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论文

2024-05-12

隐喻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论文(精选12篇)

隐喻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论文 第1篇

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丰富的隐喻知识,可以促进对英语词语的`学习,在学习中应注重学习者即受喻者的主体性.为此,在英语词语的学习中要注重三种意识的培养,即隐喻意识、文化意识和语境意识.以此来提高学习者对隐喻性词语的认识,促进英语的学习.

作 者:宋培茹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河南,洛阳,471022刊 名:内蒙古电大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 & TV UNIVERSITY年,卷(期):“”(9)分类号:H31关键词:隐喻 主体性 隐喻意识 文化意识 语境意识

隐喻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论文 第2篇

认知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作者/吕梦菲 贾蕃

摘 要: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流行,隐喻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学习词汇方式,并给英语词汇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隐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词汇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到一种运用隐喻来进行词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隐喻;词汇教学;认知

词汇是语言的载体,也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的.重要认知工具,隐喻也是语言和思想的组成部分。本文将分析隐喻对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

作用。

一、隐喻与词汇之间的关系

隐喻理论对研究英语词汇教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隐喻是词汇产生、语义扩张和语言应用的重要源泉。因此,提高隐喻意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应用隐喻理论进行英语词汇教学

解释新单词时,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该词的隐喻意。解释多义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多个含义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隐喻是词汇产生和词义扩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意义记忆策略、比较记忆策略、联想记忆策略和语境记忆策略。

1.意义记忆策略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起源于基本范畴。人们首先掌握一些基本范畴词汇,然后通过“范畴化”来扩大词汇量。而隐喻是人类使用熟悉的事物和概念表达那些陌生的事物和概念的过程。人们用来表达熟悉事物的词汇属于基本范畴词汇。词汇习得恰恰基于基本范畴词汇。因此,人们通过范畴化,用隐喻性思维扩大词汇。

隐喻是形成多义词的主要路径。在词汇教学过程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总是迷惑语言学习者。通过这种具体分析,将会使学生清晰了解单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从而形成更加灵活深刻的记忆。

2.比较记忆策略

当然,由于东西方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巨大差异,两种语言在词汇上并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中英词汇存在差异。如,中国的词汇,如“馒头、包子、汤圆、粽子”,在英文里没有相应的单词。同样,“cafe,hamburg,salad”的音译“咖啡、汉堡包、沙拉”变成中文词汇的一部分。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通过文化的对比,语言学习者能掌握更多的词,增强使用的精确度,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3.联想记忆策略

联想记忆策略是通过分析词汇间发音或拼写的一致或相似,形成长期记忆。联想的方法是基于个体不同的认知经验,因此,联想策略因人而异。联想记忆策略也可以应用在同义词、同音异义词等方面的学习。所以,联想记忆法可以大大简化记忆过程和避免词汇混淆和误用。

4.语境记忆策略

在学习词汇时,许多英语学习者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尽管已经记住大量单词,但在翻译、写作或沟通时却不能自如使用。所以,英语教师应教导学生发挥其对词汇的认知能力,结合特定语境掌握词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可以灵活使用词汇,教师应采用结合语境教学的方法。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毋庸置疑,传统词汇教学在记忆词汇方面有其积极影响,但在长期记忆和词汇的灵活应用方面效果甚微。因此,如果教师能遵循人类认知模式并且注重培养学生隐喻意识,学生就可以更加容易、迅速地掌握词汇,最终达到词汇教学“活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oers F.Metaphor Awarenessand Vocabulary Reten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1(4):553-571.

[2]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4):51-59.

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第3篇

隐喻(metaphor) 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meta”的含义相当于“across”(在汉语中是“跨越”、“穿越”的意思),而“ - phor”相当于“carry”(在汉语中是“携带”的意思) 。由此可知,“metaphor”即是指用一类事物来表征另一类事物。在传统理论中,隐喻仅被认为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是修辞格的一种。

二、隐喻的分类

隐喻概念的探讨有助于对隐喻的深入理解, 隐喻的分类则明晰了各类隐喻的相互关系。据研究,隐喻可以分为本体论隐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三方面:

1.本体论隐喻。在本体论隐喻中,常把抽象概念、思维感情等看作具体而有形的实体, 特别是当成人们的肉体来看待。一般来说,本体论隐喻由三个部分组成:实体和实物隐喻;容器隐喻;拟人化隐喻。

(1)实体和实物隐喻。在实体和实物隐喻中,普遍将抽象性的概念看作是可以感知的具体实物。如下句:

THE MIND IS A MACHINE.在以上的例子中, 把思想和机器相联系,思想就被赋予了机器的特性,具有“工作”和“开关”等的功能,能够不断地进行运转。

(2)容器隐喻。人体可以被看成两个部分:内部和外部。这种划分本身就具有了容器的特征。我们可以从Metaphors We Live By(Lakoff, 1980)中引用一个例子:

LIFE IS A CONTAINER.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生活,这一抽象的概念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瓶子。瓶子可以是空的,也可以是满的,快乐和烦恼这样的感情可以被放进去,也可以被取出来。

(3)拟人化隐喻。拟人化隐喻是被广泛使用的。以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隐喻:

1) Fire has a tongue.

2) A mountain has a mouth.这些拟人化隐喻的使用可以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和具有艺术性。

2.方位隐喻。在语言学界很多语言学家都认为,方位隐喻对人类各种概念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意义。我们探讨一下下面这个方位隐喻的例子:HAPPY IS UP; SAD IS DOWN.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概念隐喻,而以下这些隐喻都是对该概念隐喻的具体应用:

(1) Please don’t let your mother down.

