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总体规划

2024-07-15

沈阳市总体规划(精选6篇)

沈阳市总体规划 第1篇

沈阳市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

“十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要机遇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认真总结“十五”计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际,制定沈阳市城市建设 “十一五”规划。本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分规划,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统揽全市建设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

第一部分 “十五”时期建设成就

“十五”期间,全市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战略决策,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良好机遇,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推动全市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规模达到433亿元,是“九五”期间投资总额的5倍,成为沈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史上发展最快时期,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为沈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生态建设跨越式发展,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十五”期间,沈阳市通过创建环保模范城及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环境年”的支持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市新增绿地面积69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7.66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97%,比“九五”期末增加14.58个百分点,绿化覆盖率达到40.65%,比“九五”期末增加16.1个百分点;三环以内水面面积达到21.3平方公里,水面积率达到4.68%,比“九五”期末增加2.25个百分点;拆除4000余根烟囱和1800余座锅炉房,集中供热率达到80%,比“九五”期末增加30.7个百分点,大气优良天数达到317天,比“九五”期末增加244天;全市新建1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到81%;新建成大辛、老虎冲等2座大型生活垃圾处理场,生活垃圾处理量达到4400吨/日,垃圾卫生填埋处理率达到100%,比“九五”期末增加19.52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沈阳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先后获得了“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并成功申办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

二、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大都市圈构架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沈阳市交通运输以加快构筑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综合交通基本框架。秦皇岛至沈阳客运专线建成并投入运营,2005年铁路货运发送量达到535万吨,货物到达量达到1860万吨,旅客发送人数达到2925万人次;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开辟航线75条,通航城市67座,旅客吞吐量达到450万人次,比“九五”期末增长20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10.2万吨,比“九五”期末增长6.2万吨;公路建设共完成路基改造2188公里,黑色路面2722公里,桥梁工程433座,全长17535延米,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6500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130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50公里/百平方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1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油路;新建和改造道路1462条,其中8车道以上道路32条,面积306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03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0.21平方米,道路完好率保持在90%以上,环型加放射状道路网骨架基本形成,沈阳道路建设在全国处于一流水平,跻身“全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行列;公共交通线路达到143条(不含小公汽),比“九五”期末增加62条,公交车辆达到5422 标台,比“九五”期末增加了3500标台,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达到13.57标台,比“九五”期末增加4.2标台,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公里/平方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0.5公里/平方公里,市民乘坐公交车辆出行比例达到18.8%,比“九五”期末提高7.8个百分点,全市拥有出租汽车17200台,建成区每万人拥有出租车数达到34.8台。

三、公用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政公用事业全面发展

“十五”期间,沈阳市不断加大公用事业改革力度,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区用水普及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了“三峰”供水问题;新增排水管道170公里,新建和改造泵站12座,基本消除积水区域;改造地下燃气管网590公里,新增城市燃气用气人口114.73万人,建成区燃气气化率达到92%;220千伏电网已基本建成环城双环电网;新增邮政局(所)37处,中心城区局所服务半径达0.68公里;电信出局线路达到427万对,光缆长度达到9129公里。

四、公共安全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防灾能力稳步提高

“十五”期间,沈阳市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改造和建设了含有6个子台的数字化遥测地震台网,地震速报能力由过去的15分钟提高到10分钟;完成了沈阳浑河城市段南堤建设18.9公里;城市核心区人均人防工程面积由0.24平方米增加到0.46平方米;消防装备和器材达到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五、村镇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农村环境得以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实事支持,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通过村屯整治、环境治理,不断改善广大农村人居条件;通过合乡并镇、和谐发展,不断强化小城镇城市化取向。“十五”期间,全市村镇建设完成投资74.0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81.36%。沈阳市建制镇实有住宅建筑面积5363.24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2.72万平方米,其中楼房726.39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203.77万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0.68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4.62平方米。村镇道路、供排水、绿化等市政公用设施发展较快,全市村镇自来水用水总人口达到137.89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2.78%;全市村镇实有道路面积达到11066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42.7平方米;全市建制镇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13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9平方米。全市完成规划修编并依据法律程序审批的小城镇规划56个。按照“抓好示范、分步实施”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重点镇、示范镇建设,全市确定5个全国重点镇和10个全省示范镇。

六、“文化名城”建设成果卓越,城市品味和知名度显著提升

“十五”期间,沈阳市先后整修了“一宫两陵”、“四塔七寺”、张氏帅府等近20处保护性历史建筑的内外环境,其中“一宫两陵”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新建了沈阳市图书馆、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档案馆、残疾人康复中心、辽宁大剧院等公共服务与文化设施。

七、建筑业与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人居质量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208.5亿元,比“九五”增长114.3%,占全市地区总产值的比重由“九五”时期的12%上升到“十五”时期的14.4%。建筑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33.1亿元,为“九五”时期的197.9%。房地产方面,共投入市场商品住宅2941万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7.4平方米增加到23.2平方米。

“十五”期间,沈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在巩固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特色城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十五”期间,沈阳城乡建设发展现状不仅符合现阶段发展实际,所基本形成的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东部生态旅游业,西部现代工业,南部高新技术产业,北部高新农业,中部集金融、商贸、教育、文化中心为一体的城乡建设发展形态,为“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沈阳城乡建设的发展拉开了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阳城乡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长远发展看,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城乡差距较大,与城市相比,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二是城乡基础设施有些方面还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生态功能还相对薄弱,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不够强;三是城市风貌特色展现的不够,现代标志性建筑还不够多;四是规划、建设、管理的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部分 “十一五”时期城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振兴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沈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根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局,加快改革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城建先行的推动作用,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城乡建设步伐,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我市逐步实现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谐宜居的生态城市、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城和城乡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体制创新、产品创新的基础上,适当集中财力,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发展速度,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同时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投资规模,提高投资的效益与质量,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便民和利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城建成果惠及全体市民,创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谐共生的环境。

3、坚持与城市文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努力建设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标志性建筑,又要加强对历史文化设施的挖掘、保护和管理,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展现沈阳的风貌特色。

4、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实施城市支持农村,以城带乡,不断加大对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5、坚持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的原则。建设领域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资源使用方面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合理开发和储备城市建设用地,不断为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土地资源和资金支持。积极开发和使用优质、环保的新型能源,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的比重;要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推广和使用节水器具,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大力推进雨水收集工程,提高中水回用比率,加强对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

6、坚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原则。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充分利用好政策性信贷资金,以市场化、社会化运作为重点,继续扩展投融资渠道;推进项目管理法人制和代建制,建立新型城建运行机制。

二、建设目标

按照规划先行、优化结构、自主创新、深化改革、突出重点、适度超前、提高质量、推进发展的思路,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设目标:

一是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建设以交通和通讯及现代物流为重点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完善和提高沈阳城市功能,夯实沈阳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为我市经济总量力争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集团”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二是和谐宜居的生态城市。通过水系、绿化、环保和环卫等方面的建设以及拓展新区、改造旧区,初步建设具有良好舒适居住环境的模范生态城市。

