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与毕业就业论文

2024-06-03

大学生教育与毕业就业论文(精选8篇)

大学生教育与毕业就业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网站 求职招聘 就业短信 就业微博

【论文摘要】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自2003年6月13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截至2010年7月,全国各省都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国家级、省级的毕业生就业网络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各高校也都相继建设、完善了就业网站,就业网已经改变了过去比较单一的求职渠道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另一条新渠道。随着就业网的蓬勃发展,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就业网站,并在发展中不断进步,同时,建立开发和创新高校就业网站也是当今信息时代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本文根据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的发展,浅谈如何重新一个高性能、动态的毕业生就业网。

自2003年6月13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以来,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专门化的就业指导网站。目前,各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已经相对比较完善,逐渐实现网络通寝室、时时可上网的目标,用人单位基本上都具备了上网的条件,所以毕业生就业网络系统可以比较广泛地使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它具有沟通方便、传递快捷、节省经费与人力、效率高、检索便利等优点,高校就业网逐渐成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一个给毕业生提供第一手就业资料的平台、是进行网上就业指导的主要阵地、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高校就业网承担着与用人单位联系的纽带,使就业工作高效快捷,是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一、建设高校就业网站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招聘会作为求职渠道,复杂、低效。求职者需要更为简单、直接、快捷的求职途径,全面、详细、专业的就业指导,更新、更快、更好的招聘信息。这是高校就业网站的努力目标。

传统的就业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就业形势。信息流通渠道不畅通,数据处理不到位,造成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求职和招聘过程中信息严重流失。高校每年都有几千名毕业生,高校在办理就业系列工作中,就业网站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在近几年教育部对高校的评估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网络化管理,正成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建立一个符合高校专业设置特色的、专门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高质量、创新的毕业生就业网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课题。

二、国内高校就业网站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近几年国内各高校已纷纷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毕业生信息服务系统,国内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网站是在最近几年内取得飞速发展的。知名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较好,他们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有独立的域名、独立的机构,数据处理能力强,基本实现了在网上发布与管理校园招聘信息、毕业生生源信息、企业需求信息,实现网上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签约和就业方案的认定等,基本上保证了就业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运行良好,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各高校就业网络建设的速度不一,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仍有很多可发展的空间。

同时在后台统计数据、建立就业信息数据库,存储关于毕业生资料、用人单位资料、单位需求等各种类型的数据。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分析,及时了解就业状况,制定相关的就业指导政策。利用数据库的统计功能,可以实现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现就业部门对就业工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以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针对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计划和要求。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的创新

(一)形式设计方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应该每年都进行改版升级,不断创新和引进先进的工作方法,不断调整和增加功能,保证本校就业网站建设的不断发展,适应新的管理模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与普通人才网站相比,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既要针对广大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出结构明晰、脉络分明、内容丰富、灵活快捷、便于访问和浏览的网站,还要尽量克服浮躁、华而不实的制作手法,创造一个朴实但特色鲜明的网站形象。

网站主页设计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毕业生就业需求作为网页设计的依据。在版面设计上要注意栏目的整体布局合理,网页颜色清新朴素,图像与文字比例适中。网页要动静结合,层次分明,底色应和网站的风格相适应,文字、图像和空间相互协调,既能全面展示本校的就业招聘信息资源,又不会给人以拥塞感。

(二)信息资源方面

毕业生就业网站应着重开发以下五个信息平台,从而使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人才市场更好地相互衔接。

1、毕业生信息平台

建立一个完整而权威的毕业生信息库,建立毕业生个人的就业电子档案,使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互联网掌握毕业生情况。毕业生信息包括个人照片、简历、自荐信、学习成绩、专业特长、获奖情况以及学校推荐意见等。在毕业生信息方面,要针对一般没有工作经验,学历水平较高的毕业生,以“专业”和“学历”为推荐重点,而不以“岗位”为推荐重点。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聘毕业生,一个资料齐全、内容真实、制作精美的毕业生就业电子档案库,将会吸引更多用人单位的注意。

2、用人单位信息平台

高校就业网站是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沟通的桥梁。大量收集有价值的用人信息,组成分类齐全、内容充实的用人单位信息系统。这系统针对毕业生开放,提供用人单位的单位介绍、招聘公告,包括该单位岗位需求、薪水、福利以及其他条件和规定,也包括对应聘的毕业生的要求和应聘注意事项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全面而系统的用人信息系统必须制定严格的审查程序,专人负责查验营业执照、复核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审查信息、发布挂网,层层把关,起到就业信息安全方面“防火墙”的作用,保证信息发布的准确度和实效性。要组织专人从各大人才网站搜集与高校各专业相关的招聘信息,要选择信誉度高、信息丰富、切合高校实际的就业网站和人才信息。一般包括教育部和人事部的官方人才网站,国内知名的大型人才网站和专业设置类似高校的就业网站,这些信息要指定专人定时定点搜集,以保证高效就业信息的“量”和“质”。这样的用人信息系统会给毕业生带来很大的帮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和自身条件,选择合意的单位。这样将避免因为信息不全而导致求职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现象。

