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艺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2024-07-25

论陶艺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精选10篇)

论陶艺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第1篇

论陶艺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于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陶艺作为美育教育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所没有的优势。从制作的材料、技法到表现形式、烧成这一个完整的过程,充分的锻炼了学生手、脑、眼的感知和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陶艺教学中把美育教育渗透的更深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地方。

【关键词】陶艺教学

美育

感受与传承 创新与发展 立体与空间 坚持与思考

一、感受与传承,“美”的概念是时代不变的产物。

时代在变迁,虽然每个时代的服饰、器具、家具、纹样等千姿百态,而且赋予了各个时代的特点,但是“美”的内涵不会变,规整的、异性的、变化的等等艺术形式只要是被人们归类到“美”的行列,它自身都有其平衡、强弱、疏密、松紧、大小等的“美”的形式。

为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存在了几千年,它的“美”更是如此。从河姆渡、半坡遗址出土的原始陶,粗狂的手法、优美的线条、古朴的纹样传递出那个时代淳朴的气息;到唐朝的三彩,釉色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谱写了一曲大唐盛世的高歌;再到元明的青花,温文尔雅、青蓝相间、清新雅致流淌出世界公认的审美情趣。即使到今天的现代陶瓷艺术,形式丰富多彩、门类百花齐放。如果只是通过美术欣赏课去了解陶瓷艺术可能感触没有那么深,当学生真正的亲自去动手尝试,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看着自己通过双手把一块泥做成作品、干燥、装饰、上釉、烧成,学生的心也在随着变化,审美的情趣也慢慢开始在内心发芽。

因此在陶艺教学的前阶段和教学中,我会讲述和穿插一些陶瓷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的精美图片,了解陶瓷生产的品种、历史和工艺。学生不仅有制作的欲望和好奇心,而且更加渴望动手创作作品,内心对美的享受也自然通过双手表现出来。可以说正是真正的实践才是感受美的源泉,没有美的了解与传承也不会内化到学生的心灵。

二、创新与发展,“美”的感知是学生天生的特质。

土生万物,“泥”作为大自然中最普通的材质,也是和人最亲近的一种材质,所以孩子都有玩泥巴的天性,一看到泥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碰一碰、捏一捏用心去感受手中的泥团。起初在学生手中玩的时候,有些学生会抛开当堂的作业,自己创作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往往一些定性的形状和要求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我想这也许是造型、方法、内容的单调。所以如何突破陶艺的“美育”教育变的尤为重要,学生了解“美”可能会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去创造“美”却需要教师设定好一个引导和展示的平台。

比如了解不同的学生年龄段喜欢的东西,比如卡通动物,在制作的时候学生可以按照原版的形象来设计没有问题,但是卡通动物的服装、配饰,包括动作、表情是可以通过改变来展现出不同的形象。甚至与他的表情是否夸张,为什么没有表情是不“美”的,为什么没有表情也是“美”的。又如教师的直接在作品上进行添加,表面上好像是违背教育观的,但是这正是一种熏陶,如果老师只是靠嘴巴就可以让学生把美的形式展现出来,有时确实做不到,所以适当的引导和修改是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美”的标准。再比如,学生做好作品后,作品的布展自然是教师的一次重组,无论是展厅展示还是作品集的展示,学生都会产生另一种不一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恰恰也是教师的“布置”所带来的。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掌握了一些固定的技巧和技能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具有“美”的形式的陶艺作品自然会从指间流出。

三、立体与空间,“美”的深度是陶艺优越的条件。

相对于绘画来讲,陶艺对“美”的表现力、空间感、立体感会更加深入。作为我们成年人来讲,选一件商品时往往会左右上下的打量,最后确定了才下决心购买,我们很少只看一面漂亮就轻易决定。作为一件商品或作品,正常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都会有不同的美感,就像每一扇窗户望出去都有不同的风景一样。正因如此,陶艺的美育教育会更深入,泥固有的质感吸引了孩子,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去观察它,感受它,进而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手脑并用的协调性。

简单的拿一件陶艺花瓶来说,如果通过绘画,学生可以感受到花瓶的曲线美、纹样美、色彩美、器形美等等的客观美,但是如果是用泥巴来做一件花瓶,出了具备这些“美”的熏陶外,在做的过程中有可能因力度或粘贴不牢产生倒塌、变形等情况,这时力量所展现的美、心情转换的美、角度转换的美等很多主观意识上的美也都会发生改变。

四、坚持与思考,“美”的熏陶是陶艺永恒的主题。

一件事情如果只做一次,深度不够;如果只做一种,宽度不达;所带来的是,停留在表面的方法和展示形式也只是一种外化,真正的还是要内化成一种“美”的意识形态。一旦形成一种“氛围”的时候,它必将会传承,会感染到更多的学生愿意深入到陶艺课程,乐意在陶艺课程里徜徉。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但是如果作为主导的教师没有这份坚持和思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停留的脚步带来的是学生思维的固化。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信息化、高素质人才的社会,我们的家长里面有一批也具有较高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他们从小带出来的孩子相比之前会更加的优越,思维更开阔。所以学校的职能应该是在这个基础上更加的趋向于传承和提高,“美”也许离我们不遥远,但却让我们一直在寻找,我想陶艺正是这条路上闪亮的路灯。

论陶艺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第2篇

摘要:在阐述美育、素质教育定义的基础上,总结了美育的特点及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进而讨论了美育的各种积极作用及其在现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美育 素质教育美育和素质教育

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审美从人类开始与客观世界发生关系的时候就开始了。美育实际上一直在不自觉的进行着,并逐渐成为自觉的劳动,可以说美的思想是人的最基本的思想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美的思想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有只关注考试得分的多少,忽视内在素质提高的倾向。哲人曾经说过:“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确实,一个技术高超而道德素质败坏的人不仅不能帮助社会进步,有时候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人的素质构成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素质提供了人发展的生理基础,而后天的素质教育能够影响先天的素质,发展先天的潜能,使人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提高和完善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 美育的特点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任务是要塑造和形成人们优美、高尚、丰富的感情、趣味、心灵和精神境界。美育的这种职能注定了美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持久的关注。美育过程中存在专职进行审美教育的课程,如美术和音乐。但我们千万不可将美育和音乐、美术教育等同起来,美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几堂音乐、美术课能够完成的。音乐和美术只是我们引导审美教育的手 段而不是目的,通过这些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美,是因为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把握了具有节奏、平衡和有机结合的完备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类情感、理想等特定的社会性内容,这些内容会同时作用于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使它们处于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美育的作用

