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秦兵马俑教案

2024-06-13

四年级秦兵马俑教案(精选9篇)

四年级秦兵马俑教案 第1篇

作者先写秦兵马俑举世无双,是的珍贵历史文物。再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说明它()。文中过渡句写到:兵马俑不仅(),而且()()。作者紧接着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使兵马俑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在文章最后,作者再次赞叹道: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的。

以这种方式进行课内知识回顾,旨在训练学生的总结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发展学生积累语言和摄取信息的能力;系统回顾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落实人文教育。

教材中的任何一篇选文都承载着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用教材教的是方法,学生除了学知识,还应该掌握表达内容的方法、驾驭语言的技巧。濮阳有著名的戚城文化遗产,我抓住这一宝贵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在本课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对濮阳的孩子来说,一是戚城不陌生,二是介绍自己家乡的名胜,他们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更容易调动内驱力,也就更容易收获成功的喜悦。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分两块内容:第一部分提取兵说明马俑特点的关键词: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第二部分板书写作方法:写实加想象。

四年级秦兵马俑教案 第2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词。

2、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搜索资料探究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展示课题,启发谈话。

边放课件(片头)教师边导入: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是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请大家谈一谈你知道的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

展示课件背景资料,师生欣赏。

师:欣赏以后,谁能讲讲秦兵马俑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生1:很神奇。

生2:令人难以相信。

生3:规模宏大

……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分析

1、规模宏大,体现在哪个自然段中。

生:第二自然段。

2、除了规模宏大,兵马俑还有哪些特点?在哪个自然段中进行了总结?

生: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第三自然段。引导认识过渡段及作用。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的要求:

(1)先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一读。

(2)再自读课文,抓住“规模宏大”一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一下,哪些词句体现了这一特点。

(3)再轻声读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四人小组完成填表。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四人小组互相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学生自主探究,同桌相互合作。

3、讨论交流

(1)、指名学生说出各种类型兵马俑所在的段及特点,并谈谈体会。

(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兵马俑,谈谈自己研究的收获。

(四)品读课文

1、我们知道了描写的各种兵俑类型众多,那么仔细看,又会怎样呢?

展示课件神态各异的兵俑。

2、用课件播放各种神态的.兵马俑,教师配乐讲解。

3、学生自由练习读第9自然段。

4、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5、知识点练习:“有的……有的……有的……”体会。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展示问题:秦军为什么如此强大?能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学习谈一谈吗?

2、学生发言,引导并展示军阵图。

(六)作业

水平四(八年级)《耐久跑》教案 第3篇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课标》) 的基本理念,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根据水平四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的要求, 结合本校小场地条件特点, 以往返跑为载体, 通过各种往返跑的形式和比赛, 让学生体验耐久跑呼吸方法、控制速度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耐久跑的能力。通过分层教学, 关注学生差异, 注重个体的自我学习评价。努力营造一种合作互助的学习氛围, 激发运动兴趣, 提高运动技能, 使每名学生都能感受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保证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耐久跑在田径运动中是以较长距离为单位的计时跑, 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 运动负荷较大的有氧运动, 其动作特征是两腿不间断地交替的周期性运动。耐久跑对心肺能力的有效提升决定了其健身性;技术相对简单, 对场地器材没有过高的要求决定了其普及性;机械地重复练习, 技战术变化和运动环境变化的单一决定了其枯燥性;练习初期的生理特殊反应及应对方法决定了其教育性。本课选择往返跑教材, 其理由有三:一是受学校场地小、多班级同时上体育课的客观资源和事实所限;二是往返跑完全能够承载耐久跑的呼吸方法、控制速度的方法等教学内容;三是往返跑技术在球类等多种运动项目中也经常用到, 可以形成技能迁移。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水平四 (八年级) 的学生, 正值青春期的他们, 身体处于快速的发育期, 对技术概念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但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不平衡致使他们意志品质和忍耐性较差。加之耐久跑的形式枯燥、过程“痛苦”而使众多学生有抵触情绪, 大多处于被动练习。学生整体耐力基础薄弱, 水平参差不齐, 差别较大。以上这些都为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丰富练习手段、实施分层教学、进行差异化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设计流程和思路

