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课程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2024-06-10

散打课程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运用论文(精选10篇)

散打课程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第1篇

摘要:当下,国家对体育散打课程研究较为片面,全面性的研究比较少,实践教学模式虽然在各个学校包括大学、中学、小学的文化课中已经广泛应用,但是在体育课尤其是在高等学校应用的特别少,任何课程的教学都有相似之处,实践教学法也可以应用在散打课程之中,在实践中激发学生们相互沟通交流,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散打教学;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法

已经普遍应用到高校中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中,但在体育教学中则难得一见。散打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也是学生调节身心的重要课程。很多学生并没有认真对待课程,学习得也不够深入,往往只停留在动作层面,没有实际应用能力。这与体育教学的初衷是不相符的,为提高散打教学效果,应引进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散打的应用能力。

1体育课的特性

散打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具有强健自身体魄、锻炼学生沟通能力、提高自身的防护能力的作用,然而在高等院校中的发展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生学习的动力都来自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兴趣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去探索新鲜的事物,体育课本身就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它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自我探索能力,开发自我的兴趣爱好,不断取得身心的进步。体育课程的目的不仅是强身健体,更在于“强心健体”,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体育课也是学生生活学习的调味品,让学生们有更多可以互相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勇于活跃自己,开发自我,通过体育这种互相交流的特点,来让学生们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达到自我解压,促进同学、师生间友好交流,打开脑中的新思路的目的。

2散打课程现状与实践式教学法

2.1散打课程现状

散打这项运动可以把人体的全面素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它自身就涵盖了学习应用能力、临场发挥能力、自我的反应能力、耐力与力量等综合性素质,可以锻炼人身体的各个机能,使机体保持一个活力,使得人体健康,远离疾病。虽然散打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但旧有的教学模式并不受学生的欢迎。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先对相关理论进行讲解,再由教师进行动作指导,偶尔进行对抗性并不强的练习,这与学生的期待是相去甚远的[1]。这就造成很多学生认为散打课程枯燥、实用性不强,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同时教师也对当前的教育现状不满,体育教师具有较为深厚的散打知识,希望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然而这种课堂讲解式的课程完全不能发挥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学生和教师都希望能对当前的授课方式进行改变。

2.2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法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着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方式、创造能力等方面潜能的发挥,实践教学法逐渐在教学体系中应用。实践教学法的内容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学科竞赛、科技制作等多种形式。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主要是在学生充分了解理论及基本拳法的`基础上,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学习。实践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体育课堂散打课程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单一模式,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得到提升,不仅强健体魄,更促进意志品质的成长。实践教学应用于散打课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共同进步。在实践中充分检验自身所学,对知识具有更强的掌握能力,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其次,形式丰富、内容多样。实践式教学法注重开展多种活动,如举行校园散打大赛、与邻校相互切磋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实践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实践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力为教学目标[2]。

散打课程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第2篇

随着教育观念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的变化, 素质教育已逐步取代传统教育并成为主流。当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还在一味地追求比赛成绩时,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学已经开始弱化竞技体育观念, 把爱好、健康、快乐体育作为重点。相比之下, 我国的传统体育教学面临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和组织方法上, 内容比较单调, 娱乐性不足, 组织上存在着僵化死板, 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教学所能够提供给学生的也与学生的需求严重脱轨。目前, 在体育课上, 由于课堂感染力不足, 学生难以集中精力, 呈现出消极、被迫的课堂态度。为了转变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体育教学形式, 使其向着趣味、健康的方向迈进, 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为之努力和奋斗, 积极探讨和研究现状所隐藏的问题。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构建了三个课程目标层次, 但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要求。因此, 体育教学工作者们要以此政策为基础, 因地制宜, 与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建立一种能够充分带动学生积极性, 并具有感染力的体育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利用到实际生活中。众所周知, 中学生逐渐步入青春期, 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转变, 同时又面临升学、情感以及社会交际等问题, 中学生的成长问题已是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 合理地利用体育教学来有效地引导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尤为重要。转变传统竞技体育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中融入体育游戏, 从狭义上来看, 对于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带动学生积极性, 引领其身心向着更加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广义上, 对人才培养以及科教兴国也有着积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 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在校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程度

调查显示, 学生对体育课满意的为43人, 仅占到了26.9%;对体育课一般满意的为52人, 占总人数的32.5%, 这些人中对与体育课的态度比较消极, 属于消磨时间;不满意的为65人, 占总人数的40.6%, 学生感觉体育课形式单一, 并且部分学生的不满意也与体育教师的能力有很大关系。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深思, 当今的教学形式不仅要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 更要在此基础上, 丰富体育游戏类型, 更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以促进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2 体育游戏进课堂前后学生对其态度变化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表1、表2可以明显地看出, 在中学体育课堂中, 融入体育游戏前后, 学生对其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可以看出, 体育游戏进入课堂前, 喜欢的人数是45人;体育游戏进入课堂后, 人数则增加到了90人, 呈现出成倍增长的态势。其所占比例, 更是从不足总人数的1/3, 增加到超过总人数的1/2.由此可见, 通过体育游戏的融入来指引学生, 能够有效地增强其兴趣和积极性。体育是大家共同的.爱好, 中学教学中, 体育课的设置, 其主要目的是教授学生参与到体育中去的意识和技巧, 传统体育课主要是以机械授课的方式进行的。然而中学生并不是天生就喜爱体育课的, 事实证明他们对只是单纯以讲授课程、锻炼身体为目标的现行体育教学存在很大的反感, 甚至厌恶。中学阶段的青年, 叛逆性很强, 心理上需求新奇、刺激、轻松、活跃, 而游戏所给予的愉快和乐趣, 是一种天然的学习诱因。所以, 将体育游戏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增强课堂感染力, 创建一个更加放松、更具有乐趣的环境,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 促使其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 学习体育精神, 最大可能地满足中学生的需求, 推动体育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以及体育灵魂与社会的融合。

