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爷爷家作文范文

2024-07-27

回爷爷家作文范文(精选15篇)

回爷爷家作文 第1篇

中午,骄阳似火正是吃西瓜的好时候。我正想着,大伯就从厨房拿来一个大西瓜!我看着大西瓜就垂涎三尺,拿起一块就往嘴里塞。没多久,大西瓜就被我们吃完了。我还想吃呢,就问大伯:“大伯,还有西瓜吗?”大伯说:“你们两个跟我到田园里去摘吧!”

我和表弟高兴地跟着大伯到屋后的田园里去摘西瓜了。我们来到大伯的西瓜地上,找了找,咦,怎么只剩一个大大的西瓜了?我问大伯这是怎么回事?大伯说:“今年只产了两个西瓜,因为其它的西瓜苗都淹死了。”大伯一边说一边向那最后一个西瓜走去,把手放在西瓜柄上轻轻一掐,西瓜就掉了下来。我捧着沉甸甸的西瓜,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弟弟也想捧,我也给他捧了下,我们把西瓜拿到屋里给妈妈看,妈妈说:“这么快就摘好了?”我答到:“那当然。”大伯发话了:“先把西瓜放这里,我带你们到田园里看看吧!回来再吃西瓜,好吗?”“好!”我和弟弟想不没想就答道。

大伯带我们去田园看了:刚插上的水稻、茄子、花生、凉署、生姜、芝麻……,我和弟弟还拔了两株花生呢,可我怎么没看见成熟了的水稻呢?大伯告诉我,成熟的水稻要坐摩托车去,离这里比较远,我们就坐上摩托车到水稻田那里去了。

过了一会儿,我们就到达目的地了。我们看见了许多已成熟的水稻,金黄的麦穗随风飘荡,好漂亮呀,我好奇地摘了一些麦穗就回去了。

原来田园也很好玩呀!

回爷爷家作文 第2篇

今天早晨我起床后,爸爸给我做饭,我们吃完饭后,就坐大姑家的车去爷爷家。

爷爷家在乾县,我们从福银高速上走,刚一上高速,就看见一辆接一辆的车,今天路上的车可真多啊,爸爸告诉我,因为今年高速公路节假日取消收费,大家都出来游玩,所以车辆就特别多。姑父在开着车,我和三爷爷在玩石头、剪刀、布的小游戏,我赢了好多次,三爷爷直夸我聪明。

玩了一会游戏,我困了,就躺在三爷爷的怀里睡着了,快到爷爷家的时候我醒了,看见马路两边一排排的果树,有苹果树、葡萄树、梨树、石榴树,上面结满了果实,红彤彤的苹果、金黄色的梨、一串串紫色的.葡萄,看得我直流口水,爸爸笑着对我说:“不要那么馋,到爷爷家后有你吃的”,大家都笑了起来。

到爷爷家后,我看见爷爷家里有许多的客人,我就问爸爸,为什么爷爷家今天有这么多人?爸爸告诉我说:“今天,是给爷爷的棺木做好了,农村的讲究,这和给人盖好房子一样,所以都要来祝贺”我听了有点明白,又有点不明白。快到中午的时候,客人到齐了,我们都去镇上的餐馆去吃饭了。

吃完饭后,我和村子里的小朋友一场于游戏,不知不觉,天快黑了,我们要回家了,邻居家的大妈给我们送来了好多好多的水果,有苹果、梨、柿子等,把姑父车的后备厢都装满了,我高兴的说:“这下我们也丰收了!”

回爷爷家作文 第3篇

一、回归生活的家园, 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

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陶行知先生认为写作文“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 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涌出真实的水来”。那么源头在哪呢?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 才能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所言:“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 一种装饰, 而就是生活的本身。”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 要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 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 让作文伴随着学生的生活、生存、生命, 一起成长。

无庸讳言, 如今学生的生活世界, 乍看之下异常窄小。但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回归家园, 他们会用心感受到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感悟到平凡生活, 点滴可成文。如我在“家庭生活与作文”系列训练与指导中, 通过“我对父母了解多少”、“母亲节的礼物”、“餐桌上的亲情”等观察活动, 把学生的视线引向了他们生活其中但还有些“隔膜”的家。学生们在观察中感受, 在思考中感悟, 写出了不一样的亲情:马路上一次母女的牵手, 让女儿抚今追昔, 不禁潸然泪下;书桌上一盆普通的盆景, 引发了对“母亲三换盆景”的追忆, 读懂了盆景背后的爱;餐桌上短暂的交流, 让小作者感受到浓浓的爱, 重新解读了亲情……在“学校生活与作文”系列训练与指导中, 我让学生留心观察校园里的人、事、景、物, 观察的场面可以是校园环境、学习场面、课余生活, 甚至教师的为人、同学的个性等, 感受“痛并快乐着的初三”, 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进行写作。于是, 栩栩如生的同学群像、与众不同的老师、走廊的杜鹃花、课堂激烈的辩论赛一一汇成校园之歌, 在同学们的笔下流淌。甚至连迟到, 在他们的笔下, 也具有了别样的风味:“黎明的气息撞进窗户, 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欲睡的余香, 但震耳欲聋的闹钟声无情地、狠狠地拍打我的耳膜。我朦胧地使唤每一个细胞, 机械似地抽动手脚, 挪动那粘得很紧的眼皮, 慢慢摸索着走上厕所的道路。开眼、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整理书包、驾车飞驰, 终于还是迟到了……”。

