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家庭学生的界定条件

2024-07-19

贫困家庭学生的界定条件(精选12篇)

贫困家庭学生的界定条件 第1篇

2012年贫困家庭大学生救助 申请条件及提供的证件

一、申请条件(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享受2012年度农牧区低保、城镇低保、五保或孤儿待遇的家庭(要求户主和申请学生在同一户口本且长期在一起共同生活的);

2、经2012年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已被本科以上院校正式录取的(要求必须是国家计划内招生的);

3、已接到录取通知书且今年一定去录取院校就读的。

二、申请时提供的证件

1、录取通知书原件和复印件;

2、家庭户口本原件(新版本)和复印件;

3、户主和学生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4、家庭享受救助的相关证件(低保证、五保证等)。

三、联系电话:5222730

贫困家庭学生的界定条件 第2篇

我是医学院12级临床五班的医学生***,来自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安庆市5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早年父亲做生意赚了一点钱,回家结婚生了哥哥和姐姐,然后妈妈做了截扎手术。万万想不到的是后来妈妈又怀上了我,虽然听外婆讲妈妈服过打胎药,但是我还是出世了。真正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却也给家庭带来了更加繁重的经济负担。

爸爸是一个很坚强却也很倒霉的男人,为了不让妈妈一个人受累带三个孩子,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在家务农,有时间就去镇上帮人做铝合金挣点钱补贴家用。随后爸爸还开过肉铺,收过稻谷,做过工地包工头,但是几乎是做什么赔什么,仅做包工头这一项就赔了近10万元。我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每逢过年讨债的人总是如期而至,要不到账就表现出誓不罢休的蛮横!妈妈身体一直不好,2008年的时候又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另外就是颈椎也不太好,估计是早年干多了农活导致的。就是这两年,家的周边发展得十分迅速,好多人家都在盖新房,爸爸借钱做起了铝合金以及门窗生意,我粗算仅这一项的借款就达到了十几万!我只希望这一次他不要赔太多!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爸爸妈妈养育了三个大学生!现在的我也已经上大二了,从上大一开始,我就立志要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我申请过助学金,可是没能评上,然后我就开始做兼职,接下来就是我苦难的开始。几乎每晚我都没有上晚自习而偷偷地走开去做家教挣生活费,因此我只能在中午看书,有时候还得熬到很晚才睡。我最长的时候有整整七个月没有回过家!由于劳累,我明显感觉到自身抵抗力下降了许多,因为感冒变得更频繁了,于是我开始进行各项体育锻炼,即使这样,却还是在13年暑假的时候由于不小心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年我20岁!

大一这一年,不管有多少人不理解我,我也就这么过来了。现在的我身体比以前更糟,做兼职也是有心无力。现在的我只想好好念书,一方面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另一方面争取在计算机和英语方面能达到新的高度,也就是在这时候,我有了一个想法: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出国深造!我想学成后更好地为我的祖国服务!

我们班的贫困生是比较多的,我想有贫困生也不是什么坏事,贫困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使我们成长为更加坚强独立的人。我是一名贫困生,我有我自己的经历,我的经历使我认识到,其实贫困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阻碍,我们最大的阻碍在我们心中,只有我们克服了自己的贫困自卑心理,我们才能做得更好。“人穷志不穷”,“穷且益坚”这些古语在告诉我,“不要让自己被贫困击倒”。现在的我也已经是一名大二的学生,我会更加努力的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摆脱贫困,否则我还会一直贫困下去。贫困不是我们的绊脚石,相反它是我们的动力。当然我也需要更努力!

因此希望能够得到学院的补助,缓解一点经济压力。机会总是留给最需要它的人,如果有更需要的同学,也请考虑把机会留给他们,谢谢!

此致

敬礼

申请人:临床12—5***

界定贫困的标准研究综述 第3篇

关键词:贫困,标准,扶贫政策

1 贫困的概念

贫困是一个具有多属性规定的概念。

就贫困的外延而言,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即是指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尚未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够维持的生存性贫困。而相对贫困则是指温饱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能力的发展性贫困。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1,2,3],就是贫困是缺乏足够收入来维持一种社会认可的生活标准的状态。两者的最大区别点在于“最低生活标准”,即认可的生活标准是什么,是相对于社会上的其他收入标准,还是只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就贫困的内涵而言,贫困又可分为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狭义贫困仅指从经济意义上理解的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贫困。广义贫困则包括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理解的贫困,如物质贫困、社会权利贫困、能力贫困、社会资源贫困以及包含精神缺乏产生的贫困等。

