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企业人力资本管理 案例分析

2024-07-23

旅游企业人力资本管理 案例分析(精选6篇)

旅游企业人力资本管理 案例分析 第1篇

姓名: 学号: 专业:旅游管理

试选取某一旅游企业,分析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特特点、模式,是否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策略? 企业:

迪斯尼主题公园 案例介绍:

所谓主题公园,就是园中的一切,从环境布置到娱乐设施都集中表现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主题。从1955年沃尔特.迪斯尼在美国洛杉矶创建世界第一个生产快乐的主题公园——迪斯尼乐园,到1971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创建迪斯尼乐园、1983年的日本东京迪斯尼乐园、1992年的法国巴黎迪斯尼乐园和2005年的香港迪斯尼乐园,迪斯尼名震全球,成为世界旅游业主题公园中的一张王牌。

关于迪斯尼的人力资本管理,从网上搜集到以下信息: 1)“我们不是希望将员工放在迪斯尼中,而是希望将迪斯尼放在员工心中,我们要以‘心’服人!”

——迪斯尼公司总裁及CE0迈克·伊斯纳

2)在企业招聘时,迪斯尼公司总裁迈克•伊斯纳坚持这一原则“保持公司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我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3)迪斯尼要求每一个新员工都要接受由迪斯尼大学教授团的新员工企业文化训练课,以便让他们认识迪斯尼的历史传统、成就、经营宗旨与方法、管理理念和风格等。除了这些精神、文化的培训外,迪斯尼专为新员工制定了一个为期3天的个性培训:☆第一天上午学扫地,下午学照相。☆第二天上午学包尿布,下午学辨识方向。☆第三天上午学怎样与小孩讲话,下午学怎样送货。4)对于已经有一定经验的迪斯尼员工来说,他们需要接受的培训更多,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丰富。比如在“生涯提升周”时,员工可以选择上“未来生涯”课,这堂课会告诉员工,迪斯尼乐园中有些什么新的机会,以及该如何去准备它。还有一种课程叫“应征课程”,它培训员工如何做一份好的履历表,如何透过履历表推荐自己,以及如何与主试者面试。

5)早在20年前,迪斯尼公司就开始实行公司范围内的员工协调会议,每月举行一次,公司管理人员和员工一起开诚布公地讨论彼此关心的问题 案例分析:

1、迪斯尼主题公园人力资本管理的特点与模式: ① 注重企业文化传承的招聘过程。当应聘者前来迪斯尼应聘时,公司会主动向他们发放详细列有 公司雇员工作条件及所应遵守的有关规章制度的文件,以便应聘者 决定是否愿意并能够在这里工作。在整个招聘过程中,公司会通过幻灯片、可视电话以及面试等多种形式的沟通,传达企业文化相关内 容。在面试的过程中,除了必须进行的英文考试之外,考察的一个重 要的方面就是微笑,考官会留心观察候选者的面部表情。在迪斯尼公司看来,应聘者善于通过微笑表达友善并制造快乐的能力比英文能力更为重要。通过以上的招聘过程,迪斯尼公司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招聘来的员工能够热爱迪斯尼乐园的工作,用微笑带给顾客快乐。从而避免招聘进来一些与迪斯尼快乐理念不相符的员工,一方面给员工 带来情绪上的压力,另一方面损害公司的形象。

② 将迪斯尼放在员工心中的传统教育。正如迈克·伊斯纳所说“我们不是希望将员工放在迪斯尼中,而是希望将迪斯尼放在员工心中,我们要以‘心’服人!”。迪斯尼主题公园注重员工对公司理念的教育。

③ 职业教育终身化。迪斯尼把员工培训作为企业长期坚持的核心价值工程之一。新员工进入迪斯尼乐园工作,首先要接受 Tradition(传统)、DiscoveryDay(探索迪士尼)和 On-workTraining(岗位培训)三种培训。这些培训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技能教育,而是更重视精神层面的引导,注重向新员工传递公司快乐的理念,通过培训使员工真正为顾客提 供优质和微笑服务。不仅进行企业文化、历史传统、成就、经营宗旨与方法、管理理念和风格等方面的培训,还花费3天的时间对新员工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同时,对于迪斯尼的老员工,它们给予的培训更多,譬如“生涯提升周”“未来生涯”等课程。迪斯尼员工的职业教育终身化为其企业本声人力资本的培养与提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培训期间,迪斯尼公司会按照课时付给员工工资。老师授课 时也非常注重员工的参与度,并且注重学习的游戏性。这些细节保证了员工拥有快乐的心情,并且最终将这种快乐带给游客。

④ 诚心的沟通。迪斯尼构建了自己内部沟通网络在公司内实行员工协调会议,不论是公司管理高层还是员工都能诚心沟通、商讨迪斯尼的任何问题。同时,迪斯尼拥有完善的正式和非正式沟通渠道,通过正式的沟通渠 道,员工可以在既定的时间内分享到公司的最新消息;通过非正式沟 通渠道,公司会帮助员工及时疏导不良的情绪,员工也可以及时将自 己的不满表达出来,从而防止员工将不良情绪带到工作当中,给顾客留下不好的印象。迪斯尼坚信,完善的内部沟通网络,是保持员工积 极性的一个重要方法。

2、存在问题:

迪斯尼的人力资本管理大致经历了一个人力资本招聘与选拔、人力资本培训与开发的过程。可见,仍缺乏人力资本绩效评估与激励的过程。迪斯尼主题公园应该把者四个过程统一到人力资本管理中。

3、未来发展策略: ① 做好人力资本规划。在迪斯尼主题公园内部根据组织工作任务、完成工作量、组织所处社会环境变化趋势、现有人力的素质和性质做好人力资本的需求预测;同时做好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需求预测,从而促进人力资本规划的完善。

② 从招聘入手,打造服务型团队。招聘是人力资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招聘应该做到人职匹配,使员工的能力和特质能够很好的和岗位契合,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员工能够适应工作内容,热爱工作岗位。特别是对服务业来说,员工需要时时刻刻与顾客打交道,为顾客提供服务。这就要求服务企业招聘员工的时候应该根据岗位特征选 择外向、热心、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员工;避免天生内向、冷漠的员工进 入企业,一方面损害企业的形象,另一方面给员工带来较大的情绪压 力和心理压力,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因此,服务业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向应聘人员说清楚 岗位的要求,让应聘人员清楚的了解工作的内容。其次,在选拔的过 程中应该注重考查员工对服务的理解,观察员工是否具有较好的服 务意识、是否善于并喜欢与人沟通、是否善于通过微笑制造友好的气 氛。最后,可以借助人员素质测评的方法,对员工的性格特征进行测 评,以更好的实现人职匹配。

