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题及解答

2024-09-02

20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题及解答(精选6篇)

20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题及解答 第1篇

1、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

答:社会主义一词来源于古拉丁文 socialis,是一个形容词,原意是“同伴”、“同伙”、“同志”、“同盟”、“善于社交”。英文加上了 ism 变成了 socialism——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 16 世纪初,一些优秀的思想家在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寻求解决社会问题出路时,设想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共同 富裕的理想社会。后来人们就把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称之为社会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的莫尔、德国的闵采尔、意大利的康帕内 拉 18 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的的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 19 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 欧文

3、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

是承接关系,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雏形,科学社会主义是经过变革更新 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形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融合 了中国国情一种更先进的社会形态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从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81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是最早提出阶段1979 年 3 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 从 1982 年党的十二大到 1992 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前是这一概念形成、扩展阶段 从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到 1997 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是这一理论进一步集中构 建阶段 从 1997 年十五大召开后到 2002 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深入认 识阶段,三个代表写入党章 从 2003 年十五大召开后到 2007 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概念、提出科学发展观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研究的四个问题、三个规律及主要内容?

四个问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关系到能否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本质和目的,也是中特理论的逻辑起点。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 个重大问题。党面临着提高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的重大问题。三个规律: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创新之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正确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 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6、科学社会主义在认识上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思想从无到有,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16 世纪初-----19 世纪末):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的初期最具里程碑理论意义的创新成果回答 的是这样一个重大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 应该不应该、能够不能够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社会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取 得胜利(1917 年-----20 世纪中叶):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初期最 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回答的是这样一个重大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社 会主义革命能不能首先在一个国家建立 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发展和完善自己(20 世纪中叶-----现在): 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前苏联的改革、中国的改革。

7、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 够,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 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 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 大。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 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 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 继续深化。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同时人们思想活动 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 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 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外发展 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8、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

(课本 p30 第二段)

9、基尼系数、广场协议

基尼系数或译坚尼系数,是 20 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 0 和 1 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指数的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 0.24 到 0.36 之间。

广场协议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广场协议”的表面经济背景是解决美国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但从日本投资者拥有庞大数量的美元资产来看,“广场协议”是为了打击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日本。

影响分析:有专家认为,日本经济进入十多年低迷期的罪魁祸首就是“广场协议”。但也有专家认为,日元大幅升值为日本企业走向世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扩张提供了良机,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最终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不应该全部归罪于日元升值。

启示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陷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停滞。从高速增长到长期停滞,日本的发展经历为那些雄心勃勃致力于经济起飞的新兴国家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活教材。作为最重要的产品输出国,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跃居世界第一,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这一局面与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日本极为相似。本栏目将陆续刊发文章,分析日本经济近三十年来的兴与衰,以期为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10、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设立的原因和历史作用

原因:(1)建立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需要。(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

作用:1.它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证。只有实现计划经济这一科学体系,社会经济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弊端,才能达到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2.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1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

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具有上述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创新。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p25 2 中的八大条)

1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p30 一到四大点)

14、如何理解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句话(p 32 15段)

15、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到 1921 年,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大量涌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立;马克思主义课程开始登上高等学校讲坛;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陆续翻译出版;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逐渐形成。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斗争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开展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批判了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不断扩大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阵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开辟了道路。(2)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 200 万人。五四运动中,他们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巨大威力,实现了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五四运动以后,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党条件日趋成熟。(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从 1920 年起,他们开始着手建党活动。在中国最早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 年 8 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在上海成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成立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

(4)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的实际帮助,从外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6、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作风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作风: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2.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3.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17、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1)思想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

(2)组织建设: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

(3)作风建设: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

(4)反腐倡廉建设:完善惩防体系 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三者统一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既要从严治标,更要着力治本,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5)制度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 党的领导制度:军队、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工会、共青团、妇联)、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

18、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考验 P8619、当今世界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P9420、中国对外方针政策 P9921、新安全观

(1)提出:1999 年 3 月 26 日.江泽民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讲话时第一次明确阐述了新安全观的基木思想。他指出.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后来他又把“合作”改为“协作”。2000 年 9 月 6 日,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应彻底抛弃冷战思维,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2)内容:“互信”是指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遵守应尽的国际条约和义务.遵循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不能人为地以别国为假想敌人或迎合某种需要去刻意制造一个敌人;“互利’是指木国利益和他国利益兼顾,本国安全与他国安全并重在实现木国安全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和尊重别国的安全.让各国的利益都得到保障.实现利益共享;“平等”是指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都有享受和平与安宁、保护自己利益的平等权利.反对任何国家谋求霸权和推行强权政治.所有国家应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互不干涉内政;“协作”是指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在互信、互利、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和平对话与协调消除不安全隐患.预防军事冲突.以协商方式解决争端.促进各个领域的合作。

