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寻找小昆虫》及教学反思

2024-07-14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寻找小昆虫》及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寻找小昆虫》及教学反思 第1篇

《中班科学教案《寻找小昆虫》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科学教案《寻找小昆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亲近自然,培养发现能力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找昆虫、放昆虫,培养爱心。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把幼儿分成5—8人一组。

(2)每人一个动物头饰,一只小纸盒或胶卷盒。

特别提醒:

1、事先和农民联系好,以免活动时受到阻碍。

2、田野的周围没有大河和深水塘,尽量离居住区近一些,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活动过程:

1、幼儿每人戴一个动物头饰,拿一只小纸盒。教师提出要求:今天,我们这些小动物要自己去寻找食物,我们的食物就是草地上的小昆虫,老师要看看哪些小动物本领最大,能找到食物。

2、每组幼儿在组长带领下去寻找小昆虫。

特别提醒幼儿:

1、为了保证安全,各组应共同商量,集体活动,千万不可一人单独行动。

2、要爱护小昆虫,捕捉时小心,不可把小昆虫弄死。

3、幼儿以教师为中心围成圈,每一组先互相交流,观看各自找到的食物。!.快思.教案网!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站到圈中间,以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我们找到的食物是××”。教师对找得多、说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奖励。

4、教师带头把小昆虫全部放归大自然,同时鼓励幼儿也效仿,并注意不踩死一只昆虫。

活动延伸:

1、幼儿利用双休日继续寻找各种昆虫,然后带到幼儿园给大家看。

2、编一些有关昆虫的儿歌、故事,互相讲述。

3、画“我最喜欢的昆虫”。

注意事项:

1、天气要求:在雨后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泥土稍稍有点湿润,适宜昆虫生活,幼儿容易捕捉到。

2、捕捉螳螂、蚱蜢等昆虫时,注意相互合作,必要时教师可以帮忙,以免幼儿因捕捉不到而失去信心;

3、把昆虫放归大自然时,可能有些幼儿会舍不得,提出要带回家养着。应尽量引导幼儿放归,如果他实在不愿意,可以让他带回家或放到幼儿园自然角饲养,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爱心。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中班科学教案《寻找小昆虫》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686字。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寻找小昆虫》及教学反思 第2篇

活动目标:

认识几种常见的昆虫。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活动准备:

玩具卡:《独角仙大赛》

挂图:《昆虫大集合》。

独角仙相关参考资料。

观察记录表。

有关描述昆虫的图画书。

活动过程:

请幼儿观察挂图,说一说:

--哪些昆虫是曾经见过的?

--它们叫什么名字?

请幼儿观察图片上昆虫的外形特征,并将幼儿所说的内容记录在观察记录表格上。

和幼儿一起讨论刚才记录的内容。

--我们来比较这些昆虫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如都有6只角、大部分有翅膀、身体分成头、胸、触角、有壳等。)

猜谜游戏:

--把幼儿分组。

--教师根据昆虫的外形和特征出谜面,请幼儿说出谜底。

--进行抢答,大队一次得一颗星,得星最多得小组获胜。

教学反思:

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特点,了解昆虫的基本形、色彩、结构,体会其美感,能够大胆的想象并进行创作,在课堂中我的教学设想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昆虫王国》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168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踩影子》含反思》:中班教案《踩影子》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尝试从不同的方向照射物体,获取光源、物体和影子之间关系的经验,初步知道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这一科学原理,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踩影子》含反思教案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寻找小昆虫》及教学反思 第3篇

一、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蟋蟀、蚂蚁等小昆虫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如蚂蚁、蜜蜂、蜘蛛、螳螂)若干。

三、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头带两根雄鸡毛,身穿一件绿衣袍,手握两把锯尺刀,小虫见了拼命逃(打一动物)谜底:螳螂。

2.出示蟋蟀螳螂图片,提问:蟋蟀、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总结:蟋蟀螳螂身上都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让幼儿观察各种昆虫图片,引导说出昆虫的外形特征。通过结合图片描述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提问: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他们有什么本领?是人类的好朋友吗?

