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开题文献综述

2024-06-03

论文开题文献综述(精选9篇)

论文开题文献综述 第1篇

选定课题后,一般需要撰写简短的开题报告,撰写开题报告类似于建筑施工前的设计方案,对所选课题的研究目标、方案等所有因素进行可行性论证,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 国际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和趋势研究 指导教师

学院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开题日期

要求:一、说明材料来源情况;

二、对课题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等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并作出简要评述;

三、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主张,阐述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四、字数要求2000字以上,可另附纸。

文献综述正文:

20世纪50年代以来,集装箱运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作为一种新型的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不仅实现了运输的高效化、信息化、门对门、而且改变了传统的货源组织方式和运输体系。

正是由于集装箱运输的诸多优点,使它成为近几十年来发展最快的运输方式。

世界集装箱海运量也从1975年仅1714万TEU,发展到2006年1亿1千700万TEU,以每年超过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

集装箱运输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有关集装箱运输的文献主要集中在阐述最近几年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现状和每年的需求与预测,集装箱运输与港口的关系,国际贸易与多式联运,集装箱港口布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集装箱运输网络布局,内陆集装箱运输网络的构成和布局等。

这其中不乏分析见解深刻的论述。

目前学术界研究的比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有关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研究

目前,有关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研究的论文最多,这主要得宜于各个船公司、港口、航线的集装箱箱量的各种数据资料容易取得。

这一方面的文章主要集中在论述市场环境、市场前景、运价、各港口吞吐量的比较、各航线吞吐量的比较上面。

有关这一方面的文献由于写作时间的不同观点各不一样。

得出的初步结论是2002年之前,整个航运市场比较疲软,行业不景气,运价低,船公司购买和置换新船的积极性低,2002年之后则出现了行业景气,运力不足。

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有关港口建设、船舶买卖、船舶

大型化趋势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陈德明的《迈向新世纪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他从五个方面来分析新世纪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

他认为世界经贸发展环境对国际集装箱运输业有利,国际集装箱运输会继续稳步发展,航运联盟不断扩大,竞争格局将出现新变化,运价继续保持恢复态势,国际集装箱运输已经进入综合物流时代。

此外惠良在《全球集装箱运输:预测与现实》中指出随着全球燃油涨价和港口费用的不断提升,现代化超大型船舶好不容易发挥的运输规模化优势也会边的黯然失色;

无法继续大幅度提高集装箱运价的集装箱班轮公司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优化航次运力调度,减少中转次数,把集装箱港口成本和其它运输费用严格控制在最低限度。

二、集装箱运输与港口关系的研究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港口与集装箱运输的.关系和集装箱枢纽港的研究上。

他们大都认为随着船舶大型化趋势的加剧,船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必然要减少班轮挂靠的港口,这样深水良港和枢纽港的选择就至关重要了。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杨建勇的《经济全球化和港口发展》和吴金平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发展研究》,

杨建勇认为“贸易港口作为海运转为其他运输方式(陆运、空运或内河航运)的必经过渡点的作用逐渐减弱,作为组织外贸的战略要点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综合运输链当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有关区域经济,并往往是工业发展的支柱。 ”(引联合国贸发组织有关文件)。

吴金平在《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发展研究》则指出当前,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加快,导致能够接纳干线船舶的港口数目越来越少。

同时,由于大型集装箱船造价昂贵,在船公司整个物流运输系统中,为挂靠多个港口而增加的船舶成本所占比重上升,支线衔接成本所占比重下降,由此船公司会选择减少干线挂靠港,而多采用支线船。

三、有关集装箱班轮公司战略联盟的研究

战略联盟是集装箱运输业最近几年提的比较多的一个名词,船公司之间 为了提高或巩固市场占有率,加快航线覆盖的密度,更好服务客户,彼此之间形成了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比班轮公会更进一步的组织。

关于战略

联盟的概念及对集装箱运输业的影响,上海海事大学的张艳奎的《国际集装箱运输业战略联盟分析》比较有代表性。

他采用了一个普遍的定义,认为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项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他从国际集装箱业战略联盟的发展演变和国际集装箱运输联盟与航运业发展两个方面开展了具体的论述。

四、有关集装箱运输网络的研究

有关网络化和物流网络化理论的研究成果总体来说比较少,大家对网络 化的概念理解还不是很清楚。

这方面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鞠颂东和徐杰,他们在《物流网络理论及其研究意义和方法》中具体阐释了网络的内涵。

他们认为从实体的角度看,网络是由多个节点和联系节点的连接共同构成的网状配置系统,网络成分之间是相互补充的;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网络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算机通过连接介质,按照网络协议进行的连接,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参与者按照网络协议进行的资源共享;

