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2024-06-07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精选8篇)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第1篇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学习,是我们了解自然的必要前提学习,是我们适应和改造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不断学习思考、实践研究,才能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际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研究的使命。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学习体会,学习工程专栏,齐齐哈尔教育教学研究院——教学理论学习心得齐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王春英近年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二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教育理论读书学习体会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这是因为教师的职业比任何其他职业都,我们过去讲“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了长进。理论学习心得体会——谈非智力因素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心得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体会理论学习笔记阅读,大中小订阅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他提出了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教育教学理论其中包括: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关于美育他指出: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关于劳动教育。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期教育教学理论大学习,在认真拜读了郑杰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感觉受益匪浅。纵观现

在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教育理论学习体会螺门小学翁旭苗“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1)当教育过多地将功名利禄和手段榨取当作终极目标追求的时候,教育行为就面目可憎,教育课程就素然无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学生生活素质低

下,生活能力弱化退化,生活质量下降,幸福感觉缺乏。——雷泓霈

(2)使学生具备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和改造社会的精神。

(3)人的精神发展、能力发展就是“十”字形构架,“横”代表知识拥有量、学术态度、注意力等智商因素,“竖”则代表情感、意志、人格、协调能力,创造生活的能力等情商因素。这种“横”,“竖”兼备的人才是合格人才,是享受生活的幸福型人才。

——雷泓霈

(4)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那么,学习

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苏霍姆林斯基

(5)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

(6)只有深切感受、体验生活的孩子,才能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雷泓霈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第2篇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反思我们自己呢,大多的时候是教师辛苦,学生痛苦,教学是低效的。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课堂,我一直努力着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一、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果说,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使他的学生学得快,学到的知识多;使他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使他的学生乐于学习这门学科,情感上也愿意于亲近这位老师。那么,就可以肯定地说他的课堂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二、构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就可以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善教、乐学、充满活力的课堂,使学生受益终身。本着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借鉴当代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再结合自己多年来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笔者不揣浅陋,谈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点拙见:

1、打铁还须自身硬

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须自身硬!是啊,作为一名老师,必须要有着扎实的学科专业基本功:三字两话(画)、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试想,一个自己都不知怎么写文章的老师,又怎能教学生写文章呢?道理显而易见。再者,教师要有了解学生的能力,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前提,这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教学前,一定要了解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和困惑,如此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三者,教师要有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个有思想、有方法、勤奋努力的教师,为了教好自己的学生,就必须去深砧教材,把握教材的尺度,灵活处理教材;就必须弄清教什么,怎么教?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会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也才能够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可以说钻研教材是每个教师应有的素质,值得我们大家重视。

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又怎能从容地走上三尺讲坛,自如地执起教鞭呢?只有练好内功,我们才更有底气,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吗?

2、咬定青山不放松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一再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咬住“目标”不放。

首先,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不可有所偏废。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而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否则要点不显,失于平庸。

其次,层次鲜明。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都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不要搞“一刀切”,要分出层次来方好。总的来说,要让好的能吃得饱,差的能吃得下,中等的够吃。

其三,落实有力。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纸上谈兵”不行,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话,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要依赖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三、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口耳相传,是我国教育沿袭已久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隔阂了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诚可谓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不厌其烦。可见,我们要毫不犹疑地摒弃旧的不合适宜的教学模式,创建生动活泼的新课堂。

首先,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教师要改变过去管理式的、高高在上的角色定位,要从神龛上走下来,俯下身子与学生融洽关系,打成一片,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师生关系民主和谐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激发起来,课堂教学的氛围才能活跃和谐起来。课堂氛围活跃和谐了,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在这方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依靠民主,发扬民主,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这种跃和谐的课堂氛围将教师的意愿春风化雨般地变成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开端引趣”、“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等,不胜枚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激趣”贯穿始终,要用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用活评价激励机制,现代化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探究的新的合作学习方式等。总之,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语专家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我们的教学要“少一些包办,多一些自主;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情趣。”教师要努力以幽默的教学语言、精湛的驾驭课堂的技巧以及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我们的小语课堂形成“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我想,随着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随着教学新理念的深入人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随之水涨船高,蒸蒸日上,真正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真正做到了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材料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根据现有的动机理论,国外心理学家提出一些值得我们