准备部分的移动技能游戏恰巧结合了往返耐久跑中的加减速和变向转身技术, 使学生在快速移动中提高灵敏与反应能力。

基于对本课内容和目标的分析, 在课的基本部分, 设计了三个环节—“往返体验跑”、“往返跑 (pac e跑) ”、“往返接龙跑”。25米往返体验跑是定量跑, 每名学生练习10个往返, 每个往返限定在15秒之内即可。本环节除了让学生体验耐久跑的呼吸方法和跑步节奏之外, 其核心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往返跑临近终点时, 如何节省体力, 用惯性降低自己的速度并且合理地完成转身, 改变学生盲目地加减速所带来的体能消耗。为此, 在起跑线和终点线之内又设置了2个显著的标志,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学生到达什么地点应该合理地加减速。这种加减速, 是显性的和可观察的。之所以采用团队集体跑, 其意图是减少弱势群体的心理压力, 增强信心, 使他们专心投入到学习之中。

同质分组往返跑 (p ac e跑) 是本节课的重点, 其启示是贾齐教授介绍的日本山本贞美“往返耐久跑事例”。依据本单元前一次课的测试结果, 教师事先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并计算各组本次课往返的单程距离。其规则是:当教师发出信号时, 学生应该正好到达端线, 并且开始折返。如果在信号发出时学生尚未到达端线, 则应该加速到达端线后折返。如果学生在信号发出之前已经到达端线则等待信号发出后再进行折返, 以准确到达端线次数的多少作为自我评价的尺度。主要意图在于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发展学生对速度的有效控制能力, 注重自我的纵向比较, 而不是单一的横向比较。摒弃了田径项目仅仅以高、远、快作为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

往返跑接龙是本次课的竞赛部分, 因为评价的标准是各组最终轮换人数, 各同质组的跑动距离不同, 结果实难预料, 竞争会相当激烈。又因比赛持续的总时间较长, 即便是每组学生的逐一轮换, 其间隔休息时间仍然很短。所以, 这个比赛既能发展学生个体的绝对速度, 又发展了学生的速度耐力, 而这些都是耐久跑必备的基本素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课采取每一环节练习之后学生自己进行自测心率, 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直观数据的支撑下结合主观体验, 根据不同负荷强度的心率变化来合理地控制跑步速度。这也是《课标》运动技能目标下对水平四学生“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基本要求。

五、预计运动负荷

预计本次课学生的运动强度为最高心率170次/分左右, 平均心率130次/分左右, 练习密度为50%左右。

在尝试中发展, 在交流中提升

一、前期准备

为了上好试讲教案, 笔者首先是细读教案, 将设计说明、课时计划、单元计划、课后反思等进行了认真研读。该课时计划受启于北京师范大学贾齐教授的《sports教材化方法的研究—以山本贞美的教材事例为中心》一文中介绍的“往返耐久跑 (pace跑) 事例”, 笔者将贾教授的文章和课时计划结合研读, 对该课时计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按照单元教学安排, 该课时是《耐久跑》单元教学的第4课时, 前3次课需要学生了解3分钟25米往返跑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还要采集学生3分钟25米往返跑的原始成绩。正常情况下一周多的时间无法完成这些课时, 笔者打破常规, 将3分钟25米往返跑的学习和成绩的测试安排在1节课内完成。为了上好这节课, 笔者对基本部分的3个内容实施了片段化教学尝试, 通过试讲发现, 学生对于团队匀速跑 (50%~60%速度绕标志物跑) 缺乏基本体验, 总是和比赛一样, 快速地奔跑, 经过几次调整和提醒纠正, 情况有所好转;对于控制速度的编队pace跑, 学生习惯快速跑到折返点等待, 一般经过3次往返跑和教师的提醒, 学生基本能够做到10秒返回到折返点。在折返跑沙包接龙比赛中, 个别学生存在投机现象, 选择距离短的一组, 导致距离短的组人数太多, 经过笔者的动员和调整, 基本实现小组人数的平衡。