3、就业指导和服务平台

该系统向毕业生提供信息查询和就业指导服务。一方面提供国家就业政策、法规和制度导读等内容,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栏目,提供专业性指导。合适的时机,还应该为毕业生提供论坛和留言板,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提供帮助或予以解决。提供贴近学生实际的服务,满足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需求。提供就业服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有层次的针对某些特殊群体提供信息服务、职业测评、网络教育等。认真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耐心地解决毕业生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就业资料,从内容上讲,针对毕业生同学,一般要有就业政策、户档常识、招聘信息、就业流程、如何签约、就业材料的准备、求职指导、就业技巧、面试指南、就业心理的自我把握、就业中常见的失误等方面;针对非毕业生,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规划指导、职业测评、专业就业前景介绍等。从形式上讲,可以通过一段时间在首页上开辟专栏,集中发布与其相关的内容,方便学生查找,也可以通过专题网站,把相关内容有机组织起来,集中反映该问题的方方面面,让读者心中有数。比如,在就业网上开设公务员考试专题,从考试时间、考试内容到各省市报名联系方式等,集中介绍与公务员考试相关的所有内容。结合学校“双选会”,制作了“双选会”专题网站,集中发布用人单位信息,介绍“双选会”流程、指导求职学生如何在大型“双选会”上顺利求职、引导鼓励低年级同学参加“双选会”,提前感受会场氛围、并提供通过专业和单位名称检索用人单位展位号等功能,方便毕业生做好参会的准备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4、就业短信服务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中拥有手机的学生比率达98%左右,而大部分学生常常选择到外地寻找就业机会,以往学校只是以张贴海报和电话联系辅导员,再由辅导员通知所辅导的毕业生的方式来传达就业信息,学生经常会错过一些信息和机会。为及时、准确、方便地将就业信息传送给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与通信服务商联手,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短信平台”。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就业短信平台一般会提前2-3天把就业信息发给学生,毕业生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及时收到校就业服务中心提供的岗位信息和就业政策,接收率可达到98%以上,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率和时效性,极大地弥补了依靠宣传栏、宣传单、报纸、海报等方式传递就业信息速度慢、覆盖面小的弊端。毕业生也省去了劳累奔波之苦,降低了求职成本,从而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平静地准备毕业论文。同时,短信服务平台除了具有发布校园专场招聘信息、就业综合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政策解答、就业咨询等多项功能外,还能根据毕业生的专业不同、兴趣不同,开展点对点、实时和个性化的政策咨询,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5、就业微博服务平台

作为一种时下最流行的传播方式之一,微博不仅可以轻松实现信息的分享、传播,还是获取即时信息的重要平台。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学校等机构都注册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就连很多省市领导都注册了自己的微博,足见微博的影响力了。微博这种独特的影响力,可以用来拓展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织起了就业“围脖”,可以及时发布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帮助广大应届毕业生储备更多的求职经验,还可在微博上向广大毕业生介绍应届毕业生职场必胜、报到、落户须知等。

学校注册校级就业服务中心的官方微博,并派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时刻重点关注就业网站、大型企业、成功校友、兄弟院校的就业微博,并通过信息的发布、评论、转载和回复,同他们建立长期的联系,同时对有价值的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并发布在微博上,这样,关注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微博的同学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这些就业信息了。与此同时,为了更方便用人单位与学校建立联系,就业服务中心还将毕业生生源信息、学校的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公布在微博上。随着微博影响力的逐步扩大,通过微博来打造就业平台的已不仅仅是学校和用人单位,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时尚的方式来推荐自己,用求职微博发布个人简历和求职意向。

(三)发展校际合作、规模发展方面

互联网的一大优势便是资源的共享。如果两个、三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学校连网在一起,排除重复信息,信息量将会成倍增长。这样,一个学校的就业网不仅为本校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服务,也为其他学校的求职者打开了绿色通道。如杭州高教园的3所高校组成的“相约下沙”就业联盟,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杭州区域性的高校轮流主办春季就业双选会的组织,它依托网络功能,利用各校自己的资源、信息优势,联合3校发布、组织、轮流主办春季大型招聘会,使杭州高教园区的3所高校的毕业生能够便捷地检索到用人单位的信息,在形成区域、规模效应、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优势,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综上所述,高校就业部门应该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开发、改进、完善、创新一个符合本校实际情况,操作简单、使用快捷、功能强大、高效运行的毕业生就业网。高校大力加强信息服务,加速就业服务信息化进程,创新就业网站的功能,为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良好的网上双选的交流平台,这同时也是高校建设毕业生就业网站的一个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晓.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设计[J].温州大学学报,2002(3).[2]张玲玲,张芝萍主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科学出版社,2004.[3]王立平.大学毕业生网络求职应对策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2).[4]尹发跃.就业网站繁荣的背后[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6).[5]杨雅达.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1(3).[6]高海生主编.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7]覃宪儒,罗诚,严壮锋.运用网络信息化手段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5(11).

大学生教育与毕业就业论文 第2篇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现实表现

1.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取向。社会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自我价值只有通过社会价值才能实现,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价值观也正经受着考验。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淘汰的社会里,人们在千方百计地选择着社会,社会也在严格甚至苛刻地选择着个人,我们现在的毕业生们既担忧前者空间的狭窄,又抱怨后者社会的残酷,于是对职业的挑选被优先放到了首要的位置。学生业务学习的动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动力,其出发点与归宿,核心都围绕着找一份好的工作,进入到主流社会,摆脱既有的经济困境或谋求更好的发展,“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似乎成了天外来音,成了茶余饭后嘲讽那个时代青年幼稚、冲动的笑柄,更多学生推崇的是西方式的个人奋斗和自我的营造。他们对就业问题观察与思考的核心,是个人中心论,至于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只是兼顾考虑。