而社会生活更是丰富多彩, 它是我们生活其中的真实的世界。在“社会生活与作文”系列训练与指导中, 我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走进社会, 感受百姓生活、人情世态:1.周末到市场买菜, 观察市场百态。2.观察街边一位陌生人, 绘其形想其心。3.时刻关注时事新闻, 捕捉鲜活材料。于是, 市场里辛苦劳碌的卖菜阿姨, 走进了同学们的笔下;路边穷困潦倒的乞丐映入同学们的眼帘, 激发了他们悲悯的情怀;“银牌价值千金”的刘翔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 评点间“激扬文字, 细数今朝风流人物”……

作文, 只有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让他们用眼去细察, 用心去感悟, 用情去理解, 积累鲜活的素材, 埋下创新的种子, 写作的源泉才会永不枯竭。作为教师, 要引导学生常回家看看, 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回归个性的家园,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众所周知, 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教学, 强调训练目标的统一、强调训练规格的标准、强调训练流程的预设、强调训练结果的达成, 最终导致作文教学中充塞着伪圣化的情感、成人化的表达, 唯独丧失了学生自己的个性。而新课标下的写作要求“独特感受”、“创意的表达”、“展开想象和联想”, 无一不是把张扬个性放在首位。写作要让学生回归个性的家园, 减少对习作的种种束缚和限制,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表达空间,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思考,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一项特殊的作业:贴身保护一只鸡蛋一个星期, 尽你最大的能力使它不破碎。这个极富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任务, 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有的同学以纸巾层层包裹, 小心呵护;有的同学用心为鸡蛋建造一个“家”, 还给它美容化妆;有的同学护蛋才仅仅一天, 鸡蛋就“光荣牺牲”了;有的同学护蛋任务结束, 与鸡蛋难分难舍。护蛋工作打开了同学们个性化思考的闸门, 也让他们拥有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个性化体验。

施景俊同学感受到的是: (星期二) 今天虚惊一场, 下课时我小心翼翼地从袋里取出鸡蛋, 稳放在桌面上检查。不料, 我的脚碰到了课桌, 课桌稍向下倾斜, 顽皮的蛋竟然滚动起来, 从边上摔下去。幸亏我眼疾手快, 在离地面仅20厘米处, 迅速伸出右手托住了鸡蛋。否则它就要粉身碎骨了。天啊!吓了我一身冷汗, 真是有惊无险。 (星期三) 今天我用鸡蛋做了小实验, 把鸡蛋放入盐水中, 鸡蛋会浮起。由此, 我得到:ρ盐水>ρ鸡蛋>ρ水, 没想到小小鸡蛋也会蕴含着科学道理。于是, 我明白任何平常的事物都有可能隐藏着科学秘密, 我们要善于观察身边事物。 (星期四) 今天我的蛋失踪了!早上我回到学校时, 正当我准备检查我的蛋时, 发现口袋竟然是空的!大事不妙, 这笨蛋跑到哪去了?莫非路上丢失了?我顿时惊慌失措, 翻遍了整个抽屉, 每一本书我都不放过, 可就是找不着。就这样,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度过了一个早上。中午当我把课本放入书包时, 发现了书包一个袋子鼓鼓的, 打开一看, 原来这个笨蛋正舒舒服服地躺在书包里睡觉……

梁创力同学体验到的是:我从家中拿了一个鸡蛋, 不时端着它进行侦测般的琢磨, 密切留意它的“一举一动”, 但几天过去了, 它还是用光滑无缝的外壳将自己屏蔽在密闭的空间里。虽说老师的要求让我觉得纳闷, 但对这鸡蛋我可是寸步不离, 生恐它会突然长出两腿, 然后逃跑。有一次, 我把它放在柜子里的一本本子上, 当课上到一半, 我们正听得入迷时, 前面的女同学无意中往后一压, 结果她的鸡蛋就碎了。我正庆幸自己的鸡蛋还完好无损, 意外再次发生。老师叫我们拿出本子, 我全然忘记了鸡蛋的存在, 把本子一抽, “咚”的一声震上心头, 脑海闪过“鸡蛋”二字, 我立马俯头查看, 瞪大眼睛, 屏住呼吸, 生怕那微小的呼吸声, 也会有足够的力量去摧毁鸡蛋, 幸亏此蛋非彼蛋, 没那么容易碎, 真是鸡蛋中的战斗机。但一只蛋却把淡定的我弄得不“蛋”定, 说起来还真让人笑话。护蛋工作到星期五顺利结束了, 我从中得出这样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时, 应做到最好, 不能有一个不小心, 否则就有太多的意外。蛋碎了还可以换一只, 但在人生旅途上, 多一个意外, 那么就意味着多一个遗憾。

梁泽锋同学在“给鸡蛋当保镖”的经历中感悟到:“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有时, 毁灭一个成功的, 是一个不经意的细节;邓浩华同学在“鸡蛋阵亡”后感受到:生命是坚强的, 也是脆弱的, 这次经历不仅让我懂得珍惜生命, 还教会我要做个有责任心的人;黄亿一同学感慨道: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颗破碎的蛋, 更使我明白了, 该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廖英杰同学顿悟了:护蛋期间, 我渐渐明白, 其实我就是生活中受父母关爱的那颗小小的蛋……

