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论文

2024-09-2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论文(精选6篇)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论文 第1篇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从市场上的一个案例引出了教学中的一个问题,根据学生对回答问题的快慢把学生分成“先一步”和“慢半拍”两种,就两种不同性格学生进行深入地剖析,提出一些对策,让两种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取得进步及培养合作精神。

【关键词】    差异   培养   合作学习

近日读报,看到一篇文章深有启示:美国国际商务机器公司在开发新产品上总是“迟人半拍”,几乎没有首先在市场上推出过位于新技术先列的产品,他们总是让其他公司“领跑”,自己尾随其后,从别的企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中寻找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最佳“谋合点”,他们生产的商业机械在世界各地经久不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眼下,不少企业领导认为开发新产品应采取“先人一步“的策略。此种先发制人的举措当无可厚非,而“步入后尘”者则不应是为落伍者。由此联想到课堂上也有这样的现象:质疑后,有的学生踊跃发言,一听到问题就举手。而有的学生却默不作声,等人家说完后再举手发言,或不愿发言,究其原因,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证明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但却不一定能回答到点子上;二是后者或想好了一点点,但对自己的思考没有把握,或性格内向羞于发言。对于这“先一步”与“慢半拍”两种不同的回答问题的方式,笔者认为,除了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一 、肯定“先一步”,诱导“慢半拍”

1、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前提。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第一,学生是与教师平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包括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同时又有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在师生彼此的感情交流中,师会发现,“先人一步”可能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而“慢人半拍”也非无能。

2、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

当“先人一步”的学生讲的有理有据,引用名言,举出名人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提出了别人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是,我会竖起拇指由衷的地赞美:“你真了不起呀!”也许有时“先人一步”的学生考虑不周全,只是灵光一闪,说出没有经过思考的话来,这时,也要循循善诱,让学生从错误的发言中理出正确的头绪。

有的学生性格确实比较内向,非常腼腆,还有的学生由于基础不扎实,对老师的问题确实没有把握,一下子让他们大胆、自信地回答问题实在勉为其难,怎么办?这时,不妨走到学生身边,侧耳倾听他的悄悄话。老师的贴近,学生会因此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特别关注和充分理解,让学生不断走向成功。

当老师倾听到的答案正确时,可以将答案公之于众,并给予赞赏:“说得多好啊!下次自己大声地将答案告诉大家,那会更好的!”如果不正确,可以说:“某某同学已经积极动脑,告诉了我一个答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全体学生将问题深入讨论下去。这样处理既充满了人文关怀,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且当老师侧耳倾听时,即使是思想开小差的学生也会被老师的动作、语言吸引,全班同学都会不由自主地进入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去了。我想,发自内心的评价语言肯定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那些缺乏信心的学生必定会树立信心,敢于表达,乐于交流。我的一个学生,原来上课因为胆子小不敢发言,后来的家长会上,我和他妈妈交流了这件事,以后的课堂上,他竟然举起了手,因为,我让他妈妈问他:“回答错误老师批评你了吗?”今天的课堂上,常见他活跃的身影,语言的组织能力也有了很大发展,小组活动中也愿意表现了。而且经常提出问题,使得我经常说:“老师真佩服你!”

二、拽拽“先一步”,提提“慢半拍”

“意大利派克公司在别的公司推出新产品后派出工程师和营销人员到用户家中探询其产品的优点和缺点,并从用户那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市场生产中扬长避短,是用户满意,公司收益大增。”所以,我们不妨将“先一步”和“慢半拍”类型的学生进行组合,因为学生不仅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共同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求最强烈。”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分析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不难发现,很多课中,只有轰轰烈烈的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或者小组一合作,就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在说什么,把小组合作搞成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搞成公开教学调整自身教学状态和讲课进程的工具。致使学生不会进行合作学习,有的心不在焉,有的词不达意,有的一言不发;有些小组各说各的、互不相干;有些小组在悄悄地嬉戏;有些小组一人做题,其他成员等待结果等等。所以我们建议:

1、创设情境中激发欲望

兴趣是小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的起点,萌发创新欲望的基础。学生对课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学形式,而活动则是少年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我想不论是哪一类的学生都能感受到上课是一种享受,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低年级的教学《小小的船》,一张月夜星空图,一个小姑娘做在月亮上的投影片,再配以歌曲《月亮船》,自然就把学生的心抓住了,学生欣赏着画面,随着乐曲朗读,学生的感情融入了美妙的夜景之中。教学《我应该自豪才对》《争论的故事》《半截蜡烛》时,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表演,通过轻松、愉快的表演,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习《蓝鲸》一课,学生知道了蓝鲸已濒临灭绝的境地,由此,一个课后作业产生了:为保护蓝鲸设计一条广告或一幅宣传画。一次次活动中,学生展示了个性,发挥了主体性。

2、互帮互助中合作

在学生认真阅读问题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让解决相同问题的同学自由组合。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存在着智力、能力、喜好等方面的差异。为了使他们能最大限度的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我们在编组时采取异质分组法,注意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使组内优劣互补,组外水平相当。小组内的搭配要兼顾男女比例,智力、能力的优劣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孩子还是愿意交往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受到冷落,大家在生活、学习中互帮互助,体会到合作的愉快。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常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同组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帮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在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中,引发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造力,从而迸发出夺目的思维火花。