2.毕业生就业行为状态。今天的大学生不习惯于谈理想,不会在精神偶像崩塌后而迷惘、徘徊,很少有人为某事某人特别感动,更不会为一些遥远的东西而激情澎湃。而更多的人,目标、追求都非常清晰,个人理想直接被嫁接为物质的追求,更多的社会理想被等同于一个个机械的量化指标。如果我们接近毕业生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毕业生把找到一份生活待遇高、工作环境较好的工作作为最大的理想,这就是求职中的“三高二大”现象(高收入,高待遇,高起点;大城市,大公司),而只有约10%的同学把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作为择业的第一目标。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从好的角度分析,这或许也是一种进步,理想的获得不再是像某个时代对理想的夸夸其谈或重复宣讲。但是,青年不能没有理想,尤其是经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大学生,急功近利或单纯的务实会使人走向平庸肤浅。有些学校建校几十余年,很少有大师、大家与高官,更多的是高工与营销高手,也许我们的传统就是太务实而显得平淡。在现实的求职过程中,他们的行为存在着:

(1)形势不明。古人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对自己面临的就业形势有一个客观的判断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但现实并非如此。不少毕业生因为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基本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的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六神无主;有的盲目乐观,期望太高;有的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有的干脆拿着材料一个单位又一个单位、一个招聘会又一招聘会地“巡游”,导致毕业班安排的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大打折扣。

(2)定位不准。毕业生存在“盲从、赶时髦,不能对号入座”的现象。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毕业生往往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求职优劣点,都想去“好”的单位,都把收入高、名气大的单位作为择业时的首选目标,结果互相“撞车”;而一些急需用人的中西部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单位却因所处的地域或社会影响等原因,为求人才,连续多天坐阵学校,诚心可嘉,但依然门前冷落,问者寥寥。

(3)信心不足。自信是一种重要的品格,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树立一定的自信心,对于他们参加双向选择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自信更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一种必然要求。但是在调查中,有40%的学生对自己表示没有信心,有60%的学生说自己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只有30%的同学表示自己在找工作中有信心。缺乏信心的根本原因在于毕业生在校期间缺少锻炼,各方面的素质达不到社会的要求。而那些能力强、担任过学生干部、获得过奖学金的同学却恰恰相反,对自己的前途信心十足。

3.毕业生就业意识与心态

(1)奢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年均89%的高速增长,整个社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繁荣与富裕,在这股暖风的吹拂下,毕业生中奢华之风、超前消费再次抬头。享乐主义、攀比心理在校园中不断滋生、蔓延,反映在就业问题上:期望值居高不下。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85%的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的选择意向;有70%的毕业生把工资高、住房好的单位作为自己的理想单位,而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1%。一个本科生到上海见习期1500元的月薪都认为没法活下去,到内地1500元的月薪够用,但太闭塞,工作转换不方便。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多数毕业生整体素质远远达不到社会的要求,“高分低能”、“高品低能”、“高能低品”式的毕业生大有人在。在有些毕业生感叹“找不到理想单位”的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却又招不到毕业生,这种“招不到”与“找不到”的矛盾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难题,同时也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奢华心态仍较普遍。

(2)浮躁。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许多东西(如体制、准则、观念等)正逐渐地被分化、摧毁,还有的正在逐渐被否定或打破,而更多的东西正在组合与重新构建之中。面对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不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坚持什么,扬弃什么,跟着感觉走。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大干快上、攻关、应酬、拉关系、打擦边球、投机、侥幸,不实事求是的浮躁心态,无论是教师,还是在学生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反映,严重地影响了这一代学子坐在教室里精心读书,钻研学问,苦练内功。毕业生中所谓的“适应社会”,更多的是迎合社会的消极面,根本起不到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独立思考、引领社会进步的作用。在求职中,对求职技巧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增加自身实力的关注程度。浮躁心态的精神实质就是设法用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回报。这严重腐蚀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操守。

(3)被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明显感到存在这样一个群体,尽管还不占主流,也已到了足以引起我们关注的程度。因为90%以上的就业率指标,它要求我们必须对导致就业障碍的所有对象进行细分,以便拿出全面的解决方案。这个群体我称他们为“无意识,被动群体”,他们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但也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外部特征表现为:学业糟糕,能力底下,心情懒散,性格内向伴随着心理障碍。对待就业问题,不积极、不主动、不配合、不着急,今后的问题也不考虑。面对至上而下的层层指标,学院分管就业的教师很着急,他就是无动于衷。面对教师的动员、劝导和教育,他们不排斥、不反抗、也不行动。无意识、被动的价值观决定了这些学生就业行为的被动与麻木。就业指导教师几乎要为他们考虑好求职中的所有细节与过程,提醒他们每一个注意点,这些学生完全从一个就业的主体沦为客体,习惯于等待,等待学校、等待单位上门、等待教师通知,少了一点主动出击、去市场寻找机会的锐气。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剖析

作为理性经济人,即高校毕业生在进行教育投资时,总期望在约束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益。这符合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如果背离这一假设,把就业问题大部分归因于毕业生的高就业期望值是貌合神离,经不住推敲的,对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动员也是无效的。

1.从经济意识分析。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招生和就业政策的制定和推行,默认了高等教育与职业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即高等教育与就业活动相互依存,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人力资源与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是一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的“共生关系”维持着“供求平衡”,不存在毕业生就业问题。凡事利之由即是其弊之根。不存在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存在毕业生无自由选择就业单位的限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存在毕业生的就业高期望值,只是听从组织安排与重新选择单位实现自己价值的矛盾,这一矛盾不需要从经济意识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分析与解决。但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与就业岗位之间那种默认状态下的“供求平衡”不复存在,代替的是一种实实在在、动态的供求关系。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再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来配置,而是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与用人单位进行一场相互的“职位搜寻”与“人才搜寻”的游戏。在劳动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期望值都是由高到低地排列,这完全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高有何错?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如果一开始就要求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低的期望值是不恰当的,也是违背理性经纪人假设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在搜寻成本和搜寻收益的不断比较中,双方会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当然毕业生也会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就业价值观,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转变为希望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达地区,在外企或政府部门最大限度地取得教育投资所带来的较高的工资收益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市场化的积极应对,也完全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我们不能因此而批评指责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道德的堕落。因为毕业生不仅是一个社会人,也是一个经济人。社会责任感也并不排斥私人的利益。他们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投资收益也是无可厚非的,任何企图通过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来解决就业问题绝非根本政策。