从经济学角度看,网络经济是伴随着服务经济出现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核心是协同和服务。

很显然,鞠颂东和徐杰的观点是网络包括了实体网络,信息网络和经济网络。

而关于物流地域网络化的研究比较缺乏,主要问题是概念不是很清晰。

集装箱运输是国际贸易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随着集装箱运输的不断发展,集装箱运输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如何认清当前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形势,把握影响国际集装箱运输的主要因素,正确预测未来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思。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更多相关阅读:

论文开题文献综述 第2篇

[5] 郜卓 ,《资本运营――理论与案例》,.12,中华财会网

[6] 李心丹等,《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2002.12,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7] 王曙光,《加入WTO对企业资本运营的影响与启示》,2002.7,商业研究。

[8]王明珠,《对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操作现状的反思》,.8,长春大学学报。

[9] 苑泽明,《无形资本运营对策的经济学思考》,2002.7, 商业研究。

[10] 《中国并购指数》,,全球并购研究中心。

[11] 汪金成, 《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6,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12] 苗澍,《企业并购管理研究》,2003.12,华中师范大学。

[13] 刘小剑,《中国公司并购重组模式与案例分析》 ,2002.2,北方交通大学。

[14] 周涛,《企业收缩重组的动因比较分析》,2002.5,北京工商大学。

[15] 刘琼,《企业资本运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02.3,东南大学。

论文开题文献综述 第3篇

一、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撰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阅读本科生毕业论文, 结合多年指导和评阅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经验, 笔者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撰写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文献选择不合适, 与题目相关性不大。

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贪多求全, 文献开列过多, 但与论文主题相关度不大, 造成引文不当。二是根据主观意愿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 由此文献综述就成为了主观意愿的反映, 难以客观、全面反映真实的研究现状。三是文献过少, 甚至选择都是早期经典文献, 或者直接抄袭文摘检索类文献, 而基本未涉及新近的、起核心参考作用、较权威期刊刊载的文献, 当然也就无法做到与论文主题相契合。

2. 简单的罗列, 照搬照抄, 没有主线串起来, 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一是, 国外研究根据已有的综述直译转抄, 难免有抄袭之嫌;二是, 没有结合论文主题总结、提炼文献找到自己的侧重点、切入点和视角, 使得综述写作无逻辑主线, 文献组织不系统;三是, 错误的文献综述写作的目的仅仅理解为对文献及其相关研究的了解程度, 结果导致综述变成了读书心得体会, 未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 从而论文主题脱节。

3. 对论文主题所涉及的学术动态了解和掌握得不够, 难以做到准确精练地评述。

资料堆砌, 但无主攻方向, 内容既无重点又不深入, 层次不清, 概念模糊, 甚至有误。一是, 在决定论文研究主题前, 对主题所属的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了解不够;二是, 对研究主题的研究信息掌握不够, 没有深入探究;三是, 在综述中对现有研究的归纳和评述不到位, 如对现有研究观点的批判性不足、没有给出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等。

4. 引文及格式不规范。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 所引用的文献只根据摘要加以引用, 并不是亲自读过的原著全文。其二, 引用由文献引用的内容而并未见到被引用的原文, 往往造成误解或曲解原意, 有时甚至给综述的科学价值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其三, 未能按学校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 在引文内容与信息方面不够全面, 准确。从严格意义上说, 是不尊重知识产权, 会被视为剽窃。如, 间接引用, 根据某些文

二、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结合专题性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基于毕业论文主题选择切题的相关文献, 力求文献的经典、重要、前沿性, 体现最新的研究动态。

(1) 文献的搜集要保证全面性和完整性。在文献的收集过程中, 应尽量做到广、博、全三原则, 从而保证文献的完整、集中。因为掌握全面、完整的文献资料是写好文献综述的基本前提之一。在此基础上综述内容又要切忌面面俱到, 而应该越集中、越明确、越具体越好, 避免成为浏览式的综述。 (2) 在引用文献时, 要将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作为文献选择的根本标准。因为同一观点的文献可能有很多, 这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这就要求作者在对文献进行全面、系统收集的基础上, 以严谨的科学和专业态度寻找、评估以及整合已有文献研究的证据, 确保文献综述完整不偏。要以端正的学风, 对待文献中的冲突和矛盾, 分析个中原因、方法与结论, 从而为后面的研究及论文奠定成功的基础, 使论文的研究结果对后续研究有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3) 注重文献的前沿性, 在引用文献中, 70%的应为5年内的文献。同时, 掌握好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一种是根据自己所选定的题目, 查找内容较完善的近期 (或由近到远) 期刊, 再按照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 去收集原始资料。这样“滚雪球”式的文献查找法, 能较好地提高收集文献的效率, 使得我们能在相对短的时间段内收集到大量所需文献。另一种较为省时省力的科学方法, 是通过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常用的检索工具书有文摘和索引类期刊, 它是查阅国内外文献的法宝, 良好利用之, 就能快捷、有效地找到所需文献。此外, 在平时学习中, 随时积累, 做好读书文摘或笔记, 以备用时查找, 可起到拾遗补缺作用。

