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计算练习题

2024-08-26

初二数学计算练习题(精选10篇)

初二数学计算练习题 第1篇

一、一元二次方程测试题(时间:90分钟,120分)

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每题3分,共36分)

1、方程(m²-1)x²+m x-5=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满足的条件

是()

(A)m≠1(B)m≠0(C)∣m∣≠1(D)m=±12、方程(3x+1)(x-1)=(4x-1)(x-1)的解是()

(A)x1=1 x2=0(B)x1=1 x2=2(C)x1=2 x2=-1(D)无解

3、已知方程x²+x-1=0,以它的两根的倒数为根的新方程应是()

(A)y²-y-1=0(B)y²+y+1=0(C)y²-y+1=0(D)y²-2y-1=04、下列方程没有实数根的方程是()

(A)x²+3x=0(B)2004 x²+56x-1=0

(C)2004 x²+56x+1=0(D)(x-1)(x-2)=05、若分式 不论x取何值总有意义,则m的取值范围是()

(A)m≥1(B)m>1(C)m≤1(D)m<16、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²-2x+2k=0有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A)k<(B)k≤(C)k>(D)k≥

7、已知关于x的方程x²-mx+2m-1=0的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为7,那么m的值是()

(A)5(B)-1(C)5或-1(D)-5或18、用换元法解方程 x²+x-1= 时,如果设x²+x=y,那么原方程可变形为()

(A)y²-y-6=0(B)y²-y+6=0(C)y²+y-6=0(D)y²+y+6=09、如果方程组 只有一个实数解,那么m的值为()

(A)-(B)(C)-1(D)010、王刚同学在解关于x的方程x²-3x+c=0时,误将-3x看作+3x,结果解得x1=1 x2=-4,则原方程的解为()

(A)x1=-1 x2=-4(B)x1=1 x2=4(C)x1=-1 x2=4(D)x1=2x2=311、某饲料厂一月份生产饲料500吨,三月份生产饲料720吨,若二、三月份每月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则有()

(A)500(1+x2)=720(B)500(1+x)2=720

(C)500(1+2x)=720(D)720(1+x)2=500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3、若分式 的值为零,则x=。

14、以2+ 和2-为实根的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15、已知关于x的方程x²-6x+m=0的一个根是另一个根的两倍,则m的值为。

16、已知方程x²-3x+1=0的两根为x1、x2,那么(1+ x1)(1+ x2)=。

17、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2x²-8x+5=

18、若方程 + = 有增根,则m的值是。

19、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是 和 请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方程组

20、如果x²-2(m+1)x+m2+5=0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

21、已知关于x的方程x2-(a2-2a-15)+a-1=0的两个根是互为相反数,则a的值为。

22、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修建一条公路,如由甲队单独修建恰好按规定时间完成,如由乙队单独完成则要延期5天完成,现由两队联合修建2天后,剩下的任务由乙队单独修建,则恰好

初二数学计算练习题 第2篇

AADAC x<3 x=“”>3 0,1,2 k<-1 2=“” p=“”>-6 x≥-2 x>2数轴就不画了啊 解不等式①得 x<1 1=“” -2=“” x=“”>-2 解集为-2

解:(1)设租36座的车x辆.

据题意得: 36x<42(x-1)

36x>42(x-2)+30

解得: x>7

x<9

∴7

由题意x应取8.

则春游人数为:36×8=288(人).

(2)方案①:租36座车8辆的费用:8×400=3200元;

方案②:租42座车7辆的费用:7×440=3080元;

方案③:因为42×6+36×1=288,

租42座车6辆和36座车1辆的总费用:6×440+1×400=3040元.

所以方案③:租42座车6辆和36座车1辆最省钱.

练习二

CDAAD 1 k<2 3,2,1,0 m≤2 10 解不等式①得 x<-1 解不等式②得 x≥3 ∴无解

解: 2x+y=m①

x+4y=8②

由②×2-①,得7y=16-m,

∴y=16-m/7

∵y是正数,即y>0,

∴16-m/7 >0

解得,m<16;

由①×4-②,得

7x=4m-8,

∵x是正数,即x>0,

∴4m-8>0,

解得,m>2;

综上所述,2

解:(1)设甲、乙两种花木的成本价分别为x元和y元.

由题意得: 2x+3y=1700

3x+y=1500

解得: x=400

y=300

(2)设种植甲种花木为a株,则种植乙种花木为(3a+10)株.

则有: 400a+300(3a+10)≤30000

(760-400)a+(540-300)(3a+10)≥21600

解得:160/9≤a≤270/13

由于a为整数,

∴a可取18或19或20.

所以有三种具体方案:

①种植甲种花木18株,种植乙种花木3a+10=64株;

②种植甲种花木19株,种植乙种花木3a+10=67株;

③种植甲种花木20株,种植乙种花木3a+10=70株.

(1) 1.2(300-x)m 1.54mx 360m+0.34mx

(2) 1.2(300-x)m≥4/5×300m

1.54mx>1/2×300m

解得97又31/77(这是假分数)

∵x为正整数,

∴x可取98,99,100.

∴共有三种调配方案:

①202人生产A种产品,98人生产B种产品;

②201人生产A种产品,99人生产B种产品;

③200人生产A种产品,100人生产B种产品;

∵y=0.34mx+360m,

∴x越大,利润y越大,

∴当x取最大值100,即200人生产A种产品,100人生产B种产品时总利润最大.