三是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城。要注重老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特色街区建设,加快体现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和先进文化内涵的文化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

四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新城(新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建设格局。通过试点建设,改善村镇居住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城镇整治的目标。

三、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重点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建设一个开放、集约、可生长的轴带大都市区空间形态。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布局,促进和带动区域及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城市发展新格局。

1、空间发展形态

构建 “一城、两轴、六带、六楔”的轴带式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大力发展外围新城,合理引导城市空间拓展。

——一城:规划新二环路以内及周边部分区域,是城市核心服务功能的集聚区。

——两轴:一是贯穿主城南北的都市轴(即“金廊”),;二是贯穿城市东西的浑河生态轴(即“银带”)。

——六带:沿沈大、沈山、沈哈、沈丹、沈抚、沈阜六条交通轴,以交通走廊为引导,启动建设苏家屯、空港、十里河、张士、大潘、道义、虎石台、新城子、汪家等九个新城。

——六楔:在六条发展轴带之间控制六条生态绿楔。

2、空间功能布局

围绕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打破城乡分割,整合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空间发展格局。

——大浑南地区。以浑南新区为核心,建设新城区、高新区、物流区,使大浑南地区成为现代化的文体中心、会展中心、航空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研制出口基地及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西部工业走廊地区。建设以装备制造业及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城。最终将其建设成为辽宁重要的工业走廊和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

——沈北地区。建设以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为主的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基地及沈阳北部生态新城区。

——东部现代旅游休闲度假区。依托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区,形成以现代风景旅游业为主的休闲度假区,建设东北地区风景旅游度假胜地。

——老城区(现二环路内)。继续坚持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进一步形成以金融、商贸、文化、教育为核心的功能集聚区。

四、城市建设规模及投资总规模

到2010年底,城镇化水平由“十五”期末的64%提高到70%以上,建成区用地规模由“十五”期末的310平方公里增加到450平方公里。

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规模上,确定1200亿元(按20%递增速度测算,包括电力、通讯投资200亿元,不含铁路、公路、民航主体投资),其中400亿元来源于市本级财政投资,800亿元来源于各开发新区和各县、区、部门、企事业自筹及其他社会化投入。

第三部分 “十一五”期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十一五” 期间沈阳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包括:

一、道路交通系统建设

1、对外交通系统建设

强化以国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公交走廊构成的沈大、沈山、沈丹、沈抚、沈哈、沈阜等六个方向的交通走廊建设,完善沈阳与辽宁中部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重点项目包括:

沈大通道(营口、大连方向)建设: 建设哈大客运专线,改造101省道沈营线为高等级公路,胜利大街与苏桃路连接,继续向南与101省道沈营线相连, 打通沈西工业走廊向南通往营口港的陆路通道,与现状国铁长大线、沈大高速公路和202国道黑大线共同组成营口、大连方向的交通走廊。

沈山通道(辽中、盘锦方向)建设: 建设西部工业走廊开发大道,与现状秦沈客运专线、国铁沈山线、京沈高速公路和改造后的102国道京沈线、102省道沈盘线共同组成辽中、盘锦方向的交通走廊。

沈丹通道(本溪、丹东方向)建设:国铁沈丹线提速扩能改造,开通沈丹(沈本)城际列车,改造304国道丹霍线(南)为高等级公路, 与现状沈丹高速公路共同构成本溪、丹东方向的交通走廊。

沈抚通道(抚顺方向)建设:外迁苏抚铁路,国铁沈吉线提速扩能改造,开通沈抚城际铁路,建设沈通高速公路,改造现状沈抚高速公路为城市快速路(更名为沈抚大道),规划建设连接抚顺外环,与沈阳现状南三环的快速道路,形成“一高两快两轨道(1+2+2)”的交通走廊。

沈哈通道(铁岭、康平、法库方向)建设:新建沈康高速公路,改造102国道京哈线和203国道明沈线为高等级公路, 与哈大客运专线、国铁长大线和沈哈高速公路共同构成铁岭、康平、法库方向的交通走廊。

沈阜通道(新民、阜新、彰武、朝阳方向)建设:建设沈彰、沈阜高速公路,改造101国道京沈线和304国道丹霍线(北)为高等级公路, 构成新民、阜新、彰武、朝阳方向的交通走廊。

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相连接,建设服务于沈阳经济区大都市圈的立体化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桃仙国际机场新候机楼和第二条跑道,逐步形成2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能力。

沈阳铁路枢纽建设:建设哈大客运专线,结合地铁建设,改造沈阳站进出口通道,实现铁路、地铁、公交零换乘。改造沈阳北站北出口,修建沈阳铁路枢纽东半环线,外迁沈阳站货场及20家企业的货运专线,建设连接西部、北部的铁路运输专线,建设集装箱中心站和物流、行包、煤炭等专业货场,实现“外货内客”的铁路环状枢纽新格局。

2、城市道路交通及设施建设

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为目标,按照“化环为网、轴向拓展”的交通布局,打开“二环”,突破“三环”,形成“内方格外环放”式路网格局,主干道日平均车辆通行速度由 “十五”期末的33.5公里/小时提高到38公里/小时。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导、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配建公交枢纽站和场站,公交客运量占总出行人数比例由“十五”期末的18%提高到25%。以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为主,路外公共停车设施为辅,加大对静态停车设施建设力度。构建多层次货运交通枢纽,做到物流园区功能定位,规模层次分明,园区间分工协调有序。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重点项目包括:

——建成地铁1、2号线(含一号线西延长),开工建设地铁3、4号线;

——改造建设“一横一纵”快速路网系统。“一横”即延伸东西快速路,打通北一路,连结304国道;“一纵”即建设二干线过河通道连至机场路,形成南北向快速路。

——建设两横两纵快速公交线路,“两横”即北一路-市府大路-津桥路和建设大路-南五马路-文化路-万柳塘。“两纵”即望花街-广宜街-西顺城街-五爱街和胜利大街;

——完善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及出口路之间道路系统;

——建设北

一、兴华等公铁地道桥;

——打通昆山路与联合路、北二马路与十一纬路、津桥路与善邻路等断头路;

——新建沈阳站、五爱等大型公交主枢纽站和公交停车场;

——在太原街、中街等繁华商业区建设公共停车场;

——建设张士、桃仙等物流园区场站;

——启动建设太原街商业区智能交通试点街区。

二、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

巩固和发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森林城市”成果,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打造亲水城市,构建“一轴、两环、四城、九湖”的生态水系,三环内水面积率由“十五”期末的4.68%增加到10%,新增水面面积26平方公里。以承办世园会为契机,构建“一山、一带、两环、六楔”的绿化体系,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城区和区县污水处理厂10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3.5万吨/天,建成区内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5%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处理、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系统,有效消除危险废物对环境的危害。新增垃圾处理能力1000吨/日。继续实施拆除10吨以下锅炉房(烟囱)工程,采用清洁能源比例由24%提高到50%,大气优良天数由“十五”期末的317天提高到330天以上。治理城市噪声,创建安静、舒适的宜居环境。重点项目包括:

水系方面:

——以浑河沿线开发建设为重点,向东西拓展,东至抚顺界,西至辽中界,将铁西、于洪、东陵、棋盘山管委会所控区段全部纳入开发建设范围,重点实施岸线整治、河滩湿地、湖泊建设和景观公园建设。

——新建长青、浑河下游橡胶坝;

——扩建、新建丁香湖、芙蓉湖等大型湖库;

——建设环城水系精品节点;

——改造和新建胜利、七二

四、辉山明渠等河渠,并修建沿线水系节点;

——建设于洪新城、浑南新区、长白地区、曹仲地区水网(细河城市段、老背河、金家湾、苏抚灌渠等)。

绿化方面:

——建设浑河沿线绿地;

——建设丁香、东湖西、沟连屯公园、方家栏公园等大型公共绿地;

——建设中心城区街头精品绿地。

环境保护方面:

——新(扩)建生态型、人工湿地型城镇污水处理厂,扩建和改造沈水湾、五爱等大型污水处理厂;

——实施大辛、老虎冲垃圾场二期建设工程;

——新建西部1000吨/日垃圾处理场;

——建设34座液化气和压缩天然气加气站(配合公交、出租车油改气工程)。

三、城市能源动力系统建设

以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为目标,合理开发利用煤炭和地热资源,引进天然气、煤层气等高效能源,重点实施气源、热源和电力工程建设,城区气化率达到98%,新增供热面积45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由“十五”期末的80%提高到95%,人均年生活用电量达到420千瓦时。

供气方面:

——开发利用沈阳周边地区煤层气;

——建设一座大流量高压门站;

——沿三环建设高压燃气环线100公里;

——沈阳市卫工储气罐拆迁与储气系统改造工程。

供热方面:

——新建、扩建浑南、沈西、金山等热电厂;

——新建、扩建东基、新立堡、长白等热源厂。

供电方面:

——新增和扩建500千伏变电所2座,新建超高压输电线路785公里;

——新增和扩建220千伏变电所18座,新建和改造高压输电线路476公里。

四、城市供排水系统建设

以城市水源建设为重点,新增供水能力90万吨/日,供水总量达到231万吨/日。建成区内排水管网实施雨、污分流建设和改造,控制区域比例由“十五”期末的23%提高到65%。

供水方面:

——实施东水西调大伙房引水二期工程,建设90万吨/日的东、西两座配水厂;

——建设石佛寺二期水源工程;

——建设和改造“两环、三纵、四横” 的城市供水干管330公里。

排水方面:

——新建和改造五爱、北

三、于洪新城等污、雨水泵站;

——新建和完善沈海地区、崇山北地区、东部八家子地区等排水支系统;

——实施北部系统污、雨分流整体改造,南部系统沿运河分区段进行污、雨水分流改造,西部系统重点实施卫工明渠两侧雨水管道建设;

——沿城市运河及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小区进行雨水收集试点工作。

五、城市通信系统建设

重点发展3G、Ipv6技术、高性能移动通信终端、无线宽带接入、无线网、光通信、通信集成电路与核心模块、智能网络设备、路由与交换设备、无线市话设备、固定宽带接入产品、光传输系统、程控交换接入产品,以及高端防火墙、入侵检测、大规模网络化入侵检测技术等信息安全产品和技术。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完成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网络资源整合的“三电合一”工程。

六、城市防灾系统建设

以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为重点,整合城市应急救援支持系统,建设和完善应急预案,建设城市综合防灾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信息平台,实现城市工程设施抗灾设防的常态化管理,增强城市重大工程、地下空间及生命线基础设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防洪方面:

——续建浑河南北两岸的护岸工程;

——实施北沙河、杨官河、张官河、白塔堡河整治工程。

抗震方面:

——建设地震综合监测预报系统;

——建设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建设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消防方面:

——建设消防队站25处;

——建设消火栓3500个,消防水鹤200个。

人防方面:

——建设以人防干道(地铁)为骨干,以商业区地下空间为网络,以大型单建式工程为支点,以防空地下室为基础的防护工程体系。

七、特色街区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以创建沈阳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名城为目标,挖掘历史文脉,完善特色街区风貌,建设一批主题鲜明、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和广场街头雕塑,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档次。

——特色街区:重点建设世园会博览会、城市金廊区、浑河景观带、皇城地区、太原街沈阳站地区、中山路欧陆风情休闲区、北市地区、西塔地区、以及三好信息产品贸易街、北二路汽车贸易街等十大特色街区。

——大型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建设沈阳奥体中心、沈阳会展中心、桃仙机场扩建工程、城市规划展示馆、沈阳市博物馆、沈阳音乐厅、浑南歌剧院、沈阳杂技厅、沈阳市少儿图书馆、沈阳应急指挥中心等十大标志性、大型文化公共服务设施。

八、新区(新城)建设

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拓展城市空间,加快新区(新城)建设,实现城市新区(新城)生产与生活的均衡发展。

南部地区:

——完善和新建大浑南地区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快速道路、快速轨道的“双高、双快”交通体系工程。

——新建东塔、燕塞湖等8座浑河跨河桥(隧);

——南二环外移至现状南三环路,建设新的绕城高速公路(新建南三环路);

——胜利南大街延长至新建的南三环路;

——苏抚铁路南移工程。

西部地区:

——建设西部工业走廊产业大道;

——大堤路跨越西三环沿浑河继续向西南延伸;

——新建沈西工业走廊跨浑河桥,连接通向营口港陆路通道;

——浑河、细河环境整治;

——地铁一号线继续向西延伸;

——建设铁路西货场和铁路货运专线。

北部地区:

——建设横贯东西的沈北开发大道。

——建设蒲河滨河大道。

——改造蒲河沿线生态环境,建设水系景观。

——建设北部新城客运站,水厂等基础设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镇改造建设示范区。

东部地区:

——建设完善沈棋路旅游观光带和浑河滨水休闲景观带;

——建设和完善世博园景区、棋盘山景区和森林公园景区。

九、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以“五新”为目标,基本完成全市村镇体系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规划的编制,完成郊区和国省公路沿线村镇的“四清”、“四改”和电力、通讯、公益设施的配套建设,四个郊区50%、四个县(市)30%的村镇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重点建设内容包括:

主要道路要有硬覆盖,有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有秸杆气化、沼气等清洁能源,有雨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系统,村旁、路旁、宅旁、水堂旁有绿化,有安全卫生住房,户户有卫生厕所,乡乡有垃圾集中排放处理场,居民点与养殖业相分离,河、渠、坑、塘污染得到治理,逐步形成自然村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乡乡设客站。各郊区、县(市)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

除了以上九个重点方面之外,房地产与建筑业要以提高居住质量,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为重要任务,建立和完善政府补贴房和廉租房供应体系。充分发挥建筑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促进作用,把建筑业建设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

