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组合拳,努力办好乡村“教学点”②

2024-08-07

打好组合拳,努力办好乡村“教学点”②(精选2篇)

打好组合拳,努力办好乡村“教学点”② 第1篇

打好组合拳,努力办好乡村“教学点”②

摘要:数十年来,随着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出生率持续下降,特别是近些年就近入学的政策出台,孩子随父母外出务工就读的人数日益增加,乡村小学人数不断减少,本文重点叙述了如何办好乡村撤点并校的问题及策略。

关键词:乡村学校;撤点并校;探讨

2001年、2010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均衡发展为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各地对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时间,在此背景下乡村小学似乎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软肋和障碍,“撤点并校”成了地方政府教育布局调整的一次“革命”,十余年时间,过半的小学被撤掉。

一、“应然”与“实然”,“撤点并校“最终伤了谁

第一、“撤点并校”,大大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撤点并校”后,大多数的学生上学的路途远了,几岁的孩子每天来回走几公里甚至十余公里所耗费的体能和时间可想而知,一些家长不得不放下农活和家务,早中晚来回接送孩子,有些路途远的还得在学校用午餐,夏天饭菜容易变馊,冬天饭菜冰冷难咽。如果在学校寄宿,每天的伙食费对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去年十月笔者对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中心小学的289名寄宿生伙食费、交通费、零花钱做了统计,男生每月平均约267元,女生每月约216元,尽管大多数寄宿生每月享受国家寄宿生生活补贴,但对于白沙这样的国贫县大多数是两孩以上的家庭来说,许多家庭是难以承受的,一些家庭困难、成绩不好、厌学淘气的孩子可能选择辍学。

第二、“撤点并校”,明显增加了学生往返家校路途中不安全的因素

海南属于热带气候,山塘、沟渠、河流遍布,容易造成学生下河(塘)游泳。据上月底在文昌市举行的全省校园安全会议上公布的数据可知[2],2013年全省学生发生安全事故72起,造成71人死亡,其中溺水死亡占近50%。江苏丰县四年撤并了335所村小[3],最多一年撤并212所村小。2011年12月,该县一辆校车侧翻,15名学生不幸死亡,全国校车所发生的交通安全事故难计其数,校车也不是解决小学生上学难的良策。

第三、撤点并校,寄宿生的在校睡眠严重不足、亲情教育缺失,一些学生营养不良

“撤点并校”后,一些小学生不得不寄宿读书,乡镇中心小学虽然师资、办学条件相对较好,但吃饭、洗澡、睡觉等也难如学生所愿。全省乡镇中心小学大多数没有安装热水器供学生洗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发育。2013年11月,笔者对我校小学部387名寄宿生做过调查,有19%的学生遭到过同学的欺负,14%的学生的钱物在宿舍被偷窃过,5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饭菜不好吃,83%的学生每晚十一点后才能入睡。

第四、撤点并校,造成撤点学校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

“撤并学校“并不难,一个红头文件就可将一所开办了数十年的村小废止,但”并校”却一点都不轻松,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厕所,不得不扩大运动场地,不得不增加设备,县乡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被撤并的学校场地被挤占,校产被废弃。从白沙县打安镇调查情况来看,全镇12所村小均无用地红线图和校舍《房产证》,被撤掉的5所村小要不被村民挤占要不闲置荒废,这些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村小学校,曾经是当地最热闹的地方,也是方圆最有文化气息的场所,培养了大批各行各业的人才。谈到“撤点并校”,不少村民一脸的无奈,尤其是一些村与邻村之间,纠纷与矛盾历史渊源,让这些村的孩子到邻村去就读,学生家长难以接受。

二、打好组合拳:努力办好乡村“教学点”

第一、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标准化建设乡村“教学点”

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和教育扶贫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实现乡村“教学点”的标准化建设:

①校舍建设标准化

建好安全的教室,建好校园围墙、厕所和教师厨房,给教师的办公室安装空调,给缺水的学校打好机井,有条件的地方可建好教师一房一厅和两房一厅的工作间。

②公用经费正常化

要给予基本办学经费,一所教学点少则十几名多则数十名学生,不能完全按照学生人数而应按照学校最基本的需求下拨公用经费,政府还应对寄宿生实施营养干预并且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寄宿制学校食堂员工问题,否则食堂员工的工资有可能转嫁到学生伙食费上。

