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2024-08-05

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精选8篇)

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1篇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因素

已发表

要: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来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即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而非语言交际交流被广大专家学者认为比语言本身还要重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文化的碰撞,这样就要求教育者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注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对教学的影响,如果把握得当,非言语交际行为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教学效果也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大学英语教学

Inter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Factor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culture;non-verbal communication;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引言

2007年7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的通知,这是对三年前试行版修改后的正式版,其中更详细地提出了对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的定义是: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也就是说,大学英语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操作能力,同时更强调了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实际的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懂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和日常礼仪,不至于出现文化休克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言语能力外,还要重视跨文化非言语交际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语法和词汇,而是多方面发展,知识和交际能力并重,使英语真正成为一技之长。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概述

交际能力涉及包括文化、交际和能力等很多层面,它是以交际和交际能力为基础的,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拥有基本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在异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际能力。根据跨文化交际学的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语言和非语言的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等等。

关于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也许很多人认为语言交际更加重要,因为交际和语言都是靠说话来表达的,而且我们大学英语教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传授语言交际能力,即语法和词汇,但实际上恰恰相反,非语言能力在交际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而并非语言能力。美国语言学家萨莫瓦肯定地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Samovar L 1981: 145)。体语学的创立者伯德惠斯特尔也认为,仅依赖文字语言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一个人说话的完整含义。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同样,我们中国人常讲的“举止谈吐”也属于非语言范畴。以上这些都证明,在日常交际中,一个人的举止和谈吐风格所提供的信息量远比谈话内容所提供的信息量要大。那么,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人就只有在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态度,顺畅地进行交流,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含义,而非语言交际指的就是这方面的能力。关于非语言交际比较具体的一个定义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收并有可能进行反馈(Malandro 1989: 7)。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探讨教学方式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大学英语教学所面对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大

一、大二的学生。这类学生在英语教学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进大学之前所接触的英语课程都是讲授语法和词汇,侧重于读和写的能力,却忽略了任何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最重要的听和说的能力;第二,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虽然增加了听说训练,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等进行模拟演练,但这种方式仍然仅仅局限于语言交际,而且精读课仍然沿袭了之前的传统授课方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很多同学见到外国人的时候都会很矛盾,心里很想上前说话,但是又怕说完了“--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m fine,too.”这些初中就背下来的对话之外就哑口无言了,最后只得以“I’m sorry, my English is poor”结尾;第三,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以及课程设置方面的差异。英语专业学生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首先就是因为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听说等方面也相对占优势,而且英语专业的课程涉及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对比汉语和英语国家的差异,当然也包括跨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内容。而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英语只是属于工具性课程,语言交际能力与今后的工作没有太大关系,只是为了过四六级而学英语,认为学好语法和词汇就是学好了英语,只注重语言学习,却忽略了语言交际。在课程设置方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很多的机会去了解中英文化的不同,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与授课方式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以确保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也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非语言交际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非言语交际是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手段,这已经成为中西方学者的共识。在课堂以及课外环境中如果能满足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多种条件,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对教学效果也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甚至比教学本身起到的作用还大。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提到,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可以分为三种,即教室环境与桌椅排列、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和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毕继万1999:153)。

4.1 教室环境与桌椅排列

教室环境在课堂非语言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宽敞明亮的教室可以给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因此我国大学的教室一般都以白墙和黄褐色或蓝色的桌椅为主,简单朴素,适合学生思考学习。

教室里学生的座位与老师的位置安排体现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和地位差异。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尤其是大班教学,基本都是传统的排列方式(traditional arrangement),即老师站在教室前方的三尺讲台上,学生一排排地坐在下面听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有利于教师掌控整个课堂,了解每个学生的听讲情况,有助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消化吸收,但众所周知,英语和任何一门语言一样,是靠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师生间、学生间的语言互动来提高语言水平的,因此这种传统方式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并不利于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这也是形成哑巴英语的因素之一。

4.2教师自身的交际行为

教师自身的交际行为至关重要。库珀说:必须记住,每一信息都包含内容和关系两个方面。„„姿势、面部表情、体触行为等等,都会对信息内容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传递交际关系的信息主要是通过非语言形式。所以学生会通过对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分析去辨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Cooper 1988:57)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会最先体现在非语言交际方式上。中国的课堂主张传统的尊师重教,课堂是严肃正式的学习场合,授课也是以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认真听讲为主要形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学生的信息输入量远远大于其信息输出量,这势必会造成“茶壶里煮饺子——有嘴道不出”的尴尬局面。

