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歌赏析

2024-08-0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歌赏析(精选12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歌赏析 第1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4)毕竟: 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6)别样:格外。

(7)接天:与天空相接。

(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9)同:相同。

(10)六月中:六月中旬。

译文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鉴赏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歌赏析 第2篇

作品简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其中第二首广为传诵。其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平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平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作品原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⑴

杨万里

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⑵。

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⑶。

其二

毕竟西湖六月中⑷,风光不与四时同⑸。

接天莲叶无穷碧⑹,映日荷花别样红⑺。

作品注释

⑴晓出:太阳刚刚升起。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⑵荡:浅水湖。

⑶却:回转。

⑷毕竟:到底。六月中:六月中旬。

⑸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同:相同。

⑹接天:像与天空相接。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⑺映日:日红。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作品译文

清晨走出西湖的时候还可看到昨夜的残月高挂在天上,我陪着友人穿过绿树环绕的荷塘,走在杨柳依依的小道上。在这样的红花遍地、清凉阴阴的世界里,我们走过了南山,又绕到北山。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创作背景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作品鉴赏

这是一组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组诗第一首默默无名,但在组诗中的地位不可或缺。“月尚残”点明了送行的时间和环境。“荷花荡里柳行间”写出了送行路线以及沿途风景、“红香世界清凉国”形象了表现了荷花的风姿神韵以及观赏者的感受。

相对第一首,第二首流传甚广。“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杨万里的诗以白描见长,就这点来说,这首诗不失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艺术上来说,出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第3篇

欣赏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 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知是我这节课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古诗, 我选择最适合的电子白板交互手段, 如拉幕、视频、聚光灯、遮盖、文本呈现渐显、图片组合, 直接在电子白板文本中书写、圈画等, 设法使学生入情入境, 让学生和时代对话, 与作者对话, 使双方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该诗以其别具一格的写法流传千古, 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首句看似突兀, 其中暗藏乾坤。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句中领略到西湖美景, 但已能感受到了六月西湖独特的风光, 这一句凸显了诗人惊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 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后面紧接着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意境优美, 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 再叙实景, 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 并且以景寄情, 读后让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学生分析

这首古诗用先虚后实的写法描绘了西湖六月别样的风光, 先感叹再写景, 并在景中寄情, 表达诗人与友人之间浓浓的情意。五年级学生只凭诗文本身的文字阅读很难理解诗人这种“以景寄情”的写法, 我在教学中使用了倒叙的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文蕴藏内涵, 一步一步指导学生走进古诗, 走进作者, 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重点理解词语“毕竟”、“无穷碧”、“别样红”的丰富内涵, 继而理解全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感受“以景寄情”的独特写法。初步领悟诗人的创作技巧, 体会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入情入境, 感受古诗意境美, 获得美的体验、美的享受。

●教学环境与准备

教学工具:电子白板。

教学资源:视频朗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音乐《秋日私语》、《秋思》;图片等。

设施环境:Windows XP。

●教学过程

第一篇章:读诗

(1) 诗句接龙, 引起悬念。

教师说前半句, 学生回答后半句, 使用拉幕遮挡出示诗句。

(2) 师: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点吗?它们是什么诗?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送别诗, 按照我们读过的这些送别诗的内容来看, 请你猜猜, 诗人可能会写些什么?

(3) 请学生们读一读课题, 分别说说送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4) 简介作者 (出示杨万里简介) 。

(5) 扣字眼, 聚光灯凸显“送”和“折柳”。

(6) 出示古诗,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标停顿符号。

第二篇章:赏画

(1) 欣赏叶与花。

师生共同欣赏视频诗朗诵。

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师适时在电子白板上板书:莲叶荷花)

(2) 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之美。

①理解:无穷碧。

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现莲叶的美?

“碧”是什么意思?“无穷碧”呢? (出示莲叶图)

师:看, 满池的莲叶, 满眼的绿啊, 远远地伸向天边, 仿佛与谁相接?所以诗人说“接天”。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②重点理解:别样红。

师:看着这图画, 你们觉得那湖中怒放的荷花又会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出示“映日荷花别样红”) 哪个词写出了荷花的美?“别样红”是怎样的红? 你知道这荷花为什么红得特别, 红得不一般吗? (出示荷花图)

教师指名朗读“映日荷花别样红”。

③体会诗句的对仗写法。

(课件依次出示)

碧无穷碧莲叶无穷碧接天莲叶无穷碧

红别样红荷花别样红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不仅写出了莲叶的清新碧绿、荷花的娇艳妩媚, 还运用了对仗手法, 有种特别的韵味, 具有韵律美。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 欣赏诗中画。

①温故知新。 (出示散文《荷花》片段)

师:这两段重点描写了荷花的什么呢?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填空)

②有感情诵读。

师:此情此景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吗?俗话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这一美景?

③吟诵有关荷花的诗句。

师:古往今来, 许多诗人都写过荷花, 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咏荷的诗句, 学生诵读欣赏)

第三篇章:知意

(1) 同桌讨论诗句意思, 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请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圈出)

(2) 重点理解:毕竟四时。

(3) 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4) 配乐读诗, 把这美好的景色留在心中。

第四篇章:寄情

师:同学们, 当我们从这一池莲叶荷花中抬起头来, 再来读题时,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写的是西湖美景, 和以往的送别诗不太一样, 好像文不对题。难道大诗人也有走题的时候?

