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总复习免费

2024-07-16

统计学总复习免费(精选10篇)

统计学总复习免费 第1篇

统计学总复习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20分)

填空题(10分)判断题(10分)

回答问题(15分)论述题(10)

计算分析题(45分)

第一章、导论

12、什么是描述统计?什么是推断统计?

3、统计数据有几种类型(分类数据、顺序、数值型)?

4、理解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等概念并根据条件做出判断

第二章、数据的搜集

1、什么是概率抽样(随机抽样)?其特点是什么?

2、概率抽样的方式有几种?各种方式的特点和含义是什么?(简单随机、分层、整群、系统、多阶段)

3、什么是抽样误差?

第三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1、统计图形有哪些(直方图、条形图、饼图、环形图、帕累托图、茎叶图、箱线图线图)?

2、什么是组限(上、下限)、组数、组距、等距、异距、上组限不在内等)

3、什么是组中值?组中值的计算?(缺上限和下限的计算)

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1、数据分布特征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测度和描述(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分布的形状)?

3、什么是众数、中位数?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关系(对称分布、左偏分布、右偏分布的表现形式)

4、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几何平均数的用途?

5、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的计算及其意义?

第六章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

1、什么是抽样?什么是样本?什么是样本容量?

2、什么是抽样分布(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和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

第七章参数估计

1、什么是估计量、估计值?什么是参数估计?

2、什么是点估计?什么是区间估计?

3、什么是置信水平(置信度、置信系数)

4、估计误差的计算?

第八章假设检验

1、假设的三种表达式是什么?(双侧、单侧检验、左侧、右侧)

2、原假设与备择假设的建立方法?

3、检验统计量的确定?

第十一章一元线性回归

2、散点图的概念

4、什么是回归分析?回归分析主要解决的问题?

5、判定系数的概念、意义和取值范围?

6、回归模型的概念、回归方程的建立及其求解?回归系数的经济含义?回归系数与相关系数的联系

第十三章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

1、增长率的计算和增长1%的绝对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平均增长率的计算方法并注意相关问题(比如开方是n、n-1等)

3、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关系。

4、什么是时间序列?什么是平稳序列?什么是非平稳序列?预测方法的选择。

第十四章指数

1、什么是拉氏价格指数?什么是帕氏价格指数?

2、拉氏价格指数、帕氏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会用两种公式计算)

3、什么是消费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编制步骤?

4、总量指数体系的分析步骤?

5、通货膨胀率指数的计算,货币购买力指数的计算?

计算部分(45分)1、2、3、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离散(变异)系数的计算?并会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注意分组时的各种组中值计算)计算相关系数、对相关系数进行检验、对检验结果做出说明。建立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意义。根据给定的条件对参数进行区间估计。根据给定的条件对参数进行假设检验(均值

和比例)。

4、指数的计算。拉氏指数、帕氏指数的计算方法?加权指数的计算以及指数之间的关

系?(相互推算)

一、什么是统计学?怎样理解统计学与统计数据的关系?

答: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或者说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科学),统计学它是一套处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因此,统计学与数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统计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数据,具体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四个方面。离开了数据统计学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收集数据是统计分析的基础,整理数据是对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过程,目的是使统计数据系统化、条理化,符合统计分析的需要。分析数据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是统计学研究的目的所在,解释数据是对分析的结果进行说明,从数据中得出了哪些规律性的结论。

二、怎样理解均值在统计学中的地位?

答:均值在统计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推断的基础。首先,从统计思想上看,均值是一组数据的重心所在,是数据误差相互抵消后的必然结果。其次,均值具有一些重要的数学性质,比如各变量值与其均值的离差之和等于零,各变量值与其均值的离差平方和最小。这些数学性质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许多统计分析方法都来源于这些性质,同时也体现了均值的统计思想。

三、简述样本容量与置信水平、总体方差、允许误差的关系

答:从样本容量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样本容量与置信概率成正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置信概率越大,所需要的样本容量也就越大,样本容量与总体方差成正比,总体的差异越大,所要求的样本容量也越大,样本容量与允许误差的平方成反比,我们可以接受的允许误差越大,所需的样本容量就越小。

四、什么是相关分析?相关分析主要解决哪几方面的问题?

答:相关分析就是对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描述与度量,它要解决的问题是:(1)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2)如果存在关系,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3)变量之间关系的强度如何?(4)样本所反映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否代表总体之间的变量关系?

五、假设检验的步骤?(教材)

统计学总复习免费 第2篇

[总复习《统计》教学反思] 总复习《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在本册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是单式折线统计图,总复习《统计》教学反思。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这种统计图的特殊功能,在折线统计图中,既可以看出每个统计数据的绝对数值,也可以看出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除此之外,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也是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教学反思《总复习《统计》教学反思》。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动”起来。这是我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统计学总复习免费 第3篇

1材料与方法

2002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在濮阳市及五县两区参加无偿献血的免费用血受益者。详见表1-3。

2讨论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无偿献血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市无偿献血量稳步上升,一次性献400ml的人数明显增加,由2002年的[6597/(5038+6597)]56.7%上升到2007的[12158/(59+12158)]99.5%。但是免费用血的人数及免费用血量却明显上升,年免费用血量增长率分别为186%和151%。说明公民在享受精神文明,献爱心的同时,也真正享受到了无偿献血,免费用血这一政策带来的益处。从表1还可以看出我市无偿献血者免费用血量占总献血量的比率逐年上升,由2002年的1.91%上升到2007年的3.6%。

