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黎和会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6-01

1 巴黎和会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5篇)

1 巴黎和会 教学设计 教案 第1篇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被和会所排斥的国家;控制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帝国主义参加会议的目的;帝国主义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争斗和在中国山东问题上的勾结;《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特别关注有关疆界问题和殖民地问题方面的规定。

2、理解: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各自图谋背后的背景原因;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凡尔赛和约》的掠夺性与强迫性。

3、理解和约主要条款对德国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以及难以忍受的原因所在;和约部分条款背后所潜伏的危机因素。

4、利用现象与本质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帝国主义大国在会上所提出的建议看似是为了和平,实际却隐藏着充满私利的用心。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原理,揭露列强的真实用心;用联系的方法,联系各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列强在会议上争夺与勾结的原因。

2、用具体分析方法,揭示《凡尔赛和约》关键条款的背后用意;分析与评价《凡尔赛和约》背后的危机。

3、在师生配合基础上,利用概括和抽象的方法,分析和评估《凡尔赛和约》的客观作用与局限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列强在和会上争夺与勾结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巴黎和会的性质、帝国主义各自阴谋的正确认识。

2、通过了解中国在会上的遭遇,使学生形成仇恨帝国主义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情感和为国奉献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列强出席会议的图谋及对其的理解;《凡尔赛和约》的核心内容以及对和约的评价。

难点:对《凡尔赛和约》若干内容的理解;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巴黎和会

教学过程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巴黎和会召开前和会议进行中的有关问题;二是《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内容虽不多,但内涵丰富。一战后战胜国集团召开了巴黎和会,他们根据变化了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通过签订《凡尔赛和约》建立了战后欧洲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

在学习关于出席会议的大国的图谋以及在对德问题上的争夺的内容时,为使学生能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进而巩固记忆,可尝试采用学生角色进入的方法。事先选定某些学生,或由学生自荐,来扮演某个大国的角色,站在这个大国的立场上、熟悉这个大国当时背景的情况下,设计自己出席这次会议争夺权益的目标。

在学习第二目关于《凡尔赛和约》的评价内容时,先不急于做出评价和结论,可插入一段学生活动,以便对此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为加深对巴黎和会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理解,可先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然后指出:战争仅仅是帝国主义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它仅为实现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而外交是政治的延伸,因而,争夺只不过从战场转移到谈判桌旁。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夺:

1、召开的时间、地点: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备课资料】法国封建时期的华丽纪念碑——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Versailles)位于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她作为法兰西宫廷长达107年,同时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它是17世纪专制王权的象征,也是法国古典主义艺术最杰出的典范。

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村落,是路易十三1624年在凡尔赛树林中造的狩猎宫。1661年,由路易十四改造成一座豪华的王宫。是著名建筑师勒•沃•哈尔都安和勒•诺特尔精心设计而的。该宫于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宫占地111万平方米。宫殿主体达707米,有700多个房间,中间是子宫,两翼是宫室和政府办公处、剧院、教堂等。室内地面、墙壁都用大理石镶嵌,并饰有雕刻、油画等装饰。中部的镜厅是凡尔赛宫不同于其他皇宫的地方,长73米,宽100米,高12.3米。拱顶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长廊一侧是17面落地镜,镜子由483块镜片镶嵌而成,将外面的蓝天、绿树都映照出来,别有一番景色。厅内两旁排有罗马皇帝的雕像和古天神的塑像,并有3排挂烛台、32座多支烛台和8座可插150支蜡烛的高烛台,经镜面反射可形成3000支烛台,映照得整个大厅金壁辉煌。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正宫朝东西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顶建筑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有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而雄浑。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1789年路易十六当权时,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奢侈豪华达到极至,终于引起人民的愤慨,大革命期间,凡尔赛宫几乎被荒废。直至1837年,路易•菲利浦才重新修理,把它改为法兰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美术、雕刻等许多艺术品。19世纪下半叶,凡尔赛宫又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政治中心。1870年,普鲁士军队占领凡尔赛。第二年德皇在此举行加冕典礼。同年,梯也尔政府盘踞在凡尔赛宫,策划了镇压巴黎公社的血腥计划。1871—1878年,法国国民议会设在这里。1875年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法兰西共和国。1919年6月28日,法国及英国等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达200多万。凡尔赛宫除供参观游览之外,法国总统和其它领导人也常在此会见或宴请各国国家首脑和外交使节。

2、参加国与操纵国:

参加国:战胜国,德、奥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

操纵国: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和会席位:划分为三等,一等的五个大国英美法意日可以有5席,其它一些国家3席,一些新成立、新独立的国家2席,中国被划为最末一等,只能有2个席位。这是由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准则所决定的。一方面,帝国主义在国际关系舞台上一直讲实力原则,从来不讲国家与民族的平等;另一方面,就战争作用方面来说,广大中小国家对战争未能发挥决定作用。帝国主义自然不允许这些国家参与重大国际问题的决策,从而影响它们自己利益的实现。

3、各自野心和意图:

(1)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而称霸世界。(2)英国:利用战胜国的地位,吞并已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一些领地,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同时利用美国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大陆。

(3)法国:削弱乃至肢解宿敌德国,把中、东欧国家纳入防御德国的“体系”,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扩大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

(4)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以便进一步侵略中国,并占领战前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

(5)中国: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出席巴黎和会的各国领导人的雅号:美国总统威尔逊,博学多才,工于辞令,带着《十四点和平计划》出席巴黎和会,大唱高调,被称为“百灵鸟”。法国总理克里孟梭,78岁高龄,政治手段狠毒,发言咄咄逼人,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著称,在和会上采取强硬的态度,力图削弱德国,不让德国东山再起,被冠以“老虎”称号。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能言善辩,为自己的利益,既不愿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又力图夺取德国海外殖民地,被称为狡猾的“狐狸”。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对意大利利益有关的问题谈起来滔滔不绝,对其他问题少开尊口。被称为“无足轻重的伙伴”。而日本内阁大臣牧野对涉及远东的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但对欧洲事务则漠不关心,为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因而被成为“沉默的小伙伴”。巴黎和会上的“巧合”与刻意安排: ◇举办和会的地点——凡尔赛宫

1871年,德国人正是在此地举行了德意志帝国统一的仪式。◇《凡尔赛和约》签字的地点——凡尔赛宫镜厅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正是在此地加冕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会议正式召开的时间——1919年1月18日

1871年,德国人正是在这一时间举行了德意志帝国统一的仪式。◇会议结束和签字的时间——1919年6月28日

1914年,奥匈帝国正是在这一天得到德国支持后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4、在对德问题上的争斗:

法国:极力主张最大限度制裁德国,甚至建议将德国莱茵河西岸的领土分割出来,建立一个受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以实现肢解德国的目的; 英国:出于传统的“均势外交”政策,不想把欧洲政治平衡打破,不愿因过分削弱德国而导致法国称霸欧洲的局面出现,因此极力反对法国的主张,特别是建立“莱茵共和国”的主张;

美国:想法比较复杂,且有所矛盾。美国反对过分制裁德国,特别是建立一个法国控制的“莱茵共和国”的建议。但又不能不考虑到法国未来的安全,只能与英国一起承诺一旦遭到德国的进攻,将联合援助法国

5、在山东问题上的勾结:

(1)中日对山东问题的争斗:日本希望把在战争期间从德国手中夺来的山东据为己有。中国则要求收回山东主权,并在会上对日本进行了一定的抗争。(建议在此引述教材“历史纵横”的内容)

(2)帝国主义国家的勾结:英法与日本缔结密约,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而美国虽然反对日本的要求,但由于私利的考虑没有坚定地支持中国的合理要求。最终导致日本实现了自己的意图。

(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和人民反对和约的压力下,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了压力,在经过36次谈判后,双方终于在会外签订了条约,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二、《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中国在五四运动后,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则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所以也不签凡尔赛条约。从1919年3月开始,谈判由五个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政府首脑和外长组成的“十人委员会”主导,该机构组成复杂,矛盾重重,难以做出有效决定。谈判过程中日本和其余各国外长先后退出十人委员会,实际上只剩“四巨头”,后意大利因对南斯拉夫的阜姆(现里耶卡)的领土要求被拒绝也退出时,最终的谈判由三大(英国、法国、美国)的政府首脑,即英国首相乔治、法国总理克莱蒙梭、美国总统威尔逊把持。