4.3 师生间的非语言交际

师生间的非语言交际是一种体现两者间非言语行为的过程,它加强了语言交际的意义表达,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内在关系。按照传统,中国文化强调“尊师重教”,教师要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不同的身份及地位,讲课要循循善诱、亲切和蔼,像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亲近却有一段距离。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心理上和老师产生距离,不利于语言的自由表达。提高教学水平的非语言交际策略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其智力潜能的发挥。在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变化受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制约,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课堂上积极的学习氛围以及教师恰当的非言语行为会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 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智力活动。针对以上提到的课堂上三种非语言交际行为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下面将逐一探讨改善与提高的方式:

5.1 改善教室环境

英语作为一门需要口语实践、师生互动的课程,非常需要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那么传统的教室环境与桌椅排列方式就会让学生感觉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一下工科实验课的桌椅排列方式——模块式,也就是教师不被限定在三尺讲台上充当主角,学生分成小组面对面围坐,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反馈,而教师在课堂上只充当教学实践的参与者,教学的内容与习题答案都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自己解答,这样就相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带有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的语篇。在授课的过程中除了讲解语言点外, 应重点讲解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在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地介绍和讲解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际文化,尤其是不同于我**语文化的交际手段、表现形式和含义及功能,让学生在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同时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或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正确得体地进行交际活动。

5.2 提高教师自身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人物,因此也是整个环节的关键所在。库珀认为,在教学环境中,教师的非语言交际可以从许多方面配合语言交际起到特殊的辅助作用(Cooper 1988:58),包括行为表现、态度与感情、课堂控制等。这就需要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对教学的信息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高自己在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好英语。

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与学生之间的人际距离调控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控制手段,通过掌握与学生的不同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来达到所需的教学效果。如果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太过亲密,比如说无话不谈或者过于放任,就会让学生态度散漫,课堂纪律和气氛难以控制;如果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不苟言笑,过于严厉,又会让学生在精神上产生紧张情绪,在教学活动中难以自由思考、充分发挥潜质。因此,把握好师生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教学效果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

5.3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这就涉及到了两个教学主体:教师和学校。

首先,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有意地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在课外多接触一些外文作品、报刊, 同时留心和积累有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背景材料,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把课文改编戏剧以及排练外文小品、戏剧等方法来深刻地充分地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更多时间接触英语,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课外资料涵盖了英语国家跨文化交际的方方面面,在接触课外资料的同时学生可以在无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教学要求》中还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总体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各高校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进行提供良好的设施和环境。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开设英语口语课。口语课在英语专业学生看来是很普通的课程,但这却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奢望。学生们很想像口语好的同学一样能流畅地进行演讲、辩论或是和外国人谈笑风生,但他们在回答具有创造性问题的时候最经常说的一句英语就是“My English is poor.”这不得不让我们英语教育者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什么学生们学了六七年的英语却连嘴都张不开?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开设口语课,长沙理工大学就探索性地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了口语课,让学生在第一学期适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新视野视听说课程之后逐渐摆脱了哑巴英语的阶段,从学习语法、词汇的时期跨度到跨文化交际的高度,让教师在口语课上有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语言、非语言交际指导和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结束语 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道重要的沟通桥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如果能熟练掌握交际理论并把它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那么它会辅助语言教学,达到良好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也就是说,我们对非言语行为的研究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也为教学方法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当然,语言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非语言交际起到了积极地辅助作用,两者缺一不可。正如David Abercrombie说过:“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教学实践中的非言语行为同言语行为是一个整体,两者只有相互结合起来才能最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毕继万.跨文化非言语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匡玉梅.现代交际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萨莫瓦·波特,跨文化交际读本(第十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Cooper, Pamela J.Speech Commu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M].Scottsdale: Gorsuch Scarisbrick Publishers, 1988.Jack C.Richards.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Malandro, Barker, et al.Nonverbal Communication(2nd ed)[M].New York: Newbery Award Records, 1989.Samovar, L.et al.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elmont:Wadsworth.1981.

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2篇

通过对英语语言中有关性别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英美文化中的性别文化特征.英语语言表达、体现和象征着英美性别文化现实.英美文化的这种性别文化现实表现为:男性总是与正面意义的形象相联系,而女性往往与反面意义的.形象相联系;男性总是与重要的事物相联系,而女性则与不重要的事物相联系;男性往往与强势的成功者形象相联系,而女性则与弱势的失败者形象相联系.