在同学们的字里行间, 流淌着“我的体验”, 而不是老师的体验、别人的体验。他们的感受是那样的真切, 他们的感情是那样的真挚, 他们的感悟是那样的真诚, 他们的作文在个性的家园中激情洋溢。

三、回归精神的家园, 拓宽学生心灵的空间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观点,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说, “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 教育与生活原本就这样的密不可分。而作文, 正是满贮着生活、生命情怀的教育诗篇, 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是心灵对话的自然产物。因此, 语文教师应通过作文教学,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激活学生的思维, 拓宽他们心灵的空间, 把学生培养成为活生生的人, 关心生活的人, 具有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 有创新能力的人。

走进初三, 繁重的学习任务、无形的压力使许多同学对身边的人和事感到麻木, 对亲情也熟视无睹, 作文自然也就缺乏了对生活的感悟、对爱的真切感受。我在“护蛋行动”结束后, 又布置了一项让学生乍听之后面面相觑的任务:对父母进行访谈, 一起算一算从出生到现在他们在你身上“投资”了多少钱, 并把这一过程写出来。如果说“护蛋行动”使学生们收获了与众不同的体验的话, 那这一次的访谈则真正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从学生作文的题目就可见一斑:《算算亲情帐, 感知父母心》《养儿十四年, 金钱汗水算不尽》《爱的付出》《特殊的作业》《算不尽的爱》《呵护》《母亲的白发》《读懂母亲读懂爱》《爱的帐单》……从作文内容来看:有的同学在算帐过程中几度落泪, 读懂了一直伴随自己成长的浓浓的爱;有的在访谈中, 与父母共同回忆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重拾久违的温馨;有的为算出来的庞大的数字震撼, 不禁潸然泪下, 感受到爱的付出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这一次的作文, 孩子们怀着感恩的心, 写出了震撼心灵的作文, 写出了交织着自己的思考、情感、态度和个性的作文。只有这样的作文, 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 才能成为学生塑造人格的良好模具。

乌贼回“家” 第4篇

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群岛,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渔场。群岛中的东极岛周边是中国曼氏无针乌贼的生活地。每到春夏时节,乌贼会从海洋深处游向这里的浅水湾产卵。这个时候就是当地渔民捕获乌贼的季节。 (图2 ) (图3)

20世纪60年代舟山渔场渔民出海,用的都是帆船。不论是舟山渔场盛产的带鱼、黄鱼,还是曼氏无针乌贼,渔民出海总会满载而归。作为舟山渔场的四大海产之一,曼氏无针乌贼在历史上的产量极高,常常是没有地方存放刚刚捕捞上来的乌贼,渔民们就极尽可能地使用海岛的每一寸山石,就地打捞就地晾晒。晾晒的乌贼干当地叫螟蚨鲞,产量非常大。渔民不分昼夜地捕捞乌贼,晾晒乌贼,还要一担一担地运出海岛,当时繁忙的盛况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今天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样的丰收景象了。现在在舟山渔场的每个渔村,我们都能看到当年晾晒乌贼的空荡场地,还有已经废弃了近二十年的捕乌贼的渔船。(图4)(图5)

捕乌贼是一件极为简单的渔猎活动。乌贼有趋光的特性,一盏灯一张网就能够等着乌贼送上门来。乌贼的生命周期只有一年,每年交配产卵结束后乌贼就会自然死亡,按照这个规律捕捞乌贼,不会造成它的消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乌贼丰收的景象不再呢?

当渔民用上了捕捞渔轮后,和所有海洋生物一样,乌贼的厄运也降临了。乌贼的栖息地在海洋深处,只有在繁殖季节才游到近海处等待生命的终结。捕捞量超乎寻常地增大,再加上拖网渔具对海底的扫荡,乌贼无处存身了。当成体死亡后没有幼体的接替,乌贼消亡的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浙江海洋学院副院长吴长文说,乌贼这个渔业资源没了,专门捕捞乌贼的渔船也没了。曼氏无针乌贼在舟山渔场的消亡,会导致这一海域甚至更大海洋环境中生物链的变化。作为舟山传统的四大海产之一,我们想把这个资源恢复起来。

于是,东海渔政的管理者和浙江海洋学院的研究者一起开始了曼氏无针乌贼的拯救工作。乌贼的繁殖能力很强,研究者首先从寻找乌贼卵开始。但没人知道在消失了十几年之后,研究人员能否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它的踪影。

当潜水员进入浅水湾水下时,他们心中的希望几乎完全破灭了。因为眼前的景象就像荒芜的沙漠,乌贼在这里无法生存。2003年,科研团队又做了很多网具、笼具,组织船队到海里捕捞,却一个活乌贼都没找到,当年乌贼随处可见的景象已经消失。拯救乌贼的工作遇到了超乎想象的困难。研究人员决定按照乌贼的生活习性,改变寻找方向,到更深的海域再做探寻。一年又一年地搜寻,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几串黑色的葡萄状的乌贼卵。科研人员开始人工培育乌贼宝宝。(图6)

一个月后,第一批乌贼幼体终于出壳了,这对于曼氏无针乌贼的种群来说,意味着重生的希望。但这仅是乌贼拯救工作的开端,乌贼的饲养比孕育更加困难。

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董智勇说,在它的稚体阶段、幼体阶段,要喂吃轮虫,桡足类、藻类,稍微大些要喂吃糠虾,这些饲料成本非常高。