尽管从不同角度出发贫困的概念还可以划分为区域性贫困和非区域性贫困、制约性贫困和能力约束性贫困等,但是它们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从不同的立场、角度来界定的贫困,都只是反映了贫困的一般性质。

2 贫困人口界定标准的比较

确定贫困标准需要体现两个要素:一是人的基本需求,即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二是国家的经济实力。

2.1 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是1990年由世界银行根据对34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12个最贫困国家的贫困状况的研究结果提出。该标准按1985年购买力平价将370美元作为国际通用贫困标准衡量各国的贫困状况,简化为“1天1美元”的贫困标准。它被各界广泛接受并于2000年被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则提出恩格尔系数59%以上为贫困。

2.2 中国标准

中国的城市贫困标准[4,5,6,7]采用相对贫困的概念,城镇贫困人口大多是指城镇居民中一定比例的最低收入人口。中国的农村贫困标准是指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也有“三线”,即“特困线、温饱线、发展线”的提法。中国贫困人口的标准最初是1986年由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在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即198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06元的标准。到1990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元,2000年为625元。到2006年国家公布的绝对贫困标准为年人均693元,2008年人均年收入786元。

总的来看,中国的贫困标准与世界银行不同:中国的贫困标准主要考虑的是“支出”问题;而世界银行公布的贫困标准按每人每天生活费不低于1美元的标准来计算,它主要考虑的是“收入”问题。在实践中,分别以收入和支出作为贫困标准来衡量,自然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

3 贫困标准制定方法的比较

贫困是一个涉及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的重要问题,如何较准确地制定贫困线并对贫困人口进行转移支付和救济,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一般来说,构成贫困标准最基本的要素是贫困户的收入和最小需求。收入是贫困户使用和支配家庭资源的反映,最小需求则是贫困户被公认的最低家庭福利水平。我们在制定贫困标准的过程中,主要是参考这两个要素的外延和内涵进行分析比较,采用能够具体体现多元化、多维度的量化指标,从而选择最佳的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制定方法。几种贫困标准的制定方法[8,9]比较,见表1。

4 贫困标准的应用概要

正确制定贫困标准有助于分析我国贫困人口的特点及成因。贫困标准是影响我国扶贫政策落实好坏的主要指标。贫困标准的合理应用,对于今后我国开展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1 应用贫困标准衡量贫困程度

根据贫困标准测算不同社会群体的贫困程度,准确确定和锁定贫困群体。根据贫困标准衡量贫困程常用的衡量方法和指标有:贫困发生率、贫困缺口率、基层系数法、森(sen)指数等四种。根据贫困标准将扶贫资源按照城乡不同人群不同贫困程度,进行不同方式和数量的配置与动态调整,可以极大地提高整体的扶贫效率,加快现有的脱贫速度。

4.2 分析贫困的成因和根源

我国的致贫因素主要包括历史因素、自然因素等。中国的贫困标准由于城乡的区别,分别制定了城市贫困标准和农村贫困标准。农村的贫困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纯收入水平远不能满足其现金支出。根源是农村人口众多,户籍制度等对人民思想观念的禁锢,劳动力人口的素质低下,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进而收入水平较低。农村人口的生存性消费仍然占主要部分,加上自身发展能力较弱,容易致贫和返贫。城市的贫困主要是家庭关系破裂造成的单亲家庭、职工失业、下岗职工家庭、亏损倒闭企业的离退休职工以及城市孤寡老人等,因缺少固定的收入来源后陷入的生活困境。另外,行业分配不公与分配要素变化等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化等显现出来的贫困也占很大部分。近年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也很常见。

4.3 根据贫困标准制定扶贫政策[10,11,12]

贫困标准可以用来衡量不同时期贫困发生率的变化,以便寻找最有效的减轻和消除贫困的途径。目前,我国采用的扶贫方式主要有两种: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贫困标准的演变,扶贫政策也从救济式扶贫为主转变为开发式扶贫为主,即由“输血”方式转变为“造血”方式。

4.4 评价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对贫困的影响和作用[13,14]

随着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和落实,依据我国现行贫困标准衡量的赤贫人口在数量上持续大幅下降,但处于相对贫困的人口所占的比重却在不断加大。事实上,经济越发达,收入分配的差距也越大,而贫困标准也会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和政府采取的反贫扶贫措施等,往往会使许多原来不属于贫困人口的低收入者在收入增长不够快的情况下,迅速转化为贫困阶层,从而使相对贫困人口的比重加大。