作 者:田瑾 Tian Jin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刊 名: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5(3) 分类号:H313 关键词:英语语言   英美性别文化   男性   女性  

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3篇

1 刘宓庆翻译理论基本介绍

中国人的翻译都涉及到汉语,刘宓庆将有汉语参与的翻译理论基本模式概括为:重描写的语义—功能模式。一切意义陈述必须受制于功能机制表现为语言形式,只有重功能,才能保证翻译履行社会交流日益强化的职能。(刘宓庆,2005:40)就汉英转换而言,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功能代偿,即在功能上使双语“对口”而在形式上必须不拘一格:这是基本的功能主义对策论思想。

2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网页简介英译策略

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Goodenough,1957:167)跨文化交际可以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该文所要解决的是大学网站对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交际作用。

翻译程序的顺利完成取决于运用正确的翻译方法。刘宓庆就根据译文的功能将翻译手段分成常规手段和变通手段两类。其中,常规手段分为对应和同步两种,变通手段是汉英双语转换过程中重要的手段,有代偿、阐释、、拆离、省略等。根据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大学网站翻译主要运用注释,省略,重构与改写这几种策略。

2.1 注释策略的运用

“语言信息功能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语言接受者现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Nida,2001:11)大学网站中经常出现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法,这些表达法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因为文化的差异,他们就不能明白其意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Guangxi University isco-construc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ofGuangxi in the list of“211 Project for Higher Education”

外国读者不知道“211 Project”为何意,如果解释为“It is oneof the 100 universities to whic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t-tached great priority for the 21 century.”,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也许更容易理解。这就是注释策略的功能。

2.2 省略策略的运用

翻译大学网站需要采用省略策略有几点原因:一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会无意识地以自己的文化作为解释和评介别人的行为的标准。”(贾玉新,1997:19)有些国内学术界认为很重要的信息对于外国人来说则不重要,二是汉语注重文字的优美,英语则注重信息的传递,所以将汉语大学网站译成英文时有些修饰性内容需要省略。省略策略能够起到加强交际效果的积极作用。

浙江大学网站的英文版用191个单词说明的形成过程,其就是为了说明浙江大学历史悠久,对于跨文化读者来说,这么一大段解释性的内容也许不如一句概括性的话语能给他们留下印象,可以说成“The new Zhejiang University came into being in 1998.”能够让外国读者清晰地了解浙江大学是1998年成立的。

2.3 重构、改写策略的运用

“重构”(“改写”)策略,主要是针对大学网站翻译中的几点问题提出的。一方面,为了渲染宣传效果,大学网站中文文本提供过多信息,使读者抓不到重点。另一方面,外国读者与中国读者关注的侧重点不同,译成外语就应该符合外国读者的口味。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对原文进行适当的“重构”。

例如天津大学的中文版本一共有2475字,英文版本却只有100多字。同其他大学相同,天津大学的中文版介绍了天大的历史等内容,如果将中文对应地翻译成英文,英文就不是简单的100多字了。这也是国内大学网站翻译的普遍问题,翻译过程中将中文照搬过去,反而让跨文化读者找不到重点。天津大学网站翻译所用的这种“重构”策略不仅使原文简化,也更加容易满足跨文化读者的信息需求。

3 结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加强,大学网站的对外宣传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是因为文化的不同,将大学网页中文版翻译成英文版的过程中,要注意准确、得体地翻译,使我们的语言更能让外国人理解和接受。所以,该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刘宓庆的翻译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大学网页简介英译策略问题。以广西大学等为例,探讨了大学网站翻译过程中的几点问题,提出了注释策略等策略在大学网站翻译过程中的应用,以提高大学网站英文翻译质量,达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作用。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交流越来越密切,跨文化交际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网站英文版对一所大学的对外宣传,跨文化话交流起着基础性作用。经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大学网页英译质量良莠不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该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刘宓庆的翻译理论为基础探讨大学网页简介英译策略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网页简介英译,刘宓庆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张新军,杨慧.高校网页英文翻译的调查[J].上海科技翻译,2003(4):56-58.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 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Goodenough W H.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A]//Garvin P L.Report of the Seventh Round Table Meeting on Lin guistics and Language Study.Washington D C.Georgetown Uni versity Press,1957:167.

