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学设计(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5-27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1篇

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玉溪师院附中   普双华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胡同、文化的相关知识。  (认识)

2、了解序言锝一般知识。  (认识)

3、点拨概括要点的方法。 (掌握、运用)

能力目标: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独立)

2、体会作者文中流露出的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模仿、独立)

3、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模仿、独立)

情感目标:

1、感悟本文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学生受到醇和的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

文化品味。(反应)

教学重点:点拨概括要点的方法,并尝试用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文中流露出的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教学设想: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新教材着眼于让学生积累感悟语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并在文化品位、修养方面得到充实和完善。《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是进行这些训练的好例子。条理清楚,先介绍胡同的特点,接着剖析胡同文化的内涵,最后关注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发展。文化内涵丰富,语言雅俗相间。本单元训练重点是了解序言的不同写法,并此文又是自读课文。所以教学以引导学生复习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步骤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线,深入理解胡同文化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感悟文章语言特色,积累语言。

教学思路: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概括胡同特点--深入理解胡同文化内涵(读、议、悟、读)--关注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发展(读、议、记、迁)--拓展探究(迁移、创新、习作、课外阅读)

教法:情景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朗读指导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感悟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教时

课前准备:观看北京名胜博览

进程:

一.导入:创设旅游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昨天我们饱尝了北京的大餐--北京名胜博览,今天我们将随汪曾祺先生一块儿去品味北京的名胜小吃,京都古韵--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三.概括胡同特点:

(1)默读课本1至5段,思考胡同特点。

(2)看听歌曲《北京的胡同》印证课本上胡同的特点。

(3)复习概括要点的步骤方法。

①把握关键的词语

②把握关键的句子(过渡句、主旨句、总括句、含蓄句┅┅)。

③品味含蓄的语句

(4)概括胡同的特点,抓住中心句关键词概括。

方正(方位意识)

取名取名的来源(计数、物件、人物、行业、形状、其它)

宽窄(分阶层)

数量“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网络(安静、方便)

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的

四、深入理解胡同文化内涵。

(1) 理解文化含义。

(2) 走进四合院,看四合院的环境、布局。(图片)

(3) 听导游的介绍,范读课文6-12段。思考胡同文化内涵

(4) 概括胡同文化内涵。

封闭

居家     安土重迁

待人     不即不离

对物     知足长乐

处世     明哲保身     忍

(5)揣摩重要语段:第8段,第12段,指导又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五、讨论胡同与胡同文化的联系。

六、你怎能样看待胡同文化的封闭与忍?

七、讨论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发展,感悟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1) 配乐默读。

(2) 个别配乐朗读。

(3) 讨论分析作者情感。

八、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九、小结

旅游结束了,胡同不会和我们再见,而杰出的导游先生汪曾祺却永远和我们再见了。5月16日,汪先生怀着依恋和我们永别,看课本p47页注。

《胡同文化》是作者为其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可文章除在行文最后提了一句:“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其余则看不出来。文章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轶闻掌故,内涵丰富;结构独特,耳目一新;语言雅俗共赏,读之不累;读后,我们不仅了解了胡同的外观特点,(方方正正)是和四合院连在一起的。胡同文化的内涵是忍忍和和的胡同人创造的。并和作者一起关注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发展,四合院将院留古风,胡同人在经济大潮下将走出胡同,扬长避短,开拓创新,为北京又添新风彩。

十、迁移练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北京的胡同营造了胡同文化。天之南,云之下的滇中碧玉新兴州,礼乐之帮的聚奎阁,层层的哀劳梯田又将滋生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生个别回答)

课后练笔: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从居住环境入手,写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环境的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

十一、课外阅读:

《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 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头汪曾祺》(江彬等著人民大学出版社)

《悠闲的生活艺术》(汪曾祺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北京的胡同》(翁立著燕山出版社)

板书:

胡同文化

汪曾祺

忍 方

忍 方

和 外观特点 正

和 正

胡 四

同 文化内涵 合

人 院

人 院

添 关注发展 留

新 古

采 风

后记: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2篇

1、读课文,勾画文中关键句。

2、搜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及特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体味本文语言特色。

3、品读北京胡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获取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并能广泛关注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来对待它。

教学重难点

1、品读北京胡同文化内涵

2、从《胡同文化》入手深入探讨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以北京为中心展开联想:一提到北京,我们都会想到什么?”(天安门、故宫、长城、颐和园、烤鸭、果脯、冰糖葫芦、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也许很多同学想不到北京的胡同,更想不到胡同文化,今天我们走进汪曾祺老人的小品文去了解北京的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1.检查预习作业情况