5 尚待研究的问题

5.1 妇女、老人和儿童应该成为贫困人口中备受关注的群体

女人由于历史和生理等原因同男人在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致使其收入和地位不平等,老人因丧失劳动能力而致使收入递减,更易陷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另外,由于缺乏完善的保障措施,儿童受教育机会和教育程度等影响,失学儿童与受教育程度低的儿童将成为现阶段和未来贫困人口的主体。因此,政府在制定反贫困和救济政策时,应适当向这些群体倾斜。

5.2 概念界定

在我国的扶贫实践中,由于把握不准贫困标准的性质,往往将“贫困标准”绝对等同于“扶贫标准”。事实上,扶贫标准必须根据各地所拥有的扶贫资源等具体情况来制定,其中包含时间等动态因素。因此,政府如何完善扶贫政策、如何正确使用贫困标准等方面的问题,还待研究。

5.3 返贫因素研究

对移民、自然灾害等新的致贫因素的研究,即灾难性支出致使返贫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5.4 城乡可比性

贫困家庭学生的界定条件 第4篇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现状;引导策略

一、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现状问题

1.认知层次。在自我认知上,高职贫困生通常认为自己的学历层次不够高,家庭条件也不好,长此以往导致个人对生活丧失兴趣,这些潜在的个人负面信息会在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中被不断放大,进而影响到个人的行为与选择。

这些因为贫困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会压抑学生的内心世界,甚至会让学生有一种绝望的危机心理形态。一些贫困生认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就只专注于学习,不与人交往,不能正确地认识一些职业技巧,在面试的过程中会出现紧张的情绪,不敢向别人主动推销自己,参与就业的意愿也不高。在社会认知上,虽然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累积了一定的智力资本,但是从社会的角度上来看,其资本实力还较差。在求职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同学即使成绩不如自己,却因为家庭背景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心理难免会出现不平衡,这样会把怨恨的情绪归结于家庭与社会的黑暗,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2.情绪层次。很多高职的贫困生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就会持续地产生一些潜在心理忧患,例如家庭是否可以支撑得住自己的学习,如何利用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收入等等,这样长期的经济困扰会导致学生在行为上出现偏差,出现心理焦虑。在关于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调查研究上,有关学者充分地肯定了这一点。缺乏殷实的家庭背景和社会人脉做支持,学生在毕业后常常觉得前途渺茫,,在紧张、苦闷的情绪下,这些学生还会出现一些心慌失眠和强迫性思维等情况。这对于学生的今后的发展,着实是一种障碍。尤其在高职学生的生活阶段,他们的心理会变得异常脆弱,遇到一点困难或不如意就会心灰意冷,甚至会有人悲观厌世,从此一蹶不振。从此可以看出,他们在心理承受能力上较弱,如果不加以教育,会使得他们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3.欠缺对就业的认知。很多高职贫困生存在一定的弱者情结,所以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一些高职贫困生始终将自己放在一个等待救助的位置上,不积极地参与竞争,在就业上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就业挫折之后,就更容易把希望全部寄托给他人身上。即便可以正常地就业,他们也觉得自己在社会中是弱者,缺乏承担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般情况下,领导安排多少自己的做多少,缺乏独立承担责任的意识。

因为从小就产生的盲从心理,所以,贫困生对于高工资、高福利就有更加强烈的愿望,从内心上就排斥低层的工作。不愿到相对落后的地区选择承担基层工作。在择业时,往往因为不可以理性分析自身的优劣势,盲目地选择自己的职业需求,就容易挤入热门的行业与城市,这样就容易和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失之交臂。

二、贫困家庭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引导策略

1.完善扶植政策。将扶植政策完善、细化,是帮助贫困生实现就业的良好途径。由政府和社会作为学生就业的推动者,展开相关的补救措施,地方政府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扶植,结合本地的情况细化相关的贫困生扶助政策,让更多的高职贫困生可以享受到就业扶植政策带来的好处。例如设立就业援助基金,帮助学生减少就业成本的经济负担。提供过渡性就业岗位,让贫困生在社会上就业失败后,可以拥有一个缓冲的平台,这样贫困生在融入社会中也更加充满希望。对于贫困生的录用,用人单位可以提供一些激励的政策。政府层面要严格限制或者取消不合理的收费,为高职贫困生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创业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来免除贫困生的后顾之忧。