[5]Nida 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4篇

关键词:中国英语;跨文化交际;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Z-0073-04

作为世界通用语,英语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英语在世界的传播表明:它每到一处,总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以一种新的形式扎下根来,打上各民族自己的烙印。21世纪的中国正全面融入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浪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英语作为英语本土化的产物,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外语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中国英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发音、词汇、语篇层面探讨中国英语是否是一种语言变体或客观存在,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探讨为何中国英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一、中国英语的相关论述

(一)中国英语问题的由来

最早提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这一概念的是葛传桨老先生,他认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会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葛老接着举出Four Books(四书)、Five Classics(五经)、eight—legged essay(八股文)、xiucai(秀才)、fourmodernizations(四化)等例子。他认为:“所有这些英译文都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而是China English。”

(二)中国英语的界定

自葛先生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后,陆续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英语进行界定。第一位给中国英语下定义的是汪榕培,他把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提出“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英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谢之君给中国英语做出新的界定:“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后来,贾冠杰和向明友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罗运芝则简单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

以上诸位的观点不尽相同,有待商榷,但综合起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融入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把中国独有的文化、事物、观念及传统等通过英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方式传入国际社会,进行有效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离不开中国英语

(一)中国英语——跨文化交流的产物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最佳载体。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影响着语言。因而,对于长期受汉文化熏陶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来说,无论他们的英语水平有多高,其语言终究摆脱不了汉式痕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读“ChinaDally”和“Beijing Review”等英文报刊上的文章时,总觉得少了一种味,而且读起来觉得比读外国人写的文章要更容易理解。谢之君在对杨宪益夫妇和H.Hawkee,John Minford两种《红楼梦》译本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杨译不少地方有中国英语的特点,如句式较短,关系词少等。由此可见,中国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存在不可避免,只要中国与世界之间存在跨文化交流,就存在着中国英语。

(二)中国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1丰富英语词汇,在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

从语言的社会功能来看,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在词汇层面体现得最为突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说法层出不穷,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表达中国独特文化事物和传统的英语词汇,这些词汇逐渐成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据Cannon1988年统计,至少已有979个汉语借词被收录编入英美国家出版发行的字典。Cannon把这979个汉语借词分成19大类(如表1所示),这些词都是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词,不能被其它词所取代,且意思表达准确,淘汰率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也逐渐增加,最新一项统计表明,汉语借词总数已达1488个,在所有英语外来借词中占第11位。

每一种语言和文化都是在相互接触、交流和吸收中发展变化的,中国英语吸收具有中国社会文化和语言特色的说法,最贴近中国社会现实,成为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最佳渠道,极大地丰富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表现力。

2在交流中体现个人和民族的认同感

为什么美国人对美式英语情有独钟,上海人与人交流时更愿以上海话代替普通话?因为语言除了具有交际功能之外,还能体现一个人及其民族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你就是你所说的话,一个人所说的话可以告诉别人自己的国籍、身份、职业、性格、价值观等。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T.T.B.Koh曾说过:“当我在国外开口说话时,我希望我的同胞很容易就能识别我是新加坡人”。此话典型地反映出新加坡人对新加坡英语的地区性和民族性的认同。中国英语作为世界英语的一种变体,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很好地表现中国人的身份和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3抵制文化霸权,实现平等交际

言语交际中存在移情和强制两种情况。移情主要用于对等关系,即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言语交际时,彼此要尽可能地尊重对方的情感和想法,从而形成默契,达到预期所要交际的目的,而强制则主要用于强弱关系,推崇“人文中心主义”,视自己的文化为至高无上,并把它强加给他人,进行不平等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是平等与尊重,即在平等基础上的文化交融。要成功完成以英语为媒介的交际活动,中国人应主动理解、欣赏和尊重外国的民族文化习俗。汉语里有许多来自英语文化的词汇、成语和典故。例如:我们知道鳄鱼的眼泪(crocodile'stears)、丘比特之箭(Jupiter's arrow),了解莎士比亚(Shakespeare)、福尔摩斯(Holmes),喜欢吃麦当劳(Macdonald)、肯德基(KFC),喜欢喝可口可乐

(Coca—cola)、看好莱坞(Hollywood)大片、听爵士乐(jazz)、穿耐克(Nike)、开凯迪拉克(Cadillac)和福特(Ford)……

既然交际的基础是平等与尊重,那么英语民族是否也应该了解和接受表达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词汇、成语、典故和习惯表达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只是我们自己做不到,甘愿把自己禁锢在西方的思维模式中,过分强调对外国文化的适应。且不说见面就谈论天气,为了“成功”进行“交际”,有时不惜抹杀中国特有事物本质特征以迎合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无知,将地道的中国食品“饺子”译成意大利食品ravioli(一种有馅的小包子),将传统的中国民乐器“二胡”译成Chinese violin,将“炕”译成bed(床),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更有甚者,把“说曹操,曹操到”译成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活生生把一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变成了西方恶魔。这样的例子其实不胜枚举:

paper tiger(纸老虎)→scarecrow(稻草人)

shoot tWO hawks with one arrow(一箭双雕)→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

llke bamboo shoots after rain(雨后春笋)→grow like mushroom(蘑菇般生长)

four Asian dragons(亚洲四小龙)→four Asian tigers(亚洲四小虎)

