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设计基础培训大纲

2024-06-19

网页设计基础培训大纲(精选8篇)

网页设计基础培训大纲 第1篇

PHP基础培训班教学大纲

无它,唯手熟尔。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绳锯木断。不要拘泥于对与错。学历与技术。

PHP简介&市场、网站原理 asp/php/jsp/java 百度 网易 新浪 搜狐 腾讯 Facebook 开心网 淘宝 论坛

HTML 语法:<标签 属性=”属性值”>作用文字 介绍font、table表格、a、hr、div、img、ul&li。介绍form表单。

CSS样式表。(color、background、font-size、margin、text-align)

JavaScript。

PHP 环境和手册准备。AppServ、EditPlus。基本语法(起始符)运行流程(从上往下)数据类型(布尔型、整型、浮点型、字符串、数组)变量 常量 赋值

运算符(字符串运算符、算术运算符、字符串运算符)结构

1、流程控制(if、while、for)

2、文件包含。

函数(str_replace、strtolower、strlen、ceil、floor、date、md5)数组(explode、print_r、var_dump)

文件操作&存储(file_get_contents、unlink)计数器 GD图像函数库 自定义函数 递归 SESSION 购物车 COOKIE 文字留言本

正则表达式(查找、替换、分割)

模板引擎(Smarty、SmartTemplate、PHPlib)Debug方式。

MySQL 环境和手册准备。PhpMyAdmin。

服务器、数据库、数据表、字段之间的关系。

数据库编码。数据表类型。字段类型(varchar、int、text、float)。PhpMyAdmin的使用方法。

数据库基本操作(select、insert、update、delete)。

综合应用

网页设计基础培训大纲 第2篇

1.1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能干什么

1.2计算机的常用设备

第二章 Windows XP操作系统

2.1 Windows操作系统的启动,退出

2.2 Windows界面简介(标题栏、任务栏;背景、屏保、分辨率)

2.3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键盘、鼠标)

2.4 Windows文件系统(文件和文件夹;隐藏文件和系统文件;扩展名、搜索文件)

2.5 Windows磁盘管理(G、M、K)

2.6 windows的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用户帐户、区域和语言选项、软件安装和卸载、外设驱动安装)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

3.1内网和外网(IP设置、简单故障)

2.2远程协助

3.3文件共享和网络打印机

3.4IE浏览器的使用

3.5如何从网络下载文件

3.6搜索引擎

3.7如何收发E-mail

3.8如何访问论坛

第四章常用软件

4.1 常用软件概述

4.2 压缩工具WINRAR

4.3 刻录软件nero

4.4 安全软件360安全卫士

4.5 常用输入法软件搜狗拼音

4.6 打字练习软件金山打字通

第五章字处理软件Word

5.1创建文档

5.2编辑文档

5.3处理表格

5.4保存文档

5.5页面设置及打印

第六章计算机安全及杀毒软件

6.1 计算机病毒、木马

网页设计基础培训大纲 第3篇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整合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建筑设计基础技能为目标的一个课程系列, 在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 (2009~2012版) 中, 设计基础课程包括《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入门》以及《设计绘画》。但是设计基础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问题较为突出, 并影响到内容设置、学时分配等其他方面的问题, 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 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未深入开展。本文即以该计划中这三门课的教学大纲 (1) 为切入点, 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

一、核心概念

整合 (2) 是指基于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系统内以及系统之间各要素关联性的挖掘, 利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 积极地改变或调整要素之间的关系, 以克服系统发展过程中构成要素分离的倾向, 实现新的综合。整合与当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迅速变化的时代, 由于众多因素改变着职业教育的面貌, 这就导致了各组成要素之间关联性的缺乏, 因此需要将整合概念引入到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研究中来, 以实现在它们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二、问题分析

(一) 课程目标

在原有教学计划中, 已经确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 并为后续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这几份大纲虽然均已注重贯彻了这个总目标, 从单个课程看已经比较合理, 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由于学制限制及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目标设置上还存在缺乏重点和层次性、部分目标陈述不够规范等问题, 具体分析如下。

建筑初步 (1) 原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 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 (2) 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 对建筑、建筑师、建筑设计等有一定的理解。主要问题: (1) 两个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不明确; (2) 缺乏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 (3) 目标二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一有重叠, 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初步 (2) 原目标: (1) 了解形态构成在建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学习方法; (2) 对当代建筑大师及其作品有一定了解, 学会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 (3) 掌握建筑形态与空间基本表达方法, 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主要问题: (1) 目标过于具体、缺乏统领性; (2) 陈述不够简洁、明了; (3) 目标二、三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二有重叠, 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设计入门原目标: (1) 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 (2) 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过程和表达技巧。主要问题: (1) 目标设置不够具体, 指导性不强; (2) 与建筑初步一、二的部分目标有重叠。

设计绘画 (1) 原目标: (1) 在教学过程中, 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 以课堂写生为主; (2)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启发学生多动手, 多思考, 既有统一要求, 又要注意学生个人特点, 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 (1) 陈述不够简洁、明确; (2) 目标设置不够具体, 指导性不强; (3) 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设计绘画 (2) 原目标: (1) 在教学过程中, 作好从单色认识到彩色认识的过渡, 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 以课堂写生为主。 (2)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启发学生多观察, 多感觉,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色彩对万物的影响, 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 (1) 陈述不够简洁、明确; (2) 目标设置重点与层次不突出, 指导性不强; (3) 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二) 教学内容

