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民政治素养》教学案例评析

2024-05-14

《提高公民政治素养》教学案例评析(精选7篇)

《提高公民政治素养》教学案例评析 第1篇

摘要: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德育是人的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人格,能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因此,职业学校德育课必须从生活出发,采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方法和内容,才能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如何将德育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呢?社会热点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

关键词:社会热点;德育;实效性

案例背景:

近年来,由于职业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文化基础、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不少学生对德育课没有太多兴趣,上课睡觉、捣乱、逃课等现象时有发生,职业学校德育课面临严重挑战。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德育是人的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人格,能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因此,职业学校德育课必须从生活出发,采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方法和内容,才能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那么,如何将德育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呢?社会热点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如果德育课教师能适时地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通过创设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展开探讨,引导学生就社会热点展开自由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案例实录;

三月的一天,我在机电部08级的一个班上课,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公民政治素养》的相关知识。这是个理论性很强的话题,共有三个分话题:提高政治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提高政治参与能力。怎样让他们抬起头来,参与进来呢?课堂最怕的就是没有互动,一潭死水。怎样让他们对这个枯燥的话题感兴趣,学有所获呢?想起曾看到的纪录片《他们》中关于垃圾问题的片段,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每天都在制造垃圾,这些司空见惯的垃圾都去了哪?如何处理的?垃圾是生活中常见的,交流起来有话可说,再加上京都气候会议刚结束,电影《2012》很多同学也看过,而且今年的极端天气频频出现,考虑到这些因素,这节课的安排是:一、视频导入――节选自纪录片《他们》中关于垃圾处理的问题:二、师生共同思考;1.你关心过垃圾处理问题吗?2.

假如你曾经也关注这一问题,作为普通民众的你又是怎么做的呢?三、师生如实汇报反思结果,我说:虽然我在扔废旧电池时会一再困惑,不知如何是好,但只是困惑而已,还是就这样扔了。学生一听我的“坦白”,教室里热闹了起来。紧接着,我再问:我们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行为,暴露

出我们身上怎样的问题呢?四、师生共同找差距:与“樱桃白”相比,同为公民,我们的参与意识弱,参与能力更弱,实质还是缺少一种责任感,使命感。看到很多学生坐在那,重重地点点头,神色凝重。我想这些学生,十五六岁的年龄,术质还是向上的,这些民生问题引起了他们的共鸣,有共鸣就会去思考,德育课的宗旨也就在这里吧。五、师生交流,归纳:如何提高普通民众的政治素养?坚定的信念――理论学习――提高能力水平。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我们都觉得有意犹未尽之感,虽然时间只有五分钟,但我还想谈谈“垃圾政治”的话题。垃圾还能与政治联系?顺水推舟,请学生课后去查“垃圾政治”的相关资料。

案例反思:

这节课顺畅地结束了,和我原先备课的设想有一定的差异;原本只是准备感兴趣的话题以防止学生打瞌睡,没想到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高,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也比较好,并且对自己的.日常行为有了一些反思。

反思这节课,我有了一个体会:德育课的教学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德育课的教学应尽量避免刻意的说教,而是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向他们渗透一些有关的信息,争取将教育隐性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比较,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陶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教育的思想反映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要做到让德育工作回归生活并指导生活,我们就应当注重德育课程教学的生活化。而德育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求德育教学的组织、内容、手段等方面必须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为逻辑起点,必须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必须加深同家庭、社区及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同时丰富其生活化的内容和文化的内涵,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受到,在德育课程中实施德育教学生活化的方案是符合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的,也是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提高公民政治素养》教学案例评析 第2篇

适用话题:健康素养、健康生活、社会发展、卫生安全、社会保障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但是什么是健康素养,大部分人却模棱两可。

2017年两会前,有政协委员就此问题电话访问了100人,其中有19人还是医务工作者。调查结果不容乐观——98人说不知道或答错了,只有2人答对了健康素养的概念,仅有1人答对了健康素养有66条。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关节炎和高血压的发病率,往往和其自身的健康素养呈负相关。健康素养对每个人的健康影响力占到60%,一个人的体质比较好,实际上多半还是因为他的生活比较规律,平时生活比较健康养成的。可见,提升健康素养对每个人是何等重要。