建筑业方面: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660亿元,比“十五”增长120.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66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180.7万平方米,分别比“十五”增长92.1%和111.2%。继续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健全以规范业主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完善信用建设、实施品牌战略为重点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实现公平、公开、公正和有序的市场环境。

房地产方面:每年住宅竣工面积达900万平方米,2010年,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28平方米,增长4.8平方米。以改善中低收入和弱势群体居住条件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政府补贴房及廉租房供应体系。全面改造和消灭棚户区。新建住宅按照节能省地型标准建设,住宅节能率达到65%。新建住宅小区要配建停车场和商业网点,推广采用饮用水和中水“双水”供应系统。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为我市未来五年的城乡建设制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关系到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沈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构建和谐沈阳的全局。城建系统各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明确职责,明确分工,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分细化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工作机制,努力把沈阳城乡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二、科学谋划,发挥规划先导作用

科学制定和实施城乡建设计划,必须以规划为先导。规划部门要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修编和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和乡镇规划,编制核心区的控详规划,制定和完善用地、交通、水系、绿化、排水、垃圾处理、公共建筑等专业规划,加大政府对规划实施和监管力度,充分发挥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先导作用。

三、强化管理,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水平

要强化前期工作管理,提高工程规划、设计质量,建立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储备工作。强化建设市场管理,对进入市场的企业必须进行资质、诚信和业绩方面的审查,对进入市场的产品(材料)进行严格审定,保证工程高质量、高水平。强化项目管理,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认真执行项目法人制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和竣工验收制。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逐步推行“代建制”。加强项目开工程序审查,全面实施项目投资、质量、进度和现场管理,建立项目后评估机制,保证规划的实现,提高规划、决策和建设水平。建设工程要提高科技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型新产品和新技术,强化精品意识,建设标志性工程。

四、广开渠道,加大城乡建设投融资力度

“十一五”期间城乡建设大发展,必然要求资金的大投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城建各部门要创新思维模式,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充分利用政策性信贷资金(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加大内外招商引资力度,多元化吸纳社会资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人和其它社会团体),形成政府引导、市区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城乡建设投资新格局。

五、深化改革,推进城建法规制度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深化建设事业各项改革,特别是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要全面完成。开放市政公用行业投资、建设、运营、作业市场,建立特许经营制度,建立起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企业化、服务规范化的公用事业体系。市政设施按照管、养分开的原则,建立、健全城建管理规章制度,强化管理职能和执法力度,推行社会化养护,降低维护成本,提高设施完好水平。同时,还要强化城建法规制度建设,制定和出台《城市垃圾处理收费办法》、《沈阳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等一批法规、规章,加强法规、规章制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城乡建设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沈阳市总体规划 第2篇

本 科 生 课 程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浅谈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

学生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07级2班

学生姓名(学号)李艳伟(270508216)

指 导 教 师张华新

完 成 时 间2010年6月19日

浅谈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

摘要

沈阳市浑南新区的前身为沈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建于1988年5月,1991年3月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区主体部分东起沈抚高速公路东陵大桥、西至长大铁路的浑河与南三环之间区域,东西长约 21公里,南北宽3~5公里,呈带状隔浑河与母城相望。新区规划面积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多万人。2001年1月,市委、市政府做出在高新区基础上建设浑南新区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沈阳浑南”——“北方浦东”的发展战略目标,高新区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从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了发展空间,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沈阳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和优势着眼,做出了依托沈阳国家级高新区,全面开发建设浑南新区的战略决策,组建了浑南新区,赋予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浑南新区以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日趋完善的投资发展环境,吸引了600多家海外跨国公司米新区投资兴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浑南新区作为实行新体制,兴办新产业,发展新经济的先导区和实验区,经过十余年开发建设,已成为拉动沈阳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沈阳市浑南新区是沈阳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逐渐消灭城乡差别在规划上的具体体现。此次调整之后,沈阳整体发展将获得更大空间。

一、浑南新区规划背景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首次提出的城乡一体化成为全会中的一个亮点,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从而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的。大浑南区域规划作为沈阳市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制订了符合沈阳地区现状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区域规划和经济规划。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沈阳此次区划调整,除了符合自身整体发展的诉求外,也符合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根据沈阳市昨日启动的修编《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沈阳市未来的都市区面积将全面“扩容”。修编《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对沈阳意义重大,就像沈阳市副市长邢凯所说:“修编不仅是一个规划问题,而是涉及沈阳市未来15年的全面工作,带有战略性的大事情。”

重大体育赛事会令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产生巨大的发展势头,而十一届全运会的主办城市济南就抓住了这一机遇,全面实施城市、绿化、亮化和美化环境整治,使济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了5-8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考虑到第十二届全运会将在辽宁举办,沈阳又是主赛场,沈阳市已决定将一些重大比赛场馆和媒体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在大浑南地区。这对于刚刚展现出雏形的大浑南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对此,沈阳市主要领导表示,大浑南的开发建设,将使沈阳城市重心南移,并逐渐成为沈阳的行政、科技和文化中心。

二、浑南新区规划内容概要

回首“十一五”,浑南新区把重点放在 全面实施“大浑南”战略,立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科技型新城区,努力打造沈阳南部区域发展中心和城市新都心。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布局为主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新型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和城市发展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开辟新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空间。以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公共服务基本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等良好为发展目标。

《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行政区划局部调整的决定》中提出,东陵区、浑南新区、航高基地“三区”合署办公,形成建设大浑南的新格局。东陵区、浑南新区、航高基地合署办公,将原来浑南新区的80平方公里扩大变成占地600平方公里的大浑南,比过去扩大7倍。沈阳开发建设大浑南地区序幕正式拉开。对全市行政区划进行必要的局部调整,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全面完成好“十一五”各项任务,推动沈阳在“十二五”乃至更远的将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加速推进沈阳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这次区划局部调整中,具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是将东陵区、浑南新区、航高基地合署办公,形成建设大浑南的新格局。沈阳市将于今年十月建成城市规划展示馆。沈阳城市规划展示馆选址于科普公园东侧,目前正在抓紧施工和布展。展示馆占地1.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展示内容将包括大浑南总体规划、各区(开发区)总体规划、沈阳经济区各城市的总体规划、重要专项规划等。此外,除了连通浑南和市中心的交通建设,地铁二号线将从今年开始筹建浑南至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地铁延长线,以消化第十二届全运会带来的航空客流。沈阳市通过对机场路的扩建、浑河桥的拓宽以及奥体中心的建设,已使浑南的基础建设整整提前了15年。

大浑南的发展定位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聚集区,城市空间和功能完善的扩展区,城乡统筹首善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并全力打造和谐浑南、绿色浑南、创新浑南。如果说“大浑南”是沈阳市的未来,那么四通八达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就是迈向未来的助推器。

三、浑南新区规划特点

(一)一般特点战略性

对浑南的总体规划是解决沈阳市经济发展中宏观的全局的需要地区间相互协调的重大问题。这对沈阳市整体扩城计划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性作用,将城市中心南移。此规划的实施对区域内各方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2地域性