(2)I am feeling up.在上面句子中方位词“down, up”,主要是遵循了物质世界运行的规律。

3.结构隐喻。Lakoff认为,结构隐喻就是使用一种高清晰结构的概念隐喻来建构其他的隐喻。如:ARGUMENT IS WAR.以下隐喻都是对这个结构隐喻的具体应用:

(1)He won the argument with me.

(2)If he use that strategy, he will wipe her out.

在以上例 子中 , 我们用了 这些军事 术语去建 构“argument”这个概念。从以上隐喻的概念和对隐喻分类的了解,不难看出隐喻和语言的密切关系。

三、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就三方面来讨论:

1.复合词与隐喻。在英语中很多复合词和派生词借助隐喻手段来描述事物,使之生动具体。如:在讲解“crystal - clear”这个词时,学习者要了解“crystal”本意是“透明的”,而“clear”表示“清晰”的意思,学生很容易理解其含义为“as clear as crystal”。

2.多义词与隐喻。英语中的多义词在英语词汇总量中占绝大多数,很多单义词常见于专业术语,因而多义词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讲解多义词,追本溯源, 借助隐喻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词语运用与隐喻。机械片面地理解词汇无疑会阻碍人们对句子的理解。而此时,借助隐喻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Pen and sword which one can save the country? 如按字面来理解,令人不知所云。但我们若将隐喻因素考虑在内,让学生体会到“pen”与“sword”分别代表“文化”和“发动战争”,势必会加深学生对词语及其所在语境的理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该句的含义是“是唤醒人们的意识还是直接采用武力,哪个能拯救这个国家?”。学生学到的不再是孤立的、线性的词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习者的隐喻意识,这有助于学生从认知的角度理解词汇构成和词义转化,使词汇记忆不再枯燥乏味。

摘要:隐喻在语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人类的思维从根本上是隐喻的。因此提高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隐喻的概念的透析以及对隐喻的分类的理解,探讨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的关系。

隐喻对话与大学英语词汇学习 第4篇

关键词:隐喻;对话;词汇;思维

H319

隐喻研究学者理查兹在其著名的《隐喻哲学》一书中论及:“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投射的世界(projected world),隐喻的过程即词语意义转换的过程。”[1]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人与世界对话的一种反映着人类智慧的方式,这种智慧的方式可以利用到我们的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认知﹑对话﹑联想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开拓思维的过程。

一、隐喻的对话功能

戴维·伯姆将对话定义为“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2],这一定义也为人们所广泛接受。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开放,对话作为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已然无处不在,笔者将其概念拓宽为:“一种认知与交流工具,存在于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一切媒介(书本网络等)之间。”而人与这一切交流的顺利、通畅与高效,需要隐喻的参与,因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件事或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这里渗及的是对原有认知经验的再利用,這种再利用过程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话,达成新的认知,而这种对话一方面使新的认知更快捷的达成,另一方面拓展了原有认知的广度与深度。

二、对词汇教与学的启示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量中国学生在词汇记忆上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学得难,也学得死。学得难,表现在记了又忘,学得死,表现在不少单词,记了不懂得用,用了也可能不地道。这就启示我们去寻求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与我们的原有认知相构通并将其拓展的隐喻对话式词汇学习不失为其中的一种方式。另外,这种方式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也有密切关系,隐喻意义的认知过程中,思维变得开阔与灵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联想的过程,以及之后其形成自觉性隐喻认知联想的过程,是一个理解﹑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及思辨能力培养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培养“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现实情况是,这种能力一直以来是不少学生欠缺的:即使是在大学生中,“思辨缺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三、隐喻对话式词汇学习

对于英语词汇来说,“仔细研究一下每个词的词源,我们都可以从它们身上找到隐喻的影子” [3] 。隐喻对话式词汇学习为教师深层次讲解词义以及学生以意义化理解为基础发散性学习词汇提供了一条便捷有效﹑符合认知规律的途径。整个学习步骤可以分为四大步骤:原词——隐喻认知对话——意义联想拓展——反思与运用输出。如英语中conceive一词原意是“怀孕﹑受孕”,通过隐喻对话已有的认知,自然联想到其拓展意义“构思﹑想出”,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再反思一下,巩固新的认知:即,思想或作品的“构思﹑想出”与十月怀胎孕育新生命一样,是一个艰难却最终幸福的过程。到这一步再要求学生进行一点主动输出运用,比如口头造句或课外的写作运用。

英语词义的多义性,很大程度上就是隐喻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隐喻投射已有认知,形成新的发散性认知,是外语学习的重要根基和必备能力。在逐渐累积的基础上,词汇与认知拓展的同时,隐喻思维自然形成:学生具有了积极主动地把新词汇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如:了解到contribute的原义“为某目的而提供”,可以引申出其它义项“投稿” ﹑捐献,甚至更抽象的意义“作贡献”﹑“发表意义”;graft从“嫁接”引申到“贪污”(共同点是转移);brew从“酿酒”引申到“酝酿计划”。

隐喻对话式词汇学习对于思维的拓展还表现在隐喻对话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因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一些隐喻涉及文化内涵。这些隐喻有的反映了人类认知的共性。如:spring(春天)都用来喻指“精力旺盛时期,青春年华”,hand (手)都用来隐喻“人手”——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 有的隐喻认知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如:汉语中的“红眼病”在英语中是“green-eyed”,颜色词“蓝”在汉语中隐喻意义不多,而英语中的blue却意义丰富,并在其丰富意义上构成众多不同意义的固定表达:blue Monday(忧郁的星期一)、blue blood(高贵的血统)、blue laws(严苛的法规)。

由上可见,隐喻对话式词汇学习通过将新知识融入已有认知,使词汇学习简化、优化、生动化,在此过程中,也培养和发展了学习者的思维与思辨能力,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Richards, I. A. Rhetoric Philosophy [M].Oxford, 1934:52.

