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住村工作组解决群众期盼问题的几点思考

2024-09-01

对住村工作组解决群众期盼问题的几点思考(精选7篇)

对住村工作组解决群众期盼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1篇

对住村工作组解决群众期盼问题的几点思考

XXX县XXXXX乡党委书记 XXX

联系电话:XXXXX

“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以来,塔尕尔其乡住村工作组创新工作,务求实效,用三项重点工作统领了六项任务、两项具体工作。在做好群众工作中增强了民族团结,保障改善了民生,并凝聚了民心民力,通过近XX个月时间来看,各级工作组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1、查找解决基层工作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不深不细;

2、做好群众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帮助各村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缺乏有效办法;

4、对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凝聚力不强缺乏硬招实招;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人谈谈应该如何发挥各级工作组作用,切实解决群众期盼已久的问题。

一、工作组要以抓铁有痕的精神搞好基层工作。

工作组要深入群众当中调研解决问题不力,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做到跟踪解决,不能搞走访、搞记录、搞虚假工作为应付上级检查,切实将群众的事放在心上,下大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疾苦;各级住村工作组要警惕,特别要认真吸取 “XXX”案件沉痛教训,工作组长作为所住村的第一书记,要切实担负起党建责任人的重担,时刻树立如履薄冰的思想观念。

二、工作组要抓好宣传教育工作不放松。

住村工作要按照“访惠聚”工作的目标要求在推进“去极端化”中促进宗教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筑起铜墙铁壁、夯实维稳根基。同时,各村工作组组员要当好政策“宣传员”,向群众宣传解读各项惠农政策措施,并协助乡党委以“钉钉子”的精神一竿子插到底,确保各项惠民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位。

三、工作组发挥思路宽、办法多的优势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要通过本单位,联系上级部门的办法为所住村出谋划策,增强村干部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信心和能力;在加大劳动力转移方面的工作力度,为村支部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使各村富余劳动力在能打工挣钱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工作组要牢牢把握“好事让基层干部做,好人让基层干部党”的思想观念。

工作组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星级评定,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让村党员履行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性逐步提高;下大力气力扶持党员干部,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树立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

对住村工作组解决群众期盼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2篇

一、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大高校先后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起, 到九十年代末, 大学生毕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方针后, 职业指导工作才逐步得以落实并开始发挥应有的作用。二十年来, 虽然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被动局面得以扭转, 但仍然存在难以忽视的弊端和漏洞。

首先, 职业指导理论基础薄弱。我国目前开展的职业指导教育大多处于借鉴阶段, 复制发达国家或地区职业指导的经验和模式, 不能够结合中国特点和本土实情对职业指导工作进行创新, 在文化氛围上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理论体系。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工作, 其发展空间必然受到限制, 社会群体也无法对其地位进行正确的估计和合理的定位。

其次, 职业指导教育形式落后。目前高校进行的职业指导教育往往采取大范围讲座或授课的方式, 重视理论知识的传输和培训, 缺乏实际的职场模拟和实习训练, 很难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收效甚微, 容易流于形式。

再次, 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职业指导工作队伍不够完善, 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 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一般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或其它教学工作的教师担任, “专业化”教师的缺乏往往使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二、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推进职业指导工作的“细致化”引导过程

我国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的职业指导往往单纯关注“就业安置”, 相当一部分高校只针对毕业班采取“突击式”的职业指导, 关注就业信息的提供和面试技巧的训练, 帮助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 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和环境的新变化。诚然, 这些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需要履行的工作职责, 但是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因此, 职业指导工作必须进行切实地转变, 应注重帮助学生发展、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 把培养和输送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作为其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

第一, 变被动为主动。职业指导工作不能“等、靠”, 它仍然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 将普遍适用的、合理有效的指导方案与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人力资源实际状况相联系, 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化、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典型的案例分析, 推进职业指导工作不断走向成熟。