练习三

CBBCD y/x-2 2 x>3 7/10 -3/5 m+n/m-n 8/x+2 原式=x+2y/x-2y 代入=3/7

原式=x+3/x 代入=1+根号3

1/a-1/b=3,(b-a)/ab=3

b-a=3ab

a-b=-3ab

2a+3ab-2b)/(a-2ab-b)

=[2(a-b)+3ab]/[(a-b)-2ab]

=(-6ab+3ab)/(-3ab-2ab)

=-3ab/(-5ab)

=3/5

练习四

BAABA -1/5 2/3 1/a 2 1 2/3 x=4 x=2/3 原式=1/a 代入=根号3-1/2

yˉ1+xˉ1y

即求x/y+y/x

=(x2+y2)/xy

=[(x-y)2+2xy]/xy

=11

x2+y2=3xy

(x2+y2)2=(3xy)2

x四次方+y四次方+2x2y2=9x2y2

x四次方+y四次方=7x2y2

原式=x2/y2+y2/x2

=(x四次方+y四次方)/x2y2

=7x2y2/x2y2

=7

(1)设该种纪念品4月份的销售价格为x元.

根据题意得2000/x=(2000+700/0.9x)-20,

解之得x=50,

经检验x=50所得方程的解,

∴该种纪念品4月份的销售价格是50元;

(2)由(1)知4月份销售件数为2000/50=40件,

∴四月份每件盈利800/40=20元,

5月份销售件数为40+20=60件,且每件售价为50×0.9=45,每件比4月份少盈利5元,为15元,所以5月份销售这种纪念品获利60×15=900元.

练习五

BDDBC y=-3/x -3 m<1 y=90/x c

将点A(-1,2-k2)代入y=k/x 得

2-k2=-k

(k+1)(k-2)=0

∵k>0

∴k=2

∴A(-1,-2)

∴y=2/x

将点A(-1,-2)代入y=ax

-2=-a

a=2

∴y=2x

∵y=k/x与y=3/x关于x对称

∴k=-3

∴y=-3/x

将点A(m,3)代入y=-3/x

3=-3/m

m=-1

∴A(-1,3)

将点A(-1,3)代入y=ax+2

-a+2=3

-a=1

a=-1

(1)将点A(1,3)代入y2=k/x

3=k/1

k=3

∴y=3/x

将点B(-3,a)代入y=3/x

a=3/-3

a=-1

∴B(-3,-1)

将点A(1,3)和B(-3,-1)代入

m+n=3

-3m+n=-1

解之得 m=1 n=2

∴y=x+2

初二数学计算练习题 第3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探究一:

拿出一张长3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卡纸, 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交流:你有哪些算法?

方法一:30+12+30+12=84 (厘米) 。

方法二:30×2+12×2=84 (厘米) 。

方法三: (30+12) ×2=84 (厘米) 。

探究二:

1.在这张卡纸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引思:怎样才能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剪出的最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

尝试列出式子:12×4=48 (厘米) 。

2.剩余部分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

(30-12+12) ×2=60 (厘米) 。

3.正方形和剩余部分长方形的周长之和是多少?

48+60=108 (厘米) 。

4.和原来的长方形周长比较, 为什么周长会变大?

(通过演示, 让学生发现增加了两条宽边的长。)

探究三:

1.请将剪下的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沿着折痕剪去一个小正方形, 剩余部分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会有不同的算法:

预设一:12+12+6+6+6+6=48 (厘米) 。

预设二:12×4=48 (厘米) 。

2.这个图形和原来的正方形比较, 为什么周长没有变化?

探究四:

在长3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上, 沿着边线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剩余部分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剪去长方形的位置不一样, 分别让学生观察, 计算出剪后的图形周长。

图形一: (30+12) ×2=84 (厘米)

图形二:84+6×2=96 (厘米)

图形三:84+4×2=92 (厘米)

图形四:84+4×2=92 (厘米)

比较:剪后的图形形状不一样, 但大小都是一样的。由于剪去的长方形位置不一样, 剩下图形的周长怎样?

探究五:

将长方形纸沿着对角弯曲地撕成大小不同的两部分。

1.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一样, 周长有怎样的关系? (一样)

2.看着图甲和图乙, 你能求出原来长方形的周长吗?

3.如果只给出图甲, 将图甲的长再撕去一部分, 还能求出原来长方形的周长吗?

4.如果只给出图乙, 将图乙中的宽再撕去一部分, 还能求出原来长方形的周长吗?

5.想象。

(1) 给出一条长或者宽, 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形吗? (2) 给出长和宽, 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形吗? (3) 给出长方形的周长, 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形吗?

探究六:

每位同学准备一张长2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 同桌两位在一起合作拼出新的图形, 看哪个小组拼的图形多?

