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电场知识点

2024-05-17

高考物理电场知识点(精选8篇)

高考物理电场知识点 第1篇

电场是电荷及变化磁场周围空间里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电场这种物质与通常的实物不同,它不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电场具有通常物质所具有的力和能量等客观属性。电场的力的性质表现为: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作用力,这种力称为电场力。电场的能的性质表现为:当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对电荷作功(这说明电场具有能量)。

[考点方向]

1、有关场强E(电场线)、电势(等势面)、W=qU、动能与电势能的比较。

2、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情况(加速、偏转类平抛)的比较,运动轨迹和方向(一直向前?往返?)的分析判别。 [联系实际与综合] ①直线加速器②示波器原理③静电除尘与选矿④滚筒式静电分选器⑤复印机与喷墨打印 机⑥静电屏蔽⑦带电体的力学分析(综合平衡、牛顿第二定律、功能、单摆等)⑧带电体在电场和磁场中运动⑨氢原子的核外电子运行

高考物理电场知识点 第2篇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九章 电场

电容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知识要点:

一、基础知识

1、电容

(1)两个彼此绝缘,而又互相靠近的导体,就组成了一个电容器。

(2)电容: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a 定义式:CQU(QU),即电容C等于Q与U的比值,不能理解为电容C与Q成正比,与U成反比。一个电容器电容的大小是由电容器本身的因素决定的,与电容器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无关。

b 决定因素式:如平行板电容器CS4kd(不要求应用此式计算)

(3)对于平行板电容器有关的Q、E、U、C的讨论时要注意两种情况: a 保持两板与电源相连,则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U不变 b 充电后断开电源,则带电量Q不变(4)电容的定义式:CQU(定义式)

S4Kd(5)C由电容器本身决定。对平行板电容器来说C取决于:C(决定式)

(6)电容器所带电量和两极板上电压的变化常见的有两种基本情况:

第一种情况:若电容器充电后再将电源断开,则表示电容器的电量Q为一定,此时电容器两极的电势差将随电容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种情况:若电容器始终和电源接通,则表示电容器两极板的电压V为一定,此时电容器的电量将随电容的变化而变化。

2、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综合了静电场和力学的知识,分析方法和力学的分析方法基本相同:先分析受力情况,再分析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平衡、加速或减速,是直线还是曲线),然后选用恰当的规律解题。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Lv0),则在粒子穿越电场的过程中,仍可当作匀强电场处理。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电场强度E和电势U仅仅由场本身决定,与是否在场中放入电荷,以及放入什么样的检验电荷无关。

而电场力F和电势能两个量,不仅与电场有关,还与放入场中的检验电荷有关。所以E和U属于电场,而F电和属于场和场中的电荷。

2、一般情况下,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和电场线并不重合,运动轨迹上的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速度方向,电场线上一点的切线方向反映正电荷的受力方向。物体的受力方向和运动方向是有区别的。

如图所示:

只有在电场线为直线的电场中,且电荷由静止开始或初速度方向和电场方向一致并只受电场力作用下运动,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粒子的运动轨迹才是沿电力线的。

3、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和电势(1)点电荷在真空中形成的电场的电场强度EQ源,E1/r,当源电荷Q0时,2场强方向背离源电荷,当源电荷为负时,场强方向指向源电荷。但不论源电荷正负,距源电荷越近场强越大。(2)当取U0时,正的源电荷电场中各点电势均为正,距场源电荷越近,电势越高。负的源电荷电场中各点电势均为负,距场源电荷越近,电势越低。

(3)若有n个点电荷同时存在,它们的电场就互相迭加,形成合电场,这时某点的电场强度就等于各个点电荷在该点产生的场强的矢量和,而某点的电势就等于各个点电荷在该点的电势的代数和。

12mv0U2加速·q ·q·L加速2Uy侧移偏转

d偏转·4·UU偏转·q·L2

4U加速·d

高考物理电场知识点 第3篇

一、利用概念教学分析静电现象的基本规律

高中物理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 其中电场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首先对静电现象的基本规律进行分析, 这一知识要点属于概念类型, 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应该采取概念教学的方式, 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元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等内容.电荷量的概念在初中时学生就已经接触过, 所以学生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吸收并不会太困难, 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好对静电现象的基本规律的理解.

在学习静电现象的基本规律时, 我将会利用板书展示该部分的知识框架, 这样学生能够在理解和吸收我讲授的过程中, 结合知识框架,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理解电场的基本规律中所包含的各个知识点, 同时对课后的阅读资料进行透彻, 保证学生对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理解的更加渗透, 更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知度.通过结合有效的概念教学, 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对该部分的内容有效的分析, 有利于接下来学生对本章内容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二、深入分析电场力的性质, 总结教学重难点, 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 加强对库伦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库仑定律是一个重点的复习知识点, 除了要对其概念含义有所了解和掌握, 还应该注意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从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其基本公式为F=kq1q2/r2, 适用于当两个点电荷处于真空中的时候, 并且仅限于点电荷之间的受力, 这是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还有一点是如果两个均匀的带电球体相互作用, 那么可以把其当作电量集中球心处的点电荷;反之, 若作用双方不是均匀球形带电体, 需要将其分割为若干小区域, 把每一个小区域所带电荷看作点电荷, 进而最终算完各区域库仑力后求矢量和, 此外, 还要注意库仑定律与场强叠加原理的联系, 进而算出电场强度的大小与方向.

例1 (2014年福建卷Ⅰ) 如图1, 真空中xOy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ABC三点构成等边三角形, 边长L=2.0 m.若将电荷量均为q=+2.0×10-6C的两点电荷分别固定在A、B点, 已知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 求: (1) 两点电荷间的库仑力大小; (2) C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这道题就是利用库仑定律来求出库仑力, 然后又运用场强叠加原理与库仑定律的知识求出电场强度的大小并做出方向判断, 所以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点.