从表2可以看出,免费用血受益人群中,献血者的直系亲属报销所占比率较高。从免费用血人次统计:2002年为(95/118)80.5%,2003年为(118/150)78.7%,2004年为(150/184)81.5%,2005年为(179/229)78.1%,2006年为(214/274)78.1%,2007年为(272/337)80.7%。从还血金额统计:2002年为(37565/53415)70.3%,2003年为(51297/73977)69.3%,2004年为(70540/98920)71.3%,2005年为(95880/136640)70.1%,2006年为(153260/199470)76.8%,2007年为(137930/207200)66.5%。充分体现了“一人献血,全家受益”。

从表3可以看出免费报销人数逐年上升。随着无偿献血和免费用血的不断深入,“无偿献血,免费用血”对激发广大公民公民踊跃加入献血队伍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应该看到免费用血的受益率也在明显上升,且目前所占比率已经占无偿献血总人数的2.7%,尚不至于在财力上因用血偿还费用高而增加过重的负担。但长远来看,存在一定的风险,有待于政府部门增加投资和社会各界的捐助,来拓展无偿献血偿还渠道,用政策的优惠措施激励无偿献血可持续健康发展[2,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M].1997年12月29日.

[2]吴晓东,霍志强,安淑萌.谈无偿献血的重要性[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3):76-77.

“简单的统计”毕业总复习指要 第4篇

总复习(统计与可能性)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现实

2、生活中一些事例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同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3、通过实验活动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可能性的大小。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并进行判断和预测。

难点: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一)复习统计: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为了绿化环境,都积极参加了植树活动,老师把我们班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况制成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2、投影出示统计表和统计图

三(1)班同学植树活动的情况统计表

3、让学生观察统计表或统计图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交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4、合作学习后汇报(1)哪个组植树最多?(2)哪个组植树最少?(3)哪两个组植树同样多?

(4)第一组与第五组的总和是第二组植树的几倍?(5)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

(二)复习可能性 谈话导入:刚才同学们表现的很好,为了鼓励大家,老师带来了三袋糖果,同学要想吃到糖,老师还有一个条件,必须用上“一定”、“可能”,“也可能”吃到哪种糖,然后说明你吃的是哪一袋,为什么?如果说对了,才能吃到糖。

(屏幕出示)

大白兔糖

巧克力糖5块

巧克力糖和

5块

大白兔糖1块

大白兔糖各5块

生1:我吃的一定是大白兔糖,是第一袋糖,因为第一袋中全是大白兔糖,一定能吃到大白兔糖,不可能吃到巧克力糖。生2:我吃巧克力糖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

生3:我可能吃到大白兔糖,也可能吃到巧克力糖,因为„„

二、整理归纳:

1、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组交流

2、引导概括(屏幕出示): 数据整理

制统计表或统计图 从表中获取信息 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计算:总数÷份数=平均数 移多补少

统计

平均数 可确定性

不可确定性:可能性有大小

可能性

三、课堂作业设计:课本90—92页1—5题(独立做,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思维训练

1、判断:有5个红球,1个黄球,小明任意摸两次,一定能摸到黄球。()

2、游戏

(1)有4个红球和1个绿球,任意摸出1个球有()种结果,再放入3个绿球,任意摸出1个球有()种结果

(2)猜一猜,如果任意摸出两个球有()种结果。

3、用一定经常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课外扩展

统计学总复习免费 第6篇

【课 时】 第四课时 【授课时间】 【复习内容】句子排序 【考纲要求】

1.重新排列句序,使句子连贯,附合逻辑。

2.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将语段补充完整,使上下文衔接顺畅。命题趋势: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有主观排序。【考点导学】

一、排序主要要求:语言连贯

1.围绕一个中心,保持统一的话题。2.安排好句子的先后顺序。

3.注意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的过度和衔接。4.注意语意和语气保持一致。

二、梳理语句的方法

1.句子的组合一般有三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2.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从什么角度或方面来阐述中心句的,再按内在的逻辑联系加以梳理。

3.也可借助关联词、代词和总括性的词语来帮助分析。

三、例题(完成下列各题,找出规律、方法)

1.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我们该,,努力成为信念坚定、知识丰厚、脚踏实地、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

①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②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③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 ④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④③②①

D.①③④② 2.排列下面语句,使之成为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正确的一项是()①如果一个人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敏锐。②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做笔记则能使人精确。③因此,如果一个人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

④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饰无知。

A.②③①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3.把下面的句子连缀成一段话,写出你排列的句序。① 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

② 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

③ 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的近似于无。④ 在中国画中,浓的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⑤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寻思。⑦ 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正确的是:

四、探究分析

1题结合下文可知,①句中的“爱国主义”对应“信念坚定”,②句中的“奉献社会”对应“品德高尚”,③句中的“勤奋学习”对应“知识丰厚”,④句中的“深入实践”对应“脚踏实地”,因此应该选D.2题由“如果”句可以看出①、③、④句为一组句子,又由“因此”看出这一组句子表结果,故不能置前,只能是②句打头,带“因此”的③句紧随其后,再根据语义、对应及④句中的“又”这个标志性的词语不难看出①③④句中的“孤独探索”、“懒于动笔”、“不读书”正好与②句中的“读书”、“讨论”、“做笔记”倒过来一一对应,正确答案应该是A.3题根据语义和标志性词语可以看出“前者”、“后者”是一组,它们分别指代④、⑦中所写的两种美,根据“也是美”可知⑦居④后,这就初步排定了④⑦①③的顺序。根据语义可以看出②、⑥句是对“淡之美”的阐述,又由②句中转折连词“可”可以看出②紧随③后,有过渡的作用。其中⑤句根据语义既可以打头作为说明对象,又可以置尾作举例说明,但根据“就是”一词,我认为还是放在结尾好。因此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④⑦①③②⑥⑤

五、归纳总结

根据以上的探究分析,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些句子排序的规律和方法: 1.结合语境(上下文)看对应关系。2.看标志性的词语。3.注意语义的衔接

4.句子多时应注意先分组结对,合并内容。5.注意句子的特征,如总领句、总结句和过渡句。6.还要注意整体感知和文体知识。

六、巩固练习

1.【2015•贵州黔南】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时间里的杰作!

