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农牧民人均收入增收分析报告

2024-07-19

乡农牧民人均收入增收分析报告(精选3篇)

乡农牧民人均收入增收分析报告 第1篇

xxxxxx农牧民人均收入增收分析报告

一、农牧民收入现状

2011年,全乡总人口6033人、1428户,其中,农业人口5024人,占83.3%;非农业人口1009人,占16.7%。农业人口中,农民2672人,占53.2%;牧民2352人、占46.8%。全乡耕地总面积为5万亩,人均9.95亩;天然草场1040.84万亩。截止6月初,全乡牲畜存栏11.6万头只,人均牲畜23头只。

2011年,我乡上报农牧民人均收入为6391元,比上年增收696元,增长10.9%,其中:农民人均收入为6170元,同比增长6%;牧民人均收入6551元,同比增长13.1%。根据我想实际测算,全乡农牧民人均收入为14033.4元。

1、人均收入构成入下图所示:

林业收入, 0,0.00%种植业收入,1987.59,14.16%畜牧业收入,5974.2,42.57%政策补助,2188.77,15.60%第二产业收入,第三产业收入,29.8567,1811.11,0.21%12.91%劳务收入,2041.86,14.55%种植业收入政策补助劳务收入第三产业收入第二产业收入畜牧业收入林业收入 据图所示,我乡目前农牧民人均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种植业、畜牧业、政策补助和劳务收入,占86.88%,是目前我乡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人均增收1563元构成如下图所示:

第三产业105.46 5%畜牧业 300.1415%劳务收入112.77 6%种植业795.509 40%第二产业11.86 1%政策补助647.06 33%畜牧业劳务收入政策补助第二产业种植业第三产业

据图所示,我乡农牧民增收中,政策补助占53%,劳务输出、畜牧业和种植业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增收数额也较高。存在问题:

1、收入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牧民内部群体间收入差距逐年拉开,并有逐年增大的趋势,这也是造成我乡实际测算人均收入(14033元/人〃年)高于多数农牧民收入的主要原因。建议统计、农经部门组织开展调查有关农村收入差距系数调查。

2、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由于近年来物价水平持续增加,生活成本逐年上升,目前已有农村合作医疗、低保、养老保险等社保水平偏低,影响到弱势群体生活水平提高。

二、制约我乡农牧民增收的因素

1、生产资料总量外延式扩增空间受限。一是受水资源和国家政策法规限制,耕地总量已难以实现规模化增加。2004年以来,我乡耕地总面积由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的近1万余亩,增加到目前的5万亩,基本达到水资源供应饱和平衡点,难以再大幅度增加耕地总量。二是受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机制的限制,我乡目前已完成禁牧176.49万亩,休牧539.81万亩,全乡草原畜牧业牲畜总量难以实现大幅增加。

2、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一是农牧产品加工比例低,以初级产品形态销售的占95%以上,农牧民无法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增值环节上的效益。二是农牧民组织化水平偏低,导致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偏低、农牧产品标准化程低,土地产出潜力利用有限。三是大部分产品是通过外地农牧产品商贩收购,压级压价情况比较普遍,流通销售环节的大量效益被中间商获取,农牧民难以有效分享。

3、农牧业生产成本逐步增加。随着燃油、化肥、农药、薄膜、人工等各种要素价格上涨,推动了农牧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支农惠农补贴等政策给农牧民带来的实惠,削弱农牧民持续增收的能力。

4、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本地加工企业严重缺乏,旅游业、商贸业、服务业尚未起步,导致农牧民非农领域收入难度大。

5、农牧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劳务增收困难重重。我乡少数民族农牧民占81.4%,受“双语”能力、教育程度和就业理念限制,农牧民转移就业意愿不强烈,长期稳定转移就业比例小,劳动力在劳务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6、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我乡河谷现有耕地1.2万亩,但因南北干渠建设早,设计不合理、老化严重,防渗比率低,导致供水不畅、土地盐碱化严重。

三、农牧民增收近期、远期目标和措施

2012年,按照上级下达的增收目标,我乡农(牧)民人均收入预计为7629元,同比增长1238元,增幅为16.2%。(其中,农牧民自食牲畜3289头只,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和节水灌溉补助合计729万元,归入固定资产统计范畴,不计入收入。)按照我乡实际测算,农牧民人均收入为16009.8元。

2012年xxxxxx农牧民人均收入构成分析

第三产业, 1916.57,12%第二产业, 41.72, 0%政策补助, 2835.84,18%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劳务收入政策补助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种植业, 2783.09, 17%林业, 3.58, 0%劳务收入, 2154.63,13%畜牧业, 6274.33, 40%

十二五期间xxxxxx农牧民增收目标

******201220***695639***2010000

(一)2012年主要增收的措施:

