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导师

2024-09-17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精选6篇)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 第1篇

10013马争(教授 副校长)10031黄炜(教授)

10619贾宇明(副院长)(教授)10623何春(副研究员)10863 花欣(高级工程师56年)11082 刘洪盛(副教授66年)11084 武畅(副教授79年)11098 谢普珍(副教授65年)11234 郭志勇(副教授75年)11239杨海芬(副教授77年)不详

A宽带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研究室 团队1宽带通信网研究组

10001李乐民 10009王冕(教授)

10021许都 10028胡明

10036虞红芳 10035徐世中 10860廖丹 10862章小宁 11080王雄(副)

团队2 网络行为与通信网络安全课题组 10003胡光岷 10043姚兴苗(教授)11081鲁才 11241于富才

团队3线代通信网技术与应用

10004李兴明(教授)

团队4光互联网及移动信息网络研究中心

10008隆克平10014阳小龙 10023邝育军(教授)

11237徐杰

团队5网络技术研究团队

10646毛玉明(教授)

10655冷埂鹏 10026马立香 10668蒋体纲 11079李龙江

团队6 网络交换与存储技术研究团队 10022涂晓东 10029谢军(副教授)B光纤与光电子器件研究室 10002饶云江(教授)

C光纤通信技术研究室 10020胡钢

10038 许渤

11083李永刚

D通信电路设计与信号处理研究室(4个团队)团队1多媒体通信团队

10011李晓峰 10827李强

10027傅志中 10025周宁 10042张敏 团队2无线通信与RF集成电路团队

10005文光俊

10033陈伟建 11235金海焱 11240杨拥军 团队3DSP研究团队

10012李玉柏(教授)10034邵怀宗

10861林静然

团队4电子科技大学-飞思卡尔无线通信与嵌入式联合系统实验室

10007李广军

10016林水生(教授)10040闫波

团队5 微波毫米波团队 10669邵振海(教授

10032朱学勇 10024刘镰斧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 第2篇

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自动化学院)

薛安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信息与控制研究所所长。兼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信息传输与融合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主任,“检测仪表与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控制科学与工程”重中之重学科基地负责人,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主要从事鲁棒控制、优化调度、信息融合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发改委工业自动化重大专项2项,国防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防从“九五”至“十二五”军事装备预研项目,以及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60多篇,被SCI、EI检索论文90余篇,论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16项,公开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和参加的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防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多项。曾多次担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技术、程序和组织委员、副主席、秘书长、小组主席等工作。一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的同行评审专家,《控制理论与应用》编委,《Automatic》、《IEEE-AC》、《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的审稿人。现为浙江省特级专家,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一层次人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重点资助人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优秀博士后,浙江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主要社会兼职:

1.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事电子信息系统综合专业组 专家委员; 3.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

4.《控制理论与应用》(一级期刊,SCI、EI期刊源)编委; 5.浙江省电子学会 常务副理事长; 6.浙江省自动化学会 副理事长;

7.浙江省电子电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8.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大学 兼职博导(教授)。

范影乐:1975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至今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师,2003年评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破格晋升教授,200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2010年获校教学优秀奖,2012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2013年校“十佳教师”。

目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面向机器智能的生物视觉机制研究;(2)神经信息编码与脑机交互;(3)基于信息流的神经系统功能性活动建模与应用。主持或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技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企业委托技术攻关等项目20余项,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限度和药敏自动化检测仪器和系统,授权发明专利9项,其中视觉检测及智能理解等成果获得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本,已培养硕士毕业研究生25名,其中省级优秀毕业研究生9名。

Email: Fan@hdu.edu.cn

冯浩: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3月出生,浙江省宁波市人。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纪委书记。主要从事微特电机,电机控制与检测项目等研究,曾主持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国家计委攻关项目合作子课题、浙江省科委项目等纵向、横向课题多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有2篇论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1篇论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论文三等奖。翻译出版《电机电器》、《电机学》,主编出版《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仿生模式识别与信号处理的几何代数方法》,参编出版《超声波电动机》等著作。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10余项。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浙江省教学名师1项。

联系方式: Email: zjhzfh@ 126.com

电话:0571-86919000

研究(情况)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维几何仿生信息学的理论研究(第一/在研)

