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24-07-08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选9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1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者,乃敢为天下先者也。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创新就是不迷信“名人权威”,不做书本的奴隶,不唯师命是从,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否定,并善于运用已经积累的知识技能对现有的知识结论进行新的思考,提出新的见解、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等等。“创新”是一个展现学生理想和抱负、勇气和毅力的过程;“创新”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潜能的过程。因此,创新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该从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出发,依靠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勇于创新,打破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方式,从教学设计、课堂呈示、课堂对话、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处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一堂言,以‚填鸭式为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与活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创新的信心与勇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思维,兴趣是和情感相伴相随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势-1-

利导,叩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引起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也必须始终抓住‚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既贴近生活,又具有一定开拓创新空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的讨论交流中,在这种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技能。如在教《捞铁牛》一课时,当学完怀丙和尚指挥捞上第一只铁牛的那部分内容后,我就让学生说说第二只铁牛该怎么捞,经过小组交流,有一位女生非常清晰地把捞第二只铁牛的四个步骤说了一遍。我正准备表扬时,只见一位男生举手答道:‚我认为怀丙和尚在指挥捞后几只铁牛时,所做的准备工作第一步:摸清铁牛沉在哪儿?可以不做了,因为前文不是写了‘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了吗?‛我一听,嘿,还真有理,我怎么没想到呢?这孩子可真会读书,真会动脑,我不由拍案称赞。这时,只见又有几位同学把手举起来,说准备工作中‚并船搭木架‛这一步也可省去了……瞧,孩子们多聪明啊!这一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建构起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跟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促使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只有这样,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转变才有实现的可能。

二、引导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

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尽可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创新思维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如教学《穷人》时,问学生:‚遇上了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渔夫一家生活很苦,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孩子呢?‛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教学《月光曲》时,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怎样创作的?曲子是怎样的?这样就更好地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如教《颐和园》第五自然段时,我抓住‚这么多的小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句话,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想想,说说狮子到底有那些不同的姿态?通过质问,学生的思路一下打开了,不少精彩的理解油然而生。因此,教师的积极引导、启发与鼓励,对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有利的。

三、引导想象与联想,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是创造力。‛‚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它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就必须采取想象法,训练学生创造性的形象思维。

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学《望庐山瀑布》后,要求学生结合平时所看到的瀑布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并口述其想象内容。再如,学习《黄山奇石》一课,观看录像后让学生联想石头的形状,有的同学把它们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说出了许多有趣的名字。

运用联想,能在把多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思考中得到启发。联想对于学生作文内容的充实、写作思路的展开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出些联想性题目,让学生展开联想,能训练他们的创造性形象思维。

四、引导求疑解难,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创新就必须质疑,而批判思维是要冷静的对待客观事物,进行冷静的评价,表现为不轻信,不随波逐流。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应该是提倡的,但这种质疑必须是科学的,有分析的。指导学生质疑,可以在讲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伟大的友谊》一课,有不少学生提出疑问:恩张开头为什么连用五个‚共同‛?教师先启发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弄懂‚共同‛的具体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最后再归纳出之所以连用,是想说明它们的友谊是坚固的,牢不可摧的。

值得一提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学记》中‚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素质高,就可能快速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要旨,找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创新意识训练。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上允许学生插话插嘴,质疑问难,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敢于求异、敢于创新。教师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相信自我,充满自信。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从而为学生将来进行发明创造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2篇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现在的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繁荣、发展的重任,他们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在指导学生操作训练的实践中,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敢于突破常规模式,以此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并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创新潜能,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各种能力的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国际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教育犹如双刃剑,使用得好,具有培养创造力的功能,使用得不好,则具有抑制创造力的功能。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只欣赏那些善于做标准答案,考试分数高的学生,而对个性较强,不墨守成规,相对难管束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则常常挑剔和非难。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呆板僵化的教学方法充斥着教育领域„„这一切使学生只懂得模仿和继承,不懂得创造和发展,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现在的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繁荣、发展的重任,他们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各种能力的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认为,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所谓创新精神,它是一种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我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尊重好奇心,唤起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始源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小学生往往对许多事情