1919年4月29日由德国外长乌尔里希•格拉夫•冯•布鲁克多夫-兰祖率领的德国代表团抵达凡尔赛宫。5月7日德国代表团接受战胜国提出的条件,内容包括将德国领土分割一部分给邻国,战胜国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国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等。但因德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德国政府认为以上条件不公并提出抗议,随即退出和会。6月16日,当条约内容在议会提出时,德国夏的曼首相拒绝签署;6月21日,内阁总辞职。此外,德国海军舰队司令官洛达少将命令海军舰队自爆,德国的学生们更愤怒地群聚在街道上焚毁法国军旗,展开示威行动。6月22日,继夏的曼首相之后成立的鲍亚内阁,却在国民议会上决定接受此和约,原来拒绝引渡战犯的要求,也在法国总理克里蒙俊所率领的联合代表团威胁恐吓下屈服,最后是在毫无任何保留下,全盘接受和约内容。但是正因为凡尔赛和约内容过于严苛以及法国存心报复下,加上赔款数字过于庞大,导致德国经济崩溃。

1、主要内容:

(1)重划德国疆界:分西、东、南部三块。

西部: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关于法国占领萨尔区问题,要解释法国为什么执意要占据萨尔区的原因。法国代表提出阿尔萨斯必须归还,并且依照1790年以前的归还,这意味着原属德国的萨尔煤矿区也将由法国控制,萨尔区的储煤量相当于法国全国煤炭蕴藏量的40%,而且还紧邻法国的洛林铁矿区,将两者联合起来,无疑将极大推动法国重工业的发展,同时制约德国重工业的发展。关于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问题,指出这是对法国建立莱茵共和国方案没有得到实现后的一个妥协的产物,在削弱德国国防力量的同时,也给予法国一定的心理安慰。

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永远禁止德奥合并是防止这两个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国家合并后更为强大,威胁欧洲其他国家的安全。关于德奥关系问题,说明这里隐含的协约国的深远意图:奥地利与德国在民族和历史上的密切联系,以及奥地利在军事上受德国影响,也有较强的军事能力,所以,德奥的合并对它们的欧洲邻国来说,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并将波兹南等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出一条“波兰走廊”作为波兰出海口,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

关于德波关系问题,要指出:战后波兰复国使得德国版图大为缩水,特别是“波兰走廊”的存在,将经济发达的东普鲁士分割为一块飞地,其目的在于以波兰去牵制德国;使德国蒙受了领土、经济上的双重损失。而这一安排是对德国领土的最大分割,是德国难以忍受的,也成为后来德国发动对波兰战争、挑起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借口。

总之,《凡尔赛和约》让德国损失了13%的领土(约2.7万平方千米)和10%的人口(约800多万)。

(2)分割德国海外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澳、日等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德国挑起战争的目的是要夺取更多的殖民地,但结果事与愿违,还丧失了自己原属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这对德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但对殖民地人民而言没有任何实质变化,此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不断高涨。

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属东非除卢旺达和布隆迪委任给比利时、基翁戈委任给葡萄牙统治外,大部分地区都委任给英国统治。多哥分给了英、法两国统治,喀麦隆也被英、法两国瓜分。德属西南非洲交给南非联邦。新几内亚岛的德属部分分给了澳大利亚,萨摩亚群岛分给了新西兰。日本则占领了太平洋中部的德国殖民地马绍尔群岛、马利亚纳群岛和加洛林群岛。

关于“委任统治”的形式问题:解释“委任统治”的来历与基本内容。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旧的殖民体系再也无法按照原有的形态存在下去了,帝国主义不得不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动,给殖民统治继续下去维持一个法律依据。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殖民地宗主国大都是战败国的,当地人民都设想利用战败国的不利处境争取民族独立,如果战胜国以不变的形式进入这些殖民地,不会被当地人民轻易接受,这迫使它们改变策略。委任统治的实质,只不过是一种新的、更隐秘的殖民主义统治政策。

(3)限制德国军备:①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②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③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水艇,海军只许拥有轻型战舰;④莱茵河东安50千米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

关于德国兵役制的问题:解释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内涵,它是义务兵役制的进一步扩大,以全民为征兵对象,所有适龄青年都要服役一段时间和普遍接受军事训练。这种兵役制常常与军国主义相联系,协约国禁止德国实行这样的兵役制,目的是要约束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关于允许德国陆军拥有10万人:说明其目的是能够让德国资产阶级有足够力量镇压国内人民革命(当时出现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高涨局面),但这一数量的陆军,又不能满足德国对邻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

关于不得拥有空军和潜水艇:说明空军和潜水艇被公认为是进攻性武器,是德国对外侵略战争的必备条件。不允许德国拥有,无疑是防止它再次挑起战争的可能。

关于海军只能拥有轻型战舰:说明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德国在海外的军事扩张,也避免了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竞争。

关于莱茵河东岸非军事区问题:指出这是将法国所要求的与德国之间建立缓冲区的进一步扩大的举措,对德国的进一步控制。

(4)赔款问题:规定在1921年5月1日前,由赔偿委员会确定赔款总额和赔款方式。在此之前,德国应先偿付价值200亿金马克的物资,并承担占领军的全部费用。

说明由于这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复杂问题,政治家们难以讨论清楚。所以,会议没有对赔款总额和各国所享受的比例等达成协议,但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在以后确定赔款总数和赔款方式。以后,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后减至1320亿帝国马克。1921年赔偿金额确定为49.9亿英镑,即1320亿马克。

【备课资料】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

道威斯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12 月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经同年7月16日~8月16日之伦敦会议(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并通过,同年9月1日生效。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贷款 8亿金马克(折合1.9 亿美元)以稳定其币制,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即由第一年(1924~1925)10 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1928 ~1929)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德国支付赔款的财源来自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工商企业税;发行110 亿金马克铁路公债、50亿金马克工业公债;德国的金融外汇、铁路运营以及税捐征收事务受国际监管。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1924年8月16日,计划被双方接受。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24~1929年德国支付赔款110亿金马克,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210亿金马克。1928 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年为扬格计划所取代。

“道威斯计划”实际上结束了由法国及其由它控制的赔委会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支配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主的多国支配机制;其次,为美国私人资本流入德国和有效地从其他协约国收回战债创造了条件。据记载,1924年9月至1931年7月,德国共支付赔款110亿金马克(约合27亿美元),而同期德国从美、英等国得到的贷款约为210亿金马克(约合50亿美元),其中美国向德国提供的是22亿5千万美元。也在同一时期,美国从各协约国收回了约20亿美元的战债本息。这样,一批又一批的美元从美国流入德国,再以赔款的形式流入协约国,最后又以战债形式流回美国,形成了一个循环。再次,“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法国外交的一次失败,而美国则显示了它在欧洲事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实际“能力”。同时也表明了美国参与欧洲事务的独特性和欲望。最后,“道威斯计划”事实上从经济上扶持了德国。它对战后德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杨格计划:192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重新规定德国赔款问题的计划。因由美国银行家杨格主持制定,故名。1929年初,德国提出因财政困难,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要求修改有关规定,得到美国支持。经协约国商定,1929年2月由杨格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在巴黎开始工作,制定新的赔款计划。1929年6月委员会通过杨格计划,经1930年1月海牙会议批准生效。主要内容:①规定了德国的赔款总额和支付年限。把赔款总额由1320亿马克(1921年 4月伦敦会议确定)削减为1139亿马克,分59年偿付。规定1929—1930年度支付 7.4亿马克,下一个年度支付17亿马克;以后逐渐增加,到1965—1966年度达最高点24.29亿马克;然后再逐年减少,最后一个年度即 1987—1988 年度为8.98亿马克。赔款来源为德国铁路和政府预算收入。②协约国对德国提供所谓杨格计划贷款,净额为12亿马克。③废除协约国在德国的一切监督机关,取消协约国对德国财政经济的直接控制。成立国际清算银行,以调节债权国和债务国之间的关系。该银行此后实际上成为外国资本主要是美国资本向德国重工业、包括军事工业投资的新机构。④协约国从德国莱茵区撤走占领军。计划制定后仅4个月,1929年10月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德国财政面临崩溃的危险。1931年6月,美国总统胡佛宣布,赔款和国际债务延期支付一年。德国此后不再支付赔款。杨格计划夭折。

