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文

2024-05-17

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文(精选9篇)

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文 第1篇

北京林业大学2013--2014学年第2学期论文考试要求

课程名称:心理学研究方法I课程所在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考试班级:心理12-1,2,3命题人:王明怡

论文要求:

1、论文题目(范围)完成一项心理学实验设计,撰写实验设计方案;

2、论文要求 字;

3、论文上交时间:

4、写作要求

严禁剽窃、抄袭等作弊行为!

(1)实验设计方案包括:题目、作者、单位(班级、学号)、摘要、关键词、前言、方法(被试、工具、程序)、预期结果(统计方法、预期结果示意图表)、预期结果讨论(讨论要点)、预期结论、参考文献、附录。

(2)实验方案设计合理,是真实验或是包含真实验的多因素实验设计,无关变量控制得当。

(3)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

(4)文献综述资料翔实,研究假设合理,表述清晰流畅。

(5)行文及格式要求参照《心理学报》最新投稿指南。

(6)填写研究设计自检报告并附在论文首页。

教研室主任意见:

签字:年月日

学院负责人意见:

签字:年月日

注:此表一式两份,一份于考前交到考试中心,一份随学生论文装订成册。

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文 第2篇

1.1整体导向的研究方法

环境伦理学需要以开放的姿态面对整个生态系统。在整个地球上,大海被严重污染;大小湖泊被各种垃圾污染;热带雨林和其他原始森林被人类肆意砍伐。我们吃的蔬菜被浸透了农药;我们吃的肉是化学饲料催化出来的;我们吸的空气被高度污染;这是人类目前的生存现实。生命伦理学必须走向世界生命伦理学、地球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要担当如此责任,则必须要走出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采取整体导向的研究方法。在过去,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大自然没有自身的价值,大自然只有利用价值,人类只顾人类的发展,忽视了自然的保护,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整体导向的研究方法的认知前提是:“大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人类有义务保护自然”。整体导向的研究方法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整体系统,人类和大自然相互依存,人类必须遵循大自然的基本发展规律”。人类的持续发展不仅有赖于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发展;依赖于物种的多样性生存;依赖于动植物和大江大河充满蓬勃朝气和活力。因此,环境伦理学需要用整体导向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1.2以“难题”和“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

以“难题”或“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在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进展中,从根本上了颠覆以前的的关于理论与应用、思想与实践的关系的传统认知。对“难题”的关注使得环境伦理学在一种伦理突破的意义上,着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重建一种生机勃勃的环境伦理。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伦理学中对“难题”和“问题”的充分解决,既是世界环境伦理学形态整体变革的浪潮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要创建的新颖的、顺应世界潮流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理念主要是发端于西方的环境伦理学之中,但由于环境伦理学问题具有现实性,环境伦理学中在各国出现的“问题”与“难题”都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以“问题”或“难题”为导向的的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最有希望在这些“问题”和“难题”的启发下,重新审视我们的环境伦理学体系,从而促进环境伦理学的发展。

1.3学习西方和结合国情两者并进的研究方法

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发展起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环境伦理学学者通过研究西方环境伦理学理论,从而引领了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的发展。环境伦理学的中国道路并不排斥西方的环境伦理学理论,相反,西方的环境伦理学优秀理论最易于从基础的视角上提供切近和进入中国环境伦理研究的路径。然而,仅仅依靠學习西方的环境伦理学来发展我国的环境伦理学是不够的,探索环境伦理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需要以中国的国情为基础,在对中国国情的调查基础上,探索我们应对环境伦理学的中国理念以及我们必须应对的中国的“难题”及“问题”。因此,对环境伦理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言,学习西方和结合国情两者并进的研究方法是至为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学习西方的环境伦理理论,重视理论框架的建构,进而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伦理学的概念和范畴体系,从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伦理学。

2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所产生的影响

研究方法对于一门学科的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对当前存在的生命伦理学的最新研究方法的整合,可以为以后学习和研究生命伦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运用以整体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环境伦理学,打破了传统的环境伦理学以人为中心,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隔离的局面。只有运用整体导向的研究方法,才能让人的生命更加健康,地球生命更加和谐。以“问题”或“难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意图使环境伦理学通过对“难题”和“问题”进行分析、调查、治理,并提供指导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从而进一步推进环境伦理学的学科研究。学习西方和结合国情两者并进的研究方法特别突出了中国的现实和中国的问题。在研究进路上,学习西方和结合国情以中国的现实和中国的问题为基础来发展环境伦理学理论,通过重视理论框架的建构,进而提出中国特色的环境伦理学的概念和范畴体系,从而建构中国特色的环境伦理学。

