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24-05-28

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1篇

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李日光 荣海燕文章来源: 郴州统计信息网更新时间:2012-4-18

在全市“转变作风走基层、倾听民声解难题”活动中,市统计局对全市204户小微型企业及204名企业家(指副总经理级以上管理高层)开展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如下。

一、小微型企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重要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以“富民强市”为目标,致力打造“创业型城市”,因地制宜,出台了系列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小微型企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微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市工商局统计,2011年底,全市小微型企业达到9.9万户,其中:小型企业1.4万户,微型企业即个体工商户达到8.5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98.5%。据初步匡算,2011年,全市小微型企业完成增加值约950亿元,占全市GDP的70%;上缴税金71.5亿元,占全市税收的66.7%。

(二)小微型企业是改善民生的主渠道。小微型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适合自主创业。同时,小微型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在安置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粗略匡算,2011年底,全市小微型企业年末从业人员达到120万人,约占全市第二、三产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8.6%,占全市全部从业人员的40%。据调查测算,2011年,全市小微型企业实现业主利润和员工收入约200亿元,约占全市城乡收入总量的40%。也就是说,城乡居民收入有35%来自小微型企业。

(三)小微型企业是创业创新的活力源。小微型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微观基础。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型企业改革成本低,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小微型企业往往是试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2011年,全市高新科技小微型企业121家,占全市高新科技企业87.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298件,占全市自有知识产权品种数89.8%。

二、当前我市小微型企业主流较好但困难不少

本次调查的204户小微型企业中,按企业所属行业分:农业14户,工业82户,贸易业42户,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均为9户,住宿餐饮业28户,其他行业20户;按注册类型分:私人独资企业83户,股份有限公司63户,中外合资(合营)公司7户,个体户(雇工8人及以下独资企业)51户;按企业规模分:小型企业136户,微型企业(雇工8人及以下的各类企业)68户。本次调查的204名企业家中,按性别分:男性176人,女性28人;按政治面貌分:中共党员66人,民主党派人士2人,无党派人士66人;按文化程度分:大专及以上74人,高中(中专)74人,初中及以下31人;按年龄分:35岁及以下18人,36~50岁154人,50岁以上32人。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认为我市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主流较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很广的发展空间、很强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

(一)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目光远大,志存高远。在对企业家调查中,问及“你对创办本企业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回答“创百年企业,为实业兴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占37.7%,列各项目之首;回答“将企业办成著名企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占16.7%,以上两项合计占54.4%。问及“你认为作为企业家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回答“为社会发展建功立业,受到群众和政府的尊敬”的占42.2%,列各项目之首;回答“有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充分感觉到个人存在的巨大价值”的占33.3%,以上两项合计占75.5%。在对企业的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有2~5年或更长远的发展规划吗?”,回答“有”的占63.2%。

(二)多数小微型企业和企业家思想开放,充满信心。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开展了电子商务吗?”,回答“开展了”的占78.9%。问及“近1-2年内贵厂(公司)有增资扩股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打算吗?”,回答“有”的占50%。问及“你对所经营行业的前景如何判断?”,回答“很好”的占15.7%,回答“较好”的占49.0%,两项合计达64.7%,回答“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28.4%和6.9%,回答“很不好”的为0;问及“你对本企业的前景如何判断?”,回答“很好”的占17.2%,回答“比较好”的占44.6%,两项合计占61.8%,回答“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32.4%和5.8%,回答“很不好”的为0。问及“你对本企业目前的管理状况满意吗?”,回答“很满意”的占10.3%,回答“比较满意”的占49.0%,以上两项合计为59.3%,回答“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1.9%、7.8%和1.0%。问及“你在进行日常管理时主要采取哪种方式?”,回答“分层管理”的占45.9%,“委托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占18.1%,两项合计占64.0%,而“家庭成员管理”、“个人独断”和“其他”分别占16.7%、11.0%和8.2%。

(三)多数小微型企业及企业家信任政府,热爱郴州。调查中,问及“贵厂(公司)领导层对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态度总体评价如何?”,回答“很好”的占26.0%,回答“较好”的占51.5%,两项合计占77.5%,回答“一般”、“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20.0%、2.0%和0.5%。问及“贵厂(公司)领导层对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效率的总体评价如何?”,回答“很好”的占25.0%,回答“较好”的占50.5%,两项合计占75.5%,回答“一般”、“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21.6%、2.9%和0。问及“贵厂(公司)与周边农(居)民在安全生产、土地补偿、环境保护等方面有过纠纷吗?”,回答“没有”的占86.8%,回答“有”的占13.2%。问及“在与周边村(居)民有纠纷时,贵厂(公司)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回答“请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出面协调解决”的占40.7%,占各项之首;“双方协商解决”的占31.8%,“先协商,协商不成再诉请法院判决”的占14.5%,“通过法院判决”的占3.8%,“不予理睬”的占0.3%,“其他”的占

9.7%。

但是,通过调查了解,我市小微型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瓶颈,主要体现在:

(一)企业视野有待拓宽。调查中,问及“你业余时间主要用于什么?”,回答“陪家人”的占29.7%,“娱乐”的占21.2%,“加班”的占16.2%,“其他”的占15.6%,而“读书”的占17.4%,“读书”这一提升企业家素质的主渠道占企业家业余时间不足六分之一。问及“你最喜欢看的书报杂志是什么?”,回答“与本行业有关的技术资料类”占38.2%,列第1位,“企业管理类”占28.4%,“保健养生类”占14.5%,“其他”类占13.9,“小说类”占5.0%。问及“你的经营信息主要来源于哪个渠道”,回答“同行交流”的占31.0%,列第1位,“经销商”的占23.4%,“其他”占19.5%,“媒体”占17.9%,“专业订货会”占8.2%。问及“你在进行重大决策时的依据是什么?”,回答“参考本行业同类企业的发展趋势”的占29.2%,列各项之首,“凭个人经验”的占19.1%。问及“在贵厂(公司)资金紧缺时,最优的筹资方式是什么?”,回答传统的“向银行借款”占44.4%,“向亲朋好友借款”占21.5%,两项合计占65.9%,而新型的筹资方式“扩股份增加资本”仅占14.6%,“其他”占13.2%,“借高利贷”占6.3%。

(二)企业负担有待减轻。问及“贵厂(公司)对当前承担的政府部门所确定的税费比例感觉如何?”,回答“比例太高,无法承担”的占7.4%,“比例较高,难以承担”的占34.8%,两项合计占42.2%,回答“一般”、“相对较低”和“很低”的分别为52.9%、2.9%和2.0%。而问及“贵厂(公司)遇到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乱罚款或乱摊派吗?”,回答“有”的占14.2%,“没有”的占85.8%。问及“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贵厂(公司)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扶持?”,回答“减免税费”的高达42.0%,列第1位,“增加贷款”的占30.7%,“支持创新”的占17.8%,“其他”的占9.5%。