2、评价:

(1)性质:《凡尔赛和约》是一个强加给德国的苛刻的和约。(2)积极性:缓解矛盾,初步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和约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也缓和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使它们通过这个和约达成了利益的妥协,初步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3)消极性:对德国过分的宰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和约背后潜藏的新的危机)

《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的希特勒所利用。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一旦德国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必然要求摆脱这个和约所强加的种种束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尔赛和约》已在国际关系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备课资料】名人对凡尔赛和约的态度与评价

意大利首相Sinor Nitti在《没有和平的欧洲》(Peaceless Europe)一书中评论道:“这在近代史中,留下永远可怕的恶例,违背所有保证、所有先例、所有传统,甚至德国代表也未想到,除了要他们在此饥饿交迫、国力衰竭与内部革命威胁之时,不得不签订的条约之外,其他什么也没有为他们设想。教会旧约中曾有规定:即使是魔鬼,也应有其发言的机会。然而,在这以国际公理自诩、首创民主的国家,对待被告却不及中世纪黑暗时代,连最起码的公理原则都不能遵从。”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 作为英国代表团的成员, 出席了巴黎和会, 后来因为坚决反对和约中对德国的经济政策最终辞职。辞职后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和约的经济后果》的文章,其中明确指出:这种赔款方法就像“年复一年地活活地把它(指德国)的皮剥光。无论这种手术做得如何熟悉和小心,在手术过程中多么注意不要杀死病人,它却代表了一种政策,这种政策如果真的被采纳并被蓄意实行,人民的判断就会宣告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法国谈判代表团团长克里孟梭私下说:“这个和约,正如其他和约一样,只不过是战争的延续而已。”列宁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凡尔赛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教学反思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的压力,日本与中国在会外签订了条约,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参会国的野心与意图来对《凡尔赛和约》的客观评价,理解日后法西斯德国利用人民复仇的心理推行对外扩张的历史根源。教学中,要把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相关内容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在中国人民的反对之下,北洋军阀政府派出的代表团最终拒签和约,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反帝斗争精神。

课后习题 ⊙学习延伸:

1、依据有关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主张如何处置德国?英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英国在战争中付出了极大的经济代价,所以希望尽可能地掠夺德国,以得到补偿。但又反对过于严厉地制裁德国。这是由于英国不能突破惯用的均势外交的平衡原则,不愿意由于过分制裁德国而使法国成为欧洲霸主。此外,英国还希望一个有足够力量的德国,成为其反苏战略上牵制苏联的一个重要力量。

2.据有关资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法国的主张与英国有什么分歧?并说明其原因和理由?

参考答案:法国近代历史上,如在拿破仑时代反法同盟与法国的多次战争中,在普法战争中,以及在一战中,法国多次遭到普鲁士和德国的军事打击,以致对德国存有难以抹平的心理恐惧。为了彻底消除德国未来的军事威胁,自然要求最严厉地制裁德国,以至于提出了肢解德国或建立缓冲国的要求。另一方面,利用削弱德国的机会,法国还可以建立欧洲的霸权,这也是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削弱德国的目的之一。

板书

巴黎和会

1 巴黎和会 教学设计 教案 第2篇

The Re-opening Of Paris Peace Conference

简介

(At a Glance)

年级:11-12

学科:历史

时间:3课时

所需材料

(Things You Need)

评价

标准

资源

打印单元内容(PDF 270KB)

单元概述 / Unit Summary

重头戏是虚拟的“重开巴黎和会”表演。——为了重登“和会舞台”,学生们不仅要研究政治人物当年态度和言论,还要从人物所在国历史、政治和经济状况出发,寻找当时制约人物立场的因素,发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历史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支架和互联网的wiki互动学习的平台等方式去展开合作学习,寻找各种静态与动态的资源支持。多元的自我评价与客观评价贯穿学习过程,保证单元计划执行。

课程框架 问题 / Curriculum-Framing Questions

 Essential Question: 基本问题 人类如何才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Unit Questions: 单元问题

为什么20世纪上半叶连续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

如果你是当时的政治人物,你能阻止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吗?

o

o Content Questions: 内容问题 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为什么会出现世界大战? 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造成怎样的破坏 ? 为什么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具有不稳定性?

o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评价过程 / Assessment Processes

在深入教学内容之前,利用(K-W-L)表格评价学生对基本问题的理解力。了解其继续学习的需求。根据评价反馈,初步掌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史实。在展开项目学习前公布项目评分指南。使项目学习不致脱离学习目标。在整个教学单元采取一些其他的策略,如演示文稿自评问题列表,简报自评问题列表,配合教师制作的学生实例,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在表演完成后,对评价结果分析与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进行记录,强化了单元学习效果与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而最后的K-W-L表格不仅帮助学生整理已知,而且激起学生对新的未知的关注与兴趣。

教学过程 / Instructional Procedures

课前准备

 学生预习课文后,出示教师演示文稿(PPT 58KB),测定学生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内容的了解程度。辅导学生学习使用网络上免费、互动的学习工具和资源。例如,使用互动维客,互动百科,wiki

社区”。尝试在“百科 >> 中外历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吧 >> 浏览话题 ”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问题。

 学生登录“docs.google”填写“K-W-L表”

在表中报告自己对该阶段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自己希望了解的问题。教师据此了解学生关于本单元的知识准备的整体情况。要求学生对本表的填写贯穿单元。

 建立个人博客日志。首篇日志记录对基本问题的初步思考。公布博客日志检查表(DOC 28.0KB)教师通过学生反馈,分析学习者准备水平,根据实际调整之前设定的教学设计。根据“单元概述”,说明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以及小组活动和个人学习的要求。出示贯穿单元学习的小组活动评价表(DOC 24.0KB)。争取家长配合。家长对项目学习活动的理解可能使他们改变原来唯课本为上的认识,变埋怨阻止

为积极配合的态度。教师通过学生把《重开巴黎和会》告知(DOC 50KB)发给家长。

一 课堂学习:了解战放映剪辑后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片资料,介绍世界大战的起因、发展和造成的破坏。学生结合历史教材分组讨论单元问题:为什么20世纪上半叶连续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内容问题1、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为什么会出现世界大战?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造成怎样的破坏?

要求着重掌握以下历史知识:

A能够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B能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C能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的破坏。

初步探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二次大战爆发的关联,解决内容问题:为什么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具有不稳定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教师根据教材介绍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学生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尝试根据教材评价其历史地位。

二 项目学习:《重开巴黎和会》。

教师向学生交待角色准备:假如你是参加华盛顿会议中的与会国外交官,你将如何考虑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你有能力制止下一场世界大战吗?项目产品:外交官发言稿,简报,这些都融入课本剧《重开巴黎和会》。公布重开巴黎和会项目学习评分指南(DOC 30KB)

1.事件分析:巴黎和会是怎样埋下二战祸种?

表演要突出“重开”的含义。“重开”不是复述历史,它的意图是,在还原史实基础上评价已逝历史,尝试用新视野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各国立场分析。扮演中国、日本、法国、英国、美国代表团以及德国的小组应对各国代表所在国的历史、政治、经济状况,参与一战的情况以及蒙受的损失进行综合整理,对可能影响代表与会立场的各种因素排序。思考各国在巴黎和会的立场是表达了各国哪些方面的需求,是否符合各国的当时利益和长远利益。填写重开巴黎和会小组分析设计表(DOC 25KB)。

二次大战原因追溯。每位学生根据史料独立思考导致二战爆发的原因。在纸上写出,组内讨论把原因归类。接着在全班归纳公布“对二战爆发原因最集中的看法和最有争议的看法”。教师质问,假如各国当时预知会爆发更加惨烈的二次大战,他们是否会思考怎样消除这些战争因素?他们的与会立场又可能做怎样的调整?