第二, 职业指导工作需要分阶段、系统化进行。贯穿于整个大学时代的始终, 使大一新生从入学时就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该做什么、如何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指导工作不仅要做政策性的分析, 还要引导学生们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计划, 及时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进行具体地了解和把握, 以便于为自己量身制定阶段性的目标计划。一个没有目标或目标概念非常模糊的学生只能荒废光阴、碌碌无为、遗憾终身。

第三, 职业指导工作要变“普遍式”为“个案式”。过去那种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强调理论灌输的忽视实践锻炼环节的教学模式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对人才的要求, 也不符合新时代条件下青年人实现自我的发展需要, 职业指导工作应重视人才的特殊性表现, 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加强职业观、择业观、心理调适、职业创新等方面的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指导模式, 针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进行及时的指导。

第四, 健全职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建设。伴随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已经是形势所趋, 高校在组织学生参与“有形市场”竞争的同时, 更应该充分利用好“无形市场”的特殊优势, 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好充分交流、合理沟通的理想平台, 将各个地区的就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促进网络空间的职业指导工作的合理化建设。

(二) 完善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化”训练机制

职业指导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入手才可以显现出其特点和优势。大学生在校期间多是掌握书本理论, 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 结合本专业的实践锻炼机会较少, 更谈不上与专业相关联的社会实践经验, 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显得十分被动。

大学生应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寻找与社会接触的实践锻炼机会,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水平, 而不是空泛地陈述理论、按部就班, 切实推进此项工作会使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得到迅速改善。职业指导应该与高校培养人才的具体方案相结合, 针对大学生结构的多层次性特点进行合理的人才规划, 将职业指导切实地纳入到实际的教学体系中, 充分地认识到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

(三) 重视专业化职业指导教师的作用

专业化职业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 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可以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 大学期间除了必须要完成常规教学内容之外, 还应该围绕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做好业余时间的详细安排, 即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工作。第二, 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们的反馈意见, 及时帮助他们修订未来的职业发展计划。很多学生不能够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 对未来如何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和全面分析, 这使得他们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经常碰壁。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调节, 让学生们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 树立竞争的信心。

总之, 职业指导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从学校迈进社会的职业选择去向, 而且还会涉及到大学生整个一生的职业发展计划, 因此它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而非突击式的过程, 我们应该及时反思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努力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和计划方案, 认真做好职业指导的效果评估, 努力为进一步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并且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 职业指导工作需要引起学校、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需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不断将工作落到细处、实处, 帮助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提供更好的改善措施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思考

参考文献

[1]、黄天中.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钟谷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对住村工作组解决群众期盼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基层牧民 就医难 问题

随着我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牧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健康保障机制不断得到完善。但是,牧民医疗卫生需求与市场服务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医疗价格还在呈不断上涨趋势;医疗市场不够规范,弱势群体的医药费用压力越来越大;卫生工作队伍的服务能力不强等不和谐现象,这导致的后果就是牧民看病就医难,对此,笔者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基本情况

果洛州位于青海省南部,总面积7.64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10.2%,自治州首府驻大武镇,共辖玛沁、玛多、甘德、达日、班玛、久治六个县,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一年只有冷暖两季,无四季之分。全州辖总人口 16.14万人,其中牧业人口12.82人。现有各类医疗卫生人员1035人,其中乡级以上卫生工作人员766人,其中医疗专业技术人员683人,高级职称49人,中级职称237人,初级职称397人,本科学历13人,大专学历289人,中专学历以下381人。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1.5人,全州乡级以上现有公立医疗机构72所,其中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卫生监督所、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各7所、藏医院4所、乡镇卫生院45所。共开设病床526张(县及县以上医院病床354张)。全州拥有村卫生室185所,村级卫生人员185人,人均服务面积120平方公里。

二、造成基层牧民群众看病就医难的原因

1.我州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牧民群众居住相当分散,服务半径大,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缺少必需的医疗设备和交通工具,致使开展“送医、送药、送知识”下乡村活动有一定难度,不能有效解决偏远牧区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2.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政策的取消以及每年都有部分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退休,造成州、县、乡、三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出现专业人员断层现象,现有的医疗专业人员素质水平不高,复合型人才缺乏。各乡镇卫生院在搞好卫生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计划生育服务、计划免疫等工作,由于人员少,技术水平不高,综合服务能力不强,满足不了广大牧民群众就医的需要。