2.3 传统教学方法与游戏教学方法的对比

调查显示, 认为传统教学方法好的仅有41人, 占25.6%, 比例相对较小。根据统计学原理可以推断出, 整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游戏教学的比例有可能会更低。而认为游戏教学方法好的有119人, 占74.4%.两者差距很大。这说明, 学生对体育游戏教学的期望度还是很高的, 都盼望能够在不远的将来, 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发生变化, 使大家更有兴趣、更加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锻炼身体, 增强自己终身体育的意识。

2.4 体育游戏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能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 体育游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中学生情感问题最广泛的表现是郁闷, 而游戏则成了其情感发泄的有效方法。其中, 当中学生产生郁闷情绪时, 最多的选择便是体育游戏, 占48.7%.其次, 选择娱乐游戏的人占31.3%;而选择其他游戏的人仅占20%.由此可见, 体育游戏成为了其情感释放选择最多的手段。由于体育游戏能够最直接地使学生们的身体产生反应, 从而使其内心的情绪得到释放和缓解, 因此, 在课堂中融入体育游戏, 能够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体育游戏的特性主要包括教育性、娱乐性、竞技性、趣味性, 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体育游戏还能够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完善体育教学组织, 提高体育的教学质量。

通过调查与分析得出, 把体育游戏融入到中学体育课堂中后, 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体育课的热身活动也从原来枯燥无味的跑步变成了更加有趣的体育游戏, 对体育课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对体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增强了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学生解决了不愿意上体育课或怕上体育课的问题, 这是在以往传统体育教学中所没有的。

体育游戏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不追求个人成绩, 而注重团队利益, 增强了同学之间的配合和默契。同时, 也能使学生养成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的意志品质。改善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强调自我意识的错误思想。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 为以后步入社会提供帮助,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2 建议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选择对体育教学有意义且能够辅助教学的体育游戏, 这样可以保持课堂快乐的氛围, 提高体育的趣味性, 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任务。

表1 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体育游戏进课堂前)

表2 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体育游戏进课堂后)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时, 体育教师要向学生进行相应的讲解和示范, 使学生能够掌握游戏的内容。保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相同的机会参与, 保持体育游戏的公正和公平。

为了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内容以及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在组织游戏时要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等因素进行分析, 根据教学的内容制定具体的游戏。练习强度不宜过大也不能太低。比如, 课前利用负荷强度较低的体育游戏, 可以起到热身的效果。而在教学的主要部分应采用运动量相对强一点的游戏, 可以让学生体会教学内容, 逐步掌握动作要领。

参考文献

[1]贺天津。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1) .

[2]杨淑丽。体育教学与体育游戏[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4]吴胜平。浅析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 .

散打课程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第3篇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来说的, 也称为潜在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间接存在于学校、学生学习生活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对教学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重要课程资源。比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 除了教材之外, 各种音乐活动、音乐场地和设施的建设、音乐教学的情境、校园音乐文化氛围等, 同样能够对音乐教学和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以其就是隐性课程资源。

二中学音乐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应用

1. 利用隐性课程资源改变音乐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一个脏乱不堪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其效率必然是低下的。”特别是对音乐的学习, 其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 更需要有一个切题的、优雅的教学环境。而在这个环境的构建中, 隐性音乐资源则可以大展身手。

比如音乐道具的摆放。进入音乐教室后, 如果看到钢琴和其他乐器都摆放得井然有序, 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庄重之感, 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感和震撼, 并对即将到来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又比如墙壁的布置。一所优秀的学校, 其每一面墙壁都是会说话的。作为音乐教室来说, 也应该有自己的墙壁文化。教师可以在墙壁上贴上一些音乐家的头像, 并附上简要的介绍;也可以贴上一些乐器的照片, 如单簧管、大提琴以及常见的民族乐器等, 并对乐器名字进行标记。学生每次上音乐课, 都会看到这些图像, 且图像是不断更新的, 这就使他们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中习得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看出, 通过对隐性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 能够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和谐的, 学生的学习情绪是饱满的, 教学效率也较之以往有着明显的提升。而如果教师不注重这些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则体现不出音乐独有的价值和魅力, 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无从谈起。

2. 利用隐性音乐资源营造音乐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这个家的氛围, 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而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也正是通过音乐文化氛围的营造, 来促进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升。在这方面, 课堂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对有限的, 而隐性课程资源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比如一场音乐活动的举办, 就可以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学校可以效仿当下备受中学生喜欢的音乐选秀类节目, 举办校园歌唱或器乐大赛, 比赛面向全体学生, 从海选开始, 经过层层选拔后评出最后的总冠军, 并对获奖者予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并利用学校的宣传栏、网站等对赛程进行全面报道。一次比赛过后, 既能够使参赛者得到锻炼, 还能够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一股热潮, 很多学生都在不自觉地哼唱着一些歌曲, 这正是活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是无处不在的, 由此形成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并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张弛有度、生动、活泼, 使校园显现出一片蓬勃、欣欣尚荣的新面貌。