②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的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③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④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

⑤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

A.⑤②③④①

B.③⑤①②④

C.③②④⑤①

D.⑤①③②④

2.(2015•山东泰安市)下面一段话的语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③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④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⑤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⑥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

A.③④⑥②⑤①

B.③②④⑥⑤①

C.①③②④⑥⑤

统计学总复习免费 第7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3、进一步体会有关“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进一步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1、引导学生回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①广泛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原始数据。

②对数据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③数据处理、分类和计算。

④ 按一定的顺序或方式表示出来。

提问: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以及直接从报刊、杂志、图书和网络中获取。

2、提问:记录数据有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如选举中队长统计选票时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作图形符号的方法…)

3、出示填空题。

(  )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的关系。

(  )统计图能清楚地直接比较出数量的多少。

小结:我们学过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它们在描述数据时,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数据特点进行选择。

4、指导学生完成第1题

⑴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张统计表,说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第一张统计表,重点引导学生对各个城市的数据进行比较,突出最多量和最少量;第二张统计表,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比较,还要引导学生说说发展变化趋势。)

⑵思考:这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统计图,并进一步讨论这两种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

⑷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看图回答。

二、回忆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一)出示教材113页的统计图指导观察统计图

1、指名回答,这是什么统计图?

2、组织讨论: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与普通复式条形图有什么不同?

(①直条方向是横着的,也就是用横轴方向表示数量的多少;②表示同一组两个数量的直条不是并着排列的,而时是首尾相接。)

3、独立完成统计表

4、小组交流讨论教材中提出的4个问题

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统计图或统计表进行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

(二)指导完成第3题

1、出示第3题统计表,说说从表中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完成折线统计图:描点、标数据、连线。(注意实线和虚线之分)

3、指导观察完成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发现,乙车路程和时间所对就的点连接起来有何特点?(小组讨论)

4、进一步分析每辆车行驶时间与路程的关系,明确乙车所行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

5、在讨论中完成对两个问题的解答。

(三)指导完成第4题

1、讨论扇形统计图的有关特征?

统计学总复习免费 第8篇

关键词:多元统计;可重复研究;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9-0023-02

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改项目“R语言在多元统计教学中的应用”(RKJGY1321)

一、多元统计课程的地位与教学现状

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从经典 的统计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研究多维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的学科。多元统计方法是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它能在多个指标互相关联的情况下发现其统计规律。多元统计方法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物医学等各行各业,因此,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作为传授多元数据处理方法的主要途径成为各大院校数学专业甚至经济、管理等非数学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1]。与其广泛的应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严密的数理基础和理论推导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传统教学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注重统计软件的操作与学习、强调学以致用成为多元统计分析教学改革的趋势[2]。笔者基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采取以R语言为教辅软件,以可重复研究的案例为教学重点,以科研在线文档库为平台组织课程,强调统计思想的传递,弱化理论推导,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软件教学

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往往涉及大量数据的处理与运算,很多问题必须通过软件操作完成。因此统计软件的选择和教学也是多元统计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众多的统计软件中SAS因其功能强大而被统计专业人员所乐道,但其不菲的价格和只租不卖的销售策略阻碍了它在高校中的流行。SPSS以其”易学、易用”的特点成为许多高校统计相关课程的首选教学软件,与SPSS相关的软件教程也较多,但SPSS不具备扩展性,不能编写新算法,只能使用系统提供的功能,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语言是一个免费的开源软件,研究人员不仅可以自由地使用系统提供的各种统计方法,可以方便地查看其源代码以便深入了解统计思想的实现过程,同时在R语言社区网站有超过3000个解决各种问题的工具包可供免费下载使用。此外研究人员可以编写自己的程序来实现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因而R语言成为发展最快的软件,深受统计师生和专业人员的欢迎[3]。基于以上优点,笔者选择R语言作为教学辅助软件。

为了减少R语言软件学习的难度,方便学生快速上手,笔者利用电脑屏幕录制软件,将R语言的语法和操作以视频的形式分模块录制下来并上传网络,方便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提高软件操作水平。此外,为提高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笔者有意识地搜集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湖南省2013年数学建模竞赛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选拔赛试题),用R语言作为工具去分析实现,不仅能让学生熟练掌握R语言的语法和相关函数,同时让学生看到R语言高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强化基于可重复研究的案例教学

(一)可重复研究的内涵

所谓可重复的(reproducible)统计研究,就是一个研究结果既可以在作者手中生成出来,也可以“移植”到他人的平台中用同样的工具重复生成出来[4],可重复研究的思想来源于文艺化编程(Literate Programming)[5]。从形式上看,可重复研究的案例或论文是一个文字与代码的混排文档,这个混排文档称为“源文件”,从源文件可以清晰地看到案例分析的过程和相应的代码。对源文件进行处理之后就可以得到“结果文件”。通过不同的设置,这个“结果文件”既可以包含代码,也可以只包含代码运行的结果,这时的结果文件与普通的分析报告就没有区别了。在R语言中,实现可重复研究非常简单,下载免费的R语言集成环境RStudio(http://www.rstudio.com/),安装免费的knitr包,就能够编写MarkDown格式的文档(可以方便地转换为网页形式),如果电脑上安装有latex,也可以生成tex文件,并最终得到pdf格式的文档。

