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2024-08-14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精选14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第1篇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倍受中外教师的关注。笔者也对“问题解决”教学进行了实践,认为首先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然后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解题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合理的前提下有多种答案,并注重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反思来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最后要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践性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个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而不会用它来解决问题,将很难适应社会。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把解决问题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之一,并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可见,问题解决教学不容忽视。几年来,我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进行了“问题解决”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现阐述如下: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问,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的或实验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引导他们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在解决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时,教师通过演示使学生看到把圆柱16等分后,先分成两部分,再将两部分组合在一起,正好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学生看了兴趣很大。老师这时问:“看了演示,你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时学生踊跃发言:这个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是否相等?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它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在圆柱中叫什么?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又如:在解决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将自己拿来的圆柱的侧面剪下来,看看是什么形状,再问:“通过操作,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看着自己剪下的图形,争先恐后地说:剪下的图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会剪出不同的图形?它们的面积一样吗?剪下的图形的长(底)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高)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求? 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慢慢有了提问题的兴趣和习惯,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题的方法如:1.在知识的“来龙”上找。如果对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什么旧知识有相关又搞不清的,那就在此提问。2.在知识的“怎么样”上找。如果对某一事物究竟有哪些特征,说不出或不能说完整的,那就在此提问。3.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搞不清或说不出来就可据此提问。4.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找。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分不清类型,而把知识看成一盘散沙似的孤立个体、可在此提问。5.在知识的“去脉”上找。如果学习某个知识不了解它的发展趋向,也一样可以提问。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那么、如何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呢?

1.建立学习小组。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何让不同发展水平学生都能解决问题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学生为组长,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教师一方面巡视并聆听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另一方面注意收集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的知识以及学生的思维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精神等信息,以便确定讲解的切入点。

2.激励自主探索。既然“问题解决”是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就得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自主权,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自行解决。例如:解决“20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的苹果?”这一问题按传统观点是无法解的。但是通过教师的激励,有的学生想:我去学校附近的卖水果的地方问一问苹果的价格就可以解决了;有的学生想:我要挑选价格最便宜的和最贵的,再算出买苹果的千克数的范围„„只要学生自主探索,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创造力!

3.注重学具操作。“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皮亚杰语)”。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如在解决圆锥体积怎样计算时,学生有的用泥团捏圆柱和圆椎,看到圆锥只用圆柱的泥团量的三分之一;有的往容器里装沙子进行测试;还有在圆锥体里装满沙子封口后放入装着水的长方形水槽里,看水上升的体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教必要的过程和方法。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一些比较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和常用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是:对问题有一个比较准确、清楚的认识;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计划并随时调整补充;回顾与总结。问题解决的常用方法有:画图;分类;转化;类比,联想;猜测;寻找不同解法;检验。这样,学生解决问题就有章可循,有道可走。

5.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问题解决的方法往往并不是唯一的。在解决问题时应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考虑并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也是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一种表现。

例如:在解决“一根铁丝,正好可围成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长为15厘米的长方形,宽应是多少?”时,有的学生按一般思路分析,列出(10×4-15×2)÷2、10×4÷2-15等算式。还有的学生有特殊的解题思路,如有的学生想:正方形两条边的和恰好是围成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去掉一条长就得一条宽,列式为10×2-15;还有的学生想:围成的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长多少,那么长方形的宽就比正方形的边长短多少,用正方形的边长,剪去宽比正方形边长短的部分就得长方形的宽,列式为10-(15-10)。最后让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评价,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

6.允许学生在合理的前提下有多种答案。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是不唯一的,答案也并不唯一,现实生活是这样,解决问题更应该这样。因此,在解决问题中,教师除了提倡解法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猜测,允许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解释其合理性就行。

例如:在解决“小明有30多枝蜡笔,妈妈又买回24枝。现在小明大约有多少枝蜡笔?”有的学生说:“大约有50多枝,因为小明原来可能有31、32、33、34、35枝。”有的学生说:“大约有60多枝,因为小明原来还可能有36、37、38、39枝。”学生说的合情合理,答案也就不是唯一的了。

7.注重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反思是通过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它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去反思: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是什么?运用了哪些知识和解题技巧?你思考时错在哪里?你是怎样判断答案是否正确的?„„使学生在反思中前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应用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不仅要弄请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所想的问题,所学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使所学的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践性的问题。

1.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测定等。教学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所学知识到社会实践中应用的机会。如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让学生回家数数爸爸妈妈钱包中的人民币有多少,是怎么数的;帮妈妈去购一次物,记下你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你给营业员多少,找还多少,你一共用了多少钱。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说出来,写下来,通过交流、评比,提高他们到实践中去学数学的自觉性。