2、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新型高效节能异步电动机的实用化研究(第一/在研)

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机器人多自由度关节核心技术的研究(第一/结题)

4、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PWM电源驱动的单相异步电动机振动转矩抑制方法的研究(第一/结题)

5、国家计委攻关项目合作子课题项目: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与应用子课题(第一/结题)

6、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变频运行的三相异步电动机运行特性计算方法的研究(第一/结题)

7、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高功率因素异步电动机的研究(第一/结题)

8、嘉兴市科技局项目:高效节能异步电动机的研究(第一/结题)

9、浙江省科技厅项目:大功率三相变频调速系统的研究(参与/结题)

10、横向研究课题:基于大功率串激调速的自动水泵控制系统的研究(参与/结题)等 何泽荣:男,博士,教授。1997年9月至1998年9月在英国伦敦大学做访问学者,2003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晋升教授。现任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控制理论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应用数学》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学科硕士生导师。已指导硕士研究生16人,其中已毕业10人。

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的数学建模、系统分析和控制理论研究。建模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种群个体间的结构差异,例如年龄、外观生理尺度等;系统分析方面主要考虑平衡态的稳定性、系统遍历性、与种群长期演化行为相关的拓扑结构等;控制理论方面主要关注系统的能控性、最优控制等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再生资源的科学管理密切相关的问题。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系统收录20余篇,国家一级期刊论文1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一项、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两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

主要学术兼职有: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s in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Control Processes》编委、中文核心期刊《科技通报》编委、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中国生物数学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zrhe@hdu.edu.cn

姜偕富:博士后,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员,校特聘教授,2001年东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毕业,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清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4年2月至2007年2月澳大利亚中昆士兰大学(Central Queensland University)信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7年3月回国并开始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作,同时兼任澳大利亚中昆士兰大学的博士生副导师。

从事的研究方向有:时滞系统的分析与综合、鲁棒控制与滤波、网络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等。到目前为止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在国际控制领域公认的两大顶级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与Automatica发表论文5篇,同时也是包括这两大顶级学术期刊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期刊的审稿人。根据2013年10月25日检索结果,单篇论文SCI最高引用次数达142次,SCI他引用总次数达755次,H-index=11,其中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于Automatica的学术论文SCI引用次数达81次,全校第一。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1项,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项目1项。

招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控制工程”专业方向研究生,欢迎自动化、电气工程、计算机等专业学生报考。Email:jiangxf@hdu.edu.cn

Tel: 0571-86919134

姜周曙:男,1964年7月出生,教授。浙江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工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现任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能量利用系统与自动化研究所所长。

入选“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计划”、浙江省“流程工业高效节能技术与绿色装备”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获“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博士后”等称号。

现为浙江省“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咨询专家,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长期从事能量利用系统的检测、控制、故障诊断和信息化服务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在大规模反渗透海水淡化智能控制、燃气轮机进气冷却监控系统、新能源利用、工业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30余项成果。获教育部推荐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自然科学基金人才培养专项、浙江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以及企事业委托的课题5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在《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Renewable 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和《Int.J.of Energy Research》国际著名期刊和国内一级期刊上发表15篇。编著教材1部,合作撰写学术专著2部。

蒋鹏:男,1975年10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自动化学会会员、浙江省电子学会会员、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协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同行评审专家,《Sensors》、《电子学报》、《通信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传感技术学报》、《电子科学学刊(英文版)》、《青岛科技大学学报》、《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等期刊的长期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智能仪表。

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科技计划、浙江省环保厅科技计划、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杭州市科技局科技计划、企业科技攻关近20项科研项目;在国际期刊、国内一级期刊上发表了三大检索论文6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20项;获得2012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二等奖,入选2007年度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

Email:pjiang@hdu.edu.cn

办公室电话:0571-86919131-512

赖晓平:博士,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2000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获应用数学专业博士学位。曾担任山东省自动化学会理事,目前是浙江省自动化学会理事,是IEEE Trans.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Circuits and Systems、IEEE Trans.Image Processing、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zine、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IET Signal Processing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负责和为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是1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的主要成员。曾从事系统辨识、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和网络拓扑分析等研究,目前研究信号处理中的优化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一维和二维数字滤波器优化设计、压缩感知和图象识别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IEEE Trans.Signal Processing(4篇)、IEEE Trans.Circuits and Systems(6篇)、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2篇)等IEEE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

