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2024-09-21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精选8篇)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第1篇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

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其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问题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我们应该认识到,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下面是本人对我国环境资源问题作一些探讨,并就如何改善我国环境资源状况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2012年6月的《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形势依然严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公报》用一组组数据,展现了中国环境状况和环保进展中的积极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环境和环保中存在的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十一五”期间,在能源消费和国民经济年均分别增长6.6%和11.2%,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二氧化硫排放量、城市和工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2011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比上年下降2.0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17.9万吨,比上年下降2.21%。看似微小的数据,却有着重大的意义——这表明,我国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与之相伴的有更多让人欣喜的消息: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77.9%的城市区域噪声总体水平为一级和二级,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区域噪声总体水平为一级和二级的占76.1%。《公报》显示,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核设施、核技术利用项目周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电磁辐射发射设施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同时,我国生态建设进展较好。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640个,总面积约14971万公顷,其中陆域面积1433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9%。

喜中有忧,透过《公报》,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环境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全国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等十大水系469个国家控断面中,Ⅰ至Ⅲ类、Ⅳ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1%、25.3%和13.7%。在监测的200个城市4727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优良—良好—较好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45%,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5%。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2011年对全国364个村庄的监测试点结果表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村庄占81.9%;农村地表水为轻度污染;农村土壤样品超标率为21.5%,垃圾场周边、农田、菜地和企业周边土壤污染较重。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国环保任重道远,环境问题在我依旧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下面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

(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

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监督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1)完善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必然引起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念的转变。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 在污染治理方面应当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 法律的制定要确立预防为主的理念, 在环境资源法律保护方面,应树立整体环境资源观, 用整体观点去看待自然资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和司法的力度方面,要健全环境执法责任制,理顺各个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 明确各部门的执法责任和权限。对于法律有明确规定而执法不力的, 应该由有关机关予以监督。尽可能地防止行政权力缺位、越位现象的发生。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2)优化能源结构以提高能效

提高能效和开发利用清洁、可持续能源的根本在于科技进步,既要继续扩大技术引进的力度,又要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在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环保科技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对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投入,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因此政府可以鼓励开发和应用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如洁净煤、煤层气利用,绿色照明、再制造等。

因此我们可以效仿,加强环保科技的投入,加速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得强化环保科技内容,提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还大力培养环保科技人才,满足对环保产业发展和执法队伍人员的需求。

(3)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

在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工作的同时,还需充分认识到公众在解决环保问题上的力量。首先,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手法,间顿,环保,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其次,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监督,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开始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并在引导环保节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6月

[3] 《为什么要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日报,2004年12月

[4] 《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华夏出版社,2002年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第2篇

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法律思考

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

作 者:张桂习作者单位:招远市委党校刊 名:管理学家英文刊名:GUANGLI XUEJIA年,卷(期):“”(11)分类号:X3关键词:环境问题 现状 法律思考

我国锑环境污染问题现状 第3篇

1 土壤中的锑污染

锑是土壤中常见的一种微量元素元素, 各种类型的土壤中均含有一定量的Sb元素。我国各省区市A层土壤中Sb背景值浓度范围为0.02-87.60μg g-1, 其中广西和云南的最大Sb浓度值远高于其他省市区, 分别为87.60μg g-1和39.50μg g-1;Sb背景值平均浓度值较高的省区是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南, 分别为2.93μg g-1, 2.44μg g-1, 2.21μg g-1和1.87μg g-1。这几个Sb背景值浓度较高的省区均是我国的产锑大省。

位于湖南省的锡矿山是我国最大的锑矿出产地, Qi等 (2011) 对锡矿山矿区土壤调查结果显示, 锑在锡矿山锑矿区10个采样取得121个表层土壤样品中的含量范围为79.63-54221.71μg g-1, 平均浓度为μg g-1, 几个采样区中距离锡矿山水厂最近的采样区平均含量最高, 达到14626.47μg g-1, 距离较远的采样去平均浓度最低, 小于1000μg g-1。He (2007) 对锡矿山采矿冶炼区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矿区土壤中Sb浓度处于100.6-5045μg g-1之间。

2 水体中的锑污染

我国未受污染的自然水体中Sb含量很低, 平均浓度不超过1μg L-1。张立城等编写的《水环境化学元素研究》 (1995) 对我国长江水系中元素背景值调查研究结果发现, 长江上游通天河水系中Sb浓度范围为0.07-4.92μg L-1, 平均浓度不超过1μg L-1, 长江下游水系Sb平均浓度与上游基本相同。