(二)基于可重复研究的教学实践

为配合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系内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上机课时占到了课程学时的1/3,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上机练习。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重点讲解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步骤,弱化统计理论的推导(仅就关键理论进行推导),利用多媒体和R语言,结合课本上的例题演示软件的操作和结果提取。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达到理解统计思想,熟悉分析步骤,掌握重点理论结果,熟悉相关函数的目的。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师通过精心选择优秀和便于操作的相关杂志论文,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利用R语言再现其结果。通过对论文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魅力,体会统计方法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切实掌握统计方法和软件操作离不开上机实践。在上机实验之前,教师通过规定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提纲,总结实验方法和R语言相关函数与参数,在学生上机实验之前发给学生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实验完成之后撰写实验报告。这一做法让学生在实验之前对实验内容胸有成竹,实验过程中有章可循,又能充分发挥所学撰写实验分析报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革考核方式与内容

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试卷与平时成绩综合得分,但这一评价方法与应用为导向的教学并不匹配。笔者采用综合课程论文、实验报告和平时表现得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在实践中效果较好。将课程的最终成绩与平时的学习、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最终的成绩以不同的权重分散于学习的各个阶段,有效地破除了部分学生“平时不学,考试作弊”的心理,因而更全面、公平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

五、打造网络教学平台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既能改变现在大学师生间缺乏有效沟通这一现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笔者在搜索网络协同工具时无意中了解到科研在线的团队文档库(http://ddl.escience.cn/),经深入了解之后发现,这一免费的平台能够基本满足网络教学这一需要。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这一个平台做简单介绍。

科研在线是中国科技网面向科研学者的科研应用服务门户,中国科技网是中国科学院领导下的学术性、非营利的科研计算机网络(http://www.escience.cn/)。而团队文档库则是科研在线提供的面向团队的文档协作与管理工具。教师通过注册一个账号,创建一个团队,同时邀请所有的学生加入该团队,一个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教学系统就具有了初步的轮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将课件、参考论文、实验要求、典型案例、软件操作方法视频等相关资料上传到文档库的公共资源部分,所有学生都可以自由地下载和学习。其次,在文档库中为每一个学生建立相应文件夹,学生平时的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都以word形式上传至自己的文件夹下,由于文档库具有版本控制的功能,学生每次都可以在同一个文件中输入相关内容,系统会自动记录不同版本之间的区别,待课程结束,只需将最终版本下载下来,就可以得到属于学生自己的实验报告手册。最后,系统中的文件都记录了版本,具有评价、分享等功能,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报告、论文进行修改指导,对优秀的实验报告、论文可以分享给所有人学习、模仿。使用文档库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随着教授学生人数的增长,文档库中的相关资料也会越来越多,教师通过整理选出优秀的学生实验报告和论文,不仅可以充实课程的教学资料,也可以成为课程的“知识库”,使后来的学生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统计课程,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基于教学实践,介绍了以可重复研究为核心的案例教学和相应的考核方式,重点介绍了以科研在线文档库为平台打造的网络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来的课程教学和组织中网络的成分必然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葛虹,朱洪文,王淑杰.高级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大学数学,2010,(1).

[2]朱辉.“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立足于“学以致用”视角[J].统计与咨询,2012,(3).

[3]冯雪楠,崔玉杰.实用统计软件比较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1).

[4]谢益辉.Sweave:打造一个可重复的统计研究流程[EB/OL].http://cos.name/2010/11/reproducible-research-in-statistics/.

[5]Knuth D E.Literate programming[J].The Computer Journal,1984,27(2):97-111.

统计学总复习免费 第9篇

【课 时】第 10 课时 【授课时间】

【复习内容】 古诗词鉴赏考点一:品味炼字 【考点突破】

1.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2.“炼字”炼什么?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等也不可忽视

【题目形式】

1.简析某字的妙处(艺术效果、表情达意的作用、意蕴)等 2.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词)?为什么? 3.本诗的诗眼歌是哪个字?为什么?

4.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5.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个字(某句)好不好?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 【方法指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所用的手法。(第一步)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二步)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三步)

【答题格式】该字有的意思。运用

的手法(修辞),生动形象地(特点),描绘了一幅的形象或画面(内容),表达了作者(诗人)的情感(情感)或烘托了的意境。

【答题关键词】解释+手法(用法)+内容+情感 【题型示例】

示例一:直接鉴赏关键词 春

望(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请说说你的理解。技法点拨:

1.解释字义:“搔”本指用手指轻轻刮,此处指诗人要解愁的动作。

2.描述诗句: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凄之象”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3.点出技巧,阐述效果(艺术效果、表意效果): 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示例二: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你认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点拨: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准确找出符合题意的独具特色的词,然后进行分析。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关注诗歌中的动词和形容词。

1.明确回答哪个字用得好:破字用得好

2.解释字义:破即碎,不完整。这指长安城沦陷,处处破败。

3.诗句描述:国都沦陷,城池破旧,满目断壁残垣,只有山河依旧在。

4.点出技巧,阐述效果(艺术效果、表意效果):破字使人触目惊心,营造了荒凉寂寞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示例三:比较鉴赏关键词 饮 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题】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4分)技巧点拨:

1.判断“能”或 “不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关注手法用法(从修辞角度入手)不能。“见”是看见,是无意中的偶见。“望”是有意向处看。

2.理清该字表现的对象,把该字放回到原句中,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景象; “见”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时,南山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体现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及愉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望”字体现不出这种心境。