在自然生长状态下,乌贼幼体的生长是依靠海洋浮游生物及藻类提供成长所需的营养。经过3个月左右的时间,幼体就能成长为成体,进入它一生中最重要也最精彩的成长阶段,它们开始“恋爱”了。交配之前它会有一种叫吹沙的行为,用它的出水管去吹沙子。表示它已做好准备,要迎接自己的另一半了。准备恋爱的雄性乌贼会扬起自己的触角,向雌性发出求爱信号,很快就有情投意合的开始交配了。以后,雌性乌贼就会到附着基上去产卵。在自然环境下,乌贼卵附着在柳珊瑚上,人工饲养中,研究人员精心准备了孵卵机——附着基。这时候,会出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雌性乌贼在那儿产卵,雄性会在它的身边保护它。这是乌贼产卵的典型现象。更有趣的是,一只雌性乌贼在产卵,周围却有若干雄性在守护。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乌贼并不是一夫一妻制,所以,每只雄性乌贼都在尽职尽责地保护自己的另一半完成产卵。当恋爱季节结束时,乌贼的生命开始了新的轮回。

在人工饲养过程中,喂食是研究人员最重要的研究工作之一。董智勇说,成体之后,要喂吃小虾,野生乌贼只吃活的,人工喂养下死的也吃。但如果不是整虾,是半截虾,除非饿极了,一般情况下仍然不会吃。饲养箱内水温需在17度左右,水温差一度,对它的影响就很大。曾经发生过乌贼拒食,后来发现是水温低了一点,把温度调上去之后,它们才开始吃了。

乌贼还是一种非常凶猛的肉食性动物。老虎给人的印象很凶猛,但乌贼要比老虎凶猛得多。老虎之间几乎没有自相残食,但乌贼在密度大和饥饿状况下自相残食的现象很常见。

乌贼相互残食的行为和它发达的神经系统密不可分,任何一点温度或光线的变化都能引起它的反应,敏感度超乎人类。浙江海洋学院迟长凤博士说,乌贼同其它动物相比,脑部神经和眼部神经比较发达,它主要是靠眼睛感光来调节它的神经,比如喷墨、产卵,都跟它的神经系统有关。

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解决人工环境下的繁育,并不意味着完成曼氏无针乌贼种群恢复工作。他们还要对乌贼进行流速试验,了解它在自然海流变化中的适应能力,以保障人工繁育的曼氏无针乌贼在自然状态下得以生存。

这个试验对曼氏无针乌贼来说像是参加一场体能运动会,一直在水箱中安逸生活的乌贼体验了在海洋中生活的滋味。十分钟后,当流速最大时,几乎没有乌贼能挑战极限。研究人员将根据试验数据为它们寻找最佳生存地。董智勇说,乌贼的游泳能力很差,速度是25厘米每秒到35厘米每秒。做流速试验是为了验证乌贼的一个生活周期中,每个阶段它适应的流速是多少,为以后放流时,在自然海区中找到一个有合适流速,能够敷设深水网箱的区域,以便让它们更好地生长。

曼氏无针乌贼在人工培育下已经历了近十年时间,该是它们回归大海的时候了。2011年夏季,浙江海洋学院和东海渔政一起满载人工培育的曼氏无针乌贼卵,到舟山渔场放流。现在这片海域里,陆续出现了乌贼的身影,它们将在海洋家园里繁衍生息,种群不断发展壮大。(图7)

回爷爷奶奶家作文 第5篇

中午,爷爷和奶奶给我端上来一大桌香喷喷的饭菜,我吃地很香。我真是感谢爷爷奶奶,他们给我准备了这么可口的饭菜。

下午,我中午觉醒来后,做了暑假作业,爷爷对我说,带我看看他养的植物,我和他来到了阳台上,他养的植物很多,爷爷给我讲起了这些植物,爷爷说:“植物对空气有净化作用,对家里的空气非常好,他指着面前的几盆植物说比如它们就有这样的作用,这几盆植物分别是常春藤、绿萝、元宝树(肉桂)、发财树,爷爷接着说许多适于室内种植的花草还可以排放出植物杀死病菌,杀死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比如这几盆,他指着另外的几盆植物对我说,柑桔、香桃木、仙人掌、无花果和芦荟等。而常春藤、无花果和芦荟不仅能对付细菌,还可以吸收一定的灰尘。说完这些,我对爷爷说,爷爷怪不得你养了这么多的植物,原来植物还有这么多的功能啊。爷爷说:”是啊,你看咱们家里是不是空气很好啊呀?“

接着,爷爷又给我介绍了他养的一些花草,如君子兰,茶花,杜鹃,南天竹,龟竹,四季海棠,马蹄莲,万年青等;这些花草可以扮装居室,又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使人健康生活,真是好处多多啊。

回爷爷家过年三年级作文 第6篇

想必大家都知道贝多芬着名的《月光曲》吧!这部经典之作就是贝多芬为一个穷困潦倒、热爱音乐的盲姑娘所创作弹奏的!并且不收一分钱!这种无私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这也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敬仰贝多芬是因为他的才能!我是被贝多芬的才华所折服!