标准表述[ 意义]

一直以来,一谈到健康问题,目光多集中在医疗供给侧,对于个人在防病治病、保护自身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等缺乏重视。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慢性病发病率显著提升的今天,有必要完善需求端的管理,尽可能发挥个体学习健康知识、全面认识疾病的主观能动性。

准确评估个人健康状况、积极获取相关知识、加强自我健康管理,不仅可以远离疾病的视线,同时还为他人做出良好示范。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指导公众转变健康理念、强化个体的健康责任,形成与外围力量的同频共振,其实是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未来打基础。

全民身体素质的增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世界很多国家都将健康素养,作为衡量民众健康状况、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乃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我们必须喊响健康素养的概念。

[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健康教育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体系,但与健康促进、传播活动的不衔接,管理模式的粗放化,配套政策的不完备,严重影响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一些冒牌专家、教授,打着健康教育、养生的.幌子,推销假冒伪劣保健品,传播错误或者极端的观念,更是凸显了规范标准和制度监管的双重缺失。随着健康社会治理策略的转变,急需健全健康教育体系,调整健康教育策略,增强部门协同,努力将管理向精细化延伸。

在传播方式上,缺乏严谨、细致的自我审核,专业、权威机构部门的把关,就有可能导致泥沙俱下。微信阅读量排行榜上,健康、养生类文章仅次于情感、心理类文章排名第二,新的传播媒介极大地方便了公众获取信息,也成了健康传播的主要阵地。但是存在很多伪科学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往往让大众无所适从。比如有文章说防“三高”要多吃杂粮,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杂粮吃多了容易得痛风;有文章说老年人多喝骨头汤补钙,反对者则坚持喝多了骨头“脆”,更易骨折。莫衷一是的观点,往往让公众陷入混乱。

[参考对策]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增加自身的医学知识储备。了解基本的健康常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有“无病早访、有病治病”的健康理念,甚至要具备一些正确急救的健康技能等等。诸如,按时观看电视台中的“养生堂”节目,阅读医学报纸上的相关内容,参加社区或各机构组织的健康大讲堂活动等等,用多种途径帮助我们纠正有损健康的生活习惯,以预防和应对疾病的发生和扩展。

第二,要有计划的坚持体检。在生活中,有许多疾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甚至毫无感觉,而有些疾病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进入晚期。而进行定期的体检,可以发现小毛病后面的大隐患,甚至也可以为我们“花小钱而省大钱”,只有定期的体检了,我们才知道要如何去调整我们的身体状态,体检不是目的,后期的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才是最重要的。让我们把疾病控制在苗头之内,从而确保健康的长时间存续。

第三,要保证拥有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有益于疾病治愈的例子,不胜枚举。坚强的毅力和乐观的心态,总能让我们克服种种苦难,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只有我们从内心里战胜病魔,我们的疾病才会远去。

★ 公民素养的作文范文

★ 公民道德教育

★ 公民道德规范

★ 公民恋爱观调查报告

★ 诚信公民事迹材料

★ 倡议书:文明公民倡议书

★ 受众的素养作文范文

★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

★ 争做文明公民倡议书

《提高公民政治素养》教学案例评析 第3篇

一、政治传播主体多元化对政治传播带来的挑战

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生态, 我国的政治传播还处于国家为最主要主体的阶段。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 新的公共舆论场正在形成, 国家为单一的传播主体正在发生变化。如微博这一新兴公共舆论场的出现为中国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同时也为公众主动参与包括政治传播活动在内的其他政治活动中提供了可能。人们可以利用微博获取和发布政治信息, 表达政治意见, 交流政治观点。这些活动反过来又对中国的现实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国家作为政治传播的主体, 通过特定的手段向公众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政治价值等。公众作为政治传播的客体, 显然会对政治传播的内容做出某种反映。当公民的媒介素养较低的时候, 是较为容易接受政治传播内容的。从控制论的角度来说, 政治传播是一种控制手段——是代表国家形象出现的政党和政府控制政治社会秩序采取的必要手段。而新媒体的诞生显然使得这种控制变得愈加困难, 这就是新媒介给政治带来的最深刻的影响。正如英国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所说:“……国家只是政治进程中的一种行动主体, 互联网产生的力量优势会威胁到国家权威。政治和法律机构虽然在努力, 但无法抑制处理‘命令与控制’模式的网络行动意义。”①事实上国家的这种“命令与控制”的弱化甚至失灵, 正是作为主要控制手段的政治传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政府对微博上的各种政治信息疲于应对, 稍有处理不当便会使公众产生更大的质疑。随着公众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 使用互联网的门槛也越来越低, 因而越来越多的公众可以参与政治讨论、政治辩论、政治表达中来, 随之带来的后果自然是政治传播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呈现政治传播客体向政治传播主体转化、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化的趋势。可以预想, 这种结构的变化会对中国未来的政治生态带来深刻的影响。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现阶段我国以政党和政府为主体的基本格局没有变, 这也是与我国政治体制相契合的。在新形势下, 在坚持以政党和政府为主体的政治传播下, 我们还应该积极培育其他社会主体参与进来。这一当面有利于党和政府倾听民意民愿, 促进我国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保障我国公民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得以实现。

