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创业的成长故事

2024-07-05

马云创业的成长故事(精选6篇)

马云创业的成长故事 第1篇

马云1988年,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任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马云很快成为杭州优秀青年教师,发起西湖边上第一个英语角,开始在杭州翻译界有名气。

因此,很多人来请马云做翻译,马云做不过来,于1992年成立海博翻译社,请退休老师做翻译。

马云还曾经销售过一年的医药,推销对象上至大医院,下至赤脚医生。

开始创业是1991年,马云初次接触商业活动,创办海博翻译社。头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高达元。他于是利用转手小商品交易的方式,从广 州、义乌等地进货,养活翻译社。1994年海博持平,1995年开始赚钱。海博翻译社赚钱之后,马云就没再管它。他还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

马云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 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杭州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其后不到三年时间,他们利用该网站赚到了500万元。 ,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北京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再度创业是3月,马云正式辞去公职,和他的团队回杭州,以50万元人民币开始了新一轮创业,开发阿里巴巴网站。意识到互联网产业界应重视和优先发展企业与企业间电子商务(B2B),而这种模式被称为“互联网的第四模式”。1910月和1月,阿里巴巴两次共获得国际风险资金2500万美元投入,马云以“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全球的大市场”的经营管理理念,迅速招揽国际人才,全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培育国内电子商务市场,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迎接“入世”挑战构建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

阿里巴巴网站持续为中国优秀的出口型生产企业提供在全球市场的“中国供应商”专业推广服务,帮助企业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国际订单,并两次被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选为全球最佳B2B站点之一。 马云为完善整个电子商务体系,自开始,先后创办了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阿里妈妈、天猫、一淘网、阿里云等国内电子商务知名品牌,马云也历任多家公司的重要角色,其中包括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软银集团董事、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工商咨询委员会(ABAC)会员、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院长、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TNC(大自然保护协会)全球董事会董事、海博翻译社社长和全球生命科学突破奖基金会理事等职务。阿里巴巴集团的成功,使马云多次获邀到全球著名高等学府讲学,当中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麻省理工、哈佛大学等。

马云创业的成长故事 第2篇

一、至少有2次求职因为外貌被拒

马云长的像外星人ET,现在任何人包括马云都可以以调侃他的外貌为乐。但回到20多年前,马云没少为外貌发愁。第一次高考落榜之后,他的梦想是去酒店做服务员,也梦想做警察,统统因为外貌特征被拒绝,说白了就是:丑!

问题是,长成什么样,马云决定不了啊。世界就是这样:至少他永远失去了进入酒店行业这个梦想。

对了,他后来找到一份零工,去踩三轮车给人送杂志去了。

二、翻译社靠卖袜子来补贴

海博翻译社是马云最初的创业,这家杭州第一家翻译社一开始就面临窘境。第一个月收入700元,而房租是2400元。为了让事业撑下去,马云只能把翻译社的一半店面出租给别人。自己开启第二兼职,背着麻袋去义乌批发鲜花、手电筒、内衣、袜子、工艺品来卖——这看起来还算是个老板。但后来他就不得不上门推销商品,对象包括医院、赤脚医生。英语班的学生也帮他到百货大楼门口发传单、拉横幅、做宣传。受尽了路人白眼,完全没有高大上的翻译公司范儿。

往好了说,马云可能通过这个过程很早地了解了小商贩和销售的艰辛,对今后创办电商平台准备了经验。但客观的说,创业的事情真不适合玻璃心的人来干。

对了,马云当时还是杭州电子工学院全校课程最多的老师之一,上面说的都是他的业余工作。

三、怎么证明别人都没见过的互联网——说说说做做做

“中国黄页”的业务是把国内单位的资料放到互联网上去,让老外能找到他。但那时候国内还没有互联网,谁也看不到摸不着,属于“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范畴。创业团队在收到客户资料后翻译成英文,然后快递给美国合作方做成网页——要为看不到的东西心甘情愿付钱,换成哪个老板都不会信啊。因此,马云团队不但要证明客户资料已经上网,还首先得证明世界上有互联网这种东西。