3、讨论竞争中探究

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探究;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学生合作探究,当学生意识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下去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研究,准备与对方争辩。有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还要培养学生乐于赞赏的习惯。在合作交流中往往是各抒己见,我就经常鼓励学生要愿意赞赏、欣赏他人的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而且这也是乐于倾听的表现。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期望与鼓励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唤起学生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尽管学生之间有差异,但在最初学习的瞬间,都有一种“被老师肯定”的愿望。教师应全力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保护学生的一切创造欲和尝试。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的关键不在于“先人一步”和“慢人半拍”,而在于能不能从别人那儿吸取优点和长处,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扬长避短,成为学习的主人。

[先一步与慢半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德育论文]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论文 第2篇

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教学中,我通常是以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样下来不但课堂上合作交流比较少,信息反馈不够,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没有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对于这种情况,我首先分析了学生的差异,尤其是认知能力差异和兴趣习惯差异。对于认知能力差异,有的学生学习速度快,接受能力强;有的学生反应较慢,理解能力差。比如,在做语文阅读理解时,有的学生常常带有个人情绪,常拿出现实生活中的事来任意推测,但却忽略了原文,脱离了原文,结果导致判断失误。学生注意力也有强有弱,记忆力强的学生记得快,记得久,且记忆方法得当;记忆力弱的学生识记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多,并且容易遗忘。

而对于兴趣习惯差异方面,学生对语文学习是兴趣是不同的。对语文越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越起劲,而且学习信心越足,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好。学习兴趣也能弥补智力上的不足,有了兴趣就能把艰苦的学习变成快乐的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则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语文对他们说无异于一种苦役,学习没有信心,投入的时间、精力也不够,学习效果不言而喻。至于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喜欢早上学习,而有的学生喜欢开夜车;有的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课前把一切准备好,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上课严守纪律,专心听讲,主动积极,大胆开口,课后自觉复习,朗读、背诵、记忆;有的学生则松松垮垮,不紧不慢,无精打采。

一个班级里,学生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虽处于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这些差异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带来了相当的影响。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未充分

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安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往往适合某些学生,而不适合另一些学生。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师也往往只是和部分学生进行交流,一些做法只是鼓励某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对他们的学习行为给予强化;而另一些学生却缺少这些机会。如现在大多数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总是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比较积极,同时课堂讨论时也总是那些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参与其中,而那些自卑的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少会举手,结果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愿望、学习的过程和效果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比如,指导学生朗读时,总的目标让学生能有感情、把握好快慢节奏停顿、流利地朗读,但按照学生能力差异可以分层次提出要求,优等生必须达到总目标,中等生则需要把握好快慢节奏停顿且比较流利地朗读,差生只需要读准、读通课文就可以了。因此,教师备课写教案时,要把这些不同需要分别写下来,当然,随着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学生的需要也会有变化,教师一定要始终把握住这一点。

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第3篇

一、关注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学生个体之间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均有差别, 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特长和才能, 不同的个体在同一个领域里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实施素质教育,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必须承认个体差异, 重视个体差异, 树立差异教育的思想意识。

1. 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使教学目标个性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出教学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做到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让教学目标个性化, 要以教材为凭借, 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 确定出“最近发展区”, 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 使目标起到分层激励的作用, 让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 对学困生只限于对诗句的初步理解, 能背诵默写就算“达标”;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达到以上要求外, 还应该激励他们对诗句进行鉴赏。这样,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学习, 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2.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顺其意而扬其长

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组成“特长小组”,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例如, 擅长体育的, 可组成班级运动队, 负责早操、课间操, 并鼓励、推荐他们参加校级以上的运动会;擅长表演的, 可组成班级表演组, 负责班级的文艺活动、课本剧的演出;擅长写作的, 可组成班级文学社, 负责编辑班级小报、黑板报, 并推荐出优秀的作品, 向报刊投稿;擅长口头表达的, 可组成班级演讲组, 定期举行演讲示范, 并鼓励他们参加校级以上的演讲比赛。而对于那些某方面有不足的学生, 可参与相关反向的“特长小组”, 反其道而避短, 让他们在“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中发展能力。

二、关注课堂, 有效教学,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应该承认并尊重差异, 关注和正视差异, 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这本身就是一种课程建设, 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在正视学生差异的同时, 能有效地利用差异, 那么差异不仅不会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阻力, 而且还能转化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动力。因此, 教师必须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 采取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和策略, 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地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

如: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教学活动时, 我们就依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差异, 为学生提供了以下探究学习材料: (1) 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硬纸片若干; (2) 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 (3)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并做好记录; (4) 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 所以有的学生需要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数方格法) ;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了一个长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割补的方法则多种多样……但无论用什么方法, 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地完成探究的基本任务, 为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储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关注生命, 尊重人格,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给学生以尊严,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主动探索、张扬个性的时间和空间。我们不应该总是偏爱那些聪明、听话、学习成绩好或与自己性格接近的学生, 把那些学困生放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充当“看客”、“陪坐”, 而应该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要关爱他们, 尊重他们。