[2] David, B. On Dialogue[M], Ed. By Lee Nichol, Routledge.1996:.6.

[3] Hester ,M. The Meaning of Poetic Metaphor [M]. The Hague, Moutou, 1967:62.

作者简介:

隐喻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论文 第5篇

摘要: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的砖石,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之一,是表达思想的载体。一词多义作为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英语词汇学习的复杂化。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多义词的词形和原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是原义与衍生义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隐喻关联起来的。本文就联系隐喻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且最终得出了相关的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一词多义,认知,隐喻,词汇教学

一、引言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离不开词汇的学习。在英语学习中,词汇习得一直都是学生难以突破的瓶颈。一词多义是词汇教学中的难点也早已成为英语教师们的共识。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词汇教学与语言学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词汇教学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人们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多种意义,是因为这些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自于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域的隐喻映射。

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帮学生理清多义词与各个义项间的隐喻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多义词学习方法,有效地记忆词汇。二、一词多义现象

(1)一词多义的定义

一词多义现象是指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响其

[1]它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多义词即多义聚合的词,指的是包含几个相互有联系意义的词。随便翻开一本字典,没有任何一个单词的义项是单一的。一个词可能刚出现的时候其义项比较单纯,但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逐渐获得新义,也就是在原义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义。换句话说—词多义就是词义变化的结果。

一词多义是任何一种语言的普遍现象,尽管一个词的义项很多,但各义项之间还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些联系主要体现在:原始意义和引申意义、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以及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

(2)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

一词多义的产生主要有两股力量。一股是社会和历史文化因素,为了真实的反映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每种语言都在造新词、向其他语言借词、给原有的词添加新义,以增强其表达能力。其中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而经济的。因为客观世界当中和人们想象中的事物是无穷的,而各种语言无论造多少新词并从其他语言借来多少词,词汇总量总是一个有限集,因此决不可能实现一个单词一个义项,而

需要由一个词义引申出若干其他意思,这样就出现了一词多义。[2]

另一股是人的思维和认知因素。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思维方式和想象能力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决定了词义转化的形式是丰富和多样的。人的思想活动,即心理活动,是词汇转义的基础,也制约着词汇转义的方向。认知语言学就强调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不能单纯的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符号,而是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人类在接触语言符号的同时,掺杂了个人的感觉、体验、表情和社交,不由自主地在心理活动上对语言实行了转化,一词多义自然而然产生。

三、一词多义的隐喻分析

(1)隐喻理论的阐述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思维工具,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都是隐喻式的。应结构上而形成。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是: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的词汇来理解和感受某一类事物, 即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 借助于已有的对具体事物的描述方法来联想描述抽象的、不为人们所熟知的事物。这一具体抽象的过程便是隐喻模式的运用。人们往往先认知自己周围具体的事物, 包括人体本身及具体的器官, 然后借助对这些具体事物的认知,来描述其他抽象、不为人们所知的事物, 形成隐喻语言。3

根据Lakoff的观点,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找到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就实现了两个认知域之问的映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例如:Life is a long cure.“曲线” 在几何上是一种有很多曲折的形状,把“曲线”映射到“人生”上,说明“人生”也是曲折坎坷的。

(2)一词多义与隐喻关联

王文斌指出,若一个词具有多义性,这往往是词义发生变化使然,而词义之所以发生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缘起于隐喻的作用。一个词语产生以后,人们便会借用隐喻来使它的基本意义不断扩展和延伸,其中的一些隐喻义一旦被社会所接受,它便会固定下来,同时,又在隐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隐喻义,一词多义现象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所以我们就有teeth of tomb(梳齿),eye of needle(针眼),neck of bottle(瓶颈),bridge of a pair of glasses(眼镜架)中的teeth、eye、neck、bridge都是比喻用法,它们与本体之间外形相似。一个人心肠硬我们说他长着heart of stone(铁石心肠),狡猾的人被我们称为 fox(狐狸),一个漂亮的女人被我们称为vision(极美的人或物),爱读书的人我们称他们为bookworm(书虫)。这样,一个词,我们通过隐喻这种认知方式,就被我们很好的运用,一词多义现象也得到了发展。

(3)英语“eye”一词多义的个案分析

日常语言词汇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某个词越是使用频率高,其义项就可能越多。这一特点在eye一词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中eye有23个义项,其中“眼睛”是eye的本义,其他几项可以是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扩展的意义即衍生义。根据Ullman的观点,eye在最初用来表示“眼”这个概念的时候具有任意性,音和义都没有认知理据。[4]但是衍生义“视力”、“针眼”、“芽眼”于本义有相似特征,具有隐喻性思维模式,因为这些义项中各实体引起了“眼睛”向不同域的映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判断”、“密切注视”则是在相似基础上和本义产生的联想。语义范畴大,类型多,既有具体意义又有抽象意义。