二、公民媒介素养提高对政治话语带来的挑战

政治话语是最为主要的政治传播内容, 同时也是一种政治的外表性中介。政治话语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 但不同的学者都表现出了对政治话语的研究兴趣和重视。

最早的关于话语的研究产生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但这一时期的话语研究主要是从思辨角度和术的角度来加以研究的。法国学者福柯第一次将话语与权力联系在一起, 他将话语最为本质的东西挖掘了出来, 从而赋予话语研究以新的生命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有学者发现了意识形态与话语的微妙关系, 又将话语纳入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之中。近些年, 随着我国政治传播研究的繁荣, 政治话语的研究也风生水起。这也表明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因为它接近了政治传播内核和本质。

笔者认为, 政治话语是以意识形态为本质内涵, 以实现和维护权力为目的的政治语言。美国政治学者宁谋曾说:“政治就是谈论”, ①政治是以话语的形式出现的。我国的政治话语经历了从革命话语到改革话语再到治理话语的转型, 这种转型固然是政治本身变化带来的, 但是公民政治素养和媒介素养不断提高也是其转型的动因之一。

在互联网上, 由于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 他们对官方话语产生了免疫, 或以某种戏谑的方式将其解构。比如“代表”这个词汇, 本指我国特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代替人民行使权力的代表, 但是近年来, 由于代表结构的不合理以及有些人大代表行为不端使公众产生了负面情绪。于是有人发明了“戴表”“被代表”这些词汇, 将“代表”本身应有的含义解构。

为什么说公众媒介素养提高, 对于政治话形成的挑战, 是直接和本质得挑战了政治本身呢?这正是因为意识形态和权力是政治的本质属性, 而政治话语与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决定的。福柯认为, “影响和控制话语的根本因素是权力。任何文化现象均带有‘权力运动’的特征, 话语与权力密不可分。权力是通过掌控话语来完成的, 掌握了话语也就是掌握了权力”。②同时, 意识形态在本质上规定了政治话语的内容, 政治话语的根本任务是表达和维护自身的意识形态, 可以说政治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外在形式。因此这种本质上的挑战, 正是因为对于话语的解构很可能带来对于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质疑。

总之, 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 增强了对政治传播中政治话语的免疫力和辨识力, 一旦现实政治运行中出现了问题, 与政治话语产生冲突, 那么公众很可能对政治话语进行解构。因此, 在政治话语上我们应坚持走群众路线, 讲老百姓能听懂的话, 讲出老百姓的心里话;少一些官话、套话。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 才能使我们的政治话语不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才能真正地贴近百姓。

三、公民媒介素养提高对政治传播形态的挑战

政治传播的形态多种多样, 一般说来包括政治宣传、政治表达、政治营销、政治沟通、政治社会化, 等等。我国特色政治传播体系中, 政治宣传是最为主要的政治传播模式, 这与西方的政治传播恰恰相反。

在西方“宣传”这个词汇广受诟病,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宣传往往与“欺骗”“谎言”“不择手段”等联系在一起, 也因为戈培尔和萨哈夫这样的独裁分子联系在一起。但是宣传绝不能等同于“欺骗”“谎言”或者“不择手段”, 不能因为使用手段的不正当性就否定了宣传本身的正当性。埃吕尔认为宣传是:“由有组织的群体所使用的一系列手段, 其目的是通过心理操纵, 是大众中的个体达到心理上的统一, 并且团结在一起, 积极地或被动地参与该群体的行动。”③埃吕尔关于宣传的定义显然是中性的, 他将“骗术”与宣传区分开了。