③教师编制倾斜化

一些教学点,学生虽不多,但学段和班级不少,如果按照学生人数核算教师编制,教师难免超负荷工作,既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师编制方面应该给予倾斜。

④教师培训常态化

不可否认,各少数民族市县师资队伍水平整体不高,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师转正或顶职的“以工代教”的老师几乎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师范教育,而这些教师中的大部分基本上分配在乡村小学(有些教师原本就在这些小学代课),在教学理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上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显得十分必要,还可以通过县城和“教学点”教师的“轮换”方式,进行“实战”培训,让他们在业务上有提升,在事业上有成就感。

⑤学校管理规范化

在调研中发现,“教学点”的教师大部分是男性,他们的妻子几乎都是农民,家庭一般离学校不远,责任心强的教师尚能分清主次,做到教学和农活两不误,责任心稍差的教师把教学工作当成了副业,有些教师还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儒雅和清高,而有些教师的谈吐与举止看上去与农民无异。在不少乡村“教学点”,常常是上午九点上课十一点放学、下午三点上课五点放学,上午语文、数学,下午语文、数学,音体美思品劳技等课程只是课表上应付检查的摆设。因此,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对“教学点”作息时间和课程开设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对教师的出勤、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德育活动、质量检测和学生安全护导等要有实质性的监管,“教学点”教师应切实提高工作责任心,加强业务学习,提升小班化、复式教学水平,把教出好成绩、教出好学生当做自己的至高荣誉。

第二、别具一格选人才,定期补充乡村教师

师资匮乏是制约乡村“教学点”教育质量提高的主因,“一师一校”和“一师一班”的情况尤其如此。从白沙黎族自治县情况来看,近十年来,乡村教学点均未补充年轻教师,所招录的特岗教师也大多数都分配在县城,即使是青年志愿者也都安排在乡镇中学或中心学校任教。因为爱情、婚姻、家庭、事业等现实问题,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到乡村“教学点”去工作。他们担心,社会发展越快,他们被抛弃的越远。当下或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随着教师不断老龄化师资青黄不接将是乡村教育最致命的问题。2014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以“教学点老教师快退休了”话题报道了湖南省隆回县几个教学点的遭遇。是啊,他们退休了,将来谁去接班呢?

笔者认为,对于乡村教学点教师队伍老化的问题,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与其难以留住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不如降低学历门槛,招收当地素质全面的中师、大专生充实教师队伍,在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只要给予他们正式教师编制,应该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第三、充分利用好教育部“教学点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保障“教学点”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一直牵动着党中央领导的心。2012年,国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有了这些资源,教师只需要根据提示一步步操作,就可以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帮助农村教学点教师克服了专业学科知识不足的难题。当然,如能将全国优秀教师在不用现代教学手段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实况刻录成光碟供乡村教师使用或许实用更受欢迎。

第四、建立“送教下乡”和教师轮换制度,直接对乡村“教学点”输血

要破解这一难题,首先还是要从提高升“教学点”教师育人能力和教育境界着手:一方面,“教学点”教师当自强,增强职业情怀和操守,注重专业发展,树立社会榜样。另一方面,建立“送教下乡”和教师轮换制度,直接对教学点“输血”。海南师大的“顶岗支教”的做法是个有益的借鉴,县城或乡镇中心学校优秀教师到“教学点”工作半年或一年,“教学点”的教师到县城或乡镇中心学校任教,实行对等交换,这样既让教学点的孩子享受到当地最优质的课堂教学,同时也让教学点教师学习和体验好学校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鼓励具有高尚情操的青年志愿者、具有教育情怀的退休教师或候鸟型人才到教学点任教。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虽地处偏远却不蔽塞,虽孤陋而不寡闻,在恬然、和谐、清新的乡村里教书,不正是我们许多在城里人尤其是那些曾经沧海的志士的一种向往吗?