他自幼就显示出音乐才华!因为贝多芬的过人天赋,加上后天的刻苦磨练,他的程度愈来愈深,连他的老师都自愧弗如。

贝多芬十二岁就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又在维也纳举行了自己的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写作,弹奏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让所有的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这一切的显示出他超人的天赋与过人的才华!

我之所以崇拜贝多芬,是因为贝多芬那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不向命运低头的永不服输精神!

贝多芬从一七九八年开始听觉渐衰,而一八二零年后两耳失聪,而那时又是贝多芬音乐事业的高峰期,他没有被残酷的命运打倒,而是继续创作!

贝多芬一生坎坷,有悲惨的童年,晚年失聪,但他还是不屈不挠地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他的代表作有《英雄》,《命运交响曲》,《月光曲》等!正因为他那种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我才崇拜他!

贝多芬!一个不朽的名字!

我心目中的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无私奉献、才华横溢、百折不挠的人!

我来到了一个安静的地方,我听到了美丽、奇妙的音乐,忽高忽低,变化离奇。我沉浸在这音乐中,不禁坐下来仔细、认真去倾听。那音乐似乎在讲述某个故事,最初音乐平静缓和,却又给人庄重、敬畏的感觉,像是一个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中间却又像陷入了痛苦的深渊,挣扎着想要挣脱出来,却又陷入痛苦,无法自拔,像是刚次的那个舞蹈演员,断了双腿,那是一件多么悲惨的事情。忽然,音乐再次发生了变化,音乐似乎又回到了刚才的平静,却又多了一份坚强,像毛毛虫挣脱茧的束缚,自由的飞翔。好像是刚才的演员又一次回到了舞台,尽情的舞蹈,我似乎也被融入了音乐,如同身临其境。我背着音乐深深的感动了,我开始好奇这神奇的音乐是谁奏出的。我站起来,循着音乐向前走,走到一个尽头我看到了一架钢琴,演奏那钢琴的人竟是贝多芬。

一切都明白了,他用他的音乐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就算失去了听觉,就算舞蹈演员失去了双腿,仍坚持不懈的追求。他挣脱那束缚着她的痛苦,勇敢追求梦想。音乐结束了,他转过身,似乎要对我说什么,忽然一阵急促的闹铃声,使我什么也听不见,我大叫道:“什么”忽然被惊醒,原来是一个梦。

不,不是梦。它是那样的真实,它使我更坚强,使我懂得,无论再大的困难只要愿意去拼搏,就能成功。

关于节约用水的倡议书

水,乃是生命之源,生活处处需要水,但很多人都做出了浪费水的行为。如果他们不珍惜水资源的话,那么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不过,有些人也是出于迫不得已:厕所水箱太大,冲水时白白浪费了水。这些情况在生活中常常发生。为了节约用水,我们家正在施行“家庭节水方针”(节水“妙招”)。下面我把们家里现在施行的`“家庭节水方针”介绍给大家听听吧!

1、“乾坤大挪移”。我们家经常洗衣服,洗衣机里的水洗过衣服后不算太脏,可以进行“重复利用”,把它拿来拖地。剩下的只有一坛脏水了。可我们还是“抓”住它不放,用它来冲厕所。能冲好几次呢!这样,就可以节约水箱里的水了。地板、衣服、厕所都焕然一新。怎么样,这“招”不错吧?

2、“一线天”。现在正值夏天,天气十分炎热,大家都在开空调,空调肯定要滴水。我们楼上有一户人家,现在正“争分夺秒”地开空调。楼上一直滴水,水落到了我们家的空调上。“滴滴嗒塔”的水声“日夜不息”,很烦人。虽然是空调水,但是浪费了多可惜呀!我想:不如把我新买的花盆种上种子,放到我家空调上面。这样,上面的空调滴水就可以自动帮我浇花了。嘿,真是“黑妹牙膏,一刷见效”,这“招”还真管用!不仅节约了水,而且我的花也在一天天地茁壮成长。真是一举两得!

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儿只能告诉大家两“招”。不过,“窍门满地跑,看你找不找”,这些节水小“妙招”就在生活中,等着你的发现哦!

关于儿童节作文:第三次的“儿童节”

六一儿童节到了。我们高兴又欢快,我们集合到教室。女同学们都盘好头发,穿着干净的服装。

我们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老师进来了,说:“你们要好好表演啊,你们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六一你们都拿了第一,争取三年级还是拿第一,不要让别的班把第一抢走了。”我们肯定的说:“一定一定,争取拿第一。”说完,我们又离开位置,在那里玩着。“请三年级的同学赶快做好准备,请三年级的同学赶快做好准备。”我们一听。全体三年级都一起排好队出发了。

我们的服装是短袖,裤子也是啊。那刺骨的风吹来,“好冷好冷。”好多班的同学都这样叫起来,不仅吹冷风,还下着蒙蒙细雨。我说:“怎么每次六一儿童节都是吹风下雨的啊!”别的说:“是啊是啊。”

老师说:“准备好啦,开始了,赶快。”广播又说:“请老师不要靠近。”老师赶忙走出,在亭子里看着。“原地跨步走!一、一、一二一。”张雨优(我们班长的名字)吹着口哨,带领我们走着。别的班也是啊!体育老师说过,要抬头,挺胸,走整齐,手要直,不准做什么小动作。我一直抬头、挺胸的望着前方,可是我怕我走快了,这样会不整齐,得不了第一名。所以我就用眼角悄悄看着旁边两位同学,保持整齐。