参考答案:不能。“见”是看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时南山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体现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及愉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望”是有意向处看,体现不出这种心境。【考点精练】

(一)品读下面的散曲,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怒”一词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二)阅读《钱塘江春行》完成下面各 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对为尾联中“最爱”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B.画龙点睛,突出了诗人喜爱钱塘湖的原因。C.巧用白描,突出了钱塘湖畔绿色醉人的景象。D.刻意渲染,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依恋之情。

(三)品读王湾《次北固山下》,完成下列题目: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提问】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古诗词鉴赏考点一:品味炼字 考点精炼答案:

1.参考答案:“怒”有气势盛的意思。(1分)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河水人格化 ;(1分)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1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1分)(意思答对即可)

2.【解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观赏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而“最爱”一词直接吐露诗人对西湖的由衷喜爱。

【答案】A 3.参考答案:“阔”更好。“阔”有开阔、空旷的意思。“失”是消失、看不见的意思。形象地描绘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的景象。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表现作者放眼山川宽阔博大的胸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因此“阔”比“失”好。

统计学总复习免费 第10篇

教学目标: 1.复习整数的意义,明确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2.复习整数的读写,大小比较,改写及省略尾数的方法,构建较完整的整数知识体系。3.在探究和交流中培养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正确认识整数,构建较完整的整数知识系统。教学难点:掌握大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整数的读写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复习回顾:小学阶段的数学我们已经学完了,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学过哪些数?(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正数、负数)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整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整数的认识

二、回顾与整理

1.整数的意义

⑴什么是整数?根据整数的意义,整数可以分成哪几类? ⑵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负数? ⑶说一说整数的特点。2.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⑴怎样读多位数?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的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他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然后老师举例说明:1850080070 读作:十八亿五千零八万零七十

⑵怎样写多位数?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的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然后老师举例说明:五亿九千零二十万零五 写作:590200005 3.整数的大小比较

⑴如何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谁能举例说明?让学生举例说明。⑵如何比较负数或正数与负数的大小?结合数轴举例说明。4.改写和省略尾数

⑴根据需要,有时需要将一个比较大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谁能举例说说如何将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让学生举例,结合例子回顾。

⑵谁能举例说说,如何把一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它的近似数?让学生举例,结合例子回顾。

三、合作探究

1.明确活动要求:小组合作,用4个7和3个0按下列要求组成七位数。⑴只读一个零。⑵一个零也不读出来。

2.讨论写数方法。3.汇报写数结果。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节 小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复习小数的意义,明确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2.复习小数的读写,性质,掌握小数的读写、分类、大小比较和小数数位的变化规律等,构建较完整的小数知识体系。

3.提高理解、归纳、概括能力,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小数,掌握小数的意义、性质等。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从意义、读法、写法、大小比较、改写与省略尾数等几个方面复习了整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按类似的思路来复习小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的认识

二、回顾与整理

1.小数的意义

⑴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分东西常常得不到整数,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只能得到半个苹果。半个怎么表示?谁来说说小数的意义?

2.小数的数位顺序表:让学生独立把课本中P73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老师再指名学生回答,集体交流。

3.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⑴怎样读小数?怎样写小数?

⑵写小数时需要注意什么?(空位用0补足)4.小数的分类

⑴谁知道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是否有限,小数可以分成哪几类? ⑵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

⑶无限小数还可以再细分吗?如果细分可以分成哪几类? ⑷关于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你都了解哪些知识?

5.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6.小数点位置的变化

提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移动小数点时需要注意什么?(强调小数点向左或者向右移动数位不够时,要用0补足)

三、巩固应用

1.一个四位数,给它加上小数点后比原数小2003.4,这个四位数是多少? 2.P75第5题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节 分数(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分类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2.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3.构建较完整的分数(百分数)知识体系。4.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复习分数、百分数,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难点: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那么小数与分数之间,分数与百分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希望通过这节课对分数、百分数相关知识的复习,你能找到正确答案。板书课题:分数(百分数)的认识

二、回顾与整理

1.分数的意义、单位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⑴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⑵分数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2.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

⑴真分数的分子小于分母,真分数的分数值小于1。

⑵假分数的分子大于分母,假分数的分数值大于或者等于1。3.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

⑴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⑵什么是约分和通分? ⑶什么是最简分数?

4.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⑴小数和分数互化。⑵小数和百分数互化。⑶分数和百分数互化。

三、巩固应用

1.P75第4题。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节 因数、倍数、质数、合数

教学目标:

1.复习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意义,能熟练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公倍数。2.复习2、3、5的倍数的特征,并正确解决有关问题。

3.进一步感受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2、3、5的倍数的特征及公因数、公倍数的找法。教学难点: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关于因数、倍数、质数、合数,我们学过了哪些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板书课题:因数、倍数、质数、合数

二、回顾与整理

1.复习、理解相关概念 ⑴因数和倍数 ⑵质数与合数

⑶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⑷2、3、5的倍数的特征

2.下面的数哪些有因数3?哪些有因数5 ?哪些既有因数3又有因数5 ?哪些有因数2、3、5? 21、30、150、275、420、6360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反馈。

3.两个质数的和是39,这两个质数的积是多少?37×2=74

三、巩固应用

1.《同步》P48。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数的运算 第一节 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

1.回顾四则运算的意义,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方法的异同点,加深对算理本质的理解。

2.回顾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3.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四则运算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我们学过哪些运算?这些运算的意义是怎样的?相关的知识都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知识。板书课题:四则运算

二、回顾与整理

1.四则运算的意义

⑴让学生结合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算式,说说每种运算的含义。

⑵整数、分数、小数运算的哪些意义相同?(加法、减法、除法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拓展?(乘法的意义在小数乘法和分数乘法中有拓展)