我国的政治宣传,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理论界开始将“宣传”与“传播”区分开来;将“宣传”与“新闻”区分开来。这些理论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党媒的变化, 比如《新闻联播》的改版, 《人民日报》宣传话语的转变, 等等。这种转变一方面说明宣传逐渐适应变化了的实际;另一方面说明随着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 公众的媒介品位更加多元化, 单一的宣传模式已经不能独立地完成政治传播了。对受众不加以考察对待的形式正在受到挑战, 我们呼唤着多元政治传播形态的出现。

面对这种变化了的实际, 我们的政治传播形态应该审时度势, 适应变化了的实际。因此, 我们应该变单一的政治宣传为主的政治传播形态为以政治宣传为主, 多种形态共同运用的政治传播策略。要重视受众的感受, 对受众采取细分的方法, 针对不同客体采取不同的形态, 尊重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以上对公民媒介素养提高会给我国政治传播主体、政治话语以及政治传播形态带来的挑战做了浅析。新媒介的出现和公民媒介素养提高的大背景下, 政治传播面临着诸多的课题, 亟待解决。

注释

11[英]安德鲁·查德威克, 任孟山译:《互联网政治学》, 华夏出版社, 第40页。

21祝基滢:《政治传播学》, 三民书局, 第9页。

32[法]福柯:《必须保卫社会》,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61页。

《提高公民政治素养》教学案例评析 第4篇

关键词 公民 科学素养 知识

在今天,将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的行为,称作公民的科学素养。

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前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因此,我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和紧迫的任务,就是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

一、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基本情况

2001年,我国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是1.44%,2003年的数据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而在2010年中国第八次全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的结果再次引起了大家对科普的关注。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相当于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我们对报告结果不仅仅做简单地数字对比,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底下的原因,我们更应该注重调查数据背后透露的信息。

二、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不高的原因分析

2012年度全国科普经费投入为122.88亿元,人均科普经费为3.31元。从数据上来看,不论是科普经费投入还是人均科普经费都在递增,但目前这个情况仅能维持现在以后项目的运作以及日常工作方面的开支。相对于国外来说,我国科普经费投入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以政府支持为主。而在国外一般是“三三三”制,政府的投入是三分之一,社会捐款是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是由企业、社团以及民间组织来运营;针对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在2010年做过一个调查。在我国学生是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最高的人群,占到15.6%,美国在2000年美国学生为17%。我国学生们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在学校中埋头苦读,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毕业后很多知识不用了就忘记了,说明很多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更不用说学以致用,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与实际和生活严重脱节。

三、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政策建议

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繁荣发展的基础性社会工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通过普及推广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增强我国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把科学思想、科学理念转化为全社会的创新能力。

(一)加强政策环境建设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中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等法律法规及规划的贯彻落实,认真探索、研究和解决我国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科普法规、政策,明确目标、加强规划。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管理、多渠道投入等多种措施,形成全社会都關心和支持科普工作的局面。

(二)实施科学素质工程

(1)针对未成年人

通过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使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增强,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科学意识、崇尚科学精神,养成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2)针对农牧民

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科技素质培训工作。通过组织部、扶贫办、人社厅、农牧业厅、科技厅等多部门联合对全区少数民族进行分批培训,使其掌握几门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加强对农牧区科技示范户的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继续实施农牧业从业人员培训,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参与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订单式或定岗培训,使其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或达到上岗要求。

(3)针对城镇劳动者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依托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在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增强职工竞争择业和资质创业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4)针对社区居民

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提升社区科普能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开发社区内及周边科普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驻区单位参与科普工作,推动科普活动的社会化。

(三)扩大科普试点

通过科普读本、光盘、挂图、书籍等宣传品这一直观重要载体,深入农村、社区、学校、机关,开展行之有效的科普活动,让公众有目标的学到科技知识。同时与大专院校携手,发挥专家队伍的优势,将广泛整合科普资源,积极向社会征集科普精品。