每一种语言都产生于自己的人文环境中,具有其它民族或语言所不具有的独特一面,如中国的胡同(hutong)、日本的榻榻米(tatami)、法国的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等。如果我们一味迁就外国人的理解,因为他们没有竹子,就把它改成蘑菇,那么“胸有成竹”、“青梅竹马”中的“竹”是否都要改成“蘑菇”才能保证成功交际呢?如果因为“龙”在西方是“邪恶”的象征,就把它改译成“虎”呢?那么“龙舟”、“龙灯”、“舞龙”是否都要相应地译成“虎舟”、“虎灯”、“舞虎”呢?那么“龙腾虎跃”、“卧虎藏龙”“生龙活虎”又该如何翻译呢?有人曾开玩笑,在以养猪业为畜牧业主体的国家在翻译《圣经》时,是否也应该把“牧羊人”改成“牧猪人”,把“羊群”改成“猪群”更好呢?

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一味采取“入乡随俗”的原则并不一定能对交流起到促进作用,平等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理解对方而不改变自己。

“老舍茶馆”里的茶桌要遵照外国人的习俗得译成“coffee tables”才好,可是为了保留中国文化特色,还是叫“tea tables”为好。另外,“鱼米之乡”这一说法在英文里有对应的表达“a land flowingwith honey and milk”,可是要描述中国南方的富庶,还是实事求是地将其译成“a land of fish andrice”以更好地表达中国的特色文化,同时给西方读者带来异国文化的新鲜感。

因此,当我们努力适应外国文化时,不应忘记,外国人其实也是可以适应别国文化的。当年尼克松访华时,在谈到发展中美关系的紧迫性时,曾引用了毛主席的一句名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Ten thousand years are too long,seize the day,seize the hour)。几十年后,克林顿总统在访华演说中也引用了一句中国成语“实事求是”(seekingtruth from facts)。现在很多外国人知道中国的风水(fengshui),想尝试中国的针灸(acupuncture),想练中国的功夫(kungfu),品茗中国茶(tea),用中国人使用的筷子(chopsticks)尝尝中国的豆腐(to-fu),穿穿中国的旗袍(qipao),听听中国的京剧(Bejing opera)……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我们只是一味适应目标语文化,以求“地道”,不仅不利于在交流中推广中国文化,反而是接受了“语言殖民”。只有勇于摒弃文化自卑感,用中国英语大胆地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才能有效抵制文化霸权,从而实现平等交际。

三、结语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目标。中国英语作为人类语言史上的一只璀璨的花朵,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索、国的全面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对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也会日益增强。从跨文化角度来看,中国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

参考文献:

[1]Crystal D.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2001:1,

[2]葛传祭,漫谈由汉译英[J],翻译通讯,1980(2):91-92,

[3]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3,

[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9,

[5]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外语教学,1995(1):10,

[6]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11,

[7]罗运芝,中国英语前景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25,

[8]潘章仙,中国英语变体中的语言和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1,

[9]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91,

[10]朱跃,论新加坡标准英语的建立原则和语言特点[J]。现代外语,1994(4):7。

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5篇

1. 跨文化交际及习语翻译的相关概念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交际理论的兴起, 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文化角度, 翻译被广泛地视作文化交流的行为翻译, 究其实质可谓一种广义上的文化翻译, 易言之, 即通过一种语言的文化蕴涵转变成另一种文化的形式。因此, 翻译可以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是不同国度、不同种族、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交往。

习语指的是一些具有定形性和承载浩瀚文化的短语或者词组, 这些短语或词组是语言使用者在长时间内所使用的, 具有简洁的形式及精辟的意思。鉴于在语言中习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对习语的翻译就成为翻译界的研究重点。习语翻译的恰当对跨文化交际起着关键性作用。习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 而这种文化词语的翻译和理解也正是我们进行各种跨文化阅读理解和翻译活动的难点所在。

2. 习语翻译的方法和例析

我将文化对比的结果归纳为: (1) 完全一致; (2) 部分一致; (3) 文化冲突和文化空缺。

2.1 文化完全一致

习语源于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创造, 同人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 习语和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及心理状态等密切相关。习语通常应用适当的比喻, 同时引起人们的联想, 然而, 此种联想取决于一个民族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环境。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这就难免会有相似的经历与意识。诸如, 在过去, 我国和英国的人们都因缺乏科学知识, 将人的“心脏 (heart) ”看作感情和思维的中枢, 于是, 众多的有关“心脏”的习语就产生在汉英两种语言中:

with a heavy heart心情沉重

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

heart to heart心心相印

另外, 中国人和英国人共同的劳动经历也使这两个民族产生一些相同的人生经验: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more haste less speed欲速不达

to 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鱼目混珠

2.2 文化部分一致

当习语涉及的中英文化部分一致时, 可以紧抓一致的部分, 利用意译或直译加注等方法把不一致的化为一致。如下英语习语及其译文:

hot potatoes烫手的山芋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根据英美语言文化, “hot potatoes”是指棘手的问题, 在汉语里有一个与其相类似的俗语:“烫手的山芋”;“Love me, love my dog.”表示喜欢我就喜欢我身边的人, 在汉语里有一与其相类似的成语:“爱屋及乌”。

