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得东风好扬帆 优质护理谱新篇

2024-07-16

借得东风好扬帆 优质护理谱新篇(精选3篇)

借得东风好扬帆 优质护理谱新篇 第1篇

努力做好病房管理,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护理部举行病房“五常法”管理现场会

为贯彻落实省、市“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及“创建卫生城市”的工作方案,11月9日上午,护理部在本季度获得病房“五常法”管理流动红旗的胃肠外科举行了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受护理部王主任委托,会议由护理部岳利群副主任主持,全院各临床科室护士长参加。会议先由胃肠外科护士长梁霞介绍了该病区如何做好病房“五常法”管理,护士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优质、满意的就医环境的经验。岳利群副主任肯定了该病区开展“五常法”管理方面的成效,要求全院护士长结合湛江市“创建卫生城市”的目标,把病房管理工作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认真落实。随后护士长们观摩了胃肠外科各室及病房管理。通过本次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及学习,使护长们受益匪浅,护士长们纷纷表示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病房“五常法”管理,为湛江市早日实现“卫生城市”而努力。

文/ 梁霞、李春霞

借得东风好扬帆 优质护理谱新篇 第2篇

虽然课程改革的迫切性早成为共识, 陶老先生在多年前提出的教育理论已被众所周知, 众多教育工作者努力践行其教育思想, 但现实中仍存在许多不容乐观的问题尚待解决, 需要我们乘着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的东风, 在实践中深刻领悟, 以期在教海扬帆远航。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 课程改革愈演愈烈, 各校收效却各不相同

虽然课程改革的呼声早已一浪高过一浪, 但具体到底怎么改, 改到什么程度,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理解各不相同, 做得更不一样, 甚至很多学校的课程改革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或者随意删减、更改课程, 或者添几节实验就认为是教学改革, 看着教师设置课程、看着教学设施设备设置课程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学过程仍然存在着课程之间不衔接的现象, 文化课和专业课, 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不能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 甚至相互脱节。

2. 教材的陈旧已不适应时代需求, 校本教材开发落不到实处

虽然很多学校早就着手校本教材研究和开发, 但由于现在教师的课务量足, 又忙于应付上面要求的各种材料, 很难真正集中精力埋头于教材的研究探索, 加上其他条件的限制, 所以课程开发仅处于初级阶段, 真正能用于实际教学的不多。

3. 理论课和实习课相割裂, 缺乏系统观念

虽然“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教学做合一”“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早就唱响, 学校也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的作用, 但很多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仍然将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得清清楚楚。在实际的教学中, 各课老师独立作战, 各人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缺乏全局眼光。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造成理论教学时的空洞和缺乏实用性、针对性。

4. 师资培训虚化, 再学习、再进修成为噱头

为了提高教改成效, “双师型”教师成为现代专业教师的能力体现, 也成为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依据之一, 各级教管部门举行了各级各类的培训进修活动。但部分学校为了适应此种形势, 出现了一个星期培训一批“高级工”, 十天半月造就一批“技师”的怪现象。有的教师“高级工”“技师”证在手, 可连机床的开关在哪都不知道。没有实际的技能, 各类证书的唯一作用就在于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各类材料, 而真正的教学得不到实际的改观, 仍然停留在口号上。

二、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教师要让学生在平时课堂上充分“动”起来, 增加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贯彻“行是知之始”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

1. 从思想改变做起, 实践陶公教育思想

(1) 化“劳心高尚, 劳力卑下”为“劳心劳力识真知”。在职业类学校, 专业技能的学习却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需要特别的训练实习。而因为古来有之的“劳心高尚, 劳力卑下”的观念, 大多数教师只愿意实施“口头教学”, 再加上实习一般时间长、强度高, 工科类教师大多不愿意去动手实际操作, 在教学中也没有足够的实践演示和实验证明, 造成理论和实践的割裂, 违背了“行是知之始”的认知规律。古人说:“书中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须躬行。”这种抛弃了行的知只能是肤浅的死记忆, 没有自身的实践体验, 这记忆也只能是临时的、短暂的, 不能被真正灵活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 特别在专业的学习中, 我们不仅要借助前人的经验, 更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 运用现代认知理论, 创设情景, 创造机会,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尽可能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劳心劳力”, 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和新技能, 更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 也在实践中真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化“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教师教得如何, 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 或者误解为只要教师教得好, 学生就必然学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 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 其实就是回归传统, 回归教育的真传统。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 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 静下心来, 真正回归传统, 从孔子学起, 从陶公学起, 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在实际教学中, 根据各课程的自身特点, 根据学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更快乐, 更成功。古人说:“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只有让学生掌握学的方法, 才能给学生学习的“金钥匙”。

2. 从教师自身做起实践陶公教育思想

我们一直说,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所以我们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怎样去做, 在做和学中体验快乐, 在做和学中收获知识和技能。对于一个问题, 不能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 而要给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的机会, 比如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测量、实验、比较、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 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在实践中感悟, 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 经过相类的经验, 发生相类的理想,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 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 解决别的问题。得到了这种经验理想, 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 求知识的归宿。