22、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系统观、整体观而提出的全球政治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建设的伟大理念,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也是建立全球国际政治伦理与国际秩序的指导原则,是站在全球秩序角度,而非仅仅狭隘地站在中国自己的角度。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民主的世界。只有不同国家间和谐共处、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才是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和前提。

(1)发展历程: 2005 年 4 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 亚非峰会,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 “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年 7 月,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和谐世界”被写入 《中俄关于 21 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同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做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讲话。2007 年春,胡锦涛访问非洲时倡导“加强中非团结合作,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2)丰富内涵: 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民主的世界。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只有不同国家间和谐共处、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才是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和前提。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建立公正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好比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方面带给世界各国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全球经济的发展埋下了一系列隐患、制造了不小的障碍,鉴于此,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理念在经济方面的理论内涵,就是要致力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和谐发展,以实现建立公正的世界的目标。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建立包容的世界。“和谐世界”理念在文化方面的理论内涵,就是要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以实现建立包容的世界的目标。这也恰恰是在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博大精深,无论是“和”还是“合”,都不是强调绝对的“同一”,而是“和而不同”,即指有差异、有特性的事物和谐共处。实现各国和谐安全,建立和睦的世界。“和谐世界”理念在国家安全方面的理论内涵,就是要致力于实现各国的和谐安全,以实现建立和睦的世界的目标。这是因为,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而没有了和平与发展,也就永远不会实现共同繁荣的总体目标。

(3)实现途径: 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多边主义。一方面,继续弘扬和遵行《联合国宪章》,共同维护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加强联合国与其他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完善以联合国为中心,各机构相互配合和补充的多边机制。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孤立发展。如此紧密的联系使不同国家间在互利基础上的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成为可能并显得尤为重要。从本质上讲,全球化进程也是合作的进程。所以,树立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实现共同繁荣的总体目标,必须积极鼓励发展全方位、多领域的互利合作。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所谓 “包容”,就是指在求同存异中相互容纳,而不相互排斥。在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问题上所提倡的包容精神。坚持包容精神,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才能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中国的和平发展是构建 “和谐世界”的重要支点。在构建“和谐世界”政治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的发展必然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的建设,对于“和谐世界”的建立、共同繁荣目标的实现,也起着巨大的推动和支撑的作用。

(4)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为新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体现了把握人类未来发展的自觉主动精神。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需要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和谐世界”理念是对我国外交宗旨和原则的重大发展。一方面,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另一方面,它也结合了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外交的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用以推进构建“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理念为解决国际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以“和谐世界”理念为指导,我们在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时,应主要通过合作、协商解决问题,追求双赢和多赢,而不是一胜一负的零和结果。

20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题及解答 第2篇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及科学内涵。

必要性: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需要。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提供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事业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更主要的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

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并且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2、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一,走自己的路,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第二,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第三,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第四,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坚持用和平方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5、怎样全面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1)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前30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揭示出来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总结性的科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第三,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本质。过去讲社会

主义往往从静态中,用僵死的定义来概括社会主义。邓小平谈社会主义并没有把它限定在僵死的定义中,而是在“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这一动态中,生动地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并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中,在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过程中,来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及其逐步实现。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6、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8、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区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它包含了以下内容: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10.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目的);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

(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和发展有风险就裹足不前,这样只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

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是什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首先,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其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12.党中央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是什么?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要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苦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13.如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

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

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科学体系,其基本内容有: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

1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上述六条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17.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面健康水平;

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8.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0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题及解答 第3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 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基本国情和具体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智慧和心血。

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造性地提出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实行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重要思想, 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认真总结了中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 尤其是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和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 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党的十二大上, 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1987年,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基本形成。1992年10月, 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归纳为邓小平同志理论, 并作为我们高扬的旗帜和各项事业向前推进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上, 江泽民同志的报告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 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 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在十七大上, 胡锦涛强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指出, 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 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七一”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体系问题, 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真正确立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讲了三层:

首先是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制度系统的基础和核心, 也是社会制度系统的主要标志和代表者。根本政治制度若是改变了, 也就意味着社会制度系统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背离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背离了社会主义。

其次是基本的政治制度、基本的经济制度以及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及以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 以宪法为统帅, 以宪法相关法、民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 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