探讨和借鉴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

(一)使每一学科都变得生动有趣,使学习具有主动性和实用性

有的学科可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单调无味的,而有的学科则是具有内在的吸引力。如果教师没有计划性的动机策略,就可能使有趣的学科变得死气沉沉,班级中兴趣的缺乏常常导臻各种危机。那么如何使学科具有吸引力呢?教材、环境、教师的素质。教师对青少年心理的研究。因此,教师在安排课程计划时,必须考虑一些能够体现积极主动、调查研究、“冒险”、社会交往和应用知识的教学方法。为此应让学生到黑板前解题,到图书馆去寻找学习资料,到实际环境中讲授有关的地理知识。为了让学生自我指导的学习方法。

(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努力

马斯洛(A·H·Maslow)认为。只有缺失需要(deficiencyneed)得到满足的学生才有可能出现求知与理解的愿望。但是即使上述需要得到满足和发展的学生也不见得就努力学习,因为游手好闲要比努力工作更自由、更舒服。此外,学生在他们的学习得到各种奖励和肯定前,往往不能独立地判断哪能些基本技能是需要掌握的。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正确的方法,予以疏导和教诲,促使学生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因此教师必须经常给学生的学习以强化。强化技术包括榜样、模仿、象征性经济奖励等。当然,在使用这样的动机技术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奖励

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以减少其副作用。

(三)让学生了解他们学习是否达标

从动机角度看,目标必须为全体同学所理解并能在短期内达到。心理学家的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学生经常得到强化,他们的学习就能顺利进行;如果学习的目标太难或太远,那么由于缺乏近期动机,学生的活动可能出问题。因此,当教师要求学生为远期目标而学习时,必须在实现远期目标泊过程中,建立一系列的短期目标。比如,有的教师用卡片列出学生在学校教育结束时所要学习的全部数学技能,当学生完成卡片上的一个目标时,就得到一个成绩;当他获得五个成绩时,他就完成了一张目标卡;当他积累了三张目标卡后,他就能用它们换取一个额外的课余活动时间。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四)学生在各方面的种种差异

研究表明:能力高的学生他们的父母对教育充满热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前经验。这些学生第一次考试往往就取得了好分数,他们得到强化并激发了继续获取高分的动机。如果他们偶然失败,则更加努力学习。这些学生具有切合实际的自我目标和强烈的成就需要。反之,来自缺乏学前教育家庭的学生,如果他们第一次考试取得低分,没能得到父母的鼓励,并且在企图再次获得高分又没成功时,他们就可能变得沮丧和失望,带着失败的情绪完成各种作业。如果他们得到一个高分,也往往归之于运气。这些学生建立了不切合实际的自我目标并失去了成就需要。在任何班级里。我们都会发现学习好和学习不好的学生是少数,而处于中间状况的学生是多数。因而,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动机可以自我激发,另一部分学则需要大量的帮助和注意,而大多数的学生只需要偶尔的帮助。例如在高中和大学,可能有一些喜欢某个学科的学生几乎等不及教师对该学科教学的进展,而另一些对该学科失望的学生则不能掌握别人能够掌握的进度。因而,教师要经常考虑到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愿望上的一般和特殊的区别,并采取一些措施帮助个别学生。

(五)老师也要爱护和尊重同学

第一,要充分考虑学生和班级所需的物质条件。比如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偶然的口渴和饥饿,如果条件许可,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快餐。第二,要使教室具有生理和心理的安全。教师就要注意建立良好的环境来确立安全感第三,要告诉学生,教师对他们感兴趣,他们是属于这个班集体的。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或在学生生病时送给他们一张慰问卡,都能显示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增强他们的归属感。第四,要创设各种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尊敬。教学中可以减少个别对比,鼓励自我竞争,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