4.1 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爱因斯坦也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他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康德认为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革命导师毛泽东为我们制定的标准是“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审美教育活动是一项情感教育活动,艺术的审美活动尤其如此。美育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净化,从而情操得到陶冶。4.2 美育能够促进德智体教育的发展

如上所述,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存在于德智体的教育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德智体美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它冲破了以往各种不同的教育间的鸿沟,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

4.3 美育具有激发思维能力的功能

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互相启发、互相作用、密切相关。形象思维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它是指用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美育是将人类世代积累的审美经验对教育客体进行教育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其初步的、低级的感觉、知觉、表象发展为艺术审美的、形象思维的直觉。审美直觉具有直观性和感性形象性等一般直觉的特征,同时,它又是积淀有高度理智的高级意识活动。爱因斯坦终生热爱音乐,在他看来演奏小提琴远比解开一道科学难题更有价值和意义。他就是在理性和感性相互完美交融的时代中,完成了相对论。舒伯特从莱斯塔勃的诗歌中产生《小夜曲》的创作灵感。这都是美育的功劳。4.4 美育能提高人的身体心理素质

从美育特征上看,美育在调整人的身心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通过调 2 节人的心态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学生通过参加审美教育活动,以快乐的情绪化解紧张的情绪,以愉快的心情化解不正常的情绪。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的情绪,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4.5 美育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它包含人的自我意志获得自由体现,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等。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要依靠人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或多或少存在缺憾。许多事实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指学术上的成功,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成功,这种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5 当前美育中存在的问题 5.1 对美育重视不够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应试教育仍然在当前教育实践中流畅地运转,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坚决克服这种错误倾向。一要消除智育即升学率为学校工作重点的想法,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二是要确立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理念,把四育融为一个整体,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相互融合与渗透、相互促进与发展的要求。尤其要注重美育在德智体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5.2 对美育存在错误理解

对美育存在的错误理解很多,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认为艺术就是美,从而把美育和艺术教育等同起来,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就是美育。结果,持此观点的人们就歪曲了美育的意义,美育就变成诸如书法、美术、音乐课等孤立、单一的任务。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产品,集中体现了人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因此,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是,艺术教育并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美的形态就包括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悲剧美等等,开展美育工作需要将艺术教育与之区分开来。5.3 美育途径单一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先生指出:实施美育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学校是进行系统、全面的美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有责任对青少年从小进行美育教育,为提高下一代国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创造未来美好社会奠定良好基础。目前这是我们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单一的途径。进行美育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中的良好环境、和谐气氛及家庭成员的内在美、形象美的展现,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因此,良好的家庭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家庭中的美育能够巩固学校美育的成果。家庭和学校都只是美育的小环境,只有社会是大环境。学生总有脱离家庭、学校的一天,但作为社会成员,他一生都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更广泛地影响人的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在社会中弘扬真、善、美,鞭挞、惩治假、丑、恶,利用多种社会活动、多种宣传、多种艺术形式对学生实施美育,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对人产生影响,美育活动的减少与美育效果的减弱就意味着丑与恶的滋长与蔓延。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通过美育,使我们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以便更有效地去改造客观世界。因而,我们说美育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社会文化、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加强美育,就是要使人们更广泛地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推进社会的进步。同样,美育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张作岭.试论素质教育中美育的特征与功能.松辽学刊 [J],2001(8)[2] 张琪、刘玉刚.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J],2001(4)

论美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第3篇

一、美的题材在体育运动中到处可见

体育运动中存在美的教育吗?其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体育运动能影响人体形态和机能,使之完善,使其日益健美。体育运动能使人产生舒适感,使人感觉到活泼欢畅,并给人以美感。体育训练中许多寓教于乐的项目,其教育作用是在审美的过程中完成的。体育教学是以身体运动为特殊手段,通过各种体育项目,充分展示出现实美感,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体育运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集增强人们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人民生活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集人的生活技能、运动技能、健身技能和竞技技能于一体的健康教育题材;是一种教育过程,是集人的体力与智力,以及发展才华、才能、兴趣和审美能力于一身的教育过程。国外称体育运动是健身之本,强身之道,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体育运动永远是进取的,具有前进性的发展,不断追求最佳锻炼价值和有效的“运动处方”,追求新技术和创造新记录。因此,体育运动可促使人在人生和时代的纵断面上攀登高峰,追求发展,并力求达到“极限”。

体育运动涉及的美学问题很多。如体育场犹如一个巨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进行体育运动,师生们在爱与信赖强有力的联结中,体现了和谐与美的关系;学生愉快地学习,自由之中存在着和睦,体现出充满喜悦的统一美;学生集体参与体育训练和上课,可以看到刻苦锻炼所追求的痛苦与快乐的美的气氛;在优美的体育场上,阳光、草地,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可引起人们投身体育运动的欲望,哪里具备这些条件,哪里就有乐与美。从体育竞赛中可以看到,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运动员会体现出身经百战的成熟美;撑杆跳高的后仰举腿,背越式跳高的越杆,标枪运动员的最后用力,铁饼运动员的旋转,等等,这些精练的运动技巧体现了艺术品一般的姿势美,特别是在体操运动员1080°的空翻和冰上芭蕾720°的旋转失败时的一瞬间表情中,体现了含有悲壮气氛的美;当队友夺得金牌时,在向同伴祝贺的场面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和友爱美;率先冲过终点取得胜利时的表情中,体现了喜悦美;最可敬的是从长跑选手趋于疲劳极限的状态中,体现了坚毅美。在体育运动中,到处充满着美的世界。由此可见,在体育运动教学与训练中,美育教育的题材是到处可见的。