都感到好奇,有着特强的探究欲望,其实,这就是小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小学生如果对某一科学知识有了好奇心,也就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他就会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好奇心,鼓励他、帮助他,让这一创新的火苗发扬光大。如我在教学《太阳》一课时,讲到太阳的温度,有学生问:既然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如果将很多水一下子倒在太阳上面,会不会将火熄灭呢?当时,有许多学生发出哄笑声,觉得他的问题太愚蠢。可我却不这样认为,这个同学问的虽然是个非常幼稚的问题,但是,它反映出这位同学强烈的求知欲望,他想知道太阳到底热到什么程度。我立即表扬他:你的想法非常好!很有意思,与众不同,现在我们就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你这个问题。然后我组织同学们一起去研究太阳表面和内部的温度,从而让学生理解太阳表面和内部的温度使人类无法接近,所以目前还无法做到,但是,将来也许你或者其他人能做到。我这样做,既尊重、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发现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激励他,使他的好奇心得以升华。小孩子好发问,为什么学生越大越不爱发问,除了生理上的原因,还有的就是教育有时也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

2、积极正面引导,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执意于追求创新的强大的推动力。在信息时代,得到知识不难,难得的是好的创意。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本内容积极引导,使学生产生不满足于现状,积极投入创新活动的意愿。如介绍我国“神州号”试验飞船顺利升空,中国人即将登上月球,迫切需要大量地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介绍身边的小发明,小创造的故事等,使学生感到“创造既不神奇和发明也不深奥,我们也能行”,使学生有一种追求成功的紧迫感,激励其不断进步。

3、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科学常识教学,强调学生不仅要获取科学的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我们应放弃权威,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参与学习,要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思考空间,给学生动口讨论的时间,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倡导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使个体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碰撞出创新的火

花。

4、激励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情感

我们要善于借助录音、录像、电脑课件、演示实验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绐终有饱满的情绪,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求知活动中去。例如,在上《鱼》一课时,采用录像,介绍人类从鱼的结构特点的启发下,制造了多种多样的舰艇,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在上《动物怎样保护自已》一课时,利用讲故事形式,介绍聪明的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发明了迷彩服,探测器等等,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5、设置创新逆境,培养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指能自觉的确定创新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已的创新活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创新目的的心理活动。我们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耐挫折、自控能力,把困难和挫折当作人生的财富,从而充满信心地从事创造活动。例如在讲《水稻》一课时,介绍水稻专家袁隆平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无数次的试验,培育了优良的水稻品种,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爱迪生也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试验,才发明了钨灯泡。以此教育学生创造活动中会遇到困难和失败,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在实验教学中,要训练学生不怕失败,刻苦钻研的精神。如“霜的形成”模拟实验,学生小组屡做屡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讨论如何改进,学生在找到原因后,及时做了改进,使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学生从中感觉到成功的来之不易和胜利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什么是创造思维?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的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表达事物的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小学科学常识课是将学生引入科学大殿的入门学科。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设问题,培养思维的敏锐性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教学中要巧设实验,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例如,在讲《热胀冷缩》时,先做一个实验,用一个铜球穿过铁板上的圆孔,然后给铜球往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铜球就不能穿过圆孔了,再把铜球往冷水里一浸,铜球又能穿过圆孔了。学生通过观察,会迫不及待的提出问题:为什么加热后铜球不能穿过圆孔?为什么冷水一浸又能过圆孔了呢?学生通过推测、讨论、尝试,得到了答案:铜球加热后,体积增大,所以不能穿过圆孔,往冷水一浸,温度降低了,体积变小了,就又能穿过圆孔了。这时,许多学生又提出,其它物体是不是也有铜球的特点呢?这是为什么?等等。可见,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它本身就含有创造成分。

2、引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善于探索问题之间的联系等。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例如,在讲《水的三态变化》时,布置实验,将三杯体积相同的水,一杯放在常温下,一杯放在冰箱中,一杯加热,观察三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的变化?再比较三者的体积。学生了解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紧接着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再让学生猜测为什么水蒸气体积大,而水结成冰后体积也会变大呢?学生可以去请教家长,也可以去查阅资料,获得答案。问题的步步深入,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3、丰富想象,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多角度、新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比老师更发散,更有创造性。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它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空间。例如,在教《植物的根》时,在研究植物的根一天吸多少水时,学生讨论出把根放入试管较合理,同时,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控制试管中水的蒸发,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了许多方法,如在试管上加橡皮塞,在水面上滴一些油,等等。更有学生认为不用控制水的蒸发,只要找两只同样的试管,倒入同样多的水,一支要有根吸水,另一支没有根吸水,一天后观察,就能知道根一天吸收了多少水。学生通过想象,开放了思维。