③ 有效的培训,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目前国内服务业的培训主要是以技能培训为主。然而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说,技能培训远远不够,旅游企业应该通过培训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增强员工的服务水平。因此在迪斯尼培训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传达企业的服务理念,在思想上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通过培训使员工真正 认同公司的文化,认同公司的服务理念,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④ 建立人力资本绩效评估与激励的过程。迪斯尼企业应当对员工进行持续的激励,通过人性化的激励措施,给员工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帮助员工保持工作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情。同时,迪斯尼主题乐园吸引并留住优秀旅游人才是一件关系到自身生存的大事,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具有激励性的评估制度与薪酬制度。首先建立科学的人才绩效评估制度和平等的竞争机制;然后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设置机动灵活的奖励体系,改变简单物质激励的制度,设计一些符合企业特色的精神激励政策,从员工出发,为员工着想,从而激发员工热情与动力、完善激励机制。只有这样,员工才能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加会心的微笑投入到工作中,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也给旅游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

旅游企业人力资本管理 案例分析 第2篇

摘要:针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对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探讨,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构想,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体系,促进企业长期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 法定服役制 管理

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概念

要理解人力资本的概念,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智力、技能、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它是有形物,处于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状态中,是一种物质与能量相结合的形态。

特征

1.人力资源的特征

(1)人力资源是主体性资源或能动性资源。主体性或能动性是人力资源的首要特征,是与其他一切资源的最根本区别。

(2)人力资源是特殊的资本性资源。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性资源,它具有资本属性。是公共社会、企业等集团和个人投资的产物。其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投资程度。

(3)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目前在国民经济中,人力资源收益的份额正在迅速超过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和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不断上升,同时,劳动者可支配的收入也不断上升。

(4)人力资源是再生性资源。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主要是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人口总体内个体的不断更替和“劳动力耗费一劳动力生产一劳动力再次耗费一劳动力再次生产”的过程得以实现。

人力资本的特征

人力资本的特征概括起来,包括:无形性,再生性,不可分离性,不可转移或转让性,教育、投资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特异性,收益多元性,增值性这样几个特征。

(1)无形性。人力资本同货币资本、产权资本等其他资本一样,它是一种社会形态,是一种无形物。

(2)再生性。人力资本可以积累,需要经营,它会随着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而改变或丧失,也会当条件恢复时再次重建。

(3)不可分离性。人力资本是依附于人身的,它体现在人的身上,不能与人身相分离。

(4)不可转移或转让性。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的价值总和。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具有不可转移或转让性。不同于所有物质资本。

(5)教育、投资性。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主要靠教育,事实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是教育投资的过程。教育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品位,(论文范文 )可以说,没有教育、投资,人力资源就得不到合理开发,没有教育,也不能形成强大的人力资本。美国芝加哥的经济学教授T.W.Schultz就提出“人力资本就是人口质量投资”。

(6)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特异性。就人力资源中的个体而言,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7)收益多元性。由于投资的多样性,就使人力资本具有收益的多元性。

(8)增值性。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断学习,丰富经验知识,可以使自身的人力资本也不断增值。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以及中国正式加入WTO,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国际化、社会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国有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和淡化,阻碍人才流动的壁垒正在逐步消失,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人才危机。

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不少问题

创造价值的能力很弱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创造价值的能力很弱。然而这并不是说作为个体的人,这些人才没有能力,而是环境、制度等深层次的原因带来的。 人事制度和人才市场机制不健全 我们在企业能听到这样一组概念,即干部和工人,这是典型的、传统的管理模式,是集体管理的一种模式而非人和事的管理模式。早在二、三十年代,先进国家就已经在进行人和事的匹配研究,而我国起步较晚。同时人才市场机制也未健全,企业在市场上难以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所谓的招聘多数都是劳动力而已,而企业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资格、拥有哪些证书却不清晰。企业或是只重学历,或是用“挖墙角”的方式挖掘人才,管理上的混乱也造成了人才市场的混乱。

对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人力的大量投资。而我国国有企业对人力的投资却严重不足,30%以上的企业只是象征性地拔一点教育培训费,年人均在10元以下;20%左右的企业的教育培训费在10-30元之间:仅5%以下的企业加速了投资;而大多数亏损企业已停止了投资;部份尚有能力投资的企业却放弃或者准备放弃岗前或者中长期的教育培训。经理们往往对信息技术顶礼膜拜,而对使用技术的劳动者却不予重视。

员工的总体素质低下,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首先,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员工的文化素质较低。我国目前的教育水平较发达国家低,中学入学人数只占适龄人口的67%,发达国家则为80%。而大学入学人数仅占总人口的5%。在全国从业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全社会劳动力的60%左右,高级人才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为0. 5%,科技人才则不足实际劳动人口的2. 3%。经营管理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40%左右,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还占20%左右,24. 6%的管理者受正规学历教育,15. 3%经过正规大专院校的学习,3%的管理者有过国外进修学习的经历。足见其知识的掌握及其获得知识的途径是较低的。

一方面人才素质较低而另一方面企业也又留不住人才。现在社会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叫“跳槽”,这种现象在国企尤为严重,据统计,90年代国企人才流动率不到5%,现在已超过10%。本来人才流动本是市场经济的正常法则,但人才流失却是企业经营的巨大的损失,更何况我们的人才大多流向国外和外企。不少外国企业家都指出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外流,硅谷中20-30%是中国人,麻省理工学院有些班组整班都说中国话,足见其问题的严重。

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复杂,离心离德,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由于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企业办社会”状况,国有企业具有很大优势。国有企业具有物质福利保障的优越条件,如福利住房、子女就学就业、公费医疗及各种特殊身份待遇等等。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的整合优势逐渐淡化,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改革的主攻方向对准国有企业进行“攻坚战”时,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很多国有企业的一般职工在企业破产后再就业都没有保障,就甭提养老、医疗、分房、安排子女就学就业了,国有企业在物质福利层面的整合力丧失殆尽。因而企业内部人心浮动,关系复杂,仅靠旧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难以理顺的。