二、语言美的艺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或指“形状独特而美观”(《现代汉语词典》)。当然,从美学领域角度来看问题,那就是另外一个层面了。如,别林斯基把艺术视为“真理的直观”。高尔基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夸大好的东西,使它变得更好。”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艺术的任务在于显示中的美。”可见,艺术始终是与美相联系的。如黑格尔说过,“美就是艺术”,“美学就是关于美的艺术的哲学”。又如,朱光潜认为:“美是艺术的特性。”尽管现代东西方美学家都认为美和艺术不是一回事,可是早期的美学家把美和艺术看作是同一个东西。不管怎样,美和艺术的统一性是为大家所公认的。因此,我们认为,美育教育就是向人民进行美和艺术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教育,语言美是必备的条件看来是无可争议的。

语言美不一定只说个“请”字:请问、请进、请走、请……如:有一位名作家问养蜂人:“一只蜜蜂能活多久?”这是一句外行话,如何答呢?“你真外行,叫我怎么回答?”这显然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不同的蜜蜂活的时间并不同,你究竟问哪一种?”这也会使对方发窘。可是养蜂人的回答是:“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可以活六个月。”这样既没有使对方难堪,又圆满地回答了作家的提问。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更应当讲究语言美的艺术,因为人们通常把体育教师视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语言和行为粗鲁的人,越是在这种环境中教师越需要注意语言美。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小学去看课,上课前一位男教师先把器材(一框小垒球———推铅球的代用品)搬放在场地上,刚放下,学生一拥而上,每人拿一个小垒球各自玩起来。上课铃响了,男教师一边吹哨,一边喊着:“同学们,快把球还回来!”可是学生像没有听到似的,还继续将小垒球扔来扔去。教师火了,大声嚷着:“上课啦,快把球还回来!”此时,学生虽然停止了球,可是满场撒满着小垒球,无法上课。正在男教师为难之际,一位年龄较大的女教师出现了,只看她双手捧着筐,同时喊一声:“亲爱的小朋友们!看谁最快把球送进筐里来!”刹那间,只见学生争先恐后地拾起地上的球,迅速奔向她,很快地全部将球还回筐里。问题何在呢?其一是那位男教师的语言不美,其二是他不懂儿童心理。可见在体育课中用好语言多么重要。还有一次,一位教师上标枪的提高课,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正前方画一个圆圈,练习时必须将标枪插入圆圈内。学生开始都插不中,教师火了,开口就骂:“笨蛋!怎么一次也插不中?大家过来,看我做一次标准示范。”于是,这位教师开始做起“标准”示范来,结果是连投三次,也没有将标枪插入圆圈内。这时学生捧腹大笑,反问教师:“老师,老师,连续三次都插不中是不是个大笨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愉快的局面呢?是由于教师的言语不当和语言不美引起的。应当怎样才恰当呢?方法有多种,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同学们,请停一下,再看我来示范一次(不要说标准示范)。”在示范过程中,如果一次插中了当然好,接着可以讲解技术要领及关键所在;万一没有插中也没关系,可以向学生分析插不中的原因何在,如果第二次又没有插中也无妨,还可以继续分析原因,直到插中为止。这样一来,教师非常主动。既体现耐心教育,互相探讨,又没有失掉语言美,最后得到的是师生之间的协调美。这实际上体现了教师在无形之中进行美育教育。

三、美育教育寓于幽默反馈之中

在体育教学课中,教师怎样运用幽默语言,使反馈变得准确而又甜美呢?我有一点亲身体会。有一次我上跨栏课,有一位学生把栏架踢倒了,没有把它扶起来,当时我想这是一种不良现象,应当提出批评。问题在于,怎样进行批评教育其意义才会更大呢?我想了一想,于是把学生集合起来。我说:“刚才有一个栏架向我诉苦。它说:‘我是在为大家服务,所以老老实实蹲在那里,让同学们一个个地从我身上跨过去,目的是帮同学们学会跨栏本领;可是有一位同学一脚把我踢倒,他不是有意的,我不怪他,可是他不把我扶起来,我有意见。’”我向学生发问,这个意见对不对?出乎我意外的是全班学生齐声回答:“对!”我再问:“今后怎么办?”学生说:“我们一定要爱护公物。”这样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及时地用美好的语言给学生反馈,这也就是向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最好时机。如学习打高尔夫球时,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每次练习结果进行评估,并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学生。如:“好!很好!”又如:“姿势真美,但力度不够!”“可以,再多用点力,对力量不要太吝啬了!”再如:“你的动作太‘小气’了!加大幅度,把上挥杆做得更充分一点!到顶点就更好了!……”一句话,教师反馈要真实、亲切,要在肯定的同时,提出希望,有时要幽默一点。不要总是指出缺点,应当多指出优点。实际上有些技术一时掌握不好,不能怪学生,而是掌握技术过程中必然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过程中要劝学生不要着急,只要努力练习很快就会掌握技术,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和乐意接受,练习劲头也会越来越足。切忌随便否定学生的练习成绩,更不能丑化学生所学的动作,学会进行美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每个教师必然要深知教育学原理,必须掌握教学过程的规律。通俗地讲,学会运用“十二个字”原理,即“模模糊糊”、“马马虎虎”、“规规矩矩”。什么意思呢?当学生在开始学习阶段,称粗糙的掌握技术阶段,对初学的技术动作的理解,脑子里处于“模模糊糊”的状态,做起技术动作来不到位、不规范,这是必然的现象。教师在这个阶段急躁不得,要沉住气,不断地鼓励学生练习,即使做得不准确也没有关系,只能在肯定的同时指出问题之所在。

学习的第二阶段,称改进提高阶段。学生所掌握技术的状况,处于“马马虎虎”的阶段。这时,教师急躁不得,继续鼓励学生练习,不断纠正错误,达到对所学习的技术逐步改进提高的目的。

最后学习阶段,叫巩固提高阶段。学生所掌握技术状况大多数处于“规规矩矩”的状态;这个阶段教师可以用评分的办法给予学生鼓励,即所谓技评,鼓励学生进一步掌握好已学会的技术动作,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第4篇