(三)政府指导有待加强。问及“贵厂(公司)发展的诸多要求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回答“资本”的占26.9%,列第1,“政策”占24.5%,列第2,“人才”占22.4%,列第3,“安全”占14.4%,列第4,“其他”和“背景”分别占6.6%和5.2%。问及“贵厂(公司)发展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回答“市场”的占31.9%,列第1,“资金”占31.1%,列第2,“人才”占15.5%,“管理”占15.0%,“其他”占6.5%。问及“贵厂(公司)最希望得到政府职能部门哪方面的支持指导?”,回答“国家政策研究”的占29.9%,列第1,“开拓市场”占29.6%,列第2,“人才培养”占17.1%,“企业管理”占11.2%,“其他”占12.1%。

(四)创新意识有待增强。调查中,问及“在贵厂(公司)做大做强的规划中,首要的措施是什么?”,回答“开展多元经营,增加盈利点”的占30.8%,回答“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的占23.0%,以上两项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所占比例占53.8%,而“强化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占18.6%)、“整合上游企业、增强资源控制力”(占6.8%)、“整合下游渠道,增强市场控制力和开拓力”(占9.2%)等内涵型创新型扩大再生产所占比例仅占34.6%,“其他”占11.6%。问及“当贵厂(公司)出现经营亏损时,首要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回答“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的占36.2%,“开拓市场、增加收入”的占27.9%,“技术革新、降低成本”的占23.1%,“其他”占7.5%,“裁减员工、降低成本”的占5.3%。以上两项回答中,“技术创新”在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中均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三、加快我市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世界各国及我国各地的实践已充分表明,促进小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一项关乎经济发展活力、发展后劲和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大事,是一次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抓紧抓好。

(一)要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的落实机制。2011年颁发的“国9条”及2012年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所确定的各项小微型企业帮扶政策已十分具体。要发挥其效用,关键在于落实。一要建立牵头传导机制。要建立由政府牵头,经信、人行、银监、工商、质监、财政、税务等部门参与的政策传导机制,及时沟通有关政策在各部门、各行业的落实情况,评估政策落实的效用,适时改进落实的方法和措施。二要建立督查通报机制。政府要牵头对所有相关部门的落实措施、落实力度、落实效果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予以通报。三要建立考核奖惩机制。要对“国9条”及国务院有关帮扶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考核(或者纳入全市综合绩效考核项目),对落实有力、效果明显的县市区、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的县市区、部门予以相应的处罚。

(二)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帮扶机制。一是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建立由政府牵头,经信、工商、税务、人社、教育等部门配合的联合机制,帮助小微型企业引进亟需的各类人才,同时建立小微型企业培训机制,分层次、分行业、有针对性地培训现有各类人才,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升素质。二是要建立风险补给机制。政府要建立小微型企业风险补给基金,对金融企业在支持科技型、创新型小微型企业过程中所发生的金融损失予以评估和补偿。三是要完善金融扶持机制。市政府建立的小微型企业金融扶持机制受到小微型企业的广泛欢迎,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在贷款额度、年龄限制等方面还可适当放宽,对有关的监管措施还须进一步完善。

(三)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引导机制。一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集群水平的引导机制。要在现有城乡功能规划的基础之上,适当调整局部的功能分工,通过建立土地、标准厂房、门面租金以及税费等优惠机制,引导产业关联度高,有利于提高整体生产力的小微型企业进行适度集中,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和聚集效应。二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提升质量的引导机制。各新闻媒体要创建郴州小微型企业专栏,长期宣传讲诚信、重质量、强管理的优秀典型,对反面典型进行曝光批评,引导小微型企业提升质量和管理水平。三是要建立小微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机制。要通过采取建立小微型企业协会、专业分会等渠道,设立行业创新公共实验室或行业创新基金,按照“来自于行业用于行业”的原则,对在行业领域取得重大技术或管理创新,带动行业产品技

术质量和管理水平进步的企业进行重奖,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水平。

(四)要建立和完善小微型企业服务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决策服务机制。政府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要建立一支较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专门从事小微型企业有关政策和市场信息的研究,建立政策和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将有关研究成果予以发布,便于各类小微型企业知晓政策动态和市场动态,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科学决策。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银企对接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牵头支持各小微型企业行业委员会的工作,集合多家信用度高、发展潜力大、综合实力强的小微型企业形成联合担保体系,形成“统一组织、统一信用评级、统一担保、集合贷款”的担保机制,为单个小微型企业提高担保信用,降低融资成本,降低融资难度提供有效服务。

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2篇

我市建市晚。大中型企业发展起步晚,数量少、速度慢,较先进的兄弟市有不小差距。而小微型企业则在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有相当的份额,解决了我市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但总体上看,我市小微型企业普遍从业人员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较多。主要表现在,创业困难大。据了解,我市小微型企业生存年限偏低,创业者陷入“开办——关闭——再创业——再倒闭”的困境。浪费资金,挫伤了积极性,融资难度大,很多小微型企业靠民间借贷进行投资,风险很大。为扶持我市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用足用活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着力重点扶持大学生、退役军人、有志者自主创业,提高创业补助、贷款担保、贴息补贴、培训及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

二、简化创业手续,优化发展环境。放宽投资领域、登记条件、经营场所及投资额度限制,清理不当收费,规范审批行为。

三、降低门滥,加强金融支持。适当提高对小微型企业担保贷款的比例,采取低息或减免办法,创新信贷品种,加强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的建设,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四、健全对小微型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对小微型企业开展创业培训,提供信息咨询,专家服务等。以社会化服务,引导中介组织为小

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3篇

一、产业发展现状

张掖设施葡萄栽培自2004年起步以来, 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强势推动和各县 (区) 的大力实施下, 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全市六县 (区) 43个乡镇建成葡萄生产基地3.25万亩, 产量达706万公斤, 产值9884万元, 亩均收入达3041元。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 张掖将设施葡萄产业规划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 发展设施葡萄8万亩。生产的设施红地球葡萄品质优良, 2009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2011年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金张掖红提”荣获“甘肃十大名果”、“中华名果”称号, 先后获得“全国晚熟、晚采优质葡萄金奖”和“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金奖”等奖项。张掖市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中国设施延后葡萄第一市”。

二、产业发展的优势

张掖市具有优良光质、洁净水土、充足光照、温差大、设施葡萄生育期长等优越自然条件, 所生产的设施延后葡萄, 果实色泽艳丽、果肉硬脆、含糖量高、适口性好、风味独特、品质上乘, 且产期、质量、效益占有明显的优势。

第一, 气候冷凉, 充分利用“冷资源”, 有利于设施葡萄的延后生产。露地栽培的葡萄成熟期多数都集中在7、8、9三个月上市, 但由于祁连山、大黄山沿山区年平均气温3~6℃, 冬季无连续3天以上的降雪天气, 具有得天独厚的冷凉气候, 有利于控制棚内温度, 可使葡萄提前到5月或延后到12月~1月成熟, 延缓成熟, 拉长产品货架期, 是国内公认的设施葡萄延后栽培优质产区。