(试着算一算拼出图形的周长, 再展示交流。)

评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在周长概念建立之后,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基础上, 安排的一节单元练习课。夏老师的这节练习课, 没有使用多媒体, 而是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 借助一张很平常的长方形纸为“经线”贯穿整个课堂, 通过观察、裁剪、折叠、拼摆, 高效组织多方向延伸了周长计算探索活动, 充分显示了练习课的特点。尤其是多次利用同一素材, 减少无关因素干扰, 使得课堂教学连贯顺畅, 环环相扣, 逐层递进, 重点突出, 是一节精彩的“家常课”,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厚实高效, 课堂散发着浓浓的数学味。具体地说, 本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1.把握起点, 突出基础。由长方形纸片引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计算方法, 而是放手让学生解答交流, 引导得出三种不同的思路与解法。这样的设计, 紧紧抓住周长的内涵来引导学生思考, 不仅巩固了学生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基本方法, 也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完善认知结构, 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周长的含义。

2.变式练习, 感悟本质。借助长方形纸片剪下最大正方形的操作, 组织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进行对比性计算练习, 在比较中辨别异同。这样的操作活动伴随着计算和思考, 有很好的引导、启发作用。接着, 引导学生思考周长变化的原因, 启发学生探究发现裁剪前后边的增减变化, 直观演示结合思考, 让学生不但知其然, 亦知其所以然, 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另一方面也为后面探索更复杂的周长变化规律做好知识准备和经验铺垫。

3.操作思考, 领悟思想。学生主要是从形状、大小、位置等方面认识“图形与几何”。教师将正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 并沿着折痕剪去一个小正方形, 引导学生计算剩余部分的图形周长, 并思考提升:为什么周长没有变化?然后, 借助多样化剪裁活动生成周长探求素材, 再次体验转化思想,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处理孤立静止的几何问题, 体会图形变化中的不变现象、不变中的变化现象, 渗透几何变换的思想方法, 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训练, 使学生深刻理解周长含义,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计算练习设计之我见 第4篇

教师在设计数学计算练习课时,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要重视计算练习题的设计;二是在数学计算练习课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计算策略、方法的形成。下面笔者就以“小数乘、除法简便计算练习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多种形式练习题,体现不同计算方式的内在联系

口算、笔算、估算是小数乘、除计算的主要计算方式,不同的计算方式,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小数乘、除计算的过程和方法。为此,本课一开始,笔者就结合最近学习的内容,专门设置了几组口算题,让学生重温小数乘、除计算的方法。笔者是如此安排这八道口算练习题的:

0.24×5 0.2×0.5 0.72÷0.9 0.64÷0.08 2.7×0.5 2.5×0.4 12.5×0.8 3.2÷1.6

在每位学生都完成了这八道题的口算练习后,笔者并不是让学生直接报出口算答案就结束了,而是在学生回答之后,对这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一定的回顾。例如,0.24×5这一题,笔者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回答: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得出答案,再根据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来点上小数点。同样,笔者也让学生根据0.72÷9这一题,回顾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看起来,这一组口算练习题跟简便计算方法没有多大的联系,其实不然,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复习了小数乘、除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又如在12.5×0.8这一道口算题目中,有的学生得出的结果为100。于是,笔者就请其他学生来判断答案是否正确,而其他学生则根据“一个不为零的数乘上一个比1小的数,所得的积比原来的数小”这一规律,来进行简单的估算,发现“12.5×0.8”的乘积肯定比12.5小。可见,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将口算和估算相融合,从而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同时,该方法也向学生渗透了数感的培养。

在口算练习后,笔者又出示了下面这一组题:

0.25×1.2×4,0.45÷0.6÷0.5,1.6×3.2-0.6×3.2

笔者先让学生审题,说一说这些练习题有什么特点,在计算上又有什么方法可以借鉴。引导学生尝试应用整数乘、除法运算中的运算定律和性质,看看其能否使上述运算更简便。学生通过把原有的计算方式和方法与新的计算策略有机联系,形成了新的计算策略,从而让小数乘、除法运算更为简便了。这时,学生也领悟到:整数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对小数的计算同样适用。

接着,笔者又马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自主选择计算方式的机会,出示了下面一组题:

1.25×17×0.8,2.3×0.6+2.3×0.4,7.8÷0.05÷3.9

对于这三道例题,笔者改变了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反馈时说说自己是运用什么定律或性质进行的简便计算。通过这样的计算练习,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了:不同类型小数乘、除混合计算中,我们到底应该运用哪种计算策略,才能使计算更为简便。同时,也让学生总结出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领会不同计算策略的价值,感受不同计算方式的内在关联,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计算水平。

二、运用对比性题组。

增进对计算原理、方法的理解

运用对比性题组,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比较来确定客观事物、现象之异同的思维过程和逻辑方法。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对一些相关或者相似的题目进行比较,便可以体会到这些题目内在的联系和区别。因此,在计算练习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对比练习,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理解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在计算过程中感悟计算策略的巧妙性,并学会将这些计算策略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灵活应用。

如在“小数乘、除法简便计算练习课”中,笔者对7.8÷0.05÷3.9这一题展开了三道变式练习:

7.8÷(0.05×3.9),7.8÷(0.05+3.9),7.8×0.05÷3.9

笔者出示这三道特别容易混淆的练习题,目的是:提醒学生在做题之前,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鼓励学生用语言叙述题目的意思;思考运算过程;观察数据是否能凑整;根据已经学过的定律法则来进行简算。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认真审题的重要性,并逐步养成了认真审题的习惯。而且,在认真审题后,他们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来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感受到了不同计算方法对不同题目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避免了不必要的计算错误。同时,通过对题组中不同形式计算题以及相应计算方法和策略的比较,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相关运算顺序的理解,使其体会到了运算顺序对运算过程的重大意义。

紧接着,笔者又出示了这样三组题:

由于以前练习过类似题目,对于这三组题中的第一道题,学生基本上都能够顺利解答出来。而对于每组题目下面的两道题,由于它们都与第一道题相似,学生根据第一道题的提示,也可轻松完成其简便运算。接下来,笔者就通过“比一比、找关系”,找出一组题中前后三道题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共性。

这三组题的练习,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相应的计算过程中,要意识和感悟到计算策略的重要性。结果,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计算等活动,掌握了合理应用计算策略进行有效计算的程序和方法,效果不错。

可见,科学合理的计算练习课,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的运算方法,并能让其找出相关问题中蕴含的关系和规律,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乐于思考。同时,在此练习过程中,学生还能对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感受到蕴含在计算中的策略和思想,让计算学习的发展性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彰显。

初二暑假作业练习题答案数学 第5篇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1、要使式子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x>0B.x≤2C.x≥2D.x≥-2

2.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 B.C. D.

3.矩形具有而菱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A.对角线相等B.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C.对角线互相平分D.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4.如果下列各组数是三角形的三边,则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7,24,25B.C.3,4,5D.

5、在△ABC中,点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已知BC=10,求DE的长()

A.3B.4C.6D.5

6.已知直线y=kx+8与x轴和y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4,则k的值是()

A.-8B.8C.±8D.4

7.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下列不能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是( )

A.AB∥DC,AD∥BCB.AB=DC,AD=BC

C.AO=CO,BO=DOD.AB∥DC,AD=BC

8、八年级甲、乙两班学生在同一次数学测试中,班级的平均分相等,甲班的方差是240,乙班的方差是180,则成绩较为稳定的班级是()

A.甲班B.乙班C.两班成绩一样稳定D.无法确定

9、已知点(-2,y1),(-1,y2),(1,y3)都在直线y=-3x+2上,则y1,y2,y3的值的大小关系是()

A.y3

10、表示一次函数y=mx+n与正比例函数y=mnx(m、n是常数且mn≠0)图象是()

初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6篇

1. 一组数据:10、5、15、5、20,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 10,10 B. 10, 12.5 C. 11,12.5 D. 11,10

2. 实验学校九年级一班十名同学定点投篮测试,每人投篮六次,投中的次数统计如下:5,4,3,5,5,2,5,3,4,1,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分别为( )

A.4,5 B.5,4 C.4,4 D.5,5

3. 在某校“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中,有9名学生参加决赛,他们决赛的最终成绩各不相同.其中的一名学生想要知道自己能否进入前5名,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成绩,还要了解这9名学生成绩的( ).

A.众数 B.方差 C.平均数 D.中位数

190分那么成绩较为整齐的是82分, 245分4.人数相等的甲.乙两班学生参加了同一次数学测验,班平均分和方差分别为 =82分,

A.甲班 B.乙班 C.两班一样整齐 D.无法确定

5.某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六位评委给3号选手的评分如下:90,96, 91,96,95,94,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95 B.94 C.94.5 D.96

6、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1,2,4,x,6,9,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那么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A.4 B.5 C.5.5 D.6

7.某车间对生产的零件进行抽样调查,在10天中,该车间生产的零件次品数如下(单位:个):0,3,0,1,2,1,4,2,1,3,在这10天中,该车间生产的零件次品数的

A.中位数是2 B.平均数是1 C.众数是1 D.以上均不正确

8.从鱼塘捕获同时放养的草鱼240条,从中任选8条称得每条鱼的质量分别为1.5,1.6,1.4,1.3,1.5,1.2,1.7,1.8(单位:千克),那么可估计这240条鱼的总质量大约为

A. 300千克 B.360千克 C.36千克 D.30千克

9.一个射手连续射靶22次,其中三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9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则射中环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

A.8,9 B.8,8 C.8.5,8 D.8.5,9

10.若样+1,+1,…, +1的平均数为10,方差为2,则对于样本,x2+2,…, xn+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平均数为10,方差为2 B.平均数为11,方差为3

C.平均数为11,方差为2 D.平均数为12,方差为4

11.已知甲、乙两组数据平均数都是5,甲组数据的方差=,乙组数据的方差=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甲组数据比一组数据的波动大 B.乙组数据比甲组数据的波动大

C.甲组数据和乙组数据的波动一样大 D.甲组数据和乙组数据的波动不能比较

12.一组数据共分6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的数据占整个数据组的20%,那么这个小组在扇形统计图中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是

A. 30 B. 45 C. 60 D.9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3.一组数据同时减去80,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3,那么原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___.

14. 一组数据1,3,2,5,2,a的众数是a,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15. 某老师为了了解学生周末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时间,在所任教班级随机调查了10名学生,其统计数据如表:

时间(单位:小时) 4 3 2 1 0

人数 2 4 2 1 1

则这10名学生周末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平均时间是 小时.

16. 甲乙两种水稻实验品种连续5年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如下(单位:吨/公顷):

品种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来] 第5年

甲 9.8 9.9 10.1 10 10.2

乙 9.4 10..3 10.8 9.7 9.8

经计算, =10, =10,试根据这组数据估计__________种水稻品种的产量比较稳定.