马云不懂技术,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说,他每天出门对人讲互联网的神奇。老板不相信,除了打印网页之外,还请老板打免费越洋电话,问在美国的亲戚朋友,让美国人上网查证。1995年上海终于开通互联网,“中国黄页”团队还提供额外服务——长途电话到上海再接入互联网,花3个半小时才看互联网上的照片,焦躁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的马云欣喜若狂,委屈的泪水稀里哗啦地掉了下来。

而在很多没有互联网的城市,马云则一律被称为“骗子”。这也是“马云是骗子一说”最初的来源。

四、“这个事情你应该先约”

马云现在是阿里巴巴集团的董事局主席,但当年也不过是一个“推销员”。央视纪录片《书生马云》里,瘦小的马云梳着八分头,背着一个黑色单肩包,敲门找人,逢人便讲,“我是来推销中国黄页的。”一脸迷茫又不耐烦的人们将他“请”出门外。有个编导干脆跟记者说,这人不像好人!

1996年,马云在北京到国家某委推销,说“中国黄页是给国家某委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做宣传,把中国全部放到电脑里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得到的答复很不耐烦:“这个事情你应该先约,你要是不约呢,我很难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马云的样貌和大街上任何一个推销员完全一样,但吃的闭门羹和白眼不但没有改变他对互联网的相信,还成为阿里巴巴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这可能是最大的差异。

即便后来创立阿里巴巴之后,员工去企业上门推销业务,被狗追,被保安赶也都是家常便饭。

五、南归前痛哭连续4次创业失败

阿里巴巴团队曾在北京干过一段政府项目,最后马云决定南下杭州再次创业。在北京的14个月,马云从没带团队一起去游玩,最后一天他们决定去长城。晚上,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饭店,天下着大雪,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起抱头痛哭,最后唱起了《真心英雄》,唱完《真心英雄》就唱老歌,一首接一首,这群走南闯北的汉子们都回避着“离别”这个对他们来说太过沉重的词语。

这也意味着此时已经是马云30岁以来第4次连续创业失败。

六、没有人看好最少时银行里只有200元

在外界流传的关于阿里巴巴接到投资的只字片语中,都潇洒地提到6分钟搞定孙正义的2000万美元和雅虎后来的10亿美元,实际上更多的苦痛不为人知。

没有豪华的团队配置,也没有美国成功模式可参考,与北京、上海、也广州等地的同行相比,阿里巴巴一度是互联网行业的丑小鸭。互联网素来以烧钱着称,阿里巴巴创办后也面临资金压力,最为窘迫的时候银行里只有200元。有一次马云去见上海的投资商,对方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马云不满意但不免犹豫,于是溜出去问管财务的同事,得到的消息是:账上已经没钱了。回去之后马云还是咬着牙放弃了这笔投资。

他不说,没有人知道当时他的内心有多么煎熬。

在时隔15年之后的纽约IPO路演会上,马云才以玩笑的形式一吐当年窘境:“15年前我为融资200万美元,我来纽约,失败而归,15年来我就没放弃,这次来纽约就是想多要点钱回去。当初你们对我爱理不理,现在我让你们高攀不起”

七、公司差点因“非典”崩溃

尽管阿里巴巴经常说非典让大家真正关注到不需要出门的电子商务。但非典几乎让阿里巴巴崩溃。

因员工去广州参加广交会染上非典,这让整个杭州如临大敌,实施了最大规模的隔离:超过500人被隔离,杭州市长前一天刚来视察过,结果市长及随从人员也因此被隔离。那时阿里员工上街根本不敢说自己在阿里巴巴上班。

这期间员工全部回家,换一些公司可能就此解散。但阿里工作并未停止,员工将工作电话转移到家中,甚至家里的老人都养成习惯,拿起电话第一句话:“你好,阿里巴巴。”

受到影响的还有当时还处于保密期的淘宝网。5月10日,淘宝网成功上线,但因为非典隔离,场面极为寒酸,甚至凄凉——没有鲜花,没有大餐,没有镁光灯,没有欢快的音乐,没有涌动的人群。“在略显沉寂的卧室里,躺在床上的马云面对着天花板,慢慢地举起了酒杯,虔诚而默默地念叨着:保佑淘宝一路顺风。不过,马云绝不是孤独者,因为他知道,那一刻,同样的仪式将在散落于杭州市的十余处居民住宅里同时进行。”