1 在美的素材中,发现美

空洞的讲解不如形象的现身说法,强行灌输的知识不如水到渠成的自然。同时,美文教会学生欣赏,美物引导学生爱惜,美趣指领学生高雅,至理促使学生聪睿。由此,教师应该选择美的素材,对学生更好地进行美的教育。在高中或中专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数不胜数。这当中,有着无数美轮美奂的意象,有着风流倜傥的气质,羽扇纶巾的神韵,有着挽雕弓、射天狼的豪迈,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寒,有着“夜阑卧听风吹雨,尚思为国戍轮台”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还有无数让人终身受用的治学、做人的哲理。这些素材或让人神往,或使人心仪;可叫人豪情万丈,亦可催人潸然泪下,让人倍感“慷慨悲凉为家国,雀跃沉思缘诗文”。这些材料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让学生从中发现美,欣赏美,意识到自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美之中。

2 在美的形象中,鉴赏美

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物形象是美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因此,通过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陶冶学生美好情操。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审美心理的诱因。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不够稳定,情绪极易冲动。因此,以美育人,以美冶情,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是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谈骨气》中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伟岸、正直、严肃、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有的人》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光辉形象;《勇气》中法国妇女坚信世界和平的大无畏精神。上述课文中这些美的人物形象,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学生在感受美的形象和理解美的内涵中,不断领悟,同时产生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提高了审美的鉴赏力。

3 在美的语言中,品味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借助生动、优美、凝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文学语言有别于生活语言和理论语言,其形象性、生动性、概括性令人惊叹。因此,只有通过对文学语言的细致品味,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驾驭语言的技能。如果不理解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真正内涵,便不可能真正把握作品的艺术精髓,更不可能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就更谈不上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了。例如《荔枝蜜》中有这样一句话:“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单从表象上看,“仅仅是作者做了个梦而已”。殊不知,如果深层揣摩语言,前后关联,学生就会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在脑海里浮现“梦境”。然后进一步的理解到对蜜蜂的热爱,作者卒章显志,赞颂劳动人民的情感也就无疑了。再如《<白毛女>选场》一文中,只要对黄世仁的语言“我家自有谷满仓,哪管他穷人饿肚肠”细加品味,就不难理解战争年代曾有一位战士向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的情景了。这样,学生就能把作者表达的思想领悟得深透,从而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自然地培养学生语言鉴赏和审美能力。

4 在美的活动中,创造美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语文教师可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在校内、课外活动中可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报,举行演讲比赛、书法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学生自然会在各种活动中表现美,创造美。在校外、课外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实习,观看电影,演出或文体比赛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试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 第5篇

摘要:本文章阐述了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采用灵活的方法,用美的仪表,美的教态来吸引感召学生,并用相应的美的教学方法、手段、场地环境等有利条件。激发起他们对美的追求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并从中感到愉悦。

关键词:体育;美育;教学

体育作为一种行为方式被用来改变人体及其形象特征,也是人类增长审美能力的重要的领域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对于他们的道德修养,知识的长进,美好心灵的培育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又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因此,体育教学中美感教育,有其独特的形式和特点它既不同于政治理论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工作,更不同于其它方面的美学理论教育,它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行为示范,语言交谈,传授知识。使学生对形体美、艺术美、仪表美、健康美等得到直接的观察、感受、认识和理解。从而感到愉悦,并在愉悦中从心灵和身体上受到美的教育。

本文仅对体育教学实施美育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情感美教育

要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运动,教师要对每一个练习投入较大的热情,如在球类比赛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呼喊欢乐的投入运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在保护帮助时,教师要热情地一个接一个保护学生,并随时对每个学生动作优缺点不失时机地加以评讲,注意表扬鼓励。如:跨栏练习时,有的学生胆小,一到栏前就停住了。对此教师要从感情上和学生在一起,一个一个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加强学生自信心,当学生感到教师的感情和他们一致时。又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情绪就会越来越高,如果教师情感上与学生格格不入,本身情绪不高,就会大大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会很好。

二、语言美教育

语言的使用是一门艺术,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这门艺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美感教育是非常有益的。对课堂教学效果也无疑会起到良好的效应,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出口六月寒”。语言作为人类学习知识的第二信号,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地艺术得使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的调动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语言美,生动形象、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用词确切、口齿清楚、口令清晰,而且语言要文雅、和气、谦虚,带有启发性,鼓励性,充分发挥语言生动形象的直观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例如:“请×××同学出列为大家做一下示范”,就比说“你出来做一下,让大家看一下是什么样子”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样会使他感到你是尊重他的。学生做完示范动作后说“谢谢,请归队,”比“你回去吧”要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使用正诱导语言,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存在的缺点,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更加积极的去进行练习。而使用副诱导语言,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讨厌练习。所以教师在课堂中所讲的每句话,都应该充满信任和鼓励,即使是对那些不能按要求完成动作的同学,也应使用带有肯定进步和鼓励的词语,决不能话中带刺,恶语伤人。如:对完成动作好时应使用:“对”,“好”,“漂亮”,“不错”,“可以”“就这样做”,“更快一点”“更高一点”等等。对未能完成动作要求的同学也不能说:“不对”“不行”“真笨”“傻瓜”“你别做了”“你完了”等等,而应该指出应该怎样去做,比如说:“你应该再快点,再高点”“放轻松”“别紧张”告诉学生“你该怎样去做”或“再努力一下你肯定会完成的”而不该说:“你不应该怎么做”。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并没有因自己动作失败而嫌弃自己,从而会更加努力的进行练习。

“精讲多练”是体育教学的原则之一,因此,不论是在讲解动作要领,要求,还是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时,都应该避免叠叠不休口若悬何的长篇大论,应以精练的语言,做到声情并茂,对某些专业术语要加以解释,归纳,编写成口诀,形象生动,朗朗上口,学生易学易掌握。如:排球双手垫球技术要领可归结三句:“一夹、二插、三抬”。

三、形态美教育

形态美(仪表美和教态美)是对学生最直接的审美教育。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学生审美的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上课时,衣冠不整,形体粗俗,举止笨拙,生见其师容,顿失之恭敬,导致厌烦承教。所以,教师首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举止文明礼貌,仪表端庄,服饰打扮得体,待人接物廉逊大方,教态自然,和蔼可亲,成为学生精神美的典范