17. 如图,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BC=60°,若其四边满足长度的众数为5,平均数为 ,上、下底之比为1:2,则BD=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共69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成绩 划记 频数 百分比

不及格 正

9 10%

及格 正正正

18 20%

良好 正正正正正正正 36 40%

优秀 正正正正正Т 27 30%

合计 90 90 100%

18.某中学七年级学生共450人,其中男生250人,女生200人,该样对七年级所有学一进生了一次体育测试,并随机抽取了50名男生和40名女生的测试成绩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绘制成如下的统计表.

(1) 请解释“随机抽取了50名男生和

40名女生”的.合理性;

(2) 从上表的“频数”、“百分比”两

列数据中选择一列,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

估计该校七年级学生体育测试成绩不及格

的人数。

19.某区对参加市模拟考试的80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抽样调查,抽取了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分数为整数)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绘制成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已知从左到右五个小组的频数之比依次是6∶7∶11∶4∶2,第五小组的频数是40.

(1) 本次调查共抽取了多少名学生?

(2) 若72分以上(含72分)为及格,96分以上(含96分)为优秀,那么抽取的学生中,及格的人数.优秀的人数各占所抽取的学生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3) 根据(2)中的结论,该区所有参加市模拟考试的学生中,及格人数.优秀人数各约为多少?

20.某单位欲从内部招聘管理人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 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

项目 测试成绩/分

甲 乙 丙

笔试 75 800 90

面试 93 70 68

根据录用程序,组织200名职工对三人利用投标推荐的方式进行民主评议,三人得票率(没有弃权票,每位职工只能推荐1人)如上图所示,每得一票记作1分。

(1)请算出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

(2)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录用(精确到0.01)?

(3)根据实际需要,单位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确定个人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

9. 某高中学校为使高一新生入校后及时穿上合身的校服,现提前对某校九年级三班学生即将所穿校服型号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如图两个不完整的统计图(校服型号以身高作为标准,共分为6种型号).

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该班共有多少名学生?其中穿175型校服的学生有多少?

(2)在条形统计图中,请把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3)在扇形统计图中,请计算185型校服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大小;

(4)求该班学生所穿校服型号的众数和中位数.

参考答案

1.D 2.A 3.D 4.B 5.C 6.D 7.C 8.B 9.B 10.C

11.A 12.B 13. 82.3 14. 2 解析:因为众数是a,故由题意得a=2,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得:1,2,2,2,3,5,故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即

15. 2.5 解析:由题意,可得这10名学生周末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平均时间是:

(4×2+3×4+2×2+1×1+0×1)=2.5(小时).

16. 甲 解析: =0.02,

=0.244,因为 ,所以甲种水稻品种的产量比较稳定.

17. 5 解析:设梯形的四边长为5, 5,x,2x,

则 = ,

x=5,

则AB=CD=5,AD=5,BC=10,

∵AB=AD,

∴∠ABD=∠ADB,

∵AD∥BC,

∴∠ADB=∠DBC,

∴∠ABD=∠DBC,

∵∠ABC=60°,

∴∠DBC=30°,

∵等腰梯形ABCD,AB=DC,

∴∠C=∠ABC=60°,

∴∠BDC=90°,

∴在Rt△BDC中,由勾股定理得:BD= =517.(1)中位数是240件,众数是240件。(2)不合理。

18.(1)略(2)略(3)45人

19.(1)600人(2) 和20(3)及格人数约为6400人,优秀人数为1600人

20.(1)甲50分,乙80分,丙70分(2)乙被录用(3)丙被录用

21(1)40户(2)平均数11.6吨,众数11,中位数11(3)350户

9. 解:(1)15÷30%=50(名),50×20%=10(名),

即该班共有50名学生,其中穿175型校服的学生有10名;

(2)185型的学生人数为:50﹣3﹣15﹣15﹣10﹣5=50﹣48=2(名),

补全统计图如图所示:

(3)185型校服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为: ×360°=14.4°;

(4)165型和170型出现的次数最多,都是15次,

故众数是165和170;

共有50个数据,第25、26个数据都是170,

初二数学计算练习题 第7篇

10.(数学与生产)某车间有甲、乙两个小组,•甲组的工作效率比乙组的工作效率高25%,因此,甲组加工2 00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比乙组加工1 80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少半小时,问甲、乙两组每小时各加工多少个零件? 11.(数学与生产)甲、乙两工程队共同完成一项工程,乙队先单独做1•天后,再由两队合作两天就完成了全部工程,已知甲队单独完成工程所需的天数是乙队单独完成所需天数的2,求甲、乙两队单独完成各需多少天?

312.(数学与生产)大华商场买进一批运动衣用了10 000元,每件按100•元卖出,全部卖出后所得的利润刚好是买进200件所用的款,•试问这批运动衣有多少件?

13.(拓展题)一批货物准备运往某地,有甲、乙、丙三辆卡车可以雇用.已知甲、乙、丙三辆车每次运货量不变,且甲、乙两车单独运这批货物分别用2a次、•a次能运完;若甲、丙两车合运相同次数运完这批货物时,甲车共运了180吨,•若乙、丙两车合运相同次数运完这批货物时,乙车共运了270吨,问:

(1)乙车每次所运货物是甲车所运货物的几倍?

(2)现甲、乙、丙合运相同次数把这批货物运完时,•货主应付车主运费各多少元?(按每运1吨付运费20元计算)

14.一小船由A港到B港顺流需行6h,由B港到A港逆流需行8h.一天,•小船早晨6点由A港出发顺流到B港时,发现一救生圈在途中掉落在水中,立即返回,1h后找到救生圈,问:(1)若小船按水流速度由A港到B港漂流多少小时?(2)•救生圈是何时掉入水中的?