⑶谁知道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相互间的关系?完成P ⑷如何应用这些关系对加法、减法或乘法、除法进行验算? 2.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 ⑴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① 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整数:数位对齐;小数:小数点对齐。)② 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分数单位相同)③ 它们有什么相同点?(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⑵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明确整数、小数、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3.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a+0=()a×0=()0÷a=()a-0=()a×1=()a÷a=()a-a=()a÷1=()1÷a=()(引导学生完成,当a作除数时不能为0)4.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巩固应用

1.P76做一做。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节 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复习、整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

2.使学生在简便运算和四则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运算顺序,灵活运用运算定律。3.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认真计算、书写、检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整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教学难点:能正确、灵活地选择简便算法间算。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顺序等知识,如何保证在四则运算时,既做到结果准确,又做到过程简便呢?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运用相关运算定律和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二、回顾与整理

1.运算定律、性质。

⑴在学习四则运算时,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老师引导学生填写课本中的表格。⑵复习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① 减法运算性质:a-b-c=a-(b+c)② 除法运算性质:a÷b÷c=a÷(b×c)⑶简便运算:关于简算,除了运用定律和运算性质,你还知道哪些方法?请举例子说一说。(引导学生在举例中掌握方法)

① 利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算。例如:0.8×4+0.3×8=0.8×4+0.8×3=5.6 ② 利用特殊数相乘法进行简算。例如:利用4×25、8×25、125×4、125×8等进行简

算。

③ 利用拆数法进行简算。例如:75×32=3×25×4×8 2.简算8.8×12.5 ⑴小组合作,观察、分析和思考,看哪组掌握的简便方法最多。⑵讨论和汇报。方法一:8.8×12.5 =1.1×(8×12.5)=1.1×100 =110 方法二:8.8×12.5 =8×12.5+0.8×12.5 =100+10 =110 通过刚才的实践,你都想到了什么?

⑵ 遇到题目不要急于动笔,要先观察题目的结构特点。⑵两数相乘,要结合数的特点,拆分,凑整或运用性质等进行简算。

三、巩固应用

1.P77做一做第1题。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节 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估算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2.复习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3.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及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估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计算器为人们解决具体计算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估算、用计算器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板书课题: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二、回顾与整理

1.估算

⑴什么叫估算?一般怎样估一个数?(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结果作出粗略的推断或估计叫估算。估算一般用“四舍五入”发,把这个数估成整

十、整百或整千数,使它与实际结果相差最少。)

⑵举例说明:加减乘除法的估算各应该怎样进行?

① 加法估算是把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和。例如:1586+3769≈6000 ② 减法估算是把被减数和减数的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差。例如:5160-3178≈2000 ③ 乘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把另一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和这个一位数相乘。例如:816×3≈2400 b)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两个近似数相乘。例如:816×33≈24000 ⑶除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不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求商。例如:8632÷3≈3000,632÷9≈70 b)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把除数十位后面的尾数 “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大,就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的十位数小,就把被除数左起第二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再求这两个近似数的商。例如:538÷62≈9(538≈540,62≈60)

898÷31≈30(898≈900,31≈30)

⑶ 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的实际。

2.复习用计算器计算和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⑴回顾对计算器的认识

⑵老师读题,同桌合作,用计算器计算。

⑶借助计算器找规律(用计算器独立计算,观察算式特点及计算结果找规律,最后用计算器验证规律)

三、巩固应用

1. P77做一做。2. P79第3题。3.P79第6题。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节 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复习简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及部分典型复合应用题的知识。2.复习常见复合应用题的特点和解法,经历解应用题的过程。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学重点:掌握几种常见复合应用题的特点及解法。教学难点:正确解决较复杂的行程问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因为简单的应用题是一切应用题的基础,所以今天我们从简单应用题入手,进入解决问题的复习。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一)二、回顾与整理

1.简单应用题

⑴明确: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⑵简单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① 审题,理解题意。② 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③ 检验。2.复合应用题

⑴引导明确: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用两步或者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⑵复合应用题常用的分析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图解法。⑶整理回顾常见的复合应用题的类型、特点和解法。

三、巩固应用

1.P78做一做第1、2题。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五节 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分数及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法。2.灵活运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工程问题。

3.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找准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运用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难点:能够画出教复杂应用题的线段图。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二、回顾与整理

1.分数(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⑴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已知“1”用乘法)① 特征:已知“1”的量和分率,求与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

② 解题关键:准确判断“1”的量。找准所求问题对应的分率,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

⑵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求“1”用除法)① 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② 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理清把谁看作标准量,也就是把谁看作“1”,谁和“1”的量做比较,谁就是被除数。

⑶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有哪些?如何解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板书)

2.分数应用题的特例:工程问题 ⑴什么是工程问题?

⑵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把工作总量看作“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然后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⑶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有哪些?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三、巩固应用

1.P80第8~11题。2.P80第13~14题。

3.小结:用画图来分析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有时数形结合法和转化法并用,会使图示中的数量关系更清晰。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式与方程

第一节 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

教学目标: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能熟练运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2.复习方程的含义,能较熟练地解简单的方程。

3.在探索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运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明确方程与等式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看下面的字母,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SOS EMS M2 SOS表示求助信号;EMS表示中国邮政快递;M2表示平方米

字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说明它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及解方程等知识。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

二、回顾与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⑴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用字母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⑵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 ① 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写。②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③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④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⑶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有哪些?常用的运算定律有哪些?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有哪些?让学生完成课本上P81的表格。

⑷用字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2.方程

⑴什么是方程?它与算术式有什么不同?(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⑵什么是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等式的性质)

三、巩固应用

1.P81做一做。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节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列方程的步骤,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并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使学生能根据问题特点,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根据题意正确地列方程并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这节课我们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回顾与整理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⑴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⑵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⑶列方程,解方程; ⑷检查,并写答语。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及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⑴关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⑵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根据关键词语找;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找;根据计算公式找;根据常见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

三、巩固应用

1.P83第9~14。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比和比例

第一节 比和比例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比的意义与性质,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复习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解决按比例分配等有关比的问题。3.探索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归纳、比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比的意义与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能熟练地解决按比例分配等有关比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比和分数的关系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我们学过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知识网络。同学们说的很全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有关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和比例

(一)二、回顾与整理

1.比的意义

⑴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规定的?