体育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不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而是通过其形象,优雅,和谐,准确有力的示范动作,使学生的知觉,意向产生连锁式的心理反射,通过欣赏→羡慕→向往→实践,从而获得审美教育的效果。

和谐,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协调,多样化中特殊的统一。把“不协调的东西协调一致”。示范动作的和谐,也应该表现为把各个动作有机地相互联系在一起,把不协调的动作做得协调,美观。不仅要做得正确,准确,而且要做的具有美感,轻松熟练,协调有力。如果教师的动作马马虎虎,无精打采,面红耳赤,气喘吁吁,就必然会使学生也提不起精神。产生畏难情绪,激发不起他们跃跃欲试的心理,就难以掌握正确动作,也就更谈不到美的享受了。但也不能故弄玄虚随意加大动作幅度、难度,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技术水平,来做出恰如其分的示范动作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上一年级学生的双杠课时的支撑摆动,就应同二年级的示范动作有所不同,一年级学生由于参加紧张的高考,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文化课上,拼搏了一年甚至几年,加之刚入校不久,身体素质尚在恢复阶段,如果示范动作做得幅度过大,对他们要求提的过高,就会使他们在赞叹之余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即使是硬着头皮去做也往往会因力量不足而出现伤害事故。因此对他们的支撑摆动只要求两腿并拢伸直,脚尖绷紧,前后摆出杠面即可。二年级学生因在校已经一年,身体素质等均比一年级好,就应提出稍高的要求,即前摆和后摆,均应摆至水平位置。这样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的动作就可和谐了,“美即和谐”,动作和谐了美也就在其中了。当然,每一项运动都有其本身的美,如果把体操中的绷足,挺胸用在篮球的三步上篮中去,就会给人以“抬头,挺胸,绷脚背”之感。显得不伦不类,就失去了篮球上篮的那种快速有力的美感,从根本上违背了篮球运动动作的规律。

体育教学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保证他们健康成长的教学,是塑造学生正确形态,姿态,行为能力的课堂之一。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鉴别、欣赏人体美,正确的常态美,让学生知道站立时的探头、歪脖、抠胸、耸肩、驼背、塌腰、撅臀等,都是不正确的,而且也是不美的。让学生消除对人体美的各种误解,例如把肥胖当成丰满的一种误会,把纤弱当成苗条的一种错误,把粗野当成勇敢是一种颠倒,把无病当成健康则是一种无知。使学生舍弃自己的偏见,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美,因为人体的形态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我们的身体不失去人类的常态,就可根据人体美的规律去追求适合于自身体态特点的美,即瘦长的人苗条而不纤细;体胖的人丰满而不臃肿;身材高大的人魁梧而不单薄;矮小的人灵巧而不瘦小;就会使学生感到美就在自己的身旁,只要正确的去追求就会得到的。

四、环境美教育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状态中感知,回忆某些情景的引起,也随情景场合的改变,由一种心理状态缓慢地转变为另一种心理状态。所谓“心随境迁”,就是心理状态的情景场合性。体育课教学对环境美的处境,对学生进行锻炼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直的跑道,清晰的线条,明显的标记,图形的新颖醒目,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技能,技巧进行回忆再现,增强他们对新内容的兴趣,达到使其自觉进行锻炼的目的。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从教材内容和教法上去进行钻研,探讨,而且也应该注意课堂中所使用的器械的排列,周围颜色的使用,音乐的选择等去加以考虑,使学生来到运动场后顿感“心旷神怡”,使之“荣辱皆忘”,一心一意的投身于体育活动中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锻炼的效果。

在器械布置上,不仅可使用上课所用的器材、设备,还可以使用某些辅助器材来改变环境,如:在上短跑课时,用呼啦圈按等距离直线放在跑道上,即美化了课堂环境,还可使学生按要求来限制步幅或提高步长,让学生做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跨步跑,等,每步都落在相应的圈内。

音乐走进体育课堂,是当今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对我们向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这里指的音乐走进课堂,不光是指艺术体操教学,而是指在所有的体育课内,广泛使用音乐来辅助教学。如:在课的准备活动中选用一些明快,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来代替体育教师的口令或哨声,不仅把教师从费力的口令叫喊中解脱出来,随节奏同学生一起做出准确的镜面示范,加深学生对体育正确动作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对其审美对象(教师),随音乐节奏做出的动作节奏,符合于他们生理的自然节奏,他们就会感到和谐和愉悦,在形体和心灵上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在课的结束部分采用一些平缓,轻松的音乐来做放松活动,可使学生从高度兴奋和伴有疲劳感中平静下来,促进疲劳感的消除。

总之,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极为丰富,它对促进人的身心协调发展存在着巨大的作用和魅力,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体育家和美学家都大力提倡体育与美育的相结合,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如:蔡元培先生、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都十分强调德,智,体,美相结合,目的在于达到身心既善且美,这样就要求体育教师充分运用美学理论来指导教学,不仅对学生心灵的陶冶,行为的完善,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且对体育教学的效果,都将起到不可轻估的作用和影响。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就一定会使体育教学成为发展学生形态美,创造学生心灵美的广阔课堂,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皆全的人才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铺锦叠锈。

参考文献:

[1]金雁群主编.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第一版,山西: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803-820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第6篇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育中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本文试通过感受语言美、品悟意境美、激发情感美几个方面采论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作 者:姚元西 作者单位:贵州省平塘县塘泥小学,贵州,平塘,5583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KEJIAO CHUANGXIN)年,卷(期):2008“”(6)分类号:H09关键词:语言美 意境美 情感美

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张强 第7篇

高新区章锦小学

张强

儿童,当他们懂得美,并能欣赏美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就会得到陶冶,他们的情操会变得高尚,就会促使他们去创造美好的事物。因此,审美教育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指导学生观察和收集素材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作文教学必须从形象开始,有了美好的形象才会有好文章,而形象必须从观察开始。观察什么呢?首先是自然现象。让他们在观察中感受到美,情操也随之得到陶冶。大自然是低年级儿童观察的主要对象,“到艺术语言的发源地去,即到大自然,到美的世界中去。”大自然所包含的丰富的内容和它所显示出来的力量是其它事物不可比拟的。“大自然是一位好老师”。这句话千真万确,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可以使孩子们得到美的陶冶,智慧的启迪。孩子的语言会产生飞跃。