走完了,班长转过身说:“跨步展开!”我们看着班长的手势做。好啦,做操的音乐响了,我们比的是“七彩阳光”(我们做操的名字),我们努力又努力!坚持又坚持!这么冷,我们还是一直想着做操。

啊,完了,我们也退场了!我们专注的听着分数,“三(一)班:65.5,三(二)班:85.2,三(三)班……”说完,我们高兴的跳起来,说:“我们是第一,第一第一第一……”一班的看见了很不服气,说:“这有什么?我们班下个学期,一定拿第一!”我们也没有说什么,高兴的回到教室。

回姥姥家作文 第7篇

姥姥老家在宁城,虽然离赤峰不算太远,可也用了两个半小时呢!因为G306国道近期一直修路,所以一路上十分颠簸,但这也不影响我看窗外美景的心情。

在行车的路上,那翠绿的柳林使人驻足观望,在阳光的照耀下,在轻风的吹拂下,好像每一片叶子都在把它旺盛的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林子里时而传来鸟儿的歌声,那是一首首动听的歌谣,就连野草也开了不少小花呢,传来阵阵香气,沁人心脾。

天格外的蓝,田野上翠绿的玉米叶像仙女的绿飘带,随风舞动。有的玉米像小宝宝一样裹在嫩绿的衣服里;有的玉米笑破肚皮,露出了金灿灿的玉米粒;还有的玉米像小姑娘一样,害羞地躲到叶子哥哥的身后。

终于到了姥姥家,我看到了“好雨”哥哥和安琪、保国两位哥哥在屋里玩斗地主,我也忍不住凑上前看着,与其说看着还不如说是趁他们不注意时偷偷拿走了好牌。看着他们疑惑的表情,想着是不是对方藏牌的样子,我觉得有些好笑。不知过了多久,我发现妈妈不见了,就连前门和后门都打不开了。哎,能不能不要这么无视我们呀!经过一番折腾,我们终于想起给姥爷打个电话,这才让姥爷把后门儿打开。

走进语言深处,找到回“家”的路 第8篇

一、触摸、积累语言, 辨明“家”的方向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否, 与他们触摸、积累的语言材料的丰富与否有很大的关系。语文的特点要求触摸、要求感知、要求积累。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 哪个没有丰富的积累。朱熹说:“学者观书, 读得正文, 记得注解, 成诵精读。”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就强调诵读、强调背诵。这多读、多记, 对于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 提高语文能力, 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新课改不应照搬外来模式, 我们的“家”应该跟植于民族的土壤中。

(一) 触摸、积累的内容。

我们认为触摸和积累语言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基础知识的积累, 如扩大识字面, 增加词汇量, 培养语感能力, 等等, 这正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体现, 对学生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大有好处。二是名篇名句的触摸与积累, 如对美文的赏析, 对古诗文的背诵, 等等, 这正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 对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不无裨益。我们强调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 内容上要具有广博性, 过程中要注重应用性, 要求在诵读中, 通过“触摸—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 不断积累语言, 习得语言。

(二) 触摸、积累的途径。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积累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课内课外、文本网络、电视戏曲、口语交流都可以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特别是对一些名家名篇, 有意识地熟读成诵, 更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砥砺学生的志向大有益处。

反复触摸语言本身, 学生“口而诵、心而惟”, 一些语言的韵味也就蕴涵其中, 语言体验也就不再是平面的、机械的读、读、读。只有在反复触摸与积累中我们才能辨明“家”的方向。

二、品味、探究语言, 叩开“家”的大门

语言本身值得玩味, 这是学生对祖国语言之神奇与绚丽不断感受、深化, 并产生热爱祖国语言这一高尚情感的过程。但是引领学生通过品味、探究语言, 走进语言深处, 需要教师巧妙地预设, 如果教师对语言没有积极而敏感地把握, 如果教师没有游刃有余地带领学生漫游, 那么一些重要的语文乐趣情趣将随之消失。

(一) 细品, 细微之处见精神。

于细微处品味、探究语言, 才能避免学生浮光掠影地阅读, 才能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才能保证学生不受教师的暗示与干扰进行独立的阅读。我校诸定国老师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好喝”一词本是司空见惯, 以往教学中忽略了, 或者说是熟视无睹, 未有置疑。诸老师在教学本课时, 除了让学生找出两次具体描写孔乙己喝酒的事情外, 还特意放慢教学节奏, 让学生再读课文, 随后学生找到“孔乙己一到店, 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掌柜见了孔乙己, 也每每这样问他, 引人发笑”“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听得一个声音却很耳熟”“有几回”等词句来加以揣摩, 从而得出其“好喝”这一结论就十分充分了, 其中还穿插了对“摸”一词的揣摩, 也是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自己谈体会。再如讨论“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这一问题时, 也是让学生结合小说内容反复揣摩, 从而从孔乙己的个性与社会生活的现状两个方面揭示他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于细微处品味、探究语言, 可以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 这样就能让学生自己去捕捉信息、分析信息,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理解力、欣赏力。