3. 利用隐性课程资源转变音乐学习方式

隐性课程资源是具有一定自主性的, 因为其既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 也没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所以能够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去探索和建构。如果能够利用这种自主性特征, 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则不但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更能让学生掌握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这对于他们一生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

比如“春之声”这个单元中,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 就是对作品的讲解和鉴赏。但是如果能够认识到隐性课程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给学生以更多探索和求知的机会, 则会获得完全不同的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中, 就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搜集和春天相关的音乐作品, 器乐、声乐均可。很多学生借助于网络, 找到了施特劳斯的《春之祭》、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歌曲《春天在哪里》《北国之春》以及民乐曲《春江花月夜》等等, 大大出乎笔者的预料。通过这种主动的探索, 既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丰富, 同样也获得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将“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 真正体现出了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体验、探究等理念。

综上所述, 近年来,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 课堂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 教材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很多隐性教育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也得到了凸显。所以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来说, 也应该真正从本质上领会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 特别是对无处不在的隐性资源有充分的重视, 以灵活的方式和方法, 使其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其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愿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挥动起这双“隐形的翅膀”, 带着我们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冯海伦、李宏龙.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J].教育探索, 2006 (12)

散打课程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第4篇

摘 要 田径运动是一切运动项目的基础,练习田径运动能够提高人体力量、速度、反应、爆发力等各项身体素质,虽然练习田径运动项目能够提高人体各项身体素质,但田径技能练习时动作单一、重复性强,且枯燥乏味,使得很多参与体育锻炼的人不愿意参加田径运动,甚至逃避,如何提高田径运动的学习兴趣,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体育游戏的运用角度来探讨提高田径运动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 体育游戏 田径教学 运用

一、田径教学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尴尬状况

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人体的青春发育期,心理特征上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对事物认识不够深入,三分钟的热度,尤其是对于枯燥乏味的单一动作、重复性动作练习,往往产生逃避心理;神经系统也未发育完善,兴奋与抑制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兴奋更多地大于抑制,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神经疲劳。

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关注程度很低,几乎很少有人参与其中,他们更多地喜欢那些技巧多样、技术多变的运动项目,形成了遇到田径课堂无人问津、无人参与的尴尬局面。更有甚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取消学生长跑项目活动,从5000米减到3000米,从3000米又减到1000米,早操活动也很难维持,究竟原因何在?是长跑项目太长,还是学生体质下降,或是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不复存在?多年的研究证明,长跑项目,尤其是有氧耐力跑项目,是非常有利于增强人体心肺功能,增加免疫力,还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有效练习途径。

二、体育游戏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游戏规则而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增强体质、热身活动、辅助练习等目的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随着,人们对体育游戏认识的不断深入,体育游戏逐渐系统化、课程化。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实际需要,把体育游戏的加入到体育课程教学中来,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体育游戏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在身体素质练习中,一味地让学生重复性地做单一动作,往往使他们产生厌倦心理。但是,如果把这些单一动作加入到游戏当中来,学生不仅练习了动作,还增强了体质。其次,在很多练习课程基本学习内容之前,根据所要学习的技术特点,安排体育游戏的内容,能够达到热身活动的效果,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慢跑热身,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第三,根据章节课堂学习内容,把单独的一个动作融入到游戏中来,让学生提前感知所学技术动作,在后面基本内容练习中会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效果。

三、体育游戏在田径教学中的运用

在中学田径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在田径教学中加入游戏的成分,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积极性,还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教学目标。

在每节课开始之前,准备活动部分,一般教学安排都是要进行热身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位学生思想进入状态,机体开始产生运动知觉,逐步提高人体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使学生逐步进入练习状态。内容安排上都是以绕场慢跑、徒手操活动为主,久而久之,学生开始产生惰性、敷衍,甚至不参与准备活动,但是安排体育游戏在热身活动当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喊数抱团——让大家围成一个圈慢跑起来,当学生听到一个数字时,立刻就让几个学生按照数字的要求组合起来,反应迟缓的学生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个游戏不仅让每一位学生跑动起来,还提高了他们课题的注意力。又如跳绳接力——用两个人摇大绳,其他同学依次跳过大绳,失误者来接替摇绳者。

在练习耐力性长跑项目时,如果一味地按照长度和圈数的要求,逼着学生绕着田径场一圈圈的跑,最终的结果会让越跑越恐惧,越跑越厌倦,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如果利用追逐游戏和耐力性游戏来作为练习,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例如:贴烧饼游戏——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围成一个圈,一个学生在圈的外围跑,另一名同学不受限制去追逐,抓到之后,互换角色,而如果被追的学生不想跑到话,可以站(贴)到任意一组的最前面,让该组最后一名学生继续游戏。又如拉网捕鱼游戏不仅考验学生耐力,还考验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在练习短跑项目和下肢爆发的课程中,在技术动作传授之后,安排30米、50米冲刺练习,估计没练习多久,学生就厌倦了,如果安排趣味性接力赛,让学生感受到激烈的竞争带来强烈刺激的同时,达到了练习目的。例如:20米接力赛——把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持接力棒,进行接力,输的小组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总之,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内容于田径教学当中,中学体育课程田径教学的状况将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 王刚.浅谈体育游戏在田径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12).