作为教师, 我们还要改变自己喜欢动嘴不愿动手的习惯。有的知识, 我们仅凭嘴巴粉笔, 学生很可能仍然无法理解或理解不透, 可是只要我们做个实验或示范, 学生很快就理解并记住了这些东西。

作为教师, 我们更要提高自己“做”的水平和能力。知识技能的更新很快, 教育理论也日益完善, 教师自身应该注意时刻与时俱进, 不论思想上还是动手实践水平都需要日益提高, 而不是仅仅搞各类证书装门面而已。要贯彻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思想, 首先从自身做起, 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学的方法, 然后根据学的方法进行教学, 这样在学、做、教的过程中提高自己, 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真正让学生按照认知规律, 掌握知识和技能。

3. 让学生在做中学, 真正实践陶公教育思想

学生学得怎么样是教师教得好坏的评定标准, 在实际教学中, 不仅需要关注教师怎么教, 更应关注学生怎么学。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达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目的, 只有让学生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 改变过去那种被动接受的形式, 改变过去只要看、听, 不动手的习惯, 让学生不仅动眼、动耳, 更动脑、动手, 在做中学, 应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技能, 在教师的指点下手脑并用, 去实践、发现、验证。因为有自己的切身体验, 在学习中就敢于质疑问难, 敢于实践求证, 敢于超越前人, 有向教师挑战的信心。这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从根本上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统一问题。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各不相谋的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 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 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重知必先重行, 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他让我们知道, 要做好教育, 还是得从做中开始, 在做中教, 在做中学, 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技能和学习的方法。

陶行知教育理论犹如奔流的长江, 推动着教育进行一次从未有过的远航, 让我们借助这东风, 开始新的征程, 相信一定会见到浩瀚的大海和鲜红的太阳。

参考文献

[1]李志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的现实意义[J].上海:科学教育, 2008年第3期

[2]朱红斌.做中学学中教教学做合一——《文学概论·创作论》教学谈[J].生活教育, 2007年第2期

[3]李晓宏.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探微[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

借得东风好扬帆 第3篇

其实,“罪魁祸首”不在课本的选材上,更多的原因在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过于单一,让学生体会不到每一课应有的魅力。传统意义上“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对他们来讲也实在是过于老套的。所以,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所必经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现在的高中教育正在推行新一轮的教材改革,针对语文来讲,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对语文教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改革,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呈现出以下特点:1)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强调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的拓宽、跨学科学习、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4)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上面所提到的4个教学特点要实现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的,比如:如何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如何共享教学资源?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他们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如何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力工具。

1)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传统教学方式在语文课程中强调听、说、读、写,这固然是学好语文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上略显不足。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中所发挥的作用将是全面的、系统的。

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的“儒道互补”这一单元为教学内容作了两节研究课,对这个课题进行初步思考和探索。

儒家文化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还比较容易,尤其是课本中所选的《论语》十则,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句,并且孔子的话语也较易懂,教学进程还比较顺利。但道家文化距离学生就比较远,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解释了半天,学生依然不知所以然。于是笔者就在网络上寻找道家文化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蔡志忠的漫画《老子说》《庄子说》进入笔者的视线。当妙趣横生的动漫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逍遥游》那么深奥的一篇文章,蔡志忠以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进行了解读。“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道家的观点都在动漫中通过流畅的画面、有趣的对话得到诠释。两节课下来,学生大呼“过瘾”,提问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也颇能说到点子上。

因此,信息技术以它的大容量、灵活性、共享性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的的确确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成为课堂空间得以延伸的“使者”。短短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要想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学效果必须向课堂之外延伸,而信息技术就可以起到这样一个桥梁的作用。

高二下学期语文选修教材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中选取了历代优秀的诗词及散文,文化意蕴非常深厚。如果学生能深入进去学习,对高考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如果只是教条地一节课分析一首诗,那基本上达不到什么效果。所以,在对这本教材的处理上,笔者就把课堂搬到了电教室,增加这本书的课外容量。每一节课之前,布置学习要求,让不同组的学生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对每一首诗的各种资料(诵读录音、作家及背景介绍、文本分析、诗人其他诗作选、有关评介等)进行整理,然后让他们把学习成果和体会集中起来,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上课时推荐代表进行演示。课堂上注重诗歌意境的生成,让学生反复听作品的录音,与优秀的朗读者一起来感受作者的喜与悲。课后,往往会要求学生仿写一首小诗,以回贴的方式,发表在素材库讨论区内。学生在讨论区内发表作业后,教师和其他同学马上可以浏览、发表评论,真正地把课堂的空间延伸到45分钟之外。

所以,信息技术手段作为一把有利的“剑”,需要教师对课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语文教学也才能真正地插上“羽翼”,最终真正让学生从中受益无穷。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第一职业高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借得东风好扬帆 优质护理谱新篇】相关文章:

风正好扬帆范文05-22

让理想扬帆起航08-25

风好正扬帆范文05-22

砥砺奋进扬帆起航07-10

领航中国扬帆奋进07-22

名师引领扬帆启航07-24

青春梦想扬帆起航07-25

为了明天扬帆起航08-03

为了梦想扬帆起航08-03

扬帆青春梦想启航08-10

上一篇:青铜葵花优秀学生读书笔记下一篇:最新公务用车使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