建筑初步 (1) 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其意义不言而喻, 重点内容是建筑的识图与制图, 主要包括建筑基本认识、建筑识图、工具制图、建筑测绘等内容。建筑初步 (2) 的教学重点是建筑形态和空间的理解和分析, 这是建筑的核心研究对象, 它逐步将学生们带入建筑创作的领域中来, 主要包含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限定、建筑形态分析、大师作品分析等内容。建筑设计入门作为连接基础系列课程和核心系列课程的过渡, 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 包括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介绍、建筑设计宏观环境解读、场地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等内容。设计绘画 (1) 包括结构表现和明暗表现两个阶段, 主要包括整体构图、形体结构轮廓、物体间比例、结构、透视、明暗色调等训练。设计绘画 (2) 包括单色表现和彩色表现两个阶段, 主要包括三原色的认识, 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 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 复色、间色等概念的理解, 色彩的调和配置。从以上对于教学内容的简述可以看出, 它们之间还是缺乏整体性, 均各自从课程自身的角度来编制教学内容, 而没有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框架中, 打破自身的界限, 并进行内容的相互渗透、融合, 增加内在整体性。具体分析如下:建筑初步 (1) : (1) 建筑概述的部分内容与设计入门课中建筑设计基础知识重叠; (2) 建筑方案图教学单元的案例选取欠妥; (3) 人体尺度与设计入门课中空间的功能与形式部分知识重叠; (4) 缺乏三维层面来识图和理解建筑。建筑初步 (2) : (1) 理论性知识比重过大, 包含了3个教学单元, 这与高职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相悖; (2) 教学单元过多, 需要进一步精简; (3) 缺乏与初步 (1) 的过渡性教学单元。建筑设计入门: (1) 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经典的建筑设计理论简介、当代建筑设计发展趋势介绍等内容与建筑历史课知识重叠; (2) 人体尺度的内容不够, 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 (3) 部分教学内容对初学者来讲太难, 不宜过度展开。设计绘画 (1) : (1) 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 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 (2) 结构素描对建筑设计尤其重要, 但比重过小。设计绘画 (2) : (1) 从就业市场需求来看, 钢笔淡彩应用不多, 因此此部分内容比重过大; (2) 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 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

三、整合思路

1.价值导向。高职高专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建筑就业市场输送合格人才, 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研究中, 始终要把当前建筑市场的基本走势、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作为重要导向。除了就业市场以外, 高职高专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养目标也是重要导向之一, 因此, 在教学中就不宜按照本科的基础课程大纲来要求学生, 必须要结合国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制。

2.基本理念。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中, 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对不同课程通过进一步审视和论证进行内容的增减, 并根据各课程地位和关联度的不同, 分配到这三门课程中去。主要思路是:首先在调研的基础上, 把与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学生特点不符合的部分内容删减掉, 并增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相关内容;然后再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重新分类。另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通过课程内容之间的开放和教学进度安排中的相互渗透, 来高效率地利用三年的学习时间, 使它们能够形成“1+1>2”的效果。在这个理念下, 各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相关性;并需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对部分课程的教学顺序调整, 使三门课互有穿插, 做到“边学边练、以练促学”。

四、整合要点

(一) 目标的重新定位

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虽然都已经贯彻了基础技能培养这个总目标, 但是正如前面的问题分析, 它们之间缺乏整体性, 有的课程其目标过多, 没有层次, 有的课程目标之间重叠等。因此,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 对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优化, 使其体现出整体性、层次性。具体建议如下:建筑初步 (1) : (1) 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 对建筑、建筑师等有一定的认识; (2) 熟练掌握建筑识图和制图的技能, 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 (3) 增加对于建筑的学习兴趣, 适应建筑设计专业的学习特点。建筑初步 (2) : (1) 了解建筑形态构成的相关知识、并能够从构成角度来理解建筑; (2) 熟练掌握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 (3) 基本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 (4) 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建筑设计入门: (1) 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 (2) 初步掌握进行建筑设计的主要分析方法、设计过程; (3) 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 (1) : (1) 了解素描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 (2) 熟练掌握应用结构素描的方法来分析和表达建筑形态与空间; (3) 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 (2) : (1) 了解色彩表现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 (2) 熟练掌握应用彩铅和马克笔表达建筑形态和空间; (3) 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

(二) 内容的增减渗透

1. 建筑初步。

建筑初步 (1) 把重点放在建筑识图和工具制图中来并进一步细化, 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 而在本课程中取消这部分内容;将建筑综合表达的案例对象进行调整, 与抄绘和测绘内容一致;将人体尺度的内容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增加通过模型制作理解和表达建筑的课程内容。

在建筑初步 (2) 中, 把重点放在形态与空间的理解和分析上, 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强调关联性, 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缩短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理论教授时间;对世界著名建筑实例的解析应进一步缩小建筑师范围, 而增加统一建筑师的不同作品比较分析;能够将部分案例与设计入门课和设计绘画相结合, 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全面认识和理解某个建筑。

2. 建筑入门。

建筑入门课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建筑师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初步一课程中, 而在本课程中集中讲解建筑设计这部分基础知识;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的讲解不宜过度展开, 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方法入手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增加从人体尺度、室内家具的角度分析和设计功能空间的课程内容。

3. 设计绘画。

设计绘画 (1) 着重训练学生的空间分析和表达能力, 以具体的建筑空间、形态、构件为主, 着重刻画它们的结构关系、形体组合关系, 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增加结构素描的内容;减少明暗色调训练;与建筑初步 (1) 在同一学期, 因此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其内容相关, 如对门卫、门厅等空间作为教学对象。设计绘画 (2) 把适用于快速表现的马克笔、彩铅以及钢笔淡彩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 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建筑的主要特征并快速表现出来, 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减少或去掉钢笔淡彩的教学内容;增加彩铅和马克笔表现的训练;与建筑初步 (2) 和设计建筑设计入门在同一学期, 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它们的内容相关, 如大师作品表现等。

五、总结与展望

高职高专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作, 本文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整合, 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在一线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应用,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2009年以来, 教学质量和就业率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该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将加强对各课程的关联性分析, 并对整合评价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注释:

(1) 这三门课程大纲是指基于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 (2009-2012版) 而编制大纲。

(2) 整合一词来源于系统科学, 目前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广泛地应用, 如建筑学、工程学、遗传学等。

参考文献

[1]荀勇, 程鹏环, 王延树, 吴发红.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2]石伟平,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者, 2006.