第五、办好本县高中,让上高中考大学成为农家孩子读书的动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心灵自由和幸福,无论我们如何强调素质教育,当前或者更长的时期内基础教育的直接目的还是要服务于考试与升学,一切抛开升学和考试的教育是不现实的,但如果教育漠视了对孩童生命的尊重,漠视了对孩童天性的顺应,漠视了对孩童体魄和精神的修炼,这样“不成人”的工具式教育则滑向了另一个危险的极端。每个农村孩子就应把上小学读中学作为人生的必经过程,就应把考大学干事业成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因此,各级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意识到当地优质高中对百姓强大的吸引力,让每一位家长都能预设孩子在读书这条人生路上所呈现的美好未来,让“寒门出贵子”、“读书改变命运”成为老百姓的一种信条,要充分意识到当地优质高中对基础教育的催化和牵引作用,让社会对教育产生信心,让当地文化生态对教育产生依恋,让更多的百姓尝到送子读书的甜头。倘若一个县没有像样的高中,这个县的基础教育无论如何是难以发展的。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面向未来的赶考,让乡村“教学点”成为农村产生思想的摇篮、成为农村播撒文明的原地、成为农村孩子成人的第一站,只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打好组合拳,乡村“教学点”一定能办好。

参考文献:

[1]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从2000年到2010年短短十年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52.1%(初中数量下降26.19%).[2]2014年3月31日,在文昌市召开全省校园安全会议公布的数据.[3]2011年12月15日,山东商报.

打好组合拳,努力办好乡村“教学点”② 第2篇

一、“应然”与“实然”, “撤点并校”最终伤了谁

然而, “撤点并校”并非如初所愿, 许多尖锐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撤点并校”, 大大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撤点并校”后, 大多数的学生上学的路途远了, 几岁的孩子每天来回走几公里甚至十余公里所耗费的体能和时间可想而知, 一些家长不得不放下农活和家务, 早中晚来回接送孩子, 有些路途远的还得在学校用午餐, 夏天饭菜容易变馊, 冬天饭菜冰冷难咽。如果在学校寄宿, 每天的伙食费对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2013年10月, 笔者对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中心小学的289名寄宿生伙食费、交通费、零花钱做了统计, 男生每月平均约267元, 女生每月约216元。尽管大多数寄宿生每月享受国家寄宿生生活补贴, 但对于白沙这样的国贫县, 大多数是两孩以上的家庭来说, 许多家庭是难以承受的, 一些家庭困难、成绩不好、厌学淘气的孩子可能选择辍学。

2.“撤点并校”, 明显增加了学生往返家校路途中不安全的因素。

海南属于热带气候, 山塘、沟渠、河流遍布, 容易造成学生下河 (塘) 游泳。据今年3月底在文昌市举行的全省校园安全会议上公布的数据可知, 2013年全省学生发生安全事故72起, 造成71人死亡, 其中溺水死亡占近50%。2011年12月, 江苏徐州丰县首羡镇发生一起运送小学生车辆侧翻事故, 造成至少15名学生不幸死亡, 全国校车所发生的交通安全事故难计其数, 校车也不是解决小学生上学难的良策。

3. 撤点并校, 寄宿生的在校睡眠严重不足, 亲情教育缺失, 一些学生营养不良。

“撤点并校”后, 一些小学生不得不寄宿读书, 乡镇中心小学虽然师资、办学条件相对较好, 但吃饭、洗澡、睡觉等也难如学生所愿。全省乡镇中心小学大多数没有安装热水器供学生洗澡,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发育。对于本应是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年龄的孩子们来说, 不得不离开父母住宿在学校。衣服脏了无人洗, 总是对身上带的钱物提心吊胆, 宿舍半夜安静不下来, 吃不上可口的饭菜, 特别是那些经常遭到同学欺负的孩子, 容易造成自卑、自闭的心理, 有些学生甚至加入不良少年的团伙以寻求保护。2013年11月, 笔者对我校小学部387名寄宿生做过调查, 有19%的学生遭到过同学的欺负, 14%的学生的钱物在宿舍被偷窃过, 5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饭菜不好吃, 83%的学生每晚11点后才能入睡。