尽管我国水体中Sb元素的背景值浓度很低, 可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 部分水体中Sb浓度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一些矿区周围的水体中Sb浓度更高。朱静等 (2009) 对湖南锡矿山矿区内冶炼废水、尾沙坝的渗滤水、某采矿点的矿坑水以及邻近河流的水质化学基本特征以及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含量和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所有水样中Sb浓度在4581-29423μg L-1之间, 平均值为10068μg L-1.在河流中, 锑的含量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 表现出正相关性。Fu等 (2011) 对锡矿山所处地区周边自然水体调查研究发现, 自然水体中Sb浓度范围为7.3-163μg L-1, 远高于我国自然水体背景值。张国平 (2005) 对贵州丫他金矿附近河流采样测定结果显示, 金矿附近河段中Sb浓度达129-363μg L-1, 平均浓度为206μg L-1, 为当地河流背景浓度值的644倍, 所幸Sb浓度很高的河水仅限于从矿山到丫他镇的丫他河段, 出了该河段后水体与者楼河汇合后很快降至7.6μg L-1, 并且在下游由于其他河流的汇入Sb浓度继续降低, 降至1.4μg L-1。

3 大气中的Sb污染

未受污染的大气中Sb浓度很低, 仅有痕量甚至超痕量的锑。而关于Sb在大气中污染问题研究的很少, 目前已知的大气中Sb的来源主要是矿物燃料 (煤、石油等) 的燃烧。排放量较高的省份包括贵州、湖南、河北、山东、安徽等。行业贡献率最高的是工业和电力部门, 分别占据总排放量的47.2%和39.9%。同时研究发现中国燃煤大气锑排放受燃料类型影响, 锑排放主要来自原煤燃烧, 占总排放量的87.5%。垃圾焚烧也会引起大气Sb浓度上升。Zhao等 (2009) 研究发现, 医疗垃圾焚烧后飞灰中Sb浓度达22.8-197mg kg-1。

4 结语

虽然在我国没有发现大规模的锑污染问题, 也还没有出现由于锑污染而引发的地方病, 但是锑污染依然不能被我们忽视。做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为主要的锑生产国, 全世界90%的锑出自我国, 我国所面对的锑污染风险要远比其他国家严峻, 国外目前没有相关的案例供我们参考, 因此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 防范由于锑污染而引发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QiCC, Liu GJ, Yu K, PaulLS Lam, Chou CL.2011.Assessmentand Distribution of Antimony in soils around three coal mines, Anhui, China.JournaloftheAir&WasteManagementAssociation, 61:850-857.

[2]张立城, 余中盛, 章申.1995.水环境化学元素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第4篇

关键词煤矿开采;污染;管理

中图分类号 X8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204-01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之一,而乡镇煤矿是我国煤炭生产体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2004年我国的乡镇煤矿为2.3万个,产量7.2亿t,占全国煤炭产量的36.3%。由于乡镇煤矿具备市场需求大,就业人员多,能满足山区农民脱贫解困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客观条件,还将长期存在下去。但是乡镇煤矿点多面广,在生产和利用过程中产生大量固体废物、废水和有害气体,造成局部地区水资源枯竭、水土流失、地面沉陷等环境问题甚至灾害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乡镇煤矿开采环境管理的当务之急。

1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发展概况

我国煤矿按所有制分为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这3类煤矿分别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和基本为手工劳动的生产技术水平。在2001年全国煤炭产量中,59.6%来自原国有重点煤矿,21%来自地方国有煤矿,19.4%来自乡镇集体煤矿。2000年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和综合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74.43%和56.73%,掘进装载机械化和综掘程度分别达到73.29%和12.81%。我国煤矿的开采方法既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机械化高产高效矿井,又有原始落后的人工開采方法。

如神华集团大柳塔煤矿在2000年实现“一井一面”生产原煤920.58万t的基础上,2001年计划生产原煤1000万t,3月份月产创100.58万t,综采工作面月产90.07万t的好成绩。而我国的乡镇、个体小煤矿井型规模小,平均年产量不到1万t,资源回收率一般只有10%-15%;伤亡事故多,1988-1997年10年间,小煤矿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死亡总人数的73.2%,死亡率高达10.7人/Mt;开采方法落后,生产效率低。多层次的煤炭生产结构决定了煤炭工业生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化,而且这种多层次的生产技术结构将会持续相当的时间。