2.3 文化冲突和文化空缺

对于习语涉及的中英文化产生冲突的情况下, 译者必须谨慎对待, 可运用意译或者意译加解释的方法, 一定不要依字对译, 误导读者。至于处理文化空缺的情况, 有以下三种方法: (1) 直译; (2) 意译; (3) 直译加注或意译加注。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 需要读者按照自身的需要进行。通常来讲, 读者容易读懂的能够运用直译的方法, 若不能读懂, 就用意译, 倘若有必要就应进行说明。诸如以下英语习语及其译文: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毫米之错仍为错, 死里逃生总是生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表面上和“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的意思相近, 其实相差很远。而英语谚语指的是小失误亦是失误, 差一毫米同差一公里是一样的。所以, 此英语谚语应译为“毫米之错仍为错, 死里逃生总是生”。

Love is blind.情人眼里出西施。

英语谚语“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 其对应的汉语谚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 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烙印。

3.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我国读者与西方读者生活的文化环境差异, 导致对实用信息的要求不同。译者在翻译习语的过程中, 其职责为引导读者认可异域文化, 所以, 要在最大限度上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色与民族形象传达出来, 挖掘翻译的内在文化信息传递, 进而同跨文化交际双方达成共识, 要想实现此目的, 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 持续地积累与钻研。

摘要:习语既是语言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语言文化的镜子。这些习语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英语中丰富的习语表现了语言所蕴含的多姿多彩的西方文化。为再现原文的表现力, 在翻译中, 除了力求忠实原文, 还应根据目的语的文化特点, 对不同的源语言作相应的艺术加工, 以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共性和差异, 探讨如何实现英语习语的翻译。

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英语交际能力

[KG2]

一、跨文化交际

近年来,大量学者对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著名学者贾玉新在其《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或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系统构成。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掌握目标语国家的语言规则,然后通过语言的运用和操练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

二、影响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我国大学生在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或协商时的表现不容乐观。有些大学生认为掌握了英语语言系统,就可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流畅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那么,制约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我国大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尚浅。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比较长,但是每个阶段的学习都只是停留在语言系统层面。中学阶段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占多数并且不留给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时间或机会。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忽略了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语言的有效使用。大学阶段英语教学以任务型教学为主,课堂上教师无法提供完全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学生使用英语交流的时间也比较少。其次,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我国大学英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在课程教授时,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语言输入较多但是课堂上自由发言的时间较少,所以学生的输出较少。大学四年,学生很少有机会选修跨文化交际课程。因此,学生很难学到系统的知识,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策略,以至于在实际交流中出现交际失误。

三、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体,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大学生要积极主动阅读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书目,比如王佐良的《欧洲文化入门》和林大津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

其次,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兴趣。教师具有充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反之,如果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匮乏,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那么就无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及策略,最终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欠缺,跨文化交际能力差。教师可以多与外教交流学习,从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经验。

最后,学校应该完善课程体系,开设与英語国家文化以及语言有关的相关课程。学校不仅要开设与学生专业课有关的课程,还应该开设如英美概况、西方文化等课程,从各个角度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等各方面。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的输入量越大,在交际时则越有信心。学生越能自如地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则越想想学习英语国家的知识。依次循环往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就会越高。

四、总结

现在,各个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国家间的交流实质上是人才的交流,跨文化交际者能够为国家间的合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体——大学生,其跨文化交际水平备受瞩目。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成为很多研究者的重点。本文从大学生自身、教师及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了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甘成英.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谈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2006(1).

[2]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3]李智.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构与培养[J].江苏高教,2014(5).

[4]王晓燕.跨文化交际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河海大学学报,2011(1).