1. 尊重学生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要求要因人而异。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例如: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 有的同学需要读三遍, 有的需要读五遍。老师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时间与空间, 不要强求一致。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大力鼓励学生用自己创造的方法读书。有的学生喜欢先分析题目, 然后了解主要内容, 再细读课文, 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坚持这样读书, 完善这种方法;有的同学喜欢从开始就细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 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 老师同样要给予表扬与鼓励, 让学生把这种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长期坚持下去, 将学习语文的好习惯逐渐变为个性化的行为。

2. 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建构主义思想的形象写照。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识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个体信念不同, 即使是相同的学习内容、一样的学习过程、同样的学习环境, 其学习的感受、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尊重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 借助组于织学习交流活动, 展示学习过程的多样性、丰富性, 并通过不同学习体验的交互与碰撞,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交流中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 学生学习后, 我们安排了一个活动———介绍自己的学号。学生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向自己小组的同伴们作了介绍, 而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让学生们交流自己学习的感受, 不仅能起到互通有无的作用, 学生们在交流的同时, 也在认真地思考与判断, 因此还能通过不同体验的碰撞, 产生新的感受与体验, 很多同学因为受到别人的启发, 马上就对自己的介绍作了调整与补充。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论文 第4篇

【关键词】个体差异; 有效教学;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68-01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要让人人都得到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关注个体差异,有效实施差异教学,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课前准备要充分预想学生差异

《新课标》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中第一个就是要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计算能力上的差异,要承认学生学习数学的个别差异,实施差异目标的确定。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预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并根据这一差异性确定差异目标。一是要立足于基础有所提高,让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基本能实现,并且有利于他们个性差异在各自的起点上有所发展。二是抓学生的共性定基本目标。三是依学生的差异定提高,变单一化为多元化,允许学生超标。差异目标可让学生自己确认,做到“跳一跳,摘到果子。”

2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时,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其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均存在差异,教师一定要考虑这些个别差异进行组织教学,课堂上一定要多关心那些学困生,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做到面向全体,关注“两头”,实现分层教学。教学目标要尽可能分解开来,由易到难,让不同学情的学生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争辩,允许学生出错,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历程中获得成功,也让那些昔日的学困生树立自信,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如在导入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复习过渡性问题,让学生在练习回答、讲评中实施差异教学。这样做,对学困生来说,有重学的机会;对中等生来说有复习巩固作用;对优等生来说,有为新知识搭桥铺路,利于知识迁移的作用,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能迈进学习新知识的大门。 在学习新知识阶段,首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其次,要认同学生的各种想法,不能随便或过早作出结论。当然,也会碰到个别学生的“笨”算法,例如,“十几减9”退位减法,教学“11-9= ”,我边用实物进行操作演示,边讲解 “11-9”的计算方法。刚讲完了“想加做减”的计算方法后,有不少同学就纷纷举手提问。

小红:我是这样算的。先把11分成1+10,从10里减去9得1,再算1加1得2,就是11-9=2。这种算法,我是从买本子想到的。

小明:我是先把要减去的9分成1和8 ,从11里减去1得10,再从10里减去8得2,算式是11-9=11-1-8=2。

小陈:我的妈妈是这样教我算的,先从11里减去10得1,因为多减了1,结果要加上1,这种方法叫做“多减了要加上”。就是11-9=11-10+1=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成人的观点看,“想加算减”的方法是最好的,但是,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方法在成人看来也许是非常慢的,但由于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因而印象十分深刻,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学生会在比较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的算法的过程中,学会放弃,学会选择,这样,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习中,学生各抒己见,发展各自的差异特长,全员参与,各有所得。

3作业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差异

学生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教师布置作业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组作业。在作业的设计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消极被动地适应学生的差异。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总之,课后作业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除了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所以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进行分层作业或选择性作业。

4教学评价要充分承认学生差异

《新课标》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考察学生。既要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就是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个性化的评价。要多几把尺子评价学生,评价时既要善于发现优等生的问题,又要尽可能地寻找到学习暂时有困难学生的闪光点,既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和希望,又要帮助他们鼓起勇气,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潜能,确立自己的发展优势,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获取成功的愉悦感,真正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精神享受。这样的评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论文 第5篇

报告

句容市二圣中心小学

卢纪(2008—2009第二学期)为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促进老师专业化发展,现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决定开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并制定了该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由来已久。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不少教师也开始真正关注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一大重点,这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教育学者在有效教学的价值判断、理论假设、教学视角的变革、研究方法的转型、成功的典型案例等方面已经出现一些论文和研究成果。本课题的研究有望对改变当前课堂教学及推进今后的教学改革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我校选择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为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方面的研究资料逐渐增多。《新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则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它的提出,旨在改变以往忽视学生发展,只顾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全体学生进步发展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使学生全面、主动、生动的发展。

1、“有效”的概念界定:

我们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的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元效或低效教学。

2、“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是老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3、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 系列具体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有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级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生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

4、“有效语文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老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简单的说,有效语文教学策略就是教师如何优选确保在单位时间内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途径和教学措施。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1)使教师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充分体现主体性、质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

(2)全面提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从而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3)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

(二)研究内容

1.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以其原因分析:

目前,许多学生在学习上花费的功夫不少,但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往往是由于学习效率不高、自己不会学习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如下:(1)学习方法对学习效率有显著的影响

学习方法是学习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学生自评还是教师评价,学习方法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程度都是最高的。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我国目前教育状况而言,在学习方法和策略教育方面,小学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零星地介绍了一些学习方法,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心理因素对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调查的心理因素包括:焦虑、压力、自信心等。调查数据表明心理因素对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影响。曾有研究表明学习效率与焦虑程度有关: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习。由此可见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对学习效率也有明显的影响。因而作为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心理氛围,这将大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2.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应用途径或操作模式的研究。具体从以下几种策略提高课堂有效性:(1)关注设计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关注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研究。

本课题将分析四种评价方法如何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有效课堂教学需要引导评价

引导评价就是通过评价,带着学生向新的学习目标行动。根据学情,课堂上需要引导评价,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如果我们的教师只是运用随意性的“好”、“真好”,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就不会关注别人的发言,就不会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取信息。评价在课堂上也就起不到真正的导航作用。(2)有效课堂教学需要随机评价

随机评价是只看情况变化,掌握时机,灵活的进行评价。随机评价是缘于教师的教学机智,智慧缘于教学经验。教师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机评价对学生的诊断、反思有更重要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3)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情感评价

“啪啪啪,你真棒!”“啪啪啪,表扬他!”多响亮的评价声,听起来整齐划一,看到的是心不在焉眼神。这是常见的课堂评价,教师力求用有力整齐的掌声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能继续振奋起来。再让我们细细观察鼓掌的这些学生:刚才还在搞小动作,听到别人在鼓掌,自己也跟着教学;刚想举手跟老师或同学理论一番,听老师说:“他说得真好,给他点掌声!”同学们都鼓掌,自己也元可奈何地跟着鼓掌。

(4)有效课堂教学需要自我评价

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鼓励学生互评、自评、师生互评。让学生自己学会独立思考,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同学和知识掌握和运用,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或发言及时给予点评和引导,这些做法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煅烧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

四、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

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后,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并作反思性的总结。具体措施:每个学期上半、下半学期,各选择一些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上一节研究课,课后进行诊断、评议及反思。每节课后形成一个案例。课题组成员定期对教学实践情况交流、探讨,收集课题有关资料及成果,撰写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简报。

(2)调查分析法

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方面进行调查,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研究的展开提供科学、真实的依据。同时利用观察、访谈的方式,了解一些差异比较明显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再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3)个案分析法 用个别生动显明的事例,对学生的感知、认识等几方面进行教育,虽然不同学生之间有个性差异,但通过具体个案的引入,同学们都可以有所感悟,真正帮到有效教学的效果。(4)文献资料分析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可以指引我们正确的研究方向,节省大量的研究时间。给今后的研究提供全方位保障。研究步骤,本课题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8年2月——2009年3月)

确定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2)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09年5月)

课题组成员研讨课题的内容及商讨调查问卷搜集数据。教学方案的设计,课堂实践,反思总结。

(3)总结阶段(2008年6月――2009年7月)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完成论文。

五、现有的工作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

其他省市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和 指出了研究的方向,本课题的研究离不开前人的探索,在原基础上进行。主要借鉴研究成果:(1)《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风雨路人 博客(2)《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教师博客转帖

(3)《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国教师报》

(4)《数学课堂中的小学生个体差异化学习的研究》 宜陵小学课题组(5)《减小学生个体差异对课堂教学影响的策略研究》 育秀实验学校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论文 第6篇

金川区第一小学 叶德奎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学困生”问题是每一个实施义务教育者感到普遍棘手的问题,一般认为这类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8%—10%,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的目光,因此,对“学困生”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就我校来说,学生大多来自农民家庭和打工人员家庭,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业滞后,从而出现厌学、畏学情绪。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困生”进行有效学习,促其转化,已成为我们急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应该培养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其潜能。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当前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就立足于新世纪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

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我们平日平常的教学中,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有时甚至一个问题出来,课堂上却鸦雀无声,见不到一只举起的手。有时也会部分学生沉默,部分学生却十分积极,表现出了个体差异;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讲课,同一节课上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是不同的,表现出了个体差异;我们也知道,一个班的学生成绩有高有低,甚至差距很大。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也有这样的困惑:“学生的差异太大了,这课真是没法上了!”,的确,学生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好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必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找到满足而能干。”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找到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孩子都热爱数学学习,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呢?基于以上两个原因,课题组认为有必要开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的教学策略研究”,通过研究既能引起教师对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的关注,改变教师以往“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又能展示新课标、新教材下的一种教学