2. 要做到“六经注我”, 而不是“我注六经”。

文献综述不是文献观点的简单重复和汇总, 而是文献为我所用。即基于毕业论文的切入点、创新点和视角去归纳、总结、提炼文献, 为论文奠定研究分析的基础。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按照自己的侧重点、视角理清思路,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写到什么程度, 前后如何呼应, 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在具体写法上可采取纵向写法、横向写法以及纵横结合等形式: (1) 纵式写法, 所谓“纵”就是文献的历史演进历程, 即按文献的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 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 从而勾画出某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好研究主题, 将主题所涉及的完整发展脉络说清楚, 要言简意赅、紧密衔接, 并要评价现有成果及分析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 必须结合自己的论文题目和主要研究内容, 写出有别于他文的特色。 (2) 横式写法, 所谓“横”就是国内外文献的比较。它就是对国内外某一专题在内的各个方面, 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 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 又可以看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和方向。 (3) 纵横结合式写法, 是指在同一篇综述中, 既采用纵式又采用横式的写法。例如, 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 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通过“纵”、“横”对比, 广泛地综合文献资料, 全面系统地认识某一专题及其发展方向, 做出比较可靠的趋向预测, 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无论是纵式、横式或是纵横结合式写法, 都要求做到:一要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 客观公正地如实反映;二要分析透彻, 综合恰当;三要层次分明, 条理清楚;四要语言简练, 详略得当。

3. 述评结合, 做到有述有评。

整合涉及论文主题的主要研究信息, 并将其系统表述、归纳和评价是文献综述的根本目的。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 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从自己文章的主题与创新点结合起来去评述, 由此才能引出自己的问题, 找准自己文章的创新点。创新包括多种模式, 不要拘泥, 如组合创新。要达到以上要求, 必须结合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经验, 对阅读过的文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 从而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评述, 将客观资料和主观认识统一起来, 我们才能从中发现新问题和创新点。文献综述的价值, 不仅取决于其中新信息与知识的多少, 更取决于我们对文献作者及编辑者的观点与看法的理解深浅。这就要求在阅读文献时, 尽量避免主观偏见的影响, 客观地叙述和比较国内外文献的观点、方法以及所取得的贡献和成果, 评价其优劣点。尤其是, 要根据自己论文的主题和研究需求来做批判, 并注意不要给人以吹毛求疵之感。

4. 注意格式规范, 尊重知识产权, 引用注释要准确可靠, 不要有“二手货”, 保证严谨, 避免剽窃。

首先, 引用文献要准确可靠, 符合原文的基本观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 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 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和观点, 做到忠实文献内容。其次, 最主要和最新近的文献应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文, 尤其是外文文献。再次, 参考文献必须是直接阅读过的原文, 并且要注意引用观点的原创性, 不能间接引用, 以免对文献理解不透或曲解, 造成观点、方法上的失误。

摘要:文献综述已成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质量很大程度影响着毕业论文的好坏。本文指出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撰写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文献选择与主题相关性不大、简单的罗列、堆砌资料、引文及格式不规范;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如搜集文献应尽量满足代表性、前沿性;撰写原则是“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写作中要评述结合, 有述有评;格式规范、避免剽窃。

关键词: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张丽华, 王娟, 苏源德.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与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 (1) .

[2]陈道兰.本科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写作[J].中国西部科技, 2010, (10) .

论文开题文献综述 第4篇

关键词:文献综述;研究生学位论文;继承与创新

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某一学术问题(或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学术问题(或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内已有研究成果、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

一、文献综述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文献综述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介绍研究的现状,阐明选题设计的依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提出选题的创新之处。这样,既能反映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又可以使评审专家充分了解论文研究的价值,判断研究生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

(一)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寻求切入点和突破点

对撰写学位论文的研究生而言,综述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分析掌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生通过撰写综述,对不同研究角度、方法,不同研究设计,特别是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批判与反思,可以深入了解各种研究的思路、优点和不足,在掌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寻找论文选题的切入点和突破点。首先,从对现有研究缺陷的分析中寻找问题;其次,可以通过对不同甚至是矛盾观点的比较寻找问题;再次,研究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或实践经验寻找那些尚未引起研究者注意的问题;最后,可以尝试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或方法研究问题。