国有企业人才严重危机

国有企业的人才危机直观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入口和出口。

在引进人才的入口,表现为员工招聘困难,企业缺乏新鲜血液,特别是对一流人才、优秀人才难以引进;在人才流失的出口,表现为企业培养的大批成熟人才、优秀人才流向竞争对手(主要是外企或民营企业),失血过多。

供血不足和失血过多的双重压力使国有企业的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层次、结构等方面极度恶化,综合实力每况愈下。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

(1)大多数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系统在较低层次上运作。其管理的核心思想表现为对员工的控制、约束和监督,企业系统是一个以“物”为管理核心要素的封闭系统。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客观上严重扼制了人才的个性张扬,抹杀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创新,阻碍了人才的个人发展,没有将组织的发展建立在个人的发展上。人才要素在企业封闭系统内产生了强烈的剩余功能。其直接结果一是人才流出系统,二是剩余功能破坏企业系统的整体功能。

(2)国企传统的人事工作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及其客观规律的要求。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作内涵上,没有实现向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转移,使企业形成一个封闭系统,流于形式,无法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无法激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旅游企业人力资本管理 案例分析 第3篇

一、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常见风险

( 一 ) 现状

近年来,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 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加上国家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政策的不断推出, 使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在短时期内有迅猛增加的趋势, 有调查结果显示, 2008年我国外包从业人员约为52.7万人, 而到2010年从业人员增加为232.8万人。可见, 在政策的推动和引导下, 服务外包企业已经向更好更顺利的方向发展。另外, 有研究结果指出, 我国从事外包产业的人员中, 高学历的人员约占所有人员的70.9%, 但即使如此, 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仍然存在明显的人才缺乏现象。可见, 人才短缺成为限制该产业顺利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

( 二 ) 风险

1、人才成本风险

服务外包企业人才成本风险主要体现在人力培训投入和留住人才投入两个方面。人才培训是服务外包企业录用更多优秀人才的一个必备项目, 一般情况下, 主要是通过自办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或者借助第三方结构培训的方式来实现录入更多适合公司运营的优秀外包人才。由于大多数情况下均需要进行一点时间的培训后才能够真正录用专业人才, 正式上岗。因此也决定了服务外边企业需要在人才培训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有人对2008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惹年均培训投入进行调查后显示, 投资1000元以下为23.90%, 投入1000~2999院以下的有26.50%, 投入3000~4999元以下的有14.20%, 10000~19999元占15.90%, 20000元以上占6.20%。可见, 服务外包企业在人才培训上投入的成本非常大, 这种成本组成结构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营, 引发企业的财政风险。且若培训后培训人员流失, 那么也将直接导致这些培训成本如同流水, 得不偿失。留住人才成本投入引发企业财政风险主要是体现在人员流失率较高上。有调查结果显示, 服务产业是多种产业中人才流失最严重的一个行业, 而服务外包企业人才流失后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 商业机密被泄露的风险。二, 培训成本无法回收且还需要重新增加成本投入的风险。三, 努力留住更多人才而增加投入的风险等。

2、成本核算风险

服务外包企业属于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 甚至可以说人力资本是整个外包企业的所有资产, 在整个服务外包企业资产中占据着绝对的主位。目前, 服务外包企业均将人才资源作为企业成本纳入核算系统, 使整个企业的会计核算中仅仅包含有本公司的人力资源价值, 而没有其他人力资源价值。这种现象直接造成企业出现融资困难问题 (在于缺少抵押资产所致) [1]。加上人力资源本身就属于一种比较飘渺的无形资产, 因此也决定了服务外包企业非常容易因为在成本可算过程中出现各种风险。

二、针对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存在风险采取的措施

( 一 ) 提高风险认识水平, 加大重视度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 任何一个企业想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 更好的避开和应对风险, 首先第一点就要做好提高风险认识水平工作, 给予企业风险更多关注和重视。基于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人才成本和成本核算两种风险, 企业决策者应该首先将这些风险提升到一个新的关注平面, 认真分析这些风险出现的原因以及风险会对企业产生的重大影响, 然后在掌握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加大防范和控制风险的重视度, 采取多种措施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比如通过科学评估的方式制定出一个专属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预警系统, 以此来提高整个服务外包企业的风险识别和分析水平, 有助于企业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风险规避方法, 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力资源风险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二 ) 采取更多有效方式, 培养更多优秀外包人才

分析上文可知, 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存在较为明显的人力成本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才资源引进和培训成本非常高, 且留住优秀外包人才的资金成本也非常高。所以, 为了解决服务外包企业存在的这些人力资源风险问题, 就必须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 在减少引进和培训成本的基础上培养更多优秀的外包人才。目前, 常见的几种低成本人才培养形式主要有:

1、国家优惠政策吸进更多人才的方式

具体指的是国家根据服务外包企业存在的这些人力资源风险问题出台一些能够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外包企业的优惠政策, 比如, 2009年财务部就有出台专门针对服务外包企业资金管理的通知, 通知中明确提到“任何情况下, 服务外包企业能录用更多高学历 (一般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人才, 且与这些人才签订最少一年的合同, 那么服务外包企业所有工作人员均得到1000至4500元不等的培训资金”[2]。这种政府出台政策作为后盾支持的方式能够更好的极大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更加努力的为企业引进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壮大外包企业的人才队伍。

2、校企合作引进方式

校企合作是当前非常流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做好校企合作能够同时实现高效人才培养和企业利用优秀人才的双赢目标。但是, 由于高效培养人才时其重点是放在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 相对于外包岗位更加注重思维活跃度和实际战略安排的需求而言存在较大差距, 直接造成了外包企业在聘请高校人才时还需要进行一次比较大规模的培训, 直接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成本, 引发潜在风险。所以, 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培养更具针对性的综合性外包人才的方式, 如此才能够确保这些人才在进入外包公司后就能够直接上岗工作, 既能够减少很多培训成本, 同时还有助于优秀人才更快发挥其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3]。