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7篇

关键词:本土文化,文化差异,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中文和英文隶属不同语系,文化差异大。每个人都有民族性,并与所在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学习了解其背后的文化风俗和民族思维习惯。所以,通过英语学习,中国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中、英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以及中国和英语国家不同的民族性。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增强英语的交际能力,这种能力也包括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尊重与认同;也可以说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文化态度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

全球化使得各国间的距离大大缩短,无论在政治、经济、贸易领域,还是在文化、社会和教育领域,竞争和合作加强了各国间的联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紧密,但与此同时,国际化也带来了更强大的民族主义。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斐然的业绩,其独一无二性是其他文明不可替代的。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这么说道,“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向外传播中国文化也是中国英文教育的重要目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需要充分了解本土文化,“知己”才能更好地“知彼”。外语教育学家认为,一味学习目的语文化会形成目的语至上的心理倾向,可能会造成本土文化和民族自卑心理。市面上随处可见介绍英美国家文化的中英文书籍;相比之下,用英文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则少得多。在大学里,英美文化类的课程(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是学生的学习热点,而传统的中国文化类课程则比较少,也少有人问津。外语教学侧重于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教学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学习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学(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近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地交往。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1]。

跨文化交际发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充满了许多不可预知性。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交际双方能够充分自如的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沟通思想。英语教学实质上也是跨文化交际,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发生交流的过程。不同民族间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影响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对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缺乏一个坚实的本国语言和文化基础,英语学得再好,也难以顺利实现跨文化交流,甚至会形成心理障碍,如民族自卑感或崇洋媚外的心理。因为跨文化意识不仅仅指对外国文化的敏感度,也包括了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2 方法探索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很多情况下对学习本土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英美文化的传递,而忽视了本土文化的传播,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向。绝大部分中国学生将英美文化作为文化学习的主体,而忽视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重要性。其实,随着国际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中国学生不仅要学习西方文化,也要进一步学习本国文化,只有将中西文化对比和融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因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国学生了解英语的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也必须将其与中文和本土文化作比较和对比(comparison and contrast),感知两种语言层面的差异以及更深层次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文化的不同。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应该多渠道探索渗透本土文化教育的方式,对比中英文化的异同点,创造更多的文化体验活动,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为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文化思维基础。这一目的的实现离不开英语教学的主导——教师和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共同努力。英语教师需加强本土文化教育的意识,学生需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只有从多渠道渗透本土文化教育,师生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构建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

2.1 加强教师的本土文化教育意识

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英文的语言和文化,也要具备坚实的本土语言和文化基础。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西方文化知识的时候,应有意识的将其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进行比较和对照,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够加深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并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2 多渠道渗透本土文化教育

在教材中适当增加中国文化元素的材料。很多学生虽然熟知西方文化的地道表达方式,却不了解如何用英文表达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中国文化元素。在用英语的表达过程中,中国学生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中国式思维的影响,一些遣词造句留有明显的中文痕迹,有时表达出来的意思与本意相差甚远。除了比较法,还可以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文化的内容。融入是指直接把外国文化或中国文化的内容作为英语教学的材料,例如,一篇介绍英国风土人情的文章或者介绍中国茶文化的文章,这样可以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3]。

开展专题讲座,聘请国内外专家针对中英的语言文化差异抒各家之言,学生可以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见解。源于实践的文化典型事例与高于实践的文化理论知识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提升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敏感度,也有利于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向学生介绍一些描写中外文化冲突的电影或电视节目,如《刮痧》、《喜宴》、《推手》和CCTV-NEWS频道的Crossover节目。通过观看电影和电视节目,学生能从生动的事例中获得中西文化差异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可以从许多传播媒体,如电影、广告、报纸的典型事例中了解到各种形式的文化冲突,增强换位思维和文化移情能力。此外,学生们可以举办万圣节派对或圣诞晚会,身临其境地体验西方重要节日的独特魅力。

2.3 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对学习者来说,教师的引导是外因,自主学习才是内因。外因交际能力不只是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简单积累,更是大量交际实践训练的结果。这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交际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交际活动;更需要学生在课后主动创造和寻找交际机会,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寻找交际的障碍,并想办法克服它们。这是一个实践-犯错-实践(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只有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会、理解和内化文化差异,并调适心理,才能逐渐增强其跨文化意识。

2.4 树立师生正确的文化观

在外语学习或跨文化交际中,学生是以双重的文化心理进行的。建立比较系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体系能从深层次了解西方民族思想的起源、风俗习惯、语言及其反映的思维方式和这种思维方式对语言应用的制约;而建立母语文化扎实的基础,则能从另一角度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扩大文化知识储备量,促进知识的平衡,完善知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系统的中西文化知识使学生感悟到中西文化的异同,使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有意识地比较区分,培养文化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减少文化错误和文化冲突,顺利地完成双向文化交流[4]。

对本土文化有着深刻认知的学生,通常对异域文化也有着敏感的感知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越能够发现中英文化对比的异同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用辩证的思维去对待文化差异,树立文化平等的意识,这也有利于批判意识的培养,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3 扩大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江泽民同志为最近出版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努力学习外语》作序,就进一步强调了向外宣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历史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培育和发展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应该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让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有一个更为广阔深厚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努力学习外语”[5]。

4 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6]。大学英语教学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素质的主要和重要的途径。克服狭隘的民族优越感(ethnocentrism),也要反对崇洋媚外的心理或文化偏见(cultural prejudice),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7.