⑵比和分数、除法有怎样的关系?根据回答填写课本P84的表格。2.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各是什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4.按比例分配

⑴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叫做按比例分配。⑵按比例分配的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分别求出总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应用

1.P85练习十七1.3.4。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节 比和比例

(二)教学目标:

1.复习比例的意义、性质及与比例之间的联系,会解比例。

2.复习正、反比例的含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能正确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明确事物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实际问题中的正、反比例关系。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比例的知识以及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比和比例

(二)二、回顾与整理

1.构建比例知识网:通过课前的复习,你了解了比例的哪些知识?老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知识网络。

2.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3.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⑴正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是什么? ⑵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是什么? 4.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⑴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步骤是什么? ① 关键:正确判断正、反比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② 步骤:

a)分析数量关系,判断两种两成什么比例;

b)找等量关系。如果成正比例,按“等比”找等量关系;如果成反比例,按“等积”找等量关系;

c)列比例式。设未知数x并带入等量关系式,得到正比例式或反比例式; d)解比例;

e)检验并写出答语。

三、巩固应用

1.P85练习十七2.5.6.。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 第一节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复习整理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特征以及相互间的联系。

2.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3.发展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了解各平面图形的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教学难点:建立知识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关于平面图形,我们都学过那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老师进行引导归纳和板书。刚才结合大家的回答,我们比较完整地构建了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知识体系,接下来,我们一起复习关于平面图形的认识的内容。

二、回顾与整理

1.直线、射线、线段。

⑴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提示学生从意义、端点数量和是否可以测量三方面回答问题。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⑵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两种,垂直是相交的特例。)2.角

什么是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如果按角的大小分,角可以分成哪几类?(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张开程度有关。按角的大小分,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3.三角形

⑴三角形有什么特性?(稳定性)

⑵如何给三角形分类?(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其中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情况;按角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⑶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条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4.四边形

⑴常见的四边形有哪几种?应如何分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有什么特征?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有容易变形的特性。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直角梯形有一条腰垂直于底。)

⑶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圆

⑴关于圆你知道哪些知识?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知识网络图。

三、巩固应用

1.P86做一做。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节 立体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立体图形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2.复习和整理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3.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整理的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及相互联系。教学难点:构建知识网络,理解三视图与立体图形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如果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长方体、正方体为一类因为它们是由平面围成的;圆柱、圆锥分为另一类,因为它们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分类复习这些立体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

二、回顾与整理

1.长方体和正方体

⑴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分别从面、顶点和棱来回答,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圆柱和圆锥

你对圆柱和圆锥有怎样的认识?引导学生从特征回答,老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3.观察物体

关于观察物体你有哪些经验和感受?(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同时看

到3个面;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形不一定相同。)

三、巩固应用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测量

第一节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2.熟练地应用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复习近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及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老师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二、回顾与整理

1.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⑴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结合学生的回答,有序地画出相关的平面图形,为构建知识网络做准备。

⑵如何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各面积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在相关图形下板书字母公式,并完成课本87页第3题知识网络图)

三、巩固应用

1.P87做一做1.2.3.4。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节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目标:

1.复习学过的各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题记的计算方法。2.应用公示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集合图形的计算公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公示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提问: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指的是什么?什么是容器的容积?你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或容积?

2.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回顾与整理

1.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

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2.立体图形体积(容积)的计算。3.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

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的统一公式是体积=底面积×高。

⑵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的?(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⑶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的?(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巩固应用

1.P88做一做。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体会知识间的关系。

2.深入了解运用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时需要注意的事项。3.在合作探究中,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识解决问题,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教学难点:了解运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识解决问题是需要注意的事项。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之前,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表面积以及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等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在综合运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老师板书课题: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综合应用

二、回顾与整理

1.思考:在解答平面图形的周长和表面积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明确:在解答平面图形的周长和表面积问题时,条件比较隐蔽的,要想办法把复杂问题转化为比较简单的,求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问题。

2.思考:在解答立体图形的表面积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⑴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⑵教师小结:把一个立体图形切成两部分,先增加的表面积等于切面面积的两倍;把两个立体图形粘和在一起,减少的表面积等于长和面积的两倍;如果把几个长方体拼成一个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严把他们最小的面拼合起来,如果把几个长方体拼成一个表面积最小的长方体,应把他们最大的面拼合起来。

3.思考:在解答立体图形的体积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⑴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适当引导。⑵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三、巩固应用

1.P89练习十八1~5。2.P90练习十八6~11。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组合图形的面积及体积

教学目标:

1.复习计算组合图形面积、表面积、体积的多种方法,会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或体积。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或不规则图形的条件,有效的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计算。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表面积的简单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谈话: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你知道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吗?你学过哪些立体图形?你知道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2.揭示课题:我们曾经学过的这些图形,一般称为基本图形或规则图形,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组合图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或体积。

二、回顾与整理

1.组合图形的周长、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⑴提问:如何求组合图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或面积?(一般通过割补、平移、旋转等方法,将它们转化成球基本图形的周长或面积的和、差等)

⑵提问:如何计算例题组合图形的表面积或体积?