3、并购方式引进更多优秀人才

并购指的是企业因为金融危机等原因造成企业需要重新对人才资源进行整合, 以此来抵御金融风险, 帮助企业更快走出金融风暴, 继续正常运营的一种资源整合方式。比如2011年, 望海康信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出现严重的危机后被、被东软集团收购, 收购结束后东软公司实现了扩大规模和收购较多优秀医疗人材料的目的。

( 三 ) 制定一个实际可行且有效的会计体系

一直以来, 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但是, 由于缺乏一个比较健全且系统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 无法对优秀人力资源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计量、管理和评价, 因此也直接造成社会很多优秀人才流失在社会各个角落, 而企业却招不到更多优秀人才, 造成很多岗位空闲的现象出现。所有, 针对服务外包企业招聘和培训外包人员难度大,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大的问题, 应该制定一个针对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的实际可行且有效的会计体系, 通过对人力资产价值进行计量分析、对人力资源进行增值管理和评价, 为企业的各种人力资源管理 (如招聘、培训以及录用等方式) 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依据[4]。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服务外包企业是现代社会一种较为新型的企业类型, 对于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有较大作用。为了使服务外包企业能够更好的在市场竞争中得以顺利发展,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管理过程中应该要给予人力资本风险更多的重视, 根据存在的风险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制定出有效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的方法, 提高整个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保障企业人力资本财务的稳定和安全。

参考文献

[1]于强.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9, 30

[2]石修俊.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控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5

[3]刘嘉仪.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的风险控制[J].考试 (高考英语版) , 2008, 36

旅游企业人力资本管理 案例分析 第4篇

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 第5篇

人的知识和能力是资本的一种形式――人力资本。知识可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改变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结合方式,产生更多新的产品和服务。知识的溢出效益使知识能在不追加投资的基础上反复利用,减轻了资本稀缺性的约束。现代企业的根本特征是“以人为本”,人的感觉、判断、创造和各种关系的建立是工作中无法用机器替代的部分。劳动者拥有的知识和企业的有形资产密不可分,人力资本被视为创新的源泉。许多公司意识到,金融资本虽然在企业发展中很重要,但它不会思想;机器干活虽然比人工精细,但它不会创造;而思想和创造正是现代知识型劳动和知识型企业最宝贵的资产。然而,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现状却令人堪忧。

一、我国就业人口文化程度低,企业人力资本的外部整合环境差

从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看,1990年我国就业人口总数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87%;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1.07%;其余70.14%的就业人口只具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另有16.92%的就业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

再从我国全体职工的技术水平看,现有2亿多职工中,技术工人只有7000万,而这其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达到高级工水平的仅为3.5%左右。与发达国家(德、日、美占40%以上)比相差七、八倍,甚至低于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企业科技人才占全国科技人才总数的比例与发达国家比,不及它们的1/4(英国、日本均占64%,中国只占14%)。据公认的工人队伍素质最高的上海市1995年的调查,全市技术工人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的比重分别是37.77%、18.42%、5.4%,其中高级工中的技工只占1.45%。农民中技术人员仅有4.2%。许多用人单位在拥挤不堪的劳动力市场却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人。例如,天津市一家食品公司安装设备时想招2名食品设备维修工,连续招聘几次,均未成功。这充分说明,当企业内部人力资本不足时很难从外部得到补充,企业人力资本的外部整合环境差。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人力资本的增值程度低

据日本有关资料统计,工人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等级,技术革新者的人数就增加6%,工人提出革新建议一般能降低成本10%~15%,而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人员,因创造和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则有可能降低成本30%。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对职工培训每投入1美元就能得到50美元的经济收益。摩托罗拉公司1992年在职工教育方面增加经费400万美元,新增培训科目100种,公司由此获利5亿美元。在我国,据苏州市一项调查,经过培训的职工同未经培训的职工相比,完成产量高出10.8%,产品合格率高出6%,工具损耗率低40%,创造净产值高90%。这足以说明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是很高的。

然而,我国许多企业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相反,他们将人力资本投资这“一本万利”的事当作“亏本买卖”,片面地认为职工教育是社会行为,把职业培训视为一种负担。即使有

还要从中关村挖走近200名人才,其中大部分是在国内企业经过长期培养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

1996年国家科委对188个高新技术项目承担单位调查,结果发现有人员流失的单位有147个,占78.2%,且流出人员大于流入人员的单位有96个,占65.3%;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成员共5532人,流出1135人,占20.5%;35岁至45岁的成员流出比例最小,只占流出人员的12.3%;从职称看,在流出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74.6%,在流入人员中,主要是具有中、初级职称者,分别占35.1%和34.5%;从学位看,在流出人员中,具有硕土及硕土以上学位的占54.65%,具有学土学位的占29.4%;从人员流向看,近一半流向国外,占46.6%,其次,流向三资企业,占10.9%,流向乡镇企业的最少,只有0.9%。其中博土流向国外的比例最大,占74。3%,硕士占59.8%,博士后占53.8%,高含量人力资本的大量流失,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企业人力资本短缺和企业人力资本浪费的现象并重

中国企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本短缺,尤其缺乏高含量的人力资本,许多企业将出现高级人才的断层。据新近中国老龄委调查报告显示,到2000年有42%以上的高级职称人才退休。北京西城区金融人才服务中心,从1995年成立以来,有意为金融机构搜集人才信息,但从目前储备的200多名求职人员的情况看,真正搞过金融、投资的仅占30%左右,且多为初、中级职称。1995年,北京金融街建设开发总公司想招聘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他们曾数次到人才市场高级人才介绍所“淘金”,结果每次无功而返。无奈在等了三年后,只好聘了6个离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别负责财务和工程方面的工作。6位“老将”,全都是65岁以上,最大的69岁。

从1999年春中国人才市场反馈的情况看,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秘、推销等专业岗位必须在本科以上,而计算机、法律、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起点是硕土。一般岗位使用高学历者举不胜举。我们曾看到女大学生当环卫工的报道,这位女大学生能抛开世俗的观点接受环卫工人的岗位,精神实在可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人力资本的浪费。许多企业宁愿让现有人员包括人才闲置,然后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网罗人才,误以为有几个能人就可以解决企业发展的所有问题。事实上,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人才,而且需要人才发挥能力的良好环境;需要营造具有高度凝聚力的企业文化,这可不是靠高薪就能解决的。相反大材小用,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杰出的人才也可能变得平庸。我们的企业只想着高薪搜罗人才,忽视激发现有员工和人才的热情,甚至有些企业聘请高学历人才不是出于企业发展的真正需要,而是为了给企业撑门面!中国有句俗话,“杀猪焉需牛刀”?企业人才的高消费造成了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