2. 理解电场力的性质

电场中力的性质是指放入静电场中的电荷一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电场强度是一种描述电场力的特性的物理量, 同一个电荷放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所受到的电场力是不同的.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 电场力的性质涉及到的公式比较多, 如:电场强度定义式、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匀强电场场强公式, 此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和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牢记这两个公式, 还要知道这两个公式的适用范围;那么再来分析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来研究电场, 这个知识要点之所以作为教学的难点, 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形态的物质, 教师在带领学生研究电场性质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认识用比值定义电场强度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

例如, 电场中一点的电场强度E=F/q, 那么就说明了E和F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同时也说明与q成反比例的关系, 问学生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 那么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E与q和F都没有关系, 所以其说法是不正确的.在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 学生对该知识要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电场能的性质分析与知识要点的突破

电场能的性质则表述为放在静电场中的电荷一定具有电势能, 电势同样也是一种描述电场能特性的物理量, 当同一个电荷放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所具有的电势能也不相同.电场能的性质这一部分的知识要点首先涉及到的是几个重要的概念: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电势能等, 在了解这几个概念的基础上对其物理量间的关系以及成立的条件要有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并作为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 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电场能的性质这一部分中的知识要点比较多且复杂.

1. 理清电势与电势差的概念

电势是指某点相对零电势的电势差叫做该点的电势, 公式为φ=Ep/q, 需要注意的是若只存在一条电场线, 可以用来判定各点的电势高低, 却不能判断电势是否为零和场强的大小, 同时, 还要知道电势差, 即电荷从电场中的一点移到另外一点, 电场力所做的功跟电量的比值称为该两点的电势差, 公式为UAB=WAB/q, 尤其要注意电场力做功公式W=qU中的U不是指某点的电势, 而是指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 切勿混淆, 造成错误.很多相关试题都在考察这些概念, 例如:下列关于电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静电场中电场强度大的点电势必定高

(B) 静电场中, 电场强度为零的各点电势是相等的

(C) 匀强电场中, 两点间的距离越大, 两点间的电势差就越大

(D) 无论是匀强电场还是点电荷形成的电场, 沿着电场线的方向, 电势总是逐渐降低的, 此题目就是在考察学生对于上述概念的理解和灵活掌握性, 因此, 在解决复杂问题之前, 首先要把基本知识点的含义弄清, 这样才会深入理解, 正确运用.

2. 掌握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联系

在此部分教学中, 还要注意理解和掌握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由于电势能是电荷与所在电场共有的, 在电场中电荷具有的势能就叫做该电荷的电势能, 当电场力做正功时, 电势能减少, 反之电场力做负功, 电势能则增加, 同时要注意电场中的电荷电性有正有负,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是取决于初末位置的电势差和电量, 而正负电荷处于电势高低的不同位置所具有的电势能也不同, 一定要注意区别, 是考卷中经常出现的考点.例如:试题关于电势与电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荷在电场中电势高的地方电势能大

(B) 在电场中的某点, 电量大的电荷具有的电势能比电量小的电荷具有的电势能大

(C) 正电荷形成的电场中, 正电荷具有的电势能比负电荷具有的电势能大

(D) 负电荷形成的电场中, 正电荷具有的电势能比负电荷具有的电势能小

此题考查的就是电势、电势能的概念和变化.理解了电场的这些特点之后,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特点, 从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迎刃而解.通过以上对电场能的性质的分析可知, 该部分的知识要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定义、概念和特点等了解和掌握, 该部分的知识要点也是高考中出题频率较高的部分,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采用有效地教学策略, 更好地促进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四、分析电容器及其应用, 把抽象化为具体

电容器及其应用的这部分知识要点主要包含的内容有: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电容两大部分, 其中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这部分知识是比较简单的, 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充电的过程中电源的电能是如何转化为电容器的电场能, 放电过程中电容器的电场能是如何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接下来就是电容这部分的知识要点, 这部分是比较重要的, 也是比较抽象的, 主要包含的知识要点有: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决定式、单位、特点等五部分, 这部分的内容涉及到的实验教学的比较多.

例如, 电容实验、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常见的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等, 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学习才能对知识要点理解的更加透彻、教师在采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引导方式, 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对电容相关知识的学习, 也为日后电路分析中电容器的作用、产生效果, 以及LC振荡电路的分析做好铺垫.

综上所述, 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对教材的知识要点分析很重要, 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刻的了解和分析, 总结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 才能更好的制定出有效地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本专业, 更加注重人才的竞争意识、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等综合能力, 那么教师在分析教材知识要点的同时, 还要综合学生发展的实际,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晓雄.“电场强度”教案:人教版《物理》 (选修3-1) .电场强度的概念、点电荷的电场及电场强度的叠加[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9 (11) .

[2]雷运平.高中物理思维迁移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源于高考的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题 第4篇

(2)此车使用车灯时允许的最大行驶速度.

解析 (1)车灯的电阻

匀速率蹬大齿轮的过程中,车轮也将匀速转动,因此车轮的角速度ω=ω2.

磁极与摩擦小轮转动的角速度相等,由于自行车车轮与摩擦小轮之间无滑动,故有

点评 此题以自行车上照明灯切入,意在考查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公式、交变电流最大值有效值、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等知识点.作为全国高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题,设置了车灯将会被烧坏的电压值,要求计算使用车灯时允许的最大行驶速度,综合性强,具有一定的难度.

试题探源 此题可看作是由2003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第25题拓展而来的.

解析 当自行车车轮转动时,通过摩擦小轮使发电机的线框在匀强磁场内转动,线框中产生一正弦交流电动势,其最大值:

点评 此题作为理综卷的高考题,将实际问题模型化,紧扣教材,重点考查交流发电机产生电动势的最大值及其相关知识点,难度中等.