(二)为课题的研究寻求新的研究方法和有力的论证依据

文献综述是跟踪和吸收国内外学术思想和研究的最新成就,了解科学研究前沿动向并获得新情报信息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我们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手段和研究方法。从已有的研究中得到的启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论文深入研究的新方法、新线索,使相关的概念、理论具体化,而且可以为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丰富的、有说服力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

(三)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有专家估计,我国有40%的科研项目在研究前其实在国内外已经有了相关成果。重复研究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将导致科研本身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状态。文献综述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占有已有的研究材料,避免重提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重做前人已有的研究,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二、文献综述对论文研究继承性与创新性的体现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

学术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创新是对现有研究不足的弥补或突破。任何研究课题的确立,都要充分考虑到现有的研究基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的趋势以及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的可能性。但创新不是空穴来风,创新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创新都是在其独有的遗产继承基础上的再创造。因此,学术研究的创新具有历史继承性。

(二)文献综述对论文研究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具体体现

就某项具体的研究而言,文献综述起码要解决以下基本问题:一是要体现哪些人做了微观研究,哪些人做了中观研究,哪些人又做了宏观研究。这三个层次的研究是齐头并进的,还是分阶段依次递进的;彼此是相互孤立的,还是藕合关联的。二是要体现哪些人做了原理性研究,哪些人做了原则性研究,哪些人做了制度性和政策性研究,哪些人做了技能性与技巧性研究。如果说,以往的研究只是聚焦或局限在某类研究或某些研究上,没有完成从原理到技巧的系统探索,那么还有哪些区域的研究是缺位的,这些区域是否函待研究或值得研究。三是要体现以往的研究整体上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不同阶段之研究各自具有哪些特点,彼此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性;后期研究是如何继承、突破和超越前期研究的;继续研究的起点或制高点在哪里,未来的研究空间如何拓展。四是要体现以往的研究有哪些优点或取得了哪些可资借鉴的成果,整体上还存在哪些不足,我们如何弥补这些不足。

(三)怎样通过文献综述实现研究论文的继承与创新

文献综述是为了明了过去研究的状貌,把握或占领当下研究的制高点,最终形成创新的研究成果。在撰写综述前一定要全面搜集资料,充分理解已有的研究观点,并用合理的逻辑将它们准确地表述出来,并梳理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动态,理清研究现状进展与困境,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成功的文献综述是批判性的或解释性的,是描述与解释、欣赏与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的有机统一。

研究生应当通过对当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文献进行“再研究”,全面掌握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找出某一问题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文献综述体现某研究在该研究领域的继承及发展,进而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实现在某领域研究基础之上的创新,明确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三、结束语

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应通过文献综述找到研究的起点,但要力避过度依赖别人的研究成果。如果过分地依赖于以往的研究抑或某种理论与观点,最终将难以实现突破和超越,取得更大的创新性成果。然而,不少研究者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撰写文献综述之后,很难走出别人的思维框架,总是不自觉地重复别人已做过的研究,复述已有的学术观点或思想。另外,还有不少研究生喜欢或习惯于在别人做过大量研究的领域选择学位论文主题。在这些人看来,在已有相当研究基础的研究领域选题,可借鉴的研究成果多,研究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如此种种,无疑都是对以往的研究过度依赖的表现,不利于学术创新和研究领域的拓展。

参考文献:

[1]王琦.撰写文献综述的意义、步骤与常见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

[2]李枭鹰.文献综述:学术创新的基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9

论文开题文献综述 第5篇

第一章(***)的概述 1.1系统设计的功能 1.2(***)需求分析 1.3(***)的工作原理

第二章(单片机红外探头等毕设中用到的核心部件)功能简介 2.1(所用核心部件系统)的概述 2.2(所用核心部件系统)的功能 第三章 硬件电路的设计 3.1总电路原理

3.2 功能电路1的设计 3.3功能电路2的设计 3.4功能电路3的设计 等等……

第四章 软件设计 4.1软件任务分析

4.2 主程序设计和分析 4.3子程序1的设计 4.4 子程序2的设计 等等……

第五章 安装调试及分析 5.1 硬件部分 5.2 软件部分

第六章 对改进的设想 第七章 心得体会与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软件类:基于某种语言(譬如Java、C++等等)的网站、小软件的设计,)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意义

1.4 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二章 系统设计要求 2.1 设计目的 2.2 需求分析 2.3 开发环境 2.4 可行性论证

第三章 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案 3.1总体设计方案 3.2设计步骤和功能模块简介 3.3 算法设计