二、整体试讲

经过前期的准备, 笔者决定对教案进行整体试讲, 在前2次的试讲中, 队伍的调整和各环节的衔接出现了问题, 尤其是基本部分团队往返体验跑和控制速度的编队跑, 由于分别采用了异质分组和同质分组2种形式, 学生不能按照要求快速分组, 浪费了较多的时间。第3次试讲, 笔者课前事先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说明, 在异质分组时让学生根据自己3分钟25米跑的测试成绩选择组别, 这样就节省了学生分组调整的时间, 练习密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第4次试讲, 笔者上了1节展示课, 邀请了学校的体育教师观摩并组织了课后评课, 评课时, 热心的同行们为笔者指出了很多问题, 对于教学中场地利用不足、教师讲解过多、练习密度低等问题, 也提出了许多建议。笔者根据观摩教师们提供的建议进行了重新设计, 对于学生的分组也做了适当的改变, 如, 折返跑沙包接龙第2环节“3名学生1组3分钟往返跑”, 针对各组人数不均的情况, 要求每组自由组合成4个小组 (因为每组大约在10个人左右, 分成4个小组, 基本保障每组有2~3人) , 这样的安排也保证了3分钟团队接力各组的跑动距离基本一致。在第5次试讲时, 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学生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多数学生心率测试达到了165次以上。

三、试讲感悟

1.充分体现《课标》思想。教案选用具有较高价值的3分钟25米折返跑教材对学生实行耐久跑的教学, 将单调、枯燥、机械重复的耐力跑改为学生感兴趣的往返跑、控制速度跑、往返跑和接力跑,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标》思想。

采用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相结合的形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组别, 实现了分层教学, 体现了《课标》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的教育理念。

2.学情准, 实用性强。教案设计学情分析准确, 针对水平四阶段学生身体快速发育、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 分别采用异质分组团队往返跑、同质分组控制速度编队跑、有差距的折返跑沙包接龙等形式, 让学生在不同场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基本部分的3个练习环环相扣, 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 让学生通过递进性学习, 实现教学目标的逐个达成。针对学生体质有差距的现状, 设计中采用了差距跑, 学生可以各取所需, 让优秀者能提高, 后进者有目标。由于充分地考虑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生实际, 教学的设计实用性强, 试讲教师经过简单的准备就可以拿来就上, 并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3.启迪思考, 体现创新意识。各地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体育场地小和体育设施、器材不足等实际问题, 于老师的教学设计就给笔者一个很深的启迪:在现有情况下, 如果教师能够坚持进行改革创新, 仍然可以呈现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耐久跑教学习惯于让学生绕操场跑圈或到野外进行练习, 跑圈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越野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于老师巧妙地抓住耐久跑对速度的控制是第一要素这一特点, 利用小场地变“跑快”为“跑准”, 学生通过不断获得“距离、时间”的信息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步频和步长, 最终学会耐久跑呼吸与步伐协调配合, 掌握合理分配体能, 有效控制速度的方法, 可谓创意十足, 亮点频频。

四、建议

1.尽量提供课堂实录。对于试讲教案, 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体现设计者的意图, 建议附上教案设计者的课堂实录, 这样有助于深入了解教案, 了解设计者的设计初衷, 对于一些文字简略的环节有清晰的了解, 如, 在准备活动中移动体能热身游戏 (快走—单脚跳—慢跑) 3种方式如何变换, 每名学生可能有自己的安排, 但是慢跑和单脚跳完毕后测试的心率却是不同的。再就是放松整理“我俩有默契”, 笔者没有找到相关的游戏内容, 只好改成“发电报”游戏, 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心率的测定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 笔者建议对于试讲教案最好能够提供一份设计者的课堂实录, 这样能更快地帮助试讲者理解设计意图, 发挥教案的最大效用。

2.教学分组由4组变成6组。教案中教学组织的形式基本上是按照4个组别展开, 笔者建议改为6组, 一是因为初中阶段班额较大, 一般在50人左右, 分成4组, 每组10人以上, 在团队跑时易发生安全隐患;且折返跑接龙阶段学生活动量较少, 3分钟折返跑每人只能跑2~3次, 量和强度不足, 无法实现发展学生体能、提高运动负荷的目的。将组数调整为6组, 每组学生人数减少, 减少了安全隐患的发生, 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负荷。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王志强

(山东省滨州市滨州高新区中学)