第二, 光源充足, 生长期延长, 有利于葡萄着色。张掖川灌区气候干燥、日照充足, 在葡萄生长期日照时数达3085小时, 葡萄成熟期的水热系数K<0.6, 蓝紫光含量高, 光质优良, 有利于葡萄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 适宜优良葡萄品种的种植。干燥的气候条件, 降低了葡萄病害的发生几率, 使用农药相对减少, 所生产的产品色泽艳丽, 品质优佳。

第三,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葡萄糖分积累, 提高适口感。张掖白天气温高, 夜间凉爽, 昼夜温差15℃~20℃左右, 有利于糖分积累, 特别是适宜的气温, 在海拔1800~2400米的地区可利用冷热空气置换方法等配套技术, 使其果粒着生松紧适度, 果肉硬脆, 甘甜爽口、不酸、不涩, 有适宜的口感。

第四, 资源利用少, 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缓解农业灌溉用水矛盾。设施葡萄是一项节水、节地、节劳力的高科技产业, 可利用石砾、滩地、沙荒地和撂荒地发展, 不占用耕地或占用耕地少;设施葡萄需水量为每亩150M 3, 是大田种植作物用水量600M 3的1/4, 生产管理用工仅是大棚蔬菜的一半。

第五, 市场需求大、前景好, 增收效益明显。我国春节前后, 鲜食葡萄的需求量为20万吨, 而国内的生产能力仅为6000吨, 其余全靠进口满足需求。张掖种植的设施葡萄一般在10月份后至次年2月份前上市, 因此, 在“十二五”期间, 张掖规划发展设施葡萄8万亩, 产量可达到1.2亿公斤, 按每公斤平均售价13元计算, 产值达到16亿元, 仅此一项, 全市农民人均可增收1700余元。

三、产业发展的做法

第一, 构建组织作保障。2008年, 张掖把发展设施葡萄产业纳入全市“十大工程”之一的现代农业示范工程, 相关部门成立了设施葡萄产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全力做好设施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项目争取、技术培训、产品质量提升、市场营销、宣传及种苗基地建设等工作, 建立张掖设施葡萄网, 定期提供技术指南、产业动态、市场供求等信息。

第二, 惠农政策促发展。积极整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资金, 发放林业小额贴息贷款21469.6万元, 财政贴息966万元, 对每座标准大棚补助资金5000至10000元, 用于大棚配套卷帘机, 保温棉被, 配套滴灌设施;对每座标准温室按3万元-10万元贷款补助3年贴息, 促进了基地规模发展。同时各县 (区) 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 使设施葡萄在全市范围内大面积推广, 力促产业发展壮大,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三, 科技助推增效益。一是制订《张掖市设施红地球葡萄果实质量分级标准》、《绿色农产品张掖市设施红地球葡萄生产技术规程》、《有机农产品张掖市设施红地球葡萄生产技术规程》、《张掖市葡萄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程》、《张掖市葡萄苗木质量检测及包装储存技术规程》, 形成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围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 实施“112”科技培训, 推行“定人、定责、定棚、一定3年不变”责任制, 集中为农户开展全方位技术服务, 全力推进葡萄标准化生产。三是在设施葡萄栽培生产过程中, 以设施延后栽培为主, 积极进行科技创新, 引进葡萄“双调、果粒增大技术”等2项专利技术, 组装配套美国“奇宝”、中国“绿源贝”和德国生产的有机专利产品碧护等6项专利产品, 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

第四, 金融措施保服务。一是拓宽金融服务领域, 全方位提供资金支持。充分利用支农资金, 不断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等措施, 全方位解决设施葡萄产业发展资金缺口。止2014年9月末, 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53亿元, 较2008年增长2.16倍。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支付工具和手段, 结合农信银系统、金融便民服务点、助农取款服务点等构建畅通的支付结算平台。近几年全市先后在农村地区架设A T M机295台、PO S机具4071台、转账电话及其他支付工具4138台, 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937个, 设立金融便民服务点及助农取款服务点共294个, 为葡萄产业发展提供了极速、便捷的结算通道。

第五, 创新营销拓市场。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在省会城市设立大型宣传广告牌, 编印介绍金张掖红提葡萄的各类宣传册, 在金张掖红提葡萄网站及时登载和发布信息, 让国内外客商了解我市设施葡萄产业发展的最新情况。二是通过召开设施葡萄发展研讨会, 邀请客商来张掖进行现场观摩及学术交流和产品推介会, 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 进一步提高金张掖红提的知名度。

四、存在的问题

第一, 规模化生产尚未形成, 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目前, 设施葡萄栽培基本上以家庭为单位, 规模不大, 组织化程度低, 先进的设施葡萄高产栽培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难以形成规模型市场效益和区域优势, 产业化程度较低。

第二, 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短缺制约发展。设施葡萄是一项高投入、高技术、高产出的项目, 以“十二五”规划的新建8万亩设施葡萄为例, 据估算所需投入资金就达31.6亿元。而政府补贴资金有限, 社会融资困难多, 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 虽然政府行为对设施葡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资金不足直接制约设施葡萄产业的发展壮大。

第三, 农户的市场意识不强,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受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和生产模式的影响, 农民习惯于小而全、多而杂和粗放管理的农业生产方式, 对设施葡萄缺乏认识, 顾虑较多, 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 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愿差距大, 出现了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二是由于设施葡萄栽植是一项技术密集型和精细管理的新产业, 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 而我市农民大部分都是粮农转果农, 接受并应用设施葡萄高产栽培技术能力低, 真正懂设施葡萄栽培技术人员少, 缺乏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

第四, 信贷支持力度不够, 金融服务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一是虽然辖内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 积极支持设施农业发展, 但由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支农功能弱化, 仅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设施农业发展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对于设施葡萄种植和农业产业发展大户来说, 传统的期限短、金额小的小额农贷已经难以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求, 发展现代化的规模产业, 需要三至五年甚至期限更长, 金额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的资金支持, 往往由于缺乏合格的抵押担保资产而难以得到相应的信贷支持。三是农村金融体系组织机构单调, 服务功能不全, 服务手段传统、单一, 金融服务方式滞后, 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需求。

第五, 市场开拓能力弱, 品牌效应不够。未充分利用“金张掖红提”品牌, 统一质量标准, 统一技术标准, 统一包装, 统一销售价格, 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在国内外市场没有形成品牌影响, 而是依靠农户分散经营、自我营销模式, 难以扩大销售市场。

五、加快设施葡萄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 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市场需求, 立足资源优势, 进一步加快基地建设, 扩大设施葡萄种植规模,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以农户为主体, 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积极引导建设设施葡萄示范园, 在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点带面, 不断壮大葡萄产业规模, 优化产业发展。