3.4功能模块1的设计 3.5 功能模块2的设计 等等……

第四章系统运行及测试分析 4.1程序运行情况 4.2 测试计划和分析 4.2.1测试方案

4.2.2异常情况的处理和分析 第五章 总结

5.1 可改进的地方 5.2经验和感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性: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意义

1.4 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二章 对……的研究 2.1 研究概述 2.2 常用模型 2.3 现有研究结果

2.4 本文中所用的模型介绍 第三章 对参量1对……的研究 3.1 情况A的研究结果 3.2 情况B的研究结果 3.3情况C的研究结果 3.4 结果分析

第四章 对参量2对….的研究 具体同上 第五章 总结

5.1 …..的演化规律 5.2 可改进的地方 5.3经验和感想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般框架结构:

一、什么是

(详细解释介绍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定义、研究侧重点和研究结果)

二、国内外关于……的研究现状

(重点阐述解当前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状态,常用技术手段、应用前景等)

三、国内外关于……的发展趋势

(阐述国内外在此课题上的发展趋势)

四、存在的问题、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

(阐述存在的问题、技术难点和常用的解决方案)

五、本次毕设也是会采取的方案概述

(简单阐述本次毕业设计拟采取的方案)

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英文不少于5篇)

开题报告的一般框架结构: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详细阐述选题背景、理论研究价值及实际应用前景)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明确具体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问题)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详细阐述拟采取方案的原理、方法及技术路线)

四、可行性分析与进度安排

论文开题文献综述 第6篇

众所周知,学位论文的编写是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体现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掌握,其中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能够体现毕业生对学位论文所涉及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掌握程度,开题报告能够反映毕业生对学位论文工作的整体设计及相关工作安排能力。

1 主要步骤及方法

完成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是由一系列具有阶段性和整体性的步骤组合而成,其中主要有:初定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及题目、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确定论文题目及研究内容、论文研究方案、技术路线、规划预期成果、安排论文工作时间。各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并且具有时间上的衔接性,在学生实际的完成过程中,必须根据导师的自己的专业实际情况,逐步完成。

1.1 初定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及题目。

这个阶段是主要根据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专业和研究方向初步制定,需要与导师进行交流,了解导师的主攻方向,这个也可以通过系统调研指导老师在近些年完成的科研项目以及发表的国内外学术论文获得。在初定文章题目时,虽然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具有各自特征,不能一概而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文章题目切记不能过大、过空,要具有实际操作性,并且注意所涉及的工作量大小等诸多问题,比如工学中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中的“含油气盆地分析”研究方向,如果是本科生的论文题目,可以是某条断裂的某种属性研究,比如几何学分析、运动学过程解剖或者动力学推测等等,工作量不宜过大,能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相关问题的解答,如果是硕士生的论文题目,可以是某个含油气区的构造特征分析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能够自己独立地完成既定的论文题目;如果是博士生的论文,可以是某个含油气盆地内的整体构造变形特征或者局部构造变形的机理性分析等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

文献调研阶段是整个毕业论文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文献来源具有多样性,整体上可以划分为公开性文献和非公开性文献,其中,公开性文献有图书、论文集、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专利、各类各级标准、数据库、学术专着、期刊、报纸、网络等,非公开性文献主要包括未发表的学术论文、私人信件、公司或企业内部科技报告、与某人的口头交流等。

较好地完成文献调研和综述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心,这主要是因为各类文献数量大、类别多,在选择文献时不可能做到逐一参考,应注意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书籍、作者、会议等等,在此基础上,再逐渐扩展,比如含油气盆地分析专业方向的代表性期刊有Tectonics、Basin Research、AAPG、中国科学(D辑)、地质学报,等等。在文献调研和综述过程中,需要遵守如下几项原则:全面系统、重点突出、真实客观、条理清晰。

完成文献调研报告过程中,一定要切记不要罗列各个作者的各自观点、主张。文献调研报告虽说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汇总,其中没有个人工作量和研究成果,但是一篇完美的调研报告不仅能够体现目前国内外主要的科研进展和学术动态,同时也能够清楚地指出目前所存在的基本科学问题。这就要求在进行文献调研报告的编写过程中,应以研究内容为编写主提纲,在涉及某个局部问题时,可以列出重要参考文献的观点。

其中科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极其重要的,科学问题一般来源于以下六个方面:

(1)从生产、生活、教学等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2)不同观点和学派之间有创新的争论;(3)各学科之间或边缘学科产生的新问题;(4)发现理论自身存在不足或矛盾;(5)发现新的观察或实验现象同原有理论或观点的矛盾;(6)现有的方法、技术、工艺等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1.3 确定论文题目及研究内容。

