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行业论文参考文献

2024-06-23

石油行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11篇)

石油行业论文参考文献 第1篇

1、游明谦;迅速发展中的越南油气业[J];东南亚纵横;09期

2、田春荣;20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03期

3、龚金双;中国石油市场年度回顾与展望[J];国际石油经济;01期

4、杨光;美国的中东石油外交[J];国际经济评论;期

5、徐飞;姜卓青;;我国石油安全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08期

6、北京科技大学[J];金属世界;2003期

7、李刚,姜乃力,郑晓非,张志全;国际石油储备建设经验及其借鉴[J];世界地理研究;年01期

8、孙保真;对中国石油工业安全战略de思考[J];中国石油和化工;年02期

9、王春燕;战争・油价与我国的石油安全[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3年04期

10、刘应红;我国石油供需状况展望[J];石油规划设计;2005年04期

石油行业论文参考文献 第2篇

2、王有勇;;美国对阿拉伯能源战略的演变及其启示[J];阿拉伯世界研究;05期

3、王冉冉;;外贸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01期

4、马志红;王连生;郭占谦;刘立;李福来;;大庆长垣喇、萨、杏油田天然气动态机制及深部气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05期

5、潘菁;国际服务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

6、刘劲松;;中国石油产业强盛度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02期

7、杨志华;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06期

8、危旭芳,郑志国;服务贸易对我国GDP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年03期

9、吴金林;我国石油供需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国内行业工资差距文献综述 第3篇

关键词:行业,工资差距,实证分析

一、工资差距状况

对工资差距状况的探讨主要是针对不同部门之间所展开的。例如尹志超、甘犁 (2009) , 对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的工资差异情况进行考察, 发现在1989-1997年间样本中, 公共部门工资比非公共部门低2.9%, 但在2000-2006年样本中, 公共部门工资则显著高于非公共部门, 工资差异达到13.48%, 而且呈扩大趋势;此外, 公共部门教育、经验的回报低于非公共部门, 工资的性别差异小于非公共部门。而在公共部门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 国有事业单位的工资显著高于政府机关, 差异达到8.22%。并认为这些差异是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工资决定机制的差异所造成的。张车伟、薛欣欣 (2008) , 针对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间的工资差异进行验证, 并探讨国有部门的工资决定模式。发现国有部门的工资优势有八成以上是来自人力资本优势, 但人力资本对工资差异的贡献在工资分布区间并不均匀。从工资差异看, 在工资分布的高端——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的密集区, 工资差异完全体现为人力资本的差异, 而在工资分布的低端———低技能劳动力的密集区, 工资差异有很大一部分是人力资本无法解释的, 即人力资本溢价。这是由于国有部门“共享式”的工资决定模式所造成的, 这种模式倾向于在压低高技能劳动人报酬率的同时抬高低技能劳动力的报酬率。

二、工资差距的原因分析

对造成行业工资差距的原因分析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综合考察我国行业工资差异的原因;另一种是针对目前公认的某单一个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其影响机制。

(一) 综合分析

对造成行业工资差距原因的综合分析, 主要分为理论与实证两种。在上世纪90年代, 主要以理论分析为主,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蔡昉 (1996) 对行业工资差异的原因分析。随着时代发展, 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实证分析为主, 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型, 从不同角度, 系统分析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因素。例如张原、陈建奇 (2008) , 主要结合中微观数据, 将我国行业工资回报差异的成因划分为所有制垄断程度、人力资本存量以及行业内单位经济活动性质。行业经济性垄断程度的上升会提高行业工资回报, 行业越接近完全竞争状态, 其工资回报就越少。这种所有制垄断程度的加深会提高其行业的工资回报, 但行业工资回报居前50%的行业中只有37.5%为国有、集体所有制行业, 因此, 传统的“所有制垄断论”并不足以完全解释中国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而受教育年限对中国行业工资回报具有正向作用, 平均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行业, 其工资回报系数也较高。另外, 而行业内单位经济活动性质也是行业工资回报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 会影响不同部门间的工资分配原则。洪兴建 (2010) 先是根据行业工资数据的特点, 将导致S基尼系数变化的因素分为工资水平变动、行业排序变化以及职工在不同行业间的流动, 再利用统计年鉴主要年份的各行业职工工资, 计算S基尼系数及其差距, 并考察其差距变动趋势。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扩大趋势明显, 其中工资增长的非均衡性与行业排序变化是主要原因。