(1) 请看杨万里和林子方的相关介绍。

(2) 此时, 请你大胆假设:作者为何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呢?

师总结: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 这种写法叫:以景寄情。

(3)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送别的画面, 现在, 你就是诗人杨万里, 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 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4) 师:其实这首诗所赞美的只是西湖十景之一。西湖有著名的十大景观, 你知道有哪些吗?

教师简介十景。 (出示图片欣赏, 学生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景呢?)

(5) 关于西湖还有很多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 (出示西湖诗句, 诵读欣赏)

第五篇章:迁移训练, 总结

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 这首诗告诉我们, 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 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 也可以是一片迷人的风景。

(1) 齐声背诵。

(2) 写话练习:请用几句话描绘今天你所看到的西湖景色。

(3) 作业设计:请搜集诗人杨万里的其他诗作读一读, 感受诗人的情怀。用心诵读, 感受诗中景、诗中情。

●教学反思

“有叶无花叶无神, 有花无叶花失韵, 花叶相间画意浓, 花叶相衬心相印。”这几句话是对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妙评, 说明了杨万里以传神的诗笔, 把自己和朋友之间的情意比作花与叶, 表达了和友人之间的惜别眷恋之情。这是首很独特的送别诗, 其中以景寄情的写法让人回味无穷。爱因斯坦说过“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 是教师的最高本领”。我在本课教学中以兴趣为抓手, 以问题为切入点,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 让学生创新地读、创新地思、创新地学。

1.强烈的探究意识

“没有疑问就等于没有学问。”课堂初始, 引导学生通过多句送别诗的内容对比, 使得学生产生疑问:“这是首怎样的送别诗呢?”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苏醒, 并产生探究欲望, 自主设疑。当学生一遍遍地读诗品句, 深深融入诗中西湖、莲叶、荷花美景之后, 教师再一次让学生进行文题对照, 首尾呼应, 产生无穷的联想, 尝试解疑。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自主发现、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让学习从有效走向高效。

2.无尽的创造潜能

古诗自身的内涵是丰厚的, 多元的。再加上诗人所处的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 招致对诗的境地和情感的了解也是多元的。作为现代人, 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进程, 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解读本诗时除读其韵律美, 还应体会其意境美、情感美。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把古诗作为生活中的一个载体, 通过赏析和联系生活感受西湖六月之美, 通过联想与想象走进诗人内心。让师生真正走进古诗, 走进诗人的心路旅程, 去感悟, 去发现。

3.丰富内涵和多元情感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诗言志, 诗传情。诗词优美的节奏, 含蓄的语言, 深邃的意境, 给予人心灵的享受, 文化的熏陶。或许, 初时诵读, 只觉景色优美, 意境平淡, 但细细品来, 却含英咀华、意味深长。尤其像这样以景寄情的诗文, 看似写景却暗藏着诗人绵绵的情意, 所以本节课我着力打造诗意的课堂, 带领学生走进作者, 走进文本, 深入挖掘, 感受丰富的内涵和诗人多元化的情感。可谓精致课堂, 诗情画意。在教学中我紧扣“晓”、“送”、“毕竟”、“四时”、“无穷碧”、“别样红”等关键字词, 通过读、听、想、赏、说逐层推进, 先入情入境, 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再思考诗人为何这样去写, 感悟诗人含蓄的情感。一切以自然、自主为原则, 让课堂互动、灵动起来。

4.电子白板交互让教学水到渠成

一切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发创造潜能, 我最大化地使用了电子白板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从而更深层地领悟古诗内涵, 感受古诗意境美。如课前使用拉幕手段进行诗句接龙,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并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西湖十景的图片欣赏, 让学生走进了美丽的西湖, 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西湖六月的无限风光。当学生无法理解“无穷碧”和“别样红”时, 通过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的图片赏析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还有, 电子白板的圈画、划线、拖拽、填空等互动功能, 既很好地让学生交流、展示了所思所想, 又使之得到了知识的巩固训练, 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心之感悟

爱因斯坦说过“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 是教师的最高本领”。经过参加NOC活动, 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创新对于国民教育和发展的重要性。

抱着好奇与提高自身创新技术水平的目的, 我参加了第十一届NOC活动教学实践评优赛项。整个活动的内容、组织和评选机制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比较以往参加的各级各类教育类竞赛, NOC活动的综合性、独创性、选择性显得非常突出, 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让教育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NOC活动包含教师、学生两个层面的比赛, 涵盖十几种活动内容, 参加者可凭自身优势和兴趣选择参加其中的某一项, 内容丰富、形式灵活。

学科整合和创新实践让NOC活动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代表队汇聚一堂参与竞技与交流, 既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又起到了互补所长的作用。如此参与面广、活动内容多样、公平公正的竞赛类活动在中国范围内是不多见的, 让参与者大开了眼界。通过此项活动, 我的学科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各项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 对于教育创新和自身的发展也有了清醒的认识。我相信今后会有更多教育界的佼佼者投身到此项活动中来, 让我们在NOC中锤炼, 在NOC中成长, 在NOC中发展!