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间,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博士研究生2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1名于2012年毕业,2013年获国家基金资助;另1名在读,已在IEEE Trans.Signal Processing上发表1篇Regular Paper。

联系地址:laixp@hdu.edu.cn 代表性项目:

1.2012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维和二维稳定IIR数字滤波器优化设计的序列最小化方法”。

2.2010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群延迟FIR 滤波器优化设计理论与算法研究”。

3.2007 年1 月至2009 年12 月,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约束IIR 数字滤波器Minimax设计的约束加权最小二乘方法”。

4.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维FIR 约束滤波器设计理论及算法”。

5.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为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建模、负荷预测理论与软件研究”。厉力华:博士,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从事生命健康科学中的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围绕疾病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中的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智能化诊疗以及医疗器械的研发等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以更好地检测、诊断、治疗和处理疾病。在美国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十多年, 曾担任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副教授、Moffitt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员,Medical Physic等国际期刊编委、美国国家卫生健康研究院及国防部项目评审人、美国坦帕湾区华人协会主席、南佛罗里达大学华人学生学者联谊会顾问。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攀登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以及美国国防部和NIH等项目二十余项。获专利十项,其中两项美国专利被柯达公司所采用。发表科研论文和国外著作章节一百五十多篇。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等项目和课题。2012年获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

刘光宇: 博士(后),男,正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教授,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人才入选者。长期从事非线性控制系统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域包括:太阳能新能源、生物医学、海水淡化、国防工程等。在澳洲顶级大学墨尔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NICTA公

师,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1层次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究,以及新产品开发。应用领于2001-2010年移居澳大利亚,司项目科学家、在新西兰顶级大学奥克兰大学任终身制教师和博士生导师。主持并参与了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国家级项目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达几千万元。在交叉学科领域获得了原创研究成果,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Automatica》、《Journal of Biomechanics》、《Energy Conversion & Management》、《Energy Conversion &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Optics and Laser in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 Energyl》等近20个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20余篇(SCI/SSCI),发表EI/ISTP国际会议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产品已经产业化。长期担任国际核心期刊,如:《Automatic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 Energy》、《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ol, 》等国际重要期刊的论文评审人。曾担任IEEE ICIA、IEEE ICCA等国际会议的分会主席和评委。

电子邮箱:g.liu@hdu.edu.cn

刘士荣: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自动化研学与工程学科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委员、浙江省自动化学理事。2003-2004年为加拿大University of Guelph工学任IJCNN2014、CCC2010~2014等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SMC-Part B(Cybernetics)& Part C、Internation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Systems等

究所所长。华东理工大学控制科制专委会、机器人专委会、中国会常务理事、杭州市自动化学会院ARIS研究室访问教授。先后TPC成员,IEEE Trans.On of Robotics and Automation、国际学术期刊、《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机器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国内学术期刊的评审人。

主要研究领域为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控制、机器人视觉与目标跟踪、多机器人协调与控制、分布式能源电力系统(智能微电网)控制与优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9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5部,拥有2项发明专利,获省市级教学科研奖励3项。2008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日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级科技项目2项;并承担了光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领域的企业委托项目多项。2004年以来指导博士生11人,已有6人毕业获博士学位;已毕业硕士生29人获硕士学位,现在读硕士生15人。

联系方式:

Email:liushirong@hdu.edu.cn

Tel:0571-86878535

鲁仁全:男,1971年7月出生,博士后,杭州电子科2004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博士,2004年6月在杭州电子科年11月进入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自动化学院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2010年获得教育部新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1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等多项项目。发表文章50

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任教,2004在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现为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排名第二)。参与主持了包余篇,SC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研究领域包括:无线网络系统控制,模糊控制,量化控制,运动控制,过程控制等控制理论与应用的多个方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针对一类无线网络系统,其观测输出先进行量化编码,再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传输,不可避免地出现量化误差,数据包丢失和时延等现象,提出了几种不影响系统性能的控制器设计方法。解决了由于量化编码、无线传输造成的观测输出受限情况下的控制器设计问题。

