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学习交流材料

2024-07-27

外出学习交流材料(精选6篇)

外出学习交流材料 第1篇

观名师风采

享智慧盛宴

保山市实验小学

杨晓香

3月20日,我与本校三位老师一起赴昆明参加云南省第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与全国名师同课异构活动。首先,我代表同行的几位老师衷心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这么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有幸与名师近距离接触,亲眼目睹了名师的教学风采,亲身感受到了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受益匪浅。此次研讨会听课地点安排在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时间是3月21日——3月22日,在短短两天的听课中我们共听了云南省罗蓉名师工作室张宏老师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昆明市五华区莲华小学张砾月老师和福建省阅读以及作文教学现场比试一等奖获得者何捷老师的<<童话写作>>、昆明市东川区第二小学陈顺琼老师和全国优秀教师李卫东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以及四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名师不愧为名师,听他们的课就是一种享受。其中宋运来老师,何捷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们的课堂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学生好像是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风筝,想往哪儿飞就往哪儿飞,实则他们手里紧紧的握住了风筝的线。而我们普通的老师则不敢让“风筝”脱离自己的视线,“风筝”刚刚有飞的欲望,我们就匆匆收线。久而久之,我们手中的“风筝”再也飞不起来了,我们的课堂也变得越来越乏味了。赞叹、称颂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学生乐此不疲?①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这些老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深入研读教材,了解课文背景是非常重要的。②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很高。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已稳定的教学风格。③活泼的课堂气氛。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名师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博采众长,才敢大胆放手,从容的让“风筝”翱翔于广阔的蓝天。我们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外出学习交流材料 第2篇

一、此次观摩研讨活动是全区各地不同教学风格的展示,是不同教学方法的促进与交流,在活动的形式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1、具体、典型的课例与成功的教学经验介绍相结合,屏弃了以往活动中对那些新颖的、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的灌输,使教师们在理论层面上直接获得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具体方法。

2、教材的版本多样化,12节课使用的教科书有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和原人教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3、加强教学观摩后的评课。本次活动专门聘请了全国小学数学教育知名专家进行现场评课。

4、做课老师的年龄也呈现出越来越年青的趋势,做课教师大都未满30岁,却已在课堂教学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蓬勃向上的朝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驾御课堂的能力和自信心,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二、专家的点评与报告引用了大量的课堂片断、数学教学案例,“以小见大”,使在座的听课教师情绪激昂,在共鸣中达到共识。

10月29日下午安排的是听取《关于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若干问题》的报告,报告以当前新课程实施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切入口,对有效性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等作了精辟独到的诠释,并对什么是“好的情境设置”“好的合作”“好的探究”提出了相应的鉴别标准。对于教学的有效性曹老师提出了“过程与结果并重”“教是为了不教”“教与学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以学论教”等基本理念,他更是语重心长的指出“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过程,也需要结果。”

回来的日子里我一直想静下心来思考,但是实在静不下来。为什么呢?因为给我留下了太多的的思考,名师们的课时时在我的心灵中产生震撼,产生共鸣,他们的课代表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潮流,是完美主义的演绎。我们不可能盲目模仿,更不能拿来就用。那么如何在具体实践中充分的找准自己的位置,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教学特色,然后再选择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学习,不断地吸纳,不断地创新,以期望自己在课堂教学的领域里有所开拓,有所成就!这应该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问题。

说老实话,我是带着满脑的困惑,满脸的期盼,满腹的虔诚去的。说困惑是自己想通过这次机会寻求对新课程的理解,说期盼是想去听听专家们的点评及讲座,说虔诚是因为我去不但代表着自己,还代表着我校的十几位数学教师的热诚。可是眼界开了,见识到了,困惑呢?好象比以前更多了!我不知到会的老师们有没有我这种感觉。

思考之一:怎样才能做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思考之二: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

思考之三:我们到底应该从名师身上学些什么?