评委点评

关于诗歌的教学, 我总是固执地认为, 简单地把诗意“图例化”是最最不可取的方法, 但恰恰这又是信息技术最拿手的把戏, 因此也常常给我们制造出很多难题, 优美的文字到底该怎么和技术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也正因如此, 我对诗歌类作品 (尤其是古诗) 的教学也就有了更多的挑剔。就个人偏好而言, 我会特别地强调诗乐间那种天生的融合度, 像《春江花月夜》、《阳关三叠》之类, 其本身就是诗乐相配的, 还有一些古曲也总是能天然地匹配某一类古诗词的, 当然还有像个人比较喜好的, 如李翔霆先生“唐人诗意”一类的琴曲, 也是颇有意境, 完全可以选取来搭配运用的。但这也仅仅是个人的一种自以为是的理想境界而已, 却未必便适合了蒙学幼童的实际情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设计, 较好地在上述我所提及的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作者选择“秋思” (虽然秋思的意境感觉还不能完全贴切诗歌的意境) 那样的音乐去衬托诗意, 也会拿出一些西湖的实景图让孩子们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那样的画面, 用什么样的手段把什么内容引入课堂, 没有“好不好”, 只是“该不该”的问题。说到底, 就是恰当与否四个字。

关于电子白板的应用, 我曾有“电子白板的关键在于‘白’”的论调, 换句话说, 我更欣赏的是那种看似没用一样的电子白板运用, 而不是整堂课的让人感觉“这也用得好”、“那也用得好”。只有当我们能随时“忽略”其存在了, 这块电子白板也就真正成为一块好电子白板了。因此, 本课教学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如针对文本的一些简单标注和拉幕等, 只要用得恰当, 一样的可以让孩子们入情入境, 情理交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谈 第4篇

开篇两句出其不意,先声夺人,以议论的方式感叹西湖六月风光的特别——“不与四时同”,重在说明此时西湖风光的独特,为下文的景色描写巧妙铺垫,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接下来的两句一气呵成,分别描写了莲叶的辽远和颜色——“接天”“无穷碧”,荷花的情境和色彩——“映日”“别样红”,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天、日、无穷碧”等词语以宏阔的视角,展现西湖与众不同的美。这哪有“送”的踪影和那分别的眷恋或离别的伤感呢?随着诗句的展开,眼前似乎浮现出了清晰而美好的画面:清早,诗人杨万里和好朋友林子方并肩走出净慈寺,诗人感慨:六月的西湖好美啊,和其他季节相比总是不同凡响。莲叶一碧千里,与茫茫的天际相接,翠色欲流无与伦比;在金灿灿的阳光映照下,荷花红艳艳的,令人心旷神怡。

我再试着用“送”来敲打字字句句,竟然找到了“送”的身影:“西湖、六月”是诗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不与四时同”是送别的感受,是否暗示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告别呢?“莲叶”无疑是诗人最心仪的意象,“莲”音同“怜”,而“怜”者,爱也,“莲”成为他们友爱的象征;“接天莲叶无穷碧”,不就表明他们的友谊万古长青吗?那“荷花”呢,则寄托着诗人美好的祝愿,“荷花别样红”就是祝愿友人前途光明,走出别样成功的人生!

想到这,不禁为诗人别具一格的匠心拍案叫绝。是的,诗的字里行间的确没有“送”字,然字字句句分明都是“送”,真是字字有意,句句含情啊!如此含蓄,如此情致,如此意蕴怎能不耐人寻味,唇齿留香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质朴无华,言浅情深,意韵悠长。如果不能让学生透过文字感悟其中的“蕴”,领略其中的“趣”,分享其中的“情”,岂不成一杯索然无味的白水?要以“言”为凭借,让学生品“言”悟得“言”中之“味”,“言”外之“意”;再以“意”来感悟“言”是怎样言说,怎样传情,怎样达意的,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来来回回地诗意行走。

在学生朗读,初知大意之后,我们津津有味地探究:

1. 诗的年龄。这首诗多大了?为什么能这样古老又这样年轻?

2. 诗的意蕴。诗人“送”林子方了吗?是怎样“送”的?这样“送”好在哪里?

3. 诗的延展。还有哪些送别诗是“送”却没写“送”的?你能找到有关“送”的句子吗?

第1题意在让学生透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扇窗,追溯古诗悠久的历史,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认识我国古典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第2题主要是让学生体悟诗句言简意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涵,感受其言外之音,话外之意。诗人含蓄、委婉、别具匠心的表达,扩展着无穷的张力,召唤着学生的阅读热情,破解着表达的秘妙,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渴望。

第3题意在以“送”为线索,让学生搜集,阅读,积累和欣赏送别诗,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有目的地运用资料的能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理解诗句,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诗人的寄情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表现送别的别样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珍爱美好事物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送别情感,感受意境美。教学难点:

在诵读和理解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对离别之情的表达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课前准备】

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课件出示诗句)

1、人们常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领悟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见证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怀念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些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眷恋,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

2、读诗题,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谁送林子方?(杨万里)你对诗人有怎样的了解?(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南宋诗人,(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mào)、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课件出示《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 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想一想,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5、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课件出示全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全诗),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课件出示——标注)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继续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第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碧叶、赤日、红花