(三)、突破常规模式,培养创新品质

要想使学生乐学,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必须要给学生一个愉快而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尤其是小学科学的教学,更要注意这一点。小学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发展,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如在讲《杠杆》课时,通过实验,我问学生,用木棒去撬大石头,怎样才能更省力些?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很快说出了方法:支点离石块越近,离用力点越远,就越省力。我又追问有没有别的方法了。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如果石块移到水中,撬起来就更省力了,因为水有浮力。受此启发,又一名学生说:如果石块在月亮上,撬起来更省力,我知道月亮上的东西都很轻。学生思维不仅限于改变支点,用力点的位置来省力,而且联系自己的知识,想到了改变环境状态来达到省力目的,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欣喜。这时,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见解一定要给予表扬,千万不要只用一个答案、一个标准去评判学生,或只是一味的批评。就是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要敢于有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所以,作为教师,要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

(四)开展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潜能

探究式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尤为突出重要。其实儿童生来就是一名探究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他们对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有探索的欲望,一个小学生能够把爸爸刚刚买给他的复读机全部拆散,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都持责怪、打骂的态度,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尽管是一种“破坏”,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探究的欲望,创新的精神。他把复读机全部拆散,就是要看一看复读机里到底有什么,尽管受到责怪,下次他还会有这样的举动。在一次装四驱车的活动中,学生对照安装图,很快就把四驱车装好了,大家都兴致勃勃地放到轨道上去比赛,结果,都对自己的车子不满意。这种结果是早就预料到的,教师这时对学生说:每一套现成的四驱车配件都有它的缺陷,要想使车子跑得快、稳、久,你们必须在车子的导轮、凤尾、马达、电池、底盘上动动脑筋。学生为了达到效果,他们回家后又重新改装了一些配件,使得整车的性能大大提高,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快乐,创新潜能得到了发掘。比如我教学《杠杆》一课,为学生准备了老虎钳、扳手、剪刀、螺丝刀等工具,让学生选择最省力的工具,去打开没有轮的水龙头和螺丝钉。而教师在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精心组织探究活动,正确指导学生去探究,使儿童的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促成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之,创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落实到小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小学生创新品质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它有待于我们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摸索并加以总结,使我们的教育日臻完善。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科学课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一个教学原则,为以后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素质教育》周峰广东人民出版社

《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董奇浙江人民出版社

《课堂教学中引导创新策略研究》上海教育

参评组别:小学科学组

作者姓名:王会香

工作单位:高台县合黎乡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734300

职称或职务:小学高级教师

联系电话:***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高中生物新课改要求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让学生通过生物课堂的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生物教育工作者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 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和实质, 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下面我结合生物教学实际, 谈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和认识。

1.转 变教育观念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 少了老师的说教。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 而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 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 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积极参与, 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 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系, 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 教会学生怎样应付大量信息, 教师更多的是向导和顾问, 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 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另一个需要认清的问题是部分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不合乎传统的兴趣, 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 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在备课中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 (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 。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 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 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 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 以增强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3.营造创新教育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 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 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 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 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 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 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意识。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 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 而应引导学生审视观点, 并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树立进行独立学习与创新的自信心, 使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 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 设计恰当的生物问题。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的教学中, 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如何测定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学生经过思考, 也许会想到配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测定细胞液浓度。这类问题, 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 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 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如常用的“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显微观察法”的实验方法、“自然考察法”的实验方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 (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 , 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培养学生的生物创新能力。

另外, 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 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 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 锻炼和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 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 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如实验设计思想、生物学方法、实验技巧等。

5.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第4篇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与配合,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才可以使他们启动思维,活跃思想的积极性,探究知识的奥秘,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另外,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和发现时,可以从具有挑战性、刺激性的创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有助于强化学生求知欲并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及其内在动机。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