第二, 积极探索发展方式, 走多元化发展新路子。设施葡萄前期投入大, 农民投资能力有限, 必须多层次、宽领域拓宽投资渠道, 加大投入力度。一是抢抓政策机遇, 积极争取支农资金, 采取补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方式, 优先配套完善灌溉、电力等基础设施, 优先安排打井、农机具补贴等扶持措施, 创造有利的生产条件, 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 为产业注入活力, 增强产业发展后进。二是进一步培植和发动专业大户, 以其在资金、技术、土地、市场、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优势, 带动广大农户积极参与产业建设, 共同致富。三是引入公司、企业建立基地。通过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吸引公司、企业建立有规模的示范基地, 扩大产业规模, 帮助农户解决建设资金和销售问题, 使葡萄生产无后顾之忧, 增强发展后劲, 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第三, 创新金融服务理念, 解决产业发展后顾之忧。一是主动争取政策, 健全完善金融机构网点。在现有机构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便民服务点功能, 加快村镇银行建设, 做到乡镇、中心村、居民集聚区、特色园区全覆盖。二是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根据特色产业的新发展, 推广金融服务新产品, 不断满足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三是继续推广授信贷款、联保贷款, 根据农村产业延长贷款期限;着力完善生产设备、宅基地、农房等有形抵押贷款;积极探索发展“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产业市场+农户”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贷款等多种担保方式, 有效破解贷款担保难问题。

第四, 健全服务体系, 强化技术支撑。一是坚持“服务农民, 服务农村”的宗旨, 开展分片分类包户培训, 促进培训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 良种良法直接到田, 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结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逐步建立县、乡、村、社科学技术推广体系, 形成县有中心、乡镇有站、村有技术员, 社有明白人的科技推广网络, 为设施葡萄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三是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帮扶示范点制度, 坚持标准化生产, 切实解决好种植户的技术难题。

第五, 狠抓市场开拓, 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是充分发挥温室葡萄生产合作社作用, 进一步培育设施葡萄经纪人和营销流通队伍, 加强信息的沟通与合作, 认真搞好市场调查, 参与产品保鲜、销售, 尽量减少流通环节, 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提高抗风险能力。二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及时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和发布信息, 为葡萄产业提供产、供、销一条龙的营销网络, 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保证种植户既丰产又丰收。同时在现有宣传的基础上, 还要借助旅游产业的发展, 扩大葡萄产品宣传, 提高“金张掖红提”葡萄的宣传效应和知名度, 开拓消费市场。

摘要:设施葡萄栽培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葡萄栽培上的新发展, 它是通过建造温室和大棚, 形成一定的生态环境, 使光照、湿度、水、气、土壤等方面更适于葡萄生长, 同时可以防御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根据葡萄生长发育规律, 人为地控制它的温度、光照、湿度、营养, 达到预期的生产目的, 如把成熟期提早或延迟上市, 满足不同季节消费需求。张掖依据优良的光质、洁净水土、昼夜温差大等优越自然条件, 自2004年以来, 从试验、发展到逐年扩大种植设施延后葡萄规模, 已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4篇

一、祁阳县业余体校发展现状

目前,该县业余体校的发展令人担忧。从训练形式看,该县业余训练工作多数只制订短期目标,缺乏长远规划。训练形式主要以“走训”为主,这种训练形式主要缺点是学习、训练不集中,运动员不仅要面对学校的高压学习,而且要适应业余体校的强化训练,学习与训练无法有效结合起来。从教练员队伍情况看,该县业余体校教练员队伍力量不足且呈老龄化趋势,全县业余体校教练员只有6人,其中40岁以上4人,其余2人已50岁以上。从训练项目看,该县优势项目呈逐年萎缩的趋势。跆拳道、游泳、田径等项目一直是该县传统优势项目,曾在省、市赫赫有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尤其田径项目曾是全省的“重点班”,在2006年的省“十运会”上荣获3枚金牌,而去年的全省青少年田径比赛中,该县只获得一块银牌。从训练场地建设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普遍滞后。目前,全县能开展田径训练的场馆只有陶铸体育馆,它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少,仅能基本满足田径训练,其他训练项目根本无法开展。而建于祁阳二中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自建成后一直搁置,现只用来出租搞经营性体育项目,没有较好发挥体育训练的作用。

二、对县级业余体校发展现状的原因剖析

(一)机制不全。“体教结合”训练模式难以落实到位,后备人才培养的任务主要由体育部门来承担,大多数学校没有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难以形成合力。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校只注重学校成绩,对体育训练重视不够,抓而不实,抓而不紧。受编制限制,广大农村包括乡镇一级政府没有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如祁阳县体育局从1999年后编制控制在20人左右,至今既不能增加编制人数,又没有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进入,无法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和优秀师资,直接影响了新项目的开展、训练和教学成绩的提高。

(二)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业余体校训练的老大难问题。近几年祁阳县财政支出相当紧张,对业余体校训练和比赛的经费投入逐年减少,每年财政只安排5万元。由于资金问题,县级体校训练器材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现有的训练条件需要,特别是有些乡镇连正常训练的场地都无法保证,参赛经费就更不用说了。同时,由于经费严重不足,业余体校难以应付日常开支,导致办学条件差,教职工待遇较低,影响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师资匮乏。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制约县级业余体校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祁阳县体校退役的人员占大部分,他们的一个主要弱点就是文化水平低,训练的理论知识和科学训练意识欠缺,思想教育工作不能适应青少年特点要求,先进的训练手段少,大部分运用“师傅”传授的老办法、老套套,缺乏创新,从而导致训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老年教练由于身体状况较差,又接近退休年龄,训练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常常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另外,担任训练任务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再加上还承担普通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和其他课程教学,难以腾出时间开展系统化训练,致使体育训练训而不严、训而不管。

(四)招生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越来越高,大多数不愿让孩子进行长期枯燥的体育训练,怕影响孩子学习和今后升学。从客观上讲,体校学生训练或多或少对文化学习有影响。因此,一些家长对孩子在小学阶段搞体育非常支持,但一进入初中,都不愿意孩子继续进行训练,使一些有潜力的运动员流失。同时,不少学校受传统“重文轻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学生文化学习,对体育训练不太支持,无法形成支持、关心体育训练的良好氛围。

三、加快县级业余体校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认识,调整办学思路。随着形势变化,县级业余体校要正视现实,坚决摒弃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个人或局部经济利益的现象。牢固树立大教育观和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规律。特别要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充分认识体校面临的升学和就业压力,自觉调整办学目标,变培养体育竞技人才的单一渠道为输送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社会体育骨干和提高社会体育水平的“三位一体”,使学生全面发展、多项选择、发挥特长,既保证学生的成长、成才,又促进地方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配合,推行“体教结合”。业务体校必须处理好文化学习与训练的关系,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体教结合”。首先,教育部门要抓好业余体校教学的管理和改革,加大体校文化教学教研改革力度。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结合体校学生实际,适当增删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积极探索适合体校生文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真学、真懂。其次,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教师队伍和教练队伍的管理。加强教师与教练的工作沟通,把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化成绩分别纳入对教师和教练的业绩考核,激励他们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同时,灵活设置训练项目,使学生凭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选择项目,既传授学生健身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健身能力,既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又培养社会体育骨干和提高社会体育水平。

(三)完善网络,健全育才机制。业余体校必须正确面对生源减少的问题,充分发挥普通中、小学体育人才摇篮的作用,建立和健全优秀体育人才培养、推荐工作奖励机制,及时发现和培养各类体育人才。变坐等少数体育爱好者上门求学拜师为教练下乡选才,理顺选才荐才的渠道,及时挖掘和选拔优秀体育人才,形成科学、系统的业余训练网络,建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条龙”的业余体育训练系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另外,业余体校应根据全县体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科学设置训练项目,整合体育资源,真正把学有专长、富有经验的教练员队伍组建起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时更新必要的训练设备与器材,创新管理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与建设,建立有利于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