(四)全面推动科普示范活动

(1)组织好科技活动周等重大科普活动

通过上下联动机制,中央积极引导与地方继续开展 “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宣传日”、“法制宣传日”等科普示范活动,利用科普基地,加强企业及农村牧区的科普工作,全面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科普知识讲座、科技展览、科技咨询和科技培训等活动,将实用技术、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科学健身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全面宣传。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吸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围绕重大科学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

《提高公民政治素养》教学案例评析 第5篇

公民一词的出现要追溯到古希腊, 具有一定知识地位区别于奴隶的人称为公民。 综合我国法律和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 各方对公民“同国家具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本内涵达成一致。 公民素养是包含公民的身份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等涉及法律和道德两个维度的思想意识形态。 公民素养的培育应包括使其具有对自身公民身份的正确认知、对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有正确价值导向和懂得如何将认知转化为实践, 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2.初中生公民素养教育发展现状

2.1现代意识的不断觉醒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民主思想不断发展, 社会氛围日趋自由化。 互联网的兴起使人们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近乎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言论。 当今青少年正是伴随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而成长的一代, 民主意识萌芽较早, 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会对老师和父母提出平等与自由的要求。

2.2道德和法律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将依法治国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法制宣传力度空前加大。 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 尤其思想政治学科中补充了大量法律内容。 各种普法栏目、公益广告及号召学校举行的专题活动使同学们耳濡目染, 对法律的了解程度不断提高。 衡量学生的标准通常是“德智体美劳”, 德居首位, 可见学校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正是学校和社会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使青少年对道德和法律的认知水平相应地不断提高。

3.初中生公民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公民素养的培育意识淡漠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是对青少年进行公民素养培育的主阵地, 不少高校师生根本意识不到公民意识的必要性。 虽然素质教育口号已经喊了多年, 新课改也推行了数年, 但我们的教育考核体系并未发生多大改变。 大多数学校的思想品德课仍然只是理论测验与考试。 教师在平时照本宣科, 临近考试时画出重点内容供学生背诵记忆, 以帮助学生取得理想分数。 学生记住的只是机械的文字, 并不能对思想意识形态起到应有作用, 更不要说转化为行动。 自然, 考出高分考上重点高中成为初中生培育的重中之重, 公民意识的培养就可能因此变得无关紧要。

3.2公民素养的培养方法不当

思想政治教学偏于理想化、标准化。 教育内容方面, 侧重于对政治态度与意识方面的培养, 却在目标考核中与实践脱节。 对责任和义务强调过多, 对权利的忽视可能造成同学们无法正确理解公民意识的内涵。 每个青少年都是一个独立个体, 拥有不同家庭教育背景和思想道德水平。 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标准化的流水线式培养, 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否则会造成教育成果不明显。

3.3公民素养的培养环境有待提升

学生的培养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从校园环境看, 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本身的公民意识有待提高, 更缺乏将学生培养为具有一定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的教学理念。 就社会环境而言, 市场经济下商业社会盛行的金钱至上和效率第一的成功学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渗透到青少年的思想中。 “利己主义者”带来的弊端在近年内引发专家学者们的持续讨论。因此, 必须客观认识到, 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不利因素。

4.培养初中生公民素养的重要价值

4.1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 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场所, 具有其他机构不能比拟的系统性、计划性及组织性。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法律常识, 学会在生活中受到侵害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政治素养, 树立一定的权利与义务观念, 为以后参政议政能力发展打下基础, 增强社会责任感。

4.2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面向世界。 民主建设和法制健全成为近年来不断倡导和努力的方向, 人民民主法治观念正逐步提高。 我国政治趋向透明化和公开化, 市场经济强调平等自愿、诚实守信。 而对于祖国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无疑会极大地推进这一进程, 是我国现代化转型的现实需要。

5.培养初中生公民素养的有效途径

5.1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不妨对教学方式进行更多探索与尝试。 例如, 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启发同学们思考并积极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专题小组活动, 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或者敬老院等公益场所, 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公民意识;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开放性课堂氛围, 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教学方式使课程讲解更加生动;在课下鼓励同学们订阅《中学生实事政治报》等优秀报纸、杂志等。