2.应用到其他学科中。新课标明确提出各学科之间要进行整合。通过整合,许多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其他学科知识也为学习数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学生在这种相辅相成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了有关垂线的知识后,学生能运用到体育课上来测量跳远;学了有关对策论的小知识后,学生能够理解语文课《田忌赛马》中田忌的对策是唯一能够取胜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应用能力得到锻炼。

通过几年来的实验,我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发挥;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我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颜遐遗、苏志强.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育,2001年第一期.[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朱募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第2篇

本课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巩固所学的组合知识,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形式,探究国家确定每封信函应付的出资的.要素、探究国家确定外埠资费的要素、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等,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信息处理、进行思考比较,让学生逐步了解邮票的作用类型等方面知知识,培养不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 第3篇

数学源自生活,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更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以往的教学经验已不足以解决问题, 达到教学目标。而新的教学方法又不会自动出现, 更不会有某种教学“启示”使复杂的培养人的问题迎刃而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建构一定的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去教学。目前, 为大多数教学工作者所公认的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为:

创设情境, 形成问题→学生探索, 组织交流→建构模型→练习应用 (再次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初步认识时, 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人民币以后, 并且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教师可以带学生到“超市去购物” (课件) 。路上你乘坐公交车, 要一元钱, 你有几种给法?到了超市, 你最想要买那些商品?你共花了多少钱? (创设情境, 形成问题)

通过学生付车费, 让学生明白元、角 (分) 之间的进率, 学会换算。通过学生自己挑选, 自己计算, 巩固学生在这方面的换算能力。 (学生探索, 组织交流)

学生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 学到了应该如何计算所用的钱。 (建构模型)

学生刚才计算了自己共用了多少钱。那么, 如果让学生当售货员, 顾客在买了一些商品后, 我们应怎么做? (练习应用, 再次解决问题)

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虚拟的购物场所。而学生主要是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情境, 通过自主探索和组织交流, 来解决问题。

建构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仍面临着许多困难:

(1) 教学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现在是21世纪, 高新科技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 世界已处于信息化社会之中。这不仅使教师丧失了很大一部分曾经属于自己的教育经验的优势, 而且使因循守旧的教师不能从社会变化的信息中启发自己改变教学方法, 如果教师的教育思想缺乏时代性, 教学方法必然不能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

近几年, 小学数学教材的变动很大, 这是适应社会变化的必要调整。然而, 教材的超前性还比较有限, 教材同社会实际之间始终有一定的距离, 缩短这个距离的工作, 有待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劳动。教育者要先受教育, 要通过学习、研究教材, 通过接触了解社会实际, 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生动的、具体的、新颖的思维材料。教师还应从教学对象———学生身上了解各种信息以调整教学方法。

(2) 学习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充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观点, 为我们分析教学中的困难和解决困难提供了一些启示:“科学不断地演进, 这就使得传统的传授科学的方法越来越不受欢迎了。我们不能希望通过“填鸭式”把更多的科学事实塞进人的脑子……科学不应变成一种纯粹学术性的练习。相反, 科学教学应该立足于用实用主义的观点寻求解决从环境中产生的问题, 不管这些问题是否直接从现实中来的。”因此, 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创造性和好奇心等, 使他们能在生动、主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 去摄取教材中的知识, 并使他们的主题精神得到必不可少的补充、充实。

(3) 教学要从整体出发。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比较忽视教学的整体性。首先, 在备课中, 一些教师不能从整体出发, 讲一点备一点。其次, 对知识的传授也是见子打子、哪黑哪歇。这使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系统的掌握知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呢?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固然与成熟的关系十分密切, 但它必须通过学生学习才能得到发展。而关于问题解决的学习, 学生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学习:

(1) 学生接受学习。教师通过教的手段告诉学生怎样解决问题, 使学生掌握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并使学生能解决类似问题。对学生来说, 这是他们学习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

但对教师而言, 首先, 必须把问题讲得详细清楚。其次, 对于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 教师也应讲得非常详细。此外, 还应注意例题的代表性。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模仿学习。

(2) 学生自主发现。学生自主发现, 事实上就是一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方法, 重新组织, 从而解决问题。

1. 提供小学生问题解决的空间、时间。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与儿童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件, 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中。事实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一个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 密切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室里有8排桌子, 每排可坐6个学生, 请问教室里共可以坐多少学生?