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本管理

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时代,服务性经济活动已经超过大部分国家整体经济的50%,工资占整体生产值的百分比不断增加,而知识性工作及员工管理占整体工资成本的百分比也日益提高。由于经营环境的转变不断加快,使优秀员工的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创造显得愈发重要。全球的企业都了解到人力资源管理之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重整。不幸的是,许多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为企业提供真正的价值,而更多地陷入了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之中。既然如此,不如用发展中的新技术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替换掉,或是将其简单地外包给一个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服务公司。尽管这种看法有点极端,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因应时代的发展转换角色,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履行的职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将人力的无形资产变为有形的效益。

1.人力资源管理是否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传统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的定义,是将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做最有效的管理,意指一个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与活动。在人力资源管理是否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而这往往成为企业不景气时人力资源部门到底有没有存在意义的焦点问题。调查表明,只要策略执行得当,人力资源部门往往可为企业降低成本,特别在普遍不景气时,HR部门也许会是企业的新利润中心。如何说明这个问题呢?最具体的做法是:找出表现最好的人,透过改善薪资等方式留住这群核心员工,同时找出最不适任的员工,基于企业考量对这些员工做出最适当的处置。即将合适的人与合适的岗位相匹配。此外,如果人力资源部门能早一步掌握员工动态,甚至了解员工有意离职的原因,将有助于企业消除任何影响员工留任意愿的因素,减少企业因重新招聘员工而必须额外支出的费用。因为,根据权威统计,重新招聘人才比留住人才所花费的成本要高出许多。现任美国PeopleSoft首席研究员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Row Henson指出,在不景气与企业尽可能缩减开支的时候,人力资源能为企业带来最即时的效益,就是“花最少的成本,留住最好的人才”。

这一点我们可从惠悦企管(Watson Wyatt)最近发表的《人力资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报告中找到答案。这份报告是惠悦依据其在一九九九年的另一项研究所衍生出来的。二年前,惠悦针对北美450家企业做调查,发现有33个主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法能为企业带来30%的市值增长,也就是说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价值有着肯定的关系。为了证实这二者间的关系,惠悦扩大调查对象到欧洲16个国家的250家企业,并在2001年提出了新的研究结果。结果清楚地证明,有43个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能为企业带来平均47%的市值增长。比较二次研究结果后,惠悦证实:“拥有高人力资本指数的企业,同时会有比较高的企业价值。”

这项研究不仅使我们了解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价值的增加息息相关,在另一方面也说明,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企业必须调整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狭隘观念,并将过去单纯、事务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至人力资本管理的阶段。

2.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本管理的延伸

所谓人力资本管理,即是要把员工看成资本,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控制来达到企业价值的创造,以此赢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新的竞争环境与挑战下,有效管理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对企业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人力进行战略性的管理,已成为 21世纪企业组织最高领导人的重要使命,这也将是企业组织获得最大价值增值和丰厚利润回报的最大秘密,同时也是杰出组织与一般性组织区别的根本所在。

在这里,企业可透过三个层面来达成人力资本管理的目标:一是提高事务性工作的运作效率,这依重于人力资源系统(HRIS)或人力资源外包(Outsourcing)来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这有利于推动人力资源部门向企业的战略伙伴的角色转换。二是将员工的管理和企业目标整合一致,企业可运用员工分析系统、平衡计分卡(Scorecard)、关键绩效指标(KPI)等工具去设立企业目标,并将企业目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要素整合,推动企业的营运效率,也就是透过员工管理来支持企业目标。三是锻造雇主品牌,以此控制人力成本。资料表明,因员工流动导致对新员工的成本支出将是原支出的150%,对其管理费及新员工工作不熟练而造成劳动效率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如果一个员工流失率低、对求职个人始终保持吸引力的企业,其雇主品牌在无形中为企业创造的,是难以估量的价值。

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全文)

詹姆斯·赫克曼教授简历

詹姆斯-J-赫克曼,1944年生于伊利诺斯州的芝加哥市。曾就读于科罗拉多学院数学系。1971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后,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任教,从1995年起,赫克曼在芝加哥大学获任亨利-舒尔茨杰出成就经济学教授。赫克曼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内容涉及诸如社会项目评估、非连续选择和纵向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式、劳工市场经济学以及收入分配的模式选择等等。2000年以他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荣获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林毅夫:我今天是感到特别兴奋的介绍我自己在芝加哥大学读书时候的一位老师,詹姆斯·赫克曼,詹姆斯·赫克曼教授1944年出生与芝加哥附近,197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1973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当教授,我到芝加哥大学读书的时候是1982年,当时他到芝加哥大学工作也正好前后十年,那时候他虽然是芝加哥大学里面一个比较年轻的教授,可是我们同学之间都已经知道他一定会拿到诺贝尔奖,然后在芝加哥大学读书的时候,我们第一年、第二年工作真是非常努力,没有白天,没有黑夜,但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是说,当我们很累的时候,我们知道,赫克曼教授都还在工作,所以我们应该更努力的工作。那我想这就以这样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请赫克曼教授来跟我们谈谈《人力资本投资和中国经济发展》,让我们邀请赫克曼教授。

赫克曼:感谢大家对我的介绍,我今天很高兴能来到北大,能有机会谈谈我对于现阶段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的理解。我准备谈谈中国的现象,由于中国的变化很快,以及数据结构不是很清晰,我们对于中国政策的理解是很有限的。我想从我的亲身经历开始讲起。我上次来中国是2001年,那是2001年6月我接受邀请,参加在重庆举行的一次关于西部资本市场的研讨会,作为会议的参与者,我惊讶地发现与会者对于建立资本市场很感兴趣,他们很重视实物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股权市场和金融业等等。但是我也很吃惊地发现,他们很少关注教育和培训。让我们看看数据(图)。离开重庆以后,我研究了这些数据,我很惊讶地发现,在1995年的时候,中国各级政府对学校的投资只占GDP的2.5%。同时我也很惊讶地发现,当时GDP的30%用于实物资本投资。和我更为熟悉的美国的数字做一下比较,美国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占GDP的5.4%,对物质资本的投资达到GDP的17%。把1995年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和世界其他国家作比较,也会发现中国2.5%是比较低的。美国是5.4%,印度达到了3.3%,泰国达到了4.1%,德国达到了4.8%,加拿大达到了7%,2.5%的

恰当的。教育费用占农村家庭收入很大一部分,考虑到农村教育的质量也比较低,我们认为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质量,和教育的价格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如果你假定中国各地的人们在心智上都是差不多的,这就不单单是社会不平等的问题了,这也意味着经济上的无效率。我在演讲开始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是教育回报率是多少?