(1) 画文中关键句(请2-3名学生起来回答)。

(2) 全班集体画出本文的层次,明确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段落。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3篇

第一重境界:心中有“本”, 授之以鱼, 品鉴原作

这一教学境界要求忠于文本, 理解要旨, 可以叫做“价值还原”式教学。所谓“授之以鱼”, 就是通过对原作的品鉴, 理解作品的意脉、内容和主旨观点。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作者心有境, 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 譬如梁与津。”这段话对我们如何进行“价值还原”式教学有着很好的借鉴与启示。我们知道, 作家创作的作品在没有选入教材之前, 它本身就承载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思考、情感、态度等, 用李海林老师的话来说, 就是作品的“原生价值”。作为读者, 要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与形式, 必须以普通读者的身份, 沉浸到文本中, 细细读, 入情入境地读, 在读中细细品味。真正做到不仅了解文本在讲什么, 是怎么一步一步讲清楚的, 它的思路、文脉是怎样的, 语言的魅力、风格、表现力在哪里, 还知道文本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家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当然, “价值还原”也有别于盲从性的“忘我阅读”, 不能拿到任何文章后, 以教参解读代替自我阅读, 或是用别人的解读成果到作品中寻找所谓的依据, 或是用权威的基本观点去领会词句的含义, 造成“自我”的缺失;而是倡导有自己的感悟、理解甚至新的思考。为此, 这一教学境界安排了三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 浏览课文, 领会要旨。学生讨论后认为,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方方正正的,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 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四合院是一个盒子, 居住在胡同、四合院中的北京人表现出一种封闭保守的胡同文化;封闭保守的胡同文化已不适应开放进取的现代化时代, 因此得出判断:“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 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第二步, 提炼要点, 概括图示。要求学生快速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讨论三个问题: (1) 胡同民居建筑有什么特点; (2) 胡同文化有什么特点; (3) 在商品经济大潮中, 胡同文化未来命运如何。然后绘制“思维路线图”。

第三步, 多向思考, 发散审问。所谓“审问”, 就是对心中之“本”做深入探究, 力求提出精审的见解。学生自由发言, 提出质疑问题, 教师梳理总结, 主要有五各方面的疑点。 (1) 作者用“封闭保守”的观点来概括北京市民文化的特点是否全面、客观、准确。 (2) 在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过程中, 是否应保护民居传统、市民文化, 从而彰显城市文化个性特色。 (3) 胡同文化有无经济价值, 发展商品经济一定要以消亡传统文化为代价吗? (4)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而作者在课文中却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 胡同和胡同文化总会有一天会消失的”, 这一判断是否科学。 (5) 在现代化进程中, 是否需要保护传统文化?于是,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冰心《我的家在哪里》、老舍《要热爱你的胡同》、季羡林《我爱北京的小胡同》、萧乾《老北京的小胡同》等文章, 然后讨论阐述。

第二重境界:心中无“本”, 授之以渔, 获取方法

这一教学境界要求超越文本, 重在得法, 可以叫做“工具磨砺”式教学。古人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其意是说, 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 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从方法论角度分析, 这一论断与“授之以渔”有异曲同工之处。所谓“授之以渔”, 是说传授给人以知识, 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二者都旨在强调掌握做事的工具、治学的方法, 因此称之为“工具磨砺”式教学。在这一教学境界中, “授之以渔”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读后感的文体“工具”, 包括理解其性质、基本结构、尤其是思维路径。为此, 这一教学境界安排了四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 了解读后感的文体性质。它是议论文的一种形式, 主要是对所阅读作品中的观点进行述评和讨论, 也可叫文学小评论。

第二步, 掌握读后感的基本结构:“读—感—结”。 (1) 读:就是引述所读文章内容, 提出议论的问题和观点。 (2) 感:就是针对所读作品的观点发表感想, 分析论证自己的主张或观点。 (3) 结:就是概要总结全文, 形成与所读作品相反的观点。

第三步, 理清读后感的写作思路。写作思路一:背景剖析法。从第二轮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出发, 分析商品经济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讨论商品经济是否要以消亡传统文化为代价。写作思路二:历史追踪法。胡同和胡同文化虽经历历史沧桑, 但仍传承至今, 生生不息, 称雄于世。表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未必一点会消亡。写作思路三:个性辩护法。面对城市国际化对城市特色的考验, 应保护胡同民居, 坚守北京城市文化个性, 应对城市趋同化的危机。写作思路四:环境审视法。北京开放的地理环境, 多民族的胡同地名文化, 昭示胡同文化的主流并非封闭保守, 而是开放多元。写作思路五:比较辨析法。与同类题材的文章比较, 分析不同作家对保护胡同和胡同文化的一致态度, 透视汪曾祺先生思想观点的偏颇。

