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学课上册的教学工作计划

2024-08-13

初一地理学课上册的教学工作计划(精选6篇)

初一地理学课上册的教学工作计划 第1篇

初一地理上册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学活动

3、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初步能力。从学习地理走进地理。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地理学科有较强的好奇心,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并结合日常生活,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学知识。同时,对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了解,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显得非常浓厚。但第一部分 较抽象,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化抽象为具体,化验难为易,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有良 好的心态。

二:教材分析

本学年使用的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1 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七年级地理》,教材的主要特点如下: 1 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教材中的“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形 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2 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中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 理课的兴趣。3 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 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 活的。4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 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 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5 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三、教学总体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2 加强实践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3重视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教学重点:

怎样看地图 地球的形状 经纬线与经纬度 地球的运动 七大洲与四大洋 五种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两大火山地震带 世界人口的特征及人口问题 世界三大人种及分布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聚落的形态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天气符号的识别 气温和降水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国际经济合作

五:教学难点:

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经纬线与经纬度的识别 地球的公转与自传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新识别方法 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物特征 聚落的演化过程 三种降水类型 气候资料的分析方法 如何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 分析气候类型的特征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和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加强课堂上的反问与提问,加强学生的印象。课余时间安排作业和完成课堂同步练习。采取一章一大测试。

初一地理学课上册的教学工作计划 第2篇

县底中学罗 思

指导思想: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属于教材的绪论部分,第一节为“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为“我们怎样学地理”。分别从情感和技能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地理,说明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本章的教学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第二章地图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应用。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地图的使用,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使学生不会感到地理仅仅是一门学科,同时是一项人生的技能。“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则将兴趣与方法、情感与技能恰当的融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门有趣、有用、值得学、能学好的课程。

第三章海洋与陆地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既自成整体,又是学习后续分区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内容。本章在介绍气候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景观图、示意图、图表、地图等资料,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出基本的科学道理,学生感悟了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属于人文地理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第六章地区发展与国际合作

在前面各章了解了世界自然、人文状况的基础,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

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

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

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

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采用清徐二中四环节教学模式,结合地理教学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2、重点、难点的处理

● 图领全文 培养能力

●知识拓展 共同探究

●亲身体验 参与实践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与同学们谈地理、第一章地球的形状与大小2课时

第二周: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2课时

第三周:地球的自传2课时

第四周:地球的公转2课时

第五周:第二章 地图 第一节地图的基本要素2课时

第六周: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2课时

第七周:地图的应用第三章海洋与陆地 第一节海陆的分布2课时

第八周:第二节海陆的面貌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2课时第九

周:复习2课时

第十周:期中反馈测试2课时

第十一周: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天气与生活2课时

第十三周: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气候2课时

第十四周: 第五章 人类活动与气候 第一节 天气与生活 第二节气

温的变化与分布2课时

第十五周:第五节影响气候的因素第六节人类活动与天气2课时第十六周:第六节 人类活动与气候2课时

第十七周: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八周:第五章发展与合作2课时

第十九周:单元检测复习2课时

初一地理学课上册的教学工作计划 第3篇

1.复习运用地球仪, 说明经线与 纬线、经度与 纬度的划分。

2.复习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3.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 分, 五带的划 分界限及其范围。

4.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及产生的 地理现象。

5.复习在地图上量算距离、辨别方向, 识别图例。

6.复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判断坡度陡缓, 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二、教学难点

1.复习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复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介绍 全国“防灾 减灾日”的由 来。这节课, 我们将以当年的汶川地震作为背景, 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的重难点进行复习, 希望大家在复习地理考点、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同时, 也能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下面, 我们首先看一下对当年地震的简单介绍。

材料: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 震中位置是北纬31度, 东经103.4度。此次地震波及面积大, 东南亚、东亚及部分中亚地区都有震感, 地震的破坏 性强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这节课, 我们将一起完成与此相关的6个题目。