发明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而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这正如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曾对他的学生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很希望都取得一个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所谓怀疑的态度不就是问题意识吗?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个认识过程。学生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发明和创造活动。因此,具有强烈问题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从人才成长的发展规律与教育实践来看,那些具有创造才能的学生,也就是那些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大多有好问、多问、深问、怪问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书转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的局限,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而这正体现了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认为,构成课堂教学气氛有三方面因素:教师的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维状态以及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如果教育者能够认识到青少年儿童具有好听、好问、好探索的特点,抓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反之,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思维积极性。成功教学经验表明,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入教学之中,有利于活跃师生双方的思维活动,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有助于优化和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过程。学习过程的探究活动(亦可称发现活动)不限于寻求人类的尚未知晓的事物,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步骤。这无疑需要问题意识参与,否则就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研究与发展。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具有强烈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学习的技艺。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式方法探讨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习惯

1给学生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

尽量创造良好的提问环境,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发学生积极提问的重要前提。教师每节课都要给学生质疑、民主提议的时间,一般是3~5分钟,课堂上解决不了的课后再解决。同时,教师自身要有谦逊的态度和感情,善于倾听学生的提问,进行合理的引导,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如我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课时,学生尝试列好算式后,不是我说我们应该怎样思考,而是让学生自己来提问题:“50”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4×8=32”表示什么?“50-32=18”表示什么?通过学生的提问正好理清了解题思路,而且学生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以后自己解答好应用题后,都会问问自己各个算式表示什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质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怀疑感,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具有好奇心的人往往有寻根问底、寻找满意答案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会激发他们进行智力的活动。使其思维飞跃,想象丰富,还能使其遇到挫折时,坚持到底。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它有助于学生参与新知识发生的全过程。了解公式、关系的来龙去脉,加强理解。而怀疑则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科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前进。在教学中,要克服整齐规划的刻板思想,鼓励学生拔尖和个人突出,特别对敢于幻想的学生要给予鼓励,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样有利于他们今后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发展。

(二)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1从与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找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时,就可设计如下问题:(1)长方体有多少个面?(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3)相对面大小有什么特点?这样引导学生学会长方体有关特征之后,问:“让你自己学习正方体,你可以通过哪几方面来学习?”启发学生模仿运用,提出类似问题,自学该部分内容,掌握有关知识。同时还可以借助电脑的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内容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构建新知识。

2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就会发现处处有数学问题

如教学“角的认识”时,一学生对老师讲的“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表示了疑问:“既然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为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呢?”这问题好有创意啊!

3从自己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地方去找问题

如教学“8、9的认识”教师启发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学习哪些知识本领呢?学生提出了:8和9怎样写?组成什么?谁大谁小呢?有了这些问题,学生的认知活动就带有明显的指向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是手段,而引导学生学会解答问题才是目的,可教给学生三种本领:(1)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解决问题;(2)让动手操作解决问题;(3)通过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来解决问题。如教学怎样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因为“10”作为计算单位容易被学生感知,所以教学“9+2”可选用带有10个格子的盒子。盒中有9个小球,盒外有2个(用动态效果显示),下面就是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怎样摆放小球才能使别人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个呢?根据摆放的过程,怎样计算“9+2”呢?当研究了“9加几”的各种情况后,提出:计算“9加几”我们都是怎样想的?从而归纳概括“凑十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5篇

高中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文/张 勇

摘 要:在高中的各学科教学中,体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高中时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育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一些,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起来,它不仅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体育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同时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多年从事高中体育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建立新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重视体育意识的形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体育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同时还对于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很明显的作用,因此在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为学生的未来考虑,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让体育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能够长久地持续下去,为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切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来。只有学生能发自内心地去参与体育教学,其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才能够慢慢地培养起来,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从而形成终身的体育意识;其次就是要建立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广泛地开展一些趣味性十足和竞技性十足的体育项目竞技,让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出自己的潜在能力,并且在学习中不断地领悟体育的精神,以对自身内在的品质进行塑造,这对于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