3.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功能发挥不全,发展缓慢,效率低下等问题。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业务用房不足、设备简陋落后,专业人员素质水平较低,为牧民群众提供方便、持续、经济的医疗服务能力较差,面对群众的需求显得力不从心,使群众缺乏信任感,加剧了牧民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4.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和有关卫生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医疗从业人员的业务要求日渐严格,导致医护人员心理压力增大。县医院、乡镇卫生院人心浮动,越来越多技术骨干申请调往相对稳定的单位任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牧民群众看病就医难,如何稳定医护人员队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5.为保护生态,大批牧民群众以大局为重,放弃祖祖辈辈游牧的生活,卖掉牛羊,成为定居移民。但由于气候恶劣、生存条件差、个人卫生保健意识差,导致牧民自身抵抗力下降,加上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认识和利用新事物,生活上基本上靠国家补偿金和打零工维持,一旦生病便无钱医治。

6.雖然我州已经进一步完善了乡村医生管理制度,提高了乡村医生补助,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但村医的业务技能远远不能满足牧民实际需求,多数村医只能做基本治疗,安于现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三、对策与建议

1.针对目前医疗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技术骨干缺乏的现状,建议加强对县、乡、村三级医疗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并开展医德医风为主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为牧区建设和保障牧民健康服务的意识,努力造就一支“让老百姓能够信得过”的医疗队伍。

2.村医是一支“能留下来,且靠得住”的队伍,又是解决牧民群众看病就医难的前沿阵地,故在提高村医待遇的同时,积极研究解决村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增加专项投入,抓好对村医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服务水平,吸纳一批当地或懂藏语的医学院毕业生到村卫生机构服务,满足基层卫生工作需要,并因地制宜制定一些制度,奖优罚劣,促进村医队伍专业化、规范化。

3.采取综合措施,如用优惠政策吸纳急需专业人员,吸引专业院校毕业生尤其是在大医院聘用有临床经验的编外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编内,为基层服务,达到医疗队伍结构在短时间内得以优化,诊疗水平得以有效提高之目的,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不信任所致的看病就医难问题。

4.通过西部大开发及中央支持藏区发展的有利政策和时机,争取和落实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积极筹措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施更新及配置资金,以达到改善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的目的。

5.加强对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宣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相关政策,让牧民群众充分了解新型合作医疗的好处。同时,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与实施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为弱势人群提供长期有效的医疗救助。

6.利用藏医药缓解”看病就医难”,藏医药成本低,费用少,疗效好,在解决“看病就医难”问题上潜力很大,应通过一定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藏医药网点,加大藏医药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分量,特别是当地牧民群众钟情于藏医药,应该加大力度发挥和挖掘其潜力。

7.搞好医疗队伍稳定工作,在住房、福利、生活等问题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对医护人员的关爱,从而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为牧民群众看病就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几点启示

1.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破解“看病就医难”的关键。只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大医疗投入,纠正医疗单位不正之风,群众的“看病就医难”问题就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2.以人为本是破解“看病就医难”的核心理念,只要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一定能够彻底解决“看病就医难”这一社会老大难问题。

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4篇

一、群众文化是人民的文化, 是全部文化活动的根基

群众文化是相对于专业文化以外的、群众创造和参与的文化活动。人民创造了文化, 群众文化的演进和提升, 是全部文化的历史。在文化发展过程中, 文化工作者把群众创造的一切文化内容归纳、提升、凝炼为有规则的形式。其中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 积淀着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人民群众自由、平等地创造文化, 在文化活动中体现文化民主, 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与诉求。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所获得的, 不仅是简单的精神愉悦, 而且要表达对生命和人格的文化认同, 表达人民自己的文化尊严。

当代中国,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极大地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崭新的生活和理想, 让群众的文化追求, 成为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群众的需求, 群众的创造, 群众的表达, 成为文化成长的主流。党提出要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其要义之一就是, 把文化发展的落脚点放在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基点上, 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 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集纳、上升、融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先进文化最深厚根源在人民大众之中, 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石。