[3]陈君.对开发高职课程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02, 4 (3) .

网页设计基础培训大纲 第4篇

关键词:澳大利亚;基础教育;课程大纲

澳大利亚全国基础教育国家统一课程大纲的发布是其教育史上重大的课程体制改革举措。发布之时恰逢笔者在澳大利亚访学,这一事件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一、澳大利亚国家统一课程大纲的发布背景

为将澳大利亚教育提升至世界级水平,澳大利亚政府积极致力于教育改革。2010年3月1日,时任澳联邦政府副总理兼教育部长的吉拉德发布了澳大利亚百年来首部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大纲(以下简称“国家课程大纲”)。该大纲将成为规范其中小学数学、历史、科学、英语等科目的法定文件。各州及领地从2011年起便逐步遵循该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至2013年,全澳学生都将在此统一课程框架下学习。这将对所涉学科教育的发展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关系到澳大利亚基础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大纲”的发布是时任总理陆克文“教育革命”的一项核心策略;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家重大改革之一;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

(一)旧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受到挑战

由于历史原因,澳大利亚法律规定,教育管理是各州和领地的权力和义务,因此形成了各州和领地间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2]。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种地方拥有法定权责的管理体制的批判也愈加严厉[3]。90年代开始,各州政府部门在管理上简政放权,强调学校的自我管理,校长被赋予运作课程自我管理机制的重任。此后,澳大利亚掀起了中小学课程改革运动,近二十多年来的教育改革浪潮正是从突破州集权的体制开始的。

(二)历届政府对大纲制定工作的重视

新近一轮的澳大利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围绕 “国家课程大纲”进行的。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就成立了如社会科学委员会、全国英语教学委员会等机构,用以协调联邦和各州及领地政府间的课程管理工作。1975年成立的“课程发展中心”更加表明了联邦政府在课程领域的掌控意图。1986年“国家课程大纲”进入计划操作阶段。1993年6月,随着“国家结果指标”和“课程概况”编写的完稿,该大纲基本成型。[4]

澳大利亚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国家课程大纲”的制定工作。霍华德政府曾于2004年提出教育改革方案,但遭到了各州及领地政府的拒绝。2007年1月24日,赢得大选的陆克文用行动证明了对“国家课程大纲”的重视,他在上台后数周就任命著名教育学家、墨尔本大学的麦克高教授为“国家课程委员会”主席,领导制定工作。2008年4月,“国家课程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此项工作的正式启动。2009年秋天,澳大利亚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将联邦教育经费与“国家课程大纲”的实施及统考进行挂钩,为“国家课程大纲”的出台拉开了序幕。正如在墨尔本的一所教育支持机构的执行主席曼恩所说,“遇到了一个好机会”。[5]

二、国家统一课程大纲改革的必要性

(一)全球化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推动

进入20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对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世界各国纷纷进行课改,而且改革的力度不断增大。在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推动下,澳大利亚政府努力实现在《澳大利亚年轻人教育目标墨尔本宣言》中的承诺:“澳大利亚课程将使所有年轻的澳大利亚人,不论其社会、经济背景或他们就读的学校怎样,都具备在全球化的世界里竞争的基本技能、知识和能力”,并认识到澳大利亚的教育需经历从观念、态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彻底变革来顺应客观的必然。另外,澳大利亚的教育产业是其经济的第三大支柱,海外学生每年为澳大利亚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至少150亿澳币的收入。因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教育产业在留学生生源、跨国教育质量等方面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很明显,作为教育改革核心部分的课程改革自然应该率先实施,通过课程改革来进一步实现教育目标,增强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变化的需要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各州独立负责制定本州的中小学课程。因此,各州之间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各州及领地之间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阅读、算术、科学等学科成绩差异很大;据报道,澳大利亚每年有8万多由于父母工作变动而需要跨州转学的学生[6],各州之间的课程差异使转学生难以适应;另外,非英语母语的移民学生的增多等现实问题使各自为政的局面难以维持。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急需结束分而治之的局面。

(三)课程自身发展的需求

过去30年间,在知识领域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不同意见皆引起澳大利亚各州在国家层面上的激烈争论。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由于各州课程标准的多样化,很容易遗漏对一些必要知识的学习;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不够,造成了课程内容的严重超载;教学内容充满了晦涩的术语,有时就是教师也难解其意。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围绕如何教授英语与历史的讨论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所谓的“读写战”与“历史战”。“读写战”是指在2005年,由一项阅读调查引发的对应该使用何种阅读教学方法的争论,当时一方倾向于使用“看字读音”教学法,而另一方坚持认为当前的主流方法“整体语言”是正确的。“历史战”的争论则集中在对欧洲殖民的解释以及它对原住民的影响等方面[7]。最后,在考核方面,全国也没有设立统一的标准,不利于学质量的比较和提高,也不利于大学的录取工作。近年来,这一系列日渐激烈的争议和分歧,更加坚定了澳大利亚政府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进行统一化课改的决心。