高三物理电场知识点 第5篇

1、定义式:E=F/q;E是电场强度;F是电场力;q是试探电荷;

2、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场中某一点的场强方向就是放在该点的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3、该公式适用于一切电场;

高三物理电场知识点 第6篇

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中电荷,电荷在它的同围空间形成电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就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荷的多少叫电量。基本电荷e = 1.6-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Q=ne)

使物体带电也叫起电。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三种:

①摩擦起电

②接触带电

③感应起电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的体的这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这叫做电荷守恒定律。

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分布状况对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带电体就可以看做带电的点,叫做点电荷。

库仑定律

公式:F = KQ1Q2/r^2(真空中静止的两个点电荷)

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其中比例常数K叫静电力常量,K = 9.0-10^9Nm^2/C^2。(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 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是:(1)真空,(2)点电荷。

高三物理电场知识点 第7篇

电场中两点的电势之差叫电势差,依教材要求,电势差都取绝对值,知道了电势差的绝对值,要比较哪个点的电势高,需根据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的正负判断,或者是由这两点在电场线上的位置判断。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

场强方向处处相同,场强大小处处相等的区域称为匀强电场,匀强电场中的电场线是等距的平行线,平行正对的两金属板带等量异种电荷后,在两极之间除边缘外就是匀强电场。

在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场强之间的关系是U = Ed,公式中的d是沿场强方向上的距离(m)。

高考物理电场知识点 第8篇

经过高三阶段系统的复习和训练,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许多物理知识和规律, 也学到了不少的思维方法和技巧.那么, 如何利用最后两个月的时间, 使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呢?

许多同学在最后阶段的冲刺复习中, 往往广泛地收集全国各地的模拟试题, 不分白天黑夜地做、做、做, 企图在茫茫题海中碰到高考题.一些同学则认为, 三年的高中, 特别是在高三的总复习中, 已经做了那么多的题目, 什么样的题目没做过, 在总复习的冲刺阶段还去做题已没有什么必要了, 因此一个劲的看、看、看, 试图通过“看”使自己见多识广, 在高考中来个超水平的发挥.

同学们.你赞成那种观点呢?

我觉得, 两种观点, 都不可取.光做题, 不回过头去总结归纳, 不认真进行反思, 不可能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因而也就不可能上升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光看不做, 失去了许多发现问题、熟练技能的机会, 同样也不可能形成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那么, 在冲刺阶段的复习中, 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

一、看看教材, 看看做过的试卷

1.看看教材

静下心来, 针对考试大纲中的知识条目, 认真阅读物理教材, 检查自己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具体做法是:

(1) 看自己对各物理概念的定义、意义和各种表达形式 (文字表达、公式表达和图象表达) 是否完全掌握.因为物理概念是分析问题的出发点, 只有准确地掌握了物理概念, 才能鉴别是非, 解决问题.

例1 氢原子从 n=4的激发态直接跃迁到 n=2激发态时, 辐射蓝色光.则当氢原子从 n=5激发态直接跃迁到 n=2的激发态时, 可能发出的是 ( )

(A) 红外线 (B) 紫光

(C) 红光 (D) 射线

点拨:许多同学只注意到从 n=5激发态直接跃迁到 n=2的激发态时辐射出的光子的能量增大了, 而不注意各种电磁波产生的机理, 误选了 (D) .

(2) 看自己对各个规律、定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是否切实掌握.

例2 关于电磁波谱,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γ射线的频率一定大于X射线的频率

(B) 紫外线的频率一定大于X射线的频率

(C) 若某紫外线能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则所有的X射线均可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D) 紫外线光子的能量较大, 它是原子外层电子受激发而产生的

点拨:电磁波谱中紫外线与X射线、X射线与γ射线间有重迭区域, 故 (A) 、 (B) 、 (C) 选项均错.

例3 氡的半衰期为3.8天, 若取8个氡原子核, 经7.6天后就一定剩下2个氧原子核.

点拨:用半衰期来描述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的快慢程度, 只遵守统计规律, 也即衰变规律只对大量的研究对象成立, 故该结论是错的.

(3) 看自己是否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做到融会贯通.知识间是有机联系着的, 如果把知识割裂开来, 不知道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头脑里光剩下一些干巴巴的条文和零零碎碎的公式的堆积是没有意义的, 这也说明没有真正理解知识, 也就不可能在考试时迅速地提取所需的知识.

例4 边长为L的正方形导线框水平放置在空间均匀分布的、方向竖直、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按B=B0sinωt 规律变化的磁场中, 如图1所示, 问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是多少?

解析:若直接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解, 则在高中阶段由于受数学知识的限制将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但若抓住“磁通量的变化是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根本原因”这一本质, 就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这样的情景:如图2所示, 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框在磁感应强度为B0的匀强磁场中绕轴OO′由图中位置开始以ω的角速度匀速转动时, 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多少?

显然, 这两种情况中通过线框的磁通量都按Φ=B0L2sinωt的规律变化,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也相同, 即:

ε=B0L2ωcosωt, 故εm=B0L2ω.

总之, 做到对考试大纲中要求了解的内容能否复述“是什么”, 对要求理解的内容, 能否说明“为什么”, 对要求掌握的内容, 是否懂得“有什么用”, 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最具体的标准, 也是高考最后冲刺复习阶段中应该最为关注的东西.只有这样, 才能将所学的内容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发现自己知识的弱点、盲点, 以便及时进行补救.

2.看看做过的试卷

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与疑难、错误作斗争的过程, 化解疑难和改正错误的多少决定着学习进步的快慢.在第一、第二轮复习中, 我们做了大量的试卷, 每张试卷里肯定还有我们没有真正弄清的问题, 其中有些同类型的试题, 我们已经做了几遍还是错误不断.临考前我们不妨杀个“回马枪”, 翻开看看错误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是概念不清, 还是规律用错或是方法不当.针对具体的“症状”, 及时进行诊治, 分析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 以增强自己的防范意识, 减少失误, 避免重蹈覆辙.

例5 在纳米技术中需要移动式修补原子, 必须使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速率约几百米每秒) 的原子几乎静止下来且能在一个小的空间区域内停留一段时间, 为此已发明了“激光致冷”技术, 若把原子和入射光分别类比为一辆小车和一个小球, 则“激光致冷”与下述的力学模型类似.

如图3所示, 一辆质量为 m 的小车 (左侧固定一轻弹簧) 以速度 v0 水平向右运动, 一个动量大小为P、质量可忽略的小球水平向左射入小车并压缩弹簧至最短, 接着被锁定一段时间ΔT, 再解除锁定使小球以大小相同的动量P水平向右弹出, 紧接着不断重复上述过程, 最终小车将停下来, 设地面和车厢均光滑, 除锁定时间ΔT外, 不计小球在小车上运动和弹簧压缩、伸长的时间, 求:

(1) 小球第一次射入后再弹出时, 小车的速度大小和这一过程中小车动能的减少量.