1.下列对“5·12汶川地震”震中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

A.N31°, E103.4°B.S31°, W103.4°

C.31°N, 103.4°E D.31°S, 103.4°W

【生】学生回答。

答案:C

【师】这题的考点是经纬度的字母表示。首先, 大家要熟记4个字母代 号:北纬———N (North) ;南纬———S (South) ;东经———E (East) ;西经———W (West) 。它们对应了英文单词东西南北的首字母。其次, 我们还要注意经纬度字母表示的格式:度数在前, 字母在后。

2.以下能正 确表示震 中P点大致经 纬度的是 ()

【生】学生回答。

答案:C

【师】这题的考点是经纬网定位, 只要大家理清经纬线、经纬度的内容,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下面, 我们就通过地球仪, 将经纬线、经纬度的相关内容梳理 一遍。首先通过地球仪, 复习纬线、纬度、经线、经度、半球划分的相关内容。震中P点位于31°N。在赤道以北地区, 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越往北纬度越大。而赤道以 南地区是越往南纬度越大。所以根据纬度排除A、B。再来看经度, P点经度为103.4°E, 在0°经线以东地区, 经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越往东经度越大, 而0°经线以西地区, 越往西经度越大。

3.“5·12汶川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14时28分, 而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值深夜时分, 时间的差异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

【生】学生回答。

答案:自转

考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以下还有哪些地理现象也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昼夜更替、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而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的公转运动形成的。说到地球公转, 我们一起来看第4题。

4.地震发生时,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 () , 此时, 汶川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生】学生回答。

答案:B;昼长夜短

考点: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师】在一年中,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 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以及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情况有所不同。请同学们说一说“二分二至”的相关内 容。5月12日这天,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介于甲和乙之间, 并且更接近于乙。当时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 并且在夏至之前, 每一天的白昼时间还会继续变长, 黑夜时间会继续变短, 这一特征也为当时的灾后救援争取了更多的有利时间。虽然如此, 灾后的卫生防疫工作形势非常严峻, 特别是进入6月以后, 当地气温持续升高, 灾区发生传染病疫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请同学们看下面这题。

5.汶川位于地球五带中的热带吗?

【生】学生回答。

答案:不是。

考点:地球上的五带划分。

【师】关于地球 上的五带, 请大家具体地填填看。

汶川位于北温带, 6月以后气温持续升高, 是因为进入了夏季, 不过此时澳大利亚的悉尼进入的是冬季, 因为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下面, 我们将有关地球自转、公转及五 带的内容 概括一下, 请大家填一填。

地球 (自转 ) 也公转, 自 (西) 向 (东) 未改变;

(自转) 运动绕轴转, 一周时间为 (一天) ;

公转运动绕 (太阳) , 一周时间为 (一年) ;

地球自转不间断, (昼夜) 更替是必然;

四季变化归 (公转) , (南北) 半球正相反;

太阳高照在 (热) 带, 斜射厉害在 (寒) 带;

南北温带较适中, (四季) 变化最明显。

由于汶川地震发生在山区, 震后的次 生灾害严 重, 其中由于山体崩塌, 堵塞河道, 形成多处堰塞湖, 增加了震后抢险救灾工作的难度。接下来看第6题。

6.读“汶川某地震灾区等高线地形图”, 回答问题。

(1) 12沿线有可能形成河流的是处。

(2) 图中A处为周围 山体塌方形成的堰塞湖, 如果湖水再涨, 甲、乙、丙三村最有可能被淹没的是。

(3) 地震塌方导致D处公路受阻, 需要立即打通这段公路。施工人员测得B、C两处图上距离为2.5厘米, 实际距离为千米。 (直线距离)

【生】学生思考并讨论, 然后回答。

(1) 答案:甲处

【师】如果有河流, 流速较快还是较慢呢? (较快, 因为1处等高线密集, 说明坡陡, 河流流速快, 而等高线稀疏则说明坡缓。)