在课堂上, 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自主探索, 对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方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通过集体交流, 让学生了解各种解法。并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解法来解决问题。

2. 帮助学生激活前提知识和技能。

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个体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探索新情景问题答案的心理过程或思考活动。帮助学生激活前提知识和技能, 有助于学生对这些前提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组织, 排列, 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活那些对问题解决有帮助的前提知识和技能。

而提问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波利亚认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 它就变作你的问题。”因此, “提出问题”在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a.教给找问题的方法。如果对某个知识是在什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 或者与什么知识相关又搞不清的, 那就在此提问。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 就可提出“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当然, 我们也可以提“为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等等。

b.教给提问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学习具有探索性、差异性, 这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 需要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提问。

3. 鼓励多样化解题思路和策略。

解决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必须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并懂得选取最佳的方法。

a.尝试错误。

在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 学生先尝试着解答问题。通过学生不断的尝试, 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b.逆向推理。

例:有一家商店卖某种商品, 第一天卖出了一半, 后又补充了56件, 第二天又卖出了一半, 补充了56件, 第三天卖出一半商品后, 剩下56件。问这家商店原有多少件商品?可用逆向推理的方法先算第三天的商品件数56×2=112;再算第二天的 (112-56) ×2=112;最后推出第一天的件数 (112-56) ×2=112。

c.寻找类比物。当遇到的问题一时无法解决时, 可以联想与该问题相似或有关联的已被解决的问题, 并结合原有的问题, 分析它们的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从而解决问题。

4. 组织好交流和评价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取得问题的解决方法, 得到了问题的解答, 在这基础上, 通过小结、练习来巩固知识, 并使知识迁延、活用。

5. 促进反思。

问题解决后应让学生对所完成的工作自觉地进行反省, 做到“求取解答并继续前进。”而不只是满足于用某种方法求得了问题的解答, 不再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甚至不能对所获得的结果的正确性、完整性作出必要的检验或证明。

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初探 第4篇

一、提出问题是前提

学起于思,思起于问,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引导他们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解决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时,教师通过演示使学生看到把圆柱16等分后,先分成两部分,再将两部分组合在一起,正好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学生看了兴趣很大。这时老师问:“看了演示,你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踊跃发言:这个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是否相等?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它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在圆柱中叫什么?

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慢慢就会有了提问题的兴趣和习惯,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解决问题是核心

如何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呢?

(一)建立学习小组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何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学生为组长,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教师一方面巡视并聆听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另一方面注意收集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的知识以及学生的思维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精神等信息,以便确定讲解的切入点。

(二)激励自主探索

既然“问题解决”是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就得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自主权,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自行解决。

(三)注重学具操作

“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皮亚杰语)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如在解决圆锥体积怎样计算时,有的学生用泥团捏圆柱和圆锥,看到圈锥只用圆柱的泥团量的三分之一;有的往容器里装沙子进行测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四)教必要的过程和方法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一些比较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和常用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是:对问题有一个比较准确、清楚的认识;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计划并随时调整补充;回顾与总结。问题解决的常用方法有:画图、分类、转化、类比、联想、猜测、寻找不同解法、检验。这样,学生解决问题就有章可循,有道可走了。

(五)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问题解决的方法往往并不是唯一的。在解决问题时应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考虑并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也是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一种表现。

(六)允许学生在合理的前提下有多种答案

在解决问题中,教师除了提倡解法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猜测,允许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解释其合理性就行。

(七)注重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反思是通过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它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去反思: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是什么?运用了哪些知识和解题技巧?……使学生在反思中前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问题是目标

(一)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所学知识到社会实践中应用的机会。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说出来,写下来,通过交流、评比,提高他们到实践中去学数学的自觉性。

(二)应用到其他学科中

新课标明确提出各学科之间要进行整合。通过整合,许多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其他学科知识也为学习数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学生在这种相辅相成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了有关垂线的知识后,学生能运用到体育课上来测量跳远;学了有关对策论的小知识后,学生能够理解语文课《田忌赛马》中田忌的对策是唯一能够取胜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应用能力得到锻炼。

通过几年来的实验,我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发挥;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我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颜遐遗,苏志强.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育.2001年,第l期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第5篇

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尝试探索沿封闭图形植树问题中的规律;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抽取数学模型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探索沿封闭图形植树问题中的规律: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多种方法。

难点: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围棋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围棋盘

师:同学们,教师今天带来了一副围棋盘,大家见过围棋盘吗?会下围棋吗?

(1)我们先一起来认识围棋盘,围棋的棋子分几类?下围棋时,棋子放在什么地方?

(2)你们看,两个小朋友正在下围棋呢!(课件播放图片)那么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呢?你能帮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围棋中的数学问题》(板贴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两个小朋友下围棋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在研究自己周围的人和事,进而引出问题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呢?。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操作活动一:

师:请同学们拿出印有围棋盘的纸,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用圈一圈的方法在围棋盘上画出来,再用算式表示。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可以画在另外一张棋盘纸上。

(1)学生独立思考并用圈一圈这种方法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组长负责安排每个人都说一说。

(3)汇报交流: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们组的方法?

然后请几组学生上来说说他们是怎么想、怎么算的?同时把圈好的纸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有:

①19×2+17×2=72(个)

②19×44=72(个)

③l8×4=72(个)

④19×19-17×17=72

⑤17×4+4=72(个)

⑥直接数点数

(4)你能根据前面我们摆放的方法,你能总结出规律吗?