(2) 从小球第一次射入开始到小车停止运动所经历的时间.

点拨:物理规律的选择, 跟对象是息息相关的.在明确对象的条件下, 根据对象的运动情境, 才能选择最佳的物理规律进行突破.本题中, 如果分别选择小球和小车为对象, 则由于它们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遵守牛顿第三定律, 对它们分别运用动量定理就可以迅速获得问题的解决.也可以选用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问题.

解析: (1) 选小车和弹簧组成的系统为对象, 则在小球第一次入射再弹出的过程中, 对小车由动量定理得:

-2p=mv1-mv0,

所以:v1=v0-2pm.

故小车减少的动能为:

ΔE=12mv02-12mv12=2p (v0-pm) .

(2) 在小球开始入射到小车停下来的全过程中, 对小车由动量定理得:

n (2p) =0- (-mv0) .

故小球重复入射的次数为:n=mv02p.

所以, 从小球第一次射入开始到小车停止运动所经历的时间为:t=mv02pΔΤ.

二、切实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信息论的原理看, 学习主要由信息的输入、贮存与输出三个过程组成.信息的输入包括听课、阅读和理解, 信息的贮存靠记忆来实现, 信息的输出是指知识的再现和运用.三个过程关系密切, 缺一不可.但考试主要是通过信息的输出来实现的, 而现行的高考中信息的输出是通过笔试输出的.因此, 要提高考试成绩, 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必须加强对知识输出的训练.

具体地说, 应该努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稳扎稳打的意识

不做习题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也无法检验自己的真实水平, 但做题时千万不能陷入“题海”中.在冲刺阶段的复习中, 更不能花大量的时间去做偏题、难题和怪题, 而要在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上下功夫.对求解的问题要进行认真的选择.对一些稍加思索就知道怎么求解 (包括会想、会说和会写) 的问题就不必花时间去求解了.有的问题, 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该怎么做, 对这类问题就应该认真对待, 要通过“认真审题→展示物理情景→分析物理条件→寻找物理规律→用分析法运用物理规律列出方程→联立方程求解→有些物理题还得进行必要的讨论”的策略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和求解.解后还要回过头来想想当初是卡在什么地方解不出来的.怎样进行突破才行.利用这样的方法, 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掌握较多的物理解题方法和技巧.

例6 如图4所示, 倾角为θ=30°、宽度 l=1 m 的足够长的U形平行光滑金属导轨, 固定在磁感应强度B=1T、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磁场中, 磁场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现用平行于导轨、功率恒为6W的牵引力F牵引一根质量为 m=0.2 kg、电阻R=1Ω的放在导轨上的金属棒 ab, 由静止开始沿导轨向上移动 (ab 棒始终与导轨接触良好且垂直) .当 ab 棒移动2.8 m 时, 获得稳定的速度, 在此过程中, 电路中产生的焦耳热为5.8J (不计导轨电阻及一切摩擦, g 取10 m/s2) 求:

(1) ab 棒的稳定速度;

(2) ab 棒从静止开始至达到稳定速度所需的时间.

点拨:第 (1) 小题, 只要有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的意识, 在运用反馈网络进行情景展示的情况下是不难解决的.第 (2) 小题中, ab 棒沿斜轨道上滑的过程中, 由于磁场对它的力是变力, 因此运用动力学的思路或动量的观点都是难以突破的, 但由于拉力的功率恒定, 而ab棒克服磁场力所做功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电能通过电流做功最终转化为焦耳热, 而ab棒获得稳定速度前电路中产生的焦耳热是已知的.因此, 可以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解决问题.考生在审题时要心细如发, 而在宏观把握解题方向的过程中, 要机敏灵活, 在头脑中快速调动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把握解题的方向.

解析: (1) 先由反馈网络展示物理情景:

可见, ab 棒最终作匀速运动.由分析法, 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可得:

F=mgsinθ+ΙBlΙ=BlvmRp=Fvm.

联立方程, 代入数据可得:vm=2 m/s.

(2) 由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得:

pt=Q+mgssinθ+12mvm2,

代入数据得:t=1.5 s.

2.切实把握好解题思路

复习时不要盲目做题, 要注意整理解题思路, 把握解题方向.一般可以看看复习课的听课笔记, 还有以前试卷中做错的题, 认真归纳一下在审题、确定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规律的选择时易犯的错误和应用规律时易犯的错误, 保证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错题分析分三个层次进行:首先, 弄清楚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为什么;其次, 通过针对某个错误找出自己在知识背景上到底存在什么本质的问题;第三, 把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并对题目进行扩展或变形, 看看如果将题目的条件发生变化或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量倒过来的话能否进行求解, 这道题与过去做过的什么题类似, 是否可以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 抽象出一个求解这类问题的基本的模型或一种相对稳定的解题方法等等,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掌握解题的规律和方法

许多同学拿到物理试题, 看到几个已知量和未知量, 就想找公式来套, 或企图用什么奇思妙解, 一锤定音.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解题习惯.其实, 解题时, 首要的反应是常规的方法和思路, 通过认真读题, 尽可能画出草图, 先弄清楚题意.一般说来, 只要把问题的物理过程分析清楚了, 或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子过程后, 就不难看出这个题目涉及到的是哪一部分知识, 然后再用相应的规律进行列式求解.

例7 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 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 如图5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 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 a 将桌布抽离桌面, 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 则加速度 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以 g 表示重力加速度)

解析:先用分镜头图展示清楚物理情景如图6示.

设圆盘质量为 m, 桌长为L, 在桌布从圆盘下抽出的过程中, 盘的加速度为 a1, 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μ1mg=ma1.

桌布抽出后, 盘在桌面上作匀减速运动, 以 a2 表示其加速度大小, 则

μ2mg=ma2.

设盘刚离开桌布时速度为 v1, 移动距离为 x1, 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再运动距离 x2 后停下来, 则由运动学公式得:v12=2a2x2.

盘未从桌面上掉下来的条件是:x2L2-x1.