2.从主导价值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大众所信奉的价值理念是:我从事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收益是自己的,享乐也是自我的,但同时存在的一切责任亦需自我来负。这种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置于纯物质性金钱财富这种无常之有、无尽之有的基础上,把生活中的拥有等同于、混淆于生命存在自身的价值之上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生命信仰教育不是封闭的系统,它必然要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流和交换,其效力必受社会上主导价值观的影响。面对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物质利益的诱惑,以及社会分配不公和不公正,毕业生的价值观开始倾斜。其次,人包括大学生,不仅是“经济人”,而且还是“社会人”。社会人当然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这是毋庸置疑的。他们考虑在种种约束条件下的争取利益最大化,也是对社会主导价值的一种适应,不能因此而把板子全都打在毕业生的头上,斥责他们道德堕落,社会责任感丧失。

三、提高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关注毕业生的经济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支点。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高校生存之本。教育投资本身的风险性,要求获得“风险溢价”。如果毕业生离开学校之日即是失业的开始,必会严重挫伤人们投资教育的积极性,毁灭人们通过教育获得地位升迁、经济改变的设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毕业生的道德的外烁性和个体的行为上,要求他们做出自我的牺牲,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区去,发挥自己的价值。而面对毕业生教育投资者的教育投资的回报需求——经济攀比心理——经济行为这个过程重视不够。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往往把动机当作行为的起点,忽视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满足毕业生合理的经济需求,特别是部分毕业生急需高收入就业以还贷的需求,超越了毕业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底线——能够就业,以弥补教育投资成本。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实际调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就业心理,了解他们的就业价值观、预期工资期望值。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对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贷款情况、专业技能等的了解来分析毕业生可能接受的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的专业,以此作为我们思想教育、政治动员的资源。

2.呵护毕业生求职中的负性心理:打开思想政治教育之门。大学生属于心理比较脆弱的一族。在求职历程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轻者焦虑、烦躁,重者走向生命的不归路。2004年11月6日,北京师范大学2004届毕业生王豪,因奔波4个月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自杀身亡。2004年11月,南京一名学医疗的女研究生因找工作屡屡受挫,遂萌生了轻生之念!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毕业生求职心理的关注。

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帮助毕业生在求职失败的时候调整个人的心态。特别是女学生和来自于农村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一路轻松走过,事事如意,接触社会的机会也不多,毕业前对社会、未来怀着美好的憧憬,都没有想过遇到三番五次被拒绝的尴尬场面。然而,人生变化无常,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对于逆境的出现,毕业生只有以遇强越强的心态去努力,才能征服它。

其次,要引导大学生将目光放远,要以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人生。人生的机会很多,变化很快。第一份工作,并不是一辈子的工作,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做长期的考虑,先就业,再择业,从长远目标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外企、大公司是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但是也要看到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将是中国的民营经济和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最快的时候。大学生不能钻“牛角尖”,只给自己一条路的选择,这样就限定了个人的发展。

再次,帮助学生放宽就业范围,多投简历。据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34所高校的6000名大学生就业行为和意向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联系的单位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提高2%,大学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的系数符号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出,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3.关注毕业生生命价值实现的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点。家庭经济社会地位较高、就读于名校、强势专业的学生就业十分灵活,可以实现自己较高的就业期望值。而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不高、社会资本欠缺的毕业生会陷入悲观、被动、消极、痛苦的求职状态。没有实现自我价值,舞动生命的勇气,极端的还有因找不到工作走向犯罪或生命不归路的。现在虽然就业压力比较大,但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太多了,供大于求,而是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山区去,到落后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大学生应该在现实中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发挥自己价值,不要事先定一个调子,要适应环境的需求,不断磨合,把新工作看作一个立足点,一个发展的新起点。为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注意毕业生的经济需求的同时,应该进行无止境的深入细致、精雕细刻的思想疏导与激励,引导毕业生重建生命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价值。

大学生教育与毕业就业论文 第3篇

一、用人单位的能力要求分析

文献4统计了具有较高知名度、就业热门的30家企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涉及22个能力及特征指标的普遍程度, 其普遍程度= (看重该项能力的企业数/30) x100%, 其研究结果如表1中的第1列-3列。原表中诸如年龄、性别、宗教及政治信仰等与毕业论文关系不密切的特征在本文中没列入表中。对照参考文献5、6, 用人单位看重的大学生素质及其排序列在表1的第4列-5列。

文献7对120家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 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再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更看重大学毕业生良好的个人品质, 能力与素质相比退居到次要位置, 其中对个人品质的要求包括:诚信、吃苦耐劳、工作责任心、团队精神、忠诚度、谦虚等。浙江统计局2009年6月组织面向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 在杭州、宁波两地随机抽取的5939家样本, 发现用人单位在招收大学生时, 居前3位的需求分别为能吃苦耐劳、实践能力强和专业对口。

综合以上研究,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基本集中在知识、素质、能力3个方面 (见表2) 。