[2] 佘国林.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1).

[3] 樊玉杰.体育游戏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 徐吉祥.体育游戏在田径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09(7).

[5] 孙轼.体育游戏在田经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09(11).

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第5篇

德育内涵非常广泛,涵盖学生劳动、品格、爱心、自立、理想、人格、集体、人生观、世界观、社会公德等多项内容,涉及家庭、学校、社区各个领域,不能不说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我们必须在“以人为本,以一切学生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发挥各个层次的功能。因此,德育教育已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重点,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及任务

理论上讲,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有人把心理健康归为德育。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中学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及任务是:

1.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2.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

3.良好风气、互助互爱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

4.集体主义、纪律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

5.文明道德教育: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6.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意志品质教育:爱护体育场地器材,积极打扫体育场地卫生。勇敢坚毅,吃苦耐劳,自尊自强。

二、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所以,每个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中,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球类、游戏、拔河等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德,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校园集体舞是美育和体育的相互B透,但不像竞技体育那样激烈,既可以建立学生友谊、锻炼身体,又能提高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确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一个人的陋习有时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相反,好的习惯则会为人生增色。正如严谨务实的习惯能使人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待人真诚的习惯能使人多几个真正的朋友和一份心灵的宁静,待事豁达的习惯能使人乐观向上……,同时,正是一些生活细微之处的习惯展示着一个人的素质。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的活动。通过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请原谅”等礼貌用语告别陋习。告别陋习是自尊、自爱的表现,更是对他人、对集体的尊重和爱护。

五、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队列队形练习,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通过发挥体育积极分子骨干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课堂最后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六、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例如:比赛时有同学认为裁判不公当场退出比赛,马上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要求学生要尊重裁判、服从裁判,以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健康成长。

七、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其次要言行一致。再则,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极为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不能幻想以一个统一的标准“修理”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重要的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八、以学校举行的大型活动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学校举行的诸如运动会、篮球对抗赛中,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凝聚力,把他们团结合作、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在赛场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应教育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的精神不要只停留在赛场上,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还应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点怨恨,让我们的班级、校园更加和谐。

总之,体育学科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强身健体。体育老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发掘,从体育本身的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要寓德育于正常的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在上体育课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德育教育,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张世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镜流.李树珍.心理学导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散打课程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第6篇

农村中学在硬软件环境上都和城市中学存在明显区别,尤其是对体育课而言,各种体育器材匮乏是摆在农村中学体育课堂的首要难题。阳光体育号召体育课堂不断进行改革,吸引学生走出教室,走进阳光,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不断提升人格品质。

一、当前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师资力量匮乏

对农村中学而言,其教学环境条件较差,导致年轻教师纷纷逃离农村中学。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通过走访调查福建某县农村中学发现,任教三年以内的教师,调离率达到了惊人的59%,其中年轻教师近八成。这一现象导致农村中学教师资源流失加剧,给课堂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体育需要进行大量运动,由年轻教师担任较合适。在年轻教师不断流失的背景下,农村体育教学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并且情况在不断严重。

除去人员流失之外,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还表现在教师学习层次水平较低。根据调查结果,福建某县的农村中学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不到40%,大部分教师都是专科学历。这就导致农村体育教学在理念和方法上和城市中学存在差距。

(二)体育设施缺乏

体育课和其他课程主要依赖书本进行教学不同,需要依靠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进行教学,比如足球、篮球等。不论是足球还是篮球,都需要场地才能进行正式教学。但是,对农村中学而言,由于办学经费十分有限,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场地建设。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在福建某县的农村中学,具有足球场地的学校占比不到5%,具有塑胶篮球场的学校不到30%,具有20台以上标准乒乓球桌的学校不到55%.由此不难看出,对这些十分大众的体育项目,农村中学的相关设施十分缺乏。对一些小众的冷门体育项目,如网球、手球等,农村中学几乎没有相关设施。体育设施缺乏,不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而且无法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技巧,对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体育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内容单一是农村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客观问题,其和师资力量、体育设施都具有极其紧密的关联。可以说,师资力量的单薄和体育设施的缺乏导致了教学内容单一。从师资方面而言,教师的水平和数量都不能符合农村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这就导致现有体育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升级和开发,从而致使教学内容刻板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体育设施方面而言,由于各种器材匮乏,教师没有展开其他体育项目的途径,导致教学内容只能围绕现有的体育设施展开构建。

二、阳光体育运动在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

根据对福建某县农村体育教学情况的调研结果不难看出,存在的许多问题虽然是由外部环境条件引起的,但是可以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进行深入剖析。根据阳光体育运动的定义可以得知,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但是并没有限定体育项目或是方法。基于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运用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出更多的体育教学内容。

比如,篮球场是农村中学基本都有的体育运动场地,不过部分中学已经建设了塑胶场地,而部分学校还是水泥场地。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篮球场地实际条件,对篮球运动进行开发创新,通过转变规则等形式创造出适宜大部分学生参与的体育运动。