最后是体制与机制。这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具体化, 是社会基本制度的表现方式和实现方式。比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的基本分配制度等。若是没有社会体制机制发挥作用, 社会基本制度就会悬空, 其维护社会关系、社会性质、社会秩序的目的便无法实现。现在强调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求让体制机制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更加适应、更加吻合。

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以及具体体制和机制产生的基础和核心, 而后者反过来能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的发挥作用, 让人民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 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它们在不同层面各司其职, 有机协调。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优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 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和优势, 具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 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它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原则, 它的制度逻辑究其本质是有利于保证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 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以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价值指向, 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保障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真正使人民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又是社会财富的享用者, 从而最大限度激发人民主人翁精神, 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第二, 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贯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制度载体, 完全能够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 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能够更加有效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既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让各种经济成分相互竞争、取长补短, 又能通过政府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避免市场盲目竞争导致的经济波动和生产浪费, 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公平正义的理念, 依靠健全的法律制度, 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 反对任何凌驾法律之上的特权, 为实现机会公平、起点公平、规则公平提供坚强后盾。

第三, 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高度的人民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统一有机结合,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点和优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为人民当家做主开辟了广阔、丰富、便捷的途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国家机构的这种合理分工, 能够保证国家机构协调高效运转, 有利于中央政令统一,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有效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第四, 权威性、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邓小平同志曾极其精辟地指出,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制度具有强制作用, 制度一旦确立就必须执行, 提高了办事的效率, 也避免了朝令夕改的现象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提出, 宣告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已经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不仅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制度体系, 并且这种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了可以长期发生规范、激励和保障效应的制度机制。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 顺应时代潮流, 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3]

但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虽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但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封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永无止境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越走越宽广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 相应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开放的, 是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 尤其是到2020年, 要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个目标以及党的十七大制定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要求相比, 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 正确处理好党的制度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当前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处理好社会稳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等, 都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和长期任务。所以, 我们不仅要从实践和人民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而且还要秉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大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01/c_121612030_3.htm

[2]吴邦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3-10/2895965.shtml

20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题及解答 第4篇

首先,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合。

其次,把必修2历史地图册上建国后各个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与选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如下:

1一五计划时期:

川新青藏武汉桥,宝成铁路修得好。东北成为重工基地,沈阳一机长春一汽。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包兰兰新贵昆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计算机与万吨水压机,大庆油田原子弹。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为运煤,修大秦。安太堡,葛洲坝。上海宝钢闻天下。京九线,南北穿。大亚湾,核电站……

最后,把建国以来的经济与政治、思想文化史中考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全部整合,按时间顺序放置于数轴上。这样我们就可以迅速给每一个知识点定位,并且可以“瞻前顾后”,连贯地掌握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二、重难点解析

1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3)结果:在建国初期,这种体制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存在的严重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使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3)结果:这次调整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形态的变化。

(1)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具体包括: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单一的所有制经济形式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

3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第一次:土地改革。(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3)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第二次: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改造)。(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第三次:“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3)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2)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3)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改革向着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4建國后,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面临着哪些严重的困难?简述其原因。为了克服困难,中国共产党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从中你可得到什么认识?

20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题及解答 第5篇

一、试从多角度、多层面解读“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命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逻辑框架剖析。

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请结合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谈谈自己对这段话的认识和理解。

四、怎样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这一重要论断?

五、什么是真实的中国?如何理性看待中国的崛起?

六、试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七、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球视角

20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题及解答 第6篇

一、单项选择题

1、()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新的社会阶层 &B

2、作为国家主人和领导力量的工人阶级是指工人队伍中的()A 国有企业职工 B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

C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以及公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的职工 D 所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 &D

3、()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新的社会阶层 &A

4、在社会主义社会,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属于()A 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 B 小资产阶级

C 有待进一步改造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D 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D

5、我国的民主党派是()

A、执政党 B、反对党 C、在野党 D、参政党 &D 6.我国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一种()

A 经济联盟 B 政治联盟 C 思想联盟 D 学术论坛 &B

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联盟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 &A

8、我国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这是因为()A统一战线中大多数成员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B 我国国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 C统一战线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的 D 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A

9、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实现国家统一 C 加强民族团结 D 增强人民凝聚力 &A

10、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广泛团结的基础是()

A 爱国 B 坚持社会主义 C 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D 共同的文化 &A

11、社会主义时期存在民族问题的根源在于()A 阶级矛盾 B 民族压迫 C 民族歧视

D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D

1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B、铲除民族压迫,消除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C、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D、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A