1、加大种植业科技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今年我乡在河谷耕地实施移动式滴管4000亩,亩效益可增加15%-20%。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利用去冬今春农闲时节,我乡共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25期988人,开设7个专业,预计今年完成劳动力培训1200人次,劳动力转移1100人,新增产业工人109人,其中长期400人,短期700人,创劳务收入1042万元。

3、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化。加强与打瓜、食葵等主要农产品一级经销商和龙头企业对接,绕开中间商,提高产品销售价格、提高产品流通环节价值。

4、抓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目前全乡共有各类支农惠农政策17项,预计今年可发放资金为1458.52万元,其中草原生态保护奖励一项可发放929.82万元现金,人均增收1850元。

(二)十二五期间我乡农牧民增收主要措施

1、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牧民转移就业步伐。充分利用好我县农牧民技能培训政策,加大未就业初高中和大中专毕业生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扎实做好劳动力技能培训,持续提高农牧民就业竞争素质,加快农牧民转移就业和进城务工步伐,不断减少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人员数量。

2、加大农牧业生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释放现有生产资料的产出潜力。目前,全乡农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很粗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基础设施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改善,这对保持第一产业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大对农牧业科技的投入,通过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实现农牧业生产效益大幅提高,增加产出,达到提高收入的目的。

3、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小浆果产业。结合地区和我县大力发展小浆果产业的机遇,依托小浆果龙头企业带动,在我乡恰布拉平台规划建设万亩大果沙棘基地,通过林草兼作、发展林下产业,打造农民和定居牧民新的收入增长点。

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二产发展,缩短产业链条,增加农牧产品附加值。努力推动区域性种养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牧业外延效益,我乡计划选择本地几种优势经济作物和畜产品,设立乡镇加工企业,开展初深加工,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就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5、加大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加大水、电、路、设施、通讯等方面的投入,增强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6、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三产发展。依托我乡资源区域优势,加快恰库尔图-鸣沙山-黄泥滩一线的特色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开发步伐,大力支持农家乐、家庭旅馆等旅游餐饮业发展,开发旅游商品,开拓我乡农民增收的崭新空间。

乡农牧民人均收入增收分析报告 第2篇

农牧民收入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牧区的社会稳定。随着农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农牧民增收难问题已成为我国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的焦点和热点。目前各级政府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最终多归因于农牧民付出的辛劳和汗水, 对松山区农牧民收入现状调查及增收’对策的研究, 让人们真正关注农牧民增收问题。加快农牧民增收步伐, 对于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 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分析当前赤峰市松山区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 找到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一、松山区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

1. 缺少市场经济观念和市场竞争意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松山区农牧民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观念收到了强烈的冲击。但是, 以土地牧区为本, 农民靠天吃饭的现象、牧民靠牲畜吃饭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大部分农牧民思想观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少市场经济观念, 大部分农牧民耕种土地、喂养牲畜, 首先想到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并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做决定。松山区的农牧民还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 往往有饭吃、有衣穿, 能挣几个零花钱就心满意足, 总之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2. 农牧民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仍然相对较低

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1996年、2001年、2005年、2009年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56元、207元、687元、1939元, 占农牧民收入的比重为11.1%、12.8%、21.3%和33.8%, 呈上升趋势。由于种植业收入增长速度较慢,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也比较缓慢, 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牧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为增加农牧民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

虽然松山区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明显增长, 但是2009年工资性收入仅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3.8%。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 工资性收入较低将直接影响到农牧民增收的稳定性, 农牧民紧靠家庭经营性收入维持生活是不够稳定的。

3. 农牧区产业结构还没有趋于合理状态, 农牧业产品商品率低

2009年松山区一、二、三产业结构为53:21:26, 第一产业明显偏高, 与全国20:48:32比较, 产业结构很不合理。粮食增产增值幅度较小, 2009年松山区粮食总产量53万吨, 比上年下降9.37%, 其他经济作物的面积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数量, 还处在一种探索实验阶段;城郊畜牧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家庭养殖业还没有扩大, 养殖户数和养殖数量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农牧业产品存在着生产与加工、流通与销售跟不上的格局, 农牧业产品的单位成本较高, 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小, 农牧民生产经营方式比较传统, 产品品种比较单一。

二、促进松山区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1. 大力发展非农牧产业, 为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非农牧产业是转移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 要大力发展农牧区二、三产业, 拓宽农牧民的就业门路, 减少农牧民对土地及牧区的依附关系, 这是农牧民增收的关键。具体的措施包括: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牧业产品加工业。增加农牧民从事工业生产的机会。面对松山区农牧区劳动力多, 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的状况, 农牧区工业要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大力吸纳剩余劳动力, 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主的加工对象, 大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 积极参与城乡积极协作, 在推动、促进大工业发展的协作中, 求得自身长期稳定的发展。