2)针对对数量化编码过程中存在的端点跳变问题,提出了端点跳变情况下的量化输出的编码方法,并针对端点跳变,进行了状态重置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种状态重置设计方法,解决了由于对数 量化器自身缺陷造成的系统性能下降问题。

3)针对一类网络量化系统,提出了基于T-S model的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数值仿真表明,其系统性能得到比较明显的提升。解决了量化误差造成的系统不稳定以及H-Infinity性能下降等问题。

4)针对印染坯布染色颜色的优化问题,提出了多变量阶梯式预测控制方法,在容许的染色机压力、温度与转速控制集合内,色度值误差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提升了坯布染色效果,解决了长期困扰印染企业的染色精度不高的问题。获得了2011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罗志增:博士、教授,1965年8月生。杭州电子科技所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151第二层次培养头人。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务理事,是《传感技术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的特约审稿人。

测与处理、基于生物信息的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仿生控

大学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研究所成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电子与信息学报》等重要刊物

研究方向:生物医学信息检制、人体健康检测及相关技术等。主持或完成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交流、国防预研、浙江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企业委托开发等20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研课题层次高、经费足,研究成果突出,主要成果有,“三感觉智能抓取系统”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带触觉的仿生控制假手”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机器人×××复合传感器”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在《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撰写的学术专著:机器人感觉与多信息融合(机械工业出版社),获2003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编写的教材《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被多个高校作为本科教材使用,负责的《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是浙江省精品课程。

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突出,是浙江省教学名师,指导学生获得过国家及省级多项奖励,是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

彭冬亮:男,1977年1月出生,山西晋中人,工学博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自动化系主任。IEEE Control Systems Processing Society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中国自动化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自动化学会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公派赴美George Mason 入选浙江省“151人才计划”第二层次。2008年被评为杭和“三育人”先进个人。2009年获浙江省第三届高等学校

士、教授,导航、制导与控制Society

IEEE

Signal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会员、浙江省电子学会会员。University访问学习。2012年州电子科技大学“十佳教师”“教坛新秀”。

目前主要从事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以及检测与估计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1本,发表论文60余篇,完成国防技术研究报告16篇,授权或公开发明专利12项,获批软件著作权登记26项。参与编写的《自动控制原理》连续入选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防预研基金2项。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863科技计划项目1项、武器装备预研重点基金1项、国防“十五”和“十一五”预研项目4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防“十二五”预研项目1项,参与国防某重点型号工程项目1项。

联系方式:办公地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科技馆804

办公电话:0571-86873828(O)

E-mail:

dlpeng@hdu.edu.cn

文成林:男,1963年生,博士(后),教授,博士生指研究所所长。1999年西北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年清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是上海交通指导教师,并与浙江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主要研究方向:多源信息融合与目标检测识别和跟踪,理、及安全评估与安全运行理论和方法。

导教师,系统科学与控制工程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博士生合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复杂系统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科学研究情况:已主持承担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面上,1项重点、1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主要参与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等20余项国家或省部级重点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有100余篇/次被SCI/EI收录;出版5部学术专著(第一作者3部),主编和参编教材5部。

社会兼职情况:现为自动化学报编委、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的故障诊断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会员,浙江省博士后联谊会副理事长。

连续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进行通讯评阅,是相关领域多种国内外重要期刊的长期审稿人,曾经多次担任国际会议的委员或分会主席。

人才培养情况:已培养硕士生81名(毕业62名)、博士研究生11名(7名毕业)。仅在2004年调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后招收的46名研究生中,有52人/次获得各奖励或荣誉:4篇省优秀硕士论文、6名省优秀毕业生、11名被评为校优秀毕业、2名被评为2010年度获奖的杭电“十佳大学生”1名、6名获省“新苗人才计划”资助、10名获得一等奖学金、14名研究生获得二等奖学金、5名获优秀干部称号、4名获得国家奖学金。

已指导博士研究生11名,已毕业的8名博士都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其中有5位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连续资助。

获奖及荣誉:省部级二等奖1项,厅局一等奖2项;省级论文一、二、三等奖10余项。是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2)。是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7)、浙江省 “151”人才第一层次人选(2008)、浙江省优秀博士后(2009)、河南杰出青年基金(2002)和浙江省人才基金(2006)获得者。