小组把自己的分析制成简报,提供简报实例(DOC 74KB)和简报自我评价问题列表(DOC 30KB)进行自评。简报将在《重开巴黎和会》课本剧表演中发给出席的嘉宾。项目结束后,简报作为可以保存的研究成果将放在学校阅览室,供全校师生阅览。

2.人物研究:巴黎和会中的人物能摆脱历史环境的制约吗?巴黎和会中的风云人物如中国顾维钧、美国威尔逊、英国劳合·乔治、法国克里孟梭、意大利奥兰多、日本牧野等,都既代表本国利益,又有自己的个性化表现。引导学生懂得,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出示学生范例(PPT 252KB):巴黎和会人物脸谱演示文稿 与学生演示文稿自评表(DOC 29KB)。告诉学生以下观点应该在项目学习的人物研究中备受关注:

认识历史人物、事件与历史环境的关系:他们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确立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网络互动:应用在线学习工具与资源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如下活动:

A在wiki或在线论坛讨论本组或全班的问题。例如,假如要制止二战爆发,我们应该做什么?一战以后有无预见有二战危险的政治家?为什么各国没有形成共同的智慧来制止新的战争?今天,世界对战争的态度与一战以后有什么不同?把小组不能回答的问题置于网络互动平台,寻求社会协助。

B在google.docs共同修订外交官发言稿,充分表达个人的意见,在最后小组会上通过修订稿。

C 小组成员加入diigo 中的my group 交流各自认为有价值的网页,互阅批注与评论,以小组为单位填写网络资源应用自查表。提供学生范例网络资源自查表(DOC 138KB)。提示:对于个人推荐的网站,不仅要注明用途,也要给与一定的评价。

4.跨越历史:《重开巴黎和会》表演。

邀请历史老师、校长和社区的专业人士以及家长参加。向他们分发简报,并征求意见。

主持人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一战结束,各战胜国的外交代表参加巴黎会议。他们的目标是:争取各自所代表的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要遏制新的战争爆发。同学们所扮演的角色:分别代表的某个国家的外交官。重开的巴黎和会将包括两部分:A立场申述---外交官叙述本国立场;B话题辩论---对德国的处理(领土分割、战后赔偿)和创建国联;C 签字。

各小组准备的作品(产品)是:陈述立场的发言稿。准备相关议题的辩论材料。另外,由于德国被排除在巴黎和会以外,有一个小组代表德国进行场外发言。设计一个记者采访德国平民,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德国的意图。

观众根据项目学习评分指南(DOC 30KB),对各小组的表演和作品打分,分数是评价学生单元项目学习表现的重要依据。

三 反思和总结

三 反思和总结

1.总结历史:先通过数个问题来巩固那段真实发生的历史知识,如,“巴黎和会达成了什么

协议?和约对德国造成了什么影响?对欧洲和中东格局造成了什么影响?国联的宗旨和实质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的内容有哪些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隐含着那些矛盾?”让学生通过当时的政治动态,总结历史知识要点,以及从现象看本质,去发现错综复杂矛盾的思想方法。提出问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什么最终未能够维护世界和平吗?” 学生个人可就项目学习中形成的不同观点进行总结。

2.结对虚拟的《重开巴黎和会》的评价。公布评价量规的统计结果。如内容是否符合史实,资料来源何处,画面制作是否清晰有美感,是否符合外交官身份,是否表现所代表国家的特色,表达是否明确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再次考虑自己观点的可行性和创造性。认识历史人物、历史环境、历史事件三者的互相制约的关系。

3.讨论基本问题“人类如何才能避免重蹈战争覆辙?”

介绍今天有识之士的观点,着重讨论以下观点:

立场: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行动:

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

睦、协作、共赢精神。

发展;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

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 

学生讨论以上五条具体行动时,也可提出今天世界最迫切需要推进的是那几条,按照个人的看法排出先后次序并说明理由。提出自己可以为此做哪些事。

4.A 反思自己的收获,本单元,我获得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技能和能力?我认为哪些历史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有兴趣?哪些枯燥?引起兴趣和感到枯燥的原因是什么?我在个人对社会责任以及对人类前景方面的认识有无变化?把自己的收获登录docs.google填写在项目开始前填过的K-W-L表上。

B 反思体验与探究过程,本单元,我受到老师的关注了吗?我有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吗?我的展示受到同学关注了吗?这节课我有无失败的体验?在听课、阅读、回答问题、讨论和辩论、角色扮演、问题探究、材料研习调查等学习活动中,有哪几项我参与最多?这节课我是否进行了想象,启动了思维?

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思考记录在日志上。

C 学生在线填写google.docs上的KWL表,归结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鼓励提出新的希望能进一步知道的问题。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区别教育 /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需要帮助的学生 / Resource Student

对信息技术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结对,帮助一同上网,互相协作等支持;对历史学习兴趣不大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和鼓励要求,如小组活动时负责小组记录收集等;对组织纪律需要帮助的学生请他们协作组长做好小组参观活动的纪律.天才学生 / Gifted Student

 担任项目学习中的组织者,扮演出席和会的代表 划简报与演示文稿的结构,帮助小组同伴共同思考基本问题和制止战争解决方案带头参加wiki的提问与回

致谢 / Credits

1 巴黎和会 教学设计 教案 第3篇

首先用图片展示三角形在机械、交通、建筑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接着用课堂小测验来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也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以此试题的序号为序, 逐一引导学生去探究这部分内容。其间插入了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际事例。最后通过感悟与反思, 来达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小结本节课的目的。

教学过程:

师:通过屏幕向学生展示三角形在机械、交通、建筑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的一组图片。并提出问题:

1、三角形为什么有这么广泛的应用?你想知道吗?

2、你想当一名设计师吗?

学生:对于问题1会感觉疑惑、好奇, 但一定会一起回答说, 我想当一名设计师。

师:展示课题并用课堂测试来展示教学目标:

7.1.1三角形的边

课堂测验: (检查预习情况) (略)

师:考一考:

1、小强用三根木棒组成的图形 (通过屏幕观看图形) , 是三角形的是 () 。

2、如图:

(1) 三角形ABC记作___________。

(2) 在△ABC中, ∠B的邻边是____, 对边是____。

(3) 图中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

师:向学生展示:二.三角形按边分类

探究1:观察下面几个三角形, 你能找出它们的区别吗? (图形用屏幕或黑板向学生展示一个等边三角形;一个两边相等的三角形;一个不等边三角形) , 并进行一定的启发。

生:观察、思考、回答。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如下:

把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又可分为底和腰不相等的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用列表展示出来更好)

师:向学生展示:三。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探究2:假设有一只小虫沿如图所示的△ABC的边爬行。试探究下列各种情况下哪种路线最短? (图形见屏幕或黑板)

生:思考、讨论:

1、小虫想从B点出发到达c点: (1) 直接从B到C; (2) 从B到A再到C。发现:AB+AC>BC;;

2、小虫想从B点出发到达A点: (1) 直接从B到A; (2) 从B到C再到A。发现:BC+AC>BA

3、小虫想从A点出发到达C点 (1) 直接从A到C; (2) 从A到B再到C。发现:BC+AB>AC

师:结合学生的讨论和学生一起得出如下结论:

三角形的三边有如下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展示横穿马路的图片, 并提问:为什么人们喜欢横穿马路?

生:讨论回答。 (有两种不同的答法 (1) 是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出示问题。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 3, 4, 8 () ; (2) 2, 5, 6 () ;

(3) 5, 6, 10 () ; (4) 3, 5, 8 () 。

生:课堂练习。

师:启发学生得出解题技巧:只要选取两条较短的线段, 求出和再与最长的线段比较, 和较大, 则可以;否则不能组成三角形。

师:向学生展示: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用一条长为18cm的绳子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 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 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 如果围成的等腰三角形有一边长为4cm, 那么各边的长又是多少厘米?