答案: 1.x=2,x=2 3PV22 P12.V1=3.6ny

4my4.A 5.D 6.6 7.960960-=4 8.D xx209.90克 10.甲:500个/•时 乙:400个/时 11.甲队:4天 乙队:6天 12.200件

13.•乙车是甲车的2•倍,•甲2160元,乙、丙各4 320元.

14.本题的关键是(1)弄清顺流速度、•逆流速度和船在静水中速度与水速的关系;(2)弄清问题中的过程和找出包含的相等关系.

解:(1)设小船由A港漂流到B港用xh,则水速为

1. x1111-=+ 6x8x

解得x=48.

经检验x=48是原方程的根.

答:小船按水流速度由A港漂流到B港要48h.

1,小船顺流由A港到481111B•港用6h,逆流走1h,同时救生圈又顺流向前漂了1h,依题意有(12-y)(-)=(+)

648848

(2)设救生圈y点钟落入水中,由问题(1)可知水流速度为×1,解得y=11.

精选习题,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第8篇

关键词:精选习题,计算能力,小学数学

以考试卷为例,计算部分是实打实的计算题,分值为40%,加上概念部分额外的一点计算内容,加上应用题的列式计算,一张数学试卷的计算能力考核占了总分值的60%~70%。很明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既然计算能力如此重要,那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也是刻不容缓的。如何才能既有效又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是否具有计算能力。在众多方法中,我最推崇的还是以精选习题为主、口算为辅的途径。

学数学,不做练习不行,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都会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这个道理。但是练习并不是要学生无休止地做一些重复、单调的题目。要想提高练习效率,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一定的坡度,这样才会使枯燥的计算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

一、基础性训练

基础练习,顾名思义,就是在不要求难度的情况下,对学生课堂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对于小学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基础练习的要求不同。低中年级主要是一两位数的加法,而三年级重点就在三位数乘以或者除以一位数。小学数学学习主要就是以基础为主,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扎实的根基,因此这类试题在我的精选习题中占有最大的比例。

比如,376÷8和529×3都是最简单的一位数与三位数的乘除法。这类题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反复的操练,才能逐渐提升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和计算能力。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也是一项主要的基础题型。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加与减是同级运算,比如372-125+ 270需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先算372-125,算出答案之后再与270相加;乘与除是同级运算,比如48×4÷6,先计算48×4,再将算出的答案除以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 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500-64÷8虽然减法在前除法在后,但是由于除法的运算级别高于减法,因此要先计算64÷8,再用500减去他们的商;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算式465×(273-268) 中,应先计算273-268,再做乘法,小括号的运算级别高于乘与除。

练习不应仅限于巩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还要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的认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提倡算法多样化与优化,有效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技巧

新课程下的数学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与旧教材的计算教学最大的区别,但不能盲目地追求算法的多样化,忽视对算法的优化,使学生难以把握好的算法而导致计算能力弱化,算法多样化并不是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因此,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不同算法的特点,从而确定一些简便、快捷的方法。在算法多样化中倡导和推荐一种最优的计算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及计算技巧。

比如,574+128-274的计算方式有两种:

1.普通计算

2.巧算

这道题由于交换位置后,574-274刚好是整百数,然后再加上128,这样做很简便,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准确率。

还有像54+78,学生想到了很多算法:

1.把78分成46和32,54+46=100,100+32=132。

2.把78分成50和28,54+50=104,104+28=132。

3.把 54 分成 50 和 4,78 分成 50 和 28,50+50=100,100+28+4= 132。

4.把 78 看成 100,54+100=154,154-22=132。

面对这么多的算法,如果老师不及时与学生一起选择最优的算法,那么,有的学生会模糊,不知该用哪种方法好,有的学生会用他们自己想到的较复杂的方法。学生经历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之后,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升。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效的方法也能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比如,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初二数学计算练习题 第9篇

【关键词】纠错;对比;巩固;灵活;练习

“小数加减简便计算练习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内的一堂练习课内内容。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小数混合运算以及简便计算”。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但要学生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计算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加减简便混合运算。

在思考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站在以学定教的视角,笔者设计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共6题,意在了解学生的计算错误点主要在什么方面。抽样班级共三个,总人数117人,习题反馈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书,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简便计算时,无论是在计算的正确率,还是在减法性质的灵活运用上都比学习整数加减简便计算要困难很多。

一、小数错位相加减正确率低

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需要小数数位对齐相加减,而因为小数相加减时会出现两个小数位数不相同,需要学生在进行加法和减法时特别注意相同数位相加减。学生很容易受整数运算的负迁移,采取了末尾对齐的方法进行了计算。

二、减法性质的误用

减法性质是指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去第一个减数,再减去第二个减数。在整数混合运算中已经教学过,学生在简单的a-b-c=a-(b+c)的运算中错误率明显比四则混合运算要低。比如笔者测试卷中 (3)(6)明显比(4)正确率要高。

对于以上错误,笔者认为要把“小数加减简便计算练习课”上出实效,必须避免练习课常有的“讲—练”模式,即把学生的问题罗列出来,一题一题的讲解,接着就进行相对应的巩固练习。这样的练习课学生往往在听讲的时候容易走神,做练习的时候就又错误百出,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烦!因此,笔者以学定教,设计以下教学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实践,以下是部分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三、纠错

课开始,幻灯片显示学生错误情况统计图(以上课班级数据为准)

师:同学们,这是昨天你们检测卷的批改情况,今天老师请你当一回小医生,帮忙找找这些错误的同学都错在了哪里?你们愿意先治哪一题?