第四步, 收集读后感的写作素材。 (1) 收索阅读现当代作家和学者以胡同文化为题材的散文, 包括冰心《我的家在哪里》、老舍《要热爱你的胡同》、季羡林《我爱北京的小胡同》、萧乾《老北京的小胡同》、史铁生《故乡的胡同》等篇章, 对照课文进行比较思考。 (2) 收索阅读有关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相关文献资料, 了解胡同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文化价值。 (3) 收索有关北京撤除、改造胡同的新闻报道及争鸣文章, 思考城市现代化是否应该保护传统文化。

第三重境界:心中生“本”, 得鱼忘筌, 合作创新

这一教学境界要求创生文本, 表达观点, 可以叫做“价值重构”式教学。所谓“得鱼忘筌”, 一般解读为捕到了鱼, 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其实这一成语还有另外一种解读。《庄子.外物篇》说:“荃者所以在鱼, 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筌”是用细竹篾做成的捕鱼工具。“蹄”是捕捉兔子等用的“圈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挂在河里的筌本是用来捕鱼的工具, 可等捕到鱼后, 就已经成了没用的东西;设在山里的圈套本是用来捉兔子的工具, 可等到捉住兔子以后, 也成了没用的东西。语言和文字是用来表达意思即说明心中想法的手段工具, 但如今的学者, 却太看重语言和文字, 而把“意”给搞没了。这句话告诉我们:筌不过是捕鱼的工具, 蹄不过是捉兔的工具, 语言也不过是传达意思的手段;而“什么是目的, 什么是手段?千万注意不要搞错了!”。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品鉴作家作品, 不是为了记住作品中的观点, 更不是要迷信其权威;同样, 掌握读后感文体工具和写作方法手段, 不是记住一堆概念性知识。语文教学的真正的目的是要活学活用, 化学为用, 由破而立, 由鉴而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就是“价值重构”式教学的精神实质。基于此, 这一教学境界安排了五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 划分小组。按照讨论主题, 全班自由组合, 划分为5个小组, 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

第二步, 明确任务。第1小组用环境审视方法, 讨论“北京胡同文化是否是封闭的、保守的”。第2小组用个性辩护方法, 讨论“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 如何坚守城市文化个性, 应对趋同化危机”。第3小组用历史追踪方法, 讨论“胡同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在现代化进程中未必一定会消亡”。第4小组用背景分析方法, 讨论“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相存的辩证关系, 发展商品经济应保护胡同和胡同文化”。第5小组用比较分析方法, 讨论不同作家对保护胡同和胡同文化的一致态度, 评析汪曾祺先生思想观点的偏颇。

第三步, 小组讨论。人人参与讨论, 发言人梳理总结, 形成论证提纲, 教师巡回指导, 解答疑难问题。

第四步, 交流发言。各小组发言人做主题性发言, 其他组员补充, 教师点评引导。充分肯定学生从多元角度, 用创新的思维, 对《胡同文化》中的观点发表了感想和述评, 见解独特, 令人振奋, 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第五步, 撰写论文。要求学生梳理总结讨论发言的观点, 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课后完成作业。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犹如禅宗修行的三境界。在品鉴原作阶段, 秉承心中有“本”的原则, 坚持“授之以鱼”的方法, 实施“价值还原”式教学, 犹如禅宗修行的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在获取方法阶段, 秉承心中无“本”的原则, 坚持“授之以渔”的方法, 实施“工具磨砺”式教学, 犹如禅宗修行的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在合作创新阶段, 秉承心中生“本”的原则, 坚持“得鱼忘筌”的方法, 实施“价值重构”式教学, 犹如禅宗修行达致洞察世事、返璞归真的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