改革形式,同时向同行提供一些相关案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组织教师就《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进行了研究。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差异教学。差异是指学生具有的不同的智能强项及学习水平。差异教学的实质即在班级教学中,有效利用和照顾学生差异,在教学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过程、评价等全方位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意指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它强调教学要适应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他们还需要学习什么?它与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相契合,允许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是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教与学是分不开的。

三、理论基础

对个体差异最早进行研究的是我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孔子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今天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其含义与古代的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近代对个体差异的重视和研究源于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对个体差异的实验室认定。1879年,随着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时,发现对于同一刺激,各人的反应常常不同。开始时以为这是由实验本身的误差造成的,但经过长时期的实验后,终于发现这种差异与误差无关,而是由被试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的。随着这一发现,个体差异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后,高尔顿、卡特尔、桑代克、比奈、斯腾等人对个体差异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符合因材施教的理论

因材施教的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中,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群体或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选择,使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符合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正在日益成为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教育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终身的可持续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 4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3.符合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界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差异教学综合了上述理论,并且对上述理论进行了发展和重新建构,生长成自己的理论,而且使理论更具合理性,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四、研究的背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这意味着差异性,而学生的差异性就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教学需求。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重点与思路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班集体教学中,能实施差异教学,将学生的共性与个性辩证地统一起来,能够有效降解因忽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发生的教学不和谐因素,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在学科课程中实施差异教学,合理配置教与学的资源,实现有 5

效教学的最大化。

3.通过理论学习与思考,课题组能系统地掌握差异教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并以此形成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小学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模式。

(二)研究的内容 1.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查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相关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性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等方面的差异.教师针对学生进行动态安置,把班级学生编成若干弹性小组,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发展情况作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同步活动,异步活动或自由组合等,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活动方式,使小组学生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2.制定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标

改变以往教学目标要求单一的状况,针对同一班内不同个性,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学设计以多角度的适应性去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突出了多元性和个性化,设计不同的智能活动,寻求积极的差异教学策略。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要求和学生可能性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制定出总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设置为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由低到高的目标层次,相邻目标交叉区间,便于弹性滑动。设置目标力求做到:具有全体性、层次性、整体性、张扬个性。这样“差异教学”的发展目

标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3.进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设计

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兼顾学生个体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或独立的教学、自学、合作和个别指导。其基本模式是 “合”(激趣入题,明确目标)——“分”(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合”(反馈口授,课堂小结)——“分”(课内作业,巡视指导).“分”的教学方式采用动,静交替的形式进行,要注意“分”而不“离”,“合”而不“死”。同时,还提出“差异教学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准备与铺垫(尊重差异)——课中全员参与(分享差异)——课后延伸拓展(有差异的发展)。

4.安排有差异性的练习作业

布置作业时激发自主参与,丰富作业类型,满足多种需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作业.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向其他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5.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差异教学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并考虑到各个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肯定的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我校的差异

性多元评价,实现了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营造了和谐的评价氛围。学生个体差异性和智能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本着激励性,灵活性,严肃性和辐射性的操作原则,把评价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过程不断地进行评估,根据不同层级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不同成绩做不同的评价。只要学生在任何一方面的发展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就给以肯定性评价,以激励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不断“升级”。

(三)研究的重点与思路

学习借鉴国内研究的理论,从当前我校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调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身体状况、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潜在优势领域等)和不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反复实践,在实践中寻求优化课堂策略,立足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中的实际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构建差异教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探索实施差异教学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六、研究原则、方法与措施

(一)研究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坚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将三维目标贯穿于

课堂教学始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主体性原则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观,现代教育论更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只有把学生置主体位置,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条件,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发展性原则

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在教学中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进度。

4.民主平等原则:在自主探索性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特别是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乐于听取学生不同的意见,以鼓励为主,不讽刺挖苦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请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是“笨孩子”,后来却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更要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与建议,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5.活动原则:活动既是人的生命形式,也是人的发展方式。皮亚

杰认为:“活动是实现认知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各种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源泉。”真正的教学活动是多维互动的,包括教学主客体互动、师生间认知互动、师生情意互动、师生实践活动互动等,学生在互动中能自主运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既实现探索、理解、运用和创造,又能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6.差异选择原则: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都具有学习、创造的潜能,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条件、学习手段、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选择适合各自特点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略,并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反馈与矫正。

7.创新原则:善于采取批判性的态度和精神,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威,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善于采取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把分析性思考与创造性思考结合起来,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来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通过书本及网络等渠道搜集、学习课程改革相关文献资料,把握教育改革的趋势,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2.行动研究 对全体课题组老师,提出一个理念“让教育科研成为你的工作方式”,提倡做个科研型的老师,要求他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展开研究,研究与教学合二为一,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反思,边反思边总结。同时调动其他老师参与研究的兴趣,让教师既成为“研

究着的实践者”,又成为“实践着的研究者”,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齐头并进,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3.案例研究 在学生数学教学中存在哪些个体差异、数学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探索和数学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三个方面开展操作的研究,并将实践过程用案例的形式表达出来,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富有益的案例。

4.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不同差异和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性。

(三)研究措施

1.立足本校资源,对我校中高年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调查研究;