这次区划局部调整坚持了符合做优发展空间的要求,解决好现存区划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原则;坚持了有利于做大中心城市,提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沈

阳经济区建设的原则;坚持了兼顾当前和长远,与城市总体规划、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远期发展战略相衔接的原则。此计划可以说是针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为沈阳未来5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量身定制的一项有利于全市全方位迅速发展的一项区域规划。

3综合性

大浑南计划并不是浑南新区自己的“十一五”或者“十二五”规划,而是连同相邻各区乃至全市各区的一项综合性规划。而且,这项规划涉及各个政府行政部门协调与合作。

(二)新特点

1开放性

21世纪是信息社会 发达的交通和通信网络把区域的发展与全市、全省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新时期的区域规划将区域置身于开放的全国乃至世界大系统中从宏观角度分析,区域的发展条件,存在的优势及劣势等制定区域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2导向性

新时期的区域规划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注重引导和协调,通过制定区域政策 建立区域资源共享与基础设施,共建机制来引导区域经济活动

3协调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区域,区域内各部分、部门、企业、和集团均有其自身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编制区域规划就在于按区域整体利益来协调各方利益以求得共同发展

4约束性

就规划内容而言,将借鉴西方国家政府在区域规划方面的做法。在“不允许做什么”上加大规划力度,比如为减轻环境资源压力、为保护地方利益而设置阻碍区域大市场的壁垒;就规范机制而言新时期的区域规划将通过政策保障体系的建立、各种层次的协商、仲裁机构的设立、使地方违规现象及地区纠纷能得到及时处置

5公开性

在规划过程中广泛吸收代表各种利益的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人大代表、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士参加。共同寻求合理解决区域规划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

四、浑南新区规划改进建议

(一)浑南新区的商业发展与规划布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中心区商业繁荣不足,形态布局与重要区域商业配套有待完善。作为浑南标志的奥体中心周围坐落着泛华广场、中国女人街、会展中心等商业街区,这些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与扩展中,但是这些商业街之间是有一段距离的,并没有像沈阳的经典商业街中街与太原街那样集中。这将使各大商业地点规模产生局限性,以致对商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很难充分发挥。

2、新建居住区公建交通配套滞后。新建高层建筑及高级住宅小区较多导致浑南新区公交线路较少,这将对浑河通往市中心的道路造成压力。面对出行费用较高的情况,浑南地区人口导入将呈现越来越缓慢的趋势。

3、公共休闲文化娱乐设施明显不足。在新区兴建的住宅小区大多是自带休

闲娱乐设施的,但是小区通常采取封闭式管理,这使得区域外居住的人无法在这享受休闲娱乐。

(二)一成不变的持续性任务

1、以加快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农村城市化为主线,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妥善处理和化解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引发的各类矛盾和纠纷,保持社会稳定。统筹城乡发展,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

2、确立主导产业,以特色产业明显的“两区一园,即” 高新技术产业区、出口加工区、新加坡工业园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布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多元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造国际一流的工业园。

3、发展南部“金廊”和“银带”建设、社区商业建设;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会展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等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服务业,带动沿河经济带繁荣发展。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快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体系建设,加强区域电网建设,形成新区电力供应主网架,积极发展城市集中供热热电联产,加快热网建设,燃气工程建设,以光缆、微波、卫星传输为先导,建设高速度、高可靠性、智能化的传输网,-加强城市绿化、废物处理工程建设

5、加强防洪减灾规划和预防:建立统一完备的紧急救援体系,重点搞好安全生产、防洪治涝、防震减灾、城市消防及人防工程建设,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

6、发展社会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事业。

7、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8、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效能型、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

9、坚持依法治区,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区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三)、规划的实施

1、将规划落到实处

全区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本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工作,按照总体目标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将规划中的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2、分落实目标和任务

计划部门要将规划纲要中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按实际进度,分解落实到发展计划中,并保持规划的连续性,可将规划纲要作为制定阶段性政策的依据。参考文献

《沈阳市浑南新区十一五规划》

沈阳市总体规划 第3篇

1.1概念

“三规合一”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于城乡空间布局的衔接与协调,是合理布局城乡空间,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有效手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一种综合发展规划,主要确定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各行业发展的分类目标,目标性强、空间性弱。城乡规划是一种综合发展导向型空间规划,内容覆盖相对较多,目标要求和过程要求并立,目前多从地方利益出发,从需求角度编制规划,自上而下的控制较弱,兼具空间性、时间性和政策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虽与城乡规划同具空间性、时间性和政策性,但更为强调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从供给角度编制规划,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层层分解,反映到空间上与城乡规划的用地布局还存在一定差异。

1.2“三规”主要差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为法定规划,由于规划主体、技术标准和编制办法、实施手段和监督机制不同,以及各部门规划期限、规划目标的差异,导致各规划中涉及空间资源利用的内容不协调、表述方式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等问题经常出现。于洪[区“三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2.1法理基础差异

规划法理基础不同直接导致在法律地位上的明显差异,使得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法律地位难以界定、法律基础缺失,直接影响实施效能。其中,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法律基础是宪法,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分别是《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在法律地位上,两者同属于行政法,而宪法的等级要高于行政法,这就造成了在规划实施时法律等级不同、协同实施无从下手的情况。

1.2.2技术标准差异

1)坐标体系差异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西安80坐标系统,国内大部分城市规划采用地方坐标系统,而规划合一工作需在统一的工作平台和坐标系上进行,需要对坐标系统一转换后进行研究。

2)分类标准不统一城乡规划均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市建设用地分为8大类、35中类、44小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的3大类、10中类和29小类。相互之间除了类别不同外,表述方式相同的用地类别代表的含义也可能不同。规划要结合代表的实际类型进行地类转换,以保证用地标准相同。

1.2.3审批与实施管理差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为法定规划,规划主体、技术标准和编制方法、实施手段和监督机制,以及各部门规划期限、规划目标的差异,涉及背后深层次利益分配的表象体现,是“三规”差异和矛盾冲突的核心部分,也是“三规合一”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3“三规合一”工作的本质

“三规合一”工作目前已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推进城乡可持续发展,“三规合一”工作在源头上管控空间规划,盘活存量土地,解决规划矛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上述对“三规合一”概念及差异的认识,“三规合一”是一个规划协调的工作,而非一种“规划”。在工作过程中,“三规合一”不是重新编制新的规划;在管理上,“三规合一”不会取代任何一个法定规划。在现实条件下,“三规合一”的工作内容应本着“融合、共享、协调、统一”的原则,解决谁来协调、协调什么以及怎么协调的问题。

2 沈阳市于洪区“三规合一”城乡总体规划主要工作内容

2.1 以“面向实施”为主要指导思想,解决现实存在问题

于洪区位于沈阳中心城区西北部,全区总面积499km2,总人口62.6万。2011年6月,于洪区获批“沈阳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标志着于洪区成为沈阳经济区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先行者。现实工作中面临以下问题。