2解决对策

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中,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到资源和环境两大方面。解决好煤炭资源浪费和煤炭开发利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煤炭工业之路,就必须提高乡镇煤矿的规模,减少重复投资,走联合办矿的道路。结合乡镇煤矿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形势和任务,对做好乡镇煤矿开采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以下的对策及建议。

2.1转变观念,强化安全意识

煤矿作为集团公司的骨干矿井,煤矿产量对集团公司生产总量来说非常重要,但安全生产也不容忽视,尤其在目前全国煤炭形势有所好转的情况下,要改变早已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思维:对煤矿的要求是出煤多多益善。要认识到只有确保安全才是产量提高的有效前提。所以,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企业领导、员工的安全意识,对于煤矿安全生产是非常重要的。

2.2完善生产及配套系统

改变开采现状根据千秋煤矿的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及开采技术条件,尽快完善21采区的生产及配套系统,改变“剃头开采”现状。

2.3要进一步提高领导对煤矿开采环境管理的重视程度

树立忧患意识,增强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感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和煤炭企业要充分认识实现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认真分析本地区的煤炭开采环境管理差距和存在问题,增强紧迫感,把环境忧患意识转换为环境参与意识,把索取意识转换为奉献意识。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总的指导原则,研究煤炭开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并积极付诸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

要改变“煤矿资源取之不尽”的观念以及对煤矿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发展煤矿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煤矿需要上,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把预防为主、持续改进、全员参与作为环保工作的长远指针。增加煤矿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的投入,利用各级培训中心加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环保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并且多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转变全民观念。

2.4推广新科技

依靠科技进步,走生态管理和治理之路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鼓励和促进依靠科学进步来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和防治环境污染,大力推广应用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并且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投入。积极开展生态煤矿工程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发展煤泥、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把这些原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综合利用。

如龙岩新罗区兴建的春驰煤矸石发电,不仅综合利用大量煤矸石,发电后的煤灰又可全部用于水泥生产,还可减少占用土地,有利于退地还林,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效应。煤矸石还可以用作采空区回填、生产空心砖、制水泥、做路基等。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文件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革煤炭资源管理体制,全面加强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

3结束语

近几年来,随着煤炭形势的好转,煤炭企业的经营收入不断攀升。但是,从全国来看,煤炭行业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大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总体来说,大部分都是前几年煤炭效益差、煤炭安全技改投入欠帐大,加之近几年煤炭需求增加,企业超量开采所致,做为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要清楚本企业现状,提高资源的开采技术水平,做到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强化安全意识;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根据该企业生产状况选择有效合理可靠的采煤开拓方法,以确保其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洪伯潜.我国深井快速建井综合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06,01.

[2]李全生.我国井工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和发展展望[J].煤矿开采,2002,03.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第5篇

史超 ***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全面推进,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本文通过对农村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了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治理工业污染、建立健全环保工作体制机制等措施。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而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较高的农业大国。历代党的领导人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则必定离不开农村环境的建设。本文立足现实,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成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1.农村环境问题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畜禽粪便、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受到关注。同时,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不断加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1.1 面源污染

1.1.1 化肥、农药和地膜的不合理使用带来土壤污染。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km2的安全上限。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相关人群的健康。同时,农药的大量试用还会使土壤的生态平衡失调,一些杀虫剂会使青蛙、七星瓢虫等一些农业害虫的天敌直接被毒害,获由于食用了毒死的害虫而死亡,物种的多样性减少,破坏了农村原本就脆弱的生态平衡。另外,农用地膜带来的土壤污染和华北地区农村的秸秆和垃圾燃烧产生的污染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环境危害。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1]。

土壤污染带来的后果比较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l200万t,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并且土壤污染会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累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被外方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农产品也被迫退出国际市场,严重降低了我国农业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

1.1.2 畜禽养殖废弃物随意排放带来水体污染。部分农户散养了猪牛羊鸡等畜禽,其粪便没有经过处理或有效堆肥就直接施入土壤或排入湖河或沟渠。未腐熟的堆肥施入土壤,不仅不能增加土壤的肥力,还会毒害植物的根系,影响其正常生长,并造成了地表水的污染。据统计,每年畜禽排放粪便总量达25亿吨,全国已遭受污染的耕地面积为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6,目前仍有1.9亿农民饮用水的水质不合格。