(引导学生看板书,小组合作完成)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总结规律: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间隔数×4=最外层的总数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圈一圈、画一画的操作活动,围绕棋盘的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操作活动二:探究封闭图形中棋子总数和间隔总数的关系。

<<<12&&&师:在封闭图形中棋子总数等于间隔总数吗,我们是不是可以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1)画一画:请同学们在老师发下的白纸上任意画一个封闭图形和一些棋子。

(2)数一数:棋子数和间隔数分别是多少?

(3)找一找:棋子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封闭图形中都是间隔总数=棋子总数

(5)上台展示并汇报:展示学生画的这些封闭图形并汇报棋子总数和间隔总数。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举了一些简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得出:在封闭图形中间隔总数=棋子总数

也就是棋子总数=每边的间隔数×4。

师小结:当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用举简单例子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这也是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画、数、找、想等活动,解决封闭图形中棋子总数与间隔总数的关系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用举简单例子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这也是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的好方法。

3、比较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个植树问题的情况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以前是在直线上研究植树问题,今天我们是在封闭的图形中研究植树问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的很棒!爱动脑,勤思考,所以我们解决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来看这题。

1、基本层:第121页第2题。

要在五边形的水池边上摆上花盆,使每一边都有4盆花,可以怎样摆放?最少需要几盆花?

(1)师:这道题目跟上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五边形)

(2)讨论可以怎么摆放?(五个角上都摆或都不摆)(你可以在五边形上画一画,算一算)

方法1:角上不摆5×4=20(盆)。

方法2:角上都摆205=15(盆),或者3×5=15(盆),或者2×5+5=15(盆)。

方法3:一个角上摆4×3+4+3=19(盆),4×51=19(盆)。

方法4:两个角上摆4×52=18(盆)。

方法5:三个角上摆4×53=17(盆)。

方法6:四个角上摆4x 54=16(盆)。

(3)要最少应该怎么摆?(必须五个角上都摆)为什么这种方法最少啊?(重复使用最多)

(4)练习反馈(重点反馈(4-1)*5=15(盆)这种解法)

师小结:其实我们在解决正方形、正五边形及正多边形的植树问题时,都可以用(每边棵数-1)* 边数=棵数 去解决。

规律延伸

如果把四边形的围棋盘改成五边形,该怎样算?改成三角形呢?所以,我们求多边形最外层共有多少个棋子,只要用间隔数×边数就行了。

2、综合层(过渡语:看来同学们理解得很不错,老师再来考考大家)

为迎接六一,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方阵,最外层每边站15个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练习纸上算一算!

生列式:最外层一共有:14×4=60(名)

一共有:15×15=225(名)

答:最外层一共有60名,整个方阵一共有225名学生。

师小结:植树问题的方法,不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

3.发展层(过渡语:同学们的表现真得太棒了,但是一山还有一山高,请看这个题目,就没那么容易了。)

六一期间,四(1)班同学开联欢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如果每边坐14人,(如下图),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每边都有8张课桌,一共要多少张课桌?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身边的情境,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巧妙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六、总结交流,拓展提高

1.学生小结:围绕这节课中是怎样进行学习的?学会了哪些知识?进行交流。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植树问题,研究了植树路线是封闭的情况中的规律,并尝试运用这些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拓展:封闭图形有很多,比如圆、三角形也是封闭图形,课后请同学们研究一下其他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和拓展,将植树问题的研究从多边形拓展到其他封闭图形,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见疑难问题 第6篇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通过多年的摸索,我认为解决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设计一定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充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理念。并且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进行积极创新改革的精神,突破传统教学,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二、在教学中,教师要能较好地整合资源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教师要较好地理解教材的意图,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此外,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三、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思路去探究与解决问题,并从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堂上,教师要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强化应用的过程中形成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终身受益。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利用数学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2)利用数学关系等。(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价值。

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如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而且还注意到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和优化组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他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以一种方式为主,多种方式为辅;或者多种方式优化组合。

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表现出良好的数学素养。

课堂上,教师要从学生的发言中,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夯实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功底。鼓励学生多发言,学生的发言比老师的讲解更加重要。这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方面: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二是学生方面: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也进一步检验教师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第7篇

富裕县塔哈中心学校

梁洪梅

四月份我有幸参加了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开展的“农村教师进名校培训”的活动,在富拉尔基去和平街小学学习和生活了一周,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除了参加和平街小时学为我们准备的活动外,还发给我们学员每人两本书,其中有一本刘娟娟写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一书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本书主要以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时间与综合运用为基本着眼点,分别探究了在教学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策略。在书中,作者力求做到把理论分析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且作者还精心挑选了一些好的案例,我觉得主要目的是给读者更多的启发。

通过读《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一书,让我感觉到数学的课堂不是枯燥、乏味的。下面我就课堂教学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如何把握教学的起点。