3.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1)重点理解:无穷碧

理解一:照应接天,指范围广。

理解二:指绿的程度。很绿很绿,绿得难以形容。

理解三:也许是指有很多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课件欣赏(远景),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是啊,满池的叶啊,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4.六月,正是盛夏,虽然是早晨,可是太阳已经是火辣辣的。在骄阳的映衬下,怒放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可以说说荷花在阳光下的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1)重点理解:别样红

理解一: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

理解二: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突出映日、红。)这荷花红得多美啊!谁能再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5、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我们也来试着赞美一下荷花?你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同学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讨论,试着回答)(课件出示——网络评论)

网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对这首诗有如下诠释:

净慈寺外,携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飞扬,并行漫步的足迹悠然未失,林阴丛中,惊起的飞鸟尚在盘旋;相交的知己,此时却在哪里?

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车马早已远去。手仍举着招摇,他还能否看见?他乡路远,一别不知又何年。唉!千般万般不如愿,更添离别思念。

独坐湖边,不觉生艳阳。微风拂面,满湖荷叶频频变,远上接天,似思念无垠无边;朝阳撒金,红荷金装别样艳,曼舞翩翩,恰友情花开胜当年。故友已远,新人未来,怎知天不从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擞,青山依旧在,花开花落情不变。

闲吟:千年古刹,小树林阴,盛夏鸣蝉闲,莲叶无穷碧;故人西去,一别千里,凭湖怅离情,荷叶别样红。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诗文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诗题的关联也不难理解,看似没有关联,其实关联无处不在!正由于今朝的离别,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天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六、背诵古诗,演唱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背诵下来。

1、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2、诗可以读、可以诵,还可以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吧。听一遍,学唱一遍。

七、联系生活,任选两题,完成练习(课件出示作业)

1、老师相信,我们心中也有一片美丽的风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景色?

我们哪一个季节的景色都可以写,但注意,一定要选取出具有特色的景物来写,如果能学习诗人的写法就更好了,不能的话也不要紧,但注意要把景色美写出来,把我们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2、扩写:杨万里在描绘西湖美景和荷花的艳丽时,只用了短短两句,好像有点意犹未尽,请同学们查找西湖及荷花的资料,对西湖美景进行扩写练习。

3、读过这首诗后,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吧,请同学们就此诗写一篇读后感日记。

4、反馈交流。

回家同家长交流今天的学习,并且把这首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八、总结全诗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千年以来,人们已经渐渐不知道林子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人们却永远记住了杨万里送别他那天西湖上的景色,记住了杨万里和他之间的情分,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指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第6篇

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会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会认“晓、净、慈、寺”5个生字。

2.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知体会诗歌大意。

3.培养学生在咏唱中背诵古诗的能力,激发学习古诗兴趣。教学重点:

认字、识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多样化诵读古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培养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课前准备:

PPT课件、识字卡、磁铁、黑板贴 教学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知新)

出示一年级已学古诗《小池》,学生自主诵读出来。师:孩子们,你们还记得一年级我们学过的这首诗吗?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生„„

师:你们还记得写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 2.出示课题PPT《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杨万里的古诗,谁来给大家把课题正确地读出来?

生„„

二、初读新知:

1.给课题划分节奏,分析课题意思 2.师范读古诗内容

三、识字写字教学

四、精读感悟

1.猜一猜

师:孩子们,现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西湖四个季节的图片,你们对照古诗猜一猜,哪幅图中有诗中的情景。

生:„„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能告诉大家吗? 生A:„„

生B:„„

师:那么,你来说一说夏天的图片跟其他几个季节的图片有哪些不相同?(提示:颜色、景色等)

生:„„

师:诗人杨万里也跟大家有相同的发现,因此他便写下“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诗句。(出示PPT)

师:那同学们再来仔细观察六月西湖美景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荷花、莲叶)诗人看到了什么呢?诗中是怎样写的?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找朋友(句子翻译连线)3.欣赏西湖美景

五、诵读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第7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西湖一年四季风光图片,配乐的荷花组图,有关杨万里的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让我们一起去饱览一番。(映示画面)

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恋往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望着这景象,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杨万里的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这可是两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认真研究研究这两句诗好吗?围绕诗句可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

二、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拥有的资料围绕诗句的背景、作者、意思、表达的感情等方面认真研究,比谁获取的信息多。

2、交流研究成果:

作者 介绍杨万里。

题目 指导读课题,在读中理解题意

出处 采用各种方式组织学生朗读古诗

3、重点研究三四两行为什么脍炙人口?

(1)启发学生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感悟荷叶的茂盛荷花的艳丽。欣赏荷叶组图,指导朗诵。

(2)体会一碧一红荷叶和荷花的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3)体会语言的对仗工整。

两行诗十四个字就把满池的.荷叶荷花送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置身于西湖岸边,使我们浮想联翩,令人惊叹!难怪诗人脱口而出……

(4)指导朗诵,想象画面,体验古诗的意境。

4、看书鼓励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修改完善书上插图。

(2)引导学生研究〈杨万里与荷花〉,补充三首杨万里写的有关荷花的古诗。

(3)引导学生开展研究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比较研究,补充其他送别诗。

三、布置作业

围绕今天的研究写一份研究报告:

〈关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研究报告〉

〈关于杨万里与荷花的研究报告〉;

〈关于送别诗的比较研究〉;

〈关于“……,……”的研究报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歌赏析 第8篇

师: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谁来读读题目? (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起读课题。

师 :从题目中 , 你知道了什么?