参考文献

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文 第3篇

视觉系统是人类获取外部信息最重要的通道, 在实验心理学的早期历史中心理学家就开始注意到眼动特征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意义, 利用眼动技术探索人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信息加工机制也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范型, 其研究规模和涉猎领域在国内外都迅速扩展。

眼动记录技术是指利用眼动记录仪, 记录和分析人们在阅读文章、浏览图片观看实景时的各项眼睛运动指标, 来揭示人们的心理加工过程和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Javal首次报导了人在阅读过程中眼球的运动模式是由一系列快速眼跳和注视停顿所组成。此后, 许多研究工作得出同的结论:眼动反映了人脑的信息处理过程, 眼动模式的特点与脑的信息处理都有密切的关系。

二、眼动研究

1.眼动研究方法

西方对眼动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心理学家最早是用肉眼或借助简单仪器对眼球运动进行观察的。这些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机械记录法等。Javal在1987年开始用一面镜直接观察被试的眼动, 首次发现了阅读中的眼跳。Miles在1928年使用窥视孔研究眼动。第二种方法为机械记录法, 所谓眼动的机械记录, 指眼睛与记录装置的连接是由机械传动实现的这种方法是利用角膜为凸状的特点, 通过一个杠杆传递角膜运动情况。杠杆的支点固定在被试头部, 杠杆光滑一端在轻微的压力下, 轻触已被麻醉过的眼球表面, 而杠杆的另一端在运动着的纸带上进行记录。眼动的机械记录法复杂且准确性较低, 故这种方法已被淘汰。

实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当代的眼动记录方法有光学记录法、电流记录法等。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为光学记录法, 据角膜和瞳孔的反光法原理生产的眼动仪, 采样频率可以达到500HZ, 使得眼动数据更加精确, 可以研究涉及到认知机制的内容。电流记录法:眼球运动可以产生生物电现象。角膜和视网膜的新陈代谢不一样的, 所以两者间就形成了电位差。当眼睛注视前方未发生眼动时, 可以记录到稳定的基准电位。当眼睛在水平方向上运动时, 眼睛左侧和右侧的皮肤之间的电位差会发生变化, 而当眼睛在垂直方向上运动时, 眼睛上侧和下侧的电位差会发生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 电流记录法是应用广泛的眼动记录方法之一。20世纪60年代, Robinson首创了电磁感应法。此法可以监视双眼的运动情况。具体方法如下:将被试的眼睛麻醉, 把一个装有探察线圈的隐形镜片吸附在眼睛上。线圈中存在感应电压, 通过对感应电压的相敏检测, 可以精确地测量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眼动。目前, 这种精度最高的电磁感应法主要用于动物眼动的研究。

2.眼动的三种方式

20世纪70年代后, 眼动追踪方法在视觉认知研究领域里得到广泛发展。人的眼动行为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在获取信息时, 眼睛停留在所加工的物体上, 称之为注视;二是在转移加工对象时, 人眼在两个注视点之间的快速动, 称之为眼跳;三为追随运动当被察物体与眼睛存在相对运动时, 为了保证眼睛总注视这个物体, 眼球会追随物体移动。眼动追踪方法则通过记录人眼运动的注视时间、视位置、眼动轨迹等眼动指标来了解人对实时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过程。以上三种眼动方式经常交错在一起, 目的均在于选择信息, 将要注意的刺激物置于像与中央窝区域, 以形成清晰的像。

3.眼动的相关研究

眼动追踪方法早期主要用于人类阅读过程及其认知机制的相关研究。在该领域中, 眼动追踪方法日趋完善, 研究成果众多。彭腆龄等人比较了23名中文读者和20名英文读者阅读中英文故事时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 在决定读者眼动模式和注视停留的因素中, 认知因素比知觉因素有更重要的作用。有人针对汉语阅读与英语阅读时的眼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阅读横排版汉字时眼动模式同阅读英文时的眼动模式非常相似。

随着研究者对眼动过程认识的深入以及眼动技术的成熟, 眼动方法在HCI和网页视觉搜索的眼动研究菜单视觉搜索过程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arkinson等人通过对英文菜单的研究发现, 下拉菜单的选择时间较横向菜单选择时间短。Nilsen的实验结果表明, 菜单视觉搜索过程是一个系列加工过程, 成功地排除了阅读加工等因素对菜单搜索作业的影响, 逐渐成为当前菜单视觉搜索研究的典型范式。

在各种体育运动过程中, 视觉信息的提取是其基本的心理支持, 而视觉信息提取的不同模式可能正反映了运动员的水平差异。目前的眼动研究, 已经发展为研究体育运动中的动态图像或现场模拟, 加上便携式眼动仪的应用, 使得眼动研究可能在实际的运动场景中进行, 实验情境和真实情境更加接近, 眼动研究的生态学效度得到提高, 实验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