1.2 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了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乡镇企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使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这些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目前[3],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l%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如果不能迅速规范,找出相应经济条件下的解决办法,乡镇企业的污染不仅会延缓工业化进程,也会对环境安全乃至社会安全产生负面影响。1.3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资源逐年减少。我国近10年的人均耕地占有量由0.0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耕地递减的趋势难以改变:全国草原“三化”(退化、沙化、碱化)面积逐年增加,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公顷的速度增加[4];农业野生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我国独有的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外来有害物种传入我国,造成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2.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

低效率、低产出、高能耗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粗放型掠夺式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恶性循环的经济根源。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难循环和粗放经营为特征。消耗大量的资源取得暂时的经济增长,这既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也是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效益,重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另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资料利用效率低,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污染。

2.2 环境保护法制不完善

环境保护法规不健全,导致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协调,环境保护没有落到实处。我国环境法律法规虽已成体系,但综观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有关法律,可以发现,我国不仅没有一部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而且在农村环境治理的具体事项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立法缺失。一方面,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环境污染治理上,如农村清洁生产、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生活和农业污水污染、农村饮用水及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均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农村城镇化给农村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问题上,我国也存在立法空白点。另一方面,即使有立法,也由于相关法律在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可操作性不强而被束之高阁。如《大气污染防治标准》、《水污染防治标准》、《噪声污染防治标准》的规定大多是针对城市的,在农村很难适用。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环保执法成本高、环保治理成本更高的不良现象。而且没有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职责权限分割不明确。

3.改善农村环境的对策 3.1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转移,农村种植业由高度分散,转变为相对集中,这是科学发展种植业难得机遇。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运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采取诱杀等农业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大力推广化肥的合理施用技术和缓控释肥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强基地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减轻和防止其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的污染。

农药和化肥的科学使用[5]是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广大人民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是从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进人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讲,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都显得尤为重要。3.2 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

利用生态农业物能循环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生态农业物能循环利用实质是生态经济系统,其核心是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它包括对农业秸秆和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以及对沼气、沼渣、沼液等分别利用。在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沼气池,即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同时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辟了畜禽粪便资源化的新路子,综合发展生态农业,把沼气与生态、与畜牧业、与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其中“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模式就是运用食物链原理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典型例子[6]。除此之外,畜禽粪便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应坚持畜禽粪便与化肥并重的原则。通过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和畜禽粪便还田的措施,达到发展生产和减少污染的目的。3.3 治理工业污染

发展乡镇企业,首先要严控环保准入门槛,坚决不让高能耗、重污染项目通过。所有新上项目都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都应向工业园区集中,集中控制污染。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环境,加强项目治理,影响生态、破环环境的项目坚决淘汰。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严格要求企业的燃煤锅炉实施脱硫除尘,并优化燃料结构,推广煤气、液化气、天然气等的使用。3.4 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

土地是粮食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十分珍惜我们的耕地资源,建立与完善农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水资源是农业的命脉,为此,我们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步伐,重点搞好小流域治理、采取行之有效的生物措施,搞好封山造林,保护水土,涵养水源;采取工程措施,修建水库、塘坝,搞好拦蓄截流,遏制水土流失;严格控制工业用水并通过环保设施,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次数,既能有效地控制工业用水,还可以减轻工业废水污染,一举多得。

3.5 建立健全环保工作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制包括诸多方面,当前既要整体推进,又应突出如下重点。一是要实行严格的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农村环保统筹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严格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并实行环保问责制和奖惩制。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环保的法律制度。国家应加快制定出台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地应依据农村环保的迫切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尽快形成适应农村环保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要加大农村环保的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查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用法制增强环境保护的力量。三是应探索建立农村环保资金扶持机制。主要包括,探索建立农村重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持、有机肥加工生产企业扶持、养殖业污染治理资金扶持等机制。四是应探索建立农村环境资源补偿机制。如建立农村排污收费制度.由各级环保部门依法足额征收、按规定使用和上交排污费;成立农村环境资源交易所,开展农村环境资源补偿交易,运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手段,改变生态资源无偿提供、无偿保护,资源使用者低成本使用、无成本占用的现状。结语: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而造成的面源污染、粗放经营重复建设的乡镇企业造成的局部污染以及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而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应当有针对性的根据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合理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促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推进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当下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探析 第6篇