一、明确学生体育学习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必须要从学生的本质上进行改变,如果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目标并不明确,即便是有很强的兴趣驱使,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也很难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讲述体育运动对于其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能够逐渐地领会这门学科对于其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帮助,让其能够发自内心地去进行这门学科的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尤其是对于当代的高中生来说,现在的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对他们非常宠爱,很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没有品尝过辛苦的滋味,这部分学生在性格上往往也比较怯懦和软弱,稍遇困难则抱怨连连,在学习上的习惯也不是很好。而在体育的学习中则很容易对这些心理上的缺陷进行弥补,很多学生通过体育的学习都变得坚强了很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而不再不断的抱怨,也有很多学生通过在体育的精神中懂得了如何做人和做事,这对于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至关重要。

二、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之后还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作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支持,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这门学科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学生对于体育的很多项目了如指掌,这就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良好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兴趣点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而对于对体育并不是很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视频的播放和体育运动的宣传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诸多的体育项目中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项目来进行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讲述体育理论知识之外,还要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的体育比赛的视频,让优秀运动员出色地发挥来感染学生参与的热情。例如,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对于篮球这项运动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大多数男生对于各级的篮球联赛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关注,这个时候我就选择一些较为经典的比赛视频来播放给学生,并在播放的过程中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述篮球比赛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和竞技技巧,很多学生在听了讲述之后都感觉到自己在篮球竞技水平上提高了很多,参与的积极性也变得更高。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体育竞技比赛,在班级内部分组进行对抗,在班级与班级和年级与年级之间组织开展一些体育项目的比赛,利用比赛的竞争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为了能够在比赛中有出色的发挥都私下里进行力量和项目技巧的训练,而且有很多学生自此形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例如,清晨起来的慢跑和简单的力量练习等等,在比赛中的点点滴滴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能够自发地进行体育的学习。

三、弘扬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

在组织学生开展竞技类的比赛时,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赛前的动员和赛后的总结,并且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成熟程度不够,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不高,很多学生对于比赛的胜利过分的渴望而表现得过于激进,在训练中容易造成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损伤,同时由于这种欠缺控制的求胜心理还会对对手的身体造成损伤,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尊重自己的对手,在比赛中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真实实力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在比赛中要充分地相信自己的队友。只有给予别人充分的信任,别人才会给予你充分的信任,单一的个人在竞技比赛中很难取得突出的成绩。很多学生通过体育精神的学习确实在体育的学习中变得平和了许多,但是效果却非常明显,很多学生的竞技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并且学生之间的关系也由于其通过体育学生而变得成熟的心理而变得融洽了许多。

总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努力来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起来,因为这不仅对于我们眼下高中阶段的各学科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同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是意义非凡。我们要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负起全面的责任来,让学生能够在体育的学习中锻炼出良好的身体素质以服务其在其他各学科中的艰苦学习,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体育的学习而形成良好的内在品质,领悟体育的精神,从而在其不断的发展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程卫娜。如何在高中体育敖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06)。

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第6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保持积极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的积极评价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意识

在素质教育中,除了语文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显著提高和发展,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究。通过多年的努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工作下足功夫,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轻松的民主的气氛下学习,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和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玩耍的空间和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学习和探究学生,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限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优点和发展潜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创新学习的自信心,尤其是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当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知识的探索,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轻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自觉主动探究知识的状态。从兴趣到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在创新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说出自己的困惑,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古人说:思不疑。问题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开展各项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那些能发现问题的人,才会有创新的能力和愿望。提问是学生从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的触角,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和前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自己的训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实现灵活的思维。对于同一事物或同一段落,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产生思维创新火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独立思考、共同探究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师应向学生传播更多的学习信息,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产生疑问,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已知事物进行质疑和思考,是学生萌发创新意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及时鼓励和表扬,积极培养,努力促进每个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应评价和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积极评价和鼓励。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表扬和加以肯定。评价学生的方法很多,可以生生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在评价中学生和教师得到教学相长。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发言,在讨论中收获知识,碰撞新火花。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新思想和新方法,让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保护学生的丰富想象空间。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点滴,如课文阅读、词汇学习、生词分析、关键词分析,教师可以使学生进行同伴评价,使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遇到不能通过交流和讨论解决的问题时,老师会及时给予帮助来解释和指导他们。在学生的学习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努力引导学生朝着“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7篇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小学语文教学以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要任务,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孕育着许多创造性因素,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语言文字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按照字、词、句、段、篇在不同年级的侧重,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欲望,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儿童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忽然有同学问:“老师,书上说‘小蝌蚪的尾巴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那么,它的尾巴到底什么时候不见了呢?”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独特角度总是出乎成年人的预料,看似天真的问题,却正体现了孩子探求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遇到这样的问题既不可能告诉学生具体的时间,因为小蝌蚪的尾巴从有到无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慢慢脱落,又不能直白地向学生讲明其中的道理,因为如此虽回答了学生的问题,但同时亦抑制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以及好奇心。这位教师很善于引导学生,首先表扬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问题,随后,面向全体学生:“同学们,小蝌蚪的尾巴什么时候不见了呢?让我们在班上开辟一处‘生物角’养几只小蝌蚪,一起来观察他们、研究他们,好不好?”“好!”一双双闪亮的眼睛更加明亮,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更加灿烂。灵动的教学,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还更加激起了孩子们渴盼探寻的求知欲望。