生:第四题。(学生的注意点集中到错误情况最多的15.8+14.2-4.6+5.4,共错15人)

师:请你来说说这题正确的应该怎么做?

生:15.8加14.2的和加上5.4减去4.6的差,等于30.8。

师:谁明白他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15.8加14.2的和是30,再看是减去4.6加上5.4,那么相互抵消后就是加的多,所以是30再加上5.4减4.6的差,最后是30.8

师:你说的是不是这样,幻灯显示学生正确的作业 。

师:那么请你来看一看,他们错在了哪里?(幻灯出示两张学生错误比较多的两种计算情况)

生:第一题15.8加14.2没有进位,应该是30。

生:第二题他减多了?

师:什么叫减多了?

生:应该是减去4.6再加上5.4,他这样做的话就减去了10,多减了。

师:谁听明白了?(特意叫了先前按照这种方法做的学生)

生:老師,我懂了,这两个不能和在一起减,这样就变成15.8-14.2-4.6-5.4了。跟原来的题目不对了。

师:(惊喜的)这个同学是怎么在思考的啊?

生:我们添了括号后可以再打开括号试试看,是不是还和原来一样,如果不一样,那就错了。

师:很好,这可以作为我们检查的一种办法。同学们很会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做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下。

1.重点展现,集中注意

在课开始,我呈现学生所做检测的成绩,学生自然的关注到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并且会自主的思考“为什么会错这么多呢?是什么原因呢?想想自己有没有可能做错。”学生自觉并自主去思考比教师强要求学生来学习效果肯定更显著。那么在课堂开始也把学生的纠错的注意点集中到15.8+14.2-4.6+5.4以及90-9.9-0.01 上,这样可以在有限的课堂中更大效率的解决学生的错误点。

2.正确先行,纠错在后

记得曾经一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每每在讲评课的时候,我在黑板上呈现了学生的很多的问题,让学生逐个的分析,讲其错误点,但是作业再回收上来批改时却发现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同样还是黑板上的那些错误,那种挫败感一直困扰我。听课的特级教师刘松老师给我指出了问题所在,即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先入为主的记住黑板上最先呈现的,或者呈现次数最多的。

四、题组训练

师:接下来,老师请来了四个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幻灯出示四个数字:5.94 9.06 3.5 6.5)

生:他们可以凑整,5.94 + 9.06=15 3.5 + 6.5=10

师:你这样的凑整的前提条件是他们之间的运算符号是?

生:是加法。(幻灯跟随学生的回答添上加号)

师:那么如果我运算符号变了呢?(幻灯出示:5.94+9.06-3.5-6.5)

生:那就是15-10了。

师:你的意思是?

生:连续减3.5和6.5就是减去3.5和6.5的和。

师:好的,不错,那么运算符号如果变成这样……(幻灯依次出示:5.94+9.06-3.5+6.5,5.94+9.06+3.5-6.5)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不计算写出这四个算式的关键步骤,写完后,同桌批改,如果有错误,请自己仔细对比分析并写下错因。

1.题组训练,沟通对比

所谓题组,就是将内容联系密切、题目形式相似、思维方法相近、解法基本相同或有联系的题目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题。根据检测学生对于减法性质错误比较多,因此设计这个对比性系列题组,①5.94+9.06+3.5+6.5②5.94+9.06-3.5-6.5③5.94+9.06-3.5+6.5④5.94+9.06+3.5-6.5意在攻破学生的难点,通过题组的变式思考,学生从四道题中去对比分析,掌握减法性质,并能灵活运用减法性质。

2.自我反思,各个击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障碍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中,笔者也处处让学生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同时也要反思分析错误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五、结语

本节课通过纠错、对比、巩固、灵活运算等环节,学生不仅在计算能力上获得了提升,也能反思自己的错误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的数学素养,当然也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减法性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需要进行符号变更的,因此在以后的计算练习课如分数简便运算中需要进行再次高效的练习课教学,这是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的,也是笔者一直要追求的。

参考文献:

[1]王永红.低头找幸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01

初二数学计算练习题 第10篇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若一组数 据1,2,3,x的极差为6,则x的值是( )

A.7 B.8 C.9 D.7或-3

2.(小明与小华本学期都参加了5次数学考试(总分均为100分),数学老师想判断这两位同学的数学成绩谁更稳定,在作统计分析时,老师需比较这两人5次数学成绩的( ).

A.平均数; B.方差; C.众数; D.中位数.