(四)创新方法,提高办学质量。一是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政府要将业余体校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努力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拨款、单位投入、社会筹集和个人投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体系。二是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完善县级竞技体育考核评估体系,体育部门应将所属的业余体校的开展训练情况、参加年度竞赛情况、传统项目学校及体育特色学校开展体育训练及参赛情况、业余体校教练员参加培训学习情况均纳入考核内容,定期和不定期对体校的训练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三是切实加强交流,提高办学水平。业余体校应克服训练过程中存在的内向性和封闭性,主动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类体育竞赛活动,通过横向竞争,取长补短,提高竞技水平。同时,积极参加各类社会体育活动,通过自我表演,增强学生参与训练活动的积极性。四是提高教练员的自身素质。作为县级体校的专职教练,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觉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坚持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还要增强创新意识,增强教研能力,结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对象,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业余训练方式方法既能适应学生体能特点,又乐于被学生接受。

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5篇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势在必行。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融资难、引进人才难、拓展市场难、信息获得难等诸多困难,尤其是“融资难”问题更为突出,已成为发展中的“拦路虎”、“绊脚石”。对此,笔者以农发行十堰市分行支持中小企业 “融资难”问题进行相关调查为例,提出下列思考,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同仁。

一.农发行支持十堰地区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现状

近年来,十堰市政府、人行及金融监管部门都出台了一系列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鼓励政策,农发行十堰市分行在政策指导下,积极应对,把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作为优化贷款结构的重要举措,提高了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止2007年末已累计向31个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业小企业(2006年6月开办此项业务)贷款达2.337亿元,占总贷款额的21.2%。其他金融机构也都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获得金融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仅占企业总量的12.0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82个百分点。

二.山区农发行对本地区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点

一是山区农发行机构信贷人员少,服务功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发行人员编制是按等级行核定的,山区农发行由于贷款规模小、盈利水平低,人员自然就少,特别是信贷人员更少,但是贷款企业的个数较多,各支行普遍存在“人少事多”的问题。“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中小企业发展中所必须的融资、结算等金融服务,在“质”和“量”方面都不能得到保证。

二是银行信贷战略转移。由于从自身效益考虑,抓大放小、争夺黄金客户的现象在许多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在信贷投向上实施“抓大放小”,将有限的资金重点锁定大项目、大客户和重点行业,只给收入多、效益好的企业放贷,对规模

小、收入低的企业少放贷、甚至不放贷,山区农发行也不例外,从而导致对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加大了难度。

三是农发行资金筹措渠道发生重大变化。人民银行对农发行从2006年开始,以每年400个亿速度归还央行贷款,导致农发行资金渠道减少,除发行金融债券外,农发行总行2008年对基层行加大了存款的考核,明确基层行工作重点是拓展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及“低风险”贷款业务,对中小企业贷款融资业务重视不够,加大了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度。

三.农发行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存在不足,影响了金融机构贷款信心。

一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中小企业所处行业进入门槛低,大企业也随时关注中小企业市场的变化,一旦发现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品,便会毫不犹豫地利用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参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形成 “大鱼吃小鱼”局势。中小企业的产品市场风险压力增大,抗风险能力明显偏弱,作为银行方不能不衡量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隐含风险,保持谨慎态度,表现出惧贷或惜贷。二是多数中小企业财务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制度和财务体系不健全,或未建立财务制度。一是有的企业主认为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个人隐私,不便透露,仅有的财务报表虚假内容多,有的连现金流量表都没有。二是财会人员配备不足,专业财会人员更是缺乏,有的中小企业法人就是会计出纳。

三是多数中小企业账表不真实。多套帐表,帐务核算“失真”现象普遍存在。财务状况不透明甚至财务监督缺失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靠民间借贷筹资建立的中小企业,从“粉饰”过的财务报表上看企业财务状况良好,但实际上是企业负债累累。企业账表不真实很大程度上影响银行贷款的信心,企业捏报表、骗贷款的手法已是屡见不鲜。

四是部分企业法人的思维存在偏差,是银行难以掌控道德风险。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中小企业内控制度很不健全,大多中小企业处在发展初期,未形成规

模化经营,抵御风险能力弱,加之业主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组织管理仍是采用家族作坊式管理,经营能力也参差不齐,基本是凭法人个人想法做事,随意性强,缺乏长远技术管理和扩张能力,更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农发行主要支持的是农业企业,经营的是农副产品,一旦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明显加大时,后果恶化程度大,难免出现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这也是商业银行对农业项目投资信心弱的原因。

五是贷款担保措施难落实。一方面保证担保难落实。有担保实力的公司,由于中小企业信用度不高,不愿给中小企业作贷款担保,除非特别的社会关系等因素影响,而真正愿为中小企业贷款保证担保的很少。各县(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多数因为资本金不足等原因,影响了为中小企业担保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抵押资源匮乏。符合农发行贷款条件都是涉农的中小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比重过高,资本充足率低,资本少,固定资产规模小,有的企业处于创业期,经营场所多为租赁,部分土地房屋无产权证,或产权有纠纷,用陈旧的机器设备进行资产抵押则抵押率低。受市场条件限制,房地产和机器设备变现较困难,可提供给银行的贷款担保物有效性不足,也是银行不愿给予贷款的原因。同时,处于农林牧副渔行业,在生产经营中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相对其它行业少,而且种养殖企业使用的土地资源多为集体性质,企业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不能用于贷款抵押。

(二)农发行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

一是农发行考核机制影响信贷员对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目前农发行收入分配没有完全与业务发展的贡献大小挂钩,而是按职务级别划分系数分配占很大比例。信贷员的职务级别低,但工作量和工作责任较大,从贷前调查到最终收回贷款本息,无不饱含信贷员的心血。更重要的是在制度上实行信贷责任的终身追究,一旦出现信贷风险,信贷员将承担很大责任,贷款安全收回本息,也没有对信贷人员的奖励。由于存在着“处罚多、奖励少,多干多出错,少干少出错,不

干不出错”的倾向和“贷多不如贷少、贷不如不贷”的心理,许多信贷员心理复杂,对稍有不合信贷制度的企业一律拒之门外,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二是农发行现行的贷款审查审批制度约束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目前,农发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程序较复杂、环节较多,办贷周期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贷款的投放速度。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申请的每笔贷款数额小、成本高、费力费时,从而导致一些本应得到资金的企业得不到贷款,或因时间跨度太长,造成了贷款投放与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严重脱节,影响了企业把握商机,也降低了贷款使用效益。

四.农发行十堰市分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笔者认为,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农发行要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农发行必须积极适应形势求发展,改进和创新信贷服务品种,简化贷款手续,适当放权于基层行,建立新形势下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服务新机制,更好地支持农业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一)改进农发行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观作用,调动信贷员的工作积极性。科学合理地制定客户经理贷款发放、清收综合考核办法,建立信贷营销激励机制,客观公正评价客户经理的业绩,责任追究与业务发展奖对称,对收不回贷款本息的实行责任追究,对安全收回贷款本息的实行物质、精神“双奖励”,不断激发客户经理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比如,学习借鉴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润比例分成机制等。