徐铭恩:博士,教授,博导。浙江大学药学学士;浙江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生物制造工程研究所博士后;美国Dre“Computer aid tissue engineering lab”访问学者。入选浙江青年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包括生物3d打印、再生和移植在生物3D打印领域的研究2012年被国际顶级期刊评价为领域

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xel university机械工程系,省“新世纪151人才”,“中医学、药物筛选技术等领域。内最高水平。作为负责人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1项、浙江省科技厅和企业项目10余项,参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联合基金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在Biomaterials等重要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做会议特邀和主题报告多次。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多个国际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分会场主席。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评审委员会会评专家等。

担任:中国3D打印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浙江省3D打印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制造研究中心主任;民革十二届中央妇女和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于长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学一等荣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生导师。

现为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IEEE Senior 会技术委员会委员(Technical Committee Member),SCI“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责任编辑(Subject Editor)。目前主持(参与)国

誉学士,澳洲国立大学博士。学境外兼职博士生导师,澳大

Member), 国际自动控制联合国际期刊“系统与控制通讯国际鲁棒与非线性学报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合作及海外课题多项。截止2013年发表各类SCI/EI论文百余篇,谷歌学术统计最高单篇引用近百次,H因子18。

培养成果:先后独立指导博士生5名,作为副导师合作指导博士生5名,作为海外合作导师指导中澳联合培养博士生6名,先后有多名学生在SCI一二区期刊和国际一流会议发表论文,并有多人次获得各类学生奖项。已培养博士毕业生6名(含合作指导)均获得海外知名高校博士后职位或国内985高校教职或国家级科研机构正式职位。

招生方向: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多智能体系统控制相关课题)

2〉导航制导与控制(无人飞行器控制相关课题)3>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的协作控制相关课题)

附加说明:对于成绩和英语符合要求的博士生提供不少于一年的赴海外联合培养机会; 欢迎联系Yu“at” hdu.edu.cn

周绍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2002究所获博士学位。2000年11月到2001年07月及2001年香港城市大学制造工程和管理工程系 Research Associate,及2004年10月到2005年05月受聘为香港大学机械工程2005年9月到2006年3月受聘为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计算Fellow,2006年7月到2006年10月受聘为香港城市大学

年4月于东南大学自动化研10月到2002年07月受聘为2002年10月到2003年1月系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机与数学学院Research 制造工程和管理工程系Research Fellow。从事非线性、随机、量子等系统的分析与控制设计、多目标优化、信号处理等方向的学术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包括:

(1)不确定系统与鲁棒控制:H∞控制与滤波;时滞、混杂、切换系统分析与设计;网络控制;多目标优化。

(2)智能系统分析与控制: 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多智能体系统。

(3)非线性系统与控制:T-S模型非线性系统分析与设计;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非线性系统微分几何方法;非线性系统输出调节。

(4)随机控制与滤波;大系统协调控制与分散控制;量子系统分析、控制与量子信息处理。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 第3篇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工作目标之一, 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是贯彻党中央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 是现代高校的重要使命。但由于学生缺少耐心, 学术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的产生, 使高校在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遇到“瓶颈”。

(一) 缺少创新能力所需的耐心和毅力。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产生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平时知识的积累。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要有创新的态度和严谨和学术作风, 还需要明确的目标和排除万难的毅力与决心。现在的大学生独立自理能力较差, 很多学生在申报科创项目时仅凭“一时热情”, 缺乏耐心的意志品质, 多数学生表现出“三分钟热度”。而且, 当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往往没有耐搓能力, 无法自律, 容易对目标产生动摇, 缺乏坚持科创活动的毅力。

(二) 个人主义至上, 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 大部分都是以项目或团队形式开展的, 而且科创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过程, 这就要求大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而在当今学生群体中, 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学生身上表现突出, 有些学生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他人的利益。有些学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在面对推优, 奖学金和先进个人等评选时, 就会出现各种不和谐因素, 忽视了合作, 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三) 对科创不了解, 缺少科创学术氛围。学生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少了解, 对各类科创比赛的比赛制度, 内容与奖励制度等概念模糊, 不懂得如何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因为也就不重视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 大学生科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科学环境的影响, 从而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创兴趣, 提高科创能力。