生:分组讨论, 并动手做。抽学生到黑板上做。

师:巡视, 适当地启发。并在最后给出较规范的解题过程。

解: (1) 设底边的长是xcm, 则有:x+2x+2x=18;解之得x=3。6

∴三边的长分别是3。6cm, 7。2cm, 7。2cm。

2) , 当底长为4cm时, 则腰长为:∴三边的长分别是:4cm, 7cm, 7cm。

当腰长为4cm时, 则底长为:18-2×4=10, ∵4+4<10, ∴不能围成腰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

师:出示题目。感悟与反思

巴黎和会 中国外交失败后的感想 第4篇

巴黎和会 中国外交失败后的感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参加到协约国一边,中国不仅以大量粮食支援协约国,还派出十多万民工到欧洲战场上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为了缔结合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巴黎和会,参加会议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英国首相苏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和其他弱国在和会上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被日本夺取的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合法权益等合理要求,但被英法美等列强拒绝,这一事件的爆发

1 巴黎和会 教学设计 教案 第5篇

作者: 文章来源:《澳门理工学报》2014年第2期 更新时间:2014年11月27日

摘要:以往学者在研究巴黎和会中国代表问题时,多着墨于北京政府派出的陆征祥、顾维钧等人,而对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伍朝枢关注不够。北京政府公布出席和会名单后,遭到南方政府抵制。王正廷未经南方当局同意,径然加入代表团赴欧参会。伍朝枢纠结于“全权”资格,始终未能进入代表团的权力中心,致使其在和会上未能发挥作用。王、伍间既有矛盾,又有合作。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一致对外,为树立中国政府的国际形象做出了努力,而他们群体亮相世界舞台,自此名声大噪。

关键词:南方政府 巴黎和会 伍朝枢 王正廷

代表议题上的南北之争

1917年9月广州军政府成立,南北对峙局面形成。次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北京政府驻法公使胡惟德收到通知,协约国即将召开会议,商谈对战败国的和平条件。①年底,北京政府拟派遣外交总长陆征祥、驻法公使胡惟德、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组成中国代表团。1919年1月22日,正式命令发布:“特委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充任赴欧参与和会全权委员”。②名单中,由王正廷替换胡惟德,其余不变。

此决定招致各界、尤其是南方政府的强烈反对。皖系拟运动政府委派梁启超任和会专使,但未成事。后来仍屡提此议,竟至运动商人支持梁启超,据称,“梁不日来沪,嘱速筹备开会欢迎并电北京反对陆征祥为专使,其意盖欲排去陆氏而欲为专使”。③至中日密约事件发生时,更积极主张撤回陆征祥,以梁启超任代表团领袖。④

南方政府方面,岑春煊对北京政府的独断主张予以驳斥:“现在南北尚未统一,此项代表团,必须足以完全代表全国,方有发言价值。目下国内和平,正在磋议,欧洲和会,为期已迫,势难待统一后,方议派遣。”但反对派陆征祥为专使,“以北方事前未来征求同意,遽自独派,是置西南于不顾,要求驰电反对陆使,以明其非能代表全国。”解决办法应为南北会同遣派代表,各派若干人,“此双方合派人数,北方正式发表,同时南方亦正式发表,如需国会通过,亦可使北方指定之代表经南方任命,南方指定之代表亦经北方任命。照此方法,对内则法律、事实既能兼顾,彼此体面亦获顾全。外则参与和会,南北确能一致行动。又此间所派之人,当选其资望素孚,而又最稳健者,必为中外所欢迎。”⑤军政府拟派孙中山、伍廷芳、汪精卫、王正廷、伍朝枢为代表,因“伍秩老系自始即主张与美一致之人„„先生素与美人相善,且外交信用素着。汪精卫乃最初回国运动参战之人,王儒堂现已在美,伍梯云则于此案始终明晰,故此五人均各有所推重。”⑥此处所言先生指孙中山,王正廷字儒堂,伍朝枢字梯云。次年1月9日,正式任上述五人为欧洲和议专使,与北京政府分庭抗礼。⑦

南方舆论界有论者指出,“兹事体大,军政府当切实表示意见,或决定对付办法,不能听北廷独断妄为也。”陆征祥是否配为专使,尚属疑问,因为“《大陆报》曾主张中国最适于此任者,莫如伍秩庸博士,则陆之不惬于外人可知矣。”陆只能代表北京政府,并无代表全国之资格,“以万国和平大会之尊严正大,于中国前途关系,至为重要,我乃以不完全之代表列席期间,不贻笑友邦,羞辱国体乎?《京津泰晤士报》对此极为非难,美公使亦有质问,则外人代为我深致不安,我军政府岂可默然无所主张乎?”⑧

有论甚至对陆征祥发起人身攻击:“此事实万无承认之理由。盖以陆氏自袁氏专政时代,即窃据外交总长。袁氏帝制自为时,且曾充国务卿,劝进最力„„陆氏自长外交以来,若蒙满藏各处之外交,举无不丧权辱国,且曾经国会投以不同意票,足见国民对于陆氏不能胜任外交已为多数人所承认。”选派外交代表,必须经国会同意,此次议和代表,责任重大,未经合法议院的同意,更是违背法律,“故陆氏之赴法出席和平会议一事,吾人无论如何,断不能承认。”⑨

军政府拟任命的五位专使中,孙中山在上海专事著述,明示不愿出任。⑩伍廷芳年迈,行动不便。能赴会的,只有汪精卫、王正廷和伍朝枢。汪公开表示不愿前往:“此事关系我国前途,至重且大,弟虽无似,何忍恝然”,民元曾宣言不做官吏,“今兹若以特使赴欧,有类似官吏之嫌,与平日宣言显成反对。”(11)对南方政府任命的专使,北京方面亦有异声,胡惟德就公开反对。(12)至1月24日,军政府改委王正廷、伍朝枢、王宠惠为出席巴黎和会特别专使,“然此时和会已开,北京政府所派代表亦已正式出席,上述方案遂不了了之。”(13)

王正廷赴会引致的**

尽管遭到南方政府的反对,陆征祥仍于1918年岁末率中国代表团由沪启程赴美,再搭乘“华盛顿号”轮船横越大西洋抵法。陆赴欧之际,曾受徐世昌之命致电南方政府,询问是否派代表一致赴欧,但遭拒。(14)

先是,1918年8月,作为南方军政府参议院副议长的王正廷与郭泰祺、陈友仁等,衔命往美,阐明军政府的护法宗旨,希冀获得美方承认。孰料王正廷在美却接受北京政府的任命,与陆征祥会合后前往巴黎出席和会,据称:“(北京)政府将加派王正廷氏为赴欧专使,前两日已有喧传”,北京国务院为此致电驻美顾维钧公使:“此次派员赴欧参与会议,关系綦重,主座以王君正廷法律外交夙着才望,兹特派为专门全权大使,务望就近敦聘,所有委任证已径寄尊处,并请转交。”(15)也有论指出,旅美的王正廷知道军政府未得到国际承认,“其所任之和会代表,亦仅有虚名,则透过青年会总会会长穆德之推荐,由驻京美公使与徐世昌接洽,冀分得北政府和会代表之一席。”(16)

作为南方政府的官员,接受北京政府的任命,在同僚们看来,显属大逆不道,不合官场伦理。顾维钧如是忆及:“郭泰祺博士和陈友仁先生显然对于他们的政治伙伴王正廷博士不辞而别随陆总长赴法一事大吃一惊、极为恼火。他们的声明不承认王正廷博士是中国代表团内南方军政府发言人的说法,后来到达巴黎的汪精卫先生、伍朝枢博士等其他广东军政府领导人又不止一次地证实了这一点。”(17)

王正廷出席和会的消息甫经传出,反对之声不绝于耳:“查王正廷本参议院副议长,代表军政府办理外交职务未终,遽膺伪命,一夫失节,全体遗羞,既为护法罪人,即属民国叛逆,应由贵院提议除名,并通电各国,申明王正廷之任务为无效,一方即致电美国取消前命,免留民国历史上之污点。”(18)将王氏未经军政府同意,遽然赴欧表述为“志节”问题,实为多数南方阵营的心声。

舆论方面,口诛笔伐。有媒体追踪陆、王接洽情形,称陆一行“二十九日晚抵纽约,美政府已备五万八千吨之船于三十一日开往法国„„在美时,与专门大使王正廷晤谈之后,即与偕行。”并披示了王正廷致北京政府的函电内容,“声明一俟陆使抵美即同赴法。”(19)有论甚至认为王随陆征祥出席和会是“最骇听闻之事。”(20)