群众文化是大众审美的文化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美, 在提升和丰富思想精神世界的过程中观照美。群众的文化活动是美的重要载体, 是集体审美的自觉呈现。蕴含在群众文化中的原始美, 是艺术美的根基。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创造美、捕捉美, 赋予艺术美以灵魂与生命。每个历史时期的群众文化代表着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期待, 决定着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时代审美价值取向的文化, 是代表人民意志的主流文化。此外, 群众文化的审美取向,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人类以民族的方式存在, 在劳动和文化实践中形成民族特色鲜明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深深镌刻着生动的民族图腾与民族印记, 塑造了群众文化的灵魂。民族审美的同一性, 让群众文化成为广大人民共同的心灵家园。民族审美的多样性, 使群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姿。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倾向, 在当代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得以丰富体现, 在后世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不断繁衍流传。群众文化丰富和延续着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审美意识, 创造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发展力量。

群众文化是孕育、滋养专业文化的丰厚土壤。专业文化从丰富的群众文化中产生, 无论多么精致的文艺形式, 追根溯源, 一定来自群众的原始创造。没有群众文化的淬炼积累, 不会有精彩的专业文化形式。在群众文化中浸润成长并脱颖而出的文艺人才, 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群众文化是培育优秀文艺作品的沃土, 文艺史上无数经典之作萌芽于群众文化之中。没有众多的群众自创作品的披沙拣金, 就难有艺术精品的诞生。虽然经过千万年的历练淘洗, 众多精致的文艺形式已远离了群众原始创造, 众多的艺术经典与群众文化作品相比有了文野之分, 今天的文艺人才也多从专业艺术学校产生, 但是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的源流之分依然不能颠倒。诗歌由民歌出, 小说由白话出, 美声是经过改造的“原生态”, 各种各样的舞蹈提炼民间的美的创造。深入开展普及群众文化活动是为专业艺术生产提供基础、资源和强大保障, 是从源头抓起, 保证优秀文艺作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二、要根除只重专业艺术、轻视群众文化的偏见

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一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立脚点没有放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上, 而是把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投放于少数院团和艺术家身上, 用来满足少数文艺家的个人艺术需求。对专业艺术动辄百万千万, 高成本、大制作, 求得所谓“精品”之名。视群众文化为可有可无的业余娱乐, 对群众渴求和创造的文化不热心、不投入、不引导。长此以往, 民族文化必将荒芜。时代在前进, 群众创造文化的方式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而发生质的变化和进步。群众的文化追求不再是单纯等待专业文艺家赐予精品大作而被动欣赏, 他们要自主创造、张扬自我, 以文化民主的姿态表达文化主张。许多蕴藏着人民群众无限创造热情和艺术灵性的“业余”文化, 正轰轰烈烈地成长着。

一些专业文艺工作者也轻视群众文化, 认为它们是低级的, 缺乏文化含量, 热心于此, 会掉了自己的身价。做群众文化工作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劳动, 风里雨里地为百姓服务, 既没有耀眼的光环, 更不会一夜成名。而一次专业大奖凸显成就, 名利双收, 在如此诱惑面前, 心里装满个人的毁誉荣辱, 就不能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放在首位, 就会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 应该向哪里去。在一些文艺家的眼里, 艺术是“阳春白雪”, 是单纯表达个人审美追求的职业手段, 而群众文化是“下里巴人”, 与纯艺术、纯美学格格不入。他们忘记了再高雅的艺术也要有人欣赏, 曲高和寡的自我欣赏, 终究会失去生存的土壤, 落寞地走向死亡。专业艺术带动群众文化提高, 群众文化推动专业艺术发展, 这才是艺术发展的辩证法。