那初升的太阳,美丽的晚霞,灿烂的星空,皎洁的明月,雨后的绿树,云雾笼罩的山峦,奔流不息的江河,广漠无边的原野„„都是儿童观察的好对象。当大自然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儿童会看到更多美妙而奇异的现象: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到处一片新绿,一切显得那样生机勃勃;夏天,轰隆隆的雷声,震动了大地,耀眼的闪电划破了灰色的天空;起雾了,大自然好象笼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纱幕,朦朦胧胧;冬天下雪了,一个银色的世界,呈现在儿童的眼前„„这一切都是大自然为儿童早已准备好的观察题材,让孩子去感受美。

观察除了用眼睛看,还得用耳朵细细地听一听,春雨落地是什么声音,秋夜的小虫在唱什么歌,北风呼号是怎样地愤怒„„当他们听到秋夜蟋蟀的叫声,别有兴致地猜想:“小蟋蟀唱什么歌?”是在说今晚月亮特别好,还是为谁召开音乐会?所有这些简直象美妙的乐曲一样诱惑着孩子们。观察,注意选取鲜明美感的目标。就拿观察季节来说,总是选择具有某一季节典型特征的时间和背景。这样,给孩子们留下强烈的美感。

观察情境,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户,为孩子作文找到了活的取之不尽的源泉。而通过有计划的指导观察,又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中的各种美,引导他们写出充满美的文章来。

二、在指导学生阅读范文的过程中,挖掘教材内在美育因素,培养学生欣赏文字美的能力。

语文,是一块美的天地。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种课文有优美的文字,巧妙的结构,真挚的情感,是指导了解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好范文,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美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唤起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激情。下面以《桂林山水》为例,谈谈课文内在的美育因素。

(一)语言美。

《桂林山水》一课的语言优美,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巧用修辞手法。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说透了“观赏”的原因。桂林山水与名山大川作比较,衬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具体写山水特点,则又用了抒情排比句式,最后一句把翡翠比喻江水之绿,真实、形象、生动,后把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用排比句写出了桂林山的气势和形态,比作屏障、竹笋,突出山的真实可爱。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反复诵读吟咏,体会字、词、句之精美,在语言美的鉴赏中,得到美的享受,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构思美。

《桂林山水》一文构思巧妙,剪裁严格,结构完美,开头以“桂林山水甲天下”总领全文,接着按游览顺序,分别写了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写了对桂林山水总的印象,末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篇首“荡舟漓江”相照应。全文由总到分,从分到总,条理清楚,结构严谨。布局谋篇之妙,遣词造字之精更体现于表述中。写桂林之水“甲”天下,先与“大海”“西湖”作比较,接着写漓江的三个特点静、清、绿。写桂林之山“甲”天下,先与“泰山”、“香山”作比,继而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作者以感觉写水静、以视觉写水清,以比喻写水绿。而课文以视觉加比喻写山奇,以比喻加视觉写山秀,以视觉加比喻写山险。教学时,根据以上分析多侧面进行比较,学习作者取材考究,内容精当,句法、字法的新颖,使学生领会文章构思之美。

(三)意境美。

《桂林山水》重视意境创造,“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描绘了南国水乡特有的迷人景色。“荡舟漓江”引出对山山水水的描述,也把读者带入美好的意境中。江水平静,清晰见底,只是微波扩散的水纹,才感“船在前进”。“奇峰”“怪石”,好似来到仙境。青山绿水,山水相连,空中“云雾迷濛”,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更显得风光迷人,仿佛进入画卷之感。教学时,要使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根据文字的描绘,进行“再造想象”感受意境,陶冶心情,激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情趣美。

《桂林山水》优美的言辞,饱含着作者抒发感情的美。作者从“渴望观赏”到“由衷赞美”充溢着浓厚的爱美情趣。

轻舟荡浆,尽情观赏,别具一番情趣。大海、西湖,泰山、香山众所周知,而桂林山水之奇却从未见过,这是作者心头充满新奇、喜爱之情而又发出的由衷赞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更是乐趣无穷,在这似画美景之中,观赏动人的山水画,怎能不感到无比欢乐和激奋。

(五)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人物,可以说是文学形象中的主体。分析人物形象,是欣赏文学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综上所述,教材中的作品确实如美的海洋,到处呈现着闪烁的珍珠。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寻找它们,发现它们,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各种表达方法,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同时读写结合,激发学生创作激情,让他们也处处把美带人自己的作品中。

三、在指导学生提炼写作素材中,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学生要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就要善于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到中高年级,就让学生有计划地认识社会生活。面对身边的万事万物,要让他们知道选择写作一定要选取那些光明的,美好的人和事,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值得赞颂和值得写的。如在指导学生写景文章《美丽的校园》的写作中,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看看哪些是能表现美的思想,美的作风,美的道德和美的行为的。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教师就要相机引导。从整体看,学生只觉得校园美,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应引导学生从整体看,再一部分一部分看,并说出特点,哪些地方值得写,如可写写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校园,因为这是全校师生员工辛勤劳动换来的;可写写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因为这是爱祖国的标志;再写写宽敞明亮的课室,因为这是培养人才,学习知识的地方;通过指导,学生就能成功地写出一篇文字优美,情感真挚的文章。

除了大自然美,还应引导学生写写生活美和助人为乐的人格美。学生不是关在真空里面,他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各种事物。针对他们生活阅历浅这一特点,我们应怎样把那些光明美好的东西首先进入他们的意识,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就是生活。”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让他们寻找美,歌颂美。如:从身边寻找美,找出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事迹;到社会寻找美,利用报纸,电视等,发现那些美好的事物与人物。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就会在内心深处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激发他们的全部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绘美的东西,抒发美的情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另外表达语言的艺术美。作文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美。作文语言应是从生活语言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最美的语言,就是精美、至美、尽美的语言。茅盾说过:“美的文学语言,应当是形象化的,准确和精炼的,富有表现力的。”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句话,所用的词句和表现手法不同,它所表现出来的作品的意境也不同。