在完成文献调研之后,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基础之上,可以对初步拟定的论文题目进行确定,并对论文进行研究内容的制定。论文研究内容的制定需要具有系统性,各个章节之间要具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具有逐步递进的特征,即后一章节是前一章节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比如,对于含油气盆地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主要表现为对研究区内构造变形及其演化特征方面的分析,并包括了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这其中涉及了通过地表地质调查、地震剖面分析、构造变形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分析、构造与油藏的控制与影响;另一种是并列关系,即通过列举不同地区或者构造变形的不同方面来获得某种共同属性,比如,对于含油气盆地分析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如果以“国内外前陆盆地差异性分析”为论文题目,则论文的研究内容中,各个章节多以列举国内外各主要前陆盆地的特征为主要方式。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是学位论文中的点睛之笔,需要对学位论文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从科学问题本身出发,精确总结出与前人研究成果的差异性,表明学位论文的创新之处。一般而言,创新点不宜过多,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有一个创新点即可,对于硕士毕业生而言,可以有两个创新点,对于博士毕业生而言,有2~4个创新点为宜。

1.5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第7篇

学 号:

业:

技术经济

设计(论文)题目: 资本运营及某某企业资本运营的案例分析

指导教师:

200x 年 4 月 21 日

目 录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题目

2所选论题的背景情况,包括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

3本论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4本论题的主要论点或预期得出的结论、主要论据及研究(论证)的基本思路

5本论文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安排

论文开题文献综述 第8篇

1973年,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 (Mc Clelland) 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 他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这些个人特征包括: (1) 知识, 指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务型与经验型信息, 如对某类产品营销策略的了解等; (2) 技能, 指个体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如商业策划能力等; (3) 社会角色, 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 如以企业领导、主人翁的形象展现自己等; (4) 自我认知, 即个体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 如将自己视为权威、教练、参与者或执行者等; (5) 特质, 指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环境与各种信息所表现的一贯反应, 如善于倾听、处事谨慎、做事持之以恒等; (6) 动机, 指推动个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 如希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希望控制别人, 希望让别人理解和接纳自己等。

人们常用水中漂浮的冰山来描述胜任力特征, 知识、技能属于胜任力的表层特征, 漂浮在水上, 容易发现;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等则属于深层特征, 隐藏在水下, 且越往下越难发现。研究表明, 深层特征才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胜任力模型是指为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力要素的组合, 它是胜任力的结构形式。根据胜任力的定义, 胜任力模型也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可见的、外显的特征, 比如技能和知识, 这些特征容易了解和测量, 也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但是不能预测或者决定是否有卓越的表现。二是深层次特征如社会角色、自我认知、动机等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和表现。1993年, 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首次针对胜任力模型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 即胜任力模型是指和参照效标 (优秀的绩效或合格的绩效) 有因果关系的个体深层次特征。

二、胜任力模型文献的研究现状

1. 胜任力模型文献的数量情况

笔者以“胜任力模型”为“题名”在“中国期刊网”上对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的全部文献进行搜索, 剔除非学术性论文, 共搜索到文献480篇。其中2003年4篇, 2004年10篇, 2005年19篇, 2006年51篇, 2007年82篇, 2008年110篇, 2009年119篇, 2010年85篇。

随着“胜任力模型”在我国的出现, 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关注和研究逐年增加, 更有很多企业管理者将其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 使其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从统计到的每年文献数量可以看出, “胜任力模型”文献数量正逐年增长, 发展相当迅速。

2. 胜任力模型文献的研究方法

从搜集到的文献看, 采用个案研究法的文献有17篇, 约占总文献数的3.5﹪。其中2003年1篇, 2005年2篇, 2006年4篇, 2007年1篇, 2008年5篇, 2009年2篇, 2010年2篇。这些文献均以实际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对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中某一管理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

采用非实证研究法的文献有190篇, 约占文献综述的39.6﹪。其中2003年2篇, 2004年5篇, 2005年12篇, 2006年26篇, 2007年34篇, 2008年40篇, 2009年43篇, 2010年28篇。这些文献或系统介绍胜任力模型的概念与构建方法, 或理论探讨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中的实践及作用。

采用实证研究法的文献有273篇, 约占总文献数的56.9﹪。其中2003年1篇, 2004年5篇, 2005年4篇, 2006年20篇, 2007年46篇, 2008年64篇, 2009年78篇, 2010年55篇。这些文献, 一部分利用实证探讨将胜任力模型运用到企业的某管理模块中, 并论证模型的有效性;另一部分则实证研究某一群体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例如公务员、销售人员等。