2.对同一个年段不同层次的班级(培优班、平行班、特色班、文科班)的学生,进行差异对比和学习需求差异分析;

3.对同类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差异,进行教学策略研究,实施差异教学;

4.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课外辅导方式,构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指导策略体系;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确定研究目标、研究对象,拟订研究方案,成功举行了课题开题会。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教育理论、学习课题的内涵,调查学生的遗传素质、学习习惯、家庭现状信息。参研教师写出了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全面研究实验阶段(2010年8月——2011年12月)研究数学层次性教学策略。完成各年级重点内容及问题的研究、整理,提出改进方法。针对改进方法进行验证并完善。

第三阶段:反思修正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在研究中不断回顾、反思、交流、调整,使实验策略趋向科学化、高效化、合理化、人性化。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8月——2013年5月)针对改进方法进行验证,并完善教案的编写,形成实验报告、论文以及结题报告。整理实验资料,认真分析、讨论、总结经验,对有关成果进行重复验证,撰写实验报告,并做好成果推广工作。

八、研究思路

1.从认知理论和情感理论对本校学生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影响的个体差异分析研究。

2.根据课改课标的精神和内容要求对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层次性进行分析理解。

3.由本校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数学知识结构的层次设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层次性教学方法的策略。(一—二年级数学层次性教学策略、三—四年级数学层次性教学策略、五—六年级数学层次性教学策略)

第二部分 成果分析

九、研究结论及分析

个性上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学习方法,而且也会影响学生在学习

上取得成功的程度。一种模式的教学方法,会使有着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以致失去信心。学生迫于压力而学习数学,因而随意性、盲目性很强,缺乏系统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一尘不变的学习模式的影响,倾向于采取听、读等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很少进行产出式的练习、思考等活动。而学习策略的缺乏是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研究学习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使更多的学生能掌握学习策略,但如果依靠学生自发地掌握学习策略,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走太多弯路,而且大部分学生难以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获得。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教师教学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策略,通过专门的或者是渗透式的学习策略教学,可以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学习策略,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提高学生“学”的质量,特别是能够促进或改进因不具备学习策略或学习策略掌握不好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采取不同的方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差异,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法自己构建知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和策略,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实现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之间的互补。

另外,情感因素是学生成绩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积极乐观,自信大胆,活跃的情感态度有助于

学生富有激情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数学学习机会,他们学习成绩好,学习上有成就感,教师赞扬他,同学羡慕他,学习上更是快马加鞭。而另外一部分学生的消极情感态度就可能不利于他们的数学学习,他们成绩不理想,家长不满意,教师不高兴,同学也不重视他,所以他们的情绪处于抑制状态。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能使他们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运用工具,学习数学是获取更多知识和进行广泛交流的手段。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认识方面也是很肤浅的,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情感,观察他们认识的程度。对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要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认识不同,了解他们在认识上的差异。学生在认识上的不同不能说明他们就没有发展潜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分为差生和优生,应该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在情感方面理应一视同仁,学习相对滞后、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方面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或独到的见解。因此,教师分析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激励他们学好基础知识,为今后富有个性化的成长创造无限的空间,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可能是第一,都可能是最优秀的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日常教学中始终贯穿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差异

在预设环节中,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考虑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所有学生同时起步,各有发展。认真分析学生的现实认知发展水平和能力,做到化难为易,面向全体,关注个体,为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了解所有面对的学生的层次水平

在课前备课时,充分考虑到不同班级不同的学习状态,并针对这些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让所有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之上都有所进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收获。

2.了解学生已经学到和掌握的知识

充分了解并利用学生已经具有的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进行备课,从学生容易入手来设计教学过程。

3.考虑学生的感悟和经历

备课时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讲解并引申,使知识点不再抽象和无味。

4.与学生在语言上产生共鸣

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在学生中间的流行语,在备课时考虑到这些学生们习惯用的语言,会使师生产生共鸣,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接纳,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合理匹配教法,满足学生差异

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完全做到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比较困难。如果我们一方面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多掌握一些活动方式,并将二者合理的匹配,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鼓励

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三)实施分层辅导,发展学生差异

对于大班化的课堂教学,虽然我们实施分层教学,但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现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差异。为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课外实施分层辅导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分层辅导使学生各种各样的疑惑都及时得到了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分层辅导还体现在对学科比较热爱的学生的辅导上,对于这部分学生的辅导主要不是从知识层面进行,而重点应放在对其学法的指导上,让他们学会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其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辅导,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从而实现差异发展。

(四)设置分层作业,体现学生差异

在作业的设计时,设计有层次的作业,如可以安排必做题和选做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能够融会贯通,他们有能力完成选做题,而且选做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只要能完成模仿性的练习和稍有变化的题目就可以了。这样的作业设计灵活性比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学习情况进行选择,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由于作业

是学生们自己选择的,所以学生们是主动做作业的,因此作业质量比较高。在学生练习中,我们注意用较多的时间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指导,促其获得成功;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而不会带来过大的压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教学评价,承认学生差异

在评价学生时,我们不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而是多方面考察学生。既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又考察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等。