(四)学生家长对课改的不满

2003年的《家长和社区对基础教育的态度》调查报告显示,在对“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中,选择“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性”问题的比例为83.3%。这说明家长和社区对国家课程大纲重要性的认识要高于一些其他的认识。另外,调查结果也显示,在2001年至2007年间,对学校工作表示满意的家长比例下降,近6成的家长认为“课程的质量和内容需要提高”。显然,澳大利亚家长对课程大纲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学校满意度的降低成为大纲改革的另一推动因素。

(五)优化组合庞大教育机构的必需

2008年4月澳大利亚“国家课程委员会”的成立意味着联邦政府从地方政府手中收回了教育大权。长期以来,澳大利亚教育机构重复设置,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据报道,澳大利亚的6个州和2个领地的教育机构,不论是课程制定及考核委员会、教学大纲委员会,还是研究咨询委员会等都各自为政,且机构庞大。比如,全澳共有34个分布在各州的独立的课程机构,他们组编的高中历史和英语教材就有18种不同的版本;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和培训部共有5万多名工作人员,比军队的人数还多,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政府机构,每年的预算高达93亿澳元[8]。全新的“国家课程大纲”所带来的教育改革将有效地整合、优化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三、澳大利亚国家统一课程大纲的制定

(一)制定机构及工作进度

2008年4月“国家课程委员会”成立后,由总负责人麦克高教授带领的12人智囊团,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国家课程大纲”的制定工作。2009年5月“澳大利亚课程、评估与报告局”(ACARA)正式成立。该机构由13位领导并来自各州和地区政府、天主教会与独立学校机构以及联邦政府提名的专家构成,负责监督“国家课程大纲”的制定。该机构的成立首次将课程、评估与报告的管理提到国家层面[9]。“国家课程大纲”的制定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制定英语、数学、科学及历史课程大纲;第二阶段,制定语言、地理和艺术课程大纲;第三阶段,制定健康与体育、信息与通讯技术、设计与技术、经济学、贸易学、公民与公民责任课程大纲。[10]

(二)制定方式

大纲总设计师麦克高教授为每门学科的大纲制定工作聘请了一位主笔专家,每位主笔专家都配有一个顾问团,团里一定有持反对意见的成员。对于主笔专家完成的草案,顾问团会提出各种意见,再由主笔专家进行修改。然后,分别代表各个群体的13位委员会领导会对每一份草案进行审议,针对疏漏和晦涩的术语提出修改要求[11]。澳大利亚此次课改汲取了国外及国内各州和领地的先进经验,组成了最强的教育专家、学者阵容,并广泛征求意见,集各方智慧,以达到世界一流标准。

(三)内容框架

根据澳大利亚课程、评估与报告局公布的“课程设计”,大纲针对的对象为基础教育阶段,即从幼儿园学前班到高中12年级的学生,课程覆盖英语、数学、体育、经济等13个学科。各学科的大纲包含“理念概述”、“目标概述”、“结构概述”、“学科内容”和“成绩标准”等部分[12]。“学科内容”除规定了相应学科应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理论外,还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大量相关的内容说明、实例列举、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情景描述等指导,并为各地发展地方特色预留了空间。“成绩标准” 用5个级别来描述学生在所学习的领域中取得的成就。

(四)组织方式

“国家课程大纲”是按科目设立的,是一个广泛的框架,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具有很强的指令性,它汲取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课改领先国家的课改精华[13],并在英语、数学等13个学科课程大纲的制定过程中融入了“十大综合能力”和“三大跨学科主题”思想。澳大利亚课程、评估与报告局制定了这“十大能力”和“三大主题”所需知识、技术、技能和理论各方面的联合标准,用于对各学科课程大纲的评估和渗透[14] 。时任教育部长吉拉德评价说,“它不仅仅是一个课程‘指导’或各州及领地现行课程的补充,它是一个焕然一新的课程,它为高质量的教学提供了平台。”

四、澳大利亚国家统一课程大纲的特色

(一)凸显十大综合能力和三大跨学科主题

“国家课程大纲”明确要求各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融入“十大综合能力”和“三大跨学科主题”。这十大综合能力是:听说读写、算术、信息与通讯技术、思考、符合道德规范的品行、创造性、自我管理、团队精神、跨文化理解和社交。三大跨学科主题是:原住民的历史和文化、亚洲及澳大利亚与亚洲的交往、可持续性发展。[15]

(二)回归基础知识

时任总理陆克文表示,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回到拼写、认读、加减的基础”。“国家课程大纲”使各科课程最基本的知识和教学法重返课堂,此举被陆克文称为“回归基础”[16]。比如,英语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读写能力,注重语法与发音;历史课程不刻意回避澳大利亚历史的黑暗面,而是以一种平衡、中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其历史,包括国庆日、澳纽军团日、原住民及向“被偷走的一代”正式道歉的意义等;算术与科学的课程培养幼儿园学生从1数到20以及使用初级计算机的能力,教导高年级的学生学习代数、三角等基本课程。总之,改革后的学科内容更具吸引力,更能启发学生的自我思考,也更加简洁明了。