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教学“5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教师课前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并精心制作了有关的教具和学习材料,准备引导学生来探究每一句口诀。然后,在课上,当教师刚把第一张图贴上,并宣布这节课要学习的课题时,学生中就出现了一个声音:“老师,我已经会了!”,而后,又有一些学生也跟着说:“我也已经会了!”并且接着背起来:“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如果是我的话,我该怎么办呢?我觉得教师往往的做法是,继续按照课前的设计,通过几道问题的提出,如: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呢?将学生拉倒教师的思路上来,让学生懂了,还装着不懂。这样的做法,从教师的调动看来,好像是体现了教师的“机智”但应该注意到的应该是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不了解,课前所思考设计的教学起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显然,教师对学情分析的不是很到位,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能够从容的处理。比如:三年级学习“年月日”时,教材是从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来开始“年月日”的教学的,我在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情况时发现,大多数三年级的学生都知道1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等知识。

所以,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之前要认真和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最为教师也要善于发现问题,关心周围的生活和时事的变化,就是把握时代的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对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教师才会较好地把握住教学的起点。

二、数学生活化?还是生活数学化?

我们都知道,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如 “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超市”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个玩具狗说:“它的标价是13元5角。请问:你想卖这个玩具狗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式呢?”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巩固了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精彩论述。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数学知识越学越深奥,数学也会离生活越来越远,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紧密地联系生活来自学习呢?其实,数学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问题。记得我在教学“射线”时,由于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射线,要是把数学概念之间划等号的话就不大合适了。但是我们要找射线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有联系。比如:打开电筒时发出的光;太阳射出的光等等,这些光是不是可以看着是射线呢?由此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体会射线是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特征。

有一句话说的好:今天的抽象就是明天的具体。我认为只要生活经验和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三、如何正确的评价学生。

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评价就像一门艺术,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也需要他人的鼓励,更何况我们的孩子。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效果也很好。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能单

一、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腻烦。因此,我的评价语经常变化,如:好样的、你真是个小精灵等等。“奖品”也经常创新,如:我会选一些不同图案的小贴,买一些不同字样的小印章,同学们最喜欢我亲手制作的小红花了。这些小学生每次都想得到我不同的评价语或“奖品”,因而他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啦。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第8篇

几年来我通过对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策略的研究, 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创设充满情趣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 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 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二、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 应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例如在教学“估算”时把学生带到学校图书室让学生去数图书室书架上有有多少本书?教师可提醒书很多, 不可以一本一本地数, 让学生在小组内讲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估算。这时有的小组可能一排一排的数, 看共有多少排, 有的小组会一个书架一个书架的数, 看共有多少个书架。最后小组比赛哪个小组用什么方法估算的最快, 这样学生通过实践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不能用准确数据来表示的可以用估算。这样学生可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道理。

三、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1)当前,扎扎实实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广大教师更加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与要求。首先,明确了通过教学切实打好听说读写基础和切实通过语文教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学生德、美情操,铸民族魂,树爱国情的教学任务。其次,明确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与加强各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学活动,而是一个严密、有层次的系统教育工程,其间包含着丰富孩子们的知识、精神世界和用更完善的思维方式丰富孩子们智能等各个方面。

(2)广大教师正在采用“愉快教学法”实施教学方案,以唤起学生兴趣,使之能主动、自觉、努力、认真地去学习。以全面发展是目标。在教学上要着力于促进学生获得相对而言完整的全面的发展。教学活动要从传统的“知识型”教学、“智能型”教学转化到“全面素质型”教育的轨道上来,在认知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意志、道德、信念、个性等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以主动学习是根本,教学中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弘扬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力量,组织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表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发展。以乐教乐学为手段,教学中引入情感因素,将学生的学习从传统的认识活动变为由操作的认知心理系统和动力的情意心理系统协同进行的全面心里活动。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情绪的愉悦感、求知的满足感和学习的成功感,使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要和追求。以生动活泼是表征,教学过程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身心发展要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态势,这是教师以情施教,学生以情促学,在乐学氛围中主动学习的一种自然的、必然的结果。

(3)广大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注意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学知识与操作运用紧密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以学定教”、“有效教学”等教学理论、教育理念及教学思想深入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并明确了“教师的一切努力始终是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因而从课前准备、课堂提问、作业设计、课后辅导、评价各个教学环节体现出“人本”思想和“人性化”意识。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盲目复制,变脑力劳动为体力劳动。教师教学过分依赖教材和备课资料。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材,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材搬家”。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化”的过程,虽然把教学要求、教学步骤方法写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没有消化,还是人家的,肯定不会收到好的阅读效果。来自教师外部的有:现行出版的备课教案太多,而且人手一册或几册,形成“顺手拈来”就上课,无需再多动脑去钻研教材的现状,“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法,精心安排作业”受到严重冲击。社会语言文字环境不够净化、优化、标准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