有人估计,中国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只有约4%,而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达20%左右,在我和在座的李雪松合作的论文中,我们估计,过去一些年教育的回报率已经达到了7%或者8%,近些年教育的回报率可能高达10%到11%。你们会发现,还有其他人估计教育回报率达到了20%。我并不是说,虽然教育投资回报率在中国比较低,中国也应该在教育上投入这么多资金。Fleisher等人利用历史数据直接估计生产率——而不是看工资数据,不看市场怎么运作,因为我们知道,即使在今天,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不是完全竞争的。如果你能观察到额外增加一年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产出,来估计教育的回报率,这个回报率可能高达30%到40%,但是这仍然低估了教育的回报率,这仅仅是教育对生产影响的直接估计,没有讲教育在其他方面的好处。就算我们把这个数字打个折,这也是非常非常高的回报率了,和现在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率相当,甚至更高一些。我觉得可以这么说,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早期,中国劳动力市场对工人的激励是错误的,直到现在经济的许多部门还是这样的,接受更高等教育的付出和回报并不匹配,这时我们必须想得更开阔些。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方面考虑教育的收益。现代技术和经济有一个特点,资本的回报率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是否容易获得熟练劳动力。Fleisher等人过去的研究显示,除了北京、天津和上海以外,所有省区教育投资的收益都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因为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的教育水平实际上已经很高了;在其他省份,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是稀缺的。这也降低了投资的收益,因为更为熟练的劳动力有助于实现更高的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提出什么样的政策建议呢?我们应该意识到,教育的私人回报率低和社会回报率高并存的现象证明某些地方出现了扭曲。我认为现在的政策不利于鼓励个人自发获取适当的现代人力资本。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在制定教育政策或者人力资本政策的时候——人力资本比教育要广泛很多,包括工作过程中的培训,也包括在家庭中培养出来的技能——为了改变教育投资的来源,我们必须超越政策中一个常见的前提,不能再完全依靠政府进行教育投资。

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很多人认为人力资本就是教育,很多人认为政府是教育经费的唯一来源。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理解了市场是怎么起作用的,理解了激励是怎么起作用的,就会知道在不增加政府预算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会极大地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但是这需要消除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扭曲,并且需要建立使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有效运转的制度。一种促进教育和培训的措施是政府进行补贴,但往往很难再靠政府来增加教育投资,政府对教育的支持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因为政府的预算是有限的,有人希望改变政府的支出结构,让政府把物质资本投资转变为人力资本投资,这么做既可以提高经济绩效又能提高社会流动性。我们要强调另一个办法,就是放开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市场,允许私人的激励机制发挥作用,同时大力发展为人力资本投资提供借贷的市场,这样政府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极大地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除了刚才我说的这些政策以外,另一项政策是通过促进资本和劳动的流动,使城乡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均等化。

我们知道,如果开放劳动力市场,让工资更有竞争性,熟练工人为社会创造了价值,让他们得到足够的回报——短期来看,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总会导致熟练工人的

不平等,但是有些不平等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短期。我们知道,伴随着开放市场而来的不平等在增长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够督促人们去获得技能。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前教育机会方面的政策,人口迁移政策,以及限制市场的举措,实际上都是在减少不平等的名义下增加着不平等。

我对现在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看法如下:有人说不平等是伴随着自由劳动力市场而产生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我想指出,自由劳动力市场和激励机制的正常运作,在长期来看,必然减少不平等。同时,现存的某些不平等现象也在降低着不平等,而非增加不平等。

让我用三点来作总结。首先,如果我们用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来计算教育回报率,真实的教育回报率会非常高,可能高达30%-40%。也许这个估计值过高了。虽然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在迅速增加,但是对于教育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教育回报率仍然很高,从而可以维持对于教育的需求。我想强调的第二点是,证据表明,通过提高人力资本,通过增加受过更好教育的,更为熟练的劳动力队伍,从生产率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绩效将会得到改善。第三点是,经济效率、经济增长、生产率和社会平等之间并没有冲突。通过减少地区间教育上的差距,通过降低父母的收入对于个人受教育决策的影响,我们可以使各种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率均等化,从而提高生产率。在中国确实也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但是实际上有机会进行有效率的再分配。接受教育,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将提升社会平等水平,而且将提高经济生产率。

我想这样结束我的总结。我想强调今天我所发表的评论,毫无批评中国的政策趋势的意思。从许多方面来说,中国的政策确实如我在演讲中概括的一样。但是我想也许政策范围可以更宽松,政策步伐可以更快一些。中国是最有活力的经济之一,甚至可能就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经济。不但在经济方面,而且在人类福利,社会福利方面,增长的机会都是巨大的。所以中国以外的任何一位学者都会被中国经济的规模,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变化的广度所吸引。我今天的评论仅仅表明好东西可以变得更好。中国经济确实令人振奋,中国社会确实是伟大的社会。只有通过持续地提倡社会平等和促进经济生产率,中国才能够变得更好。谢谢在座的各位。

陈平:赫克曼教授,我有三个评论和三个问题。第一个我完全赞成他的六个观点,尤其是短期和长期的效益,这在教育不平等的问题上的体现。第二,我特别赞成他提出的金融市场改革要给教育信贷。第三个,我也很赞成某种形式上的不平等,实际上会有正面的效果,他认为在短期里面,我怀疑很可能还有长期的效果。因为我个人感觉到中国的区域不平衡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因为区域竞争非常激烈,相对于美国、欧洲的比较均衡的社会,中国更有活力。