(三)重视多元文化

2007年,澳大利亚58%的商贸出口目的地都集中在东亚。前总理霍华德表示,“澳大利亚未来的主要经济利益将在亚洲,这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地区,不仅在地理上,在战略上与经济上皆如此。”这也是澳大利亚朝野两党达成共识的外交政策。时任总理陆克文于2008年提出参照“欧洲同盟”模式设立“亚太同盟”,他强调“工党决心与亚洲国家建立强固、密切与合作的关系”,还呼吁更多澳大利亚人学习亚洲语言和文化,并予以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如拨款6240万澳元在3年内开展全国性的“学校亚洲语言教育计划”。与各州自行实施的课程不同,新背景下出台的大纲尤其强调了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及学习亚洲历史和文化、与亚洲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的重要性。同时,各个学科的课程都融入了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的内容。比如,在科学课程大纲的237个内容描述中,有10个涉及到原住人的视角,平均每学年一个;在有关历史的234个内容描述中,有39个涉及原住史、原住民和殖民者对欧洲人来澳的看法等内容;大纲中还包括了中医及针灸知识等多元文化内容。[17]

(四)注重对知识深度的学习

负责起草课程大纲的专家发现,澳大利亚现有的课程犹如蜻蜓点水,涉及面广,深度却不够,学生对知识没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正如麦克高教授所说:与日本初中数学教学录像的比较显示,日本学生有80%的课堂时间用于解决难题,而澳大利亚学生只有20%的课堂时间用于解决复杂问题。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掌握较快的学生,澳大利亚的教师并没有让他们解决涉及当前主题的更复杂的问题,而是倾向于让他们进行下一个主题的预习。据此,新大纲窄化了各学科的学习内容,但提高了对知识难度的要求。

五、实施澳大利亚国家统一课程

大纲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2010年3月1日公布的“国家课程大纲”属草拟的方案,广征民意至同年5月31日。最终方案从2011年1月开始,在约150所学校试验推行,而全国所有学校将从2013年起全面实施该课程大纲。澳大利亚目前共有约350万名学生、25万名教师、1万所学校,实施国家统一课程大纲任务艰巨,影响既深且广,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与发展。

新大纲在实施中将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首先是观念转变问题。“国家课程大纲”是一次课程体制的重大调整,也是一次机构体制的重大调整。中央集权式的控制正在通过“国家课程大纲”、国家和州一级的统一考试、国家标准和能力指标以及教师评估和课程审查等一系列方式得到增强。这样各州教育部在考虑课程政策的大部分重要因素时就会变得更具指令性,在评价主要教育成果时也会更具审问性[18]。如此就彻底改变了沿用100多年的教学管理传统,将涉及各州各职能部门的整合调整、衔接配合。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沟通机制,使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这一改革的实施达到基本认可和共识;还需要各州的教育部门、学校和个人在面临调整时,能从国家教育长远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看待局部的得失,能从国家整体的战略高度着眼,看待此次教育体制改革。其次是资金问题。师资培训、教学资料和器材的相应调整都需要大量资金迅速到位。资金紧张将成为今后几年实施教育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最后是师资方面的困扰。“国家课程大纲”其核心问题在于执行,即教学的实施,它与以教师为主体的整个教学系统息息相关。近年来,澳大利亚中小学无论在教师数量还是在教师能力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全国统一课程的提案批评了教师能力的不足,并提出了以教学成果决定薪资的建议。师资培训、各领域专业人员的配合及合作是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为应对国际教育竞争,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澳大利亚将结束百年来各州自行制定课程标准的状况,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汲取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课改经验,用3年时间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小学课程。这一举措表明澳大利亚基础教育重视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注重借鉴国际上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经验。另外,澳大利亚在教育改革中勇于突破常规,实施深层次改革的一系列思路和做法也值得我国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Hawley,David Mark.Draft National Curriculum Unveiled By Samantha,ABCNews Australia[EB/OL].http://www.abc.net.au/news/stories/2010/03/01/2832549.htm?site=brisbane,2012—01—01.

[2][4][18]谢少华.澳大利亚“国家课程”论战评述[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3(8).

[3]王桂.教育改革的浪潮与趋势[M].当代外国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李茂编译.澳大利亚课改:要深度,不要广度[N].中国教师报,2009—06—05.

[6]姜超,任利娟.澳大利亚中小学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的背景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9(8).

[7]周慧,罗剑平.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高考体系及其意义[J].世界教育信息,2007(5).

[8][9][11]ACARA.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cess Version 4.0 May 2010[EB/OL].http://www.acara.edu.au/verve/_resources/ACARA_Curriculum_Development_Process_Paper_v4_June_ 2010.pdf,2012—03—03.

[10]ACARA.The Shape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May 2009[EB/OL].http://www.acara.edu.au/verve/_resources/Shape_of_ the_Australian_Curriculum.pdf,2012—06—23.

[12][14]ACARA.Curriculum Design[EB/OL].http://www.acara.edu.au/verve/_resources/Curriculum_Design_Paper_.pdf,2012—05—16.

[13]李茂编译.汲取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课改经验,用三年时间打造世界一流课程[N].中国教师报,2008—02—27.

[15]ACARA .What Makes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a World—class Curriculum?[EB/OL].http://www.acara.edu.au/verve/_resources/What_makes_AC_a_world_class_curriculum.pdf,2012—06—01.

[16]Rudd ABC News. New National Curriculum to Fix Patchy Standards, Australia, 1 Mar 2010 [EB/OL].http://www.abc.net.au/pm/content/2010/s2833407.htm,2012—02—01.

[17]Henderson,Deborah J.The Apology, the Aboriginal Dimension of Australian History and a National History Curriculum: Beginning a New Chapter[J]. Qhistory,2008(12):pp.8—22.