三、对眼动研究方法的认识

眼动心理学的研究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 其技术手段、研究思想和涉及的课题领域都还处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大学纷纷开办心理学专业和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包括“眼动仪实验室”在内的实验研究基地, 了解和准备使用眼动仪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队伍越来越多。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更新, 眼动仪的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 促进其精确度和采样率的大幅度提高, 进而促进眼动研究向广度、深度及应用领域扩张。此外, 小型化和便携式眼动仪, 使得眼动研究可以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境中, 大大改进研究的生态效度。

国内外眼动研究顺应当前整个心理学发展的总体趋势, 加强应用研究, 特别是与经济建设和高科技领域结合的研究将会成为眼动心理学的主题。但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 眼动研究也成为心理学基础实证研究的重要手段, 即利用眼动记录技术对视觉信息加工进行精细地记录和分析, 从视觉信息加工的行为特点来探讨心理活动的深层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

同时眼动记录技术和其他研究技术的结合使用, 为深入认知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 如近年来不少学者尝试将眼动记录技术与脑电、脑成像技术结合, 探讨字词认知加工过程。从本质上看, 这种结合是将心理学中的行为实验与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带来了方法学上的突破, 为深入探讨认知加工过程的本质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

摘要:眼动记录技术是指利用眼动记录仪, 记录和分析人们在阅读文章、浏览图片观看实景时的各项眼睛运动指标, 来揭示人们的心理加工过程和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心理中, 利用眼动技术探索人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信息加工机制也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范型, 其研究规模和涉猎领域在国内外都迅速扩展。

关键词:眼动,研究方法,实验

参考文献

[1]刘伟, 袁修干.人的视觉—眼动系统的研究.人类功效学, 2000, (4) :41-44.

[2]石东方, 舒华, 张厚粲.汉语句子可继续性对句子理解加工的即时影响.心理学报, 2001, 33 (1) :7-12.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方法述评 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研究;跨文化;主位研究;客位研究

一、问题提出

在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里,一直深受实证主义的影响的心理学研究方法重视实验法,把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发展因素等排除在实验室外,往往会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类的影响。例如,在做社会心理学实验中,很多相同的情境假设在不同的国家进行实验,很有可能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正如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所说,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是文化的多样性、可变性的函数,而不是生物学的不变因素的反映。此外,传统的心理学还带有种族中心主义色彩,尤其是西方心理学会想当然地把理论和研究结果是适用于整个人类的普遍有效的结论,很有可能会产生由于文化差异而引发的扭曲和误读,因此跨文化研究增强了心理学的理论性和方法的严谨性,克服了传统心理学研究中的缺陷。

二、跨文化研究的研究取向

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拥有一定的文化模式可决定生活于其中的人的世界观以及相应的道德准则、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价值取向,个体同一定的文化模式相互作用形成的人格特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使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成为可能,并迅速发展成心理学的一门专门研究领域。虽然生活在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在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性。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个体生活于自己的文化环境中,其心理的发展也会有所不同。

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是与跨文化研究紧密相关的研究方式。主位研究指使用某一特定文化的概念和行为解释来分析本土文化的心理问题。主位研究中的研究者由某种文化内部熟知该文化的人承担,他只从该文化内部研究个体行为,而不对其他文化进行概括;在主位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概念、理论架构及判定行为的标准只是针对于一种文化,因而不具有文化上的普遍性。而客位研究指的是对各种文化的行为进行概括性的分析,来发现某种普遍性存在的东西。从事客位研究的研究者往往都站在外部客观的立场上对多种文化进行研究,并比较不同文化群体下的各种行为。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是客位研究,即通过对几种文化的概括分析,来发现某种普遍性的存在,但必须要以主位研究为前提。

三、跨文化研究的目的

跨文化研究方法是实证性地在对文化的比较过程中寻找普遍性,说明人类哪些方面的行为具有普遍性,哪些行为是根据何种文化因素变化而形成的。比较研究的方法经常用来检验文化因素,尤其是在某一社会中具有同质性的文化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虽然跨文化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水平行为,但它一直把与之相关的社会科学所研究的人口水平现象联系起来。从人口水平来看,背景变量主要是生态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这些背景变量通过干涉发展过程的变量来影响人的心理特征。

四、对跨文化研究的总结

任何研究方法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賴于对变量的控制水平。变量的控制可以降低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跨文化研究时,由于文化这个背景变量的关系,对变量的控制显得尤其重要。但是不可否认在设计一个跨文化研究时,过分强调项目的无偏向性是不太可能的。特别是在语言学中,一个文化中的语言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时,不可能完全遵照原文化中的意义,还必须得根据本文化中的实际状况进行翻译。另外,在进行跨文化研究的时候,还应该建立其符合当地文化背景的常模。在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很多人往往将翻译过来的研究材料所获得的数据或者问卷解释直接用来使用,而忽视了当地文化的特征,往往结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该与本土文化结合起来研究,以本土心理学发展作为基础。跨文化研究的有效运用,可以在融入西方文化的同时,将中外研究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得出更具有普遍性的模式。

参考文献:

[1]Rohner R.P.Toward a Conception of Culture for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84,15(2):111-138.