我还有三个问题或者迷惑的地方,第一个,如果我看他这个数据,看不同国家的数据,我们会发现中国的教育程度比起东欧和印度还要差,但是增长要比它快。所以我怀疑,这正相关的关系不是在教育和增长率,而是在教育和技术发展的程度或者说教育和生活的质量,如果中国增加教育的程度,就像发达国家一样,我想可能会降低增长率,但是换来的代价是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和接受程度,所以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赫克曼教授认为中国在教育上面的不平等现象,尤其是区域的包括城乡的或者是沿海和内地的,主要可能是由于劳工市场的限制造成的,那么我的观察好象相反,这些年我们劳动力的流动要比以前强,所以劳工市场上的竞争好象不但没有减少不平等,反而是加速增加了这种不平等。但另一方面

就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竞争使大家都变得很出色。

我同意,在经济生活的任何领域,不管是商业领域、教育部门或者其他经济生活的领域,垄断都会增加成本,也会导致不平等现象。这就再一次说明,为什么开放教育市场,允许建立更多的私营教育机构,只会提供更多教育机会,并降低教育成本。在工作培训方面也是一样的。让公司建立培训基地,作为正规教育的竞争者,只会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并且增加可供社会选择的机会。

我再回到刚才提出的前两个问题,首先,现在中国社会上不平等的源泉到底是什么?我想我们仍然需要了解更多的事实,所以我到这里来了解情况,我不知道全部情况,我的一些感觉也被这个房间里某些更了解情况的中国学者纠正了。当前,城乡差距仍然是不平等的主要源泉。我认为,如果你把不平等作个分解,在中国社会里,劳动力市场对流动性的限制,对跨地区流动的限制——这也限制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一种流动;和对于教育机会的限制,这些限制导致的不平等远大于开放市场导致的不平等。这是重要的实证研究问题,需要有人来回答中国的这个问题。我愿意在这个题目上投些钱,因为我确实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并且对于指导现在的经济政策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这将重新解释不平等的根源。我们既要看到不平等问题积极的一面,又要了解不平等问题消极的一面,并消灭它。看上去这和中国政府过去15年促进平等,增加受教育机会的政策是一致的。

对于您的第一个问题,简单的看,教育和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弱的,您可以看看中国的情况,促进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给人们提供激励,使人们变得出色。我的提议是在长期,也许短期也一样,这一进程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得以进行的更好。我怀疑100年以后,当中国已经完全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的时候,它是否还想保持现在的比较优势——非熟练劳动力;我想经济增长的过程可以改进。确实,激励是最重要的,远比教育重要。像古巴这样的国家,教育程度特别高,但是增长率非常低,问题不在教育方面,问题出在激励上面。但是提高教育水平,改变策略,同时发展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可以好上加好。

问题:下午好,赫克曼先生,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政府现在采取的政策是高等教育产业化,以此牟利。在您看来,这对于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有促进的作用,还是起着妨碍的作用?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现在缺乏熟练工人,但是很多企业为了减少支出,在减少它们对员工的培训,您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赫克曼: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首先我对这一现象并不是很熟悉,所以我无法讨论细节问题,但我会作些一般性的评论。首先在公司中进行的学习跟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习是不一样,这种学习是伴随着生产过程进行的,工人们在制造产品的同时,学会了怎么才能生产好产品。但是减少在培训方面的投资,听上去也不是什么好主意。不过这可能是由中国的工资政策造成的。公司花钱为员工提供一般性的培训,这些技能在哪都能用,要是工人们辞职了,公司什么补偿也得不到。不允许工资进行调整的劳动政策实际上助长了这种行为,减少了培训的数量。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就像学费一样,公司提供培训机会,工人们愿意为此付钱,他们会接受较低的初始工资。如果工资已经降下来,而培训对所有其他人都有用,但公司还不提供培训就奇怪了。

我们要多想想外部因素,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政策也能促进培训。我们需要把这两件事联合起来考虑。我们认为这是一般性的激励政策的两个侧面——应该在劳动力市场上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激励。我想简单回答一下第一个问题,我还是不清楚允许高等教育机构牟

企业人力资本价值体系构成分析 第6篇

[摘要]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探讨人力资本价值的主要形成过程、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人力资本价值体系构成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本价值;形成过程;构成要素;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曾琴芳,湖南大学会计学院研究生,贵州大学助教,湖南长沙,410079;刘继存,湖南大学会计学院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79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7)09-0090-0003

企业是由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一个合约。在知识经济社会,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带动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转变。人力资本价值构成研究是人力资本定价的前提,对企业建立高效的薪酬制度、激励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本价值的主要形成过程

人力资本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是人的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和道德的综合。人力资本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所受教育程度和训练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积累的人类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价值的主要形成过程如下:

(一)教育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其通过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形成一般都通过教育来完成。教育包括由父母投资的作为代际教育后果的家庭非正式教育,还包括通过各级教育机构而进行的正规教育,如初级、中级和高等正规教育。高等教育是专业化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知识经济时代对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高层次的员工需求不断增加,在职业结构的变化中,这一趋势也十分明显。目前,教育作为提高人力资本价值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投资主体主要由国家和个人共同承担。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长期投资,如基础教育,这是事关全民素质的投资。

(二)医疗与保健

健康对于人力资本价值具有重要的含义,良好的健康状况是劳动力积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医疗与保健投资是其他各种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基础。人的健康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过程,受到社会、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医疗与保健影响,然而在一定外在条件下,健康状况的改善显然将与医疗与保健投资的数量呈正比。除了通过医疗保健服务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还可以通过增加休息、锻炼和娱乐时间来实现人们身心素质的提高,从而增强其工作能力、延长人的寿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这方面的投资同样也形成人力资本并提高人力资本价值。投资的主体涵盖了国家、企业和个人。

(三)参与流通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进行教育和培训,当人力资源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能够有机会参与流通。人力资本只有进入流通状态,其价值才可能得到体现和增值。当人力资源进入劳动领域,让渡使用价值,其所具有的生产价值,通过企业特定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等非人力资本不同程度地转化为使用价值;同时,劳动者获得交换价值,并在生产中实现资本增值。在理想的状况下,人力资本所具有的综合素质越高,其所能获得交换价值和价值增值能力也就越高,人力资本价值也在每一次流通过程中得以增值。