3.若一组数据1,2,x,3,4的平均数是3,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

A. 2 B. C. 10 D.

4.刘翔在出征北京奥运会前刻苦进行110米跨栏训练,教练对他20次的训练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判断他的成绩是否稳定,则教练需要知道刘翔这20次成绩的( )

A、众数 B、平均数 C、频数 D、方差

5.为了考察甲、乙两班期中考试数学成绩的波动大小,从这两班各抽10人的数学成绩进行比 较,算出甲班10人的成绩方差比乙班10人的成绩方差大,由此可估计出 ( )

A.甲班比乙班整齐 B.乙 班比甲班整齐 C.甲、乙两班成绩一样整齐 D.无法确定

6.甲、乙、丙、丁四名射手在预选赛中所得的平均环数 及其方差s2如下表所示,则选拔 一名参赛的人选,应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一组数据的方差是2,将这组数据都扩大3倍,则所得一组新数据的方差是( )

A.2 B.6 C.9 D.18[来源:学。科。网]

8.将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值都减去同一个常数,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平均数不变 B.方差和标准差都不变

C.方差改变 D.方差不变但标准差改变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24分)

1.在手拉手,献爱心捐款活动中,某校初三年5个班级的捐款数分别为260、220、240、280、290(单位:元),则这组数据的极差是_元.

2.下列数据是从一个总体中抽取的一个样本:101、102、103、99、98、100,求得样本方差为_ 。

3.某运动员在一次射击练习中,打靶的环数为7、9、6、8、10,样本的平均数是 ;样本的方差是 ;样本的标准差是 _ 。

4.两名战士用同一步枪各打五发子弹,他们命中环数是:甲:8、7、9、8、6;乙:5、10、6、9、10。判断比较稳定的应该是_ 。

5.一组数据的方差是m2,将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乘以2,所得到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是_ 。

6.甲、乙两台机器分别灌装每瓶质量为500克的矿泉水.从甲、乙灌装的矿泉水 中分别随机抽取了30瓶,测算得它们实际质量的方差是: =4.8, =3.6.那么_ _ (填甲或乙)灌装的矿泉水质量较稳定.

7.一组数据-1、-2、x、1、2其中x是小于10的非负整数,且数据的方差是整数,则数据的标准差是_

8.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输入汉字的个数 统计结果如下表:

班级 参赛人数 中位数 方差平均字数

甲 55 149 191 135

乙 55 151 110 135

某同学分析上表后得出如下结论:①甲、乙两班学生成绩的平均水平相同;②乙班优秀的人数多于甲班优秀的人数(每分钟输入汉字150个为优秀);③甲班成绩的波动比乙班大.上述结论正确的是 (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

三、解答题(共52分)

1、已知x1、x2、x3的平均数是 ,方差是S2,求3x1+5、3x2+5、3x3+5的平均数和方差。

2、已知一组同学练习射击,击中靶子的环数分别为103、98、99、101、100、98、97、104,计算它们的方差。

3、两人练习百米跑步,甲的成绩为13、12、14、12、12;乙的成绩为12、11、13、14、12,问谁的成绩好一些?谁的成绩稳定一些?(单位为s)

4、已知样本甲为a1、a2、a3样本乙为b1、b2、b3,若a1-b2=a2-b2=a3-b3,那么样本甲与样本乙的方差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四、探索拓展

有甲、乙、丙三名射击运动员,要从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技赛中每人打10发,环数如下:

甲:10、10、9、10、9、9、9、9、9、9,

乙:10、10、10、9、10、8、8、10、10、8,

丙:10、9、8、10、8、9、10、9、9、9。

根据以上环数谁应参加比赛?

五、提升能力,超越自我

1、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择一人参加电脑知识竞赛,在相同条件下对他们的电脑知识进行了1 0次测验,成绩如下:(单位:分)

甲成绩 76 84 90 84 81 87 88 81 85 84

乙成绩 82 86 87 90 79 81 93 90 74 78

(1)请 完成下表: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方差 85分以上的`频率

甲84 84 14.4 0.3

乙 84 84 34

(2)利用以上信息,请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甲、乙两名同学的成绩进行分析.

2、一次期中考试中A、B、C、D、E五位同学的数学、英语成绩等有关信息、如下表所示:

(I)求这五位同学在本次考试中数学成绩的平均分和英语成绩的标准差;

(2)为了比较不同学科考试成绩的好与差,采用标准分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标准分的计算公式是标准分=(个人成绩-平均成绩)成绩 标准差

从标准分看,标准分大的考试成绩更好,请问A同学在本次考试中,数学与英语哪个学科考得更好.

友情提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计算公式是,其中 为n个数据 的平均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D;2、B;3、B;4、D;5、B;6、B;7、D;8、B;

二、填空题:1、70;2、2;3、8,2, ;4、甲;5、4m2;6、乙;

7、或 ;8、①②③;

三、解答题

1、3 +5,9S2;

2、5.5;

3、乙的成绩好 甲稳定一些;

4、S21=S22;

四、甲;

提升能力,超越自我

1、解:(1)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方差 85分以上的频率

甲 84 84 84 14.4 0.3

乙 84 84 90 34 0.5

(2)甲成绩的众数是84,乙成绩的众数是90,从两人成绩 的众数看,乙的成绩较好.

甲成绩的方差是14.4,乙成绩的方差是34,从成绩的方差看,甲的成绩相对稳定.

甲成绩、乙成绩的中位数、平均数都是84,但从85分以上的频率看,乙的成绩较好.

2、(1)数学考试成绩的平均分 英话考试成绩的标准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初二数学计算练习题】相关文章:

初二数学期中练习题08-23

初二数学05-17

数学初二论文提纲09-24

初二数学答题卷06-25

初二数学讲义证明07-15

初二全国数学竞赛07-21

分式方程初二数学08-01

初二数学听课记录08-01

上海初二数学证明08-18

初二数学下册题库08-22

上一篇:浅谈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五月份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