[2]陶德清.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设计中的一些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3):57-6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部德育教研室)

工程伦理学的境域及研究方法论文 第5篇

普遍认为“伦理”有三种理解和解释:第一种等同于道德的词语。第二种是指哲学的一个具体分支和领域。第三种是适用于组织成员的行为的标准。工程伦理的范畴更多地落在了后两种含义之内。

工程伦理学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现已臻于成熟和规范,形成了大体完整全面的伦理章程与稳定均衡的学术建制,保证了当时美国工程的良性发展。国内对工程、工程师的哲学研究相对薄弱。我国工程伦理的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在科学技术伦理学的体系中进行,忽视了对工程的属性把握和工程伦理问题的系统研究。

工程伦理学的诞生是源于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案例。例如着名的DC10飞机坠毁事件,由于舱门设计失误以及发动机从飞行中从机翼上裂开问题共同造成的剧大的人员伤亡。根源是工程伦理章程的缺失,研发的工程师将利润的获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放在首位,忽略了公众安全和福祉。近些年,案例研究涉及一些“样板工程”或“善举工程”,如花旗银行大厦事件。

纽约市曼哈顿区的花旗银行大厦是结构工程师威廉勒·曼歇尔的设计。大厦的抗风支撑的结构架传导楼体的重量负载及风负载。

建成后,曼歇尔关注到结构对从斜对角线吹来的强风的超负载问题。经计算和实验后发现:斜向风负载引起的应力超过实际承受力的百分之四十,足以致关键螺辁连接失败使整个大楼出现倒塌的危险。

意识到建筑存在的风险的曼歇尔面临着一个工程伦理的困境。

首先,他有保证建筑物对用户安全的责任。其次,对用户的安全责任与对各方面经济合伙人和自己利益的责任之间的冲突。最终他选择与他的合伙人、律师和城市建筑部门达成了翻新改造的计划:在螺辁结合处焊接厚钢板,加固抗风支撑等,修复工程花费了数百万美元。面对严重的工程危机和工程伦理困境,选择了对公众的责任而不是个人利益。迅速果断的善后方案防止了一场灾难发生。

二、工程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方式

作为一种实践伦理,工程伦理学自然地引用了伦理学的方法。

德性论和康德的尊重人的伦理学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两种方法,并与功利主义伦理方法共同构成常见的三种方法。其中,德性论是将个人内在德行作为基本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的道德观念体系。德性论主要代表有亚里士多德、中国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和麦金泰尔的伦理思想。对同一个工程问题,人们可以用这三种方法分别地作出分析。

工程伦理问题较工程技术问题相比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即人们的抉择不是在对错、是非之间进行,而从特定的视角作“应当”或“最好”之类的价值判断。工程伦理的发展目前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工程伦理学是否有其独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方法。古老的决疑法可以在工程伦理学中解决当前的工程伦理的新困境,而划界法因其特别的方式与属性为工程伦理难题的解决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方法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目前大多数学者赞同运用多层次的方法解决问题,回避方法的统一性。归结起来有五种研究方式:

哲学的、决疑的、社会的、技术的和职业的。工程伦理学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方法与经验科学的方法论集合。

三、工程师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问题

卡尔·米切姆在被认为是“当代技术哲学之大成”的《通过技术思考》一文中指出了哲学与工程的关系中的伦理问题,即工程中工程师的“伦理责任”问题,构成了工程哲学研究核心。工程伦理是一种社会中的实践活动,有其特定的伦理维度。同样,工程师也具有其独特的职业伦理。工程伦理从实践伦理角度或是职业伦理角度出发,均有规范性的维度和描述性的维度。

1970年之前的工程伦理章程认定,工程师的最高义务是对雇主忠诚,鲜有对公众负责的提及。之后的伦理章要求工程师的首要义务是公众的生命健康与安全的保障与福祉的构建。肖平的工程伦理的着述将人道主义确认为工程伦理的首要原则。

工程这种“社会实验”可能给“实验”对象带来一定的风险。

所以科学家和工程师应尽可能少的采用功利主义的方法。不只是通过不确定的量化结果来评估未知的风险。工程师必须具备在问题失控前后做出有效的规避、消减和解决的能力。不仅关注过错和防范,更是为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采取措施。工程师比其他职业在环境方面有更大的影响。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已得到公认,但工程师对环境是否应承担责任,以及这种责任的基础和范围如何仍然存在争议。