外出学习交流材料 第3篇

众所周知,每一位专家学者都术有专攻,比如许卓娅老师戏剧教学的“故事―动作―音乐―其他”的模式;应彩云老师组织的绘本活动:品读寻趣、体验激趣;青岛优秀男幼师安仲凯的科学中梯式教学法,等等,这些模式是经验提炼后的基本框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一是组织某一类型的活动或者构建某种课程体系是有内在规律可循的;二是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于模式化教学或管理经验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所发挥的作用,我们要认识到:模式只是建构的一种框架,从其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上来看,这种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相对稳定,而内容是灵活多变的,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丰富、充实、变化,比如教师的教学风格、环境的创设、师幼的有效互动,等等。

由此可见,教育或管理的过程是经验不断提炼梳理的过程,对于模式,不可机械模仿之,亦不可全盘否定,而应因地制宜,吸纳其间有价值的值得借鉴的部分,创造性地丰满,使其变得灵动有趣!

二、学习的途径:外求与内寻

佛教上曾有一句话:心有灵山,莫向外求!有人曾误解为凡事自己解决,不听信依赖别人或外在的力量。那是不是说我们不要外出学习,而是闭门自修呢?如果这样,如何集众家之长,汇聚百川之流为我所用,又谈何发展呢?其实这只是针对目前“权威效应”中没有主见、盲目跟随的现象而言。比如这两年安吉幼儿园效应风生水起,全国各地纷纷效仿,走进每一所幼儿园,格调几乎雷同,无一例外:标志性的梯子、各种低结构的建构材料,等等。要知道,安吉效应不是单纯地依靠环境与材料,而是依托自身实际的发展理念,是锲而不舍的信念坚守。

因此,我们需要外求先进科学的理念及适宜可行的方法,更要因地制宜,理性有选择地向内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三、学习的态度:相信与质疑

现在老师身上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缺少思维的理性。为什么现在有质量的专著比较少,因为我们缺乏实践的自信,缺少质疑权威的勇气,我们都在阐述验证权威研究出来的成果,却很少发出自己的声音。要知道相信是建立在质疑的基础上,对权威的某种观点,我们应该在学习中尝试质疑,学会思辨,用行动、用实践去加以验证,只有这样,得来的观点可信度才更高。

四、学习的方向:前行与稳扎

目前的教育不缺乏理念,缺少的是将理念转化为行动的实践与改革。而改革的关键是人,一是靠管理者掌舵,凝聚人心,明确理念,指引方向;二是依靠具体执行人员即教师自觉自主地行动。那么我们应该跟随发展的方向不断效仿追赶呢,还是踏踏实实地夯实专业素养,先站稳了,再量力前行呢?

所以,学习时会有许多名师的介绍,听了之后有时会热情高涨、心动不已,于是就有可能迈开步伐紧紧跟随。要知道外出学习的目的固然是学习借鉴好的办园经验,但如果一直抬头向前,而不去关注脚下,那么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摔跟头。所以,我们也许应该多一点理性,少一点盲目模仿攀缘,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学会耐心地等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尝试勾画远景蓝图,设计目标思路,谋划发展框架,沉下心来做适宜的教育。

五、学习的方式:传统与现代

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为我们建立了新的研究平台,好处多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打破了空间的约束,方便快捷,实现了在家也能办公的可能;二是避免了常规讨论的等待现象,人人都可以时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是每个人的发言都能在各自的手机上留下轨迹,便于结束后重复学习,共享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即问题的逻辑顺序因为高度的自主而显得有点“混乱”,难抓住“点”,不便于梳理。这不禁想到传统研讨方式的好处,重点突出,音声图文并茂,现场感极强,能针对问题现场辨析。所以说,传统与现代的学习研讨方式各有千秋,应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灵活组织,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外出学习感想 第4篇

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听课都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从中可以取得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经验。 经学校安排,我们来到杭州市青兰小学学习,每天上午安排的是课堂教学观摩,下午安排的是报告活动,这次外出学习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触很深,突然感到做一名语文老师容易,但做一名好语文老师太难了,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想做一名好语文老师必须要具备以下条件:

1、小学语文老师要多读书。

苏霍林姆斯基曾说过:“学生眼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作为一位教师,一位语文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其魅力的源泉,有了广博的知识,上好语文课就有了底气。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跨学科知识,博览群书,平时注意古今中外、书内书外知识的储备。观摩课中的老师在讲《手指》一课时,学生提出让老师讲关于作者的故事,老师马上声情并茂地讲了《丰子恺说“丰”的故事》,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2、小学语文老师要注重学生基础技能的训练。

俗话说:“字是人的脸面”,不论是应考还是将来立身社会,一手好字都显得至关重要。现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课也已经很重视写字,实现识写结合。通过写字来进一步巩固识字。以前,我们指导学生写字总是轻描淡写,让学生照书写几个 ,告诉学生写字要横平竖直。学生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果教师亲自示范,效果就会不一样。既然一手好字很重要,为什么不在学写字之初时就把字写好,何必以后还要费劲去学练字呢?指导小学生写規范字首先要矫正他们的姿势,像众所周知的“三个一”,即写字要保持一尺、一寸、一拳。只要坚持下去,没有写不好的字,而其成效,必让学生终身受益。

3、语文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是根据小语教材的实际内容而定的。怎样传道、怎样授业、怎样解惑呢?那就是要教之以法,以法传道,以法授业,以法解惑,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这样既能够减轻学生负担,又触类旁通,高速度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直接交给学生答案。“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法。而要使学生掌握学法,必须启迪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而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因此必须善于提出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又建立在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上。比如授课中的老师再讲《地球爷爷的手》时就教给学生:提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看到地球爷爷的手时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启动思维的关键,问题是点燃智慧的火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争议问题,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出的问题越多,越深刻,争议得越激烈,课堂上的气氛也就越活跃,学生在激越的、愉快的氛围中,最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4、小学语文老师要学会画简笔画。

简笔画板书具有简洁、风趣的特点,他往往能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感性的东西。儿童对视觉艺术形象很敏感,教师把重点简练地画出来,比用枯燥的文字分析更有效果;把抽象的道理化为简明的图像,能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凭借简单图画,能让学生理出文章的主题,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事物,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利用简笔画及时地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表象支撑,能解除学生介于文字与实际情境间的思维障碍。设计优美的板书是一堂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是一位优秀教师的技巧和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简笔画,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观摩课中的语文老师随手画了一只狐狸和乌鸦,栩栩如生,学生发出“哇”的感叹声,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听课的老师也都啧啧称赞。

5、小学语文要注重以读为主。

我国语文教育史上有一句千古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说书读熟了,文章的意义自然就理解了。小学语文课本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很到位。老师的讲解只能点到为止,讲多了学生接受不了,讲深了学生理解不了,学生越听越朦胧。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意会,引导进行言语的感知,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丰富。

6、教学中注意听说读写的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把它们孤立和割裂开来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以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已经有了太多的惨痛教训,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不能再出现了。听说读写必须齐头并进,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必须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看待,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7、语文老师要写“下水文”。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表达能力。

郭沫若也曾说过:“应该时常练习写作,写多了写得久了,自然也就会巧起来,好起来。”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更高得多。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我们教师一定要钻研课标,把握尺度,在教学生前自己先写写,看会遇到什么困难。

所谓教师的“下水文”,就是教师用学生的口吻,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典型材料来写的文章,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以及实际情感,并在习作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为什么要写下水文?1.通过下水文,让教师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 2.通过下水文,为学生提供模仿、借鉴的范文。3.通过下水文,突显习作的重、难点。4.通过下水文,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5.通过下水文,激活学生的习作动力。 6.通过下水文,树立学生的习作信心。7.通过下水文,理清习作指导的基本思路。 要学生写的文章,最好我们也写一写。因为,下水文,让我们更年轻;下水文,让我们更智慧;下水文,让我们更可爱;下水文,让我们更懂学生;下水文,让孩子们更爱习作,更会习作!