应该说, 我们在群众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深入基层尤其是农村, 我们发现, 很多群众文化工作流于形式, 缺乏实际效果。一些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理解就是用数字来确认, 凭汇报来证明,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就是逢年过节搞点活动, 弄点声势。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和体会百姓的实际感受, 哪一种文化硬件建设作用更大, 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活动, 送下去的书是不是群众真正爱读, 群众日常的文化活动应该如何扶持等等, 对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不闻不问, 各种努力停留在表面文章, 其结果是, 有了形式, 没有了效果, 群众文化建设与群众实际需求出现了“两层皮”现象。

三、要把文化工作着力点切实转到群众文化上来, 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 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尊重和维护他们的文化权益, 以发展繁荣群众文化为己任。其主要职责是建立公正合理的文化秩序, 以建设公共文

农家书屋管理运行现状与解决对策

郑兰芳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综合文化站安徽太湖县246400)

摘要:通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建设运行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发挥农家书屋作用的思考对策, 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关键词:农家书屋;精神文化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2007年3月, 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截止2012年5月份, 安庆市太湖县完成了第五批农家书屋建设任务, 共建成农家书屋188个, 实现了174个行政村和10个社区委全覆盖, 中央、省和县共投资376万元。

从该县的农家书屋管理和运行情况来看, 农家书屋的社会效益并未充分凸现, 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书屋在农村中的影响还不大, 光顾书屋的村民并不多。出现这种现象, 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 部分领导职工认为文化建设是务虚的工作, 以为国家搞农家书屋基层就是腾个房间, 摆些图书, 应付一下检查就行了。二是宣传力度不大, 农家书屋的作用和意义还不为多数村民所知晓, 村民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使许多村民对书屋这个新生事物认识不足, 引不起兴趣。三是经费不足, 书屋的管理和服务不规范, 不能坚持对农民开放。由于经费制约, 现在的农家书屋基本没有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 往往是由村干部兼职管理, 很少配备专职管理员, 而村干们的日常工作任务都很繁重, 没有更多时间放在书屋管理上, 书屋大门长期紧锁。四是图书的种类单一, 不能适应农民的需要, 表现在最受村民欢迎的农业技术方面的书, 在书屋里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农业技术发展很快, 而书屋里的图书很多已经过时;不同地区的农民对于技术类书籍的需要不同, 书屋里的书籍针对性不强, 而有的书籍与农民生产生活相脱节, 借阅率就相对不高, 村民难以保持阅读兴趣。五是缺乏必要的阅读视听设备, 单一的图书借阅服务不能满足村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六是农村人口整体文化水平不高, 阅读能力受限, 制约了书屋的作用发挥。据调查, 我省农村人口高等教育率仅为0.35%, 文盲率却高达21.91%,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

化服务体系为中心, 实现全社会的公共文化共享。要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转变观念, 转换职能, 要给群众文化以更广阔的舞台。群众文化的方式在变化, 规模在扩大, 水平在提高, 人民群众不仅要在农家院里、城市广场上表达自我, 他们需要更大的舞台、更先进的设备、更好的艺术指导, 把群众文化发展、张扬到极致, 用更多歌颂真善美的群众文化产品,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要引导专业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文化活动, 通过广泛而又深入的辅导、培训, 总结提炼群众的文化创造, 为群众提供更广阔的文化活动空间。在普及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群众的审美素养和文化活动水平, 推动全民族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制了农家书屋的使用。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过程, 农家书屋的建设也不例外。目前现状, 我们不必过分的担心, 更不能对国家方针大策过多怀疑。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 彰显其社会效益, 可以考虑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加大投入, 根据政府的管理成本应该由政府财政保障的原则, 应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工作经费纳入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的经费预算计划。解决农家书屋的工作经费。为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书屋知晓度。可以不定期的邀请有关农业专家到农家书屋为农民授课, 借助农家书屋的书为农民讲授有关农技知识;发挥驻村村官的作用, 注意农村农业中出现的问题, 让农民在农家书屋的书籍中找出解决的办法, 长此以往, 农民自然会认可书籍带给他的帮助, 从而自觉走进农家书屋。

三是选择文化基础好、责任心强、热心为农民办事的村民 (如退休教师、退职村干部) 担任农家书屋的管理员, 每年对其业务培训要两次以上, 并适当增加其报酬, 提高其积极性和管理水平。