1)“三规”存在差异,浪费土地资源于洪区由于“两规”差异,造成了33.9km2差异用地因只符合一种规划而不能直接使用。

2)保护缺乏统筹,影响生态安全“三规”的分立与相互矛盾,使得生态保护区域缺乏有效统一。另外发改建设项目选址时也未注意避让生态用地,导致建设项目触及生态用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城市急需保护生态敏感用地造成一定程度破坏。

3)审批流程复杂,项目落地困难项目落地涉及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等20多个部门的协调,流程包括项目立项、用地审批、规划报建、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200多个行政审批环节,各部门互为前置、来回调整、串联审批,常常需耗时300~500个工作日,审批时限延至2~3年。

4)信息共享不足,降低行政效率投资建设信息不透明,分别涉及发改、国土、建设、市政等20多个部门分头管理,不能实现在一个平台上查阅一致的信息。

在此背景下,于洪区委、区政府于2012年起委托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着手组织编制基于“三规合一”的于洪区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力图解决现实存在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2 构建全面系统的规划编制框架

规划以全面、详实的前期研究为基础,系统构建出面向实施的“三规合一”规划编制框架,横向维度确定七大板块,纵向维度明确各板块的核心内容和工作方法,系统构建规划编制框架,形成了完整、全面、具体的规划协调体系,在技术、体制两个层面有效地保证了“三规”在空间上的协调融合。

针对“三规”存在的各种差异矛盾,于洪区“三规合一”工作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提出面向实施的“三规合一”主导思想,统一了“三规”的空间平台和技术标准。宏观层面结合于洪区发展的内外环境及沈阳市层面对于洪区的定位与要求,通过整理相关发展目标,建立目标体系,进行关联性论证与反馈,紧紧围绕于洪区统筹城乡的发展目标要求,确定三规共同遵循的发展目标。明确“三规”的发展目标和空间战略,落实“经规”近期建设的重点项目,保障土地供给。按照“功能定项目,项目定指标,指标定规划”的原则进行规划,在功能引导下,确定项目和土地利用指标分配,确定“三规合一”工作基础。

考虑到于洪区用地指标紧张,规划采取了“以供定需”的方式,摸清家底,明确2020年区内土地发展指标。通过对“土规”及“城规”的规模差异和性质差异两项差异协调,以及腾挪生态绿地内的建设指标,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一张图”(见图1)。

规划采用将“两规”的建设用地进行叠加,运用GIS统计分析技术,运用“差异化分析和生态绿地挖潜”的协调手段,确定规划期末的用地布局。差异化分析主要包括规模差异和用地性质差异两类:用地规划差异即“两规”不同为建设用地或非建设用地。规划运用GIS明确两规的矛盾斑块,并结合各斑块的规划特征,提出协调措施。

结合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从规划引导角度,划定建设区用地控制线、产业区用地控制线、协调区用地控制线、复垦区用地控制线、基本农田控制线五条控制线,即“建设用地控制线,引导城乡建设项目布局”,“产业区块控制线,作为产业项目选址区域”,“协调区控制线,建设项目用地调整备用区”,“复垦区控制线,增减挂钩后复垦区域”以及“基本农田控制线,落实耕地保护”,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保证新增发展建设用地有序发展(见图2)。

2.3 形成五项成果

基于“三规合一”的于洪区城乡总体规划形成“一张图、一个协调机制、一个管控办法、一个编制体系、一个信息平台”五项成果,有效协调了规划之间的矛盾,同时集约用地,盘活了存量土地资源;提高了项目选址的效率,避免了因规划不统一而导致的来回调整、反复修改,提高了政府行政服务的效率。

规划采用“区委书记挂帅、规划主管副区长负责、相关部门介入”的创新性工作制度,成立规划编制工作小组,由区委书记任组长,负责解决重大问题和决策重大事项;由规划主管副区长任副组长,负责调度和协调相关事宜及部门;由区发改、规划、土地、招商、城建、交通、环保、农林、水务等相关部门为小组成员,负责审议和决定重大事项;其中区发改、规划、土地分别负责既有“经规”、“城规”、“土规”的调整和修改工作。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规划调度会,对“三规合一”的主要问题、涉及事项、阶段成果等内容进行审议并达成一致意见(见图3)。本规划以跨部门的“规划联合组织”统筹工作,打破部门壁垒,大大增进了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有效促进了“三规合一”的顺利实施,是辽宁省内同类规划制度创新的首次尝试,为其他地区的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

3 关于“三规合一”规划工作的思考

“三规合一”总体规划编制的根本出发点,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多规划在同一空间上的不同管控冲突,解决同一空间上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试图把上级政府掌控的建设用地范围、用地规模和指标的审批权纳入地方制定“城乡规划”和“发展规划”的地方事权范围,以实现地方政府对土地使用的自主支配权,满足土地财政的需求。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进行规划体系的改革之外,实施层面如何建立合适的机制权衡协调,也是规划实施的关键点。本次规划采用的协调机制,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路径,以期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有效地解决“三规”带来的问题。

目前“三规”所产生一系列协调问题和矛盾冲突的深层原因是权益协调机制的缺失,也就是市场经济对已有计划管理模式的冲击,导致政府间事权重新划分的需求,最直接表现为部门权益间的争夺。因此,在于洪区规划实践中发现,建立有效和可持续的权益协调机制,强化其协作关系,是确保规划约束力,是“三规合一”规划实施的关键所在。

4 结语

作为辽宁省第一个“三规合一”示范规划区,本次规划对于目前国内其他地区开展同类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借鉴、区情分析,提出了“一张图、一个协调机制、一个管控办法、一个编制体系、-个信息平台”五项成果,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现实性,基本解决“谁来协调、协调什么以及怎么协调”的问题。目前,本规划的技术成果已成为于洪区招商引资、项目落实、规划调整及编制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胡俊.规划的变革与变革的规划——上海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两规合一”的实践与思考[J].城市规划,2010(6):20-25.

[2]曾德水.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J].山西建筑,2010(2):33 35

[3]李晓楠,盛晓雪,高鹤鹏.基于“三规合一”的城乡,总体规划编制思路初探——以沈阳市于洪区域乡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4(S):101-14.

[4]翟立“三规合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N].中国建设报,2008

[5]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市于洪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R]2007.