生:从“晓”字中可以看出时间是在早晨。

生:我知道送别的地点是在净慈寺。

生:我知道是杨万里送别他的好朋友林子方。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生用自己的语言说题目的意思。)

师:题目中有一个“送”字, 你猜猜这 首诗可能 会写些什么?

生:朋友之间送别时的难舍难分。

生:送别之时朋友之间的互相祝福。

生:要再三嘱咐朋友多多保重。

师: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读了这首诗你就明白了。

二、诵读古诗, 感受音律美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 生自读学习。)

诵读古诗, 感受韵律美

1.反复朗读古诗, 读正确, 读流利, 读出古诗的节奏。

2.组内轮流朗读古诗, 根据注释, 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

师:古诗会读了吗?哪一组谁来试试?

(一组学生展示朗读)

师:能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真不错。古诗有它自己的节奏和味道, 你能根据提示读出古诗的节奏吗?谁来读一读?

师:节奏读出来了, 怎么才能读出诗的味道呢?你们听——— (师播放古诗朗诵录音) 。

师:你们也想读出古诗的味道吗?自己练一练。

师:哪一组来展示?

(一组学生展示朗读)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读得不错, “中, 同, 红”三个字押韵, 韵母都是ong。

师:这三个字读起来很顺口, 咱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齐读古诗)

师:诗的韵味越来越浓了, 诗句的意思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说诗句的意思)

【评析:阅读教学坚持“以读为本”, 学生根据朗读的要求拾级而上, 从读正确到读流利, 最后读出古诗的节奏, 体现了读的层次性指导。教学活动紧紧围绕语言展开, 学生真正读书, 体现了真学的过程, 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教师的范读, 为学生的朗读引路, 为学生品味语言、积累与运用语言作铺垫, 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 欣赏别样景

师:同学们, 人们都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走出净慈寺, 看到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来品读诗句, 欣赏西湖别样的美景。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 生自读学习。)

品读诗句, 欣赏别样景

1. 自由朗读古诗, 找出描写西湖风光的诗句,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2.组内朗诵诗句, 说说自己的感受。

3.展示汇报。

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一组学生汇报感受)

师 :“无穷碧 ”是怎样的绿呢?

生 :特别特别 的绿 , 绿得发亮。

生:一望无际的绿色。

生:一片绿色, 仿佛一片绿的海洋。

生 :满眼都是 绿色 , 一碧千里。

师:“无穷碧”为什么不用“无穷绿”?

生:无穷绿只是很绿, 无穷碧让人感觉绿得发亮, 绿色有变化, 有的嫩绿, 有的浅绿, 有的翠绿, 有的浓绿。

师:这“无穷碧”的荷叶给你什么感觉?

生: 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

生: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

生:那碧绿的荷叶, 像女孩的绿裙子。

师:谁能把这翠色欲滴的荷叶读出来? (板书:无穷碧)

师:“接天莲叶无穷碧”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师:你眼睛往前看, 看到的是…… (莲叶) 再往远处看…… (还是莲叶) 往天边看, 那与天相接的地方 还是———荷叶 , 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满湖的荷叶, 无边无际, 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练习朗读)

师:多么壮观啊!满眼的绿色, 远远地伸向天边, 与蓝天相接!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荷花美在哪儿呢?

生:荷花特别的红。 (板书:别样红)

师:究竟红得怎么样呢? (配乐播放荷花图片) 荷花红得怎样?

生:像火一样热烈。

生:红得娇艳, 像小女孩的脸蛋。

生:红得像太阳。

师:像太阳一样朝气蓬勃。

师:这荷花为什么这么红?

生:我从题目中的“晓”知道这是早晨的太阳, 阳光不像中午的那么强烈, 早晨的阳光非常柔和, 所以照在荷花上, 荷花特别红艳。

生:还有什么原因, 联系上一句看看!

生:有莲叶的映衬, 显得特别红。

师:六月, 正是荷花开得最旺盛的时候, 所以它开得这么红艳, 这么生机勃勃。

师:眼前的景色美, 诗人描写的语言更美, 同桌二人合作读读。

(生二人对读:碧, 无穷碧, 莲叶无穷碧, 接天莲叶无穷碧。

红, 别样红, 荷花别样红, 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非常对称, 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我觉得一碧一红, 颜色非常美丽。

师:是啊, 莲叶清新碧绿、荷花娇艳妩媚, 对比多么强烈, 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杨万里在《小池》这首诗中也描写过荷花, 还记得那两行诗吗?

生: (齐背)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 (出示荷花的图片) 荷花是什么样儿的?美在哪儿?

生:荷花含苞欲放, 像害羞的小姑娘。

生:我觉得荷花小巧玲珑, 非常精致。

师:这首诗中描写的荷花美在哪儿呢?