也因此,5月10日被阿里巴巴定为“阿里日”,回顾非典的磨难,感恩员工家属一并参与。马云也总不忘在每年给员工的春节邮件中提醒大家,“大年三十晚上,八点***惯,我们对空敬酒感恩,祝福。”

八、被大象全面封杀

在淘宝网创立之初,国内的c2c市场就已经有霸主eBay。2003年,eBay和易趣(合并为一家)的市场份额达到了90%以上。无论是技术、资金、人才、占有率还是品牌,eBay易趣是全面占优的。并放出豪言说:淘宝只能存活18个月!

淘宝网遭到eBay全面封堵。eBay买下了搜索引擎中关于“淘宝”的关键词广告,接着,eBay易趣与各大主流网站签署了一年的排他性广告合同。甚至在淘宝的办公室对面,竖起了ebay易趣的广告牌。淘宝网只能投中小网站,更有意思的是,只要其在一家网站上投放广告没几天,eBay易趣就会用两三倍的价格独家买断该网站所有关于在线交易的广告。

走“投”无路的淘宝网只好将广告投放在公交车、电梯和地铁列车上。

现在,淘宝网已经是全球访问量最大的电商网站。

九、汶川捐4744.7万被污只捐1元钱

时值2008年汶川大地震,众多企业宣布为灾区发起捐助。此时一篇《马云为汶川捐款1元冷静得让人脊背发凉》的文章在天涯、网易论坛地处散播,并通过QQ群大量散发。文章说,“马云只捐了一元钱……一元钱也足够表达态度……在逃避责任……置灾区人命于绝境,与间接施暴何异?”

在举国哀悼的时刻,被宣布“只捐1元钱,不捐有理”,很快引发了网友们的愤慨,论坛上充斥着“马云滚出”、“从此再不上淘宝”等字眼。

而这一切竟然是彻彻底底的谣言。彼时,马云正在国外,听到消息就立刻捐出100万,随后整个公司、员工、用户等一起行动,最终汇成4744.7万元的善款。此时被污“只捐1元钱”,颠倒黑白,让有心的竞争对手大发“灾难财”。

除了直接捐赠之外,阿里巴巴随后还对口援建青川灾区,利用电商平台优势为青川人民搭建平台。

现在跟阿里集团密切相关的有2支公益基金,一是起始资金5000万元的集团公益基金,每年按年收入的0.3%补充扩大,是国内互联网企业首家环境保护基金。而马云和蔡崇信一起捐出自己的部分股票成立专项个人公益基金,该基金规模约为阿里巴巴集团市值的2%,估计在20亿美元到40亿美元之间,也是国内最大的个人公益基金。

十、“偷走支付宝”闹剧

2011年关于马云偷走了支付宝的事件闹得纷纷扬扬,雅虎对外披露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支付宝已经剥离出去,这一消息引发各界的关注。不少评论人士指责马云只顾私利强行转让支付宝给自己名下,著名的财经出版人则认为马云“偷天换日……没有遵守契约……违法商业原则……错在违背了支撑市场经济的契约原则,其后果不可小视……可能直接影响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的信任,形成大范围的“支付宝折扣”。”还有人忿忿不平于广泛存在互联网行业的VIE架构曝光于天下,甚至将因造假导致中概股暴跌也算在马云头上。

随着事件的逐步明朗,人们才发现,所谓的“偷”并不成立,管理层就转让一事已经多次在董事会内讨论,各方均知情。其次转让的原因也出于符合央行的规定并可持续支撑淘宝等业务的发展的需求。而即便转让后股东方们就补偿也一直展开透明协商。最终,雅虎、软银、阿里集团达成完整协议,雅虎和软银盛赞,“将会维护淘宝的价值,并让各方分享支付宝的利润,同时确保阿里巴巴集团能在支付宝上市时得到价值兑现”、“建立在阿里巴巴集团、软银及雅虎长期深厚的合作关系以及互相信任的基础。”