(二) 单因素分析

除了综合分析影响行业工资差距的因素之外, 部分学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就所有制垄断、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进入障碍、FDI等影响行业工资差距的单因素, 系统地分析其影响作用。所有制垄断是传统上公认的影响行业工资差距的主要因素。金玉国 (2005) 就具体分析了行业垄断程度对我国行业相对工资差异的影响机制。而中国劳动力市场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分割, 也对工资差异有影响。邢春冰 (2005) 利用教育回报率在不同部门间的变化, 验证不同所有制之间工资决定机制的不同, 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市场分割。发现在90年代初期, 教育在城市和农村各个部门中的回报率在0—2%左右, 除了城市中的国有部门外基本上都不显著;但到了1997年, 农村和城市中民营部门的教育回报率均超过了4%, 而且明显高于其他部门。这种在民营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差异, 反映了不同所有制之间工资决定机制的不同, 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所有制结果上存在着市场分割。

在此基础上, 还有学者具体分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效应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像Démurger、Fournier等 (2009) , 将部门之间的职工收入差距分解为禀赋、工作时间和分割效应, 分析这一期间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效应对不同部门之间职工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作用。证实不同部门之间职工收入决定中的分割效应不仅是存在的, 而且仍有不断增强的趋势。这在寡头垄断与竞争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中表现地最为明显。另外, 由于劳动力市场进入障碍也是造成行业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 陈钊、陆铭等 (2009) , 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先运用有序离散因变量概率模型, 发现社会关系网络、父亲的教育和政治身份和城镇户籍也是有利于进入高收入行业的因素。考虑社会关系网络的内生性之后, 利用配偶父亲在土地改革时期的政治成份作为工具变量重新进行估计, 发现关系对进入高收入行业的影响更大。这说明行业收入差距,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非市场力量所造成的行业进入障碍所导致的。

此外, 现有研究还表明外商投资企业与东道国企业之间存在显著地工资差距。像包群、邵敏 (2008) , 主要是从技术外溢的角度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行业工资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 外资企业提高了工业行业科技人员的相对工资报酬, 但工资差异主要还是归结为企业研发投入与行业内大中型企业比重的变化。同时, 行业特征是影响外商投资工资溢价的重要因素。较高的行业引资份额与外资企业外向程度、较低的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与科技活动人员比重都将使得外资的工资溢价效果上升。其中行业引资份额、行业研发活动密集度、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以及外资企业外向程度都是影响工资差异的重要因素。许和连、亓朋等 (2009) 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分析FDI对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作用。发现外资企业的平均工资显著高于内资企业。而外资企业通过影响劳动力供求对内资企业的工资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但外资企业通过支付高工资这一行为, 对内资企业存在明显的负向工资溢出效应, 特别是对于细分行业而言。相比之下, 虽然外资企业是推动内资企业工资增长的重要因素, 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而内资企业工资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来自于其他内资企业的工资溢出影响以及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人均资本投入的提高。范爱军、刘伟华 (2010) , 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进行行业扩展, 发现总体上行业引资对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的减少具有促进作用, 但由于行业特征、引资规模以及引资质量的不同使得FDI对不同行业工资波动程度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对垄断程度高的行业, 由于引资比重过小, 工资刚性过高, 使得行业FDI工资效应异质性不明显;而金融业引资由于受其对人力资本要求程度较高等行业特性的影响, 削弱了FDI对该行业工资回拉靠拢平均工资水平的力度, 使劳动力工资相对均等化的进程减缓。

三、工资差距的公平性

我国不同行业间工资差距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关注, 除了对其状况及原因分析之外, 其公平性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像柏培文 (2010) , 依据市场效率原则、收益与风险对称原则以及社会公平原则, 综合探讨我国城镇职工不同行业间工资分配公平性问题。表明:我国不同行业职工工资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 并且当前的不公平程度高于前十年。而在不同行业之间, 综合工资收益已经形成分层次状态,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科、教、文、卫业的职工工资综合收益处于高层次状态;工业, 批发、住宿、租赁、服务业的职工工资综合收益处于低层次状态, 其他行业介于二者之间。

四、国内研究的不足和空白

第一, 国内现有文献普遍以实证研究为主, 缺乏规范的分析框架作基础, 因此难以得出系统的结论, 提出全面的政策建议。就收入分配这个大领域而言, 在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尚没有共识和统一的判断标准, 这是目前该领域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

第二, 对工资差距的研究主要从公平角度分析, 较少从效率角度进行分析。表现为对垄断性因素的分析很多, 竞争性因素的分析较少。在对行业垄断性因素的分析中, 侧重对劳动力需求方的垄断分析 (企业所有制垄断) , 对劳动力供给方的垄断分析很少 (如工会的影响) 。在对劳动力需求方的垄断分析中, 普遍以所有制垄断加以测量, 较少分析市场垄断的影响。

科技论文中冗余参考文献分析 第4篇

[关键词] 科技论文 参考文献 冗余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1-0043-03

Analysis on Superfluous Reference in Sci-tech Paper

Chang Simin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450002)

[Abstract] Based on situation of citation of reference in sci-tech paper, concept of superfluous reference is referred. Five types are summarized, such as superfluity of elementary knowledge, superfluity of non-viewpoint, superfluity of morality, superfluity of hodgepodge and superfluity of copyright. Suggestion is referred that editors of sci-tech periodical must b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question of superfluous reference in sci-tech paper.