5.2提升教师队伍

首先要严把教师队伍的入门关, 招聘或者选用思想政治教学教师时, 除了教学水平, 还应注意对其公民意识进行一定的考察。 日常教学活动中定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专题活动并要求师生共同学习, 提高教师的思想重视程度。 也可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讲座, 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

5.3引进多元评价

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水平评价时适当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采取实践活动和理论相结合的评分或者学生间相互打分等多种形式。 与之相适应的, 教师的评估可以借鉴同事评价和学生评分等形式, 将其结果纳入教师奖惩体制。

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是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 通过上文浅析,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公民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培养出具有合格公民素养的学生, 需要教师团队不断探索, 更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营造出有利于青少年公民素养培育的全民教育之风。

参考文献

[1]陈丽娟.浅谈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3 (35) .

[2]朱红霞.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21) :18.

《提高公民政治素养》教学案例评析 第6篇

2008年1月,卫生部发布了第3号公告: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试行) 》,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健康素养的政府文件。2009年,卫生部妇社司开展了公民健康素养水平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仅为6. 48% 。2011年,卫生部制 定“十二五”规划时提出: 到2015年,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6. 48% 提高到10%[4]。为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成立了机构,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为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要想让全民的健康素养得到整体提高,让广大群众对健康教育知识真正做到“知晓健康知识、相信健康知识能改善生活质量并积极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有很大的距离。本文通过近年来对健康教育工作的调查研究,以重庆市健康教育工作为例,就目前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谈谈自己的意见。

1 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能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增强科学的健康理念,提升体能质素,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其次,人们健康理念增强了,“小病大医、大病乱医”的现象会得到抑制,从而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有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医改核心问题。第三,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有利于净化医疗服务市场,随着广大群众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巫医、神医、游医”将无生存的空间。最后,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2 现阶段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据2011年9月 - 11月课题组对北碚辖区内街道、乡镇健康教育机构中的35名健康教育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94. 3%的人认为社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是居民意识淡薄,卫生知识缺乏。由此可见,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群众并未树立起健康意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2. 1 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不健全

健康教育工作点多面广,需要构建网络化的工作体系,以加强沟通协作,共同促进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然而当前重庆市健康教育网络化体制机制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区县级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标准不统一。重庆市共有健康教育专业机构40家,其中独立组建健康教育所的区县有3个、设置在区县卫计委( 卫生局) 的有7个、设置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挂健康教育所牌子) 的有19个、只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设立健康教育科的有11个。独立组建健康教育所并专职开展工作的比例为7. 5% ,多数区县实际上只挂上一个“健康教育所”的牌子与其它科室合署办公,有的甚至无专职的人员负责此项工作[6]。健康教育作为12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其中一项,其工作体系建设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也落后于其它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

其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多部门合作参与,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健康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与街道、社区、医疗机构、学校、企事业等单位的工作联系不甚紧密,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健康教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7]。以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为例,开展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教育部门作硬性的要求,应下达具体工作的量化指标: 如学校健康教育的开课率、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等,并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核之中。而实际情况是学校以教学为主,存在对健康教育工作不重视,应付了事,往往以文件落实文件,放弃了学校这块健康教育宣传的重要阵地[7]。社区工作本身点多面广,要想得到社区对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更是难上加难,存在“有经费就配合,没经费就靠边站”的现象。

2. 2 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亟待提升

由于经费、编制等因素,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得不到足够重视,加上待遇较低等因素,造成专业队伍匮乏。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专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加之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无直接经济效益,往往成为被忽略的领域。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北碚区无独立的健康教育机构,主要以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科的形式存在。据调查北碚区共有健康教育专( 兼) 职人员93人,其中专职占17. 2% ,兼职为82.3% 。这些身兼数职的工作人员,往往忙于各项纷繁的事务而无暇分身,难以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现有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对承担辖区健康问题评估、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健康教育干预方案制定及实施,对健康教育信息的收集、加工、利用等基本健康教育专业工作显得能力不足。基层社区与村级的健康教育工作由街道或镇( 乡) 的行政人员和村医兼职开展,由于上述人员既有诸多事务缠身,又无专业知识支撑,致使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收效甚微。