考点:通过等高线特征, 识别不同的 山体部位 及判读坡的陡缓。

(2) 答案:甲村

【师】如果要组织甲村居民向乙村转移, 转移方向是 (往北) , 往丙村转移, 转移方向是 (西北) 。判断的方法是:“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考点: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3) 答案:0.5千米

【师】:根据比例尺, 图上1厘米, 代表实地距离0.2千米, 因此图上距离2.5厘米, 代表实地距离0.5千米。

地理课教学应重视地理技能的培养 第4篇

地理技能分为地理智力技能和地理操作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头脑中对事物比较、分析、综合等智力活动方式,其活动是借助于头脑内部的语言来实现的。比如在阅读地图过程中,头脑对地图上的图例、等值线等均通过语言的形式赋予意义,从而开展认知活动。

在教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课时,安排学生测量学校所在地的经度这样一个技能活动。 具体步骤:

①观察时间选在北京时间十一时—十三时之间。②在操场上直立竿子,观察竿影并用粉笔将竿影末端划记在水泥地板上,并记录下即时时间。③每隔一或两分钟重复第②步所做工作;至结束时,地板上将出现一段由竿影末端组成的点。④将各点连接起来组成一段弧线。⑤选取弧线中最接近竿子直立点的一点,用直尺将此点与竹竿直立点连接起来,得到的直线就是一段经线。⑥根据记录到的竿影最短时的北京时间与十二时的差值,从而推算出学校所在地的经度。

通过以上技能活动使学生懂得地方时的概念,及与北京时间的关系,知道:

①太阳高度达一天最大时为当地正午(地方时12时),日影最短,阳光将从正北或正南或从头顶照射下来。②地球不停自转,各经度地方时不同。经度每差一度,时间相差四分钟。记录下日影出现最短时的北京时间,可知此地正午地方时十二时与北京时间(东经120度的地方时)的差值,从而推算出与东经120度经度差值。

以上活动如果单纯由教师口述,学生所接受的知识甚少。而通过此活动,学生既动了手,又动了脑,知识的掌握寓于实际实验活动中。因此可以把智力技能看做一种广泛存在于学习的各个领域的经过练习而形成的认知活动方式。操作技能是通过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如学生对岩石和矿物的鉴别,主要是通过观察、动手触摸和硬度比较等机体活动来实现的。

在教外力作用一节时,教学生做一组实验。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要求:(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

通过以上实验,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1)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从而理解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理解戈壁、沙漠的联系与区别。

以上活动,不用实验来操作,效果是不一样的,即使学生懂得了一些理性知识,但对实际的认识不足,理解不深不透。遇到一些实际问题还是不清不楚。

在实际地理技能的教学中,要通过反复练习和自我体验使实验动作和动作的结构更完善,更熟练 。具体如下:

1.方法要多种多样。如开展灵活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举办地理科普讲座、地理知识竞赛、进行天文和气象观测、地理小制作、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这样,让学生接触社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地理行为素质,拓宽视野。2.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例如,为使学生掌握在南极洲地图上判别任意两地间方位的技能,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经线上两地的方位,再使学生学会判别同一纬线上两地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学会判别任意两地之间的方位。3.善于发现难点,突破难点。一些比较复杂的地理技能,一般涉及若干步骤,其中某一步骤可能是整个技能学习的难点。例如,关于地球上任意两个时区的区时换算,学生一般都知道“相隔几个时区,时间相差几小时”,但不少学生搞不清楚从一个时区的区时换算为另一个时区的区时,到底是加上时区差还是减去时区差。采取 “自西向东算,加上时区差;自东向西算,减去时区差”的方法,学生就容易掌握区时换算的技能了。4.教师要提倡学生独立地“发现”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独立地学习地理技能。对于学生“发现 ”的一些可靠、有效的方法,教师要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推广,在学生中营造一种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气氛。对于其中一些不尽合理的方法,教师可帮助学生对其改进和完善。对于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方法,教师应予以指出,并帮助学生纠正。