马云在支付宝占的股份跟在阿里巴巴集团一样,都是不到8%。粉碎了马云强取豪夺支付宝的传闻。

马云“创业成功”的真实解读 第3篇

《穿布鞋的马云》, 并不是面面俱到地去描写马云的奋斗历史, 而是去粗取精, 紧紧抓住关乎马云事业生死存亡的27个节点去解说, 并且在每个节点上, 又以“创业新视角”和“时代大视野”两个板块, 进行深入品评, 从中提取出马云创业的成功经验。书里, 作者从融资、团队、管理、谈判、失败, 及企业愿景、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企业人才等几个方面去真实描绘, 具有不神话的写法特点, 最大限度、客观完整地去表现真实马云。尽管马云的创业模式和程序我们无法复制, 但是这本书对马云创业历程和创业理念的介绍, 对于广大的创业者来说, 仍然称得上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实战教程。这正如王利芬所说:从马云的创业经历上面, 应该可以, 并且能够可以, 让她获取很多关于创业的建议, 直接获取很多经验。

与此同时, 《穿布鞋的马云》也毫不避讳地评述和记录了马云的创业细节, 并且毫无隐“恶”地把马云在一系列重大决策中的“失误”罗列其上。作者竭力复原创业者的思想观念、创业事实与创业场景, 让马云更多的真实思考与行动, 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穿布鞋的马云》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马云的人格、品质。可以说, 是马云坚守的做人原则, 使他获得了巨大成功。马云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电视上做节目没有一点架子, 对选手的点评很认真;马云是一个对朋友讲义气的人, 承诺了的事情一定做到, 从没有一次因为个人原因爽约;马云是一个极有长远目光的人, 从不计较眼前利益, 而是放眼未来, 如他公布淘宝诞生时, 就明确宣布淘宝三年内不准盈利的政策;马云用人选人, 独具慧眼, 对想要投资自己公司的人的要求是目光要长远, 要求关注自己公司长期的发展, 同时不差钱, 不会在短期内套现。更难能可贵的是, 马云认为诚实而有信用是成功关键, 他说:“未来企业家之间的竞争, 不是文凭的竞争, 而是信用的竞争, 谁信用越好, 谁越会成功。”这句话, 实际上也是马云对自己获得事业巨大成功的一个很好的总结。

此书为何取名为《穿布鞋的马云》?我以为, 布鞋的特点是舒服随性、平实且透气, 穿上它, 最能掌握自己站立行走的状态, 并且可随时急行而不损脚。这多多少少喻示了马云的常态人生:追求自然状态无为无欲, 但抓住时机便迅速跟上;这也是根据生活中的马云, 真的爱穿布鞋定下的书名。的确, 从马云最初创立翻译社的事件中, 我们可以看出, 成大事者必不拘小节。对马云而言, 只要是符合国家法律、道德的行为, 都认为是正常的, 这样的观念必然会给我们启迪, 让我们在充满挫折的人生路上放下种种羁绊。

马云创业的成长故事 第4篇

据说,迟浩田将军听说有个女兵办出了一个全国闻名的创业园,到苏州时点名要看看这个园区。以下是他们见面时的一段对话:“当几年兵?”“22年”“创业园里都是真秀才,你这个兵遇上秀才,有理还说得清吗?”“我们这年代的兵都有文化了,与秀才们沟通得很好。”“哈哈,看来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成黄历了。”“是的”。

她就是何燕,一个女军人与留学人员创业园共成长的故事。

在全新的领域里白手起家

1998年,何燕从苏州军分区司令部转业,面临可以选择的转业去向。何燕也有过她的考虑:她的家人都在上海,她可以去那里,去上海工作是许多转业军人最理想的选择之一。然而她最后选择了去昆山。尽管之前对到地方的选择作了理性的思考,但到昆山前的那个晚上,想到要离开熟悉的环境,面对全新的领域、未知的将来,她还是犹豫过,私底下哭了一场。她到地方的第一个岗位是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副局长,两个月以后受命创办留学人员创业园。

白手起家是艰难的,在一个陌生的领域更是艰难。因为在当时,这样的园区在全国县级市和全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系首创,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无经验可照、无模式可循的“概念性园区”让她寝食不安。