(六)老师要鼓励学生

当教师第一次开始教学时,要经常问自己:“我的教学产生了鼓励的效果了吗?我鼓励学生去尝试了吗?”如果教师建立了产生压力、紧张和焦虑的学习情景,那么学生了保证其安全,将逃避这样的学习情景,反之,如果教师减少危险情景并使学习变得有趣、有价值,甚至缺少安全感的学生都愿意加入其中。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要对测验成绩不理想者处以惩罚,不要在学习的安排方面强加限制和条件,要鼓励学生自愿参加,并指出和证明学习的价值。

(七)正确的教学方法

许多心理学家都不得强调节器成功的重要性。在学习初期经历过失败的学生既失去学习的兴趣,也逃避这样的学习情景,反之,如果教师减少危险情景并使学习变得有趣、有价值,甚至缺少安全感的学生都愿总加入其中。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要对测验成绩不理想者处以惩治罚,不要在学习的安排方面强加限制和条件,要鼓励学生自愿参加,并指出和证明学习的价值。

(八)自我功效的产生

采用上述各种方法后,如果有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能力还缺乏自信,那么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主法使学生获得一般的成就动机。这些方法是:(1)动用成就动机的训练程序以提高学生的成就需要。许多研究发现,学生以前的成就影响他以后的学习动机。班图拉(A·Bandura)认为,这主要是一种自我功效在起作用,既相信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完成对于产生生某一特殊结果所必需的工作。这种自我功效的产生能增强学习的一般动机。

(九)解除学生应用知识的焦虑,使他们渴望学习更多的东西

一些心理学家强调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就是说通过教学使得学生离开学校后能够对具体的问题作出相似的反应和回答。因此,在教学中要诱使学生渴望望应用他们所学的东西,或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把学科与学生喜爱、赞美的人物相联系,为此教师自身应是一个热情、有能力和公正的人。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温暖和愉快的教学环境。再次,使学生的学习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往往是由于他这一学科学得好,在初年经时的一两个关键学科学得不好就可能导致学生对所有的学科都失去兴趣,因些教师要采取措施使学生觉得他们的学习在进步。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材料

分类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

(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

(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①要认识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②要相信学生确有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

③明确判断教学活动中谁是主体的标准。看学生是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要取决于他是否确定或参与确定有关活动的目的,是否决定或参与有关活动的过程。如果是,则为主体;如果不是,则为客体

④要帮助学生完善主体结构。学生的主体结构包括操作系统和动力系统两部分。操作系统主要由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对客体(教学内容)的感知、概括、记忆、运用等任务;动力系统主要由非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激发和维护主体认识活动的任务。

(4)差异观——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人

首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创新素质 包含内 容作用 1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创新欲望、创新兴趣、乐于创新 2创新精神创新理想、创新勇气、创新意志敢于创新 3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善于创新 4创新能力敏锐观察、丰富想象、独特实践能够创新 5创新人格创新品质、创新情感、创新个性保障创新

(三)创新教育与教师。

1、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创新”、“创新教育”首先是作为一种观念提出的。任何一种新观念的提出,都是时代时展的必然结果。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创新教育是走教育创新的必经之路。同时,新观念都具有超前性。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活动。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情是基础,理是目的。创新教育要注重人的情感投入,创设怀境、培养情感,使课堂充满人情味。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现行教材中蕴藏着大量创新的好题材,如:“通过„„,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还有别的解法吗?”等等。但教材具有通用性、共同性,同时又有简约性的特点,加上时代的变化,观念、知识的更新,往往显露出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实际,进行及时的充实和变通。

三、素质教育

(一)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1、结合教材,自然渗透。教科书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并有意识地去揭示它们,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到感觉,从而自然地受到教育。

2、见缝插针,适时渗透。除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外,其他学科都有它自身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见缝插针,抓住每一个教育时机,适时向学生渗透。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第3篇