[Key words] Sci-tech paper Reference Superfluous reference

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昭示作者的职业道德和治学态度,节约科技论文的篇幅,增加科技论文的信息量,是衡量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学术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1]。尤其是采用影响因子、引文率等文献计量学指标来评价科技期刊和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以来,科技期刊编辑和科技论文作者都非常重视参考文献的著录。科技期刊编辑在编辑加工和编辑学研究中,对参考文献的著录问题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智慧,对参考文献著录规范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参考文献著录中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2-3]和真实性问题[4]也有分析,目前科技期刊中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已比较规范。但是,因为缺乏参考文献著录知识,或对参考文献著录知识理解不到位,或存在著录参考文献越多越好的片面认识,或因科研态度存在问题等原因,作者对参考文献的著录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参考文献引用质量问题,科技论文中冗余参考文献的存在就是其中之一。鉴于此,本文对科技论文中的冗余参考文献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的参考文献著录质量以及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客观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1 冗余参考文献的概念

冗余参考文献是指科技论文中因不符合参考文献著录原则而存在的不必要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应遵循八条基本原则,即时效性原则、原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准确性原则、版权原则和标准化原则[5]。遵循这些基本原则著录的参考文献才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起到参考文献应有的作用。冗余参考文献的存在,使参考文献的作用适得其反,不但起不到节约科技论文篇幅、增加科技论文信息量的作用,而且降低了科技论文的学术、写作或编辑质量,暴露了作者的学术知识和严谨学术态度的缺乏,影响了影响因子等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客观性,造成科技期刊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浪费。

2 冗余参考文献的类型

为方便叙述,笔者根据编辑实践将科技论文中的冗余参考文献分为常识性冗余、非观点性冗余、道德性冗余、拼凑性冗余、著作权归属性冗余五类。

2.1 常识性冗余

常识性冗余是指把常识性内容作为参考文献而产生的冗余,包括引文性冗余和文献性冗余。常识有一般性常识和专业性常识,常识性冗余多存在于对专业性常识的论述中。

引文性冗余是指从参考文献看不出冗余,而引文内容却是常识。如例1这句引文是专业性常识,却列出了三个参考文献。专业内众所周知的知识,没有必要再列出参考文献,以避免造成引文性冗余。

【例1】氮是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对烟叶品质形成有显著影响[3-5]。

[3]史宏志,刘国顺.烟草香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李文卿,陈顺辉,江荣风,等.不同施氮量对烤烟总氮和烟碱积累的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2007(4):31-35

[5]李文卿,陈顺辉,曾文龙,等.氮肥施用与烤烟氮素营养关系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8(4):38-41

文献性冗余是指所引文献为普通教材或科普图书。普通教材或科普图书中的知识多为专业常识,原创内容少,作为以创新性为主、以科研人员为读者对象的科技论文不应把这些资料作为参考文献。如例2,无论从论文本身还是从参考文献来看,这一文献的引用都是多余的。文献为高等学校教科书,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否则可能造成文献性冗余。

【例2】森林涵养的水量可以用土层厚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乘积来表示[9],亦可以用各层土壤蓄水量之和得到,本研究采用后者。

[9]马雪华.森林水文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2.2 非观点性冗余

非观点性冗余是指引文反映的观点并非所引文献的创新性观点,只是文献中的一般性叙述,或文献引用的是别人的观点。这种冗余不符合参考文献著录的代表性原则和原始性原则。如例3,从内容上看,这一引文不是所引文献的原创性观点,从而导致非观点性冗余。

nlc202309021257

【例3】森林土壤是指在林下发育的土壤[6]。

[6]王政权,王庆成.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性研究[J].生态学报,2000,30(6):945-950

2.3 道德性冗余

道德性冗余是指为了一定的主观目的,不顾参考文献的著录原则而故意引用的参考文献。笔者曾对参考文献引用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分析[6],其中的诱引、滥引、崇引都能产生参考文献的道德性冗余。如某些期刊编辑为了提高自身期刊影响因子而诱导作者引用该期刊发表过的文章;一些作者为迎合编辑和审稿人的口味,专门从所投期刊上发表但没有阅读的论文中选择参考文献。这些文章表现出的突出特点多不是引文中的唯一文献。这种故意的参考文献著录行为是学术不端行为,违反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科技论文的作者和编辑必须具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应坚守学术道德底线,避免科技论文中道德性冗余的产生。