(二)针对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中学生的特点十分明显,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需要根据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学生特点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就生理方面而言,根据福建中小学生体质调查结果显示,三明和宁德的`中学生体质合格率达到87%以上,而厦门、莆田不到83%,其中的差异就是对学生特点的考量。就心理方面而言,即指教学内容设计需符合学生兴趣。

比如,足球是不少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但是限于场地条件,农村中学根本无法良好地展开足球教学。结合学生喜欢跑跳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带球跑步的运动项目,即带球绕操场跑步,并在跑步的过程中进行传射练习。通过这样一种符合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当中,提高农村体育教学效果。

(三)加大农村体育教学经费投入

中学教育经费主要依赖于政府部门财政拨款,对农村中学而言,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其展开阳光体育运动的一大阻碍。因此,政府部分需要加大农村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在政策制度上对农村中学进行一定倾斜。通过加大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经费投入,可以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可以通过教育经费适当增加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以此吸引年轻的体育教师能够留在农村中学任教,为农村中学构建一支年轻的体育教师队伍。其次,利用教育经费建设基础体育场地,购入一定量的体育设施,以便体育课程设计能够有更多选择。只有通过教育经费在师资和教学设施这两个方面加强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水平,从而确保阳光体育运动得到落实。

三、结束语

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重大,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虽然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只要认清这些问题,并切实采取有效办法改善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在课堂中融入阳光体育运动,势必可以起到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绍鹏。初中体育课堂深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8:101+103.

[2]王艳,王冬冬。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湖南省农村中学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09:89-92.

散打课程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第7篇

摘要: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德育渗透功能的内涵、德育渗透的意义,重点探究了德育渗透功能在实际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德育;中学体育;渗透;应用

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不仅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而且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由此可见,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德育渗透功能的内涵和意义

(一)内涵

德育的内涵较广泛,具有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之分。广义上的德育,即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等方面所接受的目的性影响;狭义上的德育,即指单方面的学校教育。受教育者在道德方面受教育者有方向、有计划的影响,进而在规范道德意识的影响下,开展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德育渗透,具体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强不息教育、强大内心教育以及竞争意识教育等五方面的的渗透。德育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完善人格功能、人际交往功能、生活功能以及社会功能[1]。

(二)意义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功能,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由于体育科目贯穿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并且体育科目开设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久,进而中学阶段渗透德育于体育教学中,能够确保学生接受到连续性的德育教育,能够加强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多样性的体育活动中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游戏,适当的进行德育渗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体育练习。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主动进行体育学习,在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同时,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目的。

二、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德育

中学体育教学科目具有集体性、实践性、自由性以及竞争性等基本特点。由于目前大部分中学生在家庭中属于独生子女,学生的分享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较弱,进而在中学体育这样的集体学习中,会经常出现独立活动、分散活动的现象。因此,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适当渗透德育的美育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巧妙渗透美育功能,即通过多样性的肢体活动和优美的肢体动作使学生对美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具体,进而有利于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同时,在丰富体育素材的基础上,能够加强学生对体育动作的完善和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美能力[2]。

(二)结合学生特点渗透德育

由于中学阶段学生在家庭背景、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不同,进而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功能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仔细观察学生在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过程。例如,中学阶段的女同学在进行体育练习时,由于个别体育动作难度较大、体育动作较复杂,进而女同学会觉得体育动作乏味,进而会对体育练习产生抵触的学习心理,这时体育老师首先要对女同学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使女同学意识到体育动作的重要性和作用。与此同时,老师要采取鼓励性评价,全面调动女同学参与体育动作练习的积极性。此外,体育老师还要根据学生学习体育的差异性,实施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即因材施教。例如,对于班级内体育学习热情较高、体育成绩较好的同学,老师要适当的提高体育练习难度,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对于体育学习兴趣较低、体育成绩较差的同学,老师要设置难度较小的体育练习目标,进而树立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参照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而实现德育渗透的良好教学目的。例如,在进行长跑体育练习时,大多数学生对长跑存在片面认识,学生认为长跑是一项枯燥的体育项目,进而报名参加长跑的`学生数量极少。实际上,长跑体育项目是一项考验学生耐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体育活动,对于锻炼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实际的长跑体育练习时,老师要为学生介绍长跑运动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跑体育运动,进而使学生在参加长跑运动中勇于挑战自我、树立强大的学习心理。

(四)结合教师素质渗透德育

要想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体育老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因为只要老师自身的素质得到了强化,在实际的德育渗透教学中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体育老师不仅要注重自身的仪容仪表,还有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职业魅力。进而在渗透德育功能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德育功能的良好渗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而且能够全面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由此可见,渗透德育功能于中学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事业迈向新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1]秦海生.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2,04:141-142.

[2]步正.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好德育渗透功能[J].科技资讯,2012,22:199.