设计亮点纷呈实践瑕不掩瑜

一、设计亮点

1.理念清晰。该设计秉承《课标》理念, 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执教者以往返耐久跑为载体, 通过改变耐久跑的练习形式来增强学生的体能, 引导学生在接龙游戏中合理运用耐久跑技术, 巧妙地融合了“技术、体能、运用”3个维度。这样的设计不仅简洁、有趣, 还切实解决了场地小、学生多的问题。

2.分组合理。执教者在体验跑中采用异质分组, 旨在减弱少数学生的心理压力;在pace跑中采用同质分组, 利用距离变化和信号提示让学生做自我纵向比较;在接龙比赛中采用了分组轮换强化学生的速度耐力。

3.计划完整。课时计划源于单元计划, 执教者的单元计划规范、完整, 所设计的6课时内容明确、合理, 单元目标定位比较准确, 制订的课时目标、重难点针对性较强, 设计的学习策略简单、实用。

4.自测心率。学生通过自测心率及时了解锻炼情况, 学会了利用心率变化来控制跑的速度, 达成了水平四运动技能目标中“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基本要求。

二、改进建议

1.课时学习目标不够具体、明确。执教者的课时学习目标稍显笼统, 尤其是技能目标没有具体的观测和操作要求。可修改为“通过往返耐久跑练习, 90%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利用惯性来节省体能, 能在3分钟内完成10次往返, 其余学生能合理分配体能并完成6次以上往返。”

2.沙包的使用效果不明显。执教者在准备部分和接龙比赛环节都使用了沙包, 其设计意图可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或突出一物多用, 但设计中的文字表述比较模糊, 笔者不清楚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导致预期效果不佳,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徒手类的热身练习, 还可以借助标志盘设计一些新颖、有效的辅助练习。总之, 耐久跑的辅助练习应尽量简洁、实用。

3.基本部分稍显臃肿。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 基本部分是明显超时的, 如果按要求完成往返体验跑、编队pace跑和接龙比赛, 至少需要28~30分钟, 这将导致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缩减时间;如果按照设计中的时间预设, 那么完成3个部分的学习仅仅是走个流程, 实际效果不理想。建议往返体验跑1次, 大致时间3分钟;编队pace跑为重点, 时间可安排为12~15分钟;接龙比赛5~6分钟, 先向学生明确接龙比赛的要求, 然后体验1次、比赛1次, 可以采用击掌的方式代替接力棒等器材。这样学习内容重点明晰, 效果明显。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王志强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中学)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4篇

所教年级:四年级

所教册次、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设计主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 A—Lets talk

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課为对话教学,主要教授句型:What time is it ?Ittime for...句型。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对话内容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在教学中我从本班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了一系列的听、说、演、唱、玩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交流情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使他们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本课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

本课教学的句型what time is it ?It is time …句型是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它将贯穿本单元,通过对句子的掌握,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运用这个句子。进而为以下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2人,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很浓,知识储备很好,但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素质较差,语言运用能力也较差,学习比较被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我班的学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 time is it?It is….Its time for….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运用。

2.能理解并运用Just a minute.Lets run!和go home三个短语和句子。

3.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作息。

4.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问答以及句型Its time for….的用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回答。

2.Its time for…的用法。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一些习惯表达法的理解和发音,比如:Just a minute. shool is over .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中文为主 + 所教学科目标语言)

1) warm-up

设计意图:播放英语歌曲,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句型,在问候中提到了Kids 这个单词,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个单词的意思,为“Go home ,kids “ 这个句子的学习打下铺垫。

1.Sing a song

2. 出示上一节课的图片,复习学过的单词组。通过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lets do的内容.

3.问候学生:Good morning kids , .what time is it ? 让学生用Its … 、Its time for…句式来回答问题,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给予指导。

2) Revision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既练习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复习了所学知识,并且为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游戏:“听句子,拨表针”

老师说出Its time for music class 等句子,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将自己的表针迅速拨到相应的位置上。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并给予鼓励。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息时间表。找学生到前边来向全班同学用所学的句子进行表述。比如“Its …oclock .Its time for…

3) Presentation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借助图片,和教师形象的肢体语言,以及游戏等环节,利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灰太狼,喜羊羊的形象,将“大灰狼,几点钟了?”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没有学习压力的状态下,自然地接受语言信息,体会语言在情境中的运用

1.教师设计导语并且出示“下课”的图片,说: school is over ,让孩子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师出示已经准备好的钟表并向其他同学提问:What time is it? 引导学生回答 ,练习几次后教师示意学校的放学时间,待其他学生做出回答后, 教师自然引出Oh,its 4 oclock now.School is over. 教师领读School is over.然后将School is over.Lets go to the playground.合起来分男女生练读,并引导学生回答:OK. 反复进行练习。

2.教学Just a minute.