政府要完善促进就业方面的机制,坚持履行政府的调节功能、市场监管功能,将就业作为宏观调控任务中的一项目标,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实现就业。通过市场的监管,维护劳动力的市场秩序,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招工、用工行为,使得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总体来说,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鼓励就业机制的完善,实现再就业岗位的开发,帮助贫困生解决这样的困难问题。

2.加强心理辅导与咨询。高职院校应重视起来学校中的贫困生人群,积极为其展开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在这方面,学校首先应有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评价,然后具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认知评价,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个人能力与特长,引导学生去接纳自身的不足。在帮助学生认知自我的过程中,要讲究实事求是,准确地进行职业的定位,确立和自己职位相匹配的就业期望值,以此来增加就业的自信。让学生拥有良好、乐观的心态去迎接就业。其次,学校对于高职贫困生的就业教育,重在让学生端正心态。让学生可以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到各种就业时期遇到的问题。再次,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调整自我情绪的方式方法,例如言语鼓励法、注意力转移法等等,尽可能地降低贫困生在就业时的恐慌。最后,学校要建立、完善相关的心理援助系统,加强心理援助建设,各个部门要做好分析、调查工作,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心理情况,对新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展开个性化的指导。归根到底,还是要帮助贫困生可以顺利就业,让他们顺利地掌握在社会上生存的方式方法。通过心理的疏导,有效地促进贫困生认知的完善,以此来更新他们的行为。

3.加强德育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的世界,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当下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现代化的、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世纪人才。在就业环境如此不顺畅的当下,我们在给学生加大竞争力的同时,也应为学生加强心理辅导,给予学生相关的德育教育。贫困生作为当代高职生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需要以此作为基础,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常规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缓解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负能量。心理干预一方面可以帮助高职贫困生减少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也鼓舞了高职贫困生融入社会的勇气,提升高职贫困生就业的主动性。通过对高职贫困生的鼓励,引导高职贫困生积极接受生活,帮助高职贫困生参与正常的、健康的社会生活。

4.加强就业指导。在职业生涯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十分有必要。每个人在职业规划上因价值观的不同会体现出差异性,价值观的不同,影响到职业的选择、面对职业的态度,最终会影响到学生从业中的选择和评判价值。通常情况下,学生就业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够自信。自信取决于实力,所以,高职学院要想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与自信心,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例如在职业技能、组织领导技能、人际沟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素养上,都需要加强培养。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展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做详尽的指导。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贫困生利用闲暇的时间去接触就业岗位,体验实际的岗位运作流程。为贫困生主动收集一些人才需求的信息,为其做好推介工作,尽可能地为贫困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在职业生涯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十分有必要。每个人在职业规划上因价值观的不同会体现出差异性,价值观的不同,影响到职业的选择、面对职业的态度,最终会影响到学生从业中的选择和评判价值。目前的高职学生毕业后面临诸多不理想的状况,归根结底还是受到价值观的影响。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利用。

三、结语

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是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教育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贫困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一直都是社会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帮助贫困生度过心理上的难关与经济上的难关。扫清学生在求职上的障碍,帮助学生摆脱就业危机。这是高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国家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凌宇平,许均锐. 浅析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现状及其应对策略[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125-128.

[2]金凌云,魏畅. 教育公平视域下高职贫困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 机械职业教育,2015,06:8-10.

[3]詹忠根,徐雅萍. 基于就业指导视角的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政教育探究[J]. 职业时空,2015,09:82-85.

学生家庭贫困的申请书 第5篇

我叫xx,现就读于xx学校,系属xx专业,我的.家在xx地区的xx农村,由于那里的交通不便利,各种公共设施不怎么发达,因此导致农村的经济也很落后。

我的家里有xx口成员。在兄弟中,我排行老大,xx已经半途辍学,在外地打工,xx还在校读书,而且还很不错。父母亲皆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以土地为本,在这片土地上。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

学生家庭贫困证明 第6篇

大学:

学生姓名: ,毕业于 (高中学校),即将上 大学,家有 口人, (成员)(情况),家有 (元)年收入,以此为家庭困难证明,望上级有关部门予以帮助。

村委会(街道居委会) 乡、镇民政部门 县、区政府民政部门

盖章 盖章 盖章

学生家庭贫困证明 第7篇

特此证明。

村委会(街道居委会) 或家庭联系人所在单位 乡、镇或街道 民政部门

加盖公章 加盖公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盖章单位联系电话:盖章单位联系电话:

高校贫困生的界定及资助对策研究 第8篇

[关键词]贫困生;教育投入;资助体系;心理资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38-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高等教育规模也在大幅扩张。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有所拉大,高校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身心健康、学业成绩、综合表现等方面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说,处于弱势地位。有数据分析显示,学费的快速上涨对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性产生负面影响。[1]关注和资助贫困生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维护和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公正平等。反之,对贫困生的漠视会造成高等教育公平正义的缺失,有损高等教育事业的公益性,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平等性。

二、高校贫困生的界定

要完善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首先要科学界定贫困生的范围,确定资助的目标群体。一般认为,高校贫困生是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上大学所需的学费、住宿费等教育费用,基本生活费接近或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据教育部调查统计,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25%,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的比例为8%~12%。”[2]

由于地区差异、高校本身资源有限性等原因,在贫困生的界定上,各地、各校、甚至各专业标准不一。高校贫困生一般来自于三种家庭环境。第一,农村家庭。农村家庭子女相对较多,经济收入低微,无力承担高额学习费用。第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父母双方或一方下岗后,家庭失去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第三,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或父母双亡,或父母身体欠佳,或家庭遭受重大变故。尽管对导致贫困的因素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但在贫困生的界定上仍然缺乏比较科学清晰的标准。有学者提出“根据国际上研究相对贫困问题的惯用方法,高校贫困生确认的贫困线可按以下公式计算:PL=X/2,其中,PL表示贫困线,X表示大学生的贫困水平(大学生用于大学生活、学习有关消费的平均值)”。[3]此种方法有其科学合理性,以学生的实际消费水平作为判断是否贫穷的标准,更能清楚准确地界定贫困生的内涵,从而使他们获得及时和必要的资助。

在确定贫困生时应该综合考察其家庭经济状况和本人的消费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的考察,一方面可以参考学生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政府或街道委员会出具的贫困证明;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对贫困生家庭进行走访,实地考察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而对个人消费水平的考察则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同学、室友等反映真实情况。另外,从学校一卡通中心处调查掌握的学生饮食卡的消费情况,也是考查学生个人消费水平的参考因素之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有些特别贫困的学生因为不愿意成为被特别看待的对象,往往不主动申请贫困生资格,导致失去被资助的机会,而那些家庭经济并不十分困难的学生却争取到了资助,使有限的救助资源不能落实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因而,充分考虑这部分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是高校界定贫困生资格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辅导员、班主任的深入调查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有利于帮助这部分学生接受资助。

贫困生的确定工作是复杂和琐碎的,不仅包括确定资助的目标群体,还包括对已获资助的贫困生的长期跟踪考察。也就是说,获得资助的学生如有奢侈浪费的生活消费,应随之被取消资助资格。当然也要充分考虑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价的上涨,学生消费水平也会发生动态变化。学生对于电脑等必需学习用品的购买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是奢侈消费,所以,高校必须定期组织贫困生资格认定和民主评议工作。

三、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高等教育的投入使受教育者个体和社会都能获得较大回报,并且社会获得的效益要远远大于个体获得的效益。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基本经济原则,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应该是教育成本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数字显示,教育投入所占GDP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也是4.1%。”[4]而我国目前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5]实际上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就规定2000年中国教育经费投入要达到4%。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首次达到4%。尽管教育投入总量有了较大增加,增幅也较大,但从人均的角度来看,教育支出仍较低。如果再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6]教育投入不能与经济增长步伐、投资比例同步,使得一部分学生无力支付高等教育费用,一部分经济困难家庭中品学兼优的学生面临失学困境,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流失,这对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性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高等教育追求公平正义的目标达成。大量研究数据表明,高等教育机会越来越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如有研究表明,“随着收费标准的不断提高,与之相伴的是高校学生总体中来自低收入家庭学生的比重下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越来越受到家庭贫富状况的影响。”[7]在高校中,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因其家庭可以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他们可以安心的投入到学习和各种提高自身能力的活动中。而贫困生为保障最起码的学习、生活条件,需要省吃俭用、争取各种勤工助学的机会,承受着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

在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相对有限的条件下,还存在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抢夺资源的矛盾与冲突。对于公益性浓厚的教育领域来说,考虑到大众的承受力,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步伐不应该延伸到高校的每个角落。否则,教育本身将会出现危机,面临失去应有的本质功能的危险。所以,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是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高等教育成本过度分担到个体、高校贫困生问题泛化的关键所在。从近几年我国经济迅速、平稳的发展趋势来看,加大教育投入是政府有财力能够实现的政策。这就需要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和重视,从财政投入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作为相对“弱势群体”的教育部门,也要能够积极努力争取政府的财政预算,发展教育及高等教育。