中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问题性

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所谓“学问”,顾名思义,就是既“学”又“问”,问从何来,从疑处来。“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恰当有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索、学习的动力,活跃学生思维。有的教师提倡“问题教学”,主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后,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解决问题,完成对文本的学习。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最后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最终也是由学生自己解决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探求欲很强,而且经过探究以后得到结论,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更好。

二、自主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例如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中去发现问题,去感悟、去理解、去体会。而过去传统教学过于注意教师的讲解,轻视了学生的自主感悟,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无法享受主动参与的乐趣,导致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

三、过程性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习中的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学习中探知问题,亲自体会这一经历,感受与之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而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注重结论,轻过程。如今把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把握知识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因此,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实际探究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感悟。

四、实践性

数学的特点决定了要学好它,最主要的是要靠学生自己切身的实践,要靠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感悟。只有让学生通过对数学背景充分自主地理解,专心地感受,仔细地揣摩,才可能真正体味到数学的魅力所在,从而学好数学。而且中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其生活经验和情感,使其从自己的生活中学会思考、探究,在乐趣中进一步学习知识,探究问题。

五、开放性

数学本身美感十足,面对同一个题目,同一种类型,往往“仁者见者,智者见智”,因为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理解能力不同,兴趣与个性差异,所以对数学模型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信任和尊重时,在宽容开放的环境中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智慧才智发挥得更好。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善待差异,宽容失误,为课堂创设一种宽松开放的氛围,从而使学习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化。

六、合作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作学习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数学教学强调合作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思想,通过与他人交流,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构建起新的理解。因此,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下,采用小组、集体等合作形式,能改变过去的师生单向交流,使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学生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使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迪。

七、创造性

前苏联闻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创造是少年重要的心理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常少年对事物表现出好奇、怀疑比成年人要强烈得多,这是因为他们知识面窄,反而对自然界里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十分好奇,因而在课堂中多问问学生的意见,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探究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思考问题。

总之,探究教学的理论要想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努力践行。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第4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5-0119-02

1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减轻了教师板书的负担,将教材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实现一劳永逸;利用网络下载,极大地提高了获取信息的速度;在有限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程内容,拓展课堂空间。其次,多媒体技术可以使用视频、音响、动画、图片等与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将教学中难以用语言、板书表达的重点、难点知识以更为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演示给学生,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

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活动包含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教师要将这四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备课要钻研教材、钻研学生,将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给学生。目前,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2.1 重课件,忽视钻研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一些教师过多地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认为制作课件就是备课。比如在教学准备阶段,为了省力而投机取巧,利用网络直接下载课件和教案,不去研读教学内容,不去把握学生程度。有些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要过好教材关和学生关。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原则是“是否可以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否可以表现书本内容难以表达的内容,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能否让学生做到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做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顺利突破教学中重点、难点。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备课。多媒体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能涵盖一堂课的教学,它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

2.2 忽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

由于多媒体设备安放在教室的角落里,教师通常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对着电脑屏幕按顺序播放电子教案,对着话筒讲授电子屏幕上的内容。学生在听课时,看着不断变化的屏幕,把它当成了教师的脸。一堂课结束了,教师没有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没有站起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这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隔离感,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部分学生两手空空走进教室,上课不记笔记,学习变得懒散。这样的课堂如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学生做笔记是课堂教学上不可缺少的环节,做笔记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学生通过眼、脑、手演绎教师的传授,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课堂是师生交流、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舞台,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教师的表情以及身体语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引导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情绪的过程。课堂是引导、启发学生自主交流探究知识,让学生自由和自主地讨论、辩论的场所。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是不容忽视的。

2.3 忽视了传统教学中最有价值的手段——板书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抛弃传统的教学板书,因为优秀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和操作简便的特点,且板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记忆。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省去了写板书的时间,教师的讲解速度明显加快。表面上看,教学容量大了,但实际上让学生思考的时间缩短了,电子屏幕的快速更新,使学生来不及反应就进入到下一个问题。教师应该把书写板书与使用多媒体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放慢多媒体展示的速度,适当书写板書,给学生留下思考、摘录的时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习惯。