散打课程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第8篇

1 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1 缓解教学场地器材的不足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 2010年有51万所学校, 培育着2.6亿学生。目前, 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据估算,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场地器材配置符合国家标准的学校不到50%[1], 高校在急速扩招的形式下也出现教学场地器材资源的严重不足。重视和提高学校已有体育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挖掘和运用体育课程教学资源, 将是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发的网络课程, 提供了无限共享、非冲突性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缓解体育教学硬件的不足。

1.2 弥补体育文化知识的缺失

体育文化育人是当今高校体育发展的方向, 这是根据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点, 以及高校体育的特定功能和地位决定的。当今社会, 在学生的健康危机中, 体育文化的薄弱是其中原因。调查显示,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际中, 87.31%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课注重于专项技能及素质练习, 而忽视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53.71%的大学生认为体育理论内容实际学习学时数少于国家标准 (应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 , 每学期约4学时及内容注重于各专项知识 (缺乏社会适应类、运动处方、运动营养等对“终身”体育理念养成有促进作用的内容) 是高质量教育的严重制约因素[2]。实际上, 在当代国民教育体制中, 高校体育是在学前和中小学体育基础上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既是中小学体育在时间、空间上的延续、拓展, 又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阶段, 因而, 高校体育的健康课程教学, 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提升人文素养。

1.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体育锻炼在方法手段、项目选择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针对性, 而体育锻炼效果的差异又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命的增益或衰减。然而, 知识爆炸已经使学校课程不可能涵盖到所有的重要知识成果, 因此, 培养终身体育能力, 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显得更加重要。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为网络教育资源, 网路教育资源中与体育有关的称之为网络体育教育资源, 包括体育文化知识、体育技术、体育比赛等视屏及音响。合理运用体育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学生根据自己的对教师传授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加以课后学习和补充, 既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开阔学生视野, 且能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利用网络资源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 在交互过程中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进行有效的知识构建, 不仅能够保证学生顺利完成现阶段的各项学习任务, 还能够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培养体育能力, 为其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4 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纵观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 可以说, 体育课程在目标预设、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中, 总体上缺少艺术的把握。比如, 单一风格的体育课造成学生的体育课审美疲劳。假如说技术性是课程运行的供能系统, 那么, 艺术性就是为供能系统提供各种代谢的酶和激素[3]。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给人在视听觉上产生冲击, 点燃课程激情。正如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鼓励, 唤醒, 鼓舞背景音乐《Say you say me》中的say it together (大家一起来) 、believe in who you are (相信你自己) 。近期风靡校园的《江南style》和《最炫民族风》, 成为学生锻炼的正能量, 就与此相关。

2 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条件

任何技术的运用都是一个历史的、空间的过程, 不论是简单的直接产生于生产、生活中的单一技术, 还是源自科学研究的积累的复杂技术, 其运用和实施都会有一定的情景。当代体育教育对网络技术的运用, 同样需要一定的条件。

2.1 观念层面的解放与突破

观念的更新甚至突破, 是一项新的技术能否得以实施的首要条件。目前, 从国家政策上看, 以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代的主流意识。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强调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 加快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全面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国家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努力形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实质上, 很多地区也已实现或基本实现上述目标, 有的也正在启动类似的建设项目。这说明, 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有了国家意志和大众观念特别是学校观念的支持基础。

2.2 教学设施与师资队伍建设

迄今为止, 各高校通过购买、自建、租赁等方式, 已经建设了包括数字图书馆、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等在内的大量数字化资源, 成为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和实施的前提条件。而且, 体育信息资源特点体现在内容、形式、效用三个方面, 其内容包括信息资源海量化、种类多样化、分布分散化;形式上不仅集中了语言、非语言两类符号, 还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 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同一件事情;效用方面有共享性、实效性、交互性特征。因此, 网络教育技术是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是一个发展契机[4]。这就要求有一支勇于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的师资队伍。此外, 还需要有精品或集成体的示范。近年来, 国家、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为此已投入了很大的物力和财力, 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力实施“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 为网络技术的运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 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正在为体育教育的改革拓展了新的视野, 带来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各高等院校也在充分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方便、更广阔的体育课程学习, 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 主要应选择适当的途径, 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3.1 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

高等学校的课程教学制度、教师工作激励机制的建设, 是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得以充分运用和实施的重要途径。要保障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利用网络资源, 以促进学习的意识, 激发学生使用动机, 需要安排和设置体育网络课程, 让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 加深学生对运动技术的理解以提高学生运动实践能力, 提升体育教学的艺术性与效率。同时, 教师对网络技术运用的工作热情, 也是需要制度保障的。当前, 国家层面正在力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校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情况, 体现了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这也就是说, 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制度的创新与实施, 将成为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重要途径。

3.2 教师专业提升与课堂教学改革

在学校制度特别是课程教学制度改革创新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和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可以实现网络技术运用的目标。体育课程教学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 通过对运动技术的学习促进体质的增强。在运动技术的教学中, 根据运动项目选择的不同, 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 像有的项目动作是可以通过老师的教学示范学生能清晰的了解学习, 而有些动作是不能分解示范,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某一重要环节借助多媒体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能收到好的效果, 利于在学习背越式跳高和跳远技术我们可以借助优秀运动员的动作做慢放、回放讲解, 使学生有完整而详细的了解;在对项目教学的过程中选用某些专业运动员的比赛视屏观看, 学生从中感受运动美, 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武术、健美操类等套路教学前, 对所教的套路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以完整的概念,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总之, 在运动技术类教学中适时利用网络资源, 对教师专业提升和课堂教学改革, 进而实现网络技术的充分运用, 都是有益的。