4. 撤点并校, 造成撤点学校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

“撤并学校”并不难, 一个红头文件就可将一所开办了数十年的村小废止, 但“并校”却一点都不轻松, 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厕所, 不得不扩大运动场地, 不得不增加设备, 县乡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 被撤并的学校场地被挤占, 校产被废弃。从白沙县打安镇调查情况来看, 全镇12所村小均无用地红线图和校舍房产证, 被撤掉的5所村小要不被村民挤占, 要不闲置荒废。这些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村小, 曾经是当地最热闹的地方, 也是方圆最有文化气息的场所, 培养了大批各行各业的人才。谈到“撤点并校”, 不少村民一脸的无奈, 尤其是一些村与邻村之间, 纠纷与矛盾历史有渊源, 让这些村的孩子到邻村去就读, 学生家长都难以接受。

“撤点并校”虽然方便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教师的工作, 但从乡村孩子成长的自然属性来看, 衍生了更多的“不平等”。当人人有权平等地享受优质义务教育的“应然”和农村教育质量普遍低下的“实然”相冲突下, 倘若试图通过“撤点并校”把教育做大做强并一劳永逸, 是决策者们的一厢情愿。诸如上述种种问题, “撤点并校”最终伤了谁?

二、打好组合拳, 努力办好乡村“教学点”

众所周知, 全省乡村“教学点”多数分布在生态核心保护区, 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师资力量薄弱、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 但就是这样的“教学点”, 有效解决了当地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难题,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最边远乡村人口的素质和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应在以下五个方面打好组合拳, 乡村“教学点”一定能办好。

1. 政府加大教育投入, 标准化建设乡村“教学点”。

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和教育扶贫政策,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实现乡村“教学点”的标准化建设。

(1) 校舍建设标准化。建好安全的教室, 建好校园围墙、厕所和教师厨房, 给教师的办公室安装空调, 给缺水的学校打好机井, 有条件的地方可建好教师一房一厅和两房一厅的工作间。

(2) 公用经费正常化。要给予基本办学经费, 一所教学点少则十几名多则数十名学生, 不能完全按照学生人数而应按照学校最基本的需求下拨公用经费。

(3) 教师编制倾斜化。一些教学点, 学生虽不多, 但学段和班级不少, 如果按照学生人数核算教师编制, 教师难免超负荷工作, 既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所以在教师编制方面应该给予倾斜。

(4) 教师培训常态化。不可否认, 各少数民族市县师资队伍水平整体不高, 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师转正或顶职的“以工代教”的老师几乎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师范教育, 而这些教师中的大部分基本上分配在乡村小学 (有些教师原本就在这些小学代课) , 在教学理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上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显得十分必要, 还可以通过县城和“教学点”教师的“轮换”方式, 进行“实战”培训, 让他们在业务上有提升, 在事业上有成就感。

(5) 学校管理规范化。在调研中发现, “教学点”的教师大部分是男性, 他们的妻子几乎都是农民, 家庭一般离学校不远, 责任心强的教师尚能分清主次, 做到教学和农活两不误, 责任心稍差的教师把教学工作当成了副业。有些教师还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儒雅和清高, 而有些教师的谈吐与举止看上去与农民无异。在不少乡村“教学点”, 常常是上午9点上课11点放学, 下午3点上课5点放学;上午语文、数学, 下午语文、数学, 音体美思品劳技等课程只是课表上应付检查的摆设。因此, 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对“教学点”作息时间和课程开设等提出明确的要求, 对教师的出勤、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德育活动、质量检测和学生安全护导等, 要有实质性的监管, “教学点”教师应切实提高工作责任意识, 加强业务学习, 提升小班化、复式教学水平, 把教出好成绩、教出好学生当做自己的至高荣誉。

2. 别具一格选人才, 定期补充乡村教师。

师资匮乏是制约乡村“教学点”教育质量提高的主因, “一师一校”和“一师一班”的情况尤其如此。从白沙黎族自治县情况来看, 近十年来, 乡村教学点均未补充年轻教师, 所招录的特岗教师也大多数分配在县城, 即使是青年志愿者也都安排在乡镇中学或中心学校任教。因为爱情、婚姻、家庭、事业等现实问题, 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到乡村“教学点”去工作。他们担心社会发展越快, 他们就会被抛弃得越远。当下或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 随着教师不断老龄化, 师资青黄不接将是乡村教育最致命的问题。2014年4月5日, 《中国教育报》以“教学点老教师快退休了”的话题报道了湖南省隆回县几个教学点的遭遇。是啊, 他们退休了, 将来谁去接班呢?