当地有个记者在10年前就和何燕打过交道,这位记者至今还记得采访何燕时的情景。“采访她之前,我心里总会打这样一个问号:她干嘛要自找这份苦呢?当时留学人员创业园办公地是在铁路边的一间简易房内,周边一片农田,三四个人、五万元启动资金、一辆很破旧的韩国‘大宇’。那次采访,她留我吃饭,饭是沿街小店里叫来的盒饭,大概是路不好走,等了一个小时。面对冷饭和难于下咽的菜她吃了一点点。我说你犯得着吗?她一语双关:这碗饭现在难吃,这个过程必然要过的,相信以后会好吃的。”

何燕把创业园的标准定得很高。要办,就要办成一流的。

面对一大片清冷的农田,何燕苦苦地思索:创业园该如何建设?资金、项目、人才从何而来?每天,她清早就来到办公室处理事务,思考创业园的发展趋势,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宿舍休息。饿了,常常以方便面充饥。累了,靠在椅背上闭闭眼睛。那些日子几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经过反复考虑,她决定借鉴开发区“富规划、穷建设”的经验启动建设创业园区,并在很短时间内完善了国家、省、市三级留学生信息网络建设。为增强创业园的吸引力,依靠政府支持,她拓宽思路,大胆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特殊政策,在留学人员中收到良好的反响。在全国率先与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门和中国欧美同学会签订了合作协议。与此同时,先后与英国纽兰泽科技园、美国费城科技中心结为友好园区,并在美国设立了硅谷远程人才网络联络站。来自美国、日本等多个留学生考察交流团队、近百名博士团队纷至沓来。时间过得很快,创办一年后,尚在规划建设中的创业园,已经有20多家企业进驻,并且在农村租借的厂房内陆续拿出了他们的产品。

但,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当时,创业园还在墙粉斑驳的厂房里,硬件条件显然有些欠缺。她四处奔走,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办齐各类批文,筹集了资金。第二年,3500平方米创业大楼就盖起来了。由留荚、留英、留德、留日等国的博士、硕士创办的科技企业,雨后春笋般地在区内涌现。何燕的脸上呈现如愿以偿的笑容。

创业园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招商。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知识,她在上班后的第二个月,就跑到上海外贸学院,去经受三个月的招商引资强化训练。排队吃食堂,住简易招待所,啃着厚厚的书本,背着枯燥的单词,经历着一个女中校“回炉”的磨砺。

她用实际行动感召着留学生。

有一次,全日本在职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博士代表团要来昆山考察。何燕刚动过胆囊切除手术第五天还没拆线,就直接从医院赶到接待现场。代表团的留学生们看到她面容憔悴,了解情况后深受感动。联谊会会长陈伟博士当即表示,要把昆山创业园作为联谊会的创业平台。

2000年,她首次到美国达拉斯地区组织招才引智专场活动,在会上作了“带着电脑来创业,背着书包来发财”的演讲,在留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之后,达拉斯的《美中晚报》,《达拉斯新闻》等媒体都在头版头条给予报道,何燕下榻的饭店成为留学生们穿梭往来的场所。留美博士黄玉龙听了她的演讲后,抛售了股票带着10万元人民币到昆山创办“网进科技”。

为留学人员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10多年来,何燕像一只紫燕,每天为留学生企业御泥筑巢,不辞辛劳。对于园区内的创业者,她总是满腔热忱地扶持,帮助他们不断发展壮大。

华恒焊接设备公司是一家研发制造焊接设备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当他们遇到“分段机器人柔性焊接”的难题时,何燕想方设法找到了这个领域的专家邹家生博士,解决了“船体双壳分段机器人柔性焊接”课题。后来,又帮助企业树立资本运作理念,冲刺创业板块。现在公司自主研制的自动焊机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核工业项目。2008年7月5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了华恒公司,对华恒焊接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发展道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公司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活力!”