8、语文老师要学会教材的二度开发。

造成老师不愿意教教材作文,学生不愿意写教材作文的根源是什么呢?一是教材中的作文题材陈旧,难以引发教师和学生的写作激情;二是教材作文规定太死,捆住了师生手脚,束缚了师生心灵。三是这样的作文题目,没有贴近师生的心灵,难以诱发习作冲动,导致师生本能地排斥。因此,教师敷衍了事,学生马虎应付。

目前,身在一线的语文老师都感觉作文难教。的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善和科学的作文教材。虽然语文教科书每单元后面都有一次作文训练,但要求太宽泛,缺乏具体的指导,我们还是不知道作文究竟该怎么教!现状如此,我们能且只能像名师学习,对教材作文进行二度开发和有效指导,摆正关系,二度开发,上自己喜欢的,学生适合的,也喜欢的。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看图作文,看漫画谈启示,学生刚一看到漫画可能不知从哪里下笔,但是我们老师稍微做一点启发或改动,就会给学生很多灵感。

外出学习汇报材料 第5篇

10月20日、21日,遵从学校的安排,我去房县东城小学参加了“十堰市小学英语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此次活动开展的很成功,对我们一线老师来说更多的是实用。因为它不像以往出去学习,给大家普遍感觉是同一个内容提前训练了很长时间。这次主讲老师都是提前24小时抽签,临时备课临时备学生,而且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都是初次见面。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奖励型教学法

这堂课是由张湾区实验小学的周晓俊老师主讲,学生是东城小学四年级的。主要围绕我的朋友这一主题,让学生来描述朋友的特征。周老师首先将全班学生分成了8个小组,然后找一名学生站到台上,其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位同学进行描述。每说出一个词,周老师就奖励这个组一个贴画小熊,最后比比哪组得到的小礼物最多就为胜者。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对他们极其有吸引力,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

二、看动画形式导入课题

有一堂课的主要内容是谈论食物,主讲老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动画片,片子里含有本节课的食物名称单词。看完动画片以后,学生向老师汇报记住了的有关食物的单词。该项活动也是以小组形式进行,记得多的组胜利,老师给予一定奖励。该项活动抓住了小学生的心里特点,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随时应变能力

东风小学的莫琼老师在上课5分钟时间里就遇到了冷场现象,学

生表现得很被动。莫老师急中生智,很快随口唱了两句学生熟悉的英文歌曲,在她的带动下,学生跟着唱起来了。我在想:如果没有莫老师的随机应变,这堂课会是什么样呢?

四、学中创造能力

其中有两位老师都采取了歌谣的形式,内容都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这个活动的开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印象,还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当一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学生也很疲惫了,听听唱唱活动更可以使学生适当放松。

五、备课要细心

十堰市茅箭区实验学校的王晓妍老师主讲的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课文,首先她设计了几个问题,问题本身设计的很精彩,但有点遗憾的是,提问的2个句子中出现了语法性的错误。听课的老师都发现了,或许学生并不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句子,也许就是这样一个错误,在他们心中植根了。作为老师,如果这样粗心,我们还怎样去教育学生呢?

外出学习汇报材料 第6篇

杨昌艳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予了我这次难得的外出学习机会。在这个奋发向上的集体里,能有这样的机会,我格外珍惜。

3月22、23日,我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会》的培训。第一天早上,听取了专家陈金龙执教的《月之故乡》和《生命成长美丽相遇》的报告。陈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扣文章主题,围绕“看月亮思故乡”一句展开教学。而后又进行了相关的拓展、延伸。上课伊始,陈老师真诚的从自己的名字谈起,自然进行语文训练,说到自己的乳名,想起故乡,亲切自然风趣娓娓道来,仿佛不是在课堂,是和孩子们在快乐语文游戏中学习。作报告时,他从三个相遇谈谈自己的一生。即“相遇一节课”“相遇一个人”“相遇几句话”。