(二)对基层行适度贷款授权,以简化对中小企业办贷程序。切实简化不必要的办贷环节和业务程序,尽量缩短办贷时间,提高办贷效率。建议可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基层行信贷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适当对县级行实行单位贷款总额授权,或对基层行行长实行贷款授权的办法,适度下放和延伸基层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限。比如,对无不良贷款的县级支行,对支行行长授予100万元农业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审批权限,这不光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

贷款融资,更有利于刺激支行行长控制不良贷款。同时,对产品有市场、效益好、讲信用、原贷款按期收回本息的老客户,授予基层行原贷款额30%以内自主信贷决策,以减少信贷审批程序和环节。

(三)对多个中小企业贷款实行联保制,解决担保之困。对抵押资源匮乏的中小企业,遵循“自愿组合、诚实守信、风险共担”的原则,以县支行为单位,批准设立联保小组,建立联保责任制,根据《担保法》、《中小企业联保融资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规定,在各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达成合作协议,以协会会员单位联保,用各个会员财产作抵押,共同承担连带责任的形式向会员单位发放连保贷款。这种方式有利于联保企业对被担保企业进行相互监督,一旦出现风险可以随时互相警示,减少风险。

(四)推行限时服务。以文件形式明确服务时限,规范办贷程序,贷与不贷及时进行回复,树立高效快捷服务的理念。要充分发挥各县(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作用,凡担保中心担保的企业,农发行要在担保额内及时确保信贷资金供应,以适应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小、笔数多、时效性强的特点。

(五)农发行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力度。一是要坚持“三查”制度,对中小企业贷前、贷中、贷后要实行全程监管,信贷员每月至少有一次到企业看帐、看实物,以及对企业资金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二是要监督中小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及各项内控制度,使企业逐步规范管理,稳健运行;三是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贷档案,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到壮大的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

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6篇

思考

我市社会保险费征缴情况的调查与思考2007-02-06 12:27:09

我市社会保险费征缴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为了探索新形势下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规律,进一步加强我市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我局组织力量对我市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进征缴现状的具体措施。

一、我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现状

(一)社会保险费费源分布情况。截止××年月底,我市共有户企事业单位参加了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人,年应缴养老保险费万元。其中:有足额缴费能力的户、缴费人数人,年应缴费额万元,分别占、、;有部分缴费能力的户、缴费人数人、年应缴费额万元,分别占、、;没有缴费能力的户、缴费人数人、年应缴费额万元,分别占、、。共有户企事业单位参加了失业保险,缴费人数人,年应缴失业保险费万元。其中:有足额缴费能力的户、缴费人数人,年应缴费额万元,分别占、、;有部分缴费能力的户、缴费人数人、年应缴费额万元,分别占、、;没有缴费能力的户、缴费人数人、年应缴费额万元,分别占、、。共有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应缴费基数万元(参保单位参保人数调查情况详见表,参保单位缴费基数调查情况详见表)。

表:

参保单位参保人数统计表

项目应参保人数已参保人数(缴费人数)应参保人数与已参人数差异

养老失业医疗养老失业医疗养老失业医疗

合计

单位:人

表:

参保单位缴费基数统计表

单位:万元

项目上年应缴费基数(检查数)上年实际缴费工资(社保核定数)检查数与社保核定数差异

养老失业医疗养老失业医疗养老失业医疗

合计

(二)参保单位××年底欠费情况。至××年月底,我市养老保险费欠费总额为万元。其中足额缴费能力单位欠费万元,占总欠费额的;部分缴费能力单位欠费万元,占总欠费额的;没有缴费能力单位欠费万元,占总欠费额的。失业

保险费欠费总额为万元。其中足额缴费能力单位欠费万元,占总欠费额的;部分缴费能力单位欠费万元,占总欠费额的;没有缴费能力单位欠费万元,占总欠费额的。

(三)应参保未参保户情况。截止××年月底,我市有户应参保未参保企业,其中:国有户,占;集体户,占;私营户,占;外资户占;其他户,占。应参保未参保人数人、工资基数万元,应纳而未纳养老保险费万元、失业保险费万元。

二、我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缴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参保单位缴费能力不足。全市有的养老保险参保户和的失业保险参保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不正常状态,大部分参保企业无正常经营收入,只能靠资产变现来维持缴费,职工个人应缴部分也因无正常收入而难以征缴到位。并且,目前一些企业已严重资不抵债,企业生产经营不正常,绝大多数职工长期待岗,由于企业缺乏经济补偿能力,无法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企业扣缴个人应缴部分时,待岗在家的无力缴,谋职在外的无法缴,企业也无法寻人缴,发了财的也不屑缴,也正是因为这一部分没有能力缴费企业使得社保费的征缴日益困难,每年约有万元的养老保险费和万元的失业保险费无法确保应收尽收,导致我市的社会保险费收支矛盾日益突出,支付缺口日益增加。

(二)部分参保单位的缴费人数和缴费基数核定不实。全市具有足额缴费能力和部分缴费能力的户养老保险缴费企业和户失业保险费缴费企业中,应参保人数与已参保人数分别相差人、人,年应缴费基数与核定基数相差万元、万元。没有缴费能力的养老、失业缴费企业中,应参保人数与已参保人数分别相差人、人,年应缴费基数与核定基数相差万元、万元。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对社会保险费认识模糊,认为缴纳社保费增加了负担,存在少报、瞒

报的主观意识。二是社保部门由于在队伍、专业技术上的不足,无法及时了解企业缴费工资的真实情况,从而未能及时掌握参保单位缴费人数、基数的变化情况。

(三)没有缴费能力的参保企业欠费数额庞大。截止××年月底,我市没有缴费能力的参保企业欠费为养老保险费万元、失业保险费万元,分别占欠费总额的和。主要原因有,一是一些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不强的企业,无法适应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被迫“关、停、并、转”,失去缴费能力;二是一些已经破产改制的参保企业,由于未能解决职工的养老保险接续问题,造成部分未能实现再就业或松散就业的职工无力缴费;三是大量停产半停产及名存实亡的公有制企业,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及离岗挂编的人员,未及时转为个人缴费方式或已转为个人缴费但本人无力缴费。

(四)扩面征缴工作不到位。我市户未参保户中的为私营、有限责任、外

资等非公有制企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劳动关系未能理顺。一些国有、集体企业不在岗人员,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后,由于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形成人在非公有制经济干,而保险费公在公有制企业缴的怪现象,使得这部分人员的社会保险费既难以征缴到位,又不能扩面。二是非公有制企业想方设法不为职工参保。目前,我市劳务市场供大于求,职工求职不易,非公有制企业多与雇员不签定用工合同,加之一些年轻员工只顾眼前利益,不敢要求雇主为其参保,从而增加了扩面工作的难度。