四是做好需求调研, 贴近农民需要, 有针对性地配置书籍, 增加村民欢迎的书目比例, 虽然今年国家订了《人民日报》, 但不能满足农民需要, 建议还加大投入订阅其他报刊来满足农民了解农业新技术等方面的要求, 适当配备工具书和百科全书, 满足村民的需要。

五是配备必要的阅读视听设备, 结合共享工程增加关于农业技术、法律等常识普及类的电子音像制品, 适当增加配有图解的书籍来满足阅读文字有困难的村民的需要。

六是结合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实际, 将农家书屋建设与“一村一品”工程、农家文化大院、农村电子阅览室等结合起来, 统筹建设, 利用共享工程组织各种培训、发挥书屋的作用。

七是创新管理模式, 加强对农家书屋业务指导。将县、乡、村资源有机结合, 整合共享。充分发挥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指导作用, 提高农家书屋管理服务水平, 同时要建设一套科学考核评价体系, 对各村农家书屋建设管理服务实际进行科学的评价, 并与经费保障进行挂钩, 确保书屋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实效。

四、总结

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至高无上。群众文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由此而创造美的生活形式, 赋予艺术以更崇高的意义。群众文化, 为人民而坚守, 就是坚守党的文化阵地, 坚守民族文化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段岩峰.论如何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J].大众文艺, 2012, (03) .

[2]王淙淙.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J].时代报告.2012. (08) .

对住村工作组解决群众期盼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5篇

问题一:个别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是认为抓信访太牵扯精力,影响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信访工作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二是认为上访群众多是“刁民”,对他们采取哄、拦、卡、压的办法,把政府机关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三是认为信访工作是信访部门的事,由信访部门处理就行了,把自己与群众割裂开来。四是认为信访部门是“救火队”、“挡箭牌”, 有事时想到,无事时忘掉,平时看不到。

问题二:地区性的政策因素增加了信访工作的难度。一是个别政策的制订远离实际、脱离群众、违背民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造成了群众对政府的不满,给当地的政府工作增加了难度。二是对新政策出台后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见不够、准备不足,造成各级政府工作被动、威信降低、形象受损。三是政出多门、口径不一、相互矛盾,造成操作困难,群众不满。四是执行政策不及时、不到位,损害了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

问题三:群众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一是信“上”不信“下”,有问题不找基层政府和具体部门,认为只有找上面的大部门、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二是信“多”不信“少”,不论什么事,多找几个部门和领导反映总不会错,多多益善。三是信“闹”不信“理”, 不管有理无理,先闹再说,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四是信“访”不信“法”, 既使是典型的涉法问题,也要到政府部门上访解决。

问题四:个别干部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一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只重视抓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不能引起足够重视。二是一些领导为出政绩,不顾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办一些违民意、失民心的事。三是个别领导干部摆不正位子、放不下架子,遇到问题不主动与群众沟通,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从而激化了矛盾,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对立。四是一些机关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官僚主义严重,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到位。

综揽上述难点问题,如何做好当前信访工作,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我们以为,解决这些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提高对信访工作的认识,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真正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基层单位齐抓共管的全方位、网络化、大信访的信访工作格局。

一、提高认识,坚持群众路线,实现“三个转变”

1、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信访工作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了解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密切关注群众的思想动向,掌握第一手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从而实现变群众上访反映问题为领导干部主动下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2、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尤其是信访部门,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拓宽信息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及时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上访信息。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问题,制定工作预案,服务领导决策,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

3、变单纯信访为综合治理。信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把群众信访问题都看成是信访部门的事。只有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配合到位,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

二、端正思想,增强责任意识,强化“三种机制”

1、强化“领导责任机制”。发挥领导在信访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从机制上加以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三落实、一追究”:一是落实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责任制,明确责任人,纳入考核内容,并入目标管理;二是落实领导干部制度责任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处理信访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以及协调会议制度,及时发现、研究、协调和处理各种信访问题;三是落实领导干部包案责任制,定期排出重大疑难信访问题,由党政领导分工负责包案处理,对所包案件,领导同志要亲自挂帅,组织查处。