体育知识内容丰富, 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文化和历史及基本知识, 有各种锻炼方法和体育游戏知, 有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和比赛知识, 以及体育运动的科学知识、各种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实用操作性知识、各种运动的礼仪知识等等。毛振明教授将这些知识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用不着在课堂中传授的, 其中一部分就是借助网络学生在现在或将来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 另一类是必须在体育课中传授的知识, 其中与学生终身体育生活和体育锻炼关联度高的那些知识, 应具备专业性的知识等, 知识点涵盖面广。因此, 需要教师有自己的观点, 且能够较好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关的知识有序的排列, 利用大学城达成和学生互动的平台, 并通过学生来访及留言了解学生学习动态, 扩大教学时空。

3.3 学生自主对网络资源的辅助运用

目前, 社会和校园的网络资源较多, 但总体上看其利用不高、不适。较多的利用主要是从事与网友进行互动、在网上看大片、玩游戏和听音乐, 淘宝购物等, 只有少部分学生浏览体育网络资源以用于学习。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来说, 他们的体育课程学习通常习惯于老师示范讲解—学生练习—老师纠错—集中讲解的单一化的课程学习模式。这就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网络资源, 宣传网络资源的价值, 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利用资源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出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的目标, 并通过任务驱动等措施促使学生去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激发学生使用动机, 而且需要学生自主运用校园网络, 甚至社会网络资源,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使网络资源真正应用于教学,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摘要:网络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目前在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与实施已开始起步, 既缓解了高校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的不足, 弥补了体育文化知识的缺失, 又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增强了体育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从现实和未来看, 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能否得到充分运用, 需要观念层面的解放与突破, 加强教学设施与师资队伍建设。网络技术运用的主要途径, 一是进行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 二是教师专业提升与课堂教学改革, 三是学生个体或群体自主对网络资源的辅助运用。

关键词:网络技术,教师专业提升,体育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孔洁.基于信息化CAI课件与体育教学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 (3) :132-133.

[2]苏树斌.美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对我们的启示[J].体育学刊, 2013, (2) :58-61.

[4]何劲鹏, 杨伟群.体育课程风格艺术性的缺失与创作[J].体育学刊, 2013, (4) :83-86.

[5]赵世杰.网络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5, (5) .

体育游戏在高校散打教学中的运用 第9篇

[关键词]体育游戏;高校;散打教学

一、散打训练中游戏运用现状

目前的散打训练中,训练课一般都是在准备活动中安排跑步、压腿、踢腿,然后是基本动作练习,基本拳法、腿法、拳腿组合练习,然后就是学习动作,多年来散打训练一直重复这样的模式,很少运用体育游戏,学生长期在这种训练模式下,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在教练没有安排准备活动的情况下就知道怎么去做,所以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不高,没有训练的积极性。

二、体育游戏在散打教学中的作用

1.体育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能。体育游戏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体育教学手段,它对身体具有比较全面的锻炼效果。学生在参加体育游戏的过程中都是出于他们的直接动机,为了体验有趣的游戏过程,参加游戏是他们自觉自愿的行动,这种自觉自愿的行动能发挥他们最大的能动性。同时体育游戏形式活泼,在寓教于乐的气氛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跑、跳、钻、灵敏性等身体素质。因此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既能体验散打教学的乐趣,又能增强身体素质。

2.体育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体育游戏与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练员在散打教学中安排体育游戏,采用对抗竞争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机智、勇敢、顽强等优良品德。在体育游戏中学生要执行规则和服从裁判,有利于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在体育游戏中,教练员应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有高度的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

3.体育游戏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散打比赛不仅是体力的竞赛,而且是智力的竞争。体育游戏的内容复杂,游戏的动作、条件、环境经常变化,能使学生的创造力、认识能力、接受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促进智力发展。如“背人接力跑”、“算术接力跑”、“各种形式抱人接力跑”比普通跑步更具趣味性,可发挥学生的思维、应变和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在训练教练员可安排对抗性游戏,如“角斗士游戏”、“橄榄球”等集体竞赛游戏,个人或集体要战胜对手,就要选择最佳合作方案,采用更加有效的动作完成游戏,从而能提高判断反应能力。

4.体育游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游戏是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的,对于启发参与者的思维,提高参与者的创造能力,培养参与者的活泼愉快的个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游戏过程中,人能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忧虑,缓解心理压力,调节精神,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游戏练习本身的新奇、激烈、紧张也会给参与者带来愉快的欢笑。在游戏中胜利了,参与者就会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在精神上获得一种满足的快感。

三、体育游戏在高校散打教学中的运用

散打运动对选手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同时需要选手具有较好的柔韧性、灵敏性、爆发力、速度以及良好的耐力素质。对于一般大学生而言,这些身体素质则相对较差,学习散打可以很好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

1.提高灵敏性。灵敏性对于散打选手来说非常重要。体育游戏“摸肩”是两名选手参与的游戏,要求两名选手成格斗式站立,结合散打步法用手快速接触对方的肩部,接触到一次则胜利一次,获胜多的一方则为胜利者;“打手背”是游戏者双方站立双手平放,一方在下一方在上,在下的一方把握时机双手同时击打对方的手背,打到一次则判胜利一次,被打的一方则在对方击打自己手背的同时快速抽开,使对方打不到自己的手背。