(四)在职培训和“干中学”

人力资源管理学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培训是最好的投资”。在职培训已经成为人力资本价值形成的主要投资内容之一,是人力资本实现真正专业化的重要环节。在职培训具有很强的专有性、鲜明的针对性、显著的实践性和明确的经济性,在培训过程中还能够增进相互信任、了解和默契,促进协作,对于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干中学”是员工亲自参加企业现场工作,在工作中通过模仿和接受其他人示范、帮助,而获得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一种途径。人们在工作实践中,可以获得经验,工作经验的积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干中学”对人力资本价值形成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通过培训以及“干中学”,不仅可以使员工掌握和获得工作所需的技能、态度、知识等,还可以获得一些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可交流的制度知识,如企业文化、合作伙伴之间的默契和直觉等;同时,通过不断地培训以及“干中学”,企业人力资本的专有性和专用性不断增强。

由此可见,只有对劳动力进行投资,通过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带来增值才能成为人力资本,即人力资本价值形成于“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整个过程。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人力资本价值构成要素

当人力资源投入企业作为赚取利润的手段时,人力资本就变成了企业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价值是凝结在人力资本中的人力资本的价值,是内在地包含于人体内的、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潜在劳动力,外在地表现为人在劳动中创造出的价值。它已经超过了物质商品的价值内涵,具有丰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价值构成进行分析。

(一)生产价值、流通价值和使用价值

从人力资本再生产角度,将人力资本价值化分为生产价值、流通价值和使用价值。

人力资本生产价值是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即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培训而产生的价值。人力资本生产价值是随着人所受教育程度和训练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积累的人类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生产价值是确定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要依据,也是人力资源进入人力资本市场的基本条件。

人力资本流通价值是具有生产价值的人力资本在市场上通过“双向选择”或者其他流通方式进入企业的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当人力资本具备了生产价值,如果不参与流通,不找到和物质资本结合的场所,人力资本的生产价值就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具有流通价值的人力资本,其生产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人力资本使用价值是在人力资本再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产生的。人力资本一旦进入劳动领域,其所具有的生产价值,就会通过特定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不同程度地转化为使用价值。按照“按劳付酬”的社会法则,就要根据劳动者转化到商品中的价值量,依照一定比例,付给其酬劳,劳动者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增值。使用价值是人力资本价值的最终体现。

(二)原始价值和未来价值

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可以将人力资本价值分为原始价值和未来价值。

人力资本的原始价值指人员被企业接纳并安排到特定岗位前,国家、企业及个人对人力资本的教育、培训、医疗和保健等方面投资所形成的价值。该人力资本本身所凝集的潜在的、可望实现的价值,包括企业为取得、开发或重置企业人力资本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如企业在人员招募、选拔、录用、安排及在职培训等一系列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这些耗费作为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而资本化为人力资本的价值。

人力资本的未来价值指人员进入企业后,为企业提供的未来用途或服务的当前值,即企业对人力资本的使用获得的价值或收益。由于人力资本的投入价值是以历史成本来计量的,不能反映人力资本真实的经济价值。因此,常用人力资本为企业创利的能力即提供效用的能力来表示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

(三)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

个人价值是指人力资本个体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为企业提供的服务的当前价值。该观点认为,人力资本个人是完全独立的,对其拥有的劳动力享有所有权。因此,人力资本的价值应以个人所做的贡献作为衡量和评价的标准。这种观点有利于管理当局针对不同个人的人力资本状况,按照各自在群体中的经济贡献或服务潜力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群体价值指企业的人力资本作为一个整体所能提供的未来服务的当前值。群体价值不是个人价值的简单相加,是通过对个体人力资本的整合,形成一个功能大于个体人力资本之和的有机整体。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价值是各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人力资本的价值应以群体价值作为衡量基础,这种观点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的整体优化,使人力资本的总价值达到最大。

三、人力资本价值的影响因素

人力资本价值经过投资和进入企业参与生产形成,其影响因素除了上述投资方式和投资力度的大小之外,还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如劳动者的体质、知识、技能、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社会环境等。根据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将人力资本价值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

(一)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是影响人力资本自身素质和潜在劳动创造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与智能水平两方面。

1.健康状况。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等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健康状况是劳动能力形成的基础,是人力资本质量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智能水平。人力资本的智能水平是影响人力资本价值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的智能水平是反映人力资本价值的基础性指标。智能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人力资本的智能综合能力包括智力、知识和技能。个人的智能既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学习和知识积累因素,但主要通过后天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来。其中,知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各种活动所形成的各种经验和理论的总结。技能主要指的是劳动者的技术、管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它表明了人力资本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潜在能力。

(二)外在因素

影响人力资本价值的外在因素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企业及社会环境、激励因素等。

1.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是指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及其比例状况。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包括上文中指出的教育、培训、医疗和保健等。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强调某一方式投资的作用,而忽视其他投资方式对人力资本价值的影响。换句话说,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制约着人力资本价值的增长,也制约着经济的增长。根据不同人员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投资结构,通过改变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导向、改进制度安排和技术等因素来影响、完善人力资本投资比例,可最大化地增加人力资本价值。

2.企业及社会环境。企业、社会文化包括企业、社会态度和行为的价值观和模式。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劳动者各类举止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影响人力资本的行为、道德和劳动生产力。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不同,因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程度不同,在相同的条件下,人力资本价值会存在极大的差异。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提供保障,包括社会文化、市场供求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法律、社会保障环境、配套服务环境各方面的和谐。精简、高效的企业组织结构和明确合理的政策、制度可以为人力资本发挥其潜力提供良好的环境。正确的领导模式往往能产生极强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员工的协作力,可以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欲望,促进人力资本价值的充分实现和发挥,还能产生出一种生产“自乘”的作用,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激励因素。一般来讲,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物质激励主要指对在工作或其他方面所做出的成绩给予的钱或物的报酬,主要方式是薪酬激励。精神激励主要是对在工作或其他方面所做出的成绩给予的非物质方面的回馈,精神激励主要有地位、权利、荣誉、尊重、期望等激励方式。目前,主要的激励模式是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由于人力资本不能脱离其载体――人而独立存在,使得人力资本所创造的价值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企业应努力创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采取有效的组合激励来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冬至快乐诗歌下一篇:二年级障碍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