代表团抵法后,列强忽然食言,规定“美、英、法、意、日五国各派代表五人,英国之各属地及印度另派代表,如澳洲、坎拿大、南非洲及印度派代表二名、新西兰派代表一人,巴西派代表三人,比利时、中国、希腊、波兰、葡萄牙、捷克、斯拉夫、鲁满尼亚、塞尔维亚各派代表二人,暹罗、古马、奎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等派代表一人。”(21)经争取,最后允准中国五名代表可轮换出席。为此,中国代表团在1月17日举行了一次“排座次”的会议,议决顺序为:陆征祥、王正廷、施肇基、顾维钩、魏宸组。

军政府不满意王正廷的做法,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木已成舟,最终还是予以默认。伍廷芳曾接王正廷与伍朝枢来函,转给吴景濂、林森、褚辅成等人,函称:“顷接王、伍特使来电一通,兹译录一份,特送台鉴。”(22)从称谓上来判断,显然,是承认了王的代表地位。王正廷随后与军政府之间保持着互动。2月12日,军政府电王,令其“照约宣言,以维主权。电末请将最近交涉真象达知,以释疑念。”(23)王秉此意,多次向粤方汇报和谈进展情况,曾称:“廷于一月五日、三月三日邮上报告书二通,谅均达左右矣。自是而后国际间变迁更剧,虽驰电奉告,瞬成陈迹,故除关紧急者已陆续电闻外,函告迟迟。职此之由,尚祈原恕。兹将月内所经各件为诸同人陈之。”报告分“国际联合会”、“和会各种委员会”、“和议草约”、“我国要求案”四部分。(24)4月30日,再电称,对于日本试图攫取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谓“代表同人闻此甚愤,方设法抗议”。(25)5月3日,又通告和会不利消息,称“廷自维奉职数月,徒竭笔舌之劳,未获桑榆之效,负民辱命,咎实难辞。惟有电请开去全权,并付惩戒,以重责任而谢国人。”(26)6月27日、28日,王正廷迭电广州,说明中方代表将不会在和会上签字。(27)

伍朝枢于代表资格上的纠结

军政府公布代表名单后,就伍朝枢赴法的资格问题希望通过江苏都督李纯与北京政府交涉,以图转圜。岑春煊、伍廷芳电李纯称:“梯云久历外交,具有专长,对于欧会尤愿驱策,仰恳转陈北京当轴,特为派充此席,藉以折冲樽俎,为国服务,俾得前往列席于欧会,不无裨益。且梯云报国心切,果能邀允,当不虚此行。”李纯将岑、伍来电转致北京,北京政府很快答复:“伍君梯云才具优长,中外景仰,国际联盟会举行在即,一俟议决,即当延揽。”(28)只谓“延揽”,对伍赴欧的身份并未有明示。北京政府国务总理钱能训又致电伍朝枢,希其能赴欧赞襄陆征祥:“执事于外交久着才望,元首素所倚重,子欣总长濒行时亦亟盼惠然一行相助为理,此事关系至重,务望不吝赞助,俾对外交大计匡益有资,实为国家之幸。”(29)函电避重就轻,对伍朝枢赴欧的身份仍然讳而不谈。

伍朝枢于1918年11月15日经香港赴上海,接洽南北议和事宜。(30)12月初,钱能训来电,催促伍朝枢出席巴黎和会。(31)12月10日,伍朝枢复电钱氏,指出南北时局尚待统一,此时若纯由北京派遣代表,于事实上既不能代表全国,于法律上亦有问题,难获国际上的承认,发言亦无充分力量,“双方会同选派代表最为适当,办法便如北方派若干人,南方亦派若干人,此项会同遣派之人数,北京正式发表,南方同时亦正式发表,如须国会同意,则使北方遣派之人由南方任命,南方遣派之人亦由北京任命,似此则对内于法律事实既能兼顾,双方体面亦可两全,对外则以表示我国参与和会,南北确能一致行动”,至于自己,“恐难肩此重任,况在派遣办法未决以前,个人勉强附骥,于对内对外均无裨益”。(32)24日,再电北京政府:“承委赴欧,定于俭由沪启行,惟一切办法仍祈示”。北京政府立即致电已赴南京的议和代表施愚,令即赴沪与伍朝枢接洽。(33)施愚于27日回电北京:“当于本日夜车赴沪,接洽情形如何,俟抵沪与伍氏晤谈后再行续陈。”(34)二人会谈后,伍朝枢表示,“施君鹤雏莅沪,转述尊情,并秀帅(李纯)亲函,仰承推重,惭悚曷极,当即日束装启行。”(35)伍于次日并未动身,因“施氏赴沪已在二十七夜间,接洽事宜甚多,故二十八日之船开行,伍氏不及搭乘,二十九日特电政府呈明缓期启行。”(36)

伍施会谈后,伍朝枢基本决定赴欧参会,但究竟以什么身份,则不明确。很快,有关伍接受北京任命的消息甚嚣尘上,广州方面予以澄清,强?{伍此次赴沪,系由政务会议议决派遣,专门磋商南北协同遣派赴欧代表一事,伍朝枢抵沪后,发过两份电报给北京,“第一电告,以拟二十八离沪返粤,催其即速派人来和衷商酌,旋接复称,派施愚来沪,二十七日施到沪与伍君会商,颇得要领。惟?施尚须请命北京政府,伍君旋致钱第二电告,已与施接洽,因其须电京候复,故不得已南旋之期延缓数天。”(37)

伍朝枢不急于动身,军政府内部也存在问题。军政府将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名单咨交国会后,一直拖延未决。远在上海的孙中山,对派代表之事,却颇为重视,于1919年1月6日致函徐谦等,希望在伍朝枢赴欧问题上,能玉成其事:“望三兄设法疏通,以便梯云兄早日成行,亦或补救之一法也。”(38)同日,徐谦在政务会议上就此事质询,秘书长章士钊强?{,此案虽经议决,因有人称此案关系重大,不能遽行,而凡是议决之事,限于何日执行,没有一定之规则可据。徐谦称:“刻下外交紧急,此案应速执行,我知秘书厅亦无权压搁此案,但既经政务会议决定,无论何人,不能取消此案也。”最后议定?先由军政府将所拟派代表即行发表。(39)

1月7日,施愚致电北京,汇报与伍朝枢会谈梗概,称“此次赴沪,迭与伍君梯云协商赴欧列席事宜,伍君已遵命担任。”(40)伍朝枢遂于1月10日由沪赴穗,拟从香港出发,前往巴黎。(41)对于伍此行的身份,有香港媒体揭载:“中央将派伍朝枢为普通代表,并无‘全权’字样,与别代表不同。”(42)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身份问题常常使其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2月初,巴黎和会已开幕近半个月,伍朝枢等才由香港搭乘法国邮船启程。(43)香港《德臣西报》派员到船访问,伍朝枢特别解释赴欧的身份:“此行乃为南方政府之代表,非代表北京”,尽管北京有增派其为代表之议,但“受任与否,尚有所商待,抵法国时乃能定夺。因中国难题尚多,颇难遽受。”该报预言:“该代表之年轻及欠世界政治之阅历,此行将或失所望。”(44)3月13日,伍朝枢抵达巴黎。(45)

陆征祥在3月3日得知伍朝枢启程后,即致电北京商量伍的资格问题:“伍君朝枢以广东所派全权名义,于二月三日启程来法,到后如何待遇,不得不先行决定。若由此间派为专门委员,不甚合宜。如在五全权中抽去一人,以彼补入,则孰去孰留亦颇难定。现与各专使商酌,仿葡萄牙六全权之例,加派一人,于对内对外或有裨益。”(46)但北京方面未见有明确的答复。

伍朝枢抵欧后,与北京政府沟通,希望不分畛域,一致对外,要求保证“全权”代表的身份。3月22日,电称:“弟此行,曾由干老(钱能训)再三敦促,并述东海(徐世昌)殷勤之意乃行抵巴黎,读国务院九日覆,颇难措辞。欣老(陆征祥)三日请加派代表电,提出疑问六端,与干老直接致弟由李秀督(李纯)转弟各电,迥不相侔,未解何故。”当今之计,惟有加派一人,“此不特对弟个人宜然,即对于南方,亦为至当不易之办法。南方原有一部分主张单独派遣代表赴和会者,弟以为一致对外,无分畛域,免蹈俄国两败俱伤无人列席之覆辙,故有此行„„个人关系甚轻,影响南北甚大。”(47)