总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食物少的时候大螳螂会吃掉小螳螂,螳螂妈妈还会吃掉螳螂爸爸。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欣赏儿歌进一步对昆虫特点加深印象:运动会,真热闹,昆虫朋友来参加。头胸腹,分三段,首先先要看清楚。一二三,四五六,我们都有六条腿。不能多,不能少,千万不能数错了。

5.欣赏歌曲 《虫儿飞》。

四、活动延伸:

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观察他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寻找小昆虫》及教学反思 第4篇

活动目标:

了解昆虫的居住环境。

学习饲养昆虫。

培养收集资料与阅读资料的技能。

活动准备:

透明饲养箱、自制笔记本、放大镜、大张书面纸。

有关昆虫的工具书。

活动过程:

拿出饲养箱,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我们如何照顾这些昆虫呢?

--我们知道它们吃什么吗?

--它们的家里应该有些什么呢?

与幼儿一起查阅工具书,了解这些昆虫的名称、食物、居住环境、生活习性等;并请幼儿画下来,有教师帮忙下批注。

与幼儿讨论如何给虫虫布置一个家。

--饲养毛毛虫,可以利用装果冻的空罐,钻一些洞;或使用饲养箱,放入毛毛虫喜欢的食物(如菜叶等)。

知道幼儿使用小铲子、饲养箱等工具,到校园里寻找蚱蜢、螳螂等产见的昆虫所需要的草、泥土、石块、小虫等,为虫虫安置一个舒适的家。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中班科学课教案《昆虫的家》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412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叶子的秘密》含反思》:中班教案《叶子的秘密》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用语言、动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叶子产生探究的兴趣,通过观察叶子的主要特征(叶脉、叶片、叶柄等),初步了解叶子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叶子的秘密》含反思教案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寻找小昆虫》及教学反思 第5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无处不在的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可以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塑料袋、吸管每人一个,装有水的水盆,玻璃杯,蜡烛,打火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变魔术,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哦。

1.教师出示塑料袋变魔术,并提问:变变变,刚才扁扁的塑料袋现在变成什么样的了?

2.师:谁能告诉我是什么让塑料袋变得鼓鼓的吗?那你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找到空气宝宝的吗?

(二)过程

1.幼儿变魔术寻找空气,小朋友可以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寻找空气,但是空气宝宝有点淘气,如果你不紧紧的捏紧塑料袋口,空气宝宝就会跑出去了,然后告诉我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空气宝宝。

2.师:你是从哪里找到的空气宝宝的呢?

3.教师总结:你刚才找空气的时候,你看得见它吗?你闻到什么了吗?你来摸一摸,摸的到吗?原来空气宝宝既看不见又摸不到闻不到的,而且他到处都有。

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4.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师:请幼儿闭上自己的嘴,并用小手捏住鼻子,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憋得喘不上气来,因为我们没有了呼吸,身体里缺少空气。)

师:小朋友知道还有哪些事物离不开空气呢?(动植物)

师::“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和空气宝宝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6.请幼儿试着利用手中的材料去寻找空气。

师:“大家刚才玩的真起劲,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方法,你是怎么知道你找到了空气宝宝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别人是怎样寻找空气宝宝的,这样我们就能学会更多的玩法了。”(幼儿交流:塑料袋装一些空气,对着手吹吸管感觉有风,把吸管插进水里吹水会冒气泡)

7.教师点燃三支蜡烛,用大小不同两个玻璃杯同时罩住两支蜡烛,一支蜡烛不罩,看看有什么变化?(盖上小杯子的最先熄灭,盖上大一点杯子的再灭,不盖的一直燃烧。)

师:你看蜡烛怎么样了?为什么灭了呢?(空气进不去,蜡烛就灭了。)

小结:火的燃烧需要空气。

(三)结束

用塑料袋制作充气娃娃。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寻找小昆虫》及教学反思 第6篇

活动目标:

了解不同昆虫的食物。

了解昆虫的动作姿态。

在活动中锻炼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几种常见昆虫的食物图卡数张,如花(蜜、粉)、小虫或食物碎屑灯。

活动过程:

一一拿出昆虫图卡,请幼儿说一说,做一做:

--这些昆虫的动作姿态是怎么样的呢?