二、鼓励质疑问难,唤醒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文章思想内容的质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笔者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当讲到在孙膑的帮助下,田忌利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上等马和中等马分别对应齐威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以两胜一负的优势赢了第二场的比赛时,许多同学提出疑问:难道齐威王就不知道要调换马的顺序吗?课堂生成的活力,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在肯定了孩子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乘势反问:“那么,齐威王此时会否调换马的顺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字斟句酌地分析,最终达成共识——不会调换,其原因关键在于齐威王由于第一场比赛的大获全胜而得意洋洋、骄傲轻敌,哪能想到自己的手下败将已改变了战略呢?

三、给予想象空间,激活创新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勇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想象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材中有些课文段落结构类似,如《精彩的马戏》、《黄山奇石》等,作者在安排内容材料上有详有略。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知识的迁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文中略写的内容进行想象补充。

如《黄山奇石》一课,文中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奇石,结尾部分提到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小结,并运用介绍四块奇石的方法展开联想,想想这些石头的样子及其何以得名,以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屏幕画面向同学介绍这些奇石,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我表现欲望。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寻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发散点,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逐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第二段最后一句采用了总分的写法,文中先总说“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之后分别具体描写四座石雕上的小狮子有的怎么样、好像在怎么样。教师可利用句末省略部分结合有关图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五、提供动手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教师深入把握教材,根据文本特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更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平面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理解操作下立体直观地再现,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的同时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此外,还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如教学《詹天佑》,可让学生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画出挖掘隧道的两端开凿法、中部凿井法的设计图纸,体会设计图纸的不易。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更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营造宽松环境,形成创新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8篇

关键词:问题意识,现状,策略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问题意识是指认识活动中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探究的心理状态, 并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问题意识,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启学生的思维潜能,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一、目前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笔者通过多年的调查和统计发现, 当前课堂教学中, 问题绝大多数是教师提出来的, 只有极少部分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或发现的, 这说明目前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

这类学生虽然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但没有表现出来。由于心理胆怯或自卑, 他们不敢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 便把问题埋在心底。这类学生对我们教育者来说, 需要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需要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使其由潜在的问题意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意识。

2. 学生不能或不会提出问题。

这类学生因教与学的因素, 不善思考, 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差。这类学生对我们教育者来说, 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使问题意识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3. 学生不想提出问题。

这类学生由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 不求上进, 学习态度不端正, 对学习成绩的好坏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同时由于学习任务紧张, 课内没有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课外缺乏提问的环境和气氛, 自然而然造成学生不想提出问题。这类学生对我们教育者来说, 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则要改进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意识情景。

当然,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 还与当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素质有着密切联系。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 只重视对知识结论或结果的传授, 使学生总是被动地去接受现成的知识, 而不能自我发现、自我创新。此外, 我们有些教师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权威架子, 不但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反而去责备、讽刺学生, 有些教师对学生那些奇异、独特、创新的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 更有些教师因害怕回答不了或回答不好学生的问题, 以免使自己“出洋相”, 而不让学生提出问题。所有这些, 都禁锢着学生, 久而久之, 使学生就会变得有“问”不问、无“问”可问, 使得他们的问题意识淡薄。

二、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启发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主要手段。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在“问题”上下工夫, 在“问题”上求创新、求发展。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研究, 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第一, 转变教学观念, 融洽师生关系, 让学生敢问。