工程伦理学发展要求在技术上的不断革新和伦理上的不断完整,即过硬的专业技术与完善的人格。伦理上的完整不拘泥于基本的遵守法律与职业规范,也在于承担起特定的社会责任。因为人们对医生职业的信任会向医生毫无隐埋地陈诉病情。同样,人们心安的入住高楼大厦是因为对建造工程师持有一种职业信任。特定的职业行为才能满足社会所给予的信任。工程职业者的职业诚信,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卡尔·米切姆[美]。通过技术思考[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2]肖平。工程伦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哈里斯,着。丛杭青,译。工程伦理:概念与案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高职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第6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现场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研究。

1.2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对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看法、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优点以及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况等。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由学生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剔除不完整问卷5份,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

1.3统计方法

由两人进行数据录入、检查和纠错,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学生对虚拟实验设备及教学方法的看法(见表1)

2.2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情况(见表2)

2.3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优点(见表3)

3结论

调查发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对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方面,74.8%的学生能接受虚拟实验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对虚拟实验设备配备是否满意方面,66.7%的学生表示满意;在虚拟实验操作方法是否简便方面,77.5%的学生认为此种操作方法简便;在观察病变特征时,50.3%的`学生认为虚拟实验教学方法更方便;60.5%的学生喜欢将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与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结合起来;高职院校学生认为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的优点依次为:方便查找病变特征、操作简便、不用担心切片损坏、节约时间、无毒无刺激。

4讨论

病理学是医学类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但是长期以来,病理学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传统实验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选用的病理切片虽然病变位置大体上类似,但是不同切片的形态不同,这就需要学生花费很多精力查找病变位置、特征,而目前许多学生显微镜操作技术不过关,这就增加了病理学实验教学难度。病理学虚拟实验教学方法是将数字化切片库安装到学生所使用的电脑上,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控制学生电脑,将病理切片图片上传到学生电脑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切片图片。同时,统一标记出明显病变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病变位置及特征,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生容易接受虚拟实验教学方法,对虚拟实验设备配备满意,而且认为这种实验操作方法简便,方便观察病变位置及特征,还具有不用担心切片损坏等优点。但调查也发现,60.5%的学生喜欢将传统和虚拟实验教学方法相结合。可见,在以后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中,除使用虚拟实验教学方法外,还应适当地使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只有将虚拟实验教学方法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满足高职学生需求。

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文 第7篇

结合过去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目前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要求,在讲授《管理心理学》课程中,做到“教学做体化”。向大师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精髓。

由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方法就有几种: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访谈法。属于采用实证分析,认知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实质和特点,在过去前人的理论基础,研究人的个性心理行为特点;研究群体心理行为特点;研究组织心理行为特点;最后研究环境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企业对就业者,尤其未来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备的组织协调与适应能力是就业人员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对企业组织的持续发展和管理人员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管理心理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备的组织协调与适应能力。

本课程在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备的组织协调与适应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认知管理心理学、知觉与管理、个性差异与管理、社会态度与管理、情绪、情感的形成与调节、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挫折的形成与调节、外在压力与心理健康、群体动力机制、群体>中突与沟通、领导行为与管理、组织设计与变革发展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形成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课程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向大师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精髓

心理学的知识在工厂和企业中的运用是从心理技术学开始的。19美国心理学家阂斯脱博格的《心理学和工业生产率》讲述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工人。梅奥的霍桑实验以及其提出的“人群关系理论”;勒温的“场”理论研究“群体动力”,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很大贡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其发表的《人的动机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己实现。需要从低向高,形成金字塔的层次。

1958年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持出版的《管理心理学》专著,开启管理心理学的新篇章。从20世界80年代起,我国翻译出版了

些有影响力的著作,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夏恩的《组织心理学》、麦考密克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我国的管理心理学在这三十多年来得到快速健康发展,时代背景和竞争激烈环境,中国经济增长,全球化国际市场开拓,中国企业面对现实的挑战和机遇。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普及,越来越迫切。以前主要是解决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现在“以人为本”新理念,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活动,成就显著。

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向大师学习,从他们身上学习有益的知识。

教授给学生许多20世纪杰出管理学大师的理论,同时这些人也是心理学家,认知他们的理论著作和大师生活故事。

20世纪管理心理学的五大观念变革:

观念变革一:管理中的“人”的因素。

观念变革二:管理中的“有限理性”。

观念变革三:管理中的“权变”。

观念变革四:“企业文化”。

观念变革五:“组织学习”

这些大师可以这样分类:

科学管理论学派大师。“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效率12项原则》埃默森;《效率提高工作绩效的12种途径》斯科特;等等;了解他们怎样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用杰出判断力管理员工,用管理心理学观点指导公司经营运作。