新课程强调学生多参与、多操作、多实践、多探究和体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嘴、多动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起学生研究探索的欲望,激活学生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地理技能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和科学的思维品质。

地理教育工作者,抓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重大教育改革之契机,努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掌握地理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初一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第5篇

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育,让学生成为全面型的新世纪人才。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学习世界分区地理相比较容易。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应重点在教法上以面向中游学生的“双基”和应用能力为主,同时兼顾两头,让优秀生更突出,让学困生尽快转变。争取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爱学地理,会学地理,学会地理”,并且会应用地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材情况分析

1、这本书力图构建地理综合实践体系。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地理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地理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

2、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全球意识。本学期的内容是世界地理的区域部分,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地理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

4、遵循地理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就是空间地理思维构建的过程。课本中编排了大量有用而详实的地图,帮助学生熟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从而进一步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体现了地理学科以图导学的教学理念。

5、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

三、教学措施

1、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有机结合。

2、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地理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和活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写、说,而且让他们画、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4、注重落实。由于地理在会考中地位的提升,所以从初一开始,就应该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掌握。

5、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相关的地理图文资料,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6、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让学生领略地理的精彩世界,增强地理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认知过程,促进认知的深化。

7、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地理素养。

8、认真做好单元测试工作。以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测教师的教学质量,并及时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本学期共安排两次单元过关检测:期中考试前和期末考试前各一次。

四、具体工作

1、单元检测配档

时间

考试内容范围

第九周

六年级下册期中综合测试

第十九周

六年级下册期末综合测试

2、学科活动:“放眼看世界”初一地理知识竞赛

时间:6月中旬

3、《游遍中国》社团活动:

A、室内活动:通过在室内观看视频、阅读文本教材、交流展示等系列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足不出户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旅游资源价值的能力,学会观赏旅游景观最基本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B、室外活动,共两次

第一次:活动主题“土城子上看威海”第四周周二下午7、8节课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教学反思 第6篇

矿区中学:黄

八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一个学期的忙碌和辛苦,到底收获多少?不足有哪些?通过细细分析、反思,虽然优点不少,但也发觉教学效果与预期设计还有一定的差距。

现将主要方面谈谈如下。

一、自我满意之处。

(一)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认真做好如下几点:

1、营造和谐、平等教学环境。师生平等,利于学生放开思维参与教学,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人生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这就是“思”的开端。

4、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发生积极的思考、想象。

5、启发学生想象力。记得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

6、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的发展,往往蕴涵创造力的幼芽和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必然不可忽视其个性特征。

7、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何学”比“学什么”显得更为重要。

(二)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在上《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辅助教学,补充相关民族知识。也可以利用视频画面展示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展示民族政策案例。这样会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现知识实用性。教学的目标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一样了。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学习气氛会活跃,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三)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例如《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课,教学内容涉及了我国各民族的许多方面,内容广泛,难度不大。同时,教学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更是进行国情教育的最佳内容。因此,在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及其要求拟定知识提纲(或问题),分组分工,带着 问题搜集资料,教学任务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既可促进学生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学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学,而不是单单为了教师的教。

(四)充分欣赏学生、赏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做到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教师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五)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根据教育教学新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较顺利地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有了一定成就感,学习的兴趣就更高。

二、感觉不足之处。

(一)教学没能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尽管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表现是教师教知识而学生记知识的教学方法。有时怕自己讲得不够细,常是满堂灌。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

(二)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不准,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现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式,常常全搬教材。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在教育教学上,没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的。所以,1、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

2、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多更深的思考,提高学习能力。

3、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

4、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

人无完人嘛,随着我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可能将会出现更多的不足之处。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上一篇:学生会体育部门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写事作文题目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