2.4 拼凑性冗余

拼凑性冗余是指由于缺乏参考文献著录知识,盲目认为罗列文献越多越好,把一些与论文内容不相关,甚至毫不相关或没有阅读过的文献都罗列进论文中的现象。拼凑性冗余类似于学术不端行为中的滥引[7],与道德性冗余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故意。如例4,短短的两句话引用了20篇参考文献,而且文中没有叙述这些文献的有关结论,对后文的叙述没有任何铺垫作用。这种大量罗列参考文献的做法属于典型的拼凑性冗余问题。

【例4】人工诱导植物多倍体在蔬菜、水果、花卉和农作物[1-12]上已有研究。对泡桐器官和体细胞胚胎发生及体外植株再生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3-20]。

2.5 著作权归属性冗余

著作权归属性冗余是指作者在自己的选题或结论后著录参考文献,从而造成如果读者对所涉及观点不进行判断,就不知其著作权归属而产生的参考文献冗余。如例5,这实际上是一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但由于作者在句末添加了参考文献而造成混乱,让读者难以判断是论文作者首次对“忍冬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展开研究,还是文献[1]的作者已做过研究。

【例5】因此,研究忍冬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对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忍冬科植物资源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3 科技期刊编辑应重视冗余参考文献问题

3.1 树立著录参考文献的质量意识

科技论文中冗余参考文献的存在表明,科技期刊编辑在工作和研究中不能把重点仅集中在参考文献著录的规范化方面,应在关注其规范性的同时,审查其存在的必要性,并从思想上树立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的质量意识,树立科技论文中存在冗余参考文献问题的意识,形成严谨的学术态度,练就高超的学术鉴别力。

3.2 重视冗余参考文献的编辑加工

参考文献的引用应是那些对科研有促进作用的、最重要的、关系最密切的材料。参考文献引用的多少反映着作者获取信息的能力、资料占有的全面性、基础知识的扎实性、视野的开阔性、研究起点的高低等,有些作者为了显示自己掌握文献数量广博,把一些关系不大甚至毫不相关的文献都网罗其中。因此,在编辑加工时,要高度重视冗余参考文献的编辑加工,对作者著录的参考文献进行甄别和分析,遇到冗余参考文献,要毫不犹豫地删除,避免其占用版面,消除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3.3 加强参考文献著录知识的宣传教育

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是科技期刊的重要作者群,因此,科技期刊在传播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兼具培养研究生等科技人才的重任[8]。科技期刊编辑在编辑加工冗余参考文献的同时,要向作者宣传其危害,让作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避免再出现同样问题。长期从事科技期刊工作的编辑都积累了包括参考文献方面的大量科技论文写作知识,有条件的话,可举行科技论文写作培训班,或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向作者宣传参考文献著录知识,使作者在写作中避免产生冗余参考文献问题,从而减少编辑加工的工作量。

3.4 坚决抵制参考文献著录中的学术不端行为

科技期刊编辑作为科技论文传播的经手者和控制者,要有弘扬学术正气的思想和严谨的学术作风,并具有鉴别能力,应承担起防范参考文献著录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不给学术不端行为者提供可乘之机,拒学术不端行为于学术殿堂之外,发现冗余参考文献中有学术不端行为,在坚决删除的同时,要加以谴责。

注 释

[1][5]常思敏.科技论文写作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3-25

[2][6][7]常思敏.参考文献引用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分析[J].出版科学,2007,15(5):23-25

[3]杨克魁,姚亚楠,刘清海,等.生物医学期刊参考文献引用及其标注中学术失范的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3):415-418

[4]罗杰,程春开,孙立杰,等.参考文献首页复印件对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编校质量影响的定量研究[J].编辑学报,2005,17(4):248-249

[8]吕淑珍.充分发挥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7(1):119-120

(收稿日期:2014-06-18)