当下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探析

摘 要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瞩目的世界性议题,而中国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它是各种因素综合凝聚的结果,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另一方面来看,生态与发展问题和和平与发展问题相提并论,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当今社会只有认真分析严峻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一定的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平衡。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污染;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18-0156-01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今世界一味追求经济产值的不断增加,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以及建立在资源废墟上的文明正面临着危难。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同,人口密度不均,资源禀赋不等,消费结构和产业组成不平衡,面对的生态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迥然不同,以我国为例,巨大的人口密度,以煤炭为主的特有能源结构,生产力的飞速提高,工业化的加速实施,这一切都使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超乎异常的生态环境问题。 1 中国环境的基本形势 近几年,国家一系列的有效举措,使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但从一定的程度来看,当前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很多问题仍然亟待解决。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是在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累积发展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浪费问题;二是以城市为中心并不断向周边蔓延的环境污染问题,两类环境问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当前,以城市为中心的污染问题有向农村大幅度蔓延的趋势,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工业水平较高、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生态破坏不断扩大和加深,环境问题凸显的尤为严重。具体表现为:能源利用率和矿产资源利用率低;过度开采导致自然资源极度浪费;肆意砍伐森林植被,造成生态失衡;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较低;城市工业化严重逐渐形成钢铁森林等等。可以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2 严峻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水资源危机、土地资源流失、森林和矿产资源枯竭、工业废弃物排放等等,这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如果严重恶化下去,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面临着毁灭性的灾难。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举例来说: 水是生命资源,是社会文明进步、人类生存发展、万物繁衍生息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但我国水资源的整体分布却极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及其丰富,占全国水资源的81%左右;而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了全国的64%,但水资源仅占19%。由于西北西南等地供水严重不足,带来了一系列包括灌溉排水在内的现实生产问题,并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淡水资源不充足,水污染异常突出,使我国部分城市饮用水稀缺,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对城市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土地是生态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植被生殖生长的基础条件,关系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命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致力于工业化建设,使得城市发展、交通建设等占用了大量耕地,同时由于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导致的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原因,使我国耕地面积不断递减,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耕地面积已经下到18亿亩;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沙漠和荒漠化土地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全国有接近3亿人受沙漠化的影响,。这些具体的数据如同警钟一般,在敲击我们对环境的浅薄意识,警醒我们解决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好消息是我国已经把土壤资源问题列到重点保护对象之中,并承诺将采取一系列相关有效的绿化措施和绿林方案来稳固土壤。 3 环境污染带来的复杂问题 从国内来看,我国每年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亿多元,其中农业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受害者。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间接导致林业、畜牧业、工业等产生巨大损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道关卡。 从国际上来看,我国人口居世界第一,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还处于改革开放时期,面临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受到国际社会带来的压力,发达国家不断地将环境问题的主要矛头指向我国,使我国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一直缺少话语权并长期处于被动位置,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抑制了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 4 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案 根据过往经验可提出一些已有明显成果的解决方法,比如:保护森林和矿产资源,禁止肆意砍伐和非法开矿,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措施来加大处罚力度;学习发达国家治理污染的先进技术,引进现代化的机器,增大污染处理能力和效率;严格控制引进的工业化项目审批,对资源污染严重、能源利用率低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国民保护环境的主动意识;倡导文明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等等。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采取了多重措施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但全国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地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改善,所以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强。 1)加强国民的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化修养。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文件贯穿到义务教育当中,使生态保护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能够深入人心。人民是生态环境污染的行为者,也是生态保护工作的直接基础,只有大力推进全民环境教育,让公众了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国情,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2)加强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一方面可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恢复湿地、保护耕地,严禁捕猎、污水处理等措施来恢复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国家以及一些工业化企业也应该在生态环境恢复工程中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现实的状况已经明确说明了一个事实: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 3)加强生态监测和防控。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程还在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有效的科学技术以及完整地监测网络,同时生态系统的调研不够全面以及监控数据不合理等等,严重影响了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制约了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因此我国要在生态监测方面加大力度,这一点非常重要。 总体来说,必须继续坚持国家出台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才能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和谐家园。 参考文献 [1]杨伯溆.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刘圣音.中国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吉林大学,. [3]阎克第.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M].天津市塘沽区环境保护局,. 作者简介 杨文汉(1992-),男,河南人,本科,研究方向:园艺。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第7篇