转变教学观念, 融洽师生关系, 是学生敢问的前提。在充满喜悦、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中,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做到:

1. 要尊重学生的提问。

在学生提出问题或观点时, 教师要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哪怕所提问题幼稚或浮浅, 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防止伤害他们的自尊。

2. 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 是学生产生良好学习情绪的触发器。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朋友, 谈感情, 增进师生的友谊

3. 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讨论, 做到人人参与。

第二,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兴趣, 让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情景中提出问题, 才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他们探求问题的兴趣, 我在实际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 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模拟现实生活情景。在讲到“依法进行自我保护”内容时, 我展示课件:小李是八年级学生, 一次被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在放学路上“超霸”, 为避免吃眼前亏, 只好把身上的零用钱交出来, 小李想找人“报仇”, 但害怕被他们报复, 只得忍气吞声, 对方看到他这样又对他“超霸”。于是小李向七年级的小张敲诈, 但小张及时告诉了老师, 最后小李受到了学校的处分。小李觉得自己很冤:我只是想把钱要回来, 何况我又没有多拿。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结合材料, 运用书本知识帮助小李认识自己的错误。由于创设的问题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大家展开了讨论, 也提出了许多的问题, 加上我的引导、归纳, 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了教材的内容。

2.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配合教材内容讲解。在学习法律第十七课“尊重别人隐私, 维护合法权益”时, 我在投影上展示事例:2004年我国爆发“非典”, 中国政府立即通过各种渠道如实报道, 增加透明度, 稳定民心, 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做好防治工作, 全力医治患者, 使我国没有出现大面积扩散现象。有人认为:中国政府对“非典”患者进行如实报道, 让患者曝光于公众视野之中, 这不是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吗?请谈谈你的看法。我要求学生先结合教材内容提出自己观点展开讨论, 这样一来, 既激活了学生思维,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利用学生学习过程认知的疑惑、认知的空缺, 让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欲望。当学生处于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但又迫切希望解决新问题的疑惑状态时, 问题意识就产生了。如在讲解初三政治中“一国两制”内容时我指出: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那么为什么又要承诺决不放弃使用武力呢?认知的疑惑、认知的空缺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学生也就想问问题了。

第三, 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授人以渔”, 让学生会问。

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学生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可问, 其实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教学中重视学习结果, 不重学习过程, 忽视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 导致学生不会独立思考, 更不会提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 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

1.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去感受知识、理解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 从而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围绕教材的框题、标题等内容进行提问,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帮助学生加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引导学生善于联系社会现实生活理解所学知识, 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四, 教师要改变教法, 做到精心设问。

当前政治课教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缺乏积极性和自觉性。在被动与服从的情况下, 他们不可能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改变教学教法, 做到精心设问, 来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首先, 教师要用丰富、合乎学生实际的事例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设问。其次, 教师要注意设问形式的多样化, 采用不同类型的设问, 发挥不同作用。最后, 教师设问要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设问要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通过这样设问既能使学生掌握知识, 又能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方法。

第五, 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面对学生准确答问。

当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后, 总是希望获得及时、满意的答案, 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因此教师在平时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搞好政治教学, 教师应该通晓各科知识, 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 研究考试大纲;要及时关心社会热点,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信息交流, 共同探讨, 不断充实和完善, 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面对学生提问时做到从容不迫, 胸有成竹, 让学生获得满意的答案,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经常思考问题, 提高学生提问质量, 培养问题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9篇

一、改变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教师的话,服从教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而更多的是学生体验式学习。政治教学是政治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成为学生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敢于质疑,从而缩短 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当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就积极调动了自己的思维。

二、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如果说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话,那么,选择合理例题的教学方法这一环节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 把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

1.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鉴别、选择有关问题。但由于以往的知识经验、习惯、情感及流行的观念与见解深刻地影响人们的认识与活动,人们通常获取的问题往往只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重视常规性问题,忽视了对创造性问题的探索。能否发现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有关的信息,完全取决于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发现问题。

2.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政治课教学内容中直接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总的看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首先使学生了解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法事实,通过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道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纠正学生从单一侧面绝对看问题的思维倾向。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最新入党思想汇报下一篇:愉快音乐教学法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