三、加强我市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社会保险费宣传工作。将社会保险费宣传工作纳入日常税收宣传工作范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强对社保费政策的宣传力度,以增强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意识,扩大社会参保覆盖面。同时要注重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对职工 的宣传,一要重在以直观利益感化。通过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金的及时足额发放这个直观生动事实来提高社会保险的信誉度,增强职工参保缴费的自觉性。二要充分发挥职工的监督作用。教育职工自觉拿起法律武器,监督企业按时足额为职工缴费。对参保企业法人代表的宣传,一要重在责任教育。使企业法人代表意识到为职工按时足额缴费既是其经济责任,也是其法律责任,更是其社会和政治责任。二要辅之以必要的法律强制。对拒不参保缴费和欠费的,要依法依规强制参保和强制征缴,端正其思想认识。此外,还要经常向当地党政领导和各有关部门领导及时汇报和反映税务机关征收的优势、征管工作取得的成绩、征管的现状,并提出进一步做好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获得党政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二)大力培育和涵养费源。造成淮南市社会保险费征缴困难的关键因素在于参保企业经济困难,因此,大力发

展地方经济,精心培育和涵养费源,是解决社会保险费问题根本。当前应着重处理好企业改制过程中涉及到的社会保险费问题。一要处理好企业改制中的职工安置问题。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改制,都要将职工社会保险费缴纳的责任规定清楚和解释清楚,将改制后的补偿资产优先清偿职工社会保险费。二是处理好改制后企业的续保缴费问题。对改制后的企业要重新进行登记,对进入改制后企业重新上岗的职工要及时督促其签订劳动合同,由改制后企业为其缴纳社保费;对下岗分流的职工,应将职工一次性补偿费的一部分或全部预缴以后的社保费,不足部分,应及时转变为职工个人缴费的方式继续缴纳;对下岗后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职工由再就业服务中心代为扣缴;对领取失业保险费的职工,由失业保险机构代为收缴。

(三)夯实社会保险费征缴基础。一是实行分类管理办法。对具备足额和部分缴费能力的企业,应加强日常管理,严格压缩欠费,确保应收尽收;对没有缴费能力的单位,劳动部门要实行另册管理,对其离岗在册人员实行封编管理。二是做好缴费人数、基数核实调整工作。对缴费单位申报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单位,地税部门按其实际计税工资计征社会保险费,并及时通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调整其缴费基数。三是加强社会保险费的欠费管理。将缴费单位的欠费纳入地税征管软件欠费管理模块,利用地税征管信息系统来实现对缴费单位应征、实征、欠费的管理,并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四是协调做好扩面征缴工作。地税部门要将未能按规定参保的企业及时传递至社保经办机构,督促其按规定参保缴费,对拒不参保的单位,应由劳动监察部门依《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

(四)进一步发挥地税机关的征缴优势。××年,我市制定了《淮南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条例》,明确了地税机关

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7篇

召开了部分企业职工代表座谈会和企业领导座谈会。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文章-http:///找文章到]

一、基本情况

总的看来,各级各部门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领导比较重视。近三年来,市总工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大力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和工资协商制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当前企业推行集体合同制度的意见》、《关于**市全面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通知》等5个文件。市总工会总结沙隆达、**城南开发区等单位和地方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度重视劳动关系的协调工作,把企业集体合同制度建设和劳动合同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考核。

(二)工作基本推开。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以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为重点,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市各类企业4700家,已签订集体合同3685家,签订率为78。其中国有企业945家已全部签订,签订率为100%。二是以全员劳动合同制度为基础,确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劳动关系的格局基本形成。截至到2006年2月,全市城镇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为358万人,签订率为867。

(三)制度初步建立。2002年以来,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积极探索协调劳动关系的新机制,市直和各县市区都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明确了三方在调处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责任和作用。

(四)重点内容突出。合同内容比较全面、具体,劳资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比较明确,主要突出了经济发展和企业改制的需要,对劳动者工资、养老保险、医疗、安全等方面的权益保护体现得比较充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建立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认识上有差距。一些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认为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有必要,而签订集体合同没有多大必要;一些职工对集体合同制度认识不深,认为个人已经和单位签了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是工会和单位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签不签无所谓;还有一些有一定专业特长和技术的职工,担心签订劳动合同后限制其择业自由,不愿和企业签订合同。这些认识上的差距,使得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的执行缺乏一种内在动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的签订和执行。

(二)集体合同签订的程序不规范。一是平等协商难实现。目前一部分企业对平等协商制度的重要性还没有完全认同,集体合同制度执行中重签约、轻协商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企业是“一次协商管几年”。工会代表广大职工与单位签订集体合同,从法律上讲是平等的,但从实际运行看,往往考虑单位困难多一些,考虑职工利益少一些。二是没有严格执行审查备案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集体合同签订后必须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查备案,才能生效。而我市虽然有4634家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但按规定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审查只有3685家,有近1/3的企业没有按规定备案审查。

(三)合同的签订率和履行率不高。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市总工会统计,全市有20%以上的企业没有签订集体合同,有近15%的职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合同的履行也不理想。2005年市总工会对80名职工代表进行问卷调查,有22人表示集体合同缺乏监督执行,兑现不够,占职工代表的27%。有的企业集体合同中规定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为职工交社会养老保险,但由于资金周转不过来,不仅未交纳养老保险费,而且连基本工资也不能及时发放。

(四)合同的内容不完善。有的企业是迫于压力而签订的合同,对合同的内容不重视,合同条文能模糊就尽量模糊,能抽象就尽量抽象;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文本针对性不强,格式化的居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少。在抽查的几家企业中,仅有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结合自身的实际签订了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其他企业都是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的格式合同。有些合同内容存在不公平。如有的合同规定安全事故责任由劳动者自己负责,社会养老保险由职工自己缴纳等。

(五)合同的管理存在漏洞。一是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据调查推算,约有60左右的国有中小型企业未建立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管理台帐和相关管理制度。这种情况在非国有企业中比例更高。有些企业虽有管理台帐和制度,但规定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二是管

理主体缺位或虚位。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相当数量企业没有落实人员负责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管理工作。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中,不少企业虽然安排了人员管理,但实际没有认真管理和检查。合同签订后存放在档案室,不修改、不完善;到期了不续签、不终止。

(六)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护。当前的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还没有完全将农民工纳入到

管理范畴。一些企业不愿意和农民工建立劳动关系,对农民工一般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以口头协议为主,以便规避法律或者逃避责任。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超时劳动、克扣和拖欠工资等。

三、几点建议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就我市下一步贯彻执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的一种法律制度,它既是建立劳动关系的标志,又是劳动关系是否稳定、和谐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工会以及劳动者自身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依据。因此,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和宣传《劳动法》、《工会法》和集体合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把企业法人和职工作为重点对象,使他们对签订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目的、意义、性质及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增强企业法人的法律意识和广大职工的维权意识。