论数学教育中的美育 第8篇

能够显示生活,以及使人想起生活的东西,那就是美。数学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需要数学;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在自然界中,被看作对称、和谐、美的象征,给予人们许多美的享受的玫瑰,如果将它分解,找出花瓣相互重合的部分。我们将发现,花瓣的位置是按照黄金比例的数学规则排列的。早在1925年,德国画家、雕刻家、数学家丢勒就发现在所有的矩形中,短边与长边之比为0.618也就是黄金比例的矩形最美。古希腊的巴特家神殿也利用了黄金矩形。数学学是无处不在的,音乐、绘画、雕塑……所有门类的艺术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得到数学的帮助。人们通过享受这些悦目的事物,使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自然美是人去发现的,并经由人和社会所提炼和改造。数学美不仅源于自然美,而且高于自然美,它是人类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客观美与主观美的统一。反映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公理化思想、坐标系思想的发现和创造,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数学美的感悟,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数学美的提炼与改造。

在数学教育中,有意识地揭示数学美同自然美的内在联系,将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所表现出的不仅有神秘的抽象美,同时也有客观真实与生动形象的自然美;探究数学美同样需要探究者的审美心理和情趣。因此能给人以无限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

二、数学的艺术美

数学的艺术美就是数学的外在美。数学外在美,就是数学思想、方法、概念、命题等的表现形式,包括数学符号、式子、图形等所体现出的创造力和形象性,所传导给人的震撼力和感染性。所以数学外在美同艺术美并无二致。数学以其简洁性、对称性、和谐性、统一性、奇异性等为特征表现出它的美。

数学的简洁美显著地体现在它的公式、符号与定理的表述之中。数学命题:e+1=0,只用7个数学符号,却向人们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真理,其简洁明快的形式与优美协调的结构,绝不逊色于舞蹈、乐曲所给予人们的美的感受。它像一件雕塑,像一幅图画,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想象:看似毫不相干的5个数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这5个数在数学中分别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0、1、2、……9十个数就谱写了万事万物的宏伟乐章;著名的棣莫弗公式(cosθ+isinθ)n=cosnθ+isinnθ竟把对任何实数n的复杂的乘幂简化为两项之和。数学的简洁美还表现在它的理论基础的逻辑简单上。例如: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给十条公理(公设)加上定义,逻辑上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欧氏几何学。

数学的对称美是数学美的核心。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直截了当地把对称美作为数学美的一种表现,他指出:“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次序、对称和明确性,这在数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数学图形及数学表达式的对称不仅给人视觉上的愉悦,而且给人们的理解和记忆带来不少便利,例如:数学中数与形的对称,实数与数轴,复数与平面,平面上的点与有序褛对,函数与图形,正弦定理asinA=bsin B=csin C,二项式展开式系数,互为反函数的图像等都具有对称美。数学命题结构上的对称给人以最好的启发,数学命题的外在形态美,是人们探索客观世界规律性,并认知其真理性之后的产物。而艺术则是以美的表现形式去展示和反映客观的物质世界。所以,数学和艺术在感悟、提炼和改造自然对象的审美属性时,其方式是不相同的。正是数学的以真求美,使数学美达到至高的地步,从而也影响着艺术美的发展与升华。

数学美是其内在和谐结构与外在和谐功能的统一,其表现为数学不断统一的趋势。事实上数学家们一直在寻求数学理论的统一基础,并试图从事建立统一的数学体系的工作。例如:欧拉公式就将和谐统一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欧拉公式为eiθ=cosθ+isinθ,用π替代θ,就会得到:eiπ=-1。将此式变形为eiπ+1=0,数学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五个数0、1、i、π、e,尽管它们分别来源于算数、代数、几何和分析学等不同的数学分支领域,然而,欧拉公式况奇迹般地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

数学的奇异美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即指所得出的结果、规律或有关的发展非常出人意料,从而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惊奇和诧异,甚至叹服。比如,对于任意三角形,它们的三条中线总是交于一点,使学生看到所有三角形都是如此而并非巧合;同样,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三条垂直平分线、三条高线也分别交于一点,这显示了一种奇巧的美。

三、数学的思想美

数学的思想美就是数学的内在美。数学作为科学,以其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以及毋庸置疑的逻辑力量,表现了数学的内在美。数学之内在美,不仅在于它的抽象性、逻辑性,而且在于它的联系性和应用性。从思维形式上讲,数学不仅借助于抽象思维,而且借助于艺术般的形象思维。因为数学的创造离不开想象、直觉、灵感等形象思维,所以“数学是创造的艺术”。

数学内在的思想美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但其核心都是思维的抽象性和论证的严密性。在数学教育中,注意科学美的揭示,必将帮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语言、概念、命题等是如何发现和创造的,数学内部与数学外部是如何联系着的,从而使学生在感受数学美的同时,将数学美运用于更加广阔的领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总之,数学的美无处不在,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真与美是相互融透的,以美可以启真”。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数学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为学生创设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向学生展示数学中的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高雅情趣和创造美的强烈愿望。

对学生,应“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着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他们按美的规律去发现和创造,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同德智体协调一致地发展。

摘要:数学对象具有自身内在的审美属性。数学之美主要体现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语言、数学形态之中。本文从审美属性的基本特征揭示数学之美,将使数学教育同美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美育;自然美

一、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材的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如杜甫《望岳》描绘的雄奇峻拔的泰山奇观;朱自清的《春》所蕴含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海滨仲夏夜》恰似一幅夏夜的优美图;《秋魂》展现了秋之灵魂和神韵;《济南的冬天》犹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这些课文描绘的画面都饱含着对祖国锦绣河山的无限赞美。学生欣赏阅读中,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萌发热爱大自然之情,激发热爱生活之趣。自然美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之美

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古诗文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位有着重要的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叶托荷美,荷花映夏日,妙不可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江南清新秀美的月夜美景令人向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想象奇特,雪景奇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笔下的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学生在欣赏颂读中,自然领略到古诗文之美,萌发热爱传统文化之情。