石油行业论文参考文献 第5篇

一、有杆泵采油理论及技术

1、提高有杆泵泵效方法

2、提高有杆泵系统效率方法

3、杆管偏磨机理研究与治理对策

4、抽油机井的能耗分析及节能措施

5、**油田抽油井系统效率现状分析

二、无杆泵采油理论及技术

1、电潜泵采油技术及生产系统优化技术

2、电潜泵机组失效因素分析及对策措施

3、电潜泵井非故障停机躺井原因及对策

4、地面驱动螺杆泵采油技术及生产系统优化技术

5、电动潜油螺杆泵技术研究

6、水力射流(喷射)泵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三、注水及配套技术措施

1、提高注水系统效率方法

2、注水井管柱失效分析

3、复杂断块油藏欠注层分类及治理对策

4、高含水期精细注水技术研究

5、油田污水处理

6、分层注水工艺技术

7、不稳定注水技术

8、注水水质处理技术

9、注水系统优化

10、分层注水管柱设计

四、稠油开采理论及技术

1、稠油携砂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

2、电热杆采油技术

3、空心杆掺水技术应用

4、空心抽油杆热力采油工艺技术

五、水平井采油工艺及配套技术研究

1、水平井钻井技术

2、水平井完井技术

3、水平井防砂技术

4、水平井射孔技术

六、采气理论及配套工艺技术

1、**气藏集气工程设计

2、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

七、防砂理论及技术

1、防砂技术研究

2、出砂规律及治理对策研究

3、**井防砂工艺及配套技术

八、压裂工艺及配套技术研究

1、压裂方案设计

2、压裂液体系

3、支撑剂设计

4、压裂效果评价

九、酸化工艺及配套技术研究

1、酸化方案设计

2、酸液体系

3、酸化效果评价

十、生产管理

1、分层采油管柱卡封可靠性研究

2、油井防垢工艺技术

3、油水井静压资料录取典型方法及资料分析

4、酸化解堵技术研究及应用

5、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的HSE管理

6、**采油厂油井躺井现状及对策

十一、调剖堵水工艺措施

1、调剖堵水技术研究

2、调剖堵水效果评价

十二、开发方案及调整

1、**开发单元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2、**断块产能分析

3、**断块的整体开发及认识

4、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

5、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潜技术

6、**油藏储层综合评价及分析

7、特高含水期开发评价

8、**区块注采调整方案及效果评价

9、**油藏开发分析及认识

10、**区块开发特征研究

11、**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及调整对策研究

12、**区块产能自然递减控制技术

13、**油田潜力分析及挖潜对策

14、提高蒸汽驱开发效果研究

15、**油藏动态分析

16、**稠油油藏加密方式及注采参数优化

17、**气藏产能评价

18、**油藏数值模拟

19、**油藏开发方式优化研究

20、采油队油藏系统分析方法

21、加强油藏动态跟踪分析提高注水开发效果

22、**区块水驱动效果评价

十三、提高采收率技术

1、聚合物防窜技术研究与应用

2、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应用

3、**油田储层敏感性试验研究

4、**区块聚合物驱采油技术研究

5、聚合物调驱技术的研究应用

6、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应用

十四、钻井工艺理论及技术

1、套损机理研究

2、欠平衡钻井技术应用及其发展

3、钻井液完井液体系的研究

4、定向井、水平井、井身轨迹控制

5、**油田钻井液体系及处理剂应用现状

6、水平井下部钻柱疲劳使命预测方法

7、超高压PDC钻头冲蚀机理

8、钻井特殊工艺井轨道设计

9、固井完井工艺技术应用

10、水力喷砂射孔技术

11、大位移井钻井技术

十五、作业工艺技术

1、油水井套管修理工艺与研究

2、打捞工艺技术分析

3、QHSE作业管理体系

4、冲砂转换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5、套损治理技术应用

6、水井作业卡管柱的原因及分析

7、**井作业工艺设计

十六、油气层保护技术

1、作业过程中的油田保护技术

2、钻井过程中的油田保护技术

3、措施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

注意:

(1)以上题目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可选择作为论文题目,也可就自己感兴趣或平时关注的其他问题与指导教师交流另行选题,但选题应在专业范围之内。

通信行业初级参考 第6篇

答案:电信网的拓扑结构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有网型、星型、复合型、树型、线型、环型、总线型等。网型网的网内任意两个节点之间均有链路连接。当节点数增加时,传输链路数会迅速增加,网络结构的冗余度较大,稳定性较好,但线路利用率不高,经济性较差。星型网又称为辐射网,其中的一个节点作为辐射点,该节点与其他节点均有线路相连。与网型网相比,星型网的传输链路少,线路利用率高,但其稳定性较差。复合型网由网型网和星型网复合而成。根据电信网业务量的需要,以星型网为基础,在业务量较大的转换交换中心区间采用网型结构,可以使整个网络比较经济,且稳定性较好。复合型网具有网型网和星型网的优点,是电信网中常用的网络拓扑结构。树型网可以看成是星型网拓扑结构的扩展,其节点按层次进行连接,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节点之间进行。树型结构主要用于用户接入网,以及主从网同步方式中的时钟分配网中。线型网的结构非常简单,常用于中间需要上、下电路的传输网中。环型网的结构与线型网的结构很相似,但其首尾相接形成闭合的环路。这种拓扑绺构的网络具有自愈能力,能实现网络的自动保护,所以其稳定性比较高。总线型网是将所有的节点都连接在一个公共传输通道(总线)上。这种网络的拓扑结构所需要的传输链路少,增减节点方便,但稳定性较差,网络范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2归纳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答案: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有:信道特性差、干扰复杂、有限的频谱资源、用户终端设备(移动台)要求高和要求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法语行业自荐信参考 第7篇

您好!

