,对此次实践活动调查有了重大的突破。

第三周,调查问卷活动进行后组员周俊旭,喻如诗,费淅,杨红分工做了问卷的总结,岳柳絮做了启示和感想。从中提升了我们组员的社会实践经验,与社会进行了紧密的接触,不再是关在校园只会读书的学生,提高了交往能力,我们成长了许多。第四周,组员廖芮进行了ppt的制作,形象有趣的向大家展示了此次实践活动的结果,包括视频漫画和调查总结,组员周俊旭进行修改并做好完善。

第五周,组员费淅写好 了实践报告总结,杨红写好了资料收集内容,并由雷纯懿进行结果总结,汇总了所有组员的论文,完善了论文报告。

欧姆定律规律总结 第10篇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5年高考总结

我们正在对近5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的考点进行总结,旨在解读各考点的分布,对照考纲内容,进行命题趋势分析,做好备考。本文对必修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五年高考考点进行分析与备考建议。年份2016年2014年2013年题号新课标Ⅲ卷.6新课标II卷.32全国大纲卷.34新课标Ⅰ卷.31新课标Ⅱ.32分数612141010考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和推理判断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显隐性的判断与亲本基因型的判断 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与伴性遗传的结合进行判断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与伴性遗传的结合进行判断分析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11、基因的分离定律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可稳定遗传。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 →F2:1YyRr:1Yyrr:1yyRr:1yyrr。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

(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3)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

(4)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

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

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

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④细胞学基础: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⑤实质: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2

自由组合定律

1.实质: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F1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产生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①双显性性状(Y R)的个体占9/16,单显性性状的个体(Y rr,)yyR)各占3/16,双隐性性状(yyrr)的个体占1/16。

②纯合子(1/16YYRR+1/16YYrr+1/16yyRR+1/16yyrr)共占4/16,杂合子占

1—4/16=12/16,其中双杂合子个体(YyRr)占4/16,单杂合子个体(YyRR、YYRr、Yyrr、yyRr)各占2/16,共占8/16

③F2中亲本类型(Y R + yyrr)占10/16,重组类型(Y rr+ yyR)占6/16。

注意: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基因型相同,但计算F2中重组类型所占后代比列的时候,有两种情况:若父本或母本均是“双显”或“双隐”的纯合子,所得F2的表现型中重组类型(3/16Yrr+ 3/16yyR)占6/16;若父本和母本为“一显一隐”和“一隐一现”的纯合子,则F2中重组类型所占后代比列为(9/16Y R +1/16yyrr)占10/16。

3.应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将自有组合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即利用分解组合法解自由组合定律的题,既可以化繁为简,又不易出错,它主要可用于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已知亲代的基因型,求子代基因型、表现型的种类及其比例

例1 设家兔的短毛(A)对长毛(a)、毛直(B)对毛弯(b)、黑色(C)对白色(c)均为显性,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两兔杂交,后代表现型为种,类型分别是,比例为;后代基因型为 种,类型分别是,比例为;

解析 此题用分解组合法来解的步骤:

第一步:分解并分析每对等位基因(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

Aa×aa→有2种表现型(短,长),比例为1:1;2种基因型(Aa,aa),比例为1:1

Bb×Bb→有2种表现型(直,弯),比例为3:1;3种基因型(BB,Bb,bb),比例为1:2:1

Cc×CC→有1种表现型(黑);2种基因型(CC,Cc),比例为1:1

第二步:组合AaBbCc和aaBbCC两兔杂交后代中:

表现型种类为:2×2×1=4(种),类型是:短直黑:短弯黑:长直黑:长弯黑,比例为:(1:1)(3:1)=3:1:3:1

基因型种类为:2×3×2=12(种),类型是:(Aa+aa)(BB+Bb+bb)(CC+Cc)展开后即得,比例为:(1:1)(1:2:1)(1:1),按乘法分配率展开。

已知亲代的基因型,求亲代产生的配子种类或概率

例2 基因型为 AaBbCC的个体进行减数分裂时可产生类型的配子,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产生基因组成为AbC的配子的几率为______。

解析 设此题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且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

1)分解:Aa→1/2A,1/2a;Bb→1/2B,1/2b;CC→1C

2)组合: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有:2×2×1=4种;

配子类型有:(A+a)×(B+b)×C=ABC+AbC+aBC+abC;