二、科创导师制项目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科创导师制项目的实施, 对激发学生的科创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创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培养科创人才的科创学术氛围。

(一)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学校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从而忽视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健康发展。科创导师制通过科创项目申报的方式, 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科创潜能,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通过选择科创导师的课题和自主申报课题两种方式, 进行项目的申报。在项目开展过程中, 导师将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和方案,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本领。同时, 在越发完善的奖惩制度之下, 学生也会尽心尽责, 促进项目的高效率完成。

(二) 创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学术氛围。科创导师制项目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由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中, 而老师则是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老师在科创项目开展过程中, 除了实验方法的点拨之外, 还教会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拓展专业知识, 帮助学生树立科技创新意识, 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 师生间的交流次数变多, 为学生能深入研究提供了机会。

三、科创导师制项目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 加强宣传力度。科创导师制项目通过各类宣传方式, 例如学海讲坛, 班导师活动, 微信公众平台, 海报, 科创项目立项, 中期和结题的公开答辩, 作品展示, 表彰大会等方式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通过多渠道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 了解学科发展前景, 开阔视野, 激发学生的科创兴趣, 形成学院良好学风。

(二) 注重科创导师队伍建设。科创导师制项目建立了一支包括学校、学院领导在内的科研素质高, 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并举行了隆重的指导教师聘任仪式。通过这种形式, 增加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任科创项目的导师们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域和专业背景, 将自己的科创课题挂在网上, 供学生申报, 另外导师也会针对不同类型的科创竞赛, 对参赛学生进行指导。

(三) 鼓励学生参与科创竞赛, 注重竞赛带动作用。科创导师制项目通过整理各类全国、市级、校级和院级的科创竞赛后汇总成表格, 在微信、学院官网等平台上介绍竞赛情况, 展示竞赛成果, 使学生能充分认识科创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并以各类竞赛为重要抓手、鼓励学生竞赛, 做好前期动员和组织工作, 并指导学生参加, 力争好成绩。

结语

人才培养是高校永恒不变的主题, 高校也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 而科技创新活动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把大学生科创作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 通过“科创导师制项目”, 开展了一系列组织, 立项, 项目跟踪, 结题答辩, 参赛, 表彰等有效工作, 在学生中形成了浓厚的科创学术氛围, 使学生在各类科创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并通过交流会的形式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科创的队伍, 学生的科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摘要: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学习文化知识, 解决学习和社会实践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独特的方法和新颖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则是科创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分析当今大学生科创现状, 提出通过科创导师制项目的实施,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科创思维, 培养科创意识, 提高科创能力, 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创导师制,大学生科创现状

参考文献

[1]吴江, 吴强等.大学生科创项目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人才培养改革, 2013, (4) :29-31, 34.

[2]储亚平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探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1, (1) .

[3]马新飞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及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 2013, (6) .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第4篇

地区:四川

地址:一环路东一段159号

成立时间:2006

区位优势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育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由成果向企业的转化。因此,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特别是按照现代经济规范运行的商业技术经济环境,是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这也是美国“硅谷”迅速崛起的重要经验和启示。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高度重视这一基础工作,积极与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共同创办了“电子科技大学创业中心”。该中心配备了懂经济、法律、财务运作、市场策划的专业人才,主要针对学生、教师和入园企业进行创业培育和孵化服务,从企业工商注册、项目咨询与资产评估、申报各类计划和基金到企业融资、改制、企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等等,进行全方位的扶持和服务。

科技园组建了物业管理办公室,负责园区的安全保卫、设备设施管理维护、清洁卫生与园区绿化等服务工作,为科技园和入园企业提供安全、舒适、清新的工作与创业环境。

孵化器特色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地点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核心主体部分占地面积达2000亩(其中,校外园800亩,校内园1000余亩。另计划新校区3000亩),可结合大学科技园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成果和企业孵化、科技产业化工作的建筑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

联系方式:028-83201114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 第5篇

(讨论稿)

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成才,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其在长期教学、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师德风范在青年教师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学校决定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由导师在规定时间内在师德、教学、科研诸方面对其进行指导和培养,使其具备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对象及时间

新进入我校专任教师队伍, 年龄在35岁以下,职称为讲师及其以下的青年教师。指导时间为一年。

二、导师条件

1、具有良好的师德和优良教风,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

2、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和实践经验,能够对青年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