生:这首诗描写了满池的荷花荷叶, 非常壮观。

师:这满湖的绿叶, 这别样红的荷花, 多壮观啊!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评析:教学过程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 真真正正学语言”的教学思想, 教师创设情境,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无穷碧”“别样红”, 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通过朗读和对比品析, 感受到荷花的壮美, 学生慢慢地“品”出古诗深远的意境。】

四、想象画面, 感悟别样情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 生自读学习。)

学习提示:看到眼前的美景, 诗人发出了怎样的赞叹?你读到一份怎样的情?

师:看到眼前的美景, 诗人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如果加上一个语气词深情地赞叹一下, 你会吗?

生:啊,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哇,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呀!

师:在这如诗如画的六月, 诗人送别好友, 他要抒发内心怎样的感情呢?

生: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

生:朋友即将远行, 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生:心里为朋友的离开而感到难过。

师:假如你就是杨万里, 心里有什么话要对好朋友说? (配乐响起)

生:朋友啊, 分别之后你要多多保重啊!

生:朋友啊,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啊!分别之后你不要忘记这美丽的西湖, 不要忘记我们之间的情谊啊!

生:朋友啊,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 你还是留下来, 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

师:看似是在送, 其实是想留住友人啊!

生:朋友啊, 六月西湖的景色实在美, 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 记住我这个朋友。

师:我感受到了诗人惜别之情。

生:朋友啊,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 你可要常回来看看啊。

生:朋友啊, 我们虽然分别了, 但我们的感情却像荷花、荷叶那样永远相伴啊!

师:同学们, 看看题目, 再读读这首诗, 有没有产生疑问呢?

生:题目中有一个“送”字, 可是诗中却没有写怎么送别友人的, 这是为什么呢?

师:这首诗中写的都是什么?

生:西湖中的荷叶、荷花。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呢?

生:希望林子方看到这美景, 就会想起好朋友。

生:诗人希望自己和林子方的感情像这接天的莲叶一样长存。

师: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 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

(师板书:以景寄情)

师:六月的西湖中, 荷叶绿得发亮, 挨挨挤挤地铺到了天边, 那姿态各异的荷花在柔和的朝阳的映照下那么娇艳美丽, 真是———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道———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你就是杨万里, 来尽情地赞美这六月的西湖吧!谁来读读这首诗?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诗人把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这美景之中, (师配乐朗读) 在音乐声中, 我们也一起来尽情地赞美西湖。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把这优美壮阔的美景、把这别样的感情记在心里, 这首诗会背了吗?

(生背诵)

【评析:教学中, 为学生创设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 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通过“加语气词表达赞美之情”“想一想说一说”这些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 课堂成为学生言语的实践场, 学生通过想象表达, 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 深化语言的感悟。引导学生提出困惑和问题, 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古诗“以景寄情”这一语言表达的秘密。】

五、迁移拓展, 品读“不同”的送别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古代许多诗人, 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我们来读一读。

(师出示学习提示)

迁移拓展, 品读不同的送别。

1. 自由读读下面两首古诗, 看看大诗人李白和王维是怎么送别老朋友的?

2.同样是送别, 又有什么不同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大诗人李白和王维是怎么送别老朋友的?

生:目送自己的友人。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船渐渐消失在茫茫的天际, 眼前只看见一江春水慢慢向东流去。李白还在望着, 望着, 望着, 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王维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元二的情谊的?

生:即将分别, 王维劝友人多饮一杯离别的酒。

师:友人要去很远的地方了, 为什么王维还要一劝再劝?

生: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当时阳关以西, 非常荒凉, 好友即将远行, 千言万语全在这酒里了。我们一起读。

师:同样是送别, 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李白是目送好友孟浩然, 王维是以酒相送。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景相送。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西湖壮美的景色, 感受了杨万里带给我们别样的离别相送, 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

生: (齐)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课后请同学们再去读读其他的送别诗, 感悟诗人别样的情怀。

【评析:迁移拓展两首送别诗, 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学生从短小精悍的古诗中, 打开了通向知识海洋的小窗口, 语文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 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评:本节课坚持真语文理念,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 始终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学生经历了真正的语文学习活动。以“别”统领和贯穿整堂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欣赏别样景, 感悟别样情。教者站在儿童的立场, 以语言为核心, 以充满童趣的学习活动为载体, 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的“语用”训练。学生亲历语文学习的过程, 有自己的阅读、思考、感悟、体验。

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身。课堂上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用朗读引领学生学习古诗。揭示课题后, 结合题目中的“送”字猜猜古诗的内容, 通过多元化的诵读指导, 引导学生感受读诗的技巧, 体会古诗特有的音律美、意境美, 从整体上把握诗境。课堂教学以读悟境, 以读悟情。学生从语言入手, “品”出荷叶的“无穷碧”、荷花的“别样红”, 品味诗句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 感受到西湖壮美的一面、热烈奔放的一面, 渐渐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品读全诗后, 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呢?学生在探究中明白了作者以景寄情的写作方法。学生依靠“自觉”的认知方式学习与运用语言, 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语文学习的经验, 悟出了语文学习的特点, 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 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在自觉的活动中迸发天性, 张扬个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歌赏析 第9篇