产生基因组成为AbC的配子的概率为:1/2A×1/2b×1C=1/4AbC

已知亲代的基因型,求某特定个体出现的概率

例3设家兔的短毛(A)对长毛(a)、毛直(B)对毛弯(b)、黑色(C)对白色(c)均为显性,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两兔杂交,后代中表现型为短直白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解析 1)分解:Aa×Aa→3/4A(短),1/2Aa;Bb×Bb→3/4B(直),1/2Bb;

Cc×Cc→1/4c(白),1/4CC;

2)组合:后代中表现型为短直白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4×3/4×1/4=9/64

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2×1/4=1/16

已知亲代的表现型和子代的表现型比例,推测亲代的基因型

例4番茄红果(Y)对黄果(y)为显性,二室(M)对多室(m)为显性。一株红果二室番茄与一株红果多室番茄杂交后,F1有3/8红果二室,3/8红果多室,1/8黄果二室,1/8黄果多室。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

解析 根据题中所给的后代表现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关系,可知此题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1)分解:

F1中红果:黄果=(3/8+3/8):(1/8+1/8)=3:1→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Yy×Yy

二室:多室=(3/8+1/8):(3/8+1/8)=1:1→亲本的基因型为Mm×mm

2)组合:

根据亲本的表现型把以上结论组合起来,即得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YyMm×Yy mm

已知子代的表现型比例,推测亲代的基因型

在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遗传学题中,若子代表现型的比例为9:3:3:1,可以看作为(3:1)(3:1),则亲本的基因型中每对相对性状为杂合子自交;若子代表现型的比例为3:3:1:1,可以看作为(3:1)(1:1),则亲本的基因型中一对相对性状为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另一对相对性状为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例5 已知鸡冠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和R、r决定,有四种类型:胡桃冠(D R)、豌豆冠(D rr)、玫瑰冠(ddR)和单冠(ddrr)。两亲本杂交,子代鸡冠有四种形状,比例为3:3:1:1,且玫瑰冠鸡占3/8,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解析 1)分解:由子代鸡冠有四种形状,比例为3:3:1:1,可推知单冠(ddrr)占1/8,由玫瑰冠鸡(ddR)占3/8,可推知子代中D:dd=(3+1):(3+1)=1:1→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Dd×dd;则子代中另一对基因R :rr=3:1→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Rr×Rr。

2)组合:根据子代鸡冠形状的比例及分解结果可组合得出亲本基因型为:DdRr×dd Rr。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3

一、自由交配与自交的区别

自由交配是各个体间均有交配的机会,又称随机交配;而自交仅限于相同基因型相互交配。

二、纯合子(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判断

1.自交法:如果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中不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纯合子。例如:Aa×Aa→AA、Aa(显性性状)、aa(隐性性状)

AA×AA→AA(显性性状)

2.测交法:如果后代既有显性性状出现,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

例如:Aa×aa→Aa(显性性状)、aa(隐性性状)AA×aa→Aa(显性性状)

鉴定某生物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当被测个体为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被测个体为植物时,测交法、自交法均可以,但是对于自花传粉的植物自交法较简便。例如:豌豆、小麦、水稻。

三、杂合子Aa连续自交,第n代的比例分析

四、分离定律

1.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适用范围: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3.分离定律的解题思路如下(设等位基因为A、a)

判显隐→搭架子→定基因→求概率

(1)判显隐(判断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

①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亲本杂交,子一代杂合体显现的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②据“杂合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③在未知显/隐性关系的情况下,任何亲子代表现型相同的杂交都无法判断显/隐性。

用以下方法判断出的都为隐性性状

①“无中生有”即双亲都没有而子代表现出的性状;

②“有中生无”即双亲具有相对性状,而全部子代都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③一代个体中约占1/4的性状。

注意:②、③使用时一定要有足够多的子代个体为前提下使用。

(2)搭架子(写出相应个体可能的基因型)

①显性表现型则基因型为A(不确定先空着,是谓“搭架子”)

②隐性表现型则基因型为aa(已确定)

③显性纯合子则基因型为AA(已确定)

(3)定基因(判断个体的基因型)

①隐性纯合突破法

根据分离定律,亲本的一对基因一定分别传给不同的子代;子代的一对基因也一定分别来自两位双亲。所以若子代只要有隐性表现,则亲本一定至少含有一个a。

②表现比法

A、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B、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4)求概率

①概率计算中的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②计算方法:用分离比直接计算;用配子的概率计算;棋盘法。

上一篇:有关奶奶写人作文下一篇:乡镇××年农业农村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