(2)方法陈旧,观念滞后。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经验的约束,尚不敢大胆或自觉地破除旧有模式,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创新精神不足。如许多低年级的生字教学中仍是五十年代的教法,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动口多,动手少;讲得多,读得少;老师说得多,学生想得少的“三多”“三少”弊端,抑制和影响了孩子们“主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3)空洞说教,心灵缺少震撼。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对优良思维品质(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系统性、敏捷性、独立性)的培养缺乏应有的研究,从而造成学生升入中学后还不会自己学习,仍要老师掰嘴喂食的弊端。

(4)远离生活,課堂枯燥乏味。在识字、阅读与作文教学中,对孩子们说话能力(口才)的训练尚缺足够重视,培养的方法也太单一,所以许多孩子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差,从而又影响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改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建议

(1)应组织广大教师系统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等导航书籍,深刻领会《课标》要求,根据语文课程目标确定的语文素养要求,首先要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其次,要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标表述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有所展开,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再次,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当今,已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多样性和信息传播的多渠道是明显特点,人际交往不仅普遍,而且日益显得重要,对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广大施教者要为学生搭建口语交际的活动平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继续倡导“三精”、“四备”、“五心”、“六化”。所谓“三精”,即精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与施行方法,精心安排作业;所谓“四备”,即备教材要“细”而“透”,备学生要“熟”而“实”,备教学方法要“活”而“新”,备作业要“精”而“少”和“准”而“全”;所谓“五心”,即教师要有耐心、诚心、恒心、细心、爱心,继续吃大苦耐大劳,为教好语文课付出心血与汗水;所谓“六化”,即语文教学中要继续实现知识的感化、消化、深化、强化、内化和转化。

(3)要扎扎实实上好语文课。一要重视识字教学,采用“一步到位”法把字的音、形、义教学落到实处;二要重视词汇和句子的教学,真正落实“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优教法;三要抓好段和篇的教学,真正使:精讲多读多练变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四要对“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课文用不同方法施教,克服“千文一法,千课一型”的模式;五要切切实实上好说话、写字、作文课,并注意:“引情—激情—升情—延情。”真正使孩子们爱学、乐学、主动学,要学、会学、努力学,要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大力使用教具,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会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

(4)要定期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会和优质课的评选观摩活动,奖励在教学中有创新,成绩突出的教师,以激励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教好语文课的积极性。

(5)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呼吁社会大力支持教育,为帮助孩子们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改革,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愈艰难,愈要去做。只要努力,小学语文教学会有百花盛开的局面,也会有硕果累累的结局。

参考文献:

[1]浙江师范大学.潘涌.语文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N].中国教育报,2000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第10篇

1.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对于刚学习《元角分》的同学,让其解决“一支铅笔6角钱,小明给了售货员阿姨2元,应该找给小明多少钱”,学生可能会感到问题很棘手,因为这是学生还没学习元角分的单位换算,不明白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可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早已经接触过钱了,解决这道题,让学生先回到现实生活,再解决问题就会容易;又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求抽屉的表面积和鱼缸的表面积,许多学生很快求出其面积来了,订正时不对,为什么,这就是没考虑生活实际,按六个面求了。因此,在问题解决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应用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里的图包括线段、统计图、统计表、实物图、几何图形等图形。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通过画画形解决问题让问题变得既形象又简单。尤其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在高年级,求几何问题,单就问题空想有时很难想个所以然,然而,通过画图就会迎刃而解。再如,应用题中的工程问题相遇问题等往往经常用到画图的方法让问题变得简单。

3.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公式,不仅要求学生熟练记忆,还应培养学生根据公式特点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意识。比如,乘法分配律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公式是可以前后交换的,即(A+B)*C=A*B+B*C还可以反过来写,不要只知道前一种形式会写出后一种方法,还要能根据后一种形式能想出前一种方法。

4.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应用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粗略。小学数学学习中,有一些找规律的问题,在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利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通过已经给出的条件,归纳推理出隐含在题中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5.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策略。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遇到的应用题会相对较难一些,然而,学习方程后,将问题中的未知量用数字以外的数学符号表示,根据相关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应用题的题意变得容易理解,问题变得简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第11篇

刘丽

一、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

英语学习也如同其他学习一样的道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成就成功,英语学习作为二语学习,就更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平时注意相关习惯的培养,包括预习,听课,记简单笔记,作业,复习。由 开始的带领,要求,配以相应的检查督促。坚持做到如下几点:a.学习英语是随时随地学。b.有困难做好记录,不断进步。c.练习口语,大声朗读。d.精听模仿,录音对比。e.不怕害羞,努力运用。

(一)功在平时。当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功在平时,需要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一点一滴去努力。

(二)树立榜样。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表现好的,老师拿出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