三重境界可以聚焦为语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吃透原作;交给方法;激励创新。以此审视《胡同文化》教学案例, 收到了切实的效果, 表现为学生习作的观点异彩纷呈。针对“四合院是一个盒子”这个观点, 环境审视方法小组认为:北京胡同连接的四合院以合围形态抵御风沙的同时, 又彰显出外方内阔、象天法地的开放性、包容性的内蕴特征。其开放的地理环境, 多民族的胡同地名文化, 昭示胡同文化的主流并非封闭保守, 而是开放多元。针对“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 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判断, 历史思维审视法小组认为:胡同和胡同文化虽经历历史沧桑, 但它是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结晶,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所以在商品经济的现代化大潮中未必一定会消亡。时代背景剖析法小组认为:胡同文化不是商品经济的包袱, 更不是市场经济历史进程的障碍, 而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必将与商品经济相伴相生, 共存共荣。城市个性辩护法小组认为:面对城市国际化对城市特色的挑战, 应保护胡同和四合院等古民居建筑, 坚守北京城市文化个性, 应对城市趋同化的危机。比较辨析法小组认为:我国众多作家、艺术家和学者, 都坚持一种历史的、辩证的思想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文化眼光, 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 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因此, 大声疾呼保护城市的文化遗存;而汪曾祺先生却采取不同的立场, 从现实的角度而不是从将来的角度思考和观察问题, 只看到了胡同、四合院衰败、没落, 只看到了这些事物“活着状态”的局限——不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生活的现实需要, 忽视了它们转化为“历史状态”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作为人们从容安息思想、精神、灵魂的依托的价值, 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判断, 认为胡同和胡同文化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总有一天会消亡”。这个判断显然缺乏足够的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学校应该是思考的王国。”这个“思考的王国”应如何建造?《胡同文化》教学案例聚焦“吃透原作”、“交给方法”、“激励创新”三个关键词, 致力构建语文教学三重境界, 朝着把学校的语文教学课堂打造成“思考的王国”的方向, 做出了探索和尝试。

例谈《胡同文化》的教学 第4篇

散文名篇《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但文章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而是从胡同民居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胡同文化的内涵。全文洋溢着浓烈的京腔京味儿,是一篇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典范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力求渲染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文化求知欲,让学生进行一次文化的洗礼。

教学总结及反思

这堂课学生的表现在情理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他们的兴致很高,探究问题积极踊跃,极大地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整堂课很流畅地进行下来,我也觉得非常轻快。结束之余,我在想为什么学生的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会那么高?总结反思后,我觉得主要得益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人文气氛的营造:

一、妙设情境导语,创设文化情景。

精妙的导入,可以烘托气氛,创设一种与文本契合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需要,《胡同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当然需要与之精妙的导语来切入。考虑到我的学生(身处西北)对北京的胡同了解不多,我先让学生对北京的胡同有种直观的感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出对文本的解读,继而层层推进,进一步领悟胡同文化的魅力。在设计导语时,我抛开了传统的语言文字的渲染,代之以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图片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胡同京歌》,让那发黄的黑白的胡同照片,让那荡气回肠的胡同京歌,深深地吸引住学生们。这样,歌曲一结束,在他们回味着、惊叹着、感受着那绵绵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在他们开始受到如此的文化冲击的同时,我的教学初衷就达到了。随后,揭示课题“胡同文化”就顺理成章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以求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气氛。精心设问置疑,可以使学生疑中生问,疑中激思,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索,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教学本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组织学生讨论,自由质疑。同学们积极思考,从题目提供的信息中发现了两个问题:胡同有什么特点?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我再适当点拨、引导,使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思考、探讨的热烈气氛。

其次让学生从中心句入手,提纲挈领的梳理文脉,这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即教会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为了授之以渔,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如作者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为什么作者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探究趣味。在和学生共同探究时,我适当的穿插一些幽默的北京方言,也增添了课堂的京味儿氛围。

三、在探究中解疑,在理解后感悟。

巧妙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位大师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石刻的历史。胡同是北京特有的建筑风格,要领悟胡同文化的特色,就要在理解文章表面内容后,一步步揭开胡同文化的面纱。我在教学中引出问题:从北京胡同的特点可以看出它有怎样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他们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们交头接耳,畅所欲言,在学生激烈的争辩中,我适时引导,这是我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有人联系中国历史,谈到了胡同文化的封闭性;有人联系现实生活,谈到了胡同文化的精义“忍”,分析了“忍”的价值观和现实意义;有人联系自身,认为安土重迁不仅仅是北京人的特有的心态,而是中国人普遍的心理,还列举了三峡移民所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有人甚至谈到了胡同连接的四合院与当今的高楼大厦之间的差异和折射出的百姓百态。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为之自豪,因为开放性的问题设置,让学生们有了说话的权利和机会,也使课堂有了争鸣的学术氛围,有了创造性的课堂生成。这无一不是文化的再现,无一不是文化的彰显。这样的课堂本身不是文化么?