由于这些隐喻性较强的义项的长期运用,其意义已储存在人们 的头脑中并成为字面意义,已感受不到隐喻性的存在了。人们在使用时可以不假思索,不经任何隐喻思维就能从头脑中提取。哲学家Davidson认为当隐喻变为死喻,其隐喻意义就成为死喻的字面意义。所以在学习一词多义的时候要让学生重新将这种死喻回归到隐喻中,构成语义的树状,甚至网状结构。

四、一词多义与英语词汇教学

(1)用构词法指导学生掌握单词

多义词至少有两种词义,多则达十几种词义。有些英语教师在教单词时,喜欢简单地罗列中文词义,要求学生记忆,这样的方法容易产生记忆上的混淆,导致理解的错误,并不能在实际交际中应用。听说读写译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死记硬背单词必然影响其它步骤的学习。

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词汇组成规律与记词技巧是比不可少的,其中对构词法的了解和掌握尤其重要。对构词法应灵活记忆,在实践中归纳、理解并在阅读中善于分析,这样记单词和阅读文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构词法主要有三类:合成法、转换法和派生法。

(2)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新事物不断出现。人们使用已有的词语来命名新事物,这时不但词义范畴扩大化了,而且原形意义、范畴等级也发生了变化。[5]比如foot一词,最初是指人身体的一部分“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来比喻桌子或椅子等事物的底部,如at the foot of the table, at the foot of a mountain等。

英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语言的隐喻性来自于认知的隐喻性,英汉语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是词汇发展的过程是有一定的共性的,词汇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英语教师要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立足本义,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对词汇的隐喻联想。只有掌握了本义,才能借助隐喻思维进行语义推导,也就是把抽象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建立在具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之上。否则,离开了本义空谈隐喻下的词义引申将是无源之水。

(3)将隐喻能力的培养放在词汇教学WPS程序模式中

出于经济原则,各语言都在利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限的意义,英语中的一词多义也同样普遍存在。英语中孤立的一个单词是很难被赋予或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通常情况下,词汇只有按照语言规律组合成词组或是句子,置于上下文的特定情境之中,才富有活力。

在讲解一词多义时,可按照“单词——词组——句子”(WPS)的程序模式。如在教take一词时,可引出词组take off再进而引出句子:(a)Take your coat off.(b)The plane took off.(c)Her acting career really took off.在语境当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分清楚 take off的一词多义性,由于和take off相搭配的名词不同,他们的意思也产生了隐喻联想,从“脱衣服”到“飞机起飞”,最后引申到“事业大成”。

(4)加强目的语文化导人

隐喻认知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够借助隐喻去理解语言和认知世界。扎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可能重合,但不同语言的隐喻化系统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例如,“猫头鹰”在汉语文化里是不祥之兆,在英语文化里却是“ 智慧”的象征;“龙”在汉语中象征着“权势、高贵、吉祥”,而英语文化中的“龙”却象征着“邪恶”。有着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自然拥有不同的隐喻意义,因此,学习者也应该认识到词汇所涵盖的文化和认知特点也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也应该加强目的语文化的导人。

五、结语

一词多义现象是一种重要且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的产生是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模式紧密相关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使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让英语教师运用隐喻机制,帮助学生理清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把复杂、抽象、机械的词汇学习变得简单、具体和生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

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第6篇

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从介绍隐喻的哲学基础和认知基础着手,分析了隐喻对词义变化的.作用,旨在探讨如何把隐喻这一认知工具运用于英语词汇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率.

作 者:覃建平陈金凤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咸宁,437005刊 名:咸宁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NING VNIVERSITY年,卷(期):28(1)分类号:H31关键词:隐喻 认知 词汇教学

隐喻认知过程与外语词汇教学 第7篇

[摘 要] 介绍了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作用: 隐喻认知对词汇语义范畴发展的作用;隐喻认知在词汇隐喻概念理解中的作用;隐喻认知对词义发展的作用。指出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重视词汇隐喻意义和隐喻扩展义的教学,和重视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

[关键词]隐喻理论;词汇教学;作用;启示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metaphor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well as its significance for vacabulary teach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vacabulary semantic category,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vocabulary metaphor concept, i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bulary meaning.In the vacabulary teaching, the following enlightenments should be seriously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basic category vacabulary, vacabulary metaphor meaning and metaphor extending meaning, and vacabulary cultural connotation.Key words:metaphor theory;vacabulary teaching;significance;enlightenment

隐喻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密切相关,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传统的隐喻理论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主要用在文学作品中。自1980年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以来,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此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它在本质上是认知的,不是修辞格,不是简单的语言的产物,它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我们赖以进行的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实质上是隐喻性的[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会频繁地接触到教材中的隐喻现象, 它们体现在词汇、语法和篇章等各个层面。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词汇学习层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隐喻的认知机制及其对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