2、强化“分级负责机制”。“分级负责、归口办理”是信访工作的基本原則。对群众上访的问题,必须落实制度,分解到位,责任到人,逐级解决;即根据信访事项及案情程度,按照归口办理的方法,确定具体办理部门及人员。

3、强化“信访督查机制”。采取事前督查、跟踪督查、事后督查的方法,加强对信访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督查,推动有关职能部门加快办事节奏,提高工作效率,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减少推、拖、顶、踢现象。

三、突出重点,围绕中心任务,抓好“三项工作”

1、构筑全方位、网络化、大信访的工作格局。首先,各级各部门领导对信访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把预防、控制、化解群体性矛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研究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加以妥善处理。其次,信访部门要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主渠道作用,认真负责地做好群众来信来访的处理工作。三是,各部门、单位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和配合信访部门,认真及时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应由本部门解决的问题,切实承担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社会责任。

2、加大宣传疏导工作的力度。一是要认真宣传国家《信访条例》及有关信访政策法规,教育群众要依法有序上访,要让群众明白处理信访问题在基层而不是在上级、解决信访问题靠法规而不是靠领导。二是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力求解决实际问题。三是疏与堵相结合。对于一般性的群众上访,采取教育疏导的方法,以求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对于妨碍公共交通、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不良后果的上访,必须坚决批评制止,情节严重、影响较大的,可责成公安部门依法查处。

关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6篇

一、教学现状

千百年来, 中国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却掩盖了让人们震惊的事实:我们中的大部分学生不会发现问题, 被教成了没有问题的学生。然而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现成的问题, 需要人们从纷繁杂乱的生活中收集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分析, 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最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学生连收集信息并从中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都没有, 就更不可能解决问题。

如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决问题时, 有这样一个题目:有一种饮料有两种包装规格, 大瓶容量1.5升, 是小瓶容量的3倍。小瓶的单价是1.8元, 比大瓶便宜3.2元, 要求自己提出问题, 并列方程解答。好多同学其实这时候都会列方程并解答, 可就是没有问题, 而自己却又不会提问, 这样的情况还是时常发生的。

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 扎实基础

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还是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 怎样才算是解决了问题呢?一般是以通过列式计算找到问题的答案为标志。那么要想将问题解决掉, 还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 比如要会列式, 会计算等。基于乡村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 我觉得首先还是要丰富他们的基础知识, 提高他们利用基础知识解题的能力。除了多做练习以外, 最主要的还是要老师把握好方法, 将题目讲透, 并且在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至少要渗透这个思想在里面。其次在解题时, 一定要学生理清每题的数量关系, 解决实际问题是靠数量关系解决的, 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数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可以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每一步用什么方法算、怎么列式, 它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思维方法, 为列式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 一定要求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听听学生应用数量关系进行逻辑推理的叙述, 学生不能仅靠感觉列式计算,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数量关系的训练, 在列式解题之前让他们列出数量关系, 务必让他们对数量关系感悟到位、理解深刻、掌握牢固。

2. 联系现实生活, 增强学生的数的意识

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从学生的实践生活中整理数学知识, 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既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同时也会消除学生对枯燥的数学学习的厌烦情绪, 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这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也会随之增加, 不会产生厌学情绪。

3.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乐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大家总是会遇到一些比较难解的习题, 这时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去寻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现象, 来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如曾经听过某教师教学“循环小数”一节新授课, 为了在课堂开始的时候让学生启动思维, 产生新奇感,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红绿灯”的变化规律, 为学生学习“循环小数”的定义打下了直观而深刻的基础。

4.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大多数人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因此, 首先要加强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不断地实践, 可使学生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 又服务于社会生活。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 而且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其次, 要尝试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再如在讲解完超市为了促销搞活动具体设计了三种促销方式, 要求学生算算市民选择哪种方式所得优惠更大时, 我要求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分别帮自家设计一种促销方式, 让销售业绩不是很好的产品能在促销中多销售, 而且在不亏本的前提下, 怎样让周围的人通过此次促销获得更大的利润。虽然同学们最后做得有点不尽如人意, 但是通过这样的活动, 至少让他们知道了学有所用, 自己都有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过程, 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成熟起来。