对表2中的B1-B9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具体地:设n个具体影响指标B1, B2, …Bn, 其分值为qij。当Bi比Bj重要时, qij=1;当Bi与Bj同等重要时, qij=0.5;当Bi没有Bj重要时, qij=0。分值构成矩阵Q= (qij) lnxn, 该矩阵单元间存在如下关系:qii=0.5;qij+qii=1。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关系 (见表3) , 进而得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各项要求的重要性排序。

由表3可见, 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能力要求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艺 (权重0.21) 、敬业精神 (权重0.18) 、创新能力 (权重0.16) 、实践能力 (权重0.14) 、学习意愿 (权重0.11) 、沟通协调能力 (权重0.08) 、解决问题能力 (权重0.04) 、团队精神 (权重0.04) 和吃苦耐劳 (权重0.02) 。

二、高校毕业论文环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论文质量评分标准分析

不同专业在毕业论文环节对学生知识、素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不同。本文仅就国际贸易专业在毕业论文环节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 选择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集美大学、广东培正学院、广东白云学院等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评分标准, 涵盖的国贸专业背景包括理工科、文科以及民办学校。将这些高校国贸专业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转化为评分表 (表4的1列-3列) 。

总分设定为100, 根据指标内容的特点将指标划分若干等级, 对每个等级予以质和量的规定并相应评分。如“数据处理能力”中“数据收集准确可靠”, 若数据准确可靠4分、较准确3分、基本准确2分、尚可靠1分、不可靠0分, 其他数据的等级划分与评分也大致如此。

三、用人单位要求与毕业论文质量评分体系的关联性研究

(一) 指标的规范化处理

灰色关联度是一种因素比较分析方法, 通过对灰色系统有限数据序列的分析, 确定参考数列和若干比较数列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 判断灰色过程发展态势的关联程度, 寻求系统诸因素间的关系, 找出影响目标值的主要因素, 进而分析各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为了比较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与毕业论文质量评分体系, 本文借鉴灰色关联度分析思想, 先对表3和表4进行指标规范化处理, 即无量纲处理。具体地, 先将指标权重或分值标准化成介于0-1之间的数据。由表2和表3可见,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和能力一级评价要素的分值分别是0.21、0.35和0.46。将这组数据设为X0。

将表4中2列-3列中的二级评价要素全部统一改换为如表4中的第4列-5列所示的3个评价因子。以X0为基准, 对表4第5列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表5。

(二) 对应差数列的生成

求出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对应差数列 (见表6) 。表6中:

a=X0 (k) -X1 (K) ;b=X0 (k) -X2 (K) ;

c=X0 (k) -X3 (K) ;d=X0 (k) -X4 (K) ;

e=X0 (k) -X5 (K) ;f=X0 (k) -X6 (K) 。

(三) 关联系数的计算

设分辨系数ζ=0.5 (ζ的取值原则是务必使关联系数ξi (k) 小于1) 。计算比较数列Xi上各点k与参考数列X0参考点的关联系数, 最终求系数的平均值即Xi与X0的关联度ri。关联系数ξi (k) 的计算公式如下:

关联度ri的计算公式如下:

如用公式求比较数列X1对参考数列X0的关联系数ξ1 (k) , 得到:

然后, 用公式 (2) 求得比较数列X1对参考数列X0之间的关联度为:

以此类推, 得到表7中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

(四) 关联度大小的比较

ri值愈大, 关联度越高。由表7可见, 毕业论文所考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能力、写作表达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文献资料的能力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要求的关联度都很高, 分别是:0.9、0.92、0.91、0.88、0.95、0.92。可见, 各高校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一致性很高。

四、毕业论文培养的能力目标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偏差分析

将毕业论文质量评分体系所考察的高校培养能力目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逐项比较 (见表8, 表中小数为权重) 。可见, 毕业论文质量评分体系不能完全涵盖用人单位所有的能力要求。用人单位对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看重, 但高校毕业论文质量评分体系没有很好地反映这些能力培养目标。

五、建议

从上述分析来看, 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及学习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4种能力和素质, 其中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属于智力型素质, 团队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属于情感型素质, “既要高智商, 更要高情商”是用人单位选才用人标准。为了使高校毕业论文在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方面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应注意毕业论文指导上要关注学生智力型素质和情感型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任尔, 曾兴斌, 黄青年.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 (1) .

[2]、冯晓明, 赵伟.改进毕业论文管理, 提高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J].中国市场, 2007 (52) .

[3]、徐小波.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要求的实证分析[J].理论与实践, 2007 (4) .

[4]、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2009年浙江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J].浙江统计, 2009 (10) .

大学生教育与毕业就业论文 第4篇

第一,扩招和就业观念并不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二元经济(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是导致我国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症结所在。从而,通过放慢扩招步伐或提倡学生改变就业观念的途径来解决就业难题是难有成效的,真正的关键在于缓和我国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体制内外分割现状,切实缩小二元差距。

第二,学校应该根据社会需要改革教育模式、加强针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服务,对于解决因供需脱节和因信息不畅产生的就业问题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不能高估。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对于改革教育模式而言,改革教育模式涉及到教育理念、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许多方面的根本变革,这些都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

第三,当前缓解就业难题最为现实、最为迫切、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拆除那些妨碍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壁垒。户籍流动有助于弱化学生的一次性就业观念,有助于激励学生作出“先回乡再回城”的决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现状,但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量学生淤塞在大城市求职的状况,并为不发达地区带来可贵的、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目前大学毕业生期望报酬出现逐年降低的良好趋势,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均有所改变,但是,辅导员应该从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对同学进行有关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首先,应该让广大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大学生不再是受人追捧的天之娇子,也可能成为待业一族;其次,在事实情况分析和正确引导的基础上,以一个平常的心态来面对在就业过程当中出现的任何情况;最后,要打破一次性就业终身就业的传统观念,假设学生选择一次性就业,那么大城市、国家机关和大企业必然是首要选择。