四、课文迁移拓展,文化反思延伸。

汪曾祺先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因此对正在消失的胡同,自然有一种怅惘,一种莫名的留恋和怀旧。但他同时又清醒的意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小市民文化,是一种衰落的文化,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楼大厦代替了红砖碧瓦,胡同文化终究要走向消亡,对此他只能表示无奈。但作者是达观的,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面对胡同的衰落,以积极乐观超然的态度迎接新文化的到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我运用了朗读和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区别了胡同文化和高楼文化的差异,认识到胡同的衰败必然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

《胡同文化》始终贯穿着作者对胡同文化甚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的揣摩,其实在生活中,除了北京的胡同外,还有许多民居,尤其是本地民居,学生也应大概有所了解。为此我营造了另一种人文化的课堂气氛,向学生介绍保存完整的明代民居——甘肃天水胡氏民居——我们西北特有的房屋建筑。让学生陶醉其中,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这也算是此次教学成功的一面吧。

这堂课我努力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自己的引导点拨,力图从课本中来,到课本外去,走进生活,走进北京文化,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经历一次文化的旅程,在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同时,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再走一步。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新词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言的意识,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和判断。

学会从语言变化与发展的轨迹感知社会生活的变化,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能从新产生的词语中领略当代流行文化,并能作出较深层次的透视和理性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要求学生读议下列词语:

(1) 哇噻/长颈鹿/高财生

(2) 室内装修/非典/三个代表

(3) 886,不过告诉你没关系,我们中午去吃。。。。。。/呐!当然是AA制。

学生讨论,说说它们各自的含义。

这里有许多鲜活的词语,了解这些新词新语可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生活和社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二、知识积累:

读课本第一部分“走进新词新语”:

1. 指导学生理解课本该部分出现的新词新语,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交流更多新词新语。

2. 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

明确:随着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出现产生。如:(问责:指追究责任。反恐:反对并打击恐怖活动。和谐社会、不作为、特别法等)

旧词新用而产生的新词语。如:(下课:原指上课时间结束了;现在的意义还指辞职或被撤换。付学费、黑洞等)

来自汉语方言或外语的新词语。如:(如:“迪斯科”是英语disco的译音,“迪斯科”原来是在美洲黑人中流行的一种舞蹈,后来风行世界。“卡拉OK”是“caraoke”的音译词,“卡拉”是日语かろ的音译词,意思是“空的”,“OK”从英语orchestra(管弦乐队)而来,指无人乐队;“卡拉OK”是一种自动伴唱机,70年代中期发明于日本。)

词语衍生或略缩形成的新词语。如:(总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三、合作探究: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现在流行的新词新语,探究它们来自哪里,流行范围多广,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如:语言的发展可以折射出社会发展和社会文化意识的变迁。“剩女”即剩下来的女子,指的是应该结婚还没有结婚的女青年。“面霸”,面试霸王的简称,指那些虽多次面试不成功仍不屈不挠参加面试的人。“剩女”是“圣女”的谐音“面霸”是方便面的品。这些词语把严肃的对象世俗化,巨大的反差为词语增添了调侃的色彩。有些词语利用夸张等修辞手法达到形象,调侃的效果。“骨灰级”形容资格老,资格老到已经寿终火化成灰。“瀑布汗”,出冷汗或热汗以至于成为瀑布,谁见过?纯为夸张。“泪奔”也是如此,多不说多,说N,想去吧,N可以趋向于无穷大。

再如:新词语折射着社会,社会发展社会文化的变迁,反映了一定的民众心理。当代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某些新词语的`出现频率大大增加,从新词语词汇频率的变化,可以推断社会思潮和结构发生的变化。“黄金周”一词来源于日本,这与我国2000年以后对“五一”国庆法定假期的调整有关,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观念的变化。新词也是流行文化的晴雨表和温度计,例如“超女”一次就是现今流行文化的现象。“恶搞”盛行反映了当今社会某些低级文化流行的势态。可以说一些新词正是这些流行文化的标志。

四、探究拓展:

探究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关系,让学生搜集一些新词新语。

如:数字类

584520我发誓我爱你3344520生生世世我爱你

0487561你是白痴无药医0564335你无聊时想想我

中文类

稀饭:喜欢抓狂:受不了刺激行为失常隔壁:论坛中的另外一个主题

灌水;发无关紧要的帖子,在论坛里聊天等,主要功能为感情交流,还可以积分。原指发长帖。

驴友:旅友的谐音,喜欢旅游的人,指背包一族。

字母类:

BB:宝贝,情人,孩子

FB:腐败,聚会+吃饭+活动

PMP:拍马屁

PPMM:漂亮的妹妹,婆婆妈妈。

如:新词新语是一种动态很强的语言现象,有很大的灵活性。它使我们的汉语词汇不断的发展壮大。但应该注意,在表意的同时不能引起歧异和混乱。且要遵循约定速成不可取代表意明确的原则,切忌随意拼凑,要让别人看的懂听得懂,有使用价值,有特定的含义或色彩

五、课堂小结:

新词新语的特点就是新。用的时间短,用的人少,有些词语还包含许多创造,虽然有时我们对它还不怎么熟悉,使用时就可能不大好懂。但我们应该要用宽容的态度学习它了解它,从中感知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六、作业设计:

搜集一些新词语或关于新词语的资料。

附:

社会生活类1:

知本家、RMB、DV、DIY、边缘化、信骚扰、漫游、下载、下课、灰领、付学费、低保、玩转、“421”、双赢、SOHO一族、黑恶、另类、愿景、丁克家庭、猎腻、黑洞、磨合、地毯式、峰会、反超、跟进、缺位、西部文化等。

休闲旅游类:驴友、负离子、森林浴、绿色旅游、玩家、星级等。

商业类:断码、量贩店、仿建、车市、灰色市场、均价、扩销、错峰等。

环保类:绿色壁垒、石漠化、白色垃圾、断流、环境科学、环境激素、空气质量、藏羚羊

科技类

转基因、纳米、彩显、失能武器、信息库、环境武器、军演、虐俘、闪盘、液晶电脑、蓝牙、CEO、CFO、黑客、生物芯片、干细胞、暗物质、背投电视、编程、波导、磁控

经济类

“三农”、软着陆、按揭、价格战、并购、撤标、循环经济、熊市、牛市、垃圾股、蓝筹股、实名制、双赢、作秀、脱口秀、电子货币、世界银行、套牢、发烧友、国脚、扳平、反超、拉力赛、逼抢、赛季、外援、极限运动……

医药卫生类:

禽流感、非典、苏丹红、瘦肉精、抗药性、强迫症、刨冰、微波炉、干红葡萄酒等。

高一语文胡同文化教案2 第6篇

一、教学内容《胡同文化》

二、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阅读全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感情。

4、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能力。

5、引导学生通过品读,领会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6、思考发展建设与保护文物的矛盾。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概括胡同的特点。

2、领会胡同文化的内涵。

3、体味作者极富表现力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对胡同文化内涵的领悟。

2、对北京人心态的认识、评判。

3、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

1、欣赏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

2、有人这样概括中国的城市:

北京是一个官员,上海是一个富商,深圳是一个暴发户,沈阳是一个男人,杭州是一个美女,成都是一个市民,重庆是一个工人。你认为他对北京的概括全面吗?为什么?

㈡、检查预习

1、生字识记。

2、多音字。

3、词义。

㈢、作家作品简介:

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

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关于作者汪曾其,有人这样评价他:“具备了中国文字白描传统的美。寥寥几笔,便具形神,决无赘肉。又有中国画之美,笔画简单,立意深远,意在笔外。

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㈣、诠释文题,理解文化

关于“文化”,常见有下面一些阐释:

1、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狭义即社会的意识形态或一种人文现象。)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独立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某某人“有文化”。

4、在某一地域或某一领域由人们创造并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如“酒文化”“饮食文化”

胡同文化是: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㈤、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题目是“胡同文化”,文章直接阐述胡同 文化内涵是在哪些段落?

2、其他段落是不是偏题了?为什么?

3、其他段落的内容又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据上面思考的结果,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胡同是胡同文化形成、演化的依托。胡同文化的发展前景与胡同的命运紧密相连。

一、(1—4)胡同特点

二、(5—12)胡同文化

三、(13—15)胡同评价

㈥、分析胡同特点

快速阅读1—4自然段,说说胡同有哪些特点。

形态——方正 得名——复杂 来源——广泛 宽窄——不一 数量——众多 交通——方便 环境——安静

㈦、把握胡同文化的内涵

阅读5—12自然段,思考:

1、这一部分的内部结构关系是什么?