3月26日,陆征祥致电北京,曰:“伍君朝枢现已抵法„„据王专使等各全权讨论办法,粤中原有主张单独派员来欧,要求列席之议,独伍百计主张南北对外一致,以免他国借口,足见其深知大义。”(48)31日,北京政府明示:“对外全权人数业经派定,应仍由各全权列席外,所有内部讨论,伍朝枢应与胡、汪、颜、王诸使一并列席,加入可决否决之数。该参议久办外交,中央倚畀长才,与各全权视同一体,其益摅干略,用副倚任。”(49)答案非常明确,伍朝枢未能取得全权代表资格,只能列席参与内部讨论,不能出席代表大会,伍的希望彻底落空。

4月5日,北京政府吴笈孙、郭则澐秘书长复函伍朝枢,详解原委:“承示一致对外,无分畛域,至佩伟识。曩欧会开始,元首亟思引重,迭由兴老、干揆达意,倘其惠然肯来,固早在选派之列。迨全权既经出发,以公有西行意,复托鹤雏就商,翘伫德音,有逾饥渴。乃以名称席次,商未就绪,公复返粤,和会期迫,遂已简派全权,对外发表,主座以未能借重,辄深怅惘。”“此时全权员名,对外久经宣布,变更增派,实有困难。公既到欧,以主座倚重本旨,不能不曲为设法,昨已有电派公参与和会,于内部讨论一体列席与议„„我公热诚大局,且夙从元首政幄,望以国家为重,慨为担任。”(50)伍朝枢得此函电,内心必定相当失望,因此拒绝列席内部会议。4月8日,军政府七总裁之一唐绍仪致电伍朝枢,勉其“与陆、顾、王诸君极力主张。”(51)

就伍朝枢的资格问题,南方政要不放弃与北京政府斡旋。4月29日,岑春煊致电南京李纯,内称“国际联合会代表伍君最能胜任。请我公转达当局加以任命。伍君既能出席,则报国之处正多。”希望能“仿葡萄牙六人之例,增任专使一员。”(52)同日,又致电北京谷钟秀,请转告当局加派伍朝枢为巴黎和会全权代表。(53)北京政府答复曰:“加添一人,因对内对外诸多窒碍,似难办到。”希望伍氏“勉为担任内部讨论,翊赞一切。”(54)5月4日,岑再电李纯,“务恳鼎力一言,玉成此举,庶使伍君得藉以报国,不虚此行。”(55)但遗憾的是,伍朝枢的“全权”资格始终未能解决。

伍王之间及伍对和会的观察

和会期间,代表南方政府的王正廷、伍朝枢两人并非密不可间,时有龃龉。在伍看来,其本人才是南方政府的合法代表,在此问题上,王正廷未起到正面作用,没有努力去争取。4月29日,伍朝枢就此事致函王正廷,详告其本人出席巴黎和会代表资格问题的产生过程,并多有诘责。伍氏将北京政府给予的“会办”资格,归咎于王正廷的主意:“北方代表以为比较的易于解决之一法,且出自南人,遂赞成之”;和会上,王正廷曾答应帮助伍朝枢争取全权资格,后又食言;伍朝枢试图往见陆征祥争取相关权利,亦被王劝退,因为王正廷认为“若争之不已,陆必以是辞职,继之者将不如陆”。有论者指出:“王君既先受北方任命,当然可以出席。伍纯受南方任命,军政府虑其不能列席和会,故事前曾与北方商榷,南方所派代表团仍由北方加给予证书,以为列席发言之券。惟伍君抵法终不能列席和会,国人咸归咎北政府之蔑视南方代表。及观伍君致王正廷书,知王正廷实为作梗伍君出席之人,固不能尽咎北京政府也。王君既得书,亦无可置答。”(56)

此外,一度有传言说王正廷将辞职,由伍朝枢代替,“王正廷辞职消息,外间传说不一,本社闻王氏仅露辞意,未有专电。先是伍朝枢仅有帮办名义,颇望加派为专使,惟专使派定五人,未便加添,而伍氏又甚热心,王君因自愿回国腾出一席,以畀伍氏,惟政府方面尚在留王,未便照准。”(57)传言终归是传言,伍王间因代表资格问题心存介蒂却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如此,伍、王两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还是表现出了较好的合作态度。即如伍朝枢所言,他本打算将其与王正廷之间存在的问题向广州方面汇报,但“再四思维,以为此电果发,易滋流言,远道传闻,必将有疑为南方代表之内讧者,或泄之于报章,播之于北派,传之于外人,究非南方之福,故尔搁置。”(58)4月16日,两人联名致电军政府,汇报和会的进展情况:“我国主张废除二十一条,几经研究,始于日昨提交大会,但非英、美、法、义诸当局之赞助,仍恐难达目的。因与某国利害相反,阻碍伎俩,不可究极。然求各国赞助,须设法使其不能不表同情。”并请诸总裁以个人名义,并以国会名义,迅速分电美、英、法、义各国首脑,请其主张公道,维持中国主权。强?{“盖此种密约不但为我国生死存亡所关,且为破坏世界和平之滥觞。即一则与威总统十四条之宣言冲突,二则与国际联合会之宗旨违反。”(59)岑春煊、陆荣廷回电,嘱二氏力争青岛,“如难达到目的时,万勿签字,即将失败真相电覆军政府,以便?宣传全国。”(60)

伍朝枢因资格问题在巴黎和会上未能参与机枢,但他对和会的进展洞若观火。伍氏于1919年4月27日向军政府简要汇报中方在和会上的四项提案,即“(甲)中德和约,(乙)山东问题,(丙)中德重订新约,(丁)希望条件。”(61)5月17日又电广州,分析和会失败之因,称“七年三月二十四日之换文,北京当局竟以‘欣然同意’四字载之文书,使日本在山东之地位益以巩固。各国执此,反唇相稽,谓既已自愿,何又反悔?此为主张失败之最大原因。”并希望将此事的真相能揭示给国民,“庶知所儆惕,使彼对于国事,不至模棱两可,陷国家于不可自拔之境也。”(62)

6月12日,伍朝枢再电军政府,解释其代表资格问题的来龙去脉,并表达即将回国的愿望,称“枢不敏,奉使来法,原期出席和会,勉竭驽骀,乃抵法之初,开会已久,我国代表早经列席,深恐蹈俄覆辙,两败俱伤,故未以全权代表名义径向和会要求列席。且会期转瞬告终,而王特使在会足代表南方,主张一切,更不忍以一人之位置,牵动我国之进行。„„嗣是北方来电,委我参预会务,枢以南方威信所关,未表同意,惟就力之所及,龟勉赞襄。”又因山东问题目的未达,中德和约已交德代表,停滞此间毫无补益,“不日首途归国,道经英美,拟向各方接洽,乘机鼓吹,期为我助。”(63)

内心郁闷的伍朝枢乃前往美国,于7月17日应纽约中美协会的邀请,发表演说,先说明山东问题的由来,接着论及二十一条的签订及巴黎和会的召开,“至一九一五年日本提出著名之二十一条件,第一项包含四款,为关于山东之条件,其中最重要一条为中国应承允将来日德两国关于处分山东德国权利之任何契约„„一九一九年之初中国派遣委员至巴黎请求山东之德国权利,从道德及理法上之理由观之,应直接交还中国。”最后强?{,“现在日本自巴黎和约中获得让与权,包含青岛及胶济铁路,然日本所得数倍于德,盖日本原有许多让与权也。”(64)伍朝枢在美期间,闻悉中方代表即将在和会上签字,极度不安,7月23日致电军政府,称“深恐有人在北方运动签押,北方柔弱不?能坚持到底,拟请钧府维持。”(65)稍后,伍朝枢自美返国。