关键词:中国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自然生态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环境破坏;水环境破坏

近年来,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

但是,当前环境问题仍十分严重。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产生,长期积累的结果。概括起来,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两类环境问题互相交叉,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相当严峻。当前,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也在扩大和加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环境污染

虽然“八五”期间,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环境质量还在恶化。大气二氧化硫含量居高不下,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固体废弃物污染量大面广,噪声扰民严重,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中国环境污染的规模居世界前列。尤其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较为严重。1. 水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为世界总量的第六位,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0000立方米的1/4,其排位在世界100—117位之间,是世界缺水国之一。据资料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半数以上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8个,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几百万人的生活用水紧张,污染性缺水的城市日益增多。因缺水而影响工业产值约达每年2300亿元。随着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城市人口增加,缺水势将扩大;农业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3000多万头牲畜得不到饮水保障,有0.067亿公顷农田由于缺水得不到充足灌溉,造成粮食产量降低一半。从水资源质量看,我国的水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从这些数字上可以看出我国水环境整体上呈恶化趋势。

据资料统计,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35个重点湖泊中有17个被严重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水体不适于灌溉,70%以上城市的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水污染已成为水资源利用中的一大障碍,成为威胁人民健康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2•大气污染 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中国大气污染主要是由燃煤造成的,属于能源结构性的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大气污染程度随能源消耗的增加而不断加重。另外,在一些发达的大城市,汽车行驶总量常达上百万辆之多,因此交通污染也成为了大气污染的原因之一。

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目前人们谈论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指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和总悬浮颗粒物(TSP)。大气中的SO2主要来源于各类工业排放气体,在工厂比较集中的地区,SO2的浓度往往较高。排放到大气中的SO2在适当的气候条件下(如逆温、微风、日照等)极容易形成硫酸雾和酸雨,从而对人体健康(尤其是损害呼吸系统和皮肤等)和农作物等造成很大的危害。大气环境的不断恶化,其后果之一是人们自身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造成某些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断上升。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人成为新的皮肤癌患者,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业呈增加趋势。我国十大城市癌症的死亡病人调查结果显示,肺癌的死亡人数居首位。诚然,所有这些不能全部归咎于空气污染,但有理由认为,这无疑与当前的大环境恶化密切相关。这就提醒人们,在尽情享受大自然恩惠和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该冷静而认真地思考一下由于人类自身行为而恶化大气环境、损害自身健康的严峻现实。

3•固体废弃物污染

近年来,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排放量、累计堆存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据资料统计,“九五”时期最后一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量为8.1608亿吨。“十五”时期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量的递增主要来源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十五”时期生活垃圾较“九五”时期增长了48.9%。据此可推出,全国生活垃圾每年以9%的速度递增。历年存放量高达66亿 t。目前全国年产1.5亿吨,60%集中在全国五十万以上的52个重点城市。并且,由于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低,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处在垃圾包围之中。露天简单堆放的垃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

二、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我国由开发活动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十分突出。根据国家环保局和中国科学院所作的一项现状调查表明,我国以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耕地肥力下降为标志的土壤环境破坏日趋严重;以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面积骤减、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生态功能退化为主的水环境破坏不断加剧;同时,草原退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物资源破坏问题也非常严重。近几年,因生态环境恶化引起水旱灾害频繁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据估计,每年损失在400亿元以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已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的紧迫任务。1.土壤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1)水土流失。长期以来,由于无休止的滥垦乱伐,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造成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耕地开发模式”课题组调查,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已达6.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9%。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洪水肆虐,恶化了生产、生活环境,动摇了农业基础。