网页设计基础培训大纲 第5篇

(一)人文医学概论

1.掌握人文医学的概念及其核心价值、人文的概念及其精髓内涵;人文医学技能的内涵,人文医学技能的具体内容。

2.熟悉在医疗临床工作中的人文医学实践,在医疗服务中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在医疗服务的机体活动中体现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具体内容。

3.了解医学与人文的关系,从人文视角看的医学本质和当今医学与医疗服务存在的主要不足。

(二)医学的人文视角

1.掌握健康的定义、医学的定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含义;现代医学伦理学原则,生命伦理学定义和原则。

2.熟悉医学发展各阶段的主要成就,医学模式的演进过程,医学模式演进对医患关系模式的影响;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范围,生命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的差异,敬畏生命伦理教育、死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人文学科与临床医学实践的关系。

3.了解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疗相关问题的主要变化;现代临床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生命伦理学的难点问题与对策。

(三)医师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

1.掌握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的概念及其内涵,医师人文素养的内涵,医师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2.熟悉培养医师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目标,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3.了解人文主义、科学人文主义的内涵,人文与科技结合的意义。

(四)医师的道德准则、专业精神与《医师宣言》

1.掌握中医师协会提出的医师道德准则;体现医师专业精神的《医师宣言》中提出的三大基本原则和十大职业责任。

2.熟悉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髓;《医师宣言》中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原则、患者自主原则的具体要求;提高业务能力的责任、对患者诚实的责任、提高医疗质量的责任、对科学知识负有责任、通过解决利益冲突而维护信任的责任等职业责任的具体要求。

3.了解医生修养的具体内涵;医师专业精神的作用与地位;《医师宣言》的背景。

(五)医患关系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1.掌握医患关系的概念、内涵、本质及特点;医患关系模式的基本类型及具体内容;和谐医患关系的主要特征,当代中国医患关系模式的主要特征,从人文角度下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2.了解医患关系的内容和性质;当代医患关系的现状及不和谐的主要原因;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部分国家和地区医患关系建设的概况。

(六)人际交流、沟通与冲突及其化解

1.掌握提高人际交流技能、沟通技能的要领,改善医患沟通效果的要领;化解人际冲突的沟通技能;医患冲突的管理策略。

2.熟悉有效沟通的好处,缺乏沟通的不良后果冲突的类型和各种冲突的特征;医患冲突的本质、原因及其影响;化解人际冲突策略模型(RT模型)的运用。

3.了解医患沟通存在的问题;冲突的概念、冲突的利弊和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

(七)医学临床实践的人文技能

医学临床实践的人文技能主要包括:与患者建立信任合作关系的技能、人文性采集病史的技能、向患者通告与解释病情的技能、与患者共同制订治疗计划的技能、向患者履行知情同意的技能、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技能、通告患者诊疗依从性的技能。

1.掌握与患者建立关系的三阶段准则,人文性病史采集的三阶段模式,一患者为中心的问诊技能;向患者通告与解释病情、向患者通告坏消息、与患者共同制订治疗计划、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告患者诊疗依从性的步骤与技巧;患者知情权和同意权的概念,以患者为中心告知策略。

网页设计基础培训大纲 第6篇

(一)《卫生法》

1.掌握《卫生法》的基本原则。

2.熟悉我国的卫生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和基本法律、卫生法律、卫生行政法规,、卫生行政规章及地方卫生法规的区别和异同。

3.了解《卫生法》的概念、渊源及作用。

(二)《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1.掌握《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民事责任的构成、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2.熟悉《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包括行政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行政责任的构成、行政责任的形式。

3.了解《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刑事责任的构成、卫生法中须承担的刑事责任。

(三)《执业医师法》

1.掌握执业医师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

2熟悉《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

3.了解执业医师的概念和职责,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与注册制度,医师的考核与培训制度。

(四)《药品管理法》

1.掌握特殊药品的管理,包括特殊管理药品的分类与定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的规定。

2.熟悉《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有关规定,包括医疗机构的药剂管理、《处方管理办法(试行)》的主要内容、药品价格和广告的管理、药品购销中或者其他利益的法律责任。

3.了解药品管理法的概念,包括药品管理法的立法目的及药品管理法规的概念,药品的法定含义;了解禁止生产(包括配制)、销售假药、劣药的有关规定;了解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五)《传染病防治法》

1.掌握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制度,包括国家建立传染病预防相关制度、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职责、传染病报告、法定责任报告人及义务报告人、疫情通报和公布规定。

2.熟悉疫情控制及医疗救治措施。包括医疗机构应采取的措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采取的措施、各级部门采取的特殊措施及医疗救治程序。

3.了解传染病概念、分类及防治管理要求,包括传染病的概念及相关法定用语含义、法定传染病分类、传染病防治方针与管理原则、传染病防治管理体系;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1.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方法,包括应急预案的启动与实施、保障措施与防护措施、组织实施与控制措施。

2.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信息发布制度,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制度、报告时限要求与通报要求、信息发布程序;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的基本要求,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与预案的主要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体系与组织实施。

3.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总则的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应急条例制定的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组织体系与各自职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方针与原则。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包括各级组织、医疗机构违反条例规定应追究的法律责任、在突发事件处理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未履行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及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扰乱公共秩序应追究的法律责任。

(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1.掌握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与分级方法;掌握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的内容,包括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组织、鉴定所需材料、鉴定程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的内容、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法定情形。

2.熟悉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的内容,包括医疗事故的预防、医疗事故预防与处置中患者的权利、发生医疗事故的报告与处置方法。

二维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第7篇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

二维设计基础(含电脑基础)

专业:设计基础 人数:348人 年级:一年级(上学期)

课程设计:王雪青

课时:6周(120学时)

时间:2008年11月10日-12月19日(1-13班)

关键词:

工具/手段

形态/色彩

感觉/逻辑

一.课程的意义与目的: 什么是二维设计基础?