2、找出(或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3、这些句子分别体现了胡同文化怎样的内涵? 胡同文化的内涵

安土重迁,因循守旧 自我封闭,自私自利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唯我独尊,固步自封 置身事外,冷漠麻木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特点“封闭”,精义是“忍”

㈧、理解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评价及作者对它们的感情

1、作者认为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面对一种文化的没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情感。面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没落,作者的情感又是什么? 齐读13—15自然段,划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胡同评价

衰败、没落、消失 胡同情感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怅望低徊,理智豁达地告别胡同

㈨、品味语言

1、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1)虾米皮敖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种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睡不着,别烦躁,别着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

2、小结本文语言特点:

⑴、口语化、生活化,京味十足。

⑵、短句多,表情达意清爽利落,不拖泥带水。⑶、引用北京方言、谚语,化用古语,通俗而典雅。

㈩、拓展思考,文化心理

阅读材料:

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态度、胡同的命运、胡同的价值。思考问题:

1、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文化心态?

2、我们又该怎样看待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

布置作业: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时间,写下了内涵丰富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第7篇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理清思路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3、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概括要点的方法。

2、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三、教学设想

实施“探究”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课时安排

本文的教学为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猜一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建筑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等。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l 选择以谜语导入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人人参与。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8篇

首提“非典型散文”的是郑桂华老师, 她在教学《想北平》时, 针对该篇课文与常见散文的不同提出了这一概念。“非典型散文”这一概念的提出对当前高中语文的散文教学很有价值。

“非典型散文”相对的自然是“典型散文”。所谓“典型散文”是指长期以来大家对散文形成的“共识”:通常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说理散文, 通过“人、事、物、景”等来表达“情、志、理”, 追求形散神聚, 情真意切。对这类散文, 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多共识, 文章在写作手法、行文结构上有许许多多的共同特点, 所以教师教、学生学都似乎有章可循。相较而言, “非典型散文”缺少以上这些典型的特性。它们往往很难归类为何种散文, 教师往往心里觉得这是好文章, 却不知道如何入手:“原来的阅读经历无法处理它, 以前所掌握的文章图式、分析文章的规则, 对它几乎都失去效用。”[1]《胡同文化》《想北平》《五味》《街》 等就是这类散文。它们在结构上往往没有规律可循,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往往杂糅, 行文风格更是各具特色。所以无论是表情达意, 还是谋篇布局, 抑或是手法细节, 都篇篇不同, 作者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印记深深地渗透在这些好文章之中。

对这类散文的教学, 很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结构上将文章肢解得条清理晰, 手法上将语段标示得一目了然。也有部分教师, 自己对这类散文难以把握, 又没有套路可以遵循, 所以教学时一带而过, 语焉不详, “以其昏昏, 使其昭昭”必然不能。对于此类散文, 如何发掘其教学价值, 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是我们不可回避的命题。

二、“非典型散文”教学的方法

笔者也许是心有所好, 也许是执拗而行, 在多次重要公开课、比赛课中选择执教此类“非典型散文”。经过多次尝试和研讨, 笔者以为, “非典型散文”的教学应在“无为”与“有为”上做文章。

“非典型散文”的教学似乎更适合“无为而治”。阅读和教学此类散文, 不要故意寻找以前散文教学中的那些条条框框, 不必一定要分清“形”有哪些特点, “神”又意在何处;不必将叙事、写景、抒情、说理分割得泾渭分明;不必一定要将象征、烘托、扬抑等手法标示得清清楚楚;不必……诸多不必, 意思就是要跟着作者走, 跟着文本转, 作者随性而为也好, 另辟蹊径也罢, 以非典型的心态去面对非典型的文章, 方能不生搬硬套, 不把这些好文章教学得怪模怪样。

《胡同文化》这篇散文, 很难于其中找到感人的胡同故事, 也难寻所谓的胡同胜景, 更无有关胡同的深刻哲理, 有的就是那些随性的感受, 看似信笔而至, 实则返璞归真。没有生硬的介绍, 有的却是随性的家常, 所以情趣遍布文章的各个角落, 细枝末节中韵味盎然。这样的灵性凸显的好文章, 怎能采用程式化的教学?