一、隐喻理论

Lakoff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2]。总的来说 ,他们的隐喻理论包括的主要观点如下: 1.隐喻具有普遍性;2.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3.隐喻具有系统性;4.隐喻的内在结构是跨域映射;5.隐喻的产生有经验基础。在隐喻的认知推理过程中,人们总是先从隐喻的源域(本体)中提取反映事物规律性的、高一级的概念结构,然后把它投射到用以把握目标域(喻体)相应的概念结构中去,从而形成二者映射关系。受话人依据此映射关系进行概念的空间投射和映射,由显性信息推导出隐含信息。这一过程即隐喻认知过程。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于是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如spend一词最早是用于谈论金钱,后来被用于谈论time、enegy、efforts、force、fuel 等等。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以空间为始源域,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如More is up这一隐喻给予quantity这一抽象概念一个纵向方位,因此英语中有Hope my income rises every year 之类的说法,汉语中有“鸡蛋价格又上去了”之类的表达。实体隐喻帮助我们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例如:The mind is an entity就是将mind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按人们对隐喻的熟知程度来划分, 隐喻又可分为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两大类。上文所提到的属常规隐喻, 创新隐喻包括文学隐喻和科学中的隐喻。

二、隐喻认知在词汇学习中的重要性

当前很多学外语的学生整天拿着一本词汇大全背记单词,片面追求扩大词汇量,而真正能看懂一般难度的外语读物和能用外语进行日常口头或书面交流的外语学习者则是少数。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词汇量太小,二是没有掌握基本的核心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没有掌握多义词的强大的表达力。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在认识多义现象及其词语的语义扩展方式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多义词的词义扩展不是任意的,毫无规律的,而是有理据、有规律可循的。弄清这种理据和规律无疑会帮助外语学习者理解和记忆多义词的各种用法,从而扩大其接受型和产出型词汇量。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是外语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民族认知方式及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各民族认知方式及历史文化的差异,各语言的概念系统也不尽相同,因此,帮助学生明确认识话语中的隐喻现象是实现外语教学中概念流利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词汇教学正是实现外语教学中概念流利的一个重要途径[3]。Laufer 认为掌握词汇的隐喻扩展意义(metaphorical extensions of meaning)是学习新词汇的一项重要内容[4]。Sweetser指出隐喻也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5]。如果他们能了解一词多义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国语者的认知思维方式,认识多义词各个义项间的联系模式,外语学习者或许就能按这些方式从一个多义词的已知义项推导出或更好地理解其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未知意义,从而有利于记忆和灵活使用该词。因此,词汇教学中应把隐喻概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作为扩大词汇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隐喻的认知机制对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

1.隐喻认知对词汇语义范畴发展的作用

范畴与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范畴化指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并赋予语言符号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过程。在经验世界中,范畴具有不同等级。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模糊的认知过程。隐喻思维的延伸在形成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网中起了重要作用,大部分隐喻思维都是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发展的。我们知道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如:bird、flower、dog、fox、wolf、lion等比 dove、rose、animal的隐喻用法更多,这说明这些基本范畴词被用于隐喻频率最高,其语义变化最多,发展最快。而人们认识新的抽象概念时,总是与已认识的事物相联系,找到他们之间的相似和关联点,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这种创造性的隐喻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的抽象意义。以“床”为例,它的基本义又有河床、冰床、机床、苗床、花床、矿床等等。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温床。英语中也有a bed of roses、a bed of nails等,并在名词的基础上发展了其动词意义:把……栽于苗床,为客人安排床铺。这些都是人类共同隐喻思维的结果,语义的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表示人体任何部位的词语都有隐喻的用法,如:face of a mountain, face of a building, face of a watch;mouth of a hole, mouth of a tunnel, mouth of a cave, mouth of a river。如 eye这个词,最初是用来指人自身的一个重要部位,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发展为指其他动植物及其他物体的“眼睛 ”、“中心 ”: the eye of a typhoon 台风中心 the eye of a needle 针眼。不仅是表示人体器官的词,英语中许多词都通过隐喻以中心意义核心产生多层意义。不难看出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据统计,英语词义的70%都是隐喻或源于隐喻,词典中词条下罗列的词义都有一定的联系,最基本的是中心义项,其他义项则是由中心义项通过隐喻发展而产生的。

在词汇教学中, 根据认知范畴理论,教师在讲解多义词时,应重点讲解中心意义,让学生理解各义项之间的深层关系,培养他们根据上下文推测具体意义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能够重点突出, 融会贯通, 最终达到灵活掌握和运用的目的。

2.隐喻认知在词汇隐喻概念理解中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隐喻包含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6]。如:下列表达方式可以证明Argument is war 是一个隐喻概念: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s in my argument./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r./ I’demolished his argument./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可以看出,争论是一场“舌战”,有进攻、防守、反进攻、输赢等,“争论是战争”这个隐喻概念是借助战争概念来理解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这种跨域映射的图式结构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 7 Life of a Salesman的文章有:

He takes the first unsteady steps on a journey to Portland’s streets, the [ZZ(Z]battlefields[ZZ)] where he [ZZ(Z]fights[ZZ)] alone fo his independence and dignity.He’s a door-to-door salesman.Sixty-three years old.And his [ZZ(Z]enemies-a[ZZ)] cripped body that [ZZ(Z]betrays[ZZ)] him and a changing world that no longer needs him-are [ZZ(Z]gaining[ZZ)] on him.With trembling hands he [ZZ(Z]assembles[ZZ)] his [ZZ(Z]weapons[ZZ)].从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作者利用了隐喻概念Making a living is a battle.这里上战场作战的图式结构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形象地再现主人公生活之艰难。再如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人们对具体行为journey的经验基础上对抽象现象进行理解,如果只从字面意义来理解life,其语义是很单纯的,但用journey的隐喻结构来理解,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这丰富的意义是来自人们的亲身体验,这体验不能直接表达,只能通过隐喻才能言传,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隐喻语言一旦被其他字面语言代替便索然无味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利用概念隐喻讲解词汇、课文,学生学起来既生动有趣,又会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最终达到记忆与运用的目的。