2. 3 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战略规划

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战略规划对于明确全市健康教育工作方向及目标,有效指导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在政府指导层面,缺乏对辖区内健康教育问题的综合评估,认为健康教育是卫生部门的事,有任其随意发展的态势。现有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指标均为过程指标,缺乏硬性指标,缺少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等效果性评估指标,使得工作评价结果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同时也无统一的宣传材料、宣传信息,工作要求、督导、总结、评估、考核机制不具体、不统一。

2. 4 健康教育活动较为单一

目前开展健康教育的宣传材料形式单一,种类较少,内容简单,缺乏针对性,有些材料甚至宣传信息都不准确。宣传材料设计缺少新意,核心信息不突出,音像宣传材料更是严重缺乏,难以达到吸引群众阅读观看的目的。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多以大课堂为主,有时结合咨询、义诊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开展不尽人意: 一是缺乏专业师资,对群众关心的问题讲得不深、不透; 二是参加人数少,且多为老人,参加活动人数一般在几十人左右( 有时为吸引听课人数,甚至发放补贴) ,导致宣传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都严重不够。

3 完善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3. 1 完善健康教育管理机制

建议在区县级以下的街道、镇乡设立专职的健康教育管理机构,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内容,专职负责辖区内的健康教育工作,促进辖区内各部门( 机关、学校、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 共同参与,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全民参与的健康教育环境。

3. 2 创新方式,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建议开展健康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学校应常年开设健康教育课、医院有健康教育处方、企业组织职工体检、社区开设健康教育课堂,及时更换健康教育专栏,在车站、广场开展健康咨询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3. 3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健康教育的能力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有人力、物力的保障。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是只有多修医院、政府补贴医保这些途径,强化广大群众对健康教育的“知、信、行”,让老百姓少生病、生小病、甚至不生病也是重要途径之一,这是一个低投入并能持续收益的举措。政府如能合理利用财力保障健康教育工作,定能实现“花小钱,办民生大事”的目标。政府的投入包括: 健教机构的设立和设施设备的配备; 健教人员的配备及能力培训、机构运行费用等。当然,这些经费需加强监管,要让每一分钱都得到高效利用,做到人力、物力的合理利用,同时可整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以及相关补助资金,合力开展此项工作,定能达到“低投入、高收效”的目标。

3. 4 完善健康教育考核制度,督能生效

建议从省、市、县、街道( 镇乡) 、社区( 村) 、单位应自上而下建立完善的、切合实际的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机制,定期对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绩效考核,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公民政治素养》教学案例评析 第7篇

而当真相大白之后, 网友们都渐渐散去, 也有一部分网友发表了道歉声明, 但是通过这起事件, 人们应当对在新媒体时代下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给予足够的重视, 所有的公民在传播尤其利用微博等自媒体传播这一消息的网民的深刻反思——在自媒体时代, 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的看待媒介, 并能正确地认识我们自身在媒介中所扮演的角色, 应该如何用批判的目光去解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应该如何让媒介更好地发挥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一假新闻在自媒体上疯狂传播的案例, 论述在自媒体时代提高公民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一、该事件折射出的公民素养出现的问题

事件澄清后, 这则假新闻的“始作俑者”发布公开信道歉, 承认未全面了解事实, 伤害当事人并误导读者, 同时损害了新闻公信力, 愿意承担责任, 希望获得谅解。在集体主义与道德高度的掩映之下, 这条炮制的假新闻十分简单地取得了公众信任, 网民在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性的分析, 只有简单的、感性的情感宣泄, 最常见的便是唾液的喷战, 数万条“维护正义”的转发与评论无疑伤害了无辜的中国大妈。最可怕的还在于, 当《新京报》的澄清消息一刊出, 很多人又开始谩骂起那个外国青年来。岂不知, 这种不加分析的跟风, 这种墙头草式的情感转移, 正是网民缺乏媒介素养的表现。