教师说:School is over. But I want to know Where do you want to go?教师出示课件,出示(Let.s go to the playgroud , Lets go home Lets run)句子,通过肢体语言告诉学生这几个句子的含义 。并且通过不同方法读句子。But Where do they want to go?教师故意设下疑问,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教师假装没倒好磁带,边说Just a minute,边摆弄录音机,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领会Just a minute的含义。提问学生回答,对于回答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接着教师领读Just a minute。

3.教师用英语说:我累了,让我们做个游戏吧!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灰太狼的角色,老师扮演喜羊羊,看课件的钟表,做“wolf ,wolf what time is it ?的游戏。根据回答的时间说出Its time for( lunch/breakfast/dinner/English class/school) , 让学生来判断喜羊羊回答的对不对。教师多找几个学生做这个游戏。

4.小组分角色扮演来模仿刚才的游戏来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找最好的小组到前边进行表演。

5. Lisen to the tape .

(1)出示对话的图片的课件,让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给的问题卡片边听边看边思考:

Picture 1:Where do they want to go?

Picture 2:Where are they now?What time is it now?

Picture 3:Whos the man?What does he say?What time is it now?

听完录音,每听完一幅图的内容就请学生回答问题,以检查对对话的理解程度。听完录音后让学生完成课件上的填空。

(2)Listen and repeat. 学生再次听录音后,完成课件上的填空内容。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首先,在课堂上。我运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充分调动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首先我利用教师评价对在进行角色表演中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加五分的鼓励,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都想积极参与,效果很好。其次,在进行Lets play 的环节时,我利用小组之间的互评,结合教师的评价,对表演好的小组进行加分,并且通过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出本节课最佳明星和最佳小组。

评价方法:

四年级秦兵马俑教案 第5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8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10个字。积累精彩的词句。

3、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想象、感受兵马佣的神态和气势,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说明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教学重、难点: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山陵东侧,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

这便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出示课题,齐读。

二、看录象,创设情景

1、仔细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练读,读给同桌听。

3、说说兵马俑给你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正音。

2、理解词义,可联系上下文,也可查字典。

3、指名试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四、精读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集体讨论。

(1)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2)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指导朗读前四句,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了解列举数据的说明方法。

4、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潮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5、读最后一个长句子,前半句讲了兵马俑的恢弘气势,“看上去真像……”讲兵马俑的高超制作工艺。

6、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课文除了讲“规模宏大”,还讲了兵马俑的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3段(3——8自然段)

1、提出要求:这一段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它们有什么样的鲜明个性?用笔在文中画出有关的词句。

2、学生自学。

3、同桌交流。

4、集体讨论,交流。

(1)从“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最前列”和“神态自若”的描写中,感受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特点。

(2)从“体格健壮,体态匀称”及穿着装扮,手持各种武器,“目光炯炯,双唇禁闭,神态严峻”中,体会武士俑威武凝重的特点。

(3)从“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中体会骑兵俑的勇猛善战的特点。

(4)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马俑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

5、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表意见后,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自由穿插。了解列举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6、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1)读第8自然段,填空: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有的————,好像———;……

(2)用“有的……有的……”和“好像”练习说话。(3)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学习一、四段

1、指名读第1段

(1)“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秦兵马俑的价值怎样?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导朗读,抓住“举世无双”、“享誉世界”体会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以及为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3、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和文章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

4、总结。

这篇课文生动的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4、秦兵马俑界)

(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勇气概

四年级秦兵马俑教案 第6篇

【教材简析】

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与“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与兵马俑有关的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揭题,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

如,秦兵马俑在哪里?是什么样?是怎样制成的?是怎样被发现的?兵马俑有哪些特点?课文是怎样描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梳理问题

⒊交流资料。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正确流利。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2.学生自认生字新词

3.理清层次

第一段(1):(总起)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第二段(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第三段(3-8):写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第四段(9):(总结)秦兵马俑在世界雕塑史上的地位。

三、阅读课文,探究交流

1.阅读提示

(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就能明白的。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每个部分讲的什么?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3)文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重点读一读。

2.自主交流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已经读懂了什么?