我是__大学外语系97届的一名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刻,看到了贵公司的招聘启示。贵公司的发展前景和用人之道我很仰慕,同时我也非常希望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贵公司效力。我认为我完全可以符合贵公司的要求,故写此自荐信请各位领导审查。

我于__年以优异的成绩被__大学法语系录取,在校期间,除了刻苦学好本专业课程外,还自学了计算机、英语等。并掌握了一定的经济、贸易知识,能做到英语、日语的翻译和对外谈判等工作。

在任职组织部副部长期间,参与、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也曾在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并代表系里参加过校乒乓球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的人生信条就是:事在人为。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只要你想做,并认真去做,就一定能做到。因此,从初中起我就时刻注意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做事认真、有毅力、乐观、自信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我才能顺利地考取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虽然这些都是曾经的辉煌,不值一提,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保留在自己身上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将同样有助于我胜任贵公司的工作。请领导相信我的实力,给我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也同样证明贵公司的正确选择。

最后,我衷心地祝贵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不断前进!

此致

敬礼

论文参考文献要求 第8篇

2.参考文献要以近年国内外公开发行正式出版物上刊登的相关原著为主,综述、汇编、译文、文摘或转载一般不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3.参考文献仅限于引用作者直接阅读过的与本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最主要的文献,切勿将自己未阅读过的、他人文章中所列文献辗转抄录,避免不加选择而大量罗列文献。

4.正文“讨论”中要将文章内容与引用文献紧密结合起来论述,不要为了拼凑文字,大段引用已发表的文献,只需要在文中标注文献编号,然后在文末列出所引用参考文献即可。

5.为保证文献质量,请作者认真查阅原文献,所引用文献由作者对照原文核实准确。

6.外文期刊名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标准缩写,其中刊名和文题名的首字母应大写。

7.参考文献的作者3位以内应全部列出,3位以上的只写出前3位后加“等”或“et al”。英文作者应姓前名后,姓全拼且首字母大写,名字只保留大写首字母。

8.参考文献按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格式著录,并须按每条文献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逐条列于文末,并在正文内引用文字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期刊文献著录时“卷期数”及“起止页码”必须写全。

9.常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各类外文文献的书写格式与中文示例相同):

①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其他刊名信息,年,卷(期):起页-止页.

②专著:著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根基 第9篇

参考文献的要素

综观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参考文献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国际知名刊物《nature》是以参考文献出现的序次进行编排的,但大多数国际学术刊物是按参考文献作者和年份的顺序排列,也有个别刊物把参考文献和注释结合在一起,如《Science》。但不管参考文献的样式如何变化,都包含了基本要素。参考文献的要素是指读者由此可进行准确回溯的必须部分,也是所有学术出版物的参考文献中必须出现的部分。我们尝试总结如下。

刊物论文:作者,年份,刊物名,卷号,论文起始页码。

论文集中的论文:作者,年份,论文集主编名,论文集名,出版社,出版地。

专著:作者,年份,专著名,出版社,出版地。

学位论文:作者,年份,论文题目,学位取得学术单位名。

专利:作者,年份,专利号,专利取得国。

网络论文:作者,网络地址,发表时间

参考文献使用的几个细节问题

必须指出,在国内大多数学术刊物的参考文献使用是相当不成熟的,参考文献总的来说数量偏少而且编排和引用都不够规范,参考文献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首先要强调,正文中出现的文献必须要出现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即便这些文献是国家或行业标准以及各类统计年鉴,甚至或者是非公开出版物。同样的是,列入参考文献的必须在正文中引用。对于正文中多作者(两人及以上)加年份的文献引用,国内的引用大多是失范的,正确的方式应是作者为两人时全列,三人及以上时用第一作者加等或et al., 也有国外刊物在引用时列出前3个作者的,这就要看刊物自身的传统和习惯了。

一般而言,出版者是不鼓励或容许作者在论文摘要的部分出现参考文献的。在我国的许多刊物中,甚至是禁止出现的。这是因为,摘要常常被文摘刊物或情报机构单调摘录成文,在此情况下,读者仅根据文献序号或作者+年份无法获得参考文献的信息。然而,当一篇论文主要就某一观点或公式进行讨论时,这时摘要中就不可避免要对该观点或公式做交代,因而,必然出现参考文献。在摘要出现参考文献的情况下,如仅用传统的文献序号或作者+年份来进行引用,读者肯定会不知所云,参考文献就失去自身应有的价值了。为使作者获得参考文献的准确信息,这时,参考文献应该包含上文提到的基本要素,而不宜用通常的引用方法了。

当参考文献的作者超过3个以上时,国内刊物的习惯做法和国家标准倡导的做法是对第三作者以后的作者均用等替代。事实上,这并不恰当,特别在出版空间并不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这是因为,不少论文的作者是按姓氏拼音排序的,特别是数学类论文此类情况尤多,也有不少论文的主要作者特别是通讯作者往往置于作者排名的最后,毫无疑问,把3个以上的作者全用等代替,显然对这些作者既不公平、不尊重,也没有反映参考文献的真实面貌。在国外,不少刊物是把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全部列出的,即使有上百个作者也在所不惜。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刊物能够这样做。