设桌布从盘下抽出所经历的时间为 t, 在这段时间内桌布移动的距离为 x, 则由运动学规律得:

x=12at2x1=12a1t2

而:x=12L+x1,

联立以上方程得:aμ1+2μ2μ1μ1g.

当然, 要想在考试的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绩, 除正确理解物理概念, 熟练应用物理规律外, 还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如整体法与隔离法、特值法、图象法、极限分析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逆向思维法等, 这些解题方法均应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临考前进行专题训练.

4.注重规范解题, 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努力提高得分率

在高考“理综”考试中, 就物理单科来说, 试题量少, 从而使得每道物理题都具有较高的分值.因此, 解题规范性方面的要求较之以往的高考显得更加突出, 稍有不慎, 便可能造成较大的失分.以往的许多考生在高考答题时常常不使用题给的符号而乱用符号又不加说明;表述能力和论述能力欠佳;布列方程与运算过程混乱, 说理不清, 逻辑性不强;简单的运算错误很多.

建议在平时的训练中重视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同学们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 根据物理情境设置题目中的物理量.解题中, 设置物理量时, 一般要求画出物理情境的示意图, 能够以图代设.题目中未给出的物理量 (中间变量) 要尽可能地设出, 避免“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应特别注意公式的符号要与题设中的有关符号一一对应, 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2) 引入原始公式.明确你运用的是哪个规律?其原始表达式如何?

(3) 对原始公式的具体应用.即将物理情境与物理规律“挂钩”进行列式, 要注意以短式为主, 尽量不列长式, 可先列主式, 再列分式, 做到一个规律一个式子.

(4) 对最后的结果进行检查与说明.

“理综”考试中, 可以说几乎每位同学的时间都不够用, 惜时如金.同学们一定要从全局考虑, 应该先易后难, 各个击破.对于容易题, 势在必得;对于难题往往是遍地“黄金”, 能做一步就写一步, 抓住得分点.这样往往会产生意外的收获.

三、抓住关键, 把握好重点内容

1.处理好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间的关系

这几年的全国“理综 (物理) 试题”较好地处理了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考查要求方面的关系, 在物理试题中覆盖了力、电、热、光、原各部分内容中的主干知识.其中, 牛顿定律、动量及机械能守恒、电场和磁场、电路和电磁感应的规律始终是近年高考的热点.“理综 (物理) 试题”中, 振动和波、热、光、原内容各设置了一道选择题.

(1) 把握主干知识内容

对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电路分析与计算、电场、磁场、电磁场基本知识、与变化的磁场有关的电磁感应现象、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等主干内容可以通过专题复习的方法进行突破.譬如, 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可以按照知识归类, 如以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构筑一条贯穿整个中学物理的主线进行专题强化.也可以针对物理模型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归整复习.

也要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融合, 主要是力学、电学和原子物理的综合, 提高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2) 扣实非主干知识内容

热、光、原、振动和波等非主干知识内容, 由于出现的机会少, 遗忘得快.我们应该及时地把这些知识形成知识系统, 并通过把一些典型的问题、典型的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尽可能使这些知识和规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烙印, 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与具体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而使各种抽象的知识变成可以感觉到的东西, 使自己头脑中的知识逐渐厚起来, 提高顺藤摸瓜的能力.

譬如, 在物理光学的复习中, 就应该抓住“光的本性的发展简史”这条主线构建知识网络 (如图7所示) , 运用“以题型为纲, 考点为线”的方法进行突破, 提高提取知识的能力.

2.把功夫花在重点、难点内容上

实验题要“求变化、重拓展”, 计算题要注重学科内的综合 (体现在知识内容的综合、研究对象的综合、运动过程的综合、能力要求的综合和解题方法的综合上) .“理综”考试中, 就单科来说, 题量少, 而又要体现能力立意的理念.因此, 考试大纲中有许多次要或较难体现较高层次能力的题目考查到的概率几乎为零.所以, 不可能出计算题的内容就不要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3.注意典型模型的构建和迁移

不同的考生在物理建模能力考查的试题中会有较大的能力差异, 从而也就体现出较大的区分度.而一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典型的物理模型也是高考命题中的重要素材, 尽管每次出现时由于命题者的刻意包装, 情境变了, 花样翻新了, 隐蔽性高了, 但在把握模型本质的条件下, 还是可以通过快速提取相关信息进行突破的.

例8 举重运动是力量和技巧充分结合的体育项目.就“抓”举而言, 其技术动作可分为预备、提杠铃、发力、下蹲支撑、起立、放下杠铃等六个步骤.如图8所示表示了其中的几个状态.在“发力”阶段, 运动员对杠铃施加恒力作用, 使杠铃竖直向上加速运动;然后运动员停止发力, 杠铃继续向上运动, 当运动员处于“下蹲支撑”处时, 杠铃的速度恰好为零.从运动员开始“发力”到“下蹲支撑”处的整个过程历时0.8 s, 杠铃升高0.6 m, 该杠铃的质量为150 kg.求运动员发力时, 对杠铃的作用力大小. (g取10 m/s2)

点拨:在高考“理综 (物) ”考试中, 在处理联系实际的问题时要善于通过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方法构建物理模型.中学物理中主要有对象模型和过程模型, 如质点、点电荷、单摆、弹簧振子等等都是对象模型, 而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运动等等都属于过程模型.在历年的高考“理综 (物) ”试题中, 第22题一般来说就考这种题型, 对知识和方法的要求不高, 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建模能力.

解析:设杠铃到 b 处时速度为 v, ab 段高度为 h1, 全程 ac 段的高度为 h, 设全程 ac 段所用时间为 t, bc 段用时为 t2, 则对全程有:

v2t=h可得

v=2ht=2×0.60.8=1.5m/s.

所以t2=vt=1.510=0.15s.

故 ab 段所用时间为:

t1=t-t2=0.65 s.

ab 段杠铃的加速度为:

a=vt1=1.50.65=2.3m/s2.

对杠铃,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a,

代入数据可求得:F=1845N.