1.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在设计评价内容时,我们进行了更加具体的细化,把物理教学中的评价分为五大领域:学习态度和意志力;逻辑分析;观察、实验的技能、表现;基础知识理解;对知识的应用。

2.评价方式多元化

我们的评价体系中采用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教师评价采用等级+评语+口头评制。

3.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他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其

行为方式、情绪表现、思维类型、语言表达等,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不断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及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六)成长记录,关注差异策略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差异,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奋斗目标,让他们建立成长记录袋,使学生对自己在一个学期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与学生一起对其中收集的材料作出解释,帮助学生学会反思,为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衡量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七)同课异构,强化差异教学认识

对于差异教学的实施,我们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提供的信息资源让教师快速的进入情境。首先选择有丰富教学经验、理论学习相对深入扎实的教师做“引路课”,同学科教师听课,共同“会诊”:

A.课程的预设与生成是否照顾到学生的差异? B.课堂上教师应用的差异教学策略是否妥当、科学? C.不同程度的学生是否都得到关注并有所提高? D.还有哪些建议?

围绕以上四个为题,教师各抒己见,深入剖析,以丰富的案例为抓手,让理论与一幅幅活生生的教学画面有机结合,与一个个生动的 18

教育情节有机结合,让教师明了理论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上播种,才是有根基、有生命的,而每个教师都可以赋予理论鲜活的生命。

(八)向外取经,对外辐射,强化差异教学策略

我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种校际活动。通过交流学习,吸收外校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向外辐射我们的做法。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促使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我们对新理念的认识以及践行新理念的自觉性进一步得到提高。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组老师都知道如何有效地上课,上有效果的课;能知道运用各种优化手段来实现课堂的生动与发展;能恰当的优化结构来转换教师角色,转变学生主体;能充分调动各种情感因素来达到优质的课堂,生命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终于甩掉了落后学科的帽子,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赞扬。通过实验,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个性得到发展,自主学习的优化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

通过平日教育教学工作的探讨和研究,我们认为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很多:如学生家庭背景及其因素;智力因素差异;教师存在理念误区,默许分化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多,教师为赶进度,就沿袭了老例备课上课,顾不上关照全体学生;教师备课忽略学情和差异,很少在备课时考虑本班的实际情况,也就忽略了个体差异等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无偿提供创造各种机遇、条件。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才有可能是适应社会、主动接受社会挑战、立身社会、创造社会的人才。

通过课题实验和对教学工作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部分老师撰写的相关论文已在教育刊物上发表,课题负责人叶德奎主任的论文《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有效教学策略》在国家级刊物《中国教师》上发表并获三等奖,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层次性教学策略》在2012金昌市教育教学优秀案例、优秀论文评比活动荣获二等奖,论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学媒体的应用》在《金昌教研》上发表;课题组副组长唐丽萍校长的论文《学生厌学现象成因探究与对策》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教学世界》上发表并获一等奖,论文《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在《教师》上发表,论文《关注教学对象心结构的“金三角”——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探索》在《中国教师》上发表并获三等奖;副组长张豪武校长的论文《扬“估算数学”之帆 远“计算能力”之航——浅谈估算教学的重要性》在河北省教育厅主办的《学周刊》上发表,论文《网络催生教研新模式,搭建学习新平台》在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上发表;曹学莲老师的论文《认识角》被《标准与实践——新课程标准制定者对话优秀教育实践者》收录并荣获二等奖;刘玉香老师的论文《情与勤》在《教育革新》上发表;李春敏老师的论文《智慧如云,灵动如》在《教育世界》上发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在《教师》上发表,《浅谈小学生厌学现象及乐学对策》在《中小学电教》上发表;武功颜老师的论文《新课堂呼唤真合作》、邱晓琴老师的论文《创设教学情境,激励自主学习》都发表在《金昌教研》上。有的论文还获奖,教学经验在全校推广,教研成果得到了学校的

肯定。

十一、问题分析与讨论 成功之处:

1.新课程理论水平明显提高; 2.教育观念产生着剧变;

3.教育教学行为发生着脱胎换骨的转变; 4.学生有着明显的发展进步; 5.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6.班级充满着成长气息。不足之处:

1.由于每个学年任课教师的任教班级有一定的变化,对某一个个案的研究很难持续跟踪下去。

2.对教学策略的研究短期内很难看到实际效果。

十二、课题的结论

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前提。2.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是当前集体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个别化教学的最直接的途径。4.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极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十三、今后探索方向:

1.对自已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进行论证,及时总结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广经验,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教师业务水

平的整体提高。

2.注意边研究边推广,让课题研究和实施新课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3.强化教师的认识及角色扮演帮助每位学生更快乐,更有效益地从事学习和成长。