(三)要重视细节,要有具体指导。比如早读课如何读书,要坐姿端正,要心到手到眼到,等等。不能笼统的要求学生认真读书,要告诉他们如何去做。

(四)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要看我们教师如何去引导,只要方法得当,学生一定会给我们惊喜。

采取的措施:

1.每当预备铃声想起就要让学生迅速回到教室,将英语课本和相应的材料拿出 来放在课桌的左上角,然后静息。

2.上课时坐姿要端正,读书时要做到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眼睛 看着书本,读到哪里用手指到哪里,有时候可以边读边写。

3.上课没有特殊情况和紧急情况不允许随便举手报告,更不允许随便插嘴。

4.对于字写得工整,态度认真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并适当奖励,过一阶段可以让 写的好的同学将作业展示出来。

二、忽视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心理

在备课时,我们往往会把学生想象的过于优秀,或是认为学生一定和你想的一样,通常会忽视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的状态更让人难以捉摸。有时教师想,到时候我让几个聪明的学生回答,那样就可以避免意外发生,却忽视了再聪明的孩

子也会有迷糊的时候,再说有时教师也会阴差阳错的让非想象中的学生回答问题的。就像刚才我所讲述的这一事例完全可以告诉我们课堂不可能一成不变,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发展。课堂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课堂是活的。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考充分考虑到学生出现的 “意外”,还要有在意外发生时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

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书写训练不到位。多数学生书写不够规范,部分字母书写与汉语拼音字母混淆,字母大小写分不清,标点符号不会用,不注重词与词的间隔,句子的第一个字母没有大写,印刷体与手写体不分等现象。学生书写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体现于抄错字母、单词,书写姿势不正确,书写不工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第12篇

心得

金中小学:史洪林

通过几天的学习后,我深得“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启发: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当然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情境设置的一些重要点。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

其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下面就我学习后谈两点肤浅的认识,仅供参考。

一、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就要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单一的征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必然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乃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

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比如,在教《连加》一课时可以创设敲青蛙的游戏,青蛙一个一个的从地下往上冒,上每个青蛙身上都有10以内的加法算式,看谁算的快敲得准的情境。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复习了旧知识,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比如说在进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一些实物分发的实际操作,运用一些实际的机会。比如说在课间餐点的分发时,让学生自己去分发并在分发过程中不段断的进行询问,这样在分发的物品不断减少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减法运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连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同时又让学生比较出想5-1与5-1-1这样两个算式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了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还可以把它运用于生活。

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 第13篇

一、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的问题

1.单一的练习形式, 不重视兴趣培养。

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过程中, 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题目, 这种单一的练习形式会让学生觉得口算枯燥无味。 甚至有一部分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并不重视口算练习, 在考试的前几天才进行口算强化训练, 这种过分集中的练习形式并不能培养学生对口算的兴趣, 严重的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注重最终的结果, 不重视过程指导。

在口算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最终结果放在第一位, 缺乏对口算过程的指导。 然而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 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口算结果错与对进行评价, 而是要认真分析错题, 寻找学生为什么会算错的原因, 找到解决学生不犯此类错误的方法, 提高口算训练的效率。

3.注重训练的数量, 不重视训练质量。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减少了学生做练习题的错误, 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现阶段, 在口算训练中, 教师注重训练的数量, 不重视训练的质量, 这不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 当学生口算错误时, 教师不能将错误原因归咎于学生粗心, 在平时口算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并让学生通过视算等方式得出答案。 当完成每道口算题之后, 学生要返回去检验, 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存在着口算, 为此教师要重视并提高口算教学的效率。 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 但是小学数学教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就是如何引导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之后, 数学学习才会变得简单。 然而, 在口算教学中, 教师过于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不重视相机训练。

二、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策略

1.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老师必须有这样的认识:不管是在理解数学理论知识, 还是在应用数学理论知识, 学生都会遇到各种困难。 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便于学生容易理解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个内容的时候, 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即:9加几, 8、7、6加几, 5、4、3、2加几。 在讲解这些内容时, 教师要告诉学生理论知识, 然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论知识解题, 这样做便于学生记忆解题方法, 提高解题能力。

2.以训练计划为基础开展口算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想让学生快速掌握基本计算方法, 教师要遵循经常练习的原则, 引导学生慢慢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从中可以看出,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天天坚持做练习题, 还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在此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详细分析, 还要推敲口算教学规律, 在此基础上制定合适的教学措施, 通过这样做让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实现口算教学的最终目的。

3.开展口算检测和口算竞赛活动。

在不同的阶段, 老师要专门开展相关的检测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活动, 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口算能力, 并依据口算标准判定哪位学生进入了“达标”行列, 哪些学生进入了“未达标”行列。 对那些进入“未达标”行列的学生而言, 教师要专门为他们设计检测活动, 再次检测他们的口算能力, 直到他们的口算能力达到标准值为止。 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专门组织口算竞赛活动, 通过竞赛调动每位学生口算的积极性, 当学生口算正确的时候, 他们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以生活为基础开展口算教学。