由于水土流失,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黄河中游地区,现在已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由于流沙量大,黄河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为了防止洪水灾害,中下游地区不得不一再加高堤坝,每年用于堤防的费用高达1亿元。长江流域由于长期以来的乱砍滥伐,原始植被丧失了85%,森林大半已不复存在,致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过去清澈的长江水,如今也变得混浊起来。长江流域1.8亿公顷土地中的30%,即5600万公顷土地发生了水土流失,每年流失的表土达24亿吨,其中有5亿吨被带入东海,长江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危险。由于水土流失,长江干流每10年河床抬高1米,一遇汛期,便成悬河。(2)土地沙漠化、退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沙漠化是土地荒废的最终形态。自然的沙漠化现象是一种以数百年到一千年为单位的漫长的地表变化,而现在发生的人为的沙漠化则是以10年为单位,成为看的见的土地荒废。中国是沙漠化极其严重的国家。据统计,我国的沙漠面积为1.30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6%。仅沙漠的面积就相当于日本国土总面积的3.4倍。有史记载以来,已经有12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了沙漠。特别是近50年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就有500万公顷。土地退化现象突出。我国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盐渍化和土壤肥力下降。由于不合理灌溉,我国耕地中的次生盐碱化土壤面积迅速增加,每年因次生盐渍化废弃的灌溉土地达20~30万公顷。我国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高原、内陆区、东北丘陵区和沿海地带的盐渍地总面积超过0.33亿公顷,其中耕地0,067亿公顷,盐渍化严重的西北内陆区,盐渍化面积占该区耕地面积的15.2%。因此,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再减少。2•水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分配不适当,引起一些河流断流,不仅严重影响两岸城乡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而且加剧了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黄河自1972年出现断流,进入90年代后几乎年年断流,且断流频率越来越高,历时和断流河段越来越长,年内首次断流时间越来越提前。1997年,黄河(利津水文站)累计断流13次,达226天,断流河段距离长达700余公里,首次断流时间为2月7日,皆创黄河历史断流之最。这种情况不仅加剧了各方面用水的紧张状况,导致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而且显著改变了河流泥沙冲淤规律,使河道趋于萎缩,行洪能力降低,极大地增加了黄河洪涝灾害险情。

许多湖泊和水库逐渐萎缩。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1949年有湖泊1066个,到现在只剩下236个。起着长江洪水调节作用的洞庭湖,史称“八百里洞庭”如今却萎缩为“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的惨景。华北平原的明珠白洋淀,曾连续干涸了五年。真的很惨不忍睹啊!3.生物资源破坏十分严重

生物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我国生物资源破坏问题十分严重。

(1)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中国属于森林资源较少的国家,森林覆盖率约为13.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5%),居世界第121位。按人均计算,每人只有森林面积0.115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9。由于一些地方森林资源的过量采伐、滥砍乱伐、集体盗伐,随意侵占、破坏林地资源,加上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原因,使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森林资源尤其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的天然林破坏严重。(2)野生动植物资源丧失。令人担扰的是,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中国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动物种类约10.45万,占世界总数的10%。世界总种数12%,居世界第三位。但目前中国由于森林减少,荒地开垦、草原退化,农药、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尤其是人为对动植物资源的滥捕、滥捞、滥采、滥伐,使大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不断缩小,造成种群减少,甚至消失,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动植物种类中已有总物种数的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所列640个种中,中国近50年来,约有10余种动物绝迹,如野马、犀牛、高鼻羚羊、新疆虎、麋鹿、白鹤等。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第8篇

一、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

我国环境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在审计对象上, 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 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 受上述审计类型和审计对象的影响, 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 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 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的审计等内容。其中后两项内容是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展开的, 而这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仍然落后。我国在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上还处于讨论阶段, 没有形成统一的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 虽然在一些主要期刊上有一些关于环境审计问题的论文, 但未形成主流观点。在环境审计实践方面, 主要是以政府审计为主, 企业自主进行环境审计与规划的很少, 只有海尔等成为国际品牌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做环境审计与规划, 而在社会审计部分, 几乎是空白。这些都反映出了我国环境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在环境审计工作方面, 我们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二、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1. 环境审计法规不完善, 相关法规执行不力。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 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 基本形成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 但是仍然缺乏具体的指导, 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我国迄今为止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可以为环境审计提供直接的依据。而且, 现有的环境法所规定的各项基本法律制度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出现这些执法不力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环保观念淡薄、缺乏环保意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 没有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 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 资源的破坏。