例9 如图9所示, 一质量为0.4 kg、足够长且粗细均匀的绝缘细管置于水平地面上, 细管内表面粗糙, 外表面光滑.有一质量为0.1 kg、电量为0.1 C的带正电的小球沿管以水平向右的速度进入管内, 细管内径略大于小球直径.已知细管所在位置有水平方向垂直于管向里的匀强磁场, 磁感应强度为1T, 取 g=10 m/s2.

(1) 当细管固定不动时.画出小球在管中运动的初速度与最终稳定速度间的关系图象 (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 .

(2) 若细管不固定, 带电小球以 v0=20 m/s 的初速度进入管内, 且整个运动过程中细管没有离开地面, 则系统最终产生的内能为多少?

点拨:考生必须具有受力分析与运动分析的意识, 要有模型的识别能力.本题考生如能抓住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展示清楚物理情境, 就很容易看清其实就是个“子弹打木块的模型”, 从而快速把握解题方向, 并运用相应的物理知识解决之.

解析:带正电的小球的受力图如图示, 特别要注意洛伦兹力的特点, 它要随速度变化, 从而导致支持力、摩擦力的变化.当洛伦兹力等于重力时摩擦力为零.此时, 小球和细管的速度保持不变, 达到稳定的运动状态.则:

当 qBv=mg 时, v=mgqB=10m/s.

(1) 当初速度小于10 m/s 时, 支持力方向向上, 并随速度的减小增大.所以最终小球的速度为0;当初速度大于10 m/s 时, 支持力方向向下, 并随速度的减小而减小, 当速度减小为10 m/s 时, 支持力、摩擦力都为0, 速度保持不变.所以, 小球在管中运动的关系图象如图10示.

(2) 因为初速度大于10 m/s, 所以小球的最终速度是 v1=10 m/s.设此时小球和细管的速度分别为 v1 和 v2.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mv1+Mv2,

代入数据解得:v2=2.5 m/s.

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系统产生的热能为:

Q=12mv02-12mv12-12Μv22=13.75J.

4.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

“理综”考试中, 对考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理综”实验考试的区分度很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高考实验的难度系数仅为0.39左右, 对全体考生都有较好的区分度.大约有10.1%的考生不得分, 有70%左右的考生得分还不到实验题分值的一半.可见, 抓住对“全体考生都有很高区分度”的内容做充分的准备, 是很有意义的.

在高考中, 同学们最怕的就是“设计性实验”.其实, 设计性实验尽管要求考生自主地设计一个教材中没有的新实验, 但它所运用的原理、方法和器材都来源于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在解答物理实验题时, 要善于用联想与类比的方法看看高考题目与教材中的实验题是否有联系, 是不是教材中的实验题进行重组、迁移和替换有关器材后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实验复习中必须弄清楚每个学生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思路、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实验误差的来源分析及减小实验误差的措施等等, 并可扩展到课堂演示实验中.如果考生对课本上的每个实验都了然于胸了, 设计性实验自然也就不再是难题了.

另外, 我们还要注意到,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题”与“实验”是溶在一起的.用“构图”、“将实验问题转化为平常的物理题目”的策略, 是完成实验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尽可能地把实验题与物理题目联系起来的方法, 可以开阔实验思路, 迅速把握处理实验问题的方向.

(1) 通过联想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

例10 在复习打点计时器时,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思维的拓展.

(1) 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记录了什么物理量?

(2) 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可以算出什么物理量?各量是怎样计算的?

(3) 请你用联想的方法拓宽思路:利用打点计时器, 我们还可能测出哪些物理量?

分析: (1) 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运动的位置和运动的位移.

(2) 通过纸带可以计算匀变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在某时刻的速度和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计算加速度时, 利用作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Δs=aT2, 其中T是时间间隔.为了充分利用数据和减小误差, 采用逐差法从所给的纸带中计算.所用公式为a=sm-sn (m-n) Τ2.

计算瞬时速度时, 利用在匀变速运动中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s1+s22Τ.

请你发散联想:

①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可以反映出运动学的所有物理量 (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时间、位移) .

②如果把它与牛顿第二定律F=ma 结合起来考虑, 可以求出力F.

③如果把它与动能定理W=12mv22-12mv12结合起来考虑, 可以求出合外力的功.

④如果把它与动量定理I=mv2-mv1 结合考虑可以求出合外力的冲量.

⑤如果把打点计时器置于竖直方向使用, 则可以得到重力势能的变化量.

⑥用Δs=aT2可以应用于许多物理题的解答.如局部的闪光照片记录的落体运动、平抛运动, 许多有“等时间间隔”的匀变速问题等.它们大多是“只知局部求全局”的情境, 这类题目尽管带些迷惑性, 但只要把握了这种特征, 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见, 不可小视打点计时器的纸带, 一旦把它本身所反映的运动学各物理量与“力和运动”、“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结合起来考虑时, 可以包含许多信息.

请你回答:

这么丰富的信息都离不开对纸带的计算.那么, 请问:①由纸带计算加速度的“逐差法”你熟悉吗?②当某个实验需要测量速度时, 你会想到打点计时器吗?③当某个实验需要测量加速度时, 你会想到利用打点计时器吗?④利用打点计时器可以完成速度、加速度的测量.对此, 你有深刻的印象吗?

(2) 在对基本实验的复习中把问题引向深入

例11 利用“平抛”的原理, 可以测量物体的速度.那么, 是否可以用“平抛”的方法测出某弹簧的压缩量与弹性势能的关系呢?

分析:测量的原理图 (实验装置图) 如图11示, 测出若干组弹簧的压缩量与射程, 及小球的质量, 即可找出所求的关系.

这里, 我给同学们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测量某物理量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同时这种方法也是基本测量仪器是“一把尺子”所完成的实验.

(3) 对考试大纲指定的实验内容的复习中, 用类比的方法拓展思维的空间

例12 教材中“测金属线的电阻率”实验与2003年高考理综实验题 (原题见前面) 比较:

(1) 在电阻线长度的测量中, 以游标卡尺 (同时考读数) 替换了原来实验中的刻度尺和螺旋测微器;

(2) 在数据处理中, 以图像法置换了原来的计算法, 并对图像法处理数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查, 但仍然是对基本方法的考查.