但是, “无为”不是不作为, 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要顺“势”而为。这个“势”就是每一篇文章的不同特性和学生学习这些散文的阅读惯性。只有这样, 每一篇“非典型散文”才能教出特性, 学出味道。在教学中, 笔者以勾画法寻其筋骨, 以批注法品其情趣, 不先入为主, 不死套框架, 不硬寻手法, 似乎更受学生的欢迎, 也自觉教学效果更胜一筹。

(一) 以勾画法寻其筋骨

时代不同, 学生的阅读习惯也不同。快速已经成为他们阅读的第一习惯, 信息获取是他们阅读的首要目的。他们往往不喜欢系统理解文章, 而是喜欢凭感觉碎片化地去理解文本。这种阅读取向当然不值得肯定, 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但是, 对于非典型散文, 有时这样的阅读习惯反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初读《胡同文化》, 笔者感觉这篇文章没有逐层推进的内在逻辑, 也没有明确的表达方式的变化, 更没有什么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有的是围绕胡同的点点滴滴感悟。这样的“非典型散文”恰恰与当前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契合点”, 所以不妨用勾画法放手引导学生进行碎片化地初读。

学生通过勾画, 可能不明白作者为什么写胡同, 其中又蕴含了什么情思, 但是肯定能感受到什么是胡同、胡同有什么特点、北京人有什么特点、北京市民文化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勾画, 对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来说可能不够细腻, 但是有助于他们在文本的一个个片段中找到兴趣点。如关于胡同的取名, 学生的兴奋点虽然可能比较分散, 但是他们都会有自己津津乐道的感受。

(二) 以批注法品其情趣

“非典型散文”的教学不应太追求体系和套路。事实上, 大胆并“随性”地让学生徜徉在文章的“细枝末节”中不见得就是不好的事情, 一粒粒闪光的芝麻能捡到、能品味, 同样是成功的学习。

让学生抓住文章细微之处的情趣韵味, 通过批注评点, 体会其中的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看似随性的做法, 其实非常有效。“有窝头, 就知足了。大腌萝卜, 就不错。小酱萝卜, 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 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 嘿!”在这段文字的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批注评点“那还有什么说的”“嘿”这两处。学生自己细细读, 想象表演式的台词, 写自己的体会, 写文本的韵味, 写文字的情趣, 然后进行表演式的朗读, 最后同学之间互评。教学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学生不但实现了对北京人易于满足的人文特点的感知, 而且学生能沉浸到文字的魅力中去, 作者写得有味道, 学生也学得有味道。这也许本就是“非典型散文”的精髓所在。

在《胡同文化》一文中, 值得批注评点的“芝麻”随处可见, 如:“你往南边去一点”;“唤头”;“惊闺”;“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 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他们舍不得‘挪窝儿’”;“处街坊”;“谁家有点事, 婚丧嫁娶, 都得‘随’一点‘份子’”;“滴几滴香油”;“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作‘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 叫作‘过学生’”;“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睡不着眯着”;“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等等。这些“芝麻”捡到了, 品味了, 获得了, 学生就已经收获到“非典型散文”的妙处, 何必一定要吃西瓜呢?

三、“非典型散文”教学的原则

“非典型散文”的教学, 每一篇各有不同的教法和学法, 但不管采用什么教法和学法, 都有几条可供参考的原则。

(一) 以“无为”实现“有为”

“非典型散文”的教学最怕教师过分地“有为”———有一套成熟的教学套路, 从教学流程到教学方式, 步步推进。这似乎水到渠成, 实际上却会把好文章教成标准化的产品。“非典型散文”的教学要顺势而为, 随性而为, 抓住学生的特性, 紧扣文本的特性, 不紧不慢, 娓娓道来。

(二) 以“无法”突破“定法”

“教无定法”, 面对“非典型散文”, 我们更是没有定法。没有定法恰恰让教师在教学时彰显自我个性, 同时也彰显“非典型散文”的文本个性。典型散文的教学经过名家、大家的示范、研讨, 已经呈现出很多经典的教法和学法, 普通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是简单模仿, 而“非典型散文”正因为“无法”, 反而让师生可以更好地追寻语文的本义。

(三) 以“学法”引领“教法”

在“非典型散文”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文本的个性, 对学生阅读此类散文的学习个性关注较少。如果说在典型散文的教学中, 学生跟着老师走的情况更明显, 那么在“非典型散文”的教学中, 教师跟着学生走的需求更迫切。所以, 教师要以学法引领教法, 从细微处入手, 带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摘要:“非典型散文”缺少一般散文的一些典型特性。它们往往很难归类为何种散文, 教师往往心里觉得这是好文章, 却不知道如何入手,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生搬硬套”的现象。对这类散文的教学, 教师宜以勾画法寻其筋骨, 以批注法品其情趣。

关键词:“非典型散文”教学,勾画法,批注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24年军转(临沂)军转安置工作会议召开下一篇:房建施工组织设计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