3.隐喻认知对词义发展的作用

在新词语或旧词新义的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方式起着很大作用。计算机技术中的很多术语都是利用隐喻扩展语义得来的,如:computer virus, network, informatio highway, address, E-mail, floppy disc, cyberspace等。计算机设备和运行过程也无一不是从隐喻而来:copy, store, retrieve, memory, download, databank, disk drive, read, write, output, input等等。新词产生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借助于旧词构成新词,在其背后隐喻的思维方式也在起作用。如航天学的moonwalk, lunar rover, earthrise, soft landing(软着陆), linkup(靠泊),splashdown(溅落), black hole(黑洞)等等。还有heart bridging operation[JP+3](心脏搭桥手术), airbus(空中客车), aerotrain(悬浮列车), future shock等。了解到隐喻思维再创造新词新义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从认知的角度理解词汇构成, 加深印象强化记忆, 使词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更有意义。也可鼓励学生利用隐喻思维大胆联想, 以基本词汇为基础扩大词汇量。

隐喻认知与英语词汇教学 第8篇

Lakoff &Johnson在 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 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 主张隐喻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认为语言就其本质来说是隐喻的, 隐喻的结构是由“源域”和“目的域”两项构成, 前者为人们较为熟悉、具体的概念, 后者一般为人们不太熟悉、抽象的概念, 其运作机制是把词语在“源域”的各个部分特征映射到“目的域”中, 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 这也是一词多义现象所产生的原因。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一个词不同义项之间的语义联系是隐喻性的, 这为我们创造新的表达以便更好地理解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工具。

事实上, 隐喻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并对多义词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客观世界复杂纷繁, 因此人类往往以自身以及熟悉的事物来认识世界, 反映到语言中就是多义词。认知语言学认为, 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的意义。从不同义项之间的相关性可以看出:多义词不仅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结果, 更是隐喻认知的产物。隐喻以一种有理有据的方式, 作为一种认知结构促进了词汇的变化, 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一词多义和词义变化的钥匙。

二、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的关系

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积极指导作用, 在于“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过程, 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 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 (束定芳、汤本庆, 2002) 。另外, 当今词汇教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就是使所学词汇意象化和具体化, 而隐喻的工作机制就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即从一个人们比较熟悉且易于理解的、具体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熟悉或较难理解的、抽象的目标域, 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 因此隐喻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重要认知工具。从这一层面理解, 我们可以说隐喻应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

三、词语的隐喻性

隐喻理论表明, 隐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需要, 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隐喻对人类认识事物、形成概念、发展词汇均起了重要作用。

词语发展的隐喻性是指“词汇的多义性得益于隐喻”。隐喻是词义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由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出现了新事物, 人们用已有的词语来命名各新事物, 这时词义的范畴延伸了, 但这种延伸不是任意的, 是建立在人的隐喻或转喻认知方式上的。这种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来实现词义的扩展或词义的改变, 在英语中是很常见的手段。因此, 词义的延伸是从一个具体的、熟知的概念域向未知的、抽象的概念域映射的结果。尽管有些扩展词义已被人们广为接受并得到普遍运用, 已失去了隐喻的特征 (即死隐喻) , 但最初使用时仍具有隐喻的特征, 因为词义形成的过程就是隐喻形成的过程, 是人类隐喻性思维的过程, 反映了人类对事物相似的认知心理过程。

四、隐喻式词汇教学策略

隐喻是词义发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我们不难发现, 在英汉词典中每一个词条下罗列的词义都有一定的联系, 最基本的是中心义项, 其他义项则是由中心义项通过隐喻产生的, 有的已经成为该词的“字面词义”, 有的仍保留明显的隐喻色彩。因此, 在多义词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隐喻来理解、记忆英语多义词。以head为例, 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 head作为名词的释义就多达十余项。从词义的相互关系来看, 词的意思是从中心意义向外引申的。

头的中心意义是身体的一部分, 下面, 我们从这一定义入手, 来分析由其引发的扩展意义: (2) 硬币的正面, 也就是有头像的一面; (7) (量度单位) 一头之长; (8) 脓包 (尤指快要出头的) 或黑头; (5) 顶端。 (10) 头是人的肢体的一部分所引发的语义扩展与借代相关: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未遭受困难。

头是进行思考的工具, 这一特征引起了一系列的语义扩展: (1) 智力, 想象力, 理解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很多成语和俗语:an old head on a young shoulder.少年老成。put sth into one’s head, put sth. out of one’s head.使……想起某事或忘记某事。Put one’s head together:集思广益。

通过对“head”一词的语义扩展分析, 我们确认:一词多义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 这是一词多义产生的内在认知基础和规律。一个词的意义不是词本身所固有的, 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意义是源于我们在不同语境中对它的利用, 而这种利用当然不是随意的、无规律的, 它来源于在众多的释义中, 最基本的是中心义项, 其他的义项由于和中心义项有着某种联系而成为这一单词的其他义项。这些义项都是通过转喻或隐喻的方式增加。隐喻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五、结论