下午,听取了专家魏星执教的《清平乐﹒村居》和《复活语言文字的生命》的报告。魏星老师追求课堂中师生对话的民主、平等与和谐。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相遇,对话过程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造就。其《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他让学生提出哪些词句不好理解、需要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语言的交流,在对话中“转知为识”,“化识为智”,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学生的智慧得到激发和唤醒,得到了碰撞和培育。

第二天早上。听取了专家何捷执教的作文课和他作的报告。何捷

老师在《备受关注的“大事件”》中教给学生一种叫做分身术的写作方法。也就是由班长选材,让孩子们模仿三类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关注学生思维和写作方法的训练。在这节课上,全班同学商定,将“马航去哪了”作为一个“大事件”,作为写作主题。每个学生再站在跟此话题有关的3种人的角度(如机长、家属、神秘人),说出观点,进行片段写作。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说、写、思维等多种练习和表达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分享感受、交互表达的平台。

这次外出学习开阔了我的眼界,同时也对自己提出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让自己语言更优美?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会有所提高。这次学习使我收益匪浅,它激励我们更加发愤地学习,充实自己,以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标准,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的新路子。

2014年3月23日

习作教学要得“道”有“法”

——听何捷老师作文课及报告有感

吉大附小耿玉苗

吉林省小学语文国培班开班的第一天就请到了来自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的高级教师何捷来给学员们上教学观摩课、做专题报告。可以说何捷老师是北方初冬一道阳光,温暖、明媚!

何老师的作文课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智慧、幽默、洒脱。智慧的课堂教学设计,看似无心插柳,实际上是独具匠心的深层次思考。幽默诙谐的语言是课堂的润滑剂和调味剂,让课堂顿时活色生香,充满乐趣与生机。何老师饱读诗书,底蕴深厚,课堂上的每一处细节都彰显其四两拨千金的教学智慧,挥洒自如的课堂学生的心情是放松的,精神是自由的,表达是快乐的,情感是真实的。这节课何老师就像一个大孩子带领一群小孩子共同感受表达的快乐与美妙,师生共同经历创作的过程,教师是学生的精神导师,是儿童写作的陪伴着和引领者,点拨在疑难之处,指导在困惑之处,学生受益无穷。诗人海子说“面朝大海,出暖花开”,当教师和学生站在同样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习作课堂和教学时,才会体会到这样的课堂境界是多么的美好!

难能可贵的是何老师能够在百花齐放的语文教育教学百花园中坚守自己的观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效的帮助,我想这不仅是教学的勇气,更是教学的底气。课上,他

提出的“关联”策略,简单、高效、实用价值高,为学生的习作和表达提供了新视角,搭建了一架梯子,让学生跳出“内容”的圈子,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有创意,角度新颖。

何老师课后的分享同样精彩,语言平实,案例实用,具有可操作性。启发最大的是教师要用理念来上课,而不是单纯的用技能来上课。用理念上课上升到“道”的层面,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课堂俯瞰,具有宏观意义,这是大语文观、课程观的体现。

这是学生生命中难忘的一课。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成就了课堂的高度和亮度。下课铃声响起,六年级的孩子们竟然回到教室对何老师说:“谢谢您给我们上课。您什么时候再来,我们等着您。”一节好课应该像一支悠扬的曲子,时而舒缓,时而高亢,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是有魅力的课堂,学生喜欢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这节课让学生的脸上带着笑,头脑却一直在积极地思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渐渐学会了倾听,懂得倾听是一种美德,会倾听是有智慧的体现。他教会了学生交流、分享、合作,课堂生态环境是安全的、轻松的、绿色的。受益最大的是他一直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会学生记录、记笔记,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是让学生终身受益,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这才是课堂之道!

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难忘的一课。这节课让教师对写故事、对习作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和领悟。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习作教学应该趣味横生,趣字当先。有趣的课堂能让学生打开话匣子,开动想象,能让学生文思泉涌,下笔成文。习作教学成为一种享受,而非一种折磨。

上一篇:励志故事:没有绝望下一篇:中国建筑设计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