2.4 忽视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人格魅力

态度、情绪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东西,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是无法用多媒体传输的。一个教师的课堂语言、情绪、情感时刻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热爱课堂、热爱学生,板书认真,喜欢与学生交流,课堂上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治学严谨,这种热情饱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而坐在角落里对着电脑讲授的教师缺少与学生的交流,极少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也看不到教师的表情。除了用语言讲授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外,教师没有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3 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结合传统教学手段,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出现上述误区,主要是学校一部分教师来自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另一部分青年教师来自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缺乏教学理论及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

3.1 情感教学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要发挥教师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品质态度。这种态度和品质包括三方面:真诚、接受、理解。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讨论问题,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课堂气氛必须是融洽的、真诚的、开放的、相互支持的,以使学生信任教师,教师信任学生。

3.2 基于情意原理的教学策略

基于情意原理的教学策略是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努力保持学习热情以提高学习成绩的策略。人的中枢心理活动有两类:认知的活动如感觉、直觉、记忆,思维等:意向的活动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教师对学生只有双管齐下。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意向活动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学习的理想模式,教师运用鼓励性的话语与学生沟通情感,能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教师应该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学习,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出现在学生面前,从各方面影响学生,使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起学习的热情,坚定克服困难的意志,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上课无精打采,甚至漠视成绩中下的学生,将严重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师生情感缺乏沟通以及教师期待的丧失是造成差生的相当重要的原因。而教师对学生的适当鼓励,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倾注,常常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见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能用多媒体简单地代替教师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只有科学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上述教育理论,多媒体教学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辅助手段,目前为止还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具有多种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的功能,它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于一体,因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中抽象的、难以用板书和语言表述清楚的难点、重点采用多媒体教学传授给学生。并不是任何教学环节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学,也不是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而定。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的培训,让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师,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0-202.

[2]姬素莲.多媒体应用于职业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2012(65):111-112.

[3]李林圃.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误区的审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0):115-116.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第5篇

刘亚

纵观现在,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极高,对学生的期望值高。而反观学生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我们做教师的都要为学生服务。那么怎样服务于学生呢?我觉得教师要摆正位置为学生服务,应该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要学生来评价。教师还要提高教学技能。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投桃报李,我们有好的心态,学生就会心存感激。当学生学会感激之后,才会更好的回报教师,才会更好地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师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连漪,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代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以逐渐有自己的观点。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很平常地延续着自己的工作之路。徒有可嘉精神,这多么可悲,其实“蜡炬成灰泪始干”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精神的写照。我们应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要学会团结协作。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而应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汹涌。老师要在学生心头引起持久汹涌的感情“巨浪”,只轻轻“搅动”一下也是不行的。苏联教

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晚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在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惩罚……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所以我们要更多的关注这些后进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第6篇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教委组织的暑期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在认真听取了郑杰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感觉受益匪浅。纵观现在,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极高,对学生的期望值高。而反观学生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读了这本书,里面的很多内容让我沉浸其中,感慨颇多。如在《一名称职的服务者》中,就是说我们做教师的都要为学生服务。那么怎样服务于学生呢?我觉得教师要摆正位置为学生服务,应该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要学生来评价。教师还要提高教学技能。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投桃报李,我们有好的心态,学生就会心存感激。当学生学会感激之后,才会更好的回报教师,才会更好地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师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连漪,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代的学生越来越懂事,他们不再以为老师是权威,他们以逐渐有自己的观点。

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很平常地延续着自己的工作之路。徒有可嘉精神,这多么可悲,其实“蜡炬成灰泪始干”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精神的写照。我们应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要学会团结协作。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而应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汹涌。老师要在学生心头引起持久汹涌的感情“巨浪”,只轻轻“搅动”一下也是不行的。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晚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在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惩罚……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而在《永不言弃》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起来非常亲切,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教师都有着指导和借鉴作用。有的文章为我解了惑:如在《要学会做减法》中我学会了如何解压,获得真正的解放;而有些文章则使我对平时教学中的点滴感悟有了更系统深刻的认识:如《学会赞美》、《关怀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学会倾听》、《找到孩