通过在体育课堂上引入摸肩、打手背等灵敏性体育游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灵敏性,对于提高散打专项教学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2.发展柔韧性。良好的柔韧性是快速协调完成动作的保障。体育游戏“一字阵”、“钻人桥”则是分别发展学生的腿部和腰部柔韧性的体育游戏。在“一字阵”游戏过程中,组织同学进行分组,每组人数均等,每组的同学进行劈叉并连接到一起,看那组的同学劈叉的距离长,决出相应的胜者,对于失败的一方进行相应的惩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动力。“钻人桥”游戏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组,分组完成后每个同学间隔1米左右进行下腰,最后的一名同学从人桥下依次钻过去,每名同学轮流一次。

通过在高校散打课堂上引入“一字阵”和“钻人桥”等发展柔韧性的体育游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同时也可以激發学生锻炼的兴趣,从而解决柔韧训练的枯燥无味。

3.发展上肢力量。上肢力量在散打项目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上肢力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选手的出拳速度和力量,同时也影响到选手的接腿效果和摔法的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上肢力量的练习。体育游戏“长臂猿云梯”则是借助云梯进行锻炼,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从云梯的一端出发,双手抓住云梯,双手依次交替前进。

体育游戏“长臂猿云梯”等是锻炼上肢力量的练习方法,在教学中采用这样的方法来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比单纯的俯卧撑等方法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

4.发展下肢力量。下肢力量在散打项目中非常重要,下肢力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腿法动作的速度和力量,同时也对步法的灵活性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腿部力量的锻炼,锻炼腿部力量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跳换弹腿比赛就能很好地锻炼下肢力量。

跳换弹腿比赛是要先把学生分成两组,面对面手拉手成两排站立,然后右腿下蹲,左腿向前伸直,教师发出口令后两人同时蹲跳左右弹腿互换,坚持次数多的协调者为胜方。

5.提升抱摔能力。摔法是散打项目的主要技术之一,在散打项目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应特别重视摔法的练习。拔腰是撒拉族、回族等民族人民劳动之余的娱乐活动,经常参与此游戏可以发展学生的抱摔能力、下肢支撑力、爆发力、身体的灵活性及提高其智能,培养战胜对手的意志品质。

体育游戏拔腰开始前,先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两两进行比赛。游戏时两人相互搂抱对方的腰部在一起。弯背屈膝,用力把对方拔起。当对方的双脚离地者判输一次,游戏采取三局两胜制,直至每个队的最后一名队员决出胜负,获胜多的一队取胜。

四、体育游戏在散打教学应用中应注意问题

1.要强调组织性、纪律性

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游戏的全过程。要强调组织纪律性,运用游戏方法时,要强调执行规则的自觉性。如分队、分组后,要迅速将队伍排列整齐,按指定的方法和规则进行游戏。特别是跑动中进行的游戏,如不依次或不按规则进行,就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或造成混乱局面。

2.注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任何游戏都必须防止伤害事故。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一般都是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或组织不严密、或思想上不重视而引起的。因此,必须从思想高度上重视并相应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

五、结语

轻松活泼、自觉主动、饶有趣味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完成散打教学的重要前提之一,教练员在散打教学中有目的穿插运用游戏的练习形式是必要的;散打运动的规则提供了游戏的方法,教练员充分利用散打规则、斗志斗勇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游戏可达到教学和游戏的双重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散打训练课中游戏的运用要有健康性、针对性、科学性、严格性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李士英.散打技术分类及其应用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

[2]刘智丽,李林.体育基础项目实用游戏[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散打课程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第10篇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准备、进行和评价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准备

合作式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双方做充分细致的准备。这种案例教学直接面向教育实践,具有高度的生成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进一步掌握好知识的深度、广度、高度,在上课之前,要提前做好知识储备,理清教育理论和教育案例的关系,提前设计好学生的讨论题和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要有合作精神,有案例学习的意识,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上课之前还要熟悉案例,阅读相关资料,保持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进行

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进行强调教育理论的学习,在进行独立教学的同时要与其他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要创造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场所,引导其进行小组讨论,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指导、改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合作式案例教学评价目标的两个依据:一是能够掌握通过合作学习对教育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得出的教育理论,培养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及创新能力。其次,要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教育课程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因此,评价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教育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对师生起到激励、引导、发展的作用。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

合作式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教育案例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仅靠个人的思考是不能充分领悟的,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才能解决。但是如果教师选用的案例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那么,按照合作式案例教学的集体讨论方法教学则没有多大意义,反而会迷惑学生,影响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浪费教学时间,降低教学的效率。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是非匀速教学

不同于以往普通的课程教学,合作式案例教学是非匀速教学,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在合作式案例教学过程中,一个复杂开放的教学案例几乎可以用来解释所有需要学习的教育理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很好地掌握运用这种方式,才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进度,教学效率也能得到保证。

(三)教师的组织是个体知识向教育理论转化的关键

合作式案例教学首先是学生对教学案例的个体体验,然后经小组讨论,个体知识进一步深化,形成组内知识,最后由教师总结并结合书本知识生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理论知识。其中教师的组织在个体知识向理论知识的转化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教师的点评、总结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育理论,是一种鼓励启发式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系统化、理论化地理解教育理论。

三、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作用

(一)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理论

教师讲解理论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导致学生觉得教育理论是无趣的。合作式案例教学通过日常教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使教育理论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让学生对教育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也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

(二)利于教育案例和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

合作式教育案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开放性,给予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和研究空间,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对案例进行深刻的分析总结,将教育案例和理论自然结合,深化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

四、结束语

上一篇:一级建造师精华下一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