对参考文献国家标准的讨论

现行参考文献国家标准引起了许多人的诟病。的确,此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够成熟的。我们在这里指出两个方面的明显问题。一是标准的名称中,“文后”是多余的。除了“文后参考文献”,难道还有“文前参考文献”、“文中参考文献”?这根本不言自喻。另外,此标准也不应该把光盘版的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推荐为国家标准,把光盘版应做的工作强加到其他出版者或编辑的身上,这严重减弱了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加重了编辑的负担,对我国学术出版物的形象也是负面效应居多。

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第10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论文参考文献1

[1] 香凝.《六尺之下》的“三我”人格结构[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2] 孔晓飞.电影《卧虎藏龙》音乐的美学探略[J].小说评论.2008(S2)

[3] 刘璐.论电影音乐对人物情绪的营造[D].天津师范大学 2013

[4] 陈媛.CEPA前后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在内地传播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5] 安颖.微电影的传播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6] 蓝晓璐.浅析地产三维动画影视广告片中的编导意识[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7] 周晶.“治愈系”电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8] 张妮.微电影的传播分析[D].湖北大学 2013

[9] 李桂珍.全球化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出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0] 刘孟德.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徐克电影[D].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1] 徐小勇.《1942》影视元素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2] 尹翠.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 2013

[13] 兰子君.电影人专题片的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 2014

[14] 张怡.浅析纪录片的平铺直叙问题及其改进办法[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15] 曾美静.李玉电影作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4

[16] 吴积燕.移民形象与主体性的呈现: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移民人物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4

[17] 颜静如.中国电影里的哑女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4

[18] 肖锐.从侯麦系列影片的人物话语探讨其叙事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19] 孙皓.电影音乐大师及其名作[J].音乐世界.2001(10)

[20] 彭茗玮.社会信息学视域下广告隐喻的认知解释[D].浙江大学 2012

[21] 刘寻.像一把刀子[D].福建师范大学 2011

电影论文参考文献2

[1] 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美与时代(下).2011(07)

[2] 杨雅雯.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研究[D].湖南大学 2013

[3] 侯光明.论中国微电影大时代的到来及其发展路径[J].当代电影.2013(11)

[4] 刘佳佳.从“鲶鱼效应”看微电影对广告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1(10)

[5] 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

[6] 李程.后现代语境中的靡菲斯特[J].中国研究生.2013(10)

[7] 李旭璐.对微电影广告《66号公路》的.符号学解读[J].新闻传播.2013(09)

[8] 王安权,汪庆华.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3(23)

[9] 陈日红.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10] 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3)

[11] 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04)

[12] 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

[13] 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6)

[14] 陈红莲.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以《老男孩》《四夜奇谭》等的热播为例[J].今传媒.2011(12)

[15] 宋娜.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拼贴[D].山东大学 2010

[16] 王h琪.审美文化中的奇葩[D].四川师范大学 2013

[17] 苏杭.后现代语境下的娄烨电影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 2014

[18] 刘圆.“穿越”题材影视剧研究[D].重庆大学 2013

[19] 王茜.后现代视野下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呈现[D].贵州大学 2009

[20] 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09)

电影论文参考文献3

[1] 周安华主编.电影艺术理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 张沛着.隐喻的生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张桐语.纪实性影视作品叙事语言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 2012

[4] 赵理惠.《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 2013

[5] 王跃.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中的视听语言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 2009

[6] 宋瑞.青春主题微电影的社会文化价值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 2014

[7] 张东苗.“意义的森林”[D].陕西师范大学 2014

[8] 贺文佳.电影语篇中语法隐喻的语用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14

[9] 郭世飞.影像媒体视听语言的实验性与文化阐释[D].大连工业大学 2009

[10] 景天竹.时间与空间的魔术数字媒体影像的视听语言表现[D].北京交通大学 2012

[11] 闫喜英.宫崎骏动漫电影视听语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1

[12] 汪洋.云南民族电影视听语言风格的构建[D].云南艺术学院 2014

[13] 汲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京味电影[D].山东师范大学 2010

[14] 赵彦.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视听语言修辞策略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

[15] 宋瑞.青春主题微电影的社会文化价值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 2014

[16] 张东苗.“意义的森林”[D].陕西师范大学 2014

[17] 贺文佳.电影语篇中语法隐喻的语用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14

[18] 丁冰莹.英文喜剧电影中的人际隐喻研究[D].延安大学 2012

数控论文参考文献 第11篇

参考文献一:

[1]张士科.数控装置的可靠性评估[D].东北大学

[2]罗戍.鞋楦曲面数控加工运动控制方法与仿真的研究[D].福州大学

[3]沈振辉.挖掘机动臂结构智能优化设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福州大学2011

[4]洪玫.鞋楦曲面重构及数控加工仿真[D].福州大学2005

[5]陈剑雄.基于嵌入式Linux现场总线型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D].福州大学