(一)行为管理学派大师。利克特的“领导系统理论”四种方式:压榨式集权领导、仁慈式集权领导;协商式民主领导;参与式民主领导。以及斯金纳:基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激励理论。

(二)人际关系学派大师。管理学家的人本主义者甘特的工作进度控制表一甘特图;创立16种“性格类型”测试量表的母女布里格斯和麦尔斯;“人际关系学说之父”梅奥;“动机激励理论”麦克莱兰德。成就需要理论,成就动机;权力需要;胜任力模型。

(三)有限理性学派大师。西蒙“有限理性”理论,“权变”概念,“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LPC问卷”表格的应用;贾尼斯“群体盲思”现象探讨;费斯汀栉‘认知失调”改变态度与行为的有效方法。

卡尼曼“人类理性的沉思一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与决策”;

(四)权变管理学派大师。菲德勒“权变管理理论”;赫塞‘‘情境领导理论”;特别是弗鲁姆的伟大理论“期望理论”;弗鲁姆“七项基本法则”:信息法则、目标合适法则、非结构性工作问题法则、接受法则、冲突法则;公平合理法则;可接受性优先法则。

(五)战略过程学派大师。安德鲁斯“企业战略理论”;哈默“企业再造理论”。

(六)学习型组织理论学派大师。沙因“企业文化理论”;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圣吉认为,如果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汇聚起来,使学习型组织变成项创新。用名师的理论精髓照亮学生的心痱,投身管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探索之中。

三、理论联系实践

管理心理学对管理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几乎每本管理学的教科书都包括大量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各种参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管理心理学专家,把测验、目标设置、绩效考核评估、态度调查、组织发展计划、报酬制度、职工参与、社会技术系统等措施和方法普遍应用于各类组织管理中。

管理心理学过去的研究往往侧重于个体和职务变量;现金更侧重于社会和组织变量。过去往往只注意单变量的分析,现在更重视变量的综合;过去较注意基层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现在更注重高层管理的运转以及基层管理的效益。也更加关注与管理没直接关系的些问题,如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压力、情绪、精神健康、以及工作和家庭之问的联系和影响。

四、明确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能力、经验和健康多方面发展。

课内实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心理学如何应用到企业管理和工厂管理上来。选择人才,性格测试、能力测试、气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有:

(一)读人心

课程认为管理最重要的是管人,管人最重要的就是管心,那如何管心引起了我的思考,并由此感恬:管心需先读心。“读心”即了解员工的内心。

(二)抓人心

当我们了解员工的内心后,我们还,必须做出行动,牢牢抓住员工的内心。

(三)治人心

在实际管理中很多问题都归咎于员工的内心,因此要解决还得立足于人心。

(四)安人心

其目的就是能让员工长期心向岗位、心向部门、心向公司,在种无需管理的状态下自觉地就把工作做好、做快、做精。

五、在教学中坚持“教学做一体化”

课内实训,还可以通过拓展训练来实现能力的培养。

例如,项目一、根据你所接触到的日常生活领域及网上搜索的典型案例,分析说明心理的实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

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们上网搜集典型事例,分析说明心理的实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形成1000字左右文稿;学生随后上台讲解,主讲教师对实训总结点评。

每个相关项目教对应相关课内实训。这样提高学生们的“做”能力。

基于心理学的护理方法研究 第8篇

1 当前护理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护理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向新型的护理理念转变;护理观念改变必然带来护理方式转变。 (1) 护理观念的改变:现在系统化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化护理理念。新的观念必然产生相对从前优越的护理方式, 带来和谐的护患关系, 带来积极理想的治疗效果。 (2) 护理模式的改变: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新的模式带来积极的效果:护士根据新的护理模式改变了工作方法, 对护士本身和患者两者做了重新的定位, 新的模式使患者成为受益人。 (3) 护理程序的改变:新的护理观念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带来了护理程序的改变。新的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方位的精心护理, 会满足患者的需要, 护理程序与患者的需要是护理的核心。该护理模式使得护士工作方式改变, 带来了各方面的积极效果[2]。

2 应用于护理中的心理学方法

传统的护理观念转变为新型的护理观念, 相应的护理模式和护理方法做出相应的变化是必然的, 在此背景下心理学方法应用于新的护理观念以适应新的护理模式。 (1) 观察法。护士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患者行为和活动, 从患者的行为和活动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根据有用的信息采取相应的针对患者的护理方法。如观察患者的活动, 记录患者的话语, 从中了解患者的思维活动, 对待病症的看法和想法。观察时候不应该干预患者的任何活动, 客观的观察, 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记录下来患者的活动, 然后进行分析。观察法不能控制条件只能任由事件自由的发生, 但是观察法所得到的信息客观真实。通过观察得到的资料分析可得到患者的心理状况。 (2) 调查法。通过对话等形式向患者提问, 通过他的回答来分析他的心理情况。调查之前要想好要问的问题, 问题要准确、具体, 问时不能有暗示的答案。不能让患者感觉问题有歧义, 不能问题难于理解。最后根据调查法得到的资料分析患者的心理状况。 (3) 个案法。该方法是对某一个患者做多方面详细深入的研究, 包括其背景资料以及别人对其评价等,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患者区别于其他同样病症患者的个体差异。着重发现其形成病患的心理原因。 (4) 实验法。该方法是受到控制的严格的条件下, 观察患者的行为或者活动, 探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主要是寻找客观条件和患者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需要控制的条件要保持恒定, 不能被其他因素影响, 如果其他因素起到了影响患者的心理的作用就是失效的实验。最后通过心理分析来了解患者心理状况, 在治疗中对症下药治疗。