子最佳的学习方式》等。特别是找到了学校新推出的管理举措的影子:如《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及学校近年来对教师满意度调查的重视与《提升满意度》一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还有注重班队合作和规范教学管理制度等理念措施都可以在书中找到。

郑校长的文字让人启迪,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又没有说出的话,说出了许多人感觉到了却没有想到的话,更说出了许多人压抑在心头却一直得不到发泄的话。总之,这些话说到了教师们的痒处、痛处、伤心处,把人一下子照亮。于是,边读边怡然自得,边读边拍案击节,边读边痛苦万状。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9月 第7篇

面临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化改革,我通过学习,对新课程即教育教学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观念。明白教学是对话,交流,知识构建的活动。教师即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家长是教育伙伴。新课程它打破了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层次的核心目标,新课程培养出来的不再是高分低能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由课程的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促进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新课程给了教师们很多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超越自我。新课程内容的出现迫使教师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实教材内容。提高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要不断的思索如何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快乐的学习,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宁河县丰台中学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第8篇

一、建构主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1966年提出的。他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认为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 学生是自己的知识建构者, 学生的主体性是他们作为学习者所天然具有的。

1. 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在具体问题中, 并不是拿来便用, 而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具体个体之外, 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 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他要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 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主动的,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 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3. 建构主义理论视觉下的学习者

建构主义强调,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日常生活及以往的学习中, 学习者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对所有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 即使没有接触过的问题, 没有现成的经验, 但问题呈现在面前时, 学习者也会根据相关的经验, 依靠认知能力, 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

二、建构主义教育教学观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数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 这主要是由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和数学知识体系的结构性所决定的。有人指出, 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建构的活动, 数学的研究对象正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得到建构的。数学学习归结为意义赋予的过程, 也即如何把新的概念与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从而使之成为对主体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把握的。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中小学生, 其自制力差, 注意力不易集中, 思维水平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 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的阶段。针对这些特点,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即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 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 结合建构主义基本理论,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基础与条件进行“死板式”的灌输, 而是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举一反三”生长出新知识。教学不应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加工与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与主导者, 而应是知识的引导者, 注重学生自己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 丰富或调整学生的理解与经验。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构建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学习方式, 交流与质疑, 批评与纠正, 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

1. 注重课前准备, 创设参与情境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性, 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出新知识。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当“基石”的作用, 在学习一开始, 教师应铺垫合适的基石使学生作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创造学生课堂参与情境的基础。课前,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制定授课计划前, 需要和学生进行沟通, 了解其对选修课程的掌握情况, 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在课前复习的导入设计中, 要放入复习提问的是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 一些无关内容即便是重点, 也不应放在复习之列。在课前复习布置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 设置问题, 留下悬念, 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也是强调课前准备与下节课内容的关联度, 在以往经验与新知识中建立起有效联系, 以便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2. 开展情景式课堂教学, 倡导体验式学习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和体验, 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它强调学生自行获得知识的实践性。因此, 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情境, 尽量组织和创造有利于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参与的学习情境与机会。例如在算术课程中, 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扮演不同的角色 (可以是买主与卖主、测量员、统计员等) , 根据不同的场景, 计算不同的数量与价格, 通过小组之间的集体讨论与竞争,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感受、去完成建构。

3. 课后及时复习与反馈, 在反思中提升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 对于理解学习内容, 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 反思可以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 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达到更高层次。因而, 学生课后的活动, 仍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时间作业, 让学生加深理解的同时,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例如, 在算术学习阶段, 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 计算家庭每月生活开支, 设计合理的节约开支的办法, 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生活教育。另外, 在课后答疑阶段, 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答疑, 在集体讨论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组不能解决的或者存在争议的问题, 教师再组织学生集体答疑, 依据小组讨论的情况, 找出共性问题与常见问题, 教师予以解答并公布。

4.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交流合作

上一篇: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总结下一篇:记分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