2. 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我们都知道会计是审计存在的前提条件, 审计不能脱离会计而单独存在和发展。对于环境审计也一样, 必须要有健全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作为保证, 而且要有规范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而目前我国还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 传统会计对环境不确认不计量, 给环境审计的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审计人员无法评价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应承担的责任。我国目前也没有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企业大都不公布与环境相关的会计信息, 使我们无法对其进行很好的监督, 企业也逃避了破坏环境而需要付出的责任。审计不能离开会计而单独存在, 这些最基本的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尚不完善, 也无从谈起环境审计的继续发展。

3. 缺乏完善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

我国目前仍然缺乏环境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 也没有制定出对环境审计进行评价的标准。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必然要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 然而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感觉最困难的也正是用哪些指标和标准来科学地反映和评价环境成本和效益, 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计量。当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审计时只能根据现有的会计准则做出判断, 势必造成审计依据的不足和判断的主观性, 环境审计缺乏客观的依据和评价标准, 使审计风险加大。缺乏完善的审计评价标准是导致我国环境审计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

4. 环境审计主体单一, 民间审计介入不够。

目前, 我国环保资金大部分是国有资金, 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 大多数的环境审计任务基本上由国家审计承担, 而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尚未有效开展, 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不够, 这样难以保证环境审计的质量, 也难以使环境审计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社会环境审计机构 (通常指会计师事务所) 通过独立的检查和评价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 既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又可以大大提高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 增强环境审计信息的有用性, 加之社会审计面的宽广性, 对整体推进环境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也有自身的优势, 不仅能及时消除企业环境法律风险, 而且能促进企业按环保要求进行生产, 帮助企业很好利用环境资源,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民间审计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和专业性, 这些都是政府审计机关无法比拟的。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支能有效为社会、经济和企业服务的环境监督力量。

5. 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审计对象和内容单一, 审计范围狭窄。

现阶段, 我国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主要是对环保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和重点项目的专项审计。审计重点是环保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审查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 对于环境效益的审计重视不够, 很少评价环保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对国家在国际环境保护政策公约履行、政府环境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审计和评价基本是空白。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仍然限于消极防范, 远未起到环境审计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作用。

三、解决我国环境审计问题的对策

1. 加快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实施。

首先我们应该修订《企业会计准则》, 增加关于企业环境责任内容的报告, 对于已经进入会计记录的环境事项, 规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详细披露, 对于未进入会计记录的环境事项, 可以通过专门的环境报告予以揭示。我们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系统以及相关资料的管理, 保证环保管理系统有效运转, 确保环保资料的真实性。我们应当着手建立起有关环境责任信息的会计记录、计量、计价、报告的统一环境信息会计制度, 提供完整、有效的环境会计资料, 真实的反映企业环境责任信息。

2. 加快我国环境审计立法工作, 建立完善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

要制订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的规范和评价标准, 使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的开展有法可依。

3. 加强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 不断加强环境绩效审计。

在当前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当中, 要不断加强对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 逐步推广环境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环保资金分配使用的经济性、环保投资项目的效益性和环保部门的业绩进行的审查。政府一方面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度, 将环境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 建立全新的环境政策体系, 另一方面要建立广大群众参与的环境监督和评估机制, 不断加强绩效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重要作用。

4. 扩大环境审计主体, 推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的发展。

我国环境审计刚刚起步, 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 而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尚未有效开展, 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仍然不够。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协同政府环境审计的两把利剑, 无论是政府环境审计, 还是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社会、经济、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 在当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基础上, 要鼓励、扶持和培育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力量, 以促进我国环境审计主体的多元化。

摘要:在我国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刚刚起步, 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文章就我国目前环境审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分析原因, 研究对策, 以促进环境审计能够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审计,现状,问题,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长翠.企业环境审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德元.加强环境审计推动和谐发展, 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9 (3)

[3].黄飞.我国环境审计问题与对策.审计月刊, 2008 (4)

[4].王本强.深化政府环境审计的新起点.中国审计, 2009 (15)

[5].李娜.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西部财会, 2007 (7)

[6].李国辉.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构想.2008 (9)

[7].张曼.环境规制约束下的企业行为,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8].杨树滋, 王德开.环境审计探讨、审计研究, 2008 (9)

[9].蔡春, 陈晓媛.环境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8

[10].宣杰, 孙凤英.关于环境审计问题的探讨.生态经济, 2007 (11)

[11].周建霞, 薛增琴.环境审计的现状、目的及对策研究.商业时代, 2007 (13)

上一篇:健康促进校承诺书下一篇:我的两个理想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