结语

巴黎和会上,在维护民族大义、伸张国家主权面前,南北政府表现出了难得的团结一致,对外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期间,陆征祥多次报告北京政府,称“与王正廷非常融洽,凡事有一致之精神,外论颇赞许我国党派间互相容?{之佳象。”(66)毋庸讳言,和会上起决定、主导作用的是北京政府的代表。北京政府自接到协约国通知后,即派出以陆征祥为首的代表团,遭到军政府的批评和抵制。衔军政府之命旅美的王正廷未经主方同意即加入代表团,难逃被口诛笔伐的命运,但因既成事实,军政府还是默认了他的身份。伍朝枢出席和会过程很不顺利,一波三折。开始迟迟不动身,在与北方代表施愚沟通以后,方才前往巴黎,但“全权”代表资格最终未能解决。纠结于资格认同,始终未能进入代表团权力中心,抵达巴黎时人事已安排就绪,自己只能处于边缘地位,徒有一腔热情,在和会上却难有作为。恰如顾维钧所言:“伍到巴黎之后,再度被邀参加代表团,名义上取代魏任第五代表,但他并未在和会上起积极的作用。”(67)伍、王间虽有龃龉,却表现出了难得的合作精神。

无可否认,尽管巴黎和会粉碎了国人在一战之后的短暂荣耀感,但是外交家们充分利用国际舆论,博得世人同情,使中国国际地位“有所增进”。(68)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引起世人的关注,就连日本人也不得不承认:“思及巴黎和会席上之中国青年外交家如王正廷、顾维钧诸氏,各于先进列强第一流之外交家前不屈不挠、堂堂正正,出其怀抱以与群贤舌战,是亦可认为发挥出新式外交之真谛者,中日外交未曾有之新纪录。”(69)

巴黎和会代表问题,对南方政府产生了另一消极影响,即两年后华盛顿会议举行时,严拒派遣代表与北方代表共同出席。1921年10月6日,北京政府公布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伍朝枢为代表。(70)伍氏坚辞不就(71),称“非经广州政府通过决难承认”(72)。11月11日,伍朝枢复函北方要人,详解不赴会原因,他指责:“诚以北廷办理外交,向违民意,绝不可倚靠”,进而分析,“此次如果弟列席太平洋会议,计代表则南一北二,机关文件均由伊等把持,人数不敌,专权不属,则南代表实一门外汉耳!如果南北代表意见不对而决裂,则在外国呈分裂之象,尤为不利,此赴会之无益也。”南方政府不派代表列席会议,届时关于中国的议决案,概不承认,亦不发生效力,如是则“惟我绰有交涉之余地,不致与北庭同负责任。”(73)显然,伍朝枢等南方政要严拒出席华盛顿会议,是汲取了巴黎和会的前车之鉴。

【作者简介】张金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注释:

①(17)(6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5、179、179页。

②《大总统令》,北京:《政府公报》,第1767号(1919年1月22日)。

③《粱启超欲利用沪商》,上海:《民国日报》,1918年12月18日。

④《中国在欧议中之形势》,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2月13日。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政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340~1341页。

⑥(56)(58)黄季陆主编:《革命文献第四十八辑·中华革命党时期函牍》,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69年,第317、322-

326、326页。

⑦《本社专电》,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1月11日。⑧《时评·军政府与赴欧专使》,上海:《民国日报》,1918年11月28日。

⑨《陆征祥使欧与法律问题》,上海:《民国日报》,1918年11月20日。

⑩罗刚编着:《中华民国国父实录》,台北:罗刚先生三民主义奖学金基金会,1988年,第3362-3363页。关于孙中山不愿赴欧原因的详细分析,见林辉锋:《孙中山与巴黎和会——兼论第一次护法失败后孙中山的思想变化》(广州:《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科版),2001年第3期)一文。

(11)《西南派遣代表之周折》,上海:《申报》,1919年1月18日。

(12)《本报特电》,香港:《华字日报》,1919年1月11日。

(13)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158页。

(14)《陆子欣使欧出发》,上海:《申报》,1918年12月4日。

(15)《政府加派王正廷为赴欧专使》,天津:《大公报》,1918牟12月29日。

(16)梁敬锌:《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名单审定之经过》,台北:《传记文学》,第25卷第6期(1974年12月)。

(18)《崔馨请惩办王正廷之要电》,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1月9日。

(19)《王正廷果有此言行耶》,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1月8日。

(20)《王正廷已列席和会之骇闻》,北京:《晨报》,1919年1月22日。

(21)《欧洲和议之第一次公布》,北京:《晨报》,1919年]月20日。

(22)《王正廷伍朝枢致护法国会电》,《近代史资料》,总42号,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9页。

(23)《护法方面之大注意》,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2月13日。

(24)《王正廷致旧国会书》,天津:《大公报》,1919年6月22日、23日连载。

(25)(61)《山东问题与我国要求》,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5月17日。

(26)《专电》,上海:《申报》,1919年5月14日。

(27)《德约不签字之粤讯》,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7月10日。

(28)《伍朝枢参与联盟会之径路》,北京:《晨报》,1919年5月18日。

(29)《赴欧陆使之行讯》,上海:《申报》,1918年12月11日。

(30)《伍朝枢由港赴沪》,天津:《大公报》,1918年11月19日。

(31)《又请伍朝枢赴欧原电》,天津:《益世报》,1918年12月14日。

(32)《伍朝枢覆钱代总理电》,天津:《益世报》,1918年12月15日。

(33)《伍朝枢由政府委派赴欧》,天津:《大公报》,1918年12月28日。

(34)《施愚已由宁赴沪》,天津:《大公报》,1918年12月29日。

(35)《伍朝枢承命赴欧》,天津:《大公报》,1918年12月31日。

(36)《伍朝枢缓期赴欧》,天津:《大公报》,1919年1月1日。

(37)《为伍朝枢君释?{》,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1月15日。

(38)杨雪峰:《国父给徐谦几封未见发表的函电》,台北:《传记文学》,第41卷第5期(1982年11月)。

(39)《西南派遣内外代表之停顿》,上海:《申报》,1919年1月14日。

(40)《伍朝枢赴欧事确定》,天津:《大公报》,1919年1月9日。

(41)《伍梯云君返粤》,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1月11日。

(42)《本报特电》,香港:《华字日报》,1919年1月24日。

(43)《伍朝枢六日赴欧》,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2月7日。

(44)《伍朝枢已首途赴欧》,香港:《华字日报》,1919年2月6日。

(45)《本报特电》,香港:《华字日报》,1919年3月18日。

(46)(47)(48)(49)(50)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编:《秘籍录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15~117页。

(51)《唐绍仪发电稿》(1919-1920),《近代史资料》,总51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77页。

(52)(53)(55)何平、李露点注:《岑春煊文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78、379、380页。

(54)《加派赴欧委员之电请被驳》,沈阳:《盛京时报》,1919年4月30日。

(57)《王正廷与伍朝枢》,北京:《晨报》,1919年4月26日。

(59)《王正廷伍朝枢来电》,《北洋军阀史料·吴景濂卷》(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22-323页。

(60)《岑陆致电王伍力争外交》,沈阳:《盛京时报》,1919年5月15日。

(62)《汪伍报告外交失败原因电》,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6月3日。

(63)《伍朝枢不日返国》,上海:《申报》,1919年6月29日。

(64)畏父述:《伍朝枢君演词》,加拿大温哥华:《大汉公报》,1919年7月25日;《伍朝枢在美国之演说》,上海:《申报》,1919年8月20日。

(65)《公电》,广州:《军政府公报》,修字第九十七号(1919年8月3日)。

(66)《列席欧洲和会问题》,香港:《华字日报》,1919年2月6日。

(68)周鲠生:《中国的国际地位》,上海:《东方杂志》,第23卷第1号(1926年1月10日)。

(69)[日]日本实业之日本社:《日本人之支那问题》,中华书局编辑所译,上海:中华书局,1919年,甲32页。

(70)《国内专电》,上海:《申报》,1921年10月7日。

(71)《本社专电》,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10月10日、26日。

(72)《伍朝枢拒绝运动》,新加坡:《新国民日报》1921年10月11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1 巴黎和会 教学设计 教案】相关文章:

巴黎和会百度文库07-03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08-22

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12-21

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官下12-21

护士节主持词和会序09-15

1 巴黎美术学院06-08

巴黎之文明05-17

午夜巴黎范文05-20

巴黎日记750字07-23

怪兽在巴黎范文05-22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下一篇:小班谈话可爱的动物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