--鼓励幼儿模仿其动作。

--这些昆虫平时吃的食物是什么?(如蜜蜂和蝴蝶吃花蜜、蚂蚁吃食物碎屑、蚱蜢吃小虫等)若幼儿不知道,教师可以加以提示玩游戏“昆虫运动会”--昆虫王国将邀请小朋友参加昆虫运动会。

--介绍游戏的玩法:教室(运动场)的两端分别是起点和终点,在终点放置昆虫食物图卡。

--将幼儿分成数队,如蜜蜂队、蚱蜢队、蚂蚁队,请幼儿戴上头套。

--哨音开始,各队第一位幼儿模仿所扮演的昆虫动作,走到终点,并找到该昆虫所吃的食物图卡带回起点,然后下一为幼儿戴上头套出发。

--按照此方式活动直到所有幼儿都轮完,最先轮完的一组获得优胜。若幼儿有兴趣,该游戏可多次重复。

教学反思:

多元整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活动的内容我们也把学习活动的内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有机整合,把孩子对昆虫积累的经验和对体育运动有那些等方面经验的收集进行有机整合,使孩子对两个不同的内容出发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便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得以体现。活动目标也是有机整合,在活动中,把对昆虫特征的感知与不同运动的操作的方式进行有机的整合,孩子在思索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观察昆虫的特征,还要寻求不同运动的玩法,通过观察比较让孩子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更能适合这个昆虫参加比赛。还有组织形式的有机整合,活动中通过集体交流、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的有效运动,使得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积极表现得欲望,使得孩子的一有经验在活动中通过老师的梳理、提升得到全面的发展。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寻找小昆虫》及教学反思 第7篇

【活动目标】

1、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激发探究昆虫奥秘的欲望。

2、发展细致的观察能力。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昆虫躲在哪里》。

2、视频:昆虫的保护色。

3、白板课件。

重难点:知道昆虫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

【活动过程】

一、观看有关昆虫伪装的课件,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你们见到过哪些昆虫,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神秘的昆虫,他们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看你能不能一下子就把他们找出来?(播放课件)

二、引导幼儿了解保护色,开展讨论,积累经验。

1、引导幼儿了解什么是保护色,以及保护色对昆虫的作用。

(1)师:小朋友的眼睛真棒,把刚才藏起来的小动物都找出来了,那么小动物为什么要躲起来呢?(请幼儿个别回答)

(2)带领幼儿讨论:昆虫为什么要有保护色?如果没有保护色,它们将会怎样?

(3)师进行小结:原来,刚刚的昆虫利用了保护色来伪装自己,目的就是为了不被敌人发现,躲避危险。

(4)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保护色,昆虫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驱除危险。那谁能来说一说你看到或听过的这种类似的昆虫呢?

(5)幼儿相互讨论,教师请个别幼儿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昆虫以及它的保护色。

2、播放课件,了解一些常见的昆虫,以及它的保护色。

师:现在,我们来来揭开神秘昆虫的面纱,看看他们躲在哪里,它们的保护色是什么样子的?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3、播放视频,让幼儿知道昆虫保护自己的一些办法。

师:刚刚,我们只说到了保护色,现在,我们来看看昆虫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4、教师进行相应的小结。

三、游戏活动:昆虫躲在哪里。

1、师:我们刚才学习了保护色,知道了昆虫保护自己的一些方法。现在,我们的昆虫也要和我们一起来做游戏了。看看谁能来找出它们?

2、教师边出示白板课件,边介绍游戏规则:现在,我们来进行比赛吧。分成两队,一队是苹果队,还有一队菠萝队,找出一个奖励一颗红心,看哪组找出的小昆虫多。

3、幼儿进行找昆虫游戏比赛,教师给获胜队相应的奖励。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寻找小昆虫》及教学反思 第8篇

活动目标

1.喜欢关于空气的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2.通过实验操作和生活联想,观察力、探究力、说明性语言讲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难点

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

幼儿运用规范、准确、简单明了的说明性语言讲述空气的特点。

活动准备

幼儿已有经验:幼儿仅仅了解空气的存在,但不能全面了解空气的特点,也不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更不能够用规范、准确、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述空气的特点。

物体材料准备:幼儿每人提前收集一袋空气、餐巾纸、一盆水、一个大的透明的缸、10个玻璃杯、10个塑料杯、10支蜡烛,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交流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幼儿了解空气的无处不在师:我们小朋友每人收集了一袋空气,请问大家是从哪里收集的空气?

除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那空气还会藏在哪里呢?请大家看任老师拿来一个玻璃杯,杯子里有什么?(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1.老师操作,幼儿观察。

将干干的餐巾纸塞入杯底,把杯子垂直倒扣着压入水下,一会儿取出来,看看餐巾纸有什么现象?