三、语文教材中的真情之美

我国自古就有“鸦懂反哺,羊知跪乳”的古训。古代有《二十四孝》读本,讲的都是对父母的孝敬,《卧冰求鲤》、《卖身葬父》就是其中的故事。近现代也不乏行孝感恩父母的伟人和典范。毛泽东青年时,得知母亲病逝,立即从长沙日夜兼程奔赴韶山,在母亲灵前抚棺恸哭;朱德总司令那篇《母亲的回忆》启发教育了几代人。作为初中生,要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要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要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总之,要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学会感恩使你增进见识的人;感恩教导你自立的人;感恩助长你智慧的人;感恩升华你人格的人。

四、语文教材中的人生之美

人生是一条美丽的曲线。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左丘明失明,撅有《国语》;司马迁受腐刑而写《史记》。范仲淹被贬岳州,览洞庭湖之景,而喊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文天祥过零丁洋时,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誓言;——这些都是爱国精神的最佳表现。读《行路难》可让学生品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无比自信和执著追求;读《望岳》可使学生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勇攀人生高峰的气魄。阅读教学中,许多课文都是品味人生之美,汲取精神食粮的沃土。

五、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再现艺术形象的,它通过生动的语言激发读者的想象思维,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因此,我们只有认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才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与朱元思书》,其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写景文字精要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六、语文教材中的形象美

形象美,这里主要指文章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如《散步》中塑造的天真无邪、机灵可爱的儿子形象。《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热爱生活、勇敢坚强的盲聋哑人海伦?凯勒的形象。,《再塑生命》中充满爱心的莎莉文老师;《雷电颂》中屈原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孔乙己》中自命清高的孔乙己;《范进中举》中趋炎附势的胡屠户,以及《乙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再现了形象美。

七、语文教材中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有机结合,它是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可信可感、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如吴均的《答谢中书书》,首先作者抓住此山水相映之美,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八、语文教材中的主题美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它是作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的特征,只有明确地认识了作品的中心思想即主题,才算是把握了作品的精神实质。初中语文教材中,主题深刻的文章很多。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章通过对一株紫藤萝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美之本质的深度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执著拷问。作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家肩负着把人的灵魂指引到健康、高尚、文明的彼岸去的责任。像这样的文章教材中还有《愚公移山》、《故乡》等。我们必须透过文字,穿透语言,去领会文章的深刻意蕴。

当然,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中的美远不止这些,还有诸如修辞美、对话美、逻辑美、虚实美等。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感觉,让学生在课文这片芳林中寻找美点,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并在生活中寻找美,感受美,用文字来表达美,讴歌美。

现行中学教育中的美育教学 第10篇

龙山县第一中学:向春红

所谓美育,就是指审美教育,要求教育者把应用美学的相关知识用到美术教育当中,从而来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感,培养学生的美术气息。美育在美术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注重的不仅仅是模仿能力,更注重的是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提高学生的鉴赏、创造能力。美育通过一定的教学艺术,教学技术、技能,并且借助于各种美的规范开展对学生美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其深入了解美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也能培养学生追求美、热爱美的高尚情操。所以,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贯彻美育的原则。

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学校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美育没有地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美育。因为,美育尤其不能是整齐划

一、呆板凝滞的。所以,若要实施真正的美育,就必须从应试教育的习惯中脱离出来。

一、美育的重要性与特征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的明确了,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意义重大。为什么美育应该受到如此重视呢?这与美育的根本宗旨有关。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无疑这是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有从培养“备真善美之三德”的“完全之人物”的高度来认识美育的根本宗旨,才能充分尊重美育的规律,从而正确地施行学校美育。

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王国维也认为,美育“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美育“即情育”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呢?

二、怎样提高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美育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落实美育的熏陶,就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1、教师重视美育功能,并且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

我认为,中小学实施美育必须尊重美育的特点和规律。第一、要在引导学生倾心赏美上下功夫。美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自我教育能否发生,是否有效,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发生情感。美感不能强加于人,却可以引导。引导学生发生美感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帮助学生感知对象的美。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再次,要从多方面帮助学生进入欣赏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对学生审美的培养,因为许多教师还保持着传统的应试型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就是教育最好的成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教育理念已经落后过时了。现代教育理念不仅仅要求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社会的发展也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美育的作用,留出充足的授课时间,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提供充分的学习材料,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第一感受是获得美感最重要的基础,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来收集相关的资料,以便能对即将的欣赏对象有个大致的了解,能够在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心灵慰藉》的时候,就可以一边佛教音乐,一边让学生进行鉴赏。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佛教的深度,也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佛教的精神寄托与情感。

2.培养学生审美基本功

这个阶段要通过直接的教育材料让学生去发现美,是初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过程。这个阶段要通过大量的视听资料来让学生寻找其中的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听资料让学生感受美术种类的要点、特征与创作手法,同时通过专业课的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美的把握程度,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美育的关联。比如说,《父亲》这幅油画,通过良好的构图与刻画,深刻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善良、淳朴、勤劳的传统美德。通过研习作品,对这些思想感情与观点的把握,可以让学生与作品产生深深的共鸣,提高学生的美术气息与审美。

3.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多种多样,并且这些设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仅仅要给学生实际的美术作品,毕竟学校掌握的艺术作品有限,要通过高科技手段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艺术材料,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品鉴与赏析,开阔学生的眼界,接受艺术的熏陶,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可以通过幻灯片来欣赏《日出印象》,让学生感受绚丽色彩下的阳光美,以及活跃的生命力。阳光下的一切色彩都变得那么的美,阳光下的一切物体都变成了金黄色。同时太阳的色彩也在逐渐变化。

4.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能力。首先教师要充分地重视教材,整合教材。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教材的整合,可以根据特定的地域情况,结合教材,寻找一些可以表达当地民俗特点的材料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再者就是给予充分的创作时间,培养学生的创作力。仅仅有品鉴能力还不够,要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自我创作,鼓励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创作出自己的艺术作品。只有会创作,才能够将审美掌握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最后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感受力,观察力与感受力是学生获取创作材料与灵感的重要的基础,所以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力与感受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运用美育的功能,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上一篇:淘宝商城检测认证下一篇:四新送教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