⑶教师小结,在计算例题组合图形的表面积时,可以把每个面的面积进行累加,也可以借助视图来求表面积。

在计算例题组合图形的体积时,有的要把几个物体的体积相加来求组合图形的体积,有的要从一个物体的体积里减去另一个物体的体积,这样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无论是分割还是填补,都是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

三、巩固应用

1.P91第14、15题。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图形的运动

第一节 图形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运动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复习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及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能识别平移和旋转,并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图形运动。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复习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运动方法。

教学难点:按要求完成图形的旋转,会画已知图形的对称图形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课件出示P92情境图,说一说图中3个少先队员剪出的图案、设计的图案和板报设计的花边,各采用了什么运用方法。(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复习图形运动中第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二、回顾与整理

1.平移

⑴什么是平移?(把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移动一定距离的过程叫做平移。)

⑵判断平移后图形的位置,关键有几点?(判断平移后图形的位置,有关键两点:一是平移的方向,二是平移的距离。)

⑶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电梯的上下运动、抽屉的推拉等)2.旋转

⑴什么是旋转?(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固定点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定角度的过程叫做旋转。)

⑵旋转的三要素是什么?(旋转的三要素有:一是旋转中心,二是旋转方向,三是旋转角度。)

⑶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电风扇扇叶的转动、汽车行驶时车轮的转动等。)3.轴对称

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⑵我们学过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三、巩固应用

1.P92做一做。2.P93练习十九。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节 图形的运动

(二)教学目标:

1.复习整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变换方法。2.能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进行放大与缩小。3.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复习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换方法。教学难点:能够将简单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关于图形的运动,除了上节课复习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三种外,我们还学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运动

(二)二、回顾与整理

1.图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特点?(一个图形的放大图或缩小图与原图相比:形状相同

大小不同)

2.完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步骤 ⑴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⑵教师明确,先按一定的比将图形的各边放大或缩小,也就是计算出放大或缩小后相应各边的长度,在按算出的新边长度画出原图形的相似图形。

3.为什么要按相同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呢?如何理解“相同的比“中的前项和后项? ⑴图形变换后,如果要和原图形的形状相同就必须做到各部分按相同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

⑵这个相同的比的前项可以理解为是变换后图形的大小,后项可以理解为是原图形的大小。

⑶如果按3:1变化,就是说变换后的图形的大小是原图的3倍,如果按1:2变换就是说变换后的图形的大小是原图的1/2。

三、巩固应用

1.《同步》P72第七题。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图形与位置 第一节 比例尺

教学目标:

1.复习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会有两种形式表示。2.复习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

3.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复习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难点:能够用比例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解决问题:南湖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草坪,长50米,宽30米,把这块草坪按一定的比缩小,画出的平面图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瞧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学生自由作答)

2.导入。1:1000就是上副图的比例尺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比例尺的知识。

二、回顾与整理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2.求一幅图的比例尺,通常需要注意什么?

⑴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⑵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3.比例尺的表现形式。⑴数字比例尺。⑵线段比例尺。

4.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如何互相改写? 5.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三、巩固应用

1.在比例尺为1:5000的图纸上,画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草坪,草坪的实际周长是多少?实际面积是多少?

2.小组合作,讨论解法。3.会把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

4.观察比较:同样是球草坪的实际面积得到了结果为什么不同?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确定位置与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目标:

1.复习各种描述或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在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特点和作用。3.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用数对或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谈话:我们今天继续复习图形与位置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确定位置与描述行走路线

2.导入: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和辨认方向及使用路线图。

二、回顾与整理

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如何把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结合起来确定平面图

内物体的位置?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如何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⑴学生回忆旧知,分组讨论。⑵汇报。

3.结合P94页图形与位置例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三、巩固应用

1.P95练习二十。

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3.统计与概率 第一节 统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重要性。

2.简单回顾所学的统计知识、复习有关统计表统计图和平均数的知识。3.通过复习,形成统计观念和依据数据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思。教学重点:复习有关统计表、统计图和平均数的知识。教学难点:结合图表进行分析、预测。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这就需要统计知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复习统计知识中的统计表、统计图和统计量等相关知识,板书课题:统计。

二、回顾与整理

1.复习统计知识 ⑴统计表

① 我们学过的统计表有哪几类?(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② 制作统计表要注意的事项。(学生回忆旧知,讨论汇报)⑵统计图

① 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② 这些统计图的意义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③ 制作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⑶统计量

① 什么叫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② 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③ 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求平均数的特殊方法?(比如在歌手大赛中,计算成绩通常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再计算平均分作为歌手的成绩。)

2.例题解析P97第4.5题

三、巩固应用

1.P98 1.2.3.4.5.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节 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复习可能性的初步知识,会求简单的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并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2.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之前,我们学过一些可能性的知识,大家还记得多少?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

二、回顾与整理

1.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⑴确定现象

⑵确定于不确定。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确定与不确定。

⑶一定、可能与不可能。让学生举例说说什么是“一定”、“可能”与“不可能”。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如何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可以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

3.游戏输赢的可能性

游戏的输赢取决于游戏双方各自出现的机会。出现的机会多,则赢的可能性大;出现的机会少,则赢的可能性小;出现的机会均等时,游戏的结果一般仍会有输赢。

三、巩固应用

1.P99第6.7题。

上一篇:应届生简历邮件的写作下一篇:改革开放40年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