1.二维的定义——“维度”的基本概念:

一维只有长度,是呈一种相对的线形状况;

二维则有长度与宽度,呈一种相对的面形状况;

三维有长度、宽度与高度,呈一种体积或空间的状况。

“二维设计基础”课程重点学习在二维的范围——即在“平面”范围内,为今后的设计铺垫的,涉及到形态的创造方法与规律、色彩的基本知识与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图形生成与构成关系等基础知识。

2.二维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形、色、质

形——形态、形状;色——色彩;质——质地、肌理,是在二维形态中,构成图形的基本要素。

3.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二维造型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知识点。

二维设计基础课的目的为:

培养学生对图形要素——形、色、质敏锐的观察、感受与理解的能力;

在这一基础上,力求通过对相对形态的“点、线、面”的从宏观到微观的宽泛、灵活的了解与体会,研究它们在面积、空间、肌理、色彩、节奏与韵律等不同方面的组织关系,进行一系列深入浅出的图形创造与组合练习;

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不同的工具与表现手段,加强对图形的表现能力;

力图在实际的过程中,既能保持良好、敏锐的个人感受,又能很好地研究逻辑、掌握方法,从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去灵活有效地把握,以达到所谓“理想形态”的造型关系——一种从审美的认识上的满意组合形式与效果。

在了解与掌握图形创造规律的同时,研究如何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可能性。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二维设计基础概论

2.电脑基础

3.形态的创造与构成4.色彩的感知与构成

5.综合练习——文本的整合1.二维设计基础概论——大课(4课时)

2.电脑基础:(16课时)

讲授 CorelDRAW、Photoshop 两个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要领,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完善。

具体安排与要求另附(由张建中老师负责)。

3.形态的创造与构成:(约50课时)

a.教学要求: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学会宽泛地认识与理解形态的各要素特征与特点,掌握图形创造的基本规律;

学习形态各要素之间的组织规律、形式法则,提高对形态的审美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课程练习,学会使用不同的表现工具与手法:

传统的常规工具(含自己创造的工具)

电子计算机、数码相机等现代化工具

总之,学会“不择手段”、不拘形式地去作二维形态的表现。

b.教学内容:

工具的认识、开发与体验;

形态的基本要素:

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点、线、面的构成;

质地与肌理;

图底与构图;

各元素的综合组织关系——骨骼与形式法则:

重复、渐变、特异、聚散 ……

作业安排与要求:

点、线、面、肌理的练习(多种工具的表现)

每个练习不少于4张(8 X 8 cm),裱在A4的纸上。点、线的练习要求有“手绘”与“电脑”制作两类不同的作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考虑增加使用数码相机的作业。

训练目的:

对不同工具的了解,对表现手法的开发;

对点、线、面、肌理的宽泛理解与表现;

对审美水平的提高。

图底或骨骼练习(CorelDRAW 练习,在电脑课程中进行)

训练目的:

对 CorelDRAW 软件的初步掌握,对图、底、画面空间的认识,形式语言与综合表现力的培养。

4.色彩的感知与构成(50课时)

a.教学要求: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了解色彩的基础理论并直接地对色彩进行遭遇、接触与感受;了解如色相、艳度(纯度)、明度等色彩的基本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形态、面积、韵律与情感等诸方面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初步掌握它们之间的组织规律、形式法则,提高对色彩的感受与审美能力。

要点:

遭遇与接触色彩是为了了解与认识色彩,而了解与认识色彩是为了真正合理地使用色彩。为了避免盲目进行色彩练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与弊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结合设计应用的案例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色彩的三大要素——明度、色相、艳度(纯度)

色彩的调配

色面积的构成色彩的明度、色相、艳度对比

色调、色谱、色彩氛围

作业安排与要求:

色彩的调配(三原色+黑、白)

单色的明度推移、双色混合 ……

明度对比练习

色相对比练习

艳度对比练习

色彩的调性练习——色谱的提取与应用

1.色彩的调配作业数量、尺寸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2.明度、色相、纯度对比练习各4张(8x8cm 或 8x12cm),裱在A4的纸上。色彩的调性练习, 作业整体尺寸为A4,附色谱。

训练目的:

感受色彩、增强调色能力;了解色彩的属性以及明度、色相、纯度等对比关系;培养对色调的提取、组织与应用能力。

5.综合练习——文本的整合(20课时)

教学要求:

以“文本”的形式对二维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总结。

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对表现的主题作出选择:

-课程过程与成果的呈现与总结;

-点、线、面的故事,形、色、质的故事;

-其他 ……

练习要点:

图的选择

文字的选择

图、文的构成——简单的排版练习

作业安排与要求:

图、文并茂,以图的叙述为主,有个性的文本。不少于10页,文本尺寸不大于A4。

训练目的:

网页设计基础培训大纲 第8篇

从新大纲的要求、课程内容和课时分配来看, 教师对中职护理专业病理学基础教学感到困扰。这种困扰主要来源于2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与教学时间分配严重脱节。根据大纲安排, 护理专业本学科总课时36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 实践教学6学时。从教学内容来看, 理论共15个单元, 其中要求“掌握”项目15项, 主要分布在病理解剖的总论 (7项) 、重要器官衰竭 (5项) 、休克 (2项) 、常见疾病中高血压病 (1项) ;“熟悉”项目67项;“了解”项目80项。实践6项, 其中“熟练掌握”1项, “学会”5项。乍一看, 掌握、熟悉项目不多, 但教学要求是这样:“掌握”指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应用, 能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熟悉”是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基本能够掌握和会应用所学的技能;“了解”是指对知识点能记忆和理解。换言之, 学生对整本书所有知识点能记忆和理解是最低要求, 更高的要求是学以致用。教师要想在课堂时间内保证达成目标并完成以上所有项目, 几乎是不可能的, 肯定要安排学生课后自学。这对相当于高一年级潜能的学生来说, 不仅考验的是他们的理解能力, 同时挑战的是他们的自学能力, 完成课后自学存在很大困难, 所以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是相关学科知识的连贯性有时无法保持。病理学的基础学科特别是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也面临课时不足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对有些教学内容做避繁就简处理, 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 往往对一些知识一知半解, 很多时候, 当需要基础知识做铺垫时无法自然衔接。新大纲编写多以学科为单位, 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 自成一体, 很难顾及上游学科方方面面的需要, 缺乏从全局出发的统筹性。正因如此, 有时会引起多学科的连锁效应。例如, 生物化学在护理专业被列入选修模块, 整个教学过程只有18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教师很难将酸碱的概念、来源和产生以及酸碱平衡的调节详细地介绍给学生, 更别谈学生掌握的程度。而以此为基础的病理学的酸碱平衡紊乱只安排1学时, 要求讲授的内容包括酸碱紊乱的概念, 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指标, 各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原因、机体代偿、指标变化及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要在课堂上完成这些内容, 实属不可能, 只能在课堂上讲解最常见的代谢性酸中毒, 试着让学生课后自学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因为酸、碱从产生到机体的调节涉及很多代谢过程, 本身就比较难以理解, 在学习生物化学时学生就一知半解, 到学习病理学时更觉得纷乱复杂, 学习外科补液时就会更困难。

面对这2个困扰, 笔者在使用《病理学基础》[1]完成一轮教学时采取了一些对策, 但未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 愿与同仁共同商讨, 以期取得良好效果。

第一, 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原则上以新大纲为蓝本, 根据实际情况, 决定课堂上的精讲内容、一般讲解内容、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内容, 这样学生才能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又非常重要的病理学知识。当然, 这种取舍并非随意而为, 而是以研究临床学科的需要、执业考试的需要为前提, 为学生专业课打基础, 所以

高职护理营养学教学方法初探

李卫新1, 肖忠新1, 吴惠惠1, 张淑华1, 张杰1, 王芳1, 高丽芳2,

裴新荣2, 甄亚平3, 唐玉平4, 李鹏高1

(1.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 北京100069;2.首都医科大学食品药品安全评价中心, 北京100069;

3.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中心, 北京100069;4.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 北京100069)

摘要:营养学是高职护理教育的重要课程, 科学、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护理人才, 以及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护理;营养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B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级技术人才, 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护理教育是顺应这种趋势的高等教育类型, 也是今后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护理教育是多元学科的综合教育, 其中营养学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然而, 许多高护课程多以灌输学科知识为宗旨, 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 过多注重接受式学习, 忽略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仅忽视发现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 而且忽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导致目前我国护士知识、能力结构体系不尽合理, 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人们健康需求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当今护理人员的要求[1]。高职护理教育, 尤其是应用性很强的营养学教学, 需要改革并引入新的教学方法, 将专

不需要面面俱到。

第二, 使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有2个目的:一是为了形象地展示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 二是为了节省板书时间。病理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 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将其枯燥的文字描述用图片展示出来, 而且能动态地展示一些病理变化,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例如, 血栓形成过程、炎症渗出过程、栓子的运行、肿瘤的转移等。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获得丰富的教学素材。当然,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个繁杂的过程, 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精力。制作出精美、实用、明了的课件, 是现代教师的又一个基本功。

第三, 尽量使用生活中的实例讲解一些抽象内容, 让学生易于记住理论知识。例如, 讲到各种组织再生能力时, 举这个例子:喝鸡汤口腔被烫, 可第二天就恢复正常了, 为什么?义务献血后一个月, 血细胞的数量恢复正常, 为什么?学生会得出黏膜、造血细胞的再生能力很强这样的结论。而中风 (脑卒中) 后, 脑细胞部分坏死, 病人留下了某些功能的缺失, 又是为什么?得出的结论是脑细胞坏死后不能再生。

文章编号:1671-1246 (2009) 07-0093-02

业教学与专业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1 PBL教学法

高职护理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 与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相比更强调实践性, 目的是培养面向医疗卫生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准, 着眼于实际应用;专业理论是在中专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加宽, 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重在素质教育, 在营养学教学过程中, 既使学生具有比较完备的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其专业能力, 就需要摆脱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 采用PBL教学法。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教学大致分为提出问题、引导学习、组织讨论、总结评价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 教师担任不同的角色[2]。在提出问题阶段,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

另外, 面对仍然存在的困扰, 笔者有些建议。

(1) 新大纲能否在整体框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做一些局部的调整, 以真正做到理论知识必需和够用。当然, 新大纲的调整绝非易事, 在各学科都已使用新大纲的前提下, 提出看法, 先在校内本学科教师之间, 然后在省内校际之间及省际之间充分讨论和论证, 兼顾上游学科对下游学科的需求, 最后拿出切实可行、比较完善的方案。

(2) 新大纲修订完成后, 对应的教材也做相应的调整, 以更好地适应大纲、适应课时、适应教学需要。

(3) 开办教学讲坛。请编写大纲或教材的专家做一些章节的示范讲课, 让大家有一个理解专家意图的途径, 有一个向同行专家学习的机会, 以便更好地落实好新大纲。教学讲坛的形式, 可以采用省际的教学研讨会方式, 也可以采用网络或远程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对班主任工作规定的一些理解下一篇:清浅岁月,凝重人生散文