笔者认为, 对于乡村教学点教师队伍老化的问题, 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 与其难以留住优秀的本科毕业生, 不如降低学历门槛, 招收当地素质全面的中师、大专生充实教师队伍, 在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只要给予他们正式教师编制, 应该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充分利用好教育部“教学点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 提高课堂效率。如何保障“教学点”孩子接受优质教育, 一直牵动着党中央领导的心。2012年, 国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有了这些资源, 教师只需要根据提示一步步操作, 就可以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有效帮助农村教学点教师克服了专业学科知识不足的难题。当然, 如能将全国优秀教师在不用现代教学手段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实况刻录成光碟供乡村教师使用, 或许更实用更受欢迎。

4. 建立“送教下乡”和教师轮换制度, 直接对乡村“教学点”输血。

城乡教育存在办学条件、学生素质、社会资源等诸多的差距, 城市尤其是教育发达的城市, 教师良好的学历教育背景、现代教育手段、教育信息、教学基本功、教师优秀群体的相互作用, 以及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力等具有明显的优势, 乡村师资的劣势远远大于办学条件的劣势。所以要破解这一难题, 首先还是要从提高“教学点”教师育人能力和教育境界着手:一方面, “教学点”教师当自强, 增强职业情怀和操守, 注重专业发展, 树立社会榜样;另一方面, 建立“送教下乡”和教师轮换制度, 直接对教学点“输血”。海南师范大学“顶岗支教”的做法是个有益的借鉴, 县城或乡镇中心学校优秀教师到“教学点”工作半年或一年, “教学点”的教师到县城或乡镇中心学校任教, 实行对等交换, 这样既让教学点的孩子享受到当地最优质的课堂教学, 同时也让教学点教师学习和体验好学校的教学方法, 还可以鼓励具有高尚情操的青年志愿者、具有教育情怀的退休教师或候鸟型人才到教学点任教。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 虽地处偏远却不蔽塞, 虽孤陋而不寡闻, 在恬然、和谐、清新的乡村里教书, 不正是我们许多在城里人, 尤其是那些曾经沧海的志士的一种向往吗?

5. 办好本县高中, 让上高中考大学成为农家孩子读书的动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心灵自由和幸福。无论我们如何强调素质教育, 当前或者更长的时期内基础教育的直接目的还是要服务于考试与升学, 一切抛开升学和考试的教育是不现实的, 但如果教育漠视了对孩童生命的尊重, 漠视了对孩童天性的顺应, 漠视了对孩童体魄和精神的修炼, 这样“不成人”的工具式教育则滑向了另一个危险的极端。每个农村孩子就应把上小学、读中学作为人生的必经过程, 就应把考大学干事业成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因此, 各级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意识到当地优质高中对百姓强大的吸引力, 让每一位家长都能预设孩子在读书这条人生路上所呈现的美好未来, 让“寒门出贵子”、“读书改变命运”成为老百姓的一种信条, 要充分意识到当地优质高中对基础教育的催化和牵引作用, 让社会对教育产生信心, 让当地文化生态对教育产生依恋, 让更多的百姓尝到送子读书的甜头。倘若一个县没有像样的高中, 这个县的基础教育无论如何是难以发展的。

对于边、少、穷地区的孩子们来讲, 从哇哇坠地就注定了弱势, 要想获得与城里人同样的成功, “吃苦耐劳”或许是他们唯一的长期可用的资本。倘若我们在农村政策上给予每个贫困家庭力所能及的“扶资”, 在教育政策上给予他们的孩子更多的“扶智”, 并为他们在“重新分配”社会精英的前行中打开一条通道, 我们的农村哪怕是边远乡村, 都该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啊!

上一篇:古丈县幼儿园2017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营养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