(二) 设疑, 寻找觉悟之机。

创设可疑情境, 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接受”。古人云:“疑者, 觉悟之机也。”现代教学论认为, 质疑是教学中最好的策略, 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 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这是学生保持探究的不竭动力。我在一次大型的公开教学活动中执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 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驳论文, 属于初中议论文教学一个难点, 学生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亦不熟悉, 组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上课伊始, 我一言不发, 直接板书:“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便让学生读课文题目, 有学生直接指出课文题少一个字“吗”, 我说:“一个语气词, 少写也没关系。”有学生便表现出“是可忍, 孰不可忍”的态度, 我便让学生展开讨论:“原题与老师所写之题有什么区别, 从文章中找出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学生有的读书, 有的讨论, 十分积极主动, 随后学生便指出:“题目中少了一个‘吗’字, 就是国民党反动文人所持的观点, 属敌论;加上一个‘吗’字, 属作者的反问, 表明了作者的怀疑态度, 可以引出作者的看法。”这个环节中的一字之易, 就引导学生了进行主动质疑, 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 发展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于细微处设疑, 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文本, 不是说不进行宏观的统筹, 而是不进行空洞的说教, 确保一点一滴的所得, 均来自学生的体悟。而对作品主旨等方面的宏观性理解, 则依赖于对文本教学资源的整合。这样就力求体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 在学生特别需要的时候, 呈现出相应的内容, 学生对其理解就越深刻, 其教学效益也就能够最大化。学生在品味、探究语言的过程中, 也叩开了“家”的大门。

三、情境还原, 感受“家”的情趣

情境还原有助于“走进语言深处”。阅读是读者以个人阅历、经验和想象解读作者“情趣意象”的创造过程;作文是作者把“情趣意象”付诸笔端的过程。创造性的解读的前提是, 读者必须对语言有着质感和立体的把握, 这就必须“走进语言深处”。

(一) 发挥想象, 描绘“情趣意象”。

《望江南》是一首闺词, 表现因爱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这首词, 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 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 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 连落日的余晖也笼罩着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 还有那临江的楼栏、点点的帆船、远远的小洲, 都让人遐思, 耐人寻味。我在教学时, 充分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将词作内容转化为几幅画面, 分成几组镜头, 制作成电影脚本。

镜头一:江楼上, 江为背景, 楼为主体, 焦点是独倚的人。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斜倚栏杆焦灼地眺望烟波迷蒙的江面, 热切的眼神、渴望的表情悄悄道出她心中的秘密。

远镜头:高高的江楼, 小小的身影, 创设孤寂的氛围。

镜头二:船帆。水波浩渺, 船只如梭, 来来往往, 交织前行, 不曾有一只留驻停泊。

镜头三:夕阳、江水。水天相接, 江水悠悠远去, 残阳斜铺水中。

镜头四:白蘋洲。芳草萋萋, 蘋花摇曳, 幻化出情侣依依惜别的画面。

远镜头:江楼女子入画, 失神无语, 愁眉紧锁。

通过合理想象, 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词所描绘的“情趣意象”中, 充分感受了词“言简意丰”、“情韵兼胜”的语言美;感受了词“痛断肝肠”、“离情正苦”的情感美;感受了词“悄然无语”、“隽永含蓄”的意境美。真正“走进了语言深处”。

(二) 表演剧本, 演绎“情趣意象”。

课堂上表演剧本, 是促使学生通过语言, 将获得的、在脑海中虚拟演绎的“情趣意象”, 进行必要的实践表现和检验———表现和检验的过程又成为再度创造的过程。事实上, 任何一次情境还原都是进一步深入语言、走进语言内部和活化文本语言的过程。

四、语言实践, 构筑“精神家园”

语言实践能把积累性语言纳入精神深处。获得语感和习得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语言积累—语言实践—语言内化, 是语言学习的“三部曲”。积累是基础, 而不是终结。积累语言需要通过语言实践把文本语言真正纳入个体知识结构, 这才是“进入语言深处”的美好归属。这类语言的实践需要教师研究文本语言, 创设适合学生运用文本语言、进行相似语言实践的情境。当情境与语言产生碰撞, 语言必然得到进一步激活, 并最终活化到学习者的语言组织结构中, 构筑起“精神家园”与“精神归宿”。我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 要求学生代表“英子”给“爸爸”写信, 启动了学生相关积累性语言和意象, 于语言实践中, 让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道”。

总之, 如果师生共同走进语言深处, 感悟语言之立体与质感, 语言就不仅仅是语言, 也是“情言”、“境言”;文本也不仅仅是文本, 而是“人本”、“生本”。“走进语言深处”, 凸显语言背后之趣、情、境;“走进语言深处”, 顺着语言之线阅读、倾听、感悟、实践, 人文与工具、情感与价值、知识与能力的冲突、激荡、生成, 课文由此得以读厚、读深、读趣、读实, 读出一方新天地———这正是我努力实践、追求的语文境界, 同时也是一条回“家”的路。

参考文献

[1]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3]中学语文教育.2006, (6) .

[4]蔡楠荣主编.课堂掌控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6, 第1版.

[5]Stephen L.Yelon著.单文经等译.教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9, 第1版.

回姥姥家作文 第9篇

那里空气清新,还很安静,是散心的好地方,也是体验农村生活的好去处。

到了姥姥家,我就先给姥姥、太爷、小姨拜年,姥姥家挺冷的,但是坐在炉子旁也是暖暖呼呼的,很舒服!睡觉前,把炕烧得热呼呼的,再冷的天也不怕,会觉得无比的暖和,舒服极了!