请你类比联想2005年高考试卷中“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 与教材中的实验相比, 有什么不同.

分析:无非有两点差异:一是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偏小, 二是多了个定值电阻.显然, 如果运用先将电压表或电流表进行量程扩大的方法把这个实验转变成教材中的实验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电压表是理想的, 电流表的内阻也未知, 但直接运用教材中的电路图时, 电压表的量程又不够, 而又只得用这些器材来测定, 怎么办呢?

考生无非考虑这样几个问题即可将此题回归到教材中的实验题: (1) 在原电路上作何改动? (2) 在列式计算上作了怎样的改动? (3) 怎样使用两电阻才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善于把实验题与物理题目“溶”在一起考虑的学生很容易想到,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把题中的定值电阻当作电源的内阻, 这样一来,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 从设计测量某个物理量的实验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分析处理这类实验时, 关键在于先设法确定测量这个物理量的原理, 把物理实验问题转化为物理理论进行分析.

例13 请设计一个测动摩擦因数μ的实验.

分析:由公式 f=μN可见, 要测定动摩擦因数μ, 应该设法测出动摩擦力和正压力.测量力可以直接用弹簧秤, 滑动摩擦力则必须在物体的运动中进行测量.这样, 我们可以根据物理规律设计相应的方案进行测量.

(1) 利用“力和运动”中动平衡的原理设计实验 (教材中的实验) ;

(2) 利用“力和运动”中静平衡的原理设计实验;

(3) 利用“力和运动”中的非平衡态 (如匀加速直线运动) 的有关原理 (如牛顿第二定律) 设计实验;

(4) 利用“动量定理”设计实验;

(5) 利用“功能关系”的思路设计实验 (如用μ=h/s) .

从这个实验的设计中也可以看出, 实验能力的增强是建立在平时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的.通过知识的重组、转换、迁移是快速把握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许多初看似乎综合性比较高或相对来说比较新颖的物理实验都可以通过这种途径来突破.

四、应避免踏进几个应试的误区

1.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有些同学在复习过程中, 不看课本, 只埋头于复习资料中的题目, 认为只要会做题就行, 不用复习基础知识, 或认为最基本的东西已经懂了, 早就记在头脑中了.基本的概念没搞懂, 基本的规律没理清, 就忙于去做习题, 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其实, 考试中, 习题往往只是考查知识点的某个方面, 可以说是非常片面的, 不完整的, 如果只注重于做题, 往往可能是做了某方面的大量的题目, 还不能把握这个概念或规律的实质, 这样, 对知识的掌握来说, 就像盲人摸象对象的认识.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而无法全面地把握“象”的整体形象.因此, 建议同学们在复习知识时, 要做到精细、全面, 只有这样的学习, 才能在无论做什么题目时, 不论这个题目考查什么物理概念的什么方面, 我们都能得心应手.快速地求得问题的解决.

2.喜欢做难题、怪题和有特殊思路的题

高考试题中, 难题只占很少一部分, 大约只占20% (难、中、易题的比例大约是2∶5∶3) , 并且基本上都是新题, 极少有老套子的题目, 对这些难题的求解, 一定要有悟性.没有悟性即使做了大量难题, 用了大量的时间, 在高考中也不一定能够得分.因此, 建议同学们在高考复习中少做难题, 当然, 不是说把这一部分题目放弃不做, 而是说做这类题时, 应注意解题思路的总结, 学会找出切入点.但我们也要注意到, 如果把握了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在高考中, 一题不剩地攻下了所有科目的中档题和基础题, 也即拿到了80%左右的分数的话, 既使难题颗粒无收, 也能考上个不错的重点大学了.

3.不注意自我检查, 弄不清自己的弱点、盲点在哪里?

有些学生, 习题做了一套又一套, 但考试成绩却还是没有提高, 或是成绩不稳定 (当然遇到自己掌握得比较好的考试内容时.成绩会稍好一些;遇到自己掌握得不好的内容时, 成绩就下降一大截.对于“理综”考试, 就单科来说, 就那么几个题目, 对于基础不够扎实的同学来说, 偶然性就更大了) .因此, 我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 要及时进行全面地自我检查, 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掌握的好些, 哪些方面还应该加强, 力求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完整全面, 知识线索清晰流畅, 争取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五、注意考试策略的把握

1.巧用类比, 化解问题的难点

在理解和记忆有关知识时, 往往会发生“卡壳”的现象, 如果一味地强求结论, 有时会越想越不通, 从而造成很大的思想包袱, 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这时, 我们如果转个弯, 拉拉关系, 给生疏的知识找个熟悉的朋友, 把生疏的知识与熟悉的东西进行类比, 则往往可以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当发现知识对象的表述较为复杂或者不容易理解时.你就要在自己的大脑中搜寻, 看看是否有相同或相近的表述, 或者看看是否有相同的过程, 如果找到了相同的表述和过程, 就意味着给新知识对象找到了可以类比依托的“熟点”, 就成功地实现了记忆中难点的转化.

例14 在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的某位置, α粒子具有E0的动能即可逃离此电场的束缚.那么, 要使质子从该位置逃离此电场的束缚, 需要的动能至少为 ( )

(A) 4E0 (B) 2E0

(C) 0.5E0 (D) 0.25E0

分析:由于题意的叙述中, 模仿了“光电效应现象”中的语气, 使一些同学如坠雾里, 不知所措.其实, 仔细进行类比, 即可发现:α粒子也好, 质子也罢, 它在逃逸中需要从外界获取的动能都是用来克服电场力做功, 而α粒子和质子从-Q产生的电场中的相同两点中运动时, 电势差是相同的.这样一类比, 很容易选出答案为 (C) .

可见, 用类比法解决问题时必须寻找类比点, 在寻找的过程中, 就使自己的思维自动地进入一系列分析理解的过程,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机械记忆转变成了理解记忆, 把死记硬背转变成了有趣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 学习就不再枯燥, 记忆也就充满了快乐.