[6]于洪区统筹城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R].2013

[7]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洪区全域规划[R]

南阳市旅游交通规划浅析 第4篇

关键词:南阳市; 城市旅游交通; 交通集散布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旅游消费意识逐步提高,出游次数大大增加。旅游交通分为城市型旅游交通和郊外型旅游交通。在城市型旅游交通中,旅游季节大量游客涌入,不仅给城市居民的出行造成一定影响,降低旅游质量,还给城市交通系统造成巨大压力。分析城市观光游览现状、掌握游客的游览模式,合理规划旅游交通线路,探究本地居民游客和外地游客的出游特性及城市型旅游交通需求,为城市旅游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1旅游资源分布

南阳境内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历史悠久, 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文化名城,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公布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域内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域西部、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的山区,最具特色的风景旅游资源主要包括64处。南阳中心城区的主要自然旅游资源为横贯城区的白河,内河及西部的兰营水库和靳庄水库,自然景观为卧龙岗和麒麟岗以及独山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南阳古城、卧龙岗、汉画馆、南阳府衙、医圣祠、玄妙观和豫山禅寺等。

2旅游发展目标

2.1总体发展目标

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南阳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使南阳成为河南的旅游强市 ,成为河南的旅游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内知名度较高的旅游目的地。南阳市的旅游市场定位为:“观光、休闲、科考、修学、度假、会议。”,旅游发展定位为“中原大驿站,河南后花园”。

2.2旅游交通发展目标

依托综合交通的完善和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域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交通可达性高、与景区环境协调的绿色旅游交通体系,提升旅游交通服务的功能和档次,加快“四小时旅游交通网’’通达目标的实现。

3旅游空间功能布局

根据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南阳市域范围内形成‘‘一心,四区’’的旅游空间功能结构:

A、“一心”

“一心”指南阳中心城区,是市域风景旅游及旅游服务的中心。中心城区游赏资源丰富,其“府衙文化”、“玉文化”及“圣人文化”是南阳旅游的重要资源基础,进一步打造卧龙岗汉文化、独山风景区、白河湿地滨水游览带等旅游资源,加强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打造整个南阳市域范围内的旅游服务中心。

B、“四区”

南都多功能游览区:主要包括南阳古城、独山风景区、南阳府衙、医圣祠等景区、景点,是以展示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汉文化、三国文化、明清文化、独山玉文化以及现代城市休闲为特色的游览区。

伏牛山南麓生态游览区:位于西峡、淅川、内乡、南召境内的伏牛山南麓地区,主要包括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老界岭自然保护等景区,是以自然生态,以及恐龙蛋化石群、恐龙骨骼化石等世界级自然遗产为特色的游览区。

桐柏山山水风光游览区:位于桐柏县、唐河县境内的桐柏山地区,包括太白顶、云台寺、淮源风景名胜区等景点、景区,是以自然山水、淮源生态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为特色的复合型游览区。

丹江生态及文化游览区:位于淅川县境内的丹江口水库地区,主要包括丹江风景名胜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荆紫关等景区、景点,是以湖光山色、传统文化、现代水利工程为特色的游览区。

5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集散点布局规划

A、旅游集散中心

在中心城区利用现状汽车东站原址设置一处市级旅游集散中心,形成南阳旅游交通集散、旅游信息咨询和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南阳旅游服务水平和旅游品牌形象。。

B、旅游集散点

依据城市对外交通枢纽、酒店以及重要旅游点的布局,设置旅游观光线路车站,为来宛旅游客流提供服务。旅游集散点主要包括:

①对外交通枢纽:铁路南阳站、客运中心两站、客运中心北站和高速客运站等城市对外联系重要交通枢纽。

②酒店:在中州路、新华西路和长江路等酒店设施分布密集地区,有选择的设置多处客流集散点,便捷国内外游客旅游出行,提高南阳旅游服务水平。

③重要旅游点:包括武候祠、汉画馆、解放广场、南阳府衙、古城、汉城墙遗址、医圣祠、南阳水上公园、白河公园、花卉园、动物园、独山景区和达士营古寨等主要旅游点。

4旅游交通组织策略

①发挥南阳中心城区交通枢纽的优势,提升南阳旅游服务水平

充分利用南阳航空、铁路和公路形成的综合交通系统,满足不同层次旅游客源的交通需求,突显南阳中心城区在市域旅游交通系统的核心集散作用,建立完善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

②强化南阳与相邻地区旅游资源的衔接

南阳与洛阳两市交界的伏牛山地区风景旅游资源丰富,通过国、省道的改造升级,并根据旅游发展的需求适时建设旅游专线公路,扩大南阳旅游市场的腹地范围,密切两者在旅游产业发展上的合作。

③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在南阳建设多级旅游集散中心,以形成完善的游客服务系统,全面提高国内外游客的接待和综合服务能力。一级旅游集散中心设在南阳中心城区,二级旅游集散中心布局于邓州、新野、内乡等市域内各县市,三级中心建立在各主要景区(国家级、省级)。

④构建无障碍绿色旅游交通网络

構建完善的市域旅游交通体系,便捷各交通方式之间旅游客流的换乘衔接,建立各市域内旅游景区之间的直达连线服务。同时,提升通往重点景区公路的技术标准,建设市域东西联络线等联结景区的公路,并强化其旅游和景观功能,建设“山水风景绿色交通廊道”。

6相关规划建议

①依托旅游交通主通道,形成旅游产业发展走廊,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依托旅游交通主通道系统,大力发展沿线城镇的旅游产业,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打造南阳市最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促进沿线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注重道路与景区环境的协调

旅游公路交通与旅游功能的综合性,加强公路沿线的景观建设,使旅游公路及沿线景观成为旅客旅游活动的组成部分,协调道路设施与沿线景区的关系。

③旅游旺季采取相关交通组织措施,缓解旅游公路交通压力

旅游旺季主要旅游公路的交通压力较大,规划建议通过县乡道系统进行局部交通组织,在旅游旺季限制部分旅游公路或者部分路段的货车通行,提高旅游交通的服务水平。

7.结 语

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道路交通设施日益高速化、网络化、现代化、舒适化,旅游发展交通瓶颈不断被突破,我国旅游业面临着新的形势:一方面,迅猛扩展的旅游产业将对旅游交通产生极大的需求和压力;另一方面已建成或即将建成的旅游交通设施对旅游区域的旅游流空间组织以及旅游产业布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在这种新形势下,需要重视和加强对交通要素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探索交通改善情况下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和游客体验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R],北京,2007.09

[2]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阳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R],北京,2007.11

[3] 张霓.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旅游交通规划初探,交通标准化,2006.10

[4] 敬艳君,陈 峻.德清城市旅游交通网络规划,现代城市研究,2006.08

沈阳市总体规划 第5篇

「颁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

原告:刘秀兰,女,1945年10月16日生,无职业,住沈阳市皇姑区黑龙江街10巷1号。

被告:沈阳市皇姑区规划土地管理局。法定代表人:张宝成,局长。

刘秀兰居住于沈阳市皇姑区黑龙江街10巷1号2楼公房内。1993年初刘秀兰所住楼房的一楼邻居高杨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自行在邻近主楼的北侧翻建一违章棚厦13.94平米。该棚厦棚顶与主楼相连,距刘秀兰所住二楼窗户高度不足1米,为此刘秀兰以该建筑影响其正常生活及安全为由自1994年先后到被告及有关部门多次上访。

皇姑区规划土地管理局于1995年9月28日对高杨以(95)012号下达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受处罚人高杨将北侧棚厦与主楼断离,棚厦南墙距住宅主楼北墙面间距为1米,房檐距住宅主楼最近点不得小于0.8米,要求15日内完成”,处罚决定生效后高杨既未起诉也未履行,皇姑区规划局在处罚决定生效后,在法定三个月有效期间内亦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因问题未解决,事后刘秀兰仍继续上访。