3、在本学科专业有一定造诣,在学术上有较新成果,在教学改革方面有较丰富经验。

4、具备副教授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三、导师职责

1、根据所指导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培养计划,提出具体措施和要求达到的目标。

2、进行师德教育,培养青年教师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3、指导青年教师至少掌握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相关的前沿知识,明确该课程在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4、组织并指导青年教师熟悉备课、授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习、实验、考试等各教学环节,练习教学基本功,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5、训练青年教师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技能,提高青年教师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6、指导过程中认真填写导师工作日志,指导期满对青年教师进行评价,写出书面报告。

四、导师的配备管理与考核

1、各教学单位应在青年教师报到上班一周之内为其配备导师。原则上1名导师指导1名青年教师。

2、导师确定后,由各教学单位将《河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指导计划表》报人事处,经学校批准后颁发青年教师导师聘书。

3、青年教师导师要相对稳定,如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得更换。

4、青年教师导师由其所在教学单位负责管理与考核。各教学单位要定期对青年教师导师的指导工作进行检查与督促,指导期满进行考核,将综合评价结果及导师工作日志报人事处。

5、根据考核结果,由各教学单位在教学考核时为青年教师导师加1-3分。

五、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1、主动接受指导教师在思想、业务方面的指导,虚心求教,勤奋好学。

2、参与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学习教学科研基本技能,认真完成指导计划内容。在指导期内完成教学研究或科研论文一篇,并以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

3、定期就个人思想、工作和业务进修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与导师沟通,认真填写《河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学习日志》。

4、指导期满,由青年教师所在教学单位组织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经人事处审核后将考核结果记入青年教师培养档案。

5、符合规定条件的青年教师必须按要求接受指导与考核,未经导师指导的青年教师或指导期满考核不合格者,不得担任课程主讲工作,不得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见习期教师延缓转正定级。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 第6篇

班导师制是指由班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推行本科生班导师制,旨在加强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班导师工作职责

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这一主题,深入班级,了解和掌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

一、二年级班导师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专业学习方法、学习规律;

三、四年级班导师重点是在学生就业、学业深造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

(一)思想品德指导

班导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诚信教育,对其思想品德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诚信教育,努力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高尚的人格。

(二)学风建设与学业指导

1.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树立专业思想,指导学生选课,安排好学习计划和进程。

2.鼓励和督促学生勤奋上进,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在班级建立各种学习小组,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指导班级开展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

(三)科研指导

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的技能。对于高年级学生科研动手能力指导尤为重要。班导师可以让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研究项目,让学生帮助收集资料,写综述报告,提高其写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班级建设与管理指导

1.协助辅导员做好班级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抓好学生骨干的培养与教育工作,积极参与班委会和团支部的组建和指导工作。

2.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法纪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和习惯,自觉遵守法纪,严于律己。协助辅导员做好本班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3.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的评优工作,以及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工作。配合辅导员做好对本班学生的学期综合测评工作。

(五)学生综合素质及心理指导

1.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晨读、晨练工作等。

2.协助和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校院等各层次专业活动等。指导学生在各类刊物发表文章,参与各级科研立项。

3.关心和爱护学生,关注特殊群体动态。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压力、解决实际困难,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积极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面对面交谈、Email、QQ 2 聊天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不幸事件的发生。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4.做好与辅导员及主管学生工作领导的沟通工作,及时反映学生现实情况。出席班导师工作会议,认真总结汇报工作。

(六)学生考研与就业指导

1.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身的学习优势,尽早给自己定位;给予学生报考院校、专业、考研辅导等方面的咨询与指导。

2.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择业方向,培养其创业意识。3.协助毕业年级辅导员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其他工作。

二、班导师选聘条件及选聘方式

(一)选聘条件

班导师的工作量大而且要求高,应由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

一是具有坚定的 政治 信念,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恪守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高尚,为人师表,具有敬业精神,富于爱心和教育创新理念;

二是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及其他有一定专业技术职称的年轻专任教师经培训后担任;

三是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较强。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熟悉教育、教学 规律,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