[2]李素慧.加强翻译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重新解读英-汉成语的“对应”翻译[J].焦作大学学报,2011(2):115.

[3]崔刚,孔宪遂.语教学十六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1.

[4]高莉君.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在外语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J].铜仁学院学报,2010(3):102-103.

[5]江泽民.《领导干部一定要努力学习外语》(序)[N].解放日报,2011-12-18.

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8篇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英语教学

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在社会范畴下研究语言变体、语言变异现象、语言的功能等。它从不同社会的角度科学的研究语言,研究社会对语言的影响,包含文化准则、社会规范等。其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语言学概况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语言学的分支。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与学术动机。正如Hymes(2000)所言:社会语言学的显著性标志,仍然体现在坚持研究语言特征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表现。由此可见,社会语言学从来不是独立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基于社会层面的各种语言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特征,同一个人处于不同环境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因此,社会语言学又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的研究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紧密联系。它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多种多样,它的研究成果具有应用意义。例如,已退休的语言学教授罗杰就曾帮助警察分析绑架信,指出绑匪所在地。社会语言学对课程教学、尤其是语言类教学,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由于以下原因普遍不受学生重视。首先,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为衡量学生水平的重要标准,甚至直接与学生学位证挂钩。因此相比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师生普遍更重视听、写、阅读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普遍与四级考试题型结合,容易形成填鸭式教育方式。由此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为了结合课程与英语四级,学生普遍重视单词的意义,忽略单词的用法,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区别。例如:leap, jump, hop, bound都有跳的含义,但彼此又有区别;其中leap一般指跳跃距离远,bound指弹跳。又如,relate本意联系。但在翻译下列句子“在台湾,通常中秋节会和烤肉联系在一起”时,学生多会译为“In Taiwan, Mid-autumn day usually relates to barbecue.”。而正确的译文应是“In Taiwan, Mid-autumn day is usually related to barbecue.”。因此,即使部分学生考试阅读成绩出众,但写作、翻译就稍显逊色。

第三,由于课时分配不够,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锻炼口语的机会,导致学生即使会背单词,也无法灵活交流。此外,与英语专业学生相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更加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口语练习时,一是难展开,二是难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度。

第四,即使部分大学安排了听力课程,但课堂教学仍以与四级考试题型接轨为主。这就造成学生做听力练习时成绩尚可,但听原文、或与人直接交流时,就听不明白,甚至心生恐惧。

三、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改进

综合以上分析,现结合社会语言学粗略探讨如何改进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

第一,教师应鼓励学生习得单词时,将单词放进具体的句子里记忆。如邓炎昌、刘润清所言,有相同指示的词汇和句子在英文和中文的语篇中可能存在不同的文化含义。如中文的“馒头”、“汤圆”,在英文中并没有精确的对等词。

另外,两个字面意义对等的词,可能真实所指不同。如单词“dragon”,龙在中文里代表着权力与吉兆,中国古代的皇帝就称真龙天子;同样一个词,在西方文明里就代表邪恶。在《圣经》里,龙就是邪恶动物。

第二,讲解课文时,除个别重难句子的语法分析,也应将重点放在课文的语篇分析上,如段落大意的讲解,课文主旨,课文结构的整体把握等。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单词的学习,但绝不能局限记忆单词。需知单词组成句子,句子组成段落,段落组成语篇。韩礼德指出,语言有三种功能,分别是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篇章功能。这就足以证明对课文整体分析的重要性。

第三,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都是应用。交际则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交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人的往来又形成了社会。因此,语言的学习不应与社会脱节。教师可在课堂教学时适当介绍文化常识,在增长其知识的同时,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结合近期发生的趣闻、新闻、重大事件等,及时向学生介绍,既能调节课堂气氛,也能教授新单词,或复习相关已习得单词。

语言的教学本不是一件易事。然而,只要端正心态,找到正确的方法,一定能有所收获。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里也应关注社会;教师本身不与社会脱节,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更好地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韩礼德.语言的系统与功能[M].牛津大学出版社,1976.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上一篇:自来水厂实习目的下一篇:乒乓球协会招商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