户籍制度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上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一直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人口缺乏流动性,即使流动,也具有很强的单向性(从大中城市流向小城市或乡镇容易,反之却很难)。资料现实,我国1994-2000年人口(带户籍)流动的比例均低于16.5‰。并且,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的升学户籍流动、从城到乡流动等。如果现期不能留在大中城市体制内就业呢?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先回乡再回城也不是好选择。因为这时反正没有户籍收益,但留在城市体制外就业,工资比回乡就业要高,所以先回乡再回城只会导致回乡期间的工资、待遇会比城市就业低很多。当毕业生就业之前考虑到这一点时,他们会选择留在城市体制外就业,也不会是回小城镇就业。

可能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就业概率与找工作的时间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找工作所花时间越长,获得工作的机会就越大。那么一次性择业观念的存在,必然会使学生通过延长工作的时间来增大成功概率。从而,在大四一年寻工期限内,偏好一次性就业的学生,除非达到就业目标,否则会一直尽力寻找工作。這也是虽然一方面就业形势“严峻”,但毕业前许多学生却并不急于签约的原因。这也进一步促使人们得出就业难的结论。

除了利用时间这个因素外,在一次性择业心态下,学生还会调动一切资源来寻找工作,包括利用关系资源竞争。就业竞争本来是学生自己应对的事情,现在父母、亲属等都被动员参与进来(主要是一次性就业的竞争)。而体制内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许多学生必然会以失败告终。这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并有可能引发腐败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关系竞争使人才配置的标准不再是学识、能力,而是关系网和活动能量。这使许多并不是最适合某一岗位的人上岗,导致人才使用效率的降低;同时,户籍问题使学生在就业时首先考虑的是某一职业是否属于体制内就业(有户籍),而不是自己是否喜欢或者擅长该职业,这也会扭曲人才的配置。

上面对毕业生自身的观念、心态等方面说的很多,下面就该我们毕业生所要面对的用人单位进行一下分析了,这正是知己知彼。首先大学生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观点差异巨大,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大学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从而拥有更大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胜出,而企业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上,认为更多地应该从对自身和企业的认知度上解决。如果一味地追求知识层面的提高,对自己所应聘的企业毫无了解,认知度偏低,那么企业的领导者或管理者怎么能够放心录用一个对自己企业没有任何了解的人呢?其次,当今企业“品德”的选择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就算一个人有再强的能力如果他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那么他只能成为会工作的机器,而永远不可能成为领导者或管理者。“德才兼备”是企业用人的恒久标准。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得多。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大学生教育与毕业就业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提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师范专科毕业生充分就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全体师范专科毕业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充满创造活力

根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位相适、按劳取酬的社会。师范专科毕业生充分就业也就是他们做到了各得其所,社会利益得到了有效的协调,就业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得到了妥善处理,充满创造活力,这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有利于弥补农村、基层、西部边远地区中小学教育对师资力量的需求,促进教育公平

我国的广大农村、基层、西部边远地区及一些民工子弟学校恰恰是需要大量的师范专科毕业生,因为这些地区因为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条件很难令本科毕业生满意,所以大多数本科以上师范毕业生不愿意到这里来工作。师范专科毕业生到这些地方就业,正是弥补了他们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需求,有利于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有利于当地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促进社会教育资源的和谐。

(三)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安定团结、协调有序的社会,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无论是任何一个就业群体,在不能够很好的就业的情况下,个人都会对社会对自己感到不满,都会影响家庭和谐,都会影响社会稳定与安定团结。师范专科毕业生充分就业,就是在社会岗位上实现了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就能够做到人心安定,安心工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二、目前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

(一)目前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以安徽教育学院2003~2005年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对其就业结构进行分析,该就业结构表显示了目前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虽然该校2003~2005年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比例都在稳步上升,但其就业的途径和出路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到教师教育岗位就业的师范专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减少。数据表明,师范专科毕业生到教师教育岗位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少,说明师范专科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教师教育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大多都是需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师范毕业生。这样,师范专科毕业生到教师教育岗位工作的路便越走越狭窄,不得不寻求其他就业出路。

2.专升本考试招生受限制,师范专科毕业生报考人数越来越少。现在绝大多数毕业生已经不再打算报考专升本,而是希望立即就业,在工作过程当中通过其他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学历。

3.到公司企业就业的师范专科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上述就业结构表显示,2003年该校到公司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只有16.52%,到2005年就已经升至33.42%了!这一变化足以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师范专科毕业生到公司企业已经成为实现其就业的主要途径。

4.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师范专科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基层、西部和农村是我国目前最有潜力的就业市场,那里缺少更多的人才,是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上述数据也表明,目前师范专科毕业生已经认识到这一广阔的就业天地,渐渐对到西部、到基层就业有了新的认识,思想上有了认同感,并且能够走出这一步,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该就业结构还表明,影响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政府对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没有与市场保持一致,没有根据社会需要对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高校对师范专科生的培养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脱离了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中小学用人单位对招聘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过高,限制了师范专科毕业生的求职;毕业生本人观念转变不够彻底,还寄希望于师范教育岗位工作,对社会其他实践技能掌握不够,缺乏就业竞争力。