(二)完善奖、贷、助、补、免五位一体,联动助学的资助体系

奖、贷、助、补、免的多元资助体系包括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对贫困生的资助方式。奖学金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奖学金和助困奖学金,通常以优秀的学业成绩为评选标准。但是对于贫困生来说,受制于家庭的文化资本、经济状况等综合因素,获得奖学金的难度较大。因为有研究表明,在“大学生群体趋于多元化的时代,对于有幸跨入研究性大学的贫寒学子而言,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业参与过程及学业收获,与非贫困生相比,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贫困生的学业参与程度显著低于非贫困生,且在学业习惯方面的差异较为明显”。[8]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国家贴息,银行与学生个人签订协议,发放助学贷款。但受制于学生毕业后追踪难度大或缺乏诚信不能如期还款,银行不愿意承担过多的借贷风险。勤工助学指贫困生在课余时间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校内或校外做出一定服务,取得相应报酬,但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明显供不应求。困难学生补助,是在确定贫困生对象后,给该部分学生发放困难补助,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对特困学生免去或减少学费,使他们顺利地走进大学和完成学业。但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的学生受益面都较为有限。针对现有资助体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采取必要措施,完善资助体系。

1.扩大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学生受益面。奖学金虽有鼓励先进、促进学习的作用,但是考虑到贫困生特殊群体的学业弱势地位,在学习成绩条件的硬性规定上可以适当放宽松。并且可以设单项奖,如进步奖、品行奖、特长奖等使贫困生突出的某一方面得到肯定,让贫困生增加获得资助的机会,增强他们对自身发展的信心。此外,高校在发放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时,要以准确确定贫困生对象为前提,从而保证贫困生能够及时获得资助,顺利进入大学并完成学业。目前高校开通的“绿色通道”制度尤其值得提倡和继续发展。

2.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实施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不仅从讲政治的高度要求银行积极开展助学贷款工作,还要从政策的层面使银行愿意从事这项业务,最后还要组织协调银行与学校的关系”。[9]也就是说,助学贷款不仅仅是银行与学校、学生发生协议关系。这其中,政府应该发挥出本身的宏观管理和监督作用,分担助学贷款中银行承担的风险成本,扩大对助学贷款做出贡献的银行的宣传力度,以带动和引领其他银行。也可以考虑建立公益性的教育银行。银行自身提高认识和责任感,简化国家助学贷款申办手续,并且探索多渠道发放助学贷款的方式。学校既要做好对学生贷款的咨询服务,又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尝试将学生诚信状况纳入学生道德品质的考核中,记入学生档案,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避免学生就业后不还借贷款项或延期还款的行为。作为学生个人,应该言必行、行必果,严格依照合同履行还款义务。

3.提供形式多样的勤工助学岗位。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既要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发挥出所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学有所用,乐于从事,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获取相应的物质报酬,从而解决生活所需。除付出体力劳动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和教师共同做科研,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技创新、参与本科生创新计划等方式助学。校内岗位毕竟有限,不能满足所有贫困生的需求。所以,勤工助学应该由校内延伸到校外。高校应积极探索和企业、公司、实习基地等合作提供的勤工助学新形式。学生从运用基本体能到走向科技知识创新,从学校主动提供岗位到学生自我创造机会,不断发展新的勤工助学形式。除此之外,学生需要处理好勤工与助学之间的关系,寻求勤工和助学的平衡,不能因为勤工而耽误学业成绩,否则就适得其反了。

(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资助贫困生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群众通过合法劳动、诚实经营率先成为富裕阶层。这些先富裕起来的人群可以起到一定的公益作用,如以个人或集体的名义在高校设立专项的贫困生基金,利用丰富的物力资源尽己所能地对高校贫困生开展资助,从而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社会公益团体亦可通过宣传、呼吁等组织方式,加强对贫困生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注重营造一种广泛关心和支持高校贫困生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在我国有较多的社会公益团体,如青协等在救助弱势群体的工作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充分发挥公益团体的积极作用,既可以救助高校贫困生,又能够在社会上形成友爱互助的风尚,还可以增强自身的良好公益形象,可谓一举多得。

企事业单位根据自己对人才的需求和实际发展情况,和高校合作,与学生个人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也是资助贫困生的一种有效形式。在这种合作方式中,企业承担学生在校的学费和生活费。高校秉着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所需理论和技术。学生毕业后需要履行到该企业工作服务一定年限的承诺,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贫困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难题;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高校办学的运行成本,同时也解决了一些艰苦行业招聘人才难的问题。