发展农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使一部分农牧民从土地及牧区解脱出来, 专门从事农牧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

2. 打造健全的农畜产品流通体系

完备的流通服务体系, 是发展现代农牧业、保障农畜产品供给、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条件。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农畜产品流通效率、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完善市场调控。一要建立大宗农畜产品最低保护价机制。建议政府对草原畜牧业区域所生产的牛羊肉、绒毛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制度, 解决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二要健全农畜产品产供销市场预测网络体系。为农牧户提供农畜产品生产、销售和价格预测等服务。三要练好农畜产品绿色生态化的坚实功底, 尽快建立符合区情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和认证体系。制定配套扶持政策, 从根本上保障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稳定、持续地经销到国内外市场。

参考文献

[1]董恒宇.努力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J].经济.2012 (6) .

[2]倪建斌.新时期促进我国农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径[J].软科学.2010 (2) .

[3]王伟.农牧区合作经济与农牧民增收[J].农业经济.2009 (9) .

实现库克苏乡农牧民增收的措施 第3篇

【关键词】农牧民;增收;农民就业;劳务输出

1 库克苏乡农民收入现状

库克苏乡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城东阔克苏河东侧喀拉达拉平川西端,距县城东南16km,行政面积不足12km2,以阔克苏河水命名。现有耕地面积494.4hm2,总人口为2596人 (2009年统计数为主),人均耕地面积0.19hm2,人多地少,耕地大部分分布在特克斯河岸,土层薄、土壤的保肥保水量较差,农作物单产比较低,继续稳步增加农村经济,农民收入难度大。该乡是小数民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乡。以上所说的没有具有优势的自然条件,而且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力度相比其它发展的乡镇来说薄弱。农村财会人员水平不高,农村财会人员不稳定。

2 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面对新形势,农牧民增收的愿望更为迫切,增收的难度也在逐年加大,但全面实现我乡农牧民小康步伐不能滞缓,实现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小康目标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每个农民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要适应新形势、树立新观念、实现新突破,重点做到“四个转变,四个突破”。

2.1 拓宽收入渠道

增收渠道要以单靠农业增收向农业增收和非农业增收并重转变,实现非农业增收突破。当前,农牧民收入主要由两部分,一份是农牧业,另一部分是非农产业。前些年,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是靠农业增产增收。而牧民则是靠增加牲畜的头数并及时出栏销售来增收。农业上随着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的潜力不断得到挖掘,在农业内部靠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来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已经不大。在牧业上由于草上面积无法增加,操场载畜过量,植被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畜牧业发展空间也受限制,牧民单纯从销售自产畜产品来增加收入的难度在逐年加大。

2.2 改变经营方式

经营方式要从单一的家庭承包经营向家庭承包和统一经营并重转变,实现经营方式突破。家庭承包经营实行30年来,赋予了农民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民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形势下,家庭承包经营局限性也开始凸显,不少问题和困难仅靠一家一户是难以解决的,如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农业商品品牌开发注册,技术标准规程普及操作等。这就要求我们把农户联合起来,在确保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按照市场规律配置农业生产资源要素,把加工储运、购销服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械化作业、良种繁育推广等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用统一经营的方式来解决。从经营方式上实现新突破,并增加农民收入。

2.3 构建农民就业新机制

加强农村科技培训,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积极探索多部门协作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新路子,充分利用科技之冬、“科技、文化、衛生、法律”四下乡活动,结合我县举办的青年牧民培训班,重点抓好农牧民的科技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同时对现有技术人员采取轮训、培训等形式,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努力拓宽农牧民科技培训渠道,丰富农牧民科技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2.4 扩展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

2.4.1 强化服务,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效解决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

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十分缓慢,观念步伐相对滞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在税收、资源、政策、人才等方面为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正真做到“在政策上放宽、经营上放开、管理上放活”。同时,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矿产、药材、山地等资源优势,注入资金加大开发力度,形成一批在水电、矿产、经商、贩运、种养、服务等方面的个体私营户、民营企业,让更多的农民从中获利。

2.4.2 扩大劳务输出,促进农牧民务工创收

进一步扩大同内地和疆内劳动力需求大的地区的劳务协作,优化劳动力市场软硬环境,切实加强跟踪服务,努力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引导及劳务中介组织、经纪人的积极作用,不断强化劳动力转移障碍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用体能输出型向技能输出型转变,由短期转移向长期转移转变。而是紧紧围绕市场用工需求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牧民培训工作,努力实现“一户一人学一技”和“平均一户转移一个劳动力”的目标,积极培训和发展各类劳务中介组织、;劳务协会和劳务经济人,形成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

上一篇:高速公路缺陷整改方案下一篇:《小拜年》教学反思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