(二)目前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

1.师范专科毕业生不能够到教师岗位就业,会造成师专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的浪费。师专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知识不一致,就等于他们在校三年的努力学习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就是没有做到人尽其能,才尽其用,能位相适,也就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实际上是对师专毕业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浪费。

2.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难会影响师范院校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师范毕业生在高考后填报师范专业志愿,就是对教师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认同感。这种情况下,他们毕业时却不能顺利地找到工作,更不能找到自己希望的教师岗位工作,这对毕业生本人及其家人都是一种打击,这样势必会影响以后师范专科教育的招生,不利于师范院校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难会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毕业生本人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引起毕业生及家庭等对社会的不满,产生抱怨情绪,影响社会稳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如何促进师范专科毕业生充分就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政府应加强对师范专科招生的宏观调控和对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国家应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针对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对高等教育发展改革进行宏观调控,加大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规模,减少甚至限制某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培养的层次和质量。

(二)高校应调整专业设置,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中小学用人单位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制定招聘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给用人单位的挑选范围越来越广,这样,本来专科可以做的工作现在也需要本科生,本科能够做的工作却要研究生,无形中,师范专科生的就业出路被挤到了边缘,选择范围越来越小。因此,用人单位应根据自己岗位的实际需要,合理指定对人才招聘的学历层次要求,应以人才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根本标准,让更多的师范专科毕业生参与到竞聘选拔当中,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四)毕业生本人要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

1.走出师范狭隘,拓宽就业渠道。随着国家对教育行业工作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已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毕业生应该走出师范狭隘,到各行各业去就业。上述就业结构显示,2005年,该校师范专科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占33.42%。种种迹象表明,到企业工作,现已成为实现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师范专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及早做好准备,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便随时选择各种行业和岗位。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即 “骑驴找马”,近两年来,这一观念在高校毕业生中非常流行。原因就在于毕业生就业不能够一步到位、“一锤定音”,再加上招聘单位大多需要有工作经验,这无形中使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四处碰壁、束手无策。因此,毕业生只有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再发展。

3.准确定位,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高校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与“精英教育”时代的结束,高校毕业生就业从精英走向大众,大学生仅仅是社会普通劳动者的一部分。因此,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以多种方式实现就业。

4.到农村、基层、西部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2006年6月1日,中组部、教育部等14部门昨日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各地区应贯彻落实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如今,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学历不高,缺乏大量的师范专科毕业生充实到各个岗位上,这就需要广大师范专科毕业生转变观念,敢于尝试,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师范专科毕业生就业承载着许多中小学教育水平的发展与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广大农村中小学师资建设中急需补充的一支新力量,做好师范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对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各界都应关心支持尊重和帮助这一就业群体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教育与毕业就业论文 第6篇

论文摘要:就我校开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对开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开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需要的保障条件等进行探讨并提出初步的设想。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的完善,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一所好学校的评判标准除了教育教学质量等传统指标外,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成了人们考量和评价的重要因素。同时,就业与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与创业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更侧重于对学生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能和发挥自己才能方面的教育。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其目的在于指导、启发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全面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从而能正确地选择职业或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这已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大学生教育与毕业就业论文 第7篇

[1]何开薇.加强素质教育 提升就业质量[J].科技视界.2013,(10):247.[2]孙霞.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就业质量问题[J].科技经济市场.2011,(7):79-80.论文题目: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

【摘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未来就业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培养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中职生以其区别于普通中学生的特点,就业质量备受关注。下面笔者就对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职;就业质量;校企合作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然而,面对着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容乐观。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永恒的主题,其与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有着密切关系,要提高中职生就业质量,首要问题就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有需要加q2315126918]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其真正成为为社会所需的应用综合型人才,并以自身强大的就业竞争能力在社会立足。因此,加大对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问题

据某校调查问卷有关数据统计,中职毕业生就业后有40%的学生更换过2-3次工作,30%左右的学生则更换过3次以上,相较于大中专毕业生而言,中职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更差。专业不对口也是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完全实现专业对口,必定会引发中职生职业信念危机,最终影响其在专业道路上的发展,有关数据显示,真正实现专业对口的毕业生还不到50%,有40%多的毕业生表示自己所从事的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中职教育的教学工作核心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然而一些学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无特色,忽视了学科本身的灵活性,忽略了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机结合,加上师资力量、资金投入、实训场所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到岗位后,其所学专业应用性不强。此外,就业环境差、工资待遇不高也是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之所以不高,除了社会环境、政策措施、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影响,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因素,比如教育观念传统、教育与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脱节等,导致毕业生综合能力偏低,职业素质不高,职业能力不全,最终影响就业。

二、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制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当前,学历已不是企业、事业单位等招聘的唯一标准,它们更需要的是能够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办事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对自己未来有规划的毕业生,因此,中职院校有必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1.不断改进专业课程设置

大学生教育与毕业就业论文 第8篇

关键词:江苏省独立学院,就业教育,就业策略

近年来,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独立学院学生的数量也迅速增多, 其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 关系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 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教育以及就业观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问。因此, 关注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现状, 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成为当前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自2001年开始, 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 到2007年9月1日,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应届毕业生超过140万人未如期就业, 加上2008年的559万的毕业生, 就有近700万毕业生面临就业, 江苏省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江苏省大学毕业生数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量的供需比为1.6∶1, 2008年的供需比达到3∶1, 可见就业压力呈快速增长趋势。尤其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金融风暴下, 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问题愈发突出。