(四)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资助

由于经济上的拮据,贫困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往往能敏感地感受到和非贫困生的较大差距,从而产生自卑和自闭心理,诱发一些心理问题,甚至会有不良行为。因此,加强对贫困生的自信、自立、自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自信、自立、自强教育

贫困不是一种错误、更不是一种耻辱。不陷于贫困、消除贫困才是正确积极的行为。高校可以通过树立各种优秀的、有所作为的曾经是贫困生的优秀学生代表的典型形象来激励和引导贫困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找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并充分发挥。不要有意强化“贫困”的概念,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贫困生周围的人群,尤其是同学、室友等要营造团结友爱的氛围,使他们摆脱心理上的孤独,帮助和教育他们自信、自立、自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他们“贫困”的烙印,使他们积极面对贫困,正视贫困,最终通过他人帮助和自我努力摆脱贫困,走出困境。同时,贫困生自己要学会调整心态,不被动依靠他人,主动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勇于解决生活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并成功就业。

2.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开设课程时,任课教师要能够很好地联系实际,避免空泛的理论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活动,如座谈、联欢、团体辅导等。“以促进健康人格发展为主线,从认知过程、情绪调控和行为训练三个维度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10],尤其要关注贫困生的言行举止,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采取积极措施进行疏导,避免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以防患于未然。开设、开通心理咨询室和24小时的心理热线等,使贫困生找到倾诉的对象,从而有效排解内心不良情绪,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治疗。还可以通过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等,使贫困生获得一定的归属感,帮助其在集体活动中认识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在人际交往中满足被尊重的需要。高校学生组织、社团组织亦是支持和帮助贫困生的有利资源。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民权,俞建拖,李鹏飞.学费上涨与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分析——基于结构性和转型性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2]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2008:34.

[3] 林良夫,吕澜,费英勤.高校贫困生助学策略管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4(3).

[4] 石城客.教育投入占GDP5%,别再看上去很美[EB / OL].http://gb.cri.cn / 27824 / 2009 / 05 / 12 / 2165s2508579.htm.2009-5-12.

[5][6]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EB / OL].http://edu.ifeng.com / news / 201002/0221_6978_1550955.shtml.2010-2-21.

[7] 陈晓宇,闵维方.成本补偿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1999(3).

[8] 熊静,余秀兰.研究性大学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学习经历差异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2).

[9] 王民忠,邹华东,狄涛.完善高校救助贫困生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10] 李娜,钱保华.高校贫困生心理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

贫困家庭学生证明 第9篇

**,男,身份证号码***。省编学号:**。该生为我校**级学生,就读于**班,是我校在籍在校学生。

经学校实地走访,了解到该生来自单亲家庭,母亲已去世多年,父亲在外务工,该生随祖母共同生活。家庭生活贫困。

以上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学生家庭贫困证明 第10篇

兹有,身份证号:在我村(社区)居住,现就读于学校,该学生家庭生活困难。

特此证明!村(社区)联系方式: 社区出具证明人:

(此证明仅用于办理在校学生困难救助)

村(居)民委员会

(公章)

贫困家庭学生的界定条件 第11篇

【关键字】贫困生 权重 模糊矩阵 模糊层次分析法

一、前言

1999年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申请困难资助的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 在资助名额有限的情况下, 为使资助客观、公平、公正地落实到真正困难学生身上, 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认定方法主要靠自主申请和主观判定, 缺陷是没有严谨的理论指导, 难以保证甄别和判定的准确性[ 1] [ 2]。自学生资助工作实施以来, 我国高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上, 但仍有很多局限性, 某项调查[ 3]表明, 仅有 57. 72%的学生认为认定后的贫困生与实际贫困学生情况完全相符或大体相当。

二、建立贫困生界定指标体系模型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模型建立与层次分析的模型建立相同。(见图1)

图1中的递阶层次结构共分为三层。第一层:目标层(A);第二层:一级指标层(B1~B5) 是评价的主指标体系;第三层:二级指标层(C11~C14,C21~C23,C31~C32,C41~C42,C51~C52) 是对第二层指标的细化

三、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1、建立模糊一致判斷矩阵

首先建立各层次的模糊矩阵:

1) 贫困生评价指标体系A

2、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值

一级指标B1,…,B6对目标A的权重向量: ;

二级指标C11,…,C14对一级指标B1的权重向量: ;

二级指标C11,…,C14对目标A的权重向量:

二级指标C21,…,C23对一级指标B2的权重向量:

2、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值

一级指标B1,…,B6对目标A的权重向量: ;