在上世纪20年代, 美国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就曾提出“拟态环境”, 这种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 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 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在这个基础下过度依赖媒介就十分危险, 人们很容易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完全不加以理性的分析的背后凸显了提高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二、提高公民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1.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传统的媒介关系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 特别是微博这一社交工具的迅猛发展, 人们每天都处于信息洪流与媒介的狂轰乱炸之中, 由于自媒体低门槛、易操作的特点, 一个普通民众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 通过科技手段与媒介平台, 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或发布新闻。与此同时, 媒介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普通民众在媒介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 对于媒介信息, 他们不再是单纯的使用者和接受者, 与此同时, 他们也被赋予了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功效, 传统意义上的“受众”甚至成为了“新闻源”。毋庸置疑, 这些变化使得社会对普通民众媒介素养有了新的要求, 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要学会适应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这样的角色定位, 在网络生活中逐步使自身的道德水准和职业素养得以体现。

2. 当下媒体过度商业化, 公民面对信息冲击

当前, 我国有数以千计的报纸、杂志、电视频道以及每年新增的各种各样的电子出版物和纸质图书, 人们被包围其中, 对其工作、学习和生活也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这就会使人们所的信息承受量严重“超载”。更为严峻的是, 这些“虚假新闻”、“不良广告”等社会乱象正变得越来越泛滥。由此可见, 传媒的发展现状的确令人堪忧, 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公民媒介素养提高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

除此之外, 传媒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也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当今社会, 市场经济逐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因此相关的信息传媒行业也被纷纷打上金钱的烙印, 甚至一些主流的媒体媒介也开始受利益驱使, 而一些虚假报道往往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从而增加媒体收入。这就会使一些媒介为迎合甚至是取悦社会上那些低俗、媚俗、庸俗的心理需求, 而不断地制造与事实不符的、格调不高的、甚至是低级趣味的信息产品, 由此造成传媒信息的严重污染。而在面对一系列超载的和被污染的信息时, 人们的判断力难免会受到影响, 再加之缺乏超强的媒介素养、自律意识以及较为成熟的心理机制, 一部分民众很容易对这些媒介信息产生心理上的失衡。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身处其中的中国公民, 难免会存在着一种压抑的、焦虑的、紧张的社会心理, 因此, 为了宣泄他们逐渐学会了从媒介信息寻求安慰、寄托倾诉以便平衡自己的心理。在这种背景下, 许多大众传媒为了适应群众的这种心理需求开始将信息制造和传播的侧重点放到猎奇的、猎色的内容上来。因此, 网络开始逐渐成为了人们发泄个人情绪的大基地, 甚至开始滋生一系列的暴力和色情内容, 而网络上的恶搞现象也在不断地加剧。信息的内容扩张化和信息突降化也为相关部门的网络环境管理带来了越来越大的难度。可见社会的信息秩序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公民的媒介素养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3. 媒介素养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公民自身素质的标准

从理论上讲, 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能力的一种延伸, 传统素养能力具体包括听、说、读、写等能力, 而媒介素养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人们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和解读能力。媒体素养是处于信息时代的公民的基本素养, 它是一种全新的公民素质, 因此人人都应当主动去迎合, 积极去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 共同营造更为良好的社会氛围, 并提高社会的文化品质。

QQ聊天、电子邮箱、短信、微博等媒介逐步成为了民众制造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对于这些工具我们自然不能加以否定, 而是应当合理的运用, 进行愉快的、有益的信息传播。我们在媒介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要保障其具有健康的思想内涵, 以及一定的艺术水准, 这些不但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基本的素养和道德要求, 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

4. 公民擅用媒介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些专家认为, 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旨在培养人的两种能力, 即释放能力和赋权能力。其中, 释放能力指的是作为公民可以在心智上透过媒体迷障, 看清事物本质, 而不被其所左右, 进而参与其中, 通过媒体来表达自身对于媒介素养的认识, 从而促进公民素养的提高。而赋权能力则是指公民有能力选择、分辨、并评估媒体信息, 并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 并根据自己的调查来对该信息的走向进行有益的影响, 从而对媒体内容和媒介环境的改善进行督促, 最终营造更为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更具文化品质的社会环境。

通过上述分析和思考, 我们知道了公民的媒介素养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公民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 而是公民能够用自身批判的、独立的眼光对媒介内容进行审视并加以影响的能力。因此, 我认为公民擅用媒介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随着我国大众媒介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 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并有了一定的进展。然而, 提高公民媒介素养任重而道远, 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涉及的不仅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还应包括对公民的人文、人格和人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体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 2003, 1:117-118

上一篇:表达父爱散文下一篇:我怀念的人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