为了了解江苏省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现状, 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的学生对江苏省的一些独立学院进行了专题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 回收有效问卷610份, 回收率93.85%, 调查的对象涉及江苏省内的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晓庄学院行知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江苏工业大学怀德学院等独立学院的大四及已毕业的学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就业观上存在问题, 对就业教育的了解甚少, 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独立学院面临的就业现状

1. 独立学院学生择业时更看重经济利益。

独立学院学生教育投资较大, 完成大学四年学业总费用在8—10万元左右, 这已远远超出了普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根据调查在择业时考虑的众多因素中, 按照被选择率, 从主到次依次为:经济收入较高、有利于个人才能的发挥、职业比较稳定、地域较好、回到父母身边和与恋爱对象在一起。有高达56%的学生选择高收入;有70%的学生选择优厚待遇。另外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其家庭无力承担昂贵的费用。高额的教育投入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一种补偿心理, 即现在的高额支出要在将来的工作中获得加倍偿还。这种补偿心理也是促使他们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经济利益的主要因素。

2. 择业期望值过高, 理想与现实相脱离。

所谓择业期望值, 是指求职者要获得职业位置对其物质、精神上的需求满足程度。每个毕业生都希望毕业后获得一份更能满足自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工作, 但这种需求又受毕业生自身条件和社会人才需求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如理想与现实不相一致, 就会走入择业的误区———期望值过高。独立学院毕业生无论是在地域和工作单位的选择, 还是在工资待遇的确定上都表现出过高的就业期望值。期望值过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受“精英化教育”时代传统的就业观影响, 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进机关当干部, 到好单位上班;二是受教育投资过高所产生的补偿心理影响;三是不能正确地、全面地、客观地评价自己, 给自己定位过高, 同时对就业环境缺乏冷静而认真的了解和分析, 不能客观地看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相应变化。这一过高的择业期望值使得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职业和现实情况不一致,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随着今后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和就业难度的增大, 这个问题将会愈加突出。只有当毕业生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职业理想, 客观地认识社会发展水平, 职业理想才能成为现实。

3. 择业时缺乏自信, 消极自卑情绪较重。

调查显示:67%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比较悲观;5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竞争力不如高校学生;92%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学生会有偏见。以上这些调查数据反映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时缺乏自信, 存在消极自卑的择业心态。这一心态主要是由学生自身文化基础比普通高校学生差、综合素质不高和就业竞争力不强所致。这样的心态不仅不能使他们的才华在就业时充分展示, 反而会给用人单位以缺乏自信、没有能力的感觉。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是自主择业, 自主择业更需要自己的积极参与, 更需要树立应有的自信。

4. 在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教育策略上, 存在缺陷。

大部分高等学校实行的是“短期促销”、“临阵磨枪”型的就业指导模式, 就业教育工作主要是面向毕业班学生进行的, 教育内容也仅限于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技巧、指导学生如何写自荐书、如何应对面试等。这样的就业教育尽管是必要的, 但对毕业生面对的激烈就业竞争起不了根本性的作用。许多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停留在对学生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阶段, 只重视择业问题而忽视更为重要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不少大学生在即将踏入职场时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知识和技能需要重新学习。大多数高等院校虽有就业指导中心、就业管理办公室这些专门的管理机构, 但大多只注重数据的简单汇总, 仅为行政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 而非专业的调研和研究机构。

二、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教育的建议

基于当今的就业现状、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与不足和就业教育的现状, 我们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学院就业教育的重要性, 为此, 我们提出一些建议:

1. 提倡全程化的就业教育。

全程化就业教育是指从大学生入校开始至毕业后一段时间内对其进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教育工作, 是帮助学生职业发展的全程化就业教育。就业指导与教育不能只针对毕业班学生, 应该贯穿整个学业全过程;就业指导内涵要拓宽, 不能只停留在提供信息、选择职业和指导择业上;就业指导要与学生当前的学业设计和今后的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 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相结合。高等院校开展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是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由于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差异和不同时段的教学要求不同,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各时段的任务要有所侧重, 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 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2. 培养“学习型”人才。

独立学院大学生是有着自身鲜明特点的群体, 他们虽基础不足, 但思想活跃;虽发展欠缺, 但有特长;虽攻书不勤, 但爱好广泛;虽目标不高, 但讲究实际。因此, 在就业教育的过程中应突破传统“学”的单一性, 充分发挥就业基地、各类社会活动的作用, 通过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活动,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3.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培养。

独立学院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就业教育是从独立学院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其发展成长规律出发, 根据其在校期间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 结合不同阶段特点, 提出具体要求, 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 采用相适应的方式方法, 循循善诱, 帮助和指导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与就业能力, 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教育方式。独立学院要把就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 而且可以增强专业教学针对性, 使学生正确地定位自己的就业目标, 增强学生的就业主动性。

4. 改革就业指导模式。

在高等院校中搭建信息平台, 建立就业指导机构, 有专门的人力和资金投入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就业工作。在这方面, 可以借鉴英、美等国家的做法。首先, 建立快捷、高效的信息平台, 在学生和用人单位间搭建起一个沟通的桥梁,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服务。其次, 邀请相当数量的兼职人员和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进行就业指导, 他们都拥有心理学专业的知识, 对毕业生的辅导除了择业外, 还包括个性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

通过本次调研, 我们基本了解江苏省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教育的现状、部分学生对民办独立学院就业教育及对自己未来就业的看法。由于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所以研究这个课题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是相当有必要的。我们希望学院能够根据学生和学院的特色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 让其在就业之前就对自己有一个整体而全面的认识, 在各种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自身的就业本领, 从而全面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韩金明.对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 2008.09.

上一篇:谁是汽车美容销售冠军下一篇:西部志愿者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