[6]刘鹏.三坐标测量机非刚性效应运动误差及建模的研究[D].福州大学

[7]丁贤利.双面中心孔数控机床设计[D].南昌大学

[8]张秀娟.基于DNC技术的数控车间网络化改造项目研究[D].南昌大学2014

[9]郭文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控加工网络实训室项目研究[D].南昌大学2014

[10]韩明礼.精密数控机床静压导轨的设计及FLUENT分析[D].东北大学2011

[11]刘志学.高速电主轴矢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

[12]杨波.动力伺服刀架转位系统的可靠性研究[D].东北大学

[13]臧运峰.五轴加工中心球头铣刀切削力建模及对加工质量影响研究[D].东北大学2011

[14]宋旻昊.数控加工中心的控制系统改造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2

[15]贾文彬.VMC650五轴联动(立式)数控加工中心液压系统可靠性评价[D].东北大学2011

[16]刘冬.鞋楦曲面建模及其数控加工程序的自动生成[D].福州大学

参考文献二:

[1]洪永学,余红英.基于S3C2440的U-boot启动分析[J].科技信息.2012(24)

[2]卢汉辉.蓄电池组充电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3]谢芬,潘丽,刘守印.基于QT/E的嵌入式Linux系统的软键盘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2(05)

[4]黄克.电动旅游车蓄电池组均充管理系统研究[D].贵州大学

[5]朱德新,王爽.信号和槽机制的研究与应用[J].才智.2011(35)

[6]张波.蓄电池组分布式单体充电器研究[D].浙江大学2009

[7]张方辉,王建群.Qt/Embedded在嵌入式Linux上的移植[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07)

[8]张晓冬.国内外蓄电池监测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2(03)

[9]张艳峰.蓄电池组无线监控系统的网关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0]陈璇.用于长脉冲磁体电源系统的蓄电池组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1]陈洪圳.蓄电池组智能在线监测与活化系统研制[D].武汉工程大学2014

[12]齐焱焱.基于电力通信网的蓄电池组集中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13]张波.蓄电池组综合测试系统中变流技术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14]牛泽田.蓄电池组充放电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1

[15]黄先莉.蓄电池组无线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故障检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6]王磊.U-Boot从NANDFlash启动的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0(05)

[17]李鸿博.电动汽车蓄电池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1

[18]王丰锦,邵新宇,喻道远,李培根.基于SOCKET和多线程的应用程序间通信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06)

[19]SAMSUNG.32-BITCMOSMICROCONTROLLERUSER'SMANUAL.

[20]WarrenWGay.LinuxSocketProgrammingbyExample.2000

[21]Yuang-ShungLee,Ming-WangCheng.IntelligentControlBatteryEqualizationforSeriesConnectedLithium-IonBatteryStrings.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2008

[22]Z.Jiang,R.A.Dougal.Acompactdigitallycontrolledfuelcell/batteryhybridpowersource.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2006

参考文献三:

[1]肖明.从EMO2009看现代数控系统技术发展[J].机械工程师.2009(12)

[2]郭容光.开放式数控系统及其集成状态监测研究[D].天津大学2009

[3]余道洋.开放式数控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5

[4]张剑.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江苏大学2003

[5]IndraMotionMTX数控系统和MTXMicro[J].金属加工(冷加工).2009(15)

[6]田军锋,马跃,吴文江,王锐.利用RCS库实现数控系统模块间的通信[J].微计算机信息.2009(19)

[7]董靖川,王太勇,徐跃.基于数控流水线技术的开放式数控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06)

[8]李淑萍,张筱云.基于PMA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8(11)

[9]史旭光,胥布工,李伯忍.基于圆整误差补偿策略的S曲线加减速控制研究与实现[J].机床与液压.2008(11)

[10]何均,游有鹏,王化明.面向微线段高速加工的Ferguson样条过渡算法[J].中国机械工程.2008(17)

[11]孔德仁,何云峰,狄长安编着.仪表总线技术及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12]郭德响.一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江苏大学2009

[13]潘子杰.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的软PLC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

[14]彭亚娜.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15]袁晓明.基于组件技术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与开发[D].江苏大学2007

[16]戴文明.基于量子框架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17]钱增磊.自动磨刃机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与开发[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8]吴长忠.面向网络化制造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

[19]杨林,张承瑞.基于时间分割的前加减速快速插补算法[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8(09)

[20]张园,陈友东,黄荣瑛,魏洪兴,邹勇.高速加工中连续微小线段的前瞻自适应插补算法[J].机床与液压.2008(06)

[21]严彩忠.CCMT2008:中国数控春天畅想曲[J].伺服控制.2008(05)

上一篇:微商朋友圈唯美的早安心语下一篇:施工工地质量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