2.讨论:杯中的餐巾纸依然是干干的?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师:活动结束后,老师会在区角里投放更多的材料,大家可以亲自做一做这个实验。

3.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杯子里有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

师:请一位小朋友将粉笔放入水中,大家一起观察有什么出现?(粉笔放水中,会有泡泡说明有空气,衣服、包里都有空气)

师:空气在我们周围,在杯子、粉笔、衣服、鞋子里,还有田野里、天空中。许多地方都有空气,请用一个词语来描述空气的存在。

教师小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环节评析:教师通过活动前引导幼儿自己收集空气并表述出其收集来源的环节,让幼儿直接体验并感受到了“空气无处不在”,教师的这种活动设计即巧妙又富有说服力。同时,教师在进行第一个“干餐巾纸塞入杯子并将其垂直倒扣入水中”的实验时,鉴于幼儿的操作经验不足便为其进行了直接的示范与演示,这不仅保证且规范了实验的准确性,也为幼儿接下来的亲身实验做了指导与铺垫。)

二、交流讨论,使幼儿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特点

师:空气无处不在,那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请大家把塑料袋里的空气放出来,看看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

小结:原来空气不仅无处不在,空气还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

(环节评析:教师在引导幼儿讨论“空气是什么样子的?”时针对幼儿表述经验不足的实际,通过“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的方式进行引导,以此帮助幼儿进行理解与表达,这也体现了教师别具匠心的引导方式,最大限度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思维。同时,图标的出示更加深了幼儿对于空气特点的进一步的了解与认知。)

三、互动游戏和实验操作,使幼儿了解空气的用途

师:我们知道了空气无处不在、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气体,那么空气有什么用途呢?

(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请幼儿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有点儿憋气,很难受。)为什么?(不能呼吸到空气。)

得出结论:人需要空气,没有空气,人会窒息而死。

师:除了人类需要空气,谁还还需要空气?

(二)还有一种特殊的事物需要空气。

教师做实验:点燃蜡烛,用玻璃杯罩住燃烧的蜡烛,幼儿观察。

师:蜡烛为什么慢慢熄灭呢?用杯子将燃烧的蜡烛与外界的空气隔离,空气进不去,蜡烛就熄灭了。所以说明了谁还需要空气?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空气。

幼儿分组做实验,观察火焰的变化。

师:大家想想做这个实验,请大家分组做实验,要求仔细观察火焰的变化,并用“火焰先……再……最后……”来讲述火焰的变化。

师:杯子将燃烧的蜡烛与外界的空气隔离,能使蜡烛熄灭,那如果我们家做饭时油锅着火了,怎么办?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可以将安全小知识告诉自己的家人,但我们太小,不能自己独立操作。

(环节评析:教师利用互动游戏,使幼儿真实体验到了空气对人类的用途,接着引导和追问的方法,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了动物和植物也需要空气。教师还运用了具体形象的图标来表示火焰的变化,使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较为规范、准确地讲述火焰的变化。最后教师运用实验来引导幼儿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四、生活迁移

师:刚才提到空气对于人类如此重要,可是请看图片,因为个别人们垃圾乱堆乱放、大量砍伐树木,汽车尾气和工厂有害气体排放,使我们的空气被污染,那我们应该怎样做?

教师小结:希望大家成为环境小卫士,时刻提醒周围人们保护我们的环境,相信我们会生活在一个清新的环境里。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通过图片引导幼儿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激发其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也真正实现了科学活动“学以致用”引导其利用科学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即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活动延伸

1.幼儿每人拿一个塑料袋,到户外收集空气,放飞“风筝”。

2.将杯子、蜡烛、火柴、水盆、毛巾投放在区域中,幼儿可以自主操作,进一步观察、探究空气的秘密。

3.幼儿作为环境小卫士,制作海报、标志等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寻找小昆虫》及教学反思 第9篇

【活动目标】

1、了解蝴蝶、蜻蜓、蜜蜂等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仔细观察能正确辨认昆虫。

2、乐于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对昆虫有进一步的兴趣。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并出示课件图片,引出昆虫的活动主题。

教师念蜜蜂的谜语儿歌: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间,常到花丛去上班,造出产品比糖甜。

提问:这是什么?(幼儿答对后出示蜜蜂的图片。)

教师念蜻蜓的谜语儿歌: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灭虫忙,低飞雨,高飞睛,气象预报它内行。

提问:这是什么?(幼儿答对后出示蜻蜓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都猜对了,那你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吗?