2.合理联想.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

许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昨天记住了的东西, 今天就丢到了脑后;复习时没有问题, 考试时却又想不起来.大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记忆的时候, 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存贮知识, 就像往布囊里放小球, 如果当时并没有把放进去的信息小球与什么别的东西串接起来的话, 再要取出这个小球时, 它就有可能滚到一个不容易找到的地方去.要想使知识存贮得进, 提取得出, 就要把记忆的目标对象穿套在自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系统中.

另外, 对于需要记忆的东西, 先不要急于死记硬背, 可以先查查它的“身世”, 看看它的来龙去脉, 看看它的组合成分, 然后, 找到某种规律性的联系, 再通过联系把记忆对象推导出来.这样, 记忆在大脑中完成了联系推导的过程, 这犹如把记忆对象穿套在知识系统里, 回忆时也就不容易遗忘.

也可以抓住与问题对应的思维主线, 进行一系列相关联的、有指向性的联想类比, 也是突破“思维阻塞”, 把握解题方向的有效途径.

例15 一辆全由金属材料制作的装甲车的质量 m=4.0×103kg, 长为 l=6 m, 竖直方向最大跨度 h=3 m, 以 v=20 m/s 的速度在沿地球赤道的公路上行驶, 若考虑地球的自转, 而不考虑公转.则:

(1) 求它自东向西行驶与自西向东行驶两种情况下对路面的压力之差;

(2) 若已知赤道上地磁场的磁感强度B=0.32×10-4T, 求该车上的电势差.

分析:许多学生在求解第 (1) 问时, 不知从何下手.其实, 这也是个典型的联想类比题.只要运用“分析法”通过联想的方法把握问题线索进行层层设问: (1) 在考虑地球自转的条件下, 应怎样求出路面对装甲车的压力?——用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规律求; (2) 为什么装甲车自东向西行驶与自西向东行驶两种情况下对路面会有压力差呢?——因为这两种情况中, 装甲车相对于地轴旋转的线速度不同; (3) 为什么装甲车相对于地轴旋转的线速度不同时, 装甲车对路面的压力会不同呢?——是由于圆周运动的动力学规律中的线速度是物体相对于圆心运动的线速度.

有些同学在求解第 (2) 问时, 也弄不清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公式ε=Blv 中 l 到底是用题中 l 还是 h 代入计算?——其实, 只要认真去追问一下公式ε=Blv 中 l 的“附着条件”是“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种从问题情境入手, 步步进逼的联想, 往往可以轻而易举的抓住问题的内核, 求得问题的快速解决.

可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 一个知识点呈现出来时, 先要分析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有许多知识点本身不难理解, 最初的印象是一听就懂, 一看就明白.但是, 越是容易懂的内容, 越是容易被人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记住的内容, 越是容易遗忘, 越是容易在紧要关头出问题.因此, 对那些容易懂也容易记忆的内容, 尽量不要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而要设法在知识内容中加进与其相似或相近的“提示点”进行联想.这样, 在回忆的时候, 只要触及到自己熟悉的“提示点”, 就可以想到相关的知识内容, 达到自我提示的目的.

3.积极进行重组尝试,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类曾经取笑过猴子, 说猴子摘苞谷, 摘一个, 丢一个.其实, 人类也经常犯与猴子同样的错误, 人们在学习的时候, 经常是记住了这个又忘记了那个.

如果要我们替猴子出主意的话, 我们会说:“要使苞谷不丢, 有两个简单的方法:一是把苞谷装在一个筐子里, 二是把苞谷用线串起来.”那么, 人们自己应该怎么办昵?显然, 如果把一些知识点当作“苞谷”的话, 设法把它们串联起来, 就可以避免犯猴子的错误.具体方法是: (1) 把多个知识点列出来; (2) 建构一条知识主线, 把具有一定特征和规律的各个知识点穿成一条知识线, 就像一根链条一样把多个知识“苞谷”串联起来, 就会避免遗漏现象.也可以通过重新穿连知识线的方法, 重组知识信息, 使知识灵活起来, 达到“以不变应万变, 以静制动”的目的.

例16 由于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使太阳光覆盖地球面积与没有大气层时不同, 则有大气层时太阳光覆盖面积是较大还是较小, 地球某处清晨接收到的第一缕阳光是何种颜色 (设大气层为均匀介质) ( )

(A) 较小, 紫色 (B) 较小, 白色

(C) 较大, 红色 (D) 较大, 白色

分析:这个问题在检测中发现, 许多同学无从下手.殊不知, 这是把几个简单题揉在一起的组合题.这也是物理命题的常规方法.在处理这类问题时, 如果能抓住关键的信息, 对题中涉及的各种信息进行分解重组, 就可以迅速求得问题的解决.本题中, 包含的物理信息有: (1) 光的折射现象, 折射率的概念, 法线的概念和光的折射定律.当然这里还必须具有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物理课本中只介绍了光在两种平面介质中发生折射的情形.从光发生折射的介质来看, 我们通常研究的问题也仅仅限于“光从空气里进入某种均匀介质时的折射情况”, 而本题中却要求处理光从真空中进入空气的情况, 而且两个介质的折射面还是球面.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法线”这个概念的实质, 在抓住“折射定律”所反映的光的折射现象的本质的前提下去把握由此派生出来的概念的外延, 从而把握概念的外延, 抓住实质, 完成解题的任务. (2) 光的色散现象. (3) 具有用示意图表达问题情境的能力.显然, 在这个问题中, 构图的过程就是穿联知识点的知识主线.这个过程也可以使相关知识点的回忆、再认变得有效、快速和全面.

在本题的分析处理过程中, 只有在我们理解了“法线”的概念, 弄清了“折射率”、“折射定律”的实质, 能顺利进行构图 (如图12示) , 才能轻而易举地突破“光在球面介质中的折射”、“光在真空中进入空气”这些非本质因素的干扰, 顺利完成对概念、方法的迁移和重组过程, 从而一鼓作气地解决问题.正确答案为 (C) .

据报道, 人的90%以上的潜能都没有挖掘出来.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巨大的智能金矿, 谁都想多挖一些智力黄金, 然而, 仅有想法并不能达到目标, 关键在于行动.心动不如行动, 我们在有计划、有目标的行动中, 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上一篇:金山画王教案下一篇:医院行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