13、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D、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 &B

14、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B、高度自治,繁荣稳定 C、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D、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A

1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领导地位是由()A 党的路线决定的 B 党纲党章规定的 C 党员的人数决定的 D 党的性质决定的 &D

二、多项选择题

1、()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A、工人 B、农民 C、知识分子 D、新的社会阶层 &A&B&C

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主要有()

A 工人阶级 B 农民 C 知识分子 D 人民军队 E 新社会阶层 &A&B&C&D&E

3、新社会阶层出现的原因是()

A 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 B 经济体制的变化 C 产业结构的变化 &A&B&C

4、新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贡献主要体现在()A 推动了经济发,增加了国家税收 B 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 C 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A&B&C

5、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

A、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领导阶级 B、工人阶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D、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E、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主体 &A&B&C&D

6、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独立 D、各民族共同繁荣 E、民族融合 &A&B&D

7、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

A 理论联系实际 B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 密切联系群众 D 为人民服务 E 批评与自我批评

&A&C&E

8、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

A 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C 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 全体公民 E 不问其政治态度如何 &A&B&C

9、新时期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的内容包括()

A 合作共事、共商大计 B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E 沟通关系、消除误会 &C&D

10、新时期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人民军队的总要求是()

A 政治合格 B 军事过硬 C 作风优良 D 纪律严明 E 保障有力 &A&B&C&D&E

三、简单题

1、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2、如何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基本方针?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如何理解国防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6、如何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

7、简述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8、简述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增加,如何看待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

10、为什么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1、答案要点: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决定了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作用决定了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

2、答案要点:

(1)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的和国家提出的新的要求;

(2)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3)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4)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3、答案要点: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4、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

5、答案要点: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3(3)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6、答案要点: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2)实现国防技术呢后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

(3)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

7、答案要点:

(1)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主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协商。

(2)民主监督。主要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8、答案要点: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9、答案要点:

(1)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的状况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这种变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历史地位。

(2)工人阶级始终是同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中的脑力劳动大大增加,但这只是劳动方式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把科学技术变成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实际的生产过程,通过工人的劳动。自动化是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贡献,但自动化仍然需要人去操作。

(3)还要看到,知识分子包括掌握现代先进科技的知识分子,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知识分子在工人阶级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这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增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10、答案要点: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绝大多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第一,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第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第三,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知识分子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第四,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重要的建设力量。

四、论述题

1、如何认识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3、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4、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5、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1、答案要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中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职业、身份经 常变动。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答案要点:

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首先,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它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发展,善于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不断发展自身的先进性。再次,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高度集中统一等特点,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农民工中的许多人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职工所依存的经济组织的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化,在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的职工已占全部职工的一半左右;工人阶级队伍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全国职工的平均年龄只有36岁左右。三是,岗位流动加快。原先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减弱,自主性大为增强。

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在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一个由宪法规定的总体的政治判断。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与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3、答案要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即使成为私营企业主的那部分人,虽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但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民族资产阶级。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 的要求。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为我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没有也不会否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4、答案要点: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统一战线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我们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作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5、答案要点: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适应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新要求,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做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 的科学定位。他指出,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人民军队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在我国,虽然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会激化。为了维护 6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进行专政,必须以人民军队为坚强后盾。人民军队作为国家机器的主要支柱和人民利益忠实捍卫者的地位不可动摇。

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战争威胁并未根本消除。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必须加强和巩固我国的国防。人民解放军作为祖国的忠实保卫者,担负着保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

第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搞好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是全面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人民军队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五、材料题

蒋锡培,15 年前创办企业,14 年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他还作为十六大代表参加了会议,成为会议中引人注目的对象之一。1990 年,他和家人创办了电工器材厂,后来经过二十多年创业,如今,他的远东集团拥有核心企业和控股公司,总资产约 12 亿元,其产销、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年均 32% 的快速增长。

他说“作为党员的民营企业家,既要带头致富,更要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我们现在不怕当有产者,还要争当有产者。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根据以上的案例,谈谈你对关于允许新的阶层中的优秀人士入党的问题的认识。答案要点:

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方针,我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即六种人员,包括民营科技企业中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以及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在党的方针路线的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一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于为祖国富强作出贡献的社会各阶层都要团结,对于其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只要他们能够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符合党员的条件,符合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就可以吸收他们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第三,允许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意味着党员充分的多样化。虽然党员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的性质,但并不是影响党的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上一篇:立春节气是几月几日下一篇:腾飞的祖国读后感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