(二)要不断完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工会组织。要把改制企业、新建企业作为重点,把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作为难点,积极推进工会组织的建立,做到凡是有职工的地方都有工会组织。同时,要加强工会干部的培训,增强工会组织维护职工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为推进集体合同制度打下基础。二是要全面建立和完善平等协商机制。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工会组织,要指导企业建立平等协商制度,对平等协商的主体、原则、内容、程序等进行规范,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机制,使得平等协商有章可循。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用人单位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配套规章制度,落实专人或兼职人员对合同进行动态管理。

(三)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一是要转变歧视农民工的错误观念。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消除歧视观念,把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二是要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推进集体协商制度。要将农民工纳入到集体合同制度管理之中,通过广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使农民工获得平等的对话权利,从制度上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三是及时处理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对于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要本着依法、公正的原则,及时立案,及时处理。

对我市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8篇

1 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可行途径

1.1 深入发展物业经济是村级集体收入不断提高的主要来源

深入发展物业经济首先要加强对原有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经营管理, 要通过深化改革, 使集体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提高收益率, 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 加快富民工业园区和标准化厂房等物业设施建设, 筑巢引凤, 有效增加稳定性收入。三茅街道中华村大村建设后, 在市委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 千方百计化解原有4个老厂区的债务, 通过资产的优化组合, 盘活了存量资产, 同时新建了7000㎡标准化厂房, 增加增量资产。先后引进了12家企业落户, 村级经济由原来不足5000万元发展到今年底有望突破6亿元, 预计村集体稳定性收入可达100万元, 实现了由贫困村到富裕村的蜕变。

1.2 积极发展现代化高效农业是提高村级集体收入的必要补充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也是村级集体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人多地少,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因村制宜, 坚持走“小中见特、特中见优、优中见大”的路子。2010~2012年全市重点扶植的15个秧草生产基地和沿江开发的特种水产养殖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成为增加村级集体收入的必要补充。八桥镇八桥村近20hm2秧草生产基地, 今年每667m2净收益3000元, 再加上秧草收获后的秋熟生产, 全年村集体可增加收入20多万元。八桥镇红光村利用3.33hm2低凹地种植水生植物红菱并套养泥鳅, 每667m2净收益达5000元, 村集体增收25万元。三茅街道兴阳村利用江堤内废地改造了池塘养殖泥鳅, 通过一年的试验, 每667m2收入近2万元, 面积由开始的1.33hm2扩大到6.67hm2, 除去土地流转、养殖成本等费用, 村集体年收入可增加15万元左右。

1.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增添村级经济发展动力

近几年来, 我市在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中不断强化各项政策扶持力度, 在用地指标、资金安排、税费奖补、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都加大了扶持力度, 为村级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2010~2012年市财政连续3年补贴村级标准化厂房建设, 面积达11.47㎡, 金额1143.23万元。八桥镇永胜村新建标准化厂房6000㎡, 市、镇两级财政补贴200万元, 给予政策性奖补。该村通过厂房出租, 仅发包及上交收入就超过了50万元。

1.4 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 为提高村级集体收入开辟新的渠道

近几年来, 扬中市立足实际, 因地制宜, 充分挖掘区位资源优势, 参与现代服务业、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经营开发, 不断开辟增加村集体收入新的渠道。地处城区和集镇的村 (社区) 千方百计拓展三产服务, 成为增加村集体收入新的亮点。三茅街道大众村利用地处城边且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 利用社会资金合作创办了大众家具城, 仅此一项每年为村增加收入20万元。地处沿江近20个村建起集观光、垂钓、餐饮三位一体的沿江农业园, 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三茅街道兴阳村成立劳务服务公司, 承接省级渔文化科技园的整个服务, 努力增加村级收入。新坝镇双新村, 以资产资本化, 资本股份化为方向, 成立社区股份合作社, 与村骨干企业华鹏集团开展合作, 共同分享企业财富增长的蛋糕, 实现“企业增效、群众增利、村级增收”的同步增长, 村级稳定性收入突破200万元。

2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集体经济观念弱化, 缺少清晰的思路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基层干部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淡薄, 认为党的政策是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经济, 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领谁致富, 集体经济无关紧要。有些村干部只会怪没有资源、没有资金, 束手无策, 怨天尤人, 他们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思路未激活, “老办法不能用, 新办法不会用”,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方面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存在着“等、要、靠”的思想。

2.2 村级集体收入发展不平衡, 部分村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

2012年全市74个行政村 (社区) , 还有21个稳定性收入不足50万元, 甚至少的只有10多万元。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 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部分村依托传统产业和区位优势发展村办企业, 村级收入不断增加, 蛋糕越做越大。而少数村原来基础较差, 又无区位优势, 脱贫致富步伐慢, 与先进村的差距逐渐扩大。

2.3 财政转移支付有些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 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在农村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处理等公益性社会管理服务方面, 村和社区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上级补贴资金远远不够。在享受财政补贴资金方面, 市级财政资金到位, 镇 (区、街道) 的配套资金有很大一部分还没有到位。

2.4 村级经济发展受用地指标瓶颈的制约比较突出

建标准化厂房需三证齐全才能享受财政补贴, 获得优惠政策的扶持门槛比较高。部分群众支持村级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有一些村在盘活老厂区的资产, 新建标准化厂房时, 部分农户对用地补贴要价过高, 阻力较大, 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 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不仅是经济问题, 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3.1 选准村级领导班子,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高度重视增强村级综合实力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靠最基层的行政村来落实。行政村是国家稳固的基石, 行政村面临日益繁重的村级事务和社会各种矛盾的化解。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最重要的是要把村领导班子建设好, 关键是要有一个事业心强, 有经济头脑, 有经营能力的支部书记。要培养配备一批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带头人, 就能创新举措、攻坚克难, 实现村级经济新的跨越。各部门要全力以赴帮助化解村级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主动给基层排忧解难, 为基层创造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宽松环境。

3.2 坚持重点倾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工业规划区建标准化厂房, 要解决其用地指标, 减免办证的有关费用, 提高补贴标准。对人口已经达到5000人左右且稳定性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 垃圾处理和河道管护费等的补贴标准要提高。通过区别对待, 重点倾斜, 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以利于村级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促进平衡发展。

3.3 继续实行经济薄弱村的挂钩扶持

几年来, 我市重点开展的脱贫致富主题活动的实践证明, 实行领导、部门和企业“三挂钩”帮扶措施是帮助经济薄弱村引人引资、扶志扶资,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集体收入的好形式。要不断总结经验, 继续坚持挂钩帮扶, 从而使这些经济薄弱村感到有领导关心、有部门支持、有企业资助, 形成合力, 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也有利于部门有限的资金向少数经济薄弱村集中倾斜, 使他们早日走上强村富民之路。

3.4 创新发展理念, 优化发展途径

经济薄弱村自身要因地制宜, 寻找合适的发展途径, 更新观念, 创新发展。在发展业态上, 由物业经济向多元发展转变;在发展模式上, 由单打独斗向联合发展转变;在发展动力上, 由资源依赖向转型提升转变。

参考文献

[1]周家彪, 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J].求知, 2005, 11.

[2]朱新山,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 2009, 12.

[3]汪光华,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J].学习月刊, 2010, 02.

上一篇:浅谈内部审计制度论文下一篇:中学生优秀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