一、倒学而导,突破古诗的教学模式

发展性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我们用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教学,大胆尝试。一去传统自上而下的“逐句教学”和“逐环教学”的模式,采用“赏景——悟情——活用”的教学思路,从诗末到诗题,倒学而导,拾级而上,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力求将一首简单的古诗,变得既生动鲜活又有血有肉,诗情画意。

二、注重对比,突破古诗的解读模式

1.同一作者描写同一景物——“荷”诗的对比读。在引导学生体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莲叶荷花色彩美的遣词之妙,我通过和旧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拓展对比,让学生从读中自主发现旧知是抓动态写出形态美,新知是抓住荷塘的静态写出色彩美。这样的教学,比呆板地向学生介绍色彩美的特点多了一份灵动。

2.同一景点,不同时节——西湖风光的对比读。诗人杨万里从诗一开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六月的西湖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呢?”我链接了其他季节的西湖风光,目的就在于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引领学生切己体察,欣赏思考:虽然西湖的四季风光可以说是美不胜收,但诗人之所以爱六月的西湖风光,是因为有那接天的莲叶,别样红的荷花。接着教师创设不同的语境:“此时六月的西湖,不同于春天的杨柳依依,不同于秋天的诗情画意,也不同于冬天的银装素裹”,引导学生反复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一唱三叹。

3.不同诗人,抒发同一情感——送别诗的对比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始于疑。小疑问催生小感悟,大疑问催生大感悟。在解读完全诗后,教师巧妙地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质疑:(1)诗学到这里,你还有疑问吗?(2)请你把目光聚焦到课题上,你读懂了什么?(3)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日才能再次相见,所以很多人把这种情感寄托在诗歌中。你知道哪些送别名句?(4)再看看我们这首诗的内容,你还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题目告诉我们是送别诗,可诗中没有一个字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的荷塘,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让学生主动质疑,就能溅起一圈圈思考的涟漪,学生就能在思维的碰撞中感悟到,原来诗人是在“借景抒情”。古诗的写作“借景抒情”特色就能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古诗的文化魅力,爱上这神奇的古诗文也就成为了一种可能。

三、拓展情读,突破古诗的感悟模式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莲叶”“荷花”这一意象,先让学生从诵读中想象整首诗的意境,再在品味推敲词句时体验意境后诵读,最后巧设悬疑喷发情感后诵读。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洒而出,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诗情从意境中走来。

1.诗中有画想象读。在初读古诗中,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方式,如师生对读、聆听名家吟诵等等,引导学生多次诵读,反反复复,浅吟低唱,不仅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绘制了这样一幅图画——挨挨挤挤的莲叶上开着千姿百态的荷花。在想象“意象”的画面后进而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品味、感悟并读好“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这些词和诗句,从而感受西湖的美丽风光。

2.画中有诗赞叹读。让学生在品味“无穷碧”“别样红”后,利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莲叶、荷花”这如画的“意象”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赞叹后,教师激情导入:“你觉得怎样读,怎样的节奏,怎样的表情才能读出这莲叶、荷花的美,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相信课堂上学生就能入境入情地去读古诗。

3.诗中有情入境读。这是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中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在学生质疑问难后,我补充了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四月底也去了西湖,从净慈寺到荷塘步行不到半个小时。即使走出西湖也不过一个小时左右。诗人和林子方也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吗?那他们用了多长的时间啊?你从诗中的哪些词看出他们走了很久?”西湖之行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美景,更让我掌握了一手重要的资料——原来净慈寺到荷塘的距离并不远。一直困扰在我心里的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从诗句里体会诗人杨万里和友人林子方的深情,突然间迎刃而解——原来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意就隐藏在“晓出”和“映日”当中。短短的路程,他们却从“晓出”——清晨很早的时候,走到“映日”——太阳光照射很强烈的时候。这两个词不仅向我们透露出诗人送别花的时间长,还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一路上他们有多少的浓情,有多少的不舍啊?“生活即语文”,有时生活的经历就能帮助我们捕捉到文本当中不易被察觉的字眼。此外,我还拓展了诗人和友人的资料:林子方为官清廉,深受南宋百姓的赞赏。淳熙十四年(1187)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的爱国诗人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和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国家大事,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二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赴任,好友杨万里当即作了五首诗文相送,以诗祝友。正因为这些资料的搜集,还原了情景,学生才得以真正走近诗人,才会茅塞顿开——原来诗人是借“莲叶、荷花”这意象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恋恋不舍、深切祝福和殷切期盼之情。因为是朋友,才会有不舍之情;因为是升官,才会有祝福之意;因为是上下级,才会有期盼之心。于是也就有了“别样红”多元而深层的理解——“别样红”还指林子方的前程更美好,两人的友情更加深厚。

4.活用古诗欣赏读。在诗歌教学中,对于所学诗歌学生能够古为今用,这是个重要的教学目的,而今很多诗句在运用中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在课末,我让学生猜名句,再说明其引申义并联系生活体验活学活用古诗名句。这样,学生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理解就升华了。