3月刘秀兰又以正式书面形式向被告提出申请,要求履行法定职责,拆除高杨的违章建筑,为此被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将刘秀兰申请处理之事告之高杨。195月4日高杨按原处罚决定的内容履行,自行将与主楼相邻的违章违房拆除1米;后因被告未对原告的申请作出处理,故原告于年6月向沈阳市皇姑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刘秀兰诉称:请求判决被告依法履行职责,拆除其楼下高杨家的违章建筑。被告皇姑区规划土地管理局辩称,其于1995年9月28日就原告申请事项,已作出处罚决定,且在1997年5月4日受处罚人已按原行政处罚决定履行,将与主楼邻接的.违建房拆除缩短1米,不存在不履行职责的问题,要求法院驳回原告之诉。

「审判」

皇姑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作为国家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本应依照国家规划法及有关法律规定依法行政,对违章建筑的行为人,依照法定职权应给予行政处罚以保护原告人的合法权益。虽被告曾于1995年对违章建筑行为人作过处罚决定,但处罚生效后,违章建筑的行为人并未自动履行,被告也未在法定期间内申请人民法院执行,故处罚决定已失去应有效力。两年后原告于1997年3月以书面形式再次向被告提出申请继续要求履行法定职责,被告未依法作出行政行为属不履行法定职权,故原告请求合法应予支持,致于被告提出其已履行职责,鉴于原行政处罚决定已失去法律的强制效力,故其主张不能成立,被告有责任依法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第五十四条第三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九条、第十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条之规定,该院于1997年9月1日作出判决如下:限被告二个月内履行法定职责,依法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一审判决于1997年9月22日送达后,本案原、被告在法定期限内均未提起上诉。

「评析」

本案是一起因政府规划管理部门不履行规划管理职责,未在法定期限内申请人民法院对行政处罚决定强制执行,从而使行政处罚决定实际丧失强制执行效力后而引起的诉讼。该案件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行政处罚强制执行效力丧失后,被处罚人又履行了原处罚决定内容,可否视为行政机关事实上已履行了法定职责,审理该案中是否追加被处罚人参加诉讼以及对不履行法定职责案,在审查受理方面行政执法部门仍需完善公开监督措施,以及时有效保护公民、法人、其它组织依法申请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权利。

一、关于此案是否构成拒不履行法定职责的问题。有人认为规划管理机关已作过处罚决定,而且行为人高杨对处罚没有提起诉讼,说明行政处罚决定已经生效,作为规划土地局的行

沈阳市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规定 第6篇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沈阳市规划管理条例》、《辽宁省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工作的有关规定》(辽建发〔2001〕120号)及《关于规范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认可文件的通知》(辽建发〔2001〕146号)等有关文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我市城市规划区内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均执行本规定。

第三条 各县(市)、区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分局)负责对本辖区内的建筑工程进行规划验收,跨行政区的建设工程规划验收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指定管辖权。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负责对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工作指导及监督检查。

第四条 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内容和批准图纸为依据。

第五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图要求全面完成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和环境建设后,应当向城市规划部门申请规划整体验收。

对于小区内的住宅工程,按单体工程实行该规划项目分段验收。小区内的其他单位工程要以整体规划验收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

单位工程规模二等以上(含二等,详见附表)即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16层以上,跨度24米以上;高耸构筑工程高度100米以上;住宅小区工程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且能独立划分使用功能的区段可实行分段规划验收。工程竣工后,实行工程竣工整体规划验收。

第六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应根据上述要求,在工程竣工后向城市规划部门申请规划分段和整体验收,并向规划部门申请竣工测量,并由勘测单位进行工程实测。第七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申请建设工程(含建筑、构筑、道路、管线等工程)验收时应当填写《辽宁省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申请表》(见附件1),并报送下列相关材料。

1.《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含附图复印件)。

2.建设工程计划项目表,经审批的建设工程规划总平面图,建设工程平、立、剖面图,环境规划图,综合管网规划图各一份。

3.规划设计批复定位通知书,建设工程放线、验线记录复印件各一份。4.建设工程竣工测量成果报告书和竣工测量图。5.人防工程验收证明复印件。6.其他材料。

第八条 符合第八条规定的,区(县、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当受理,并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原件,退还给单位或个人,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受理。

第九条区(县、市)规划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由两名以上监督检查及规划管理人员与相关部门人员一起在10个工作日内对该建设工程进行竣工规划验收。

第十条 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内容:

(1)建筑位置、用地范围、退线距离(包括规划道路、绿化控制线等)、平面布置、建筑间距、退界距离、出入口设置等总平面布局;

(2)建筑面积、层数、高度、密度、容积率、绿地面积、绿化率、停车泊位等技术指标;

(3)建筑形式,立面造型;

(4)道路、踏步、围墙、大门、绿地、停车场、雕塑、水池等环境设施。第十一条 管线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内容:(1)中心线位置;

(2)管线尺寸及电缆孔数;

(3)埋设深度及架空线架空高度;(4)其他规定。

第十二条 道路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内容:(1)中心线位置;(2)横断面布置;(3)道路工程结构;

(4)路面标高及桥梁净空高度;(5)其他规定。

第十三条 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后,凡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要求,应当填写《辽宁省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申请表》,经主管领导批准后,核发《辽宁省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附件2)或《辽宁省建设工程分段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附件3)。

第十四条 凡不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要求的建设工程,验收检查人员应当在《建设工程规划验收记录单》上注明意见,并提出改正意见,报主管领导批准后通知建设单位或个人,限期改正。对未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要求建设并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移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查处,整改合格后重新申请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

第十五条 建设工程竣工后,在未取得《辽宁省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前,市有关部门应按《辽宁省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工作的有关规定》(辽建发〔2001〕120号)及《关于规范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认可文件的通知》(辽建发〔2001〕146号)等有关文件的规定不

予备案。

第十六条《建设工程竣工测量成果报告》由具有相应测绘资质的单位负责编制,并采用城市统一坐标和高程系统。第十七条 建设工程的《建设工程竣工测量成果报告》应当包括地形图和测量成果表。

(1)地形图应当采用1:500或1:1000比例尺并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进行测绘,地形图中应当标示建设用地的范围,建筑工程、配套工程、绿地工程的平面尺寸和四至界限等。(2)测量成果表中应当载明建设用地的面积、每栋房屋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包括地下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基地内建筑总面积、绿化面积、道路面积、开放空间面积、停车场面积等。第十八条 管线工程的《建设工程竣工测量成果报告》应当包括综合管线平面图并标明中心线位置、管径尺寸、埋设深度及与相邻管线或建筑物的间距等有关技术参数。

第十九条 道路、桥梁工程的《建设工程竣工测量成果报告》应当包括道路路线平面图、横断面图并标明中心线位置、标高、路宽等有关技术参数。第二十条 本规定中各项技术计算,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上一篇:初级中学秋季餐厅管理工作计划下一篇: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