留美博士黄玉龙创办“网进科技”后,经过一年多的孵化,建造起4500平方米的研发大楼,陆续开发了E—shop、E-昆山等软件产品。如今,这家企业已经成为年收入过亿的知名高新技术企业。

谈到何燕,攀特电陶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办者潘铁政感慨万千:“我当初选择昆山,落户创业园是我人生最正确的决策。公司起步时,是何主任帮助我找准了定位,解决了资金,公司发展时,是何主任帮助我协调土地,拓展了企业的后续发展空间;公司产业化时,是何主任帮助我更新理念,使公司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企业。”近几年,攀特公司先后获得各类扶持资金830万元,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公司投入1500万元研发的“电控柴油机共轨喷油器用压电陶瓷执行器”产品,打破了德国博世公司在该领域中的垄断,并获得西门子公司1亿美金的订单。

不断给创业园制定新目标

2002年,何燕担任昆山开发区副主任。

如何创新后期园区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发展层次?何燕上任新职务后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

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何燕清醒地意识到,理念的创新是根本的创新。2005年当他们筹划建设创业大厦时,恰逢国家实施宏观调控,资金短缺成了拦路虎。为了使科技企业发展有后续承载空间,她四处登门拜访,虚心请教,认识到必须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理念,发挥现有土地资源优势,提出了“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很快,两栋共10万平方米5A甲级写字楼拔地而起,实现了技术资本、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的融合,企业资源、科研资源与政府资源得到了有效集成。

启动开发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工作,是何燕的又一创新之举。去年区内世界500强企业丹尼斯克公司面临人才引进瓶颈,她想方设法,在该公司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

这几年来,在创业园的扶持下,高层次科技人才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300余项,一批原创开发的软件产品、一批先进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产品、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园区陆续诞生。表现出较强竞争力并抢得市场先机。

今天的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贫瘠和简陋早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花木扶疏、空气清新的占地20万平方米的花园式园区。“海归”们创办了200多家科技企业,涉及软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光电等多个高科技领域,实现技工贸收入120亿元,上缴税收20多亿,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很多“海归”看到园区的环境,纷纷说:“这里不是国外,却胜似国外。”

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在成长,何燕也在成长,她见证了创业园风风雨雨的成长之路,也将见证创业园美好的明天。

马云创业初期的故事 第5篇

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商务合作,但对于一个以前只在事业单位工作,家中并无商业传统的人来说,仍然是个要过的坎儿。马云以前只是个大学教师,他的家中也无做商业的父母,此时的他离商业其实很远。也许出生在浙江这样一个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比我的情形要好一些,但进入商业的买卖环节仍然会有诸多的不适。在翻译社不景气的时候,他还去义乌批发小商品回来卖,这点对我来说有些难以想象,创业之初更无法做到(现在一点儿问题也没有)。我没有问过他心理的落差,但我想这样的实践应该是拉近了他商业本土化的过程。

二是知道了成本与利润。这一点从他在《赢在中国》现场的演讲来看,他当时真的不知道在做一个公司时要考虑成本费用以及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他说这个翻译社第一个月收入不到600元,房租却是1500元,亏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原计划6个月收支平衡,但几个月下来都不可能,4个月后他们发现到义乌去进货回来卖鲜花和礼品可以赚钱,至少可以把房租付了。也许读者会不理解一个创业者不知道这个道理。其实,在创业过程中很多简单的事情都是从试错中获得的。好在马云开始的这个翻译社的规模是一个不足万元的小公司,试错的成本比较低,如果开始创业让自己知道成本费用和收入这几项的关系,只是用几千元人民币的损失搞定的话,这太划算了!有许多创业者,在启动几百万元的项目前连这几者的关系都还未弄懂。

马云的励志创业故事精选 第6篇

回国之前马云去西雅图看了一个兄弟姐妹,在此马云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西班牙《国家报》生动地描述了马云当时的情绪——“我甚至害怕触摸电脑的按键。我当时想:谁知道这玩艺儿多少钱呢?我要是把它弄坏了就赔了。”

对马云有触动的是,他好奇地对兄弟姐妹说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单词“啤酒”,结果只找到了美国和德国的品牌。当时他就想就应利用互联网帮忙中国的公司为世界所熟悉。

就这样,作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之一的马云辞了职,借了美元,1995年4月开办了“中国黄页”,这是中国第一批网络公司之一。底,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北京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府站点。但是由于许多原因,马云于初决定放下这些在北京的生意,他拒绝了雅虎、新浪的高薪邀请,决定回到杭州创办一家能为全世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站点。

上一篇:神奇的面汤作文下一篇:北外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