改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文 第10篇

杨万里转过头,看着西湖。此时正是六月,因为是早晨,所以不是十分热。不时吹来阵阵凉风,让人心旷神怡。荷花不知从何时已经冒了出来,绿叶映着荷花,这风景比春秋冬都来得特别。那一朵朵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红的耀眼,粉的可爱。加上那绿绸缎的荷叶,真是无与伦比美。闻一闻,新鲜的空气,淡雅的荷香,合起来真是心旷神怡。一阵微风吹来,荷花荷叶在风中摇摆,像一群专业的舞蹈队在跳着婀娜多姿的舞蹈。几只小蜻蜓在空中转着圈,给荷花荷叶伴舞。放眼望去,荷叶密密麻麻,与天都连在了一起。看到这样的美景,加上离别的思绪,杨万里把杯里的酒一饮而尽,对林子方说:“林兄,在你离别时,我不能送你什么,但请收下这首诗吧!”说罢,杨万里随口吟到: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第11篇

毕竟②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③红。

①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②毕竟:到底。

③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翻译】

1: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丽,风光与其他时候都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2:六月的西湖最美的时候,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满湖的莲叶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碧绿一片。在阳光的照射下,荷花非同一般的红来。

【写作指导】

西湖是文人写风景时的首选,苏东坡将它比喻成“西子”,从此再无更精妙的比喻了。而同是宋朝人的杨万里,则将六月的西湖和其他时节的西湖风景作比较,得出“不与四时同”的结论,有接天莲叶,有映日荷花,不论是烟雨朦胧的西湖,还是杨柳青青的西湖,都不能和杨万里笔下的六月西湖分出高下了。对比不仅可以和不同的事物作比较,还可以如杨万里这样,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季节作比较。

【映照之美】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有诗说:夕阳返照桃花岸,柳絮飞来片片红。在夕阳的映照之下,偏偏柳絮都变成了红色了。杨万里的荷花,也在夕阳的映衬下“别样红”,而这还不算,想想还有一直延伸到天边的荷叶,硕大而碧绿,“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景色融在一起,该是何等壮观!

【赏析】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第12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中的后一首。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整首诗口语成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特别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过大量的古诗,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而且学过了叶圣陶的《荷花》这一课,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五年级学生了,他们能够也有了一定的学习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结合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落实在

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②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设计意图

根据学程导航堂教学六大基本模块,即“目标导向、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导学、检测反思”等课堂基本环节。在教学中需要重点突出自学、展示、小组合作环节,因此,我把课堂设计。

(一)设计清单,自主预习

预习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展示,而且也是高效课堂的保证。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如何整理学生对古诗的先期经验,明确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为学生设计一份预习清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请写出描写大自然美景的古诗(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

2、了解作者杨万里,(从其人、其作品、其风格方面)。

3、能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毕竟”、“四时”、“接天”、“无穷碧”、“别样红”等词,为了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同学,我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选一个不理解的词查出来。

4、让学生想一想诗句的意思。这些设计任务明确,大部分同学都能顺利完成。

(二)背诗导入,揭题探究

五年级的学生会背的诗歌很多,从学生的原来基础入手,导入新课,既能给孩子一个展示的平台,也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从相同类别的诗歌入手,这样学生自然能在引子的带领下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初读古诗,把握韵律

即使学生能背诵,那也是一时的强记而已,所以初读古诗的环节也要做实。由于本诗的课题也较长,涵盖的信息较多,学生的正确朗读也是理解课题的基础,而课题中的“晓”字,也是学生该重点掌握的。

本首诗在节奏方面不是太难,因此就简化成让学生根据老师给的句中停顿来读出古诗的节奏,这样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向有了一定的提高也能体会到古诗的节奏美。让每一个学生反复地读几遍,在指名读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才是准确的、。

(四)再读古诗,理解意思

经过前期的积累和预习,理解诗歌的意思环节就简单多了。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通过对“毕竟”、“无穷碧”、“别样红”这些词语的追问,让学生明白解词的方法,在理解诗意时,教师预设好哪些重点词语是必须明确和牢记的,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在解意时要力求字字到位,语句通顺。

(五)再读古诗,进入诗境。

本首诗所描写的情境优美,古诗中存在的留白内容,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写话的语文基本能力。为了突出这一点,我让学生欣赏图片,回忆好词,这样为学生的写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顾及时一部分写话能力较差的同学,同学让学生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让写得好的同学展示,学习他们写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也颇有收获,有法可依。

(六)品评赏析,领悟中心

文章绝非无情物,古诗更是如此。在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诗歌的中心就能够浮出水面,同时引领学生在古诗的题目上找到“送”和内容上表现“美”这样进行辨析,让学生通地自主思考不断地深化中心,真正扣击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七)检测反思,总结方法

“授人于鱼,不如授人渔”方法比学习的内容更有效,因此最后这个环节似乎是课堂教学必要总结。其实,这个环节也是古诗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能更充分体现本堂课教学的价值,我想“知作者”、“解诗意”、“入诗境”、“品诗情”这样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脑海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作业设计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

1、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训练,我设计了、完成《一课一练》中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相关的内容。

2、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描述的景象。这样的基础题,同时还设计了积累一些描写荷花、莲叶的诗句这样照顾了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注重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最后针对层次较高的同学,我设计找一些送别诗,研究一下送别诗的特点,(比如结构,所写的内容或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写一篇《关于送别诗的比较研究》;我想这样能够照顾到不同方面的学生需求。

上一篇:2010年警营文化建设方案下一篇:新增电热水器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