隐喻是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英语不仅词汇丰富, 而且几乎每个单词都有许多词义, 学生如果机械记忆这些意义将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如果仔细研究多义词不同义项之间的隐喻性联系, 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将自然得到提高。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在词汇学习过程中隐喻是一种“常被忽略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 学生往往对词汇学习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 没能认识到隐喻在思维中所起的作用, 从而将许多规律性、系统性很强的语言表达方式归于需要死记的一类。这种没有理解的无意义记忆自然导致记而不牢, 用而不活。为了使这种现状得以改善, 在教学过程中, 隐喻认知理论可以为教师深层次讲解词义提供一条便捷有效, 符合认知规律的途径。教师可以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词汇多层意义的隐喻联系, 培养学生发展其“隐喻能力”, 即对隐喻的意识和理解、掌握运用隐喻的策略, 使之运用这一联系将一个词的多层意义贯穿起来, 系统有效地理解、记忆词汇的多层含义。

当然, 隐喻式词汇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 英汉两种语言中完全一致的概念隐喻, 有时也存在纯粹语言层面上的差异。另外, 英语习语中存在大量隐喻, 但一些喻体比较模糊, 有些很难归入一个系统的概念隐喻框架下, 这些都给教师进行隐喻式词汇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 结合既有的词汇教学方法, 灵活地进行词汇教学。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是认知和语言的纽带。隐喻在词汇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笔者从隐喻理论促进英语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词语的隐喻性质两方面, 阐述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可行性, 并提出相关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讨论了隐喻式词汇教学的可行性及其策略, 应该说是对当今方兴未艾的隐喻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积极回应, 并为认知科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全面展开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 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表层记忆的不足。

关键词:隐喻,认知,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Cameron L, Low.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Richards L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York:OUP, 1936.

[3]柬定芳, 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和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 2002, (2) .

[4]严世清.隐喻理论史探[J].外国语, 1995, (5) .

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隐喻教学 第9篇

【关键词】隐喻 大学英语 词汇学习

隐喻的研究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论修辞》。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生成于语言思维和民族文化中,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隐喻在文化中能形成一个系统一致的整体,语言的本质就是隐喻。隐喻将理性与想象结合,使人们比较容易理解难以理解的事物。隐喻应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所教词汇意象化和具体化也是当今英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一、词汇教学现状

多数学生掌握英语词汇均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但当交流或写作时却无法致用,所以词汇一直都是大学生学习英语难以突破的壁垒。目前,常用词汇学习法有词缀法、例句法、循环记忆法、扩大阅读法等,在某种程度上对单词的记忆起到了作用。但都没有深入到词汇内部,词汇的记忆是孤立、机械、缺乏意象的,导致学生学习事倍功半。而隐喻是词义产生的主要理据、是表达的机制、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感情的释放口、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隐喻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大学生需发展其隐喻能力,即对隐喻的认知与理解、掌握运用隐喻的策略,掌握词类的引申意义是学习词汇的重要方法。从上述角度看,隐喻都应视为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可结合隐喻,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范畴词的隐喻意义。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如“theater”因其形状或功能的相似映射到其他实体域“阶梯教室,手术室”和抽象域“戏剧文学,戏剧效果”等。

1.从认知角度进行词汇教学。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式及隐喻、转喻引申来说明一个词语相互关联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认知语义学认为人类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这是因为人类思维源于人的生活本质,躯体经验和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的意象图式,再通过隐喻和转喻模式,物理空间被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概念结构中。支配着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即这种意象图式的隐喻映射。如英语中的at,从物理空间影射到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等,从而形成at的多义:at the station (处所),at five o'clock(时间),at war(状态),aim at(方向)等。

譬如:balance,可指“心理平衡”、“社会发展平衡”、“经济均衡发展”等。同一词表示多个意义,是因为这些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的联系来自同一个深层的意象图式、图式变体及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域隐喻映射。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推动词汇以有理的方式演变,是理解一词多义和语义转移的金钥。可从认知角度分析语义延伸机制,帮助学生理清多义词义项间的隐喻关系,讲解人类隐喻思维特征。

英语中的多义词辅义作为中心意思的拓展许多是有理据的。许多词在认定的中心意思也多源于隐喻,只是由于频繁使用,渐渐淡忘了其隐喻意义,而变成普通词汇。因此多义词乃至中心词义的隐喻讲解是语言教学的重中之重。以金钱为例,英语中的表达方式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汉语中却表达为“挥金如土”,对多义词的意义即可对此有清楚认识,bank最基本的意思是“堤,岸”,和银行有什么关系呢?堤岸储水(water),银行存钱(money);河水中的水流为current,银行流通为currency;水可流动(flow),与之对应的 money flow 表示“货币流量、资金流量”。

2.注重词汇的文化内涵。隐喻体现人类思维共性。隐喻的认知共性表现在不同文化中语言使用者都能运用隐喻认知和理解隐喻语言。隐喻作为一种各民族共有的认知方式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心理基础。词汇教学中对词汇文化内涵的讲解,要通过隐喻差异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了解目标语的文化就是了解目标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方能更好掌握一门语言。

英语起源于希腊和罗马文明,因此词汇中有不少来源于希腊和罗马神话的传统隐喻,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riddle of Sphinx(难解之谜)。英语中还有很多来源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统隐喻,如burn ones boat(起源于恺撒征服不列颠的故事,喻指断绝后路,斗争到底)。有一些源于文学典故的隐喻,如:Don Juan(风流人物)和Pickwick(憨直之人)等,包含着浓郁英语文化特色。

将隐喻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是有益的探索。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隐喻法有助于改善和发展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能力,有助于其触类旁通地领悟和应用词汇知识,并对词汇间的广泛联系和组合搭配进行准确合理地挖掘、提炼与引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二语习得能力和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Richards[KG*2]I A.The Principle of Rhetoric[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12.