综上所述, 数学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有很多, 它们之间有区别, 也有联系,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 抓住事例典型, 教以思考方法, 使学生能够发现生活数学, 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能适应社会生活实际, 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关于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7篇

一、目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 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的成绩。

1. 各级领导有所重视。

当前, 各级领导尤其是乡镇基层领导对加强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清醒认识, 主要表现在:农村节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农村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力度不断加强, 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三下乡”活动、“艺术节”活动、“区域”活动、重要节庆日文体活动精彩纷呈。

2. 文化队伍有所壮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 民间文化队伍发展壮大, 文化经纪人不断涌现。近几年, 各类民间文艺演出团体纷纷挂牌成立, 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抢救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工作, 并深入农村各个角落为老百姓送去文化大餐, 有效的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3. 文化消费有所增长。

这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二是文化品位逐步提高。民间传统戏、舞龙、马灯、三人花鼓、庙会等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化活动逐渐复苏并不断发扬光大。近几年来, 票友会、卡拉OK、健身舞、广场舞等非传统的都市文化活动在农村兴起, 并渐成时尚。

二、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 农村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和矛盾, 农村文化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 重视程度不够到位。

现在考核政府的硬件指标是偏重经济建设, 而文化事业则属精神领域, 对基层文化的考核方式不硬, 伸展度不大, 因为群众的文化生活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因此下级党委政府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财政收入, 工农业产值增加等指标上。放松了农村文化建设, 认为只有投入无产出, 引不起重视。由于文化设施短缺, 群众谈天喝茶搓麻将, 劳作经商打扑克, 也因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 影响了村风民风。

2. 活动引导不够到位。

尽管村村建有“农家书屋”、文化室、体育休闲广场, 由于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 出现了管理问题、引导问题、农民意识问题, 导致很少有人问津。当前特别是有些村庄, 群众的娱乐方式仍然除了看电视打麻将、吹牛皮外, 几乎无其他活动选择。且输赢不大的“小麻将”、“斗地主”、“砸金花”在农村的庭台院落随处可见, 已成部分落后地区较为盛行的娱乐活动, 给农村造成了负面影响。

3. 队伍建设不够到位。

农村基层文化开展的是否有效, 重要的是要有一支好的队伍和一批热心的文化骨干, 如今农村文化干部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偏大的格局, 青壮年又普遍外出务工, 拥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纷纷外流, 各级领导干部应该重视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素质过硬、业务水平较高、管理经营能力较强, 具有开拓精神的文化干部队伍。

三、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建议

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繁荣富强。

1. 思想重视。

中央明确指出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并指明在农村基层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的工作方向。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牢固树立文化和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观念, 深刻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自觉把文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让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群众解渴、解惑、解压、解难, 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愿望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文化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支持, 认真探索管理农村文化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注意运用各种工作机制和管理手段, 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2. 贴近群众。

开展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 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应知道农民朋友在想什么, 需要什么, 要从他们最关心的地方人手开展文化活动。既要送文艺、影视和图书, 又要送时事政策、法律知识、科技信息、实用技术、文明生活、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做到农民喜爱什么送什么, 农民需要什么送什么, 把文化送到农民的“心坎上”。送文化形式也要改变过去的单一性, 既要集中送, 又要分散送;既要大部队送, 也要小分队送;既要文艺科技卫生一起送, 也可以单项送, 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此外, 还要把文化送到最基层的农村, 让更多的农民朋友有机会享受文化大餐。

3. 创新思路。

改造农村落后文化, 出路在于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必须充分利用好阵地, 把文化站、文化室、“农家书屋”、休闲广场、文体中心办成群众的满意的场所, 创新思路和活动方式, 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 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 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 组织灯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 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 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 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引导、扶持和组织区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上一篇:父母之爱的作文加评语下一篇:高中生写议论文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