二级指标C11,…,C14对一级指标B1的权重向量: ;

二级指标C11,…,C14对目标A的权重向量:

贫困家庭学生的界定条件 第12篇

一、 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为有条件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河北省内本科高校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在本次调查中随机的从在校贫困生中抽取农村贫困大学生80名,共发出调查问卷80份,收回调查问卷8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73份,有效率达到91%。

二、 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从河北省内高校的贫困生中随机抽取了80名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发出问卷8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数73份,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在这73人当中男生为26人,占总人数的34.25%,女生为47人,占总人数的64.38%;在年级的分布上,大一的为19人,占总人数的26.03%,大二为53人,占总人数的72.6%,大四为1人,占1.37%;家庭总收入在当地农村属于较高水平的占2.74%,属于一般水平的占73.97%,属于较贫困的占10.96%,属于贫困的占12.33%。

(二)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月消费情况

调查对象的的月消费额的分布情况,200元以下的占16.44%,200—300元之间的占35.62%,300—500元之间的占42.47%,500元以上的占5.48%,这些数据说明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月消费额普遍较低,大部分在200元到500元之间,更有16.44%尚不足200元,月消费额300元以下的占52.06%,月消费额在500元以下的占94.53%。

调查对象期望月消费额的分布情况,期望月消费额在400元以下的有26人,占总人数的35.62%,期望月消费额在400—600元之间的有36人,占总人数的49.32%,期望月消费额在600—800元之间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9.59%,还有4人期望得到800元以上的月消费额,占总人数的5.48%。

(三)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来源情况

学费的来源中父母收入占78.08%,助学贷款仅占9.59%,校内勤工助学占6.85%;生活费来源中父母收入占72.60%,助学贷款为0%,校内勤工助学占12.33%,校外兼职占4.11%。

三、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村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生活拮据,影响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正常进行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月消费的主要项目上伙食费占了84.94%,学习费用仅占17.81%,服装、通讯费等其它费用占15.0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依靠父母微薄的收入解决吃饭问题,对于日常生活用品和其它一些消费品,他们不敢奢求。

(二)现阶段各高校建立的奖、贷、勤、补、减为一体的助困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就学难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贫困大学生普遍月消费水平比较低,仅仅能解决吃饭问题。

(三)农村贫困生校内勤工助学和校外兼职的机会少,成本高、风险大

面对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大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都希望能在校内勤工俭学或在校外兼职解决一部分问题。对于校内勤工俭学,根据我们的调查,43.84%的贫困生偶尔参加校内勤工俭学, 34.25%的人是有就参加,没有就不参加,从不参加的占到13.7%,这说明在高校中勤工俭学的机会很少,这必然促使他们选择在校外兼职,校外兼职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家教或者促销等,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收入比较低,还要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即使是这样兼职的机会也不多,并且校外兼职的风险比较大,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没有必要的劳动保障。

四、完善农村贫困大学生就学的建议

(一)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

第一,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多元化的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在助学贷款的种类上,尝试建立新型种类的助学贷款,例如建立担保性低利息的商业贷款和一般的商业贷款等助学贷款种类。

第二,建立合理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当前在我国必须建立合理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相应的风险也应在国家、金融机构、学校、大学生四位主体之间合理分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理应出面给贫困生贷款做担保,承担主要拖欠风险。金融机构尽管是经办政策性贷款,但同时也有收益,应当承担相应风险。对高校而言,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学生的学费问题,同样也是受益者,一旦学生违约,学校应当承担一定的损失。而作为借款人的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是大学生跨入社会的第一笔信用记录,还本付息是天经地义的。

第三,建立专门的助学贷款征信系统,加强学生的还贷管理。在我国信用制度不发达,个人征信系统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可以先尝试建立大学生助学贷款信用系统,信用查询系统有利于银行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动态监管、对贷款的回收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建立以政府组织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加快立法步伐,贫困大学生社会保障应该有相关法律的支持。我国对高校贫困生的支持应该有严格的法律规范,使其规范化、有序化。国家应尽快制定支持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专门法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在支持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使得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支持有法可依。

第二,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优惠政策。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应该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而政府应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力度。例如设立政府基金工程,由政府从其它经费中拨款资助贫困生就学和就业,也可以由政府规定高校将学费的一定比例留存用于资助贫困生。政府应该吸引慈善组织和民间团体利用本身社会支持的优势,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专项课题,项目编号:06020241)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给客户的圣诞节祝福问候语下一篇:说明文水果600字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