(二)选聘方式

1、学院负责班导师的聘任工作,每学年聘任一次,聘期一年。

2、班导师的聘任范围为本专业担任专业课的授课教师。每个行政班级配备班导师一人。

3、班导师的产生采取自愿申请和学院推荐相结合方式,要求凡需要评讲师以上职称的年轻教师都必须有担任班导师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4、受聘班导师与学院签订《****学院班导师工作协议书》。

三、班导师考核内容

班导师考核内容以班导师工作职责为考核范畴,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核。

1、思想表现(5分)具有较强的奉献意识和事业心,学生的满意率达80%以上。

2、工作计划与总结(10分)①能够根据校院工作安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5分)②每学期提交1篇学生工作总结材料。(5分)

3、学生班级建设(5分)有计划地指导开展学生活动,学生对班委会、团支部工作的满意率达80%以上。

4、思想政治教育(10分)①能够比较熟悉地掌握学生思想、学习、心理等状况,经常和学生谈心并有记录(5分)②积极协助做好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和党员发展工作。(5分)

5、日常管理工作(10分)①经常对学生开展校风、学风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班级没有恶性事件发生;(5分)②班级学生在早操及校院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出勤率达到85%以上,并且秩序良好。(5分)

6、学风建设(20分)①学生学习成绩较好,无考试作弊现象;(10分)②能够主动与任课教师联系,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10分)

7、第二课堂活动(15分)①指导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和体育活动;(10分)②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学生在校院组织的各种科研活动中表现积极。(5分)

8、合力育人(10分)①能够与辅导员及任课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情况,协助做好学生教育工作。(5分)②能够做好学生军训成果的巩固工作。(2分)③能深入学生宿舍,学生宿舍秩序和卫生状况良好。(3分)

9、关心学生(15分)①关心学生,特别是学习和生活有困难的学生,了解特殊群体情况,认真记录;(6分)②协助学院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相关工作;(3分)③关注学生就业,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6分)

10、班级违纪处理(减分项)凡班级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受到校院处理的按下列标准减分:通报批评(院系)2分,警告5分、严重警告10,记过处分20分,留校查看30分。

四、班导师考核办法及程序

(一)、考核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平时考核与考核相结合、院系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班导师相互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

(二)、考核办法

在对班导师工作进行考核时,要科学确定多元评价主体,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相对准确性与公正性。各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班导师工作进行评价,包括:

一是自我评价。对照德、能、勤、绩四项指标,进行自我评价,班导师以积极的态度实事求是的进行自我评价,通过批评性的自我评价,找出自身能力素质、工作状况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完善自己、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之目的。

二是学生评价。学生可以对班导师的“导”的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学生应是班导师工作评价最重要的主体,对于班导师的工作成效,学生最有发言权。

三是班导师互评。班导师间进行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评价,进行导学经验交流,利于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利于提高工作质量。

四是学院评价。学院采取不同的方式(如问卷调查,直接调查等方式),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反映,结合平时抽查和期末班导师本人年终工作汇报情况,掌握和了解本单位导师的工作实际状况和工作效果,本着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科学评价导师工作情况和绩效

(三)、考核程序

1、学院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分团委书记、年级辅导员为主要成员的考核小组,负责开展班导师考核工作。

2、每年9月10日前,由班导师对照工作职责和考核内容对本工作进行小结,并填写依据材料。

3、各院系在班导师自评的基础上,听取汇报、检查材料、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班导师工作从个人总结(20%)、6 学院考核(20%)、班导师互评(10%)与学生评议(50%)四方面进行检查评估,并按“优秀(90分以上,不超过30%)、称职(60分以上)、不称职(60分以下)”三个等次对每个班导师进行工作鉴定,并将所有材料报学生工作部。

4、学生工作部对照班导师工作考核内容,结合平时考核记录,对班导师进行量化考核。在量化考核的基础上,结合院系鉴定意见,给出班导师当的考核等级,推荐优秀人员参加学校表彰。

五、班导师考核奖励

对班导师工作的考评,激励与约束并重。对于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继续聘用,对于学生反应差或工作能力一般,不负责任的导师予以解聘。

一是酬金制。将班导师工作计入工作量,指导一个自然班级(30人)折算一定的课时(?),实行有酬劳动,利于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利于班导师制建设,从而利于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

上一篇:我受到了教育作文下一篇:情商高的人,不会这样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