3 采取心理护理的几种主要方法

针对不同病症的患者, 了解患者基本情况, 包括年龄、教育背景、工作、性格等因素, 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方式[3];介绍治疗的医务人员技术力量和治疗水准, 针对患者疾病国内外采用的治疗方法等, 使患者对病愈怀有信心, 对医务人员有信任感和亲切感。

根据心理学方法所得到的患者的状况采取心理护理的几种主要方法: (1) 舒适的治疗环境:良好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情舒畅, 产生良好的情绪, 对于病症的治疗和健康的恢复作用很大。保持病房内的卫生良好、环境整洁、物品摆放整齐、颜色舒缓平和单一。整洁的卫生会使患者心理有一定正面影响, 比如环境整洁可以使心中平静舒畅, 单一的色调可以使患者心情平静不起波动, 所以温馨舒适的环境在护理中是十分必要的。 (2) 合适的调节的方法:要掌握调节患者情绪的方法。患者因为疾病的原因, 情绪受到负面影响, 会表现为烦躁、抑郁、焦躁等, 这是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情况, 对于患者的困难和合理要求尽量给与帮助, 关心患者, 使得患者情绪稳定, 避免较大幅度波动, 稳定的情绪利于患者舒缓病痛带来的压力。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减轻病症的痛苦, 相反消极焦虑的情绪则会加重病痛的强度。所以在治疗过程中, 保持患者情绪乐观稳定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可以借助音乐方式、读书等方式调节。 (3) 温暖的语言方式:良好的语言会使人压力减轻, 心情愉快, 对于患者的病症的减轻有重要作用。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难免在情绪上抑郁焦虑, 护士与患者交流时候讲究方式, 诚恳的态度、温和的语气、耐心的态度, 这些都会使得患者情绪稳定正常, 避免产生不安, 加上语言方式的得体, 例如鼓励患者对待疾病要乐观积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等等, 这些都是会对患者的治愈有积极的效果。 (4) 得体的交流方式: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针对方式处理。个人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经历、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不同, 针对患病的处理方式、心态、情绪等都不同。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对于内心郁结的患者采用疏导的方式, 使他认识到问题所在。通过积极治疗可以取得明显疗效等;对于一些患者可以采取鼓励加处罚的方式, 有好的新的行为就可以奖励, 犯错了就惩罚, 这样良好的行为会被加强强化, 负面的行为被弱化。

在医院中运用上述心理学方法处理护患关系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绍建.心理学在现代护理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 2001, 24 (7) :89-90.

[2]杨桂涛.护理心理学研究的进展趋势[J].实用护理, 1995, 15 (1) :96-97.

自然环境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9篇

关键词 自然环境 评价 心理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生物学、法律学、经济学、建筑学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在探索人类幸福生活方法时,把关注点集中在环境问题及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问题上。心理学领域,研究人类行为最主要的是探求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知觉、认知及学习的因果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过程就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就人类发展来讲,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适应环境是其发展的前提。但是,人对于环境的适应不是完全被动的适应,通过认识和实践去改造环境是人类适应环境最大的特点。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借鉴多种科学知识,反应出交叉学科的特点。与其它研究相比,环境心理学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是,关心自变量(环境)对因变量(人类心理)的长期效应。

二、环境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景观评价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

20世纪70年代,Daniel等人开始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景观评价的系列研究。即探求景观的物理特性(例如,地形、植物、水等)与心理反应(例如,选择的喜好、风景的感觉等)的相互关系研究。

景观评价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把风景与风景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再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风景评价中来,通过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各风景成份之间建立起数学关系。所以,心理物理学的风景评价模型实际上分两个部分:一是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即风景美景度;另一部分是对构成风景的各成份的测量,而这种测量是客观的。

(二)景观评价的心理学方法。

Daniel认为景观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注重人的景观经验多元分析。虽然在研究程序上景观评价的心理学方法与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较类似,但是在解释景观选择和喜好时,不是从物理特性上解释,而是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概念来解释。