十四、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成立课题实验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的申报、课题实验研究、收集资料等工作。课题负责人(组长):叶德奎现任教研室主任,45岁,本科学历,教育管理专业,中学高级教师,区级优秀教师,他是一位长期奋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组织协调能力强,在材料撰写、资料收集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经验。他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举行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并及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评议,查找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并及时整改,力争使教学研究工作落在实处,有能力协同课题组成员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副组长:唐丽萍现任副校长,41岁,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她教学经验丰富,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并担任过班主任、教务处主任、教研室主任,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她组织管理能力强,能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开展研究工作。副组长张豪武现任教副校长,42岁, 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曾参加多项国家实验课题的研究,在市、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力,有着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曾有多篇教育管理论文和研究成果发表。课题组

其他成员都是我校的教学骨干和业务尖子,具体负责课题实验教学。他们责任心强,都能认真总结实验心得,撰写实验小结,积极撰写发表论文。适当的时候邀请校外有关专家参与学校科研评估和指导工作。通过这次实验,力争使我校教师形成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好风气。

十五、完成本课题的保证条件(包括人力、物力、时间等)

我们利用本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既能方便开展座谈、调查、问卷工作又能通过自己的课堂后进行反思。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文献资料。课题组成员负责各自的工作任务,定期交流工作进展情况,共同完成该课题。

1.学校保证

学校校长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对本课题的研究做直接、有效的筹划、组织和协调、领导,无论从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充分的优先考虑。

学校成立了信息中心,自己制作各种精美的师生展示光盘和各类课件。为教师查阅资料,开展网络教研,采用灵活的方法手段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准备阶段我们采取措施与家长沟通,利用“给学生家长一封信”、家长学校开课、家访等形式,引导家长了解学生的潜能、个体差异问题,并讲明研究的目的、意义,具体指导有关策略的使用方法,征得家长对研究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2.物质保证

学校为课题研究配备了多媒体、语音室、多功能教室,还为课题提供必要的时间、经费。在物力、财力、人力上,学校无条件的支持。

3.制度保证

课题组制定了课题定期活动制度,同时要求课题组成员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组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差异性研究,实施差异性教学。定期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探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反思,及时交流。深入学习,结合实际,提升理论,撰写论文。

4.人员保证

课题组成员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力量,另外发动学校所有老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推广,承担这一实验课题研究的三名教师,都富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乐于钻研,教学成绩突出。

十六、体会与反思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从此次课题研究中和平时的教学中我得出几点人认识。

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每个从教者努力追求的目标,回想起来发现问题挺多的,比如,学生基础好坏不一,参差不齐;学习背诵的东西较多,学生大多都不喜欢背诵;几乎每班都有几个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作为教师的我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人意呢?经过几翻思考我从中得出,我们在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 24

或低效的教学行为。为此,我开始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去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并十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兴趣的培养。

现在的教学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通过课题研究,我总结出几点:

1.课前准备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前提。

正如有些老师所说的那样,有效课堂是要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的备自己更要备学生。学校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和提升自己的平台,就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集众人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每次集体备课之前我都认真准备,不仅备课本,也备学生,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明确,把难懂难讲的问题和学生有可能想到的问题都记录下来,在集体备课时拿出来向同事请教,跟同事讨论,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在这里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的论辩,在论辩中我们有智慧的火花的碰撞,也能让自身不断进步。所以每节课的上课内容我们都是把众多老师的意见和观点糅合后,作进一步的知识整合,把内容精益求精,最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对学生传授的知识点更多也更深刻了。

2.课堂教学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根本。

要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最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和教师教学的有效。这两方面

如果有一方失衡,那教和学就谈不上有效了。记得初登讲台时,我如履薄冰,怕自己教不好,所以课下花很多时间备课,去粗取精,将最精华的部分传授给学生。但是剃头担子一头热是没有用的。因为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成绩上不来,以至于在期中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此刻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主要原因在自己。因为没有找到学生容易听懂和乐意听的方法教学,短短的45分钟课堂听讲就只能是敷衍了。所以我经常告诫自己,一定要重视每一节课,要针对学生设置不同的方法和问题。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主动性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3.课后练习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保证。

有效的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我布置练习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尽量少而且精,进行分层作业;二是能当堂完成的,决不留到课下去做。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每个周末都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带回家做,因为我总希望学生能够每天拿笔写写作业,回忆一下所学的内容,没想到好心办坏事。学生不仅不接受,还对周末作业很排斥,自然作业质量不高,这样经过几周后,我决定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在校时间,要求他们在学校或者在课堂把该做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这样既能把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时间,一举两得,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4.提高兴趣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教学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越浓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里我所说的兴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以主动热情的心态,带着兴趣学习,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内容。为了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我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运用多媒体等设备,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因为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能愉快的接受,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一点,兴趣还包括学生对老师的兴趣,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学好你教的科目,就必须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讲的课。记得曾经有个学生对我说过一句话,他说:“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欢哪个老师的话,那么我一定学不好他所教的这门课,所以我总是努力去喜欢每一个老师。”既然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我想作为老师就更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我与学生交朋友,与他们亲近,努力让他们都喜欢我。课堂上我是严师,尽量运用恰当有趣轻松适宜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授课内容。课下我又是他们值得信任的朋友,师生关系相处融 27

洽,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不错。由此可见,提高兴趣,能够使学生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上一篇:成分残缺的病句例子下一篇:重大事件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