小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二、结合昆虫课件,引导幼儿认识昆虫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蜜蜂图片。

提问:请你们仔细看看蜜蜂,它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你知道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蜂巢)爱吃什么吗?(花粉和花蜜)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蜻蜓图片。

提问:蜻蜓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你知道他生活在什么地方?(幼虫生活在水里,成虫后夜里在树枝上休息)爱吃什么吗?(蚊子、飞蛾、苍蝇等小虫)

3、出示更多昆虫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昆虫的图片,请你们仔细看看,和边上的小伙伴说说,他们哪些地方是相同的?生活在哪里?吃什么?

4、观看课件。

小结:原来昆虫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昆虫的身体都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昆虫的胸部长着三对脚,大多数昆虫背上都一般长着一对或两对翅膀;昆虫腹部包含着生殖器和大部分的内脏,是一节一节的,两侧还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昆虫在成长过程中在外型上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成为成虫。

三、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幼儿辨认昆虫,能正确辨别出昆虫。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昆虫有哪些特征,老师想要考考你们。请你们来看看,这些图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为什么?

教师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并与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及其原因。

总结:昆虫是一个大家族。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其他的昆虫,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还有哪些昆虫,再和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寻找小昆虫》及教学反思 第10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两种以上图形的排序规律,并能按此规律进行闯关活动。

2、理解游戏规则,并在游戏情景中增强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PPT、幼儿操作单、记号笔若干支。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观看视频,揭示活动的主要任务。

过渡:小朋友,你们认识她吗?她怎么了?她为什么哭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原来朵拉的小熊不见了,她很伤心。小熊会在哪里呢?

小结:原来朵拉的小熊遗失在城堡里了,让我们一起帮助朵拉找回小熊吧!

(二)出示地图,明确游戏的主要关卡。

师:去城堡要经过哪些地方呢?应该从哪里出发?

二、智力闯关,学习规律排序。

(一)修小桥:初次发现规律排序。(ABAB规律)

过渡:我们先要通过小河,呀!河面上的桥板怎么样了?这可怎么办呢?我们一起修好它吧。

提问:

(1)我们先看看桥板有什么不同?

(2)长板—短板—长板—短板,它有什么规律?接着应该排什么?

小结:小朋友真厉害,通过长短的规律修好了小桥,帮助朵拉通过了小河。

(二)穿树林:继续感知规律排序。(ABCABC规律)

过渡:怎样才能走过茂密的树林呢?瞧!树林里出现了一条花路,要怎么走出去呢?“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入口在哪里?出口在哪里?(看箭头的方向)

让我们一起跟着朵拉来走一走花路吧。(蓝花—红花—黄花)花路不见了,让我们帮朵拉铺花路吧。接下来要铺什么花呢?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我们通过蓝、红、黄的规律走过了花路,真不错!

(三)走迷宫:体验干扰型规律排序。

1、出示树叶迷宫,提示幼儿走迷宫的要求。

过渡:要想走出树林呀朵拉还必须通过一个树叶迷宫,哇,树叶迷宫太复杂了,你们有信心走出去吗?先看看入口在哪里?出口在哪里?

规则:穿过树叶迷宫,要按照三种树叶的排列顺序,让我们小组合作,一起克服困难,将正确的路线用记号笔标出来。

2、幼儿分组合作,按指定规律画出穿过树叶迷宫的正确路径。

3、互相交流走出迷宫的方法。

小结: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帮助朵拉顺利地穿过了树林。

(四)钻山洞:尝试创新规律排序。

1、出示山洞图,交代钻山洞的要求。

过渡:山洞里会有什么秘密呢?我们一起进去看一看。

提问:先找一找入口在哪里?出口在哪里?

山洞里只有一条路能走出山洞,这条路在哪里呢?(请幼儿指出)

2、幼儿操作,尝试创新出不同的脚印规律。

提示:山洞里处处都是危险,只有沿着小动物的脚印才能安全地走出山洞。

要求:操作前请你看清楚你操作板上是什么规律,然后有规律地将小动物的脚印排一排。

3、评价交流,展示幼儿不同规律的脚印排列。

我也设计了一条有规律的脚印路,一起看看我是怎么铺的。

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出了不同规律的脚印路,使朵拉又顺利地钻过山洞。

三、结束评价,分享成功经验。

朵拉终于来到了城堡,今天大家和朵拉一起克服困难,通过建有规律的桥,铺有规律的花路,走出了复杂的树叶迷宫,还排出有规律的动物脚印路,最后顺利找到了小熊。谢谢小朋友们!