在480篇文献中, 采用实证研究法的文献占有一多半的比例。我们可以从统计数字上看到, 从03年到10年, 我国对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理论研究逐步走向实证研究的路线, 这也说明了“胜任力模型”研究在我国已逐步走向成熟和繁荣。

三、胜任力模型文献的研究内容

1. 胜任力模型的理论研究

(1) 胜任力模型理论的介绍

介绍胜任力模型的文献有11篇。这些论文系统介绍了国外学者麦克里兰提出的胜任力模型的概念, 探讨了带有普遍性的胜任力特征, 并介绍了构建胜任力模型的一般流程:定义绩效标准—选取分析样本—获取样本有关胜任特征的数据资料—构建胜任力模型。其中, 有2篇论文对国内学者的胜任力模型研究进行了综述, 并与国外研究进行了对比, 提出了国内学者研究的不足之处。

(2) 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中的应用

介绍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论文有10篇。学者们将胜任力模型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联系起来, 如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甄选系统、绩效评估系统、培训系统和薪酬管理系统, 这些理论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但因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缺乏实践的论证, 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操作的指导性不大。

(3)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中的应用

从搜集的文献看, 研究胜任力模型在绩效管理中应用的文献有8篇, 研究其在培训与开发系统中应用的文献有7篇, 研究在招聘选拔中应用的文献有10篇。此外, 研究胜任力模型与薪酬管理的文献只有1篇。这说明目前我国学者对于胜任力模型在薪酬体系中应用的研究较少, 有待进一步发展。

(4) 其他研究

除以上三部分较系统的研究内容, 学者对胜任力模型的理论研究也发展到为特定群体的人员构建胜任力模型, 例如:中高层管理者、公务员、高级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等。这些文献虽阐述了胜任力模型运用于这些岗位的必要性, 但因其只停留在理论叙述方面, 缺乏实践的论证, 因而实践指导性不大。

此外, 研究胜任力模型与组织文化、组织发展适应性的文献有9篇, 虽数量较少, 但说明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到胜任力模型的适应性, 而并非盲目地将胜任力应用于所有实体企业中。

2. 胜任力模型的实证研究

(1) 胜任力模型的实证研究综述

从搜集到的文献来看, 关于胜任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大部分为对某一特定岗位人员的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这些文献采用构建胜任力模型的一般流程与方法, 利用关键事件访谈法或设计调查问卷, 实证分析某一岗位人员的关键胜任力, 并构建出一套适应于岗位的胜任力模型。

文献中, 对于高校人员 (管理者、教师、辅导员) 的实证研究有43篇, 数量最多;对公务员的实证研究有15篇;对销售人员的实证研究有14篇;对中层管理者的实证研究有11篇;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实证研究有10篇。此外, 还有对专业技术人员、银行客户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党政工作者、护士等人员的实证研究。

除了对特定岗位人员的实证分析, 将胜任力模型实际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的文献也占有小部分的比例。这些文献多集中于探讨将胜任力模型应用于招聘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 研究胜任力模型在薪酬管理和培训中应用的文献则较少。

(2) 实证研究的成果概述

我国学者时勘、王继承 (2002) 对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西方高层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具有相似性。中国的高层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包括:影响力、组织承诺、信息寻求、成就欲、团队领导、人际洞察力、主动性、客户服务意识、自信和发展他人。这一研究在我国首次验证了胜任力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地区分出优秀管理干部和普通管理干部。

姚翔、王垒 (2004) 通过对某IT企业开发部门的322名项目经理和项目小组成员进行问卷调查, 确定了IT企业项目管理者的胜任力要素及其内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IT企业项目管理者的胜任力可归为5个因子:个性魅力、应变能力、大局观、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品格。研究还探讨了该模型对IT企业项目经理的选拔和培训的参考价值。

刘学方、王重鸣 (2006) 通过访谈, 以及对200多家完成继承的家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问卷调查的方法, 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家族企业接班人胜任力模型。家族企业接班人胜任力包括组织承诺、诚信正直、决策判断、学习沟通、自知开拓、关系管理、科学管理和专业战略8个因子, 其中决策判断、学习沟通、组织承诺、自知开拓和诚信正直又可归属于管理素质这个二级因子, 而关系管理、科学管理和专业战略3个因子可以归属于关键管理技能这个二级因子。8个因子中, 组织承诺、诚信正直等因子对家族企业的继承绩效具有更显著的相关关系。

四、总结

自“胜任力模型”概念在我国面世以来, 相关研究已历时将近8年, 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 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体现出如下的发展趋势:

1. 胜任力模型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工具

目前, 胜任力识别的方法和模型建立途径基本上已在学界达成共识, 最根本的方法和逻辑思维论证已经完成, 借助于管理咨询公司的推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胜任力研究都是如何结合某一行业, 或在某一特定企业进行胜任力建模,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建好的模型与企业的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绑定管理, 尤其是在人员招聘选拔、促进绩效管理等具体环节, 使胜任力模型在更大层面上、在更深层次上服务于企业管理。

2. 从个体层面的研究到组织层面的研究

胜任特征的研究最初是针对个体的研究, 尤其是对于某一特定岗位人员。近年来, 人们越来越注重从组织战略理论的角度对组织的核心胜任特征进行研究, 基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不同层级, 胜任力的研究已经从个体层面走向组织层面。虽然组织层面的胜任力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我国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将更加科学、客观。

摘要:自2003年起, 我国便有学者对胜任力模型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 依据8年内480篇研究胜任力模型的文献, 对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数量、内容及趋势等进行了综合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王重鸣、陈民科, 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式模型的检验, 心理科学, 2002

[2]时勘、王继承, 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评价的研究, 心理学报, 2002

[3]王垒、李林, 中国管理者胜任力特征模型, 赵曙明,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新进展[C],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李明斐、卢小君, 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4

[5]王家奇、汤舒俊等, 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经济管理, 2008

游戏教学文献综述 第9篇

关键词 游戏教学;文献综述;模型建构

一、引言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是迫于应试压力,加上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儿童的天性被压制,这并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游戏,可以说是儿童成长最主要的的活动。游戏教学法就是利用游戏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发展相应能力。

2009年,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通过中国知网等权威网站的资料收集,发现游戏教学一直是研究热点,2012年研究文献总量突破2万,2013年有所回落。

二、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游戏在学期阶段用的较多。传统意义上的游戏只是课堂的辅助手段。李海洋(2009)认为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英语教学中,符合游戏教学的原则(目的性,竞争性,公平性原则),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坚定学生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累计和总结游戏教学经验和方法,努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凌美叶(2005)探索游戏教学理论依据,游戏教学思路,种类。游戏教学时教学方法的一次变革,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荀子提倡的“知行统一”,杜威的实用主义,“从做中学”,都为游戏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游戏教学也很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愉悦性。游戏活动种类具有多样性,可以依据学生不同心理特征设置不同游戏,比如针对好奇心设计猜谜游戏,好胜心设计竞赛游戏等。“在玩中学”也要注意游戏目标的是否明确,是否适合学生,游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周颖怡(2013)认为音乐这门特殊的艺术学科,决定了采用游戏教学的必要性。音乐游戏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趣味性游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活动性的游戏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性游戏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新时代的教师应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与游戏特征结合,设置多样性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肖旭(2010)根据体育教学特点,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体育游戏教学模型,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激励学生学习。“快乐学习,表扬为主”。体育游戏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模型的构建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高参考。

国内有关游戏教学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主要还是分学科论述,未见形成系统。

三、国外研究综述

从古希腊起,西方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就把游戏用于教学实践中。法国教育学家卢梭及其重视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他认为儿童最好在游戏中学习。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认为游戏可以锻炼身体的健康,以及肢体的敏捷。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非常重视游戏教学。他强调“从做中学”。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为三个阶段:0-2岁为练习性游戏;2-7岁为象征性游戏,7-12岁为规则性游戏。国外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的自然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特别是近年兴起的TPR(全身动作教学法)对我国儿童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艾里康宁的《游戏心理学》,从游戏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一方法论立场研究游戏,证明,游戏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它是儿童理解人们活动的任务和动机的一种形式。

许多国家都提倡在小学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日本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小学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日本幼儿园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内容。由于小学与幼儿园性质不同,所以小学的游戏教学相对受限。美国教育工作者也在小学的教学方法上大量引入游戏成分,使美国小学课堂以“乱而无章”的感觉。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游戏的关系并形成一套适用的游戏教学的模式对于游戏教学能否在小学有效的体现其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四、研究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对游戏教学研究较早,游戏是儿童学习知识,接触社会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游戏不是让学生放任自由,而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与教育相结合,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发展认知水平。国内外对游戏在小学教育中功能和运用情况进行了一定研究,但是教学游戏在课堂中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大多数研究也只局限于理论层面,对于游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较少,也没有人把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系统的研究。这为后来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夸美组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海洋.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的有效运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

[3]凌美叶.论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河池学院学报,2005.

[4]周颖怡.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探究[J].素质教育,2013.

[5]肖旭.体育游戏课程主动学习教学模型的建立与思考[J] 体育教育,2010.

[6]鲁了问.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2004.

[7]吴显也.小学游戏教学论「M].1996.

上一篇:医疗器械项目实施方案范文下一篇:清明假期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