1.Berlyne的对照刺激特征(collative stimulus property)。Berlyne根据实验美学的研究结果,提出美的反应是人的视觉刺激所具有的复杂性(complexity)、新奇性(novelty)、不协调性(incongruity)及意外感(surprisingness)等相互对照特性与此类刺激诱发的探索行为的函数关系。也就是说Berlyne认为通过不同的刺激类型的特性,可以促使不同唤醒的产生。这就是Berlyne的对照刺激特征概念。

根据Berlyne的对照刺激特征概念,Wohlwill以人工景观、自然景观和二者混合景观等3类景观为评价对象,对人的景观喜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第一,3类景观中自然景观的喜欢程度最高,人工景观的喜好度最低;第二,无论是自然还是人工,中等复杂程度的景观最受欢迎;第三,新奇性、不协调性及意外感与喜好程度成直线关系。其中,新奇性和意外感与喜好程度成正比关系,不协调性与喜好程度成反比关系。

2.Kaplan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

Kaplan以进化论为前提,以人的生存需要出发,提出了风景信息的观点,相继提出并完善了他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他认为,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和为了生活得更安全、舒适,他必须了解其生活的空间和该空间以外的存在,他必须不断地去获取各种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去判断和预测面临着的和即将面临着的危险,也正是凭借着这些信息,去寻求更适合于生存的环境。所以,在风景审美过程中,他将人的风景认知中质的信息归纳为,复杂性、神秘性、统合性和明瞭性等4个方面。同时,他又指出人对风景质的要求是既要风景具有可以被辩识和理解的特性“理解性”(Making sense),又具有可以不断地被探索和包含着无穷信息的特性“探求性”(Involvement),如果这两个特性都具备,则风景质量就高。随之Kaplan又把这两个特性分别在风景信息是否马上使用(即时),还是作为线索使用(推测)两个侧面进行了扩展,于是形成了四维量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如表所示。

(三)自然环境的减压功效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Ulrich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投入到自然对人的心理及生理压力的缓解上。首先,他为了解释人对自然环境的感情与美的反应,提出了心理进化模型。此模型详细地描述了人的感情形成的基本过程,其中特别强调到了人接触新环境时的感情状态。其次,将人对环境的喜好作为重要的感情考虑,并将其视为压力调节中众多情感(如,恐惧、关心、愤怒及悲伤等)中的一份子。由此可见,心理进化论体系,不仅包括美的反应,也包括压力调节、自然的形状及内容等众多情感的反应与生理反应。

近年来,Ulrich等人用脑电图、心电图等精密的科学测试手段,来客观地测量人的情感反应,避免了语言表达测试的种种弊病,使得该理论体系更趋于完善。Ulrich认为,自然风景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其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它也直接影响着人的其它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反应,他的研究发现,自然风景往往明显的加速病人的恢复,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而城市风景则延缓病人的恢复,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

(四)原生态自然体验研究。

环境体验课程的目的是借助于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整个社会对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有一种新的正确理解和态度,使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激发人们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一批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而环境体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Talbot和Kaplan在其一项长达十年(1972-1981年)的纵向研究中,对参加野外环境体验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在这项研究的初期结果表明,所有参加者对原生态自然体验的价值都给与了极大的肯定。经过野外环境体验,与其他人相比,体验者不仅关心他人,同时在自我认知、自信心和日常生活的计划等方面都有极大提高。

在此项研究的中期,通过问卷调查,对野外环境体验者在观察原生态自然反应变化过程中,面临知识、理解等困难时所产生的感情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体验者不仅在野外环境的体验过程中,有意识、自觉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而且不分男女老少都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斗志。此项研究的最后两年,研究者主要考察了体验者的支配环境情感。研究结果显示,体验者无论参加时间长短,也不分男女老幼,都表现出无意支配自然,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感觉。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直接接触自然的活动中,能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五)自然环境自身的机能评估。

在物理环境中,动物和植物等有机体与土、水、大气等无机物在相互影响的同时,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目前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关注景观对于土地、空间的利用等自然环境的直接效果,还包括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也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日本学者青柳等人在制定森林环境保护机能概念体系的基础上,以附近居民为对象,对森林管理基层单位从4个方面:风景保护;和自然亲密接触场所的提供;文化财产与历史遗迹的保护;生活环境是否安定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学者横张在林地评价上设定了多种环境保护机能,在居民中实施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8种农林地的环境保护机能:生物生态体系保全;水保全;风景保全;保健修养;微气象暖和;居住环境保全;大气保全和土保全。

三、结束语

上述研究方法具有接近真实生活、研究范围广泛、结果易于推广等优点,它不仅仅适合对自然环境评价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也适合心理学整体学科的应用。

上一篇:《证券交易》重点归纳笔记下一篇:二婚婚假和晚婚婚假多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