教学反思:

排序指的是将两个以上物体,按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一定的规律排列。它是一种连续的比较,建立在对两个物体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排序可以促进幼儿分析、比较能力的发展。中班上学期的孩子在操作摆弄物品时,已逐渐认识了一些事物的属性,如:长短、颜色等,能了解不同物体的属性、发现其明显的差异性,也能感受到有关规律的经验。所以在此基础上本学期我创设了“帮助朵拉寻找小熊”的情境。利用孩子们熟悉的朵拉,以动画片形式导入,引起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学习、观察、比较,使其体验更深入、规范、条理化,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规律美。

活动开始,我就用情景导入,朵拉的小熊丢失了!,在修小桥中让幼儿发现有序的排列,他们很快发现桥板是用长短来排列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在穿树林时发现花是蓝、红、黄来排列的,接下来的环节是走迷宫,这个环节是让幼儿仔细观察并小组合作,将排序活动融合在幼儿玩之中,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这个环节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了,都能积极融入其中。从简单的ABAB排序到ABCABC,最后一个环节是钻山洞,孩子在玩中探索不同的排列方法,本来第一研时只要熊脚印和鸭脚印,在第二研时狗脚印的加入,一部分幼儿能简单的排列,也有一部分的孩子不理解,这时我考虑的不够周到,没有让孩子掌握排列这种多角色的方法,而是在尝试自己的探索,这样就阻碍了孩子的思维。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加明白了活动中的很多细节问题值得注重。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寻找小昆虫》及教学反思 第11篇

活动目标

1、尝试种子发芽试验。

2、知道春种秋收,种子在春天发芽。

3、知道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温度、水分、阳光、空气。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黑板画种子发芽过程。

花盆、种子;空纸壳箱

活动过程

1、老师实验;将一粒黄豆种子种在花盆里,在放入纸箱 里。

提问:这粒种子能发芽吗?为什么?

小结:种子发芽需要阳光。

提问:如果把这盆放入冰箱里会发芽吗?

小结: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师:如果有了阳光、温度种子就会发芽吗?对了,必须浇水就象小朋友一样,每天必须喝水才会长大。

师:你知道种子是怎样长大成一株植物的吗?老师出示黑板 画让小朋友了解植物发芽长大的过程长大。

小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外界条件氧气、温度、水、阳光。

2、游戏:《种子发芽》,用肢体语言演示植物生长过程。

活动延伸

老师将种子种在花盆里放在教室一角,让小朋友观察种子发芽过程。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寻找小昆虫》及教学反思 第12篇

设计意图:

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观,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以及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要求幼儿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以及培养其探索的兴趣,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四岁的孩子对理论知识较难明白,但如果经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得多。

活动目标:

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

活动重、难点:

蜗牛的知道5种蜗牛的名字

活动准备:

蜗牛生活环境图片,视频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发兴趣

1、教师猜谜语:没有脚,没有头,背起房子到处走,谁把他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幼儿举手回答(蜗牛)

二、认识蜗牛

1、教师提出问题:蜗牛长什么样子?(观看视频)

2、幼儿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蜗牛有身体、壳、触角

3、教师提出问题:蜗牛有眼睛吗?眼睛在哪里?

4、引导幼儿蜗牛有眼睛,在触角上。

5、那你们知道蜗牛生活在什么地方吗?(出示图片)幼儿自由回答(总结: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蜗牛最怕阳光直射)

三、认识种类不一样的蜗牛

1、出示蜗牛的图片和幼儿一同来认识不同种类的蜗牛并帮助他们快速记住这5种蜗牛的名字。

四、巩固复习观看书和幼儿一同复习小蜗牛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和不同种类的蜗牛小小知识点告诉小朋友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小动物。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大人灌输。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图书馆找书、上网查资料,这样孩子获得的知识更系统、全面、深刻,学习能力由此增强。无疑,网络是一本大百科全书,提供知识更为快捷、方便。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还初步了解到网络给学习带来的好处,这为他们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人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上一篇:登江中孤屿-登江中孤屿翻译下一篇:小学近反义词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