姥姥家有一条狗叫虎子,它很乖,看家是它的强项,一来人,它就叫。

妈妈给了我一些钱,我拿着钱到小卖铺买了一些鞭炮,和各种其它的火炮。到家以后,我就放了一鞭炮,小时候不敢放炮仗,现在敢了,胆大了。我又放了一些窜天猴、麻雷……我想了一个办法,把每挂鞭与每挂鞭连在一起,然后一点,“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响了半天才停,真激动人心呀!今天我可过了隐了。

妈妈把红薯放在炉子里烤,烤了足足7、8个小时,才拿出来,我剥开皮,咬了一小口,“哇!真的好甜!”,烤红薯不但有甜味和香味,还有村庄的一种朴实的味道,很香!吃了以后就老想吃。

回姥姥家作文 第10篇

到了姥姥家,我们一下抱住姥姥,姥姥说我们都长高了,也长胖了。姥姥说你们先上大舅家去玩会电脑,我给你们做饭去,大舅家就在姥姥家北边,两家隔着一堵墙,还好留有个门。

我们打开门,来到大舅家,我立即跑到电脑房,打开电脑就玩了起来,玩腻了我们就出去玩。突然我在门口桌子上发现了一口大鱼缸,里面有一层冰,冰下面有四条大鱼,有一条最大的死了,我问大舅,这条鱼是谁的,大舅说是姥姥家的,为了剩下的三条鱼不再死亡,我们用温暖的手把一层又一层的冰一点一滴地捞掉,弄完以后,我们的手冻得通红。我们不敢把鱼缸放在火炉上烤,还是在暖气片慢慢地温热,鱼儿不感到冷了,也就终于得救了。

回姥姥家作文 第11篇

国庆放假七天,我已经计划好了,回奶奶家两天,回姥姥家两天,剩余的日子出去玩和写作业。今天,该是回姥姥家的日子了,也是我最高兴的日子,因为可以和姐姐玩了。

下午,我和姐姐去咸阳渭滨公园玩,那儿有儿童乐园,有很多游戏设施,我们玩了小飞机、打枪射把、空中飞椅等,都特别好玩,我和姐姐还分别赢了三个小玩具,开心极了。

回姥姥家作文 第12篇

到了姥姥家,姥姥正在包饺子,大舅舅和姥爷下地去收玉米了。姥姥看见我们来了,急忙来帮我们拿东西,让我们进屋坐下。我一看见表哥,就亲热地谈起话来。我和表哥见时间还早,就下地去了。

我们来到了地里。无数的玉米连成了一片。我比了比,玉米杆比我还高哩!地里到处都响着声音,有嗡嗡的收割机声,有沙沙的掰玉米的声音。我们找到了姥爷,姥爷正在掰玉米,大舅舅则在装玉米,我们也赶紧帮姥爷掰。今年的玉米都被风刮歪了,所以很难找到。我们掰了半天,才掰了几个。这时,我很奇怪,玉米杆是什么味儿?我决定尝一尝。我拿住玉米杆的下方,使劲往后拔,又往前拔,终于拔下来了。我拨了皮,一尝,真难吃,一点味儿都没有。我气愤地把玉米杆扔在了地上。该吃中午饭了,我们把玉米装在车上,我们也坐上车回家了。

我们回到姥姥家,我们先让姥爷坐下,我们又去端碗、拿筷子。我又给姥爷倒了一杯酒,姥姥又去调了两个菜,妈妈在厨房煮饺子。一切安排好了,二舅舅带着表弟也来了,我们在一起兴高采烈地吃饭了。

回姥姥家作文 第13篇

吃玩早饭,妈妈说:今天是初二,我们和小姨家都要到姥姥家去。我很高兴,又能见到姐姐了。

姐姐来了后,我俩就玩起了电脑游戏。下午两点我们去“百姓厨房”吃饭,这里面很好玩,最好看的是那些“泥塑人”,各种各样的表情很有意思,一楼、二楼都能看到。我和姐姐玩的很开心,吃完饭就回自己家了。

回姥姥家作文 第14篇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外婆一起去摘黄皮。首先,我们拿来了一把梯子,搭在房檐上,我和爸爸一起爬了上去。摘了不久,我有一点失误,差点就掉了下去,还好我脚下踩着一块石头。摘了不久,我又出现了错误。在我给妈妈黄皮的时候,因为我脚下打滑,差点就掉了下去。还好我机灵,一手抓住了梯子的边。

今天的运气可真好!

回姥姥家作文 第15篇

星期五,我们全家一起会姥姥家了。

我们到了姥姥家,看到表弟正在玩电脑,玩的是《植物大战僵尸》,一开始我觉得表弟不能玩过关,可是一会儿,表弟却能赢了。后来我和表妹、妹妹一起玩,也都赢了,我们玩的可开心了!

放假过得真快呀,很快我们就回家了!期待下次的放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回爷爷家作文】相关文章:

去爷爷家作文08-24

爷爷家的大公鸡作文07-22

来到爷爷家的初中作文07-23

爷爷——柿树作文05-12

探望爷爷作文06-13

访问爷爷作文07-28

陪伴爷爷作文07-30

月亮爷爷作文08-21

幸福的爷爷作文05-28

回忆爷爷足迹作文05-29

上一篇:双百下一篇:三年级上学期少先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