在口算教学中, 学生理解算理是算得准确、算得快速的关键点。 通常情况下, 教师要将学生想算、如何算的意识激发出来, 以此便于学生理解算理。 同时算理的探究需要教师以实际生活为基础,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问题。 为此, 在口算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找到不同的算法,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 教师要从现实生活出发,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即:小明要给他的妈妈买一些生日礼物, 所以他想请我们和他一起去, 但是他说只有会算价格的同学才能和他去, 所以就给我们出了几个题目, 让我们看看有什么题 (出示口算卡片) :

随后, 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口算的时间, 算出每个式子的答案。 通过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 让学生利用自身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将问题解决掉。

三、结语

数学不同于其他科目, 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 教师要慢慢培养学生对口算的兴趣, 多设计一些有创意的活动, 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算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在生活中使用口算, 习惯口算, 亲身体会到口算给他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口算和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文华.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 2015, 03:69.

[2]张铭.“对症下药”——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华夏教师, 2015, S1:63.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56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挥而就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依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来进行有效的训练方式,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新课程改革后把“解决问题”贯穿到小学各册数学教材的始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理清问题、制定计划、实现计划、反思评价、练习巩固的能力。

一、理清问题

弄清题意也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索、分析,明确题目的大概含义。小学教材中常见的方法有:

1.建立列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列表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分析方法。用列表的形式,将问题的相关信息集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条捷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出相应的表格并将有关数据信息填入表中,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表格的引入,可通过锻炼学生自主整理信息的能力,巧妙渗透对应思想,将知识点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意识到列表整理在解决问题策略中的重要性。

2.合理简化。数学课堂难免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分析问题时可以进行简化的策略:一方面去掉一些无关的因素或多余信息,化繁为简,减少解决问题时的干扰因素;另一方面可以化大为小,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的总和,使问题内部各成分的关系更清晰。例如“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将过程环节简化成流程图,去除冗杂无用的信息和非本质的语言描述,简化题目的本质内容,使得解决策略一目了然。

二、制定计划

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尝试使用有效的策略,小学生思维发育不够完善,策略性知识的形成与培养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与指导,不仅要进行获得多种分析策略方法的指导,还要对学会运用策略解决各种问题进行指导。

具体做法,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摸索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除了传授策略的名称或简单地讲解策略,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独立地去寻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还原策略为例,教师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名称,要积极引导学生去独立分析,画出流程图,可以顺着题目的意思进行正面的推理,也可以从结果中逆向地寻找答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对同一策略要反复练习,直至学生能灵活运用。既要抓住教材中的例题,打好基本功,又要防止学生机械模仿,对练习题型适当地变化,让学生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如“长方形的面积”一节,例题是:花圃的长是10米,宽增加5米,面积增加50平方米。但是在课后的练习中,长和宽同时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这样同课本中的例子有所不同,学生可以自己画图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摸清规律解决问题。

三、实现计划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保证计划实施的两种有效途径。分析法是从问题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综合法是从条件的角度,这两种方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常用的思维方法,锻炼了学生的灵活性,能更好地构建数学模型。动脑思考便于优化解题策略,两者相辅相成,解题策略的正确使用同样离不开正确的思考方法。小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一些后进生虽然能解答对应用题,但不一定能正确地理解每一个步骤。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确定解答步骤,知道每一步骤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对于解答不了的地方,教师需要耐心指导。以解题步骤为纬,以探索策略为经,让学生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教学的必经之路。

四、反思评价

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解决问题后的回顾学习,总结在学会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所用的策略反思中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反思问题常常不被老师们所重视,但它又是发散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反思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以及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加强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学习质量、提高动手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小组合作成果的展示和评价的过程其实也是提高学生认识的过程、互相交流的过程。评价时,对于好的现象要多鼓励、多表扬,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不能放任自流。例如,教师对于一些不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学生,要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提出批评和明确的改正措施,进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练习巩固

在学生初步形成策略的基础上,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要丰富、有层次感,方式要多种多样,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培养学生自觉实践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实践策略一般具有三个阶段:一是模仿性练习巩固。还是以“长方形的面积”为例,呈现宽减少的问题情境,巩固新知。二是变化性练习巩固。长和宽其中一个增加,面积会增加多少。通过问题的变化,建立适用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避免学生机械式地照搬。三是综合性练习巩固。教材中有这么一个题目:“学校体育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时长增加8米,宽增加6米,那么面积增加了多少?”问题情境变化了,具体思路也变化了,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去辨别分析用什么方法思考、用什么策略可以幫助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策略、提高自身能力。

上一篇:机械加工安全生产总结下一篇:事业单位公共管理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