认知与词汇隐喻意义理解 第10篇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没有独立于认知之外的语义,词义的产生与人的身体经验和人的隐喻性思维密不可分.因此,人类的认知在词汇隐喻意义的理解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本文从认知语义学中的经验观、隐喻观和百科观出发,探讨对多义词的`静态词汇意义和在语境中动态的词汇隐喻意义的理解方面的一些学术问题.

作 者:李瑛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年,卷(期): 25(10) 分类号:H136 关键词:认知   经验观   隐喻观   百科观   词汇隐喻意义理解  

隐喻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论文 第11篇

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及其对英语词汇的解释力

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语言教学是当今隐喻研究的七大主题之一.隐喻的认知观和语言的隐喻性使得隐喻研究的各种成果应用于语言教学成为可能.本文在简要阐述隐喻的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从词的理据、一词多义、词义变化、词义的`理解等方面讨论了隐喻的认知观对英语词汇的解释力.

作 者:孙红梅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273165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2)分类号:H3关键词:隐喻 认知观 英语词汇教学

隐喻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论文 第12篇

关键词:政治理论

摘要:该文以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从概念隐喻的三个方面——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对政治话语中的词汇进行语义建构,发现概念隐喻对政治话语中的普通词汇具有极大的解释力,并且能够揭示隐藏在词汇背后的文化特色和政治观念,从而可以证明概念隐喻对政治话语中的词汇具有极其普遍的建构作用。

关键词:政治话语;隐喻;概念隐喻;语义建构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3-0239-02

传统隐喻学理论仅将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手段,并不认为隐喻是一种能够部分地建构我们的日常概念和反映我们的本义语言的有效工具。直到1936年理查德兹在其完成的《修辞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隐喻实质是“互动”的观点,在他看来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这种隐喻无处不在,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所以人类对于世界的感受具有隐喻性质[1]239。理查德兹在隐喻和认知的联系上所做出的贡献为后来的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尤其以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使隐喻研究从此摆脱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1]71。莱考夫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并首次将概念隐喻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对美国当代政治中有关战争、恐怖主义和外交辞令中所涉及的隐喻现象做出解释,来帮助人们理解隐藏在政治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同理,该文试图解释概念隐喻理论是如何在政治话语中对普通词汇进行语义建构的,从而揭示普通词汇在政治话语中所承载的特殊意识形态和文化内涵。

1概念隐喻和政治话语

1.1概念隐喻理论及其认知机制

隐喻(Metaphor)一词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meta”意为“从一边到另一边”,“pherein”的意思是“传达、传递”,二者合一意指用一个事物的某些特征认识另一事物的语言过程。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层的认知机制,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隐喻可以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世界,对不同的事物建立种种不同的联系,做出千变万化的解释[1]70。所以不难看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体现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上,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只有了解隐喻的认知机制,我们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正如,从“AisB”这种隐喻形式得来的“Argumentiswar”“Theoriesarebuildings”来看,单纯地按照语言的本义分析,争论与战争、理论与建筑都是毫无相似而言的。若非要按照本义语言来解释词汇意义,而不去探索主体和喻源之间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概念重合,其结果只能是断章取义,不得要领。以“AisB”这种类型的隐喻模式来探讨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我们可以将A部分看作目标域(targetdomain),B部分看作始源域(sourcedomain)。一般来说,始源域是人们所熟知的、有形的具体概念,而目标域则是较为抽象的概念[3]。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如图1所示。在A1(Life)isB1(Journey)这组隐喻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映射具有单向性,必须由“旅程”这个概念结构来构建和理解“人生”的概念结构,反之则不成立。正是由于人类对“旅程”有所经历和感受,才能选择“旅程”这个概念结构中部分凸显的特征映射到“人生”上,而非将始源域中所有概念全部映像到目标域中,否则谈论概念隐喻是没有意义的。由此可见,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还具有互动性。目标域的特征会决定始源域的哪些特征会被映射出来[5]464。同理,在A2(Argument)isB2(War)这组隐喻中,只是凸显“争论”如同“战争”一样激烈这层含义时,我们就不需要关注“战争”的其他方面,特别是和隐喻不一致的地方,即不需要过于关注两个事物的每一个方面的对应,否则我们很难从两个事物的某些特征形成概念隐喻[1]76。

1.2政治话语界定

莱考夫[6]认为,“政治就是语言,语言亦是政治”。虽然莱考夫道出了政治和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他未曾对政治话语进性界定。马敏[2]认为,“政治语言是政治神话或者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材料,是在特定政治情境中所运用的语言”。而孙玉华、彭文钊、刘宏[4]则认为,“语言是政治活动的要素及政治交际的媒介,既介入政治交际中,影响政治交际进程,又是形成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世界观的决定方式。”因此政治话语被界定为“各种形式、各种语境下的辩论、发言、演讲、会谈、访谈、访问、谈判、标语、口号等政治话语,书面化之后即成为政治文本。”那么,对于政治话语深层含义的解释就不得不涉及政治语言的语义层面了。接下来该文以政治话语本文为基础,找出其中蕴含的隐喻表达式,对其中承载着概念隐喻功能的普通词汇进行语义构建。

1.3概念隐喻与政治话语的联系

上一篇:2024考研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总结黄金版下一篇:致老板的一封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