二、精读选段,合作探究

1.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①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大。

2.第三至八自然段: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①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个性特点

将军佣:身材魁梧头戴军冠 身披铠甲 手握宝剑

昂首挺胸神态自若 久经沙场 肩负重任 (沉毅多谋)

武士俑:体格健壮 体形匀称 身穿战袍 披挂铠甲

脚登战靴 手持兵器整装待发 (威武凝重 刚烈豪爽)

骑兵佣: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 (勇猛善战坚毅顽强)

陶 马:形体健壮 肌肉丰满 跃跃欲试 撒开四蹄

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神气活现 斗志昂扬)

②体会:“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这句话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作者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理解:“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理解:“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作者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理解:“……”省去了什么呢?(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③理解:“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宏大”是巨大、宏伟的意思。这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该句前一段是说兵马俑规模宏大,该句后面的6个自然段详细描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先是分别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等,表现出“类型众多”;然后用“有的……有的……”句式,描述与想象相结合,表现出兵马俑各异的神态。文中讲到的每一个兵马俑都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个性鲜明”。

3.自主体会第一和九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说明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全文,“绝无仅有”“惟妙惟肖”说明秦兵马俑展示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非凡创造力。

三、总结全文

1.中心:《秦兵马俑》通过介绍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2.写作特点

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作业布置

设计一份与兵马俑有关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 绝无仅有

四年级秦兵马俑教案 第7篇

一、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游览颐和园的美好印象,前往西安。那里有一支震撼人心的“威武之师”—秦兵马俑[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首先来看一下本堂课的课堂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1、解释课题:

同学们,你知道是什么俑吗?

俑是古代陪葬的偶人,秦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随葬的陶兵,陶马。这个庞大的雕塑群,本来已经随秦始皇尘封于地下,在1974年春天,一个农民打井时,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最终发现了秦陵兵马俑。全世界都震惊了,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看过兵马俑后说: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同学们知道这个奇迹在什么地方吗?(西安)

师:真的如他们说的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让我们亲自看一看这第八大奇迹吧!(出示课本插图)

师:谁能说说看后的感受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点评)

教师总结: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这是中国人的自豪。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1、快速、自由地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评价秦兵马俑的。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划出作者评价秦兵马俑的语句。那几个词最能体现作者对秦兵马俑的高度评价。

3、师边小结边板书:作者在开头时说秦兵马俑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结尾时又说它古今中外的雕塑史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板书: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绝无仅有)

过渡:作者为什么如此评价秦兵马俑。文中有句话概括的好,你能找到吗?(1、指名说出这句话2全班齐读

3、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二、细读课文,探究文本

过渡: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本课主要介绍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你能找到相应的段落吗?(学生自由回答,师板书)规模宏大(2)类型众多(4-7)个性鲜明(8)1,感受规模宏大

(1)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体现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语句,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吧!(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

(2)学生读文,自由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并相机出示一号坑图片,让学生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5)说说作者运用这怎样的方式来写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

2、体会个性鲜明

过渡:是不是光凭规模宏大就能成为世界奇迹呢?

自由朗读课文4-7自然段,看看作者重点介绍了哪几种类型?

3、感悟个性鲜明

过渡:刚才跟着作者的笔触,借助详实的数据让我们感受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通过细致的描绘让我们认识了几种栩栩如生的兵马俑类型。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下到坑内,俯下身子去端详那神态各异的兵马俑,感受他们轻微的呼吸声吧!

(1朗读第8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2出示一组“神态各异”的兵马俑的头像,看到这些图片你最想用哪个词来形容?(神态各异)(3)刚才大家说这些不同形态的兵马俑可以用“神态各异”这个词来形容,你能用文中的语句来解释一下这个词吗?(有的----好像-----有的----好像-----)细心的同学都发下现了,文中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能发挥想象用“有的----好像-----”接着作者写的再写一个句子吗?

(4)说说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5)师生合作朗读第8段。三,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作业

(1)选择课文中的几个成语,描写你印象中的秦兵马俑(2)积累课文中的成语。

板书: 秦兵马俑

四年级秦兵马俑教案 第8篇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江苏省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意见》为依据,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

通过篮球传切配合战术的学练,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和篮球素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提高、掌握传切配合战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篮球传切配合战术是指进攻队员之间利用传球和切入技术所组成的简单配合,在篮球比赛中被广泛运用,是篮球战术配合技术的基础和前提。传切配合对学生的篮球基础、假动作摆脱防守、传接球时机、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等动作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在学练过程中,突出重点、分步骤、多方法练习。

三、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其身心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已经具备了团结协作的意识,有争强好胜、追求高难度动作的意识,但是学生身体素质有差异,篮球水平不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巩固已有技术,学习基本的篮球战术配合。

四、安全预防措施

1.准备活动要充分,做到以预防为主;加强思想教育,组织好课堂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每组体育骨干负责本组成员的练习顺序。

2.着装和场地检查到位,充分利用两块篮球场,保持练习距离。

3.具有自我保护意识,注意跑动路线的合理性,加强学生运动情绪和运动量的调控。

五、教学流程

热身慢跑→侧身跑、变向跑、交叉步、侧滑步→熟悉球性练习→复习传接球技术→复习运球急停急起→讲解示范传切配合技术→徒手无球跑动路线练习→传切配合完整练习(分三个层次)→小组展示→30米运球接力加俯卧撑练习→放松练习(韧带拉伸)→总结点评。

作者简介:盛加利,中国学校体育名师培养计划“骨干教师”,灌南县初中体育学科带头人。曾获县优秀教练员、县教科研能手等荣誉。有数篇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主持连云港市教科所课题“基于体育‘2+1’背景下,学校家庭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并顺利结题。

点评:

本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技术与战术相统一的教学目标。重视学情,重视学生的基本篮球技术练习,善于抓住“篮球战术——传切配合”的本质,“贴近防守、快速摆脱、跑弧切入、接球”进行教学,教学实效性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于推广。课时计划语言精练,表现力强,教学反思非常中肯,非课时设计教师拿上此份教案也能很好地上课。美中不足的是课时计划没有明确说明技术动作要领,练习密度设计过小;单元计划缺少教材学情与设计意图分析。

点评人:重庆市九龙坡区教研员屈明

日常的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大都会进行篮球单个技术或简单的技术组合的教学,战术配合教学不太常见。

本课时教学内容是传切配合,它是篮球基础配合中的最基础的进攻配合,是传球和切入两个技术所组成的简单配合。纵观教学设计,认为这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围绕目标,展开教学

本课时教学目标是“通过一传一切练习,学生学会用假动作摆脱对手、侧身快速切入,在有防守的情况下,能够基本掌握传切配合的方法、动作流畅、路线正确、且效果好”。盛老师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了课时教学。

准备部分,结合侧身跑、侧滑步等进行热身慢跑,无形中渗透了传切配合中侧身跑进的动作要素。

基本部分,通过复习传接球和运球急停急起,为传切配合中的传接球和摆脱对手打下基础,即为进一步学练传切配合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而后的传切配合各种学练更是与目标紧密相连。

2.主线清晰,重点突出

课时教案中,我们不难看出:盛老师以技术教学为主线(即以传切配合战术教学为教学主线),突出“摆脱对手、加速切入”的课时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每一个学练环节的练习时间和次数,在基本部分后段“运球接力跑30米加俯卧撑”作为“课课练”内容。彰显了“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性质,使技、战术学习与体能提高有机结合。

3.关注差异,因材施教

无球跑动、二人传切配合接传接球投篮练习中,盛老师均按基础不同分组进行练习,对不同水平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从而保证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充分体现了“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

可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问题:

1.建议课时设计中的“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安全预防措施”与具体的课时教学内容相结合,使这些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议利用篮球基础配合的特点,寓“合作意识”于战术教学中,以期在日常教学中结合课时内容进行体育德育教育。

四年级秦兵马俑教案 第9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上一篇:阿尼帕慈善母亲协会工作总结下一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